范文一:《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一、说 教 材
《致橡树》是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版第三册诗歌阅读与欣赏单元的第四首诗歌。这个单元的诗歌由于作者、时代、题材、体裁不同,风格差异明显,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歌共性基础上,学会欣赏不同类型的诗歌作品。《致橡树》则是一首当代朦胧诗,与学生的时代比较贴近,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共性,感受诗歌的魅力。
《致橡树》是当代女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爱情诗。通过象征手法展示富有时代气息的爱情追求,表达的是平等独立而又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爱情观。
二、说学生
这首诗的教学对象是十六七岁的高二学生,他们在初中对诗歌有了一定感性积累。职高学生大多对爱情有了朦胧的感知,对爱情题材关注较强但又有所回避。根据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我设计较为宽松的课堂环境,以讨论交流为主,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提高其诗歌鉴赏水平,另一方面提高他们对爱情、人生的认知水平,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独立的个性。
三、说教学目标
教学本文的关键是阅读、欣赏、领悟,即把握作品形象,感受作者倾注于其中的感情。据此我确定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是本节课中要求学生整体达标的,对部分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这是根据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教学重点与学生实际而确立。
知识点1:了解本文作家作品 (了解)
知识点2:掌握本文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理解、分析)
知识点3:理解作者的爱情观 (理解、拓展)
2、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及人生观 。德育目标的实施则贯穿在教
学的整个过程中。
3、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水平
四、说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爱情观
本文的创作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 ,但作者追求的爱情观对当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只有理解了作者的爱情观,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
五、说教学难点:象征的表现手法
本诗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正是因为诗人不满足于对现实世界的简单的自我观照,而是通过感情化的具体意象,使感情的积淀和理智的渗透相结合,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但象征手法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是一个难点。
六、说教法学法
1、教法 采用“四步教学法:
精巧导入——创设美
激情诵读——感受美
讨论分析——领悟美
对比阅读——发现美
这几个环节的设计,是依据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审美训练,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旺盛的求知欲,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能动地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2、与教法相应,设计如下学法:
(1)诵读法
(2)问题讨论法
(3)理解领悟法
七、教学时间: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用多媒体播放轻柔缠绵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背景音
乐,列举古人关于爱情的诗句。这一设计,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美感,为品赏本诗孕育情感,导入新课。
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作为思维的开端。美”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的直观性和可感性,那种使人感到幸福、震撼、和谐与协调的美,是会迁移、延伸的,它会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
2诵读:通过学生小声品读、个别学生范读、评读、听朗诵带读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
诗歌的语言是按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的,具有和谐上口、铿锵悦耳的音乐美,这一特点告诉我们,在教学时应充分发挥诵读的作用。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咏,把声音的强弱、快慢、高低、轻重,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来,从而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其深远的意境。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还能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
3、重难点讨论分析
(1)由浅入深,逐步推导
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表现,诗人写诗总是通过某种景物或事件,表现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这首诗里,舒婷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借助具体的事物来凝聚成意象,用隐喻的言辞来营造诗的精神境界。理解了这首诗的意象我们也就领悟了诗歌的情感内涵。这首诗的重点是理解诗人的爱情观,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知道诗人所否定的几种爱情。为此,我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
①作者否定的爱情是什么?
诗人否定的几种爱情是借助六种事物(即意象)来表现的,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六种事物,这在课文中能直接找到,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这些事物的句子,划出最能表现事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得知事物的特点,最后引导学生将事物的这些特点与爱情联系起来,表达了怎样的爱情。由浅入深,由具体的事物到抽象的爱情,逐步推导出问题的答案。为此,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内容填写。
(表格化抽象为直观形象,使学生清晰地看到诗人对庸俗爱情观的否定,水到渠成,为学生理解作者向往的爱情打下基础;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理解比喻象征修辞手法的能力。)
否定几种爱情后,作者说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提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②作者向往的爱情是什么?
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知道树的具体形象是怎样的:两棵树的根、叶应怎样、它们应怎样相处?让学生从描述树的句子里找出最具代表性的词语理解树的形象,然后与爱情联系起来,将描写树的形象的语言转化成表达爱情的语言,这难度较大,教师应作适当点拨。讨论完毕后,让小组派代表来填写表格。
(2)置身角色,切身体验
橡树、木棉的象征意义是本文的一个难点,这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我先提了两个小问题:两棵并肩站立的树形象上有不同吗?哪棵代表男性,哪棵代表女性。回答后,指导男生有感情地读有关橡树形象描写部分(代表男性),并要求将其中的“你”换成“我”,女生接着读木棉部分(代表女性),唤醒学生的性别意识,展开想象,充分感受作为男性或作为女性应具有怎样的形象,从而得出橡树、木棉的象征意义。
橡树 男性的阳刚之气
木棉 女性的阴柔之美
4、拓展思维训练(达成德育目标、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发现美)
(1)对比阅读:将舒婷的《致橡树》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进行比较阅读,理解体会两诗表露出的诗人的不同的爱情观。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提示从整体感悟和找寻意象入手,这是对前面知识的检测。得出:舒婷表达的是对爱情的独立、平等、自由又忠贞不渝;裴多菲表达的是对爱情的无私奉献、无怨无悔,但地位上以男性自我为中心,女性依附男性。通过比较,学生深刻理解了舒婷作为现代知识女性的自觉和自强的爱情观,比较中也引导学生形成了正确的爱情观。同类题材的比较阅读,既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阅读的兴趣,又可以在比较中鉴别、欣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2)自由发言:结合实际谈谈你怎么看待中学生“早恋”现象,也可结合自身说说女性该怎么塑造自己的形象。这既可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可纠正学生一些错误的爱情观,。(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教师仅作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明确求学期间的爱情是不可靠的,不经历今天的风雨,是看不到明日的彩虹的。只有在校打下坚实的基础,才有独立的人格力量,才会获得真正的爱情。)
5、布置作业:让学生以“早恋”为话题写篇作文。
九、说板书设计
本课时板书为内容板书,也是这节课的重点:作者的爱情观和象征的意义。以课件的形式展示加深学生对本课时重点内容的理解。附板书:
致橡树
象征 像凌霄花 一方攀附的爱情 不平等的爱情像鸟儿单方痴恋的爱情
泉源险峰
像一味奉献的爱情
日光春雨
根紧握,叶相触相互依存,紧密结合 伟大的爱情
同甘共苦,独立相依
范文二: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选自必修一的第一个板块“向青春举杯”,这是个诗歌单元,本专题意在让学生通过诗歌学习,礼赞青春生命,体验青春激情,明确青春使命。收获知识,实现精神的成长,情感的丰富,心灵的充实,人生的顿悟。
《》是舒婷写于1977年3月的一首朦胧诗,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表达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更表达了对于“人”独立地位的肯定,这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具有特殊的意义。 根据以上对文本的分析,我设置了两个教学目标:
一:1、抓住意象品读诗歌,了解作者的爱情观。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二:
教学重点:目标2为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目标1为教学难点
根据诗歌的特点和目标的设置,我的教法学法设置如下:
教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通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运用传统的诵读法、小组讨论法和多媒体教学法,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互动学习。
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四人组成讨论小组讨论活动,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以实现学生的合作、互动学习。 为了很好的完成我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三:反复品读,文本探究
四:拓展延伸,写作实践
我用设疑的方式导入新课:
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说过:“我们一生下来并不是完整的,于是我们终其一生的时间寻找我们那遗失的另一半。”这句话,导引出一个永恒且敏感的话题:爱情是什么?列举古今中外一些名人对爱情的论述(多媒体展示),然后设问:同学们认为爱情应该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学习当代女诗人舒婷的朦胧诗《致橡树》。由此引出课题和作者。学生们正值青春期,内心对爱情常有一种期盼和憧憬的心理特点,这样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心理疑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此引出课题和作者,过渡到下个环节: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多媒体展示作者介绍和朦胧诗介绍以及产生的背景的有关知识,了解作品存在的背景。
这位朦胧诗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是什么呢?让我们并神静听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独白。由此过度到下个环节:整体感知
、带着三个问题听配乐诗朗诵《海边的阿狄丽娜》,完成整体感知这个环节。 学生在听朗诵的同时完成三个题目
1、把题目补充完整,----致橡树
2、找出诗中你和我,分别指代什么。
3、找出体现抒情主人公态度变化的关键词,并给诗歌划分层次。
明确:木棉致橡树 诗歌分为三个层次。
至此,我完成了第一个环节,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木棉向橡树说了什么呢?让我们听听木棉的表白。以此问题过度到下个环节品读课文,文本探究,
这个环节我分层次进行:
第一部分:我设计了三个问题,要求学生品读诗歌的第一部分,分组讨论,每组安排记录人和发言人,以保证学生讨论的质量。
1;作者在这一诗节中使用了哪几个意象?它们分别象征什么样的爱情观? 2:六个意象,但否定的程度不一样,前两个是绝不,中间两个是也不止,最后是省略句 ,品读,并说说理解。
3:“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以日光和春雨为意象,补全句式,我如果爱你,---”
明确;虽然都是否定,但否定的程度不一样,有完全否定,有部分否定, (在三个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就能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作者所否定的爱情观) 总结:在第一部分,作者对传统的爱情观进行了批判,绝不要功利性爱情,也不要失去自我的爱情,更不仅仅做贤妻良母和女强人, 那么,木棉的爱情是怎么的呢?过渡到第二部分的品读讨论。
探究这一部分,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概括作者认为的伟大爱情的内涵。
2、木棉和橡树象征着怎样的男性和女性。
3、再次大声朗诵,体会作者的爱情观。
学生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完成两个问题。
明确: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
爱情双方应相亲相爱、心心相印。(第一个问题是必须解决的,这个问题完成后) 这个问题解决后,我们就了解了作者的爱情观,完成了教学目标一。 木棉和橡树象征着怎样的男性和女性。
诗歌虽然写于1978.3,但在当今没有追求和信仰的社会,好逸恶劳,拜金主义,干的好不如嫁得好等种种观念影响着年轻人的成长,对男性和女性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通过概括,我们得出女性应该成长为能够独立自主的贤妻良母,男性应该是立场坚定有追求和立场的伟岸男士,才能拥有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的人生。
对我们的成长有指导意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木棉是阴柔女性的象征,橡树是伟岸男性的象征,作者以木棉为象征说出了女性的爱情观,追求-----的爱情,反观男性呢?伟岸、有自己的追求和立场的男性是受女孩子欢迎的。
总结:我们追求这样的爱情,相依独立,心心相印。再次大声朗诵,
体会作者的爱情观。
至此,我完成了第三个教学环节。
爱情是美好的,一个人的一生不能没有爱情的滋润。但我们如果在思想尚未定型,经济还未独立,心理还未成熟的时候涉足爱情,那是对爱情的不负责任。
请仿照句式在写两组句子,写下你对爱情的理解。过度到下个环节:写作实践,拓展升华
爱情是接受,不是忍受;爱情是支持,不是支配。爱情是-----,不是----;爱情是----,不是-----
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除了爱情以外,我们还有父母之爱,兄妹挚爱,朋友挚爱,师长挚爱,我们还有对理想对生活对社会对未来的的爱。
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又有多少人放弃了男女个人挚爱,他们无缘误会,因为他们是为了追求更高尚的爱:展示:裴多芬是诗歌,林觉民的《》
完成对爱的升华,也完成了教学目标二。
总结;当我们认识到这些,我们就会在爱的空气重幸福的呼吸,我们沐浴着爱的阳光,吸收爱的雨露,我们必将长成一棵枝叶繁茂的参天大树。不论你是木棉还是橡树,在自由独立的爱情中必将收获幸福的人生。
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范文三:《致橡树》说课稿
一份洋溢着爱的独立宣言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是当代蒙胧诗派的代表诗人舒婷的代表作。我将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设计:一是关于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确定,二是关于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三是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关于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确定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致橡树》是中职语文人教社基础版第一册诗歌阅读与欣赏单元的第四首诗歌。这个单元的诗歌由于作者、时代、题材、体裁不同,风格差异明显,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歌共性基础上,学会欣赏不同类型的诗歌作品。《致橡树》则是一首当代朦胧诗,与学生的时代比较贴近,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共性,感受诗歌的魅力。
《致橡树》也是当代女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爱情诗。通过象征手法展示富有时代气息的爱情追求,表达的是平等独立而又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爱情观。表明作为女性在爱情生活中应该采取的立场和态度。即使放眼今天,这首诗仍然熠熠生辉,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和艺术美感。
2.学情分析:中职学生缺乏良好的朗读习惯,很不利于诗歌的鉴赏,因此通过创造情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另外,中职学生大多对爱情有了一些的感知,对爱情题材关注较强但又有所回避。
3.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教学本文的关键是阅读、欣赏、领悟,即把握作品形象,感受作者倾注于其中的感情。据此我确定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本文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B.理解作者的爱情观
(2)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及人生观
(3)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水平
4.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爱情观
本文的创作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 ,但作者追求的爱情观对当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只有理解了作者的爱情观,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
5.教学难点:象征的表现手法
本诗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正是因为诗人不满足于对现实世界的简单的自我观照,而是通过感情化的具体意象,使感情的积淀和理智的渗透相结合,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但象征手法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是一个难点。
二、关于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还能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诗歌的语言是按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的,具有和谐上口、铿锵悦耳的音乐美,这一特点告诉我们,在教学时应充分发挥诵读的作用。
所以我把本课课型定位为朗读鉴赏课。
学习方式是“五步导读式”,即“精巧导入,创设美→激情诵读,感受美→探究阅读,领悟美→深情朗读,体验美→拓展阅读,发现美。”
在这五步中,我将采用“诵读鉴赏、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文安排1课时
第一步:精巧导入,创设美
用多媒体播放轻柔缠绵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背景音乐,列举古人关于爱情的诗句。这一设计,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美感,为品赏本诗孕育情感,导入新课。
说明: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作为思维的开端。美”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的直观性和可感性,那种使人感到幸福、震撼、和谐与协调的美,是会迁移、延伸的,它会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
导语设计:
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一段缠绵悱恻的梁祝,几个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一定能将学生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调动起来,唤起学生的美感,为欣赏本文孕育一个良好的氛围。
第二步:激情诵读,感受美
1.师生听读。放丁建华的配乐诗朗诵,充分营造鉴赏氛围,帮助学生入境。读毕,学生给标题补充主语
2.学生自读。初步指导学生读出停顿、节奏、重音。读毕,说说木棉到底对橡树说了些什么,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全诗最能表达爱情观的诗句是什么。
3.学生齐读。配乐《梁山泊与祝英台》,深入了解木棉独白的内容,并想想这些内容可以分成几个层次,从而充分感知诗作的结构美。
第三步:探究阅读,领悟美
1.轻读,理解诗歌意象。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在表情达意时,往往要选择典型的景物用以表达特定的情感,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播放乐曲,让学生在轻音乐中再次品读诗作,注意寻找诗作中的意象。)
①作者否定的爱情观是什么?
诗人否定的几种爱情是借助六种事物(即意象)来表现的,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六种事物,这在课文中能直接找到,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这些事物的句子,划出最能表现事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得知事物的特点,最后引导学生将事物的这些特点与爱情联系起来,表达了怎样的爱情。由浅入深,由具体的事物到抽象的爱情,逐步推导出问题的答案。为此,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内容填写。
定,水到渠成,为学生理解作者向往的爱情打下基础;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理解比喻象征修辞手法的能力。)
否定几种爱情后,作者说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提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②作者向往的爱情是什么?
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知道树的具体形象是怎样的:两棵树的根、叶应怎样、它们应怎样相处?让学生从描述树的句子里找出最具代表性的词语理解树的形象,然后与爱情联系起来,将描写树的形象的语言转化成表达爱情的语言,这难度较大,教师应作适当点拨。讨论完毕后,让小组派代表来填写表格。
2.角色朗读,切身体验
橡树、木棉的象征意义是本文的一个难点,这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我先提了两个小问题:两棵并肩站立的树形象上有不同吗?哪棵代表男性,哪棵代表女性。回答后,指导男生有感情地读有关橡树形象描写部分(代表男性),并要求将其中的“你”换成“我”,女生接着读木棉部分(代表女性),唤醒学生的性别意识,展开想象,充分感受作为男性或作为女性应具有怎样的形象,从而得出橡树、木棉的象征意义。
橡树 男性的阳刚之气
木棉 女性的阴柔之美
第四步:深情朗读,体验美
1.找一位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朗诵全诗,深入体会语言的优美。
2.学生找找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好在哪里。(从修辞、表达的思想内容上考虑)
第五步:拓展阅读,发现美
1.对比阅读:将舒婷的《致橡树》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进行比较阅读,理解体会两诗表露出的诗人的不同的爱情观。
说明:有比较才有鉴别,同类题材的比较阅读,既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阅读的兴趣,又可以在比较中鉴别、欣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我愿意是急流??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山里是小河,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 我愿意是荒林,在河流的两岸,对一阵阵的狂风,勇敢地作战??只要我的爱人,是一只小鸟,在我的稠密的树枝间做窠,鸣叫。 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这静默的毁灭,并不使我懊丧??只要我的爱人,是青青的常春藤,沿着我的荒凉的额,亲密地攀援上升。 我愿意是草屋,在深深的山谷底,草屋的顶上,饱受风雨的打击??只要我的爱人,是可爱的火焰,在我的炉子里,愉快地缓缓闪现。 我愿意是云朵,是灰色是破旗,在广漠的空中,懒懒地飘来荡去,只要我的爱人,是珊瑚似的夕阳,傍着我苍白的脸,显出鲜艳的辉煌。
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提示从整体感悟和找寻意象入手,这是对前面知识的检测。得出:舒婷表达的是对爱情的独立、平等、自由又忠贞不渝;裴多菲表达的是对爱情的无私奉献、无怨无悔,但地位上以男性自我为中心,女性依附男性。
2.自由发言:谈谈你怎么看待中学生“恋爱”的现象。
(1)用一首小诗开启学生思维,它贴近学生生活,能引起共鸣。
妙 不妙,他递过一张纸条,还有一个,大胆而深情的微笑。匆匆地解开,匆匆地扔掉。世界上仿佛没有了别的声响,只觉得心在狂跳。烦闷、欣喜、苦恼。 怎么办?不知道,我哪会知道!
(2)谈谈你怎么看待中学生的“恋爱”现象。这既可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可纠正学生一些错误的爱情观。
(说明: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教师仅作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明确求学期间的爱情是不可靠的,不经历今天的风雨,是看不到明日的彩虹的。只有在校打下坚实的基础,才有独立的人格力量,才会获得真正的爱情。) 我还是推荐一首优美诗歌来引导学生:
十七岁的爱情
是一抹迷朦的晨雾 不要碰,让它悄悄地飘着
是一泓清亮的山泉 不要喝,让它轻轻地唱着
是一朵羞涩的小花 不要采,让它静静地开着
是一枚枝头的青果 不要摘,让它涩涩地挂着
十七岁的枝条依然稚弱 扛不起深沉的思索
我们是等待成熟的果园 让我们依然保持沉默
渡过岁月卧成的河流 看我们的生命之树
根根枝桠 将坠满甜蜜的硕果
附 板书设计
本课时板书为内容板书,也是这节课的重点:作者的爱情观和象征的意义。以课件的形式展示加深学生对本课时重点内容的理解。
致橡树
象征 凌霄花一方攀附的爱情
鸟儿单方痴恋的爱情
范文四:《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
范海琴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致橡树》,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做具体的阐述。
二、说教材
《致橡树》是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阅读与欣赏的学习重点是把握问题的特点。《致橡树》是一首诗歌,阅读诗歌,重在通过把握形象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诗的意境。《致橡树》是当代朦胧派女诗人舒婷的一首爱情诗,诗中阐释了一种独立、平等的爱情观,抒发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憧憬。
二、说学情
我教的是15级新生,他们正处于诗意放飞的年龄,也是爱情观形成的年龄,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优点是活泼开朗,思维活跃,乐于实践,富有表现欲,朝气蓬勃,情感丰富,对人生有着美好的憧憬 。不足是学习基础差,对诗歌赏析有畏难情绪;正处于青春萌动期,对爱情的理解和认识上又甚为肤浅 ,没有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通过对学情的分析,我设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小组合作探究诗歌意象内涵、阐释新型的爱情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设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把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中职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依托信息技术,采取任务驱动法、词句圈划法、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品读鉴赏共同来完成本堂课。
四、说教学过程
我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阐述我的教学过程:
(一)激情演讲,导入新课
我是用舒缓优美的视频音乐《梁祝-化蝶》导入新课的,深情的语言,优美的情境,使学生入境。
引导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爱情中的两个人应该处在怎样的位置呢?今天,我们就随同舒婷踏上爱情之旅。
走进作家作品 (通过网络分享学生课前自行搜集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朦胧诗的相关知识,为赏析诗歌做铺垫。认识诗中的橡树和木棉。
设计意图:诗是诗人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在文学中的交融和再现。因此,诗歌的写作背景、诗人相关经历,学生很有必要了解。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诗歌,诗中出现了三个人称代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指出各指代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充分与文本接触,接受语感熏陶,引起情感共鸣,初步感知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情感美、音乐美。
(三)分析意象,品味朗诵
在此让男女生分组朗读,并让学生勾画意向。
任务驱动:
A、诗歌中都出现了哪些意象?
B、这些意象象征着什么?
C、爱的双方如何相处?
D、爱的双方应该是怎样的形象?
E、真正的爱情还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设计意图:“泡”出意象“找”诗情。通过任务驱动,学生讨论、交流、思维碰撞,教师适度点拨调控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领悟诗歌主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师总结:诗人开头先否定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是按照先破后立(板书)的艺术构思来表达作者心中的爱情的
明确:
? 诗歌意象 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木棉、橡树
? 凌霄花: 鲜艳美观,凌空盛放,但不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而是借“攀援”他
人的高枝炫耀自己。 --一味攀附的爱情
? 痴情鸟:只知为大树唱赞歌,只知在“绿荫”下低飞、栖息,却不知还有可以
自由展翅高飞的自由天空。 —单方痴恋的爱情
?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泉源送去慰藉;险峰增加高度,衬托威仪;日光照亮前程温暖心灵;春雨播撒甘霖滋润心田。 --无私奉献的爱情
?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 橡树:象征男性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具有阳刚气概。
? 木棉:象征女性健康活泼、美丽动人、深沉博大,具有柔韧之致。
?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分享雾霭、流岚、虹霓。(同甘共苦,荣辱与共) ?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主旨:理解作者追求的独立的个性、平等的地位,是一种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
价值的崭新的爱情观。
写作手法:象征手法
结 构:先“破”后“立”
渗透朦胧诗相关知识、素黑、雪小禅、毕淑敏、张小娴爱情名言
设计意图:通过校园资源图片库和音乐库,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突破教学难点。学生讨论,教师点拨调控,突出教学重点,完成对诗歌的鉴赏。
(四)联系实际,畅谈感想
1. 我的爱情宣言
设计意图:在班级QQ讨论群中写下自己爱的憧憬,网络共享,锻炼感悟能力和写作能
力。
2.花季雨季,当爱情提前到来的时候,对照《致橡树》中爱的条件,你会怎么办?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最具创新。紧贴学生心理,学生在热烈讨论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
以两首精心准备的诗《妙?不妙》《十七岁的爱情》送给学生。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早恋现象,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将为学生的一生打上精神的底色。
3、播放《简爱》影片片段,让学生谈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影片,加深学生对“爱”的理解,实现“爱”的升华。
“我的灵魂和你的一样”
“我的心也和你的完全一样”
“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
这宣言,无疑是女性要求独立、平等的人格宣言;简和诗人一样,都强调了精神的平等、人格的独立,即使爱情也不能使她们放弃自己高贵的人格和尊严。
(五)布置作业,练习表达
1.搜集自己喜欢的朦胧小诗,制作朗诵视频或音频,上传QQ空间,网络共享。
2.尝试运用象征手法写首朦胧小诗,发到QQ群交流共享。
3.赏析两首朦胧小诗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远和近
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设计意图:让学生加深对朦胧诗的理解,提高审美情趣和写作水平。
五、说板书设计
情世俗的爱情凌霄花 痴情鸟 泉源 险峰 日光一方攀附 单方痴恋
一味奉献
独立平等 互依互助 橡树 木棉 肯定 心心相印 甘苦与共
范文五:《致橡树》说课稿
《致 橡 树》(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中职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强调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起到如下作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职业生涯垫底子、打基础。
《致橡树》是人教版中职语文诗歌单元中的一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像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
《致橡树》是当代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诗人以橡树、木棉比邻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的爱情观。
透过诗作,我们看到的还不仅仅是爱情。“人该有自己的尊严、独立的人格”,其探寻的是人应该怎样与人相融而又不失去自己。这是上世纪70年代我国诗坛上少有的以“人”为主题的诗作,其对人性的关怀确定了其作为教材的价值,是一份洋溢着爱的独立宣言书。
(二)教学目标:
为此,我针对《致橡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现代诗歌的特点,尤其是意象运用、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能流畅而有感情的诵读诗歌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用意象分析、诵读等方法来鉴赏诗歌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浓厚兴趣,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品位。
(2)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爱情观,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通过诵读和品味,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价值观、爱情观。 难点是品味诗歌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二、 说教法
(一)学情分析:
首先,中职生文化底蕴相对薄弱,基础知识不扎实,平时不太注重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境界。其次,中职学生对形象的、感性的东西更感兴趣,并且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讨论问题比较积极,敢于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但他们对于诗歌的了解还是比较浅显的,容易忽视对诗歌内涵的挖掘和领悟。再次,学生处于青春期,他们中有早恋倾向,但不一定真正懂爱情,这就需要老师用好的文学作品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作引导,为学生的一辈子打上精神的底色。
(二)具体教法
中职语文教学必须对接专业、职业,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本位,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核心。因此,我会用创设情境法、诵读感悟法,问题讨论法。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的感官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产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与教师的启发引导相结合,通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另外,由于这首诗歌是自读课文,所以,在课时安排上我计划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
三、说学法
《致橡树》是自读课文, 既是自读课文,就应把课堂和课文都彻底地还给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起启发、引导作用。新课标提倡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会要求学生采用朗诵法来把握诗人的情感,使学生掌握诗歌阅读的方法,以讨论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进行想象联想,以求把握诗中的意象,来提高学生读诗的兴趣和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能力。同时在引导中教给他们分析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四、说教程
1.情境导入,明确目标:创造气氛,奠定情感。意在渲染氛围,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唤起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首先,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导入”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好的导语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从而有助于教师教学。然
而,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爱情,对于许多中学教师来说是惟恐避之不及的,因而,我选择了一个新的视角——君山岛是爱情岛的视角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我大胆地把导语设计成为:“咱们岳阳是个美丽的旅游城市,岳阳的美在于一山、一水、一湖,山就是指美丽的君山岛。君山岛的“湘妃泪竹”和“柳毅传书”爱情传说令人感动,君山岛由此也获得了“爱情岛”的美称。的确,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古人留下的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虽然爱情这一主题亘古不变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爱情观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倾听她的心灵独白。”这一导语设计,目的是在于唤起学生对朦胧诗及对舒婷《致橡树》的好感。
2.诵读欣赏,感知意象:通过多媒体示范朗读和学生自己品读,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感悟诗情。
依据:读是学习诗歌的基础环节,也是主要环节。因此,形式多样的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
3、合作探究、理解内涵:
提出三个问题,学生讨论:
(1)诗人否定什么样的爱情观?
明确:诗人批驳种种世俗的爱情观,在诗人看来,爱情不是向一方攀附,也不是单方面的痴恋,即使是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
(2)诗人肯定什么样的爱情观?
明确:诗人追求高尚、进步的爱情观,即必须在相知相恋相依,相互平等,互相独立的基础上各自实现自我的价值。
(3)诗人的爱情观在现实中的意义?
明确:诗人的爱情观在现实中仍十分有意义,对女性如何自尊、自爱、自强仍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女性的独立人格,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伟大崇高的爱情内涵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依据: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关系,老师精心设计话题,能调动学生广泛参与,开展课堂对话,相互启发,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最后用口语组合表达出来,以求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在此可以刺激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创新能力
4、结合现状,拓展延伸
(1)说说你们心目中理想的“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的形象?
(2)结合中职生现状,谈谈对爱情的认识。
寻找诗歌和现实生活的契合点,进行思辩训练。语文学习仅仅局限在课本上是不科学的,语文学习是为学生今后工作、生活奠基础,故联系社会尤其重要。本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课内材料与课外材料(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从而培养他们了解社会,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能力。这一环节最具有创新。在探究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感受爱的幸福与美好。
5、诵读品味,检测效果
(1) 朗诵
播放配乐诗朗诵视频
教师与学生跟随录音齐读。
品味感受诗歌丰富的内涵浓郁的深情。
(2)练习
旨在检测学习效果,训练学生能力
(1)背诵全诗
(2)搜集自己喜欢的爱情格言
(3)创作诗歌《致木棉》
五、说考核
下面我以这堂课为例,简单介绍一下“痕迹化考核”的考核方式。首先是课内考核。由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两部分组成。在学生互评这部分,学生根据同组同学在阅读答问、写作练习、辩论争鸣、自我展
示四个环节的表现互相评分;教师根据学生的现场表现,从态度、方法、技能、创新点四个方面对每组学生综合评分。其次是课外考核。由平时作业和班级博客两部分组成。平时作业由教师评分,班级博客由学生互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