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 禹锡 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作于唐 敬宗宝历二年 (826年) 在扬州与 白居易 相 逢时。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 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 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 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颈联, 诗人把自 己比作“沉舟”和“病树”, 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 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 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 重新投入生活的意 愿及坚韧不拔的意 志。
目 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1. 2.1 词语注释
2. 2.2 作品译文
3. 2.3 朗读节奏
3创作背景
4
5作者简介
6作品扩写
7文章选自
1作品原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书法作品
酬 (1)乐天 (2)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1]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 (4)凄凉地, 二十三年 (5)弃置身 (6)。 怀旧 (7)空吟 (8)闻笛赋 (9),到 (10)乡翻似 (11)烂 柯人 (12)。
沉舟侧畔 (13)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14), 暂凭杯酒长精神 (15)。 2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1)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 的意思。用诗歌赠答。
(2)乐天:指 白居易 ,字乐天。
(3)见赠:送给(我)。
(4)巴山楚水:古时 四川 东部属于 巴国 , 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 曾被贬到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 水指诗人被贬到之地。
(5)二十三年:从 永贞元年(805年) 刘禹锡 被贬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 共 22个年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 所以说 23年。
(6)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置:放置。弃置:贬谪(zhe )。
(7)怀旧:怀念故友。
(8)吟:吟唱。
(9)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 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吕安
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 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 笛 , 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 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 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10)到:到达。
(11)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 (12)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 王 质 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 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 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 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 故表达自己遭贬 23年的感慨。 刘禹锡也 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 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13)侧畔:旁边。
(14)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 八使君》。
(15)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1]
注:【沉舟、病树】这是诗人以沉舟、 病树自比,大抵是说:诗人屡遭贬谪, 但见新人辈出,心中甚是宽慰。
作品译文
巴山楚水一带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 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
回到家乡后,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 哼唱着向秀闻笛时写的《 思旧赋 》来怀 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 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 隔世啊。
在沉舟旁边有上千条船争相驶过,枯败 的病树前万棵绿树生机勃发。
今天听到你为我作的那一首诗,就借这 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1]
朗读节奏
巴山楚水 /凄凉地,二十三年 /弃置身。 怀旧空吟 /闻笛赋,到乡翻似 /烂柯人。 沉舟侧畔 /千帆过,病树前头 /万木春。 今日听君 /歌一曲,暂凭杯酒 /长精神。
3创作背景
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 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 白居易 从 苏州 归 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 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 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 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 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 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 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4作品鉴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显示自 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 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 旧事物,至今被人引用。
“乐天”,白居易的表字。“见赠”指 白居易赠给作者的诗,那首诗的最后两 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 太 多。 ”刘禹锡的这首答谢诗就是从这 里开头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 年弃置身。”意思是他被贬低到巴山楚
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 置在道旁一 样。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 到打击,被贬到朗州(在今湖南省)、 连州(在今广东省)、夔州(在今四川 省)等地。夔州属于古代巴国。朗州、 连州等属于古代楚 国。 这些地区古代都 很荒凉,所以用“巴山楚水凄凉地”来 概括。“凄凉地”,指寂寞冷落的地区。 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 情。贬谪到异地,空有怀念 老朋友的心 情也无由见面,一再吟诵《思旧赋》也 没有用,所以说“空吟”。写出了作者 对旧友(王叔文)的怀念。
“闻笛赋”,指向秀的《 思旧赋 》。 西 晋时,向秀、吕安和嵇康是好朋友,嵇 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 被杀。向秀很悲痛,一次他从嵇康的旧 居路过,听到有人在吹笛子,笛声使他 想起被 杀害的好友, 就以悲愤的心情写 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嵇康,从侧面 显示出对时政的不满。刘禹锡借这个典 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
死的老友的怀 念。 “烂柯人”的典故见 《 》 , 晋朝时有一位叫王质的人, 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 衢 qu 县)去打柴。看到一童一叟在溪边 大石上正在下围棋,于是把砍柴用的斧 子放在溪边地上, 驻足观看。 看了多时, 童子说“你该回家了”,王质起身去拿 斧子时,一看斧柄(柯)已经腐朽了, 磨得锋利的斧头也锈的凸凹不平了。王 质非常奇怪。回到家里 后,发现家乡已 经大变样。无人认得他,提起的事,有 几位老者,都说是几百年前的事了。原 来王质石室山打柴误入仙境,遇到了神 仙,仙界一日,人间百年。作者 借这个 典故来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京 城乡,仿佛有隔世之感。
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 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 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 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 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 沉
禹锡以 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 惆怅,却又相当之达观。沉舟侧畔,有 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 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 不必为他的寂 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 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 怀 。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 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 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 高, 意义也深刻 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 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 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 他这棵病树仍然要添精神,迎上 春光。 “沉舟”二字描写形象生动,深刻地反 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因而成为广 为传诵的名句。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 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 取 代旧事物。(哲理)
末尾两句又回到席上酬答赠言上来,意 思是:“今天听到您唱的这支歌曲(指 白居易赠给他的诗),就暂且凭借酒的 力量, 来增长我继续努力的精神吧!”
诗人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 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并 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 但读来给人的感 受并不是消沉, 相反却 是振奋。
总体来说, 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 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 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 的变 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 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 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 “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 遭贬低,新人辈 出,却也令人欣慰,表 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 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 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全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 诗之上品 !
5作者简介
刘禹锡 (公元 772年-公元 842年), 字梦得,汉族,唐朝 洛阳 人 (今河南洛
阳 )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曾任 太子宾 ,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并称“刘 柳”。晚年住在洛阳,与白居易唱和较 多,时称 “刘白”。 贞元 九年,擢进士 第,登 博学宏词科 ,从事淮南幕府,入 为监察御史。 王叔文 用事,引入禁中, 与之图议,言无不从。转 , 判度支盐铁案。叔文败,坐贬 朗州 刺史。 在贬官期间,在 扬州 碰到白居易,白居 易写了《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
刘禹锡作《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答谢白居易,再道贬朗州司马。落魄不 自聊,吐词多讽托幽远。蛮俗好巫,尝 依骚人之旨。倚其声作《 》十余 篇, 溪洞间悉歌之。居十年,召还。 将置之郎署, 以作玄都观看花诗涉讥忿,
执政不悦,复出刺播州。 裴度 以母老为 言,改 ,徙夔、和二州。久之,征 入为主客郎中。又以作重游玄都观诗, 出分司东都。度仍荐为礼部郎中,集贤 直学士。度罢,出刺苏州,徙汝、同二 州,迁太子宾客分司。禹锡素善诗,晚 节尤精。不幸坐废,偃蹇寡所合,乃以 文章自适。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尝 叙其诗曰:彭城 刘梦得 , 诗豪 者也。其 锋森然,少敢当者。又言其诗在处应有 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 会昌 时, 加检校 。卒年七十二,赠户部 尚书。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
6作品扩写
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 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 诵《思旧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 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 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 为我吟诵《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暂且 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鉴赏及中考试题集锦
(2012-05-28 15:59:47)转 载 ▼
标签:转
载
原文地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鉴赏及中考试题集锦 作者:简单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音
凄凉(qī liáng) 赋(fù ) 柯(kē) 畔(pàn)
作品注释
(1)酬:答谢,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2)乐天:指 白居易 ,字乐天。
(3)二十三年:作者被贬外地到回归京城长安的时间约为二十三年。
(4)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5)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 思旧赋 》 。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 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 怀念。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 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 王叔文 、 柳宗元 等人。
(6)翻似:倒好像。
(7) 烂柯人 :指晋人 王质 。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 23年的感慨。 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 人事全非, 暮 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8)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 长:增长,振作。
(9) 巴山楚水: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 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 刘禹锡曾被贬 到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到之地。
(10)怀旧:怀念故友
译文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我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突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贬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帆船驶过,病死的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作品赏析
“乐天”, 白居易的表字。“见赠”指白居易赠给作者的诗, 那首诗的最后两句说:“亦知 合被才名折, 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的这首答谢诗就是从这里开头的:“巴山楚水凄凉 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意思是他被贬低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 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 在道旁一样。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朗州(在今湖南省) 、连州(在今广东 省) 、夔州(在今四川省)等地。夔州属于古代巴国。朗州、连州等属于古代楚国。这些地 区古代都很荒凉,所以用“巴山楚水凄凉地”来概括。“凄凉地”,指寂寞冷落的地区。这 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贬谪到异地, 空有怀念老朋友的心情也无由见面, 一 再吟诵《思旧赋》也没有用,所以说“空吟”。
“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 。西晋时,向秀和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 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很悲痛,一次他从嵇康的旧居路过,听到有人在吹笛子, 笛声使他想起被杀害的好友,就以悲愤的心情写了一篇《思旧赋》 来悼念嵇康,从侧面显示 出对时政的不满。刘禹锡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 “烂柯人”的典故见 《述异记》 , 晋朝时有一位叫王质的人, 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 (今 浙江省衢 qu 县)去打柴。看到一童一叟在溪边大石上正在下围棋,于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 在溪边地上,住足观看。看了多时,童子说“你该回家了”,王质起身去拿斧子时,一看斧 柄(柯)已经腐朽了,磨得锋利的斧头也锈的凸凹不平了。王质非常奇怪。回到家里后,发 现家乡已经大变样。无人认得他,提起的事,有几位老者,都说是几百年前的事了。原来王 质石室山打柴误入仙境, 遇到了神仙, 仙界一日, 人间百年作者借这个典故来比喻自己长期
贬谪在外,乍回京城乡,仿佛有隔世之感。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 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 意思是说同辈的人 都升迁了, 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 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 到惆怅,却又相当之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 出这二句, 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他的寂寞、 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 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 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 意义也深刻得多了。 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 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 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 迎上春光。 “沉舟”二句描写形象生动, 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 因而成为广为 传诵的名句。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末尾两句又回到席上酬答赠言上来, 意思是:“今天听到您唱的这支歌曲 (指白居易赠 给他的诗) , 就暂且凭借酒的力量, 来增长我继续努力的精神吧! ”诗人没有一味消沉下去, 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 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总体来说, 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 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 颔联,借用典故暗示 诗人被贬时间之长, 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颈联是全诗感情升 华之处, 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 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 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 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 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全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之上品。
中考试题
2009年连云港市 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5分)
(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做简要分析。 (3分)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富含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你从这居室 中领悟到了什么?(2分)
(1) 主要表达了作者忧伤中更显乐观豁达的情怀。 作者虽以“凄凉地”“弃置身”“闻笛 赋”“烂柯人”、 “沉舟”、 “病树”写出了内心的凄苦, 但“千帆过”“万木春”更表现
出作者乐观和豁达的情怀。
(2)示例供参考:1)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面向未来(要有坚定的意志 和必胜的信念) ; 2)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的,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 3) 新事物必将带起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2010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 7~9题。 (5分)
7.这首诗的作者是 ;标题中的“乐天”是指诗人 。 (2分)
8.用“/”划分下面的诗句的朗读节奏。 (每句只划一处) (1分)
巴 山 楚 水 凄 凉 地,二 十 三 年 弃 置 身。
9.这首诗的颈联蕴涵了什么道理?(2分)
答:
7. (2分)刘禹锡 白居易 (每空 1分,有错该空不得分)
8. (1分)巴山楚水 /凄凉地,二十三年 /弃置身。 (有错该题不得分)
9. (2分)蕴含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意思对即可
20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文后两题。
1、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 ----------------,后四句
------------------,形成鲜明对比。
2、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1、低沉愤懑高昂乐观
2、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竟发;大自 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阅读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完成 7~8题。 (5分) (2008·广西百色)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7.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 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 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 .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 .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 .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8.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试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 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 (3分)
答:(1)思想感情:(2分) (2)哲理:(1分) 答案:
7. B (该项正确理解是:运用两个典故,表达诗人对受害友人的悼念,对岁月流逝、人事变 迁的感叹,充满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
8. (1) 此联表现了诗人身经危难,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 (或“虽身经危难 却不消极气馁,而是保持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和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 (意思对即可) (2分)
(2)告诉人们: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如 回答“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规律”亦可) (1分)
2010年贵州毕节
(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韩愈 【唐】刘禹锡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 (甲)诗中 “左迁” 的意思是 ;请概括(甲)诗首联的意思:。
(乙) 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 烂柯人 ”两句诗运用了典故, 涉及到的两个人物分 别是 和 。 (4分)
2.请你简要分析(甲) (乙)诗在情感方面的异同。 (4分)
1.贬官;朝奏夕贬;向秀;王质。 (4分)
2.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被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不同点:(甲)诗语虽悲酸, 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 (乙)诗表现诗人对世事变 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乐观的胸襟。 (4分)
2006扬州市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完成 11-12题。 (4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 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 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2分) 2.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划线诗句,作简要分析。 (2分)
答案
1.答题要点: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评分标准:2分,每点各 1分, 意对即可。 2.答题要点:①“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 情;②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 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评分标准:两点各 1分,计 2分,意思 对即可。
2007梧州市
6.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
A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酬”字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B .诗人在首联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
C .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作者怀念被贬受害的 朋友,回乡恍如隔世的感慨。
D .“暂凭杯酒长精神”写作者有些消极低沉,只有喝了一杯酒后才会稍微振作起来。 7.诗的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情调由前四句的“伤感低沉”,转为 。这两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 (3分)
答案:6. (2分) D
7. (3分)积极乐观(或:慷慨激昂) (1分) 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必 然蓬勃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或新事物必将替代旧事物) (2分)
读下面的诗,完成 60— 64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0、对 唐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项是 ( )
A. 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 酸。
B .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 生疏、怅惘的心情。
C .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 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 .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也给友人以鼓舞。
61.请选出下列对本诗解说有误的一项 ( )
A .“二十三年”,指自居易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的前后时间;“弃置”指被贬 谪。首联表达了诗人的无比辛酸之情, 也流露出了内心的不满。
B . “闻笛赋”是指西晋的向秀为怀念自己的好友嵇康所作的 《思旧赋》 , “烂柯人”是指晋 人王质。颔联写贬谪归来后的感受,借用两个典故表达怀念旧友和人世桑沧之感。
C .颈联写诗人对未来的展望。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说明虽然处境艰难,但仍然 信心百倍,积极进取。
D .“听君”中的“君”指唐代诗人白居易,“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 君》 。尾联不仅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精神,也是和友人共勉。
62.
答题要点:①“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②但他对未 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 “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 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评分标准:两点各 1分,计 2分,意思对即可。 请发挥想象, 用生动形象的 语言 , 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 一幅画面。
63.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 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
6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60、 C
61、 A
62、①由低沉到高昂 (或由低沉愤懑到高昂乐观 )
②(画面应紧扣“千帆竞发”和“万木争春”)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 沉没的船只旁边, 有成 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 大自然中, 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 呈现出一 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63、①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
②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64、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答出 “运用比喻”、 “生动形象”, “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或“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 态度”即可)
默写重点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2. 沉舟侧畔千帆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3.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中“ , 。”一联蕴含 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这里。
4.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寓豁达于心中,寄希望于未来的哲理性诗句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八年级下册重点古诗文赏析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1. 这首诗的作者是 刘禹锡 ;标题中的“乐天”是指诗人 白居易 。
2.用“ /”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每句只划一处) 。 巴山楚水 /凄凉地,二十三年 /弃置身。
3.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4. 诗中借用典故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诗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借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闻笛赋:怀念故友; (2)烂柯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5. 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试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 度,说一说你的理解。
(1)思想感情: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表达了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愤懑和惆怅,同时也表达出 豁达的情怀。(2)哲理:告诉人们:现在人们赋予它新意,常用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二)《赤 壁》 杜 牧
1. 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2. 若将 “ 铜雀春深锁二乔 ” 换成 “ 国破家亡在此朝 ” 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3. 诗中的 “ 周郎 ” 是谁?周瑜。
4. “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 一句中 “ 东风 ” 指什么?这两句千古名句是什么意思?
“ 东风 ” 指火烧赤壁一事;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可能被关进铜雀台中 了; (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5. 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 …… 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 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咏史诗;特点:借史实抒情;
(三) 《过零丁洋》 文天祥
1. 本诗体现主旨的句子是哪两句?简述本诗的情感变化的线索
主旨句:末尾的两句;情感线索:前六句是反复渲染激愤悲苦的情调,后两句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
2. 首联写了作者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因科举而走入仕途;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3. “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儒家经典。
4. 诗中第二联 , 运用比喻的方法 ,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国家 形势危急,国势如柳絮飘散 , 无可挽回; 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 , 时起时 沉。 两个比喻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 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其作用是形象地写出了国事到自身艰辛危苦。
5.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6. 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 , 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 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9. 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句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 10. 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 解。
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 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 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四)《水调歌头》 苏 轼
1. 词前小序说的 “子由” 是词人的弟弟苏辙, 他和苏轼、 苏洵共称文坛 “三苏” 。 “婵娟” 在诗中指月亮。
2. 这首词中 “ ” 一词照应小序中的 “ 欢饮达旦 ” 。全词带有人生哲理的意味,词人问天,问月,归根到底 是问人生。
3.词中直接写明月的诗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4.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全。词中
5.简析“转 . 朱阁,低 . 椅户,照无眠
.. ”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6. 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 识。
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 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五)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1. 此元曲中“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题目。
2. 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聚”和“怒”写得都很生动形象,请你就此说说你的理解。
“聚”“怒”二字把“峰峦”“ 波涛”的雄伟气势写得极其生动形象。“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 包围之中,“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写出潼关的险要。
4. 诗人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
不是,由“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知是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隐含对百姓的同情,对 封建统治者的讽刺。
5. 诗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也苦呢?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 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两句议论,揭示了封建政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非常精辟。
6. 请谈谈你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 表现了一个历史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 怎样改朝换代,人民群众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六)饮酒(其五)陶渊明
1. 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悠然,闲适,恬淡,自然的心境。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3. 请找出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4.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 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见”字表现出悠闲不经意,体现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望”字是有 意的向远处看,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
5. 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 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 悦的心情。
6. 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 之成理即可。
(七)《行路难》 李 白
1.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比喻世道艰难险阻。
2.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
“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3.诗中的“冰塞川”“雪满山”是写实吗?
不是写实,此处“冰塞川”“雪满山”用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前途渺茫。 4.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
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5.“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沉舟梦日边”两句写得好,请简要分析。
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 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6.联系全诗,解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并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有一天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渡过沧海。意思是: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 甫
1.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其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后人称他的诗为“诗史”,尊称他为“诗 圣”。
2.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
.. (大声吼叫)②俄顷
.. 风定云墨色(一会儿) ③秋天漠漠向 . 昏黑(渐近,靠近)
3.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长夜沾湿何由彻!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4.这首诗所表现的时间是八月,事件是暴风雨袭击茅屋 ,从诗中的一个词语“丧乱”可看出诗的时代背 景是 安史之乱。
5. 此诗选自《杜诗详注》,题目中的“歌”字代表了诗的体裁,诗中流露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
6.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 忧国忧民的情思,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7.据要求用原文填空:
①体现作者崇高理想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②表现杜甫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诗句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8.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诗人要表达的深沉含义。
诗人要的是解除广大“寒士”的这种痛苦,而不是他自己一个人。只要千百万寒士实现大庇的愿望, 解除痛苦,尽欢颜,自己甘心在破屋中受冻,死也瞑目,这是多么可贵的一种忘我为人,关心民生疾苦的 博大宽广的胸襟!
9. 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 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1.本诗作者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与高适齐名 , 世称“高岑”。其诗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 丽。
2.这首诗咏雪与送别巧妙结合,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壮阔,衬托了惜别之情。
3.巧用对偶,侧面烘托大雪寒威,极写边塞苦寒的句子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4.写野外雪景,并承上启下,酝酿送别气氛的句子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5.“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从视觉角度看,红白相衬,互相映衬,色 彩鲜明。
6.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的句子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7. 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比喻,生动地描绘出 边塞奇丽的雪景。
8. 这是边塞诗中的名篇佳作。请简要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依依不舍,传达出因朋友离去无限惆怅的情景。②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情怀。
9.赏析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以春景写冬景,运用比喻、联想,既写出诗人 的欣喜之情,又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
10.这是一首送别诗,“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友人走了,诗人久立雪中,他在想些什么 呢?
是对行者留恋、难舍,或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或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等。
11. 这首诗写出了塞外雪景什么样的特点?在诗中有何作用?将塞外飞雪写的千姿百态、气象壮阔,衬托 了惜别之情。
12. 赏析诗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在写法上的妙处。
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
(十) 《己亥杂诗》
龚自珍
2
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3
更护花。
4. 这首诗的感情比较复杂,主要包括了哪两方面的情感?一方面有辞官离京的惆怅,另一方面也有希望忠 心报国为民的信念。
5. 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力。 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 但仍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或: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命运的一片痴情。
(十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1.此诗的作者是(王勃),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2.这首诗之所以成为送别诗的上乘佳作,就在于(一扫离愁别恨,充满乐观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3.本诗中的破题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4.本诗中最能体现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的一联诗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这首涛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 鼓励,对待离别态度很积极。(供参考,意思对即可)
6. 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这两句则全无伤感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 友人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作者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运 用形象的比喻写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的深情与厚谊,气象阔大,志趣高远,表达了真正的友谊不受 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成为送别诗中的不朽名句。
7. 本诗中你最欣赏哪一联,请从内容或艺术手法角度作一赏析。
示例:颈联,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寓含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 与鼓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
这首诗是刘禹锡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岁暮,从和州返回洛阳,途经扬州与白居易 相会时所作。
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乐天:指 白居易 ,字乐天。使君:称刺史。
巴山楚水:指四川和两湖一带。刘禹锡先后被贬到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夔州古 属巴国,其它地方大都属楚国。
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 (805)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官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 前后共二十二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 23年。
弃置:抛弃。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 思旧赋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 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 柳宗元 等人。
翻:副词,反而。
翻似:倒好像。
烂柯人:传说晋人王质进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看到局终,童子问王质为何不去, 王质才惊悟过来,见斧柄已经腐烂。回到家乡,已历百年,无人相识(见《 述异记 》)。刘禹 锡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歌一曲:指白居易作的《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一诗。
长 (zhǎng):增长,振作。
【译文】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 的光阴。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 时光景。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 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 奋精神。
【作者小传】
刘禹锡 (772-842),字梦得 ,晚年自号庐山人 , 彭城 (今江苏徐州 ) 人,是匈奴人的后裔。 唐代中晚期诗人、哲学家。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 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诗现存 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 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 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 刺而不露痕迹。 刘禹锡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 他十九岁游学长安, 上书朝廷。 二十一岁, 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 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 后来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朗州司马。 他没有自甘沉沦, 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 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 采菱行 》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 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 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 韦应物 、白居易和他合称为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 任太子宾客, 与朋友交游赋诗, 生活闲适。 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刘禹锡写的《 陋室铭 》,全文共 81字,字字珠玑。但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这篇名作是刘 禹锡一气之下挥毫写成的。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 后因他参加 王叔文 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 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 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 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 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 半年之间, 连搬三次家, 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 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提笔写下了《陋 室铭》一文,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 “ 纪念 ” ,一时轰动朝野。
斯时被贬为广西柳州刺史的柳宗元,与刘禹锡是同榜进士,诗歌唱酬,友谊殊深。当他读 到《陋室铭》后,获知刘禹锡遭受势利小人冷遇时,愤懑不平,立即上书朝廷请求:“ 情愿以 自己被遣之地柳州换和州,虽得重罪,死不恨。 ” 虽未获准,但足可见 “ 患难识知己,文人更相 亲 ” 的高贵品质。
人世沧桑,岁月如流。势利小人早已化作黄土一抔,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却光照历史, 留传千古。元九年进士,登博学鸿词科,授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变法,反对宦官和藩镇割 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因宰相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 尚书,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交好,人称 “ 刘柳 ” ,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 “ 刘白 ” ,诗风 格清新,宛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的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晚年与白居易友善,称刘白,提倡歌诗发挥美刺讽喻作用。其词极有特色,以分格明丽见 长,为后世词人所推崇。
【体裁】
七言律诗
【格律】
○ 平声 ●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十一真;可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 , ●● ⊙ ○●● △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 ●● , ●○○●●○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 ●●○○●● △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 ○○●● , ● ⊙ ○● ⊙ ○ △
【背景】
唐敬宗 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 和州刺史 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 苏州 归洛,两位 诗 人 在 扬州 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 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 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赏析】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 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 一方面 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 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 大意是说:你该当遭到不幸, 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 赞美, 显得十分委婉。 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 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 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 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说自己在外二十 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 “ 闻笛赋 ” 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 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 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 “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 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 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 道:“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 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 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 蹉跎而忧伤, 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 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 “ 命压人头不奈何 ” 、 “ 亦知合被才名折 ” 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 意义也深刻得多了。 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 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 正象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 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 ” 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 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 可以引申为不论碰到什么样的困难或挫折, 永远保持一颗生机勃勃的乐观向上的心态是最重要的。
正因为 “ 沉舟 ” 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 今 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 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 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诗作中,刘禹锡首先紧承白诗末联 “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 之句,对自己被贬 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 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 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 概。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 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 感染力。
【引用典故】
“ 闻笛赋 ” 与 “ 烂柯人 ”
作者用两个典故抒发了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 “ 闻笛赋 ” 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 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 了《思旧赋》。 “ 怀旧空吟闻窗赋 ” 意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
● “ 烂柯人 ” 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 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 到乡翻似烂柯人 ” , 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的感觉。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教案】
(仅供参考)
教学目的:
1、诗歌中表达的愤激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名句所包含的新陈代谢的自然哲理,以及现在对名句的新的理解
3、对学生进行诗歌赏析的训练,学习写简单的赏析文章。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赏析
教学过程:
一、 情景表演激趣,导入新课。
情景:小刚和小强是一对好朋友。初中毕业后,两人都没有考上高中。转眼已经有三年没 有见面了。今天,在母校门口偶遇了,他们会有怎样的举动呢?请两位同学上来表演一下。 (预设表演:握手、拥抱、互相打招呼;交流别后的生活;回忆当年的学习生活等)。 (设计此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发挥想象,发挥潜力,通过表演来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 诗歌背景介绍。
感谢两位同学的精彩表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板书)诗中也有两位故人,他们是著名的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
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 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 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 白居易。
三、 解题。
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乐天,白居易的字。对 “ 初逢 ” 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 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到底是哪一种理解,现在尚无定论。我个人采 用的是第二种理解。 “ 席上见赠 ” 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
四、 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师生共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五、 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一) 分组说话,生生互动。请每个同学在自己的小组里,用优美的语言把头脑里想 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同学之间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力求全面理解诗歌的意境。
(二) 老师作简洁的诗歌赏析介绍,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深入地理解诗歌。
(这首诗歌的首联直抒胸臆。 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贬。 被贬到 “ 巴 山蜀水凄凉地 ” ,一去就是 “ 二十三载 ” ,其间苦楚可以想见。 “ 凄凉地 ” 和 “ 弃置身 ” 两句富有感情 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之情表现了出来。颔联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闻 笛赋》,另一个是 “ 烂柯人 ” 。 “ 怀旧 ” 句表达了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 “ 到乡 ” 句抒发了诗 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颔联用典贴切,感情深沉。颈联承颔联而来。 “ 沉舟 ” 和 “ 病树 ” 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 “ 千帆 ” 和 “ 万木 ” 则比喻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后 来的欣赏者和引用者不以 “ 沉舟 ” 和 “ 病树 ” 自比了,而只采取这一联所表达的哲理,来表明:没 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暇美好的道理。这种 与诗人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并不奇怪,因为时代不同,欣赏某一作品的感受和作者不同这是很 自然的。,尾联看似平淡,其实是点睛之笔。 “ 长精神 ” 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 坚忍不拔的气慨。)
板书:
首联:直抒胸臆。 “ 凄凉地 ” “ 弃置身 ” 愤激之情
颔联:运用典故。 《闻笛赋》 “ 烂柯人 ” 感叹之情
颈联:千古名句。 “ 沉舟 ” “ 病树 ” 自比之意
尾联:点睛之笔。 “ 歌一曲 ” “ 长精神 ” 坚忍之慨
(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遍。
六、 学习诗歌的 “ 艺术特色 ” ,感受诗歌的结构美。
(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战友, 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 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全诗言简意深,愤 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 教学实录 教学反思
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 刘玮凤
第一部分: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赏析,了解诗人的由沉郁愤懑到昂扬乐观的情感变化,感受其积 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点字词:凄凉, 弃置, 空吟, 翻似, 沉舟, 千帆过, 病树, 万木春,长精神的理解。
2.了解古诗中典故的表达作用,诗中典故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赏析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明确诗中名句所包含的自然哲理,并理解其新的内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刘禹锡的一首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借此来认 识这位不服输不言败,执着而又乐观的一代诗豪。
(板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题解
明确:酬,酬谢,以诗相答。乐天,白居易的字。“初逢”是指两人久别 之后在扬州初次相逢。 “席上见赠”是指白居易在席上唱诗一首送给作者。作者 就和诗一首作为答谢。
2. 作者,写作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 有“诗豪” 之称。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 易合称“刘白”。
唐顺宗永贞元年, 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 失败后被贬到外地 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 经扬州, 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 白居易在酒席上吟诗一首 《醉赠刘二十八 使君》,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深表同情,于是刘禹锡写此诗回赠白居易。
二、赏析品读全诗 。
1
1. 了解白居易在筵席上唱的诗(多媒体展示):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注:箸(zh ù):筷子 蹉跎(cu ōtuo ):一直被贬 颔 h àn 联
合被:遭贬 才名:才气名望 折:不幸
题目中的“二十八”是指刘禹锡在家族同辈里排名 28位,所以熟知他的人 又称他为“刘二十八”,使君:是刺史的别称。
了解诗的大意
明确:从白居易的赠诗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刘禹锡的遭遇给予了无限的 同情,其中的“诗称国手”和“才名”可以隐约看出白居易对刘禹锡是大加赞赏 的,也可以看出两人的关系很好。最后两句:“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 多。”因为白居易在尾联说到二三十年,所以刘禹锡在和诗的首联接着说:“巴 山楚水凄凉地,二三十年弃置身。”
2.初步感知诗意
先齐读一遍诗,学生自我评价
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在此过程中明确落实重点字词:巴山楚水, 凄凉, 二十三年, 弃置身, 怀旧, 闻笛赋,翻似,烂柯人,沉舟,病树,长精神。
3. 品读并体会诗人感情
请从诗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说说自己对它的理解。
明确:
凄凉:诗人参与改革,本是为国为民,却被贬到这荒凉的地方,心中自然感 到抑郁悲凉。凄凉的不是“巴山楚水”这个地方,而是诗人的内心。
弃置:诗人被贬二十三年, 这是最可能有所作为的一段大好时光, 诗人感觉 自己被朝廷抛弃了,内心的辛酸与痛苦无法言表。
2
空:白白, “怀旧”是怀念当初一同参与改革的旧友,“闻笛赋”刘禹锡借 用这个典故来怀念已故的友人。一个“空”字,隐含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对 统治者的不满。
“翻似”课下注解为“倒好像”,“翻”副词“却”。“烂柯人”典故,表 达自己被贬 23年的感慨:自己被贬二十三年后回到家乡早已物事人非,恍如隔 世,暗示自己被贬时间太长,这其中同样满含着的是酸楚与痛苦。
了解典故 (多媒体展示)
用典故,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 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典 故用得适当, 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 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
希望学生在学习古诗文过程中注意收集整理典故及其作用。
首联和颔联所表达的辛酸,无奈和悲苦是谁造成的呢,是朝廷,所 以,作者还有对朝廷的愤懑之情。(板书)
读前四句诗,试着读出诗人心中的感情。(突出“凄凉”“弃置”“空” “翻”)
4. 名句赏析
请大家深入体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感受诗人豁达乐观 的胸怀。明确:
颈联沉舟旁边, 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物争春,此诗写在冬末春初,这些正 是扬州内外的景色。但是作者把“沉舟”“病树”“千帆”“万木”都赋予了 比 喻的意义。把“沉舟”和“病树”比作已故的友人和被贬的自己,把“千帆”和 “万木” 比作仕途春风得意的达官贵人们。 后来人们赋予这句更新的含义, 借用 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 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意思是说, 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 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 未来肯定会比现在 好。
一个为国家前途而遭受不白之贬长达二十几年的人, 还能淡定的说出这般理 智的话,可见其内心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后人对这一千古名句推崇备至正是因为诗句中包含着的这样的哲理。 还有意 境深远,诗意深厚
3
5. 尾联的作用:
明确: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 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激之情, 也是和友人 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 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学生诵读后四句诗,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四、诗歌诵读
老师范读。学生自读,全体齐读。
引导学生注意诗中诗人情感的变化; 前四句要读的沉郁悲楚, 后四句要读的 昂扬乐观。 目的:让学生在读中更进一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变化。 学会有 感情的朗读。
五、结束语
六、课后作业:
结合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写一篇 200—— 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首联:辛酸痛苦
颔联:无奈愤懑(典故)
颈联:豁达 (比喻)
尾联:乐观
情感变化:由沉郁愤懑到昂扬乐观
第二部分:课堂实录
时间:2011--10--17
地点:上海市铁岭中学初一(7)班
执教者: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 刘玮凤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4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刘禹锡的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题目 很长,你们理解题目的意思吗?
(边说边板书课题: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女生:(举手)感谢白居易在扬州初次见面的酒席上给我做了一首诗。 师:除了一个字,你的理解还是不错的。大家知道是哪一个字吗?
生 1:酬,应该是酬谢的意思。
师:酬谢和感谢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生:酬谢是用具体的东西表示感谢。感谢就是语言表达谢谢。
师:这里作者用什么向白居易表达谢意呢。
生 2:以诗答谢,课下注解有。
师:你很认真,理解的非常好,谢谢!我们理解了题意,就来了解作者刘禹 锡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首诗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 通过这首诗, 作者想要表达 什么样的情感。
(多媒体显示:)
选自《刘禹锡集》,
刘禹锡(772-842)字 梦得 , 唐 代中期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 有“ 诗豪 ” 之称。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世称“ 刘宾客 ”。与柳宗元并称“ 刘柳 ”。与白居 易合称“ 刘白” 。
唐顺宗永贞元年, 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 失败后被贬到外地 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 经扬州, 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 白居易在酒席上吟诗一首 《醉赠刘二十八 使君》,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深表同情,于是刘禹锡写此诗回赠白居易。 师:请大家齐读(生读),红字部分,请大家记录下来,着重记忆一下。 师:大家了解了刘禹锡的这首诗是因为白居易在席上唱诗一首而和的诗, 为了更 好地理解我们要学的这首诗,我们一起先了解白居易的诗。
(多媒体展示:)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 国手徒为尔 ,命压人头 不奈何 。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 蹉跎 。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 折太多 。
注:箸(zh ù):筷子 蹉跎(cu ōtuo ):一直被贬
5
合被:遭贬 才名:才气名望 折:不幸
师:我们一起读一遍这首诗,注意我给大家的注释。
生齐读
师:我们一起了解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生:老师,“二十八使君”是什么意思?
师:“二十八”是指刘禹锡在家族同辈里排名 28位,所以熟知他的人又称 他为“刘二十八”,使君:是刺史的别称。
师:老师给大家讲解一下诗的大意:
你为我举起酒杯添满酒同饮,我为你拿筷子击打盘子吟唱诗歌。
你作诗堪称国手也无用,命不由人出不了头真是无可奈何。
放眼望去 风光无限你却长守寂寞,满朝文武个个升官你却常年被贬。
你的才气名望太高遭受点挫折不算什么,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也太多了。
从白居易的赠诗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刘禹锡的遭遇给予了无限的同情, 其中的“诗称国手”和“才名”可以隐约看出白居易对刘禹锡是大加赞赏的,也 可以看出两人的关系很好。最后两句:“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因为白居易在尾联说到二三十年, 所以刘禹锡在和诗的首联接着说:“巴山楚水 凄凉地,二三十年弃置身。”
师:下面我们一起齐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齐读
师:大家读得又齐又快又准,看来都做了很好的预习。不过,有没有同学评 一评刚才大家读的怎样?
生:有美中不足。
师:那美中不足的是什么呢?
生:好像都没有读出感情来。
师:你认为大家没有读出感情的原因是什么?
生:可能是对这首诗不理解。
师:大家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生齐答:是的。
师:好,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 , 前面我们了解了作者,写作背景和白居 易的诗, 如果再结合课下注解, 相信大家理解这首诗就不会太难了。 现在请同学 们自主学习, 完成疏通诗歌大意, 理解作者通过这首诗要表达的情感。 一会儿请 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
6
大家先自主学,对不理解的字词句要做标记,一会我们重点讨论,好,开始 吧(大约 5-10分钟左右)
(师在学生旁转,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及时给予帮助)
师:我看到大部分同学自学完成, 现在请同学们自主发言, 发言的同学可以 按照诗句的四联顺序来说,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
(生举手的多)
生:首联的意思是:我来到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二十三年, 被别人抛弃。 师:你如何理解“凄凉”和“弃置”这两个词?
生:“凄凉”是指内心凄凉。
师:为什么?
生:作者被贬二十三年。
师:你理解的很对, 诗人参与改革, 本是为国为民, 却被贬到这荒凉的地方, 心中自然感到抑郁悲凉。凄凉的不是“巴山楚水”这个地方,而是诗人的内心。 生:“弃置”是指自己被抛弃。
师:“置”在这是什么意思?
生:放置在一边。
师:作者被谁抛弃放置?
生:被皇帝。
师:皇帝代表的就是朝廷,想一想:一个人被朝廷抛弃二十三年,内心会有 怎样的情绪?
生:他会很伤心,痛苦,悲伤。
师:是的。诗人被贬二十三年,这是作者最可能有所作为的一段大好时光, 诗人感觉自己被朝廷抛弃了,内心的辛酸与痛苦无法言表。
(板书:首联:辛酸,痛苦)
颔联又表达怎样的意思呢?
生 1:颔联的意思是怀念朋友和故乡吧,但是我不理解“空吟”。
生 2:白白的吟唱。
师:解释的准确,你能再说说 , 作者为什么用“空吟”二字吗?
生 2:过去的朋友都去世了。
师:你是如何理解“闻笛赋”的,请大家再仔细看看课下注解。
生 2:这是个历史故事,是为了表达对故去友人的怀念之情。
师:下一句又该怎样理解呢?
生 3:“到乡翻似烂柯人”这一句中也有一个历史故事,是为了表达自己被 贬二十三年的感慨,到了故乡倒好像王质经过一百年之后回到自己的家。
7
师:作者二十三年后回到故乡,会有怎样的感觉?
生 3:熟悉的人都去世了,家乡也变了样,很伤心,难过。
师:自己被贬二十三年后回到家乡早已物事人非, 恍如隔世, 暗示自己被贬 时间太长,一个“空” 字隐含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对统治者的不满。一个“翻 似”,这其中同样满含着的是酸楚与痛苦。
(板书:无奈,酸楚)
诗人在首联和颔联所经历的遭遇是谁造成的?
生齐答:统治者。
师 :诗人在讲述这些遭遇时,表达了对统治者怎样的情感?
生齐答:不满。愤怒,悲伤 ......
师:大家理解的很到位。
(板书:愤懑,愤怒)
在颔联中,给我们讲了两个小故事“闻笛赋” “烂柯人”。这是古诗文中常 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叫“典故”。
(多媒体展示)
了解典故
用典故,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 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典 故用得适当, 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 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古诗文过程中注意收集整理典故及其作用。 首联和颔联所表达的辛酸, 无奈和悲苦是通过哪些字词表现出来的 呢?
生:“凄凉”“弃置”“空吟”“翻似”。
师:我们理解了诗人的情感,就请大家读前四句诗,试着读出诗人 心中的感情。
生读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理解颈联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
8
生:这一句不好理解,字面的意思和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不同吧? 师:是的,这一句是这首诗的名句,我们先来看诗人描写了怎样的 景。
生:这句诗描写的景是:沉舟旁边, 千帆竞发, 病树前头万物争春。 师:不错,此诗写在冬末春初,这两句正是描写扬州内外的景色。 但是作者把“沉舟”“病树”“千帆”“万木”都赋予了 比喻的意义。 生:我知道,这里的“沉舟”“病树”比喻自己。
师:那么 “千帆”“万木”呢?
生 1:比喻后起之秀,后来的人。
生 2:后来做官的人。
生 3:达官贵人们。
师:大家理解的都是对的, “沉舟”和“病树”是比喻已故的友人和被贬的 自己,把“千帆”和“万木”比作仕途春风得意的达官贵人们。
(多媒体展示)
后来人们赋予这句更新的含义, 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 蕴涵 着深刻的哲理—— 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 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 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一个为国家前途而遭受不白之贬 长达二十几年的人, 还能淡定的说出这般理智的话, 可见其内心豁达乐观的人生 态度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后人对这一千古名句推崇备至正是因为诗句中包含 着的这样的哲理。还有意境深远,诗意深厚。
(板书:豁达乐观)
师:请同学们说说对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的理解。 生:尾联的意思是今天听到你吟的一首诗,凭着这杯酒振作我的精神。 师:在这里把“振作我的精神”改为“振作我们的精神”好吗?
生:为什么?
师:还记得我们在介绍写作背景时,白居易和刘禹锡的处境是怎样的? 生:都处在被贬的境地。
9
师:是的,在尾联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是很多的
生 1:有感激之情。
生 2:互相鼓励。
师:是的,尾联点明了酬谢白居易的题意。既有对友人关怀的感激之情,也 有和友人共勉, 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诗情起伏跌宕, 沉郁中见 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板书:坚强的意志)
颈联和尾联所要表达的情感是有别于首联和颔联的, 首联和颔联所表达的感 情是?
生:沉郁的,低沉的
师:而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感情是
生:昂扬的。高亢的。
师:知道了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变化, 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读来表现这 种情感变化呢?下面我先来尝试着读一下,你们听完给我做评价。
(老师范读)
(读完后,学生给予掌声)
师:老师读的怎样?
生:很好。
师:你们认为怎样才能诵读的有感情?
生 1:先要理解这首诗。
生 2:声音大
生 3:声调要有起伏
师:就是我们常说的声音的抑扬顿挫。
生 4:还要有节奏
生 5:字的发音要准确,到位。
师:大家说的都对, 如果我们在朗读时能做到上面所说的这些要点, 朗读就 不存在问题。 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情感, 互相读给同桌听, 要求大家一定 要声音越大越好,同时把自己理解的情感读出来,开始吧!
(学生互相大声的读,气氛很活跃)
师:我看到大家都在大声地读, 情感投入得很足, 现在我们就把自己当做刘 禹锡,想象他正在吟诗,大声地用我们的声音读出这首诗,
学生齐诵(学生诵读得很好)
师:大家来评价一下你们的诵读?
生:比第一次读得好多了。
10
师:好在哪里?
生 1:有感情了。
生 2:刚才大家提到的那几点,我们都注意到了,所以读的还可以。
师:由于时间的关系,很遗憾,不能让大家一一展示。不过,我相信大家在 以后的学习中会表现的越来越好!
师:今天我给大家一个作业:写一篇 200字左右的就这首诗的名句进行赏析 的小文章,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品尝。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结束了, 以后我们还会有很多机会学习 刘禹锡的诗文, 我 相信大家一定会对今天我们了解的 不服输不言败, 执着而又乐观的一代诗豪有更 深的理解。 现实生活中, 我们也会遇到许多的挫折和不幸, 该怎样去面对呢?刘 禹锡的态度和精神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好!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第三部分:反思与评价
[教学反思一 ]
1. 从题解入手,拓展文本
刘禹锡的这首诗是为酬答白居易写的一首而和的诗, 在题解时, 自然拓展引申出 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刘禹锡的和诗,我认为 必须让学生先了解白居易唱的诗, 通过白诗, 让学生了解刘禹锡的才气名望之高 和他所遭受的不幸。只是在时间上超出预期。
2. 朗读
通过品读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我在教学中 始终把握住了这一点, 但是因为在讲解白居易诗时多花费了时间, 学生的朗读没 有完全得到展示。 其实在上课结束前, 学生的情绪已经被完全调动起来, 跃跃欲 试,只可惜下课了。在时间的把握上还应再合理些。
在设计环节上,让学生先齐读一遍,评价,通过品读赏析,学生理解了诗歌 后再自由读,齐读,学生再评。通过前后对比,让学生对朗读有了更准确明了的 把握。
我的范读发挥不错, 学生评价很好。 范读的目的不是为了树立一个模版, 而 是为了让学生意识到朗读需要自信, 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诗的理解, 是一种自由的 再创作。
3. 上课
11
本课的构思是平时上这一课时就有的,只是环节上做了调整。
在试讲时,初一(1)班的学生很活跃,问了很多的问题,在白居易的诗上和朗 读上花费了很多时间,导致下课时,刘禹锡的诗还有尾联没讲。如果是在平时, 我很喜欢学生这样的表现, 可惜这是公开课, 受到时间的限制。 为了在四十分钟 完成自己的设计,铁岭中学的钱璟老师给了我中肯的建议,白诗不让学生参与, 我快速讲解, 范读和学生的大量读放在诗词赏析之中和之后。 正式上课时, 我按 照调整后的环节上课, 效果好多了, 如果上课环节再紧凑些, 结束时学生的朗读 展现的再多一些就更好了。
这说明一个很重要的点: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 还要备学生。 不同的学生会 影响你既定的环节, 如果忽视学生, 就不可能完成教学任务, 也很难达到预期的 教学效果。
【教学伙伴的意见】
教师准确、深透、全面地理解文本,并且贯彻“以学定教”,让学生在遵循 文本思路的阅读中认真思考、 深入探究、 积极体验, 这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重要 措施,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在这个方面,刘老师孜孜以求,勇 于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诗歌, 是一个不错的举措。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 见赠》 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一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刘老师首先从解题入手, 问学 生“酬,是什么意思”“乐天是谁?”“初逢又是何意?”“为什么刘禹锡要和 诗一首” “刘白二人有着怎样的遭遇?”一环紧扣一环的发问,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下子被激发出来。
诗歌学习要整体把握, 不能不关注题目。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 窗户。教会学生识题、析题、赏题,能有效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品读能力。
刘老师很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能较好处理课堂中的起承 转合。例:在品读诗歌前,先让学生朗读诗歌,再让一位学生进行评判“你觉得 刚才我们的朗读好听吗,为什么?”在学生说不好听,因为没有感情时,刘老师 马上肯定学生的评价,并指出诗歌的朗读要有韵味,前提是对诗歌的正确理解。 当学生能感情朗读后, 依然让学生自己做评判, “ 这样的朗读你满意吗?为什么?” 教学中给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要求,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诗歌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意,感悟作者的情感,并且能感 情朗读, 刘老师具体、生动地讲解,使学生对诗歌的意境、作者抒发的情感能 正确把握, 课堂气氛活跃。 这堂课最出彩的是, 刘老师在课堂上饱含感情地吟诵,
12
抑扬顿挫,收放自如,在我们面前仿佛展现了诗人重振精神,豁达乐观的场面。 学生深受感染,情不自禁地反复模仿老师的语气、语调、节奏、情感,师生心有 戚戚焉。
刘老师是一个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 对初中语文教材游刃有余, 但依然虚怀 若谷, 课前主动将教案发给我, 试教后又主动找我交换意见, 这种认真的工作作 风值得敬佩。 扎实的功底, 深厚的文学底蕴, 清晰的教学思路更是给我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彰显着优秀教师的风采。
上海市铁岭中学 钱璟
【学生听课感想】
就在上星期,一位刘老师给我们上了堂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让 我记忆犹新!
这位老师的课上的形象生动, 和我们经验丰富的班主任有得一拼。 每一句句 子——诗人想要表达的意思, 经过她的分析, 立刻就能体现出了那份留恋和怀念 的情感,正可谓“淋漓尽致”。
她不仅给我们详细地解析了诗歌的内容, 还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作者写这 首诗歌的背景——当时政治的腐败,和对当时刘禹锡被贬的这二十三年的同情。 听了她的叙述之后, 我不禁心中起了同情:人生中能有几个二十三年啊, 而诗人 的四分之一人生就被这么莫名的挥霍了, 他的才华就被这么莫名的淹没了。 更令 人生怜惜的是在这二十三年中,发生了太多的变故,诗人失去了太多。诗句“到 乡翻似烂柯人” 中更可以看出, 诗人悲伤的情感:怀念已亡故友, 经历世事沧桑, 人事全非的悲惨。而白居易也是作者“唯一”的朋友了。
课后这位老师还非常 “别有用心” 地拿出自己准备的小练习, 看看我们对诗 歌的学习是否已经学透,会不会在“蒙混过关”。课后她很喜欢和学生交谈,如 果有不懂的, 她一定会全心全意来帮我们, 对我们的疑问, 不厌其烦的一一解答。 上完了这节课, 这首诗歌我已经牢牢的印在了我的脑海, 根本不用去刻意的 背。 同时也让我对语文的学习多了一种更深层次的领悟——多拓展:对作者的背 景多了解, 对当时的政治环境多了解, 这样更有助于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和对 学习语文兴趣的提高。
铁岭中学 初一(7)班 魏鼎城
13
刘老师给我们上的 《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 , 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首先, 老师从标题入手,既然是“酬”,就要了解为什么酬。《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这首诗作为阅读材料不仅交代清楚了事情发生的背景, 更为我们的理解提供了帮 助。老师并没有直接分析,而是让我们两两讨论,找出不懂之处,这样既给了自 己展示的机会, 也可以互相弥补不足。 有一些难的句子老师会亲自讲解, 字字都 翻译得恰到好处。 老师还与我们一起探寻诗人的内心世界, 以他的遭遇境况, 如 何面对来引发我们的深入思考, 让我们对诗的理解更加透彻。 最后, 在老师的带 领下我们有感情地朗诵了全文, 在学习过后, 我们基本都能背诵了呢! 短短四十 分钟,我们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度过,学得既轻松又有效率。
铁岭中学 初一(7)班 刘莉 【专家点评】
专家杨俊言老师点评:
1. 教态自然,语言干练,有很强的亲和力,整体表现让人很舒服。整节课的节奏 很恰当,上课很吸引人,体现了作为一名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的整体素质。 2. 从题解和写作背景入手,是一个很好的“抓手”。但题解的太简单:“见赠” 没有解释清楚,对于诗词,要求学生要理解每一个字。
3. 背景介绍很到位, 特别是介绍白居易的诗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刘禹锡是在和白 诗的。 我的意见是因为课堂时间有效, 白诗不必要展开, 教师自己讲解就可以了, 没必要展开让学生讲,
4. 整节课的设计环环相扣, 问题由浅入深, 老师能抓住关键字词 “凄凉” “弃置” “空”“春”等循循善诱,课堂中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踊跃。
5. 抓住重点字词时, 有些字必须要讲透。 如 “春” 既要讲字面义, 也要讲引申义, 还要联系白居易的诗中对仗的诗句来鉴赏这样的对仗好在哪里, 现实意义是什么。 6. 设计一个核心问题是好的, 但一定要教会学生如何探究, 这是教学方法的重点 和难点。 抓住本诗的动情点, 以诗情感动学生, 只要学生被感染就抓住了本节课 的兴奋点,上课的效果就体现出来了,课就成功了。
【教学反思二】
经过专家杨俊言老师的精心点评,我又有了新的教学反思:
1. 题解
本诗的题目较长, 从题解入手就是一个很好的课引子, 既简单又直接入题。 课 题往往涵盖了文本的主要内容, 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进行明确的解答, 就能起 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吸引学生。 我在上课时开门见山解题, 这一点得到杨老师的 好评。
14
不过在解题时,没有解释“见赠”,我认为就是“见面赠给我”的意思,很 简单,就顺口带过了。经杨老师解答才知道自己理解错了,“见”用在动词前, 等于前置的“我”,意思是“赠送给我”。因为我的主观臆断,学生的这一盲点 (也是我的盲点) 就被忽视过去。 这说明, 我在备课时, 没有用严谨的态度对待, 有点随意,且不知“随意”是教师的大忌。老师备课要咬文嚼字,要辨析。严谨 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治学方法是我们的职业道德。
2. 学会提问
教学的魅力,就在于教师巧妙地设计问题。精心设计教学提问,让师生的问 与答高质量,教师的提问就是质量,功底,技能。到底怎样提问呢?问在文本理 解的关键处;问在学生认知的疑难处;问在学生的盲点;问在作者匠心独运处; 问在学生的动心处;问在隐含考点处 .......
全首诗我就设计一个大问题:“诗中哪些字词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这一问 题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从学生的回答中, 可以看出他们认真思考了, 读课下 注解了, 也认真听了作者和写作背景的简介。 但是对于其中的名句 “沉舟侧畔千 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就有些困难。另外在课的形式上有点单一,容易 让学生产生疲倦感。对于这一句可以这样问:“大家都知道这是名句,想一想它 为什么会成为名句?” 可以让学生讨论, 活跃气氛和思维。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 程中, 要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理解到引申义, 比喻义; 再联系白居易诗的哪一句 和它对照; 鉴赏这两句是对仗, 好在哪里?最后再提它的现实意义。 这一句一定 要浓墨重彩,这才能突出这首诗的重点难点。
3. 介绍学习方法
对于古诗的学习,有必要向学生逐步的介绍和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比如:
一.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二.题解,这是理解诗歌的第一步。
三.懂词句,明确每一个字词句的本意,引申义,比喻义。
四.会入境,特别是写景诗,一定要有联想和想象,让自己和诗人产生共鸣。
五.明手法,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抒情方式,如:托物言志,用典故,衬托等。
六.赏诗眼,抓住最关键的字词理解。
七.品风格,婉约的,豪放的,田园的,边塞的等等。
八.善表达,学会写赏析文。
4. 变有效为高效
这是对一个教师教学艺术的考验。 有效课堂是多数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 都能做到的, 但是变有效课堂为高效课堂, 却是少数教师才能达到的, 原因很多:
15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是让学生每天期盼语文课的到来, 又在不知不觉中结束。 可是 现在又有多少语文课是这样呢?我想:
首先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治学方法,这是我们的职业道德。切忌:随意,含糊,敷衍了事。
其次是教师在备课时要先行:①反复读文本 ②咬文嚼字的辨析 ③挖掘文本内涵 ④ 熟悉讲课技法 ⑤ 懂得鉴赏。走到文本的细处,读到每个字词句。
再次是教师个人呈现出的修养和魅力, 眼中有学生, 心中有学生, 不断反思 进取。
课堂中的每一分钟都是重要的。
5. 读写结合
诗歌鉴赏课,不仅仅是读,分析,还应当挤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写一写自己 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有不少老师为了检测课堂效果, 就出了一些题让学生当堂 做, 结果是把鉴赏课当成了练习课, 学生的鉴赏情趣被抹杀。 其实可以再赏析品 读完诗歌后,可以让学生就名句,自己喜欢的句子写一篇 200字左右的赏析文。 这样不仅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也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一举三 得的做法为什么不用呢?有时候我们小瞧了学生的能力。
我这节课也设计了写赏析文, 只可惜前半节课环节上不够严谨, 写赏析文只 能作为家庭作业完成了。 如果我在环节和语言上再紧凑些, 空出十分钟让学生当 堂完成并展示交流一下就更好了。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上完一节课后, 总是遗憾很多。 这恰恰是反思给我 们带来的认识, 只要我们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教训, 不断的反思, 不断的改进自己 的教学方法,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知识,我相信教育会在我们的手中开花。
16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