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吴太元 审核:刘丽
形象 语言 表达技巧 思想内容 观点态度
1人物形象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
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思
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热爱山川
一形象 2 事物形象 被人格化 言志、言情、言心声(托物言志、因事抒情)
3 景物形象 融入情意象 意境(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1炼动词: 例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 2炼形容词: 例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忽” 3炼数量词: 例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一”
一炼字 4炼虚词: A 叠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B 拟声词无边落木
萧萧下C 颜色词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二语言 5意象叠加(列锦)例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6颠倒(倒装) 例 竹喧归浣女 孤城遥望玉门关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 、华美绚丽、明白晓畅
多用口语、简练生动、婉约缠绵、委婉含蓄
雄浑豪放、慷慨悲凉、新鲜活泼、明朗隽永
三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修辞方法
(一) 表达方式
1直抒胸臆
(A )抒情方式 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3托物言志
4借古讽今
10 色彩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首诗的景物描写就注重了景物色彩的搭配与调和,短短两句诗就有黄、翠、白、青四色,色彩搭配和谐,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印象。
注:这里的分类是为了便于同学们记忆,实际上,有些手法从概念上是交叉的。如描写方式中的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又可视为衬托手法。望注意分辨。
对比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象征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用典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正衬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二) 表现手法 衬托(烘托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联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想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修辞方法:大纲明确要求掌握的八种修辞
1比喻、 2比拟、 3夸张、 4对偶、 5排比、 6借代、7设问、 8反问。
此外,还需了解的有顶针、互文、重叠、列锦等。举例如下: 排比:作用 1、内容集中,增强气势;2、叙事透辟,条分缕析;3、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四、结构技巧 同其它文学作品一样,诗歌虽然篇幅短小,但在结构上也“五脏俱全”。结构技巧:
诗歌鉴赏知识清单
2013年高考备考:古代诗歌鉴赏资料
一、考点解说与解答的前提条件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的考点之一,主要涉及四个小考点(见后面分类解说)。要做好古代诗歌鉴赏题,必须要做好以下工作:
1、知人论世。尽可能多的掌握古代诗人(词人)的生平、生活的时代背景或本人不同生活时期的特点,了解本人诗词创作的主要风格特点等。这是准确鉴赏古诗的重要前提。
九死不悔:漫漫长路的探索(屈原) 世外桃源:疲惫灵魂的皈依(陶渊明) 诗中有画:描摹景物的顿悟(王维) 笑傲公卿:傲岸人格的张扬(李白)
漂泊天涯:大唐衰微的见证(杜甫) 强者宣言:永不放弃的追求(刘禹锡) 明白晓畅:现实主义的革新(白居易) 放浪形骸:盛事难再的挽歌(杜牧) 委婉隐晦:迷惘无助的宣泄(李商隐)
2、掌握必要的诗歌鉴赏的方法和答题模式,并在平时的学习、练习中加强针对性训练,才能在正式考试中做起来得心应手。做题时,问啥答啥,扣句分析,有理有据。
3、正式答题前一定要从诗题、作者到每句诗词甚至每个字词去咬文嚼字,采用“翻译+想象”的方式力求理解每句诗词的含义(特别是特定意象的特殊含义,关键词语的含义与作用。要注意“诗眼”,注意其中的议论抒情句),进而把握整首诗词的意思与情感。这是准确鉴赏古诗的重要保证。【诗词后有注释的千万要认真阅读,因为可能从中了解作者的生平、写诗词时的背景、重要字词的音义和用典(出现引文)等信息】。具体说
“读懂”的八项方法:
(1)、关注题目(解释:包含了时间、地点、题材、情感等)
(2)、关注首尾句(联)(解释:首句:点题目;尾句:显主旨)
(3)、关注表情、表意关键词
(4)、关注常用意象及其含义
(5)、关注文题间的注释
(6)、关注题干提供的信息
(7)、关注熟悉的作者的概况(解释:经历、思想、风格)
(8)、关注常用典故的特定含义
4、由己推人。即学会站在诗人(词人)角度去想,如果“我”是“他”,会怎样?
5、虽然我们平时学习诗词时(包括考试的题型)有所侧重,但是希望同学们对我们课本上的古代诗词(3、5册)都能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四个方面去多做分析与思考,举一反三,熟能生巧。
明确诗歌分类
1.送别诗:①直接写别情;②间接写别情;③写送别时环境;④写送别时场面、人物语言、动作;⑤回忆相聚时的欢娱,遥想分别后的孤寂。2.怀古诗:①借古讽今;②怀古伤己;③赞美英雄业绩,或羡慕,或自况。3.边塞诗:①边塞战争;②同仇敌忾、分忧杀敌;③揭露边塞战事给百姓带来劫难或非正义战争、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严重负担和灾祸。
4.思乡诗:①对故乡或故国饱含思念之情;②对亲人故友倍加思念;③出征或他乡为官;④家中思妇。5.咏物诗:①绘形绘声,逼真传神;②托物寓意,借题发挥,抒情言志;③借物讽喻。6、写景诗(山水田园诗)。以山水田园、人文景观作为描写对象,加以生动形象的描摹,来或抒发情怀,或寄托理想,或娱乐遣兴。 7、生活杂感诗:①寄情山水的悠闲;②昔盛今衰的感慨;③青春易逝的伤感;④仕途失意的苦闷;⑤告慰平生的喜悦。
二、分类指导
(一)形象
1、形象的分类: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意象(带上诗人主观情感的景物形象和咏物言志的事物形象)
2、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诗人形象和诗中塑造的其他人物形象)的类型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诗人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将士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9)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的形象。如苏轼的《定风坡》。
答人物形象分析题的模式:这首(句)诗(词)塑造了一个(性格特点或形象特点)的(身份)形象。(后两个括号里的内容视具体的诗词内容而定。还要根据分数确定是否结合诗词具体分析)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 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答: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例2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
②①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答: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练习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答: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却仍思报国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练习2:阅读下面这首诗, 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南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答:锦里先生是一位安贫乐道、诚恳热情的清寒隐士。虽有“园收芋粟”,境况却不富裕。家中的儿童习惯于笑语迎客,可见他虽耿介却不孤僻,是个安贫乐道之士。他家的庭院台阶上啄食的鸟雀,因平日无人惊扰,见人来也不惊飞,可见他平日生活的和谐、宁静。锦里行者居家在环境清幽的江村,很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客人来访,主人殷勤接待,客人尽日淹留,直至相送于月下,可见主人的诚恳和热情。
3、意象与意境(主要)
(1)意象的概念
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的依据。
(2)意象的特殊含义
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②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③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
④以蝉喻品行高洁。
⑤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⑥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⑦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⑧松——坚贞高洁。
⑨莲——表达爱情;品性纯洁高尚。
⑩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11)杜鹃鸟(布谷、子规、杜宇)——凄凉哀伤的象征,或游子思乡之情。
(12)鹧鸪鸟——离愁别绪
(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⒁夕阳(斜阳、落日):多表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
⒂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⒃流水:愁思。
⒄竹子: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
⒅鹧鸪:满腔的离愁别绪或思念之情。
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情。
⒇霜:常常表现某种特定处境下心灵不能承受之重。
(21)长亭:送别难舍之情。
(22)斑马:别后不舍之情。
(3)意境的概念与常用术语
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
意境答题常用术语:孤寂冷清、萧瑟凄凉、荒凉寥落、凄清冷寂、苍凉凄美、恬静优美、雄浑壮阔、高远辽阔、幽静宁谧、朦胧渺茫、孤独凄凉、激情飞越、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乐观旷达。
(4)答题方法、模式及近年高考题型分析与解答
1.解题步骤:
固定模式分为三个部分: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或情感。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画面或再现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的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此诗情境氛围的特点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2.答题表述模式:
诗歌(词)通过(特点+意象),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创设了 意境,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理想、志趣)。
例: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西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练习: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③④①②逢人抱瓮知村近, 隔坞闻钟觉寺深。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8.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二)语言(风格、炼字、炼句)
诗歌语言的总体特点:①精炼、含蓄;②具有跳跃性;③具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呈现和谐悦耳的音乐美。
1、不同体裁诗歌的语言风格
宫廷诗:缠绵婉转 田园诗:恬淡宁静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2、不同风格的不同特征
浪漫主义:丰富的想象 大胆的夸张 语言热情奔放
现实主义:还原生活 精确细腻 语言沉郁内敛
豪放派: 气势豪迈 意境雄浑
婉约派: 语言清丽含蓄 抒情婉转缠绵
2、不同诗人的语言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孟)郊寒(贾)岛瘦 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鉴赏古代诗歌语言风格常用答题术语: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朴素自然、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雅高远、华妙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清丽婉约、平实质朴、庄谐俱见。)。要求:弄清意思、选准术语、扣句分析。
要注意古代诗词语言中冷、暖色调的词语,这对把握作者的主观情感很有帮助。 答题模式:
此诗(句)的语言特点是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特点),抒发(表现)了 的感情。
3、炼字(诗眼)
方法提要:炼字是有规律可循的:五言诗分别炼2、3、5字或2、5字同炼,以第3字为最多;七言诗分别炼2、5、7字或2、5字同炼,以第5字为最多。且都多为动词或形容词。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五言诗也有炼1、3字和2、4字的情况:要根据诗句的具体内容来定。
4、答题方法、模式及近年高考题型分析与解答
步骤:(1)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去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步骤①:分别是“明”和“出”。这两个字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
步骤②: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步骤③: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练习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遍”写出松、鹤之多,与后句“稀”字写出的来访者之少相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练习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 黄州(今湖北黄冈) 人, 善诗文. 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分别是“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写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闲适情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写出鸿鸟在天空自在飞行时的形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在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优美画面。
(三)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1、主要内容
(1). 抒情方式:又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情感
①忧国忧民之感慨 ②国破家亡之痛楚 ③游子逐客之悲凄
④征夫思妇之幽怨 ⑤怀才不遇之寂寞 ⑥ 报国无门之激愤
⑦建功立业之豪迈 ⑧自由闲适之恬淡 ⑨秀美河山之热爱
⑩ 亲情友情之真挚 ⑾ 坚守节操之纯贞 ⑿追思英雄之仰慕
触景生情-以景衬情 缘情写景-情景交融
乐景——乐情:如“田园诗”《山居秋暝》
哀景——乐(豪)情:《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能不识君。”
乐景——哀情:如“怀旧伤时” 。《虞美人》“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哀景——哀情:如“离别诗” 《雨霖霖》
(2). 修辞手法:常用常考到的有对偶、比喻、借代、拟人(比拟—拟人、拟物)、对比、夸张、互文等(见《步步高》资料第 页)
(3). 表现手法(技巧):想象和联想、对比与衬托、渲染与烘托、象征、动与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白描与工笔、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虚与实【“虚”指: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②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③设想的未来之境(或设想的他人他处之景)。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或者是以己度人之情景,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④隐含在写景、叙事之中的需要读者去揣摩体会的诗人的主观情感。术语:虚实结合,以虚衬实或以实衬虚】点面结合、乐景哀情(哀景哀情)、抑扬(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用典(明用、暗用、正用、反用)、比兴(《诗经》和汉乐府民歌)
【附:有关用典的知识
“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简言之,用典中的“典故”包括与前人(针对作者而言)有关的人、诗文、事情以及神话传说等。
从典故的性质上看,有“举人事以征义”和“引成辞以明理”(刘勰语),前者为“用事”,就是引用既往的故事,借此类比现实,或引发联想,使语意更丰盈、更深厚;后者为“用辞”,即引用现成的辞语,借此明证事理,或概括形象,使用语更清幽、更委婉。
“用事”可分为“直用”、“活用”、和“反用”。
“直用”,就是直接引用典故的本来意义,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雄才大略的非凡风采跃然纸上,词人讴歌周瑜的丰功伟绩,折射出的是词人内心深处建功立业的真切渴望。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之不凡气度来勉励自己,以求一统天下伟业的实现。可谓用心良苦。李商隐《锦瑟》诗中的“望帝春心托杜鹃”,是用望帝化为杜鹃,“至春则啼,闻者凄恻”的民间传说,来寄托诗人的难言的冤情;同样,白居易《琵琶行》中也借“杜鹃啼血猿哀鸣”来暗示自己“迁谪”的愤懑。
“活用”,是灵活地变用典故,它既可以突出典故某一个侧面的意义,从新的角度加以引用,又可以对整个典故的原有意义加以引申发挥。
秦观《鹊桥仙》,“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洗嗟叹悲戚之态,突出牛郎织女难得一见的珍贵,从而引发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一个颇具哲理意味的命题。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用的是《南史?谢灵运传》的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之处,为了登山省力,他特地准备了一种屐底前后装有活动齿的木屐。李白以此,显示“梦游”中的身心放松,轻快如燕。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的最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人活用此典,以廉颇自况,抒发内心的感慨,自己虽年事已老,可为国效力的雄心不泯,只可惜无人问津。正所谓借他人杯酒,浇自己胸中块垒。
“反用”,是按典故的固有含义反其意而用之。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击败宋文帝,率军追到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词人渴望早日实现恢复中原的宿愿,可现实却是“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让人倍觉失望。词人用“可堪回首”,标明其鲜明的批判态度。词人反用这一典故,融自己的思考于旧事之中,发人深思。
“用辞”,也可以分为“借用”、“活用”和“反用”。
“借用”,即直接借用前人的一些诗句,虽用的是别人的诗句,但已赋予了新的意境。 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原诗是写热恋中的女子对情人的思念期待,诗句的意思是说,你那青青的衣领呦,牵动我对你绵绵不断的愁绪。曹诗借用这诗句,其义早已超越了男女私情的意味,而赋予她更为丰盈的内涵。“青衿”原是周代读书人的服饰,诗中以此借代才识渊博的人,而那些人也正是诗人心中绵延不绝的期待之所在。
“活用”,是用前人具有典型意义的辞语,融化到自己的意境或形象中,成为具有新的含义和色彩的艺术语言。
陶渊明《归园田居》“虚室有余闲”,“虚室”,语出《老子》:“虚室生白”。诗人用此辞含有双关的意味,既指有形的屋室,又暗喻无形的心房,由此,充分传达出诗人对环境清幽,心境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姜夔《扬州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前者出自杜牧《赠别》中的“豆蔻梢头二月初”,后者出自杜牧《遣怀》中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词人话用杜牧诗句中原有的辞语,以彰显杜牧出众的才华,紧接着的“难赋深情”,则暗示了现实的扬州,就连杜牧也难摹其状,扬州之凄冷可见一斑。
“反用”,就是在与原义相悖的基础上引用既有的辞语,它在表情达意上有一种反衬的作用。
王维《山居秋暝》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意思是,春草就随着它的意愿衰败吧,这里的秋色实在耐人寻味,“我”还是愿意留在山中。即反用了《楚辞?招隐士》的话,“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诗人招而不归,甘心隐居山林,其情可圈可点。
姜夔《扬州慢》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援引了杜牧的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原诗显示的是扬州十里长街的繁华景况,词人反其意而用之,凸现了扬州现状的凄凉情形,从而寄寓了词人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
此外,就是诗人所用之典,也可以是当代之事。比如,陆游《书愤》的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南宋人民为抗击异族的蹂躏所取得的两次战役的胜利,以昭示诗人收复失地的夙愿。
总之,典故包含的意义极为丰富,特别是诗人引用后,或深沉浑厚,或含蓄宛转,它蕴涵着诸多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反复咀嚼,可以浮想联翩。在阅读和鉴赏古典诗词中,了解这些典故的渊源,揣摩典故所赋予的新的意韵,可以体味到诗词的语言的奥妙,品尝到诗词的无穷魅力,从而真正走进诗词所创设出来的艺术之境。】
(4). 结构层次:重章叠句、照应与呼应、倒装、曲笔入题、线索、写景顺序(上下、远近、内外等)、层次划分与解说等。另外还有意象名词罗列:整个诗句全由名词组成,使
描写更像特写镜头,能营造出特定的意境。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寄黄几复》)。
例:2008年高考题 四川非延
①[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 ②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 ③苫:用草覆盖。
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个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似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八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的隐居生活。“留下”后几句为第一小层次,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后几句为第二小层次,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2、注意事项
考题出现“手法”一词,答题时首先考虑修辞手法,然后才考虑表现手法或者结构特点。
3、答题方法、模式及近年高考题型分析与解答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小重山. 端午 [元]舒 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答案】手法:对比。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例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 ):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答: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托物言志、象征。怀才不遇的悲伤。
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
【注】蔡家亲: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4分)
【答案】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
练习2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①比喻。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一至六句两两为一组对偶句;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①从写景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②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两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侧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四)思想内容及观点态度
1、主要内容
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鉴赏评价时应从五个方面入手:1、从诗题、诗眼入手;2、从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入手;3、从把握诗歌的情感入手;4、从辨析用典入手;5、从涵咏诗歌意境入手。
2、答题方法、模式及近年高考题型分析与解答
①.诗句的作用:意境优美、意境深远、言近旨远、深化意境、升华主旨、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②.常见的思想内容:离情别绪、怀古伤今、思乡怀远、讽喻抒怀、春恨秋悲、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孤独惆怅、寂寞伤感、闲适愉悦、遭贬激愤、坚守节操、表现哲理、感奋振作、激励友人。
③.常见的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
④、答题技巧:A 、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B 、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C 、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⑤、答题表述模式:
该联的意思是 ,用 的艺术手法,描绘出了 景象,烘托出了 意境,点明了(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的 情感。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 江 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答: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1)表达了诗人的怨恨之情。“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起,更勾起怀远之情。营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或孤清) 意境。表达了诗人有家难回的怨恨之情。
(2)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
练习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试作具体说明。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参考答案:
?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
?清冷、幽静 孤单、寂寞
?“为拂绿琴埃”
专项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杳杳寒山道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疾疾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曾说,这首诗通篇充满了“寒意”,句句使用叠字的艺术显示了威力,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6分)
答:同意。“杳杳”言路深幽远,渲染了“寒”的气氛,“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给人以空旷寂寞之感;“啾啾”状鸟叫之声,以有声写无声;“淅淅”以风声描风的动态之感,从声音上渲染环境的肃杀;“纷纷”绘雪飞舞之状,从视觉上表现环境的肃杀;“朝朝、岁岁”从时间上点染寒意之久。这些叠字从不同角度运力,共同完成了整首诗寒冷氛围的营造工作。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
答: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待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踏莎行 雪中看梅花
(元)王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这里指花萼。
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4分)
答:手法:对比(反衬)
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4、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借代,反问。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这首诗描写了一次边塞战事,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塑造了戍边将士怎样的形象。 答:作者塑造了信心百倍、斗志昂扬、机智勇敢、英勇无畏的戍边将士的形象。
6、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好事近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
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①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4分)
答:“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涧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是以愉悦人心。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参考答案】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分)
【参考答案】①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雨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
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
③通过“重搅别离情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注:举出任意两例,言之成理即可。)
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答: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答: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答: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的更为深远。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答: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
答: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糸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阙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6分)
答: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
答: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生情的思乡之情。是对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句句关情。(“怎样表现”就要求从表现手法来答)
2018高考备考:诗歌鉴赏知识能力清单
成都七中?游俊松
(一)读懂诗歌
1.读懂的目标:准确把握全诗抒发了什么情感或者表达了什么志向。
2.读诗的一般流程:
①先读题目。
②留意作者、注释和背景介绍。
③疏通文句。(留意实词的联想义、句式的省略和倒装)
④抓主要意象、典故等(注意联系诗歌的语境)
⑤联系生活,揣摩情感
(二)怎样审题?
1“问什么”“答什么”。
“问什么”指的是命题者的对这首诗词的具体设问。诗歌鉴赏主要围绕“形象”“思想感情”“语言结构”和“表达手法”等方面来设问。我们的回答要依据“问什么”来定,少答废话。
2.“怎么问”“怎么答”。
“怎么答”,要看清楚是“概括”,还是“分析”“赏析”……回答时应注意:
“概括”:必须要有归纳,写出概述性的结论。
“分析”:一定要联系诗句,可采用先总后分的模式表述答案。
“赏析”:要围绕手法来分析,基本模式为:运用了……手法,突出了人(景、物)……特点,抒发了作者……情感。
“联系全诗(或全词)”:律诗至少要分析到每一联,绝句要分析到每一句,词要分析到每一阕。
(三)艺术手法的知识建构
关于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技巧等概念
这是一个相当笼统的概念,大致包括三方面的知识:表达方式、修辞、特殊技巧
(一)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
描写:情态描写??动作描写??景物描写
情态描写:联系语境把握人物情态中的情感及其成因。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动作描写:联系语境分析该动作表现了人、景、物怎样的特征,突出了人怎样的感情
关于景物描写的分析
1.描写的内容:写了景(物)的什么:
动、静、声、色、 等方面的特点
描写的角度:观察角度:远、近、俯、仰
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味觉……
选择角度:景物的正面与侧面、实景与虚景
描写的结构安排: ?总写与分写(点与面)
2. 分析描写中的修辞手法
3.分析情景关系:
①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正向关系)
②借乐景写哀情(反向关系)?③触景生情
4.分析多个景物间的关系:
…………………………
关于抒情的分析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①借景抒情:A情景交融;B借乐景写哀情??C触景生情
②托物言志: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
(二)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偶……
常见修辞的通用表达效果
比喻:把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特征,或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借代:借用XX形象地突出了……特征;语言含蓄、简练。
……………………
(三)特殊技巧:
衬托、对比、烘托、用典、虚实……
衬托:指的是以乙衬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答题套路:用……突出了……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对比:把两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以突出各自的不同。
烘托: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
(四)常见题型的规范答题模式
原则:1.先观点后分析
2.先总后分???3.分点作答
常见题型的答题模式可简化如下:
1.形象:身份+性格+诗人的情感、评价
2.诗歌意象:结合诗句阐释物象的含义+诗人的情感
3.分析意境: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4.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5.炼字:含义+手法+表达的内容(景物的特征或诗人的情感)
6.修辞: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景物的特征或诗人的情感)+艺术效果
7.赏析评价诗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景物的特征或诗人的情感)+艺术效果
四、建构常见题型的答题规范
(一)分析诗歌的形象 (可参照《大高考》P100“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
1.答题的一般步骤:
①总说:概括说明诗歌塑造的形象特点。
②联系具体诗句,简要说明形象的基本特征是如何展现的。
③指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品性等)。
2.可重读这些练习题,温故知新。《大高考》P95—13、P98-10,P99-11题。
(二)分析诗歌的意境
1.答题的一般步骤:
①总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②抓住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③术语(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作者思想感情
2.可重读这些练习题,温故知新。《大高考》P94—7、P96—17
(三)赏析关键字词
1.答题的一般步骤:
①解释该字本身的意思,及其在诗中的含义。
②分析该字用了什么特殊手法。(一般这里只涉及修辞、特殊技巧)
③点出该字景物(意境)什么特点,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可重读这些练习题,温故知新。《大高考》P94—6、8、P96—2、P97—3、P98—6
(四)赏析重要诗句
1.答题的一般步骤:
①抓住关键字词,结合全诗主旨阐释本句诗的语境义及其独特表现力。(如果本句诗用了艺术手法,请指出并做简要分析)
②概括此句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思想情感。(律诗一般在第三四联,词一般在下片)
2.可重读这些练习题,温故知新。《大高考》P93—3、P98—7、P96—2
(五)概括(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1.答题的一般步骤:
①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如果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用了表达技巧,请点明)。
2.可重读这些练习题,温故知新。《大高考》P93-1、P97—3、P95-11、P97—4、P99-12
六、赏析(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1.答题的一般步骤: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句中是如何使用的。
③指出此手法的艺术效果,刻画了对象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可重读这些练习题,温故知新。《大高考》P95—10、P96-1、P98—10
更多资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c149a20102wtut.html
高考复习备考:诗歌鉴赏必备知识清单(精华)
高考复习备考:诗歌鉴赏必备知识清单
一、读懂诗歌
1.读懂的目标:准确把握全诗抒发了什么情感或者表达了什么志向。
2.读诗的一般流程:
①先读题目。
②留意作者、注释和背景介绍。
③疏通文句。(留意实词的联想义、句式的省略和倒装)
④抓主要意象、典故等 (注意联系诗歌的语境)
⑤联系生活,揣摩情感
二、怎样审题?
1“问什么”“答什么”。
“问什么”指的是命题者的对这首诗词的具体设问。诗歌鉴赏主要围绕“形象”“思想感 情”“语言结构”和“表达手法”等方面来设问。我们的回答要依据“问什么”来定,少答 废话。
2.“怎么问”“怎么答”。
“怎么答”,要看清楚是“概括”,还是“分析”“赏析”??回答时应注意:
“概括”:必须要有归纳,写出概述性的结论 。
“分析”:一定要联系诗句,可采用先总后分的模式表述答案。
“赏析”:要围绕手法来分析,基本模式为:运用了……手法,突出了人(景、物)……特 点,抒发了作者……情感。
“联系全诗(或全词)”:律诗至少要分析到每一联,绝句要分析到每一句,词要分析到每 一阕。
三、艺术手法的知识建构
关于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技巧等概念
这是一个相当笼统的概念,大致包括三方面的知识:表达方式、修辞、特殊技巧
A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
描写:情态描写 动作描写 景物描写
情态描写:联系语境把握人物情态中的情感及其成因。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动作描写:联系语境分析该动作表现了人、景、物怎样的特征,突出了人怎样的感情 关于景物描写的分析
1. 描写的内容:写了景(物)的什么:
动、静、声、色、 等方面的特点
描写的角度:观察角度:远、近、俯、仰
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味觉……
选择角度:景物的正面与侧面、实景与虚景
描写的结构安排:总写与分写(点与面)
2. 分析描写中的修辞手法
3.分析情景关系:
①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正向关系)
②借乐景写哀情(反向关系) ③触景生情
4.分析多个景物间的关系:
??????????
关于抒情的分析
1.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 间接抒情:①借景抒情:A 情景交融 ; B 借乐景写哀情 C 触景生情
②托物言志: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 B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偶??
常见修辞的通用表达效果
比喻:把 XX 比作 XX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特征,或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化深奥为 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借代:借用 XX 形象地突出了……特征;语言含蓄、简练。
????????
C 、特殊技巧:
衬托、对比、烘托、用典、虚实??
衬托:指的是以乙衬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答题套路:用……突出了……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对比:把两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以突出各自的不同。
烘托: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
四、常见题型的规范答题模式
原则:1.先观点后分析
2.先总后分
3. 分点作答
常见题型的答题模式可简化如下:
1.形象:身份 +性格+诗人的情感、评价
2.诗歌意象:结 合诗句阐释物象的含义 +诗人的情感
3.分析意境: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4.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 +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5.炼字:含义 +手法 +表达的内容(景物的特征或诗人的情感)
6.修辞 :揭示手法 +分析表达作用(景物的特征或诗人的情感)+艺术效果
7.赏析评价诗句: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什么内容(景物的特征或诗人的情感) +艺术效果
五、建构常见题型的答题规范
(一)分析诗歌的形象
1. 答题的一般步骤:
①总说:概括说明诗歌塑造的形象特点。
②联系具体诗句,简要说明形象的基本特征是如何展现的。
③指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品性等)。
2. 可重读这些练习题,温故知新。
(二)分析诗歌的意境
1. 答题的一般步骤:
①总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②抓住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③术语(情景交融 /以乐景衬哀情……)+作者思想感情
2. 可重读这些练习题,温故知新。
(三)赏析关键字词
1. 答题的一般步骤:
①解释该字本身的意思,及其在诗中的含义。
②分析该字用了什么特殊手法。(一般这里只涉及修辞、特殊技巧)
③点出该字景物(意境)什么特点,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 可重读这些练习题,温故知新。
鉴赏诗歌形象知识清单
鉴赏诗歌形象知识清单
1. 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
要做好诗歌鉴赏题,应了解传统审美习惯,主要有下列几点:
(1)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 、杜甫的《望月》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 时有》等。
(2)伤春悲秋, 或因见秋而思乡。 如柳宗元的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
(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 。
(4)折柳送别。如柳永《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其间缠绵悱 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
(5)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白居易《长恨歌》 “秋雨梧桐叶落时” ,李清照《声声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
2. 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 玉壶。 ”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
(2)以折柳表惜别。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 (李白《忆秦娥》 ) ——西安 灞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灞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送别的地方,在灞陵桥折柳 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3)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 夕阳斜。 ” (刘禹锡《乌衣巷》 ) ——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 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 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4)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唐人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 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 (宋人郑思肖《寒菊》 ) 、 “寂寞东篱湿露 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 ) 等诗句中,菊花无疑已成为 诗人人格的写照。
(5)梅花象征傲霜斗雪、 不怕挫折打击、 纯净高尚的精神追求。 陆游的著名词作 《咏 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 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也是 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6)松树象征坚贞高洁的品格。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 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7)莲用来表达爱情。由于“莲”与“伶”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 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 子青如水。 ” “莲子”即“伶子” , “青”即“清” 。这里是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 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8)梧桐象征凄凉悲伤。梧桐在古典诗词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元人徐再思《双
调水仙子·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象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 叶落和雨打芭蕉渲染一种凄婉悲凉的气氛,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 阶滴到明” (唐人温庭筠《更漏子》 ) 等。
(9)杜鹃鸟象征凄凉哀伤。由于“杜宇魂化杜鹃”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杜鹃这一 形象在古诗中固定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宋人贺铸《忆秦娥》 :“三更月,中庭恰照 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 鸟在凄厉地鸣叫着, 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 伤心欲绝, 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 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10)鹧鸪鸟象征离愁别绪。由于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 ,极容易勾 起人对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因此,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就有了特定 的内蕴。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处” (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 、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 等。
第 4课时
一、高考原题详析
1.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08广东卷 )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 ① 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答:
(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答:
答案:(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是木芙蓉孤苦、 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做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 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2.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6高考湖北卷 )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 ① ,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 ,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答: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1)上一首用 “水悠悠” 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 下一首借 “宫前水” 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 ,融入由“绿暗” 、 “红稀” 、 “暮云” 、 “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解析:(1)严诗所写七绝是作者抒写他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之后的情景, 表现了 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诗的前两句是写送行。诗的后两句写送走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 思念。 “日晚江南望江北”这一句转接自然,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 地表现出来。 “江南” 、 “江北” ,对比照应,突出了江水的阻隔。丹阳在江之南, “江 南” —— “江北” ,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 “望”字传出思念之神 态,忧思绵绵。 “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由“望”自然而然地带 出来一句“寒鸦飞尽水悠悠” 。这一句写望中所见。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 的悠悠情思。由于思念,站在江边长时间地遥望着,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 人增添愁思。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 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 “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 情。这首小诗可谓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把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都渗透在了 景物的描写中。
诗的一、二句中的“古今情”逗出了三、四句的抒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 光是此声。 ” “行人”指面前送别的远行之人。 “宫前水”即 浐 水。诗人就是选取了“宫 前水”这个意象抒发了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此题应在原诗语句理解的基础上作答。 “绿暗红稀出凤城” 。序值春杪,已是叶 茂枝繁,故说“绿暗” ;也已花飞卉谢,故说“红稀” 。诗人选用“暗” “稀”二字, 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 “凤城”指京城。友人辞“凤城” 而去,作者依依惜别,心情很不平静。 “暮云楼阁古今情” 。当此骊歌唱晚,夕阳衔山 之际,引领遥天,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悠然联想李、杜二人的深情;瞻望宫
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油然兴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 其君”的感慨。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也将慨然勾起“冠盖满京华,斯 人独憔悴”的惆怅。总之,作者此时脑际翻腾着的种种激情都由“古今情”三字含蕴 了。并且作者排除了歧路沾巾的常态,把错综复杂的隐情、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 下兴亡之情巧妙地借“绿暗” 、 “红稀” 、 “暮云” 、 “宫前水”等衰飒形象掬出,组成了 一幅感伤画面,形成了融情于景的特色。
3. 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2006高考重庆卷 )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 (其五 )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 《新雷》 中, 造物 “有情” 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 “只待新雷第一声” ? 答: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
答案:(1)“觉春生” “安排著” “只待” 。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 红万紫” 。
(2)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 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 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 爱。
解析:(1)诗的第一句就运用拟人手法点出造物“有情” ,以下三句分别写出“有 情”的表现。理清了结构,题目迎刃而解。
(2)“只待”表明“渴望与期盼” 。新雷第一声后,万物萌生,暗寓新生活、新气 象出现。 “化作春泥更护花” ;春泥护花就是对新生事物的关爱。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6年高考全国卷Ⅱ )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 ①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 “数枝幽艳湿啼红” 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 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答: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不是为惜春伤怀。可 以从两方面看出:一、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二、在乌 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 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 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及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答第一问时,应 抓住句中主要意象“数枝幽艳”和关键词语“啼” ,从中理解花儿被打湿令人怜惜的 景象。解答第二问时,从“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可以看出直接对“惜春伤怀”的否 定,从下阕“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可以看出作者真正的情感态度。答案就可以围绕 词中这两句来组织。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评价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解题时,只要抓住“朝 朝” “处处” “辛苦”等关键词语就容易理解下阙的内容,只要抓住“人间辛苦是三农” 就可以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二、高考热点体验 1.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07辽宁 )
秋夜独坐 (节选 ) 夜深
唐·王维 宋·周弼
独坐悲双鬓, 空堂欲二更。 虚堂人静不闻更, 独坐书床对夜灯。 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 门外不知春雪霁, 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2)两诗中均有“独坐” ,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2. 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07浙江 )
乌衣巷
(唐 )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①
(金 ) 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 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 ) 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 ② ,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 ③ ,春风堂上寻王谢。 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 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之感。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3.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07湖北 )
华清宫 过华清宫
吴融 李约
四郊飞雪暗云端, 君王游乐万机轻, 惟此宫中落便干。 一曲霓裳四海兵。 绿树碧檐相掩映, 玉辇升天人已尽, 无人知道外边寒。 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 并作简要说明。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07重庆 )
海棠
(宋 )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 濛 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
(唐 )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 《海棠》 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 什么手法?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 有何不同?
5. 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06重庆 )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 (其五 )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 声”?
答: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
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08重庆卷 )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 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答: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 。这首词“新 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答:
7.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08四川 )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 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 ② 。 茅苫三间厦 ③ ,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
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答:
8.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08辽宁卷 )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 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② 。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 (1277-1365),号挺斋,高安 (今属江西 ) 人。②淀:即蓝靛,蓝色 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 合起来又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 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
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 -②题。 (06北京 )
移居 (其二 )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 ① 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 ② ,力耕不吾欺。
[注]①将:岂 ②纪:经营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 )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 . “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 . “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 . “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 .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②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
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答:
10.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07江苏 )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 《阳关》 泪未干, 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 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 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 表现手法?
答: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
11.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6年高考江苏卷 )
鹧 鸪 天
室人降日 ① ,以此奉寄
(元 ) 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 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 里?
答: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12.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 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 ① 家鹦鹉洲 ② 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 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答:
第四课时参考答案
1. 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 ,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 (1分)周诗写 的是“春夜” ,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 (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 景, (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1分)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 (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 悲凉; 三、 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 更添悲哀。 (1分) 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 (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 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1分) (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应抓住意象特征,分析创设的意境氛围。注意要 求是“简要分析” 。
2. (6分) (1)(2分)燕子 兴亡
解析:本题为同旨诗词曲对照理解题。涉及对典故的判断和理解。刘诗“旧时王谢堂 前燕” ;吴词“堂前燕子” ;赵曲的题目《山坡羊·燕子》 。三篇作品均以“王谢堂前 燕”的典故表达家国兴亡之慨。 (2)(4分)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 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 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境、主题和语言艺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从题干出发, 需作对比概括。
3. (8分) 、 (1)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2分)
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 温暖如春。 (1分)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 树丛生,宫殿荒凉。 (1分)
解析:此题对于有诗歌知识储备的考生来说不难,抓住两诗关键便可解答。 《华清宫》 注意所写环境的不同:四郊飞雪云际灰暗;宫中绿树掩映,无人知寒。诗中运用了对 比手法, 《过华清宫》注意所写时间不同;昔日君王游乐,不理朝政,今朝宫殿已无 人迹,唯有杂树丛生,显然今昔对比。结合诗句答出表现手法,并做简要分析,言之 成理即可。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2分)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意思答对即可,此题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华清宫》这首诗通过宫内宫外环境的对比,以及“无人知道外边寒”饱含着 作者对统治阶级的批判控诉,对劳动人民的怜惜同情。 《过华清宫》是咏史怀古之作,
通过对昔日统治阶级尽情享乐,荒淫误国而抒发感慨。考生答题方向准确,即酌情给 分。
4. (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 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解析:(1)前二句描写表明是有月光的晚上,又有东风;花儿也能“睡” ,当然是拟 人手法。 (2)要分析感情, 《海棠》要抓住“恐” “红妆” ; 《惜牡丹花》要抓住“惆怅” “唯” “衰”这些关键词。
《海棠》这首诗的大意是这样的: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 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由于只怕 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凋谢, 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 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惜牡丹花》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气跌宕回环,语意层层深入。首句开门 见山,点出题意:“惆怅阶前红牡丹” ,淡淡一笔,诗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 红艳,都已历历分明。 “惆怅”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开败的错觉,立即将 人引入惜花的惆怅气氛之中。第二句却将语意一转:“晚来唯有两枝残” ,强调到晚来 只有两枝残败,才知道满院牡丹花还开得正盛呢! “唯有” “两枝” ,语气肯定,数字 确切,足见诗人赏花之细心,只有将花枝都认真数过,才能得出这样精确的结论,而 唯其如此精细,才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这两句自然朴质,不加雕饰,仅用跌宕起伏 的语气造成一种写意的效果, 通过惜花的心理描绘表现诗人黄昏时分在花下流连忘返 的情景,可谓情笃而意深。
5. (1)答案:“觉春生” “安排著” “只待” 。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 红万紫” 。
解析:“造物”指天; “觉春生” ,感到春意发生了; “安排著” ,已经准备好了。苍天 有情,表现在天虽不语,却能感觉到春意发生了,殷勤地安排四时季节,生成万物。 (2)答案: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 无私关爱。
解析:张维屏的诗较多地反映了鸦片战争时期的社会现实,具有抵制外侮的新主题和 反帝爱国的新感情,是近代诗歌的先驱。这首诗以“新雷”为题,借自然界的冬去春 来,比喻社会变革,表现作者对于新世纪的憧憬和对未来的信心。
龚自珍的诗,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具有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这首诗写离别京都的心 情,以落花为比喻,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对京都的依恋和对国事的关切。
6. 答案:(1)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2)①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 “送春归” “和春住” 。 ②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
7. 答案:(1)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 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 “留下”句至 “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
后的精神生活。
(2) (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 作“云” , “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 张的方法。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元曲,这首曲子并不难懂,而且两个题目都比较简单,只要 能正确理解此曲并不难作答。
8. 答案:(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等;将下泻的山泉比作 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 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 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 到傍晚,又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 疾、山泉飞流,是动态的。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无论哪个题,了解所写的意境是前 提。纵眺万里长江,横望淮南远山,故能放眼“万里”,远山才看似“数点”。紧扣 秋景,才有秋江澄澈,静如白练,秋山苍翠,青如靛蓝。一、二句写江写山,从大处 着眼,远处落笔,着重勾勒雄伟辽阔,是静。三、四句,写近景。俯视江上轻帆,仰 视庐山飞泉,大江宽阔浩瀚,故江帆显得如几片苇叶,惟其轻灵,故疾飞如箭。庐山 巍峨高耸,故山泉仿佛千尺银河落地。惟因陡峭,故飞如闪电。三、四两句写帆写泉, 山中的个体景物是从近处细处着眼,侧重描绘江帆、山泉之飞奔迅疾,是动。五、六 两句写云气漂浮,旋又凝聚渐成露气,笼罩在江面低空,是暗。晚霞在天边,初月从 地平线冉冉升起,仿佛是一把半圆形的团扇,这是明。一个“学”字使得月亮变得富 有人情,顿觉摇曳生姿。
9. 答案:(1) DE
(2)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 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解析:解读本诗主要抓住陶诗的特点及一贯的思想主题,本诗也不例外。它主要描写 了田居生活的乐趣,因此选项中的相思主题与原诗相去甚远。结合具体诗句,明了思 想感情,那么这里的乐趣就不难表达出来了。
10. (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 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作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先写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 的树林送向无穷的远方; 后写空中之云, 乌云挟带着雨水, 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而情感蕴含其中,真是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 途风波险恶得多。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高考备考之诗歌鉴赏知识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