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号下旬刊又放赘
谈《鸿门宴》的结构,人物和语
陈刚
(武威第十二中学,甘肃武威733o00) 摘要:《鸿门宴》是文史合璧的佳构,体现了司马 迁卓越的艺术才能.其中情节结构的设置跌宕起伏,剪裁 自如,极富于戏剧性;人物形象的塑造个性鲜明,栩栩如 生,充满了立体感;史诗般的语言生动传神,辞约义丰.终 成"史家之绝唱";"不虚关,不隐恶"的实录精神,自为史 家百代所宗
关键词:鸿门宴结构人物语言
秦汉之交,战乱频仍,豪杰纷起,逐鹿中原.分别以项 羽和刘邦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在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了 一
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悲喜剧.司马迁"鸠集国史,采访 家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幅古代 战争的历史画卷.(太)史公写史,以实为据,"辨而不华, 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 录".'驶公为文,王侯将相,市井吏民,忠勇节义,权谋机 诈,血雨腥风,谈笑宴饮,无不历历在目.史公如椽大笔, 再现了历史的风云,千载而下.罕能出其右者. 一
,戏剧化的情节结构
鸿门宴上,虽没有血与火的拼搏,却有着智和勇的较 量.如果说这是一出精彩的戏剧,那么项刘双方的关键人 物都将在这里粉墨登场.
1.矛盾冲突的设置,集中尖锐,多有波折.
作者一开始为我们交代了双方的军事形势:沛公军 霸上(兵十万),项羽驻鸿门(兵四十万),实力悬殊.项羽 自封为西楚霸王,正目空一切,觊觎天下;而刘邦却先人 为主,"距关,毋内诸侯","欲王关中"之心昭然若揭."苍 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鸿门宴的由来,也是长达五年之 久的楚汉战争的根本原由
这出戏.由沛公左司马曹无伤向项羽告密揭开了序 幕.分为三个阶段上演.
宴会前.曹无伤的告密,无疑为挑起战争的导火索,再 _--.I
口
加上范亚父火上浇油,西楚霸王为"击破沛公军",再一次做 好了破釜沉舟的准备.剑已拔,弩已张,其势一触即发.其时 的项羽,实力强大,势如破竹,士气正盛,人气正旺,要灭刘 邦,只需吹灰之力.然而项伯的告密,刘邦的赴宴,终使弦上 之箭,引而未发.致使项羽匹夫,天时地利坐失良机. 宴会上.怀王曾与诸将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即使刘邦称王,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何罪之有?然而审时 度势的刘邦主动"蚤自来谢项王",无罪请罪,使王者自居 的项羽被动地设宴相会,无辞加罪.因而一方虽如瓮中捉 鳖,暗藏杀机;另一方却是虚与逶迤,逢凶化吉.刘邦开口 "将军",闭口"将军",捧得项将军飘飘然忘乎所以;而自 己却百般开脱,俯首称"臣",以退为进,一步一步掌握主 动.宴会上,范增再三示块,"数目项王";然而项王似乎 "为人不忍","默然不应".一计不成,一计又生,范增必欲 置沛公于死地,于是召来项庄,击杀沛公.奈何项伯吃里 扒外,"常以身翼蔽沛公",沛公虽置身龙潭虎穴,却只是 有惊无险.至樊哙闯帐,把紧张的气氛再一次推向高潮.
而项羽先是"按剑而跽",而后再三赏赐,面对指责"未有 以应".他做给人看的,似乎是大人不计小人过,似乎是英 雄爱英雄,似乎是满腹的仁义礼智.鸿门宴上,三起三落. 刘邦君臣,大长了志气;西楚霸王,却是威风扫地.在这没 有硝烟的战场上,项羽赔了酒菜,折了面子,姑息了敌人, 被动了自己.可叹,项将军沽名钓誉,再失良机. 宴会后.沛公嘴一抹,三十六计走为上,逃脱不及的 他还要倒打一靶:"闻大王有意督过之."再由张良稳住项 羽.项羽居然还心安理得地接受刘邦的礼物,失去了乘虚 追击的最后机会,以致养虎为患,最终落得个乌江自刎. 所以英明果断的**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 霸王".可笑,愚蠢的霸王轻视弱敌,终于三失良机. 这出戏,以曹无伤告密揭开序幕,又以曹无伤被杀落 下了帷幕
那种致力于在全局观照内解决问题的卓越思路.不论是否 可行,能否实施,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值得珍惜的动机. 注释:.
(侯外庐认为,《天下篇》乃庄子后学所着(《中国思 想通史》卷一,309页);冯友兰认为,《天下篇》比较晚出 ……
他的观点是庄子这一派的观点(《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一册,353页);范崇高以为,天下篇乃儒家者流所伪托, 而又尊道家,不相薄也.(《文学丛刊第一卷,1929年1月 号》;任继愈认为,《天下篇》既不是庄子或庄子学派的着 作,也不是道家着作,它是在道家术语的掩盖下,全阐述 儒家的观点(《中国哲学史论》;334页)……
?此处借顾实语,原文系"《庄子?天下》篇者,庄子书 6
之叙篇,而周末人之学案也.不读《天下》篇,无以明庄子
着书之本旨,亦无以明周末人学术之概要也."(顾实《庄 子天下篇讲疏序》)
(关于将《天下》作为学术史料的例子不胜枚举,此 处仅列一例聊供参照:"《天下》篇是《南华》之序.或云庄 子自作,或云非庄子自作,兹不详考.惟序晚周学术之源 流,《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与此篇有同等之价值."(胡朴 安《庄子章义?天下》)
(《鹃冠子》一书是一部先秦古籍,唐兰,李学勤诸先 生将汉墓帛书与《鹤冠子》相比较,认为它和《经法》都是战 国时期着作.而且属于同一学派.唐兰,李学勤先生的有关 论文分别刊于《考古》1975年第1期,《江汉考古》l983 年第2期,《淮阴师专》增刊《活页文史丛刊》第121期. 文教贫料2o09年5月号下旬刊
2.题材结构的安排.取舍精当,颇具匠心.
"鸿门宴"发生以前.项羽曾在新安城南"击院秦卒二 十余万人"?,派当阳君等统兵猛击函谷关.数日后又"西 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同上). 这些事件的规模和场面,都比"鸿门宴"大得多."鸿门宴" 虽只是一场觥筹交错的宴会,"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 鼓角争鸣".但它既是刘项从盟友转化为敌手的开始,又 是项羽从胜利走向败亡的转折.所以比千军万马的厮杀 更惊心动魄,险象环生.作者选取这样一个事件挥毫泼 墨,使人物形象在集中的矛盾冲突中得以闪光.情节有张 有弛,跌宕起伏;结构独立完整,首尾圆合.全文紧紧围绕 杀不杀刘邦为线索一步步展开,使刘项两大军事集团间 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曲折回转,使项羽从胜利走向失败 的结局向着必然发展.
在局部的剪裁上,作者更是倾注了不少心血,通过许多 典型的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可谓泼墨如雨;但也有不少地方
用笔非常经济.鸿门宴上,范增多次焦急地用玉块示意,无 奈之下又召令项庄刺杀沛公.都暗示着项羽朝令夕改,改变 决策前未和其他人商量.从反面刻画了项羽寡谋而又专断, 粗疏而又自尊的性格.同样,刘邦方面宴前的有关谋划,作 者也未直接交代,但在关键时刻,樊哙闯帐,一见张良劈头 便问"今日之事何如?"足见其息息相通.更耐人寻味的是指 责项羽时,不仅言语得体,连谎话也和刘邦所讲的一模一 样.显然是经过了彻夜周密的准备才能心心相印.这种通过 侧面的烘托和反面的暗示的写法,不仅扩大了作品的容量, 更有利于删去枝蔓,集中笔墨刻画人物形象.
二,浮雕式的人物群塑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神态各异,形象鲜明,个性独特, 栩栩如生,如浮雕一般,充满了立体感.之所以如此,一方 面是由于这些人本身的不平凡,另一方面也归功于作者 善于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描写刻画的缘故.
1.着意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态度,司马迁塑造人物 形象,常常注意到他们的出身,经历和所处的环境,还历史 以本来面目.项羽出身"世为楚将"的贵族家庭,他一方面骄 横拔扈,草菅人命;一方面恪守礼教,贪图虚名.巨鹿之战等 的一系列胜利,使他成了"诸侯上将军",更加刚愎自用,不 愿受制于人.更容不得别人和他对抗.刘邦的"距关"使他 暴怒,而其花言巧语,又使他软化内疚,甚至说出曹无伤告 密之事来为自己洗刷,开脱.他的高傲和虚荣蒙蔽了自己 的眼睛;那些信义纲常,使他既不愿意在宴会上暗算敌手, 又不可能处置私通敌方的项伯.他独特的个性在这里得到 了最充分的展示.而"夺项王天下"的刘邦,虽出身贫贱,但 "不事家人生产,,为达目的,不顾信义,不择手段.在长期 的反秦斗争中,力量虽小,但越来越"善权谋作诈术"(同
上);本是"贪于财货,好美姬"的人,一入咸阳却"财物无所 取.妇女无所幸".这不是本性的改变,而是随着环境的改变 施展的权谋.为解灭顶之灾,他拉拢项伯,迷惑项羽,能赖 善骗,工于心计,假戏唱得逼真,野心掩得全无,其市井无 赖的狡诈嘴脸,人木三分.同样,以"屠狗"起家的樊哙,既 有着冲锋陷阵,斩关夺隘的匹夫之勇,又深受刘邦,张良等 的熏陶,也颇有一点心计.他们鲜明独特的个性,在"鸿门 宴"这个尖锐复杂的斗争环境中得以完美地塑造. 2.注重通过典型的细节刻画人物形象.
历史人物传记的取材,必须忠于历史,不能随心所 欲.但是司马迁在史实的基础上,对一些细节进行了精心 润色和加工创造.正如金圣叹所说:"吾见其有事之巨者, 而檗栝焉;又见其有事之细者,而张皇焉;或见其有事之 缺者,而附会焉;又见其有事之全者,而轶去焉.无非为文 者,不为事计也."邦灾难当头,为了抓住项伯这根救 命稻草,又是"兄事之",又是敬酒祝寿,又是"约为婚姻", 主动攀附,并且极力表白自己:之所以"籍吏民,封府库", 明明是收揽民心,却谎称是"待将军";之所以"遣将守 关".明明是"欲王关中",却美化其野心为"备他盗之出入 于非常","日夜望将军至".骗得信誓旦旦,赖得于干净 净.我们再看被蒙骗得晕头转向的项羽,不但"留沛公与 饮",还信口泄密.于是英雄排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 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氏叔侄早已和刘 邦握手言和,空劳一个有名无实的"亚父"为项家的前途 操心谋划.就是这样一些细节,活画出项羽的自高自大, 目空一切;项伯的身在项羽旁,心系刘邦处;范增的使尽 浑身解数.干急而无可奈何.再如刘邦脱身后,留张良代 为送礼辞别,把赴宴一事做得有礼有节,再赢最后一着. 此时的项羽居然"受璧,置之坐上",或许在他看来,只要
来拜年,管它是否黄鼠狼."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 破之".则活画出范氏对主子不明,自己明珠暗投的不满和 良机已失,大势已去的绝望,其气极败坏之状,呼之欲出, 真是闲笔不闲,细笔不细.清人刘熙载说:"《史记》叙事,文 外无穷.虽一溪一壑,皆与长江大河相若."言得之. 3.注意通过人物的神态举止来刻画人物形象. 樊哙闯宴一节,是文中神来之笔.誓与刘邦共生死的 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 盾以撞,卫士仆地".带剑拥盾,全副武装,私闯军门,早已 置生死于度外.一"侧"一"撞"极写其勇猛,"卫士仆地"反 衬其势不可挡."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瞠目视项王,头发 上指,目眦尽裂."状其怒之形,传其勇之神,描其威猛之 举,绘其刚烈之性,惟妙惟肖,形神逼真.如果联系范增示 意项羽动手的"数目项王",我们就会发现作者让我们更 直接地洞视其心灵之处也不少.宴前项羽得知刘邦已破 咸阳便"大怒",得知刘邦"欲王关中"时又是"大怒",我们 仿佛看到项羽那怒不可遏,暴跳如雷的神态和唯我独尊, 唯我独强的心理.而人咸阳后有点忘乎所以的刘邦得知 项羽将动刀兵.大难临头时的"大惊",则映出其如梦初 醒,手足无措的极度恐怖;面对张良的责怪,只是"默然", 又画出其悔之晚矣的无可奈何.可见,人物的一神一态, 一
举手一投足间均透露着内心的奥秘.
4.善于通过对比手法来突出人物的形象.
刘邦的随机应变,英明果决和项羽的寡谋轻信,沽名 钓誉,以及他们在用人上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是其他 人物也是各有千秋.同样是重要谋士的范增和张良,可以 说是这出戏的导演,势态的发展都在他们的预料和掌握 之中.范增名为亚父,实则置身项氏叔侄之外,为其效力;
张良一介谋臣,却与刘邦同呼吸共命运,为其效命.范增 屡屡献计于项王,未必采纳;刘邦屡屡问计于张良,言听 计从.面对鸿门宴上的失败,范增当着敌方重臣张良的面 怒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见其君臣关系明密实疏,以致于 后来陈平反问(陈平本项羽手下一都尉,不被重用,后投 刘邦,为重要谋臣),范亚父愤而出走.而张良面对刘邦要 "尽王秦地"引来的灾难,只是略略抱怨其不听劝阻,见刘 邦追悔莫及,便适可而止,共谋大计,足见其上下一心,有 7
2O?09年5月号下旬刊文教料
鱼水之欢.同样的两个武士,项庄做刺客;武艺平平,有辱 使命;樊哙做卫士,却勇猛无敌,言语掷地有声,其言其行 光彩照人.同样是内奸,项伯借项羽的荫庇,稳坐中军帐; 而曹无伤却在刘邦那里人头落地.《鸿门宴》里,除了人物 间横向的对比,还有自身纵向的对比.项羽初闻刘邦已破 成阳,便"大怒";又闻其"欲王关中",更是怒不可遏,可见 其高傲自大,不能容人之性;及刘邦俯首称臣,伪善蒙骗之 时,又前嫌顿释,随口泄密,足见其寡谋轻信胸无城府.其 实刘邦人关前"贪于财货,好美姬";人关后"财物无所取, 妇女无所幸",前后判若两人.足见"其志不在小".再看范 增,鸿门宴上,授意项庄刺杀刘邦,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 虏!"其残狠,骄狂可见一斑,且分明将自己置于项氏集团 ("若属")之外:及至刘邦脱逃,良机已失,范增哀叹:"吾属 尽为之虏矣!"其悲观,绝望,徒唤奈何之状尽在眼前. 三,史诗般的语言风格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语言大师,他如精于冶炼 的巧匠,能将古代典籍,先秦史书各种风格不同的语言, 以及当代流行的方言俗语,格言警句等熔于一炉,炼出独 具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的语言来,雅与俗共赏,庄与谐并
存;又如长于用兵的老将,自如调遣,巧施妙运,充分发挥 出各种语言的神奇作用.生动而传神,辞约而义丰. 1.作者富于个性化的叙述语言,简练而传神
项伯告密,作者用"夜驰","私见","具告"等词句活 脱脱描画出一个奸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趁着夜色快马 加鞭,偷偷摸摸地跑去告密,并且把所知道的事情急切地 和盘托出的情状,极符合当时的情形及这个贰臣的个性. 再看刘邦,为躲开范增的加害,从宴会上溜出来后"置车 骑,……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好个金蝉 脱壳.连车马随从都不要了,为保命慌不择路,惶惶如丧 家之犬,其情其境,如一部历史纪录片的镜头,真实地再 现了当时的处境和他的机警.而范增接受刘邦的一双玉 斗后"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一扔一撞两个动作,简洁 的语言活画出其浮躁,骄狂的个性和当时气极败坏,怒不 可遏的心理.对于樊哙"瞠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 裂"的夸张描写,更是神来之笔,如一特写镜头,真实,生 动而又艺术地活现了这一形象.
2.人物极具个性化的对白语言,独特而鲜明.
刘邦得知项羽发难,大惊日"为之奈何",面对张良的责 怪又说"为之奈何",四字一问,连连重复,便准确地传达出刘 邦当时极度恐惶,极度焦躁又极度无奈的心理.及至鸿门相 见,他卑躬屈膝,对项羽左一个"将军",右一个"将军",而自 己却俯首称臣.把蓄谋已久的"先入关破秦"说成是往日不 敢有的梦想"不意";本是上门为自己开脱,却说"得复见将 军于此".似乎盼望已久且不胜荣幸;还把项羽的愤怒归咎 于"有小人之言"的挑拨,装出一副受尽委屈的可怜相.这 些极具个性化的语言,也只有惯赖善骗的刘邦能说得出. 忠心耿耿的张良来救自己,他还忘不了盘问一句"君安与 项伯有故?"而寡谋轻信的项羽就不会这样问项伯了.这些
话,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极具鲜明而独特的个性. 3.质朴和文采相与昭彰的"一家之言",鲜活而警惊. 史公遣词造句.常常平淡之中见质朴,华美之中见文 采.随意之中见匠心.且淡妆浓抹总相宜鸿门宴上排座 次,"张良西向侍",一个"侍"字,既交代了张良的身份,地 位.又暗示了其有随便出入的自由,有和樊哙串通一气的 可能.写刘邦回营后"立诛杀曹无伤",着一"立"字,既写 8
出其果断,狠毒.又画出其杀之以解心头之恨灭心腹之患 的快慰.灵活地运用一个词,就能使语言生色,境界全出. 范增"数目项王",一个"目"字,使我们仿佛看到范增不断 地焦急地给项羽递眼色时的神态.项伯"翼蔽沛公",则活 画出一幅母鹰护雏图,项伯竭力庇护,沛公万无一失.有 些话,成了家喻户晓的经典,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有 些话成了警惊的格言,如"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 让","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至今还鲜活在人们的口头. "鸿门宴"本身已成了"对立的双方在斗争过程中设置的 危机四伏的场面"的代称.这些生动优美的语言,雅而不 奥,俗而不俚,正如孔夫子所谓"文质彬彬",极富魅力.在 我们了解历史的同时,也享受着诗意的熏陶,如饮醇酒, 窖香浓郁,回味悠长.
四,史公笔意.风范千秋
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不以统治阶级的是非为是非, 不以成败论英雄.他只看是否利民和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 展.太史公之书不是帝王家谱,而是历史车轮的辙迹.这便 是《史记》的精魂所在.这在《鸿门宴》里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往日神圣的"真龙天子"在这里卸下了头上耀眼的光环. 司马迁写史,忠于历史;但他又不是罗列历史,而是 精心提炼,有所取舍.许多事情"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
着"?.《鸿门宴》虽只是《项羽本纪》里的一个片断,但它与 刘项斗争的全局密切关联,所以作者浓墨重彩地再现了 这一历史事件.史公以文学浸润史学,以史学沟通文学, 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一幅 幅广阔而丰富的社会生活的画卷,既还以历史的面目,又 符合艺术的真实,更体现了其卓越的史识,"不虚美,不隐 恶",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以及超凡的语言艺术技巧. 宋代刘辰翁说:"(《鸿门宴》)历历如目睹,无毫发渗漉,非 十分笔力,模写不出."此言不虚.
司马迁写人物.不仅忠于史实,重视事件本身戏剧性 的矛盾冲突.而且寄寓着他的褒贬,倾注着他的感情.正 如鲁迅先生所说:"(司马迁)不拘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 情,肆于心而为文."@今日读之,仍能感受到作者脉搏的 跳动和感情的奔流.因而它既是真实的信史,又是精彩的 戏剧.更是充满激情的悲壮的诗篇.无怪乎鲁迅先生称 《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同上). 史公笔意,风范千秋.
注释:
?刘知几.史通?六家篇.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刘熙载.艺概.
(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刘辰翁.班马异同?卷一.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参考文献:
[1]周顿.中国古代文学史纲[M].甘肃:甘肃人民出
版社.1988.
[2]朱东润.古文鉴赏辞典[C].江苏:江苏文艺出版
社.1987.
谈《鸿门宴》的结构、人物和语言[权威资料]
谈《鸿门宴》的结构、人物和语言
摘要: 《鸿门宴》是文史合璧的佳构,体现了司马迁卓越的艺术才能。其中情节结构的设置跌宕起伏、剪裁自如,极富于戏剧性;人物形象的塑造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充满了立体感;史诗般的语言生动传神、辞约义丰,终成“史家之绝唱”;“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自为史家百代所宗。
关键词: 鸿门宴 结构 人物 语言
秦汉之交,战乱频仍,豪杰纷起,逐鹿中原。分别以项羽和刘邦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在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悲喜剧。司马迁“鸠集国史,采访家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幅古代战争的历史画卷。(太)史公写史,以实为据,“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史公为文,王侯将相,市井吏民,忠勇节义,权谋机诈,血雨腥风,谈笑宴饮,无不历历在目。史公如椽大笔,再现了历史的风云,千载而下,罕能出其右者。
一、戏剧化的情节结构
鸿门宴上,虽没有血与火的拼搏,却有着智和勇的较量。如果说这是一出精彩的戏剧,那么项刘双方的关键人物都将在这里粉墨登场。
1.矛盾冲突的设置,集中尖锐,多有波折。
作者一开始为我们交代了双方的军事形势:沛公军霸上(兵十万),项羽驻鸿门(兵四十万),实力悬殊。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正目空一切,觊觎天下;而刘邦却先入为主,“距关,毋内诸侯”,“欲王关中”之心昭然若揭。“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鸿门宴的由来,也是长达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的根本原由。
这出戏,由沛公左司马曹无伤向项羽告密揭开了序幕,分为三个阶段上演。
宴会前。曹无伤的告密,无疑为挑起战争的导火索,再加上范亚父火上浇油,西楚霸王为“击破沛公军”,再一次做好了破釜沉舟的准备。剑已拔,弩已张,其势一触即发。其时的项羽,实力强大,势如破竹,士气正盛,人气正旺,要灭刘邦,只需吹灰之力。然而项伯的告密,刘邦的赴宴,终使弦上之箭,引而未发。致使项羽匹夫,天时地利坐失良机。
宴会上。怀王曾与诸将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即使刘邦称王,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何罪之有,然而审时度势的刘邦主动“蚤自来谢项王”,无罪请罪,使王者自居的项羽被动地设宴相会,无辞加罪。因而一方虽如瓮中捉鳖,暗藏杀机;另一方却是虚与逶迤,逢凶化吉。刘邦开口“将军”,闭口“将军”,捧得项将军飘飘然忘乎所以;而自己却百般开脱,俯首称“臣”,以退为进,一步一步掌握主动。宴会上,范增再三示,i,“数目项王”;然而项王似乎“为人不忍”,“默然不应”。一计不成,一计又生,范增必欲置沛公于死地,于是召来项庄,击杀沛公。奈何项伯吃里扒外,“常以身翼蔽沛公”,沛公虽置身龙潭虎穴,却只是有惊无险。至樊哙闯帐,把紧张的气氛再一次推向高潮。而项羽先是“按剑而跽”,而后再三赏赐,面对指责“未有以应”。他做给人看的,似乎是大人不计小人过,似乎是英雄爱英雄,似乎是满腹的仁义礼智。鸿门宴上,三起三落。刘邦君臣,大长了志气;西楚霸王,却是威风扫地。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项羽赔了酒菜,折了面子,姑息了敌人,被动了自己。可叹,项将军沽名钓誉,再失良机。
宴会后。沛公嘴一抹,三十六计走为上,逃脱不及的他还要倒打一靶:“闻大王有意督过之。”再由张良稳住项羽。项羽居然还心安理得地接受刘邦的礼物,失去了乘虚追
击的最后机会,以致养虎为患,最终落得个乌江自刎。所以英明果断的**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可笑,愚蠢的霸王轻视弱敌,终于三失良机。
这出戏,以曹无伤告密揭开序幕,又以曹无伤被杀落下了帷幕。
2.题材结构的安排,取舍精当,颇具匠心。
“鸿门宴”发生以前,项羽曾在新安城南“击,l秦卒二十余万人”?,派当阳君等统兵猛击函谷关。数日后又“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同上)。这些事件的规模和场面,都比“鸿门宴”大得多。“鸿门宴”虽只是一场觥筹交错的宴会,“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但它既是刘项从盟友转化为敌手的开始,又是项羽从胜利走向败亡的转折,所以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惊心动魄、险象环生。作者选取这样一个事件挥毫泼墨,使人物形象在集中的矛盾冲突中得以闪光。情节有张有弛,跌宕起伏;结构独立完整,首尾圆合。全文紧紧围绕杀不杀刘邦为线索一步步展开,使刘项两大军事集团间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曲折回转,使项羽从胜利走向失败的结局向着必然发展。
在局部的剪裁上,作者更是倾注了不少心血,通过许多典型的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可谓泼墨如雨;但也有不少地方用笔非常经济。鸿门宴上,范增多次焦急地用玉,i示意,无奈之下又召令项庄刺杀沛公,都暗示着项羽朝令夕改,改变决策前未和其他人商量,从反面刻画了项羽寡谋而又专断、粗疏而又自尊的性格。同样,刘邦方面宴前的有关谋划,作者也未直接交代,但在关键时刻,樊哙闯帐,一见张良劈头便问“今日之事何如,”足见其息息相通。更耐人寻味的是指责项羽时,不仅言语得体,连谎话也和刘邦所讲的一模一样,显然是经过了彻夜周密的准备才能心心相印。这种通过侧面的烘托和反面的暗示的写法,不仅扩大了作品的容量,更有利于删去枝蔓,集中笔墨刻画人物形象。
二、浮雕式的人物群塑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神态各异,形象鲜明,个性独特,栩栩如生,如浮雕一般,充满了立体感。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由于这些人本身的不平凡,另一方面也归功于作者善于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描写刻画的缘故。
1.着意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态度,司马迁塑造人物形象,常常注意到他们的出身、经历和所处的环境,还历史以本来面目。项羽出身“世为楚将”的贵族家庭,他一方面骄横拔扈,草菅人命;一方面恪守礼教,贪图虚名。巨鹿之战等的一系列胜利,使他成了“诸侯上将军”,更加刚愎自用,不愿受制于人,更容不得别人和他对抗。刘邦的“距关”使他暴怒,而其花言巧语,又使他软化内疚,甚至说出曹无伤告密之事来为自己洗刷、开脱。他的高傲和虚荣蒙蔽了自己的眼睛;那些信义纲常,使他既不愿意在宴会上暗算敌手,又不可能处置私通敌方的项伯。他独特的个性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而“夺项王天下”的刘邦,虽出身贫贱,但“不事家人生产”?,为达目的,不顾信义,不择手段。在长期的反秦斗争中,力量虽小,但越来越“善权谋作诈术”(同上);本是“贪于财货,好美姬”的人,一入咸阳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这不是本性的改变,而是随着环境的改变施展的权谋。为解灭顶之灾,他拉拢项伯,迷惑项羽,能赖善骗,工于心计,假戏唱得逼真,野心掩得全无,其市井无赖的狡诈嘴脸,入木三分。同样,以“屠狗”起家的樊哙,既有着冲锋陷阵、斩关夺隘的匹夫之勇,又深受刘邦、张良等的熏陶,也颇有一点心计。他们鲜明独特的个性,在“鸿门宴”这个尖锐复杂的斗争环境中得以完美地塑造。
2.注重通过典型的细节刻画人物形象。
历史人物传记的取材,必须忠于历史,不能随心所欲。但是司马迁在史实的基础上,对一些细节进行了精心润
色和加工创造。正如金圣叹所说:“吾见其有事之巨者,而,予檠桑挥旨,其有事之细者,而张皇焉;或见其有事之缺者,而附会焉;又见其有事之全者,而轶去焉。无非为文者,不为事计也。”?刘邦灾难当头,为了抓住项伯这根救命稻草,又是“兄事之”,又是敬酒祝寿,又是“约为婚姻”,主动攀附,并且极力表白自己:之所以“籍吏民,封府库”,明明是收揽民心,却谎称是“待将军”;之所以“遣将守关”,明明是“欲王关中”,却美化其野心为“备他盗之出入于非常”,“日夜望将军至”。骗得信誓旦旦,赖得干干净净。我们再看被蒙骗得晕头转向的项羽,不但“留沛公与饮”,还信口泄密。于是英雄排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氏叔侄早已和刘邦握手言和,空劳一个有名无实的“亚父”为项家的前途操心谋划。就是这样一些细节,活画出项羽的自高自大,目空一切;项伯的身在项羽旁,心系刘邦处;范增的使尽浑身解数,干急而无可奈何。再如刘邦脱身后,留张良代为送礼辞别,把赴宴一事做得有礼有节,再赢最后一着。此时的项羽居然“受璧,置之坐上”,或许在他看来,只要来拜年,管它是否黄鼠狼。“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则活画出范氏对主子不明、自己明珠暗投的不满和良机已失、大势已去的绝望,其气极败坏之状,呼之欲出,真是闲笔不闲,细笔不细。清人刘熙载说:“《史记》叙事,文外无穷,虽一溪一壑,皆与长江大河相若。”?此言得之。
3.注意通过人物的神态举止来刻画人物形象。
樊哙闯宴一节,是文中神来之笔。誓与刘邦共生死的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带剑拥盾,全副武装,私闯军门,早已置生死于度外。一“侧”一“撞”极写其勇猛,“卫士仆地”反衬其势不可挡。“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瞠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状其怒之形,传其勇之神,描
其威猛之举,绘其刚烈之性,惟妙惟肖,形神逼真。如果联系范增示意项羽动手的“数目项王”,我们就会发现作者让我们更直接地洞视其心灵之处也不少。宴前项羽得知刘邦已破咸阳便“大怒”,得知刘邦“欲王关中”时又是“大怒”,我们仿佛看到项羽那怒不可遏、暴跳如雷的神态和唯我独尊、唯我独强的心理。而入咸阳后有点忘乎所以的刘邦得知项羽将动刀兵,大难临头时的“大惊”,则映出其如梦初醒、手足无措的极度恐怖;面对张良的责怪,只是“默然”,又画出其悔之晚矣的无可奈何。可见,人物的一神一态,一举手一投足间均透露着内心的奥秘。
4.善于通过对比手法来突出人物的形象。
刘邦的随机应变、英明果决和项羽的寡谋轻信、沽名钓誉,以及他们在用人上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是其他人物也是各有千秋。同样是重要谋士的范增和张良,可以说是这出戏的导演,势态的发展都在他们的预料和掌握之中。范增名为亚父,实则置身项氏叔侄之外,为其效力;张良一介谋臣,却与刘邦同呼吸共命运,为其效命。范增屡屡献计于项王,未必采纳;刘邦屡屡问计于张良,言听计从。面对鸿门宴上的失败,范增当着敌方重臣张良的面怒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见其君臣关系明密实疏,以致于后来陈平反间(陈平本项羽手下一都尉,不被重用,后投刘邦,为重要谋臣),范亚父愤而出走。而张良面对刘邦要“尽王秦地”引来的灾难,只是略略抱怨其不听劝阻,见刘邦追悔莫及,便适可而止,共谋大计,足见其上下一心,有鱼水之欢。同样的两个武士,项庄做刺客,武艺平平,有辱使命;樊哙做卫士,却勇猛无敌,言语掷地有声,其言其行光彩照人。同样是内奸,项伯借项羽的荫庇,稳坐中军帐;而曹无伤却在刘邦那里人头落地。《鸿门宴》里,除了人物间横向的对比,还有自身纵向的对比。项羽初闻刘邦已破咸阳,便“大怒”;又闻其“欲王关中”,更是怒不可遏,可见其高傲自大,不能容人之性;及刘邦俯首称臣,伪善蒙骗之时,又前
嫌顿释,随口泄密,足见其寡谋轻信胸无城府。其实刘邦入关前“贪于财货,好美姬”;入关后“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前后判若两人,足见“其志不在小”。再看范增,鸿门宴上,授意项庄刺杀刘邦,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其残狠、骄狂可见一斑,且分明将自己置于项氏集团(“若属”)之外;及至刘邦脱逃,良机已失,范增哀叹:“吾属尽为之虏矣~”其悲观、绝望、
徒唤奈何之状尽在眼前。
三、史诗般的语言风格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语言大师,他如精于冶炼的巧匠,能将古代典籍、先秦史书各种风格不同的语言,以及当代流行的方言俗语、格言警句等熔于一炉,炼出独具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的语言来,雅与俗共赏,庄与谐并存;又如长于用兵的老将,自如调遣,巧施妙运,充分发挥出各种语言的神奇作用,生动而传神,辞约而义丰。
1.作者富于个性化的叙述语言,简练而传神
项伯告密,作者用“夜驰”、“私见”、“具告”等词句活脱脱描画出一个奸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趁着夜色快马加鞭,偷偷摸摸地跑去告密,并且把所知道的事情急切地和盘托出的情状,极符合当时的情形及这个贰臣的个性。再看刘邦,为躲开范增的加害,从宴会上溜出来后“置车骑,??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好个金蝉脱壳,连车马随从都不要了,为保命慌不择路,惶惶如丧家之犬,其情其境,如一部历史纪录片的镜头,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处境和他的机警。而范增接受刘邦的一双玉斗后“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一扔一撞两个动作,简洁的语言活画出其浮躁、骄狂的个性和当时气极败坏、怒不可遏的心理。对于樊哙“瞠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夸张描写,更是神来之笔,如一特写镜头,真实、生动而又艺术地活现了这一形象。
2.人物极具个性化的对白语言,独特而鲜明。
刘邦得知项羽发难,大惊曰“为之奈何”,面对张良的责怪又说“为之奈何”,四字一问,连连重复,便准确地传达出刘邦当时极度恐惶、极度焦躁又极度无奈的心理。及至鸿门相见,他卑躬屈膝,对项羽左一个“将军”,右一个“将军”,而自己却俯首称臣,把蓄谋已久的“先入关破秦”说成是往日不敢有的梦想“不意”;本是上门为自己开脱,却说“得复见将军于此”,似乎盼望已久且不胜荣幸;还把项羽的愤怒归咎于“有小人之言”的挑拨,装出一副受尽委屈的可怜相。这些极具个性化的语言,也只有惯赖善骗的刘邦能说得出。忠心耿耿的张良来救自己,他还忘不了盘问一句“君安与项伯有故,”而寡谋轻信的项羽就不会这样问项伯了。这些话,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极具鲜明而独特的个性。
3.质朴和文采相与昭彰的“一家之言”,鲜活而警惊。
史公遣词造句,常常平淡之中见质朴,华美之中见文采,随意之中见匠心,且淡妆浓抹总相宜。鸿门宴上排座次,“张良西向侍”,―个“侍”字,既交代了张良的身份、地位,又暗示了其有随便出入的自由,有和樊哙串通一气的可能。写刘邦回营后“立诛杀曹无伤”,着一“立”字,既写出其果断、狠毒,又画出其杀之以解心头之恨灭心腹之患的快慰。灵活地运用一个词,就能使语言生色,境界全出。范增“数目项王”,一个“目”字,使我们仿佛看到范增不断地焦急地给项羽递眼色时的神态。项伯“翼蔽沛公”,则活画出一幅母鹰护雏图,项伯竭力庇护,沛公万无一失。有些话,成了家喻户晓的经典,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有些话成了警惊的格言,如“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至今还鲜活在人们的口头。“鸿门宴”本身已成了“对立的双方在斗争过程中设置的危机四伏的场面”的代称。这些生动优美的语言,雅而不奥,俗而不俚,正如孔夫子所谓“文质彬彬”,极富魅
力。在我们了解历史的同时,也享受着诗意的熏陶,如饮醇酒,窖香浓郁,回味悠长。
四、史公笔意,风范千秋
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不以统治阶级的是非为是非,不以成败论英雄,他只看是否利民和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太史公之书不是帝王家谱,而是历史车轮的辙迹。这便是《史记》的精魂所在。这在《鸿门宴》里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往日神圣的“真龙天子”在这里卸下了头上耀眼的光环。
司马迁写史,忠于历史;但他又不是罗列历史,而是精心提炼,有所取舍。许多事情“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鸿门宴》虽只是《项羽本纪》里的―个片断,但它与刘项斗争的全局密切关联,所以作者浓墨重彩地再现了这一历史事件。史公以文学浸润史学,以史学沟通文学,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一幅幅广阔而丰富的社会生活的画卷,既还以历史的面目,又符合艺术的真实,更体现了其卓越的史识,“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以及超凡的语言艺术技巧。宋代刘辰翁说:“(《鸿门宴》)历历如目睹,无毫发渗漉,非十分笔力,模写不出。”?此言不虚。
司马迁写人物,不仅忠于史实,重视事件本身戏剧性的矛盾冲突,而且寄寓着他的褒贬,倾注着他的感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司马迁)不拘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今日读之,仍能感受到作者脉搏的跳动和感情的奔流。因而它既是真实的信史,又是精彩的戏剧,更是充满激情的悲壮的诗篇。无怪乎鲁迅先生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同上)。
史公笔意,风范千秋。
注释:
?刘知几.史通?六家篇.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刘熙载.艺概.
?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刘辰翁.班马异同?卷一.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参考文献:
,1,周顿.中国古代文学史纲,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
,2,朱东润.古文鉴赏辞典,C,.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
文档资料:谈《鸿门宴》的结构、人物和语言 完整下载 完整阅读 全文下载 全文阅读 免费阅读及下载
美的爱恋者和殉情者 文学翻译中“陌生化”语言的语境分析 目阅读相关文档:
的决定翻译策略 道术将裂,天下何为 从日本古典文学看日语文字的形成及其发展 《齐晋之战》中的两处“从” 汉语名定结构中“的”字隐现对英语名词所有(’s)使用的影响 职业教育与实用人才培养 汉字“点”笔画在造字之初表示格
重审《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 热心的意义 超验主义思想在《觉醒》中的体现
冷眼观尘世,针砭时弊刺沉疴 论冯桂芬的人才观 从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状况透视高校职业生涯教育 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 第二课堂教学对学生专业素养提升的有效度研究 浅论网络化社会环境下的大学生自控能力 刍议当前农
感谢你的阅读和下载
*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或者发站内信息。我将尽快删除。*
《鸿门宴》的语言特色
《鸿门宴》的语言特色
《鸿门宴》语言的最大特色是善于运用符合人物身份、特征鲜明的
口语表达人物的神采与个性。如项羽的话,可以看出他自矜功伐、寡谋轻信、委过于人的性格特点。刘邦的话,则表现出他能屈能伸、狡诈多端的性格。而范增的话,老谋深算;张良的话,老练精辟;樊哙的话,豪壮威严。
人物对话内容的长短也暗示着情节发展的缓急。如范增劝说项羽,情节舒缓,符合战前定计、周密细致的特点;张良入告沛公,两人对话简短急促,表明此时的情形已经万分火急;樊哙闯帐前后,人物对话语言简短,表明此时已到生死关头,间不容发;沛公成功出逃,留下张良进入帐内答谢,则言语较长,预示斗争告一段落。同时,人物对话时长句与短句的综合运用,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沛公邀见项伯时用长句,是心态平静的反映;而沛公借口如厕欲脱身时多用短句,则反映了急迫的内心。
《鸿门宴》中能凸显人物个性的语言非常多,像张良、项伯话语中表现出来的时时替朋友考虑的“义”,范增话语中对项、刘集团关系分析的“智”,樊哙话语中表现出的对刘邦的“忠”,都是有力的证明。
文中两位主要人物的语言就充分体现了其个性特点,尤其以刘邦的口头禅“为之奈何”最突出。在《鸿门宴》中,刘邦三问“为之奈何”,第一次是在得知项羽要兴兵讨伐他时,“大惊”而问:“为之奈何,”这一问确实是不知计从何出,而向张良讨教应对之策;第二次是在张良连连逼问
试图将责任推到别人头上而不能的情况下,先是“默然”,然后发问:“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这一问是自知理亏而虚心求教,从而将自己犯下的错误让别人替他承担;第三次是在从项羽的酒席中逃离之后发问:“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他其实已经拿定主意要逃走,这一问只是为了从别人口中找到替自己开脱的话语,当樊哙劝他“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时,他“于是遂去”。刘邦的三次发问尽管心态不同,但他遇事就问“该怎么办”充分体现出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一面,而且这能让自己的属下心甘情愿的为自己卖命而毫无怨言。这看似毫无主心骨的一问,表面上让人觉得此人什么都不知道,而其实是大智若愚,大巧似拙,这正是刘邦的大智慧。这使得他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他能在军事上去请教韩信,倚重韩信;在后方的物资管理、新兵征集的问题上请教萧何;在全面的战略问题上去询问张良。这证明了刘邦不仅具有非凡的眼光,知道什么人可以用,遇上什么问题应该去请教什么人,还具有一套特别的手段,能让被询问者开口,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良策,然后自己再去分析,进而作出正确的决断。
而另一个主要人物项羽,听到曹无伤的告密之后,勃然大怒:“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从这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人胸中没有半点城府,作为一方的最高军事统帅,完全只是逞匹夫之勇;而当刘邦前来谢罪时,一番恭维的话就让他分不清东西南北了,还没等刘邦把替自己开脱的话说完,他马上将告密者曹无伤和盘托出,而当樊哙闯进营帐时,三言两语就说得他哑口无言,只得赐酒让座,还不断口称“壮士”。从这些语言中我们都可以看出,项羽这个人胸中并无多少谋略,与人打交道更不藏
任何心机,哪怕是面对自己的敌人。
《鸿门宴》正是凭借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使距离我们数千年的历史人物仍栩栩如在眼前,使得已尘封数十世纪的历史场景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鸿门宴》人物形象的探究
《鸿门宴》人物形象的探究
琼海市华侨中学 吴荣
指导思想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以其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将语文学科学习任务融入信息技术课程,把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语文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2、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其中的新知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基于课程整合思想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正是借助其他学科中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来驱动教学。任务是学科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信息技术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基本思路
《鸿门宴》历来以其曲折的情节和突出的人物形象被喻为《史记》中的佳篇,所以很具有鉴赏的价值。高中第一册教材就为学生提供了这一文章。此文故事性强的特点很容易吸引学生,在人物形象方面有探究的价值,同时在网络上的资料也比较多,因此我选择这课作为我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的对象。这是一篇文言文,于是我在第一、二课时落实文言知识,疏通文章,使学生在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这为接下来这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的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堂课的设计紧紧扣住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的特点,在教学上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转变到以学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学习上有主动性,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共同学习的交互环境,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追寻的乐趣。同时我突破了传统的课件制作,以网页形式构成良好的网络环境,使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和学习信息技术,使学生在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教学的过程中,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的网页围绕“《鸿门宴》人物形象探究”这一主题分为六大板块:开山引路、在先课堂、细节品味、资料搜集、己见各抒、相关链接。[开山引路]是引言,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向导、学习方式,[在先课堂]能使学生重温教学各个环节以及相应的知识点,[细节品味]使情节通过画面、使人物活动通过文字得以得以再现,使学生更好的把握细枝末节。[资料搜寻]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的资料以及搜寻方式,更有助于他们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己见个抒]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他们不仅可以将独抒创见留在学生论坛中,也可以就上面四个问题进行评论,同时可以通过“自我评价”进行自我评定。[相关链接]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网络空间。我的教学过程与这一网页有机联系在一起,在引言部分我给予学生充分的解释,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方式,接下来我扮演的只是引导
者和辅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各种学习途径在课文中收集资料,并通过互联网搜集课外的资料,对人物形象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评析。同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以交流互评的形式提高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实施
一、 课前准备
小组合作制,以四人为一小组。
教学地点:电脑机房
二、 教学过程
[进入意境]
主页展示,在图片、音乐、文字三者有机结合下,引导学生沉进入意境。
背景音乐:《楚歌》(埙),陈重、杜次文曲,陈双九演奏。古老原始的音色,凄清幽深的旋律,带领学生进入项羽深陷重围、四面楚歌的悲壮情景。
[引言]
进入[开山引路]网页,展示项羽的《垓下歌》和刘邦的《大风歌》
要求全班齐读这两首诗,体会诗人的心境
师:请你们谈谈你们刚才在吟诗时体会到的东西。
生:从两首诗中我感受到项羽与刘邦截然不同的心境,一个是悲叹,一个是自喜。 生:我特别有感触的是项羽,悲剧的英雄,这个西楚霸王曾经攻破强大的秦军主力,最终却败于刘邦,乌江自刎。
生:刘邦的得意是可以理解的,虽然我不是很喜欢他,但是他的谋略确实令人佩服。 生:对项羽的“时不利兮骓不逝”我特别有感触
师:很好,同学们都从各个角度道出了自己对这两首诗的理解。我们都知道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最终却自刎乌江,刘邦出身市井最终却能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我们就去《鸿门宴》窥一斑而知全貌。
[明确学习任务]
点击[开山引路]网页右下方“进入”字眼
师:项羽是个怎样的人?刘邦又如何?他们各自集团中的谋士武将是怎样的形象?今天我们立足课文,通过因特网去搜集材料,探究《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两个主角项羽和刘邦。平日同学很喜欢摆弄电脑,也很喜欢网上冲浪,今天你们就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教师返回主页,简介网页(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学习工具)的各个环节和内容 师:[开山引路]为你们提供了学习向导、学习方式,[在先课堂]能使你们重温教学各个环节以及相应的知识点,[细节品味]使情节通过画面、使人物活动通过文字得以得以再现,使你们更好的把握细枝末节。[资料搜寻]为你们提供了相关的资料以及搜寻方式,
更有助于你们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己见个抒]给你们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你们不仅可以将独抒创见留在学生论坛中,也可以就上面四个问题进行评论,同时你们可以通过“自我评价”进行自我评定。[相关链接]为你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网络空间。还有一点要强调,你们有了电脑不要忘了伙伴,遇到复杂问题不要忽视小组间彼此的交流和合作。接下来的时间就留给你们自己动手、动脑。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人物进行分析,到时将你们的探究结果与大家一起分享和评价。
学生异常活跃,各个投入状态
[学生探究过程]
学生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探讨,有的研读电子课本,细品故事情节;有的参考教师提供的资料;有的根据教师提供的网址直接上网查询相关资料;有的独立思考;有的小组共同切磋等等。
教师巡逻观察学生的表现,对疑难问题作出解答,并针对个人探究或小组探讨进行适当的指导。
教师的指导:
①小组中可以实行分工,采取有效的途径达到目的
②课文的哪些情节吸引了你?在这些情节中的人物又是怎样突现出来的?
③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你就抓住与他相关的事件进行分析评价
④可以选择在人物对照中分析人物性格。
⑤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在课外资料中寻求线索,可以寻找与这些人物有关的历史资料、历史文献等,联系相关历史事件,甚至可以参阅相关的评论,丰富并加深对人物的认识。 ⑥有一点要注意,他人的评论只作借鉴和参考,你们的探究重在创新,应有自己的认识和创见。
[交流收获]
时间剩下20分钟
师:刚才你们通过查看网页,搜寻资料,参考他人评论等多种途径对主题进行探究,有个别小组讨论得特别热烈,接下来就请你们谈谈自己对《鸿门宴》中各人物的看法、感触。
(生迟疑了一会)
生:我喜欢项羽,因为他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豪情以及他的直率,然而我又为这样的英雄感到惋惜,正是这种豪情助长了他骄纵的气焰,也正是这种直率显得他愚蠢,从文中对曹无伤告密的脱口而出行为直接反映了这点。
生:我的感觉就类似于笑童,并且我欣赏项羽是一个英雄,但他永远不能成为领导人物。他有时的妇人之仁误了他很多时机,就像《鸿门宴》中提到的,得到曹无伤的密报大怒, 并准备攻打刘邦,结果在项伯的劝说下缓和下来,错失了攻打的机会,后来又轻信于刘邦,不顾范增的示意错失了杀刘邦的机会,以他这种性格永远成不了大事。
生:也许很多人都喜欢项羽,我却不是。我欣赏刘邦,欣赏他的谋略,欣赏他的用人方式,这些都是项羽所欠缺的。社会就是适者生存,有能者就会获得胜利。
生:我再补充一些,从项羽身上验证了这样的说法:性格决定命运。
师:刚才我看很多小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就请每一组派个代表阐述一下本组的评价 生:我代表我们小组发言,我们认为项羽的失败原因与他的手下才能离不开。同是谋士,范增和张良就有很大的不同。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过于
急燥,这可以从他摔玉的行为可以体现出来。范增骂项羽的话:“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将为之虏也。”可以看出范增的自以为是、倚老卖老、不顾大局、气量狭小。这与张良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张良临惊不乱,面对项伯一番话能冷静处理,并为刘邦出谋划策。
生:(马上反驳)我持不同意见,我觉得范增就如老师问题里所涉及的,是一位遗憾的谋士,他的攻刘的计谋被项羽搁置,他的示意被项羽忽视,可以说他的一切才智都被项羽所埋没,换句话说,若他在刘邦手下一定可以发挥他应有的作用。
生:我想引用资料中的一句话来评价项羽,“真是他优柔寡断的性格占了上风吗?不是。因为,在项羽看来,刘邦并不是他实现目标的拦路虎,而且当时秦患未除,他还需要刘邦的配合,如果轻易杀了刘邦会引起诸侯的不满和恐慌,造成抗秦联盟的破灭。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加上项伯的撮合和刘邦降贵纡尊的登门谢罪,项羽终于放弃剿灭刘邦的打算。”所以说项羽是有计谋的,只是这种计策没能成为现实而已。
生:我们组看到了项羽的“仁”和“义”。《项羽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楚汉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他的一颗爱民的仁心却跃然纸上。遗憾的是他只有怜民之心,却没有无爱民之策,也缺乏收买人心之术。项羽有“义”,被项伯说服某种程度上也因归因如此。并且怀王曾与诸侯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尽管灭秦的真正功臣是项羽,但毕竟先入咸阳者是刘邦,项羽欲攻刘邦已是背离自己的信义,现在刘邦前来谢罪,俯首称臣,若再杀刘邦就是有违自己的良心,这是项羽所不能接受的。我想项羽宁可在战场上与刘邦一刀一枪地拼命,也不愿玩弄这种不仁不义的阴谋来战胜对手
生:我们组针对老师四个问题之一进行探讨,也就是樊哙这个人物。他的大智若愚在《鸿门宴》闯帐这一情节体现的淋漓尽致。他的一番话其实和刘邦的辩解没什么区别,但从他这个大粗人嘴中说出就显得很有力度。
生:我们组认为以刘邦这样的性格就能在政治生涯中站住脚。刘邦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我们都知道他有“王关中”之心,但为什么还要去谢罪?很简单,卧薪尝胆嘛。面对大势刘邦随机应变,善于采纳意见,他的用人之道从对项伯的款待就可以了解。正是他这种知人善任,他的谋臣能从容定计,他的将士能见危授命。同时从他对待曹无伤的态度就可以见到作为一个有能之士的果敢,这也是能成就大事必须。 ????
师:同学各个是有能之士,或抒发个人情感,或阐述小组结论,都是颇有道理,有个别更是独具匠心,同学现在可以打开“自我评价”,看看自己在这堂课的表现,做一个真实的自我评价。今天由于时间有限,不能让每个人一一发言,不过没关系,同学可以登陆学生论坛,将你的想法贴在上面,也可以发EMAIL给我,我的EMAIL地址也已留在网上。
[迁移拓展]
1 自己创造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把电脑作为学习的工具,把探究作为学习的方法,把过程作为学习的体验,把创新作为学习的目标
2 比较阅读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和班固的《汉书。项羽列传》,分析评价两人对项羽的态度和认识,探究不同的原因。
教学启示
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具体的学科中选取探究课题,然后围绕该课题,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获取、分析、加工相关的信息资料,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这次我将这种整合的理念运用到我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并且结合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三条),以《鸿门宴》人物形象探究为主题,以信息技术为工具,设置问题情境,对学生的思维予以引导,给予一定的启示,提供学生切实可行的鉴赏和分析的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的思维予以引导,给予一定的启示,提供学生切实可行的鉴赏和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模式对于我而言是初次尝试,虽然在这当中碰到了很多问题,但有一点是无可厚非的,那就是学生的主动性很强,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了他们的思维,阐发了很多具有创新性的见解。我想学生主动性增强的因素有一点肯定要归于信息技术的运用,使他们能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探究性学习。
同时,这种新课程、新模式的尝试也给我带来了全新的理念。一、运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能力。信息是社会进步、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占有和利用信息,对于学生创新性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是信息能力的培养。它包括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交流、应用的能力。由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必不可少的涉及网络资源,网络资源又具有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技术手段多样性等特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一般采用讨论、探索、协作等方法。这些方法自主性强、选择面宽,因此,可以增强学生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二、探究教学模式、培养创新能力创新离不开知识,但呆板、单调的学习途径,会大大束缚学生的学习创新性,更谈不上创新性的运用知识。而信息整合课的模式正是改善学生的学知途径,学生有了主动性,同时信息整合课也给学生提供了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共同学习的交互环境,学习越来越成为学生主动追寻的乐趣,成为一种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
在具体教学中可以探讨这几种模式:
1、自主学习、个别辅导模式
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集成化的学习环境,比如多媒体学习系统、辅助学习工具、实践环境、演示环境、师生交互环境等等,这些学习环境使学生完全有条件并且能够完成自主学习的全过程。而网络环境下的个别辅导则是指学生在自行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中教师的一种引导。这种辅导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及个性化、交互式学习的要求。
2、讨论学习模式
信息技术整合课也为学生提供了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学生根据讨论主题的需求,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取学习资源,这样更符合
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规律。通过讨论学习,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探索学习模式
信息技术整合课中丰富的互联网络学习资源,为学生的探索学习提供了可能。教师所要做的就是确定一些适合由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并在整个过程当中对学生不能解决目的地疑难问题给以启发和提示,从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4、协作学习模式
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可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程度,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但是随着网络环境中资源的迅速沉淀,人们发现只强调个别化是不够的,在学习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例如对疑难问题求解或是要求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的场合),利用网络资源采用协作式学习策略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更能奏效。
因此,运用网络资源超文本结构组织信息的特点,设置学习的能力阶梯,为学生提的知识既牢固,又可以保持较大的思维灵活度,自然有利于创新性能力的培养。而且由于学知的过程富有创新性,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就不会墨守成规。
这样的教学模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教师角色由教学的中心转变教学的组织者、辅导者,甚至是学生学习的同伴;其次是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充分活动空间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有足够的自主发挥的余地,除非必要,教师不做过多的限制,学生有选择实现任务途径的权力。这样的结果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给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尝试,给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式。但它毕竟是新兴事物,在很多细节上还有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完善。
[宝典]鸿门宴中的人物笼统
《鸿门宴》里的人物形象
项羽,,,
唯我独尊,光明磊落,宽宏大量,?仁义?皆施,直率鲁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眼见不远,不善用人。
太史公评曰: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峰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母之中,三年,将遂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项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矣。自矜功伐,奋起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史记〃项羽本纪
提示: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及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
?自矜功伐?、自高自大导致了他的悲剧。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包羞忍耻:可指勾践?卧薪尝胆?、韩信受?胯下之辱?两件史事。
《题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
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从这四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人对项羽的评价是欣赏,有人对项羽是的评价是批评,但是无论是欣赏还是批评,都是站在客观立场上的。
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胸怀。他真正
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
刘邦
生性懦弱,虚心请教,多谋奸诈,能言善变,头脑清醒,善于应变,虑事周到,善于用人。
**看过《鸿门宴》后曾经说过:?项羽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起义领袖,而刘邦却是一个著名的政治家。?
刘邦本来是一个不事产业的无赖,贪财好色。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他错误地采取了?距关,毋内诸侯?的策略,导致与项羽产生冲突。但是在张良的诘问下,又能够虚心地承认错误,接受意见。项伯来报信,他发现这个人很有利用价值,就拼命地巴结他。面对强敌,他明智地没有采取硬拼的行动,而是冒险前去向项羽谢罪。到了项羽面前。他更加是一副无辜被诬的样子,而且极尽卑躬屈膝之能事,结果竟逃过了这一大劫,为日后的决战争取了时间。司马迁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信史原则,对本朝的开国皇帝刘邦的无赖嘴脸,以及狡诈精明,虚心,能够审时度势,能屈能伸的特点作了全面表现,使这个人物形象十分丰满。
张良:老练多谋,眼光锐利,善于用人,善于分析,忠心耿耿,剖析利害,有情有义,胆识过人,干练透辟
刘邦称帝之后,在南宫臵酒大宴宾客,席间评价张良说:?运筹策帏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大军阀张作霖特别欣赏他,给儿子取名张学良,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像张良一样运筹帷幄。
樊哙:忠勇豪爽,非凡勇敢而又粗中有细。
周振甫先生在《史记集评》中说,?《萧相国世家云:‘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务之府分之。’然则曹无伤之言,未尽虚妄。谢项羽之玉璧与范增之玉斗,高祖何从得之,可知非毫无所取也。?也就是说,樊哙对项羽那番?义正言辞?的指斥全是谎言,所谓?英雄?行为不过是在张良安排下的一次大胆的冒险,最后还不是和刘邦一起落荒而逃吗,
范增:有远见卓识而刚愎自用。
曹无伤:反复无常。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doc】谈《鸿门宴》的结构、人物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