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体差异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方
法:一是类型化研究,二是差异变量分析。其中差异变量分析是全面
动态把握学生个体差异的较好方法。从影响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角度
来分析,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包括基础性差异、动力性差
异、操作性差异和方向性差异等四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课堂教学
中学生个体差异变量的分析框架,为我们全面检视课堂教学中学生个
体差异的真实状况提供了有效的检视工具。
关键词:个体差异,研究方法,差异变量分析,个体差异的基本结
构
Abstract: There are two basic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research of student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lassroom instruction. One is category research and the other is differential variables analysis.The latter method is the better way to recognize students’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all-round way and dynamicly. Analyzed from the subjectivity factor influencing students’studies, students’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lassroom instruction mainly include four aspects, that is, basis difference, motivation difference, operation difference and orientation difference, all of which 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
construct the frame to analyze all variables of students’differences in classroom instruction and provide
an efficient tool to inspect the real stat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lassroom instruction.
Key word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research method;differential variables analysis; basic structur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学生既是教学活动指向的对象,又是自身发展
的主体。学生的发展除了受到外在教学活动的制约外,自身主观能动
性的发挥也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而产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正是
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始时所达到的发展状态。在任何一种教学活动中,
学生的?发展水平都会制约其学习的可能性:学什么,在哪里学,何
时学,为什么学以及如何学?。,1,因此,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
性,就必然重视对学生在教学起点上差异发展状况的研究。然而,遗
憾的是,在教学研究领域,虽然在理论上也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
出发,教学应建立在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之上,但长期以来却不太重视
对教学活动起点上学生发展状况的具体分析,尤其不重视对学生差异
发展状况的具体研究,没有形成分析学生差异发展状况的有效理论分
析框架。这种理论研究上的不足,使得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
学生的差异发展状况时,因缺乏有效的分析框架而往往流于偶然或片
面,不能达到对学生差异发展状况的真实而全面的把握。鉴于此,本
文试图在梳理相关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课堂教学
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
中学生个体差异变量的分析框架,为我们全面检视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体差异的真实状况提供有效的检视工具。
一、研究方法:差异变量分析
浏览目前有限的关于学生个体差异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对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体差异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类型化研究,即根据课堂教学中个体的不同表现抽象概括出学生的若干类型,然后将特定教学情境下的学生分别归入某一类型,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二是差异变量分析研究,即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对影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变量展开分析,构建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体差异变量的分析框架,为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
类型化研究是教育领域研究学生个体差异时比较常见的研究方法,如: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把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等生,让差等生学习学科中最简单和最具体的观念,让优等生学习学科中复杂、抽象的观念,,2,根据学生学习速度的不同,把学生分为学得快的学生和学得慢的学生,允许不同的学生花费不同的时间达到同样的要求,,3,还有学者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表现,将学生分为成功型学生、交往型学生、依存型学生、疏远型学生、独处型学生和反叛型学生,,4,等等。应该说,类型化研究是一种重要方法,有利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然而,类型化研究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一,为了分类的方便,人们往往需要对事物进行简化,选取事物的某一个侧面或特征作为分类标准,这就决定了任何一种分类所反映的都只能是事物的一个侧面而不是整体特征,它所传递给我们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
的往往是对事物支离破碎的印象而不是完整的面貌,其二,当我们按照某种分类框架把某一特定事物归入某一类别时,成见和偏见往往便随之产生,因为任何分类都是人为的,不可能做到价值无涉。?我们学会给事物命名,并且发展这些分类,依此我们能够简易地识别外界事物,并使之适应我们已经存在的结构和意义。作为分类发展的方法,我们学得了成见和偏见。?,5,类型化研究的上述缺陷在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时表现得尤其明显。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学生是独特的,其个体差异丰富多样,当我们将学生归入某一类别时,往往只是关注了学生在某一侧面的发展特点而忽略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独特之处。而且学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我们以动态的眼光来不断达到对他们的新认识,而类型化思维所带来的成见和偏见,则往往使我们的思维走入某种定势,带上某种有色眼镜,看不到学生身上所发生的种种变化。因此,我们认为,类型化研究不利于我们全面、动态地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应是我们研究学生个体差异的基本方法。
相比较而言,差异变量分析则是全面动态把握学生个体差异较好的方法。其一,差异变量分析试图从影响学生发展的差异变量入手,建构一个把握学生个体差异的分析框架,这就有可能为我们提供一幅学生个体差异的全面图景。其二,差异变量分析并不致力于将学生归入某个类别,而是试图通过分析学生个体在各个差异变量上的表现,来实现对学生个性独特性的真实把握。这一方面可以较好地避免成见和偏见,另一方面可以使我们的分析真正走向个体关注,关注具体的?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而不只是关注?某一类?学生的特点。从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
这个角度说,类型化研究实质上是一种群体差异研究,而差异变量分析才是一种真实意义上的个体差异研究。
对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体差异变量的分析,也存在两种不同的思路:第一种是直接借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罗列出许多对教学活动有着一定影响的个别差异变量,如能力差异、智力差异、兴趣差异、动机差异、气质差异、性格差异、能倾差异、学习风格差异等。,6,这种研究比较深入具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没有从课堂教学过程本身出发进行研究,缺乏从课堂教学角度对这些变量的整合,因而这些变量之间往往逻辑混乱,层次不清,非常不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把握。第二种思路是试图从课堂教学的特殊性出发,在众多的因素中提炼出几个主要的个别差异变量,它们不但在理论上逻辑比较完备,解释力较高,而且具有教学意义,便于教师操作。例如:有研究者将影响课堂教学的主要个体差异变量确定为学生的自我意识、学习态度、学习风格、智力或能力等,,7,还有研究者从学生主体素质结构的分析入手,将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概括为八个,即思想品德发展水平、身体素质、活动能力、成就动机、知识结构、智力发展、科学方法、人格特征等。,8,与第一种思路相比,这种思路显然更接近教学活动的真实。但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提炼个体差异变量时所依据的思维框架还不够清晰,导致其所确定的个体差异变量往往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没有能够涵盖所有最重要的个体差异变量,如影响学生发展之方向的学生潜在优势领域等。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对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体差异结构的研究,应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
坚持这样的基本思路: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构建一个能涵盖各种重要的个体差异变量、体现课堂教学特征的分析框架,并把众多的个体差异变量放到这个框架中加以分析,明晰每一变量的差异状况及其对课堂教学活动的不同意义,进而形成学生个体差异的结构体系。这既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基础,也是我们检视课堂教学的有效工具。
二、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体差异的基本结构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任务或活动是学习。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其自身的主体素质是学习成效的重要决定方面。因此,可以从影响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角度来把握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学生个体差异变量。影响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很多,概括起来,基本上可以分为身体状况、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潜在优势领域六个方面,其中,前两者构成了学习的基础,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起点(on what),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动力系统,对学习活动起着发起、定向、调节的作用,与学习的目的和追求密切相关,why or for what,,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则与学习活动的实际开展密切相关,构成学习的操作系统,决定着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具体方式,how,,潜在优势领域则与学生的发展方向有关,是指学生在个体素质结构中所拥有的智力强项和独特优势,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差异发展的方向,toward what,。
,一,基础性差异
主体的基础性差异主要包括身体状况和知识基础两个方面。其中主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
体的身体素质是主体一切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是主体学习活动的物质基础。
主体的知识基础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已经拥有的知识经验及其结构,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对外界环境因素的?过滤?和?筛选?,进而影响到个体后续学习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在教学活动中,个体知识基础的差异首先体现在个体已有知识的量上,一般来说,个体知识越丰富,意味着个体拥有越强的同化外界影响、重构自身知识结构的能力。其次,更为重要的是,个体知识基础的差异还体现在个体知识的质上,即个体知识结构的差异。
个体知识结构的差异首先表现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在个体知识体系中所占比例的不同。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我们关注得比较多的主要是个体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即?双基?,上的差异,而相对忽视了策略性知识在个体学习和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事实上,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策略性知识方面的个体差异是比较大的,其差异程度可能远远超过学生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方面的个体差异。许多所谓的?差等生?之所以在学习上出现比其他人更大的困难,很多情况下不是因为他们比其他人少掌握了多少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在策略性知识上存在重大缺失或在具体学习活动中运用策略性知识不当。
个体知识结构上的差异还突出表现在缄默知识上。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也称?隐性知识?,implicit knowledge,,是相对于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而言的,是指那种个体不能清晰地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
反思和陈述的知识。在学生的个体知识结构中,不仅包括大量的显性知识,而且也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学生来到课堂里不仅带来了眼睛、耳朵和良好的记忆力,而且也带来了不知从生活的什么地方所获得的大量缄默知识,带来了‘儿童的数学’‘儿童的物理学’‘儿童的化学’‘儿童的文学’‘儿童的经济学’‘儿童的哲学’‘儿童的历史学’等等。?,9,课堂教学中学生所拥有的丰富的缄默知识是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或者至少没有能够给以充分注意的。与显性知识相比,学生的缄默知识主要不是来源于系统知识的学习,而是来源于个
经验性知识?,有着比显性体的日常生活境遇,通常表现为潜在的?
知识更强的个体差异性。这些缄默知识虽然看起来是不完善、不清晰的,但它们对于学生的学习却具有基础性意义,是学生学习显性知识的经验基础。由于缄默知识的存在,在同一课堂上有时会出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甚至学生与教师和教材之间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释和理解。
,二,动力性差异
这里主要指学生学习动机的差异。学习动机是用来说明发动和维持学生某种学习行为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各种因素的一个中介变量,它由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构成,虽然并不直接参与对教学客体的认知过程,但却通过发起或中止、增强或削弱认知活动,间接地影响认知过程。
学生在学习动机上的个体差异比较明显,这首先表现为学习动机构成上的不同。在同一课堂中,虽然学生都在努力学习,但其动机系统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
却可能彼此相异。有的人可能更多地依赖于内部动机,而有的人则可能更多地依赖于外部动机。当然,理想的学习动机构成应是以认知内驱力为主,辅以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也就是说,学习动机应主要地建立在对所学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而不是让他们为各种外来的奖励所左右。因为过分追求外来的东西往往容易导致学习上的功利主义,奖励一旦得到,深入学习的愿望随即就会消失。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其次,学生在学习动机上的个体差异还表现在动机的强弱程度上,一般来讲,过强或过弱的动机水平都不利于学习的有效开展。过强的动机水平往往使个体的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处于极度亢奋状态,反而对学习起到干扰作用,而过弱的动机水平则往往使个体不能集中精力于学习,也不愿意为学习付出太多的意志努力。,10,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动机上的实际状态及其个体差异,并及时采取教育措施给予调整。
,三,操作性差异
1.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够提高学习活动成效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它担负着对教学客体进行加工的任务,构成了学习主体的操作系统,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适应认知活动需要而应有的各种智力活动能力,称为?认知性学习能力?,另一类是适应教学活动中交往活动需要而应有的各种能力,称为?交往性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这两种学习能力都可能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认知性学习能力是学习主体的智力和多种能力在其掌握知识过程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
中的具体表现,包括预习能力、听课能力、复习能力、作业能力、考试能力、检索能力和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等。其中,检索能力和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是传统教学中相对比较忽视,但在当代教学活动中却应该特别关注的内容。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是一种元认知能力,与前述学习主体知识结构中的策略性知识相对应,这种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习主体能否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活动及其进程,是整个认知性学习能力的核心要素。在大力倡导?教是为了不教??学会学习?的当代社会,这种能力必然为人们所反复强调。检索能力是指个体从大量的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迅速准确地查找所需信息的能力。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日益发展,检索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信息化教学中,学生能够以什么样的速度、什么样的准确率获取什么数量和质量的信息,将成为制约学生学习活动成效的关键。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习活动,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在班级环境中通过交往而进行的。这就决定了个体除了必须拥有较强的认知性学习能力之外,还需要具有较强的交往性学习能力。交住性学习能力是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旨在保证个体与他人友好相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师生交往能力和生生交往能力。传统教学往往只重视学生的认知性学习能力,不谈或少谈学生的交往性学习能力,即使谈到学生的交往及交往能力,也往往只重视师生交往,而不谈或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
少谈生生交住。正如有学者所言,在传统的班级教学中,?还缺乏真正的集体性。每一个学生独自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虽然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而每个学生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掌握。每个学生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学生与学生之间并无分工合作,彼此不承担任何责任,无
。,11,这与传统教学把教学活动简单地理解为师必然的依存关系?
生之间单向的知识授受活动密切相关。实际上,教学活动是认识活动与交往活动的统一,丰富多样的交往活动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学习主体的交往性学习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主体交往的范围和方式,因而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发展的程度与水平。
2.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Learning Style,是西方近半个世纪以来心理学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学习成效虽然与个体学习能力水平的高低有较大的相关性,但更依赖于个体所开展的学习活动与其学习风格相适应的程度。借助于学习风格这一概念,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个体差异。
自1954年哈伯特〃塞伦,Herbert Thelen,首先提出?学习风格?这一概念以来,出现了众多不同的概念界定。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偏爱的、习惯化了的带有个性色彩的学习方式,是个性化了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例如:面对问题,有的学生较为冲动,有的学生较为慎重,有些学生不管他的伙伴怎么想而自己作出决定,有些学生则依赖于教师或同伴的指导,有些学生主要通过听觉系统来学习,有些学生则主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
要通过视觉系统来学习,而有些学生喜欢通过做或模仿来学习,有的喜欢独立学习,而有些学生喜欢在小组中学习,等等。
学习风格是影响学生差异发展的重要变量之一,它与学习能力同属于学习的操作系统,但却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之处在于:学习能力有高和低、好与差之分,只有一个维度,而学习风格一般是根据两极来描述的,存在类型的不同,不太好作好坏之分。例如,有些学生倾向于采用求异思维方式,有些学生则趋向于采用求同思维方式,但我们不能说求异思维方式就一定比求同思维方式好些,因为对于不同的问题解决来说,适合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大量的相关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尊重学习风格并依此进行教学,学生学习就更为有效,表现在学得多、学得快,,学业成就得到提高,学生对学校、学习、教师及自身的态度得到好转,课堂违纪、逃学、辍学和青少年过失行为明显下降。,7,
,四,方向性差异
这里主要是指学生在潜在优势领域方面存在的差异。人是具有巨大潜能的动物。潜能是人身上?沉睡着?的力量,代表着发展的可能性,是教学可以利用的、来自个体发展内部的积极力量。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唤醒这种?沉睡着?的力量 ,挖掘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发展。而人的潜能是存在个体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潜能的大小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人的潜在优势领域的不同上。不同的潜在优势领域,往往决定了学生不同的最佳发展方向。
人的潜在优势领域是心理学研究中一直比较关注的问题,特别是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发展和完善,这一问题更成为心理学和教育学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有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这两种基本智力以外,还有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等其他七种智力,它们分别代表个体身上不同类型的九种潜能。对单个个体来说,任何个体都不可能在这九种智力上获得同样优秀的发展,而往往是在其中某几个方面有比较突出的表现。正是这九种智力间的不同组合方式和结构形式构成了个体间的智力差异和潜能差异,使每个个体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由此,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主要的不是体现在智力的高低上,而是体现在智力强项和潜在优势的不同类型上,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怎样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教育的责任不是去鉴别出哪些孩子聪明哪些孩子不聪明,而是要去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即他在哪些方面可以变得更聪明,从而采用适当的方法促进他的个性化发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就是:?最主要的是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发展源泉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能够充分地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素质,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最卓越的成绩。??
以上我们从五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变量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把握学生之间个体差异的分析框架。这个框架可以具体直观地呈现,如下表。
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体差异变量分析表
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
学习要素
差异变量,一级,
差异变量,二级,
基础系统
,on what,
身体状态
神经系统、身体机能和体质
知识基础
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正式知识和缄默知识
动力系统
,why,
学习动机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操作系统
,how,
学习能力
认知性学习能力
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
交往性学习能力
学习风格
认知风格
方向系统
,toward what,
潜在优势领域
九种智力
对于这个框架,还有三点需要加以说明:
第一,要注意区分上述个体差异变量在性质上的不同,在教学中加以区别对待。从性质角度而言,这些个体差异变量有的是单一维度的,有高低强弱好坏之分,如学习能力、学习动机、知识结构、身体状况等,有的则是多维度的、多元的,没有高低好坏之分,只有类型风格的差异,如学习风格和潜在优势领域等。
第二,要处理好个体差异的稳定性与可塑性之间的关系。总体来看,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具有相对稳定性,正是依据这种稳定性,我们才可能认识个体的独特性,将某个个体与其他个体区别开来,才能预料某个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将会有什么样的表现,也才能据此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开展有差异的教学。同时,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又是可变的,会随着学生活动性质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正是因为这种可变性,教学活动的开展才是可能的和有意义的。因此,准确地说,个体差异是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其中稳定性是相对的,稳定性本身就包含着量的渐变,可变性是绝对的,人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的个体差异不断改变、重组的过程。当然,具体到上述几个个体差异变量来说,它们的稳定性与可变性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相对而言,学习风格和潜在优势领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而其他四个变量的稳定性则相对较低,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教学措施来加以改变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看到这些个体差异的可塑性,在适应的基础上努力追求超越,以促进学生最大可能的发展。
第三,在特定的课堂教学中,上述个体差异变量并非每一个都能够被清晰地一一区分出来,加以了解。完全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全部独特性的方法是不存在的,也是没有必要的。首先,在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的差异变量并非完全相同。例如:在数学课上,学生之间的差异更多地体现为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方面的差异,而语文课上,更多地体现为学生在知识结构、家庭背景、情感发展方面的差异。因此,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抓住对学生发展最具影响价值的差异变量来进行教学设计,而不是一味求全。其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
次,人是最复杂、最难以理解的存在,在基础教育的对象??中小学生身上,这种复杂性更为突出。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不仅个性突出、差异明显,而且他们身上的个体差异变量还处于经常的、持续的发展变化之中。面对这种复杂性,要求教师及时地对每个学生身上的差异变量作出全面细致的分析,显然是做不到的,是对教师的苛求。再次,课堂教学也是一个复杂且比较凌乱的地方,我们不太可能对课堂中的所有活动都事先作出准确的预测,有一些教育教学的内容或方法是即时生成的。这些即时生成的东西绝大多数都是基于教师对学生的一种直觉或是基于教师对课堂情境的即时感悟,而不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差异的准备性分析之上。当代课堂教学强调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了解学生的差异,但这种尊重和了解绝不是要片面地求全求准,使教师被这种尊重和了解所累,陷入疲惫不堪的状态。实际上,教师只要抓住某个学生最突出的独特性方面,往往便能获得很好的效果。在这里,需要强调的不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状况了解的全面性与准确性,而是一种对待学生差异的基本态度:?敞开心扉,更多地去了解学生、认可学生的品质、保持一个教师应有的活力。?,12,面对课堂教学中学生丰富多样、异常复杂的差异状况,我们可能有的、也是应该有的态度是:尽力而为。
?转引自刘文霞著《个性教育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版第47页。
参考文献:
,1,“美”戴尔〃H〃申克.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M,.韦小满,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
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210.
,2,布卢姆.对学习者的新看法??在教学和课程中的意义,A,.
,译.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学,上,,C,.北京:人民教育张云高,等
出版社,1988.648.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48.
,4,Ward B A.Changes in student in different instructional
settings.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1982,2,4,.
.陈南,等,译.上海:上海三 ,5,萨姆瓦,等.跨文化传统,M,
联书店,1988.159.
,6,许洁英.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研究??从适应到超越,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
,7,韩华球.论现代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教学策略,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
,8,裴娣娜.现代学习观及学习指导,A,.《主体教育与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课题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主体教育与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第一集学习与方案集,,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2.
,9,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38.
,10,王策三.教学认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7.
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
,11,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79.
,12,“美”Carol Ann Tomlinsont,Susan Demitsky Allan.差异教学的学校领导管理,Leadership for Differentiating Schools &Classrooms,,M,.杨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
版社,2005.39.
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客观对象,收集、分析事物感性资料的一种方法。
观察法的作用:
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是教育科学研究搜集资料的基本途径,是其它研究方法的基础。实验实际是一种被控制的观察,调查法是一种间接的观察,问卷法也需要凭借观察的第一手资料综合分析。观察法在教育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前提,是产生理论假设的手段。
观察法的种类:
(一)描述观察法:包括日记描述法、系列记录法、轶事记录法、持续记录法; (二)取样观察法:包括时间取样观察法、事件取样观察法;
(三)等级评定法:包括数字量表法、图示量表法、累记评定法; (四)间接观察法:包括谈话法、对偶故事法、两难故事法、创设情景法。
调查法:教育调查法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问卷、访谈、测验等方式,了解教育事实、揭示教育规律的教育研究方法。教育调查法是教育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研究方法。教育调查法的一般步骤: 确定调查课题―选择调查对象―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 制定调查计划―实施调查―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历史法:历史研究法是借助于对相关社会历史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
破译和整理,以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研究现在和预测未来的一种研究方法。它的实质在于探求研究对象本身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认识事物的历史发展规程,而不是单纯地描述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实验法:就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以影响改变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在实际情景中,由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共同合作,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是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种特殊的认 识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的 探索教育过程、发现教育规律的创造性活动。
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常用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历史 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等。
观察法
观察法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常用的一种方法。研究者依 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 的连续的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 而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 观察法的一般步骤是:(1) 事先做好准备,制订观察计划,先对观察的对象作一般的了 解, 然后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 确定观察的目的、 内容和重点,最后制定整个观察计划,确定进行观察全过程 的步骤、次数、时间、记录用纸、表格,以及所用的仪器等; (2)按计划进行实际观察,在进行观察过程中,一般要严 格按计划进行,必要时也可随机应变,观察时要选择最适宜
的位置,集中注意力并及时作记录;(3)及时整理材料, 对大量分散材料进行汇总加工,删去一切错误材料,然后对 典型材料进行分析,如有遗漏,及时纠正,对反映特殊情况 的材料另作处理。
观察法的实施步骤
1、明确观察目的和意义
2、搜集有关观察对象的文献资料,并进行阅读分析
3、编制观察提纲 4、实施观察 5、资料收集记录 6、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 对观察者的一般要求
1、明确观察的目的
2、掌握相应的观察工具的使用技巧
3、正确处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
4、努力提高不同观察者之间的一致性程度
5、 了解与观察者自己相关的影响观察的误差来源, 竭力 摒弃偏见
对永辉超市观察法的调查报告
1 概要
永辉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于 1998年, 是中国大陆第一 家将生鲜农产品引进现代超市的流通企业,经过十多年的发 展,已成为以零售业为龙头,以现代物流为支撑,以食品工 业和现代农业为两翼,以实业开发为基础的大型企业集团, 是福建省 “ 商业流通及农业产业化 ” 的双龙头企业。永辉超市 在福建、浙江、广东、重庆、贵州、四川、北京、天津、河 北、安徽、江苏、河南、陕西、黑龙江、吉林、辽宁等 16个省市已发展超过 300家大、中型超市,经营面积超过 300万平方米,位居 2011年中国连锁百强企业 20强、中国快速 消费品连锁百强 8强。
近几年,在日趋激烈的零售业市场争夺中,永辉超市凭 借其努力,成功的成为国内零售品销售企业龙头。其市场份 额一度与国外的沃尔玛和家乐福旗鼓相当。面对一家如此成 功的企业,如果,我们排除一些其它因素,单从服务的质量 上来评价永辉超市,那么,它到底做得怎么样呢?面对当前 如此复杂的市场,永辉超市能否保持其前八强的良好地位 呢?
本次调查的目的也正是为了摸清这一情况。并试图通过 实践调查,能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供公司参考使用。 由于调查人员水平有限,且有调查信息的不对称,环境的限 制使调查范围较窄,故报告中难免出现疏漏,故报告内容仅
作参考之用。
2. 调查结果——记录表(评比量表)
表格解释:上述表格评价和内容皆是由本组人员实地观 察,亲身感受所得,所选取的分店为重庆巴南区李家沱永辉 超市都和广场店。
3. 结果分析
通过观察结果可见,永辉超市服务总体上市不错的。暂 且不谈其核心产品,其便利服务和支持性服务还是蛮好的。 在以上观察结果中, 营业人员的素质上, 总共观察点为 7点,其中 4项被顾客观察感知为普通,而有三项出现好。普 通即是指和大多数超市都一样,而好则是指能够比一般的超 市做得好,其概念是相对化的。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在永 辉超市中,其营业人员的总体素质还算比较好,能够吸引相 当大的一批顾客光临永辉超市。从上述的迹象中,我们可以 清晰的感觉到,在永辉超市购物,能让顾客不会有素手无策 的感觉,能有良好的感知服务质量。
再来看另外的一个观察项目,即是购物的环境上,在本 组的观察结果中,共 7项,有 5项被观测者一致认为极佳, 而其余两项也被评为好。这说明,永辉超市在服务中很关注 服务环境的改善,这与北欧学派服务营销观念中区分良好服 务质量三要素“ what ” “ how ” “ where ” 不谋而合,可见,永 辉超市这一点做得相当不错,比起国内其他一些大中型超市
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当然,从观察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疑问。那就 是:为什么在营业人员的素质上会出现 4个普通呢,为什么 永辉超市不试图改进?我们小组讨论认为,原因可以归结为 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信息的不对称。由于我们观察的时间有限制,有 可能没有完整的反映永辉超市的总体情况。 第二, 由于选取观察的分店地理位置原因, 可能导致不 能完整反映总体的情况。
第三, 永辉超市在综合考虑成本与收益。 即追求这几项 与普通超市持平, 将资金转向为顾客提供良好的 产品上,以质取胜。
第四, 超市管理人员服务营销战略的失误, 忽略了服务 人员——一线员工在服务业中的重要地位。 4. 意见与建议
作为观察者,我们真实的感觉,永辉超市在上述诸方面 的表现都不错。 但是, 市场竞争势必越来越激烈, 我们认为, 如果永辉超市要长期的保持自己的霸主地位,还是需要在服 务中多做一些改进。根据我们暗访的结论,我们提出以下一 些建议,希望对公司有所帮助:
首先,永辉超市应该招聘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销售人员, 或是需要寻找一批具有良好销售经验的销售人员,定期对一
线服务人员进行培训。
其次,在营业员团队的建设之中,永辉超市高管应该有 一套良好的绩效奖惩机制。与沃尔玛和家乐福相比,应该有 不相上下的水平。
最后,给予一线管理人员适当的经营决策权。因为他们 经常和顾客接触,最了解顾客价值生成过程,这样能够吸引 一大批新顾客,并且保留老顾客。
个案研究法
通常情况下 , 个案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1. 形成研究问题 , 选择研究个案
2. 搜集个案资料和数据 ①观察。②访谈。 ③实物分析 。 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应遵循三条原则 : 一是数据来源要 广泛。二是建立个案研究的数据库。三是建立证据链。
3. 个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4. 撰写个案研究报告①背景介绍。②研究方法的选择和 运
用。③个案研究结果分析。④结论及建议。⑤列出参考 文
献及附录。
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调查与分析
———以江西省高校为个案研 究
李曦,徐任中,吴芹芹
(华东 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
【摘要】当前大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反映了家庭、高校和社 会生命教育的缺乏。大学生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是多 方面的,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多重因素。要扎实有效地推进 生命教育,需要学校教育充分与社会、家庭教育相结
合,与生活经验结合,再回归于日常生活的实践。
【关键词】江西省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004 (2011) 01-0133-05
Vol.30 No.1
2011 年 1 月
第 30 卷第 1 期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an. 2011
生命教育是通过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从而认 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和尊重生命,进而珍惜有限生 命,建立起乐观、积极的人生观,促进受教育者价值观、生 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1]生命 教育理应成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68 年,美国学者 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思想。他倡导并实 践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 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对终极信仰的追 求,养他们的关爱情怀。而西方国家明确标举“生命教育” 概念的是 1979 年在澳洲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它不仅 包括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还教 育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生命,保护动物、珍爱动物的 生命。在我国,生命教育已经引起了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重 视,并在中小学生中进行了初步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然 而在高校, 关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却还近乎于空白。 近年来, 大学生伤害他人生命及自己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笔者以江 西省各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和网络邮件 的形式对来自江西师范大学、华东交通大学、九江学院、江 西中医学院和南昌大学等 22 所高校的 1 600 名大学生进行
了抽样调查。其中男生 800 人,女生 800 人;独生子女 500 人,非独生子女 1 100 人;文科 1 090 人,理科 510 人。调 查表明,目前江西省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大学 生轻视自己生命、践踏他人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许多大学 生的生命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了偏差。这和一些高校长 期缺乏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没有很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 正确的生命观有很大的关系。
一、高校大学生生命观现状
在 1 600 名调查对象中, 从来没有听说过生命教育的大学 生竟多达 1 070 人, 占总人数的
66.9%,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表示从来没有思考过生命这一 主题。而在受访者中,曾经有过自杀念头的大学生居然多达 740 人,占总人数的 46.3%。可见,江西省大学生的生命观 令人担忧。
(一)从大学生对待自己的生命角度分析
1. 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生命。虽然中国自主强调孝 道,主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发展变化,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转变。许多大学生 接受了西方的个人本位主义,过分强调个人权利、主张个人 利益,不再把中国传统思想作为人生的信哲,他们认为“生 命是自己的,自己爱怎样就怎样”。诚然,中国现在也非常 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但这绝不是大学生践踏生命的理由。
自一个生命呱呱坠地时起,他就不仅仅属于自己,更承载着 他人的希望,对家庭、社会和国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 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却认为结束自己的生命是自己的权 利, 其它任何人都无权干涉, 这不能不说是现行教育的失误。 2. 大学生没有端正自己对生命的态度。调查发现许多大学生 对生命的态度并不积极, 从对生命的认识到对死亡的理解, 许多大学生不能正确的定位自己。而且在生命态度这一方 面,男女有很大不同,文理科学生也有较大差异,独生子女 与非独生子女区别也比较大。第一,人生目标不明确。许多 大学生很少思考甚至完全不思考“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在 1 600份问卷调查中,当问及“您是否经常思考自己的人 生目标”时,仅有 49.9%的学生选择经常思考。没有人生目 标往往容易使大学生失去面对困难的勇气。第二,人生价值 认识的偏差。对于“您认为人生价值主要表现在哪一方面” 这一问题,把自己的价值定位于对社会的贡献仅占 40%, 有 28.1%的人从来都没有考虑过人生价值这一问题, 还有 11.9%的人用钱的多少来衡量自己的价值。此外,在“从没 有考虑这一问题”的选项中,文科生有 249人,占文科总人 数的 22.8%,而理科生有 200 人,占理科总人数的 39.2%。可 见理科生更不愿意对生命进行追问,缺乏人文素养。该选项 也反映了男女生的差异, 选择该项的男生仅占总人数的 23.75%, 而女生则明显高于男生, 占总人数的 32.5%。总
体而言,在市场浪潮的冲击下,大学生越来越重视个人利益 而忽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认识出现了 偏差。第三,生命价值认识的淡薄。在问卷调查中,有过自 杀念头的人数高达 740 人, 而在这 740 人中,经常有自杀 的念头的又有 50 人。此外,男生想自杀的人数明显高于女 生。在 800 名男生中,有 460 名男生有过自杀念头,已经超 过了被调查总人数的一半。而在 800 名女生中有过自杀念头 的人数远远少于男生,为 280 人。可见,降低大学生的自杀 率已成为生命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从大学生对待他人的生命角度分析
第一,普遍轻视他人的生命。在问卷中当问及“在遭到别人 的冒犯时, 您是否有过杀死他的念
头”时,有 40.1%的大学生有过,而且其中有 8.8%的人还会 经常有这一念头。可见大学生杀人并不仅仅是一时冲动而做 出的错误选择, 这与他们的生命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二,没有保护他人生命的意识。每个人都有求生的本能, 但对于他人的生命大学生却冷漠得多。 2004 年,英国一名 女孩利用她在地理课学到的知识预见到了海啸即将到来, 不仅救了自己的父母还救了其他 100 多人的生命。而调查表 明,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保护他人生命的意识。 38.1%的被调查者表示,当海啸到来时,不会想到帮助他人逃生。 (三)从对待动物的生命角度分析
近年来, “泼熊”、 “虐猫”等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并且引发了“人们对动物的生命态度”的思考。这些事件将 一部分大学生蔑视动物生命的本质展露无遗。看到一只正在 流浪的猫,一名女生竟用高跟鞋活生生地把那只可怜的小猫 踩死在街头。而在问卷调查中有 70 人表示,这并不关他的 事,对那只小猫竟没有一丝同情。他们不知道只有与大自然 和谐相处,热爱一切生命,才能体验生命的喜悦与感动。 二、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生命存在空间如同其生活空间一样,既有学校的,也 有家庭和社会的,这种空间的多维性, 决定了当代大学生 缺乏生命意识的原因也是极其复杂的,既有社会变革与不良 文化的影响,也有生活背景的缺陷。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作为塑造大学生人格的第一所学校在生命教育中扮演 了重要的角色。然而,问卷显示,仅有 40 人从父母那里得 知了生命教育这一理念,大部分家庭并不重视孩子的生命教 育。
1. 溺爱是大学生轻视生命、践踏生命的温床。由于物质条件 的改善及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许多父母把子女捧在手心里 怕摔了, 含在口里又怕化了,对孩子百依百顺。家长过于 骄纵、 保护自己的孩子不仅造成他们自私自利、 自理能力差, 还导致孩子感情脆弱。在困难面前他们极易做出极端的行
为,甚至用自残、自杀、报复等过激的行为进行自我否定。 2. 注重孩子的物质需求, 忽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 在问卷中, 有 60%的大学生表示父母是他们最亲的人。可见,父母在子 女的感情生活中的地位无法代替。 但问卷同时显示, 仅有 25%的父母愿意花时间陪孩子聊天、玩游戏。为了让孩子获得物 质上的满足,他们拼命挣钱,认为只要有钱,孩子想要什么 就可以买什么, 孩子才可以接受好的教育, 才会幸福。 然而, 他们却不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忽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不尊 重孩子内心的渴求。一旦发现孩子内心情感的变化又一味责 骂、横加干涉甚至一顿暴,不去与孩子沟通,不去了解孩子 的内心想法。导致父母与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
3. 重视知识教育,忽视道德教育。生命具有独创性,每一 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个体都有独特的需求。然而, 许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却是千篇一律:幼儿园—小学—中 学—大学。衡量这一过程的唯一指标就是成绩。为了让孩子 进入理想的大学,父母为孩子包办了一切,要求孩子把所有 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不会想到要教育孩 子如何对待生命, 要教育孩子在困难面前如何抉择,也不 知道要教会孩子关爱他人、珍爱动物。结果进入大学以后, 许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对待他人,在他人的侮辱下通常选择 以暴制暴,在困难面前常常一味退让,最终酿成悲剧。 4. 重理想与未来,但讳言生死。大多数中国家成长起来的孩
子,从小父母对“死亡”二字就是讳莫如深,“死” 字甚 至与此相近的音都不允许孩子说,说了就认为会不吉利。父 母与孩子谈理想、谈未来, 就是不谈生死。即使在孩子问 起死之事时,大多数人也是采取回避或敷衍的态度,不告诉 孩子死亡知识, 结果孩子对生命的认识出现了空缺。“对 于一个一帆风顺的人而言,只有当他面临死亡时, 才会从 内心深处真正领悟到生命对自己的意义。所以启迪人的经验 或令人发现生命的意义, 常常是在生命受到威胁之时或者 是在经历极不平常事件之时”[2]。可见,“死”的存在 不是使“生”毫无意义,而是更凸显出“生”的意义与价值, 科学
的死亡观使人能够更好地善待生命、珍惜人生。
(二)学校教育的错位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高等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德育工作者教 育大学生要展望社会、展望未来,鼓励他们关心他人、关心 社会,却忘记了告诉他们其实关心自己也是非常必要的。无 论是自己还他人, 心灵都是渴望得到呵护的。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高校的道德 教育理应有“生命教育”的一席之地,生命观的教育在高校 应该成为人生观的一个体系加以强化。然而,对于生命教育 的知识, 大学生们却乏有问津。 即使当前大学普及的选修课, 各种知识门类繁多, 却也只是作为大学生们修满学分而存
在的现实工具,而关乎生命观的课程、实践等教学内容更是 未闻有设。相比之下,美国、日本、台湾以及香港等国家和 地区的学校在小学就开始实施生命教育,开设生命教育的课 程,教会学生珍爱生命、善待自我、正视生死、学会宽容、 临终关怀, 并开设相应的实践课。 实践课甚至安排在殡葬馆, 让学生体验生死分离的场景,模拟假如父母意外身亡,他们 将如何接受和应对突来的打击??这些在大陆看来匪夷所 思的做法, 正是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生命的敏感度,使学 生站在思维的高度来体验生活、审视生命。
(三)科技应用的误区
21 世纪以来,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对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个性 心理都产生了深刻地影响。电子技术看似把人与人之间的距 离拉近了。但是,当人们已习惯于发送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 时,这种情感体验却无法与传统明信片和信件相比。同时, 很多制作精良、画面优美的网络游戏也淡化了大学生对生命 的尊重。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只需控制几个按键便是血腥 一片, 杀人于眨眼之间。 沉迷于此的大学生们全心投入进去, 宛若自己就是功夫高强、夺人性命在无形之间的侠客或者特 工,充满了成就感,对生命却无半点怜悯和惋惜。生命从生 物自然界中形成而生生不息,人类从卵子受精孕育、降生人 世、历经成长而连绵不绝,生命的形成与繁衍都是大自然神
奇的创造。许多大学生们却对此无法认知或知之甚浅。科技 的发达在提高大学生的生活水平、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的 同时,却又走入了另一个怪圈,这就是精神的失衡,生命意 义的缺失。
(四)大众文化的恶俗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大学生在了解世界、 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同时,腐朽思想和有害信息也在腐蚀 他们的心灵。而且我国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也存在一些 道德失范、有害信息在网络传播等问题, 大众文化中越来 越多地充斥着凶杀暴力、淫秽吸毒,以及表现人性残忍、自 私、变态等丑陋内容,恶化了社会文化环境。处在复杂的社 会环境中的大学生们, 面对生命逐渐被工具化,生命存在 的意义与价值开始受到质疑。当他们一旦面对无常的人生处 境和种种的生命困境时,必然会对人生有所徘徊、对生命有 所彷徨,甚至感觉到生命是无趣、无助或无望的。
三、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对策及建议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 :“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 力的正常发展, 教育就是帮助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 [3]生命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蔓延于 生活的各个方面。生命教育必须由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 合力共同推动开展,互动互补,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 (一)家庭教育方面
老舍先生说过:“父母的教育就是生命的教育”,生命教育 的实施离不开家庭的积极参与。父母要为孩子营造一种乐观 积极、尊重互助的家庭氛围,给孩子带来幸福快乐的生命体 验,让他们感
受生命的美好与灿烂。 1. 改变一切包办的关怀模式,尊重孩 子自己的选择。让孩子独立面对生活中的一些困难,培养孩 子的自理能力。同时,让孩子置身于集体当中,在集体中学 会关爱他人。在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并加以 培养。 2. 培养孩子的人文精神。调查发现,理科生对待生命 的态度比文科生要消极的多。可见,加强人文素养可端正学 生的生命观。父母应鼓励孩子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尽可 能多的阅读课外书,增强孩子的文化内涵,促使孩子树立正 确的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 3. 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父 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家是每位孩子内心最深处的依恋,也 是孩子休憩的港湾。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在 孩子郁闷的时候倾听他们的心声,支持、鼓励让孩子用正确 的态度对待人生。 4. 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父母 应当鼓励孩子为自己的事情做主,鼓励孩子为了自己想要的 结果而努力奋斗。从而在奋斗中不断增强责任意识,提高他 们应对挫折的能力。同时,在奋斗的过程中了解奋斗的艰辛 和生活的不易,学会感恩。
(二)学校教育方面
高校要改变重视功利与效益, 以考试为主导的教学体制, 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的能力,提供对生命多元的经 历与体验,以培养大学生关爱生命、欣赏生命和尊重生命的 科学生命观。 1. 进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挫折,是指人们 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的无法克服的障碍。对挫折的消极反 应,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就会对受挫者的身心健康乃至生 命构成危险, 成为自杀行为的心理基础。大学生初涉社会, 对“失败”比较敏感,往往害怕失败与挫折。高校应加强对 大学生的挫折教育, 使他们懂得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 就,常常需要经过多次尝试、不断努力,才能一步步接近成 功。 2. 将生命教育融入课程内容。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 讲授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一方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课中增设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 起源, 体验迎接新生命的喜悦,从中学会珍爱一切生命。 另一方面, 将生命教育内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中, 关 注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各个方面,促使大学生在认 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共同发展,改善生命质量。 3. 进行体 验式教学,感悟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是一种直接触及人的 心灵、感染人的灵魂的教育,必须渗透到实践活动中,进行 体验。体验式教学, 除了利用发生在大学生自己身上或他 人身上的一些偶然事件, 让大学生从中获取直接的感受外, 还需要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如组织大学生
到动植物园、医院产房、婴儿院、手术室、太平间、法院、 监狱等地参观, 让他们领略生命之奇、 动物之趣和自然之美, 体验生命的喜悦和恐惧,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引导大学生 用爱心、友善去关爱别人,真诚地帮助困难弱势群体,让他 们在社会公众的赞扬声中,体验和感悟生命的快乐。 4. 培养 具有人格魅力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要培养一批能够透彻了 解和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心理健康状况的高 校教师, 适时地采取有效措施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危机进 行预防性干预, 将危机问题扼杀在萌芽中, 保护他们的生 命。同时,要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培养。因为 生命教育是丰富多彩的,是一个以人格塑造人格、心灵蕴育 心灵的过程,在这其中,教师的身教重于教。教师的核心任 务是独立地、不断地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新的内容,以充实生 命的意义,以便有资格照料好学生的灵魂。[4]
(三)社会教育方面
生命教育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与周围环境以及人与事物 等密切联系着, 不是可以独立存在或可以单独实施一项活 动就能成功的。要做好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 必须形成良 好的高校社会周
边环境。 1. 净化高校周边娱乐场所。 高校要和政府联手, 坚 决取缔高校周围的带有淫秽吸毒等色彩的场所,加强对高校 周边的娱乐场所,如网吧、游戏厅、歌厅、舞厅、电影院的
监管。 2. 成立专门的生命教育机构。生命教育离不开社会的 广泛支持, 社会人士的热心和积极介入是构建一个完整的 生命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一环。社会团体可以在政府的支持 下成立专门的生命教育机构,作为生命教育的有效保障。 3. 把生命教育纳入社区工作。要在高校学生集中居住的社区, 把生命教育与保护环境、倡导健康及心理教育等融为一体, 纳入社区工作中,营造生命教育的社会文化环境。 4. 加强媒 体的正面引导和宣传作用。利用各种现代媒体,开展各种形 式的生命教育活动,拓宽生命教育和宣传渠道,在全社会营 造关爱生命、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的氛围和环境,使生命教 育有坚实的土壤。 总之, 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从“学生” 出发, 独自由学校承担起生命教育的责任。必须充分与社会、家庭 教育相结合,与生活经验结合,在师长与家长们的鼓励与支 持下, 最后再回归于日常生活的实践,生命教育才能得到 扎实有效地推进。(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2007 法学系学 生吴诗滔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环 . 让生死不再两茫茫[J ]. 思想·理论·教育, 2003, Z1:32-34.
[2]刘翔平 . 寻找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 学说[M ].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82.
[3]郝德永 . 人的存在方式与教育的乌托邦品质[J ]. 高
等教育研究, 2004(4):7-11.
[4]吴新武 . 生命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J ].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3) :125-128.
[5]杨林 .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公民教育 [J ].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9(11):180.
[6]吕卫华 . 构建和谐的社会生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维方式的现代转换[J ].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9(6):198.
责任编辑:罗清恋
调查法
调查法是研究者有计划地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考察了 解, 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并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 研究有关教育实际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找出科学的结 论,以指导教育实践的方法。调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过程中 进行,通过访问、开调查会、发问卷、测验等方式去搜集反 映研究现象的材料。调查法常同观察法、历史研究法、实验 法等配合使用。调查法的步骤是:(1)准备,选定调查对 象,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研究有关理 论和资料,拟定调查计划、表格、问卷和谈话提纲等,规划 调查的程序和方法及各种必要的安排;(2)按计划进行调 查,通过各种手段搜集材料,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计
划作相应的调整,以保证调查工作的正常开展;(3)整理 材料,研究情况,包括分类、统计、分析、综合,写出调查 报告。
二、测验调查的实施步骤
1、决定测验目标
2、制定一个达到目的的测验计划
3、编制测验栏目
4、在使用测验项目前检查题目并判断题目的质量
5、进行正式测试
我国农村初中、小学体育现状调查研究
于 向 1, 马跃琪 2
(1.浙江科技学院体军部 , 浙江杭州 310023;2. 华北水利 水电学院体育部 , 河南郑州 450000)
摘 要 :调查结果显示 :河南省农村初中、小学能够按照 国家规定正常开设体育课 , 但执行体育教学大纲在 5%以上的 学校比例较小 ; 少数学校领导片面追求升学率 , 忽视学校体育 ; 农村初中、小学体育经费、场地、器材不足 ; 体育教师待遇、 职称偏低 , 思想不稳定 , 是影响河南省初中、小学学校体育发
展的重要原因。 建议 :加强农村初中、 小学学校体育的管理与 监督 , 改革和完善适合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竞争激励机制。 关键词 :学校体育 ; 现状 ; 农村 ; 河南
中图分类号 :G 807.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007-3612(2006)09-1254-03
调查分析河南省农村初中、小学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现 状、体育师资队伍现状、体育教学大纲的落实现状、学校课 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现状等。对贯彻落实好《学校体育工作条 例》和河南省《关于加强河南省农村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意 见》 , 提高河南省农村初中、小学基础教育水平、农村人口综 合素质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部分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一般可加上小标题)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河南省洛阳、 信阳、 新乡、 焦作、 濮阳、 安阳等 12个地区 108所农村初中、小学。其中农村普通乡 镇初中 25所 , 农村普通初中 68所 , 农村普通小学 15所。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过程中 , 查阅了有关方面的 资料 30余篇。为本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所研究的内容设计出问卷调
查表 , 并通过平原大学体育班学生放暑假回家的机会 , 对家乡 所在地的农村初中、 小学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共发放问卷 130份 , 收回问卷 118份 , 剔除无效问卷 10份 , 有效问卷为 108份 , 有效率为 83%。 (从调查对象中可以看出,调查是以学校为 基本调查单位的,而学校数是 108所,有效问卷为 108分, 显 然调查并不是随机抽样调查,而是全面调查)
1.2.3数理统计法 对收回的问卷进行效度检验 , 整理、 分类 , 通过Excel进行数据处理。
1.2.4访谈法 走访了农村 6所乡镇初中 ,10所普通初 中和小学 , 并直接与 6位主管体育的副校长及 23名体育教师 就有关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基础设施、体育经费等方面的情 况进行了交谈。为本研究的顺利进行、全面真实地了解目前 河南省农村初中、 小学学校体育的现状 , 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 资料。
(该研究把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相结合,提高了调查的 质量)
2调查结果
2.1河南省农村初中、小学体育基础设施现状调查 2.1.1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现状 学校体育场地是保障 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学校正常体育教学的基本条件。 通过对河南省 108所农村初中、小学学校体育场地基础设施 的现状调查可以看出 :有 400m田径场的学校占 9.26%,有 200
m~300m田径场的学校占 45.37%;有 1~2个篮球场的学校 占 79.64%,有 1~2个排球场的学校占 25.93%,有 1~2套单、 双杠的学校占 75.93%;有跳箱和跳马的学校占 11.1%(表 1) 。
(统计表最好放在分析前面,分析放在统计表后面。从 表中可以看出 ******)
2.1.2学校体育器材设施现状 有篮球、排球、足球各 20个以上的学校共占 13.89%;有 15个以上铅球和垫子的学校 较少 (表 2) 。
由此可见 :河南省农村初中、 小学的体育场地设施不 足、器材匮乏 , 满足不了学校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健身的需 要。
2.1.3学校体育经费投入现状 调查得知 :近几年各学 校平均每年体育经费的投入在 600~2500元之间。但是这些 经费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却难以保证。其原因是由于学校经
费紧张 , 其中一部分被挪用于学校其他方面的建设或发展。 结 果造成学校体育场地、 器材严重缺乏 , 有的学校的体育器材年 久失修、破烂不堪 , 影响了学校体育教学。这种现象在农村学 校中较为普遍 , 偏远地区农村学校的这种现象则更为突出。 体 育经费是保障学校体育工作正常开展的物质基础 , 将体育经 费挪用的学校 , 说明学校领导对体育不够重视 , 体育意识薄弱 , 思想观念保守 , “唯读书至上” 、 “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还没 有彻底根除。因此 , 加强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的正确认识 , 更 新办学观念 , 并将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一项一项地加以落实 , 将有利于河南省农村初中、小学学校体育的发展。
(在分析评论中,最好增加一些具体事例,可以使调查 报告更生动、更具有说服力)
2.2河南省农村初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现状调查 2.2.1体育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现状 教师的学历 状况基本达到了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有关学历要求。但体育师 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和职称构不够合理 (表 3) 。 中年教师和具有 高级职称的体育教师人数偏少 , 说明 :近几年河南省年轻体育 教师补充量大。
2.2.2体育教师的科研现状 有 30%的体育教师近 3年 内在市级以上正式刊物上发表了 1~3篇体育教学改革、体 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管理、体育教学经验等方面的科研论 文 , 其中有 21.85%的教师 , 获得过县级以上体育教学科研奖 (表 4) 。说明 , 农村体育教师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 但由于农村学 校体育科研条件差 , 报刊、图书资料少 , 限制了体育教师科研 能力的发展 , 因此 , 高档次的学术论文发表较少。
2.2.3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水平现状 体育专业 技能和教学水平在良好以上的体育教师占调查人数的 29.09%,中等和一般的占 58.18%,较低者占 12.73%(表 5) 。说 明 :在体育教师队伍中 , 有一些教师还存在体育专业技术、技 能、 教学水平不过硬的现象。 因此 , 加强对体育教师专业技术、
技能和教学能力的培养与培训 , 是提高农村初中、 小学体育教 师素质和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
2.2.4体育教师队伍的思想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有 66.36%的农村体育教师思想不稳定 , 并有转行、 跳槽的愿望和 思想。 其原因是 :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 近年来虽然教师的社 会地位和生活待遇有了提高。但社会上大多数人对体育教师 的职业还是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 不能正确评价体育教师 所做的工作和劳动付出。 认为体育教师只不过是个 “孩子王” 而已 , 在农村对体育教师的这种看法更为明显 , 这严重伤害了 体育教师的自尊心。 2) 在偏僻农村学校 , 体育教师与其他任课 教师在生活福利待遇上还存在着不平等现象。体育教师与其 他教师所付出的劳动相等 , 但所得到的报酬却低于其他任课 教师。如 :在代课酬金的计算上 , 评优、晋升职称等方面 , 同等 条件下 , 其他任课教师则优先于体育教师 , 这种做法打击了体 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 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条件差 , 生活艰苦 , 待遇较低。通过调查月收入在 500~700元之间的体育教师 占 74.54%。加上社会对体育教师职业的认识不足 , 分配不公 等因素 , 是导致体育教师队伍思想不稳定 , 不安心工作或转 行、跳槽的重要原因。
2.3河南省农村初中、 小学学校体育工作落实现状调查
2.3.1开设体育课现状 河南省农村小学学校体育课 开课率占 93.33%,初一和初二分别占 83.87%和 80.65%,初三 体育课开课率较低占 38.71%。除此之外 , 有随着年级增长体 育课的开课率在逐渐下降的现象 (表 6) 。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 原因是 :学校主观领导对学校体育认识不足 , 重智育、轻体育 , 忽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 片面追求升学率。这种做法不 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宗旨和要求 , 因此 , 应尽快加以改进。 2.3.2执行体育教学大纲现状 执行 51%~85%之间的 学校占 54.63%;执行 85%以上的学校占 24.07%。完全依照国 家或省统编教材进行体育教学的学校占 42.56%;完全依照自 编教材进行体育教学的学校占 8.33%;把国家或省统编教材 与自编教材相结合进行体育教学的学校占 49.07%(表 6) 。
2.3.3体育课开设的项目现状 主要项目是跑、跳、篮 球、投、体操、乒乓球、排球、足球 (表 7) 。
2 3 4“两课一操”活动开展现状 天天做早操和课间
操的学校分别占 77 78%和 50%;有时做早操、有时做课间操 的学校分别占 16 67%和 47 22%,不做早操、课间操的学校分 别占 5 56%和 2 78%;课外体育活动每周 1次的学校占 65 74%,每周 2次的学校占 23 15%,每周 3次的学校占 10 19%;课外体 育活动有体育教师进行指导的学校占 27 78%,让学生自由活 动的学校占 72 22%(表 8) 。
2 3 5学校举行运动会现状 每年举行 1次运动会的学 校占调查学校的 44 44%;举行 2次运动会的学校占 16
67%;2~3年不举行一次运动会的学校占 38 89%(表 9) 。
我国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第四章十四条明确指出 :学校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 因此 , 河南省各级教育部门 , 应高度重视不举行运动会的学校 , 并采取有效措施 , 督促其学校领导执行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 2 3 6农村初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有学生体育代表 队并经常进行课余活动、训练的学校占调查学校的 28 7%和 38 71%;赛前临时组队参加比赛的学校占 39 81%;无体育代表
队的学校占 71 3%(表 9) 。
3结 论 (不仅得出研究结论,还应提出解决问题 的建议或方案)
1) 农村初中、小学学校体育硬件基础设施条件差、场地 简陋、 体育器材严重缺乏 , 满足不了学校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 健身的需要 , 偏远地区农村学校这样的情况更为突出。 体育经 费投入较少 , 挪用体育经费的现象较为严重。
2) 农村初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的学历现状基本达到国 家的有关规定 ; 但体育教师的年龄、称职结构不够合理 ; 偏远 地区学校体育师资力量不足 ; 部分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 教学 水平和专业技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3) 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的思想不很稳定。其主要原因 是 :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低 ; 社会对体育教师职业缺乏正确的 认识和理解 ; 有的学校在代课酬金的计算、评优、晋级、晋升 职称等方面缺乏公正、公平性。
4) 大部分农村初中、小学能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学 校体育工作条例》 。正常开设体育课 , 保证学生做早操和课间 操。 但实施体育教学大纲在 85%以上的学校比例较少 , 说明现 行的体育教材脱离农村体育教学实际 ; 一些学校领导不重视 学校体育 , “智育至上、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思 想还没有彻底根除 , 片面追求升学率 , 忽视学校体育教育对促 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作用 ; 少数初中高年级不开设体育
课 ,1~3年不组织举行 1次学校运动会 ; 农村学校体育课整体 规范化教学水平不够高 , 存在有“放羊式”的现象。
参考文献 :
[1]王则珊 , 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 [M ]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 出版社 ,1995 7
[2]樊临虎 山西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J ] 中国体育科技 ,2001(9):32-33
[3]赵卫民 陕西中小学体育活动现状调查研究 [J ] 体育 科学 ,2002(3):32-33
[4]王德平 , 等 甘肃省学校体育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 [J ] 中国体育科技 ,2002(3):58-59
[5]张大超 , 等 河南省农村普通中学体育师资、 教学现状分 析与发展对策研究 [J ] 中国体育科技 ,2002(11):42-43 [6]徐金尧 , 等 浙江民办学校体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J ] 中国体育科学 ,2003(2):22-24
(总体评价:摆事实多讲,道理少)
历史法
历史法强调一国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性对教育的决定性 作用,注重广泛搜集被研究国家教育的历史文献资料,鉴别 和整理史料,分析比较被研究国家教育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
一、历史研究的一般程序
第一步,分析研究课题的性质、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有 关的资料条件。
第二步,史料的分析与鉴别。
第三步,对史料的分析研究。
二、历史研究法的结构体系分析
(一)搜集、鉴别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
首先,要通过泛观博览认真发掘史料。
其次,要学会使用辑佚、校勘、训诂等方法。
(二)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发展规律是历史研究的核心
1、历史的分析方法,如研究中国学制的演变
2、 逻辑的分析方法,如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中的主 体价值观问题
一、注意历史研究中资料来源及分析鉴别
(一)教育史料的考评和评价的种类
1、外部评论:确定资料的真伪或真实性,即“辨伪”和 “辨真”。
2、内部评论:确定史料的客观性、可靠性,即确定资料 本身的意义、价值和准确可靠程度。
(二)教育史料的鉴别考证的内容和基本方式
辨伪考证、年代考证、地点考证、作者考证、文献原形 考证
浅谈对社会历史研究法的认识
郑茜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华 321007)
[ 摘要 ]社会历史研究法是古代文学研究方法中最经典的一 种,它按照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去解释文学活动。使用社 会历史研究法将有助于我们认识或重新认识古代文学中的 许多问题。
[ 关键词 ]社会历史研究法;古代文学
[ 中图分类号 ]I10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673-
1190-(2009) 09- 0119- 02
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虽然已经有了较为公认的的分类,但是 我们认为每种方法都有其长处又不可避免地有自己的不足。 如果在研究的时候仅仅偏重于其中的某一种或两种的话难 免会使我们的研究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而且由于从事古代 文学研究的人水平不同、阅历不同、接触面不同、研究目的 不同,所以即使是用同一种方法进行研究,也难免会有高低 深浅的差别。同很多的入门者一样,我认为要进行古代文学 的研究,最普通但又是最经典的方法应该是社会历史研究 法。“所谓社会历史研究法是一种按照社会、文化、历史背 景去解释文学活动的文学研究法”。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社 会历史研究法”这个术语,但事实上由古至今的研究者却一 直在使用着这一方法。从最早的“诗言志”开始,人们就注 意到了文学的特殊功用。他们认为文学是可以用来沟通天人 关系的,与民族、家庭、政治等诸多方面都有不可分割的联 系,文学的社会功用从来都没有被人们忽视、放弃过。孔子 提出诗可以“兴、观、群、怨”,孟子说要“知人论世”, 而后世的作家也积极强调文学要“入世”。班固直言文学的 目的就是“观风俗、知得失”,于是,文学的社会功用就一 直被作家们自觉强调着。“社会历史研究法则更为注重‘论 世’,即把作家、作品放到得以产生的社会、时代、事件等 周遭世态中去考察。要理解作品,须先弄清作家,而要弄清
作家,又须弄清周遭世态。这样,弄清周遭世态似乎是理解 作品的关键”。在西方,很早的时候,柏拉图就开始强调要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用,而社会历史研究法的代表泰纳主张 “文学研究像自然科学一样从事实出发,精心研究具体材 料, 在此基础上解释文学。 不是从 ‘主义’ 出发, 而是从 ‘事 实’出发,不是‘提出’法则,而是‘证明’法则”。在这 样的认识中,泰纳提出了三要素的概念,即:种族、环境、 时代。 从人的关系、遗传因素, 人生于世的自然、 社会环境, 人所受到政治、哲学、艺术、宗教影响等诸多方面入手来认 识作品、作家,认识文学。在中国,有许多研究者也认识到 了这一点,陈寅恪先生作为一代史家,就曾注意在文化环境 中关照历史事实, 以诗文证史, 发现背后的文化因素。 虽然, 陈寅恪是从历史学家的角度对诗文进行诠释,但他采用的这 种文化背景分析与文史互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却为文学界 以传统的“知人论世”心态进行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白居 易所作的《琵琶行》虽然历来都为世人所称道,但是有不少 人也对白居易夜听独居商妇弹奏琵琶是否符合封建礼法提 出了诸多异议。 陈寅恪在 《元白诗笺证稿》 第二章 “琵琶引” 中,分析白居易夜中听独居的商人妇奏琵琶并非不合礼法, 指出。惟其关于乐于此诗者有二事可以注意:一即此茶商之 娶此长安故倡,特不过一寻常之外妇。其关系本在可离可合 之间,以今日通行语言之,直“同居”而已。??此即唐代
当时士大夫风习,极轻贱社会阶级低下之女子。视其去留离 合, 所关至小之证。 是知乐天之于此故倡, 茶商之于此外妇, 皆当日社会舆论所视为无足重轻,不必顾忌者也。??二即 唐代自高宗武则天以后,由文词科举进身之新兴阶级,大抵 放荡而不拘守礼法,与山东旧日士族甚异。??乐天亦此新 兴阶级之一人,其所为哪些,固不足怪也。陈寅恪正是从当 日的社会风俗与白居易之出身分析了其行为的合理性。也使 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既能对白居易的行为有所理解,也 通过这一背景,更加增添了琵琶女命运的悲剧性。又如周勋 初在写 《李白评传》 时, 也是大量的运用了社会历史研究法, 将李白置于其所处的地域、家庭、时代文化中,说明了李白 在深受西域文化,蜀地方化以及道教文化的影响下其思想屡 屡与主流的儒家文化产生冲突,最终论为文化冲突的牺牲 品。《评传》对于李白甘心随从永王璘的行为与心态,也从 他所承爱的文化传统进行分析。??在李白看来,似乎战国 时期诸侯割据的局面又要重现了,“书读纵横,则思诸侯之 变”,个人实现政治抱负的时机终于到来了。可见李白的纵 横思想决定了他必然会下山随从永王。李白这种异乎寻常的 举动,还与他所承受的文化背景有关。前已说明,李白生长 在一个胡化影响很深的家庭, 对于儒家之道, 时有不恭之词, 因而对于礼制中规定的王位继承原则,并不认真对待;对于 王室内部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未能清醒而合适地加以处
理。 ??李白在诸王分镇中横遭厄运, 从他的家庭背景来看, 从他年轻时学习的纵横学说来看,遇到混乱的时局出现时, 必然会下山随从永王璘, 企图一现身手。 他在政治上的失败, 亦属必然。作者将李白回归于素习的纵横家学说及其家庭的 胡族文化背景中,指出造成李白悲剧命运的必然性。也使我 们对李白的人生遭遇有了更清晰明了的认识,在叹息李白人 生际遇的同时,也更理性去解读李白。以上两个例子中,我 们看到,只要将被研究对象放归到其所处的特定的社会历史 之中,我们就可以把许多在现在看到很不可思议的东西明朗 化、清晰化了,也使被研究对象的最终结果有了必然性的因 素。而社会历史研究法的用处不仅在于可以认识事件发生的 因果,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使我们更清楚的认识事实真相, 动摇那些看似已被定性了的结果。《孔雀东南飞》这一部作 品中,有一个被大多数人公认的内容是:刘兰芝之所以被焦 仲卿的母亲赶走是因为刘兰芝与仲卿婚后很长时间没有生 过孩子,而秉持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焦母要 休弃兰芝。正是由于这一公认的“事实”,焦母历来都是我 们批判的不二对象。但是回过头来仔细想想,兰芝是一个勤 劳又贤惠的媳妇,在当时那种生产力还不是特别发达的情况 之下,一个壮劳力是何等的珍贵,焦母又为何要放弃这一资 源呢?而且, 在当时, 并没有规定说男子只可以 “一夫一妻” , 也就是说,焦母如果真的是想抱孙子,其实并不一定要赶兰
芝走,只要给他纳个妾就可以了。这样不但孙子有了,还可 以留住兰芝这个壮劳力,岂不一举两得?而且从当时的习俗 来看,兰芝也不可能会对仲卿娶妾表现很大的反抗,以至要 被休弃。杨树达先生在《汉代婚丧礼俗考》中“妾媵”一节 写到:男子于正妻之外,有小妻, 《汉书》五十一《枚乘传》 云:乘在梁时,取皋母之小妻。乘之东归也,皋母不肯随。 乘怒,分皋数千钱,留与母居。有小妇《汉书》九十八《元 后传》云:王凤知其小妇弟张美人已尝适人,于礼不宜配御 至尊。 《御览》六百三十九引《风俗通》云:沛郡有富家公, 资二千二百余万,小妇子年裁数岁顷,失其母。有少妇《后 汉书》七十二《董卓传》云:卓朝服升车,即而马惊堕泥, 还入更衣,其少妇止之,卓不从。有妾《西京杂记》云:司 马相如将聘茂陵女为妾。小妻傍妻有不止一人者《汉书》八 十一《孔光传》云:时定陵侯淳于长坐大逆,长小妻等六人 皆以长事未发觉时弃去或更嫁。若无子买妾《意林》及《太 平御览》三百八十余,又八百三十六引《风俗通》云:陈留 有富室,公年九十无子,取田家女为妾。如此看来,如若焦 仲卿纳妾,那是合理合法的,而且身为府吏,焦仲卿也完全 有能力纳妾,焦母又何必非赶兰芝走呢?所以,仔细想想, 因此婚后无子并不能解释兰芝被休的真正原因。而原先的那 个“公认”似乎也有再被核实的必要了。通过以上的几个例 子,我们应该可以对社会历史研究法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社会历史研究法往往要跳出作品之外寻求更深层次的理解, 而非一般地直觉。“社会历史方法善于透过作品而试图窥见 其所得以产生的宏大社会历史背景,并根据这一背景去解释 作品。因而这种方法的主要魅力便在于探索作品背后的社会 历史背景,这是其他方法所无法比拟的”。当然,作为一名 古代文学的爱好者,我所认的社会历史研究法还是不够全面 的,而且其中也难免有因为多少夹杂了个人喜好而造成的认 识偏差。但是,这不要紧,相信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加,人生 阅历的增长,我们会对社会历史研究法有更深、更全面的认 识,也能更好地还用社会历史研究法去重新认识更多的问 题。
[ 参考文献 ]
[1]胡经之 . 五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 1994.
[2]陈寅恪 . 元白诗笺证稿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 ,1998.52.
[3]周勋初 . 李白评传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杨树达 . 汉代婚丧礼俗考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比较法:比较法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社 会制度、 不同地点、 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 进行比较研究, 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的方法。采用比较法要 注意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历史传统、科学 和技术以及文化发展的水平、教育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反 映,等等,明确可比较的指标。从而正确掌握某一国家教育 发展的基本趋势,明确可以借鉴和学习什么。 比较法的步 骤是:(1)描述,准确、客观地描述所要比较的教育现象 的外部特征,为进一步分析、比较提供必要的资料;(2) 整理,把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如做出统计材料,进 行解释、分析、评价,设立比较的标准等;(3)比较,对 资料进行比较和对照,找出异同和差距,提出合理运用的意 见。比较法的使用要同其他方法互相配合。
一、运用 比较研究法 的步骤
(一)明确比较的目的,选定比较主题
(二)广泛搜集、整理资料
(三)对材料的比较分析
(四)作出比较结论
袁振国:比较研究的步骤一般可分为五步:确定 比较的问题
(选定比较主题、确定比较的内容、确定比较的范围); 制定比较
的标准(具有可操作性);收集和整理资料(为比较奠 定基础);
比较分析(最重要的一步);结论。
二、 运用 比较研究法 的基本要求
(一)要保证可比性
比较的标准要统一;比较的范围、项目要一致; 比较的客观条
件要相同。
(二)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运用比较法的条件与规则
袁振国:运用比较研究法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同一性;双边性;可比性。
运用比较法的规则:资料的可靠性与解释的客
观性;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比较;比较事物的本质。
中法高校学生实习比较研究
邓慧丽
(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 武汉 430079)
摘 要 : 学生实习是联系学习与就业的重要渠道 。 高校扩招以后 , 在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见习问题日
益突出 。 笔者对中法两国高校学生实习情况做了概述和比较 , 并分析了法国高校学生实习的有利条件 , 结合 中国国情 , 针对当下中国高校学生实习活动中的教学与实践能力的脱节 、 实习岗位少 、 实习工作与学生所学专 业不对口以及实习生权益保护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
关键词 : 高校学生 ; 实习 ; 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 : G515.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7- 2187( 2011) 05- 0049- 03
一 、 实习的重要性
在校生实习作为联系教育与就业的纽带 , 其重要性日
益凸现出来。
首先 , 实习是学生检验课堂理论 , 将所学专业知识内
化为自身专业能力的一个过程 。在课堂上 , 学生所学都是
课本上前人总结的经验理论、工作方法和技巧以及职场所
需要遵循的原则等内容。通过背诵记忆 , 学生在考试中可
以取得合格甚至优异的成绩 ,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 , 结果往
往不尽如人意。实习 , 就是学生真正踏入职场之前对他们
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检验和内化的过程 , 使他们可以在工
作当中自如地学会使用自己的专业知识 , 提升专业能力水
平。
其次 , 实习是学生接触社会的试验场 , 对学生的组织
协调能力 、 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等是一次考验 。
大学生活相对单纯 , 很多学生走出校门后面对形形色色的
人和事都会有一种无所适从的茫然和迷惑。 / 一些实习生
与社会接触较少 , 对人际关系过于理想化 , 心理素质较
差 0 [ 1] , 在实习过程中很容易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及
时发现这些问题 ,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领导
才能、人际交往能力和在复杂的社会中生存的能力是十分
重要的。
最后 , 实习有利于学校检验教学成果 , 有利于课程结
构的优化 , 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现代高校教学中 , 有相
当一部分课程是与现实社会的需要脱节的。教材陈旧 , 教
师思想观念落后 , 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 严重阻碍了人
才的培养。将学生放到现代社会中去实习锻炼 , 既可以了
解最新的学科动向 , 又可以反映出课堂教学的不足 , 增强
学校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 , 从而推动学科现代化发展 ,
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者。
二 、 中国高校学生实习现状剖析
1. 教学与实践能力的脱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 , 忽视学
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许多教材陈旧 , 思想观念和方法理论
没有及时更新 , 使得学生学到的都是 / 过时 0 的知识 , 在实
际中无法运用。
学校的考核体系大多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 , 对实践教
学环节的重视不够。学生实习常被看做可有可无的事 , 实
习经历得不到核实 , 实习质量没有保证 , 使实习形同虚设 ,
起不到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
教师理论教学任务重 , 学生得不到科学的实习指导 ,
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普遍较差。实习单位希望学生是 / 成
品劳动力 0 , 它们不愿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培养实
习生 , 因为这会增加成本 , 降低效益。
2. 实习一岗难求
高校扩招后 , 大学生数量激增 , 很多学校不能提供足
够的实习岗位 , 许多学生转而自行寻找实习岗位。但许多
企业都不愿招收实习生 , 大多数企业认为 / 实习生工作被
动怠惰 , 缺乏起码的工作和人际交往常识 ; 实习期通常是
在寒暑假 , 实习期限短 , 实习生很难在实习期内为企业创
造效益 ; 多数实习生接受企业就业培训后会跳槽 , 即使有优秀的人才也很难被实习单位留用 0 。 [ 2] 其次是学校 需要
向实习企业支付一定的实习费用 , 给学生发放实习生活补
贴 , 学校财务压力很大。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 , 很多学生在低报酬甚至零报酬的
情况下也难得求到一个实习岗位 , 这种现状又为某些用人
单位以实习为借口榨取学生的廉价劳动力提供了土壤。
3. 实习工作与专业不对口
由于实习期限短暂 , 实习生很难在实习岗位上真正地
运用所学专业知识 , 大多数企业、事业单位倾向给实习生
安排繁杂琐碎的事务。实习单位认为这样一方面可从中
发现实习生的潜力 , 另一方面也可省去职业培训环节 , 节
约企业成本。结果是实习生学无所用 , 没有得到应有的锻
炼 , 实习质量不高 , 就业时由于缺乏相关工作经验而困难
重重。另一个弊端是使许多学生就业时专业不对口 , 造成
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学校在安排实习岗位时具有随意性 , 学生实习不能巩
固专业知识和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 , 进一步导致校企合作
不深入 , 也不能长久。长期下来 , 实习非但不能体现高等
教育的作用 , 反而不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 更不利于经济、
社会的发展也损害了高等教育的形象。
4. 实习生权益缺乏法律保障
首先是取得合理的劳动报酬没有保障。很多企业不
给实习生发放工资 , 或者只发放很低的实习补贴。我国法
律对实习员工在工作期间的报酬无明确规定 , 致使实习生 经常被当做廉价劳动力使用。其次是 / 休息休假权利没有 保障 0 [ 3] 。实习生顶岗实习 , 除按正常工作外 , 实习加班加 点地工作 , 正常休息和休假的权利受到损害。最后 , / 人身 损害赔偿无保障 0[ 3] 。由于实习生与工作单位的关系不属 于正式劳动关系 , 很多学生也没有与实习单位签订劳动协 议和合同的意识 , 单位本身又很少主动与实习生签订合 同 , 加之法律对校方和劳动单位的职责规定不明确 , 学生 在实习期间遭遇人身伤害后 , 常会出现校方企业互相推诿 责任的现象。
三 、 法国高校学生实习情况
1. 抛开固定教材 , 接触学科发展最新动态 ( 找外语文
献 )
/ 法国大学授课没有固定的教材 , 具体内容由任课老
师决定 , 任课老师将世界近期本专业领域内取得的最新进 展编入教材内 , 使学生能及时获取最新知识 0 [ 5] 。在这样 的教育环境下 , 学生、教师都明白教育的目的在哪里 , 学校 也能切合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 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 学生所受的教育与最新的社会要求接轨 , 他们视野开阔 ,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普遍较强 , 在实习时很受企业的青 睐。
2. 企业接纳性高
/ 法国企业普遍对接受高校学生实习有积极性。 0 首
先 , 企业在工程技术或者管理中遇到问题时 , 希望实习的 学生能给予解决 , 或由学生带回学校与教师共同解决。因 此大多数企业会要求实习生仔细观察企业存在的各种问 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其次 , 学生实习的时间至少在六周以 上 , 可以顶岗工作 , 为企业带来可观的价值。 [6]
此外 , 法国政府十分重视在校大学生的实习 , 出台了
一系列行政规定和措施 , 规范和方便企业接纳实习生 , 其 中最为重要的是 / 政府指导规范了一项普遍被社会所接受 的大学生 - 实习公约 . 0 [7] 。根据学校和企业签定的该类公 约 , 企业承认有接受学生实习的社会义务 , 并积极为学校 联系大学生实习提供方便。对那些聘用应届和失业大学 毕业生的企业 , 政府在一定期限内免收其社会福利分摊金 及一些税收 , 且酌情按聘用人数给予一定补贴。
因此 , 法国的企业对于接纳高校学生实习普遍都是积
极的 , 并且大多数企业均有接纳大学生实习的计划 , 大企 业在网站上还专门设立了学生实习的网页 , 供学生了解和 选择 , 学生寻找实习岗位也比我国相对容易。
3. 学校企业联系部牵线搭桥 ( 外语文献 )
/ 学校设置企业联系部 , 负责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 帮 助学生实践课堂所学的内容 0 [8] 。法国高校与企业大都签 订了实习协议 , 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学生在企业做完实习
必须提交实习报告 , 报告摘抄字数和引用图表均有限制 ,
这促使学生在实习时深入了解、思考企业运作模式 , 为企
业和学生双方互相了解提供了条件。
法国高校的企业联系部和我国部分学校设置的大学
生就业指导中心类似 , 都是在学生和企业之间起纽带作
用。它们联系愿意且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的单位 , 并
且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 以便科学地选择实习岗位 , 为
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
四 、 借鉴
1. 针对教学与实践的脱节
在高等学校教育中 , 首先要重视教材的更新 , 使学生
能了解到本学科最前沿的动态 ,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
践能力。其次 , 要注重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 , 对教师
进行集中培训 , 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 使他们成为传播现
代化知识 , 科学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的主力军。再次 , 要
优化教学考核体系 , 在考核中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 ,
提升实践教学的高度 , 使教师和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实践能
力的培养 , 注意理论知识的运用。在考核体系中重视实习
真实性和实习质量的考察 , 确保实习真正起到检验理论知
识培养实践能力的作用。最后 , 学校和政府机构要尽一切
努力使学生的实习机会和实习质量得到保证 , 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2. 针对实习岗位难找
加强政府立法 , 鼓励有能力的企业接受大学生实习 ,
对接收实习生的企业单位予以政策或税收优惠 , 提高企业
的社会责任感。促进校企长期合作 , 建立固定的学生实习
基地。做好学生的实习动员 , 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 , 鼓励
学生勇敢接受有挑战性的实习岗位 , 减少学生主观原因造
成的岗位短缺。
2010 年 3 月 1 日起 5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
业生就业见习条例 6 正式实施。其中第六条规定 : / 县级以
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优惠政策 , 鼓励各类企业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接收学生实习和毕业生见习 , 为
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吸纳、培养和储备人才。 0 第八条
规定 : / 保障学生实习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机关、国
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应当
按照在职职工的一定比例接收学生实习 , 具体比例由地级
以上市人民政府确定。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社
会组织应当为学校组织的学生实习活动提供帮助和便
利。 0
这份全国唯一的法律文件在确保学生实习岗位 , 明确
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在接纳学生实习方面的职责和义务方
面起到了示范作用 , 值得我国其他各省市借鉴。
3. 针对实习生维权难
5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 6
也为维护实习生实习期间的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该条
例规定 : 学校、实习单位、学生三方都应签订实习协议 , 协 议应包括意外伤害保险、损害赔偿等约定 , 并且规定要支 付实习生一定的劳动报酬 , 而且必须支付生活补贴 , 标准 是不低于当地最低公资标准的 80%, 不高于 120%。这是
全国首个维护实习生权益的条例 , 对全国其他地区都有借 鉴作用和指导意义。
4. 针对校方对学生实习所负有的责任
首先 , 学校应该指导学生提早做出职业规划 , 帮助学
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 , 避免学生实习的盲目性。其 次 , 学校应该做好实习前的动员工作 , 使学生对实习期间 可能发生的事务有必要的心理准备。并且学校应该积极
与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协商 , 为学生安排好健康安全的 实习环境。再次 , 实习经费是阻碍学生实习的一大障碍 ,
学校应该努力解决实习经费的问题 , 保证学生实习的顺利 进行。最后 , 在学生实习期间 , 学校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地 了解学生实习状况 , 保证学生实习的质量。学校有责任维 护学生的权益 , 当学生的权益受到实习单位侵害时 , 应积 极帮助学生争取正当权益。
总之 , 学校是造就人才的摇篮 , 应该使学生在生理、心
理、专业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做好相应准备 , 迎接实 习和毕业见习的考验。一个不变的真理是 / 就业指导应该 在大学里提升到一个更重要的地位 0 [10] 方能使大学教育
更好地发挥培育人才的作用。
五 、 结语
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和法国高校学生实习的现状 , 指
出了中国高校学生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 并对法国高校学 生实习的有利条件作了分析 , 根据法国学生实习的有效经 验对中国高校学生实习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 对改善中国高 校学生实习的现状具有现实意义。加强教学与实践的联
系 , 加深企业和学校合作以便为学生实习提供更多的岗
位 , 是当下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5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
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 6 是全国首个为在校学生实习和 见习提供法律规范的法律条例 , 相信不久的将来全国各地 都会有类似的法律法规出台 , 以保障实习生权益 , 保证实 习质量。希望中国高校的学生都能通过实习锻炼好自己
的实践能力 , 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
[ 1] 罗霞 .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现状及策略探究
[ J] . 新教师教学 , 2010( 7) .
[ 2] 邓泳秋 . 大学生实习为何一岗难求 [ N ] . 南方日报 , 2010( 07 - 15) .
[ 3] 张燕 , 黄巧玲 . 实习大学生权益保障问题探讨 [ J ] . 金卡工程 # 经济与法 , 2010( 1) .
[ 4] 崔玉隆 . 大学生实习相关法律问题的探讨 [ J] . 法制与社会 ,
2008( 514) .
[ 5] 陈鲲 . 法国高等教育的特色 [ J ] . 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
报 , 2007( 2) .
[ 6] 孙建红 . 法国大学教育特色 [ J] .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 高教研
究版 ) , 2006( 3) .
[ 7] 才楹楹 . 职场实习 : 法国大学生就业必经之路 [ E B/ OL] . 深
圳新闻网 , 2007- 7- 20.
[ 8] 董金玲 . 法国高等专业学院教育及其对我国应用型人才培
养模式的启示 [ J] .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 2008( 2) .
[ 9] 黄建如 . 比较高等教育 # 国际高等教育体系变革比较研究
[ M] . 北京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08.
[ 10] Ernest L. Boyer, / College: Th e U ndergraduat e Ex perience
in America0 [ M] . San Francis co : H ar per & Row , March1987, 271.
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是在人工控制教育现象的情况 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教育现象的变化和结果的方法。实 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前者基本上是在人 工设置的条件下进行,可借助各种仪器和现代技术。后者在 日常教育工作的正常条件下进行。两者都要保证受试者处在 正常的状态中。 实验法一般分三种:(1)单组法:就一个 组或班进行实验,看施加某一实验因子与不施加实验因子, 或在不同时期施加另一实验因子在效果上有什么不同;(2) 等组法:就各方面情况相等的两个班或组,分别施以不同的 实验因子,再来比较其效果;(3)循环法:把几个不同的 实验因子,按照预定的排列次序,分别施加在几个不同的班 或组,然后把每个因子的几次效果加在一起,进行比较。实 验法进行的步骤是:①决定实验目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拟 定实验计划;②创造实验条件,准备实验用具;③实验的进
行,在实验过程中要作精确而详尽的记录,在各阶段中要作 准确的测验;④处理实验结果,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慎重 核对结论,力求排除偶然因素作用。与实验法有关的还有模 拟法,即创设专门类似物(模型)或情境的办法。科学模拟 便于进行精确分析,把所得结论用于现实环境。
、教育实验研究法的一般程序
(一)实验的准备阶段(教育实验研究的设计):形成 研究假说;
确定理论框架;确定自变量;明确评价因变量的指标; 选择实验设
计类型。
(二)实验的实施阶段 :
(三)结果的总结评价阶段:在分析的基础上,写出实 验报告。
中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研究
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课课究的基本方法研
一、课察法
1,课察法,课了了解事课相~而课课某课课象的本课和课律。真从
2,课察法的步课,课察法的课施分课以下三步课个,步课之一就是课行课察研究的课课,此步课可分课如下方面,几个
;1,作大略课课和课探性课察。
课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搜集材料~而在于掌握基本情~以便能况正地课整课察课程。例如,要课察某一课的工作~便课课先到确划个教教学当
学教况学况条校大致了解课位课的工作情~生的情~有课的课境和件等等。课可以通课课和校课课人课课~课课一些有课的材料~如案、日课跟教学教教学、学听生作课等~以及课等方式课行。
;2,定课察的目的和中心。确
根据究任课和究课象的特点~考课弄楚什课课课~需要什课材料和研研清
条确确件~然后作明的课定。如果课课定不明~课察便不能集中~课果就不能深入。课察不能有中心~范课不能太~全部课察要课课一中心课几个广个
行。如果必课要课察中心~那就采取小课课察~分工合作。几个
;3,定课察课象确
一是定课课察的的课范课~确体
二是定课课察的案课象~确个
三是定课课察的具课目。比如~要究新分配到小任的中课确体研学教
或大课课课生在课余课课课行课课、文化课修的情~那课~课课察课就是课工作况体教
年限一年或年的新课。在课一课范课~再定下具课察所小达两教体内体哪几
学哪几个教研哪教体确~课中的些课。具课察名课定以后~再把课课察的课课、课合、具课察课目定下。体确来
;4,制定课察课划
课察课除了明课定课察的目的、中心、范课~以及要了解什课课课、划确
搜集什课材料之外~课课安排课察课程,课察次、密度、每次课察持课的课当数
课~如何保课课察课象的常课等。
;5,策和准课课察手段划
课察手段一般包括课,两
一课是课得课察课料的手段~一课是保存课察课料的手段。
课得课察课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课器官~但有课需要一些课课课置的课器来帮屏装助课察~如课察、课算机课端置、更高课的如课作反课器等。课些课器主要起方面作用,保课课察的客课性提高课察的精性。两与确
在保存课料的手段中~人课是天然器官。但课课课察主课在一起的与体
保存手段缺乏精性和持久性~也不能课课课料的客化。因此~人课先确体
利用文字、课形等符手段~课而又利用课影、课音、课像等技课手段~把课号
察课瞬课课生的事、物、以永久的方式~准地、全面地课课下~供状况确来
研究地反课课察课料和分析课料所用。
无课一课手段~都课在课察课始前就准课好~课课察中使用的课课器也课事哪
先作好功能课课~以保课在使用课程中不出课障碍。课于课察人课课~必课掌来握使用课器的基本方法~知道在课察中课做些什课。如要课课、全面拍课一并
堂课~一部课像机是不课的。课察者课准课部课像机~事先作好分工。几并即
使是作课察课课~也需要事先作好课课。在课课课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课课课的课目~课可以课定一些课课符~以量少课课课课课课文字的课课。号尽减写
我课以中生课堂行课课课课例~课表学5,1。在下面表格中~究人课根研据究需要~列出他课课在课堂上生可能课生的行课。但课所列不完研学估会
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课课察课在需要课使用。究者如果要课课人助课研帮
察~必课事先和课察人课课楚每一课目的具所指~遇到意外情的课清个体况
理方法~要求他课熟悉每一课目的所在位置。课了课妥起课~课可以在正个
式课察前先作次课察课课~助课察人课熟悉表格的容~如课课表格的缺几帮内
陷~可在正式课察前作出课整。
;6,课定课一性课准
课了增加课察的客课性~课了便于衡量和课价各课课象~课了易于用量数来达表课察的课象~课了使课察课果可以核课、比课、课课和课合~必课事先考课自己的课察可能涉及到的各课因素~课每一因素课定出课一的课准。每次课并
察或课察同一课象的不同课察者~要课持采用课一的课准去衡量。课主要在于~不同的究课目常涉及到不同性课的课准。如,有的涉及到课位课课~如研会
怎学怎课衡量生表课的知课课量~有的涉及到定课课课~如课才算课反课律~有的涉及课算方式课课~如课登课和表生之课课生的矛盾的课率~等等。课怎达学
课似课课~都课事先做好课一课定。
;7,逐段提出课察提课
在课察课的基课上~课课每次或每段;次同一性课上一容的课察课划几内
成一段,课察提出具提课~以便使课察者课每一次课察的目的、任课和要课体
得什课材料非常明。课察提课可以包括本次课察要解的具课课~确决体并且课当来在前一次课察的基课上~课课深思熟课之后提出。亦可采用表格的方式~以便于分课课课。
课察课课课程~加以分析究~得出某课课课。也课可以形研个研成某究课课。
二、课课法 ,
同课是课了了解事课情~分析事课情~得出课课~课课某课课课~以便况况改课工作;包括改课究方法,或形研研成新的究课课。
包括课卷课课、课课课课等。了解事课情、分析情、课究~得出课课况况真研~课解课法或课一步究的方案。找决研
课例课明课课法的操作课程,
抽课课课的主要步课
在课课的抽课操作中~整课程可大致分课如下步课,个
1.确确确定课课的目的;定课课~形成假课~通课课课课课假课~使课课明化~得出课课,。
2.确体从体与体定抽课课。要中课行抽课的课课要得到信息的课课;目课课体从体个,一致。课本得出的课课适用于被抽课课~超出课范课课课的适用程度取于决体与体异被抽课课目课课的差程度。
3.确数与数定待收集的据。一般只收集课课目的有课的据~课课的课课表会降低回答的课量。
4.课课抽课方法。课课课中的课课位作课基本上可定下。体哪个体来
5.课制抽课。如校名课、生框学学册花名等。
6.确确断体会确定需要的精度。因抽课课课是要由课本推课~课有某些不课定性。一般是课相课课差或课课课差作出率概水平上的要求。
7.估估课课本容量~课课用。
8.抽课课课~在小范课课课一下课课表~做些必要的内填改课。
9.课地课课工作的课课。按抽课方案课行课课。课收回的课课表的课量及课课行课课。课不回答的表要有课理方案。
10.根据所用的抽课方法课行据分析。数
11.可课同课的据采用数它其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课。
12.写体它将来出课课课告。留存有课课的信息~课可能课的抽课起指课作用。
课于教概育课象~有课课于课行课格意课上的率抽课~可以考课采用下列方法抽课,课中课出从体内概若干有代表性的大课位;群,~在群课行课率抽课~一小课中课出从个体研体数个体接近于究者课课平均的印象的那些~课本限于课中易于取到的部分~课本是便课取的~课本体随由自愿被课课的人课课成~等等。但课课课得到的课本要课课适当数慎的据分析方法~课课课也要重~课充分利用其信息它确教研研课行核课、课。在育课象的究中~究者的智恝、课课和抽课技课的有机课合~是课取好课本的课课。 三、课课法,
是想描述某些行课的~或状况状况与推课某些行课的;包括,能力成就~性、课个从趣、课机、课度、课念及心理需要等,~而考课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课一步形成新的究课课。研
在教学学研育和心理中~课量被用作定量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课、课和课课。;课例~如估断XXX老课所做的“学学生自能力课课;课课,”~就是课了了解小中高年课生的自能学学学达力究竟能到何课程度,。
所课课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课~某课物或课象所具有的性或特将体属征用字或符表数号来教学内示出的课程。课课法是育和心理课量的一课主要容和形式。
课课的客课性是课于课课系课化课程好程度的指课。课课的坏控制~在不同课课课于同一个被课~或同一课课课于不同的被课~其意课都课课是相同的。保持刺激的客课性课要遵照一定的程序予以控制。;如周文琴老课在做课一课课前邀课我去在他课的家课上的课课~目的就在于排除和会响避免人课因素影~排除课课的意性和随
真课性~课课课课课准的同一性,。
推课的客课性指课同一课果不同的人所做的推课课课一致~同一人在不个同的课课课同一课果的所做解课课课相同。
四、行课究法,研
行课究法是一课研内教研适课小范课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课、课课课律~而是课课教教践研育活课和育课中的课课~在行课究中不地探断决教研将与索、改课改课工作~解育课课课课。行课究改革行课研与教践体究工作相课合~育课的具改革行课课密相课。;特点是课课行、课课价、课修改,。
模式基本是,课行课考察反划——————即教个体思;课课课价,。课课课比课适用。
另——研——体划——一课模式,课课搜集课料初步究课课课课制课具课课课课行课体划——
——课课课价
从研几个个上述行课究法的步课中可以课课三明课的特征,
一是具有课课性~所有的课想、课、~都课于一课划个放的课课系课中~都是可修改的~
二是课强的课合性性~究者、课、行与参与研教体政人课的全小课成课参与研行课究法课施的全课程。
三是在整究课程中~课性课价、形个研断成性课价、课课性课价课穿于行课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课。
具课课体操作方法,
1,课课,课一课段的任课是课课课课。课或校工作中的课课~课行反教学学思课课课课~根据课课情课行课~得出行课并况断改课的最初课想。在各步课中~课课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收集课料初步究,课一课段研教研教教成立由人课、课和育行政人课课成的究小课课课课课行研研找决献初步课课和究~课解课课的有课理课、文~充分占有课料~究的人课参与研听体划共同课课~取各方意课~以便课课课课的课定做好课性课价。断
3,课定课课,课是体划个划研个最初课想的一系课化课。行课究法是一课课课的课放系课~所以课课课是可以修课更体划改的。
4,制定具课,课是课课课课的具体划体划体它决措施~以课课课课解课的需要课前提~有了~才课致它会状旨在改课课的干课行课的出课。
5,行课,是整究工作个研成课的课课。课一课段的特点是课课行、课课价、课修改。在课施课的行课中~划注意收集每一步行课的反课信息~可行的~课可以课入下一步课和行课。反之~课课课课划体划甚至基本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课整或修改。课里行课的目的~不是课了课课某一课想或课~而是课了解课课划决
课课。在行课究中~课程性课料的搜集、整理也是研非常重要的。
6,课课课价,首先要课究课程课行考察。考察容有,一是行课研内背景因素以及影行课的因素。二是行课课程~包括什课人以什课方式了课响参与
划课施~使用了什课材料~安排了什课活课~有无意外的课化、如何排除干
课。三是行课的课果~包括课期的与极极非课期的~课和消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课料~背景课料是分析课课划断想有效性的基课材料~课程课料是判行课效果是不是、由方案课和课课课的考察来怎来依据~课果课料是分析方案课来灵运数的什课课的效果的直接依据。考察要活用各课课察技课以及据、课料的采集和分析技课~充
课课课价课课上是课行课究课程及研研其课果的“反思”。反思是行课究第一个另个循课周期的课束~又是课渡到一循课周期的中介。课一课课包括,整理描述~课价解课~出究课写研个研告。课是课整究工作的课课和课价。课一课段除了要课究中课得的据、课料课行研数学研科课理~得到究所需要的课课外~课课课课生课一课课的课课课课作出解课和课价。
五、课课课课法,
课是课可以常用的方法。教教教践育课课课课法是根据育课所提供的事课~分析括概教挖并教育课象~掘课有的课课材料~使之上升到育理课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课新的教践教学研从育课活课的一课育科究方法。课课是要能课透课课象看本课~出课课课课中的课律~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找从教改课自己的学教。课行育课课课课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要注意课课的先 课 性;课念必课更新,
2,要全面考察课课的课象~充分占有原始的事课材料~且做到有“点”有“面”~“点”、“面”课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
3,要以教践凭当育课活课课依据~不能空想然~那是毫无价课。
4,要善于课行理课分析
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估计推断法 统计工作的主要环节: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
总体和总体单位:统计总体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简称总体。(它是由特定研究目的而确定的统计研究对象)
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叫做总体单位,简称单位。
标志和指标:统计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简称标志。
标志按其性质可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按其变异情况分为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
统计指标有两种理解,一是用来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基本概念;一是反映总体数量状况的概念和数值。 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连续变量的变量值是连续不断的,相邻的两个数值之间可以进行无限的分割,一般可以表现为小数。离散变量的变量值是间断的。
数据的四种计量尺度: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p28) 主要的调查方式和特点:普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特点:普查,通常是一次性或一周期的,应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以避免调查数据的重复或遗漏,保证普查结果的准确性,是专门组织的全面调查,内容全面、详细、准确。
抽样调查,节省经费、速度快、较高的精确度、灵活性即组织方便灵活,项目可多可少,调查范围可达可小 统计报表,统计资料具有统一性、全面性、动态性和可靠性
重点调查,重点单位的选择是根据研究的任务和目的有意识决定的,重点调查的目的是反映现象总体的基本情况。 典型调查,非全面性 变量值归组、组距和组中值及确定
单变量值分组是把每一种变量值作为一组,分组后将各组出线的次数加以排列。一般适用于离散变量且变量值变化的表现较少的情况。
组距分组就是将全部变量值一次划分为若干个区间,并将这一区间的变量值作为一组。 组中值(p69)
总量指标(时期和时点)和六种相对指标的特点: 计划完成程度的考核: 几种平均数的特点和公式
加权算术平均数及权数意义,加权算术平均数与简单算术平均数的关系
标志变动指标(标准差、标准差系数等)的含义和公式 分配数列左偏和右偏的确定 抽样推断的特点:抽样调查的特点
(1)抽样调查的调查单位比全面调查少得多,因而既能节省人力、费用和时间,又能比较快地得到调查的结果(2)在有些情况下,抽样调查的结果比全面调查要准确。(3)抽选部分单位时要遵循随机原则(4)会产生抽样误差,但抽样误差可以推算,并且可以加以控制
抽样误差的影响因素:抽样单位数的多少、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抽样方法、抽样的组织形式 抽样平均误差公式运用(含平均数和成数)及与抽样极限误差的关系 抽样成数及其抽样平均误差: 交替标志的均值及标准差 样本容量的确定及影响因素:样本容量是指样本中含有的单位个数
影响样本容量的因素:1)总体的变异程度2)允许误差的大小3)概率保证度(1—a)的大小4)抽样方法不同
样本容量的确定(p179)
抽样估计的优良性标准: 抽样的基本组织形式:
数量指标综合指数、质量指标综合指数公式及经济意义(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的) 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的计算特点
时间数列主要分类 增长速度与发展速度的关系 环比速度与定基速度的关系 平均增长量、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 季节比率的确定及意义 影响时间数列变动的因素: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波动、不规则变动
回归或趋势分析中用最小平方法拟合直线方程时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 相关关系的分类
1、按变量的多少分为单相关和复相关2、按相关的方向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3、按相关的表现形式分为直线相关河曲县相关4、按相关的程度分为完全相关、不完全相关和完全不相关相关系数数值意义: 直线回归方程的确定及参数值的意义 总变差与回归变差和剩余变差的关系 说明回归方程代表性大小的指标
计算题类型:
要求:(1)将表中所缺资料补齐;
(2)计算该企业产品产量的年平均增长量;
(3)计算产品产量的年发展速度和年平均增长速度。
2.根据下表资料,计算出以下数据: (1) (2)
1990年~1994年间平均发展水平、平均发展速度和年均增长速度;
以1994年为基数,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到2000年末可达到多少?年均增量?
3.
试计算:1、该序列的设备月平均劳动生产率 2、四季度设备的劳动生产率
4.某产品使用寿命在3000小时以下为不合格品,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00个对其使用寿命进行检查,
其结果如表:
根据以上资料,要求:按重复抽样,以95%的概率保证程度(即t=1.96)对该批产品的平均寿命和合格率进行区间估计。
5.某厂三种产品的销售量及价格资料
要求:利用因素分析法从绝对数和相对数两方面对该厂销售额的变动进行因素分析
6.
要求:用最小二乘法配合水泥产量的直线趋势方程,解释方程中b的含义,并预测2008年的水泥产量。
4、某产品使用寿命在3000小时以下为不合格品,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00个对其使用寿命进行检查,其结果如表: N=2000
计算重复和不重复抽样条件下的抽样平均数和抽样成数的抽样平均误差。
根据以上资料,要求:按重复抽样,以95%的概率保证程度(即t=1.96)对该批产品的平均寿命和合格率进行区间估计。 x
2500 3500 4500
3000以下
3000-4000 4000-5000
f
8 60 100 32 200
4280 574472
xf
20000 210000 450000 176000 856000
(x?x)f
25347200 36504000 4840000 47628800 114320000
2
5500 5000以上 合计
抽样平均数(平均使用寿命)的抽样平均误差
重复抽样(总体标准差未知,用
代替
)
s?
不重复抽样(在重复抽样的基础上,乘上
N?nN?1
或1?
nN
)
抽样成数(合格率)的抽样平均误差 重复抽样
不重复抽样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学生个体差异的基本结构和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