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为当然,所谓义不容辞,就是指应当做的事情不容推辞。但何者为应当,判断行为是否应当的标准是什么,儒家与墨家有所不同。儒家认为,应当的标准在于人之所以为人者。凡表现或发挥人之所以为人者的行为,即为应当,反之即属不应当。墨家则认为,应当的标准是人群的公利,即有利于大多数人的行为是应当的,反之为不应当。而利,在儒家眼中,则是指私利,即仅能满足一人之生活需要,或者损害人群之生活者,而墨家所谈的利,则是公利。因此,在墨家的思考中,义与利是一致的,而在儒家的理论中,义与利是相对的。显然,当我们提出重义轻利还是重利轻义这个问题的时候,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审视义利问题。
笔者认为,在当今社会中,义利应当并重,但在不同的社会活动中,则应当各有倾向。
在教育活动中,应当首重“义”字。义是一套人之所以区别与禽兽的标准,是导人向善的价值尺度,它在本质上是对人类本能的约束,是对人类趋利避害行为冲动的抑制。虽然在许多时候遵循义的原则会与获取私利相矛盾,但伦理道德的建立,实质上是为了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因此,我们在教育宣传的过程中,应当倡导有道德的行为方式,使人们尽可能的遵循义的标准。
但在我们进行制度设计的时候,我们就应当首重“利”字。虽然人人都具有崇高道德的社会定然是一个完美的社会,但这种社会只可能存在于幻想之中,人类追逐利益的本性已经决定了,义之所在,永远只是应然范畴,在实然范畴中,社会中的人不可能做到不顾个人利益。我们一方面应当用道德来引导人们的行动,但另一方面也应当尊重生物趋利避害的客观规律。如果在现实的制度设计上,依然“义”字当头,要求每个人都做到舍己为人,却不尊重个人的利益诉求,那只会使所设计出来的制度成为摆设,进而挫伤整个社会管理结构的权威性。
因此,笔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应当以“利”字激励人们为改变自己的生活努力奋斗,同时又要用“义”字引导和约束这种个人奋斗不至损害他人和社会整体的利益,而片面的谈义利孰轻孰重都有失偏颇。
请教孩子重义轻利
经典教育才是传家宝:请教孩子“重义轻利”.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教育,而孩子现在正面临的,就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今天的社会,对孩子的关心越来越不够。虽然与十几年前相比,为孩子花费的钱财多了十倍,但家长在孩子身边呆的时间却越来越少。孩子的教育全部寄托于学校,而学校又不注重人格教育,到了社会则完全进入大染缸,最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全部失败,这样一来,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才华、孝顺心、爱心、慈悲心的人才。
很多家长以忙于事业为借口,对孩子并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结果孩子慢慢成了大坏人,最后下场如何可想而知。其实孩子是你的亲生骨肉,你应该考虑他的前途。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没有慈悲心,越来越不讲因果,天天上一些乱七八糟的网,迷恋打电子游戏,长大后像疯子一样,什么取舍都不懂。
因此,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特别是从小接受佛陀教育,学习慈悲、护生、供灯等善法,脑海中的印象就比较深,长大后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业因果的道理,和轮回痛苦的理念,就不会诋毁乃至摧灭。 为什么现代社会很多人不相信来世、因果,就是因为小时候没有这个机会和因缘。如果在无神论的教育下成长,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就只
会注重今世。 很多目光短浅的人,不照顾自己的父母妻儿,不管身边的穷苦人,只关心自己,其原因都与教育有密切的关系。从小没有慈悲教育,只是溺爱,等他长大之后,自他都不会幸福、快乐。 以前有一个孩子,父母对他特别好,经常把最好吃的东西给他吃,最好看的衣服给他穿。后来母亲问孩子:“你长大之后,我生病了怎么办?”孩子回答说:“如果你病得非常严重,我就让你安乐死。”母亲特别生气:“我对你这么好,你为什么要让我安乐死?”他说:“安乐死没有一点痛苦,你可以很快乐地死去,我也不会有负担。”这就是从小缺乏佛陀教育导致的。 现在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孩子的未来,就是家庭的未来。如果这个孩子的道德、人格等有缺陷,整个家庭就没有希望了。所以,应从小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接触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第一所学校就是自己的家。 假如父母没有给孩子灌输正确的道德之水,孩子的“根”就会出问题。就算以后读的大学再好、得的学历再高、赚的钱再多,也无法长成一棵
顶天立地的参天大树,给芸芸众生带来绿荫的清凉。
我曾经看过一篇报道:北京有个小学生,他只有10岁,母亲卧病在床后,他非常关心,一直照顾母亲。面对此举,母亲感到很惊讶也很幸福,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做。他说,学校里学的《弟子规》上讲:“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看着只有10岁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做出这样的举动,母亲潸然泪下。 相比之下,现在有些父母非常可怜,他们将所有的钱财、所有的精力用在孩子身上,可孩子长大以后,对父母生病不理不睬,究其原因,就是从小没有灌输正确的教育。 很多人认为,让孩子考上大学,给他留下丰厚的家产,为他成家立业做好准备,就是为人父母的责任。
虽然我们也不排斥这些,但最关键的应该是,让孩子从小就接受人格教育,培养慈悲心、利他心,这比给他什么都有意义。不然,即使他再精通各种理论知识,若没有贤善的人格,你留给他再多的财产也将毁于一旦。 不要从小就灌输他们找更好的工作、赚更多的钱、买更大的房子、开更贵的车……而应该告诉他们尽量舍己为人,为大众服务。
这样的话,未来才有希望,人们才会更快乐。 还有很多父母,对孩子花钱毫无控制,这会惯坏的。虽然与大把花钱的富贵子弟相比,他们会有孤独、寂寞的感觉,但只要父母通过《弟子规》等正面教育,劝慰孩子将心思用于学习知识,而不应在钱财、衣物上进行比较,慢慢他们就会心安理得。 人经历小学、中学、大学教育后,人生观基本上定型了,这个阶段一定要灌输宽容、无私、慈悲、利他等佛教的殊胜教育,并呵斥现代社会种种对家庭乃至自他众生不利的理念,孩子长大以后,才能在狂风巨浪中屹立不倒。
在东南亚和美国等国家,让孩子们过集体的佛教生活,俨然成了一种十分普及的良好社会风尚。通过佛陀的教育,使孩子在了解佛教常识的同时,能自然而然地接受佛教理念。
反观国内,现在很多父母也喜欢为孩子设计未来,攒钱送他们到国外留学,为他们买保险、买房、买车。但世间的财产和名声、地位,除了能满足一些暂时的虚荣以外,并不会具有太大的意义。
因此,孩子在没长大成人之前,家长除了让他学习科学文化之外,还应
该让他长出爱心的翅膀,否则,他不可能在世间的天空中翱翔。
汉地有个好习惯,只要有孩子,就尽量让他读书。
可是,现在的很多书对人生没有什么引导,从中读不到人类智慧的结晶。 有些父母觉得给孩子留财产,让他读大学,对孩子非常好。但如果孩子只懂科技文化知识,即使非常聪明、很有能力,却特别狡猾、心肠恶毒、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长大之后,对自他不会有实在的利益。
放眼看看各个城市的“少年宫”“明星摇篮”“奥林匹克培训基地”等就可以知道,很多孩子的业余时间,都花在写写算算、唱唱跳跳、游戏玩乐上面。虽然掌握一些演算写作、琴棋书画等特长,据说能增强孩子的竞争能力,但究竟而言,对孩子长远的前途会有多大帮助,真的很难说。 所以,这十几年来,很多学者、教授、知名人士都提倡儿童读经,在国内外建立了一批读经班。我也在几年前开始提倡儿童读经,虽然名称相同,但管理和内容有所差别,主要是让孩子学习佛教经论,同时兼顾一些《四书》《三字经》《弟子规》等古代经典。
记得有些教授将儿童读经的教材,划分为四个级别:最高级的是“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第二级是《诗经》《易经》《老子》
《庄子》等;第三级是唐诗、宋词、元曲等古文;第四级是《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童蒙典籍。
读诵古代传统经典,对孩子的身心非常有益。比如,《大学》有2000字左右,讲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它既是修身之法,又是治国之道,孙中山对其评价极高,称为“中国独有之宝贝”。
《中庸》有4000字左右,“中”是做人做事不偏激、中正平和,“庸”是永恒不变之意,《中庸》就是永恒不变的和谐之道。通过学习这本书,可令自己有能力协调、平衡各方面的关系。
《老子》有5000字左右,是不凡的智谋奇书。此书的智慧可以运用到工作、生活中,例如,著名科学家丁肇中,就是运用《老子》的思想进行科学研究,并获得了诺贝尔奖。事实证明,熟读《老子》、领悟《老子》,可以使人智慧超群,卓尔不凡。
《论语》约15000字,其中充满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形象生动地教我们洞察人生、了悟人生。很多大学生学习《论语》后,整个身心有极大的变化。如《论语》第一篇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就是,做人首先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道”就出现了。恭敬父母师长、爱护志同道合者,这就是做人的根本。我们一生中若能以这样的理念来定位,会得到非常大的利益。
多年前,我也曾应马来西亚一些人士的请求,根据现代小学普及的课本内容,再加上北传、南传、藏传佛教的一些基本知识,编了一套《儿童佛教课》。该书所汇集的故事和道理,孩子们都可以接受,同时按照现代教育方式,穿插了很多生动的图画,以便于他们深入领会。如今很多没学过汉语的藏族喇嘛,依之学了不少知识,汉地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它爱不释手。
我不敢奢望孩子们的佛学教育能到达中学、大学的水平,但有小学水平也心满意足了。他们长大后起码不会诽谤佛教,见父母学佛也不会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封建迷信。
真正丰厚的家产,是让孩子在爱心和悲心的孕育中成长,这对他的一生,乃至生生世世,都有无穷的利益。
人类社会应重义轻利
人类社会应重义轻利拒绝重写这是终稿终稿!! 从05年被曝光的“550万元天价医药费”到最近出现的“向死者收费”事件,我们发现医院的作用不再是单纯的救治病人;从06年彭宇案开始出现的一系列的“扶不起的老人”事件,我们发现老人跌倒可能是为了利益;再到如今调查显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犯罪率以每年14%的比率持续攀升,并且犯罪类型多以抢劫、抢夺、盗窃为主,我们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人去获取不义之财。 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观众心里都明白,其实“义”就是我们在人类社会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要求,而“利”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类都本能会去追逐的功利、利益。所以我也相信每一位观众都已经明白如今的社会现状就是如此,大家都很浮躁,越来越多的人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谋求利益。
其实追求利益有没有错?我们都可以达成共识这没有错,甚至可以说无论“利”的多与少都对我们的社会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大家一定要明白的是,我们的社会需要一种良性健康的发展,只有通过正当的手段获得的利才能够去促进这种发展,而错误的手段只会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
大家好好想一想,我们每个人所追逐的利是不是就无外乎这两种情况,“义之利”与“不义之利”呢?那么当一个人追逐“利”时,如果他是重利轻义的,是不是他就会用错误的手段追逐更多的“不义之利”呢?是不是这个社会的“不义之利”会越来越多呢?是不是“扶不起的老人”事件会越来越多呢?反之,如果他是重义轻利的,是不是他就只会用正确的手段去追逐“义之利”呢?是不是这个社会的“义之利”会越来越多呢?是不是不会再有“天价医药费”甚至是“向死者收费”这样的现象出现呢?那请大家再去思考一下,如果整个人类社会都是重义轻利的,那么是不是社会上最终大家追逐的利都会是“义之利”,人类社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呢?如果整个人类社会都是重利轻义的那么结果不言而喻,只会阻碍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
“君子逐利,以义取之。”这也正是正方今天想要告诉大家的。每一个辩题都要能够给人以实实在在地引导作用,正方希望的是,每一个人都能够用一种重义轻利的态度去追求利益,在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能够以义取之,正方更希望的是,每个人都能形成这样一种价值观,从而带动整个人类社会的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
希望当一个老人跌倒在面前,我们能够毫不犹豫的扶起;希望任何一家医院都是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不再乱收费、乱开药;希望社会的犯罪率不再居高不下;希望最终我们的人类社会能够良性健康的发展下去。
儒家的重义轻利思想
儒家的重义轻利思想
言及义与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云:“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余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春秋而后,礼乐崩坏,乱臣贼子作,读《左传》尝惊惧于其君荒淫寡信之道,其臣谋乱窃国之行。君为尺寸之土率起征伐,民为半亩之宅盗窃抢掠。诚如《礼记?礼运》所言:“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仲尼生于乱世(《史记?孔子世家》云: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述尧舜之功,章文武之制,倡周公之礼乐,以六艺教庶人。孔子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怀德,小人怀惠。”可见孔子思想中,义是衡量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核心概念。孟子也谈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可见儒家有很强的重义轻利思想。在处理义利关系时,把义作为第一位的必须坚持的。
培养重义轻利的君子人格
培养重义轻利的君子人格——正确对待义与利
2017年05月09日08:21 来源:解放军报
正确处理义利矛盾,道理并不深奥,关键在于落到实践中,在利益诱惑面前守住名节,在现实考验面前拿出觉悟
义与利,是人生道路上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义者,“事之所宜也”,即伦理规范和道德原则之下所持道义;利者,“生人之用曰利”,主要指实际利益。义利本身无褒贬,但对待义和利的立场态度,特别是在义与利发生矛盾时的倚重取舍,却不仅体现一个人的义利观,而且也能反映人品官德、觉悟境界和人生态度。由此,在社会道德中,义利观通常更为人们所看重,而在义与利矛盾面前能否心端行正,则是识辨一个人正直与否、高尚与否、担当与否的“试金石”。
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做人做事道义为先,“重义轻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也是古人眼中的君子人格。《论语》中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荀子强调“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孟子则倡导生与义“二者不可得兼”时要“舍生而取义”。这种义利观,历来为世人所推崇,成为熔铸中华民族精神人格的重要基石,由此造就了一大批为了大德大义,而不惜以身赴死、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和英雄豪杰。
中国共产党及其所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植根于厚重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马克思言:“人们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我们从来都不否定人们对正当利益包括物质利益的追求,而坚决反对的是“非正义的剥削”“冷冰冰的利己主义的算计”;在党和军队的奋斗历程中,历来主张“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高标准,突出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而坚决反对功利之心当头、个人利益至上和拜金主义当道。
由此,决定了人民的利益就是我们党的最大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就是我们党的道义责任;也决定了每名共产党员在义与利产生矛盾时,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牺牲在前、索取在后,捍卫公理正义在前、顾及个人利益在后。这就是共产党人的义利观,这也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觉悟。
无数党的优秀儿女能够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义利追求,是因为他们心中有坚定信仰,有理想信念,并甘于为了信仰信念牺牲奉献自己的一切。所以,他们名利面前“想得透、看得淡”,大义面前“守得住、行得正”,其境界觉悟为人景仰,树起了道德标高。
抗日战争时期,作家巴金在《灯》一文中写下一句名言:“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对于共产党人、革命军人来说,自我完善的过程,就是提高政治觉悟的过程,也是用信仰信念不断锤炼党性、砥砺忠诚、升华人生追求的过程。我们常讲,物质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的贫瘠。一个对党和党的事业有着坚定信仰和执著追求的人,必定是精神世界充满阳光的人,必定是甘于寂寞、甘守清贫、有政治定力的人。相反,一个信仰迷失、政治上缺乏定力甚至两面做人的人,精神上必然空虚,名利面前必然患得患失,诱惑面前也就必然不讲操守、不守底线。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实践证明,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而言,不怕物质诱惑多么炽烈,就怕内心自律缺失,不能战胜“心魔”;不怕大风大浪摔打考验,就怕一时为名利“遮望眼”,乃至利令智昏。正确处理义利矛盾,道理并不深奥,关键在于落到实践中,在利益诱惑面前守住名节,在现实考验面前拿出觉悟,对嘴上说的做到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指出,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大利。当前,军队“脖子以下”改革全面推开,在进退走留等问题上,当个人想法与组织需要发生矛盾之时,其中的大义与大利不言自明。作为党员干部,应在利益考验面前亮出自己的觉悟;作为各级组织,则要在相信大家政治觉悟的同时,坚持公平公正,多设身处地做暖人心的工作。让调整改革所涉及到的同志都能留得安心、走得顺心,共同为“谋根本谋大利”而甘于牺牲奉献,把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高高举过头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