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乾隆皇帝被后人称为什么
乾隆皇帝被后人称为什么
乾隆皇帝为什么会被人称为风流皇帝的呢?后宫妃子有多少呢?还有什么别名吗?现在祥安阁为您介绍乾隆皇帝被后人称为什么的相关文章。
乾隆,为何被后人称为“风流皇帝”
乾隆皇帝的后宫生活远不如他的祖父康熙皇帝。
康熙一生拥有五十五位后妃,五十五个子女,是清朝十位皇帝中后妃最多、子女最多的人。奇怪的是,很少有人评论康熙皇帝贪恋女色,也很少有人议论康熙皇帝治家教子无方;
而乾隆皇帝一生有四十一位后妃,却常常被后人评为“风流皇帝”。
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也是实际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他终年八十九岁,年寿之高是任何皇帝都无法比拟的。再说他执政六十年,把皇位让给了皇十五子颙琰,改年号为嘉庆,那是出于无可奈何,因为乾隆皇帝登基时就宣称: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对他万分器重,为表示他要报答祖父的恩德,自己在位年数一定不能超过祖父在位的年数。康熙皇帝已创出了中国历史上皇帝掌权六十一年的最高纪录,所以乾隆皇帝执政六十年时,虽然身体还很健康,精力还十分旺盛,但他要信守自己的诺言,所以不得不让位。可是当他荣升为太上皇时,他依然对政权情有独钟,牢牢地掌握着实际权力。大清朝廷对外使用“嘉庆”年号,而在宫内档案中,依旧沿用“乾隆”年号,一直到乾隆皇帝死时,已到了乾隆六十四年(1799年)。实际乾隆皇帝掌实权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之久,依实情而论,乾隆皇帝才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
通常人们都称颂康熙大帝的功业,岂不知康熙皇帝是八岁登基,再聪慧完美的神童,也挑不起清朝初期繁复的治国大业,康熙早期的执政,是靠祖母孝庄文皇后和群臣的辅佐,才为后来大清帝国开创了大好的局面;
而乾隆二十五岁登基,又承继了康熙、雍正两朝的基业,凭着他自身的聪明才智和实干能力,足以达成安邦治国平天下的伟业。乾隆皇帝才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创建非凡大业的皇帝。
乾隆皇帝身为皇子时,称四阿哥。雍正五年,四阿哥才十七岁,由其父雍正皇帝做主,娶了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之女富察氏为福晋(妻子),后来又娶了两个侧福晋(妾),还有些名分低些的女子,身边共有妻妾七八位。 另外还有十名女子侍奉。这十名女子中,除了年长些称做“妈妈里”的女用人外,还有六名“官女子”。这些“官女子”是从内务府包衣的女儿中挑选出来的,自不必说,她们个个长得如花似玉,都是十分惹人喜爱的妙龄女子。雍正九年,二十一岁的四阿哥有两名妻妾分娩,此时他又与一名侍奉他的“官女子”发生了关系。在《宫内等处添减女子嬷嬷妈妈里底账》中记载:雍正九年四月二十日总管王朝卿等差司房太监卢玉堂传说,“四阿哥下官女子一人遇喜,每日外添肉一斤,姥姥一人每日外添肉一斤”。四阿哥下的官女子遇喜,作俑者只能是四阿哥。可是,四阿哥与这位官女子所怀的孩子却不见出生的记载。
查雍正九年,只有庶妃富察氏(后来封为哲悯皇贵妃)于四月二十七日寅时生下四阿哥的第二女,至十二月初九日申时就夭亡了。到五月二十七日福晋富察氏(后来封为孝贤皇后)生下四阿哥的第三女。除此以外,自雍正九年至十年,四阿哥均无子女出生的记载。“雍正十年七月三十日总管陈福传说,四阿哥下官女子一人病故。”也许病故的官女子就是雍正九年四月遇喜的那位女子。
四阿哥在“雍正十一年癸丑春正月封为和硕宝亲王”。到了“雍正十一年十二月初五日,苏培盛等差司房太监张福寿传说, 宝亲王下官女子一人遇喜,添守月姥姥二人”。有了守月姥姥二人,即是官女子快要临盆了,可是宫中却不见有四阿哥宝亲王的子女出生。遍查宝亲王的众多妻妾中,雍正十一年并没有出生过子女,一直到雍正十三年才有第三子出世。
按说宫中后妃地位较高者,尽管所生下的孩子只活了很短的时日,也会有某阿哥、某皇女殇逝的记载。而雍正九年和雍正十一年,有两位四阿哥下官女子遇喜,却没有生儿生女的一丝记载。这不外乎是因为官女子出身低微,怕丢了四阿哥宝亲王的面子,故而没留下任何记载。至于遇喜的官女子命运如何?尚无从查考。在四阿哥的六位官女子中就有两位怀有身孕,可见四阿哥是一个道地的“情种”。
许多皇帝在掌权的时候,会用他手中的权力去修改历史,凡是对他不利的、不光彩的史料记载,总是要从史册中删除的。可是不管哪朝哪代,都不可能把所有的宫中生活杂记档案都一一地清查,也不可能删除得干干净净。偏偏在人们都不注意的生活杂记档案《宫内等处添减女子嬷嬷妈妈里底账》中,露出了乾隆皇帝身为皇子时一段鲜为人知的生活隐私。
乾隆皇帝简介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弘历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汉学在此期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弘历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受灾百姓,在位期间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重视水利建设,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的国库日渐充实。弘历武功繁盛,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并拓广了领土,并且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占领了新疆,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了最大化。弘历在位期间,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在位后期奢靡,吏治有所败坏,多地爆发起义。并且闭关锁国政策也达到了最高,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使清朝统治出现了危机。文字狱之风比康熙、雍正时期更加严酷。
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之裕陵。
乾隆的身世
是汉人还是满人,乾隆皇帝的身世似乎一直是个谜。他曾六下江南,而且有四次住在了海宁陈家,传说是为了探望自己的亲生父母,事实果真如此吗?乾隆皇帝后宫佳丽如云,他缘何对一个维族姑娘情有独钟?乾隆朝名臣众多,不乏人中龙凤,为什么乾隆帝却单单喜欢和珅?
乾隆帝,名弘历,是雍正帝的第四子,自幼得到祖父康熙帝的宠爱。他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有史以来年寿最高的帝王。少年得志,青年登基的乾隆皇帝开疆拓地,六下江南,盛世功绩为后世所赞誉;然而史册中记载的更有那说不尽的逸事传闻。
继承清朝的大统,掌管偌大的国家,却频频被人质疑他的皇家血统,难道乾隆的身世真的如民间传说所言?如果是,满人难道会允许自己的江山交于汉人?
乾隆帝曾六下江南,而且有四次住在了海宁陈家,传说他是为了探望自己的亲生父母,事实果真如此吗?如果不是,难道他和海宁陈家有着什么特殊的渊源?
乾隆帝后宫佳丽云集,但他却异常宠幸一个外族姑娘,是什么样的女人能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乾隆朝名臣众多,不乏人中龙凤。为什么乾隆帝单单喜欢和珅?
1711年,也就是康熙五十年的八月十三日,雍亲王府里一片欢笑,这一天家里又添了一个小孩子。而巧的是同一天,海宁陈家也添了一个小孩。如果说,仅仅是互不相干的两个家庭也就没什么了。但是,这两家人却有着一定的交情。
海宁陈家就是浙江海宁的陈世倌家,当地人都称他为陈阁老。在康熙年间,这位陈阁老曾入朝为官,并且和当时的皇四子雍亲王胤禛关系十分密切。当时,雍亲王 的妃子和陈世倌的夫人都怀有身孕。不久,两家先后生了孩子,只是雍亲王生了一个白白净净的女孩儿,而陈家生了一个健康的小男孩儿。过了几天,雍亲王就让陈 家把男孩抱入王府看看。虽然两家关系很好,但毕竟身份有别,加上王命难违,陈家只好把孩子送进了王府。可等孩子再送出来时,陈家的胖小子竟变成了一个小丫 头。久在官场的陈阁老意识到这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一声都没敢吭,不久就辞官,带着全家回原籍去了。而那个被换入王府的男孩,就成了后来的乾隆皇帝。乾隆皇 帝继承皇位后的一天,无意中从乳母嘴里得知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就几次下江南来拜见自己的亲生爹娘。只是陈阁老夫妇早已去世,乾隆皇帝只好在陈氏夫妇的墓 前,用黄幔遮着,行了做儿子的大礼。而那个被雍正皇帝换出去的女儿,长大后嫁给了大学士蒋廷锡的儿子蒋溥。蒋家是江苏常熟的大姓,雍正帝之女所住的那栋楼 被后人称为“公主楼”。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曾经六下江南,而其中四次都到了浙江的海宁,而且每次都住在陈阁老家的私园里,就好像自己的 家一样。有清一代,海宁陈家考中科举的最为繁盛,出了名的宰相也层出不穷,宠荣无比。后来陈崇礼,即陈家的子孙之一,科举及第之后受到了道光皇帝的召见, 当道光帝得知他是陈世倌的后人时,他微微一笑,
说:“朕也是海宁陈家的人。”不久,陈崇礼即被擢升为盐运使。如果没有雍正帝、乾隆帝和海宁陈家的这层关 系,陈崇礼怎会受到如此眷顾?
乾隆皇帝自知自己不是满族人,因此在宫中会常常穿汉服,还曾经问身边的侍从自己是否像汉人。一位老臣赶紧跪下说:“对汉人来说,皇上确实像汉人;对满人来说,
则不像。”乾隆皇帝听后很久没有说话,而且此后他也不再提这件事。
这就是关于乾隆皇帝身世流传比较广的一种传说。但是,这个传说却有很多破绽。其实,乾隆帝出生时,雍正帝的长子、次子虽已幼年早死,但第三子已经八岁, 另一个妃子又即将临产。这时雍正帝也才三十四岁,正当壮年,他怎么会在已经有一个八岁儿子的情况下,急急忙忙、偷偷摸摸地用自己的女儿去换陈家的儿子?而 且,因为按清朝皇室的规矩,皇孙诞生时,皇子要立即派王府里的太监到皇宫口头上报给皇上,然后再由宗人府专门写折子奏报,以备皇上为皇孙取名;若雍亲王府 当时已按时辰报生的是女儿,又怎么能过了几天再改为男孩呢?还有,陈家的真正发达是在明万历年间,其中,陈元成这一支,与传闻中的“海宁陈家”关系最大。 陈世倌在雍正帝当朝时已历任巡抚,至乾隆六年以工部尚书授文渊阁大学士。陈世倌的侄子陈用敷官至巡抚,那已是乾隆皇帝中期以后的事了。所以,乾隆皇帝不会 是海宁陈家的孩子,那么他究竟是谁所生呢?
较为可信的说法是,乾隆皇帝的生母是承德的满族钮祜禄氏凌柱的女儿,她与雍正帝的相遇纯粹 是机缘巧合。当时还身为皇子的雍正帝随康熙皇帝巡幸承德的避暑山庄,而在这里,正值青壮年的雍正帝碰上了钮祜禄氏,两个人一见钟情,于是,雍正帝回到京城 时身边就多了个宫女,侍奉在旁。而做皇子时的雍正和他的父亲康熙皇帝一样,是个性欲非常强的男人,而且还很随便。钮祜禄氏随雍正帝回到京城的王府,因为雍 正帝早已经有了自己的福晋、侧福晋,所以钮祜禄氏不能有什么身份,那么为了与下人区别开来,王府里的人都称呼她为“格格”。后来有段时间,雍亲王生病了, 钮祜禄氏日夜服侍在左右。几个月后,雍正帝痊愈了,可钮祜禄氏却怀孕了,不久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而他出生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雍 和宫,也就是那个时候的雍亲王府。所以,乾隆帝登基后,就把父亲雍正帝的画像供奉在了雍和宫的神御殿,派喇嘛每天念经,每年正月初七他都要到雍和宫祭拜。 而且,乾隆帝在继承皇位之后,对钮祜禄氏非常孝顺。他曾侍奉钮祜禄氏三游五台山,三上泰山,四下江南,并多次到承德避暑山庄。乾隆帝爱写诗,在他的诗文 中,有不少是称颂钮祜禄氏养育之恩的。所以,显而易见,钮祜禄氏才是乾隆帝的亲生母亲。乾隆帝还曾经别出心裁,命令宫中巧匠用三千多两黄金精心制作了一个 金塔,专门用来存放他母亲钮祜禄氏梳头时掉下来的头发,所以叫“金发塔”。乾隆帝母子感情如此之深,也可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是亲生的吧!
本文作者:饮食行业头条
范文二:孔子为何被称为“素王”
在
孔子为何
被称为“素王”
发布日期:2014年02月07日
文章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李宝臣
(转自:凯风网)
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对孔子有很多的称谓,除了很多官方赐予的,如什么大成至圣先师之类的以外,还有一个不被人经常称呼的就是“素王”。
孔子像
那么,怎么理解这个“素王”的称号呢?
其实,这个问题也很好理解。孔子一生基本上没有做过什么大官,也就是做个鲁国的司寇,即普通的司法官员。主要精力都是在教书育人和周游列国。在老年的时候,就是修订《春秋》,删减《诗经》,编纂《鲁史》。就是这样的一个平民化的知识分子,在他的学生眼里,这可比王还要王的事情,故称“素王”。说得简单点,所谓“素王”就是没有土地、没有任命,只要人类的历史文化存在,他的王位权势就存在。以今人的说法,就是孔子是没有得到官方任命的“王”。即言,有王者之道,而无王者之位,故称素王。
关于孔子为什么叫素王的一种说法:古代帝王,一般都是方脸盘,鼻如悬胆,两眼外侧微微上吊,状如飞燕,从汉朝开始,不论怎么改朝换代,当皇帝的人一定是这个型。汉朝人发现孔子的相貌很像汉朝的第一个皇帝刘邦的相貌,是皇帝脸,所以称孔子为素王,素王是虚龙假凤的意思。
汉代王充在《论衡超奇》云:孔子作《春秋》以示王意,然则孔子之《春秋》,素王之业也;诸子之传书,素相之事也。这是较早称呼孔子为“素王”的说法。
西晋学者杜预在《春秋左传序》中也提及:《春秋》之作,《左传》及《谷梁》无明文。说者以仲尼自卫反鲁,修《春秋》,立素王,丘明为素臣。言《公羊》者,亦云黜周而王鲁,危行言逊,以避当时之害,故微其文,隐其义。《公羊》经止获麟,而《左氏》经终孔丘卒。敢问所安?答曰:异乎余所闻。仲尼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此制作之本意也。叹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盖伤时王之政也。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也。今麟出非其时,虚其应而失其归,此圣人所以为感也。绝笔于获麟之一句者,所感而起,固所以为终也。有曰:若夫制作之文,所以章往考来,情见乎辞,言高则旨远,辞约则义微,此理之常,非隐之也。圣人包周身之防,既作之后,方复隐讳以辟患,非所闻也。子路欲使门人为臣,孔子以为欺天。而云仲尼素王,丘明素臣,又非通论也。
杜预的意思是说,本来修春秋是王者之事。孔子也明白这一点。至少春秋时代除非王者颁命史官,否则其他人就算一肚子墨水,也是无权私下作史的。这是周朝传统政治观念。否则有可能引起杀身之祸。
孔子一生以周公之礼为崇仰对象。然而,现实又是礼崩乐溃。他晚年之时,看着自己时日不多,担心大义将没。故生作《春秋》之意。他深知:“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可见孔子是知道《春秋》的分量的,弟子对老师这种出位的举动保持不能“赞一辞”的沉默。也是因为他们看到这问题的严重性。他们无胆无气魄去做“春秋大义显,乱臣贼子(诸侯)惧”这种帝王才有资格做的批评。由此,孔子的文化担当,历史担当及政治担当精神就显而易见了。也可知道,孔子的改革和创见精神是非同寻常的。所以说孔子作《春秋》。
是故,不论从哪个角度说,孔子对于人类社会的贡献巨大才被人称呼“素王”。虽称“素王”,其实真正是王中之王矣。所以,明朝诗人戴璟才子《谒夫子庙诗》诗中写道: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
泰岱巍巍垂俎豆,秋阳皓皓照宫墙。
堂虚似有弦歌响,桧老真看手泽长。
用世自怜经术拙,羞称弟子及门行。
看了吧,那些王又怎么样?不也只有跪倒在“素王”面前吗?足见,孔子虽非王,胜于王也。
欢迎光临木柳书屋
范文三:孔子为何被称为“素王”
孔子为何被称为“素王”
李宝臣/辑
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对孔子有很多的称谓,除了很多的官方赐予的,如什么大成至圣先师之类的以外,还有一个不被人经常称呼的就是“素王”。
那么,怎么理解这个“素王”的称号呢?
其实,这个问题也很好理解。孔子一生基本上没有做过什么大官,也就是做个鲁国的司寇,即普通的司法官员。主要精力都是在教书育人和周游列国。在老年的时候,就是修订《春秋》,删减《诗经》,编纂《鲁史》。就是这样的一个平民化的知识分子,在他的学生眼里,这可比王还要王的事情,故称“素王”。说得简单点,所谓“素王”就是没有土地、没有任命,只要人类的历史文化存在,他的王位权势就存在。以今人的说法,就是孔子是没有得到官方任命的“王”。即言,有王者之道,而无王者之位,故称素王。
关于孔子为什么叫素王的一种说法:古代帝王,一般都是方脸盘,鼻如悬胆,两眼外侧微微上吊,状如飞燕,从汉朝开始,不论怎么改朝换代,当皇帝的人一定是这个型。汉朝人发现孔子的相貌很像汉朝的第一个皇帝刘邦的相貌,是皇帝脸,所以称孔子为素王,素王是虚龙假凤的意思。
汉?王充在《论衡超奇》云:孔子作《春秋》以示王意,然则孔子之《春秋》,素王之业也;诸子之传书,素相之事也。这是较早称呼
孔子为“素王”的说法。
西晋学者杜预在《春秋左传序》中也提及:《春秋》之作,《左传》及《谷梁》无明文。说者以仲尼自卫反鲁,修《春秋》,立素王,丘明为素臣。言《公羊》者,亦云黜周而王鲁,危行言逊,以避当时之害,故微其文,隐其义。《公羊》经止获麟,而《左氏》经终孔丘卒。敢问所安?答曰:异乎余所闻。仲尼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此制作之本意也。叹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盖伤时王之政也。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也。今麟出非其时,虚其应而失其归,此圣人所以为感也。绝笔于获麟之一句者,所感而起,固所以为终也。有曰:若夫制作之文,所以章往考来,情见乎辞,言高则旨远,辞约则义微,此理之常,非隐之也。圣人包周身之防,既作之后,方复隐讳以辟患,非所闻也。子路欲使门人为臣,孔子以为欺天。而云仲尼素王,丘明素臣,又非通论也。
杜预的意思是说,本来修春秋是王者之事。孔子也明白这一点。至少春秋时代除非王者颁命史官,否则其他人就算一肚子墨水,也是无权私下作史的。这是周朝传统政治观念。否则有可能引起杀身之祸。
孔子一生以周公之礼为崇仰对象。然而,现实又是礼崩乐溃。他晚年之时,看着自己时日不多,担心大义将没。故生作《春秋》之意。他深知:“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可见孔子是知道《春秋》的分量的,弟子对老师这种出位的举动保持不能“赞一辞”的沉默。也是因为他们看到这问题的严重性。他们无胆无气魄去做 “春秋大义显,乱臣贼子(诸侯)惧”这种帝王
才有资格做的批评。由此,孔子的文化担当,历史担当及政治担当精神就显而易见了。也可知道,孔子的改革和创见精神是非同寻常的。所以说孔子作《春秋》。
是故,不论从哪个角度说,孔子对于人类社会的贡献巨大才被人称呼“素王”。虽称“素王”,其实真正是王中之王矣。所以,明朝诗人戴璟才子《谒夫子庙诗》诗中写道: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
泰岱巍巍垂俎豆,秋阳皓皓照宫墙。
堂虚似有弦歌响,桧老真看手泽长。
用世自怜经术拙,羞称弟子及门行。
看了吧,那些王又怎么样?不也只有跪倒在“素王”面前吗?足见,孔子虽非王,胜于王也。
范文四:电影《孔子》剧情被孔家后人批
2009年12月20日
由国际级巨星周润发主演,《雍正王朝》《乔家大院》胡玫导演执导的史诗电影《孔子》可说是未演先轰动,不仅是影史上第一部把孔子生平故事搬上银幕的史诗电影,备受国际瞩目,《孔子》更是明年年初最被看好的华语电影之一,而电影中周润发精湛的演技广获好评,更有人说之后任何人饰演孔子都无法超越发哥的演技。
这部电影耗时两年时间,预算高达台币七亿五千万(约合一亿六千万人民币)以上的制作费,从预告片中观众几乎还原了春秋时代的人文背景和服装道具整个的细腻与精致,一开始在冰天雪地中的舟车跋涉与劳顿奔波,孔子与门徒之间感人的师徒情谊,以及在周游列国的故事情结中发展开来。
这部电影把春秋时代中最伟大的人物做出最深入的考究和表现,周润发从孔子的壮年时期演绎至年老迟暮的年纪,把孔子的一生做了最详实又感人的描绘,因为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人物能够存留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那么伟大的形象,因此可以说孔子对於华人的影响无远弗届。
在演员的部份除了发哥周润发之外,还有大陆一线红星的周迅,同时也有一些大陆硬里子的演员如陆毅、陈建斌等等,幕后制作更是华语制片中的首选,像是《卧虎藏龙》的摄影鲍德熹、《投名状》的造形设计奚仲文、还有大陆顶尖音乐家《大红灯笼高高挂》赵季平来操刀配乐,导演则是《乔家大院》的胡玫,可见这部电影的制作水准和不同凡响的气势。
《孔子》剧情简介:
孔子(周润发饰)人生智慧所创出的学说,穿透中国两千五百年历史,创造出古今中外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哲学!本片描述孔子五十一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他七十三岁病逝的经历,他为了寻找机会实现政治主张,带著子路、子贡、颜回等弟子周游列国。但理想的背后充满国家争霸的权谋、宫廷政治的黑暗!本片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堕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陈蔡被围、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等改编而成。高大威猛习六艺会武功的孔子,与南子(周迅饰)有段绯闻的孔子,磅礴惨烈的齐鲁大战,将是2010年初最受期待的华语史诗巨作!
《孔子》被批:编造剧情 孔家后人要求打官司
开拍以来就一直争议不断的史诗影片《孔子》近日又惹上麻烦,片方最近曝光45秒预告短片,剧情紧凑、场面壮观,引发网友追看。但片中雷人之处也不断,此前的争议与质疑也得到了印证。离影片上映不到短短一个半月的时间,《孔子》再次站到了舆论的“刀口浪尖”上:11日,孔家第75代直系子孙孔健正式向《孔子》剧组发出了“措辞严厉”的书面声明,要求对影片内容作出三点重大改动,并保留有关的法律权利。
这三点重大改动的要求正好指向了预告片中爆出的三大惊人之处。首先是“孔子”在片中飙出了句十足的京片子“给个话儿?”,与史书和《论语》中的孔子话语大相径庭,“雷倒众生一片”,更有网友自称已被“雷倒”;第二还是关于圣人绯闻“子见南子”的千古谜案,历史上本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预告短片中“南子”挑逗“孔子”之意已暴露无遗,南子对孔子说出“你爱不爱我这样名声不好的女人”即使是现代女性也难以启齿的话,感情戏的质疑得到印证,更引发了网友对《孔子》剧情的离奇猜想;第三是片中“孔子”武戏太多、战争场面频繁。虽然孔子本人文武齐备的说法已得到孔家后人的证实,但即使真的“能射善御、膂力过人”,也不能将“万世师表”拍成“功夫孔子”。
在声明中,孔家后人首先要求《孔子》剧组要“尊重历史”,尊重中华民族的圣人,不要为了“商业利益”,盲目编造剧情。然后提出了具体的三点改动意见:一是片中尽量使用文言和《论语》中出现的孔子原话,删除“给个话儿”这种过于现代的京味口语;二是要求剧组删减“子见南子”等争议内容和其它有损孔圣人清誉与美名的情节;三是提出了削减孔子过多的“武戏”和战争内容,更多地突出孔子的伟大思想与仁爱精神。最后孔家后人提醒《孔子》剧组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按要求做出积极的回应,否则将“在必要的时候不排除诉诸法律”,以维护中华“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的圣人形象。
真实的孔子不是“圣人”而是“丧家犬”
他就是个特别不满现实,想回到从前的知识分子
所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孔子一生就在感叹这件事。他想回到从前,这个“从前”就是指西周,他认为那时候是好的,现在不好。所以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孔子:整理周籍,尊崇周公,回到周朝。
孔子当然也是了不起的,培养了很多学生,但那一代儒家都是把周公当做圣人的,包括宋明之前的儒家,并没有把孔子当圣人。孔子更是一个周公的“铁杆粉丝”,甚至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即“绍述先人之道而不妄自创作,坚信并弘扬古代的道理”。他的那些成就在他看来是传了周公之道,因此他可以算是先师而不是先圣。
他主张君主要“王道”,而不要“霸道”
他主张搞西周那一套,那么西周是什么状况呢?就是整个国家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各路诸侯是儿子,周王像父亲,父亲对下仁爱,儿子对上尊敬。像慈父般的做君王,就是王道。而后世显然做不到这样了,成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哪有一点慈父的样子,君是暴君,道是“霸道”。
对于“霸道”的现实,他满腹牢骚、郁郁不得志,犹如“丧家犬”
面对这种礼坏乐崩的现实,他感时伤怀,积郁难平,愤世嫉俗,疾首痛心。他在整理典籍中寄托了他对现实的抨击和对他所想象的西周黄金时代的憧憬,并表达了他要“兴灭继绝”、“克己复礼”、挽狂澜于既倒、复兴周公之道、重振“三代”文明的希望。然而这些希望不断破灭,满腔悲愤的孔子在“乘桴浮海”、“居九夷”的感叹中,怀着“吾道穷矣”、“哲人其萎”的愤懑,赍志以终。这种怀抱理想、不愿向污浊现实妥协、而又不得归宿者,犹如“丧家犬”,这其实是一个准确而且可以称得上很高的评价…[详细]
孔子的“圣人”形象是这样炼成的
真实的孔子显然不被统治者喜欢
孔子不是个趋炎附势、歌功颂德的人。他对当时社会和统治者,夸奖不多,指斥不少,尤其是对活着的统治者几乎没好话,统治者对这样的“哭庙骂殿”自然是很不待见的。而且秦统一中国后,实行的是君主至上,扬忠抑孝,鼓励大义灭亲,爹亲娘亲不如皇帝亲。这与孔子推崇的温情脉脉式的社会关系南辕北辙,可以说有你无我。而“二千年来皆秦制”,可见真实的孔子已经不能为历朝历代统治者所容。
所以孔子的主张全部被封杀,只剩下“修身养性”的《论语》
先是有“焚书坑儒”打出第一拳。后来孔子七世孙孔鮒对暴政忍无可忍,跟了陈胜反秦,与陈胜一同被镇压。再后来还有一些儒家宣传推翻暴君有理,宣传顺天应人,到汉景帝的时候也不让讲了。直到董仲舒的的谶纬之学,想对皇上保留一点“上天示警”的约束,但后来在曹魏到隋唐间皇上们又感不爽,下辣手杀了许多人,把谶纬禁绝,于是“上天示警”也不灵了。这下好了,只剩下“修生养性”的《论语》了。
于是孔子就成了一个以《论语》为代表的、“修身养性”的“圣人”角色
现在一提传统就指国学,一提国学就指儒家,一提儒家就指孔子,一提孔子就指《论语》,这样一个代表关系谬之千里。孔子的人生重心和价值体现都在整理周籍、宣传周道,与《论语》不搭界。只是因为“霸道”惹不起,“王道”搞不成,就只能玩“内圣”。而《论语》作为记录孔子“嘉言懿行”的书,恰好用作修身养性的指南。于是它的地位便日益突出,逐渐被当成了孔子的代表…[详细]
孔子被当成符号,时而踢开,时而捧回
学不了真孔子,学“圣人”也好,但其实都学不来
真实的孔子既不为人们所了解、也不容易学习,那么退而求其次。学习“圣人”也是有好处没坏处。因为现在的学“圣人”,就是指学《论语》——学仁义道德。然而仁义道德其实并不是只有儒家讲,外国人也讲(黑格尔看到《论语》就视为浅白的“大实话” ),其它的什么“家”也讲,并不具有什么特色,而是再普通不过的说教。如果没有儒家的时候学不会,现在有了儒家又能改变多少呢。孔子或者儒家的实际价值已经不大,而符号价值却不小。
历史上孔子屡屡归去来
金人攻破汴梁时,表现残暴,对文化极不尊重。曲阜孔门袭封衍圣公的孔端友随宋室南渡,在浙江衢州繁衍了南宗。沦陷在金人铁蹄下的曲阜成为南宋士人的伤心地,所以张孝祥在词中吟道:“洙泗上,弦歌地,亦腥膻。”后来,金朝却又都尊孔了。这种初期反孔,屁股坐稳后尊孔的事在历史上屡屡出现。
十年砍柴:太平天国打下江山会不会尊孔
2010年01月28日17:33华商网-华商报十年砍柴我要评论(27)
字号:T|T
十年砍柴 知名网友
这两天上MSN,总有朋友问:“你是阿凡达学派还是孔子学派?”不知其意者,觉得莫名其妙;知其意者,会心一笑。原来说的是坊间盛传的进口大片《阿凡达》为国产大片《孔子》让路的事。
官方高度重视、投资方下了血本、众明星卖力演出的《孔子》,一上演就面临在全球创造票房奇迹的《阿凡达》,确实有点生不逢时的感觉。但两部片子终归不是一种类型的,只要是优秀影片,不必有瑜亮之叹。当然,《孔子》刚刚上演,其最终票房如何,还需要时间检验。但由《阿凡达》和《孔子》引起的话题很有意思。本来就应该艺术的归艺术,市场的归市场,但如果有一只看不见的权力之手,来硬生生干预市场,就难免受到各种非议。
仅从艺术的角度来说,以中国传统文化第一符号或者说占据第一神主位的孔子做题材,受人关注招来议论也是难免的。自从孔子成了圣人,在历代官方价值体系内高高在上,想以艺术来呈现孔子的形象,难度确实不小。弄成高大全、不近人情,可能就少人问津,没有传播效果;而若过于搞笑甚至戏说,创作者就会遇到各种压力。民国时期,曲阜第二师范的学生排演了话剧《子见南子》,被孔氏宗族认为侮辱了圣人,以孔子后裔自居的党国大员孔祥熙利用自己的能量,向教育行政部门施压要求惩处,最后校长被调走了事。
从历史典籍中看,孔子是一个幽默、豁达、一生不得志的小老头,很可爱的,并不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面孔,还不时和学生开玩笑。困于陈蔡之际时,大弟子子路告诉他当地人说他像“丧家犬”,他不以为忤,还说人家形容很准确。等他死后,地位日渐尊隆,直至成为“至圣先师”、“百代素王”。历代帝王尊孔,醉翁之意不在孔,而在江山稳固也。
所以考诸历史,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凡是一个集团造反或革命的初期,一般是反孔的,因为坐江山的皇帝、大臣尊孔的目的,就是要百姓们接受等级、名分已定的现实,好好耕田、好好读书,对朝廷尽忠,对父母尽孝,做一个良民。一旦坐稳了江山,态度就会发生变化,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当年反对的,现在必须提倡。将孔子抬出来为自己建立的利益格局、社会秩序背书。外来的胡人政权也不免如此。金人攻破汴梁时,表现残暴,对文化极不尊重。曲阜孔门袭封衍圣公的孔端友随宋室南渡,在浙江衢州繁衍了南宗。沦陷在金人铁蹄下的曲阜成为南宋士人的伤心地,所以张孝祥在词中吟道:“洙泗上,弦歌地,亦腥膻。”后来,金朝、元朝、清朝都尊孔了。
鲁迅评价话剧《子见南子》的风波时说:“历史告诉我们,汉刘邦本是一员亭长,一个无赖棍徒,却一旦‘贵为天子’,就会尊孔;朱元璋不过一牧牛儿,一修道和尚,一天‘危坐龙庭’,也会尊孔;爱新觉罗氏入主中华,也要‘存汉俗尊儒(孔)术’。这些‘万岁皇爷’为什么这样志同道合呢?无非为了孔家思想能够训练得一般‘民’们不敢反抗,不好‘犯上作乱’而已!我们无怪乎从前的文人学士 ‘八股’都做得 ‘一百成’,却没有半点儿‘活’气!”
太平天国引入西方的基督教为意识形态资源,创立了“拜上帝教”,起义军打到哪儿,第一件事就是砸孔子牌位、拆毁孔庙,可算是“反孔”的急先锋。如果历史允许假设一下,太平天国最终推翻了清廷,坐稳了江山,他们会不会尊孔?很难说,也许他们那时候对孔子的态度和以前的“清妖”完全一样。
范文五:被后人称为“文治总统”的徐世昌书法字画
徐世昌书法
长142.5厘米,宽74厘米? ?民国时期
专家点评:徐世昌(1854-1939)字卜五,号菊人,直隶(今河北)天津人,出生于河南省卫辉府(今卫辉市)。1897年左右成为袁世凯的幕僚,后于1918年10月被选为民国大总统。1922年6月辞职,退隐天津以书画自娱。
徐世昌国学功底深厚,研习书画,一生编书、刻书30余种,被后人称为“文治总统”。又因徐世昌曾入翰林多年,被后人敬称为“翰林总统”。?他的书法多为行、草体,名重一时,在津门各殿堂里多有其墨迹。如天津老字号“正兴德茶庄”、“成兴茶庄”、“直隶书局”等匾额均出自他的手笔。他在天津租界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读书作画,当时已经侵略华北地区的日本人想请他出任华北政府的职务,但是被他言辞拒绝。1939年6月6如,徐世昌在天津病逝,享年85岁。纵观他的一生,他算不上什么跨时代的人物,但是他身上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影子:学识渊博,热爱祖国,维护和平,崇尚自然,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民族气节的爱国人士。
市场参考价:30000-80000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乾隆皇帝被后人称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