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方文化的背景产生不同
中西方文化环境和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各国的人民有着基本上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体系和价值观。中国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最早为宗教祭祀活动,对自然现象的不了解心身敬畏,于是运用一些祭祀活动来表达自己的崇拜之情。而西方礼仪最早萌芽在中古世纪希腊。礼仪发展最初为宫廷规矩,后在美国得以迅速传播,并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其在人们生活中日趋合理化、规范化,并迅速形成体系,被国际社会认可,成为西方国家共同遵循的礼仪规范。虽然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就西方文明来说,它是西方主要是基督教文化的,它的历史较短,而它的人民是从各个地方移民而来的,众多不同民族和种族都融合在一起,文化的兼容性很强。他们信奉的西方精神,是在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相对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的民族,文化历史渊源深厚,且悠久而丰富,是礼仪之邦
二、学习中西文化差异的目的
1.从世界发展趋势来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交往,有利于彼此间友好合作和交往,有利于区域一体化、全球一体化的发展
2. 从大处来说,一个国家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将有利于各国之间的交往。
3.从小处来讲,一个人了解对方的礼仪民间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容易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
总之,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发展,东西方的礼仪正在相互融合,西方人逐渐地接受了东方文化中重情感等合理因素,东方人也逐渐地接受了西方文化中先进文明的礼仪和交往方式。
三、差异的具体表现
1、社会交往方式的差异:东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人际交往,但在交往的观念、交往的方式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别。如中国人热情好客,在人际交往中饱含热情,问寒问暖,似乎没有什么可保留的,对于了解有关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子女等问题,觉得都理所当然。而在西方国家中,特别重视对方的隐私权。个人稳私主要包括:个人状况(年龄、工作、收入、婚姻、子女等)、政治观念(支持或反对何种党派)、宗教信仰(信仰什么宗教)、个人行为动向(去何种地方,与谁交往、通信)等。凡是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都不能直接过问。西方人一般不愿意干涉别人的私生活和个人隐私,也不愿意被别人干涉。比如,中国人会直接询问别人所买物品的价格。因为在中国人看来,物品的贵贱只是表示该物品的质量。而在西方人眼里,如果你直接询问别人所购物品的价格,就可能是探问对方的经济条件,因此,这也是西方人的隐私,属于不宜直接询问的问题。如果你想了解该物品的价格,只能委婉地夸耀、赞赏该物品,而这样的情况下西方人一般也只告诉你该物品的贵或贱,一般不会告诉你准确价格。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喜欢问一句“上哪儿去?”,这是招呼的一种形式。而在美国,你如果问朋友上哪儿去,则可能会使对方尴尬,因为这也属于对方的隐私,是你不该
过问的。
总之美国人还十分讲究“个人空间”。两人谈话时,不可太近。不得以与别人同坐一桌或紧挨别人坐时,最好打个招呼,问一声“我可以坐在这儿吗?”得到别人允许后再坐下。 中国人对情感的表达比较含蓄,没有西方人直接、大胆。
2.餐饮文化的差异:
理性的西方人更多关注的是营养与生存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他们拒 绝使用味精,认为其是既不营养又有副作用的化学产品;生吃的蔬菜,不仅包 括西红柿、生菜,甚至是洋白菜、西兰花。因而他们的“色拉” 有如一盘饲料,使我们难以下咽。
而感性的中国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味道是烹调的最高准则。在中国人的眼里,“吃”远不单纯是为了饱,也不是为了营养,有时吃饱了,还要吃,这是因为受不了“美味”的诱惑而尽情进行味觉享受。但在西方的理性饮食观看来,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危害人体。
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制作菜肴。另外,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确,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使其毫无创造性,缺乏特色。
中国人则注重整体的搭配和协调,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中国人把做菜称之为“烹调”,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其搭配种类也是多样化,
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形式更是各吃各的,讲究效率,看重时间。一般商谈希望马上进入正题,快速解决
而中国人注重聊欢共乐的情调,喜欢一起聚餐商谈,先寒颤和客套,酒是餐桌最重要的部分,用来维护人与人关系的工具,然后再洽谈
总之,中西饮食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差异,当然,这些差异都具有相对性,几千年来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促成中西方的饮食文化的不断融合。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使得多样的饮食文化不断的互补与兼容。
3.服饰礼仪的差异: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但中国人对于休闲装与正装概念有些模糊,下班后着正装的大有人在,进餐馆也很少人换上正装,而西方国家则不然,下班后马上会换上休闲装,以T恤加牛仔服为主,进西餐馆就比较正式
4. 问候礼仪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 “吃了吗?”“上哪?”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是对西方人来说,“吃了吗?”的问候语是有请客的意思,当问完这句话后,如果对方回答 “还没有”,就应该请客吃饭。而“上哪?”这种打招呼的方式对西方国家友人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 “Hello”或按时间来分, 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西方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大多有两类:第一,谈天气。如英国人见面说:“今天天气不错呵!”这是因为英国终年受西风带的影响,大西洋吹来的潮温气流使得天气无常,就连天气预报也没准,因此人们最关心天气。第二,谈近况。但
只局限于泛泛而谈,不涉及隐私,可以说:“最近好吗?”初次见面总要说:“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5.告别礼仪的差异: 西方朋友告别时会说:“我会保持联系”。其实,这句话仅仅是一种告别词语,相当于“再见”,说话人并无他意,更没有作任何许诺,没有必要刻意等待他的联系。此外,西方人在别人家做客如果想告别,要提前几分钟将告别的意思暗示或委婉地向主人表达,并征得同意才可以离开。如果突然说“我还有事情,得回去了”,随即站起来和主人告别,这在西方国家是被认为是失礼的举止。
6. 个人人生观的差异: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而相反,中国文化却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则提倡谦虚谨慎。一般来说,中国人大多反对或蔑视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例如,“你的英语讲的真好!”“没有、没有,我的英语水平很差”;“你的工作完成的真出色!”“没有、没有,我觉得完成的还不够好。”,这在中国人看来当然是一种谦虚的说法,而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可见,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西方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西方文化鼓励人民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而传统的中国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中国人善于预见未来的危险性,更愿意维护现状,保持和谐。西方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往独行,不愿受限制。中国文化则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步调一致
7.社会习俗的差异:中国人不喜欢说4,觉得8非常吉利,而西方人不喜欢13。中国人视4为不吉利,因为与“死”同音;而在荷兰语中4却是个喜庆的数字,因为与荷兰语“庆祝”一词的发言相近。
四、结束语
中西方各国间再交流中由于各自文化特色形成相互间的碰撞引起的某些误区,要通过相互学习、承认、理解对方文化并相互吸收,在保留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吸收外来文化,使各国间逐渐形成多元文化,以达到相互间的融合。
但在融合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勿盲从,以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提高人类文明素质为目的。
物流0904陈佳佳 2011年10月20日
中西方教育差异英语论文
Course paper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A Comparative Study on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June. 2014
ABSTRACT
In a lifetime, family is the first school, in which parents are the first teachers for the children. Children are the hopes of a nation, and family education is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for children. In a sense, talent competition is the competition of the ability of family education. So family edu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In view of this, America gives more attention to family education. Along with the accelerating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the disadvantage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 family education gradually reveals. So family education reform is urgently needed.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concepts of education, aim of education, methods of education and contents of education between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 and Chinese family education. This thesis will complete the comparative study from the importance, the definition, the differences and the reasons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America and China.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hopes this thesis can provide some helpful suggestions for family education in order to make children grow more healthily and roundly.
Key : family education, definition, difference, cause
Contest
Chapter 1 The Defini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 4 Chapter 2 The Differences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 ..................................................................................................... 5
2.1 The concepts of family education are different............................................................... 5
2.2 The aim of family education are different . ...................................................................... 5
2.3 The methods are different ................................................................................................ 6 Chapter 3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 7
3.2 Different economic form . .................................................................................................. 7
3.3 Different social conditions ................................................................................................ 7
3.4 Different Thinking Patterns ............................................................................................. 8
Chapter 4 conclusion ............................................................................. 9
Works Cited . ............................................................................................ 10
Chapter 1 The Defini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What is family education about? Most people including some parents may say that family education simply means raising and educating. However, it is never the case. Family education is more than raising and educating.
A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Chen Heqin’s Thoughts on Preschool Education defines family education as “Family education is a society use to educate new generation with aims and systems” (Chen Heqin, 2006). It can be proved that as in the period of early childhood, family education processes are critical for elementary-school-age children?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family education is parents educate their children. Yet, the defini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should be extended. Family education is not only the action of family but also concerns the whole society. Family education is not only the way that parents or elder generation educate the child or teenage in family, but all the family members educate each other. Family education is not only the education of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but also all life education.
Chapter 2 The Differences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2.1 The concept of family education is different
The different education concepts between America and China lead children to receive different education. In China, many parents only care about whether the children have a promising future, a good job, a good life or not. Based on these expectations, many parents feel that their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children is to create as good conditions as possible as they can so that the children will not worry about anything in the future.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children?s growth,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hat parents care about is to develop their children?s intellect, except for caring children?s daily life. Contrastively, American parents generally believe that the growth of children must rely on their own strength and experiences. Based on this concept, most American parents em phasize more to train their children?s ability of independence once they are born because they think that children should form a self-supporting will and the capacity to live independently since their childhood.
2.2 The aim of family education is different
The aim of family education is to foster the children to grow in some direction by family education.
There is an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two country?s aim of family education. To most Chinese parents , the aim is expecting their children to be a “ dragon ”, which is “ wang zi cheng long ” in Chinese. But American parents take hoping the child to be a man with the ability which is “ wang zi cheng ren ” in Chinese as their aim. For Chinese parents, their aim is to do anything to support their children to get high marks. What forms apparent contrast to it is, America parents give their children more
training about improving abilities. They try to train their children to have the ability of adapting to environmental variety and the ability of living independently.
2.3 The methods are different
The differences of concepts and aim cause the children to be taught by different ways and methods. In Chinese family, affected b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parents educate children by ? control ? and ? seal ? type. Chinese parents prepare all things for their children in daily life. In Chinese family, children don ?t have to do any housework. Chinese parents protect the children to excess in social activities. Chinese parents have a rather strict attitude toward children?s study. So Chinese children spend more time in studying than doing other things.
What about America children? Let?s talk about the famous film 《The Pacifier》. In the film, it may be unconscious, but Shane Wolfe had let the kids master many skills by training them during the time when he cared them. So American parents bring up their children by the method of “ letting go ” but “ not indulging ” to exercise children ?s abilities of independent living.
Chapter 3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3.1 Differ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
China with a long history has a sort of conservative sense of worth, which is lack of spirit of adventure and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By contraries, America is a nation of immigrants with a short history, there remains so littl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the influence of muti culture and sense of worth, it is easy to accept new thoughts and culture. So America children are better at taking risks and innovating.
3.2 Different economic form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with a large population. Therefore, there are so few opportunities to find a job even a good job which can decide one?s life happiness. And getting high marks has become a necessary condition to have a good job and future. The condition of economy in America is better than that in China, so there are mor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in America. American parents think profession is not distinguished whether it is noble or nidering as long as they can survive in society independently.
3.3 Different social conditions
Social conditions are also the factor to form the different concepts between China Family Education and America Family Education. As we all know, China is a socialist country and America belongs to capitalist country. American has good economic conditions, perfect old-age social system. Instead, they think when they become old, they can go to old people?s home to live the rest of their life. So they rear the children to 18 years old, who become independent persons. They don?t care about
whether the children will bring honor to them or not.
By comparison, Chinese parents consider that children?s education is connected with the rest of their life. They treat the children as their own property and require children to pay back for them.
3.4 Different Thinking Patterns
The Chinese parents care about the reputation in educating the child, thinking educating the child to become a useful person is their achievement, but if not, the parents feel shameful. But the most important point is that their attitude towards the position of family institution is also different. In Chinese traditional family, parents? authoritative consciousness plays a leading role while in America family mainly emphasizes struggle, equality, democracy and human rights, which is quite different.
Chapter 4 Conclus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above, we can easily conclude that there are numbers of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children family education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 Therefore, family education should change the traditional ideas, on the basis of keeping our advantage. In my opinion, on the one hand, we need inherit and develop the fine educational tradition of ancient China; on the other hand, we need derive the essence from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reform family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 of China. So Chinese family education should be adjusted reasonably, it mainl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1. First of all, family educational idea should be modernized, we should reject obsolete educational idea,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2. Establish gua rdian?s concept of law in education, and enhance family educational consciousness of democracy, respect child, equal communication.
3. Adopt the scientific method of encouragement, guidance, and tolerance to enhance the child?s self-respect and the self-confidence.
4. Follow closely development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and the information age, further open up the family educational mentality, enhance opening consciousness; Promote organic synthesis between intelligence factors and the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and educate the child to learn to study and seek knowledge;
Meanwhile the child must also face the world, absorb and introduce the quintessence foreign ideology and culture, and carry out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family education.
Works Cited
《The Pacifier》 Adam Shankman
陈鹤琴.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专题》.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中西方教育差异
中西方教育差异
一、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
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不要轻易下结论,给予孩子充分的体验并在此基础上自己得出结论才真正重要。
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去操作(并非所谓的真学习)按部就班,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两者的最大差异就在于西方教育以人为本,从人的学习的本能出发,符合学习论,而中国教育是一种消除错误的“生产”教育,将学生当作产品,希望在生产线上生产出的是合格品,而不是次品。正是不能正视“学习是可以犯错的”这一规律,使得学生缺乏应有的创新思维。
二、家庭的教育的区别:
西方家长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以这种方式教养出来的孩子,一出世(步入社会)就步履维艰,立足都难,遑论发展了。
三、心里教育的区别: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
重要。——确实应该如此,看看国舜,不是这样坚持并要求家长的吗? 而中国家长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极普遍的现象,但现实中,太多的家长依旧在沿用这种方式,甚至更为决绝,结果可想而知。
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外国家长重视的恰恰是中国家长忽视的。西方家长教导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做错事自己纠正,自尊并尊重别人,全身心锻炼,按兴趣学习。他们鼓励孩子成为梦想家,成为自己心目中的成功者。中国的家长们,您不妨借鉴一下。
所谓的美国梦(American Dream),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透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通常这代表了人们在经济上的成功或是企业家的精神。许多欧洲移民都是抱持著美国梦的理想前往美国的。尽管有些人批评美国梦过度强调了物质财富在衡量胜利和快乐上扮演的角色,但许多美国人的确认为,这种获致成功的机会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是找不到也并不存在的。因为与其他大多数国家不同的是,在美国拥有的经济自由相当多,政府扮演的角色相当有限,这使得美国的社会流动性极大,任何人都有可能透过自己的努力迈向巅峰。从美国独立直至19世纪末期,广大的土地都无人居住和拥有,任何有心人都可以加以占据并投资和开垦。而到了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庞大的自然资源和先进的工业技术则使得快速的社会流动变的可能,而且这种趋势仍在一天一天的增加中。
中西方教育差异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用纸
中西方教育差异
摘 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中西方教育观念及思维模式、教学方式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方式等方面加以论述比较~并对我国现行教育进行反思~并对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解析。
关键词:中西方教育 差异 原因 解析
第 1页 共 12页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用纸
正文目录
引 言 ........................................................................................................................................ 3
一、中西方教育的差别 ............................................................................................................ 4 二、产生差异的原因 ................................................................................................................ 4
(一)学业压力小学生可专心思辨 ................................................................................ 4
(二)培养思辨能力从幼儿园开始 ................................................................................ 5 三、国内尝试 ............................................................................................................................ 6
(一)多所大学尝试通识教育 ........................................................................................ 6
(二)辩论赛普及各个学段 ............................................................................................ 6
1.起因:评价体系 ..................................................................................................... 7
2.差异:文化传统 ..................................................................................................... 8
3.建议:改变意识 ..................................................................................................... 8 四、动手缺失 ............................................................................................................................ 9
(一)劳技课提升动手能力 ............................................................................................ 9
(二)学校案例 ................................................................................................................ 9
(三)老师分析 .............................................................................................................. 10
(四)其他缺失 .............................................................................................................. 10 五、结论 .................................................................................................................................. 11
第 2页 共 12页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用纸
引 言
中国和西方国家相比,由于民族、地域差异和历史发展上的差异,两者在教育上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作为一种事实性存在,现在已经被许许多多的人所认识,并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参照系,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东西方教育的主要差异是什么?这些差异又是如何形成的?本文将对东西方教育差异的形成作思想认识方面的一种解读。
第 3页 共 12页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用纸 一、中西方教育的差别
谈及中西方教育的差别,我有一些感受。我没有去过国外,对西方教育的了解主要是从书中和各种媒体中获得。我眼中的中西方教育的显著差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材施教。虽然在我国每天都在提因材施教,但并没有几个人理解因材施教的真谛。反而是西方的教育在这方面体现的较好,更适合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
(二) 赏识教育。在中西方都有赏识教育,中国的赏识教育比较模糊笼统,对孩子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往往是用一句“你真棒”加以赞赏,而西方是把棒在哪里告诉孩子。中国家长有耐心的少,光心里着急是不够的。
(三)惩罚教育。在中西方都有惩罚教育,在中国孩子受到惩罚都是以大人的眼光来判断,比如孩子把东西拆坏了,家长往往要打骂孩子,而在西方家长认为孩子并没有错,反而鼓励孩子多动手。
(四)爱心教育。我在书中了解的和我亲眼看到的西方人的爱心有胜于我们。 中西方的教育各有优缺点,如能取长补短,也许会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很多优点,这几年国外也在借鉴我们的教育方法。 二、产生差异的原因
“为什么国内培养出来的高材生,专业那么突出,但思维方式那么僵化和偏执,除了狭窄的专业之外,完全不知道怎么和别人打交道,不知道怎么在课堂上表达自己。” 这些问题完全出在教育上,包括正规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教育。
(一)学业压力小学生可专心思辨
在美国,小学四年级以前学校都不会布置作业,初一之前也没有考试,更不会给学生排名。即使发奖状,老师们也会根据孩子的特长,每人发一张,
第 4页 共 12页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用纸 更多是在鼓励每个学生的强项和兴趣。
美国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课程的安排比较广泛,幼儿园的时候,就会学习科学、人文社会、语文方面的内容,每年有三四门课程,每门课程使用什么教材,教什么都是由老师决定的。
在美国,到了初一才有考试,而高二以后考试成绩才真正开始记录下来。高二也就是十年级之前所有的成绩表现都不会被记录下,不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不会影响到考大学、考研究生。这样使学生能够放心地去学知识,学
习思辨,而不是为考试而奔波。
(二)培养思辨能力从幼儿园开始
思辨能力的训练在美国是自幼儿园开始就重视的强项。这具体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课堂表述和辩论,自托儿所开始,老师就给小孩很多表述的机会,让他们针对某个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自己的经历,或者跟别人辩论。其二,就是科学方法这项最基本的训练,多数校区要求所有学生在小学四五年级时都能掌握科学方法的实质,这不仅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研究打好基础,而且为他们今后作为公民、作为选民做好思辨方法论准备。然而,在国内,许多博士甚至一些专业的研究员,从他们研究、思考问题和写论文的方式上看,都没有掌握科学方法的本质。
美国的老师会花将近一年的时间讲科学方法,具体到科学的思辨、证明和证伪等过程。“这种实验不是为了考试,却让人学会思辨,培养头脑,避免将来被别人愚弄。” 在美国的小学,是没有考试的。没有考试,学生们需要做什么呢,小学要求学生每学期做几个项目,写出报告并给全班同学做5到15分钟的课堂展示。
第 5页 共 12页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用纸 三、国内尝试
(一)多所大学尝试通识教育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目前,国内许多大学已经开始借鉴西方的通识教育模式,让学生不再一进大学就进行专业学习。
2001年,北京大学推出了元培计划,选出一些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他们生活在一起,在两年过程中学各种各样的学科,到大三才开始选择专业进行
专业学习。
2005年,复旦(微博)大学开始尝试通识教育。所有学生第一年都接受公共学科的教育,之后再去选定一个主科,接受三年的专业教育。为了推行通识教育,复旦学院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建立了综合教育、文理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课程框架,学生至少可以接受5?8个领域的教育。
2009年,南京大学开始在一年级新生当中启用新的教学模式。南京大学校长陈骏介绍,这个教学模式包括大类培养、专业教育培养阶段和多元培养三个阶段。
陈骏认为,三三制的模式实际上是南京大学的传统与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有机结合的结果。
(二)辩论赛普及各个学段
近几年,辩论赛已经普及到了各个学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而言,辩论赛无疑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
外研社赛事活动部主任屈凌云介绍,1997年,外研社就开始办英文辩论赛。虽然是用英语表达,但一开始沿用的还是中式辩论思路。为了和国际接轨,2005年,他们引进了英国的议会式赛制。从形式上看,以前是2支队伍辩论,现在则是4支队伍,正反方各两支,同场竞技却又互相独立;从内容上看,则是给出一个陈述句,让各队伍自己提出议案,各自陈述利弊。
屈凌云称,引入英国议会式辩论赛制后,就发现了中国学生的缺陷。第
第 6页 共 12页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用纸 一,中国学生习惯了非黑即白的辩题,英国议会式辩论的提案式辩题设置,中国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第二,多数中国学生本身没有学过逻辑课,辩论中通常缺乏思维的推导过程,而这正是英式辩论的得分点;第三,中国学生对世界时政的接触太少,掌握的案例不多,融入辩论比较难。
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辩论赛,外研社赛事活动部目前正在申办2013年举办的第34届世界辩论赛。如果申办成功,届时,全世界不少于60个国家的400支队伍将来到中国,参加这场“英文辩论的奥林匹克”。
屈凌云认为,辩论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表达、思辨、博弈和组织协调等社会化技能。据他们统计,每年参加他们辩论赛的辩手,大多数都找到了很好的工作,有去外交部、教育部这样的部委级单位的,也有去大型企业的。现在越来越多世界500强企业的人力总监关注外研社辩论赛,从中挑选人才。今年的辩论赛外研社将进一步搭建优秀学生和优秀企业的沟通桥梁,让优秀的企业找到人才,让优秀的人才找到满意的工作单位。
(三)专家解析
1.起因:评价体系
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储朝晖博士表示,在中国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下,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很难锻炼思辨能力。因为评价体系要求的就是回答出标准答案,是不鼓励多元化,不鼓励思辨的。在这个评价体系下,从小学生受的教育就是把一切都当成知识来学习,以能够回答出对的答案为学习目标。
之前,许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逻辑思辨的重要性。近几年,随着国家国际化进程的发展,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一些家长开始意识到这种能力很重要。但是,只是意识到重要性能解决问题吗,不能,因为评价体系没变。答对了标准答案就给分,就能升到好学校,找到好工作,这是一个利益的链条。在这样的利益吸引下,没有多少家长再去强调孩子的逻辑思辨能力。
第 7页 共 12页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用纸
2.差异:文化传统
储朝晖分析,中国与西方在逻辑思辨能力上确实有重大差异,这与中西方的文化传统和现实操作有关。
从现实层面看,储朝晖称,逻辑思辨能力是每个人先天就有的,只是中国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在后天的训练中,逐渐被扼杀了。在中国的中小学,没有设置专门的锻炼学生逻辑思维的课程,只有部分老师会在课程中提供类似的知识;而在大学,尽管一些专业开设的有形式逻辑的课程,却还是把逻辑学作为一门知识来学习,离真正的思辨能力提高还有一定距离。
从文化传统层面看,在西方,古代就很重视思辨,比如苏格拉底就以辩论见长,鼓励、启发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而在中国,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几千年前孔子的《论语》就强调“子曰”,即学生提问老师给出答案。虽然也有强调辩论的墨家思想,但一直不占主流。
此外,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特别强调人际关系的平等理念,也从体制上保证了这一理念的实现。
3.建议:改变意识
储朝晖认为,要想改变中国学生思辨能力缺失的现状,要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从宏观上讲,要改进教育的评价体系,用发散的、多向的思维,取代单一的、服从标准答案的思维;从微观上讲,学校要以身示范,比如在课堂上不压制学生的反对声音。如果学生有反对意见,那可以让学生提出证据来,与老师共同讨论。
对于学生自身来说,首先要从意识上改变以前“维护标准答案权威”的思维习惯;其次,要主动接触并学习逻辑思辨方面的知识。
储朝晖说,一些用人单位之所以把辩论引入面试环节,就是因为用人单位的评价体系是以人为依托的,而我们目前的教育却是“脱离人”的,不是以人为导向的。这种职场的评价方式其实非常好,可以激励更多的人学思辨。
第 8页 共 12页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用纸 四、动手缺失
(一)劳技课提升动手能力
课程现状:为高考挤压课时。
动手能力也是中国学生普遍缺乏的能力之一。
目前,像劳技课和通用技术课这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在全市各中学都有开设,要求各校设定为必修课,每周2课时。但是,多数学校因资金和设备有限,除规定的必修课外,不加设选修课。并且,部分学校可能出于中高考的压力还会在课时上打折扣,比如缩减到每周1课时。
(二)学校案例
设备课时双管齐下。
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排头兵”,拥有20多年劳技课历史的北京师范大学(微博)附属实验中学配备了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尖端的教学设备。据该校通用技术组教研组长岳云霞介绍,学校在初中和高中部分别设置了劳技课和通用技术课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课程均为必修课,每周2课时。
除了必修课之外,为了满足学生对各类动手课程的兴趣,学校还设置每周2课时的选修课。初中劳技课程的选修课包括电子技术课、单片机制作、航模制作等;高中通用技术课的选修课程包括电子控制、简易机器人制作、服装设计、建筑模型及设计、航模课和茶艺等。为了提高学生参与度,保证操作安全,劳技课与通用技术课均采取小班教学,每班限定20余人。
岳云霞介绍,对于劳技课这类课程,高端的教学设备是激发学生创作欲望最有效的方式。岳云霞称,为了配合教学,学校就购买了激光雕刻机、激光切割机、立体打印机等先进设备,仅一台立体打印机就价值10万元。有了这些硬件支持,学生们的创意不再是天马行空,可以直接应用于生活。比如,学生可以在电脑上设计笔筒或铅笔,通过立体打印机打印出来后,装上笔芯就可以直接使用。
第 9页 共 12页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用纸
(三)老师分析
课程最好与生活挂钩。
岳云霞称,培养动手能力的课程能否正常推进,与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度密切相关。一些疲于应付升学的家长可能会认为,最好能把技术课这种“锦上添花”的课程挪出来一部分课时去补给“正课”。但是,从学校收集的反馈来看,学生在评选“最喜爱科目”时,通用技术课常常拔得头筹。并且,在这门课会否影响学生学习的家长调查中,95%的家长表示,这门课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应该多开。
岳云霞认为,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时,不仅要让他们亲手操作,还要让他们知道做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用的。所有课程设置都应和生活挂钩,动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岳云霞透露,在上劳技课和通用技术课之前,大约有70%以上的学生认为就是学技术做东西的,至于为什么要学,学了之后能干什么,很少有人考虑。而学过这门课后,95%以上的学生会习惯性地将所学到的技术联系到生活和学习中。这在打通各学科知识脉络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比如,物理的电学、数学的结构图形等知识都与技术课的内容有交叉,学生们会把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应用到技术课上,进行实际操作。在从知识到实操的过程中,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都能得到良好的开发。
(四)其他缺失
道德教育缺失。
日前,“小悦悦事件”、“老太太摔倒不敢扶”,以及北大公务员暴打父母等事件,引发社会对当下道德教育的反思。
有关专家表示,课堂教学形式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设置道德教育课和推行学科道德教育渗透两种途径来进行。一般说来,课堂讲授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灌输训练式,即适用于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进行教育和训练,以期矫正学生不良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种是问题讨论式,
第 10页 共 12页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用纸 即针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各种类型的实际问题,由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专题讨论。
非课堂教学形式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课外活动和社区组织进行,比如利用法定的节假日、活动周等开展各种活动,在活动中贯穿道德教育。
然而,利用各种活动为载体来进行道德教育时,中国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国有些学校在开展各类活动中,存在着简单化、教条化、命令化、形式化的倾向,在评估检查中,重形式,不重效果,甚至用“工作量”来代替“效果量”,导致活动中的形式主义。
五、结论
总之,现在我们谈论的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几乎都能够在这里找到最初的源头。难怪有学者说:“中西教育观的差异在其原初性文化那里便已初现端倪了。”尽管中西方教育在各自的文化土壤中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教育自身不断被丰富和完善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中西方教育在上述几方面的差异也不断得到强化。但从本质上看,几千年来中西教育差异的实质在总体上并无根本性的改变。由此可见,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人造现象”。是按照人类自己对教育的认识并通过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来建构教育的。中西方教育在其发展之初是还处于相互隔离状态的两个独立存在,二者对教育的原初性理解作为教育发展的认识论基础,对教育的操作范式具有很强的规约性,充分反映出人类认识对自身实践的巨大反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中西方教育的原初性定义,已在思想上勾勒出了各自教育发展的“蓝图”。并在随后的教育实践中逐步生成了中西方教育各自的特点及差异。
致谢:
论文完成之际,谨向全体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他们在我学习期间,不仅传授我更多的专业知识,而且在我的为人处世方面也给予了很多指导。
尤其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XXX 老师,在此论文的写作过程中,
第 11页 共 12页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用纸 XX老师从选题指导、论文框架到细节修改,都给予了细致的指导,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与建议,在此,对XX老师的细致指导表示深深的感谢。
感谢所有与我共享阳光和快乐的同学,有你们的陪伴和支持,我的大学充实而精彩。
感谢给予我平静与温暖的家人,有你们的关怀,我的生活安稳而踏实。
感恩之余,诚恳地请各位老师对我的论文多加批评指正,使我及时完善论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魏贤超、王小飞《在历史与伦理之间~中西方德育比较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09
2.袁振国 《反思科学教育》~《中小学管理》~1999.12 3.涂艳国 《教育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 12页 共 12页
中西方教育差异
【教子有方】中国家长应该向西方学什么?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
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作,自己生活,从劳作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西方孩子从小就从事的送报等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看似“残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活本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
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国不少家长的做法却正好相反,他们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此类事件近几年各媒体屡有报道,这些大部分都是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的结果,更确切地说是家长忽视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而造成的悲剧。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前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西方家长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中国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闹钟,就算自己能装回,恐怕也没几个敢告诉家长的。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性火花。
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西方家长在家庭道德伦理观念、家庭教育价值观以及能力培养、品德教育、创造性激发等方面都值得我国家长认真研究学习。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中西方礼仪教育的差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