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1、国家
(1)产生: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2)含义(本质):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是对占全国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3、我国人民民主特点: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1)人民民主广泛性的表现:①民主权利的广泛性;② 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2)人民民主真实性的表现:①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4、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立国之本,是我国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已被写入宪法。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了新的要求。
5、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为基础。
(1)政治权利和自由: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一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②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
③监督权(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包括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权利)。
(2)公民的政治性义务: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②遵守宪法和法律;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6、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三大原则:一平等、二统一、三结合)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即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指守法平等、司法平等,不是指立法平等);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①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相对应而存在,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②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③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权利与义务统一原则的要求:①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②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7、政治生活有哪些主要内容:(1)依法行使政治权
利,依法履行政治性义务,是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2)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3)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8、中学生怎样参与政治生活?(1)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2)认真学习政治知识,提高自身政治素质;(3)贵在实践: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实践,增强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一、民主选举
1、我国当前的选举方式:(1)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从选举人角度)(2)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从侯选人角度)
选举方式 含义 优点 缺点 适用范围
直接选举 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方式 每个选民都有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 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不适用,成本较高,不便于组织 适用于县及县级以下的人大代表的选举,城市的居委会,农村的村委会选举
间接选举 由选民选出的代表选举产生上一级代表机关的代表或政府领导成员 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适用 每个选民不能直接投票选举自己心目中的当家人,不能直接表达每个选民的意愿 县级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乡以上各级政府的组成人员的选举
等额选举 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 可以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限制选民自由选择,选民易受误导,积极性受影响 等额选举在极少数情况下使用
差额选举 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举名额 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余地,在被选举人之间形成竞争 可能影响当选者结构合理性;被选举人间的竞争易导致假宣传,金钱交易 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一律实行差额选举
2、采取什么样的选举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决定。
3、怎样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1)要提高选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选民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
(2)积极参加选举,不断增强公民参与感、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主人翁意识。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3)公民行使选举权应处于公心,以人民的利益为重;要了解候选人的品德和能力表现,在理性思考、判断的基础上,审慎投票。
二、民主决策
1、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可以概括为“三社一专”
内容 方式 依据 意义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
信息是决策的基础;
民意是正确决策最重要的信息资源 电话、信函、传真、电子邮件,新闻媒体 拓宽民意反映渠道,使
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使决策反映社情民意
专家咨询制度 专家学者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 论证会、座谈会 专家学者的专业知识和相关信息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
社会公示制度 决策机关将涉及公民利益的各项决策进行公示,让公民了解后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公示 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这是市民与参加民主决策前的前提和基础 有利于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
社会听证制度 对同公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公民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听证会 决策机关拟定的方案可能存在不足 听证的目的是为了决策利民
2、民主决策意义:(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①有助于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②有利于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③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④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三、民主管理
1、基层民主自治的形式: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注:村委会和居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或居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不是国家机关、政权组织、基层政府)
2、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基层民主自治,即民主管理)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四、民主监督可以概括为“监督信誉(舆)人民网”
1、民主监督的方式:①信访举报制度;②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③舆论监督制度;④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新形式。
注意:舆论监督制度具有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大、时效快等特点。
2、民主监督的意义:①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②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3、公民如何行使监督权:
①要敢于、勇于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
②要负责地实行民主监督:采用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③总之,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依法行使。
4、有序的与无序的政治参与:(1)区别:①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②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③ 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2)有序与无序政治参与的准绳是法律和规则。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1、我国政府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
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注意:国家性质决定政府性质,政府性质决定政府职能。)
2、我国政府主要职能:
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保卫国家独立与主权;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协调人民内部矛盾等来维护社会治安和秩序。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一方面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另一方面组织和发展科、教、文、卫、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
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制;促进公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护环境;优生优育等。
(注意:政府承担重要职能不代表政府包办一切。政府只有依法履行职能,把该管的事情管好,才能真正造福于民。)
3、政府的作用:——管理和服务。
一方面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服务。
4、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5、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原则。
怎样做到对人民负责?——具体要求:
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必须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不能损害人民利益,不能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
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真抓实干;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研究、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上。)
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密切联系群众,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6、求助有门、投诉有道
——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的多种途径: ①开设热线电话;②设立信访部门;③发展电子政府;④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法律途径。
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1.政府依法行政(为什么):
(1)必要性:①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②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要求;③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④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及政府的性质决定的。
(2)重要性(意义):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增强政府的权威;③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④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2、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①合法行政; ②合理行政; ③程序正当; ④高效便民; ⑤诚实守信; ⑥权责统一。
3、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的要求:
①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 ②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
③深化行政管理
体制改革; ④坚持科学民主决策。
4、为什么要监督政府(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和意义)?
(1)必要性:①权力是把“双刃剑”,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②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也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
(2)意义:政府只有接受监督,①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②才能防止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③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决策;④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
5、如何对政府的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1)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2)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
①行政系统外部监督: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司法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监督、社会与公民(新闻舆论、社会公众)的监督;
②行政系统内部监督:上级政府、监察部门、审计部门和法制部门的监督。
(3)政府要实施“阳光工程”,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意义:①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
②有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具体措施:推行政务公开,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和公开办事制度。
如:开放政府“红头文件”的查阅。
6、树立政府权威:
(1)政府权威的决定因素:国家性质。
(2)表现:依法行政;廉洁、高效、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富有威望和影响力;对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起促进作用。
(3)区别有无权威的标志: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接受。
(4)如何树立政府权威?
①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依法行政、审慎用权、科学民主决策,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②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
③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做表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第三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机关)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简称为“人大”,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简称为“全国人大”):
①性质: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也是最高立法机关。
②地位: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
③职权:全国大会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巧记:监决免立 (坚决勉励)
④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2)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简称为“地方各级人大”):
①性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不是立法机关。)
②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注意: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共同构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的完整体系。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主人,间接行使国家权力。
二、人大代表——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人)
1、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简称为“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2、人大代表的产生及任期:民主选举产生(县及县级以下的人大代表由直接选举产生,县级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5年。
3、人大代表的权利与义务:
(1)权利:人大代表享有①审议权、②表决权、③提案权、④质询权。
(2)义务:①遵守宪法和法律,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②密切联系群众,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④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和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即政权组织形式)。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活动的最重要特点(原则):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的表现:①在人大与人民的关系上,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②在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③在中央和地方关系上,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为什么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根本原因)
②它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
③实践证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的政体,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①中共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②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③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两个先锋队)。
3、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科学执政 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民主执政 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基本 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5、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1)**理论
①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②核心内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③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内涵: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主要回答的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③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科学发展观
①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②主要回答的问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6、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7、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二、我国的政党制度
1、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
(1)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2)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领导);
(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5)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人民政协。
3、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1)性质: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2)职能: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4、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政党制度。
5、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一、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我国已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三项原则的关系: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没有自治乡的设置。
3、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自治地方的司法机关不是自治机关,没有自治权。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
5、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必然性: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2)意义: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注意: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
三、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1、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侵犯这一权利,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坚持“两个要求”、“两个支持”。 如: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等。
2、弘扬科学精神.①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我们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②坚持马克思的领导地位,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的良好风尚, ③坚持用马克思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提高“两个素养。三观,四有”、
3、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民主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即真实性内容与多样性形式的统一,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要依法执政,人民政协要依法参政议政,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立法程序制定法律法规,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第四单元 国际社会(分五方面内容)
第八课 走进国际社会
一、国际社会主要成员
1、主
权国家
(1)地位:当代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是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主要参加者。
(2)分类:按性质不同分为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
按发展程度不同可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
(3)构成基本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主权的特性:对内表现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对外国家表现最高权力的独立性。
地区:不具有国际社会承认的主权。
(4)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5)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等
2、国际组织:
(1)含义:一些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出于各种特定的目的,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了由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
(2)地位: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3)分类:有政府间和非政府间;世界性和区域性。
(4)作用:要具体分析,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
3、联合国
(1)地位: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2)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3)原则:主权平等; 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和平解决争端;不干涉他国内政;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4)作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也有局限性。
(5)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①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②中国在联合国的活动表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
二、国际关系
1、含义: 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最主要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关系等。
3、形式:是多样的,竞争、合作和冲突是最基本的形式。
4、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任何国家都不应该以维护本国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干涉别国的内政。
5、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我国对外活动的基本依据。
(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
(2)我国国家利益的内容:安全利益(最核心的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等。
(3)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正当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第九课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一、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和平问题
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世界和平的维护将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世界和平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世界人民争取和维护和平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2)发展问题
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
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3、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
为了和平与发展,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4、中国政府为建立国际新秩序提出的主张:(代表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要求)
①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 ②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
③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④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
⑤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
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1、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是当今国际形势一个突出特点。
2、表现: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意义: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3、特点: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21世纪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三、国际竞争:
1、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2、我国应对国际竞争的战略选择:
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增强综合国力。
四、我国的外交政策
1、是什么——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
平外交政策。
2、为什么——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我国外交政策基本内容:
(1)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维和促发)
(2)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对内),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对外);
(3)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4)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谱写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1)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2)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趋势和自身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抉择。
(3)我们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友好合作,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与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我们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政治生活易错知识点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公民当家作主。(公民与人民不能等同。凡人民一定是公民,但公民不一定是人民。)
2、在我国,公民的权力和义务是相统一的。(权利与权力不是一回事)
3、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与人民民主专政不一样的)
4、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作为我国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其主体是全体公民。(并不是所有公民都有。宪法有规定,要年满18周岁,而且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5、选举权就是选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是选举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即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
6、享受权利才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人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都是当家作主的体现。)
7、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公民,享有公民的权利就越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不影响公民享有的权利的多少。)
8、公民享有的权利都是一样的。(如,全国人大代表享有的人身特别保护权和言论特别保障权,并非人人都有。)
9、等额选举当选者已事先“内定”。(如果候选人的选票达不到法定的票数也是不能当选的。)
10、“选举与我无关”“选谁都可以” (错,这是公民意识不强、主人翁意识不强。)
11、决策是少数精英的事,让公民参与决策过程,只会干扰决策的形成。(不是少数精英的事,公民参与决策,反映公民的意愿,集中公民的智慧,有助于形成科学的决策。)
12、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监督权,
实行民主监督,是弱者对强者进行监督,不起任何作用。(公民实行民主监督,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见课本第29页)
13、公民应先履行义务,后享受权利。(权利和义务作为法律关系是同时产生而又相对应存在的。)
14、村民委员会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国家机关。(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都不是国家机关。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1、中国共产党能代替国家行使政府职能。(政党、社会团体、政协、爱国组织都无权行使或者代替政府行使职能。)
2、政府有管理经济的职能,所以政府可以直接干预经济活动。(政府不可以直接干预经济,而是以宏观调控为主,变直接干预为间接引导。)
3、合理行政就是合法行政。(都是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4、政府要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必须加强立法工作。政府属于立法机关。(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5、在政府民主决策过程中,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少数人的意见不予考虑。(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尊重少数原则都是我们在民主决策中应坚持的原则。)
6、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第三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所以人民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不能说我国人民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2、国务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也是立法机关。(国务院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制定有关行政法规,但不是立法机关。)
3、各级人大都能制定法律,都是立法机关。(地方人大只有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地方性法规不能等同于法律,不是立法机关。)
4、中国共产党要依法行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是依法执政,政府才是依法行政。)
6、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有共同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有共同的利益和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各民主党派代表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利益。)
7、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是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相互监督。)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成为对民主党派进行政治、思想、组织领导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进行政治上的领导。)
9、人大代表代替人民
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10、人民代表大会享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全国人大享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11、人大和其它国家机关是相互监督的关系。(人大和其它国家机关是监督与被监督、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12、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13、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
15、人大是行政机关的执行机关。(行政机关是人大的执行机关。)
16、我国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组织形式。实行民主集中制是我国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之一。)
17、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有制定法律的权力。(各级地方人大有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全国人大才具有有制定法律的权力。)
18、**理论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全部问题。(注**理论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
19、中共中央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20、人民政协是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决策机关。(中共中央是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决策机关)(即党的政治领导)。
21、政协具有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政治协商的国家职能。(政协具有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政治协商的职能,但政协不是国家机关,不能行使国家职能。)
22、**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是贯穿这一理论的主线。“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理论的主题。)
23、中共中央是我国的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都是中央的执行机关。(我国的权力机关是人大,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都在中共中央的统一领导下(政治领导)协调一致开展工作。)
24、中共中央提出方针政策是通过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变为国家意志的。(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是通过法律来实现的,党的政治领导通过人大变为国家意志。)
25、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是行使国家职能的国家机关(全国人大、国务院是国家机关;政协不是国家机关,而是政治协商机构。)
26、我国的多党合作就是多党联合执政。(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27
、我国的国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8、我国民族问题就是宗教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但民族问题不一定就是宗教问题)
29、宗教不得干预政治,政治也不能干预宗教。(宗教不得干预政治正确,但政治也不能干预宗教是错误的)
30、在我国,宗教活动受到法律的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才受到法律的保护)
31、我国已经消灭了民族压迫,所以不存在民族问题了。(消灭了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就消除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根源。但当前影响我国民族团结的问题仍然存在。)
32、中华民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形成的。(错)
33、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分布,界限十分清楚。(我国民族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34、我国支持和鼓励人民信仰宗教。(我国是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但不支持和鼓励人民信仰宗教。)
35、我国实行自主自办的方针,与外国宗教不存在交往。(我国宗教在独立自主自办的前提下,发展与国外宗教的交流和交往。)
36、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为了使宗教信仰最终放弃有神论和宗教信仰,逐步消灭宗教。(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为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把宗教活动纳入政策、法律、法规范围。)
37、我国的宗教性质上已发生了根本转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宗教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宗教的性质仍然是唯心主义。)
38、宗教已经完全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39、在我国,宗教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宗教主要起着消极作用,只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起一定积极作用。)
40、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这些现实情况是指我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历史特点是指我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4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有权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法,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自治性法规。)
4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是在中央政权的统一领导下的特别行政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中央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是特别行政区。)
44、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地方
享有充分的自治权。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45、民族自治地方是具有独立主权的实体。(民族自治地方是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独立主权。)
46、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
47、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48、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49、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1、各国的外交政策都是由本国的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决定的(各国的外交政策都是各国的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决定的。)
2、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联合国安理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3、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也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4、国家力量相同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 (共同国家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
5、一国的经济越发达,对维护世界和平的贡献就越大。(这是不科学的观点。)
6、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意味着当今世界已经实现了多极化。(不正确。)
7、弱国无外交,经济实力的强弱决定一国的外交政策。(弱国也可以发展对外交往,推行本国的外交政策,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8、我国政府一贯信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我国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是有原则的,是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基础的,在涉及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的问题上,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绝不拿原则做交易的。)
9、只有维护本国利益,才能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若只顾本国利益,而不顾他国利益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不能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甚至会阻碍或破坏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0、对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和争端,我国政府的主张是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对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和争端,我国政府的主张是应按照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通过协商和平解决,反对诉诸武力。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解决和平与
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11、国家利益是国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
谈中学政治课本资源的有效利用
谈中学政治课本资源的有效利用
学羁盟宣2011年第5期惫教学动态?
谈中学政治课本资源的有效利用
陆晓刚(河北省正定县南楼中学05(J8()())
摘要:现在提倡教学资源多元化,但笔者认为在开发校衣教
材等资源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手中课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
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有效地指导学生充分挖掘身边的宝藏.而不要
让他们舍本求末,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同样需要固本强基,二
者并不矛盾.应是相得益彰的一
关键词:中学政治课本资源有效利用三八三读法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教师不能把课本资源当作
唯一资源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但【丈j此也产生厂另一种倾向,那就
是羞于谈利用课本资源,认为会与应试教育挂钩我个人认为,课
本资源有它自身的优势,课本也被称之为教材,它是课程标准规
定下课程内容在教育教学活动巾转化的文本,它涵盖了学牛在教
师指导下通过学习活动存心理L和实践中主动获取的学习内容
由于在课堂教育教学中与学生直接发牛荚系的是教师,而任何课
程教材所蕴涵的内容都需要每位教师进行处理并通过课堂教学
实践去实施.学生通过课堂结合教材与老师产生共鸣.l六I此,教材
虽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无疑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如
何有效挖掘并利好身边的最基本资源.使之成为更好拓展学生
构建自我知识体系的基础,应该是教与学都应关注的问题.
教师平时存教学【11应该积撇引导,有意识地加以培训,使学
生及时更E不良学习习惯,真正有效利用好手中的”宝贝”笔者
在教学中尝试了三人一读法.
一
,慧眼识宝贝需”三入”
不少学生存政治学习过程巾常说:”我听起来都懂,就是记不
住”,这其实是没有真正弄懂.理解促进记忆,己忆加深理解;理解
是记忆的条件,是理解的归宿.那么如何理解,真正读懂,学
会进而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就要做到”三人”,即入眼,人手,入心:
1.入眼:即学生不能仪在课堂上用书,而应课前,课中,课后
多看多读,从中体会要领,开启思路.正昕谓”书读百遍,其义自
现”.
2.人手:即动手做笔记,点注.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
“最浅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课堂笔记是记忆力的延长,是
人脑有效的外存摩,是战胜遗忘的”常规武器”:
3.人心:即多思多想.孑L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所谓”人心”,就是学思结合,朋心读书,用心思考,把书读懂,
读活,融会贯通,达到心领神会境界人眼,人手,归根结底是为
“人心”.教师着力引导学生钻研教材,学会读书则是”人心”的关
键一环.
二,挖掘宝藏需”三读”
1.概读.我称之为”鸟瞰式”:教师先指导学生渎课本的引言,
读课题,节题,框题,使学生了解本课的大体轮廓和结构,接着将
本节通读一遍,从巾lr解知识的概貌,提ff{疑点,引起思考.
2.问渎我称之为”质疑式”: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代哲学
家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他主张”开
篇有疑”.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疑问常常是课本中的难点,重
点和关键.学习的过程足”生疑——析疑”的过程.作为教师平时
都有所感触:越是好学生问题越多,越是学习困难的学生越没问
题.究其原【大I就是学生不善读书,看书囫囵吞枣,自然难以发现疑
点.凶此教师在教学lf1要依据课本的顺序和内在逻辑,分层次提
出问题,要求学生把问题写在书页相应的空白处,以问题为线索,
逐节逐段解析教材.这样在利用教材时,做~-IIl前有所”问”,心里
有所”思”,能将学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可以细致,深人,t:Lt:L实实
地”耕书田”.同时,课堂上有了具体任务,目的性明确了,有利于
集中学牛的注意力,使学生运用有意注意,提高学习主动性和效
率,
3.标渎..不论是概渎或问读,都强调要手脑并用,一手翻书,
一
手动笔,把书上的要点,重点,难点,疑点用笔做上各种标记,必
要时还可以做简要眉批,间批.这样做有利于抓住要领,也可以加
深读书印象,还有利于复习巩固,强化记忆.标读是前面两种方法
的深化,用标渎看课本能落到实处,
将以f:三种方法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和阅读能力: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尽管是多种多样,但最主要的
任务之一就是指导学生用好手边的课本,使他们会读书.因为只
有当学生学会州教材,其他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才有所依托.
三,捧得宝藏需”两过”
通过课堂训练,课后反馈信息来看,大多数学生会呈现出两
种阶段,也就是过两关:
第一阶段由无到有.即从无疑问到有疑问.不少同学甚至发
现越深究问题越多,这是一个好的开端,足人心的第一步.因为学
生能发现疑点,提出问题,这是学生动脑筋的表现,也是深入理解
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方法.在经济生活复习中,班里从不问问题的
何静提m问题:课本中的议一议提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买价廉
物美的东西时要”货比家”和人们说”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
货”.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当时我一阵惊喜,因为看似平常的现
象背后隐藏着经济学的多个知识点:”价廉物美”从经济常识的基
本观点来说,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最佳结合点;”货比三家”
是既比使用价值,也比价格;”好货便宜,便宜没好货”其实从价
格,价值,供求,个别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来说,好货不一定不
便宜,便宜也不一定没好货同样的好货,供大于求时便宜,供小
于求时则不便宜;同样的价格.技术水平高,工艺精巧的是好货,
反之是差货:这是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积极予以肯定.
在班级大力提倡.我把这一阶段称之为把书读”厚”,不怕问题多
就怕没问题.
第二阶段深入浅fti.利用好i果本当然要让学生先钻进去搞
透,弄懂,记住要点,不能不川心,否则放下课本就忘得一干二净.
学生要从课本里走出来,不要被课本上的具体字句所束缚,联系
实际,开动脑筋,善于思考,领会精神实质,消化书本上的内容,把
书本上的死文字,变成自己的活知识:入是手段,『叶I是目的.毛泽
东同志对于”人”书与”出”书的辩证关系作过精辟的论述:”对于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
用”这里讲”精通”,指的就是”人”书,所讲”应用”就是”出”书,也
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读活书,活读书:学习有死活之分死学者能
人而不能出,大脑变成知识的仓库,像蚂蚁一一样只知搬运.活学者
既能入也能m,像蜜蜂一样既采集更能酿蜜.这个阶段,教师的引
导最为关键,引导学生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把书从”厚”变
“薄”.分析的过程是由纲到目,由整体到部分的过程.综合的过程
则是由目到纲,由部分到整体的过程:分析,综合的过程,是知识
125
2011年第5期
让学生在生活体验和实践中学习数学
靳苏云(河北省邢台县会宁镇中心学校054000)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
解数学.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构建生活化
韵课堂,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领悟到数
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使学生
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探究数学,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
惯,促进其全面的发展.
一
,钻研教材.挖掘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
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
的情境.因此,教师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选择具有一定数
学价值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事物作为学习的素
材,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就
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周围现实生活里.生活中
到处有数学,关键是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大胆地,创
造性地去处理教材,重组教材,去捕捉生活数学,采撷生活实
例,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生活的内容来取
代,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
来个收集图形的大行动,先让学生找出现实生活中外形是圆形
的物体.学生举出很多种圆形实物,比如自行车,汽车的轮子,
锅盖,水桶,呼啦圈,碗等,那么,为什么要把他们设计成圆形
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时候,教师因势利导,再引出本课的学
习内容.由于联系了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有选择地,有目的
地收集,不仅使学生对圆的知识不再感到枯燥,无味,加深了学
生对圆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景.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把教材
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日常生
活中的普遍应用.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例如,在教学《面积的认
识》这一章节时,学生对”面积”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上有一
定的难度,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亲自看一看
教室内现有的物体的表面,如黑板,课桌,课本等物体的表面等,
然后让学生把课本平放到课桌上,比较课本与桌面所占地方的大
小.学生明白了桌面大,课本小.紧接着再让学生比较黑板和墙面
的大小,学生得出了墙面大,黑板小.于是,我又让学生从身边生
活中再找出一些物体,并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存学生的比较中,
令教学动态?
我凶势利导,很自然地引人了”面积”这一概念及相关知识的学
习.这样,学生对”面积”理解起来就比较直观,简易.通过这样的
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又使
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生活化.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
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应用问题,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
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注重运用.解决生活问题.体验数学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
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
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当学生学习了数学知
识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
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
数学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
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如在讲了面积一课后,
我联系生活,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生活数学问题:木匠师傅有
一
块长120厘米,宽50厘米的木板,要把它锯成边长为20厘米的
正方形木板,问最多能锯多少块?怎么锯?请你帮助木匠师傅算
一
算.学生看到问题后,立刻展开计算,有的说15块,有的说12
块,有的说20块……面对答案不一的局面,我与学生一起进行
了探讨:先把木板锯成6块20厘米长,50厘米宽的木板,然后每
块木板又可以锯成2块20厘米长,20厘米宽的木板,而剩下的10
厘米木板不能锯成边长为20厘米的正方形,所以一共能锯成
2×6=12块边长为20厘米的正方形木板.通过计算使学生认识
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仅要计算正确,还要联系生活实
际.又如,学习了”圆的基础知识”后,可请学生解释车轮为什么
不能做方形,三角形,圆形,而要做成圆形.再如,教学”三角形
的稳定性”后,问学生为什么电线杆支架,自行车等等要做成三
角形而不是长方形,正方形.学习了”长,正方形面积计算”后,
请学生计算如果给教室铺地砖,需要买多少块地砖等等.这样
学以致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
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看事物,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
问题,也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体验学习数学的真正价
值所在.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
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数学
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数学
学习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体验中学习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数
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
+一+一+-+一+*+一+-+*+一+-+-?+一+-+一十一十-+一十-+一十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十.十”—’’
梳理的过程,是把一本厚书浓缩变成一本薄书,甚至变成几张纸熟记和识记;把复习安排在即将遗忘之前,针对”现快后慢”的规
的过程,也是实际上的自我消化,自我吸收的过程.律,按照”先密后疏”的方法实施,即复习的次数逐渐减少,复习间
此外,教师在课后也不能放松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因为很多隔时间逐
步加大,复习的方式避免机械重复,就可以达到提高技
学生喜欢考前临时抱佛脚,而平时很少看书,尤其是当天复习不艺效果的目的.二是在复习之前,最好先不要打开书,在脑子里检
到位.课后要及时复习书本知识,及时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查识记的对象是否遗漏,然后再翻书加以对照.三是复习要有重
根据人的遗忘规律采取的有效措施.早在1985年,德国的心理学点,有秩序,有条理.否则,面面俱到就会面面不到,杂乱无章,必
家艾宾浩斯经过系统研究,曾经总结出人的遗忘规律.遗忘规律然印象不深.
启示我们:学习之后,我们应根据这个规律,不等到遗忘就及时复总之,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有效指导学生充分挖掘身边的宝
习,当天学习的内容最好当天复习一下,要抓住记忆还比较清楚,藏,而不要让他们舍本求末,浪费时间与精力.在推进素质教育的
脑子中记忆的信息量多的时候进行强化,避免全部遗忘后再重新今天,同样需要固本强基,二者并不矛盾,应是相得益彰的.
126
谈中学政治课本资源的有效利用
谈中学政治课本资源的有效利用
摘要:现在提倡教学资源多元化,但笔者认为在开发校本教材等资源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手中课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有效地指导学生充分挖掘身边的宝藏,而不要让他们舍本求末。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同样需要固本强基,二者并不矛盾,应是相得益彰的。
关键词:中学政治 课本资源 有效利用三入三读法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教师不能把课本资源当作唯一资源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但因此也产生了另一种倾向,那就是羞于谈利用课本资源,认为会与应试教育挂钩。我个人认为,课本资源有它自身的优势,课本也被称之为教材,它是课程标准规定下课程内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转化的文本,它涵盖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习活动在心理上和实践中主动获取的学习内容。由于在课堂教育教学中与学生直接发生关系的是教师,而任何课程教材所蕴涵的内容都需要每位教师进行处理并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去实施,学生通过课堂结合教材与老师产生共鸣。因此,教材虽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无疑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如何有效挖掘并利用好身边的最基本资源,使之成为更好拓展学生构建自我知识体系的基础,应该是教与学都应关注的问题。
教师平时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有意识地加以培训,使学生及时更正不良学习习惯,真正有效利用好手中的“宝贝”。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三入三读法。
一、慧眼识宝贝需“三入”
不少学生在政治学习过程中常说:“我听起来都懂,就是记不住”,这其实是没有真正弄懂。理解促进记忆,记忆加深理解;理解是记忆的条件,记忆是理解的归宿。那么如何理解,真正读懂、学会进而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就要做到“三入”,即入眼、入手、入心。
1.入眼:即学生不能仅在课堂上用书,而应课前、课中、课后多看多读,从中体会要领,开启思路。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2.入手:即动手做笔记、点注。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最浅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课堂笔记是记忆力的延长,是人脑有效的外存贮库,是战胜遗忘的“常规武器”。
3.入心:即多思多想。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谓“入心”,就是学思结合,用心读书,用心思考,把书读懂、读活,融会贯通,达到心领神会境界。入眼、入手、归根结底是为“入心”。教师着力引导学生钻研教材,学会读书则是“入心”的关键一环。
二、挖掘宝藏需“三读”
1.概读。我称之为“鸟瞰式”。教师先指导学生读课本的引言,读课题、节题、框题,使学生了解本课的大体轮廓和结构,接着将本节通读一遍,从中了解知识的概貌,提出疑点,引起思考。
2.问读。我称之为“质疑式”。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代哲学家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他主张“开篇有疑”。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疑问常常是课本中的难点、重点和关键。学习的过程是“生疑——析疑”的过程。作为教师平时都有所感触:越是好学生问题越多,越是学习困难的学生越没问题。究其原因就是学生不善读书,看书囫囵吞枣,自然难以发现疑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课本的顺序和内在逻辑,分层次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把问题写在书页相应的空白处,以问题为线索,逐节逐段解析教材。这样在利用教材时,做到眼前有所“问”,心里有所“思”,能将学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可以细致、深入、扎扎实实地“耕书田”。同时,课堂上有了具体任务,目的性明确了,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运用有意注意,提高学习主动性和效率。
3.标读。不论是概读或问读,都强调要手脑并用,一手翻书,一手动笔,把书上的要点、重点、难点、疑点用笔做上各种标记,必要时还可以做简要眉批、间批。这样做有利于抓住要领,也可以加深读书印象,还有利于复习巩固,强化记忆。标读是前面两种方法的深化,
用标读看课本能落到实处。
将以上三种方法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尽管是多种多样,但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指导学生用好手边的课本,使他们会读书。因为只有当学生学会用教材,其他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才有所依托。
三、捧得宝藏需“两过”
通过课堂训练、课后反馈信息来看,大多数学生会呈现出两种阶段,也就是过两关:
第一阶段由无到有。即从无疑问到有疑问。不少同学甚至发现越深究问题越多,这是一个好的开端,是入心的第一步。因为学生能发现疑点,提出问题,这是学生动脑筋的表现,也是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方法。在经济生活复习中,班里从不问问题的何静提出问题:课本中的议一议提出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买价廉物美的东西时要“货比三家”和人们说“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当时我一阵惊喜,因为看似平常的现象背后隐藏着经济学的多个知识点:“价廉物美”从经济常识的基本观点来说,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最佳结合点;“货比三家”是既比使用价值,也比价格;“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其实从价格、价值、供求、个别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来说,好货不一定不便宜,便宜也不一定没好货。同样的好货,供大于求时便宜,供小于求时则不便宜;同样的价格,技术水平高、工艺精巧的是好货,反之是差货。这是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积极予以肯定,在班级大力提倡。我把这一阶段称之为把书读“厚”,不怕问题多就怕没问题。
第二阶段深入浅出。利用好课本当然要让学生先钻进去搞透、弄懂,记住要点,不能不用心,否则放下课本就忘得一干二净。学生要从课本里走出来,不要被课本上的具体字句所束缚,联系实际,开动脑筋,善于思考,领会精神实质,消化书本上的内容,把书本上的死文字,变成自己的活知识。入是手段,出是目的。**同志对于“入”书与“出”书的辩证关系作过精辟的论述:“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这里讲“精通”,指的就是“入”书,所讲“应用”就是“出”书,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读活书,活读书。学习有死活之分。死学者能入而不能出,大脑变成知识的仓库,像蚂蚁一样只知搬运。活学者既能入也能出,像蜜蜂一样既采集更能酿蜜。这个阶段,教师的引导最为关键,引导学生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把书从“厚”变“薄”。分析的过程是由纲到目、由整体到部分的过程。综合的过程则是由目到纲、由部分到整体的过程。分析、综合的过程,是知识梳理的过程,是把一本厚书浓缩变成一本薄书,甚至变成几张纸的过程,也是实际上的自我消化、自我吸收的过程。
此外,教师在课后也不能放松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因为很多学生喜欢考前临时抱佛脚,而平时很少看书,尤其是当天复习不到位。课后要及时复习书本知识,及时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根据人的遗忘规律采取的有效措施。早在1985年,德国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经过系统研究,曾经总结出人的遗忘规律。遗忘规律启示我们:学习之后,我们应根据这个规律,不等到遗忘就及时复习,当天学习的内容最好当天复习一下,要抓住记忆还比较清楚、脑子中记忆的信息量多的时候进行强化,避免全部遗忘后再重新熟记和识记;把复习安排在即将遗忘之前,针对“现快后慢”的规律,按照“先密后疏”的方法实施,即复习的次数逐渐减少,复习间隔时间逐步加大,复习的方式避免机械重复,就可以达到提高技艺效果的目的。二是在复习之前,最好先不要打开书,在脑子里检查识记的对象是否遗漏,然后再翻书加以对照。三是复习要有重点,有秩序,有条理。否则,面面俱到就会面面不到,杂乱无章,必然印象不深。
总之,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有效指导学生充分挖掘身边的宝藏,而不要让他们舍本求末,浪费时间与精力。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同样需要固本强基,二者并不矛盾,应是相得益彰的。
谈中学政治课本资源的有效利用
垒塾掌塾鲢学羁轰轰誓拳
谈中学政治课本资源的有效利用
陆晓刚 (河北省正定县南楼中学 050800) 摘要:现在提倡教学资源多元化(但笔
出问题(要求学生把问题写在书页相应的空白处,以问题为线索, 者认为在开发校本教 材等资源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手中课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 逐节逐段解析教材。这样在利用教材时(做到眼前有所“问”,心里
有所“思”(能将学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可以细致、深入、扎扎实实 让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有效地指导学生充分挖掘身边的宝藏(而不要 他们舍本求末。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同样需要固本强基(二 地“耕书田”。同时。课常j:有了具体任务,目的性明确了,有利于 者并不矛盾(应是相得益彰的。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运用有意注意,提高学习主动性和效
关键词:中学政治课本资源 有效利用 三入三读法 率。
3(标读。不论是概读或r廿】读。都强调要手脑并用(一手翻书, 在伞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教师不能把课本资源当作 一手动笔,把书上的要点、莺点、难点、疑点用笔做J:各种标记(必 唯
要时还可以做简要眉批、间批。这样做有利于抓住要领,也可以加 是羞一资源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但因此也产生了另一种倾向(那就 深读书印象(还有利丁复习巩同,强化记忆。标读是前面两种方法 于谈利用课本资源,认为会与应试教育挂钩。我个人认为,课本资源有它自身的优势,课本也被称之为教材,它是课程标准规 的深化,用标读看课本能落到实处。 定下课程内容在教育教学活
将以上i种方法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动巾转化的文本。它涵盖r学牛在教师指导卜通过学习活动在心理卜(和实践中丰动获取的学习内容。 和阅读能力。教师的课常教学任务尽管是多种多样。但最主要的 由于在课常教育教学中与学生直接发生关系的是教口币,而任何课 任务之一就是指导学生用好手边的课本,使他们会读书。因为只 有当学生学会用教材,其他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分析问 程教材所蕴涵的内容都需要每位教师进行处理并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去实施,学生通过课堂结合教材与老师产生共鸣(冈此,教材 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才有所依托。 虽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
三、捧得宝藏需“两过” 何有效挖掘并利j{j好身边的最基本无疑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如 通过课堂训练、课后反馈信息来看,大多数学生会呈现出两 资源(使之成为更好拓展学生构建自我知识体系的基础(应该是教与学都应关注的fn】题。 种阶段。也就是过两关:
教师平时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有意识地加以培训。使学 第一阶段由无到有。即从无疑问到有疑问。不少同学甚至发 生及时更iF不良学习习惯,真正有效利用好手中的“宝贝”。笔者 现越深究问题越多,这是一个好的开端,是入心的第一步。因为学 在教学中尝试_r三人三读法。 生能发现疑点,提出问题。这是学生动脑筋的表现(也是深入理解 一、慧眼识宝贝需“三入” 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方法。在经济牛活复习中,班里从不问问题的 不少学生在政治学习过程中常说:“我听起来都懂(就是记不 何静提出问题:课本中的议一议提出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买价廉 住”,这其实是没有真正弄懂一理解促进记忆。记忆加深理解;理解 物荚的东西时要“货比‘家”和人们说“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 是记忆的条件,记忆是理解的归宿。那么如何理解,真正读懂、学 货”。这丽种说法是否矛盾?当时我一阵惊喜(因为看似平常的现 会进而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就要做到“i入”。即入眼、人手、人心。 象背后隐藏着经济学的多个知识点:“价廉物美”从经济常识的基
1(入眼:即学生不能仪在课雀j二用书,而应课前、课中、课后 本观点来说,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最佳结合点;“货比一家” 多看多读,从中体会要领,开肩思路。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 是既比使用价值(也比价格;“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其实从价 现”。 格、价值,供求、个别劳动生产牢之间的关系来说(好货不一定不
2(人手:即动手做笔记、点注。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 便宦。便宜也不一定没好货。同样的好货。供大于求时便宜,供小人“最浅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课堂笔记是记忆力的延长,是 于求时则不便宜;同样的价格,技术水平高、T艺精巧的是好货, 脑有效的外存贮库。是战胜遗忘的“常规武器”。 反之是差货。这是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积极予以肯定, 3(入心:即多思多想。孔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在班级大力提倡。我把这一阶段称之为把书读“厚”,不怕问题多 就怕没问题。 殆。”所谓“人心”,就是学思结合,用心读书,用心思考,把书读懂、 读活,融会贯通(达到心领神会境界。入眼、入手、归根结底是为 第二阶段深入浅出。利用好课本当然要让学生先钻进去搞 “人心”。教师着力引导学生钻研教材,学会读书则是“人心”的关 透、弄懂(记住要点。不能不用心,否则放下课本就忘得一干二净。 键一环。 学生要从课本里走出来,不要被课本上的具体字句所束缚。联系
二(挖掘宝藏需“三读” 实际,开动脑筋。善于思考。领会精神实质(消化书本上的内容,把
1(概读:我称之为“鸟瞰式”,。教师先指导学牛读课本的引言, 书本上的死文字。变成自己的活知识。入是手段,出是目的。毛泽 读课题、节题、框题,使学生了解本课的大体轮廓和结构,接着将 东同志对于“入”书与“出”书的辩证关系作过精辟的论述:“对于 本节通读一遍。从中了解知识的概貌,提出疑点,引起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
2(问读。我称之为“质疑式”。学起于思(思源下疑。宋代哲学 用。”这罩讲“精通”。指的就是“入”书(所讲“应用”就是“出”书,也家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他主张“开 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读活书,活读书。学习有死活之分。死学者能 篇有疑”。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疑fn】常常是课本中的难点、重 人而不能出,大脑变成知识的仓库(像蚂蚁一样只知搬运(活学者 点和关键。学习的过程是“牛疑——析疑”的过程:作为教师平时 既能入也能}{{,像蜜蜂一样既采集更能酿蜜。这个阶段。教师的引 都有所
题。究感触:越是好学生问题越多,越是学习阑难的学生越没问 导最为关键(引导学生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把书从“厚”变 其原因就是学生不善读书,看书例同吞枣,自然难以发现疑 “薄”:分析的过程是南纲到日、由整体到部分的过程。综合的过程 点。因此 则是由目到纲、由部分到整体的过程。分析、综合的过程,是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课本的顺序和内在逻辑,分层次提
125
万方数据
?教学动态?晕男害毫电器于书面百药污百、
让学生在生活体验和实践中学习数学
靳苏云 (河北省邢台县会宁镇中心学校 054000) 一一————型王翌堡l!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我因势利导,很自然地引入了“面积”这一概念及相关知识的学 要习。这样(学生对“面积”理解起来就比较直观、简易。通过这样的 解数莺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 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又使 韵课堂。学。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构建生活化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领悟到数 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生活化。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 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使学生 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应用问题,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 在生活中发现数 学知识去解决牛活中的数学问题。学、探究数学,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 三、注重运用。解决生活问题(体验数学价值 惯,促进其全面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 一、钻研教材。挖掘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兴趣 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 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 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当学生学习了数学知 的情 识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 学价境。因此,教师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选择具有一定数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 材,值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事物作为学习的素 数学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 在自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就 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如在讲了面积一课后, 到处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周围现实生活里。生活中 我联系生活。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生活数学问题:木匠师傅有 造性有数学,关键是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大胆地、创一块长120厘米、宽50厘米的木板,要把它锯成边长为20厘米的 地去处理教材,重组教材,去捕捉生活数学,采撷生活实 正方形木板,问最多能锯多少块?怎么锯?请你帮助木匠师傅算 例(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生活的内容来取 代(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 一算。学牛看到问题后,立刻展开计算,有的说15块,有的说12 来块,有的说20块 面对答案不一的局面,我与学生一起进行 个收集图形的大行动,先让学生找出现实生活中外形是圆形 了探讨:先把木板锯成6块20厘米长、50的物体。学生举出很多种圆形实物,比如自行车、汽车的轮子、块木板又可以锯成2块20厘米长、20厘米 厘米宽的木板,然后每 锅盖、水桶、呼啦罔、碗等,那么,为什么要把他们设计成圆形厘米木板不能锯成边长为20厘米的正方 宽的木板,而剩下的lO 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时候,教师因势利导,再引出本课的学 2×6=12块边长为20厘米的正方形木板。形,所以一共能锯成 习内容。由于联系了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有选择地、有目的 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仅要计算正通过计算使学生认识 地收集。不仅使学生对圆的知识不再感到枯燥、无味,加深了学 际。又如,学习了“圆的基础知识”后,可 确(还要联系生活实 生对圆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不能做方形、三角形、圆形,而要做成圆形。再如,教学“三角形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请学生解释车轮为什么 的稳定性”后。问学生为什么电线杆支架、自行车等等要做成三 二、创设情景。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角形而不是长方形、正方形。学习了“长、正方形面积计算”后,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把教材 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日常生 请学生计算如果给教室铺地砖,需要买多少块地砖等等。这样 学以致用,不仅提高了学牛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 活中的普遍应用。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看事物(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 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例如。在教学《面积的认问题,也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体验学习数学的真正价 识》这一章节时,学牛对“面积”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I:有一 定的难度(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亲自看一看 值所在。 教事内现有的物体的表面,如黑板、课桌、课本等物体的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 表面等, 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数学 然后让学生把课本平放到课桌上,比较课本与桌面所占地方的大小。学生明白了桌面大、课本小。紧接着再让学生比较黑板和墙面 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数学 的大小,学生得出了墙面大、黑板小。于是,我又让学生从身边生 学习中体验牛活,在生活体验中学习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数 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活中再找出一些物体,并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在学生的比较中, -—卜-+-—+??+?+-+-+?+一+-+-—+-——卜-H-—??- ?卜?—卜?+-+-+一+-+?+-—卜?+-+-+-+?+?+?+-+-。+。-+-‘卜—+-+?+-—卜。+。‘1’。+。+。‘‘卜。+’‘卜。‘((’熟记和识记;把复习安排在即将遗忘之前,针对“现快后慢”的规 梳理的过程,是把一本厚书浓缩变成一本薄书,甚至变成几张纸 的过程。也是实际上的自我消化、自我吸收的过程。 律,按照“先密后疏”的方法实施,即复习的次数逐渐减少,复习间 此外,教师在课后也不能放松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因为很多 隔时间逐步加大,复习的方式避免机械重复,就可以达到提高技 学生 艺效果的目的。二是在复习之前,最好先不要打开书(在脑子里检 喜欢考前临时抱佛脚,而平时很少看书,尤其是当天复习不查识记的对象是否遗漏。然后再翻书加以对照。三是复习要有重 到位。课后要及时复习书本知识,及时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 点(有秩序。有条理。否则,面面俱到就会面面不到,杂乱无章。必 根据人的遗忘规律采取的有效措施。早在1985年,德国的心理学然印象不深。 家艾宾浩斯经过系统研究,曾经总结出人的遗忘规律。遗忘规律 启示我们:学习之后,我们应根据这个规律,不等到遗忘就及时复 总之(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有效指导学生充分挖掘身边的宝 藏,而不要让他们舍本求末,浪费时间与精力。在推进素质教育的 习,当天学习的内容最好当天复习一下,要抓住记忆还比较清楚、 今天,同样需要固本强基(二者并不矛盾,应是相得益彰的。 脑子中记忆的信息量多的时候进行强化,避免全部遗忘后再重新 126
万方数据
【文库精品】谈中学政治课本资源的有效利用
谈中学政治课本资源的有效利用
摘要,现在提侣教学资源多元化,但笔者认为在开发校本教材等资源的同时,不能忽视 学生手中课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有效地指导学生充分挖掘身边的宝藏, 而不要让他们舍木求末。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同样需要固本强基,二者并不矛盾,应是 相得益彰的。
关键词,中学政治课木资源有效利用三入三读法
在全而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教师不能把课本资源当作唯一资源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但因此也产生了另一种倾向,那就是羞于谈利用课本资源,认为会与应试教育挂钩。我个人 认为,课本资源有它&身的优势,课本也被称之为教材,它是课程标准规定下课程内容在教 育教学活动中转化的文本,它涵盖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习活动在心理上和实践中主动 获取的学习内容。由于在课堂教育教学中与学生直接发生关系的是教师,而任何课程教材所 蕴涵的内容都需要每位教师进行处理并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去实施,学生通过课堂结合教材与 老师产生共鸣。因此,教材虽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无疑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如 何有效挖掘并利用好身边的最基木资源,使之成为更好拓展学生构建^1我知识体系的基础, 应该是教与学都应关注的问题。
教师平时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有怠识地加以培训,使学生及时更正不良学习习惯, 真正有效利用好手中的“宝贝”。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三入三读法。
一、慧眼识宝贝需“三入”
不少学生在政治学习过程中常说,“我听起来都懂,就是记不住”,这其实是没有真正弄 懂。理解促进记忆,记忆加深理解,理解是记忆的条件,记忆是理解的归宿。那么如何理解, 真正读懂、学会进而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就要做到“三入”,即入眼、入手、入心。
1. 入眼即学生不能仅在课堂上用书,而应课前、课中、课后多看多读,从中体会要领, ,
开启思路。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2. 入手,即动手做笔记、点注。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最浅的墨水也胜过最强 的记忆”。课堂笔记是记忆力的延长,是人脑有效的外存贮库,是战胜遗忘的“常规武器”。
3. 入心,即多思多想。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谓“入心”,就是学 思结合,用心读书,用心思考,把书读懂、读活,融会贯通,达到心领神会境界。入眼、入 手、归根结底是为“入心”。教师着力引导学生钻研教材,学会读书则是“入心”的关键一环。
二、挖掘宝藏需“三读”
1. 概读。我称之为“鸟瞰式”。教师先指导学生读课本的引言,读课题、节题、框题,使 学生了解本课的大体轮廓和结构,接着将本节通读一遍,从中了解知识的概貌,提出疑点, 引起思考。
2. 问读。我称之为“质疑式”。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代皙学家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他主张“开篇有疑”。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疑问常常是课 本中的难点、重点和关键。学习的过程是“生疑——析疑”的过程。作为教师平时都有所感 触,越是好学生问题越多,越是学习困难的学生越没问题。究其原因就是学生不善读书,看 书囫囵吞枣,^然难以发现疑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课木的顺序和内在逻辑,分层次 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把问题写在书页相应的空白处,以问题为线索,逐节逐段解析教材。这 样在利用教材时,做到眼前有所“问”,心里有所“思”,能将学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可以细 致、深入、扎扎实实地“耕书田”。同时,课堂上有了具体任务,目的性明确了,有利于集中 学生的注怠力,使学生运用有怠注意,提高学习主动性和效率。
3. 标读。不论是概读或问读,都强调要手脑并用,一手翻书,一手动笔,把书上的要点、 重点、难点、疑点用笔做上各种标记,必要时还可以做简要眉批、间批。这样做有利于抓住
要领,也可以加深读书印象,还有利于复习巩固,强化记忆。标读是前而两种方法的深化, 用标读看课木能落到实处。
将以上三种方法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学能力和阅读能力。教师的课堂教学 任务尽管是多种多样,但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指导学生用好手边的课本,使他们会读书。 因为只有当学生学会用教材,其他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等才有所依托。
三、捧得宝藏需“两过”
通过课堂训练、课后反馈信息来看,大多数学生会呈现出两种阶段,也就是过两关,
第一阶段由无到有。即从无疑问到有疑问。不少同学甚至发现越深究问题越多,这是一 个好的开端,是入心的第一步。因为学生能发现疑点,提出问题,这是学生动脑筋的表现, 也是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方法。在经济生活复习中,班里从不问问题的何静提出问题, 课木中的议一议提出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买价廉物美的东西时要“货比三家”和人们说“好 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当时我一阵惊喜,因为看似平常的现象背后 隐藏着经济学的多个知识点,“价廉物美”从经济常识的基本观点来说,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 值的最佳结合点,“货比三家”是既比使用价值,也比价格,“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其 实从价格、价值、供求、个别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来说,好货不一定不便宜,便宜也不一 定没好货。同样的好货,供大于求时便宜,供小于求时则不便宜,同样的价格,技术水平高、 工艺精巧的是好货,反之是差货。这是一个高质呈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积极予以肯定,在班 级火力提倡。我把这一阶段称之为把书读“厚”,不怕问题多就怕没问题。
第二阶段深入浅出。利用好课本当然要让学生先钻进去搞透、弄懂,记住要点,不能不 用心,否则放下课本就忘得一干二净。学生要从课本里走出来,不要被课木上的具体字句所 束缚,联系实际,开动脑筋,善于思考,领会精神实质,消化书木上的内容,把书本上的死 文字,变成自己的活知识。入是手段,出是目的。**同志对于“入”书与“出”书的辩 证关系作过精辟的论述,“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 于应用。”这里讲“精通”,指的就是“入”书,所讲“应用”就是“出”书,也就是我们平 时所讲的读活书,活读书。学习有死活之分。死学者能入而不能出,大脑变成知识的仓库, 像蚂蚁一样只知搬运。活学者既能入也能出,像蜜蜂一样既采集更能酿蜜。这个阶段,教师 的引导最为关键,引导学生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把书从“厚”变“薄”。分析的过程是由纲 到目、由整体到部分的过程。综合的过程则是由目到纲、由部分到整体的过程。分析、综合 的过程,是知识梳理的过程,是把一木厚书浓缩变成一本薄书,甚至变成儿张纸的过程,也 是实际上的自我消化、自我吸收的过程。
此外,教师在课后也不能放松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因为很多学生喜欢考前临时抱佛脚, 而平时很少看书,尤其是当天复习不到位。课后要及时复习书本知识,及时复习不是简单的 重复,而是根据人的遗忘规律采取的有效措施。早在1985年,德国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经过 系统研究,曾经总结出人的遗忘规律。遗忘规律启示我们,学习之后,我们应根据这个规律, 不等到遗忘就及时复习,当天学习的内容最好当天复习一下,要抓住记忆还比较清楚、脑子 中记忆的信息3:多的时候进行强化,避免全部遗忘后再重新熟记和识记,把复习安排在即将 遗忘之前,计对“现快后慢”的规律,按照“先密后疏”的方法实施,即复习的次数逐渐减 少,复习间隔时间逐步加大,复习的方式避免机械重复,就可以达到提高技艺效果的目的。 二是在复习之前,最好先不要打开书,在脑子里检查识记的对象是否遗漏,然后再翻书加以 对照。三是复习要有重点,有秩序,有条理。否则,而而俱到就会而而不到,杂乱无章,必 然印象不深。
总之,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有效指导学生充分挖掘身边的宝藏,而不要让他们舍木求末,
浪费时间与精力。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同样需要固本强基,二者并不矛盾,应是相得益
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