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利息率是怎样决定的
利息率是怎样决定的
1、西方经济学家一般认为利息率是由供求均衡点决定的,如认为由资本供求所决定的实际利率论、由货币供求所决定的流动偏好论以及由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可贷资金论等。
与之相对,马克思认为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利润率;二是总利润在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进行分配的比例,这一比例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借贷双方的供求关系及其竞争。
2、利率的影响因素:
现代市场经济的环境错综复杂,许多因素都与利率息息相关,影响利率变化的因素有经济因素、政策因素与制度因素。 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税收;
政策因素包括一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等,其中,以货币政策对利率变动的影响最为直接与明显;
制度因素主要指利率管制。
3、我国利率决定及影响因素有:
利润的平均水平;资金的供求状况;物价变动的幅度;国际经济的环境;政策性因素。
范文二:利息率的决定因素
从理论上说,利率的水平是怎样决定的?主要有哪些论点?
答:(1)从理论上说,利率水平的决定取决于以下因素:
?平均利润率
利润是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可分割的总额,当资本量一定时,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决定着利润总量,平均利润率越高,则利润总量越大。而利息实质上是利润的一部分,所以利息率要受到平均利润率的约束。因此平均利润率越高,则利率越高。
?借贷成本
它主要包括两类成本:一是借入资金的成本,二是业务费用。银行再贷款时必然会通过收益来补偿其耗费的成本,并获得利差,所以它在确定贷款利率水平时,就必然要求贷款利率高于存款利率和业务费用之和,否则银行就无利可图甚至出现亏损。当然,银行还可以靠中间业务的手续费等其他收入去弥补成本。
?通货膨胀预期
物价变动主要表现为货币本身的升值或贬值,物价下跌,货币升值,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在金融市场上,由于本息均由名义量表示,借贷双方在决定接受某一水平的名义利率时,都考虑到对未来物价预期变动的补偿,以防止自己因货币实际价值变动而发生亏损。所以,在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利率水平有很强的上升趋势;在预期通货膨胀率下降时,利率水平也趋于下降。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改变货币供给量,从而影响可贷资金的数量。当中央银行想要刺激经济时,会增加货币投入量,使可贷资金的供给增加,这时可贷资金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利率下降,同时会刺激对利率的敏感项目,如房地产、企业厂房和设备的支出。当中央银行想要限制经济过度膨胀时,会减少货币供给,使可贷资金的供给减少,利率上升,使家庭和企业的支出受抑制。
?商业周期
利率的波动表现出很强的周期性,在商业周期的扩张期上升,而在经济衰退期下降。
?借款期限和风险
由于期限不同,流动性风险、通胀风险和信用风险也不同,所以利息率随借贷期限的长短不同而不同,通常利息率随借贷期限增长而提高。为了弥补这些风险现实发生后无法收回贷款本息所造成的损失,贷款人在确定贷款利率时必须考虑风险因素,风险越大,利息越高。资金从投放到收回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有购买力的风险、利率风险、违约风险和机会成本损失风险等等。
?借贷资金供求状况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从总体上说,平均利润率等因素对利息率起决定和约束作用,但市场利率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资金供求状况决定的。市场上借贷资金供不应求时,利率就会上升,供过于求时,利率则要下降。
?政府预算赤字
如果其他因素不变,政府预算赤字与利率水平将会同方向运动,即政府预算赤字增加,利率将会上升;政府预算赤字减少,利率则会下降。
?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状况
国际贸易状况的变化通过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两方面影响利率的变化。在产品市场上,当净出口增加时,会促进利率上升;当净出口减少时,会促进利率下降。国际资本流动状况对利率的影响与国际贸易状况的变动在货币市场上对利率变动的影响相类似。当外国资本(无论是直接投资还是短期的证券投资)流入本国时,将引起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量,导致利率下降;当外国资本流出本国时,将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导致利率上升。
?国际利率水平
由于国际间资本流动日益快捷普遍,国际市场趋向一体化,国际利率水平及其趋势对一国国内的利率水平的确定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二者体现出一致的趋势。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其他国家的利率对一国国内利率的影响;二是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利率对一国国内利率的影响。而欧洲货币规模的增大和范围的扩大,国际金融市场上竞争的加强,也会降低国内利率水平或抑制国内利率上升的程度。
(2)利率的决定理论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的利率决定论、实际利率理论、货币供求论、可贷资金理论和IS-LM利率理论。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马克思对利率的决定的分析是以剩余价值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割为起点的。马克思认为,利息是贷出资本的资本家从借入资本的资本家那里分割出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息的这种质的规定性决定了它的量的规定性,即利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利润总额,利息率取决于平均利润率。马克思认为利息只是利润的一部分,所以利润本身就成为利息的最高界限,否则归职能资本家的部分就会等于零,这样平均利润率构成了利率的最高界限。至于利息率的最低界限,从理论上说是难以确定的,它取决于职能资本家与借贷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但不管怎样一般不会等于零,否则借贷资本家就不会把资本贷出。因此,利率的变化范围一般总是在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在平均利润率与零之间,利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利润率;二是总利润在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进行分配的比例。这一比例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借贷双方的供
求关系及其竞争,一般来说,供大于求时利率下降;供不应求时利率上升。此外,法律、习惯等也有较大作用。马克思的理论对于说明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利率决定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实际利率理论
在凯恩斯主义出现以前,西方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利率决定理论被称作实际利率论,该理论强调非货币的实际因素——生产率和节约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其中,生产率用边际技资倾向表示,节约用边际储蓄倾向表示。投资流量会因利率的提高而减少,储蓄流量会因利率的提高而增加。故投资是利率的递减函数,储蓄是利率的递增函数,而利率的变化则取决于投资流量与储蓄流量的均衡点。图4-1说明了这种关系。
图4-1 实际利率论
图中,I为投资曲线,I线向下倾斜表示投资与利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S线为储蓄曲线,S线向上倾斜表示储蓄与利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I、S两条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利率r0为均衡利率。若当投资不变而边际储蓄倾向提高使S线右移至S,时,均衡点决定的利率就会从r0下降至r1;当储蓄不变而边际投资倾向提高使I线右移至I,时,均衡点决定的利率就会从r0上升至r2。
?货币供求论
凯恩斯把利息定义为是对人们放弃流动性偏好的报酬,因此决定利率的是货币因素而非实际因素。他认为利率取决于货币的供求,货币供应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外生变量,货币需求则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当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增强时,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就会增加,当货币供应不变时利率就会上升;反之,当货币需求减少而货币供应不变时,利率就会下降。因此,利率是由流动性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应共同决定的。该理论如图4-2所示。
图4-2 货币供求论
图中的货币供应曲线M因由货币当局决定,故为一条直线;L是由流动性偏好决定的货币需求曲线,两线的相交点决定利率。但L越向右越与横轴平行,表明当M线与L线相交于平行部分时,由于货币需求无限大,利率将不再变动,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供应,货币都会被储存起来,不对利率产生任何影响,这就是凯恩斯利率理论中著名的“流动性陷阱”说。
?可贷资金理论
由英国的罗伯逊和瑞典的俄林倡导。他们一方面反对传统经济学对货币因素的忽视而将利率的决定仅限于实际因素;另一方面又批评凯恩斯只强调货币供求而否定实际因素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
按照可贷资金理论,借贷资金的需求与供给均包括两个方面:借贷资金需求来自某期间的投资流量和该期间人们希望保有的货币余额;借贷资金供给则来自于同一期间的储蓄流量和该期间货币供给量的变动。用公式表示,有:
DL=I+ΔMD
DSL=S+ΔMS 式中,DL为借贷资金的需求;SL为借贷资金的供给;ΔM为该时期内货币需求的改变量;ΔMS为该时
期内货币供应的改变量。显然,作为借贷资金供给一项内容的货币供给与利率呈正相关关系;而作为借贷资金需求一项内容的货币需求与利率则呈负相关关系。就总体来说,均衡条件为:
I+ΔMD=S+ΔMS
这样,利率的决定便建立在可贷资金供求均衡的基础之上。如果投资与储蓄这一对实际因素的力量对比不变,按照这一理论,则货币供需力量对比的变化即足以改变利率,因此,利率在一定程度上是货币现象,如图4-3所示。图中的M0是尚未增加ΔMS的货币供给量,M1是增加了ΔMS之后的货币供给量。
图4-3 可贷资金理论
可贷资金理论从流量的角度研究借贷资金的供求和利率的决定,可以直接用于金融市场的利率分析。特别是资金流量分析方法及资金流量统计建立之后,用可贷资金理论对利率决定做实证研究和预测分析,有其实用价值。
?IS-LM利率理论
IS-LM模型是由希克斯首创,由汉森补充和发展而成,它从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全面均衡来阐述了利率
的决定机制。只有当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即同时满足储蓄等于投资、货币供应量等于货币需求时,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才能确定。如图4-4所示。
图4-4 IS-LM利率理论
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E所决定的收入和利率就是使整个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的唯一的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E点以外的其他任何收入利率组合都是不稳定的,都会通过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调整达到均衡。
3(了解我国金融机构计息的方式。在什么场合用单利,什么场合用复利?
答:计息是指利息的计算。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一般采用两种计息方法:一是对年、对月、对日计息法,即对一笔存款或贷款,先按整年、整月和整日分别计算利息,然后相加计算出整个存款期或贷款期的全部利息;二是日积数法,即以本金乘以天数算出日积数,再根据日积数乘以日利率得出全部利息。
结息是指利息的实际给付。金融机构对一笔存款或贷款,并不是每天支付或收取利息,而通
常是集中在特定的日期才实际收付利息。对于实际收付的利息,因取息人有了支配权,又可以存入金融机构或进行其他投资而产生新的收益,因此,即使同样的年利率水平,因结息时间和频率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实际利率。
我国对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仍实行比较严格的管制,存贷款利息的计算和结算规则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规定。我国金融机构的计息、结息规则曾经做过多次调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从1999年4月1日开始实行的《人民币利率管理规定》对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的计息、结息规则做出了详细规定。
(1)存款的计息与结息规则。
根据我国现行利率政策,活期储蓄存款每年结息一次,结息日为每年6月30日,利息并入本金起息,因而活期储蓄存款计息带有一定的复利性质。活期储蓄存款未到结息日清户时,按清户日挂牌公告的利率计息到清户前一日止。
定期储蓄存款按存入日挂牌公告的利率采用计息,利随本清,遇利率调整不分段计息。逾期支取的定期储蓄存款,其超过原定存期的部分,除约定自动转存的外,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未到期的定期储蓄存款,全部提前支取的,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部分提前支取的,提前支取的部分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其余部分到期时按存单开户日挂牌公告的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
定活两便储蓄存款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1年期以内(含1年)相应档次的定期整存整取存款利率打折计息,打折后低于活期存款利率时,按活期存款利率计息。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在存期内按照存单开户日银行挂牌公告的利率计息,利随本清,遇利率调整不分段计息,逾期期间不计息。单位活期存款按季结息,每季度未月20日为结息日。金融机构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收取的保证金,按照单位存款计息、结息。
职工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当年归集的按结息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存款利率计息,结息后转入上年结转户;上年结转的按结息日挂牌公告的3个月定期整存整取存款利率计息。公积金存款的结息日为每年6月30日。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存款按季结息,每季度末月20日为结息日,按结息日的利率计息,遇利率调整不分段计息。对欠交准备金的金融机构,从欠交之日起按罚息利率计收罚息,直至交足准备金为止,遇罚息利率调整分段计息。
(2)贷款的计息与结息规则
期限在1年以下(含1年)的短期贷款,按贷款合同签订日相应档次的法定贷款利率计息。短期贷款在贷款合同期内,遇利率调整不分段计息。短期贷款按季结息的,每季度末20日为结息日;按月结息的,每月20日为结息日。短期贷款的具体结息方式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对贷款期内不能按期支付的利息按贷款合同利率按季或按月计收复利,贷款逾期后改按罚息利率计收复利。最后一笔贷款清偿时,利随本清。
期限在1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利率实行一年一定。贷款(包括贷款合同生效日起一年内应分笔拨付的所有
资金)根据贷款合同确定的期限,按贷款合同生效日相应档次的法定贷款利率计息,每满一年后(分笔拨付的以第一笔贷款的发放日为准),再按当时相应档次的法定货款利率确定下一年度利率。中长期贷款按季结息,每季度末月20日为结息日。对贷款期内不能按期支付的利息按合同利率按季计收复利,贷款逾期后改按罚息利率计收复利。
逾期贷款或挤占挪用贷款,从逾期或挤占挪用之日起,按罚息利率计收罚息,直到清偿本息为止,遇罚息利率调整分段计息。对贷款逾期或挪用期间不能按期支付的利息按罚息利率按季(短期贷款也可按月)计收复利。如同一笔贷款既逾期又挤占挪用,应择其重,不能并处。
如果借款人提前归还贷款,贷款人有权要求借款人除支付按照实际贷款期限计算的利息外,再给予一定的补偿,补偿金额不超过提前还款日至借款合同到期日之间应付的利息。因为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借款人提前偿还贷款也是一种违约行为,贷款人有权要求借款人予以补偿,并在第一百一十三条对补偿金额做了明确规定。借贷双方签订借款合同时对提前还款问题另有约定的,应按借款合同的约定执行。贴现按贴现日确定的贴现利率一次性收取利息。同理,再贴现按再贴现口的再贴现利率一次性收取利息。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再贷款按合同利率计息,遇利率调整不分段计息。再贷款按季结息,每季度末月20日为结息日。对再贷款期内不能按期支付的利息按合同利率计收复利。
4(目前在我国的利率体系中,哪些属于市场利率?哪些属于官定利率和行业利率?
答:市场利率是指在某一时点,金融市场上由货币资金的供求关系直接决定并由借贷双方自由议定的利率。官定利率是指中央银行或金融管理当局确定的利率。行业利率是指由非政府部门的金融行业自律性组织,如银行公会等所确定的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制定、调整以下利率: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优惠贷款利率、罚息利率、同业存款利率、利率浮动幅度、其他。
金融机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确定以下利率:浮动利率、内部资金往来利率、同业拆借利率、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中国人民银行允许确定的其他等量利率。
可见在我国,目前以官定利率为主,尤其是存贷款利率;市场利率范围有限,主要是在同业拆借等领域。目前,我国没有行业利率。
5(倘若你在银行有一笔储蓄存款,当储蓄存款利率下调时,你会根据怎样的判断做出反应,答:可能会根据自己的储蓄目的、储蓄收益要求进行调整。读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做出回答。 6(利率与收益率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度量收益率? 答:(1)收益率是收益与投入本金的比率。利率是指在借贷期内所获得的利息额与借贷资本金的比率。收益率实质就是利率。作为理论研究,这两者无实质性区别。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是习惯的原因——使两者出现差别。收益率的适用范围比利率广泛。
(2)收益率包括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现实中,有些金融交易行为是根据一定的利率设计的,但未标明。把这个隐含的率算出来,也称之为收益率。
收益率的度量取决于名义利率、购买价格、面值和发行价格等因素。
名义利率,是指包括补偿通货膨胀风险的利率。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关系可以写成:r =i + p,式中,r为名义利率;i为实际利率;p为借贷期内物价水平的变动率,它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只要存在物价水平并非保持不变的条件,市场各种利率都是名义利率。如果出现物价下降的通货紧缩局面,则意味着货币购买力上升。如果收益率保持不变,其实际收益上升。反之则下降。
购买价格与收益率成负相关关系,即购买价格越高,收益率越低;反之则越高。面值和发行价格主要是通过影响购买价格和出售价格来影响收益率的。
从本质上讲,收益率取决于收益与投入本金,凡是能够影响收益和投入本金的因素都能影响收益率。
范文三:(12)利息率的决定
第十二章、
第一节利息率的决定
(一)货币的需求货币的需求或流动偏好的含义货币的需求是指人们在手边保存一定数量货币的愿望,它是人们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引起的。货币需求又被称之为流动性偏好。
引起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交易而在手边留有货币的动机,因此产生的需求称为货币的交易需求。 预防动机或谨慎动机:是指人们为了防止意外情况发生而在手边留有货币的动机,因此产生的需求称为货币的预防需求。 货币的交易和预防需求的决定因素是国民收入水平。
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能够及时把握投机机会而在手边留有货币的动机,因此产生的需求称为货币的投机需求。
货币的投机需求的决定因素是市场利息率。
流动偏好陷阱的含义流动偏好陷阱又称为凯恩斯陷阱,是凯恩斯在分析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时提出的。它是指当利息率极低时,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趋向于无穷大。
货币的需求函数:L=L1(Y )+ L2(r )
货币的需求曲线
(二)货币的供给货币供给的含义货币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一特定时点上由家庭和厂商持有的政府和银行系统以外的货币总和。 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货币供给的数量取决于政府的货币政策。 货币的供给曲线
(三)利息率的决定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M=L=L1(Y )+ L2(r )
利息率的决定货币的需求与货币供给的相互作用决定均衡利息率。
货币的需求或供给变动都会对均衡利息率产生影响。
、第二节货币市场的均衡:LM 曲线(一)LM 曲线LM 曲线的含义LM 曲线是使得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的收入与均衡利息率的不同组合描述出来的一条曲线。换一句话说,在LM 曲线上,每一点都表示收入与利息率的组合,这些组合点恰好使得货币市场处于均衡。 LM曲线的推导过程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变动对LM 曲线的影响当决定LM 曲线的因素发生变动时,LM 曲线的位置会发生变动。首先,如果货币的需求增加,既定的收入条件下市场均衡利息率升高,从而LM 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反之,当货币的需求减少时,既定收入下的市场均衡利息率下降,从而LM 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其次,如果货币的供给增加,既定收入对应的市场均衡利息率下降,从而LM 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反之,当货币的供给减少时,LM 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第四节总需求决定理论的基本框架总需求决定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上述分析包含以下要点:①作为宏观经济运行成果度量国际收入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总需求的大小。②总需求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构成。③消费取决于已有的收入和消费倾向。④投资取决于利息率和
资本的边际效率的比较,利息率取决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的均衡,其中货币需求由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引起。资本的边际效率则取决于厂商预期收益和资本品的供给价格。当资本的边际效率超过利息率时,资本家才会进行投资。
凯恩斯理论利用三大心理规律对萧条作出的解释以及政策对策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流动偏好和预期收益不足是导致总需求不足从而经济萧条的病因。 为使经济走出萧条,应采取的政策对策是扩大总需求。
范文四:06第六章利息率的决定
第六章 利息率的决定
本章研究利率一般水平的决定以及决定特定利率的风险因素和期限因素。 一、可贷资金模型
(一)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可贷资金模型
资本价格决定与商品价格决定的区别
货币市场即买卖货币资本的市场,货币资本的价格即市场利率。市场利率不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与一般商品比较,货币商品的价格决定有何特殊性呢,在普通商品的价格决定中,价值和市场供求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商品价值构成商品价格波动的中心。其他因素不变,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下降,商品的价值从而价格必然下降。反之,商品的价值从而价格必然上升。在既定价值水平上,如果商品的供大于商品的需求,则商品的价格将背离其价值而下降,反之,则将背离其价值而上升。然而,商品价值最终会起调节作用,使价格与价值背离的运动转换为向其回归的运动。这一过程可以用图6.1说明。
图6.1中的V代表商品价值,P代表商品价格,Q*代表社会需要,即在一定时期内社2
会对某种商品潜在的有购买力的需求。图中的曲线D代表商品需求曲线,S代表商品供给曲线。
图6.1 商品价格的决定
价格,
SSS1 2 3 价值
E1 P3
E2 V=P2
E3 P1 D
0 QQ*Q产量1 2 3
供给曲线在图中为一条与横坐标垂直的曲线,表明在一定时期内,提供到市场上的商品数量是一定的。企业在制定未来的生产计划时,会对产品的未来价格做一个估计。与这一预期价格对应的,是一个预期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但是,各个企业并不知道未来的实际供给就究竟是多少,因为每个企业的计划都是独立做出的。
因为当前市场上的商品数量是由以前的订单和生产计划决定,与当前的价格无关,当前的价格只影响到未来的订单和生产,从而只影响到未来的市场供给,所以,市场供给曲线是一条与纵轴平行的直线。
而需求曲线之所以向下倾斜,是因为人们当前的需求受当前市场商品价格的影响。需求曲线的斜率和位置由价格以外的因素决定,这些因素包括收入和时尚等。在其他因素不变,从而需求曲线的斜率和位置也不变的条件下,如果当前商品的市场价格较低,人们的需求会增加,反之,则会减少。
如果生产者在上一个生产周期(一年或者一季度)根据当时的商品销售情况以及市场预期等多种因素决定本期商品的产出为图中的Q,则在需求曲线既定情况下,本期该商品的1
价格只能是图中的P,因为只有在这一价格下需求者才愿意购买Q量的该种商品。 31
虽然每一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都表示市场均衡,即只要价格变动充分,任何产量都能在市场上出清,但是,只有在E上,才有可能在实现市场均衡的同时,实现生产均衡。2
所谓生产均衡是指这样一种情况:生产者的全部劳动耗费(全部生产费用价平均利润)都得到补偿,商品按照价值出售,没有超额利润。当产量低于社会需要而仅为Q时,单位商品1的价格为P,存在超额利润。这时,企业会增加生产,其他资本也会进入本部门,结果是3
该商品的市场供给增加,价格下降。反之,当产量为Q而价格为P时,生产该商品的企业31
的利润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该部门企业会减少生产或将资本转移到其他部门,结果是该商品的市场供给减少,价格上升。总之,在自由竞争条件下,价值规律会调节商品的价格,使之不断趋近于商品的价值。
那么,市场利率作为资本商品的价格,有没有一个波动的中心呢,回答是否定的,上述关于价格决定的分析对货币资本这种特殊商品来说是不适用的。货币资本作为商品并无价值,只有交换价值,因而价值规律对其价格不发生作用。货币资本本身当然是一定的价值量。但在货币市场上,被卖出的不是这一定的价值量,而是由这一定价值量所体现的利润生产权。如果被卖出的是一定量价值,卖者就应得到一等量的价值,如内含等量价值的某种商品。然而,在资本商品的买卖中,卖方实际得到的,只是买方支配资本所得利润的一部分,即利息。这一利息只是存在于一定量货币中的利润生产权的交换价值或价格。被转让的货币资本的价值量越大,其所代表的利润生产权也越大,其交换价值自然也越大。
要而言之,价值是人类劳动的结晶,而利润生产权只是一种社会权利,不是劳动的产物,自然也就没有价值。但没有价值的东西也可以有交换价值,只要它能被人独占,而其他人又愿意付钱来买它。
利率决定模型
因为作为利润生产权的资本商品没有价值,所以,市场供求就成为引起其价格也就是利率变动的唯一因素。市场利率与货币市场供求的关系可用图6.2说明。
在图6.2中,D曲线为货币资金需求曲线,即在曲线的每一点上都有一定的货币资金需求与一定的市场利率对应。S为货币资金供给曲线,其与纵轴平行表示货币资金供给量不受利率变动的影响。
为什么要假定可贷资金的供给曲线与利率无关呢,该模型的前提是利率始终高于零而低于社会平均利润。在这一假定下,提供到货币借贷市场上的资金就只能是各种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和收入。只要利率高于零,这些暂时闲置资本和收入就会被提供到货币市场上来。另一方面,只要利率低于平均利润,经营性资本就不会被作为生息资本借出去。
闲置货币资金可能转化为股票市场上的投机资金。但是,买卖已经发行的股票本身并不会导致经营资本和闲置资本的比例的变化,只是导致闲置资金的再分配。
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利率变动本身不会引起可贷资金供给量变动,这一供给量由工商企业和个人当前暂时闲置的资本和收入总量决定。只要借出资金的利息收入大于借出资金的交易费用,闲置的或者暂时闲置的资金总是要借出去,不管利率是多少。在这些假定下,货币资金市场上的利率是由可贷资金量决定,而不是相反,这意味着可贷资金的供给
曲线是一垂直于横坐标的曲线。
图6.2 资本商品的价格——利率的决定
SSS1 2 3
E1 i3 市
场E2 利i2 率
E3 i1 D
0 QQQ1 2 3
货币资本量
然而,对货币资金的需求则要受市场利率的影响。其他因素不变,特别是平均利润率和工资收入不变,较低的利率会刺激人们进行更多的投资和消费,而利率上升则会抑制投资和消费。
总之,反映在这一模型中的货币资金市场基本关系是:在一特定时期,市场的可贷资金量是既定的,这一总量与货币资金需求一起决定市场利率。在货币资金总量已定条件下,利率越低,资金需求就越大。但是,从长期来看,市场可贷资金是逐渐增加的。随着社会暂时闲置资本增加,市场的可贷资金量也增加。在需求没有发生相应变化的情况下,要使增加的可贷资金能够全部贷出,市场利率必须下降。
当货币资金供给量为Q时,市场利率只能是i,因为这一利率对应的货币资金需求量22
刚好等于市场货币资金供给量。利率低于这一水平会使货币资金供不应求,高于这一水平如仍然保持为i,则会出现QQ的货币资金过剩。 121
其他因素不变,货币资金供给增加必然导致利率下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刺激资金需求相应增加,使货币资金在新水平上实现市场均衡。这时并没有一种规律来发生作用,一定要使市场利率保持在某一水平。这是因为对货币所有者来说,其资本商品并没有什么生产费用要补偿。资本商品的价格——利息不代表生产耗费,只代表纯收入。利率下降,只是纯收入减少而已。
对货币资金的需求也可以由非利率因素引起。当货币资金需求由于非利率因素而增加时,货币资金需求曲线会向右方移动。反之,当非利率因素引起货币资金需求减少时,货币资金需求曲线必然向左移动。
在现代社会,银行系统的超额准备金是市场可贷资金供给的一个重要指示器。所谓超额准备金是银行系统的准备金(银行系统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和库存现金总额)在扣除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后的余额。图6.1说明了美国银行系统的超额准备金与货币市场利率的关系。
在图6.1中,市场利率明显与银行系统的超额准备金余额负相关。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美国银行业的超额准备金先是趋于下降,然后保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与此对应的是这一时期美国的市场利率在总体上也处于上升趋势。而在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这一时期,美国银行系统的超额准备金总量不断增加,同时利率也在不断下降。
显然,不能用利率的变动来说明银行准备金的变动。按照一些人的说法,利率上升,可贷资金供给量增加,需求减少。如果真是这样,银行超额准备金在利率上升时就应该增加,
因为按照上述说法这时候存款(货币资金供给)会增加,同时贷款(货币资金需求)会减少。实际上并非如此。总之,不是利率变动引起货币资金供给变动,相反,是货币资金供给的变动引起利率变动。
在利率决定问题上,主要的任务之一是说明可贷资金供求变动的原因。 图6.3 美国银行业的超额准备金与3月期国库券市场利率
182250银
行利162000超率额3月期国债利率 (%)141750准
备
121500金
101250)银行超额准备金 百
万81000美
元6750 )
4500
2250
00
1959.11965.11971.11977.11983.11989.11995.12001.1
来源:美联储
(二)西方经济学中的可贷资金模型
1以上所阐述的是马克思的借贷资金与市场利率关系的理论。 在西方经济学中,说明货币市场供求如何决定市场利率的理论是所谓的“可贷资金模型(Loanable fund model) ”。这一理论可以用图6.4说明。
图中曲线D代表可贷资金需求曲线,S代表可贷资金供给曲线。当市场利率上升时,LFLF
可贷资金的需求量和供给量各自沿着D曲线和S曲线向曲线上方移动。因此,市场利率LFLF
上升将导致可贷资金需求减少和供给增加。当市场利率下降时,可带资金需求量和供给量分别沿着D曲线和S曲线向两曲线的下方移动,这意味着当市场利率下降时,可贷资金的LFLF
市场需求将上升,而其供给将下降。交点E为市场均衡点。在该点上,利率水平恰好使可贷资金的供给量等于对其的需求量。市场利率大于均衡利率i,必然有可贷资金供给量大于E
可贷资金需求量。反之,则必然有可贷资金供给量小于可贷资金需求量。
另外,可贷资金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本身也可能由于利息率以外的因素而发生变动,即可贷资金供给曲线或者需求曲线在坐标空间上发生位移。
导致曲线移动的因素在资金需求方面有投资收益、预期通货膨胀率和政府赤字等。这些因素与可贷资金需求的变动方向一致。当投资收益增加,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和政府赤字增加时,可贷资金的需求增加。反之,当它们下降时可贷资金的需求减少。
1 参见《资本论》第三卷,第26章,第30-32章。
导致可贷资金供给变动的因素有个人收入,预期利率,预期通货膨胀率,违约风险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等。其中个人收入和预期利率的变动方向与可贷资金供给的变动方向一致,当个人收入和预期利率上升时,可贷资金的供给增加,反之,当这两者下降而其他因素不变时,资金供求将减少。
图6.4 可贷资金模型
SLF 资金剩余
i2 E 利iE 率
i1
DLF
资金缺口
0 QQQ1 E 2
可贷资金量
而预期通货膨胀率和信用风险的变动方向与可贷资金供给的变动方向相反。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对存货的投资增加,可贷资金供给相应减少;反之,预期未来商品价格趋于下降,对存货的投资将减少,用于信贷的资金因此增加。在信用风险增大时,在放款人方面会出现普遍的惜贷现象,银行的准备金增加,公众的证券投资也会减少。反之,在信用风险变小时,银行贷款意愿和公众证券投资意愿都会增强,货币资金供给因此增加。
另外,当中央银行因为执行积极的货币政策而向商业银行购买证券或降低其再贴现贷款利率时,银行系统的准备金增加,而这些银行准备金就是可贷资金。反之,中央银行如执行谨慎的货币政策,向商业银行出售债券或者提高其再贴现利率,银行系统的准备金将减少,而这又意味着市场的可贷资金减少。
可贷资金模型存在着与西方经济学其他类似价格模型相同的问题。
首先,在这一模型中,我们看到利率变动调节着货币资金市场的供求。但是,在货币资金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都不变的情况下,利率是如何变动的呢,难道不正是这两个因素引起利率(资本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吗,
其次,按照这一模型,利率上升,可贷资金供给量和供给本身都会增加。但是,增加的资金来自何处呢,如果是工商企业的经营资金,或者个人的消费资金,那么,在平均利润率高于利率,以及个人的当前消费资金只能用于劳动力再生产这两个假定下,这两类资金怎么可能被转换为可贷资金呢,如果这些被高利率吸引到市场上来的资金是原本闲置或者准备用于未来投资和消费的资金,那么,这些资金原先为什么不被投入到货币资金市场呢,要知道,不管利率水平如何,将资金借出去(如存放银行)的收益总是大于现金的收益。在信用制度高度发达的今天,不仅企业就是个人的手持现金数量也极其有限,且这些现金对利率是极不敏感的。所以,结论只能是:利率提高后,可贷资金的供给增加即时会发生也极其有限;利率变动对可贷资金供给影响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二、可贷资金供求变动
(一)可贷资金供给的变动
导致可贷资金供给变动的因素有以下一些。
社会总产出的变化 社会总产出增加,企业和个人收入中暂时和始终以货币形式存在的部分也会增加。其中的各项准备金、折旧基金和积累基金等贮藏货币直接构成可贷资金的最重要来源。而其他货币收入在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也会有越来越多的部分转化为可贷资金。因此,其他因素不变,社会总产出的增加必然导致可贷资金供给增加。
生产费用下降和贸易条件改善 如果原料价格和工资普遍下降而商品的价格可以保持不变,或者国际贸易条件发生了有利于本国的变化,则企业流动资金的一部分就会从生产中游离出来,形成货币市场的可贷资金。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东南亚国家货币大幅度贬值,而这些国家是美国日用商品的主要供应国。这些国家的货币贬值使它们出口美国的商品的价格大幅度下降,这在抑制美国工人工资水平从而美国的物价水平的同时,也在美国造成了更多的闲置货币资金。这些闲置资金连同从日本、中国和东南亚国家流入的大量货币资金一起,是美国90年代后期利率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也是当时美国发生大规模的股市投机和经济过热的原因。
资金周转速度 资金周转越快,其他因素不变,完成既定的销售额所需要的流动资金越少,在既定时间产生的折旧基金越多。结果是流动资金的节约和折旧基金的加速提取。这些都会使市场上的可贷资金供给增加。例如,完成全年1亿元的销售额,在流动资金1年周转5次条件下,需要流动资金2000万,在1年周转10次条件下,则只需要流动资金1000万。1亿元的固定资金投资,在年平均折旧率为5%的条件下,每年产生500万元的折旧基金;折旧率提高到10%,每年产生1000万元的折旧基金。
金融市场的发展 金融市场的发展意味着社会集中和再分配社会货币资金的能力的提高。随着银行存款市场的发展,企业和个人手中一些原本用于日常交易的货币资金被集中到银行,其中一部分就转化为可贷资金。例如,银行为企业代发工资,信用卡和借记卡的流行,银行在城市网点的扩大和银行业务向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扩展,会使更多的公众手持现金转化为银行存款。而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则使大量原本沉淀在银行金库中的短期资金得到利用。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银行拆借市场发展为银行提供了大量的非存款资金来源。现在,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已经成为发达国家银行一个极为重要的融资渠道。金融业集中和兼并也是推动可贷货币资金供给增加的一个因素。银行的集中意味着银行准备金的集中。这种集中会降低银行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必要准备金水平。这又意味着银行吸收的存款中可以有更多的部分用来发放贷款和购买债券。
商业信用状况 如前所述,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相互之间提供的信用。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商业信用越多,即商品和服务的交易越是通过支票和汇票等商业票据进行,工商企业货币资金中作为活期存款始终沉淀在银行的部分也就越多,因而银行可支配的借贷资金也就越多。
对外贸易的发展 市场的空间范围扩大,要求企业的交易准备金、偿债准备金和损失准备金相应扩大。因此,对外贸易的发展要求企业持有更多的货币资金。另外,对外贸易的特殊性还要求企业持有特别的用于弥补外汇风险损失的货币资金。这些货币资金象其他贮藏货币一样,绝大部分转化为借贷货币资金,以银行存款或者短期债券的形式存在。
金融投机活动 商品投机的手段之一是囤积商品。一些人只买不卖,把商品从市场上抽走,必然导致市场供给减少和商品价格上涨。货币投机的手段之一是囤积货币。投机者在市场上大量抛售证券,或从银行等中介机构手中大量借入货币,必然造成货币市场的人
为短缺,并驱使利率上涨。
总之,从根本上说,撇开中央银行不说,可贷资金的来源只有两个:社会的贮藏货币和用于日常交易的货币资金。一切使这两个部分增加的因素,也是使可贷资金市场供给增加的因素。而金融中介机构和信用制度的发展则决定了潜在的可贷资金在多大规模上转化为现实的可贷资金。在可贷资金需求不变情况下,可贷资金供给增加必然导致市场利率下降,反之,其减少必然使市场利率上升。
(二)可贷资金需求的变动
使货币资金需求曲线变动的主要因素如下。
企业投资 在现代经济中,外部资本是企业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因此,当出现大规模的企业投资热潮时,对借贷资金的需求就会急剧增加。决定企业投资需求的主要因素是平均利润率,而不是利率。在资本利润率很高时,即是利率很高,企业也会借款,贷款需求也会增加。而在资本利润率很低甚至是负数时,即使利率很低,可贷资金需求也会萎缩,甚至降到极低的水平。
商品价格 原料价格普遍上升,或者商品价格普遍下降,国际贸易条件恶化,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必将增加,因而企业的短期资金借贷也将增加。
工资和个人消费 社会工资水平和总量增加,企业需要借入的流动资金也会增加。工资增加在刺激消费信贷需求增加的同时,也使信贷中介机构发放消费信贷的积极性提高。反之,社会工资水平和总量减少,企业对流动资金贷款的需求和个人的消费信贷需求也会减少,同时信贷机构在发放消费信贷时也更谨慎。
商业信用 在经济运行顺利,到期债务可以很快付清,因而商业信用很容易得到时,企业主要用各种商业票据进货和支付债务,对借贷货币资金的需求很小。但是,在经营条件恶化时,一方面大量交易只有用现金才能完成,企业用于交易的现金需求增加;另一方面企业资金不能及时回流,大量资金以存货和应收款的形式大量地滞留在流通中,企业用于偿债的现金需求因此增加。
国际收支 如果本国在国际贸易中的顺差增加,而这些顺差大多数又采取远期汇票的形式,则本国出口商在国内的票据贴现将增加,对银行准备金的需求增加。如果本国的国际收支出现赤字,对外到期债务大于对外到期债权,本国一部分债务人不得不借入人民币购买外汇以便偿还外债。这样,对人民币的贷款需求将增加。另外,如果出现资本外逃,一部分商人把出口收入用于海外投资,然后又在本国借入人民币资金用于日常经营,则这也会给本国可贷资金市场增加压力。
投机 如果商品价格不断上涨,一些商家会开始囤积居奇,保持大量存货。由此造成的资金缺口则通过商业信用或者银行信用来解决。在商业和货币信用非常容易得到的情况下,工商企业的经营会被扩张到极端,超出最终消费所允许的范围。一旦发生经济危机,大量债务都要在一个短的时间内结清。这时,由于商业信用基本消失,直接融资也非常困难,人们不得不转向银行信用,对银行信用的需求因此会突然大量地增加。
如果股票和房地产价格趋于不断上涨,同时货币资金需求容易得到满足,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投机就会受到刺激。不仅职业投机者这时会大量借入货币资金进行股市和房地产投机,工商企业也往往把自己的流动资金和其他暂时闲置的资金用于这些方面的投机。结果是货币资金需求的急剧增加和利率的不断攀升。
图6.5揭示了日本泡沫经济时期主要银行短期贷款利率与六个主要城市地价指数的关系。从该图可知,日本银行利率在1980年以后的突然大幅度下降,大大刺激了大城市的房地产投机和土地价格的上涨。1985年广场会议后,日元升值,银行短期贷款利率继续下降并在较长期处于很低水平。同时,土地投机空前高涨,并在1989年拉动利率急剧上涨。到1991年,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土地价格和银行贷款利率双双同时急速下降。
日本的经验说明,银行利率的变动与市场投机有很大的关系。低利率是增加工商企业权益资本利润率和刺激投机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高利率则是经济繁荣和大规模投机的结果。但是,作为结果的高利率会破坏繁荣和投机狂潮,从而消除导致利率上升的原因(马克思语)。 图6.5 日本城市银行短期贷款利率与六个主要城市地价指数*
11110利地率10100价(%)990指
880数
770(%)
660
550
440
330
220
110
00
1976.011980.011984.011988.011992.011996.012000.01
日本城市银行短期贷款利率日本六个主要城市地价指数 * 以1990年的价格为100。
来源:日本银行。
从根本上说,公众的可贷资金需求来自四个方面:投资,消费,填补临时资金缺口,以及偿还债务。虽然一般地说利率变动会对可贷资金的需求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对不同的资金需求决不是一样的。因为投资和住宅消费而产生的资金需求是长期的,所以,它们对市场利率敏感。而缺乏短期流动资金的企业,即使利率很高,也可能不得不借款,以便维持日常经营。一般消费信贷和因偿债而产生的资金需求在实践中也表现得对利率不敏感。用于偿债的借款对利率不敏感是很好理解的,因为在一个法制健全的国家,这是火烧眉毛的事。而个人消费贷款之所以也对利率变动不敏感,是因为个人贷款数额相对较小,以及必须借助贷款来进行的消费一般来说对消费者有较大的边际效用。这些消费包括接受教育、医疗和安排居室,等等。
三、一般利率与平均利润率
(一)一般利率
以上分析说明,市场利率完全由可贷资金供求决定,在资金市场上并不存在一个调节市场利率的自然利率。但是,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利率有一个算术平均数,即长期平均利率,
这一长期平均利率就是该国的一般利率。各国的一般利率水平存在很大差别,不仅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是如此,发达国家之间也是如此,如图6.6。由图6.6可知,在1996-2000年间,美国利率始终高于欧洲和日本,而日本远远低于其他两个地区。
图6.6 三个主要经济体的3月期货币市场利率(百分比年率)
76.565.554.543.5美国32.5欧元区2日本1.510.50
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
来源:路透社和欧洲中央银行。
决定各国一般利率差别的主要因素如文化传统、信用制度的发展、经济集中程度、人均收入和一般利润率水平。许多统计资料证明东亚各民族有较高的储蓄倾向,在市场利率很低情况下也愿意向市场提供资金。当然,东亚储蓄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该地区许多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不发达,其次,也与这些过国家民间资本的国际流动不活跃有关。
信用制度包括结算体系和社会资金动员体系两个方面。这一制度越发达,暂时闲置的以及被动员到货币市场的资金也就越多,从而市场利率也就越有可能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
一国经济越发达,资本集中程度越高。经济集中程度高意味着有较多中小资本退出生产流通领域,由工商业资本转化为生息资本。而银行资本的集中则会减少一国银行业作为一个整体的最低必要准备金量。因此,工商业和银行业资本的集中倾向于使利率水平降低。
随着个人收入的发展,个人用于未来和大额消费的收入部分和个人准备金增加,如耐用品消费和旅游度假的消费增加,用于医疗、养老和子女教育的准备金增加,等等。个人耐用品消费和准备金增加,导致储蓄增加,即可贷资金增加,使一般利率水平趋于下降。 (二)利率与平均利润率
决定一般利率水平的最重要因素是平均利润率,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分析。
市场利率虽然没有一个必要的中间水平,但是,却有变动的上限和下限。利率显然不能2等于零。如果利率是零,就不会有人愿意转让其资本。
因为利息只是利润的一部分,所以,社会平均利润率构成了利率的上限。在利率超过平均利润率时,借入资本创造的利润低于借入资本的费用,工商企业使用借入资本的净收益是负数。由于工商企业只是部分地使用借入资本,因此,利率高于平均利润常常只是使借款企业的权益利润率(自有资本利润率)降低。尽管如此,利率还是不能长期超过平均利润率。如果生息资本的收益长期超过工商业权益资本的收益,资本就会从生产和流通中退出,转化为生息资本,结果必然是货币资金市场供给大大超过需求和利率的下降。
2 日本中央银行在近年来曾实行过零利率政策,但是,这只是日本中央银行对日本银行间拆借资金的的指导利率,日本同业拆借利率实际上还是略高于零。另外,银行的活期存款账户也可能是零利率,但是,所有存款账户都有隐含利率,其中最基本的是资金的保管费用。
由于较高的平均利润率水平为利息率的变动提高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平均利润率水平较高的国家,其一般利率也往往较高。还有,一个国家的利润率上升也可能拉动该国的利率上升。
与平均利润率最密切相关的应该是商业信贷利率。名义商业信贷利率的变动,除了反映一国通货膨胀率变动外,主要还反映了一国平均资本利润率的变动。图6.7描绘了美国和日本这两个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短期商业优惠利率的变动。
短期商业贷款优惠利率是给信用级别最高的大企业发放短期贷款时使用的利率,在许多情况下这也是长期商业浮动利率贷款的基准利率。在1992年以前,日美两国的短期商业贷款利率存在趋同的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这种趋同反映了日本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美国经济的相对停滞。而在1989年到1991年这段时间日本商业贷款利率的急剧上升,则反映了日本经济在广场会议后伴随日元升值而出现的经济泡沫及其破灭。从1991年到2000年中期,美国经济出现了长期的强劲增长,而日本经济则陷入长期的衰退。这一时期两国商业信贷利率的差别,就反映了两国工商企业利润率的差别。在这一期间,美国短期商业优惠贷款利率为8%左右,而日本为1.8%左右。用美国的利率对日本企业发放贷款,日本的绝大多数企业就会遭受灭顶之灾。而用日本的利率对美国企业放款,则美国经济就会因为极度的膨胀和投机而在瞬间崩溃。
图6.7 美日银行优惠贷款利率1981.1–2001.2
22
20
18
16
14
12
10
8
6
4
2
0
198119851989199319972001
美国日本
来源:美联储,日本银行
对工商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自有资本(权益)利润率,因此,在考察平均利润率对利率的影响时,不仅要考虑平均利润率的水平,还应该考虑工商企业的资本结构。借入资本占总资本的比例依国家而不同。从80年代初我国国有企业的资本来源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以来,国有企业借入资本占总资本的比例长期是70-80%,贸易企业甚至高达90%以上。高财务杠杆经营的特点是企业自有资本(权益资本)利润率对利率变化敏感,利率的小幅变化会引起权益资本利润率的大幅度变化。
企业的权益利润率可以由下面的公式计算:
企业权益利润 = 利润–利息
= 权益资本×利率 + 资产×(平均利润率,利率)
用权益资本同除等式两边的项目,得到:
企业权益利润率 = 利率,(资产,权益资本)(平均利润率,利率
= 利率,资本乘数(平均利润率,利率)
其中:平均利润率指包括借入资本在内的全部资本的平均利润率,又称作资产利润率;资产指企业支配的包括借入资本在内的全部资本;债务指企业的借入资本。公式中的平均利润率与利率之差被称为利润边际,而资本乘数的倒数即所谓的财务杠杆。表格5.6说明了在平均利润率为8%的条件下,利率在7%的水平上增减1个百分点对财务杠杆不同的企业的权益资本利润率的影响。
表6.1中的数据说明,在相同的平均利润率和市场利率条件下,杠杆率高的国家,承受的利率风险很大,市场利率稍有变动,就会使企业自有资本利润率发生大幅度的波动。反之,杠杆率低的国家却能允许市场利率有较大的波动。由此我们还可以推论:在平均利润率与利率之差较大的国家,对企业提高杠杆率有较大的刺激,这时要使利润边际变为负数,需要利率有较大的上升。但是,企业提高杠杆率必然导致货币资金市场的需求增加,进而导致利率上升。另外,该表还说明,杠杆率高的国家,
表5.6还表明,权益资本增加对杠杆率的影响是逐渐减弱的。例如,杠杆率是50%的企业与杠杆率是90%的企业比较,其收益的利率敏感性差别已经不大。原因是企业的利润越来越多地与利息无关。
表6.1 平均利润率、利率和资本乘数与企业权益利润率
当利率为8%时 当利率为9%时 当利率为7%时
资本乘数 平均利润率% 权益利润率% 权益利润率% 权益利润率%
10x 8 8 -1 17
5x 8 8 4 12
3.3x 8 8 5.7 10.3
2x 8 8 7 9
1.67x 8 8 7.33 8.67
1.43x 8 8 7.57 8.43
1.25x 8 8 7.75 8.25
根据利率、杠杆率和利润率的关系可知,一个负债高同时资产利润率低于市场利率的企业,可以通过将货币所有者的贷款转换为货币所有者的投资的办法来迅速扭亏为盈。例如,在表5.6中,杠杆率是10%(资本乘数是10x)的企业,在市场利率为9%时,其权益资本利润率是-1%。如果其债权人愿意将其对该企业的贷款转化为对该企业的股权,是该企业的资本乘数降到2x,则该企业立即就能获得高达7%的权益利润率。
当然,通过债权转股权来提高权益利润率在正常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是难以实现的。如果企业利润率很高,企业没有动机进行这种转换。如果企业利润率很低,则是债权人没有动机进行这种转换。
一般利率既然以平均利润率为上限,其长期变动趋势就不能不受平均利润率的长期变动趋势的影响。平均利润率有随一国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而提高的趋势。一国经济越发达,其资本有机构成也就越高,其利率水平也就相对较低。
四、影响利率水平的宏观经济因素和外部因素
以上分析表明,市场利率的波动主要是由货币资本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变化引起的。以上我们对引起货币市场供求变动的微观经济因素进行了分析,然而,在实践中,利率变动呈现很明显的周期趋势,与经济周期变化有明显的关系。另外,预期通货膨胀率、政府政策和国际利率水平等宏观因素和外部因素也对利率水平的波动产生重要影响。 (一)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分为扩张、危机和衰退和复苏四个阶段。经济的周期变动包含货币市场可贷资金供求的变动,因此,其对市场利率水平有直接的影响。
在经济扩张时期,由于销售状况良好,企业利润和个人收入继续增加。同时由于资金周转加快和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不断迅速扩大,企业来自利润和折旧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也会继续增加。因此,在经济高涨时期,存在导致利率下降的可贷资金增加的趋势。
然而,在这一时期同时也存在推动利率上升的趋势。这是因为低利率增加企业的资本利润率,刺激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活动,引起生产性或者投资性资金需求增加。一方面,一些企业需要借入短期资金用来增加存货投资和发放工资,另一方面,一些企业会借入长期资金,进行扩大生产规模的投资。而就业率上升和小时工资上涨则会刺激购房等消费信贷增加。
经济高涨时期也是投机和欺诈盛行的时期。商品价格的不断上涨诱发大量囤积商品的投机活动。销售商纷至沓来的订单导致生产商的过度投资,从而推动利率不断上升。更为重要的是,初期的廉价货币资金和经济的不断增长结合在一起,会大大刺激金融和房地产业的投机活动,出现经济上层部门(金融部门)与经济基础部门(生产部门)争夺资金的情况。由于对未来预期良好,工商及金融企业开始把经营用的流动资金用于证券和房地产投机,由此造成的资金缺口靠从货币市场借款来填补(相信到期有足够的进账来偿还)。同时,由于证券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的不断上涨,还会出现大量的为骗取银行资金以便用于金融和房地产投机的虚假销售。
在1998年到2000年的美国证券市场泡沫中,一个重要现象是出现了大量的出于欺诈目而设立的所谓高科技公司、网络公司。在关于新经济的各种神话的鼓舞下,人们对“.com”产生了奇妙的崇拜,把自己的钱大把大把的往与“.com”有关的公司里扔。大量的“.com”公司被建立起来,仅仅是为了让风险投资公司将其包装上市然后转手出售。借助风险公司的炒作,这些毫无盈利基础的公司的股票被拉高到难以置信的地步,然后又被迅速地出售。风险公司因此获得高额的利润,富于想象力的策划者在短期内迅速成长为百万甚至千万富翁,而中小投资者则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只要生产和经营状况继续保持良好,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信心未发生动摇,繁荣时期的投资和投机活动就会不断升温,并推动利率不断向上攀升。一般来说,在经济繁荣时期利率趋于上升。
但在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消费的有限增长)的作用下,生产过剩危机必然在某一时刻到来。危机一般首先在少数部门爆发。随着经济的增长,一些部门开始出现产品积压,并日趋严重,致使无力偿还贷款。同时由于利率、原材料和工资上涨,企业经营费用增加。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导致局部信用危机,并在连锁反映作用下,引起整个社会的信用危机。
在危机中,由于商业信用急剧萎缩甚至完全不可得,资金周转极其缓慢,现金交易盛行。企业这时被迫大量廉价抛售债券和不动产,以便从证券和房地产投机中抽回资金,偿还债务。但是,由于证券贬值,证券资产现在所代表的储藏货币大大减少,大量的企业不得不借助银
行信用来维持日常经营或者偿还债务。因此,在危机时,货币市场需求将急剧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这时大量的企业因为销售急剧下降而破产,大量个人因为失业而无力偿还欠款,金融机构会因为信用风险增加而普遍惜贷。货币市场供给会因此减少。
总之,在危机时,由于货币市场需求增减和供给减少,短期市场利率会急剧上升。但是,由于投资急剧萎缩,长期利率水平则可能相对平稳。
在衰退期间,由于经济规模收缩,工资下降,用于商品生产和交易的流动货币资金减少。同时由于利润率很低,企业对用于投资的长期信贷资金需求也会减少。而个人则会因为失业增加,以及工资增长停滞或者下降而消费意愿低落。因此,虽然这时企业和个人的货币收入减少,但是,货币支出下降幅度更大,有大量的企业资金和个人收入转换为银行存款。这时,与工商业经营萎缩相对应的,是可贷货币资金的相对膨胀以及由此而来的低利率。同时,由于政府为刺激经济而增加货币供给,利率水平还会进一步下降。
在经济复苏期间,随着市场状况好转,交易活跃,商业信用扩大,现金交易减少,利润、折旧基金和个人收入不断增加,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从而银行存款会不断增加。这时政府一般会继续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银行的准备金来源充足。上述来源的资金涌入货币市场,会对利率上升起抑制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这时往往是企业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和新项目投资的时期,企业的长期资金需求会大幅度增加。同时,由于生产和经营规模不断恢复和扩大,原料价格和工资开始出现带恢复性质的上升,企业的流动资金借款需求也会不断增加。而个人消费贷款也会应为个人对未来信心增强而增加。因此,这时利率虽然仍会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但已经有上升的趋势。图5.4是美国经济周期与美国市场利率的关系,较具代表性。 图6.8 美国1946.1-2001.1间的经济周期与3月期国库券利率(百分比年率)
(图中的方框区域为经济衰退期,
18利率
16
14
12
10
8
6
4
2
0
1/1946年
1/1951
(二)通货膨胀预期 1/1956
1/1961通货膨胀指货币贬值。如前所述,货币价值即单位货币所代表的社会劳动时间。货币贬值即单位货币所代表的社会劳动时间减少,其他因素不变,这时一切商品的价格都上涨。货1/1966
币升值即单位货币所代表的社会劳动时间增加,其他因素不变,这时一切商品的价格将下降。1/1971一般把货币贬值称为通货膨胀,把货币升值称为通货紧缩。那么,在发生通货膨胀或通货紧
1/1976
1/1981
1/1986
1/1991
1/1996
1/2001
缩时,货币资本这种特殊商品的价格即利率将如何呢,
通货膨胀就是货币发行过多,而货币资本本身就是货币,这种特殊性决定了通货膨胀与利率的特殊关系。在通货膨胀的初期,市场利率必然因货币发行过多而下降。如果增加的货币导致产出增加,则物价不会因此而增长,货币也不会因此而贬值,同时利率也不会上升。
但是,如果货币超量供给并没有引起经济情况好转,商品供给并没有因此而稳定增加,则货币超量供给必将引起物价普遍上涨,并使金融资产持有人的实际收益下降。债权人不断收回的资本的单位价值,总是低于他先前贷放时的单位资本的价值。为弥补损失,债权人在再放款时必将提高其资本的价格。因为资本商品的价格不是在资本商品转让时实现,而是在未来某一时期实现,所以,资本供给方如要避免损失,就必须在贷放资本时就对货币价值的未来趋势作出预期。这种预期是影响货币资本市场价格即利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市场普遍预期未来会发生通货膨胀,则市场利率必然上涨,反之,则下降。这可以用图5.5加以说明。
在图5.5中,提供到市场准备贷放的货币资本数量为Q。这些资本的出售价格即利率1
如何呢,这要取决于市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如果市场预期通货膨胀率不变,则使这些资本全部贷出的利率为i。如果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则利率就会提高,例如达到i的水平。这12是因为在预期通货膨胀率提高的情况下,贷款需求会增加。借款人之间的竞争会推动利率上升,从而促使货币资本需求与市场利率建立起一个新的函数关系,即形成一条新的可贷资金
2需求曲线D。图5.6揭示了美国通货膨胀率与名义利率的关系。
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最先提出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会引起利率上升这一观点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故预期通货膨胀率与利率的这种关系被称为费雪效应。费雪效应可用方程式表示如下:
ei= r + , p
其中: i = 名义利率
r = 实际利率 e p=预期通货膨胀率
,= 名义利率随预期通货膨胀率变化的调整系数
图5.5 通货膨胀预期和利率
利息 S
通货膨胀
风险升水 i2
i1
2D
1D
0 Q货币资本量1
假定,为1.0,则名义利率等于实际利率加上预期通货膨胀率。例如,假定实际利率为3%,预期通货膨胀率为4%,则名义利率将为7%。如果实际利率不变,而预期通货膨胀率由4%上升到7%,则名义利率将由7%上升到10%。如果名义利率为3%而预期通货膨胀率为–4%,则实际利率为3% –(–4%)=–1%。
当, 的值为1.0时,通货膨胀对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财富再分配的影响,会由于利率上升而得到中和。这种名义利率随通货膨胀上涨而实际利率不变的现象被称为通货膨胀中性现象。如果, 值小于1.0,实际利率会因为通货膨胀而下降。这意味着财富在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会发生不利于债权人的再分配。反之,则会发生不利于债务人的再分配。关于, 值究竟是多少一直存在争论。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其接近于1.0。
(三)政府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是现代经济中最大的货币供应商,控制着货币的发行。中央银行印制的钞票,通过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国债券,或者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转到银行和公众的手中,其中相当一部分变成市场上的待售货币资本。反之,如果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债券,或者向商业银行收回贷款,则银行和公众手中的货币将减少,这必然引起货币市场可贷资金减少。
因此,当中央银行执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货币市场供给增加,利率将趋于下降。反之,当中央银行执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由于可贷资金市场供给减少,利率将趋于上升。
货币供给增加产生三个对利率有影响的效应:流动性效应、收入效应和通货膨胀预期效应。货币供给增加,使金融机构和企业用来偿债和投资的现金增加,缓和了现金短缺状况,从而驱使利率下降。利率因为货币供给增加而下降,投资和消费增加,经济好转。而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增加又会拉动利率重新上扬。货币供给增加和强劲的经济增长,增加市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从而推动长期利率上升。
总之,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在短期内会使市场利率下降,而长期则可能导致其上涨。
图5.6 1950-1990年间美国的利率与通货膨胀率
16
14年通货膨胀率
12
10
8
6利率
4
2
0
19501955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2
政府财政政策
政府财政政策包括预算赤字政策和预算紧缩政策。政府预算赤字是政府预期财政收入与其预期财政支出之间的缺口,这一缺口必须依靠发行政府债券融资来填补。因此,政府财政预算赤字增加,政府的债券发行必然增加,从而货币资金市场上的资金需求必然增加。其他条件不变,这将导致市场利率上升。反过来,政府预算紧缩必然导致政府对货币资金需求的减少,从而导致货币市场供给增加。
(五)外国市场利率
在各国货币资金市场完全封闭、没有任何的国际货币资金流动的情况下,其他国家货币资金市场的利率变动不会对一个国家产生任何影响。但是,只要存在货币资金的国际流动,不论这种流动是公开的还是隐蔽的,一个国家的市场利率就要受到国际利率变化的影响。
在本国利率低于外国利率条件下,本国一部分本币形式的货币资本会被其占有者转化为外币形式的货币资本,从而由潜在的本国货币资金供给转化为现实的外国货币资金供给。本国货币资金市场供给减少,在其他因素不变时,将使本国市场利率趋于上升。
相反,如果本国市场利率高于外国市场利率,只要存在公开的或者隐蔽的进入通道,外国资本就会流入。外国的一部分资本由外币形式转化为本币形式,从而由外国货币市场供给转化为本国货币市场供给。其他因素不变,本国利率将趋于下降。
本国的外币占有者将外币出售给本国的本币占有者,就其本身而言,只是使本国现有的对外债权从一个国内主体转移转移到另一个国内主体,本国对外间接投资总量并没有变化。例如,中央银行和银行系统的外币资产代表了它们现有的在国外的存款和所持有的外国证券。对本国居民出售这些外币表值资产,在使中央银行和银行系统的外币表值资产减少的同时,又使本国居民的对外投资增加,本国海外投资总额不变。如果用人民币向本国银行系统购买外币的是外国居民,则本国对外债权减少,但是,本国的货币资本供给本身不变,因为这仅仅涉及到对外债权的变化。
人民币与外币的交易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导致本国货币资本市场的供给减少,这就是中国人民银行出售其外币表值的资产。人民银行出售外币资产使我国的货币发行量减少,这意味着我国货币资本市场供给减少。当对外投资导致我国银行系统的外汇储备减少到最低限度,我国银行系统不得不向中国人民银行购买外汇时,即表明我国的货币供给从而货币资本供给已经在减少。其他因素不变,在没有管制条件下,我国的市场利率必然上升。 五、利率的结构
以上我们对一般市场利率的决定进行了分析。货币资金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一般市场利率,而特定借款人的资金费用还要依照借款人的信用条件和借款期限决定。因为借款人的信用条件不同而造成的利率差别被称为利率的风险结构。因为借款期限不同而引起的特定贷款利率的变化被称为利率的期限结构。本节一下将讨论这两方面的问题。 (一)利率的风险结构
我们知道,资本商品的买卖采取了贷放这种特殊形式,在卖者(贷款人)和买者(借款人)之间只有单方面的价值转移,买者在使用资本一段时间后,才又将其连同利息偿还给卖者。借款人能否如约按期偿还债务本息,取决于:1. 他的资本经营情况(在借款被用于经营时);2. 他的收入情况(在借款被用于个人消费时);3. 借款人的财产总额。企业和个人的经营收入和工资收入越稳定,财产越多,债务被如约偿还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发生拖欠的风险就越大。
货币资本买卖采取贷放这种特殊形式,给资本的卖者带来特殊的风险: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指债务人不能按照合同偿还债务的利息和本金的可能性。在发生违约时,贷款人会因为利息和本金的延迟支付、部分或完全被拒绝支付而遭受程度不同的损失。
资本商品的价格——利息会因为债务发生违约的可能性的大小而不同。不同信用级别的借款人有不同的利率,反映了各自的借款对资金占有者的信用风险。借给信用级别最高的资
金的利率是所谓优惠利率或者基准利率,这是资金借出者所要求的回报率。
利息中超过无风险债券的利息的部分,称为利息的风险升水。债务的违约风险越大,风险升水越大,利息越高。只有这样,才能使贷款人从这类借款中获得利息收益,平均来说等于对信用级别最高的借款人贷款的收益。利率风险升水是根据经验数据和现代统计学得出的,反映了各类级别的风险贷款的平均损失情况。如果实际损失大于预期损失,贷款人将遭受损失,其利息收入将低于预期。反之,实际损失小于预期,贷款人将获得更高的利息收入。风险升水反映的是对特定信用群体贷款所遭受的平均损失。由于市场竞争,各贷款人对同一信用级别的借款人发放的贷款的风险升水是大致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贷款人的风险管理水平对其收入有重要影响。
在各种债务中,国债券被认为是信用级别最高的无违约风险的债务,因为它是以国家的信用作保证的,而国家的信用又来自国家对全体公民的强制征税权。用其他各种债务的利息减国债利息,即得到这些债务的利息中所包含的风险升水。
为了防止违约损失,贷款人和投资者有必要在贷款和投资前对借款人的信用(按合同偿还债务的可能性)进行评估,以便确定贷款的风险。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专业的信用评级机构,其中最著名的是两家美国投资顾问公司: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和标准普尔公司。这两家公司的等级划分和说明见表5.7。
违约风险的大小除了与借款人本身的财产和经营状况有关外,还与经济周期有密切的关系。在经济危机和经济衰退时期,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个人的收入状况普遍恶化,违约风险增大,风险贷款和风险债券(企业债券)的需求减少,利率风险升水增加。而无违约风险的政府债券的需求增加,价格上涨,它们的到期收益率或实际利率下降。结果是风险贷款和债券与无违约风险债券的利差扩大。
表5.7 穆迪公司和标准普尔公司的债券信用评级
信用评级 描 述 穆迪 标普
最高质量 (违约风险最低) Aaa AAA
高质量 Aa AA
中上级 A A
中级 (以上为投资债券) Baa BBB
中下级 (以下为垃圾债券) Ba BB
投机级别 B B
CCC,CC 可能违约 (违约风险很高) Caa
高度投机 Ca C
最低级 C D
图5.8 违约风险变化与债券利率
利利S2率率SS11i2S2
i1i1
i2
DD
可贷资金可贷资金
国债市场公司债券债市场
(二)利率的期限结构
在相同的市场环境和宏观经济环境下,即使违约风险相同,不同期限债务的利率也会不同。债务的期限与债务利率的关系被称为利率的期限结构。反映这种关系的曲线被称为收益率曲线。收益率曲线是把除了期限因素外其他因素都相同的债务的利率连接起来所形成的曲线,其中横轴表示债务的期限,纵轴表示债务的到期收益率或利率。收益率曲线有三种基本形状:上升、水平和下降,如图5.9。其中上升形状最为常见。这意味着资本价格在一般情况下是随着资本出售期限的延长而增加的。
利率中因为债务期限增加而增加的部分被称为利率的期限升水。从本质上说,期限升水仍然是风险升水。债务的到期时间越长,因为发生拖欠或者通货膨胀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就越大。放款人为了弥补可能发生的损失,自然会对所有期限较长的借款收取较高利率,以使这类贷款的平均收益不低于短期放款的平均收益。
关于利率的期限结构存在三个问题:
1. 为什么收益率曲线在多数情况下是向上倾斜的,
2. 导致债券收益率曲线变动的原因是什么,
3. 为什么收益率曲线在随经济周期变动时,短期债券利率波动幅度大于长期债券利率。 图5.9 收益率曲线的主要形状
到
期
收
益
率
期限
收益率曲线在多数情况下向上倾斜的原因,普遍被接受的观点是:由于长期债券的风险大于短期债券,因此,在长期债券上存在一个利率升水。我们已经知道,在债券价格与市场利率的关系上,存在两个基本的规则:债券的价格与市场利率成反比;债券的期限越长,再利率上升时,其价格下降幅度越大,持有长期债券,在市场利率上升时,会遭受更大的损失。长期债券除了有更大的利率风险外,还承受了更大的信用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因为债券的期限越长,在债券到期前发生债务人破产和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就越大,把债务作为现金收回所需要的时间越久。
但是,收益率曲线并非始终向上倾斜,其有时也会呈近似水平的或者向下倾斜的形态。对这一问题较为合理的解释是所谓的预期理论。
预期理论认为,长期债券的利率应该是短期债券预期利率的平均值,因此,人们对未来利率的预期决定决定了债券当前的期限结构。例如,如果当前1年期债券的利率为5%,而人们预期未来一年的1年期债券的市场利率将上升,达到7%,则当前具有相同信用级别的2年期债券的市场利率就应该是6%。这时收益率曲线将向上倾斜。反之,如果人们预期第二年的1年期债券利率将降低,达到4%的水平,则当前信用级别相同的2年期债券的市场利率就应该是4.5%。这时收益率曲线向下倾斜。
因为债券的到期收益率与债券成反比,因此,收益率曲线的变化,反映了同一时间不同期限债券价格的不同变化。如果收益率曲线的向上倾斜变的较为平坦,或者由向上倾斜转变为向下倾斜,表明长期债券的价格与短期债券价格比较,有更大幅度的上升,或者短期债券有更大幅度的下降。一般情况下,这也表明市场在抛售短期债券,买进长期债券。反之,如果收益率曲线的向上倾斜变得更为陡峭,或者收益率曲线开始由向下倾斜变为向上倾斜,则表明市场在购买短期债券,抛售长期债券,短期债券的价格有较大的上升,或者长期债券价格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因为收益率曲线的变化反映了当前市场对债券期限选择的变化,而这种选择变化又基于市场对未来短期收益率的预期,因此,人们从债券收益率曲线的变化中,可以了解到当前市场对未来短期利率变化的预期。如果收益率曲线向上倾斜变得更为陡峭,表明市场普遍认为未来短期利率将上升。反之,如果收益率曲线向下倾斜,表明市场普遍认为未来短期利率将下降。
关于短期利率比长期利率波动更大的问题,预期理论认为这与人们对利率波动周期性的认识有关。因为利率在经济扩张时期上升,在经济衰退时期下降,所以,人们为了在市场利率的周期性变化中始终处于有利地位,会在利率较高的经济扩张时期,抛售短期债券,购买长期债券,而在利率较低的经济衰退时期,购买短期债券,抛售长期债券。这种与经济周期相关的债券期限选择的结果,是在利率的周期变动中,短期利率有比长期利率更大的变动幅度。
经济扩张时期,利率上升,所有期限的债券价格都下降。这时,不论出于投机的动机还是出于长期赚取高额利息收入的动机,人们都会抛售短期债券,购买长期债券,结果是短期债券的价格相对于长期债券发生更大幅度下降,收益率有更大的提高。而在经济衰退期,所有期限债券的收益率都下降,价格都上升。这时,长期债券由于利率较低以及在未来利率上升时价格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不受投资者和投机者青睐,资金大量转向风险较低的短期债券市场,结果是短期债券价格的进一步上升和短期利率的更大幅度的下降。 总之,收益率曲线的变化,与三个因素有关:长期债券的风险升水、市场对短期利率的预期以及利率的周期变化。
范文五:经营差异率是净经营资产利润率和税后利息率的差额
经营差异率是净经营资产利润率和税后利息率的差额,它表示每借入1元债务资本投资于经营资产产生的收益,偿还利息后剩余的部分,该剩余归股东享有。
所以轻松p39右下方指标计算表.
权益净利率=A(净经营资产净利率) + B(经营差异率*净财务杠杆)
净经营资产净利率代表 企业总体 能有的 净利率A =税后经营利润/净经营资产 税后经营利润含有利息, 因为是计算毛利润,所以利息不能扣掉, 要等到计算B部分的时候再扣掉. 14%
经营差异率 代表 企业应用外来借款 扣除 利息后 能有的 净利率6% 所以经营差异率C 等于 (A - 税后利息率8%)
然后这一部分 差异率 是在付出利息率后剩下可以由企业享受的比率, 最后乘以 净财务杠杆(净负债/所有者权益) 代表这部分差异率 通过 财务杠杆被放大. 比如差异率为6%
则如果企业持有一份所有者权益的同时持有等金额的净负债
则企业的权益净利率为 14%(权益)+ 6%(负债)
企业的权益净利率分别来自 权益和 负债的利率
则如果企业持有一份所有者权益的同时持有两倍的净负债
则企业的权益净利率为 14%(权益)+ 6%*2(负债)
这两个例子中 利息部分在14%里面不扣除, 在负债里面扣除
则如果企业持有一份所有者权益的同时不持有任何净负债
则企业的权益净利率为 14%(权益)+ 14%*0(负债)
最后的例子中税后经营利润,直接等于净利润总额,其实不含有利息, 因为没有负债. 同时财务杠杆不存在, 虽然差异率很高,但其实是因为根本没有借款,所以没有利息率.
总结, 净经营资产净利率中的税后经营利润含有利息, 因为是计算毛利润,所以利息不能扣掉, 如果企业确实有利息,上面公式的设计会在 经营差异率 的时候考虑进去,形成扣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