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平面构成》教学大纲
一、执 教 者:
二、课 题: 平面构成
三、授课对象: 班学生( 人)
四、授课时间: 学年第 学期 周共 课时
五、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
1、课程性质:《平面构成》属于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
2、设置目的:《平面构成》是造型设计中的一项基础内容,是一种最基本的造型活动。所谓“平面”是指造型活动在二维空间中进行,所谓“构成(Composition)”是将造型要素按照某种规律和法则组织、建构理想形态的造型行为,是一种科学的认识和创造的方法。构成在造型艺术领域里还有组织、建造、结构、构图、造型等含义。概括来讲,《平面构成》就是在二维平面内创造理想形态,或是将既有形态按照一定法则进行分解、组合,从而构成理想形态的造型设计基础课程。
平面构成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基础造型能力,使其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拓展设计思维,为专业设计提供方法和途径,同时也为各艺术设计领域提供技法支持,为今后的专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3、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开设时间为一年级下学期,一年级上学期的课程为素描、色彩、中外美术史,所以本课程主要作用在于“启下”,而“承上”的作用并不明显。所谓“启下”是指本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它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共性问题,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在以后的《包装设计》、《室内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装帧设计》、《标志设计》、《CIS设计》等专业课程中有着较大地应用,尤其是在《标志设计》课程中更是有着直接的应用。因此,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以后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
由于本课程的学习较为偏重于抽象的理性思辨,较少涉及到具体的专业设计项目或课题。所以,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加强应用实例的分析讲解。通过实用的、有趣的、对不同专业课程有较强针对性的多种应用实例,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也要求授课教师对相关专业课程的内容、特点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4、学时分配:
开设时间为第二学期,它是学生在进行专业课程学习之前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总学时为96,周学时16,共六周。 六、课程的基本要求
平面构成的学习重点在于造型,它不是技术的训练,也不是模仿性的学习,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方法,在设计造型的过程中,主动地根据所限制的条件,有意义地去组织与创造,在反复的练习中获得能力的训练和创造力的开发。
本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理论;理解并掌握形式美的规律,能够对设计作品进行正确地分析和思考;能够在设计中熟练应用各项基本构成法则;能够理解综合构成中的具体方法并进行形象思维和设计创意。 七、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共划分为四个单元,不同单元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四个单元的划分及教学方法与手段:
⑴ 第一单元
本单元由第一、二、三章组成,内容以理论为主,要求学生对所讲内容理解即可。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上的一般性讲授。 ⑵ 第二单元
本单元由第四、五章组成,内容以理论为主,但内容较为复杂,很多概念、法则不容易理解。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范例讲解、作品分析、作业个别辅导、作业集中讲评(包括优秀作业评点、作业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正方法的分析)等方法相互穿插结合进行教学。 ⑶ 第三单元
本单元由第六、七、八章组成,内容以构成法则为主,实践操作性较强。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作业练习来反复推敲、印证从而逐步理解、消化所学知识,并在练习中认识设计工作的特点,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提高技法操作能力。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范例讲解、操作技法演示、应用作品分析、作业个别辅导、作业集中讲评(包括优秀作业评点、作业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正方法的分析)等方法相互结合进行教学。 ⑷ 第四单元
本单元为第九章。内容主要为:通过具体的思维方法和构成手法的讲解和练习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创新性造型能力,掌握平面设计中的一些设计方法和专业技能。
教学方法与手段:
通过实例演示分析(针对具体内容选择适当的设计作品)来进行课堂讲授、作业个别辅导、作业集中讲评(包括优秀作业评点、作业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正方法的分析)、平面设计作品欣赏与分析。
八、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成绩根据学生的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来进行综合评定。其中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由于本课程实践操作性较强的特点,平时成绩根据平时作业和考勤,按百分制来进行综合评定,最后按40%进行计算。考试成绩通过命题考试按百分制来进行测定,考试时间为4学时,最后按60%进行计算。考试形式为开卷,由主讲教师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所学重点内容来进行命题,工具、材料、绘制手法不限,一般须规定尺寸规格。将平时成绩加上考试成绩所得之和即为最后的课程成绩。 九、教材和参考书
应用教材:《平面构成》 吕书炜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年第一版
十、师资和教学环境要求
1、师资要求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师资结构以讲师和有两年以上辅助教学经验的助教共同组成。师生比为1:30。 2、教学环境要求
本课程对教学环境无特殊要求,某些课程内容需要在多媒体教室讲授。
十一、课程内容、课时分配与考核目标
第一单元: 第一章 概述
1、设计、艺术设计、平面构成、 2、包豪斯、构成、三大构成
3、平面构成的特点、学习目的、学习方法
? ? ? 第二章
包豪斯及其影响 1、 包豪斯介绍
2、 包豪斯的设计师和艺术家
? ? ?
第二单元: 第三章 基础构成 第一节
认识形态 1现实形态 2非现实形态 第二节
基本形的创造 1形的概括 2 形的省略 3 形的组织 第三节
造型要素-点、线、面 1、 平面设计中的“点”形态 2、 平面设计中的“线”形态 3、 平面设计中的“面”形态 第四节 骨格 第五节
错视1尺度错视 2形状错视 3空间错视
重 点:本章第1部分 课时分配:2学时 考核目标:了解 重 点:本章第3部分 课时分配:2学时 考核目标:理解
第六节 分解与重构
1、 形态的规则与不规则分解 2、 直线分解与曲线分解
? 重 点:第三、四、五节 ?
作业形式及数量: a点、线、面的自由构成 数量:1张 ? 课时分配:12学时 ? 考核目标:学会
第四章
形式美的规律 1对称与平衡 2对比与调和 3? 重 点:本章第2、3部分 ? 难 点:本章1、2、3、4等部分 ?
作业形式及数量: a 点线面的对比与调和 b 变化与统一 数量:2张 ? 课时分配:12学时 ? 考核目标:掌握
第三单元: 第五章 设计法则 掌握 第一节 重复
1、基本形的重复 2、骨格的重复 3、 各种要素的重复
变化与统一 4节奏与韵律
4、 重复骨格重复基本形的构成 5、 基本形的群化
6、 重复骨格与重复基本形的关系 7、 重复构成的基本类型 第二节 近似
1、 基本形的近似 2、 近似骨格 第三节 渐变
1、 渐变的概念 2、 基本形的渐变构成 3、 渐变的骨格
4、 渐变构成中基本形与骨格的关系第四节 发射
1、 发射的概念 2、 发射骨格的构造
3、 发射骨格和基本形的关系 第五节 特异
1、 特异的概念 2、 特异基本形 3、 特异骨格 第六节 聚散
1、 聚散的概念 2、 聚散的基本形 3、 聚散的编排方式
?
重 点:本章全部内容
?
作业形式及数量:
a重复骨格重复基本形-(数量:1张) b群化构成-(数量:1张)
c重复骨格近似基本形-(数量:1张) d发射骨格渐变基本形-(数量:1张) f重复骨格特异基本形-(数量:1张) g自由聚散-(数量:1张)
? ? 第六章
课时分配:36学时 考核目标:掌握并熟练应用
肌理技法探索 1、 色料的特殊用法 2、 工具的特殊用法 3、 纸张的特殊用法 4、 电脑底纹设计
? ?
重点难点:本章第2、3部分 作业形式及数量: a视觉肌理 b触觉肌理 数量:2张 ? ? 第七章 空间的表达 1、 空间的基本概念 2、 平面性空间 3、 幻觉性空间
4、 重 点:平面性空间、幻觉性空间。
课时分配:16学时 考核目标:掌握并熟练应用
?
作业形式及数量: a矛盾空间、 b模棱两可空间 数量:2张
? ?
课时分配:16学时 考核目标:掌握并熟练应用
十二、作业形式与要求
本课程作业主要为手工绘制,通过绘图工具在纸张上用黑色颜料(或其它材料)绘制而成。作业的纸张性能和规格根据不同的作业内容做不同要求(同一作业要求学生按照统一的规格来制作),鼓励学生勇于尝试不同的工具、材料,探索新的制作手法。 作业的基本要求:上色应均匀,画面效果应整洁、工整、精细,署名形式规范(内容包括作业名称、班级、姓名、指导教师)、按时交纳作业。
《平面构成》教案
第一章 概述
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按一定的原则将各种造型要素组合成美的形态,其过程和结
果称为构成。更明确地说是研究视觉设计中最基本的造型(构成)要素——形、色、体在二维或三维的空间里排列和组合形成的美的形态,是从诸多的审美实践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形式法则。
内容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大块。
平面设计的过程是“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综合应用过程。
第一节 平面构成的概念、用途与学习意义
一、什么是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是一门视觉艺术,是在平面上运用视觉反应与知觉作用形成的一种视觉语言,按照一定的构成原理,将点、线、面等造型要素在平面上进行排列、组合,构成具有装饰美感的画面,从而创造出新的视觉形象。
平面构成则是以轮廓塑造形象,是将不同的基本形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上组合成图案。
二、平面构成的用途与学习意义 用途 :
平面构成力求从点、线、面这些单个的视觉元素开始,通过构成训练让我们熟悉设计的“字”和“词”,然后用材料和质感丰富视觉的感受,通过构图、形式美法则、视觉心理等,去研究各种元素组合的形式和效果。构成的训练,为平面设计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它是设计的基础。 意义 :
创造性与活力是设计人员的必备素质。要进行有目的的视觉传达和艺术创造,就必需掌握并应用视觉语言。学习平面构成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平面排版的问题。它要解决两大问题。
1、设计者对形态的认识与再创造。
2、学习和把握视觉语言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二、平面构成设计的元素
概念元素:是在头脑里存在的点、线、面、体。
视觉元素:是将概念元素体现在实际设计中,包括大小、形状、色彩、肌理等。
关系元素:是把视觉元素在画面上进行组织、排列,是形成一个画面的依据完成视觉传达的 目的。包括方向、位置、空间、重心等。 实用元素:是指设计所表达的内容、目的和功能。
第二节 平面构成的造型要素
平面构成的形象 一、形象(形态)的分类
1、概念(形象)形态—纯粹形态(设计中的形) 有机形、几何形 、偶然形 2、现实(形象)形态 自然形、人为形 二、形象的组成元素
形状、大小 、色彩、肌理 二、形象的组成元素
形状 大小 色彩 肌理
第二章 包豪斯及其影响
包豪斯---永恒的影响
1919年4月1日在德国魏马成立的一所设计学院,是世界上第一所为培养现代设计人才而建立的学院。虽然仅存14年,但对德国乃至世界的现代设计及其教育的影响不可估量。它在理论和实践上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培养出大批优秀的设计人才,成为20世纪初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发源地。
包豪斯是现代设计的摇篮,其所提倡和实践的功能化、理性化和单纯、简洁、以几何造型为主的工业化设计风格,被视为现代主义设计的经典风格,对20世纪的设计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三章 基础构成
第一节 认识形态
宇宙万物都以构成的方式存在,大到宏观中的星球、天体、小到化学元素、晶体的构造组合,均为形态构成的结果。在我们视觉能感知到的世界里,五官和肌肤能感知到的一切均以形态形式存在,甚至大脑的幻想和心灵感应也伴随着形态而存在。由此我们可以给形态一个定义:“形态是人们经验体系内能够被直接或间接感知到的形。由人的感知方式可把形态分为现实形态和非现实形态。
一、现实形态
在人的经验体系中,能看到或触摸到的,实际存在于现实之中的形态即为现实形态。现实形态被知觉系统感知为形状、色彩和质感,因而被我们理解。现实形态又可分为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两大类 .
二、非现实形态
非现实形态,指人的视觉和触觉不能直接感知的,在现实中不存在的形态即为非现实
形态。非现实形态又分为概念形态和意幻形态两大类。
概念形态是不能直接知觉的,表达抽象概念的形态。将事物抽象成概念,有利于对事
物做本质的分析研究。概念形态必须转化为可见的形态构成要素,视觉研究才具有可操作性。这些转变后的形态构成要素具有概念抽象、概括的品质,成为造型研究的基本要素。 蒙德里安的《苹果树组图》
意幻形态指存在于人的梦幻、预测和意念之中的形态,并非真实存在的客体。意幻形
态往往与自然规律相悖而呈现出怪异、荒诞的面貌和理性特征。和概念形态一样,意幻形态也必须以具体可视的面貌表现,才能被我们理解。
达利作品《我的漫无边际的生活体验》、埃舍尔的作品《凹与凸》
第二节 基本形的创造
造型设计领域中的“形”,是指那些通过人的知觉系统,进行积极的视觉组织而建构的
形,而不是客体本身所固有的。造型艺术中的形,应是具有高度组织水平的知觉整体,它从背景中清晰地显示,形与形之间关系明确,并且每个“形”都有独立的品格。虽然“形”是由基本造型要素组成,但并非是所有构成成分的总和。
一、形的概括
现实中借鉴的形纷繁复杂,作为设计元素进行运用时,需要对其进行变化改造。在把
握形的本质特征基础上尽可能将其概括成简单的甚至几何化的形。形的概括过程也是抽象化的过程,如何在艺术实践中把握形的概括,大师们的作品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典范,毕加索的作品《公牛的变形过程》
二、形的省略
不完全的形往往意味着艺术上的更高阶段。成熟的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以少胜多,以一
当十的艺术魅力使人回味无穷。
在形的创造中,如何通过形的省略使形式感和视觉冲击力增强,是艺术家造型的重要任务。
三、形的组织
形的组合涉及到空间关系,图形中形的组织,有“形”与“形”的空间关系问题,也有“图
与底”的关系问题。
(一)、“图与底”的空间关系
“图与底”是由对比、衬托产生出的关系。在平面设计中,“图与底”的关系是密不可分
的,有时甚至是反转的关系。“图”有明确的形象感、视觉印象强烈、在画面中较为突出。“底”没有明确形象感、没有形体轮廓、视觉印象模糊。
(1)“图与底”的正负变化:限定黑白两色表现,设黑色为正形白色为负形,则有4种配置方式。白图白底或黑图黑底均不显示图形,称作“消失”。黑底上的白图称为负形,白底上的黑图成为正形;黑底上的白图为“图”黑底为“底”,白底上的黑图为“图”白底为“底”。 如果图形是实形,这时“底”就是实行周围的空白的空间,这种形象就是“正形”。反之,如果图形是“底”所包围后形成的空白空间,这种形就叫做“负形”。
(2)两个形相遇,则有几种结合方式:分离 相遇 复叠 透叠 联合 减缺 差叠 重合
(二)、形的组合
(1)共用组合:两形相遇,便有共用的部分轮廓,即共用线或共用形。共用线使形与形之间的近似因素有机结合,因而使主题得以深化。
(2) 重叠组合:形象在相互遮挡中显示出前后的位置关系,产生空间层次感,并使形与形之间互相牵制,产生凝聚、强化的作用。
(3)透叠组合:在透叠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的—部分相互叠加,各自争夺共同相交的部分,于是,我们面临一种空间尺度的矛盾,到底是此还是彼。解决这—矛盾必须假定图形有一种透明性,即它们能相互渗透而彼此不被破坏。
(4) 移动组合(基本形的群化构成)
移动组合是由形与形之间一系列近似的变化组合而成的,是多种叠加的组合。移动组合又是运动的知觉整体,显示出同一物体在运行中的不同体位,以时空观念的四维手法呈现出物像内在的变化特征。
(三)、分解形
分解的实质是“减”。从一个较大的形中切除一个个较小的形,分解后的形也会产生新
的形象特征。将一个形直接切分则可产生若干近似的、新的形,将这些新的形象进行再组合,会产生出人意料的画面效果。
第三节 造型要素—点 线 面
平面构成的三要素:点、线、面
一、 点
点是相对较小的元素,它与面的概念是相互比较而形成的,同样是一个圆,如果布满整个作用,它就是面了,如果在一幅构成中可以多处出现,就可以理解为点。
点:点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吸引视线,多点可以创造生动感。
1.点的视觉特性:
单一的点具有集中凝固视线的效用,容易形成视觉中心(图1)。多点会创造生动感,大小各异就更加突出了。(图2)连续的点会产生节奏、韵律,点的大小不一的排列也容易形成空间感。(图3、4)
点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表明位置和进行聚集,一个点在平面上,与其它元素相比,是最容易吸引人的视线的(如下图)。
2.点的构成形式(方法)
越小的形体越能给人以点的感觉
(1)不同大小、疏密的混合排列,使之成为一种散点式的构成形式
点的线化
(2)将大小一致的点按一定的方向进行有规律的排列,给人的视觉留下一种由点的移动而产生线化的感觉
(3)以由大到小的点按一定的轨迹、方向进行变化,使之产生一种优美的韵律感
点的面化
(4)把点以大小不同的形式,既密集、又分散的进行有目的的排列,产生点的面化感觉
(5)将大小一致的点以相对的方向,逐渐重合,产生微妙的动态视觉
二、线
线是具有位置、方向与和长度的一种几何体,可以把它理解为点运
动后形成的。
与点强调位置与聚集不同,线更强调方向与外形。
线:线可以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这点在平面设计中应用很广,尤为重要。画
面的工整感、速度感也是由线形来实现的,优雅的线型多为曲线。
1.线的视觉特性:
垂直的线刚直、有升降感;水平的线静止、安定;斜线飞跃、积极。(图1)
曲线优雅、动感,(图2)曲折线不安定,(图3)粗线稳重踏实,前进感。
(图4)细线锐利、速度、柔弱感。
直线具有男性的特征,它有力度、相对稳定,水平的直线容易使人联想到地平线。 曲线则具有女性化的特点,具有柔软、优雅和病态的感觉。
2线的错视(以下的直线都有弯或者不平行的错觉)
3.线的构成形式
线是点移动的轨迹
(1) 面化的线(等距的密集排列)
(2)疏密变化的线(按不同距离排列)透视空间的视觉效果
(3)粗细变化空间,虚实空间的视觉效果
(4)错觉化的线(将原来较为规范的线条排列作一些切换变化)
(5)立体化的线
(6)不规则的线
线可以构成面(只要线出现了封闭,就是一个面了)
线可以突出形,勾线具有美化作用
曲线的整齐排列会使人感觉流畅,让人想象到头发、羽絮、流水等,有强烈的心里暗示作用,而曲线的不整齐排列会使人感觉混乱、无秩以及自由。
三、 面
与点相比,它是一个平面中相对较大的元素,点强调位置关系,面强调形状和面积,请注意这里的面积是讲的画面不同色彩间的比例关系。
1.面的构成形式
它体现了充实、厚重、整体、稳定的视觉效果
(1) 几何形的面,表现规则、平稳、较为理性的视觉效果
(2)自然形的面,不同外形的物体以面的形式出现后,给人以更为生动、厚实的视觉效果
(3)有机形的面,得出柔和、自然、抽象的面的形态
(4)偶然形的面,自由、活泼而富有哲理性
(5)人造形的面,较为理性的人文特点
点和面之间没有绝对的区分,在需要位置关系更多的时候,我们把它称为点,在需要强调形状面积的时候,我们把它看为面。
群化的面能够产生层次感,所谓群化,就是一大堆,一群群的,想象一下一只绵羊和一大群绵羊相比,就能明白什么是群化了。
面可以进一步成为体,即体化的面
(不能再讲了,再讲就是立体设计的范围,如下图)
作业:
1作10*10的点的构成 4张
2作10*10的线的构成 4张
3作10*10的面的构成 4张
4作30*30的点.线.面的构成
点、线、面命题组合构成(以表现情感、感觉、音乐、心理状态、视觉因素、抽象因素为主,如以喜悦、悲伤、热恋、心神不定、温柔、烦躁、乡间音乐之旋律、爵士乐等为题)注重点、线、面构成表达主题的形式效果和主次关系。
第四节 骨格
我们在设计中常借助骨格来构成某种图形。骨格有助于我们在画面中排列基本形,使画面形成有规律、有秩序的构成。骨格支配着构成单元的排列方法,可决定每个组成单位的距离和空间。
骨格-----规律性骨格--------作用性骨格
无作用性骨格
非规律性骨格
规律性骨格——有精确严谨的骨格线,有秩序的排列。基本形按照骨格排列,有强烈的秩序感。主要有重复、渐变、发射等骨格。在平面构成上规律性骨格应用较多。骨格线的确定一般采取正方形格式,便于基本形方向的变换,构成灵活多样。也可用长方、斜向、水平错位、波形曲线等格式
作用性骨格——每个单元的基本形必须控制在骨格线内,在固定空间内,按整体需要安排基本形。
基本形可在骨格组成的空间位置中作位置、方向、正负的变化,甚至越
出骨格线,超越骨格线部分需切除,基本形产生变化。(有时骨格线不一定都表现出来,可在整体构图中作灵活取舍,使基本形彼此联合,产生丰富的变化。)
无作用性骨格——是将基本形单元安排在骨格线的交叉点上。基本形可以有大小方向的变化,并产生形的联结。当形象构成完成后,将其骨格线去掉。无作用性骨格的表现方法,主要靠基本形的大小不同,形成疏密关系的变化,特别是表现渐变效果,使画面呈现较强的韵律感。
非规律性骨格——在规律性骨格的基础上加以变动,使其成为无规则的多边形。是比较自由的构成,有很大的随意性。基本形单元可通过无规律性骨格形成比较自由、随意的构成形式。非规律性骨格的构成尽量简洁,否则基本形在画面内的构成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在平面构成上非规律性骨格应用较少。
可见骨格与不可见骨格:可见骨格是骨格线和基本形明确地表现在构图中,有明确的空间划分;不可见骨格是画面中见不到骨格线,只是作为基本形编排的依据。
第五节 错视
错视,就是眼睛对形态的视觉把握和判断与所观察物体的现实特征有误差的现象。 错视导致视觉映像与客观真实的矛盾状况,因而使知觉系统疑惑。由这种特殊刺激导致的视觉紧张激起心灵探索的欲望,使人感受到创造的喜悦。错视总是伴随眼睛对形态的观察
而产生,作为一种普遍的视觉现象对造型设计有极大影响,设计师都想创造出既可以预测控制又能够诱导视觉美感的作品。在造型设计中,我们必须研究错视的规律性,利用错视的原理,使设计方案更精密、巧妙和富于创意。
一、尺度错视:尺度错视就是视觉对形的尺度判断与形的真实尺度不符的现象。尺度错视又叫大小错视。
(一)长度的错视——长度相等的线段,由于所处环境差异或诱导因素不同,使视觉辨识产生错觉,感觉它们并不相等。
(二)面积的错视——面积相同的图形,由于图底关系不同或是周围形的诱导因素不一,产生面积上并不相同的视觉感受。另外,向某一点集中的线形成潜在的透视结构,由于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的影响,使得同等大的形,由于处于不同的空间位置而产生视觉上大小不等的错视。
(三)角度与弧度错视——由于周围诱导因素不同,致使相等的角或弧度看起来并不相等。
二、形状错视:视觉对形状的认知与形的真实状况不符的现象即为形状错视。产生形状错视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扭曲错视——由于相关因素的诱导、干扰,或是由于背景环境的影响,会导致形的视觉映像发生变化,使形状发生不同程度的扭曲现象。
(二)由于本身或背景环境的线型诱导,会导致形状的变化或产生某种动感。
三、空间错视:由于视觉判断的出发点不同,使得形象在空间中的位置或图
底之间产生矛盾的现象,即为空间错视。
(一)空间立体的错视——由于观看方向的改变,或是由于注目点的转移,形在空间中的位置也随之改变,产生忽远忽近、忽前忽后,摸棱两可的变化。
(二)矛盾空间——是真实空间里不存在的,只有在假象空间中才
存在,存在着不和理性的空间。
(三)图底反转——视线在图与底之间切换,使图和底的意义产生变化,相互转化的现象。
第四章 形式美的规律
在自然界中,各种事物都以完美的状态存在,悦目人们的视线,美化人们的心灵,这些美丽的事物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美的因素。如:海螺的生长结构,符合数学秩序的规律性;向日葵的葵花籽,生长结构从小到大、从密到疏、从中心向外渐次扩散,都具有优美
的比例关系和较强的韵律。这些美的因素,通过人们的视觉器官接受以后,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视觉经验。
对称与平衡 变化与统一 对比与调和 节奏与韵律
对称:指将中心两侧或多侧的形态,在位置、方向上作互为相对形式的构成。这种形式带来的视觉感受趋于安定和端庄,显示出规范、严谨有序、安静、平和的形式特征。 如中国汉代画像砖上的图案构成、唐代铜镜上的纹样构成、我国传统的建筑(特别是宫殿、庙宇的建筑)形式、欧洲中世纪哥特式教堂门窗的布局.我国民间结婚用的双“喜”字、新年时家家大门上贴的门对以及一些奖章、标徽的设计等都采用了对称的形式。在自然界中,对称美的形式也随处可见,如人的身体构造,从五官的位置到人的躯干四肢都是对称的、蝴蝶的双翅、各种树木、果实、花卉的生长结构都呈现出对称的形式美感
平衡:形式的美感特征在于画面多个重心相互作用,对整体的和谐完
美起效应,使作品看上去舒适,各组成部分穿插得当。它不像对称只能把作品的重心放在最稳定的中心线上而给人一种四平八稳的感觉,它的形式比较自由、活泼,画面达到一种平衡的美感即可。因此,在平面设计中,平衡的形式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是以构成的整个印象给我们以平衡之美,因而会有较高的自由度。如运动的人体、飞翔的鸟、奔驰的兽、水流激浪都是平衡的形式。表现这种平衡美的时候,保持形象的动势和重心的平稳即可。
变化:在构成中强调突出各元素的特点,使画面具有丰富多彩的不同差异性,即为变化。在变化中要有主次之分,使局部服从整体。变化法则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变化而变化,它要为画面整体效果的传达服务。变化过多易杂乱无章,无变化又死板无趣。变化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形体的变化,如大小、高低、粗细、曲直;方向的变化,如正反、旋转、内外;空间的变化,如前后、上下、左右;色彩的变化,如深浅、浓淡等都可产生多样化的视觉表现。
统一:统一是一种富有秩序的安排,是设计者对画面整体美感进行调整和把握的主要方法和意图。在此,我们要强调平面设计中的统一不是对二维平面上静止状态下多种要素机械而类似的重复,而是指多种相异的视觉要素间的和谐相构。统一原理在设计构成中
的美学意义主要表现在对设计整体美感的妥善安排上,表现在对那些复杂、富有变化的状态所构成的有秩序的组合之中。
第五章 设计法则
第一节 重复
重复的一般概念是指在同一设计中,相同的形象出现过两次以上,重复是设计中比较常用的手法,以加强给人的印象,造成有规律的节奏感,使画面统一。所谓相同,在重复的构成中主要是指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的相同。重复中的基本形:用来重复的形状称为基本形,每一基本形为一个单位,然后以重复的手法进行设计,基本形不宜复杂,以简单为主。 重复的类型:
1.基本形的重复:在构成设计中使用同一个基本形构成的图面叫基本形的重复,这种重复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
2.方向的重复:形状在构成中有着明显一致的方向性。 3.骨格的重复:如果骨格每一单位的形状和面积均完全相等,这就是一个重复的骨格,重复的骨格是规律的骨格的一种,最简单的一种。
4.形状的重复:形状是最常用的重复元素,在整个构成中重复的形状可在大小、色彩等方面有所变动。
5.大小重复:相似或相同的形状,在大小上进行重复。
6.色彩重复:在色彩相同的条件下,形状、大小可有所变动。
7.肌理的重复:在肌理相同的条件下、大小、色彩可有所变动。
第二节 近似
近似指的是在形状、大小、色彩、肌理等方面有着共同特征,它表现了在统一中呈现生动变化的效果。近似的程度可大可小,如果近似的程度大就产生了重复感。近似程度小就会破坏统一。
近似的分类:
1.形状的近似:两个形象如果属同一族类,它们的形状均是近似的,如同人类的形象一样。 2.骨格的近似:骨格可以不是重复而是近似的,也就是说骨格单位的形状、大小有一定变化,是近似的。
近似基本形可用下列方法得到:
1.关联——即一组基本形,同属于一个类型,一个品种、或有相似的功能,都能成为近似的基本形。例如我国古代相传至今的“百寿”“百福”。一百个“寿”和 “福”字,有篆书,隶书,草书……。它们彼此间有形状和大小的变动,但都表达了“寿”和“福”的意念,所以都列入近似范围。 2.相加相减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形相加(联合)或相减(减缺),由于加减的方向、位置、大小、比例不同而获得一系列近似的形。
作业:重复、近似
要求:1、作业尺寸30X30cm,纸张尺寸40X40cm.
2、基本形的重复或近似
3、基本形可有大小、正负、方向的变化。
4、画面边框可做处理。
第三节 渐变
渐变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是,极为常见。它是一种符合发展规律的自然现象,如一天的时间从零时到24时,人从幼年、青年、壮年到老年,树木从小苗到参天大树,植物树叶由大到小的排列,火车从起点到终点等,包括季节的更替,月亮的盈亏,水纹的运动等都是渐变现象,就像是画一幅画,从第一笔开始到最后完成,都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都属于有秩序的渐变现象。 渐变是一种变化运动的规律,它是对应的形象经过逐渐的规律性过渡而相互转换的过程。 渐变构成是指将基本单元逐渐地、循序地、有秩序变动的集合表现。它给人以节奏、韵律的美。在设计中渐变的构成,显示出渐增渐减进展的速度感,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被经常应用。
作渐变处理时,特别要注意形象的过渡性,保持整体节奏。渐变的程度在设计中非常重要,渐变的程度太大,速度太快,就容易失去渐变所特有的规律性的效果,给人以不连贯和视觉上的跃动感。反之,如果渐变的程度太慢,则会产生重复之感,但有时慢的渐变在设计中会显示出细致的效果。
渐变的类型
1、形状的渐变
从一种形象逐渐过渡到另一种形象的过程,就是形象渐变。 形状可以由完整渐变到残缺,也可以由简单渐变到复杂,由抽象渐变到具像等。
2、 大小和间隔的渐变
基本形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的排列,基本形的间隔渐变会产生远近深度及空间感。
当基本形变大时就感到离我们较近,变小时感到离我们远,这样的大小渐变就产生了远近
的深度感。除了使线的间隔有秩序的渐变外,也可以使线的间隔相等,而线的粗细从窄到
宽,或同时将线的粗细变化从宽到窄,其间隔则相对的从小到大。
3、方向渐变
基本形的方向,通过平面旋转,发生有规律的逐渐变动.不改变基本形的形状,造成
平面空间中的旋转感。
基本形按照一定规律在空间旋转时,产生从正面到侧面、再到背面的逐渐变动,其
形状由宽逐渐变窄,直至成为一线。
4、位置渐变
基本形作位置渐变时须用骨格,因为基本形在做位置渐变时超出骨格的部分会被切
除掉。基本形在有作用性的骨格中,有规律地作上下、左右或对角线方向的平面移动,从
而产生位置的渐变。
5、 虚实渐变
即正形与负形的渐变,也称“图”与“底”的渐变。是用黑白正负变换的手法,将一个
形的虚形渐变为另一个形的实形。 这种渐变方式巧妙地利用共用边缘线,完成空间与
图形的转换,中间过渡地带有似是而非的特点。设计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渐变的速度,“图与
底”的渐变速度不宜太快,太快容易引起视觉跳动,应以一种自然的、不知不觉的转换,构
成虚虚实实变化莫测的视觉空间。
渐变的编排可由上而下或者由左而右的平行进展。也可由中间向四周渐变排列的扩张
进展,或者依照曲折方向有秩序地渐变。 在具体设计时,可以把以上介绍的渐变结构,重
复组合成为一个更大结构。
渐变的骨格
使骨格单位的空间、形状、大小按一定比例(等比或等差级数数列)做有规律的变化,
即为渐变骨格。 大部分重复骨格均可变动成为渐变骨格。渐变骨格本身就可以成为完美的
构成。
在渐变设计中,常用的规律有下面数种:
(1)等差级数数列
又称为算术级数,在编排中等差数列各项之差(公差)必定相等。如1、2、3、4,5,
6……,或者10、8、6、4、2……。产生渐增或渐减的变化效果。在构成的秩序上,不会
形成急剧的增减现象。
⑵ 等比级数数列
又称为几何级数,用公比依次乘上前项,就可造成等比数列。例如公比为2,即得
1、2、4、8、16、32、……。
以等比级数数列编排的渐变设计,能产生较强的韵律感。
⑶ 植物生长级数数列
也称费波纳齐数列,大自然中植物发芽、抽叶的成长过程,都带有很
美的数学级数的规律。它就是后一项等于前二项之和,即l、1、2、3、5、
8、13、 2l、34……。
(4)调和级数数列
调和级数数列为1、1/2、1/3、1/……1/n. 以调和数列编排的渐变设计
产生的节奏较为缓慢。渐变构成中基本形与骨格的关系
1、将渐变基本形纳入重复骨格中。在重复的基本方格中纳入渐变的基本形,有
秩序的编排构成。
2、将重复的基本形纳入渐变骨格中。
渐变骨格单位中的重复基本形,彼此间会产生分离,相接、覆叠、透叠、 联合等变
化,填入黑白两色或用线条表现,均能产生强烈的节奏。
3、将渐变的基本形纳入渐变骨格中。
重复骨格可容纳多种渐变基本形,而渐变骨格对基本形则有较多限制。一般以渐变
骨格中引辅助线填色的方法,得到基本形,易于出效果。如果一定要在渐变骨格中容纳基
本形,基本形以简单为宜,同时随骨格产生尺度渐变。
作业:形状渐变一张
1、纸张尺寸40X40cm
2、原始图形采用英文大写字母
3、做12个渐变步骤
4、要求12个渐变过程中有3个具体形象
第四节 发 射
发射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中广泛存在,随处可见,太阳的光芒、水中的涟漪,盛开的
花朵、贝壳的螺纹和蜘蛛网等都形成的是发射状图形。
发射骨格的种类
根据发射方向的不同,在构成形式上,又有各自不同的表现,归纳起来有离心式、向
心式、同心式、多心式、移心式几种形式,在实际设计中,常多种形式结合使用。
1、离心式发射
这是一种发射点在中央部位,发射线向外方向发射的构成形式。 它是发射骨格中,应
用较多的一种发射形式。 该构成形式的特点是基本单元从中心或附近开始向外面各个方
向扩散,常用骨格线有直线、曲线、折线、弧线等。
2、向心式发射
是与离心式方向相反的发射骨格。其发射点在外部,从周围向中心发射的一种构成形
式。 该构成形式的特点是基本单元由外向内收进。而中心并非所有骨格的交集点,而是
所有骨格的弯曲指向点,各级骨格线弯折并指向中心。
常用骨格线有向内折线、向内弧线等。
3、同心式发射
同心发射是以一个焦点为中心,基本单元一层一层地围绕着同一个中心展开,骨格线
形之间的间隔可等宽、渐变或宽窄随意变化。 常用骨格线有圆形、方形、螺旋形等。
4、移心式发射
发射点根据需要,按照一定的动势,有秩序地渐次移动位置,形成有规律的变化。
5、多心式发射
在一幅作品中,以数个点进行发射,有的是发射线互相衔接,组成单纯性的发射构
成。这种构成效果具有明显的起伏状态,空间感较强。 该构成形式的特点是画面有两个
以上的中心,基本单元依托这些中心以放射群形式体现。
发射骨格和基本形的关系
1、发射骨格内纳入基本形,即把重复或渐变的基本形纳入发射骨格内。 在一般情况下基
本形只能纳入较为简单的发射骨格内。采用有作用或无作用性处理均可,但必须使基本形
的排列清晰、有序。
特 异
在自然界中,美的形式规律最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有秩序的美,这种美在自然中是
大的和主要的表现形式;另外还有一种就是打破常规的美。特异就是一种打破常规的美。
特异,就是指在整体有秩序的安排中,出现一些异质形象,有意地打破整体的秩序。这些
少数个别的与整体程序不符的形象显得突出,吸引观者的注意。
第五节 特 异
在自然界中,美的形式规律最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有秩序的美,这种美在自然中是
大的和主要的表现形式;另外还有一种就是打破常规的美。特异就是一种打破常规的美。
一、定义
特异,就是指在整体有秩序的安排中,出现一些异质形象,有意地打破整体的秩序。
这些少数个别的与整体程序不符的形象显得突出,吸引观者的注意。
在生活中,这种特异的变化比比皆是,如:绿叶丛中的一朵红花、星空中的一轮明
月、鲜花丛中的几只蝴蝶、一群年轻学生中的一位老教师等,都是特异现象的例子。
二、特异产生的条件
1、特异的产生必须要有一个相对的“环境场”(就是画面中强烈的秩序感和规律感)
作为其条件,以便衬托出这个突然变化的强音效果。
在保证画面构成的绝大部分基本单元的大小、形状、位置、方向、色彩等一致的情况
下,使极小部分基本单元形象故意偏离这种秩序。
2、利用反向思维的方法,使产生变化的形象从形态、色彩、创意等方面作出令人感到
意外的突变。
如:平静-骚动、完整--破碎、黑暗--光明、浑浊--鲜艳、秩序--混乱等相互对立的状
态。
三、特异构成注意问题
1、特异就是在规律的骨架及基本形之中,产生了不规则的变异骨架和基本形。产生变
化的小部分元素与大的整体虽然有对比,但相互之间也要有一定的联系,这一小部分的特
异才不会觉得不和谐。
2、特异要素的面积要小、数量要少(甚至只有一个),这样才能形成视觉中心。
3、整体的规律中,特异的程度可大可小,要依照具体设计时的要求来决定。
但要注意,对比差异过小易被规律埋没,难以引人注目,对比差异过大又会失去总体
协调,应与整体的规律有一定的联系,以不失整体观感的适度对比为宜。
四、特异分类
(一)特异基本形
绝大部分基本形保持一致,其中一小部分产生突出的变异,这一小部分基本形就是特
异基本形。
1. 大小的特异 在相同基本形的构成中,极小部分基本单元在大小上做些变化,这种
大小特异的对比可打破整体画面的秩序性而形成焦点作用。这是最常见最容易使用的一种
构成形式。
2.形状的特异 小部分基本单元在形状上的变化,这种特异部分的变化可打破画面整
体的秩序性而形成焦点作用。特异部分也是以少为宜。
3.编排的特异 特异部分的基本形违反整体的编排规律,造成规律的转移。包括形的方
向、位置或位缺的变化。特异部分一定要大大少于整体部分。
(1) 位置的特异 (2) 方向的特异
4 . 色彩的特异
5. 肌理的特异 在相同的肌理质感中,造成不同的肌理变化。
6. 其他特异构成 特异构成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基本单元在骨骼线上的变化(如采
用拉伸、压缩、扭曲等形式),还可以几种形式结合在一起同时运用等。
(二)特异骨格
在规律性骨格中,有部分骨格单位在形状、大小、方向或位置方面发生变异,这就是
特异骨格。
骨格的特异由下列方法得到:
1.规律转移
的骨格与原规律保持有机联
系,这—部分即规律的转移。 P103左上图
2.规律破坏
律在某一局部受到破坏干扰,这就是规律的破坏。在这些规律破坏处,可能出现骨格线的
相互纠缠、交错、断碎,甚至消失,骨格单位随之变形、漂浮、或解体。但特异的部位仍
应保持与原规律的某种联系,以保持构图的完整。
P101上图、P104左下图
第六节 聚 散
聚散是对比的一种特殊形式。聚散结集的现象在自然界和生活中比比皆是,如夜空中
闪烁的星群、广场上散布的人群,均是有疏有密、有聚有散。
一、定义
聚散就是利用基本形数量的多少,在排列方式上产生疏密,虚实、松紧的对比效果。
力,象磁场一样,并具有节奏感,是一种富于动感的结构方式。
二、聚散的构成方式
1、在平面构成的设计中,基本形可借助规律性骨格(重复、渐变、发射骨格)做聚散
的安排。 P106下图、107下图
2、按照视觉判断来斟酌处理,非规律性地编排基本形得到聚散的效果。 P106上、中图
三、聚散的基本形
1、基本形的数量一定要多一些、密一些,使之排列完成后更有聚与散的感觉。
2、基本形的面积要小一些,才能形成疏密、聚散的效果。
3、基本形的形状可以是重复的(比如都是圆),也可以是近似的。
4、形状以简洁为宜,不可太复杂,以便突出疏密有致的编排特点。
5、基本形大小、方向最好进行调整改变,使画面看上去更灵活多变。 (综合)P109上图
6、在各种规律性的骨格中,应用重复骨格,能造较好的聚散的效果。 P108上图
基本形在有作用重复骨格内,可做位置的变动,可居中,也可作上、下、左、右或其
他位置的变动。当基本形移出了骨格单位之外,将会受到骨格线的切割。基本形的联结和
切割,造成形的密集和形的疏散,自然构成了形的聚散关系。
当基本形的面积较为细小时,可在有的骨格单位内放置二个或更多的基本形,并作位
置的变动。有的骨格单位内,放置一个或不放基本形。这样,由于骨格单位中纳入基本形
数量多少的不同,而产生疏密聚散的关系。
四、聚散的编排
1、当画面中有多个密集中心时,要有主次之分。可从密集面积和密集程度上进行调
整。 P110左下图
2、密集中心可以是以点为中心的密集,也可以是以线
或面
形互有穿插变化。
3、要使主要密集点与次要密集点之间,产生一定的联系,使各形象间的互相关系有一定的呼应。
4、密集形象的运动发展趋势,要形成—定的节奏和韵律感。
第七章 肌理技法探索
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肌理(概念)
二、肌理的形式
三、制作肌理效果的几种方法
四、 作业
一 肌理的概念
物体表面的纹理。“肌”——皮肤;“纹”——纹理。质感、质地。不同的质有不同的物质属性,因而也就有其不同的肌理形式,使人产生多种感觉。
例如:干和湿、平滑与粗糙、软和硬。
肌理构成
肌理一般分为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
1.触觉肌理 用手抚摸有凹凸感觉的肌理为触觉肌理。
光滑的肌理能给人以细腻、滑润的手感,如玻璃、大理石;坚硬的肌理形态能给人刺痛的感觉,如金属、岩石;木质的肌理能给人纯朴、亲切、无华的感觉,使人恬静。
①自然的肌理。现有的材料(木、布、纸、绳、玻璃、金属、建材等)没有加工所成的肌理。 ②创造的肌理。原有材料的表面经过加工改造,与原来触觉不一样的一种肌理形式。通过雕刻、压揉、烤烙等工艺,再进行排列组合
2.视觉肌理
视觉肌理是对物体表面特征的认识,一般是用眼睛看而不是用手触摸的肌理。它的形和色彩非常重要,是肌理构成的重要因素;
肌理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用钢笔、铅笔、圆珠笔、毛笔、喷笔、彩笔,都能形成各自独特的肌理痕迹;也可用画、喷、洒、磨、擦、浸、烤、染、淋、熏灸、拓印、贴压、剪刮等手法制作。可用的材料也很多,如木头、石头、玻璃、面料、油漆、海绵、
纸张、颜料、化学试剂等等。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将有更多的肌理被运用于我们的现代设计之中。
三、制作肌理效果的几种方法
1 色彩的特殊用法
2 工具的特殊用法
3 纸张的特殊用法
4 电脑底纹设计
1 色彩的特殊用法
渲染法 吹散法 流淌法 水油法 浮彩法 飞白法
2 工具的特殊用法
喷洒法 弹线法 抖落法 挂擦法 刻印.压印法 擦印法 3纸张的特殊用法
揉纸法 揉皱拓法 撕纸法 拼贴法
4电脑底纹设计
作业:
肌理技法作业20张 尺寸:每小张5CM*5CM
第八章 空间的表达
平面设计对空间的探求,就是形态和形态之间在视觉上形成的框架关系,把这种框架关系设置在二维平面空间(指高、宽二维)的状态之中。有时也能在二维平面的基础上表现出带有纵深感的三维立体空间(指高、宽、深三维)的效果。它需借助明暗、色彩、透视等多种表现手法才能达到,这样的空间效果使画面中形态的构架关系显得更为复杂和丰富。 画面中空间的表达需要依赖于图形体系的形式。即使是组成基本形的点线面,通过点的大小、线的疏密、面的转折或是点、线、面的组合、穿插都可呈现空间的视觉效果,表达空间
一、平面性空间
多个形象(只有高度和宽度)并置于画面中,与画面平行,各形象之间无前后远近之分,形象无厚度,并且包围这些形象的空间没有深度,这样的空间形式称为平面性空间,也称二维平面空间。平面性空间是多种空间形式中最单纯的一种,它的存在条件必须通过形态之间的空隙来体现。画面中的造型要素和空间要素,都采用平面的语言形式来表
达,因而平面性空间关系显得格外单纯和强烈。
1、基本形之间关系的表现能够表达平面性空间。
形与形的分离、相遇、透叠、联合、减缺、差叠、重合都能表现平面性空间,但是形与形的重叠体现了形之间的前后或上下关系,带有空间纵深感,是三维立体空间的表现。
2、图底转换。
由于视线在图与底之间来回转换,使图与底的意义也随之转换,当原来的图退隐成为底时,原来的底则赫然成为图,这种图与底之间的反复转换,使画面中平面性空间的表现具有双重意义。当图与底面积相当时,立场的争夺非常激烈,由此带来图与底的不定性、波动性和它们之间的不断转换,无休无止。由图底转换带来的动感与意趣使单纯的平面性空间显现出变化莫测的空间效果,增强了画面的可读性,使作品增添趣味和神秘感,视觉传达更具冲击力。
二、幻觉性空间
幻觉性空间是指,形象在画面中不与画面平行,并具有高度、宽度和厚度的立体感,在平面设计中,表现出长、宽、高三度空间关系的即是幻觉性空间,也称三维立体空间。在幻觉性空间里,形象之间有远近、前后之分,画面中的空
间有纵深感。
1、利用形的大小差异表现空间感。
大小相同的形象,由于远近的不同而产生大小不同的感觉,大的形象感觉离我们近,小的形象感觉离我们远,形成了形与形之间的先后远近感,也就体现了画面中的纵深空间。
2、利用形的间隔疏密表现空间感。
细小的形状或线条之间排列的疏密变化可以产生空间感。排列的间距越大,感觉离我们越近,排列间距越小,感觉离我们越远。有一种起伏变化的空间距离感。
3、面的转折可表现空间感。
没有转折的面在平面构成中只是二维空间的表现,一旦有了面的转折关系,就使形象具有了高、宽、厚度的三维立体效果,画面中自然就形成了带有纵深感的三维立体空间关系。还可利用曲线、折线多数量的重复秩序排列,形成半立体空间层次。
4、利用形的重叠表现空间关系。
在平面上,一个基本形覆叠在另一个基本形之上,会有上下、前后、远近的感觉,从而形成空间感。
5、透视表现空间感。
利用透视作为观察与表现手法,必须以熟悉物体在三度空间中的特征为基础。透视学的原理,将平行直线集中消失到灭点的方法,表现其空间感。 正因为如此,视网膜投影的大小和形状随视角改变而发生变化时,我们知觉系统中的形状和大小才能保持不变。例如:我们能轻松地通过视觉,判断出位于二米和五米处的是同一个人。一个圆盘在空中转动,从某一固定视点观察,会看到由圆到椭圆的一系列变化,但我们的视知觉却始终感觉它是一个圆。
6、影子表现空间感。
物体接受了光源,会产生影子。影子可在形象的前面或后面,表现出形象的轮廓、体积。在前面时,影子看上去向外扩张,在后面时,影子看上去向后延伸。影子的存在使形象更富于真实感,它是空间感的反映。 影子的形态也可根据设计形式的需要进行透叠处理、正常投影光的投影效果和不同方向投射的多支光形成的多方位投影设置,都能更充分地发挥影子对形态立体感的衬托,表达空间。
7、摸棱两可的空间表现。
由于观看方向的改变,或是由于注目点的转移,形象在空间中的位置也随之改变,产生忽远忽近、忽前忽后,摸棱两可的变化,空间的前后位置也随之改变,形成视觉在空间上的错视,所以采用摸棱两可空间表现手法的构成作品,画面中能够体现出高度的趣味性,十分引人注目。
8、轴测
所谓“轴测”是建筑制图中的一种专业术语,它是一种制图方法。“轴测”意即沿轴测量的意思。此制图法不同于透视制图,它没有因透视造成的近大远小的变化。当确定了x轴、y轴和z轴三者之间的夹角后,即可沿轴按照实际尺寸绘制长、宽、高三个方向上的图形。因此,轴测图十分便于建筑、家具等的施工制作。轴测图能够反映出明确的三维空间感,但它不太符合人眼因透视形成的视觉习惯。
9、矛盾空间的表现。
在平面设计中,有时也会违背透视学的原理,利用平面的局限性以及视觉的错觉创造出在真实空间里不存在的,只有在假象空间中才存在的、具有不可思议性的视觉效果的矛盾的空间关系,这种空间关系可以称之为矛盾空间。
10、视幻空间
视幻空间这种表现空间效果的艺术形式来自于欧普艺术(OP·ART),又称为视幻艺术。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早在抽象派的画家作品中就有所反映。但作为一种独立画种,被广泛接受是在1964年纽约现代美术馆举办的“视觉的反应”美展以后。
欧普艺术的艺术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图形为纯粹的抽象形态,而且多采用硬边的几何形,对比强烈。
2、空间感很强,画面会产生一种光的颤动感。这种效果也称为“光效应空间”。
3、观者成为艺术品的参与者,会受到直接的感染(不会受到文化等因素的约束)。 作品以纯粹几何形态与色彩表现造型,发展具体艺术的数理构成,追求强烈的视觉刺激,追求动感和制造光的颤动空间及视觉幻觉,使观者视网膜经受某种刺激与体验,引起视觉和心理方面的反映。 作品最大的特征是综合表现运动、时间、空间;突出形式表现;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几何形态与硬边技法构成作品;重视引发观众的参与以及引起观者心理反应。由于欧普艺术作品感染力强,信息量高,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各个设计行业。
作业:矛盾空间一张
1、画面尺寸30X30cm。
2、画面中有多个立体形态。
3、黑白灰表现。
31
平面构成——教案
《平面构成》 教案
授课时间:2012-–2013学年度 2 学期
授课教师: 许磊
授课对象: 图形图像
班级人数: 60
所用教材: 《平面构成》
出 版 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教学目标:通过点线面的重新组合创造抽象而具有美感的画面。通过欣赏和设计训练,增强学生的平面造型观念,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和现代的审美观。
重点: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构成的形式美,掌握“分解构成”、“重复构成”的设计方法。
难点:基本形的设计及排列。
该课分两个课时上,本节着重了解并掌握基本形的构成方法,能完成一幅分解构成作业。
教学过程:
第一章 构成-造型设计基础
一、什么是构成
1、 概念
2、 三大构成
二、为什么要学构成
1、 构成与设计的关系
2、 构成课的作用
3、 构成课的特点
三、构成发展史
1、 发展背景
2、 发展过程
3、 主要代表人物
第二章 构成的基本要素一点、线、面
第一节 点
一、点
1、概念
2、点的分类
3、点的特性
4、点的构成与应用
一、点
1、概念
(1)几何学的概念---线的端点和交点,没有大小方向和位置的最小几何单位。
(2)从造型意义上讲,点必须是有其形象存在才是可见的,因此,点是具有空间位置的视觉单位,但其大小绝不允许超越它作为视觉单位“点”的限度,超越这个限度,就成为形或面了。
2、点的分类
点积极点、独立存在,有大小;消极点 视觉上看不到感觉到
3、点的特性
(1)点的聚集性:为画面上只有一个点时
(2)点的扩张性:为点在画面中央时
(3)点的连接性:相同两点成线;一大一小产生运动感
(4)点与形的关系;圆点最佳,即使较大,仍会给人点的感觉。
4、点的构成和应用
(1)等点构成(图形)
(2)差点构成(图形)
(3)网点构成(图形)
第二节线
二、线
1、概念
2、线的种类和特性
3、线的作用
4、线的构成
二、线
1、概念
(1)几何学的概念
线只具有位置,长度而不具备宽度和厚度的是点的移动轨迹,是一切面的边缘和面与面的交界。
(2)从造型意义上
它必须使我们能够看到,所以线具有位置长度和一定的宽度
2、线的种类和特性
有形的线----是直观的,能看到的,如直线、曲线、斜线等;
线从性质种类上分:
无形的线----需要观察,分析比较和研究后发现,如火车,轮船的行驶等. 直线 :强性,明晰,单纯,男性性格;
粗直线:有力坚强,厚重,稳重;
线形 细直线:神经质、尖锐;
锯状直线:不稳定、焦急。
曲线:几何曲线----用规矩绘制而成的曲线
自由曲线:富个性的曲线:C曲线;S曲线涡线
3、线的作用
(1)线是物体抽象化表现的有力手段
(2)线的粗细产生空间感
4、线的构成
(1)等线构成(图形)
(2)差线构成(图形)
(3)屏线构成(图形)
第三节 面
三、面
1、概念
2、形的分类
3、面形的特性
4、面的组合形式
三、面
1、概念----线的移动轨迹,具有长度和宽度的两度空间,有方向位置。 垂直线平移成方形
直线回转移动成圆形
倾斜的直线平行移动为菱形
直线以一端为中心,进行圆、形移动为扇形
2、形的分类
形:直线形、曲线形、自由形、几何形
3、面形的特性
方形、圆形、三角形是平面几何形态中最基本的三种形式,又称为“三原形”
(1)圆形
形中最完善无缺的形,也常用月圆镜圆表示美好的事物,如“花好月圆”“破镜重圆”形容人长得可爱用“圆圆的苹果脸”等。
(2)方形
最常使用的形,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多是方形的,如我们住得房子、门、窗、床、桌子、黑板、讲台、课桌等等。
(3)三角形
最稳固最有力的形,如金字塔,各种坡形房顶等。
4、面的组合形成(形与形的关系)
图例两个或以上的形聚合时的变动(8种)
并列 形与形保持一定的距离
相遇 两形边缘相连接
重叠 产生前后层次感
透叠 形成透明部分
联合 两形相重合,形成新的形
减缺 一个形减另一个形,形成新的形
差叠 重叠的部分
重合 合二为一
三、作业:点、线、面综合练习。
四、作品赏析
第三章 构成美的要素
一、变化与统一
变化---在构成中强调出各自的特点
统一---在变化中有主次之分,使局部服从整体
关系:变化与统一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只有变化而无统一,就显得松散,软弱混乱;反之,则显得呆板而无生气。
二、对称与均衡
以一轴为中心,向不同方向发展
对称(均齐)---等量等形组合
均衡(平衡)---异形等量组合
对称形式:
左右对称:以对称轴为中心,作上下左右对称的图形;
放射对称:如伞、风车、动物中如海星、水母等;
移动对称:形平行移动,方向不变,移动位置,明确而有秩序如走路; 扩大对称:形按一定的比例扩大或缩小,构成的图形产生动力之感。 均衡形式:动物的各种动作,各种形态的变化,如舞蹈的动作等。
三、对比与调和
对比----不同的形态,色彩或质感,大小等要素组合起来,突出个性,使之多种造型之间造成极大差异。
如黑白、粗细、长短、胖瘦、曲直、动静等
调和:在造型的各要素中,强调其共性,达到协高
关系:对比与调和也是辩证的关系,调和即为统一,变化的统一或多样的统一
四、节奏与韵律
节奏---造型要素有规律的重复
韵律---节奏的反复连续形成的韵律
关系:节奏是韵律的纯化,韵律是节奏形式的深化,是互相的关系,节奏富理性,韵律富感性。
第四章 平面构成形式
第一节 重复构成
一、重复构成
1、概念 2、特点 3、基本形 4、骨格 5、重复的形式
一、重复构成
1、概念
将重复的基本形排列在重复的骨格内就形成了重复构成
骨格:基本形在空间的聚集编排建立起明确的行伍关系
骨格网可变化的要素:间距、方向、线型
2、特点
平缓和谐,秩序律动
3、基本形
一个设计单元 ,以简炼为宜,要富有新意,要考虑整体效果。
4、骨格
(1)条式(2)斜条式(3)方格式(4)斜方格式
5、重复的形式
(1)一个形体反复连续(正负形,也叫图地反转这个理论的发现是1920年一个叫芦宾的人研究出来的,故称“芦宾之壶”又叫“图地反转”可交替)
(2)两个形体反复连续
(3)多个形体反复连续
三、作业:重复构成一张,尺寸:20×20cm
四:作品赏析
第二节 近似构成
近似构成
一、
1、概念
近似基本形在重复或近似骨格中的排列就形成了近似构成,是重复的轻度变异
2、特点
打破了重复构成的单调,表现出有变化又不失系列感,既统一又有对比的特征。
3、基本形的获取
(1)组织同一类别的形,结构、性质、形状类似如不同的树叶,形状近似
(2)联合或减缺出来的形象
(3)形状不同的物象,用同一手法造型,构成近似
4、近似构成的骨格
可通过变化重复骨格网的方向,间距,线型号获取,也可把近似的形态自由排列
5、近似形在近似骨格中的排列
(1)方向、位置灵活,形在框内所占面积大致相同
(2)形可以不受骨格单位约束,可占有两个骨格单位
(3)形可以被骨格线切去,在框内以残缺显示。
6、近似程度的把握程度要适宜,太大,统一感太强,接近重复构成,太小,变化太大,失去近似感
7、近似构成的构成形式
(1)近似形在重复骨格的排列(最常用最基本)
(2)近似形在近似骨格中的排列(一般不主张画面效果易凌乱。
(3)任选一个基本形,进行方向,位置,填色变动
二、作业:近似构成一张,尺寸:20×20cm
三:作品赏析
第四节 渐变构成
一、渐变构成
1、概念 2、特点 3、基本形的渐变形式
4、渐变骨格形式 5、渐变比率 6、表现形式
一、渐变构成
1、概念
基本形和骨格逐渐地向外或向内扩大或缩小,有规律的循序渐进的变化,就构成了渐变构成。
2、特点
渐变是一种规律性很强的现象,这种现象运用到视觉设计中能产生强烈的透视感和空间感,是一种有秩序有节奏的变化
3、基本形的渐变形式
(1)形状的渐变
一个基本形渐变到另一个基本形,基本形可以由完整渐变到残缺,也可以由简单渐变到复杂,由抽象渐变到具象
(2)位置渐变
逐渐改变形态在空间中的朝向
(4)色彩的色相,明暗程度及鲜灰程度等
(5)大小渐变
基本形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的渐变排列,会产生远近深度及空间感
4、渐变骨格形式
(1)单元渐变
单向骨格线渐变
(2)双元渐变
双向骨格线渐变(既有纵向又有横向)
(3)分条渐变
横条或竖条式骨格渐变
(4)阴阳渐变
正负形的渐变
5、渐变构成的渐变比率
渐变比率大:变化剧烈,对比鲜明
渐变比率小:重复、柔和,缺乏空间效果。
6、渐变构成的表现形式
(1)基本形渐变,骨格不变
(2)基本形不变,骨格渐变
(3)基本形渐变,骨格渐变
(4)单以骨格线的变化(分条渐变)分条的宽窄变动。
二、作业:渐变构成一张,尺寸:20×20cm
三:作品赏析
第四节 发射构成
一、发射构成
1、概念2、特点3、发射骨格形式
1、概念
是一种特殊的重复,也是一种渐变的造型,是指重复的形或骨格单位环绕一个中心向外散开或向内集中
2、特点
具有多方面 对称性及视觉焦点和光学效果,引人注目,视觉效果强烈
3、发射骨格形式
(1)离心式骨格:骨格线由中心向四周散开
(2)向心式
骨格线由四周向中心集中,如万剪射向靶心。
(3)同心式
以一个焦点为中心,层层环绕发射,如枪靶图形。
(4)多心式
以数个以上的圆心点进行的发射构成,以上3种可任意组合,一种太单调。
二、作业:发射构成一张,尺寸:20×20cm
三:作品赏析
第五节 特异构成
1、概念 2、特点 3、特异形的获取
一、特异构成
1、概念
指构成要素在有秩序的关系里,有意违反秩序,使省数个别的要素显得突出,以打破规律性
2、特点
使画面减少单调感,造成动感增加趣味
3、特异形的获取
(1)基本形的特异
(1)大小特异---改变基本形大小
(2)色特异---改变基本形的黑白灰关系
(3)位置特异---改变位置
(4)形状特异---改变形状
(5)方向特异---改变基本形的方向
(6)理特异---改变基本形的质感及纹理
(2)骨格的特异
(1)方向特异:骨格
骨格在运行中,方向特异
(2)整体错位
(3)结构异质骨格线结构发生形态上的改变
需注意:
一般来说,特异形或骨格只占少部分或极小的位置,才能突出
二、作业:特异构成一张,尺寸:20×20cm
三:作品赏析
第六节 肌理构成
一、肌理构成
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纹理,如光滑、粗糙、软硬、光泽
1、肌理的形式
(1)视觉肌理---用眼睛观察到的肌理,也叫平面性肌理
(2)触觉肌理---用手触摸感觉到的肌理,有凹凸感,也叫非平面性肌理。 例(1)复印的毛线为平面肌理(视觉肌理)
同样用毛线粘贴到画面上为触觉肌理
(2)纸揉碎展开为触觉肌理
揉皱的纸加颜色用在绘画上是视觉肌理
2、肌理的创造
创造层出不穷,在于发现和利用,参考书P45-46
第七节密集构成
七、密集构成(结集、疏密构成)
一、密集构成
1、概念
也是一种对比,利用基本形数量排列的多少,产生疏密、虚实,松紧的对比效果。
2、特点
(1)具有一定数量的基本形
(2)不受骨格的限制
(3)自由排列在画面上
3、基本形
(1)重复形
(2)近似形(最美最常用)
(3)渐变形等,(强调共性,统一,否则凌乱)
4、形式
(1)点的密集
基本形在组织排列上都趋向一个点密集,愈接近此点愈密(注意基本形组织不能过于规律,否则会有发射的感觉
(2)线的密集
密集状态的基本形呈线状分布,周围排列稀疏的基本形
(3)自由密集
不受约束,完全是自由散布,疏密变化较微妙
注意:
(1)基本形以简为好,数量要多,面积要少
(2)基本形的形状可是重复,近似或渐变在大小,方向上可自由变化
(3)背景也可根据画面需要作一个疏密形式,但不应喧宾夺主,背景只是为了丰富内容。
二、作业:密集构成一张,尺寸:20×20cm
三:作品赏析
第八节对比构成
一、对比构成
1、概念
对比是一种自由生的构成形式,它不以骨格线为限制,而依据形态本身的大小、疏密、虚实、色彩、肌理等对比的因素构成。
2、视觉要素的对比形与形之间
(1)大小对比:造成轻重、主次、进退感
(2)形状对比:不同形之间的对比--方圆、曲直
(3)色彩对比(黑白灰)
(4)数量对比(上下左右中等)
(6)方向对比(不同方向感)
(7)肌理对比(粗细、光滑等)
(8)重心对比:稳定与不稳定
(9)虚实对比:明显与不明显,前进与隐退感
注意:在处理对比关系时要注意画面整体统一效果(对比与协调原理)
二、作业:对比构成一张,尺寸:20×20cm
三:作品赏析
第九节 空间与矛盾构成
在平面构成中,空间感只是假象,也可以说是三维空间的错觉,其本质还是平面
1、平面上形成空间感的因素
(1)利用大小表现空间感:近大远小
(2)利用重叠表现前后,上下的感觉,从而产生空间感
(3)利用阴景表现空间感:阴影明暗的区分使形象具有立体感
(4)利用间隔疏密表现空间感近宽远窄
(5)平行线的方向改变表现空间感
(6)肌理变化表现空间感(表面粗糙的物体显近,光滑细腻远)
2、空间除正负之分,根据人的视觉及心理感受主要分以下四类:
(1)平面性空间
形象与画面平行,无厚度,无前后、无深度,散构图(儿童画)
(2)幻觉性空间
形象不与画面平行,在平面中产生了立体感,如前后感,纵深感等,常借助渐变,发射透视等手法。
(3)暧昧性空间
有些幻觉性空间是暖昧性的,形象忽前忽后,时凸时凹,使人产生闪动的错觉。
(4)矛盾性空间
有些幻觉性空间是矛盾性的形象在真实的空间里不能产生或不可能有的事情,但在假设空间中存在。
3、作业:空间构成一张,尺寸:20×20cm
4、作品赏析
平面色彩构成教案
《动画图形基础》教案 学时数:64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动画设计学科的专业必修课,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动画艺术设计专业要求掌握的观察方法和思维方式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与此同时解决学生基本造型与色彩表现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点线面,表达对物体造型及色彩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第一章 平面构成(32学时)
第一节 概述
1、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按一定的原则将各种造型要素组合成美的形态,其过程和结果称为构成。更明确地说是研究视觉设计中最基本的造型(构成)要素——形、色、体在二维或三维的空间里排列和组合形成的美的形态,是从诸多的审美实践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形式法则。平面构成是一门视觉艺术,是在平面上运用视觉反应与知觉作用形成的一种视觉语言,按照一定的构成原理,将点、线、面等造型要素在平面上进行排列、组合,构成具有装饰美感的画面, 从而创造出新的视觉形象。平面构成则是以轮廓塑造形象,是将不同的基本形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上组合成图案。
平面构成力求从点、线、面这些单个的视觉元素开始,通过构成训练让我们熟悉设计的“字”和“词”,然后用材料和质感丰富视觉的感受,通过构图、形式美法则、视觉心理等,去研究各种元素组合的形式和效果。构成的训练,为平面设计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它是设计的基础。
2、平面构成设计的元素:
概念元素:是在头脑里存在的点、线、面、体。
视觉元素:是将概念元素体现在实际设计中,包括大小、形状、色彩、肌理等。
关系元素:是把视觉元素在画面上进行组织、排列,是形成一个画面的依据完成视觉传达的 目的。包括方向、位置、空间、重心等。
实用元素:是指设计所表达的内容、目的和功能。
第二节 平面构成要素
1、包豪斯——永恒的影响。1919年4月1日在德国魏马成立的一所设计学院, 是世界上第一所为培养现代设计人才而建立的学院。虽然仅存14年, 但对德国乃至世界的现代设计及其教育的影响不可估量。它在理论和实践上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体系, 培养出大批优秀的设计人才, 成为20世纪初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发源地。
包豪斯是现代设计的摇篮, 其所提倡和实践的功能化、理性化和单纯、简洁、以几何造型为主的工业化设计风格, 被视为现代主义设计的经典风格, 对20世纪的设计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2、基本形的创造
形的概念(形体,形象,形态)
形 :概念的形(抽象)
现象的形(具象) —自然形(有机形、无机形)
—人为形(有机形、无机形)
基本形:设计由一组重复的或彼此有关联的“形”构成,这些形称之为基本形。基本形由一组相同或相似的形象组成,在构成内部起到统一的作用。基本形设计以简为宜。形象的相遇:两种以上的形相遇,可产生八种形式。
1) 分离:面与面之间互补接触,始终保持若干距离。
2) 接触:面与面在互相靠近的情况下,边缘发生接触。
3) 覆叠:面与面靠近时,由接触更近一步,成为覆叠,有前后之分。
4) 差叠:面与面交叠部分产生出一个新的形象,其他不交叠的部分消失不见。
5) 透叠:面与免交叠时,交叠部分产生透明感觉,形象前后之分并不明显。
6) 联合:面与面互相交叠而无前后之分,可以联合成为一个多元化的形象。
7) 减缺:面与面覆叠时 ,在前面的形象并不画出来,只出现后面的减缺形象。
8) 重叠:面与面完全重叠,成为一个独立的形象。
3、 骨格在平面构成中的作用
骨格的定义:任何平面设计都是按一定的规律将基本形进行编排组合构成,这种管辖形象的方式称为骨格。
骨格的功能:是将形象在空间或框架里作各种不同的编排,使形象有秩序地排列,构成不同的形状与气氛。骨格既起管辖编排形象的作用,也给形象以空间阔窄的功能。
骨格的结构方式:规律性骨格;非规律性骨格
规律性骨格:以严谨的数字方式构成精确的骨格线。基本形依骨格排列,具有强烈的秩序感。主要有重复、近似、渐变、发射和特异等构成。规律性骨格有水平线和垂直线两个主要元素。 非规律性骨格:没有严谨的骨格线,构成方式自由生动。如密集、渐变、近似构成。 4、
(1)点
点是相对较小的元素,它与面的概念是相互比较而形成的,同样是一个圆,如果布满整个作用,它就是面了,如果在一幅构成中可以多处出现,就可以理解为点。
点:点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吸引视线,多点可以创造生动感。
点的视觉特性:单一的点具有集中凝固视线的效用,容易形成视觉中心。多点会创造生动感,大小各异就更加突出了。连续的点会产生节奏、韵律,点的大小不一的排列也容易形成空间感。点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表明位置和进行聚集,一个点在平面上,与其它元素相比,是最容易吸引人的视线的。
点的构成形式:不同大小、疏密的混合排列,使之成为一种散点式的构成形式
点的线化:将大小一致的点按一定的方向进行有规律的排列,给人的视觉留下一种由点的移动而产生线化的感觉 以由大到小的点按一定的轨迹、方向进行变化,使之产生一种优美的韵律感
点的面化: 把点以大小不同的形式,既密集、又分散的进行有目的的排列,产生点的面化感觉 ,将大小一致的点以相对的方向,逐渐重合,产生微妙的动态视觉
(2)线
线是具有位置、方向与和长度的一种几何体,可以把它理解为点运动后形成的。与点强调位置与聚集不同,线更强调方向与外形。
线:线可以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这点在平面设计中应用很广,尤为重要。画面的工整感、速度感也是由线形来实现的,优雅的线型多为曲线。
线的视觉特性:垂直的线刚直、有升降感;水平的线静止、安定;斜线飞跃、积极。曲线优雅、动感;曲折线不安定;粗线稳重踏实,前进感;细线锐利、速度、柔弱感; 直线具有男性的特征,它有力度、相对稳定,水平的直线容易使人联想到地平线。曲线则具有女性化的特点,具有柔软、优雅和病态的感觉。
线的错视
线的构成形式
线是点移动的轨迹
造型要素—点 线 面
面化的线(等距的密集排列)
疏密变化的线(按不同距离排列)透视空间的视觉效果
粗细变化空间, 虚实空间的视觉效果
错觉化的线(将原来较为规范的线条排列作一些切换变化)
立体化的线
不规则的线
线可以构成面(只要线出现了封闭,就是一个面了)
线可以突出形,勾线具有美化作用
曲线的整齐排列会使人感觉流畅,让人想象到头发、羽絮、流水等,有强烈的心里暗示作用,而曲线的不整齐排列会使人感觉混乱、无秩以及自由。
(3)面
与点相比,它是一个平面中相对较大的元素,点强调位置关系,面强调形状和面积,请注意这里的面积是讲的画面不同色彩间的比例关系。
1) 面的构成形式 :它体现了充实、厚重、整体、稳定的视觉效果
2) 几何形的面,表现规则、平稳、较为理性的视觉效果
3) 自然形的面,不同外形的物体以面的形式出现后,给人以生动、厚实的视觉效果
4) 有机形的面,得出柔和、自然、抽象的面的形态
5) 偶然形的面,自由、活泼而富有哲理性
6) 人造形的面,较为理性的人文特点
点和面之间没有绝对的区分,在需要位置关系更多的时候,我们把它称为点,在需要强调形状面积的时候,我们把它看为面。
点、线、面命题组合构成(以表现情感、感觉、音乐、心理状态、视觉因素、抽象因素为主,如以喜悦、悲伤、热恋、心神不定、温柔、烦躁、乡间音乐之旋律、爵士乐等为题)注重点、线、面构成表达主题的形式效果和主次关系。
第三节 形式美法则
在自然界中,各种事物都以完美的状态存在,悦目人们的视线,美化人们的心灵,这些美丽的事物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美的因素。如:海螺的生长结构,符合数学秩序的规律性;向日葵的葵花籽,生长结构从小到大、从密到疏、从中心向外渐次扩散,都具有优美的比例关系和较强的韵律。这些美的因素,通过人们的视觉器官接受以后,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视觉经验。
1、 对称与平衡
2、 变化与统一
3、 对比与调和
4、 节奏与韵律
对称:指将中心两侧或多侧的形态,在位置、方向上作互为相对形式的构成。这种形式带来的视觉感受趋于安定和端庄,显示出规范、严谨有序、安静、平和的形式特征。 如中国汉代画像砖上的图案构成、唐代铜镜上的纹样构成、我国传统的建筑(特别是宫殿、庙宇的建筑)形式、欧洲中世纪哥特式教堂门窗的布局. 我国民间结婚用的双“喜”字、新年时家家大门上贴的门对以及一些奖章、标徽的设计等都采用了对称的形式。在自然界中,对称美的形式也随处可见,如人的身体构造,从五官的位置到人的躯干四肢都是对称的、蝴蝶的双翅、各种树木、果实、花卉的生长结构都呈现出对称的形式美感
平衡:形式的美感特征在于画面多个重心相互作用,对整体的和谐完
美起效应,使作品看上去舒适,各组成部分穿插得当。它不像对称只能把作品的重心放在最稳定的中心线上而给人一种四平八稳的感觉,它的形式比较自由、活泼,画面达到一种平衡的美感即可。因此,在平面设计中,平衡的形式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是以构成的整个印象给我们以平衡之美,因而会有较高的自由度。如运动的人体、飞翔的鸟、奔驰的兽、水流激浪都是平衡的形式。表现这种平衡美的时候,保持形象的动势和重心的平稳即可。
变化:在构成中强调突出各元素的特点,使画面具有丰富多彩的不同差异性,即为变化。在变化中要有主次之分,使局部服从整体。变化法则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变化而变化,它要为画面整体效果的传达服务。变化过多易杂乱无章,无变化又死板无趣。变化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形体的变化,如大小、高低、粗细、曲直;方向的变化,如正反、旋转、内外;空间的变化,如前后、上下、左右;色彩的变化,如深浅、浓淡等都可产生多样化的视觉表现。
统一:统一是一种富有秩序的安排,是设计者对画面整体美感进行调整和把握的主要方法和意图。在此,我们要强调平面设计中的统一不是对二维平面上静止状态下多种要素机械而类似的重复,而是指多种相异的视觉要素间的和谐相构。统一原理在设计构成中的美学意义主要表现在对设计整体美感的妥善安排上,表现在对那些复杂、富有变化的状态所构成的有秩序的组合之中。
第四节 平面构成规律
1、 重复
重复的一般概念是指在同一设计中,相同的形象出现过两次以上,重复是设计中比较常
用的手法,以加强给人的印象,造成有规律的节奏感,使画面统一。所谓相同,在重复的构成中主要是指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的相同。重复中的基本形:用来重复的形状称为基本形,每一基本形为一个单位,然后以重复的手法进行设计,基本形不宜复杂,以简单为主。
重复的类型:
基本形的重复:在构成设计中使用同一个基本形构成的图面叫基本形的重复,这种重复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
1) 方向的重复:形状在构成中有着明显一致的方向性。
2) 骨格的重复:如果骨格每一单位的形状和面积均完全相等,这就是一个重复的
骨格,重复的骨格是规律的骨格的一种,最简单的一种。
3) 形状的重复:形状是最常用的重复元素,在整个构成中重复的形状可在大小、
色彩等方面有所变动。
4) 大小重复:相似或相同的形状,在大小上进行重复。
5) 色彩重复:在色彩相同的条件下,形状、大小可有所变动。
6) 肌理的重复:在肌理相同的条件下、大小、色彩可有所变动。
2、 近似
近似指的是在形状、大小、色彩、肌理等方面有着共同特征,它表现了在统一中呈现生动变化的效果。近似的程度可大可小,如果近似的程度大就产生了重复感。近似程度小就会破坏统一。
近似的分类:
形状的近似:两个形象如果属同一族类,它们的形状均是近似的,如同人类的形象一样。 骨格的近似:骨格可以不是重复而是近似的,也就是说骨格单位的形状、大小有一定变化,是近似的。
近似基本形可用下列方法得到:
关联:即一组基本形,同属于一个类型,一个品种、或有相似的功能,都能成为近似的基本形。
相加相减: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形相加(联合) 或相减(减缺) ,由于加减的方向、位置、大小、比例不同而获得一系列近似的形。
3、 渐变
渐变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是,极为常见。它是一种符合发展规律的自然现象, 如一天的时间从零时到24时,人从幼年、青年、壮年到老年,树木从小苗到参天大树,植物树
叶由大到小的排列,火车从起点到终点等,包括季节的更替,月亮的盈亏,水纹的运动等都是渐变现象,就像是画一幅画,从第一笔开始到最后完成,都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都属于有秩序的渐变现象。
渐变的类型
(1)形状的渐变:
1) 从一种形象逐渐过渡到另一种形象的过程,就是形象渐变。形状可以由完整渐变到残缺,
也可以由简单渐变到复杂,由抽象渐变到具像等。
2) 大小和间隔的渐变,基本形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的排列,基本形的间隔渐变会产生远近
深度及空间感。当基本形变大时就感到离我们较近,变小时感到离我们远,这样的大小渐变就产生了远近的深度感。除了使线的间隔有秩序的渐变外,也可以使线的间隔相等,而线的粗细从窄到宽,或同时将线的粗细变化从宽到窄,其间隔则相对的从小到大。
3) 方向渐变,基本形的方向,通过平面旋转,发生有规律的逐渐变动. 不改变基本形的形
状,造成平面空间中的旋转感。
4) 位置渐变,基本形作位置渐变时须用骨格,因为基本形在做位置渐变时超出骨格的部分
会被切除掉。基本形在有作用性的骨格中,有规律地作上下、左右或对角线方向的平面移动,从而产生位置的渐变。
5) 虚实渐变,即正形与负形的渐变,也称“图”与“底”的渐变。是用黑白正负变换的手法,
将一个形的虚形渐变为另一个形的实形。这种渐变方式巧妙地利用共用边缘线,完成空间与图形的转换,中间过渡地带有似是而非的特点。设计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渐变的速度,“图与底”的渐变速度不宜太快,太快容易引起视觉跳动,应以一种自然的、不知不觉的转换,构成虚虚实实变化莫测的视觉空间。
(2)渐变的骨格:
1) 等差级数数列,又称为算术级数,在编排中等差数列各项之差(公差) 必定相等。如1、2、
3、4,5,6……,或者10、8、6、4、2……。产生渐增或渐减的变化效果。在构成的秩序上,不会形成急剧的增减现象。
2) 等比级数数列,又称为几何级数,用公比依次乘上前项,就可造成等比数列。例如公比
为2,即得1、2、4、8、16、32、……。 以等比级数数列编排的渐变设计,能产生较强的韵律感。
3) 植物生长级数数列,也称费波纳齐数列,大自然中植物发芽、抽叶的成长过程,都带有
很美的数学级数的规律。它就是后一项等于前二项之和,即l 、1、2、3、5、8、13、 2l 、
34……。
4) 调和级数数列,调和级数数列为1、1/2、1/3、1/……1/n. 以调和数列编排的渐变设计
产生的节奏较为缓慢。渐变构成中基本形与骨格的关系
4、 发射
发射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中广泛存在,随处可见,太阳的光芒、水中的涟漪,盛开的花朵、贝壳的螺纹和蜘蛛网等都形成的是发射状图形。
发射骨格的种类
1)离心式发射
2)向心式发射
3)同心式发射
4)移心式发射
5)多心式发射
发射骨格和基本形的关系:发射骨格内纳入基本形,即把重复或渐变的基本形纳入发射骨格内。 在一般情况下基本形只能纳入较为简单的发射骨格内。采用有作用或无作用性处理均可,但必须使基本形的排列清晰、有序。
5、 特异
特异,就是指在整体有秩序的安排中,出现一些异质形象,有意地打破整体的秩序。这些少数个别的与整体程序不符的形象显得突出,吸引观者的注意。在生活中,这种特异的变化比比皆是,如:绿叶丛中的一朵红花、星空中的一轮明月、鲜花丛中的几只蝴蝶、一群年轻学生中的一位老教师等,都是特异现象的例子。
特异产生的条件
1、特异的产生必须要有一个相对的“环境场”(就是画面中强烈的秩序感和规律感)作为其条件,以便衬托出这个突然变化的强音效果。在保证画面构成的绝大部分基本单元的大小、形状、位置、方向、色彩等一致的情况下,使极小部分基本单元形象故意偏离这种秩序。
2、利用反向思维的方法,使产生变化的形象从形态、色彩、创意等方面作出令人感到意外的突变。如:平静-骚动、完整--破碎、黑暗--光明、浑浊--鲜艳、秩序--混乱等相互对立的状态。
特异分类
(1)特异基本形
a) 大小的特异
b) 形状的特异
c) 编排的特异
d) 色彩的特异
e) 肌理的特异
f) 其他特异构成
(2)特异骨格
骨格的特异由下列方法得到:
a) 规律转移
b) 规律破坏
6、 聚集
定义:聚散就是利用基本形数量的多少,在排列方式上产生疏密,虚实、松紧的对比效果。聚散的构成方式
(1) 在平面构成的设计中,基本形可借助规律性骨格做聚散的安排。
(2) 按照视觉判断来斟酌处理,非规律性地编排基本形得到聚散的效果。
聚散的基本形
(1) 基本形的数量一定要多一些、密一些,使之排列完成后更有聚与散的感觉。
(2) 基本形的面积要小一些,才能形成疏密、聚散的效果。
(3) 基本形的形状可以是重复的(比如都是圆) ,也可以是近似的。
(4) 形状以简洁为宜,不可太复杂,以便突出疏密有致的编排特点。
(5) 基本形大小、方向最好进行调整改变,使画面看上去更灵活多变。
(6) 在各种规律性的骨格中,应用重复骨格,能造较好的聚散的效果。
聚散的编排
(1) 当画面中有多个密集中心时,要有主次之分。可从密集面积和密集程度上进行调整。
(2) 密集中心可以是以点为中心的密集,也可以是以线或面为中心的密集。
(3) 要使主要密集点与次要密集点之间,产生一定的联系。
(4) 密集形象的运动发展趋势,要形成—定的节奏和韵律感。
第二章 色彩构成( 32学时)
第一节 色彩的物理原理
将两个以上的色彩,根据不同的目的性,按照一定的原则,重新组合、搭配,构成新的
美的色彩关系叫色彩构成。 颜色是很复杂的物理现象。它的存在是因为有三个实体:光源、物体、观察者。
1、光源分析
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做了一非常著名的实验。他把太阳的光引进暗室,使其通过三棱镜再投射到白色屏幕上,结果光线被喜剧性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彩带。这种色光再通过三棱镜就不能再分解了。牛顿据此推论:太阳白光是由这七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七种颜色的现象叫做色散。色散现象在自然界中常常可以看到,雨过天晴,空气中悬浮着许多小水滴,这些小水滴起着三棱镜的作用,使阳光色散,形成美丽的彩虹,由三棱镜分解出来的色光,如果用光度计测定,就可得出各色光的波长。因此,色的概念实际上是不同波长的光刺激人的眼睛的视觉反映。
2、色彩的产生
色彩是光照射到物体上产生的一种视觉效应。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上时,由于物体本身的材质关系,决定了其对光线中的某些色光吸收、反射或穿透,反射回来的色光作用于人的视觉,便产生了某种色彩感觉。
3、构成色彩的因素
光源色 :光源自身呈现色光叫做光源色
标准光三原色:红绿蓝;我们日常见的白光,实际由红绿、蓝三种波长的光组成,物体经光源照射,吸收和反射不同波长的红、绿、蓝光,经由人的眼睛,传到大脑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各种颜色,也就是说,物体的颜色就是它们反射的光的颜色。红、绿、蓝三种波长的光是自然界中所有颜色的基础,光谱中的所有颜色都是由这三种光的不同强度构成。把三种基色交互重叠,就产生了次混合色:青、洋红、黄。基色和次混合色是互补色。物体色:物体本身不发光的色彩统称为物体色。本身特性不同 表面质感不同,对光的吸收与反射也不同。
(1)平行反射(2)扩散反射
第二节 色彩的属性
1、色彩的种类
无彩色系:是指白色、黑色或由这2种色调合形成的各种深、浅不同的灰色。从物理学角度看,不在可见光谱中。无彩色系的颜色只有一种基本性质:明度。它们不具备色相和纯度,也就是说它们的色相与纯度都等于零,色彩的明度可用黑白度来表示。愈接近白色,明度愈高,愈接近黑色,明度愈低。
有彩色系:是指红、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不同明度和纯度的红、橙、黄、
绿、青、蓝、紫都属于有彩色系。有彩色系的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特征,色相、纯度、明度。
2、色彩三要素
(1)色相——是色彩的最大特征。所谓色相是指色彩的相貌,区别各种不同色彩的名称,也就是辩别色彩的差异,指不同波长的光给人的不同的色彩感受。
(2)纯度(饱和度)——所谓纯度就是色彩鲜浊、饱和和纯净的程度。同一种颜色,当加入其它的颜色调和后,其纯度就会较原来的颜色低。
(3)明度——指色彩的明暗程度,对光源来说可以称为光度,对物体色来说,明亮程度。
3、 明度、纯度、色相三要素的关系:
(1)任何色彩(色相)在纯度最高时都有特定的明度,假如明度变了,纯度就会下降。
(2)高纯度的色相加白或加黑,降低了该色相的纯度,同时也提高或降低了该色相的明度
(3)高纯度的色相加与之不同明度的灰色,降低了该色相的纯度,同时使明度向该灰色的明度靠近。
第三节 色彩的混合
1、 原色、间色和复色
(1)原色是混合产生各种色彩的最基本的色,是任何色彩无法调制出来的。也称为一次色。色光三原色:朱红光、翠绿光、蓝紫光。 色料三原色:红、黄、蓝。
(2)间色是两种原色的等量混合。在伊顿的十二色相环中,间色处于两种原色之间。间色也称为二次色。 橙色处于黄与红之间,系黄与红的等量混合。 绿色处于黄与蓝之间,系黄与蓝的等量混合。 紫色处于蓝与红之间,系蓝与红的等量混合。
(3)复色在间色的基础上产生,是两种间色或三原色的适当混合。复色也称为再间色或三次色。
2、 色彩的混合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混合在一起,构成与原色不同的新色,称为色彩的混合。
(1)加色混合法 加色混合也称为色光的混合,即将不同的色光混合到一起,产生新的色光。其特点是将相混合的色光的明度相加,混合的色光的成份越多,所得到的新色光的明度越高,将等量的原色色光混合,就可以得到不同层次的灰色;将所有的色光加到一起(三原色色光都为最大值),就可以得到白色。
(2)减色混合法 减色混合也称为颜料混合,即将不同的颜色混合到一起,可以得到新的颜色。其特点是当混合的颜色越多,或者混合的次数越多,所得到的颜色就越灰暗,将所有的颜色混合到一起,就可以产生黑色。
(3)旋转混合 在圆形的转盘上绘制色块,并使其高速旋转,就会产生色彩混合现象,我们称之为旋转混合。
(4)空间混合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并置,在一起,通过一定的空间距离,在人的视觉内达成的色彩混合称为空间混合。 旋转混合和空间混合并不是真正的色彩混合,而是通过人们先看到的颜色的视觉残留,加载到后看到的颜色上所产生的视觉混合,这两种混合方式不会使色彩的明度变亮或者变暗,而是取参与混合的颜色的明度的中间值,所以也被称为中间混合。
第四节 色彩的象征及色彩构成的表现力
一、色彩的心理
我们观看色彩时,除了直接地受到色彩的视觉的刺激外,在思维方面也可能产生对生活经验,环境事物的联想,进而左右我们的心理情绪,这种反应称为色彩的心理感觉。色彩的心理感觉,按照观者之不同而显现出个别的差异,尤其是爱好,厌恶等。
热 是用色相环上完全的纯红来表现。纯红具有最强烈的红度。表现热的色彩会向外辐射,并且引人注目;因此,红色常常用在平面设计上。此种色彩,强烈、积极又具震撼效果,并且似乎不安于规格内,蠢蠢欲动、蓄势待发。所以,此种色彩对人影响很大。例如,可能会使人血压升高、神经紧张等等。
冷是用纯蓝来表现。鲜艳的蓝有命令、强势的意味。表现冷的色彩会让人想起冰和雪。蓝、绿和蓝绿色所激起的情感就和表示热的色彩所激发的情感完全不同。冷冷的蓝抑制新陈代谢,令人冷静沉着。
暖 所有含有红色的颜色都能表现温暖的感觉。此种色彩本质上不同于表现热的色彩,是因为加了不同程度的黄色,像红橙色、橙色和黄橙色都是红、黄二色的混合体,所以,可表达出情感的范围也相对扩大不少。温暖的色彩让人觉得受到欢迎并感到舒适、自然。
凉表现凉爽的色彩是以蓝色为基础。之所以不同于表现冷的色彩,是因为加入了黄色而产生黄绿色、绿色、和蓝绿色。
亮 表现明亮的色彩是最淡的粉彩。此种色彩因为组合成本中缺乏显而易见的“色彩”,所以看起来轻飘飘,透明般似的。当色彩愈轻、愈浅,不同颜色之间的变化也相对减少。
暗 表现暗淡的色彩中带有黑色。此种色彩会吞噬空间,使环境更显局限,带有凝聚效果、严肃的意味。
艳 色彩里纯色的多寡决定该色鲜艳的程度。因为没有灰和黑色,所以鲜艳的色彩都非常的清晰、明了。蓝、红、黄和橙等色彩都是十分鲜艳的颜色。
淡 淡雅的色彩是最柔和的粉彩,组合成分中至少要含有65%的白色,具有松散的效果,经常用来表现柔和浪漫。淡雅的色彩高雅、柔和。
1、 冷暖感: 色彩的冷暖感会因明度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感觉,例如:红色系中的粉红色,其温暖感较鲜红色大为降低,并有转趋凉快的倾向,而暗蓝色则寒冷感比鲜蓝减少,浅蓝比深蓝更具寒意感。色彩的冷暖也常受配色的影响;如小面积的绿色,搭配暖色,则整体感还是暖色调。小面积的绿色搭配冷色,则整体感还是冷色调。
2、 进退感: 同一背景、面积相同的物体,由于其色彩的不同有些予人有突出向前的感觉。有的则给人后退深远的感觉。高纯度前进,低纯度后退。其结果暖色前进、膨胀。冷色后退、收缩。明度高前进、膨胀,低的后退、收缩。
3、 轻重、软硬 色彩能使人看起来有轻重感,一般来说,明度越高,感觉越轻,明度越低感觉越重。色相方面, 暖色黄 橙、红给人的感觉轻,冷色蓝、蓝绿、紫等给人的感觉重。
4、 兴奋与沉静感:会引起观者兴奋感的颜色如红色、橙色等。称为(兴奋色);而使人有沉静感的颜色,如蓝、蓝绿??等色,称为(沉静色) 大致来说,亮暖色属于兴奋色,而冷色属于沉静色。就明度而言,明度高的颜色富极积性,为兴奋色,深的颜色较消极,属于沉静色。
6、 华丽与朴素感: 从色相讲:暖色给人的感觉华丽,而冷色给人的感觉朴素。从明度讲:明度高的色彩给人的感觉华丽,而明度低的色彩给人的感觉朴素。从纯度讲:纯度高的色彩给人的感觉华丽,而纯度低的色彩给人的感觉朴素。
7、 色彩的音感: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明度表示出来,声音越高,如红色表示热情的声音,黄色表示快乐的声音,蓝色则表示悲伤的音符。 绘画大师康丁斯基认为:强烈的黄色给人的感觉就像尖锐的小喇叭声音,浅蓝色的感觉像长笛声,深蓝色随着明度的降低,就像低音提琴到大提琴的音响效果。
8、 色彩的味觉感 酸:使人联想到未成熟的果实,因此酸色即以绿色为主,从果实的成熟过程中颜色的变化情形得到概念。因此,黄、橙黄、蓝等色彩,都带有些微酸味的感觉。 甜:暖色系的黄色、橙色最能表现甜的味道感。如粉红色、象牙色的冰淇淋比较具有甜味感。苦:以低明度、低纯度带灰色的浊色为主,灰、黑、黑褐等色,易让人联想到咖啡或者中药。辣:由辣椒及其他刺激性的食品联想到辣味。因此,以红、黄为主。其他如绿色、黄绿的芥菜色、生姜色也是辣味感的色调。
9、 季节感: 春天自然界中的青春焕发、蓬蓬勃勃的生机是用明亮的色彩来表现的。黄绿色则是它的强化色。黄色、粉红色和淡紫色是在植物的蓓蕾中常见的。夏天暖调的、饱和的和积极的色彩,秋季的色彩同春季的色彩对比最为强烈。在秋季,草木的绿色已消失,即将衰败而变为阴暗的褐色和紫色。冬季我们需要的色彩就要能暗示退缩、寒冷和内向的光辉、透明和稀薄。
二、色彩的表现力
当我们看到某种色彩时,常常把这种色彩和我们生活环境,或生活经验中有关的事物联想在一起,这种思维倾向称为色彩的联想. 例如一般人见到红色;会想到血、火、消防车或红苹果,看到绿色可能会想到草皮、树木、绿色的蔬菜、水果等。这种色彩的联想,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人过去的经验、知识,以及化意所影响,也会因年龄、性别、性格、教育、环境、职业、时代与国民性之差异而有所不同。
1、 红色表示生命,热情、精神充沛,使人兴奋、引人注民快活的,充满青春气息,最能引起情结活动的颜色,也是原始人类最早使用的颜色。红色带黄调时暖感增加,带蓝调时编冷,红橙色浓,不透明,充满厚和暖的感觉。蓝色调的红紫兼有高贵的精神和小家碧玉的姿态。红色放在柠檬黄上面时发暗、无力。如果放在黄绿上面,红色有中了邪的感觉,显得嘈杂而粗俗。红橙和黑色对比时,刺激太大,令人不决,有狂热、恶魔般战栗的感觉。红色保持红本身的表现特征,具有非常丰富的变化。
2、 橙色 一般说的桔色,又称橙色,充满了暖色感,是一种红色中带有黄色的色彩。 看到橙色,就会令人想到炎炎夏日。使人有强烈的印象。而橙黄色给人的感觉也一样,就像盛夏炎炎的阳光。
3、 黄色 种类繁多,充满明亮给人以阳光和煦的柔情,太阳、温暖、舒心。在自然界秋天的色彩是黄色,因此,黄色又代表着金秋。明黄在中国帝王时期是禁忌的颜色;尤其是清朝;是天子专用色,表示至高无尚的威严。臣民乱用则定欺君犯上之罪。在古罗马也被作为高贵的色彩。现代僧侣的袈裟也用黄色。而基督教却作为犹大衣服的色,所以在信仰基督教的国家里把黄色以为是最下等色。淡黄色系列,容易使人联想到香味可口的食品,故食品包装设计以此为色调。 黄色经常使用在引人注意的情况下,如信号灯、施工中的符号,安全服等,因而称之为安全色。
4、 绿色 是大自然草木的颜色,所以意味着自然生命和生长,象征和平、安祥、平静、温和。因此给人的印象就是安全、自然,带给我们内心的平安。在交通信号中又象征着前进与安全。在西方绿色又意味着嫉妒、恶魔。
5、 蓝色(青色) 蓝给人最直接的联想便是清澈深造的大空,一望无际的大海,蓝色具有吸引人的魔力,并予人寂静、透明的感觉,可展现无限的空间感。 蓝色表示希望,在西方表示名门血统,因此蓝色是身份高贵的表示。不过相反,蓝色又是绝望的同义语,所谓“蓝
色的音乐”实质就是“悲伤的表示”。 在美国的恳荒时代,蓝色是劳动服的基本颜色。船员的服装以蓝色为主,因此,蓝色又被称为海军色。世界各国的海军,选择蓝白条纹的海魂衫做军服雅致、和谐、威武、肃穆。是海洋中视觉感受的最佳选择。
6、 紫色 紫色是19世纪中叶,英国制造疟疾特效药奎宁的合成色。后来变成合成的染料。当时,维多利亚女王穿着这种颜色的服装,出席万国博览会的盛会,而引发热门话题。格调高雅的紫色系,因此成为英国王室的传统色系。 在西方希腊时代,紫色作为国王的服装色使用,表示着尊贵。在正式的场合或宴会中,也属于非常引人注目的颜色。其特点娇柔、安祥、高尚、艳丽、优雅。
第五节 色彩的对比
一、 对比的概念
两色并置,有明显的不同称之为对比,当对比达到最大值时,我们称之为直径对比或极地对比。
二、 色彩对比的分类
1、 色相对比 色相对比是色彩对比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对比,正是这一对比,确立了色彩存在的价值,有了色相,色彩的其它一系列对比才得以展开。 色相对比是各色相差别而形成的对比,色相对比的强弱可以用色彩在色相环上的距离来表示。
邻近色:以某一颜色为基准,与此色相相邻的颜色为邻近色。类似色:以某一颜色为基准,与此色相间隔2~3色的颜色为类似色。中差色:以某一颜色为基准,与此色相间隔4~7色的颜色为中差色。对比色:以某一颜色为基准,与此色相间隔120°~150°的任一两色互为对比色。互补色:以某一颜色为基准,与此色相间隔180°的任一两色互为互补色。邻近色、类似色的对比为色相弱对比;中差色之间的对比为色相中对比; 对比色之间的对比为色相强对比;互补色之间的对比为色相的极地对比。
2、 明度对比 明度对比是色彩明暗程度的对比。
a 、 明度基调
★ 低明度调——由1—3级的暗色组成的基调,具有沉静、厚重、忧郁、迟钝、沉闷的感觉; ★ 中明度调——由4—6级的中明色组成的基调,具有柔和、甜美、稳定的感觉; ★ 高明度调——由7—9级的亮色组成的基调,具有优雅、明亮、轻松、寒冷、软弱的感觉。 b 、 明度对比的强弱
★ 明度弱对比——相差3级以内的对比,又称为短调,具有含蓄、模糊的特点; ★ 明度中对比——相差4—5级的对比,又称为中调,具有明朗、爽快的特点; ★ 明度强对比——相差6级以上的对比,又称为长调,具有强烈、刺激的特点;
c 、 明度调性的延展
★ 高长调 ★ 高中调 ★ 高短调★ 中长调 ★ 中中调 ★ 中短调 ★ 低长调 ★ 低中调 ★ 低短调
3、 纯度对比 将不同纯度的颜色并置,因纯度的差异而形成的鲜艳的颜色更鲜艳,浑浊的颜色更浑浊的色彩对比现象,称为色彩的纯度对比。
a 、 改变色彩纯度的方法
★ 掺合黑色降低纯度
★ 掺合白色降低纯度
★ 掺合灰色降低纯度
★ 掺合互补色降低纯度
b 、 纯度基调 将纯色与同明度的灰色以不同比例相混合,建立一个9等级的纯度推移,并以此来划分纯度的基调:
★ 灰调——由1—3级的低纯度色组成的基调,容易产生脏、灰、含混无力的感觉; ★ 中调——由4—6级的中纯度色组成的基调,具有温和、柔软、沉静的特点;
★ 鲜调——由7—9级的高纯度色组成的基调,具有强烈、鲜明欢快、拥挤、忙碌的感觉; c 、 对比
★ 纯度弱对比 ★ 纯度中对比 ★ 纯度强对比
纯度对比通过色彩饱和度的中和,可以使过分跳跃的色彩得到抑制,调整画面的主次关系,低纯度调的色彩搭配容易沉闷、暗淡,但如果把握得当,可以得到非常优雅的画面。
4、 补色对比
互补色的对比会使互补的色彩双方更加鲜明,光彩夺目。
在光谱六色中的三对互补色,在互补色对比的过程中又具有各自独特的对比价值: ★ 黄—紫:在明度的极地对比中展开;
★ 橙—蓝:在冷暖的极地对比中展开;
★ 红—绿:在同明度色相的强对比中展开。
5、 冷暖对比 色彩的冷暖感觉既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因色彩感觉的冷暖差别而形成的对比,称为冷暖对比。
a 、 不同色相的冷暖差别:
★ 暖色系:黄、黄橙、橙、红、红橙、红紫等,暖色给人以前进感。
★ 冷色系:黄绿、绿、蓝绿、蓝、蓝紫、紫等,冷色给人以后退感。
b 、 同色相的冷暖差别:
★ 同一色相的颜色,加白色越多。色彩越明亮,同时也越冷;
★ 同一色相的颜色,加黑色越多。色彩越暗,同时也越暖。
c 、 纯度对色彩冷暖的影响:
★ 纯度越高的颜色冷暖的感觉越强烈;
★ 纯度越低的颜色冷暖的感觉越微弱。
7、 面积与色彩对比
b 、 色彩对比与面积的关系
★ 相同色彩的面积对比: 面积相同,对比效果弱 面积差别越大,对比效果越强 ★ 不同色彩的面积对比: 面积相同,对比效果强烈 面积差别越大,对比效果越弱
9、 位置与色彩对比
★、色彩本身的份量感和运动感决定其在画面中的位置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效果;
★、颜色相互之间的关系(距离)不同,色彩效果不同;差异越大的颜色,距离越近,会产生相互排斥的张力,对比效果越强;差异越小的颜色,距离越近,会产生相互吸引的亲和力,者产生共鸣。
三、教学方法
采取理论讲授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先进行理论讲授,然后学生实践,出现问题随时指出,并辅导解决。
四、成绩评价方式
考核与课堂出勤相结合。平时成绩占30%,期末作业占70%。
五、主要参考书目
1.姜桦:《平面构成课题研究》,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年1月。
2.王磊:《色彩构成课题研究》,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年12月。
平面构成教案
平 面 构 成
第一章 平面构成的相关基础知识
第一节 平面构成的含义
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是现代形态构成学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构成在字典中的解释是:构成即构造、解构、重构、组合的意思,是指一种建立在“解构重构”基础上的造型方法。主要研究如何创造形象,形与形之间的关系,以及形象编排和排列的方法,是把数种以上的单元组合成一个新的单元。平面构成是设计中最基础的训练,在构成艺术中,原理和方法主要来自于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是以抽象的形态反映自然现象和主客观世界,在创作方法上,不拘于固定的格式,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图,采用灵活、运动的方式进行创造。由于它的形态是抽象的,因此可以进行方向上的切换,或进行切割,加以重新组合、发展,使之产生千变万化的形式和多种构成方案。
第二节 如何认识、学习平面构成
一、 建立正确的观察方法
二、 培养有创新性的思维方式
三、 发展与新技术新材料相结合的创作方式
第三节 平面构成与抽象形态
一、 关于形态
形态,一般是指事物的形状与表现,一切可见物的外形特征或设计中借以表达一定含义的视觉元素。(视觉元素即形的大小、色彩、肌理),可具有任何形状,大小由设计者自行决定,点线面均可。在设计中,把形态分为三大部分:概念形态、现实形态和抽象形态。在平面构成中会大量运用抽象形态。
二、 抽象形态
构成不完全是抽象的,采用大量的抽象形态进行练习并不是我们的学习目的也不是平面构成的全部内容。我们要充分了解抽象仅仅是一种认识方法,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学习理解形态构成的内在联系。
第二章 平面构成的产生与发展
构成是一种造型的概念。构成艺术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德国魏玛的包豪 斯设计学院,70年代末80年代初被引进到我国,实际上是三大构成的总称,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及立体构成。
平面构成的应用广泛,如建筑设计、室内装饰、壁纸设计、建材表面纹样、图案、服装面料图案、陶瓷、漆器纹样、广告装潢、书籍装祯、染织、摄影、舞 美设计等等。
第三章 平面构成基础要素
一、形态要素
1.点:表示位置,无厚度宽度,是一条线的开始或终结,或存在于两线交叉处,平面构成中点是有形的,可以是任意形,大小不能超过单位视觉点的限度,太大就成了面。在点的形象中,单个的形态没有什么表现力,但可以依靠排列使作品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其构成方式有以下几种:点的聚散、大小、疏密、形状。点的聚散是为了解决构图散乱的问题,大小可解决对比上的四平八稳,疏密对比则可以处理画面的节奏和平衡关系,形状的对比则可使点具有生命力。
2.线:线形态有两大系统,即直线和曲线,几乎所有的线形态,都是从直线与曲线,或两者混合派生出来的。在设计中,要恰当运用线必须掌握线的性格特征。在画面中线条起连接和分割作用,穿插交织、疏密排列,构成画面的丰富效果是物体抽象化的有力手段,在造型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插图、标志等都是用线来体现的。线的构成方式主要以长短、粗细、疏密、方向、肌理、形状、线型组合的不同来创造线条、表现不同线的个性,反映不同的心理效应。
3.面:线的移动构成面(重复移动或不循其固有方向的变动而成面),有长度、宽度,无厚度,有方向位置,面分为直线形与曲线形。直线形又分为几何直线形和自由直线形,曲线形又分为几何曲线形、自由曲线形和偶然形。
二、构成要素
形状:可见东西的外貌,如方圆曲直。
大小
色彩:黑白灰的对比
肌理:物体表面的纹理如粗糙光滑、华丽朴素
疏密
重心:人对形所产生的轻重感及稳定感。
方向:形象的方向决定于观者的方位,也决定于形象与框架或与其他形象的关系。 位置:决定于形象与框架或骨格单位的关系。
空间:设计中某些形象有前进或后退感,在平面设计中,空间也指的深度与立体感。
第四章 骨格和基本形
第一节 骨格
一、骨格的概念
指构成图形的骨架或格式,即构成图形的框架。帮助我们编排形象,决定基
本形的距离和空间。与基本形一起构成画面。
二 骨格的分类
1.按规律性分类
(1).规律性骨格:
以严谨的数学方式构成的骨格,有严格的规律,如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等(它们都必须包括骨格点和骨格线)。
(2.)非规律性骨格
设计可随意构成,没有严谨的骨格线,基本型或其他形象按照叫自由的方式进行排列。如特异、对比、密集、矛盾空间等。
2.按表现形式分类
(1)有作用性骨格
界定基本形的空间,形必须排列在骨格线所组合的单位内,给形的准确的空间,每一骨格单位容纳一个基本形,每一单位空间就是形独立的空间,可自由改变位置方向。包括概念性的骨格和实际出现在设计中的骨格。
(2)非作用性骨格
基本形排列在骨格线的交点上(轴心)给基本形以准确的位置,不决定形象所占空间,也不决定形的方向。
三、 骨格在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应用时,骨格线可出现或不出现,当骨格简单时基本形可相对复杂,骨格线复杂时可由骨格直接构成画面。
第二节 基本形
一、基本形的概念
如果平面设计是由一组重复的或彼此有关连的形态所构成,这些形可称为基本形。它可以是任何形状,用以指称一些包含所有视觉元素的东西。基本形是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可分为创造形(偶然形)和自然形,创造形分为单形和复形。平面构成中创作有相当多的是依据基本形来进行的。如基本形的组合分割等,基本形就象一块砖,当数量增加后,可以砌墙修房子,房子组合成街道,街道又交织汇成城市,在平面构成中多个基本形的组合和发展也出于一样的道理,因此,掌握基本形的构成变化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二、基本形的构成
1.形态的种类
(1)几何形:
可以用工具完成的具有固定角度的形态,分为直线形和弧线形。特点:明快、单纯、规整有秩序感。
(2)有机形:
自然形成的以柔和的曲线为特征的形态,如水滴、鹅卵石等。特点;优美 、有弹性、富于生机。
(3)偶然形、自由形:
如手撕或火烧出的形态。特点:具有人情味,有独特的情趣。
2.形态的派生与发展
(1)体量、比例关系的变化:
变化基本形态的长宽高比例关系,可以获得不同的形状。
(2)方向关系的变化:
改变组成基本形态的线条的方向角度,派生出很多不同的形状。
(3)位置关系的变化:改变各形态在限定位置关系,也可获得不同的单位形态。
(4)肌理关系的变化
(5)色彩关系的变化
以上变化均会出现不同性格不同情态的单位形态。
3. 单形造形法
(1)单形:
如果设计只包括一个主体的形或包括几个不同的也与周围形态不同的形,我们称之为单形。它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形,可以由较小的形连接构成。一个设计不宜出现过多的单形,以免破坏统一感。
(2)复形:
由两个以上部分所构成,各部分之间有明显的负形存在。
基本形的设计应尽量简练,过于复杂则太突出,感觉设计杂乱。
(3)正形和负形:
形象占有空间,平面上,形象称为图,周围空间称为底。
正形:白底黑形,图在前,底是背景。形态的注目性较强。
负形:黑底白形,形感觉是平面上的一个洞,形象为底,周围空间为图。一般为底,属于第二层次。
可正可负形:图底互为补充所占空间大致相当。
4. 基本形聚合时的关系:
分离:两形并列保持距离,相互不接触。
接触:形的边缘正好相触。
覆盖:一形覆盖另一形并产生上下前后的关系。
透叠:两形交叠,形具透明性,不掩盖原有轮廓。
联合:形联合成一个新的较大的形象。
减缺:一个形部分被另一形象所覆盖,被减的形比以前细小。
差叠:两个形互相交叠面减缺的另一新形象。
重合:
5.单形造形法(15)
(1)加法:几何形加几何形或有机形或不规则形,有机形加不规则形。
组合方法:连接法、联合法、分离法
(2)减法:几何形减几何形或有机形或不规则形
组合方法:减缺法、透叠法、差叠法
(3)加减法综合:用一个形减去一处补在另一处,联合成一个新形态,或减二加二法、减二加一法。
第五章 平面构成形式法则
(一) 规律性骨格
第一节 群化
一、概念
用相同的基本形,不同的数量,不同的组合方式,构成独立形态的方法。先选择一个理想的基本形,再做相同单形不同数量的组合。单形必须具有连续发展性,具有不同方向的形与形组合的可能性,设计时必须尽量简练和注意形的整体感。可用连接、联合、分离等方法使单形组合更富于变化。
二、具体组合方法如下:
1.基本形的自由组合:多个基本形的自由组合可以产生一个新的形态,如果再将这个形态进行组合,可以产生另一全新形态,无止境的发展下去。
2.基本形的再生组合:将两个原始基本形,复合成一个新的基本形,然后再将新的基本形进行组合,与1不同的是基本形的原始状态发生了量变,组合后的效果也大不一样。
3.基本形的分解组合:将原始基本形分解成两个部分,再重新将其组合,原始基本形发生质变,产生另一种全新的形态。
4.组合方式:对称性群化组合、基本形旋转按放射状群化组合、平行对称群化组合、变异性群化组合。几种方式可综合使用。
三、形成群化所应有的基本要求
1.基本形数量不宜过多
2.当不同基本形构成群化时,应具有共同的形式因素。
3.形之间的位置关系要恰当,避免过分拥挤或松散。
4.注意群化后的外轮廓的整体性。
5.构成群花的基本形要整体,避免零碎的细节。
6.在群化构成中须注意正形与负形的关系,正形负形都要注重它的美观和完整。
第二节 重复
一 概念
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形在骨格内反复连续排列,在各种规律性骨格中重复骨格是取常见的一种,只要将框架内的空间划分成形状大小相等的单位,就构成重复的骨格,重复的形象在视觉上的反映为整齐划一,秩序感强,使人产生深刻的印象。
二 重复中的基本形
指用来构成重复的基本单元。一般以简单为主,避免过于复杂。
三 重复骨格
基本是线的组织,是以线的排列交织而形成主要为方格式、条式。重复形式有1个形反复、2个形一组反复、多个形一组反复
四 重复基本形在重复骨格中的排列
1.形按同一方向,按骨格连续排列。
2.单个形按图地关系黑白互换,正负形交替排列。
3.改变基本形的方向交替排列。
4.重复基本形按不同方向组成有秩序的单元,再用该单元进行重复排列。
5. 重复基本形和空白重复单元交替排列。
6. 重复基本形之间错位排列。
7.按作用性骨格自由排列。
第三节 近似
一、概念
是指形象之间不是完全一样,而是在某些因素上有共同的特征,表现出统一而又生动的效果。是重复的轻度变异,没有重复的严格规律,但仍有规律感。
二 基本形的近似
即基本形有不同的变化而有各有相似之处,主要指形状的近似。如果近似基本形应用在重复骨格中,其大小也必须近似。
四、 近似骨格
骨格在形状、大小、方向、位置等方面都是近似的。是一种半规律性骨格。一般骨骼单元形状上较为不规则。这种骨骼必须是有作用性的,否则近似效果不明显。还有一类是不予立骨骼线,形在框架内凭自己的感觉平均放置,每形所占空间大致相似。
第四节 渐变
一、概念
指基本形或骨格逐渐地,规律性的循序的无限变动,形成一种阶段性的调和秩序。变动时的自然节奏,韵律取胜。
二、渐变的种类
1.形状渐变
2.渐变骨格:骨格单位的形态或大小逐渐地循序变动,取得渐变骨格的方法是逐渐移动水平线和垂直线位置,构成渐变骨格。分单元渐变、双元渐变、 分条渐变 、阴阳渐变。
3.平面渐变
4.大小渐变
5.方向渐变
6.间隔渐变
7.位置渐变
8.疏密渐变
9.色彩渐变
10.空间渐变
11.两种骨格间的交错渐变
三、渐变的整体把握
注意渐变的始形与终形,大小比例与渐变全过程的数量以及渐变形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骨骼线有时比形更为重要,如骨格渐变节奏快,变化大,形要尽量简练。形复杂则骨格简单。
四 比例
可按照某种数列关系进行渐变。
等差数列:加法关系,数列相隔的等级是相同的数字。具有渐变的韵律感。 等比数列:乘法关系,数列中每个数均乘上相同的数字。级数变化大。
费波纳齐数列:第三位数等于前面相邻两数之和。级数变化适中,较易和谐。
第四节 发射
一、概念
是一种特殊的重复,重复的形或骨格单位环绕一个共同中心构成发射图案,具有渐变的特殊视觉效果,可说是特殊的渐变造型。有很强的放射性、刺激感、动态感。
二、发射骨格:
离心式:骨格线从中心或附近散向各方。
向心式:骨格线自各方向中心迫近。
渐层式:骨格线层层环绕同一中心。
多心式:运用多个发射点进行构成。
移心式:发射中心有秩序的逐渐移动。
三、基本形:
线:骨格线成为可见的线或各组线分别纳入骨格单位内。
基本形:非作用性骨格中,基本形可重复,也可近似或渐变。有作用性骨格中,逾线基本形被切除
发射与重复
重复骨格可纳入发射骨格,发射图案也可作为基本形纳入重复骨格内。 发射与渐变
渐变图案可纳入发射骨格,发射图案也可作为基本形纳入渐变骨格内。2.1.3
四、发射的先决条件
必须首先确立中心。可多心可隐蔽也可移出设计之外。中心是方向变化的主要依据。
第六章 平面构成形式法则
(二) 非规律性骨格
第一节 特异
一、概念
在同质的事物中,有少量异质因素存在,这些异质因素就是特异。在设计中,特异是指以重复或有规律变化的图形形象为基础,出现一小部分异质形象元素,强调对规律的突破。
二、特异的种类
1.形状特异
2.骨格特异
3.大小特异
4.方向特异
5.位置特异
6.色彩特异
7.肌理特异
8.空间特异
特异基本形之间可毫无关系,也可有重复近似渐变的关系。特异程度可大可小,可自行决定,过小易被规律淹没,过大则画面难以协调,如过于雷同则失去特异效果。
第二节 对比
一、 概念
指同一性质物质的悬殊差别。将不同的图形形象作对照相互比较。在对比中要强调画面的整体统一。
二、 对比的分类
1. 骨格对比
2. 对比骨格
3. 形状对比
4. 大小对比
5. 色彩对比
6. 质感对比
7. 空间对比
8. 位置对比
9. 重心对比
10.虚实对比
11.方向对比
12.曲直对比
第三节 密集
一、概念
基本形自由的有疏密变化的分布在画面中。是对比的一种特殊情形,即数量很多的形在某些地方密集,在其他地方疏散,集与散之间有渐移的现象。
二 密集的骨格
1. 趋近点的密集
2. 趋近线的密集
3. 无定的密集
三、密集应注意的问题
1.形可以一点、一线或某种简单的形象为框架构图,也可平均放置。
2.基本形相同时形状应相对简单。
3.在密集骨格中一般型的面积较小,数量多才有密集效果。
4.如形的形状大小悬殊时,数量应该相对应减少。
第七章 平面空间
一、概念
在平面上,空间是一个视觉幻象。通过制造视觉空间幻觉的手段来表现平面中的体积的形象。
二 平面空间表现方法
1. 大小变化
2. 覆叠
3. 色彩变化
4. 弯曲变化
5. 改变方向
6. 添加投影
7. 疏密
三、 平面空间的特性
1.幻觉性
2.暧昧性或矛盾性:
形象的局部结构是合理的,但整体是矛盾的。把两种以上空间知觉的形态并存于二次元的平面中,构成图形的矛盾性。平面中的立体感是依靠视觉中的幻觉性而产生的,矛盾空间是指在真实空间中说不能产生或不可能有的事情,只存在于假设的空间中。
矛盾空间的表现形式:
1. 多视点空间形态的并存
1.1二组空间形态并存
1.2三组空间形态并存
1.3多组空间形态并存
2.形态交叉的并存
3.平面立体形态共存
3.1不同时空的图形组合
3.2转移规律,破坏规律
3.3平静的平面形和动态的立体形的综合
《平面构成》教案
《平面构成》教案
一、执 教 者: 侯志峰
二、课 题: 平面构成
三、授课对象: 1207 班学生( 27人)
四、授课时间: 2012 学年第 1 学期
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按一定的原则将各种造型要素组合成美的形
态,其过程和结果称为构成。更明确地说是研究视觉设计中最基本的造型(构成)要素——形、色、体在二维或三维的空间里排列和组合形成的美的形态,是从诸多的审美实践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形式法则。
内容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大块。 平面设计的过程是“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综合应用过程。
第一节 平面构成的概念、用途与学习意义
一、什么是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是一门视觉艺术,是在平面上运用视觉反应与知觉作用形成的一种视觉语言,按照一定的构成原理,将点、线、面等造型要素在平面上进行排列、组合,构成具有装饰美感的画面,从而创造出新的视觉形
象。
平面构成则是以轮廓塑造形象,是将不同的基本形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上组合成图案。
二、平面构成的用途与学习意义
用途 :
平面构成力求从点、线、面这些单个的视觉元素开始,通过构成训练让我们熟悉设计的“字”和“词”,然后用材料和质感丰富视觉的感受,通过构图、形式美法则、视觉心理等,去研究各种元素组合的形式和效
果。构成的训练,为平面设计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它是设计的基础。 意义 :
创造性与活力是设计人员的必备素质。要进行有目的的视觉传达和艺术创造,就必需掌握并应用视觉语言。学习平面构成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平面排版的问题。它要解决两大问题。
1、设计者对形态的认识与再创造。
2、学习和把握视觉语言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二、平面构成设计的元素
概念元素:是在头脑里存在的点、线、面、体。
视觉元素:是将概念元素体现在实际设计中,包括大小、形状、色彩、肌理等。
关系元素:是把视觉元素在画面上进行组织、排列,是形成一个画面的依据完成视觉传达的 目的。包括方向、位置、空间、重心等。
实用元素:是指设计所表达的内容、目的和功能。
第二节 平面构成的造型要素
平面构成的形象
一、形象(形态)的分类
1、概念(形象)形态—纯粹形态(设计中的形)
有机形、几何形 、偶然形
2、现实(形象)形态
自然形、人为形
二、形象的组成元素
形状、大小 、色彩、肌理
二、形象的组成元素
形状 大小 色彩 肌理
产生形状错视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扭曲错视——由于相关因素的诱导、干扰,或是由于背景环境
的影响,会导致形的视觉映像发生变化,使形状发生不同程度的扭曲现象。
(二)由于本身或背景环境的线型诱导,会导致形状的变化或产生某种动感。
三、空间错视:由于视觉判断的出发点不同,使得形象在空间中的位置或图
底之间产生矛盾的现象,即为空间错视。
(一)空间立体的错视——由于观看方向的改变,或是由于注目点的
转移,形在空间中的位置也随之改变,产生忽远忽近、忽前忽后,摸棱两可的变化。
(二)矛盾空间——是真实空间里不存在的,只有在假象空间中才
存在,存在着不和理性的空间。
(三)图底反转——视线在图与底之间切换,使图和底的意义产生变
化,相互转化的现象。
第四章 形式美的规律
在自然界中,各种事物都以完美的状态存在,悦目人们的视线,美
化人们的心灵,这些美丽的事物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美的因素。如:海螺的生长结构,符合数学秩序的规律性;向日葵的葵花籽,生长结构从小到大、从密到疏、从中心向外渐次扩散,都具有优美的比例关系和较强的韵律。这些美的因素,通过人们的视觉器官接受以后,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视觉经验。
对称与平衡 变化与统一 对比与调和 节奏与韵律
对称:指将中心两侧或多侧的形态,在位置、方向上作互为相对形式
的构成。这种形式带来的视觉感受趋于安定和端庄,显示出规范、严谨有序、安静、平和的形式特征。 如中国汉代画像砖上的图案构成、唐代铜镜上的纹样构成、我国传统的建筑(特别是宫殿、庙宇的建筑)形式、欧洲中世纪哥特式教堂门窗的布局.我国民间结婚用的双“喜”字、新年时家家大门上贴的门对以及一些奖章、标徽的设计等都采用了对称的形式。在自然界中,对称美的形式也随处可见,如人的身体构造,从五官的位置到人的躯干四肢都是对称的、蝴蝶的双翅、各种树木、果实、花卉的生长结构都呈现出对称的形式美感
平衡:形式的美感特征在于画面多个重心相互作用,对整体的和谐完 美起效应,使作品看上去舒适,各组成部分穿插得当。它不像对称只能把作品的重心放在最稳定的中心线上而给人一种四平八稳的感觉,它的形式比较自由、活泼,画面达到一种平衡的美感即可。因此,在平面设计中,平衡的形式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是以构成的整个印象给我们以平衡之美,因而会有较高的自由度。如运动的人体、飞翔的鸟、奔驰的兽、水流激浪都是平衡的形式。表现这种平衡美的时候,保持形象的动势和重心的平稳即可。
变化:在构成中强调突出各元素的特点,使画面具有丰富多彩的不同差异性,即为变化。在变化中要有主次之分,使局部服从整体。变化法则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变化而变化,它要为画面整体效果的传达服务。变化过多易杂乱无章,无变化又死板无趣。变化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形体的变化,如大小、高低、粗细、曲直;方向的变化,如正反、旋转、内外;空间的变化,如前后、上下、左右;色彩的变化,如深浅、浓淡等都可产生多样化的视觉表现。
统一:统一是一种富有秩序的安排,是设计者对画面整体美感进行调
整和把握的主要方法和意图。在此,我们要强调平面设计中的统一不是对二维平面上静止状态下多种要素机械而类似的重复,而是指多种相异的视觉要素间的和谐相构。统一原理在设计构成中的美学意义主要表现在对设计整体美感的妥善安排上,表现在对那些复杂、富有变化的状态所构成的有秩序的组合之中。
第五章 设计法则
第一节 重复
重复的一般概念是指在同一设计中,相同的形象出现过两次以上,重复是设计中比较常用的手法,以加强给人的印象,造成有规律的节奏感,使画面统一。所谓相同,在重复的构成中主要是指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
的相同。重复中的基本形:用来重复的形状称为基本形,每一基本形为一
个单位,然后以重复的手法进行设计,基本形不宜复杂,以简单为主。 重复的类型:
1.基本形的重复:在构成设计中使用同一个基本形构成的图面叫基本形的重复,这种重复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
2.方向的重复:形状在构成中有着明显一致的方向性。
3.骨格的重复:如果骨格每一单位的形状和面积均完全相等,这就是一个重复的骨格,重复的骨格是规律的骨格的一种,最简单的一种。
4.形状的重复:形状是最常用的重复元素,在整个构成中重复的形状可在大小、色彩等方面有所变动。
5.大小重复:相似或相同的形状,在大小上进行重复。
6.色彩重复:在色彩相同的条件下,形状、大小可有所变动。
7.肌理的重复:在肌理相同的条件下、大小、色彩可有所变动。
第二节 近似
近似指的是在形状、大小、色彩、肌理等方面有着共同特征,它表现了在统一中呈现生动变化的效果。近似的程度可大可小,如果近似的程度大就产生了重复感。近似程度小就会破坏统一。
近似的分类:
1.形状的近似:两个形象如果属同一族类,它们的形状均是近似
的,如同人类的形象一样。
2.骨格的近似:骨格可以不是重复而是近似的,也就是说骨格单位的形状、大小有一定变化,是近似的。
近似基本形可用下列方法得到:
1.关联——即一组基本形,同属于一个类型,一个品种、或有相似的功能,都能成为近似的基本形。例如我国古代相传至今的“百寿”“百福”。一百个“寿”和 “福”字,有篆书,隶书,草书??。它们彼此间有形状和大小的变动,但都表达了“寿”和“福”的意念,所以都列入近似范围。
2.相加相减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形相加(联合)或相减(减缺),由于加减的方向、位置、大小、比例不同而获得一系列近似的形。
作业:重复、近似
要求:1、作业尺寸30X30cm,纸张尺寸40X40cm.
2、基本形的重复或近似
3、基本形可有大小、正负、方向的变化。
4、画面边框可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