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3)凝血酶时间(TT);
(4)血浆纤维蛋白原(Fbg)。
血凝四项 -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一、凝血酶原时间:1、正常参考值:12-16秒。2、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
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 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PT异常意义:1 、延长:先天性因子Ⅱ Ⅴ Ⅶ 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 Ⅴ Ⅶ Ⅹ的抗体。
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在ISI
介于2.2-2.6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在1.5-2.0 INR在3.0-4.5用药为合理和安全.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非髋部外科手术前1.5-2.5;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治疗肺梗塞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人工瓣膜手术3.0-4.0。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1、正常参考值:0.8-1.5。国际标准化(凝血酶原时间)比值(INR)INR=XC X为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值。C 为所的组织凝血活酶ISI值。
2、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
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三、凝血活酶时间:1、正常参考值:24-36秒。
2、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 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临床意义: 1、 延长::(1)因子Ⅷ Ⅸ 和Ⅺ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甲 乙.因子Ⅷ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2)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 因子Ⅴ 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 .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3)纤容活力增强 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 (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因子Ⅷ或Ⅸ抗体,SLE等.
2、 缩短:(1)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四、纤维蛋白原
1、正常参考值:2―4g/L。
2、临床应用: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FIB 增高除了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烧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症及急性肾炎、尿毒症等,FIB减少主要见于DIC、原发性先溶亢进、重症肝炎、矸硬化和溶栓治疗时。 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三者同时检测已被临床用于筛查病人凝血机制是否正常,特别是心胸外科、骨科、妇产科等手术前检查病人的凝血功能尤为重要。
临床意义::
1、 纤维蛋白原减少:(
硬化.也见于蛇毒治疗(如抗栓酶.去纤酶)和溶栓治疗(UK.T-PA)故是它们的监测指标.
2、 纤维蛋白原增加::纤维蛋白原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其增加往往是机体的一种非特异反
应,常见于下列疾病: (1)感染: 毒血症、肺炎、轻型肝炎、胆囊炎、肺结核及长期的局部炎症。(2)无菌炎症:肾病综合症、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等(3)其它:如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月经期及妊娠期也可见轻度增高
3、 纤维蛋白原异常:纤维蛋白原异常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纤维
蛋白原含量可能在正常范围。但纤维蛋白原有质的异常,临床可无症或仅有轻度的出血倾向。
五、凝血酶时间测定
1正常值:通常16~18s 超过参考值3s以上的才有临床意义。
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如SLE、肝病、肾病等,低(无)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如DIC、原发性纤溶等。
凝血酶时间缩短:见于血标本有微小凝块或钙离子存在时。
[血凝四项临床意义]血脂的各项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血凝四项临床意义]血脂的各项正常值及临
床意义
篇一 : 血脂的各项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血脂的各项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学员ycxdbs,您好~您的问题答复如下:
1.总胆固醇
毫摩/升。
男性,3.2,7毫摩/升;女性,3.2,6.3毫摩/升。
生理性变化:40,50岁妇女升高10%,绝经期妇女升高10%,慢性饮酒者升高10%,富含饱和脂肪酸饮食者升高6%,吸烟者升高4%;月经黄体期可降低20%,新生儿降低50%,素食者降低5%,B型血较O型血低5%。
病理性变化:增高,见于?型高脂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糖尿病、胰腺炎、类脂性肾病、砷中毒性肝炎、胆管梗阻、动脉硬化、心肌局部缺血等;降低,见于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肝硬化、慢性中毒性肝炎、贫血、股骨头的骨软化病、甲状腺炎等。
2.血清胆固醇酯
毫摩/升。
2.34,3.38毫摩/升,血清胆固醇酯占总胆固醇含量的60%,
80%。
严重的肝实质性病变时,血清胆固醇酯占总胆固醇的比例下降。
3.血清三酰甘油
毫摩/升。
酶法:低于1.69毫摩/升。
增高:三酰甘油高于2.26毫摩/升为增多,高于5.56毫摩/升为严重高三酰甘油血症。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肥胖症、糖尿病、肾病等。
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肝实质性病变。
4.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毫摩/升。
酶法:男性大于1.03毫摩/升,女性大于1.16毫摩/升。
当成年男性高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低于1.03毫摩/升,成年女性低于1.16毫摩/升时,为偏低。当成年男性低于0.91毫摩/升,成年女性低于1.03毫摩/升时,为明显偏低。高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降低,常见于脑血管病、冠心病、高三酰甘油血症、严重疾病或手术后、吸烟及缺乏运动等。
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亚类-胆固醇
毫摩/升。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亚类一胆固醇:男性毫摩/升,女性毫摩/升;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亚类一胆固醇:男性毫摩/升,女性毫摩/升。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亚类一胆固醇下降:见于动脉硬化、心肌梗死、糖尿病、卒中等;血清高密度脂蛋白亚类一胆固醇下降,见于肝功能不良时。
6.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毫摩/升。
各年龄组低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参考值:1,9岁,男性1.99毫摩/升,女性2.10毫摩/升;10,19岁,男性1.61毫摩/升,女性1.63毫摩/升;20,29岁,男性2.37毫摩/升,女性2.18毫摩/升;30,39岁,男性2.67毫摩/升,女性2.3毫摩/升;40,49岁,男性2.93毫摩/升,女性2.62毫摩/升;50,59岁,男性3.03毫摩/升,女性3.16毫摩/升;60,69岁,男性2.98毫摩/升,女性3.28毫摩/升;70,79岁,男性2.98毫摩/升,女性3.24毫摩/升;80,89岁,男性3.00毫摩/升,女性3.28毫摩/升。
低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升高,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在总胆固醇正常,而高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低于1:3.5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升高。
7.脂蛋白[LP]
纳摩/升。
10,140纳摩/升。
脂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故可作为冠心病的预后指标。
增高: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大动脉瘤、某些癌等。
减低:见于肝脏疾病、酗酒、摄入新霉素等药物后。
8.血清脂蛋白电泳
百分比。
醋酸纤维素膜电泳法:β-脂蛋白为50.8%?10.3%,前β-脂蛋白为26.1%土7.1%,α-脂蛋白为23.1%士9.8%。预染脂蛋白琼脂糖凝胶电泳法:β-脂蛋白为51.69%?9.17%,前β-脂蛋白为16.39%?5.19%,α-脂蛋白为32.46%?12.0%。
血清脂蛋白结合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测定,与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对高脂蛋白血症进行分型。?型:乳糜微粒增高,伴三酰甘油增高;?型:可分为两个亚型,即?a型为β-脂蛋白增高伴有胆固醇增高,?b型为β脂蛋白增高伴有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增高;?型:宽β脂蛋白带伴胆固醇及三酰甘油增高;?型:前β-脂蛋白增高伴三酰甘油增高,胆固醇正常或增高;V型:乳糜微粒阳性.低脂蛋白血症:家族性的有a-脂蛋白缺乏症等;继发性的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脑垂体功能减退、重症肝实质损害、重症贫血、白血病、营养障碍等。
9.血清磷脂
克/升。
PLD-COD酶法:1.45,2.57克/升。
增高:常见于磷脂合成亢进、高脂血症、阻塞性黄疸及肾病综合
征。
降低:常见于磷脂合成低下、急性感染、甲状腺功能亢进及营养障碍。
10.血清载脂蛋白AI
克/升。
1.10,1.58克/升。
载脂蛋白AI值反映了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其减低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增高:见于酒精性肝炎、高α-脂蛋白血症等。
减低:见于冠心病、动脉硬化性疾病、未控制的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营养不良、活动性肝炎或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外胆管阻塞、人工透析等。
14.血清载脂蛋白B100
单位/升。
O.75,0.85单位/升。
增加,主要预测冠心病的发病,肾病综合征、活动性肝炎、肝实质损害、糖尿病等也可见增高。
15.血清总脂
克/升
比色法:成人4,7克/升,儿童3,6克/升。
血清总脂增高: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征、糖尿病等。
血清总脂降低:常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16.血清游离脂肪酸
毫摩/升。
ACS-ACOD法:0.3,O.9毫摩/升。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单位/升。
速率法:为5,40单位/升。
增高,常见于急性与慢性肝炎、酒精性或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死、心肌炎、胆管疾病等。
17.血清过氧化脂质
纳摩/升。
荧光法:为1.6,5.2纳摩/升。
增高:常见于动脉硬化、急性肝炎、脂肪肝、肝癌、肝硬化、酒精或药物性肝损害等。
降低:常见于慢性关节炎。
老师你好~临床用药中,病人患有糖尿病。又有心功能不全,选择液体时。5%葡萄糖液250ml中加入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并加入3U胰岛素中和糖。是否可以,不会影响血糖吧1
学员fushunzhensuo,您好~您的问题答复如下:
糖尿病患者,输液时加了一定比例的胰岛素了,血糖波动不会太大。
?问题所属科目:卫生资格中级考试---基础知识
篇二 : 血凝四项:血凝四项-什么是凝血四项,血凝四项-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目的是在术前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有无缺陷,以事先有所准备,防止术中大出血而措手不及。人体的止血功能十分重要。当人意外受伤流血时,止血功能迅速发挥作用,使血液凝固堵住伤口而止血,避免血液大量丢失。当患者需要手术时,医师必须事先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如止血功能不健全,患者术中可能会大出血以至发生手术意外甚至死亡。
血凝四项_血凝四项 -什么是凝血四项
,)凝血四项,目的是在术前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有无缺陷,以事先有所准备,防止术中大出血而措手不及。人体的止血功能十分重要。当人意外受伤流血时,止血功能迅速发挥作用,使血液凝固堵住伤口而止血,避免血液大量丢失。当患者需要手术时,医师必须事先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如止血功能不健全,患者术中可能会大出血以至发生手术意外甚至死亡。
血液高凝状态、凝血、出血、止血,是临床最常遇到的情况。出血性疾病的筛查与诊断、血栓前状态和血栓疾病的检查、各种抗凝药的正确应用和预后估计,都离不开对凝血状态的了解。凝血4项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准确了解这些问题。
凝血四项包括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及由其衍化出的国际标准化比值;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凝血酶时间;
血浆纤维蛋白原。
血凝四项_血凝四项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一、凝血酶原时间
1、正常参考值:12-16秒。
2、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1种过筛试验,是用 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PT异常意义:
1 、延长:先天性因子? ? ? ?缺乏症和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 ? ? ?的抗体。
2、缩短:先天性因子?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在ISI介于2.2-2.6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在1.5-2.0 INR在3.0-4.5用药为合理和安全.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
的允许范围:非髋部外科手术前1.5-2.5;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治疗肺梗塞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人工瓣膜手术3.0-4.0。
凝血酶原时间;报告方式;即报告被检标本的凝血酶原时间也同时报告正常对照的结果并用凝血酶原比值报告之
待检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 正常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
1、正常参考值:0.8-1.5。
2、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1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 临床适应症 INR允许范围 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 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 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 治疗肺梗塞 2.0―4.0 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3.0―4.0 人工瓣膜手术 3.0―4.0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XC X为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值。C 为所的组织凝血活酶ISI值。
范围:比值为0.82-1.15
意义同凝血酶原时间.
三、凝血活酶时间
1、正常参考值:24-36秒。
2、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 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APTT异常表现的意义:
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临床意义:
1、 延长:
因子? ? 和?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甲 乙.因子?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严重的凝血酶原 因子? ?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 .应用肝素以及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纤容活力增强 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降解物
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因子?或?抗体,SLE等.
2、 缩短
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
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四、纤维蛋白原
1、正常参考值:2―4g/L。
2、临床应用: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FIB 增高除了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烧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症及急性肾炎、尿毒症等,FIB减少主要见于DIC、原发性先溶亢进、重症肝炎、矸硬化和溶栓治疗时。 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三者同时检测已被临床用于筛查病人凝血机制是否正常,特别是心胸外科、骨科、妇产科等手术前检查病人的凝血功能尤为重要。
临床意义:
1、纤维蛋白原减少: 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和肝硬化.也见于蛇毒治疗和溶栓治疗故是它们的监测指标.
2、纤维蛋白原增加:纤维蛋白原是1种急性时相蛋白,其增加往
往是机体的1种非特异反应,常见于下列疾病:
感染: 毒血症、肺炎、轻型肝炎、胆囊炎、肺结核及长期的局部炎症。
无菌炎症:肾病综合症、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等
其它:如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月经期及妊娠期也可见轻度增高
3、纤维蛋白原异常:纤维蛋白原异常是1种遗传性疾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纤维蛋白原含量可能在正常范围。但纤维蛋白原有质的异常,临床可无症或仅有轻度的出血倾向。
五、凝血酶时间测定
凝血酶时间延长:
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如SLE、肝病、肾病等,低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如DIC、原发性纤溶等。
凝血酶时间缩短:见于血标本有微小凝块或钙离子存在时。
六、注意事项
1、采血
1.1防止组织损伤,避免外源因子进入。
1.2尽快送检。
1.3避免从输液管取血,以防稀释,用药。
1.4抽血时的压力、时间长短会影响局部血液的浓缩,可影响血小板释 放和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
2、收集管要求:塑料管或聚乙烯试管。
3、抗凝剂选择
3.1推荐用3.8%的枸橼酸钠,能有效阻止?和?降解。
3.2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为1:9。
4、血浆的保存:取血后应立即做或血浆放冰箱,塑料试管影响最小。
足月妊娠产妇血凝四项检测临床意义
足月妊娠产妇血凝四项检测及临床意义
【摘 要】目的:探讨足月孕妇血凝四项检测在临床的意义。 方法:对足月孕妇 600例及对照组健康妇女 100例进行 pt 、 aptt 、 tt 、 fib 测试。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足月孕妇组 pt 、 aptt 、 tt 明 显低于对照组 (p<0.01) ;="" 而="" fib="" 明显高于对照组="">0.01)><0.01) 。="" 结论:产前检查血凝四项指标可早期发现凝血功能的改变,对于="" dic="" 的发="" 生和及时治疗,降低孕妇="" dic="" 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0.01)>
【关键词】孕妇;血凝检测;检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4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4-7484 (2012) 12-0405-02
妊娠晚期孕妇各种凝血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血液呈生理性 高凝状态,血凝四项指标即凝血酶原时间(pt ) 、部分活化凝血酶 原时间(aptt ) 、凝血酶时间(tt ) 、纤维蛋白原(fib )等会发生 改变。在分娩过程中,产妇极易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凝血途经,引 起凝血功能障碍,甚至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 ,有报道,血 凝指标的改变将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者约占
0.03%-0.13%[1]。文章对 600例足月孕妇血凝四项指标进行观察并 与 100例健康对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600例足月孕妇均为我院 2011年 1月至 2012年 5月住院患者,年龄 19-42岁,平均年龄 30岁。对照组为来我院体
血凝五项临床意义
血凝四项及D-二聚体临床意义
血凝四项是研究参与外源性及内源性凝血途径因子常用的临床检验试验。主要用于诊断怀疑有凝血系统病变的患者。血凝四项在国内外早已广泛应用于口服抗凝药治疗的监控,手术,导管插入术,透析和重症监护患者凝血功能的监测,筛查某些与凝血有关疾病等。
一、凝血酶原时间(PT)
PT的测定是外源性凝血系统较理想和常用的筛选试验,也可作为外源性途径及共同途径凝血因子的定量试验。同时,也可作为口服抗凝剂治疗的监控。
PT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 Ⅱ、Ⅴ、Ⅶ、Ⅹ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DIC、原发性纤溶症、VitK缺乏、肝病、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等,
PT缩短: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等。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APTT是测定内源性凝血系统较敏感的筛选试验,也可作为内源性途径凝血因子的定量试验,可检测除Ⅶ因子外的其他血浆凝血因子,特别是用于因子Ⅷ、Ⅸ、Ⅺ、Ⅻ和前激肽释放酶的测定。同时,APTT测定可用于肝素治疗监控。
APTT延长:见于凝血因子Ⅱ、Ⅴ、Ⅷ、Ⅸ、Ⅺ、Ⅻ减低,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纤溶活力增强,抗凝物质存在(如血内肝素含量增加及口服抗凝剂)是监控肝素治疗的重要指标。 APTT缩短: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高血压综合症和肾病综合症。
三、凝血酶时间(TT)
该实验检查受试者血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能力的过筛试验。
TT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肝素类物质存在。SLE、肝病、肾病、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球血症或免疫球蛋白增多等疾病。
四、血浆纤维蛋白原(Fbg)
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见于血液呈高凝状态,如糖尿病伴血管病变、急性心机梗死、脑血管病变、妊娠高血压综合症,也见于各类急性时相反应,如急性细菌性感染,急性传染病,大的手术或创伤之后,恶性肿瘤等。
血浆纤维蛋白原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期及纤溶期,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先天性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肝脏是机体合成凝血因子的主要器官。Ⅰ、Ⅱ、Ⅴ、Ⅶ、Ⅸ、Ⅹ因子均在肝细胞内合成,这些因子的半寿期较短,当肝脏有疾患时,这些因子可单独或联合检测血凝四项(PT、APTT、TT、Fbg),对判断肝细胞损坏或预后有重要意义。
五、D-二聚体意义
? 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活动性纤溶较好的指标,对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形成、脑血管疾病、肺栓塞、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后、急性心梗等疾病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D-二聚体检测还可用于溶栓药物的治疗监测指标。
(1)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DIC的特异性试验之一,通过对DIC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FDP和D-二聚体测定,其中仅D-二聚体
能反映凝血酶原和纤溶酶的活性;若D-二聚体的含量>0.5mg/L,对DIC高危患者具有极高的预报价值。
(2)深静脉血栓形成(DIV)的筛查 深静脉血栓形成单凭临床症状不能完全确诊,必须依赖静脉造影术,但静脉造影属有创伤性检查。因此,有效的筛查试验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实践证明D-二聚体检测是DIV筛查的有效手段。静脉造影确诊为DIV的病人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所以临床上怀疑为DIV时如果血浆D-二聚体测定结果正常,可完全排除DIV的诊断,从而避免了做静脉造影检查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危险。
(3)溶栓治疗的监测 在溶栓药物的作用下,血栓被迅速溶解,血浆中D-二聚体明显增高。因此,在溶栓过程中用药前、中、后动态检测D-二聚体浓度变化对监测溶栓药物的效果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此外,在产科疾病、恶性肿瘤等其他疾病,患者D-二聚体也升高。D-二聚体作为凝血与纤溶平衡失调的指标,将日益受到重视。
(4)肝脏疾病及恶性肿瘤 在肝脏疾病中,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且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
(5)外科手术患者 我们对多例术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术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正常人,且增高水平明显。其中胸外科大手术高于其他手术,表明术后患者体内有微血栓形成,并有纤溶活性增强。因此,动态观察术后患者D-二聚体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判定有重要意义。
血凝的临床意义
凝血系统常规四项PT、APTT、TT、FIB临床意义
PT:凝血酶原时间(单位:秒,参考值9-15)
INR:国际标准化值 [公式:INR=RISI,(R=结果/正常均值),参考值 ]
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II、VI、VII、X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DIC、原发性纤溶症,阻塞性黄疸,先天性缺乏凝血酶原,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肝素和FDP以及口服抗凝剂等,故可用于抗凝治疗的监控。
缩短:见于先天性V因子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单位:秒,参考值21-39) 延长:见于VIII、IX、XI血浆水平减低。严重的血浆II、V、X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纤溶活力增加,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特(FDP)。
缩短:DIC高凝期,血小板增多,静脉穿刺不顺利混入组织液。VIII、V因子活性增高。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TT:凝血酶时间(单位:秒,参考值6-21)
延长:血中肝素增多或存在类肝素抗凝物质,AT-III显著升高时,FIB减低,DIC或原发性纤溶,有异常蛋白(如多发性骨髓瘤)时。 FIB:纤维蛋白原(单位:g/L,参考值2-4)
升高:往往与急性期反应蛋白同时增高,如:肺炎、风湿热、结核、败血症等细菌感染。尿毒症、肾病、妊娠、月经期、代偿性DIC、肿瘤等亦见增高。见于糖尿病及其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传染病、急性肾炎尿毒症、骨髓瘤、休克、外科手术后及轻度肝炎等。
降低:纤维蛋白原消耗过度,如DIC,胎盘早期剥离,分娩时羊水渗入血管形成血栓,肺、前列腺手术。营养不良及肝脏疾病时纤维蛋白合成减少,罕见的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