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精神分析与人的成长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精神分析与人的
成长
2005-11-79:37:11
苏永生
阅读189次
利用这个机会,与同学们一起讨论作为一种心理学与心理哲学流派的精神分析是怎样关注、解释和帮助人的心理和人格成长的。
精神分析是一个什么样的理论,它与人的成长有什么关系,我想先从动物行为学家做过的一个试验谈起。比如小鸭从出壳以后不让它跟鸭妈妈一起生活,而是让它跟鸡妈妈一起走,那它就会认鸡妈妈为它的妈妈。即使长大以后让这它再回到鸭妈妈身边,它也不会再认鸭为它的妈妈了。同样,让小鸭整天跟人走,这样小鸭就会认为人是它的妈妈,长大以后,它也会跟人走。这说明动物的早期行为一旦确定会形成一种深深的印记,后来的成长过程中,虽环境改变,但此种行为也难以改变。这就叫铭印作用。
科学家的观察和研究还发现,动物的这种铭印作用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形成,而是形成在早期特定的时刻。在某些动物可能只有几周,甚至几天,过了这一时期,行为模式不再养成。此种现象被称为关键期。
动物行为学家发现的这两种现象,在人身上有没有呢,心理学家
发现人也有铭印作用和关键期。虽然人的这两种现象不象有些动物那样明显,但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是有铭印作用和关键期的。其实我们人人都有体会,例如学习游泳、语言等都是早期学的好,晚了就比较困难了。此外还有人的口味、对歌曲、乐曲的欣赏习惯等,都与早期的生活的环境有关系的。
进一步推断人的心理的成长,人的人格的发展有没有铭印作用和关键期呢,
这就是精神分析的理论了,在这一点上显示出它的特点。精神分析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和流派。在这一点上,精神分析认为,人的婴幼儿时期是关键期。界定在人从出生到约5岁的样子,当然人的心理发展有早有晚,不一定这样绝对。总之精神分析认为人的心理、人格的模式在婴幼儿时期就基本确立了。也可以说,这一个时期是人格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一个人与成长的环境会发生密切的关系,形成铭印作用。此后,一个人如何与外界接触,如何与人接触,如何对外来的刺激做出反应,都会形成模式,这就是铭印作用。有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学者认为,婴幼儿期之后仅是早期模式的扩展和深化,此后一直是沿着既定的这条道路前进。这也印证了中国古话说的“三岁看老”的说法可能也有一定的道理。
以上就是我讲的第一部分,即通过动物的铭印作用和关键期,来阐述精神分析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即,人的人格虽然是到青年时
期才最终养成,但它的人格的特征、它的基本的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婴幼儿时期确定的。这种早期的模式将要影响人的一生。后来的思维认识感情行为等都是在早期的模式的基础上在这个范围以内的拓展和深化。所以精神分析有一个著名的术语叫:现在是过去的重现。许多人到了20岁、30岁,甚至50岁时,仍然在重温着幼时的反应模式,内容变了,环境改变了,但反应的模式没有变。
当然不可将这种理论推到极致,搞绝对化,但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有没有道理。
第二部分我们来讨论一个人在婴幼儿这个关键的时期,有哪些东西影响了你,是怎样影响了你。我再说的具体一些,大家想一下,你现在20岁,你是个内向的人,还是外向的人,是感情丰富还是平淡,是喜欢交往人还是不喜欢。再想一下现在这样,我上中学上小学的时候怎么样,很可能并没能改变多少。
我所以选这个题目给大家作演讲,部分是由于我在咨询过程中,发现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人格当中的一些不完善之处不满意,希望改变。许多同学不明白我为什么是这样,但精神分析可以帮助人解脱,如果你明白,主要是早年的成长环境、父母的性格、父母的教养方式等决定了你现在成为这样的一种性格的人,同学们可以对此有一个认识,尤其是缺点和不足方面,不是让你自己现在负全部的责任。当然不是让大家回去给父母算帐,而是认识清楚以后,来加以改变。、
最近二三十年,世界上心理学界的一个前沿课题是研究婴儿的依恋关系,研究孩子从生下来到1岁,这一段时间里与妈妈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心理上的依恋关系。人在婴儿时没有人的照顾,无法活下去。只有人为他提供食物、温暖,安全才能成长。婴儿会与妈妈建立起不同的心理和感情上的关系。科学家为了研究的方便从极端上分成两类。一种是好的,称这安全型的依恋关系,这些孩子与妈妈能形成亲密的感情联接,当妈妈的除了为他提供食物,还给他爱,关怀。大家可能会说,婴儿时期不懂事,懂什么情感。科学家认为,婴儿虽不像成长那样用语言表达,用符合逻辑的方式作细腻和深刻的表达,但他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它用它特有的方式,来理解与他人的感情。这里说的稍远一点,精神分析的一个著名观点是潜意识,认为人在能把握到的意识之下有一个巨大的潜意识,潜意识往往不是用语言来表达。语言表达思想,是在意识中,但精神分析认为,没有语言心理内容也可以存在和表达。婴儿的心理也是这样的情况,它用它的方式来感受和表达与人的关系。
在这个时期,如果能与母亲(通常的情况下)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亲密的关系,感情联系比较紧密,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对社会对他人抱着能与人合作的态度,这样在工作、婚姻恋爱等方面比较顺利。反过来,另一个极端的孩子,称作不安全型,比如抚养人经常变换,别的人没有在感情上关爱他,这种孩子体会不到与人感情的依赖,长大以后,往往对他人对社会不信任,不能
与人合作,对人抱有防备、介备心理,人际关系不好,这样的人往往在职业生涯、婚姻恋爱等方面不顺利,有的可能由于仇恨社会而沦为罪犯。
刚才讲的是极端的例子。绝大多数人是处在中间阶段,有一定的欠缺,有一点问题。精神分析进一步研究,不但早期,后来几年的发展里,也会形成重要影响。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抚养方面容易产生偏颇。刚才讲到的是否有爱,是最重要的一、点。在这个时期,他接受爱,才能建立爱的观念。人都是小时候接受到父母的爱,才会学到去爱别人。
父母在管理教育孩子方面家长容易产生两个极端,一是对孩子过于溺爱放纵,一是过于严厉。这两个极端都不行。同学们可以在此问题上可以进行深刻的反思。
父母过于溺爱和放纵的孩子,他在关键期建立了一种铭印作用,养成了一种即时满足的习惯。尤其是隔代教育,容易出这方面的问题。老人为了避免自己被人认为无能力而放纵孩子。人的好些动机是潜意识的,是巨大的潜意识在左右着人的行为。从精神分析来分析,作爷爷奶奶的可能认识不到。孩子在一个过于溺爱的家庭里养成了即时满足的人格。如果不即时满足,就会不满意。他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尽管后来长大了,环境改变了,但由于铭印作用,仍然不知不觉地按早期的模式处理。比如,一个独生子女在家里得到家人的绝对的关爱和顺从,到了学校班级里几十个人,一个宿舍里也5、6个人,为什么大家要事事让着你呢。
但他自己不明白,他还是用过去的模式处理现在的问题。所以会与人形成许多冲突。
另一个方面,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也不行。你对他严厉,他也学会严厉,你对他冷酷,他也学会冷酷。从而形成冷淡、冷酷、自卑、偏激的心理,很危险。大家看一下许多反社会人格的人,追溯他的成长史,许多都是父母从小对他没有爱心,管教太严,没有得到过好的待遇,所以他学会的只是严厉残酷仇恨虐待。早期的铭印作用,就是这样。我昨天看电视有一个这样的例子,一位养父对养女从小非常严厉苛刻,女儿长大以后,就联系了朋友要杀死养父。但雇佣的杀手杀错了人。这个女儿当然要接受法律的审判,受到惩罚。这个案例又一次说明了父母对孩子过于苛刻和严厉对孩子心理造成的扭曲。
当然一般人可能都有一点心理创伤。这是精神分析的另一个术语。早年的心理创伤会影响到后来,甚至终生的发展。现在许多做父母的重视孩子身体生理上的成长而忽视心理上的抚养。精神分析恰恰在这方面,重视早期的创伤对后来的影响,并进一步认为,一些成人的精神疾病,人格心理方面的问题,许多是由于早年的心理创伤所造成。心理学家考察起来,问题有很多,我们今天举几个方面。同学们可以回想一下在这些方面有没有创伤,经历过这些事情没有,有没有影响。
一个人在幼时的家庭经济情况怎么样很重要。如果经济不好,做父母的往往容易怨天尤人,对未来失掉信心,对他人表达不信任、
怨恨和仇恨,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往往造成心理的创伤,形成强烈的自卑感,对社会对他人形成不信任甚至仇恨的心理。一般情况下,如果经济条件好,人的自信心比较好,对他人也抱比较好的态度。容易养成自尊心,没有或少自卑感。提醒同学们,注意到这一点。我在心理咨询中也经常发现有这方面的问题。还是说,什么事情不能绝对,小时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甚至到目前也不好,但心理健康的同学多的是。假如有这方面的心理创伤,要通过反思,认识到问题所在,想办法加以解决。此外身体的残疾、相貌丑陋、父母离异、亲人去世等事件都可能对人造成心理创伤。
创伤容易造成自卑感,长大以后形成过度补偿。有个别家里贫穷的大学生反而花钱很不节约,就是过度补偿的例子。这是潜意识的,是为了摆脱自卑感,越穷花钱越大方,越没有能力的人越喜欢表现自己。生活中发现一个人对人过于客气,过于谦虚,我们可以立即发现他是在过度补偿,因为没有必要这样。他内心可能有强烈的自卑感。
人际关系也是同学们常遇到的问题。有的同学不会与人交往,怕人瞧不起。游离于集体之外。没有朋友,很孤独。或者不会与异性打交道,不会说话。观察会发现,每一个班级、不少的学生宿舍可能会有这样的同学,他们很孤独,与人很少来往。我们的班干部、团组织要关心这些人。大多数同学不是这样极端。可能有一点。回想一下这些人可能是父母就不善于与人交往。小的时候,
父母就不喜欢与人交往,也不允许你与小朋友玩。如果你与小朋友玩,父母一阵呵斥,以后你再也不敢与人多交往了。任何事情都是学会的。早期不学现在也不学,永远也不会啊。这样的模式形成为一种习惯,长大以后也不容易改正了。
表面上是现在的问题,绝大多数人都可以追溯到早期。精神分析这样来解释人的成长。早期的经历和经验非常重要。现在人格的不完善,可以追溯到过去。几乎没有什么例外。咨询中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立即可以讨论他成长的环境。精神分析是想从一个人的根本的方面来改变他。假如来辅导同学们,精神分析强调要到早期,沿着你的生命轨迹来研究你是如何成为这样一个人。
精神分析强调早期,但也不完全是婴幼儿时期。过去的时间里的事件都可能成为创伤。比如一个人在初中时,家里有变故,碰到事情。但可能早期还有创伤,现在的创伤是在过去的创伤的基础上发生的。初中这一段重新唤醒了早期的创伤,才能形成病症。讲这些可能稍有一点深奥。精神分析认为现在出现的问题,心理或精神方面的问题,只能在与早年创伤相同的环境中,才能发病。比如现在考试考不好,失败了很痛苦,情绪有些失常。精神分析认为,当前的一个失败事件,唤醒了过去失败的事件,激起了过去的创伤,形成了心理问题。
精神分析从一个人连贯的成长来解释人生,认为是早期决定了现在。这个道理也好解释,比如同样的事情放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结果。比如失恋,有的人经历短时间调整会过去,但有
的人却很长时间过不去,甚至会产生行为上的问题。精神分析认为是早期的模式决定了它思维和行动总是按一种固定的方法处理。一个人如果没有接受过精神分析,没有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彻底地回顾反思,就不可能完成人的改造和成长,不能成为一个新人。
大家可借此对自己的心理成长的轨迹进行回顾。每个人在回顾和反思中完成创伤的回忆、情感的渲泄和认识的提高。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尽管你感觉早年的创伤事件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但它仍有可能在你的意识深处存在,而作为一种创伤影响着你的处事方式。不完成创伤的回忆,继续让它成为一种压抑,有可能在现在的事件中被唤起,产生新的问题。只有在重新回忆的基础完成了情感的渲泄,才能让这种心理能量释放和消失。丢掉包袱。把事件搞清楚,情感释放,在20岁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取得认识上的提高。这样做等于把过去的一切彻底搞清楚,该恨该爱,都想清楚了。从一个新的起点开始新的生活,而不是对过去的创伤不敢碰它。
如果是有比较严重的心理创伤的人,那么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完成这样的一个过程为好。比如一个人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的爱,在医生帮助下,慢慢地清理自己的感情。有的咨询者,在我们这里哭好几次。只有在心理医生这里,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才能彻底地释放被压抑的感情。我碰到这样的例子。一个女孩,自述从9岁时哭过到来咨询之前,过去的十多年中,从来没有哭过。
她已不会哭了,自已说,与同学看电影想哭也哭不出来了。因为她的情感受到了多年的强烈的压抑。终于来到我们这里,她彻底哭了一个够,释放出过去压抑的情感。大家可以想象多年的压抑给她造成了多大的伤害。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无比复杂。每个人的经历,很可能都充满爱恨情仇,每个人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我们让大家回顾和清理自己的心理,为的是什么,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对自己的不完善不满意的人格找到原因去改变自己发展自己。比如从小养成了不与人交往的习惯的同学,找到原因以后,就要去改正。重要的是付诸行动。这也是精神分析的术语。对大学生也非常重要。大家这个年龄正是思索的年龄。如果大家在我今天讲的基础上,会思索,会对自己有一个新的评价。那就会有许多的收获,但这样还不够。
最重要的是付诸行动。有心理问题的人往往是想的多,干的少。同学们有的是时间,有的是机会。但必须付诸行动。我们讲铭印作用讲关键期,并非说人的人格在早期养成一种模式以后就终生不可改变。精神分析重视人的早期经历,并非是从悲观不可改变的立场来看待人,而是着眼于可以改变才来探讨。精神分析是积极的,正因为它相信一个人会改变,才去研究和探索。如果认为不可改变,也就不用研究了。精神分析指明的路子是从早期,从个人成长的过程,找到自己终极的创伤去进行改变。人究竟不同于其它动物,人是有高级思维的,在一定程度上完全可以改变自己。当然改变是困难的。比如比较喜欢嫉妒他人的人,当然不可
能短时间改变。但如果不改变会伴随你一生,无论将来工作恋爱结婚都会发生问题。人格中的不足之处需要在行动中不断地做出改变。改变,花5年10年也算值得,因为你后来的几十年可以更好地生活和工作,可以保持心理健康。一个人嫉妒,总为一点小事缭绕,如果花几年时间,使自己性格中的嫉妒、心胸狭窄的毛病改掉,以几年换几十年,难道不划算吗,怎么幻想怎样计划,不如去干一件事,一切都可以改变。
总结起来,精神分析认为是从小的环境,而不是遗传决定了我们的人格模式。精神分析的积极意义在这里,有人说我脑子笨,等等。精神分析不这样认为,不是你的脑子是早期的环境使你可能不如有些人的成就大。成年以后可以发现自己人格中的不足,反思后加以改变,做一个主宰自己命运的新人。一个人出生的环境不能选择,父母不能选择,成年以后,我们在接受命运给我们的一切的同时,用科学的理论来分析,完成情感释放,认识的提高,用一种新观点来尝试走新的人生之路,你就会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专题导读:>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精神分析的创始人是>精神分析学创始人
财富的创造_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
1856年5月6日,奥地利的摩拉给亚的一个小械镇——弗赖堡(现捷克的普赖博尔)的一个犹太籍商人家里诞生了一名健壮的黑发男孩,他就是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在《自传》中自豪地写道:“我的父母是犹太人,我自己至今仍然是个犹太人。”他说:“我经常感受到自己已经继承了我们的先辈为保卫他们的神殿所必具的那种藐视一切的全部激情;因而,我可以为历史上的任何时刻而甘心情愿地献出我的一生。”正是这种强劲的精神动力,激励他在开拓人类精神分析荒野的创举中永远奋发进取、百折不挠。
1865年弗洛伊德9岁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文科中学。他连续7年获得第一名。他在《自传》中写道:“我享有特别的待遇,几乎从不用参加班里的考试。”
1873年秋,弗洛伊德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著名的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这时他才17岁。在《自传》中他写道:“我体验到一些明显的失望。首先,我发现别人指望我该自认为低人一等,是个外人,因为我是犹太人。”“我在年轻时便不得不熟悉这种处于对立面和在‘紧密团结的大多数人’的禁令之下的命运”。他觉得除了愤怒之外,只有不断奋斗才能在社会的某个角落寻得一块立身之地。
在大学学习期间,弗洛伊德是第一批被选送到雅斯动物实验站实习的优秀学生。他解剖了400多条鳝鱼,第一次发表了关于鳝性腺结构的论文。
恩斯特·布吕克是维也纳著名的生理学教授,弗洛伊德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有6年时间是在布吕克教授直接指导下进行神经生理学研究的,并完成了具有独创性的科研课题,如《神经系统诸要素之构造》等。
1881年弗洛伊德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1882年4月,弗洛伊德与一位门第显赫的犹太世家的姑娘玛莎·伯奈斯结识,并于同年6月订婚。当时她21岁,比弗洛伊德小5岁。
弗洛伊德在婚恋问题上同对待科学的态度一样,既热情浪漫又严肃认真。他们从恋爱到结婚长达4年零3个月。此间,弗洛伊德给玛莎写了900多封情书,表达对她的忠贞不渝。
从医学院毕业后,弗洛伊德留在布吕克的生理研究所工作,专门从事神经生理学及神经解剖学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收入微薄,难以养家,更无法为结婚准备必要的资金。在布吕克的劝导下,弗洛伊德的人生道路发生了一个新的转折:从基础理论研究转向临床医疗工作。从1882年起,弗洛伊德在维也纳综合医院工作了3年。
在医疗实践之外,弗洛伊德还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研究工作。特别是他转到梅纳特的精神病治疗所工作的5个月,对“梅纳特精神错乱症”患者的研究,是弗洛伊德研究潜意识与变态心理的开端。他发表了《脑中神经核及神经通路》的论文及《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的观察报告等。
1885年春,由于他在神经组织学和临床治疗方面的显著成绩而被任命为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神经病理学讲师。
后来他到法国精神病大师沙可处学习,又去法国南锡,向著名精神病学家李厄保和伯恩海姆求教。
1886年,弗洛伊德以神经病理学家身份在维也纳开设了一个医治精神神经症的私人诊所。他主要采用了电疗法、催眠法和宣泄法等。后来他发现催眠的疗效不持久,遂改用他所特创的自由联想法(或精神分析疗法)为患者治疗。
这年9月,30岁的弗洛伊德与玛莎结婚。在婚后的头10年里,他们有了3个儿子和3个女儿。
由于性的观点,弗洛伊德长期生活在被人指责和反对的逆境中。但他仍顽强地在他开创的精神分析领域中开拓、邀游,取得了辉煌成就。
1909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拉克大学校长斯坦利·霍尔邀请弗洛伊德参加该校校庆,授予弗洛伊德名誉博士学位。弗洛伊德撰写出《精神分析五讲》的讲稿,讲演稿以《精神分析的起源和发展》为题,翌年在《美国心理学杂志》发表。此次美国之行是他第一次获得国际上的承认。访问使他获得很高的荣誉,他为此深感欣慰。
在第二次国际精神分析大会上,弗洛伊德作了题为《精神分析疗法今后展望》的演讲并正式建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在他的安排下,荣格任第一任主席。后来阿德勒因理论观点分歧退出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另组自由精神分析学会,开创个体心理学。1913年在慕尼黑召开的第四次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大会上,荣格极力反对弗洛伊德的观点并于1914年也分裂出去,自树分析心理学大旗。
此时期弗洛伊德主要发表了三个系列论著:一是精神分析运动的历史,包括《精神分析引论》等;二是《压抑》《潜意识》《有关移情的观察报告》等12篇心理学方面的文章;三是《图腾与禁忌》,本书用精神分析研究了原始道德和宗教。
随着战争的结束,弗洛伊德的事业进入了最后成熟和声誉更高的时期。他的医疗工作又兴旺起来,写作也更为勤奋;在学术上对自己的学说进行了补充、修正,使精神分析由治疗方法发展成阐述人类动机和人格的理论。从1920年到1925年,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有《超越快乐原则》《自我和本我》《压抑、症状和焦虑》《群众心理学和自我分析》等。
这时,精神分析学说在世界各地已有了深远的影响。1920年以后,仅美国就出版了200多部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书。有人感慨道,十多年以前,有谁曾梦想过,今天的大学教授们会向男女学生讲授弗洛伊德的理论。科学家依靠它,以探求本能的奥秘;教育家希望从中找到训练年轻人的秘诀;小说家受到启发,得以分析人物更复杂的内心世界。弗洛伊德曾两次被提名诺贝尔奖候选人。对此,他说道:“我已经两次看见诺贝尔奖从我面前闪过,但我知道,这种官式的承认根本不适合我的生活方式。”
在多次受挫的生涯中,弗洛伊德有了一天吸20支雪茄烟的怪癖。1923年弗洛伊德被查出患有导致他死亡的疾病——颚癌。他曾先后做了33次手术。
弗洛伊德带着病痛仍顽强地工作着,开始了事业上的顶峰期。从1930—1939年他的主要代表作有《文明及其缺憾》《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后一本书是理解他思想体系的关键性著作。他还发表了《为什么有战争》《摩西与一神教》。《一个幻觉的未来》是他的宗教观的主要代表作。他去世的第二年,《精神分析纲要》一书出版,这是他最后的一部作品。《纲要》对精神分析理论作了全面而精辟的总结,具有独特的重要价值。书中阐述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相继发展而成的精神结构,具有根本性作用的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阐述了精神疾病的早期根源及其精神分析治疗技术;揭示了精神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尽管弗洛伊德学说还存在方法论上的局限及理论上的某些错误,但他的学说对西方现代哲学和科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这是毫无疑义的。有人认为,历史上没有几个人能像弗洛伊德那样对人类的思想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没有一个人的生存领域不曾受到弗洛伊德思想的冲击。可以毫不夸大地说,精神分析学已发展成20世纪的主要社会思潮之一,构成了现代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赖以发展的重要思想支柱。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弗洛伊德的游戏思想
?游戏的“发泄”“补偿”说
1.游戏是敌意或报复冲动的宣泄,儿童就是为了追求快乐、宣泄不满而游戏。
2.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条安全的途径来发泄情感,发展自我力量,以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冲动和欲望。
案例1:
小雯很羡慕妈妈熟练的厨艺,每次看到妈妈“当当当”快速的切菜,就不由得想试一下,可是妈妈说菜刀很危险,等长大了才能学。
在幼儿园的娃娃家游戏中,小雯选择当妈妈,她急切地去超市买菜,拿起塑料小刀,模仿妈妈的动作,在桌子上“当当当”的切起菜来。整个游戏中,她都在忙着切菜、烧菜。
游戏分享时,她说今天玩得很开心,因为自己会切菜、烧菜给宝宝吃了。
?游戏的动机是“唯乐原则”
1.追求快乐,宣泄不满。
2.由现实中被动的承受者转变为游戏中主动的执行者。
?案例2:
小萱在游戏中选择了娃娃家妈妈的角色。她的宝宝今天感冒发烧了,于是她带宝宝到医院看病。医生给宝宝量了体温,并用听诊器听了一下后说:“要给宝宝打一针,再拿点药回家吃。”
“打针很疼吧?”小萱脸上带着害怕的表情问医生,“疼也要打,要忍着,这样病才能好。”听医生这么说,她只好带着宝宝找护士打针,最开始她不敢看,紧皱着眉头,后来鼓起勇气看了一眼,表情慢慢松弛下来,并在打完针后,抚摸着宝宝说“没事了,打完针感冒就好了”。
?案例2:
小萱在游戏中选择了娃娃家妈妈的角色。她的宝宝今天感冒发烧了,于是她带宝宝到医院看病。医生给宝宝量了体温,并用听诊器听了一下后说:“要给宝宝打一针,再拿点药回家吃。”
“打针很疼吧?”小萱脸上带着害怕的表情问医生,“疼也要打,要忍着,这样病才能好。”听医生这么说,她只好带着宝宝找护士打针,最开始她不敢看,紧皱着眉头,后来鼓起勇气看了一眼,表情慢慢松弛下来,并在打完针后,抚摸着宝宝说“没事了,打完针感冒就好了”。
?游戏的时期是短暂的
1.儿童通过游戏自由地表现自己愿望的时期是短暂的,随着理性思维过程的开始而结束。
2.批判能力或理性的因素的加强束缚了游戏的发展。
?对弗洛伊德游戏理论的评价:
1.弗洛伊德并没有构建系统的游戏理论,他只是在其工作的不同方面附带地提及了游戏。
2.他奠定了精神分析学派关于儿童游戏理论的基调
埃里克森的掌握论
?游戏是自我的一种机能,是一种身体的过程和社会性的过程同步的企图,游戏可以降低焦虑,使愿望得到补偿性的满足。?游戏的心理社会发展顺序:自我宇宙阶段(探索自己的身体微观阶段摆弄物品宏观阶段角色扮演游戏)
?游戏的形式随着
心理社会问题和
自我情景的变化而变化。
对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评析
?贡献:
1.内驱力(潜意识中的冲动和欲望)引发儿童的游戏,儿童游戏就是发泄潜意识中的能量。对儿童游戏的动机进行了深入研究,有重大意义。但是只解决了儿童游戏的生物性动机。
2.强调早期经验对健康的成年生活的重要意义,强调游戏对于人格发展、心理健康的价值。
3.把游戏的研究与心理发展的理论联系起来,注意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4.对研究人格发展的心理学家有极大启发。
?局限性:
1.具有明显的临床诊断色彩,缺乏普遍的代表性。
2.过分强调“性”的作用,强调生物学,忽视社会性。
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
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
精神分析理论(psychoanalys助又称心理动力理论,由19世纪末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neud S,1856一1939)所创立。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可分力三个层次:潜意识、意识和前意识。
精神分析学派有其完整的一套人格理论。他们认为人格由三部分构成:本我(或它我)、自我和超我。本我(id)存在于潜意识的深处,是生物性的本能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等,其中性本能或称为此id。(欲力或原欲)对人格正常发展尤为重要。本我具有要求即刻被满足的倾向,故遵循所谓的“唯乐原则”(pleMure principle)。本我是潜意识的,因而不能被个人所知。自我(ego)一部分是意识的,一部分是潜意识的。一方面,自我的动力来自本我,即为了满足个能冲动和欲望;另一方面,它又要顺应外在的现实环境,以保护个体的安全。所以自我遵循“现实原则”(1e汕typdnciple)。 自我可以说是人格的执行部门,它设法在外部环境许可情况下来满足本我的欲求。超我(supergo)有些类似我们日常所说的良心、良知、理性等含义,大部分居于意识。超我是在长期社会生活过程中,人们将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而成。超我的特点是能辩明是非、分清善恶,因而能对个人的动机行为进行监督管制,使人格达到完善的程度。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上述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交互作用而构成的。人格的形成则是企图满足潜意识的本能欲望和符合社会道德标准两者间长期冲突的结果。
在弗洛伊德以后出现了各种新精神分析理论,其代表人物有阿德勒(Adler A)、荣格(Jung C)、苏利文(sullivm HS)、霍尼(Homey K)等。他们保留了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一些最基本概念(如潜原识、潜抑和抵抗等),同时把文化、社会条件、人际关系等因素考虑进人格理论和治疗原则之中。、行为主义理论的观点
巴甫洛夫利用经过条件反射训练的动物分辨圆形与椭圆形图形,当圆形灯亮时,给予强化,使唾液大量分泌,当椭圆形灯亮时,不予强化,而使唾液分泌停止,当动物建立了这两种反应后,就进入愈来愈精细的辨别,即使两者半径的比例愈来愈接近,椭圆形逐渐变成圆形。当椭圆半径相当9c 8时,动物不仅不能分辨圆形与椭圆形,而且以前形成的分化条件反应也丧失了,同时发生剧烈的长时间的运动性兴奋,在实验台上挣扎,撕掉身上的器具,咬嚼胶皮管,吠叫哀鸣,见人见物呈恐怖状,行为一反过去常态,称之为“实验性神经症”。后来巴甫洛夫发现:不同神经类型的狗因完全相同的困难作业而导致“神经破裂”时,会产生相反的行为反应:有的狗偏向抑制,有的狗偏向兴奋。也就是存在两种类型的实验性神经症。
华生受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和桑戴克的“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的启发,也做过不少实验。例如一幼儿,每当他伸手玩弄他所喜爱的白鼠时,实验者就在他背后猛击铁棍,发出强噪音,使之惊吓。这样结合数次后,每当白鼠一出现,幼儿就会惊吓哭闹,之后每当一接近白色有毛的动物就变得恐惧。这位华生认为:人的一些病态体征是学习得来的。
被认为是行为主义学派最有贡献的斯金纳设计了一个动物实验装置称为斯金纳箱。迷箱内装有一条输送食物的杠杆,杠杆与传递食物的机械装置相钩连,当一只饿鼠在箱内自由探索时,偶尔按压杠杆后就能得到食物。根据压杆次数的记录得知老鼠吃的行为和学会压杆操作来得到食物的速度。斯金纳发现了与巴甫洛夫不同的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只对一个已知的特定刺激作出反应,称应答反应;而斯金纳所发现的是在没有看到外界刺激的情境下的反应,称操作反应。动物通过自己的操作行为反应,形成了操作性的条件反射或称操作性条件作用。斯金纳观察了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共同变化,创立的函数关系。他把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称为反射。但其间却没有生理的连续性,只能把它看作是两者之间的相关。斯金纳认为一些精神疾病和病态行为都是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获得的。
文章来源:杭州男科医院, www.dlstarzl.com/szgr/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和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