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失乐园撒旦形象
2.有人认为弥尔顿把撒旦描绘成反抗权威的英雄,也有人认为弥尔顿通过撒旦演示了不信上帝的种种表现。你赞成哪种看法?请以文本为依据论述。
撒旦的故事主要取材于《创世记》第2、3章和《启示录》。在《创世记》中,他化身为蛇引诱夏娃偷吃禁果,是一个狡猾的欺骗者。在《撒迦利亚书》中他被称为“指控者”,到《旧约》的后期经卷又以试探者身份出现:在《约伯记》卷首说服上帝去试探义人约伯;在《历代志上》则被描绘成蛊惑大卫清点以色列人数的邪恶者。
在《失乐园》中,撒旦形象高大、英俊,并且足智多谋、不畏强暴、不甘失败。他不惧强压,召集众魔东山再起,带着天使的余晖和帝王般的尊严,慷慨激昂地独白:“什么都不能/叫我懊丧,或者叫我改变初衷,/虽然外表的光彩改变了,/但坚定的心志和岸然的骄矜/决不转变”(I:96-100) 。接下去,他身先士卒,舒展双翼,穿过混沌界,飞往伊甸园。
弥尔顿在文中说明了人类和撒旦的不同之处。当面临可能的抉择时,亚当和夏娃选择了希望而撒旦选了“孤注一掷的报复”。弥尔顿极力认同意志自由。“万魔宫”中的一个魔鬼这样为撒旦的反叛辩护:“我们被判决,被压迫,命中注定了要遭受无穷无尽的苦难”(II:160-161) 。但上帝对这一概念进行诡辩,说:“如果我能预见到, 预见也不会影响他们的犯罪;如果我没有预见到,他们的犯罪也已形成,丝毫不减/同样,他们的犯罪也没有丝毫命运/他们背叛,一切由于他们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他们必须保留自由”(III:118-128) 。后来撒旦逐渐了解了他的自由,但他无法衍生出悔恨和谅解,他无法接受因为“亵渎上帝而恐惧在精灵们当中羞愧” (X:82-83) 。这是由于撒旦所处情形的极端混乱和不和谐造成的。魔鬼贝利尔用一个隽语更好的总结了这一点:“我们最终的希望就是彻底的绝望”:“我们最终的希望就是彻底的绝望” (II:142-143) 。
人和撒旦的不同随着情节的铺开而逐渐显露出来。亚当和夏娃否定了撒旦关于应该绝望和永世沉沦于无知无觉的观点,他们决定在上帝的安排下采取顺从的态度。和撒旦要跟那些“受侵犯的神”进行的报复计划所截然不同的是:“人决定顺从与无所不能的上帝以求和平,因为他无所不能。他们希望“上帝所允诺和已经给予的精神/能赐予所有他的信徒”(XII:519-520) 。在绝望中的撒旦绝对无法悔改或祈求宽恕。尽管魔王精神坚强,但他还是在跟神的意志的较量中被打败了,被上帝赐予了“精神和力量”的圣子打败了。
尽管革命失败了,革命者遭到血腥的镇压,弥尔顿的革命斗志丝毫未减。撒旦也说:“战场上虽然失利,怕什么?这不可征服的意志、报复的决心、切齿的仇恨和一种永不屈膝、永不投降的意志----却都未丧失。”他的革命斗志与斗争信念,通过这部史诗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为了表达这一主题,上弥尔顿不惜把上帝描写成一个残暴统治者,来影射当时查理二世对清教徒的残酷镇压;把上帝最大的敌人、最邪恶的魔鬼撒旦塑造成一个英俊高大、智勇双全、坚强不屈的革命领袖,以歌颂革命者。撒旦的造反虽然被上帝镇压,魔鬼党人被打入地狱火湖中受煎熬,但他没有丧失斗志,而是积极地组织力量,想方设法东山再起。“打败了又有什么?并不是一切都完了!不屈的意志,复仇的决心,不灭的仇恨,决不低头认输的勇气,都没有被压倒,还有什么比这更难战胜的呢?”( I:, 104-108) ,在这里,虽然撒旦打了败仗,但被刻画成了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可是,那威力,那强有力的胜利者的狂暴,都不能叫我懊丧,或者叫我改变初衷,虽然外表的光鲜改变了,但坚定的心志和岸然的骄进决不改变,由于真价值的受损,激励了我,决心和强权一决胜负。”这个集“罪”与“死”于一身的魔头和万能的上帝做着殊死的抗争,他制造出了“罪恶”,并与其幽会,生下“死”作为他开启地狱之门的钥匙。他在地狱里建造了“万魔宫”另立王国,公然与上帝的天国抗衡。“治理地狱要胜过天国服侍”,他宁可在地狱为王,也不愿在天堂称臣,表现出撒旦对神、对权威、对最高统治者的蔑视、傲慢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弥尔顿在《失乐园》这部伟大史诗中赋予了魔鬼撒旦以有史以来最崇高和辉煌的地位,撒旦在史诗中一改前人所描述的那种恶魔的化身,而具有了积极的意义。然而,魔鬼还是魔鬼,撒旦开场不久便自我暴露道:“无论做事或受苦,这一条都是明确的:/行善绝不是我们的任务,/作恶才是我们唯一的乐事”(I:158-160) 。堪与上帝匹敌的天神撒旦,不服上帝的专制统治,率领部下造反作乱,开始时虽得逞,终于被打下地狱。诗人并没有因此就把魔鬼视为邪恶和狰狞的,把他下地狱看成理所当然的。相反,诗人对魔鬼撒旦寄予极大的热情,他多次赞颂撒旦敢于反抗暴君的勇气和力量,在诗人眼中,撒旦不但不是丑陋邪恶的,而且光彩照人,诗人这样写到: “脑袋高高露出了浪尖,那双眼 /炯炯闪着光, 同时身躯四肢 /铺负在火海上伸展的颀长宽广 ?? 他, 游泳搏击那海流洪流。”弥尔顿不仅借撒旦形象抒发了本人的情怀,也于无意中说出当时英国民众郁积已久的心里话,充当了群体意志的代言人。
王旭东 3100103402
范文二:失乐园中撒旦形象
试析《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
车家玲
(安阳师范学院 人文管理学院, 河南 安阳 455000)
摘 要:撒旦是《失乐园》中颇具有争议性的人物,他既是一位为了平等和自由敢于向最高权威进行不屈不饶抗争的反叛英雄,又是一个权欲熏心、骄矜狂妄的堕落者同时他还是祢尔顿关于自由意志与理性原则并存的思想观念的艺术载体,即人为了自由和理想而奋斗,但同时人的行为得受到真理的约束。
关键字:撒旦;双重人格;自由与理性
一、引言
约翰·弥尔顿(1608-1674)是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的诗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政论家。他出身于伦敦一个公证人家庭,青少年时代起思想进步,厌恶封建思想,痛恨教会腐败。革命爆发后他积极投身革命,参加了革命政府的工作,并撰写政论,先后发表了《论出版自由》、《论国王和官吏的权力》等文章而轰动整个欧洲。王朝复辟后他虽然遭监禁,著作被焚烧,但仍然坚持革命立场,在双目失明,经济拮据的情况下完成了三大史诗《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1674年诗人与世长辞。
弥尔顿的长篇史诗《失乐园》( Paradise Lost, 1667)深邃、高贵、整饬、优美,一直被誉为“英语中最伟大的诗作”,是英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鸿篇巨制,在世界文学史上可与《神曲》和《浮士德》相媲美。弥尔顿的长篇史诗《失乐园》,以《圣经·旧约·创世记》第二、三章关于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在撒旦引诱下偷食禁果犯下原罪,被上帝逐出伊甸园的故事为蓝本,成功地将诗人—作为一个清教徒,所相信的人类重返上帝的乐园的回归之路极为完整、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条路发端于人类始祖的原罪,转折于耶稣基督道成肉身的救赎,作结于自由意志选择下的灵魂的忏悔和回归。诗人满怀豪情的诗意书写,所展现的是诗人的人生理想、人生信念。就全诗而论,从太初谈起,开天辟地,创造世界,创造人类;借《圣经》故事,虽涉及全人类原罪赎罪的悲剧,但实质上说的是人类求知求生,追求自由人权,反对盲目迷信,反对封建专制,建立人类社会理想的大同世界。全书共十三卷,描述了撒旦反叛上帝,战败后设计复仇,偷入伊甸园,引诱夏娃偷食禁果导致人类始祖被逐出伊甸园,开始沉沦的故事。作者大量运用圣经人物形象意象,将撒旦、亚当和夏娃刻画的栩栩如生,进而也将主题表现的淋漓尽致。撒旦是该作品中最令人关注的角色,与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相比,他显的更生动,更让人难忘。
第1页
二、撒旦的反叛英雄形象
弥尔顿笔下的撒旦首先是位英雄,代表着弥尔顿的革命思想,这是毋庸置疑的。其英雄气魄在于他具有敢于向最高权威抗争的精神:为争取平等和自由,推翻上帝的独裁统治,他领导反叛天使与上帝进行斗争。在诗中是撒旦敢于首先怀疑毫无道理却非让人盲目服从不可的绝对命令,率部反抗,大闹天宫。第一个回合失败了,他不服气,不认输,不气馁,似有远见预谋地创造出排炮来,险些儿搞得天兵天将对阵中措手不及,万分狼狈,连上帝在天国也预言有可能丢掉山头。被打落地狱后,撒旦心里明白,不能力敌,但装腔作势,放不下架子,不愿意失去领导地位,只求破坏上帝的计划,求间接报复。但是他崇尚自由,他让反对者押比叠争辩而去,地狱议会上他也征求大家的意见。历经千辛万苦在新创造的居伊甸乐园中找到人类先祖双亲的是他,利用时机促成全诗主题的展现的也是他。撒旦认为:上帝和天使在智慧上是平等的,只是力量上略胜一筹而已。上帝创造万物并不是出于善良和慈爱,而是为了其自私的目的,是向他所创造的万物索取对他永久的诚意和屈服。撒旦还认为:上帝是天上的暴君,“不应该一对大众握有无穷的权柄!”上帝所颁布的禁令是让宇宙的生灵对他绝对的服从,他痛恨那种永远也还不清的奴隶状态。
“......知识遭禁锢?
很可疑,没道理?何以他们的上帝
这也妒忌?难道是求知有罪
难道这就是死?难道他们
只盲目遵从?难道那就是幸福
竟是他们顺从信仰的明证?”
在撒旦看来,上帝禁止人和天使获得知识,就是让人类永远处于无知之中,使他们对他无限崇拜。而且,撒旦引诱夏娃偷食禁果的动听言词就是一篇反对蒙昧的宣言书。撒旦纵情的称颂那棵能使人分辨善恶的智慧树!
“啊!神圣、聪明、给予智慧的树,知识之母啊!
我觉得你的力量......不仅仅能
认识万物的本源,也能跟踪圣贤
至高的行动”。
撒旦的英雄气概还表现在:在危机关头,他总是能够不畏艰险,挺身而出。例如:当叛军头领决定要派人冲出地狱,穿过混沌界,探测新世界的虚实时,所有的反叛天使都因为这任务要冒极大的风险而面面相觑时,撒旦在这时豪不犹豫出战,他响亮地说:
“啊!战士们!
如果我也逡巡不敢前去
承担这个大家决定的,有关公益的
艰难使命,那我就不配这个王者的尊严。”
第2页
撒旦是超人,具有勇气、领袖才能和政治家风度。当撒旦向他受惊的同伴强有力的呼喊道:“觉醒吧,奋起吧,不然就永远沉沦”时,他显现出豪迈的领袖风采。
我们说撒旦是英雄,不仅仅在于他敢于反抗,勇于追求自由,还在于他所表现出的不屈精神和乐观态度。在诗的开头,撒旦躺在地狱的火湖中,忍受这烈火的煎熬和沉沦的磨难,但他毫不灰心,不屈不饶的意志不可摧。在著名的一段诗中,撒旦这样表达了他的心声:
“打败了又有什么?
并不是一切都玩了!不屈的意志,
复仇的决心,永恒的仇恨,
绝不低头认输的骨气,
都没有被压倒,此外还有什么?
他发火也好,用武也罢,都难以从我身上夺得
胜利的光荣”
从上述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撒旦的那种乐观精神和执着的态度。撒旦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在精神上他确实是实实在在的胜利者。
在对《失乐园》主旨和撒旦形象的解读思路上, 恩格斯和别林斯基认为弥尔顿是第一个为弑君辩护的人,这尤其体现在《失乐园》中撒旦反抗上帝的举动上,于是,撒旦就成了弥尔顿的自画像,所以,弥尔顿即使不是在有意写撒旦的伟大,也不知不觉间在撒旦身上寄托了17世纪英国人民伟大的革命精神,而撒旦失败后的愁绪,“正流露出英国人民和诗人自己的苦闷和郁勃情绪” 。这类观点一再出现在国内高校欧美文学史课程的教材中,可见其流布之广。近来在中国大受欢迎的一本书—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的《西方正典》也持这种观点。追根溯源,此观点始作俑者乃英国诗人德莱顿( John Dryden,1631 - 1700) ,是他第一个认为《失乐园》的主要人物是撒旦,撒旦虽是反面人物却是一位真正英雄。到了诗人布莱克,干脆就认定弥尔顿在作品中所写的弥赛亚就是人类的理智,而恶魔就是指人的情欲,耶稣死后变成耶和华,弥尔顿自己就属恶魔派,是撒旦党人 。
《失乐园》无疑是因为成功地塑造出撒旦这个寄托着弥尔顿革命思想感情的角色而传之永久的。可以说,没有撒旦,便没有《失乐园》在世界文学 史上迄今空前辉煌的地位。撒旦是为人间窃来火种的普罗米修斯式的人物,是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式的人物,他理所当然是史诗《失乐园》的主角。他一出场就引起人们的兴趣。贬抑之词并不能冲销他的英雄气概。上帝的预言和惊恐丝毫不令人觉得奇怪。上帝没有让撒但懂得多少神学,我们就不能不站在人的立场上同情撒但,为他的英雄气概所俘,也就是为弥尔顿的诗艺匠心所俘。我们不能从表面看以成败论英 雄。鲁迅先生在《坟·摩罗诗力说》中说得好:
“撒但为状,复至狞厉,是诗《失乐园》后,人之恶撒但遂益深。然使震旦人士异其信仰者观之,则亚当之居伊甸,盖不殊于笼禽,不识不知,惟帝是悦,使无天魔之诱,人类将无由生。故世间人,当蔑弗秉有魔血,惠之及人世者,撒但其首矣。然为基 督宗徒,则身被此名,正如中国所谓叛道,人群共弃,艰于置身,非强怒善战豁达能思之士,不任受也。”
鲁迅先生真是弥尔顿的知音。
作者对具有悲剧色彩的撒旦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和赞扬,从撒旦的形象中可以看到时代和作者的影子。时代的背景和诗人自己的经历不能不对他的创作产生影响。诗人满腔热情的参加了轰轰烈烈的革命,为共和国的理想奋斗,为民主自由流血牺牲。王朝复辟对革命者来说是一场灾难。
第3页
作者内心无处宣泄的痛苦和愤慨只能流诸与笔端。由此可见,在塑造撒旦的形象时,诗人显然是触动了内心深藏的渴望和冲动。正如布莱克所说,“弥尔顿写到天使和上帝的时候,感到缩手缩脚,但写到恶魔和地狱时却发挥的淋漓尽致,这是因为弥尔顿是一个诗人,自己站在恶魔一边却不知。”由此可见,撒旦不可征服的傲气和不屈的精神正是长期以来支撑诗人度过风风雨雨的革命生涯以及忍受凄凉晚年的强大精神动力,同时也是处于革命低潮的革命家应具有的精神品质,因而能使诗人充分发挥抒情的诗才,把撒旦刻画的淋漓尽致。
三、撒旦的堕落者形象
对撒旦的堕落过程,英国作家和评论家刘易斯(C. S. Lewis, 1898 - 1963)对此评论的很妙:
从英雄到将领,从将领到政客,从政客到密探,从密探到一个无赖,从卧室或浴室的窗口向室内窥视,又到蟾蜍,最后到蛇———这就是撒旦的发展过程。
撒旦虽然是一位天使,但却被赋予人一般的复杂感情和欲望,使他具有强烈的人性色彩。他能够忍受失败,但看到同伴像被天火烧毁的橡树一般时,他竟泪如泉涌。他虽豪迈,但也有内心悔恨和绝望之时。他恨太阳,因为阳光让他想起了昔日的辉煌。在绝望之时,他也曾喊道:“......最后屈服吧!难道没有留下余地来忏悔,来宽恕。”这一切都反映撒旦具有人性情感的一面。但与此同时,他也利欲熏心,妄图取代上帝,建立自己作威作福的权势。他还骄傲的认为自己是“衡量万量的标准”,是宇宙的中心,从而认为对于他“一切都可容许”。在地狱,他为自己建立了金碧辉煌的万魔殿。当他看到人类始祖仪容俊秀、生活幸福时便心生妒忌,处心积虑的引诱他们犯罪,以此来报复上帝,毁掉他所创造的福境—人类始祖居住的伊甸园,使人类受到上帝的惩罚,从而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撒旦在极端个人主义的驱使下,一步步走向堕落,以致到了暴虐和放荡的地步。尤其是当他引诱人类始祖的计谋得逞时,便向新世界传播“罪恶”和“死亡”,违抗“自然法规”,致人于死地。他更是妄图做新世界的主宰和人类的统治者。邪恶的情欲致使他良知沦丧,为非作歹。显然,撒旦不是一个完美的英雄,而是具有双重人格的矛盾人物。
从宗教的角度看,他似乎真是恶魔元凶、黑暗之君,是人类堕落的罪魁祸首。可是如上文所分析说明的,弥尔顿全诗字里行间从 人性的角度着力描写刻画的结果,却把这一切说成是自然而然,合情合理的。有人也许会觉得这不免近乎离经叛道了。不!诗人的外甥回忆跟着舅父学习的生活时说明:“星期日的功课多半是每天念一章希腊文《圣经》,并听他对同一章作博学广识的解释(而这听来他身上有多大的无神论气息,我只好听任彬彬有礼背后骂人的人去饶舌了)。”这也不足为怪。
弥尔顿尽管在撒旦头上堆砌了大量的贬词,让他有许多缺点、毛病,可是具体生动的描绘仍令人读来觉得他虎虎有生气,不失英雄本色,其反抗精神与弥尔顿自己和克伦威尔如出一辙, 克伦威尔将查理一世押上了断头台,弥尔顿不是作为义勇军马上公开为弑君辩护的吗?连恩格斯后来在1847年12月18日《北极星》上也夸赞说:让我们别忘了弥尔顿,他是第一个为弑君辩护的人。其实他也是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最后一个为保卫革命崇高的目的而奋斗的重要人物。弥尔顿的作品不论散文、诗作都有弥尔顿激情奔放的性格。克伦威尔是当时革命当之无 愧的领袖。弥尔顿甚至崇拜过他。他的撒但就有克伦威尔的影子。革命失败,弥尔顿认为他应该负总责,跟他算总帐,但是思想感情还与他相通,爱之深,责之严。所以诗中的撒旦具有双重矛盾。
诗人正是借助撒旦这一特殊艺术形象的塑造,既歌颂了资产阶级的叛逆精神和革命热情,又批判了革命队伍中出现的一些堕落现象。与此同时,他对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态度也是辩证的,一分为二的。他一方面肯定人生追求和世俗幸福,但又否定无限制的享乐;一方面肯定
第4页
人的进取心和自豪感,但又否定由此演变的野心和骄傲;一方面肯定并歌颂克伦威尔的成就,但又否定个人独裁等。弥尔顿在塑造撒旦这一形象时既赞扬又批评,既肯定又否定,充分体现了他上述的理性立场和辩证态度。
四、 撒旦是弥尔顿关于自由意志和理性原则并重的艺术载体
弥尔顿笔下的撒旦虽然是一位个性鲜明的反叛人物,但他也是一位悲剧人物。他的反叛失败以及所遭受的迫害都充分体现这一点。他虽然没有着力表现撒旦的悲剧命运,但他悲惨的结局仍令人十分同情,然而在这中同情之中,人们也会憎恶他由于丧失理性与约束所表现出的狂妄、暴虐和放荡,而且从他的可悲下场中可以认识到缺乏理性的约束、放纵自私欲望所带来的危害。对于诗人着力塑造这一形象的意图,在于撒旦的堕落和人的堕落有着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同样是因为上帝所赋予的自由意志使他们有超越神所赋予的自由范围的选择权;同样是在自由意志下的“自我意识”的作祟,使撒旦和夏娃不能经受住超越自身限制的骄傲的诱惑而违抗神意;同样是自我私欲高过对神的敬畏顺从,撒旦和亚当顺从私欲背弃真神,落入罪恶;同样是在罪恶的诱惑下,撒旦和人一步步地堕落,一步步地经受罪恶带来的更大的痛苦和煎熬,不同之处只是撒旦的诱惑出于自己,而人的诱惑出于撒旦,这也就是人又获得拯救的机会的原因。
诗人借着撒旦堕落的全过程和对撒旦内心和行为的刻画,昭示了什么是真实的“恶”,恶之所以为恶,不在于它追求丑恶,而在于它用变相畸形或残忍邪恶的手段去追求美善,甚至因得不到而破坏美善。撒旦也昭示了罪的后果:撒旦的堕落不仅使他的内心忍受着痛苦的折磨,并且他的罪无可拯救。
对比撒旦的言行思想,人很容易意识到,这样的罪恶在人类身上体现得是多么淋漓尽致,人被罪捆绑,就是撒旦的奴仆,是死亡的奴仆。这是弥尔顿塑造撒旦这一形象所要揭示和阐发的,他借撒旦写尽了人类陷罪之后的罪恶和苦难。
其次,也正是因为人与撒旦的这种相似性,使得作者有能力把撒旦这一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撒旦的心理在洞察世事的诗人的意识中,了如指掌、信手拈来。相比之下,上帝的形象就有一定的距离感,从而所塑造出的上帝的形象,正如一些评论者所指出的一样,不及撒旦的形象那般活灵活现,更似一种意识的符号
其实,弥尔顿也认为人天生有错误的倾向,撒旦只是借以描绘人性的工具而已。而且吃禁果堕落何尝一定是坏事,死亡的惩罚远远推迟了,亚当是活了九百三十岁才死去的,《圣经》记述父系,夏娃寿命无可考证。如《失乐园》末尾所演示的,夏娃自己后来也明白过来,她“将生神许诺的后裔来挽回一切”,人应该最后拥有一座内心的乐园。天人合一,宗教的终极理想应该与人合乎情理的追求是一致的、统一的。弥尔顿对他的爱憎是一重矛盾;弥尔顿让他扮演的角色,在宗教构架上的作用与在人性上具体描绘的作用这两者之间又是一重矛盾。按理说,亚当与夏娃应该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最后斗争胜利,出神入化,与上帝同在,轻松愉快地乐于离开伊甸园这人间天堂的。悲剧的结局是怎样产生的呢?
原来在诗人心中,伊甸这地上乐园、人间天堂代表弥尔顿的理想世界或人类社会。当革命失败、理想破灭时弥尔顿认为英国人失去了建立理想社会的机会。他痛心 疾首,终于被迫坐下来痛定思痛,总结一生。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说得好:“弥尔顿出于春蚕吐丝一样的必要而创作《失乐园》,那是他的天性的能动表现。”只是,这是诗人艺术性的总结,是文人学士舞文弄墨传输主观理想主义的总结。诗人何尝真正认识特定时代的局限性。理想社会的实现推迟到遥 遥无期的时代去了。现实给他带来的是痛苦与失望,幻灭与哀伤。伊甸园太美好了,如今被赶走逐出,他如何能不悲戚!类似的情绪还表现在《复乐园》和《斗士参孙》中。
第5页
联系到《失乐园》的成书背景以及诗人的创造意图,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撒旦这一形象这是资产阶级革命者的化身。王朝复辟使弥尔顿这位革命者十分痛心,他认为这场革命的失败正是由于一些革命活动家道德败坏,骄奢淫逸所致。诗人在史诗中发出这样的感叹:
啊,人们真可耻,
判了罪的恶魔却能紧紧团结一致,可是人们,
虽然是有理性的生灵,且有天惠的希望,
却互相憎恶,敌对,自相纷争,......
......他们似乎不知有幽冥的敌人,
日夜在身旁窥视,等待毁灭他人的机会。
革命后期内部分裂,给了逃亡在外,图谋复辟的敌人一可乘之机,最终导致革命的夭折。上述诗句虽然讲的是众魔,流露出的却是诗人对革命失败的总结和对革命者提出的警告。
史诗《失乐园》的创造过程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基本同步,主要写于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严重危机既失败后的王朝复辟时期。诗人借助撒旦之口把自己心中的抑郁苦闷,对王朝复辟的无比痛恨以及虽身陷困境但决不屈服仍忠与民主、自由的决心倾吐了出来。纵观全诗,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崇尚理性,视理性为生命。他认为只有在理性的指导下的“自由意志”才能帮助人们引向幸福和正义的境地:而缺乏理性约束的自由意志只能是人步入歧途。诗人把对革命失败的思考,天才的凝结在撒旦这一形象中。在一定意义上,撒旦这一悲剧性形象正是资产阶级由于丧失理性的约束而走向失败的艺术写照。从撒旦的悲剧中,人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理性是至高无上的,人须崇尚理性。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理性的约束,而不受理性约束所约束的自由就是放荡、堕落的表现。弥尔顿关于自由意志和理性原则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思想,时至今日,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五、结论
撒旦这一形象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他既是一位英雄,又是一位狂妄自大,放荡不羁,惨遭不幸的人物。对于撒旦人格的理解不能简单的一好坏论之,因为他具有典型的双重人格,而且正是这种人格的双重性,使得撒旦的这一形象显得尤为复杂。
另外,撒旦还是弥尔顿关于自由意志和理性原则并重的艺术载体。他通过撒旦这一形象的塑造,似乎在向人们暗示,人要为自由和理想而奋斗,但又不能一味的追求绝对的自由,人得行为必须要受到真理的约束。简而言之,追求自由和坚持理性原创在人们不断地自我完善当中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第6页
参考文献
[1]施密特. 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朱维之.外国文学史(欧美卷) [M].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M].江宁康译.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5.
[4]蒂里亚德.弥尔顿评论集[C]. 殷宝书选编.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5]弥尔顿.失乐园[M].长沙: 人民出版社,1987.
[6] 殷宝书.弥尔顿评论[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7]威廉·布莱克.布莱克诗集[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1999.
[8]唐梅秀.布莱克对弥尔顿的误读[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6).
[9]常艳莉.浅析约翰·弥尔顿《失乐园》的创作目的和革命主题[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5).
[10]马克思恩格斯. 论文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On the Image of Satan in Paradise Lost
Che Jia-l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Management,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yang ,455000)
Abstract: Satan is the most controversial figure with double personality in paradise lost.He is not only regarded as the rebel hero who is daring to fight for freedom and equality with the highest authority ,but also treated as an arrogant corruptor pursuing political trickery and power .At the same time , he is also considered as the free will and rational's principle whichpeoplestruggle for freedom and dream but is restrict with truth in the art of ideology coexists carrier of Milton
Key words: Satan;dual personality; freedom and rational
第7页
范文三:_失乐园_撒旦形象研究_张生
DOI:10.13221/j.cnki.lljj.2014.03.005
·总第487期·
【历史长廊】
《失乐园》撒旦形象研究
□张
(中国人民大学
生
哲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英国伟大诗人弥尔顿的长诗《失乐园》取材于圣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再创造,尤其是其中对撒旦形象的再创,使之比《圣经》中的“原型”复杂生动且更具艺术魅力,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魔鬼形象。评论界对《失乐园》中撒旦形象有几种不同的认识,这几种认识之间有一定的张力,理解这些不同观点的关键在于分析弥尔顿如何对原素材的再创作、对神话史诗的传承发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及背后深刻的基督教思想,从而认识这一文学史上的经典魔鬼形象。
关键词:《失乐园》;弥尔顿;撒旦形象〔中图分类号〕I561.072
一、历史上对撒旦形象的几种评论概述
《失乐园》中的撒旦形象多年来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其形象的复杂性激发人们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诠释。西方对弥尔顿笔下撒旦形象的评论可大致分为三、“正统派”和“调和派”。个流派:“撒旦派”
“撒旦派”是指以布莱克(William
Blake )为代表的
评论者。他们的大致观点认为“撒旦是《失乐园》的主,并且认为“弥尔顿站在撒旦的立场上而不自知”。〔1〕角”
认同这种论调的还有华兹华斯、拜伦、济慈、雪莱等人。尤其是后来的恩格斯、别林斯基两人对中国评论界影响巨大,他们均认同“撒旦失败后的低落情绪正是英国人民和。〔2〕这种观点直接影响了弥尔顿革命失利后的苦闷情绪”
哈罗德·布鲁姆的《西方正典》,〔3〕该书被西方很多大学作为文学史的教材,可见“撒旦派”影响非常之广。但是这种观点逐渐遭到大多数研究者的质疑。路易斯(C.S.)认为弥尔顿笔下的撒旦形象常常会被误解———“从英Lewis
雄到将领,从将领到政客,从政客到间谍,进而再到无赖……撒旦形象的变化过程若被误解,人们就会相信弥尔顿对撒旦的描绘过于辉煌”。〔4〕路易斯指出了,浪漫主义者们犯的错误正是因为对《失乐园》中的撒旦形象做了过多带有主观色彩的解释。
“正统派”指从基督教传统出发而认为弥尔顿笔下的撒旦形象一定是邪恶的魔鬼形象的一种批评声音。持此观点者有路易斯、罗利(Sir (Stanley
Eugene
Walter
Raleigh )、菲什
Fish )等人。罗利写道:“弥尔顿认为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2014)03-0132-04
变化只在读者,那么描述撒旦的情节不是说明撒旦的,而是用以磨砺读者苦思冥想的磨刀石。”〔6〕菲什的观点同路易斯相似,认为误读撒旦的人是因为他们想让撒旦成为他们想要的那样,而这并非弥尔顿的原意。
“调和派”首先肯定弥尔顿对撒旦形象的成功塑造,然后分析弥尔顿笔下的撒旦形象所引起的思考以及可能引起的问题。如弥尔顿笔下撒旦的哪些方面引起人们的反思。这一派E.M.W.Tillyard)、布鲁克斯(Cleanth 以蒂利亚德(
Brooks )
等人为代表。蒂利亚德批评了那些攻击弥尔顿笔下的撒旦形象的研究者(如艾略特),他认为弥尔顿对撒旦的塑造以及围绕撒旦这一魔鬼象征发展出来的思想体系是与其人生经历紧紧相联系的,任何将弥尔顿笔下的撒旦形象孤立出来研究都不够严谨。〔7〕布鲁克斯认为,“弥尔顿不是什么不自觉地站在魔鬼一边,更没有颠倒是非。他是个伟大的戏剧诗人,他要给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充分发挥的自由。他完全地投入到撒旦的形象中为撒旦辩护,正如他完全地投入到亚当的角色中为亚当辩护一样”。〔8〕
二、弥尔顿笔下撒旦形象的创新1.对《圣经》素材的再创作
弥尔顿笔下撒旦形象的原型来自《圣经》。《圣经》中的撒旦形象被理解为“抵挡神、企图破坏神的计划,并引导他的子民叛逆神的灵体”。〔9〕比如在《创世记》中撒旦化身为蛇引诱夏娃偷吃禁果,是一个狡猾的欺骗者;在《旧约》的后期,撒旦又以“试探者”身份出现;在《约伯记》中撒旦则说服上帝去试探义人约伯;到了《新约》,撒旦的名字有魔鬼、彼列、别西卜、仇敌、龙、敌人、古蛇、试探者、恶者等,他的形象基本固定为一群随从妖魔鬼怪的领导人和邪恶的幽暗世界的统治者,尤其是他蛊惑着所有不信基督的人,并借着试探人以对抗上帝。这些都是弥尔顿进行创作的素材。
堕落的天使就是异教徒的偶像神,这种说法可能来自杰罗姆等人,这些堕落者就是诱惑人类不再崇拜真神。”〔5〕罗利认为弥尔顿不仅将撒旦视为魔鬼,还将魔鬼的范围扩大至非真神(异教神)。菲什写道:“撒旦在书卷中并无变化,他的堕落在评论史中成为一个谜。如果撒旦并无变化,[收稿日期]2013-09-25
[作者简介]张生(1984-),男,天津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督教思想研究。
132
2014第3期理论界
【历史长廊】
“撒旦”这个词源自希伯来语,主要指“反对”,最初并不是首字母大写用来进行特指的词。这个词在“七十子译Septuagint )本”(
〔10〕
·总第487期·
是仅仅从莎士比亚身上学到了对某些英雄或反派角色的刻画手法,更重要的是弥尔顿将人性中带有罪性的部分糅合进撒旦的形象塑造中,这些最细致的描写,反而让每位读者都能在诗中找到自己的“撒旦”。
其次,弥尔顿的创新还体现在撒旦复杂的内心情感变化之上。如全诗的一开始,弥尔顿这样描写撒旦:“抬起忧虑的双眼,患失周遭,摆在眼前的是莫大的隐忧和烦恼,顽固的傲气和难消的憎恨交织”,〔14〕将撒旦内心深深的仇恨与暂时的失落感刻画得淋漓尽致;到了撒旦鼓动众妖魔鬼怪发动对天庭的战争时,因为看到自己手下这些曾经的精灵如今处于地狱之中,但却毅然决心追随撒旦进行反抗,他竟然“三次开口,三次泣不成声,天使的骄泪,不禁夺眶而出”,〔15〕像是一位爱护自己手下将士的统帅。弥尔顿不仅描写撒旦细腻的心理活动,而且也进行了对撒旦心理矛盾、反差的描写。如撒旦在全诗第九卷中潜入乐园刺探人类—“我始祖的情况时,竟然感慨乐园的美妙并深深的忏悔——看见周围的乐事越多,便觉得内心的苛责越烈,好像受到矛盾可恶的包围,一切的善在我都变成恶毒,在天上,我的境况更加恶劣”,〔16〕撒旦突然有一刻内心进行了忏悔,这种心理变化似乎将撒旦形象指向了人。路易斯也认为“撒旦是,“读者们因为内心中的撒作为人踏上了地狱灼热的土地”
旦而更容易接受这样的角色”。弥尔顿笔下的撒旦形象必然会是他刻画的最成功的角色,因为作者可以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将情感中恶的一面释放出来,可以将心中那些曾经动过的恶念搁在撒旦身上,也可以将自己无法得到满足的欲望全部加在撒旦身上……路易斯警觉地告诉我们:“堕落的人与堕落的天使是极其相似的”。〔17〕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住着一个撒旦,如果没有很好地提醒并克制自己,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都是在向撒旦靠拢。路易斯对弥尔顿笔下撒旦形象的理解,实际上明确地指出撒旦这一经典基督教魔鬼形象在历史中变化的“内在化”过程,在中世纪之后,魔鬼的地盘就开始从实际生活中逐渐消退,而更多出现在人的内心当中,这种内在化过程,一方面源于“启蒙运动”对于人类理性的提倡,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以施莱尔马赫为代表的神学家对于人类内在情感的强调。
更进一步地讲,按照弗洛伊德的定义,矛盾心理是“超我”与“本我”两者关系的基本特征。混合着的同等爱恨情感同时在这些心理动因或虚构之间反复,使得撒旦的“我”陷入一种焦虑,如果以存在论的方法看,这种焦虑实际上就是原罪的表现。人类想要克服自身的有限性,但常常会妄图成为神;又如人类往往会“感到”无力担负责任而选择逃避,也常常退回到完全不负责任的动物性那里去。人类单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难维持两种极性之间的平衡,人类的实存必“天生的”具有混乱性。美国著名神学家普兰丁格同样认为,罪给人类带来了两种东西,一是盲目,使得人类无法认清上帝;二是使得人类情感失常,进而想要自我膨胀。正因这两样东西,“罪”影响了人类整个的知识信念系统。〔18〕也就是说,在罪的影响下,包括人类认识在内的整个生存活动都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偏差”。撒旦的心理活动,正是这种失衡、偏差的表现。
中被译为希腊文Diabolos ,而这个词
最终演化为Devil 。《牛津词典》对“Satan ”的定义是:“基督徒和犹太人用来称呼魔鬼的词。”这个词在最初的希伯来语中不仅仅指超自然的敌对者,也同样用来指人类的敌对者,比如在《以斯帖记》第7章和8章中都出现了“恶人哈曼”或“敌人哈曼”这样的词,希腊译本圣经在这里都用了“diabolos ”这个词。
一个令大家惊讶的事实就是在《创世记》中,并没有出现过“撒旦”一词,也没有出现“魔鬼”(Devil )一词。除了伊甸园中那条著名的蛇之外,我们还发现有“上帝的儿子们”(创6:1)、巨人、基路伯(Cherub )
〔11〕
等,但他
们并不是“魔鬼”。直到《创世记》18章,第一次出现了“天使”这个词,这个词的希伯来原文是“Malak ”,指“信,在七十子译本中被译为希腊文“Aggelos ”,而武加大使”
。本将其译为“Angelus ”或“Nuntius ”
〔12〕
就是说,“天
使”最早出现在旧约圣经中是指“信使”,是向人间传递上,但是这种帝旨意的中介,“天使”有时也被叫做“灵”
“灵”或“天使”有时具有“扰乱”、“敌对”等意思,在《民数记》第22章著名的巴兰的驴子的故事中,“天使”和“敌对者”这两个词被同时用在一个超人类的事物之上———而这是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在圣经中出现“天使”与“敌对—但是此时的“撒旦”非日后者”两个词用在一处的情况——
我们熟悉的那个角色,只可以将其含义限定为“敌对者”。
也就是说,在希伯来圣经中,“撒旦”这个词并没有具体指某个魔鬼,但是圣经中隐含的种种头绪却为弥尔顿刻画更加复杂的撒旦形象留下了充分的空间。弥尔顿也正是加入了许多戏剧所必需的因素,从而形成复杂的撒旦形象。如撒旦处于复杂的“鬼际关系”中,外部环境常有变化,甚至内心也有相应的情感发展历程。
首先,弥尔顿对撒旦形象的创新体现在其形象的变化之失乐园》中,撒旦起初号称为“自由”而战,扮演上。在《
了一个英雄角色,然后成为魔鬼军队的统帅,之后成为蛊惑人心的政客,再到刺探上帝军队情报的密探,从密探到偷窥人类始祖的充满情欲色彩的无耻之徒,最后被上帝惩罚变为蛇。我们可以看出,弥尔顿通过将撒旦形象一步一步地降低,已经为其形象的变化做足了功夫。这种形象的变化,是弥尔顿极为擅长的一种对人物刻画的手段。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 )认为撒旦的刻画“无处不带着伊阿古、麦
〔13〕
克白、哈姆莱特和爱德蒙等人物的印记”,撒旦糅合了
伊阿古的本体论虚无主义、麦克白的先期幻想和哈姆雷特对妄言的蔑视。伊阿古是《奥塞罗》中的诡计高手,得意于奥塞罗成为自己的牺牲品,正如撒旦得意于人类始祖成为自己的牺牲品一样;而撒旦将自己比拟为上帝的情况,也相似于伊阿古将自己比拟为奥塞罗将军;此外还有撒旦对基督地位比自己高而产生的妒恨,伊阿古是妒恨自己的地位被凯西奥所代替……撒旦的形象在历史中不断地被诠释,其关键原因不仅仅在于撒旦形象变化的戏剧性,同时在于人类往往能够在撒旦的形象里窥见自己熟识的形象,这正是因为弥尔顿不
理论界2014第3期
133
·总第487期·
最后,弥尔顿对《圣经》中素材的创新还在于撒旦的形象是弥尔顿基督教思想的表现。如弥尔顿将撒旦的堕落与“自由意志”联系在一起,撒旦的堕落是出于滥用“自由意志”,其中包含了他对权力的贪欲以及对上帝之子、人类的嫉妒。诗人首先通过撒旦形象传达其对“自由意志”与理性关系的思考。撒旦面对上帝的权威敢于反抗就是“自由意志”的表现,但“自由意志”中含有巨大的破坏力(或说不受控制的“自由意志”),可能使人偏离善良本性,排斥理性,听凭感情冲动而成为激情的奴隶。撒旦形象体现了诗人对真正自由问题的沉思,表明任何人都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除非选择信靠上帝,在恩典内小心翼翼地使用神赐予的自由,才不至于堕落。
在《失乐园》第三卷,上帝就在魔鬼行动之前预言撒旦将要去诱惑人类始祖,导致他们犯罪,并最终堕落:“撒旦计划飞到那新造的世界,安置人类的地方去,将在那试用暴力将人灭亡,或用更坏的阴谋诡计,设计陷阱使他堕落。人将受骗,因为人将听那些谄媚的谎言,很容易违反他必须谨守的唯一禁令,他和他的子孙将堕落。”同时上帝又说道:“如果我预见,预见不会影响他们的犯罪。他们的背叛,一切都由于自己的判断和选择。”〔19〕
这些描写是弥尔顿受“阿明尼乌主义”(Arminianism )影响的结果,〔20〕即认为上帝已经预知谁将弃恶从善得到救赎,也预知谁是永不悔改的。“阿明尼乌主义”者看重神救恩旨意的普世性,对于预定论的认知必须兼顾神的爱与人类的自由意志。奥尔森(Roger
Olson )称“阿明尼乌主
,认为“自由意志”没义”的神学为“福音派神人合作说”
有了恩典就无法进行任何属灵的善事,但是恩典能够帮助个人的“自由意志”抵挡撒旦的诱惑,只要人类不抗拒恩。〔21〕这正是典在自己生命中的运行,罪人就能够“称义”
弥尔顿长诗第十二卷说“实践配合你的知识以及爱,你就不会不高兴离开这个乐园,在你的内心有一个远为快乐的乐园”〔22〕的真正意涵所在。
2.对神话史诗的借鉴与创新
弥尔顿笔下的撒旦形象对神话史诗有所借鉴并有创新之处,这也是撒旦形象在评论界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失乐园》第二卷中,撒旦想方设法逃离“混沌深渊”的描写就与代达罗斯与伊卡洛斯逃离克里特岛相似,在希腊神话中,雅典的代达罗斯是墨提翁的儿子,而伊卡洛斯就是代达罗斯的儿子。与代达罗斯使用蜡和羽毛造的翼逃离克里特岛时,他因飞得太高,双翼上的蜡遭太阳融化跌落水中丧生,被埋葬在一个海岛上。需要注意的是,弥尔顿并非是一时兴起作出这一“摹写”,而是从维吉尔、塔索、但丁一直流传下来的一种对神话史诗的借鉴与创新的传统。〔23〕
在希腊神话中,法厄同是太阳神阿波罗之子,阿波罗每天要驾着太阳神车环绕天空,在地面上看就是太阳一天的移动。法厄同羡慕父亲在天空飞行的威仪,硬要驾驶太阳神车,结果由于技艺生疏难以驾驭太阳神车,导致神车偏离原有轨道,使得大地受到苦难,宙斯无奈之下只得用闪电将其劈落,法厄同在燃烧中坠入埃利达努斯河。弥尔顿在使用法厄同这一形象的时候做了一个双重比较,即失败的、坠落的
【历史长廊】
“撒旦-法厄同”形象与成功的、完美的“圣子-法厄同”形象之间的对比。在《失乐园》第六卷中,圣子带着圣父的权力,以弥赛亚的身份驾着战车出现在战场上,将另一个貌似法厄同黄金灿灿形象的、但实际是假冒的撒旦打落在天—“(魔鬼)只得从天边,倒栽葱地投身下去,永恒的愤空——
怒火焰将他们逼进无底深渊。”〔24〕虽然魔王撒旦堕落的形象参照了法厄同,但是圣子的形象也参照了法厄同,两者境遇居然有如此大的差别(天堂与地狱的差别)———魔王就是失败的法厄同,但圣子则是成功的法厄同。这似乎说明弥尔顿在暗示如撒旦这样妄图能够同神一样飞行的魔鬼最终将会堕落。弥尔顿通过这一系列的关于“堕落”描写的“摹写”,设计了属于他自己的关于“拯救”的神学思想:选择背叛圣父直接导致其“坠落”(暗示抵抗恩典就会堕落,同样是一种“阿明尼乌主义”的观点)。
这种对史诗、神话的借鉴手法并非是某人的独创,西方的经典诗人使用以前存在的某些形象、比喻等进行改造后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形成一种对于古代智慧的借鉴与利用的传统,弥尔顿无疑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3.时代特色
弥尔顿的生命大致处于文艺复兴末到启蒙运动初,同时又是宗教改革时期,也是英国革命时期……生活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弥尔顿的思想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的烙印。
过往的研究者多将研究的视角放在撒旦身上可能具有的革命精神,或人文主义精神。前文也已经提及撒旦的形象还突出地展现了弥尔顿的基督教思想。同时也有研究者认为撒。〔25〕旦的形象来自“异教武士”
在《失乐园》第一卷中弥尔顿直接称呼撒旦为“苏丹王”(Great
Sultan ,I 348行);在第二卷中则称呼撒旦为
467行);到了第四卷则称呼撒旦为394行)。自14世纪一直到17世纪,当
“君主”(Monarch ,II “暴君”(Tyrant ,IV
时的欧洲笼罩在奥斯曼帝国的阴影之下,这一时期的英国人对土耳其人的仇视是普遍的,弥尔顿将撒旦与奥斯曼苏丹王联系起来,不仅指责苏丹王的专制暴政,而且想把威胁着基督教世界的苏丹王设计为一种与撒旦一样的邪恶力量。弥尔顿在《失乐园》第六卷中这样描写:“武力一旦和真理、正义相分离,便不足挂齿,反而招来骂名和耻辱,奢望荣耀却,〔26〕指明像撒旦(苏丹王)这样穷兵黩武只能获得虚荣”
者,最终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除了用撒旦来比拟奥斯曼帝国这个笼罩在欧洲基督教世界之上的阴影外,弥尔顿的撒旦形象仍有很多可以诠释的空间。如撒旦的形象极有可能指向克伦威尔。克伦威尔的革命实际上让英国成为了共和政体,但是在革命成功后的1656年克伦威尔宣布实行独裁统治颠覆了自己的革命目标:推翻王权———这大概就是《失乐园》一诗前半部撒旦形象伟岸而末尾变身为丑陋的蛇的缘故。弥尔顿本人在克伦威尔政府内任职时,就多次提请克伦威尔考虑“所有同等的公民应当享有平等的权利去获取自由”,〔27〕弥尔顿这样做的目的是因为他深信古典共和理念与基督教信念相结合,会产生出最好的政治体制,即一种贵族制与民主制的结合(在弥尔顿看来,纯粹的民主制可能会演变为“暴民政治”)。弥尔顿明确指出:
134
2014第3期理论界
【历史长廊】
“没有规章的民主,最终将在过度的权力下深受其害”〔28〕(The
Ready
and
Easy
way
to
Establish
a
Free
),这就是为何弥尔顿帮助克伦威尔反对过英Commonwealth
王查理一世,后来却支持国会对克伦威尔提起过诉讼。当克伦威尔的政治理念偏离了弥尔顿的古典共和理想,他在弥尔失乐园》中也就是合情合理的了。顿心中的形象反差反映在《
在弥尔顿早年创作的《酒神之假面舞会》(The Masque
Comus ),〔29〕其中描写了一个邪恶的角色科莫斯
(Comus ),他与撒旦的特性类似:引人注目的外表、有天赋、华丽的修辞但是内心却是邪恶的,与撒旦极为相似。有趣的是,科莫斯在剧中勾引一位正派而有些呆板的夫人,这位夫人喜欢长篇大论的道德说教,却最终被科莫斯成功勾引。弥尔顿的这种思考,实际上指明了“创世记”中就已经显明的问题:在人类真正认识自己以前,魔鬼的说辞(撒旦、科莫斯)具有更强的吸引力。科莫斯勾引那位女士喝酒的时候说:“你为什么拒绝大自然赋予你四肢的目的”〔30〕人类因为自己的罪性(Sin )很容易堕入具体的呢?
罪行(sins )中。那么将撒旦描写得更加有力量,实际上提醒人类,没有上帝的恩典,人类只能被魔鬼所奴役,这其中的关键是运用上帝赐予人类最宝贵的“自由意志”去选择信靠上帝接受恩典。当人类已经认识善恶,原始的乐园已经失去,人类未来的旅途就是在圣灵的指引下寻找真理。弥尔顿理想中的自由共和国是基督之国降临前最完美的国度,不仅仅在于每个人能获得形式上的自由,还在于这种自由共和国以追求知识为荣耀,并以这种方式教育其公民,从而能够运用耶稣基督赐予人类的自由。弥尔顿心中的自由共和国不仅仅是建立在某些制度上,更是建立在人类的自制、自明之上,而这也是对抗撒旦最好的方式。弥尔顿正是以刻画一个狡猾强大的撒旦形象来发出一个新教先知对世人的训诫。
三、结论
弥尔顿以《圣经》素材为基本构架,以浓缩了的圣经历史为叙事线索,同时借鉴古希腊史诗的形式特征,结合时代失乐园》这部鸿篇巨背景以及个人的基督教思想,创作出《
著。其中对撒旦形象进行了内涵丰富的再创造,使之成为世界文学史中一个极具魅力的形象。可以说,没有撒旦便没有《失乐园》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弥尔顿之后,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将魔鬼作为一个可以善加利用的角色进行刻画,如路易斯的《魔鬼家书》(又译《地狱来鸿》)、好莱坞影片《恶魔猎手》(又译《康斯坦丁》)等。可以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正是《失乐园》中的撒旦形象在无数读者心灵深处引起了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阅读期待。
弥尔顿笔下的撒旦之所以能引起巨大反响,在评论界得到经久不息的关注,其艺术生命力来源于形象本身的复杂性和深刻性。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或多或少地有着某种魔鬼式的冲动,存在着自私、忌妒、攫取权力等恶魔式的欲求,亦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撒旦的影像。这正是读者得以从《失乐园》中实现自我观照而对作品爱不释手的原因,也正是弥尔
·总第487期·
顿笔下撒旦形象得以不断被研究挖深其意涵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威廉·布莱克著.布莱克诗集[M ].张炽恒,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186.
[2]朱维之等.外国文学史(欧美卷)[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15.
[3]哈罗德·布鲁姆著.西方正典[M ].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128-139.
[4]C.S.Lewis,A Preface to Paradise Lost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99.
[5][6][7][8]引自殷宝书选编[C ].弥尔顿评论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161、528、258、467.
[9]陈慧荣.证主圣经百科全书[M ].香港:香港福音证主协会,2001:1215-1217.
[10]参见卓新平著.圣经鉴赏[M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23-25.
[11]基路伯是否等同于天使尚存争议.[12]Henry Ansgar Kelly ,Satan :A Biography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14.
[13][美]哈罗德·布鲁姆著.西方正典[M ].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137.
[14]《失乐园》(卷)I 56-58行,以下均略为PL ,只标卷数、行数。中译引自弥尔顿著.失乐园[M ].朱维之,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7.
[15]同上,卷I ,619-621行.[16]同上,卷IX ,125-129行.[17]C.S.Lewis,A Preface to Paradise Lost [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101.
[18]本文限于篇幅以及核心论题,对此暂不展开讨论,详见
M ].邢涛涛,译.北京:北京普兰丁格著.基督教信念的知识地位[
大学出版社,2004:226-269.
[19]PL ,卷III ,89-133行.[20]Dennis Richard Danielson ,Miltons Good God :A Study in Literary Theodicy [M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82:59;关于弥尔顿持“阿明尼乌主义”的神学观点,可以参见Gordon Campell 等著,Milton and the Manuscript of De Doctrina Christiana [M ].OxfordUniversity Press 2007:89-120.
[21]奥尔森著.基督教神学思想史[M ].吴瑞诚,徐成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04-508.
[22]PL ,卷XII ,582-588行.[23]详见David Quint ,Fear of Falling :Icarus ,
Phaethon ,and Lucretius in Paradise Lost ,P850。Renaissance Quarterly ,Vol.57,No.3(Autumn ,2004):847-881.
[24]PL ,卷XII ,865-866行.[25]沈弘著.弥尔顿的撒旦与英国文学传统[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37-170.
[26]PL ,卷VI ,381-384行.[27]John Milton ,Frank A.Pattersoneds.,The Works of John Milton ,18Vols.[M ].New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31.VIZZ:239.
[28]John Milton ,Frank A.Pattersoneds.,The Works
M ].NewYork :Columbia of John Milton ,18Vols.[
University Press ,1931.VIZZ:130.
[29]原著最初以拉丁文写成,本文选用1912年剑桥出版社出版英文版Comus.
[30]John Milton ,Comus [M ].CambridgePress ,1912:106.line679of the poem.
责任编辑:滕轩宇
理论界2014第3期
135
范文四:《失乐园》中的撒旦形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失乐园》中的撒旦形象
作者:谭力铭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4年第11期
内容摘要:在西方传统文化当中,撒旦是作为上帝的“敌对者”而出现的,是一切“罪”与“恶”的最高象征,也是《圣经》中的诱惑者和告发者。但是,在弥尔顿笔下,撒旦被赋予丰富的话语权,从而使一个单纯的“极恶”形象生动丰富起来。《失乐园》中的撒旦,既是悲情英雄,也是狡诈恶魔,作者用反讽的手法,表现出了一个具备双重性格的撒旦,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伴随着整部《失乐园》的发展,撒旦的形象从英雄走向恶魔,这是逐渐发展的结果,其形象的双重性,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和审视。同时,撒旦无论是英雄,抑或是恶魔,都表现出雄辩的才能,对语言的运用,展现出英雄的不屈和恶魔的猥琐。发展带来了立体且全面的视角,双面的撒旦由此拥有了鲜活的形象和无穷的魅力,成为了评论的焦点。
关键词:《失乐园》 撒旦 英雄 恶魔
英国诗人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74)的长篇史诗《失乐园》(Paradise Lost, 1667)深邃、高贵、整饬、优美,一直被誉为“英语中最伟大的诗作”,是英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鸿篇巨制,在世界文学史上可与《神曲》、《浮士德》相媲美。对于其作品中的撒旦形象,国内学界一直以来也较为关注,且一般认同《失乐园》中的撒旦是作为一个悲情英雄形象出现;也有学者认为《失乐园》中的撒旦拥有双重性性格,一方面是一位悲情英雄,另一方面是丑恶恶魔;除此之外,也有学者认为,弥尔顿笔下不同面的撒旦的描写,是为了用前文的崇高来衬托出后文中撒旦的猥琐,即揭露撒旦在其坚强高大的外衣下,隐藏的那一个虚伪、狡诈的恶魔形象,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批判,借此来彰显上帝的权威。本文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失乐园》中的撒旦形象,审视撒旦的形象是如何从悲情英雄堕落为猥琐恶魔,将撒旦形象融入到不同的时空环境当中去考虑、分析。
撒旦在西方传统文化中是地狱的君王和主宰,但他最初却是上帝座前的六翼天使,负责在人间放置诱惑,以检验地上的人对于上帝的信仰是否忠诚且坚定。直到后来他在野心的驱使下,率领天堂中三分之一的天使反叛上帝,失败后被放逐地狱,堕落成为魔鬼,被看作与光明力量相对的邪恶、黑暗之源,并且逐渐演变成了“魔鬼”的代名词。在《圣经·旧约》当中,撒旦曾与上帝约赌,检验信徒约伯对神的信仰是否真的那么坚定且忠诚。质疑上帝,这是撒旦最终敢于起兵反叛上帝的原因之一。
同时,撒旦在《圣经》还有着“古蛇”的形象,“古蛇”的形象出现于“蛇引诱夏娃吃智慧树的果子”一段中,普遍的研究都认为,《旧约》这里出现的蛇的形象,也即寓意着堕落为魔鬼后的撒旦。撒旦从天使堕落为恶魔,具有不同的表现形象,《圣经·旧约》中的撒旦形象也由此化身在弥尔顿的《失乐园》中。如果说《圣经》中的撒旦形象还是典型化的,那么在《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撒旦形象具有的双面性具体体现在不同的时空上,这种发展,在弥尔顿的《失乐园》中尤为突出,其表现即为全篇两条线索之一的“撒旦的
范文五:《失乐园》中的撒旦形象
内容摘要:在西方传统文化当中,撒旦是作为上帝的“敌对者”而出现的,是一切“罪”与“恶”的最高象征,也是《圣经》中的诱惑者和告发者。但是,在弥尔顿笔下,撒旦被赋予丰富的话语权,从而使一个单纯的“极恶”形象生动丰富起来。《失乐园》中的撒旦,既是悲情英雄,也是狡诈恶魔,作者用反讽的手法,表现出了一个具备双重性格的撒旦,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伴随着整部《失乐园》的发展,撒旦的形象从英雄走向恶魔,这是逐渐发展的结果,其形象的双重性,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和审视。同时,撒旦无论是英雄,抑或是恶魔,都表现出雄辩的才能,对语言的运用,展现出英雄的不屈和恶魔的猥琐。发展带来了立体且全面的视角,双面的撒旦由此拥有了鲜活的形象和无穷的魅力,成为了评论的焦点。
关键词:《失乐园》 撒旦 英雄 恶魔
英国诗人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74)的长篇史诗《失乐园》(Paradise Lost, 1667)深邃、高贵、整饬、优美,一直被誉为“英语中最伟大的诗作”,是英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鸿篇巨制,在世界文学史上可与《神曲》、《浮士德》相媲美。对于其作品中的撒旦形象,国内学界一直以来也较为关注,且一般认同《失乐园》中的撒旦是作为一个悲情英雄形象出现;也有学者认为《失乐园》中的撒旦拥有双重性性格,一方面是一位悲情英雄,另一方面是丑恶恶魔;除此之外,也有学者认为,弥尔顿笔下不同面的撒旦的描写,是为了用前文的崇高来衬托出后文中撒旦的猥琐,即揭露撒旦在其坚强高大的外衣下,隐藏的那一个虚伪、狡诈的恶魔形象,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批判,借此来彰显上帝的权威。本文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失乐园》中的撒旦形象,审视撒旦的形象是如何从悲情英雄堕落为猥琐恶魔,将撒旦形象融入到不同的时空环境当中去考虑、分析。
撒旦在西方传统文化中是地狱的君王和主宰,但他最初却是上帝座前的六翼天使,负责在人间放置诱惑,以检验地上的人对于上帝的信仰是否忠诚且坚定。直到后来他在野心的驱使下,率领天堂中三分之一的天使反叛上帝,失败后被放逐地狱,堕落成为魔鬼,被看作与光明力量相对的邪恶、黑暗之源,并且逐渐演变成了“魔鬼”的代名词。在《圣经?旧约》当中,撒旦曾与上帝约赌,检验信徒约伯对神的信仰是否真的那么坚定且忠诚。质疑上帝,这是撒旦最终敢于起兵反叛上帝的原因之一。
同时,撒旦在《圣经》还有着“古蛇”的形象,“古蛇”的形象出现于“蛇引诱夏娃吃智慧树的果子”一段中,普遍的研究都认为,《旧约》这里出现的蛇的形象,也即寓意着堕落为魔鬼后的撒旦。撒旦从天使堕落为恶魔,具有不同的表现形象,《圣经?旧约》中的撒旦形象也由此化身在弥尔顿的《失乐园》中。如果说《圣经》中的撒旦形象还是典型化的,那么在《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撒旦形象具有的双面性具体体现在不同的时空上,这种发展,在弥尔顿的《失乐园》中尤为突出,其表现即为全篇两条线索之一的“撒旦的堕落”,跟随着这条主线的发展,可以清晰的看出撒旦是如何从英雄的一面转向了恶魔的另一面。
一.悲情英雄:抗争的反叛者
有学者说,在弥尔顿的《失乐园》中,撒旦是唯一的主角。作为一个传统文化中的反面角色,撒旦在《失乐园》开篇时,就以一个革命失败后的悲情英雄式的角色上场,成为了一个正面人物。
撒旦对上帝的反叛,他带领了天使军中三分之一的天使向上帝开战,一方面,这其中固然有撒旦个人野心作祟;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撒旦对上帝的反叛,也即是其对君权专制统治的反叛,同时在基督教中,上帝不仅仅是“神”,也是“父”,撒旦的反叛也就带上了反抗封建父权的意味。弥尔顿或许并没有有意去表现撒旦的伟大,但结合弥尔顿早年的际遇,撒旦的身上,或多或少带上了资本主义革命精神,而撒旦失败后的愁绪,也可以看做是弥尔顿将自己对于资本主义革命失败后的颓唐、忧愁的感情融入到了撒旦这个形象当中去。也正如诗人布莱克在《天堂与地狱的结婚》中断言:“弥尔顿与魔鬼同党而不自知。”正是在这种无意识的情况下,撒旦诞生出他的第一个形象,一位在抗争专制统治中惨遭失败的悲情英雄。
《失乐园》开篇第一章,此时的撒旦正在地狱中安慰跟随他反叛上帝而一起被放逐地狱的手下,并不停地鼓舞着士气。高大,独立,崇尚自由,不甘屈服,撒旦在这里的形象是正义的,不得不说,英雄式的撒旦是对《圣经》中原有撒旦形象的一次颠覆。此时的撒旦还没有遗失掉他身上的骄傲与高贵,他以正义的语气驳斥着上帝的蛮横专制,以激昂的语调歌颂着自己和属下们的不屈抗争。撒旦依旧披拂着天使的荣光,但又更像是一位人类中的勇士,不盲从于天神的旨意,而是坚信于自己手中的力量,这即是最初的撒旦。
撒旦作为一个抗争暴君的斗士,一个追求自由的勇者,一个永不屈服的英雄出现于《失乐园》的开篇。弥尔顿对作为理想化人物的新教魔鬼进行了最后的润饰,而且弥尔顿的魔鬼还进一步获得了高贵精神、道德力量、独立性和高尚品质,而这些艺术形象的原型均不曾拥有这些品质。弥尔顿笔下的撒旦是一位不屈的革命者,他的身上,汇聚着反叛与独立的精神。弥尔顿的地狱,尽管也是沉闷阴郁、阴森恐怖,但这个地狱却是撒旦及其拥护者最后的庇护所,是一片自由之地,居于此的撒旦追求着独立与自由。
如果说热爱自由是此时撒旦为人所尊敬的理由的话,那么顽强不屈则让此时的撒旦更加的崇高。在所有反叛的失败者眼中,上帝拥有着他们永不可及的威力,他们引以为傲的力量只不过来源于上帝的一点恩赐,连撒旦也不得不承认他的智力和力量在上帝的面前多么可笑。但是即便如此,在他的部下们灰心丧气,准备向上帝妥协时,他竭力的反对奴颜婢膝以求取上帝的原谅,哪怕敌人再强大,也动摇不了他追求自由的决心。永不屈服,哪怕是在地狱之中,也要永远的抗争下去。
常常有人拿《失乐园》中的撒旦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相比较,两者虽同为反叛者,同样反叛最高权威,同样最终遭受了严重的惩罚,但撒旦的反叛较之孙悟空更为深远,撒旦哪怕失败后也没有改变其追求自由、反抗权威的心灵,而孙悟空则在反叛失败后接受招安,将自己融入到权威的一方去,保护一个正统文化的代言人,直到最后自己也成为正统文化的上层维护者之一。从此看出,撒旦是一个真正的抗争者,一个真正的反叛者,他的不屈服、不放弃,使他悲情英雄的形象更加鲜活。 二、狡诈恶魔:堕落的阴谋家
作为一个英雄,作为一个领导者,撒旦在被放逐地狱之初,他还保持着自己天使的高贵,他还对重新攻入天堂怀抱希望,他的灵魂依旧璀璨和骄傲。但是伴随着反攻回天堂的希望破灭,以及在压迫下,过去的荣光不复存在,私欲和野心开始极度膨胀变形,他的内心在反复煎熬中堕落向了黑暗的深渊。反叛的撒旦,断绝了与上帝和解的一切可能,他唯一的目的即为推翻上帝的统治,但是上帝又是全知全能、不可战胜的,现实与梦想的矛盾,希望的不可实现,彻底地击溃了撒旦最后的理智和骄傲,为了胜利,他变成了一个阴谋家,为了颠覆上帝的统治而不择手段,他穿过地狱的大门,联合“混沌”和“夜”,重新回归于天国,变成蛇的模样,去引诱人的始祖背叛上帝,但当颠覆变成无法实现的白日梦后,撒旦丧失了最后的理智和原则,将自己存在的意义变为毁灭上帝一切的造物,破坏上帝所创造出的这个世界。撒旦成为了一个运用阴谋毁灭一切的恶魔,堕落的种子终于生根发芽,开枝散叶,撒旦滑向了罪恶的深渊。
撒旦的堕落不是无的放矢,在《圣经》当中,撒旦作为上帝的天使时,就已经被埋下了堕落的种子,即对上帝的质疑,而在《失乐园》中,他仍作为大天使时,就在密谋着叛乱,那时的他,就诞出了“罪恶”,之后又和“罪恶”诞下了“死”,“色欲”是基督教所认为的七宗罪之一,这时的撒旦虽身为大天使,但是他已然沾染上了“罪”,堕落的步伐已经迈动,“命运”早已对他做出了宣判。
作为上帝用来诱惑人类的天使,撒旦质疑上帝,在基督教的思想中,上帝是绝对正确的存在,是不容质疑的,但是撒旦作为有自主独立意识的个体,上帝的权威对撒旦是无用的,上帝作为一个至高无上的统治者,理论上他是无错的,但在撒旦那里,上帝是有错的,一个有错的对象,是可以被取代的。撒旦想要取代上帝,这种野心和私欲也就推动了他的反叛,也正是在这种欲望下,撒旦逐渐地堕落了。
撒旦的堕落是一个悲剧,一方面,这个恶魔的心灵窝藏着仇恨、妒嫉、渴望报复、傲慢、和恐怖;另一方面,他的心灵又充满了绝望、后悔。这种隐藏在庄严外貌下的复杂情感使他变得更加生动而不可捉摸,他的欲望和野心煎灼着他的内心,让他变成了一个沉陷于阴谋诡计中不择手段的恶魔,失去了曾经的荣耀和光辉。他为了达成诱惑夏娃的目的,用尽了手段,全然没有那个失败后仍不屈服的英雄的样子,最终成为了那个西方传统文化中一直流传的“极恶”。这些对于一位曾经轻灵美好的天使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讽刺。但这种堕落又不是偶然的,是一个循序渐进而达成的过程,撒旦正是在自己内心的扭曲变形下才发生了堕落,成为了一个阴谋家,成为了一个恶魔。
三.雄辩的撒旦
无论是对于悲情英雄的撒旦,还是对于狡诈恶魔的撒旦,语言一直是《失乐园》中撒旦手上最有效的力量。在撒旦作为一位悲情英雄存在时,他对语言的掌控宛如古希腊时的雄辩家,鼓舞着手下人的士气,安抚着抗争失败者失落的内心。同时,他斥责上帝,驳斥上帝的法令和错误,哪怕身处地狱之中,他的言语依旧慷慨激昂、铿锵有力,这些都表现着他刚毅坚韧、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
在作为狡诈的恶魔时,他的语言,又充满着蛊惑人心的作用,他高超的智慧,让他的花言巧语显得格外真实,他丑陋虚伪的外表,在他语言的掩饰下,也显得是那么的忠诚与诚恳。最为著名的即是他引诱夏娃吃下智慧树的果实,从“女王”开始,他谄媚的语言就在不断的诱惑着夏娃的心灵,在对上帝的质疑和欺骗夏娃如此做可以更好地信仰上帝的双重理由下,让夏娃的心防一步步地瓦解。
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西方文化中恶魔都是用语言去诱惑人类,使人类丧失掉对上帝的信仰,转向魔鬼的怀抱,以此来收割人类的灵魂,欺骗也即是魔鬼最常用的手段。高超的口才,过人的智慧,同样的才能,但不同的使用方法,会造就出不同的结果,雄辩的口才,在此基础上,撒旦的两面性鲜活了起来。
总之,在笔者看来,《失乐园》中的撒旦形象的确具有两面性,但撒旦的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撒旦的两面不是共存的,在《圣经》当中,撒旦往往是作为一个诱惑者或者欺骗者出场的,只是一个单纯的“恶”,《失乐园》中的撒旦是双面的,即英雄的一面和恶魔的一面,而且他的双面是有着一个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撒旦经历了一个从悲情英雄向狡诈恶魔的堕落过程。而这个过程,是撒旦形象伴随着《失乐园》发展而自然而然地进行变化,也是撒旦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尽管《圣经》和《失乐园》中撒旦都有作为“恶”的象征出场,但是《失乐园》中的撒旦也曾作为悲情英雄出场过,他展现的是一个立体生动的个体,而不是如《圣经》中那个平面的典型象征形象。可见,弥尔顿在塑造撒旦这个角色的同时,不自觉的将个人的思想感情融入到了其中,撒旦这个形象有着的矛盾,也是弥尔顿个人思想和内心情感上的矛盾的具体体现。而撒旦的两面形象的塑造,也正是通过其雄辩的语言和出众的口才来完成的,不同的语言目的,表现出了撒旦不同的性格特征。一个立体的撒旦,一个鲜活的撒旦,一个复杂的撒旦形象,也正是因为这种复杂和生动,让弥尔顿《失乐园》中的撒旦形象,拥有了独特的魅力,也让这个学界中以《失乐园》中撒旦形象为焦点的研究课题经久不衰,一直发散出迷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施密特,《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M]》(汪晓丹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圣经?旧约[M]》(和合本),1:6―1:12。
[3]威廉?布莱克,《布莱克诗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9年。
[4]保罗?卡鲁斯,《魔鬼史[M]》(王月瑞、刘静译)。上海:文汇书店,2006年6月。
[5]刘畅,《孙悟空与撒旦形象的比较[J]》。《学园》2011年5月第9期。
[6]杜艳红,《中撒旦形象的重新审视[J]》。《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2期。
[7]齐宏伟,《论弥尔顿中的撒但形象及长诗主题[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年3月第1期。
[8]李颖,《研究:“雄辩”与双重撒旦[D]》。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年05月20日。
[9]李进超,《撒旦:丑恶的魔鬼与叛逆的英雄――从到弥尔顿的[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7月第12卷第4期。
[10]洪佩奇编著,《圣经故事?旧约篇――多雷插图完全版[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
[11]约翰?弥尔顿,《失乐园[M](多雷插图本)》(朱维之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