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丛书《开发婴幼儿的智力和才能》
婴儿在六个月前后~慢慢自己会爬了。这是自发性和表现能力开始萌芽的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里~婴儿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烈地表现了出来。
但是~如果周围没有学习的环境~婴儿的这种能力就会因为得不到表现的机会而消失掉~而且还会形成不理想的性格。
例如~当婴儿要满地乱爬的时候~父母因担心会出危险~而把他关在栅栏里面~不让他自由爬动~这样很可能使他产生出诸多身心障碍来。孩子不仅会因此失去运动能力~而且因为被剥夺了发展自发性的机会~最终会变成一个没有生气、缺乏热情的人。
在自发性开始萌动的这个时期里~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比如让他尽情地撕纸、瞎涂乱画等。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在培养一个任性的孩子~可结果恰恰相反~给孩子自由~会使他获得充分的自我判断能力。当然~这里所说的自由~是指在给予学习用具(纸、蜡笔、玩具等)的前提下的自由~否则是不可能培养出什么才能来的。
另一方面~如果家长采用禁止的方式~那么~不是养育出毫无朝气的孩子~就是养育出把别的孩子作为发泄对象而使用暴力的孩子。所以~在婴儿的手可以动的时候~就要把纸给他~让他尽情地撕。另外~也可在婴儿的手够得着的地方~挂上拨浪鼓之类的东西~让他去抓、去玩耍。使用手是孩子迈向创造的第一步。
六个月过后的婴儿~可以把图画书给他~随他自由地翻看。由于不熟练~他会把书弄破~对于这一点~家长事先应该有思想准备。
也应把图鉴拿给婴儿看~图鉴的内容最好和玩具相同:给他动物玩具时~就把动物的图鉴给他看,给他玩具车时~就把汽车的图鉴给他看。不久~他就会发现两者的共同点~从而对玩具和书更感兴趣。相似点的大量获得~将会成为孩子创造的源泉。
给婴儿准备的玩具~应该是那些能够任意摆弄的、可塑性强的东西(可任意拆装的东西)。具有自由创造余地的组装玩具更适合婴儿。同时~手感、色彩、清洁等也应作为选择玩具的依据。
泼洒出来的牛奶或水~也可让婴儿用手来涂抹一下~使他注意到可以画出很多有趣的图形。
当婴儿能够手拿铅笔画什么的时候~就随时准备好蜡笔和纸~让他随意地画。不要一下子把所有的颜色笔都给他~一次给一两种就行了。对一岁至一岁半的婴儿~父母要尽量让他尝试各种各样的画具~如蜡笔、水彩笔、铅笔、签字笔、万能笔等等。
也可以把废纸箱给婴儿玩。他会把它当做车子或是小房子之类的东西来玩~非常富有想像力。
在婴儿一岁半至两岁时~给他挖一个小沙坑~让他玩沙子吧。玩泥也是一个很好的主意~把泥团揉来搓去就是一种自然的基础造型训练。
带婴儿出去散步~让他感受一下周围的花草、动物、建筑物以及天上的云彩、星星和月亮~当然还有车水马龙的景象。
带婴儿到儿童乐园去~让他玩玩秋千、滑梯之类的玩具。让婴儿和小朋友一块儿玩吧。不要忘了给他多玩积木。
空瓶和空罐头盒也可以作为玩具提供给婴儿~让他把盖子打开、关上~在大的东西里放进小的东西~或让他自由地玩耍。
小木块、小石子和落叶也都可以作为玩耍的材料。
有时候还可以把毛笔、墨汁、一两种水彩颜料和画笔给婴儿~让他在纸上面涂鸦。不管他画出来的是什么~一定不要说“不行、不好看”之类的话~去问问他画的是什么东西~好好赞扬他一番。在婴儿两岁至三岁时~给他念图画书~把同样一本书反复地念给他听。
带婴儿到动物园、水族馆去~因为在那里可以看到平常看不到的兽、鸟和鱼。
和以前一样~把两三种颜料给婴儿~但是纸要更大或者质量更上乘。让婴儿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并自由地调配颜料~即使颜色涂得脏兮兮的也不要在意,同时~铅笔、蜡笔也尽他用。
在这一阶段里~常问问婴儿在画些什么~多多表扬他。一开始尽量让他画同一种题材~如房子、人、车子等~婴儿渐渐熟练起来之后会越画越好。一定不要指导或干涉婴儿~这会使他自由创造的萌芽夭折~使他的画变得索然无味。
接下来便是拓宽绘画的范围~并且至少每周都让婴儿画一次。绘画时任凭他想像~绝对不要加以指导。一两个月过后~你将会看到他的进步。
如果在三岁前给予适当的绘画训练~孩子到了四岁就会形成很好的结构感~而且会产生出具有独特创造性的作品。
三岁以前的孩子在画人时总是画不成样子~不是没有头发~就是手和脚直接从头上长出来。即便这样~也不能教他该这样或是该那样。孩子正是在无数次的错误尝试中~自己发现和认识物体的形状的。
四岁以后的孩子进步非常快~刚满四岁时还只会画“头脚人”的孩子~三个月之后几乎都能画出四肢齐全的人了。超过四岁才学绘画的孩子~效果就更明显一些~然而这样的孩子画出来的画~往往是概念化、雷同化的~没有趣味~看不出独特的创造力。
综上所述~零岁至三岁是孩子的能力真正成长的时期。三岁之前学画画的孩子~与四岁之后才开始学画画的孩子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三岁之前开始画画的孩子~他们的画不仅具有独创性~并且更接近人的本性,而四岁之后才画画的孩子~虽然对绘画技巧掌握得更快一些~但他的画却是呆板的。
据说~从幼儿时期就开始绘画的毕加索、科雷等人的画作~能够给予人一种强烈的吸引力,而从青壮年时期才开始绘画的马切斯、豪根等人的画作就缺少这种魅力。
马克思政治哲学发展的第二阶段
马克思政治哲学发展的第二阶段
2010年第6期
第34卷
(总第162期)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J.Shenyang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NO6,2010
Vo1.34
General,No162
【哲学研究】
马克思政治哲学发展的第二阶段
李福岩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从理性自由主义转向激进民主主义,这与他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密切相关.马克
思之所以能够针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与颠倒,以及对其法哲学中的整体主义,国家主义的超越,从理论上说,主要
是由于他对法国大革命作了初步的研究,”依靠法国的理论”,站在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
一
个结果.马克思颂扬民主制与人民主权,也试图以”真正的民主制”超越资产阶级的民主制与人民主权原则,达到
了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进一步理解,这为以后的思想转变打下了一个基础.
【关键词】法国大革命;马克思;政治哲学;民主主义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50(2010)06—0001—03
马克思政治哲学发展的第一阶段为理性的自由主
义.马克思把他青少年时代自发接受的伴随启蒙运动,
法国大革命而来的那种自由主义的观念化为了德国哲
学的理性形式:理性的自由主义.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到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发表的一系列论文,可以看
出,马克思主要依靠理性的自由主义对封建制度展开批
判的.llI
《莱茵报》的查封是马克思政治哲学发展的一个重
要转折点.《莱茵报》的查封是马克思自由主义与唯心主
义阶段的终结,开始了他由激进的民主主义一步步地走
向历史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开始采用更加
激进的法国大革命的民主理论攻击封建的普鲁士专制
制度,即”依靠法国的理论,而不是德国的理论.”[21
19世纪40年代,德目工商业的飞跃发展使资产阶
级力量壮大的同时,也壮大了在政治上反映其阶级利益
的自由主义运动与民主运动.支持民主运动的是”中等
阶级中的一些进步分子……他们想,只有建立一个立足
于人民至上的民主制度,才能公正地解决一切政治和社
会问题,特别是解决贫穷问题.”[31”从社会退回到书房
的马克思,政治思想日趋激进,成为了一个革命的民主
主义者.1843年5月,受到法国大革命实践与政治理想
激荡的马克思在致青年黑格尔派分子卢格的信中,表明
自己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反对德国封建旧制度,希望
德国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理想与激情.他说:”自由的
人就是共和主义者.”“只有这种自信心才能使社会重新
成为一个人们为了达到自己的崇高目的而结成的共同
体,成为一个民主的国家.”“最完善的庸人世界,我们的
德国,当然必定远远落后于重新使人恢复为人的法国革
命.”
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从理性自由主义转向激进民主
主义,这也与他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密切相关.1843年5
月到10月,马克思从科伦移居到莱茵省的小城克罗茨那
赫,研究了大量的历史着作,写下了五本笔记,即《克罗茨
那赫笔记》.其中,马克思对法国革命史作了深入的研究,
为他的历史研究,国家与法的观念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
础.他从施米特的《法国史》中摘录了大量关于所有制问
题的史料,十分注意所有制的变化和政治设施间的关系.
马克思所摘录的大部分书籍是阐述法国史的,几乎在其
中每一本书中他都注意到了1789年革命.~51843年10
月底到巴黎后,马克思继续进行法国大革命史的研究.
苏联学者瓦?奇金也特别提到马克思在巴黎研究法国大
【收稿日期】2010—04—28
【基金项目】2009—2011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后现代政治哲学的
关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福岩(1962一),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主要
从事社会政治哲学与马克
思主义哲学研究.
?
1?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总第162期)
革命的情况,”在流亡巴黎期问,他首先注意离他出生以
前的二十五年间社会上突然进发出来的那股震撼法国
绝对主义根基的巨大力量.他想知道雅各宾派和吉伦特
派之间的斗争情形,还编写了国民公会议员勒瓦瑟尔回
忆录的一份提纲;雅各宾派领袖的激进思想,意图,活动
使他极感兴趣,于是他研究起罗伯斯比尔,圣茹斯特,德
穆兰等人的着作来了.他还想编一本《国民公会史》,想
从凄惨的教训中得出某些必要的结论,可惜此事未能兑
现.”英国学者戴维?麦克莱伦也注意到,马克思在巴
黎期间对法国大革命作了大量的研究;他还认为,马克
思之所以未完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由于他计划写
一
部法国国民公会史.
事实上,马克思既没有完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
部着作,也没有编写《国民公会史》这部着作.这并不表
明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与国民公会史没有系统的研
究与思想,后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发展表明:马克
思作为一个革命家不同于书斋中的学者,在搞清了问题
之后,他要把研究的成果应用于革命的实践活动.所以,
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后来的大量作品中看到他对黑格尔
法哲学批判,法国大革命和国民公会研究的大量清晰的
研究成果.马克思把他对法国大革命研究的成果应用于
阐发他新世界观的基础,应用于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实
践活动.
马克思虽未完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部政治哲
学着作,但从遗留下来的草稿来看,他完成了体系化哲
学的突破与政治哲学研究方法的转变,受到费尔巴哈影
响的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泛逻辑主义对主体和谓语
关系的颠倒,马克思还批判了黑格尔从社会整体出发的
研究方法,黑格尔王权至上的君主立宪制观点,以及黑
格尔以国家的形式遮蔽,调和社会矛盾的思想.嘲
之所以能够完成上述批判任务,正是由于马克思对
法国大革命作了初步的研究,”依靠法国的理论”,站在
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一个
结果.反过来说,如果单纯”依靠德国的理论”,结合法国
大革命的自由主义精神,马克思最高只能站在理性自由
主义立场上达到对黑格尔法哲学定在中自由的认同,不
能实现对客观唯心主义的黑格尔法哲学的颠倒,以及对
其法哲学中的整体主义,国家主义的超越.
“依靠法国的理论”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马克思
颂扬了民主制与人民主权,”达到对民主制的相当含糊
的理解”[91.这既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未完成性质作
品有关,也与马克思对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民主制的肯定
以及意图超越的思想观念有关.黑格尔在法哲学中批判
了法国大革命的民主实践,法兰西的共和制和人民主权
观念,宣扬王权至上的君主立宪制观念.对此,马克思坚
-
2?
持法国大革命的政治原则,在政治民主范围内批判了黑
格尔法哲学中的”国家理性”和”国家意识”,认为”这个
人格化的理性具有的惟一内容就只是?朕意如此?这个
抽象.朕即国家.”?我国学者丁常春高度评价了《黑格
尔法哲学批判》对马克思政治转向的重大意义:”当他以
高屋建瓴之势横扫黑格尔法哲学中的反民主成分时,他
就由自由主义转向激进民主主义.”…】66马克思以激进的
民主观批判了黑格尔所极力维护的君主立宪观念,提出
“民主制是君主制的真理,君主制却不是民主制的真理.
……
民主制是内容和形式,君主制似乎只是形式,然而
它伪造内容.……民主制是一切形式的国家制度的已经
解开的谜.”?
在马克思看来,民主制是一切国家制度的本质,是
迄今为止一切国家制度发展的顶点.民主制具有以下一
些特点和优点:其一,民主制是人民主权的实现形式.在
民主制中,国家制度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只是整体人民
的一个定在环节,部分决定整体,即人民构成,决定国
家,而不是相反.马克思说:”必须使国家制度的实际承
担者——人民成为国家制度的原则.”[1oi72马克思在这里
使用的人民,人民主权概念和法国大革命时期所指的第
三等级,下层民众的含义是相同的,即各个不同阶级总
合概念,掌握政治权力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人民.
其二,民主制是法治共同体.在民主制中,法律是人民意
志的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成为人民自觉遵守
的规范.马克思说:”在民主制中,不是人为法律而存在,
而是法律为人而存在;在这里法律是人的存在,而在其
他国家形式中,人是法定的存在.”其三,民主制是普遍
利益和特殊利益的统一,”在民主制中,形式的原则同时
也是物质的原则.”[1op针对黑格尔把君主立宪制说成是
普遍利益和特殊利益的统一,马克思则把民主制看成是
普遍利益和特殊利益的统一-,这虽是一大进步,但并没
有真正超越卢梭等激进的法国民主主义者.对此,我国
学者王沪宁在《试论马克思对卢梭政治理想的扬弃》一
文中说:”马克思在卢梭的民主主义武库中寻找反对普
鲁士封建专制制度的武器,应用了卢梭的许多概念和推
理,接受了卢梭的政治理想.”_l12oo,
站在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的立场上,颂扬民主制
与人民主权,批判黑格尔法哲学与德国封建制度的同
时,马克思也试图超越民主制与人民主权原则.马克思
在现代的法国人(可能是勒鲁,德萨米,蒲鲁东等)那里
得到了一些启发,认为真正的民主制是政治国家消失的
形式.他说:”现代的法国人对这一点是这样了解的:在
真正的民主制中政治国家就消失了.这可以说是正确
的,因为在民主制中,政治国家作为政治国家,作为国家
制度,已经不再被认为是一个整体了.…?君主制与共和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总第162期)
制之间的争论始终是抽象的国家范围内的争论.政治的
共和制是抽象国家形式范围内的民主制.因此,共和制
是民主制的抽象国家形式,但这里共和制已不再仅仅是
政治制度了.”Uo]4
在这里,马克思所说的”真正的民主制”所指的不是
一
般资产阶级民主的共和制,而是消灭异化了的政治国
家和对私有制的市民社会进行彻底改造.马克思还指
出,北美,法兰西民主共和国和普鲁士君主国,都只是掩
饰相同的内容即私有制的一种抽象国家形式,一些庸人
们竞把法国大革命看成是民主共和制与君主立宪制之
间优劣的论争.在马克思看来,在法国大革命过程中所
建立起来的民主共和制国家中,尽管人民的单个成员在
他们的政治世界的天国是平等的,而他们在人世的社会
生活中却不平等.这里隐含着这样的虽不十分清晰但却
有些升华了的深刻内容,应当改造的,不是抽象的国家
政治形式——民主共和制和君主制立宪制,而是社会内
容——私有财产等等.当然,这一结论也是法国大革命
时期以及当时法国共产主义的结论.所以,马克思对政
治也有所批判,认为民主共和制只是政治领域内的自我
否定.马克思说:”政治制度到目前为止一直是宗教领
域,是人民生活的宗教,……现代意义的政治生活就是
人民生活的经院哲学.君主制是这种异化的完备表现.
共和制则是这种异化在它自己领域内的否定.”Bo142由此
可见,”作为马克思所理解的民主的目的是使国家再次
成为人的工具,即消除异化的政治工具.”U2]但是,马克
思还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形式以及变革的力量,只
是为以后的思想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
“依靠法国的理论”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马克
思达到了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进一步理解,把黑
格尔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错误观念翻转了过来.在这
一
时期,马克思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历史和经济的研
究,发现在封建社会及以前的古代国家中,政治领域与
经济领域等非政治领域是合一的,”政治国家构成国家
的内容,并不包括其他的领域在内”.而现代的资本主
义国家则是政治国家与非政治国家的分离,”则是政治
国家和非政治国家的相互适应”.马克思还借用契约理
论说,现代”国家制度只不过是政治国家和非政治国家
之间的妥协,因此它本身必然是两种本质上相异的权
力之间的一种契约.”?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是
法国大革命带来的,”只有法国大革命才完成了从政治
等级到社会等级的转变过程,或者说,使市民社会的等
级差别完全变成了社会差别,即在政治生活中没有意义
的私人生活的差别.这样就完成了政治生活同市民社会
的分离.”f伽
黑格尔法哲学虽看到了现代国家中市民社会和政
治国家的分离,并以此出发构建他的法哲学,但却颠倒
了二者的关系.因此,他没能领会”立法权完成了法国的
革命”.他虽然批判了自然权利,却在立法权上坚持”天
赋的立法者”,处处都从他的政治唯灵论降到最粗陋的
唯物主义.马克思批判道:”出生只是赋予人以个人的存
在,首先只是把他设定为自然的个体;而国家的规定,如
立法权等等,确是社会产物,是社会的产儿,而不是自然
的个体的产物.……贵族的秘密是动物学.”flo]”马克
思也指出了黑格尔法哲学的一项不自觉的功绩,即是马
克思也认为国家与道德是不可分离的,”人们想使道德
进一步同国家分离,想使道德进一步得到解放!他们这
样做证明了什么呢?只是证明:现代国家同道德分离是
合乎道德的,道德是非国家的,国家是非道德的.相反,
黑格尔给现代道德指出了它的真正的地位,这可以说是
他的一大功绩,虽然从某一方面(即这一方面:黑格尔把
以这种道德为前提的国家冒充伦理生活的实在观念)来
说是不自觉的功绩.”35
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
思回顾他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所取得的成果时说,他的研
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
既不能从他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
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
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
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
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参考文献】
[1】李福岩.理性的自由主义——马克思政治哲学发展的第一
阶段.学习论坛,2009(1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8.
[3?法]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3卷[M】.管士滨,译.北京:三
联书店,1980:14.
I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7.
【5儿苏】纳尔斯基等.十九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M】.金顺福
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75.
【6?苏】瓦?奇金.马克思的自白【M].蔡兴文等,译,北京:中国青
年出版社,1982:57.
[7JJ英]麦克莱伦.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M].夏威仪等,译一E
京:商务印书馆,1982:46.
[8】李淑梅.体系化哲学的突破与政治哲学研究方法的转变
哲学研究,2005(9).
【9】[法】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1卷【M].刘丕坤等,译.北京:
三联书店,1963:527.
【1O】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1]马克思主义来源研究论丛第四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12]Kolakowski.MainCurrentsofMarxism.OxfordUniversity
Press,1981:124.
【责任编辑李菁】
?
3?
马克思政治哲学发展的第二阶段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2010 2010年第6期
V01(34 第34卷
Normal Sconce (总第162期) Journal Unbe=ay(Social Edit幻 n)Genera,N0162 of Shenyang
【哲学研究】 马克思政治哲学发展的第二阶段
李福岩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睛要】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从理性自由主义转向激进民主主义,这与他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密切相关。马克
思之所以能够针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与颠倒,以及对其法哲学中的整体主义、国家主义的超越,从理论上说,主要 是由于他对法国大革命作了初步的研究,“依靠法国的理论”,站在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 一个结果。马克思颂扬民主制与人民主权。也试图以“真正的民主制”超越资产阶级的民主制与人民主权原则。达到 了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进一步理解,这为以后的思想转变打下了一个基础。 【关键词】法国大革命;马克思;政治哲学;民主主义 A【中图分类号】 A8【文献标识码 l【文章编号 1674l—5450(2010)06-0001-03 马克思政治哲学发展的第一阶段为理性的自由主 主义者。1843年5月,受到法国大革命实践与政治理 激荡的马克思在致青年黑格尔派分子卢格的信中,想 义。马克思把他青少年时代自发接受的伴随启蒙运动、 表明 法国大革命而来的那种自由主义的观念化为了德国哲 自己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反对德国封建旧制
度,希望 学的理性形式:理性的自由主义。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德国建立民主共和困的政治理想与激情。他
说:“自由的 到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发表的一系列论文,可以看 人就是共和主义者。”“只有这种自信心 才能使社会重新 出,马克思主要依靠理性的自由主义对封建制度展开批 成为一个人们为了达到自己的崇高目 判的。f1J 体,成为一个民主的国家。”“最完善的庸人世界,我们的 的而结成的共同 德国,当然必定远远落后于重新使人恢复为人的法国革 《莱茵报》的查封是马克思政治哲学发展的一个重 要转折点。《莱菌报》的查封是马克思自由主义与唯心主 命。”咿 义阶段的终结,开始了他由激进的民主主义一
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从理性自由主义转向激进民主 步步地走 向历史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开始采用更加 主义,这也与他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密切相关。1 843年 激进的法国大革命的民主理论攻击封建的普鲁士专制 月到10月,马克思从科伦移居到莱菌省的小城克罗茨5 那 制度,即“依靠法国的理论,而不是德国的理论。”闼 赫,研究了大量的历史著作,写下了五本笔记,即《克罗茨 那赫笔记》。其中,马克思对法国革命史作了深入的研究, 19世纪40年代,德囝t商业的飞跃发展使资产阶 为他的历史研究、国家与法的观念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 级
础。他从施米特的《法国史》中摘录了大量关于所有制问 力量壮大的同时,也壮大了在政治上反映其阶级利益 的自由主义运动与民主运动。支持民主运动的是“中等 题的史料,十分注意所有制的变化和政治设施间的关系。 阶级中的一些进步分子 他们想,只有建立一个立足 马克思所摘录的大部分书籍是阐述法国史的,几乎在其 于人民至上的民主制度,才能公正地解决一切政治和社 中每一本书中他都注意到了1789年革命。即51843年 会问题,特别是解决贫穷问题。”13114从社会退回到书房 月底到巴黎后。马克思继续进行法国大革命史10 苏联学者瓦?奇金也特别提到马克思 的研究。 的马克思,政治思想日趋激进,成为了一个革命的民主
在巴黎研究法国大 2010—04—28 【收稿日期 12009—201 【基金项目 ll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后现代政治哲学的关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J李福岩(1962一)(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社会政治哲学与马 克 思主义哲学研究。 ?l? 万方数据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总第162期) 革命的情况,“在流亡巴黎期间,他首先注意
持法国大革命的政治原则,在政治民主范围内批判了黑离他出生以 前的二十五年间社会上突然迸发出来的那股震撼法国 格尔法哲学中的“国家理性”和“国家意识”,认为“这个 人格化的理性具有的惟一内容就只是‘朕意如此’这个 绝对主义根基的巨大力量。他想知道雅各宾派和吉伦特
抽象。朕即国家。”【10p5我国学者丁常春高度评价了《黑格 派之间的斗争情形,还编写了国民公会议员勒瓦瑟尔回忆录的一份提纲;雅各宾派领袖的激进思想、意图、活动 尔法哲学批判》对马克思政治转向的重大意义:“当他以
高屋建瓴之势横扫黑格尔法哲学中的反民主成分时,他 使他极感兴趣,于是他研究起罗伯斯比尔、圣茹斯特、德
穆兰等人的著作来了。他还想编一本《国民公会史》,想 就由自由主义转向激进民主主义。”019’6马克思以激进的
从凄惨的教训中得出某些必要的结论,可惜此事未能兑 民主观批判了黑格尔所极力维护的君主立宪观念,提出
现。”阳英国学者戴维?麦克莱伦也注意到,马克思在巴 “民主制是君主制的真理,君主制却不是民主制的真理。
黎期间对法国大革命作了大量的研究;他还认为,马克 民主制是内容和形式,君主制似乎只是形式,然而
它伪造内容。 民主制是一切形式的国家制度的已经 思之所以未完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由于他计划写
一部法国国民公会史。 171 解开的谜。”00139
在马克思看来,民主制是一切国家制度的本质,是 事实上,马克思既没有完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
部著作,也没有编写《国民公会史》这部著作。这并不表 迄今为止一切国家制度发展的顶点。民主制具有以下一
些特点和优点:其一,民主制是人民主权的实现形式。在 明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与国民公会史没有系统的研 民主制中,国家制度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只是整体人民 究与思想,后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发展表明:马克
的一个定在环节,部分决定整体,即人民构成、决定国 思作为一个革命家不同于书斋中的学者。在搞清了问题 之后,他要把研究的成果应用于革命的实践活动。所以, 家,而不是相反。马克思说:“必须使国家制度的实际承
担者——人民成为国家制度的原则。”【l唧马克思在这里 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后来的大量作品中看到他对黑格尔
法哲学批判、法国大革命和国民公会研究的大量清晰的 使用的人民、人民主权概念和法国大革命时期所指的第
三等级、下层民众的含义是相同的,即各个不同阶级总 研究成果。马克思把他对法国大革命研究的成果应用于
合概念,掌握政治权力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人民。 阐发他新世界观的基础,应用于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实 践活动。 其二,民主制是法治共同体。在民主制中,法律是人民意
志的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成为人民自觉遵守
马克思虽未完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部政治哲 的规范。马克思说:“在民主制中,不是人为法律而存在,
学著作,但从遗留下来的草稿来看,他完成了体系化哲 而是法律为人而存在;在这里法律是人的存在,而在其
他国家形式中,人是法定的存在。”其三,民主制是普遍 学的突破与政治哲学研究方法的转变,受到费尔巴哈影 响的马克思批判-r黑格尔的泛逻辑主义对主体和谓语 利益和特殊利益的统一,“在民主制中,形式的原则同时
也是物质的原则。”【?咖针对黑格尔把君主立宪制说成是 关系的颠倒。马克思还批判了黑格尔从社会整体出发的 普遍利益和特殊利益的统一,马克思则把民主制看成是 研究方法,黑格尔王权至上的君主立宪制观点,以及黑 格尔以国家的形式遮蔽、调和社会矛盾的思想。181 普遍利益和特殊利益的统一,这虽是一大进步,但并没 有真正超越卢梭等激进的法国民主主义者。对此,我国 法 之所以能够完成七述批判任务,正是由于马克思对 国大革命作了初步的研究、“依靠法国的理论”,站在 学者王沪宁在《试论马克思对卢梭政治理想的扬弃》一 文中说:“马克思在卢梭的民主主义武库中寻找反对普 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一个 结果。反过来说,如果单纯“依靠德国的理论”,结合法国 鲁士封建专制制度的武器,应用了卢梭的许多概念和推 大革命的自由主义精神,马克思最高只能站在理性自由 理,接受了卢梭的政治理想。”IllllJO 主义立场上达到对黑格尔法哲学定在中自由的认同,不 能实现对客观唯心主义的黑格尔法哲学的颠倒,以及对 站在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的立场上,颂扬民主制 其法哲学中的整体主义、国家主义的超越。 与人民主权,批判黑格尔法哲学与德国封建制度的同 时,马克思也试图超越民主制与人民主权原则。马克思 颂“依靠法国的理论”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马克思 在现代的法国人(可能是勒鲁、德萨米、蒲鲁东等)那里 扬了民主制与人民主权,“达到对民主制的相当含糊 得到了一些启发。认为真正的民主制是政治国家消失的 的理解”191。这既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未完成性质作 形式。他说:“现代的法国人对这一点是这样了解的:在 品有关,也与马克思对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民主制的肯定 以及意图超越的思想观念有关。黑格尔在法哲学中批判 真正的民主制中政治国家就消失了。这可以说是正确 的,因为在民主制中,政治国家作为政治国家,作为国家 了法国大革命的民主实践、法兰西的共和制和人民主权 观念,宣扬王权至上的君主立宪制观念。对此,马克思坚 制度,已经不再被认为是一个整体了。”“君主制与共和 ?2?
万方数据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总第162期)
制之间的争论始终是抽象的国家范围内的争论。政治的 了二者的关系。因此,他没能领会“立法权完成了法国的
共和制是抽象国家形式范围内的民主制。因此,共和制 革命”。他虽然批判了自然权利,却在立法权上坚持“天
是民主制的抽象国家形式,但这里共和制已不再仅仅是 赋的立法者”,处处都从他的政治唯灵论降到最粗陋的
政治制度了。”[10}41 唯物主义。马克思批判道:“出生只是赋予人以个人的存
在这里,马克思所说的“真正的民主制”所指的不是 在,首先只是把他设定为自然的个体;而国家的规定,如 一
般资产阶级民主的共和制,而是消灭异化了的政治国 立法权等等,确是社会产物,是社会的产儿,而不是自然
的个体的产物。 贵族的秘密是动物学。”?B-一m马家和对私有制的市民社会进行彻底改造。马克思还指 克 出,北美、法兰西民主共和国和普鲁士君主国,都只是掩 思也指出了黑格尔法哲学的一项不
克思也认为国家与道德是 饰相同的内容即私有制的一种抽象国家形式,一些庸人自觉的功绩,即是马
进一步同国家 不可分离的,“人们想使道德 们竟把法国大革命看成是民主共和制与君主立宪制之 样做 分离,想使道德进一步得到解放!他们这 间优劣的论争。在马克思看来,在法国大革命过程中所
建立起来的民主共和制国家中,尽管人民的单个成员在证明了什么呢?只是证明:现代国家同道德分离是
合乎道德的,道德是非国家的,国家是非道德的。相反, 他
黑格尔给现代道德指出了它的真正的地位,这可以说是 们的政治世界的天国是平等的,而他们在人世的社会
他的一大功绩,虽然从某一方面(即这一方面:黑格尔把 生活中却不平等。这里隐含着这样的虽不十分清晰但却 有些升华了的深刻内容,应当改造的,不是抽象的国家 以这种道德为前提的国家冒充伦理生活的实在观念)来
政治形式——民主共和制和君主制立宪制,而是社会内 说是不自觉的功绩。”【啡35 容——私有财产等等。当
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 时然,这一结论也是法国大革命 思回顾他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所取得的成果时说,他的研 期以及当时法国共产主义的结论。所以,马克思对政 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 治也有所批判,认为民主共和制只是政治领域内的自我 否定。马克思说:“政治制度到目前为止一直是宗教领既不能从他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
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 现代意义的政治生活就是 域,是人民生活的宗教, 人民生活的经院哲学。君主制是这种异化的完备表现。 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
共和制则是这种异化在它自己领域内的否定。”IlOl42由此 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 人 可见,“作为马克思所理解的民主的目的是使国家再次 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成为人的工具,即消 除异化的政治T具。”【-习但是,马克
【参考文献】思还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形式以及变革的力量,只 『11李福岩(理性的自由主义——马克思政治哲学发展的第一 是为以后的思想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 阶段【JJ(学习论坛,2009(12)(“依靠法国的理论”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马克 【21,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fMl(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428(思达到了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进一步理解,把黑 【3?法斛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3卷【M】(管士滨,译(北京:三 格尔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错误观念翻转了过来。在这 联书店,1980: 14( 一时期,马克思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历史和经济的研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57(究,发现在封建社会及以前的古代国家中,政治领域与 【5J{苏l纳尔斯基等(十九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M】(金顺福 经济领域等非政治领域是合一的,“政治国家构成国家 的内容,并等,译(|匕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75( 【6】【苏1瓦?奇金(马克思的自faIM](蔡兴文等,译(北京:中国青 不包括其他的领域在内”。而现代的资本主 义国家则是政治国家与非政治国家的分离,“则是政治 年出版社,1982:国家和非政治国家的相互适57( [711英】麦克莱伦(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M】(夏威仪等,译(北 应”。马克思还借用契约理 京:商务印书馆,1982:46(论说,现代“国家制度只不过是政治国家和非政治国家 【8】李淑梅(体系化哲学的突破与政治哲学研究方法的转变【 J】(之间的妥协,因此它本身必然是两种本质上相异的权 哲学研究,2005(9) (力之间的一种契约。”110173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是 【9】【法】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l卷【M】(刘丕坤等,译(北京: 法国大革命带来的,“只有法国大革命才完成了从政治 三联书店,1963: 527(等级到社会等级的转变过程,或者说,使市民社会的等 【lO】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f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级差别完全变成了社会差别,即在政治生活中没有意义 【lH-q克思主义来源研究论丛第四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
的私人生活的差别。这样就完成了政治生活同市民社会 1983(
的分离。”[10900 Currents of Marxism(Oxford University【12]Kolakowski( Main
黑格尔法哲学虽看到了现代国家中市民社会和政 Press,1981:124 (
【责任编辑李菁】治国家的分离,并以此出发构建他的法哲学,但却颠倒 ?3? 万方数据
婴幼儿能力发展的第二阶段
婴儿在六个月前后,慢慢自己会爬了。这是自发性和表现能力开始萌芽的时期。正是在
这一时期里,婴儿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烈地表现了出来。
但是,如果周围没有学习的环境,婴儿的这种能力就会因为得不到表现的机会而消失掉,
而且还会形成不理想的性格。
例如,当婴儿要满地乱爬的时候,父母因担心会出危险,而把他关在栅栏里面,不让他
自由爬动,这样很可能使他产生出诸多身心障碍来。孩子不仅会因此失去运动能力,而且因
为被剥夺了发展自发性的机会,最终会变成一个没有生气、缺乏热情的人。
在自发性开始萌动的这个时期里,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比如让他尽情地撕纸、瞎涂乱
画等。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在培养一个任性的孩子,可结果恰恰相反,给孩子自由,会使他
获得充分的自我判断能力。当然,这里所说的自由,是指在给予学习用具(纸、蜡笔、玩具等)
的前提下的自由,否则是不可能培养出什么才能来的。
另一方面,如果家长采用禁止的方式,那么,不是养育出毫无朝气的孩子,就是养育出
把别的孩子作为发泄对象而使用暴力的孩子。所以,在婴儿的手可以动的时候,就要把纸给
他,让他尽情地撕。另外,也可在婴儿的手够得着的地方,挂上拨浪鼓之类的东西,让他去
抓、去玩耍。使用手是孩子迈向创造的第一步。
六个月过后的婴儿,可以把图画书给他,随他自由地翻看。由于不熟练,他会把书弄破,
对于这一点,家长事先应该有思想准备。
也应把图鉴拿给婴儿看,图鉴的内容最好和玩具相同:给他动物玩具时,就把动物的图
鉴给他看;给他玩具车时,就把汽车的图鉴给他看。不久,他就会发现两者的共同点,从而
对玩具和书更感兴趣。相似点的大量获得,将会成为孩子创造的源泉。
给婴儿准备的玩具,应该是那些能够任意摆弄的、可塑性强的东西(可任意拆装的东西)。
具有自由创造余地的组装玩具更适合婴儿。同时,手感、色彩、清洁等也应作为选择玩具的
依据。
泼洒出来的牛奶或水,也可让婴儿用手来涂抹一下,使他注意到可以画出很多有趣的图
形。
当婴儿能够手拿铅笔画什么的时候,就随时准备好蜡笔和纸,让他随意地画。不要一下
子把所有的颜色笔都给他,一次给一两种就行了。对一岁至一岁半的婴儿,父母要尽量让他
尝试各种各样的画具,如蜡笔、水彩笔、铅笔、签字笔、万能笔等等。
也可以把废纸箱给婴儿玩。他会把它当做车子或是小房子之类的东西来玩,非常富有想
像力。
在婴儿一岁半至两岁时,给他挖一个小沙坑,让他玩沙子吧。玩泥也是一个很好的主意,
把泥团揉来搓去就是一种自然的基础造型训练。
带婴儿出去散步,让他感受一下周围的花草、动物、建筑物以及天上的云彩、星星和月
亮,当然还有车水马龙的景象。
带婴儿到儿童乐园去,让他玩玩秋千、滑梯之类的玩具。让婴儿和小朋友一块儿玩吧。
不要忘了给他多玩积木。
空瓶和空罐头盒也可以作为玩具提供给婴儿,让他把盖子打开、关上,在大的东西里放
进小的东西,或让他自由地玩耍。
小木块、小石子和落叶也都可以作为玩耍的材料。
有时候还可以把毛笔、墨汁、一两种水彩颜料和画笔给婴儿,让他在纸上面涂鸦。不管
他画出来的是什么,一定不要说“不行、不好看”之类的话,去问问他画的是什么东西,好
好赞扬他一番。在婴儿两岁至三岁时,给他念图画书,把同样一本书反复地念给他听。
带婴儿到动物园、水族馆去,因为在那里可以看到平常看不到的兽、鸟和鱼。
和以前一样,把两三种颜料给婴儿,但是纸要更大或者质量更上乘。让婴儿想怎么画就
怎么画,并自由地调配颜料,即使颜色涂得脏兮兮的也不要在意;同时,铅笔、蜡笔也尽他
用。
在这一阶段里,常问问婴儿在画些什么,多多表扬他。一开始尽量让他画同一种题材,
如房子、人、车子等,婴儿渐渐熟练起来之后会越画越好
一定不要指导或干涉婴儿,这会使他自由创造的萌芽夭折,使他
的画变得索然无味。
接下来便是拓宽绘画的范围,并且至少每周都让婴儿画一次。绘画时任凭他想像,绝对
不要加以指导。一两个月过后,你将会看到他的进步。
如果在三岁前给予适当的绘画训练,孩子到了四岁就会形成很好的结构感,而且会产生
出具有独特创造性的作品。
三岁以前的孩子在画人时总是画不成样子,不是没有头发,就是手和脚直接从头上长出
来。即便这样,也不能教他该这样或是该那样。孩子正是在无数次的错误尝试中,自己发现
和认识物体的形状的。
四岁以后的孩子进步非常快,刚满四岁时还只会画“头脚人”的孩子,三个月之后几乎
都能画出四肢齐全的人了。超过四岁才学绘画的孩子,效果就更明显一些,然而这样的孩子
画出来的画,往往是概念化、雷同化的,没有趣味,看不出独特的创造力。
综上所述,零岁至三岁是孩子的能力真正成长的时期。三岁之前学画画的孩子,与四岁
之后才开始学画画的孩子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三岁之前开始画画的孩子,他们的画不仅具
有独创性,并且更接近人的本性;而四岁之后才画画的孩子,虽然对绘画技巧掌握得更快一
些,但他的画却是呆板的。
据说,从幼儿时期就开始绘画的毕加索、科雷等人的画作,能够给予人一种强烈的吸引
力;而从青壮年时期才开始绘画的马切斯、豪根等人的画作就缺少这种魅力。
第二阶段 当代世界的发展
第二阶段:两极格局时期(1945—1991年)
线索交织:国际关系、经济体系、经济发展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高速发展,进入垄断资本主义的成熟时期;社会主义突破一国范围,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长期对峙,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两种制度从冷战对峙进入到和平竞争,相互借鉴。战后一系列国际政治经济组织的诞生,如联合国、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加强了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整体世界迅速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在计算机与互连网、原子能、航天技术等高新科技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极大改变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同时,为全球化进程提供重要条件。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
一、两极格局形成时期 1945-1955年
(一)国际关系——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必修ⅠP110----113)
1.背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美苏两国失去战时同盟的政治基础,社会制度的对立和国家利益的矛盾,战时同盟关系→逐渐破裂
基础:美苏抗衡
①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成为资本主义的霸主;
②苏联政治影响力与军事实力增强
2.两极格局形成过程(与“冷战”局面形成重合)
(1)美国推行反苏**的“冷战”
A. 概念: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了除直接军事对抗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B. 序幕: 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公开呼吁西方国家共同对付苏联。
C. 政治:“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提出在世界范围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冷战开始的标志。
补充:1947年要求美国援助受到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提出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企图加于他们的奴役。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 公开对抗的开始 以间接方式(冷战)
D. 经济:马歇尔计划,即“欧洲经济复兴计划”,援助西欧恢复经济,从而稳定政治秩序、更好地遏制苏联。
补充:对欧洲经济援助,扶植和控制西欧国家,遏制苏联
美国应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美国政策的目的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 任何政府愿意协助复兴工作的,都将得到美国政府的充分合作。任何政府图谋阻挠别国复兴工作的,都不能指望得到我们的援助。
E. 军事: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美、英、法等国签订《北大西洋公约》,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
F.1949年扶植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造成德国分裂。
柏林危机(1948年,德国分裂)
(2).苏联的应对措施
A. 经济:成立经互会:1949年苏联和东欧国家为打破美国为首的经济封锁,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B. 军事:建立“华约”:1955年为对抗北约,苏、波、捷克等国签订《华沙条约》,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标志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C. 扶植建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造成德国分裂。
(3)美苏扶植下,建立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造成德国分裂。
3.局部“热战”
(1)朝鲜战争(1950—1953):1950年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953年双方签订停战协定。
(2)越南战争:二战后法国殖民者重返越南,越南共产党领导抗法斗争,迫使法国撤出。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被迫于1973年撤出,霸权地位受到冲击。 a. 法国(--1954)
b. 美国(1961—1973)
4.影响:①美苏对峙,分裂了世界;(不利于全球化的发展)
②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交替,对世界和平构成巨大威胁;
③但双方势均力敌,相互制约,从未爆发大规模直接武装冲突,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40年代中后期(以美国为主导)
构成: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
1.布雷顿森林体系——(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货币体系)
(1)背景:大危机及二战使人们认识到战后建立有效机制、稳定世界经济的必要性;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以英镑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崩溃;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企图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冲击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②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英国在战争中遭到巨大损失和破坏) ③重建战后世界秩序需要建立一个有利于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新机制 ④美国的经济实力在战争中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在工业生产领域占压倒优势,黄金储备占到资本主义世界总储备的一半以上,在国际贸易和金融方面也确立了统治地位)
⑤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以确立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
(2)基础:1944年7月,美、英、中等44个战时盟国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决定建立利于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机制,通过《联合
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3)建立: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成立,1945年,华盛顿。
(4)构成:国币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年)
宗旨:稳定国际货币体系
主要任务:稳定国际汇率;在货币问题上加强国际合作,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
B.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
宗旨:为成员国提供贷款,促进经济恢复发展,促进国际贸易均衡增长。初期,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后来,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支持
特点: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它国家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5)影响:利于稳定战后世界经济秩序,促进经济恢复贸易发展;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建立;确立了美国相当长时间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①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②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表现:a. 美国取得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控制权(认缴资金最多,获得最大投票权)b. 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各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固定)
A 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
B 国际货币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利于稳定世界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 分析:为什么说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有利于世界贸易的稳定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
客观上起到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拉动经济)
C 确立了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控制国际机构的方式:负责人安排、表决权
控制经济命脉——金融
联系现实美国金融危机
印发美元的程序:
国会批准→政府放债→美联储购买债券,以此发行货币
↘他国和个人购买
增加货币的好处:还债用美元支付,增加出口,低价掠夺资源,遏制战略对手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建立(1947年)
(1)原因: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促使各国政府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造成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加深了危机。贸易保护主义严重阻碍国际贸易,使各国认识到加强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2)建立:1947年美、中等23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宗旨: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促进经济发展。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4)标志:确立国际自由贸易体制,形成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5)作用:客观上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战后世界经济发展。
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构成:三大经济支柱——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主导:美国。
(3)发展趋势(影响):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①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②调整世界金融关系和世界贸易关系,促进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三)经济:美国一枝独秀,西欧日本苏联医治战争创伤,逐渐恢复
二、1955到80年代
(一)六七十年代起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今天的多极化趋势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欧洲走向联合——欧共体的建立(必修ⅠP114----115)
(1)背景:a. 共同的文化传统和心理认同感;b. 近代以来不断的冲突和战争使人们渴望欧洲统一;c. 二战使西欧丧失世界经济政治中心的优势地位,依附美国;d. 战后经济恢复较快,彼此联系密切,希望摆脱美国控制;e. 欧洲宿敌法国和德国的和解(“舒曼计划”)。
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走向联合,独立发展成为欧洲各国的共同要求
条件:a. 西欧国家有着普遍的文化传统
b. 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
c. 在经济恢复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的联系日益密切
d.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必要性
(2)进程
①1951年法、意、联邦德国等六国成立欧洲煤钢联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
②1958年六国签订《罗马条约》,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上述三个机构合并成为欧洲共同体成立,简称欧共体。
(3)影响:西欧经济上合作加强,实力大增;政治上开始摆脱美国控制,推行独立自主外交,严重削弱美国霸权地位;冲击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2、日本崛起成为经济大国(必修ⅠP115----116)
(1)原因:①基础: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推行民主化改革,铲除残存的封建落后因素。(联系明治维新)
②机会:“冷战”开始后美国转而扶植日本,削减赔偿、归还设备、提供资金和物资等。
③政策调整:重视科技与教育;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2)结果: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开始谋求国际政治舞台上政治大国地位;促进多极化趋势。
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改变以往单纯依靠美国的外交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②日本与西欧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
③对美国霸权构成挑战,也对两极格局形成冲击
3、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必修ⅠP116)
(1)背景:二战后,新独立亚非拉国家在美苏争霸的形势下,积极谋求维护自身独立,希望相互团结和支持。
补充: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独立
②新独立亚非拉国家为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
持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召开。
(3)主张:独立、自主、非集团、不结盟,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等。
(4)意义:标志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推动民族解放运动发展,促进多极化趋势。
4.小结:随着西欧日本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对美国霸权形成挑战;加上第三世界崛起和中国振兴,共同冲击了两极格局。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1.五六十年代经济高速发展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A. 指导思想: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方式:(注意单选题,细节)
①实现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
②制定经济计划,保证经济有序运行;
③扩大开支,政府采取措施调节社会生产。
C. 状况:
产生:罗斯福新政(见前)
盛行: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并取得一定的成功(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20世纪50-60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
调整及措施:;70年代初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持续飞涨,通货膨胀严重。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有制和私有制并存,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D. 结果:英美等国逐渐发展出政府干预与市场结合、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并存的混合经济
(2)建立福利国家
A. 目的:减少因贫富差距引发的社会问题。
B. 特点:从单纯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的保障。
C. 内容: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经济安全及较好的社会服务。
D. 构成: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
E. 影响:①低收入阶层生活得到保障,缓解矛盾、稳定社会;②扩大消费; ③加重国家财政负担,不得不减少政府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规模。 ④降低了劳动积极性
(3)新经济的出现
A. 概念: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包含了一系列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B. 概况:应用先进科学成果、革新技术,使新兴产业(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激光等)应运而生,极大推动经济发展。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十年持续增长。
联系现实
● 福利制度是“滞胀”时期社会稳定的原因之一。
● 希腊公民罢工反对财政紧缩计划(含减少福利)
● 主权债务危机,美官方公布13.4万亿美元,相当于GDP 的94%,加上社保
和医疗基金负债共102万亿。
2.七八十年代经济“滞胀”(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
政策调整: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有制和私有制并存,削减福利开支。
三、苏联经济改革(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景: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过程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背景: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严重制约苏联发展;1953斯大林逝世,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当选苏共**,全盘否定斯大林。
(2)内容:
①经济领域:重点:农业
以农业为突破口,改变高度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玉米运动),提高粮食产量。
工业—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②政治领域,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3)结果:一定程度冲击斯大林模式,取得一定成效;但无法在理论根本突破,缺乏正确指导思想,没有结合国情,缺乏实事求是精神。后期陷入混乱局面,改革最终失败,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重点:工业
①工业方面,运用价值规律,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优先发展重工业。(特 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②农业方面,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2)结果:改革前期有一定积极作用,军事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但未能冲破斯大林模式,没有科学理论指导,人民生活改善不多,后期国家陷入困境。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1975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苏联陷入经济与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社会危机。苏联出现社会动荡
(2)过程
第一阶段:经济改革
①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调整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
②问题: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经济: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以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命令;打破单一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取消指导性指标,代之以间接控制等。
第二阶段:政治改革
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纵容自由化思想,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3)结果:经济改革失败导致经济衰退;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动摇苏共的领导地位,引发思想混乱、民族分裂运动等,最终导致苏联解体。(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不复存在—两极格局随之瓦解)
第三阶段 当今世界(90年代以来)
一、苏联解体(必修ⅠP124)
1.背景:①1985年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陷入困境后转向政治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导致政局动荡。
②东欧剧变:各国社会制度根本性变化;
③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统一
2.苏联解体
(1)1990年苏共放弃执政党地位实行多党制,政局动荡,民族分离主义活动加剧。
(2)催化剂:1991年发生的“8·19事件”
(3)1991年12月,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签署阿拉木图协议,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辞去苏联总统的职务,苏联完全解体。
3.影响:两极格局最终瓦解。
(三)东欧剧变(必修ⅠP124)
1. 背景:苏联影响
2. 含义: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自1989年起,东欧国家执政的共产党和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根本性变化,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德国统一。
3. 结果:1990年,民主等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统一
二、世界格局变化(特点)——和平与动荡(必修ⅠP125----126)
1. 世界局势特点:和平与动荡并存
(1)由于两极对峙局面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
(2)地区冲突不断
A. 动荡原因:①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
②美国继续推行霸权政策,插手别国事物和区域争端,使区域性、小规模冲突增加
B. 动荡表现:①“冷战”结束后,一些国家和地区民族、种族、宗教和领土矛盾相继爆发。②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借口“科索沃危机”) ③国际恐怖主义呈现泛滥趋势:2001年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 补充:原来被冷战掩盖的矛盾逐渐暴露(事例:前南斯拉夫地区内战) 霸权主义依然存在(事例:北约空袭南联盟)
恐怖主义的威胁(事例:9〃11恐怖袭击)
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一超多强
(1)一超多强局面
①一超: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推行单边主义,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②多强: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以及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欧盟(联合步伐加快,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俄罗斯(经济不断好转,国际地位有很大改善)
中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多极化趋势
①状况:世界格局多极化是漫长复杂的发展趋势。
②影响:利于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利于推动建立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区域化原因: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
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五十年代,出现在欧洲(西欧三个共同体和《罗马条约》)
第二阶段:为六七十年代,欧洲趋势加强(欧共体);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出现经济区域集团(东盟)
第三阶段:八十年代至今,掀起新浪潮,出现三大区域集团
1.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1993
(1)基础:欧共体的合作缩小了成员国间经济水平的差距,为经济政治更高程度联合奠定基础。
(2)建立: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签署《欧洲联盟条约》,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正式成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
(3)标志: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欧洲各国合作更加广泛密切。
(4)发展: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问世,2002年正式启用;欧盟成员国不断增加。
(5)影响:符合欧洲整体利益和各国利益;提高欧洲国际地位,使之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
(1)背景:①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②欧洲联合和日本崛起挑战美国在国际经济中的优势地位;
③美、加、墨三国应对全球化挑战、实现自身发展。
(2)建立:1992年美、加、墨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正式成立。
(3)目标:逐步取消贸易壁垒,公平竞争,促进合作,增加就业。目的:应对来自欧洲和日本的挑战
(4)特点:世界第一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单纯贸易伙伴,不涉及政治联盟。
(5)影响:加强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促进成员国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国际竞争力;美国积极推动,加强美洲一体化进程。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1989
(1)背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亚太地区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
的地区,联系密切。
(2)建立:1989年澳、日、韩、泰、加、美等12国,在堪培拉召开亚太经济
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1991年,中国、中国台北、中国香港加入)。
(3)宗旨:1991年《汉城宣言》中提出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
贸易体制,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
(4)特点:世界上最大的区域集团组织;成员国之间的经济、文化差异性明显,
但经济结构互补性强;合作中,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自主自愿原则、单边
行动和集体行动结合——“APEC 方式”。
(5)作用:提高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主要成就: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及经济技术合作
制约因素:文化历史的差异
(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概念: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
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条件
(1)科技发展迅速提高生产力,提供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
(2)交通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提供了基本技术手段。
(3)市场经济机制被广泛接受提供了通畅的商品流通渠道。
(4)国际金融是催化剂。
(5)推动者: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推动作用。
(6)两极格局的解体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3.特点
(1)形成全球贸易体系,出现世界贸易组织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
(2)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日趋成熟,更加精细。
(3)跨国公司遍及世界,国际金融迅速发展,极大加强各国经济联系。
4.实质: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5.影响
(1)利:加速世界经济的联系、发展和繁荣。有效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
国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2)、弊:加剧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成为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
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引发全球性生态危机(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等),
影响全人类的根本利益。
6.发展中国家的应对策略:机遇和挑战并存,要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最大受益者: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
发展中国家的处境: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经济基础较差,技术水平低等原因)
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制定合理对策,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民族经济;积极主动的
参与全球化进程,谋求经济的全面发展
对全球化的新认识:
● 主权债务危机冲击了马克思“国家是不可能破产的”观点。
● 没有监控的全球化危害大。
全球化时代强国的标准:国际规则制定的影响力,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相对
平衡。
(三)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和中国的加入
1.世界贸易组织建立:1995年
(1)背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影响和依赖程度加深;
关贸总协定作为临时的多边贸易协定,难以适应贸易自由化发展的需求。
(2)建立:1995年,总部日内瓦,取代关贸总协定,是独立于联合国之外的全
球性经贸机构。
(3)意义: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4)决策方式:“完全协商一致”。
(5)作用: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节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贸易自由化,加
快经济全球化进程;促使各成员国生活水平提高和经济繁荣,努力减少成员国间
不平等,对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利益给予重视。
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过程: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国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
2001年12月正式加入。
(2)意义: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促进经济增长,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3)挑战:开放市场、减让关税,经济面临严峻挑战。
六、二十世纪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一)爱因斯坦与相对论(必修ⅢP112---113)
1.创立狭义相对论
(1)背景:随着物理学研究的发展,经典力学陷入危机,面临挑战。
(2)标志:1905年在《物理学纪事》上发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3)内容: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
2.将狭义相对论扩大为广义相对论
(1)标志:1916年发表《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2)内容:等效原理和广义相对性。
(3)影响: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促进天体和宇宙演化的观测研究及理论
探讨蓬勃展开。
(4)意义:近代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否定牛顿经典力学的绝对静止时空
观,广泛解释不同运动状态的物质,扩展了物理学应用领域,为原子能的利用奠
定了理论基础。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改变了人们对于宇宙的认识
过程
狭义相对论创立
标志: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论物体的电动力学》
主要观点:空间和时间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发生“尺缩
效应”和“钟慢效应
广义相对论
主要观点: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
质本身的分布状态
3.推动量子学的发展
(1)1905年提出光量子假说,解决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问题。
(2)1921年因光电效应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4.为人类和平进步而斗争
(1)一战中明确反战;战后奔走各国呼吁相互谅解;二战前呼吁争取和平,被
纳粹迫害迁居美国。
(2)二战中美国原子弹研究的发起人之一,但对原子弹造成大量平民伤亡终身
抱憾;战后致力于防止核战争,成立原子科学家非常委员会,倡议各国科学家用
自己的言行维护世界和平。
牛顿力学与相对论的关系
前者反映了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理论基础。
相对论只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没有否定整个牛顿力学。同时,它也
发展了牛顿力学,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2011?江苏单科卷20)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在评价某科学家时指出:
在他的宇宙里,“每一种现象都带有欺骗性。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双胞胎
以不同的速度衰老。平行线可以交叉。光线弯曲的径迹其实缠绕宇宙。”这位科
学家是
A .伽利略 B.达尔文 C.牛顿 D.爱因斯坦
(二)量子论(必修ⅢP113----114)
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放射线的发现使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
到原子内部;实验证明微观粒子运动不能用经典力学理论说明。
2.创立:1900年,普朗克(德),为解决热辐射理论上的疑点,提出量子假说,
即:辐射像物质一样,是由具有能量的基本单位量子来实现的。
3.发展:
(1)爱因斯坦提出光的量子理论(光电效应);
(2)波尔(丹麦)提出原子的量子理论;
(3)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量子论诞生)
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
4.影响: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1)对其它科学领域(化学、医学、考古等)产生重大影响,带来重大发明创
新(半导体、激光),推动社会进步,改变人们生活;
(2)与相对论一起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共同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宇
宙和微观粒子世界方面的不足,推动物理学自身进步的同时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
的角度和方式。
(2010·江苏单科20)“把能量的变化看成是跳跃式的进行,成功地解释了经典
理论无法解释的某些现象,打破了经典物理学中一切过程都是连续变化的观念。”
这一理论的诞生主要是由下列哪一问题引起的?( )
A .研究热辐射 B.揭示时空本质属性 C.解释光电效应 D.预测未知行星方位
(三)现代信息技术(必修ⅢP116----117)
1.基础: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2.产生:1969年国际互连网(因特网)问世
3.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成为全球信息网
4.影响:快速获取和传递信息,改变人们工作和交流方式,进入“信息化社会”;
加快经济全球化,提高传统产业管理水平并扩大市场;对青少年有一定负面影响。
(四)20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1.现代主义文学(必修ⅢP77----78)
(1)产生背景:20世纪,西方社会精神危机,两次大战及大危机等社会问题影
响文学发展,表现西方社会精神危机的现代主义文学成为文学主流。
(2)特点: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怪诞,背景模糊,语言风格悖离传统。
(3)代表作家及作品:贝克特(法)《等待戈多》
196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使现代人从贫穷困
境地中得到振奋。”
2.现代主义美术(必修ⅢP81)
(1)原因:两次世界大战对人们心灵造成重创,工业化加剧紧张感,传统艺术
形式无法满足精神需求;科技发展拓宽了认知视野,开创出各种新流派。
补充:工业化而来的快节奏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已无法满
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2)特点:用夸张、变形、抽象的表现方法和各种新材料,表达艺术家对色彩
和视觉的感受。
(3)代表:现代绘画之父:塞尚《埃斯泰克的海湾》
毕加索(西)《格尔尼卡》。
3.现代主义音乐(必修ⅢP82)
(1)特点:流行音乐,通俗易懂
(2)代表
①爵士乐:19世纪末兴起于美国,一战后一度成为世界都市流行音乐的主流。
②摇滚乐:二战后摇滚、蓝调、爵士流行,摇滚乐更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
(2011·浙江文综22)19世纪诞生的印象主义绘画,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
的整体感。图9中,属于后期印象主义绘画代表作的有
①《向日葵》 ②《有藤椅的静物》 ③《星月夜》 ④《弹曼陀玲的少女》
A .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④
(2010·广东文综23)“对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工业社会表示怀疑,不屑于表
面的客观真实,致力于探索离奇别致的形式技巧。”具有这一创作精神的作者是
( )
A .雪莱 B.毕加索 C.贝多芬 D .巴尔扎克
(2008·广东单科25)毕加索曾注意形容自己的艺术风格:“让优美绝灭吧!”
这种艺术风格是( )
A. 古典主义 B. 现实主义 C. 现代主义 D. 浪漫主义
2.C 毕加索是现代主义美术最有影响的画家,以极强的创造力和多变的艺术面
貌著称。
3.(2008·江苏单科18)下列四幅作品,从创作风格判断,出现最晚的应该是
A
(2008·海南单科24)图1、图2为某著名画家的两幅作品。作品反映出该画家
力图
A .以写实的方法表现客观世界 B.以夸张的形式表现主观内心感受
C .以严整和谐的画面表现理性 D.以奔放的笔法和色彩表现感情
(五)影视艺术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必修ⅢP83----85)
1.条件:①19世纪晚期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提供技术和物质基础;
②社会发展带来人类新的精神需求;
③商业利益的驱动。
2.电影
(1)诞生: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法)公开放映自己拍摄的电影短片。
(2)发展:默片时期、有声片时期、彩色电影。美国喜剧大师卓别林成为最负
盛名的电影艺术家。
默片(黑白无声片—卓别林是最富盛名的代表)
现代电影之父:格里菲斯
有声影片(1927年,美国首次拍摄成功)
3.电视
(1)出现:20世纪20年代中期,1926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电视
(2)发展:二战后普及,被称为“第八艺术”。
(3)作用:传播资讯、远程教育、娱乐、推广优秀艺术品、扩大视野、提高素
养、改变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精神追求,对社会生活影响日
益深刻。
综合能力提升
★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指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以行政命令方式执行国家指令性计划,突出发展
与国防相关的重工业。这种经济体制决定了权力集中、党政不分的高度集中的政
治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也称为苏联模式,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同时
被照搬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刻的双重影响。值得肯定的是,它开辟了
不同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经济体制,促进苏联经济建设迅速增长,创造了优先
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实现了国家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
础,也被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借鉴。但是,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随着
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发展,其弊端逐渐暴露:单一公有制经济,完全以行政命令
手段决策经济发展,其一,否定市场和价值规律在经济运转中的作用,不能引用
竞争机制,压制生产积极性;其二,滋生腐败和官僚主义;其三,封闭发展,脱
离世界市场,在世界经济技术飞速发展的进程中落伍;其四,造成人力、物力、
财力资源的浪费。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一次自我完善,充分运用无形的市场与有形的
政府两手对经济进行调控和监管,收到很好的效果,并对之后的世界发展产生了
多方面的、深远的影响。从政治体制完善的层面,它强化了总统权力,并使政府
行使更多的职能。在经济层面,它开创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对二战后的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影响巨大。在社会保障层面,它关注弱势群体,让政府担负起
保护全社会所有人福利的责任,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以工代赈则达到环
境治理、社会稳定、经济收益的高度统一,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借鉴意义。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资本、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
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全球化进程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随着两次工
业革命展开,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并迅速扩大,全球化进程加快;伴随三次科技革
命进程,直至20世纪90年代,世界完全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科技发展迅速提
高生产力水平是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交通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为全球
化提供技术手段;市场经济被广泛认可为全球化提供了通畅的商品流通渠道;国
际金融是全球化的催化剂;跨国公司各种国际组织对全球化起了推动作用;两极
格局的解体为全球化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经济全球化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
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国家为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
新一轮扩张。全球化一方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
趋势,另一方面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凭借资金、市场、技术、
经营管理优势,成为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差、技术水平低,处于劣
势和被动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争取建立国际
政治经济新秩序,趋利避害,共同发展。
★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区域集团化趋势随着两极格局的解体而出现,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
激烈,国际经济贸易领域的竞争取代了冷战时代意识形态为核心的对抗。在经济
发展中,各国和各地区为了自保,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于是地理位置相近、发展
水平不一但有共同机遇、经济上相互依赖的部分国家组成区域性经济集团,目前
形成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三大板块为中心的格局。集
团成员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时更加务实,意识形态色彩淡化,在经济和安全利益的
驱使下,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有可能广泛合作。各国经济融合程度明显增加,规
模急剧扩大,成员扩大到发展程度不同但经济上互补性较强的欠发达国家。区域
经济集团构成了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的基础。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
化的步骤和具体表现,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区域交往增加,融入世界经济发
展中)和阻碍(排斥其它区域集团)的双重作用;经济全球化则是区域集团化
发展的趋势和最终结果。
★牛顿力学体系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关系
牛顿以天体运动和物体运动的规律为基础,提出了物体机械运动的三大定律
和万有引力定律,正确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规律。爱因斯坦在新的力学与
电磁学的基础上,提出包括宏观和微观世界在内更为广阔范围的物质运动规律。
他的理论既适用于低速运动物质,又适用于光速运动或接近光速运动的物质。他
不仅否定了牛顿绝对的时空观,而且提出了质能转化原理,奠定了利用原子能的
理论基础,加深了人们对于物质和运动的认识,在科学和哲学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但并不能因此否定牛顿力学体系,牛顿力学的理论、牛顿的科学思想和方法仍然
在科学领域发挥着广泛的指导意义。
典型习题精练
1.亲身经历了十月革命的美国记者约翰·里德《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写道:
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
他们当前的纲领。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的“愿望”应该是( )
A .实现共产主义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 .建立苏维埃共和国 D.获得和平、土地和面包
2.下列关于列宁和他领导的俄国革命斗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早年创办《火星报》,宣传革命理论 B .建立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布尔什维克党
C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及时调整政策,推行农业集体化
D .提出无产阶级革命会在一国首先胜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3.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造成1921年春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
B .实践证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 C .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D .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4.斯大林说:“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当
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
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斯大林开始放弃列宁的有益探索
B .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已经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了
C .斯大林全面否定了新经济政策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D .取代新经济政策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5.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突袭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但是苏联
仅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3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
这表明( )
A .苏联对德国的突袭早有准备 B .苏联人民团结一致抵御侵略
C .斯大林模式具有很强的动员能力和组织效率
D .斯大林模式只适用于战争状态
6.下列关于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评价不正确的是( )
A .是20世纪前期印度反英斗争的重要形式
B .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信心 C .沉重打击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D .是印度争取民族独立的唯一途径
7.“在创立新土耳其后,凯末尔转而致力于创造新土耳其人这一同样艰巨的任
务”。(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列属于“创造新土耳其人”的是
①政教分离 ②制定宪法和各项法律制度取代传统伊斯兰教法 ③改革服饰、传统象征物和文字④建立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 ( )
A .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
)
表中所反映的占主导地位(流行)的消费方式带来的最主要的消极影响是( )
A .整个社会享乐风气盛行 B.刺激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C .家庭负债增多影响社会稳定 D.美国经济陷入极度萧条之中
9.1931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已达124项,大部分是美、德两国
提供的,同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总出口量的13%。当时
苏联大量得到西方设备的有利外部条件是( )
A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B.西方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敌视政策
C .苏联制定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 D.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10.有的学者认为:危机并不一定就绝对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危机”这个词本
身就包含着“危害”和“机会”两层含义,就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发展状况
而言,“机会”是指 ( )
A .国家获得了对外扩张的好时机 B.政府调整供求矛盾,经济重新获得活力
C .部分企业获得重生的有利时机 D.给部分政客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时机
11.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规定:“工人有权组织起来,可
选派代表与雇主进行谈判、签订集体合同。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为雇佣
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标准、限额。”这一法令说明( )
A .垄断资产阶级试图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B .保障就业、刺激消费是新政的主要内容
C .工人运动在危机期间迅速发展
D .危机迫使美国放弃自由企业制度
12.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中说:“我们
把您任总统之日作为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的开端。”这里的“新的经济时代”是指 ( )
A .自由放任经济的时代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
C .福利国家发展的时代 D.发展“新经济”的时代
13.20世纪30年代,美国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苏联修建了第聂伯河水电站,
美苏两大水利工程得以修建的共同原因是( ) A. 国内拥有大量的剩余物资 B.国内拥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C. 国家投资、主持进行工程建设 D.计划经济发挥重要作用
14.以下标志不属于国际经济组织的是( )
A. B. C. D.
15.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表述正确的是 ( ) A .贸易保护主义的弊端已被革除 B.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繁荣局面
C .美国的经济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D.英美苏中等大国间的合作仍在维持
16.英国人约翰·W ·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
“长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出发点是
( ) A .杜鲁门主义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不存在武装冲突
C .北约和华约的经济力量势均力敌 D.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17.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推出的欧洲援助计划被丘吉尔誉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
举动”,对“马歇尔计划”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极力遏制和打击日益高涨的世界民族解放运动
B .赤裸裸地公开干涉他国内政,遏制共产主义
C .其深层意图在于通过稳定资本主义制度,遏制共产主义
D .其长远目的是蓄意将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
18.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的表现有 ①制定经济计划,保证经济有序运行
②建立大型国有企业 ③政府采取措施调节社会生产 ④起用专门管理人员经
营企业 ( )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
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 )
A .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 B.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C .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 D.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
20.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
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他( )
A .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并不够实事求是
B .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 .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 .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意改革 21.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遭到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 )
A .将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方面 B.没有解决经济体制上的问题
C .个人专断作风的滋长 D.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22.五年计划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创举,并被中国学习。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想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 .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 .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 .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 .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23.《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签订时,条约文本用的是荷兰纸张、德国墨水、法国印刷技术、由比利时和卢森堡装订,附着意大利制作的飘带。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共同体六国对条约工艺要求严格 B.共同体六国充分发挥本国的特长
C .共同体六国迈出经济合作第一步 D.共同体六国生产结构比较单一 24.1946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目前,只有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明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美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美国实力下降,更加重视美欧关系 B.越南战争爆发,美国寻求欧洲帮助
C. 美欧关系恶化,美国力图缓和 D.欧盟的建立使美国重视与欧洲关系 25.1961年,为寻求稳定和平的发展道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这一运动( )
A .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 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转化
C .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
26.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全球,此次危机与全球经济逐渐融为一体密不可分。下列有关经济全球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国际金融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 ③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贸易自由化体系逐步确立 ④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
A .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7.据统计,美国在18世纪后半期,农业人口占40%以上??到20世纪末,农业人口减到5%左右,工业人口已经超过农业人口??到20世纪50年代,大概1954年前后,从事信息行业的人口已经超过了工业人口。这组数据直接说明
( )
A .科技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B .美国将更多的第二产业转移到劳动密集型产业
C .生产力的提高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结构的变化
D .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28.二战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创建并成为创始国的组织有( )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③世界银行 ④关贸总协定
A .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1
29.雀巢公司创办于1905年,现在在全球有500余家工厂,产品遍布世界各地。根据2003年的统计,每一秒钟就有3900杯雀巢咖啡被世界各地的人们享用。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管理经营有方 B.交通运输便捷
C .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D.产品味道纯正
30.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问世。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①在欧洲一体化加快的背景下建立 ②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 ③成员国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制度 ④美国是这两个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 )
A .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1.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像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在20世纪( ) A .全球剧变令人忧虑 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
C .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32.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描述当今国际局势时,曾经说:“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他是在表达( )
A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B .美国的国际地位非常矛盾
C .当今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趋势,美国难以独霸世界
D .国际新秩序与旧秩序完全不同
33.“迄今我们还生活在一个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拥有一个报酬优厚的、有保障的劳动岗位,所有的人、包括那些没有什么特权的人都能享受社会保障。然而,来自国外的日益加剧的竞争似乎正在危害这些成就,从德国经济中掠走生产和劳动岗位。”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A .作者认为德国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
B .作者认为德国有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C .作者担心全球化使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难以维持
D .作者认为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产生了巨大危害
34.普朗克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于1913年亲赴瑞士礼聘爱因斯坦,并称其为“当代哥白尼”,爱因斯坦因此对普朗克执弟子礼。在纳粹横行期间,普朗克对纳粹暴行保持沉默。对此,爱因斯坦表示永不原谅,并再不与之联系。这是因为爱因斯坦认为( ) A .普朗克已经堕落为纳粹分子 B.科学家必须为政治服务
C .自己的成就超过普朗克 D.捍卫和平与正义是科学家必需的价值观 35.2005年被联合国确定为国际物理年。100年前,对牛顿引力理论进行创新,并引发物理学思想一场革命的科技成就是 ( )
A .“X 射线”的发现 B.居里夫妇提炼出镭
C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D. 狭义相对论的提出
36.对于下面这幅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22
A .是毕加索的名作《格尔尼卡》 B.以夸张的形式表现作者的内心感受
C .描绘了战争带来的伤亡和惊恐 D.试图以写实的方法表现客观世界
37. 《2012》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性电影,它讲述在2012年世界末日到来时主人公以及世界各国人民挣扎求生的经历。该片投资超过两亿美元,2009年在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上映,首映当天全球票房就已达到两亿美元。这说明电影艺术
A .能够唤起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B.折射出基督教文明的永恒生命力
C .纯粹是投机商人赢利性商业炒作 D.渗透了大国的强权意识和价值观
3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十月革命后的十多年时间里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三段式:军事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郑异凡《斯大林模式的来龙去脉》
材料二 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列宁《论粮食税、贸易自由、租让制》
我们犯了错误:决定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
——列宁《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委员会的任务》。
材料三 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或产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民就不可能建立正常的关系,就不可能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联盟。
——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问题的决议草案》
材料四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论十大关系》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在三个不同时期苏俄(苏联)分别实行的农业政策或措施。
(2)你如何认识材料二中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与反思?
(3)材料三表明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4)材料四揭示了苏联经济建设中存在的哪一突出问题?
23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婴幼儿能力发展的第二阶段
政治经济学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