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解放后的第一张报纸
郑 州 解 放 后 的 第 一 张 报 纸
一一《人民铁路》早期办报活动初探
马 学 斌
关键词:第一张报纸 办报历史 特 点
〖摘 要〗
《人民铁路》是郑州解放后创刊的第一份报纸。在早期三年多办报活动中,为支援淮海战役,夺取全国胜利,恢复国民经济,发挥了报纸的独特作用,成为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工具;艰苦创业,努力办好“铁路员工自己的报纸”,凸显企业报与其他报纸的本质区别;“面向群众办报”的通联工作,生动活泼,特点突出;坚持“通俗化”的办报方针,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不懈探索,可圈可点;办报方法和作风,对新闻媒体尤其是企业报,经验宝贵,可资借鉴;老企业报人展现的风貌,鞭策后人。《人民铁路》的早期办报实践,为新中国初步确立企业报宗旨、任务和方针等做出贡献,是新中国企业报的开拓者,在中国新闻史尤其是企业报史,应留下光荣的一页。
《人民铁路》(现《中原铁道报》),是郑州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掌管下的郑州铁路管理局创办的企业报,也是新政权在郑州市的第一份报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一段时间里,《人民铁路》对组织铁路员工搞好生产、支援淮海战役前线,夺取全国胜利和恢复国民经济,都发挥了重要的指导工作、宣传鼓动作用。尤其是郑州地处陇海和平汉两条铁路大动脉的交叉枢纽,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处于特别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人民铁路》不论在全国铁道系统,还是在中原地区,都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是那一时期在我国创办企业报的缩影,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它是中国企业报刊史也是党的新闻事业史上的一张重要的企业报。本文探讨的是它从创刊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三年经济恢复时期结束(1952年)的办报活动。
一、在夺取全国胜利的炮声中光荣诞生
1948年10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解放了中原 重镇一一郑州①,从国民党政府手中接管了郑州铁路管理局。当时,陇海、平(京)汉两路是全国最重要的干线;而郑州是陇海与平汉两路相交的枢纽,在解放全中国的进军中,战略地位举足轻重。铁路局担负着运送几百万大军南下渡江作战和随军接管、随军通车的艰巨任务。但是,这个换了主人的新企业,面临着重重困难:铁路遭到破坏,材料、工具和车辆贫乏,财政拮据,工人生活暂时还不能得到迅速改善??。因此,亟需有步骤地加强行政管理工作,鼓励生产,提高效
率;亟需加强党对铁路工作的领导,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把党的方针政策变为全体铁路员工的思想和行动②。为了完成上述任务,党必须有自己的舆沦工县。在这种情况下,在企业中办一张报纸就成为当时的一项既必要又迫切的工作。经过短暂、紧张的筹备,《人民铁路》报遂于1949年2月28日,在“二七”大罢工的策源地诞生了!
《人民铁路》的版幅为四开四版,白麻纸铅印,竖排十栏,每栏8个字。手写体的报头居报纸上部中间,自右向左排列,底衬套红的火车机车头图案,象征着铁路已换了主人,回到人民的手中③。刊期从创刊后的第2期 ( 3月14日) 开始定为周刊;根据广大职工的要求和路局党委指示,1949年9月1日 (第28期) 改为五日刊:1950年2月25日 (第60期),报纸创办一周年时,改为周三刊,同时将报头字改为自左向右排列,并换白报纸印刷;1951年7月21日(第230期),又改为周二刊,同时将报头移至报纸上部左端,从此固定下来。1952年4月15日,《人民铁路》后缀“报”字,更名为《人民铁路报》。
创办初期,《人民铁路》在郑州人民政府登记注册为第1号,成为第一份在郑州市新政权备案的报纸。1950年3月29日第69期,在报头加注“河南邮政管理局认为普通新闻纸类登记执照第32号”;1951年1月4日第148期,在报头改标“中国人民邮局认为第二类新闻纸类,河南邮局登记执照第l 3号”。报纸创办后的一年多,是免费在路内分配赠阅。从1950年6月3日第88期始,为了满足广大读者主要是路内职工的需要,改为自由订阅,并面向外路局发行④。稿
费制度在创刊后的第二个月(1949年3月25日)就开始实行⑤。
以上这些情况表明,《人民铁路》创刊后,很快就被社会作为一张正式报纸来对待,并制订了一套走向正规办报的经营管理办法,这是它同建同后陆续大量涌现的绝大多数企业报所不同的地方。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它在当时所处的地位和党对这张报纸的重视。
解放军接管铁路局后,共产党组织尚未公开,在恢复铁路运输的同时,他们还没换下军装就来办报纸。创刊时,报社只有两个人,是随军接管的部队宣传干部,负责采编、通联、接洽印刷、发行等全部业务,负责人是徐辛雷⑥。不久,报社增加了几个人,但工作尚无明确分工。1949年4、5月间,由河南中原日报社调来几位同志;接着又从中原野战军中原大学新闻班分配来几名学生,再加上从各地陆续调来一些人,报社初具规模,开始有了明确分工,分为采通、编辑、发行、资料等几个组,同时也建立起自己的印刷所。
《人民铁路》的创办、刊行,受到路局党委的高度重视和铁路员工的欢迎。创刊号上,在第一版和第二版的中央部位,分别套红衬印着局长吴士恩和军代表许子威的题词:“支援战争,繁荣经济”和“加紧生产,提倡节约,发扬主人翁的劳动精神,以全力恢复和改进交通,支援前线,建设人民的铁路”, 明确提出了《人民铁路》的宗旨和任务。紧接着在第2期,又刊载了以局长和军代表名义签署的《路局通令》,要求“凡在工友聚集处,必须设阅报处;在职员工人中,必须组织读报小组,每期必读”,以便充分发挥报纸的作用。
报纸经过一年的实践后,l 950年3月l 0目,局党委做出《关于
加强〈人民铁路〉报的决定》⑦,指出:“《人民铁路》报是党在铁路企业机关的唯一报纸,它是领导工作的重要工具之一,《人民铁路》报所发表的一切指示、社论,即是党在企业机关中的主张、政策、指示,各单位都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尤其是一切党员、团员、工会会员,更当以身作则,无条件的保证百分之百的实现。”《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报纸的性质是党委机关报;而且强调,在当时的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它具有行政命令的职能。为了加强报纸工作,“决定”指出,要建立编辑委员会,同时对基层单位如何读报、用报、撰稿等也做了明确规定。
广大铁路员工也满怀翻身后的喜悦心情,欢迎《人民铁路》的创办。无产阶级报纸的创办,“同劳动者摆脱资本压迫的解放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列宁选集》第26卷第264页)。他们说:“早晨,我看到第一份人民铁路报,那时,真是太高兴了!⑧” “过去铁路也有报纸,可是工人捞不着看。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报纸!⑨”他们文化水平低,就学着为报纸撰稿;还积极地反映情况,对报纸提出具体希望和要求:“工人一般文化水平都低,宜用通俗浅显的文字,多用眼前的事实;……最好能多用图画,旁边加以浅显的说明,使工人一看便懂”⑩。那时,人民群众把一张报纸的诞生和参加办报,看成是当家做主人的象征,把《人民铁路》报看作是“自己的报纸”的心情溢于言表,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
报社的工作人员,满怀热情,发扬战争中的革命精神,投身到办报工作中。创刊初期,郑州市内时常响起反革命分子的枪声,他们
不怕危险,深入到一个个基层单位采访;到沿线工区采访当天不能回来,他们就像行军的战士背着行李,同工人们一起吃住在工棚;有一位同志的腿走路不方便,但他坚持每期报都跑十五里路,到中原日报社印刷厂去送稿付印;内勤的同志,一手拿着基层单位通讯员的名单,一手摇电话机约稿,经常摇一两个小时。他们说,“大家一个目标,一条心,拼破脑袋也要把小报继续坚持办下去!⑾”
《人民铁路》肩负着路局党委的重托,承载着广大铁路员工的期待,在新中国建立前后复杂、困难的特殊历史时期里,艰苦奋斗,以报纸做武器,完成了路局交给的支援战争、恢复经济的任务,并为后来搞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宣传,奠定了基础,做好了准备。
二、“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武器”
我国铁道系统素有办报的传统。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在各铁路局就普遍办有各种内部报刊。当时的平汉铁路,就曾同时办有《平汉线铁路日刊》和《平汉线铁路月刊》。《人民铁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办的新型企业报,它同新中国成立前官僚资产阶级统治下的郑州铁路管理局编辑出版的报刊,在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
《人民铁路》在《发刊词》中指出:《人民铁路》“首先就是党在领导上的一个重要武器。它的任务就是要根据党的方针任务和政策,指导干部思想,提高员工觉悟,明确工作方向,交流工作经验,加强员工团结。??克服一切困难,把陇平两路建设成
为人民的铁路!”
就企业报这个报种来说,它同其他类型报种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它更强调把围绕企业的经济活动开展宣传,做为自已的一项主要任务。由此可见,《人民铁路》从创办始,就已经确立把报纸作为“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工具”的办报宗旨。
研究《人民铁路》的早期办报实践,它在当时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教育员工,推动生产。
在新旧制度更替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为了支援前线,夺取全国胜利,为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必须打通交通大动脉,推动运输生产的顺利进行;必须启发职工们的觉悟,转变他们的劳动态度,教育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进行创造性地工作。因此,《人民铁路》把“教育职工”做为它首要的任务。
《人民铁路》对职工进行宣传教育,基本是分“思想教育”和“业务教育”两个方面来进行的。
首先,对职工进行对新政权、新制度和共产党的认识的思想教育。它通过发表“蒋管区工人无法生活,逃来解放区”(创刊号) 等这类内容的报道,揭露和控诉官僚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统治,让员工“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l卷第416页);通过刊载“今天和过去的对比”(第13期)、“苏联工人生活剪影” (第22期) 等通俗、形象的文章,引导人们热爱新生活、新制度。受**政府长期宣传的影响,人们在当时对共产党还缺乏认识。所以,关
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纲领等内容的解释性宣传,在报纸上占有一定的篇幅。例如,“铁路工人高明诚谈为啥加入共产党”一文,曾在报上连载数期。
《人民铁路》在开展思想教育宣传时,很注意同每一时期的形势结合起来。例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克城夺地、开国大典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清算工贼、公审恶霸、抗美援朝等等活动的内容,在报纸上都做了有声有色的反映。同时,《人民铁路》在早期办报活动中,已开始注意系统地向职工灌输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例如,从第39期始,报纸曾以“劳动创造世界”为题,设专栏讲座,每期一课(篇)。而且,它还经常地向职工进行时事、政策方面的宣传教育。利用《时事广播》专栏,介绍国内外大事和其他国家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不时地刊载《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这样篇幅较长的政论性文章。以上这些宣传报道,对振奋职工的生产情绪,澄清思想认识,提高阶级觉悟,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人民铁路》往往采取现身说法的形式,进行思想教育宣传。报上所发的这类稿件,大多是工人自己写的切身体会;即使少量记者采写的文章,所记也都是人们所熟悉的真人、所信服的真事。“多用眼前的事实”⑿,是《人民铁路》早期宣传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另外,报纸还经常刊载“工人的旗帜赵占魁”(第4期)、“向马宝武学习”(第5期) 这类介绍模范人物事迹的通讯、报道,给建设新生活的人们树立各方面的榜样;用宣传群众中涌现的、闪烁着新时代火花的事实的方式,来达到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而且,典型报道的语言不事
雕琢,朴实、自然,议论较少。《人民铁路》客观地报道翻身后的工人阶级的真实思想、情绪、行为,实质上也体现出报纸的鲜明的阶级倾向。“用生活中的生动的具体事例和典型来教育群众” (列宁:《论我们的报纸的性质》), 人们读后会受到强烈感染;共同的境遇和感受,使他们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这同现在有的企业报纸居高临下地指挥读者应当这样,不应当那样相比,《人民铁路》当时的宣传手段要高明得多,效果显然要好得多。
其次,《人民铁路》还持续不断地进行业务知识的宣传教育。员工们对这方面的要求非常强烈。报纸还在筹办时,他们就说:“政治觉悟提高以后,就要积极生产,积极生产必须有很好的技术”,渴望报上能“专裁一栏关于铁路业务的技术讲话,有助工人的技术学习”⒀。《人民铁路》创刊第1期就设置了《业务研究》专栏,以后几乎每期都有。结合运输生产的实际情况和工人的接受能力,《业务研究》刊载了许多短小精悍的应用技术知识文章。如第20期刊载有:“朱会荣的新发明,创造杠杆、螺丝工具”;“机车压火方法”;“怎样制砂纸”;等等。另外,有时也采取连载的方式,完整地介绍一项技术,如“一股道上的错车方法” (第20期)。不久,又增设了《员工服务》专栏,以回答问题的形式,向职工传播技术业务知识,例如,在第64期上刊载了“怎样做个调度员?”“什么是新养路法”。当时在普及教育还没开展起来的历史时期,《人民铁路》成为铁路员工学习文化技术、业务的重要资料。
《人民铁路》为“推动生产”而进行的经济宣传,在报纸的版面
上占有主要的篇幅。创办后的三年中,报纸先是以稳定职工生产情绪、消灭事故、恢复生产为内容,后则以开展生产竞赛、提高效率、繁荣经济为内容,刊载了大量鼓动职工“克服困难,自己修厂房”,“抢修铁路,打捞机车”,部队“打到什么地方,铁路就修到什么地方”,“开展正点运动”,??等等的生产宣传稿件。
《人民铁路》的经济报道注意紧密结合当时的生产形势,针对性强,而且抓住问题不放,连续报道,一抓到底。例如,1950年初,该局管区内事故频发,严重影响了正常的运输生产,这个问题就成了《人民铁路》宣传报道的中心。该报于第46期,在头版以大字标题发表头条文章:“严格树立劳动纪律,向旧作风做坚决斗争——路局首长号召全体员工加强学习,克服不良现象”,并配言论:“从自己做起!” 接着,从第48期始连续三期,在头版显要位置并占大量版面,树立先进典型:“汉口机务段重视行车事故,订出防止对策”;“发现破损赶快报告,总站员工认真负责”(第48期);“开展运输业务,消灭大小事故,汉口分局调整车务组织”(第50期);??。其次,报道反面典型,敲响警钟:“开封车站事故多,各部门应注意防止”(第48期);“工作马虎粗心要不得!中牟站副站长魏宝德连肇事故,巳降职降薪,转运员陈心明送地方政府判处劳役”(第49期);??。同时,该报还开辟了《请大家研究》专栏,介绍消灭事故的经验和建议:“李平同志等提出防止事故办法,建议把路笺上加‘密’字”;“‘三勤两检’是防止事故的好办法。”这场报道活动,中心突出,旗帜鲜明,尖锐泼辣,有始有终,影响很大,推动了运输生产秩序的迅速恢复。
通过对《人民铁路》早期办报活动的研究,可以看出,早期的《人民铁路》,已经能够根据不同报道内容的需要,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些效益高的报道方式。例如,“对比式报道”。在同一版上或相近的时间内,就同一问题,有褒有贬。这种报道方式的优点是:对比强烈,孰是孰非一目了然,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再如,“配套式报道”。遇有大型的报道活动或重要的报道内容,报纸一般都能调动几种适宜的手段,协同作战,常常是消息配言论再附一幅插图或“小资料”,就实论虚,由远而近,既有声势又形象具体,使读者对某一问题(事件)能获得一个比较清楚、完整的认识。
《人民铁路》配合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积极地开展报道活动,成为党委领导工作的一个重要工具,同时也受到基层干部和广大员工的欢迎。尤其是通过实践,使企业中的各级干部逐渐认识到企业报纸的重要作用,初步学会了有计划地,将上级的意图和各方面的工作成绩、经验教训拿到报纸上发表;注意从报纸上获取各部门及员工的各种反映,及时发现和处理各问题。他们尝到了利用企业报来改进工作的甜头。在《人民铁路》纪念创刊两周年时,一位基层领导干部撰文,热情地赞扬和肯定报纸的作用,他说:“不仅是领导干部,工友们也大都重视这份报纸,经常认真地学习学习它从这张报纸上,大家学习到了思想教育方面的东西,以及党的方针政策、时事政策,各地好的工作方法和生产经验、英雄模范事迹等方面的东西,对我厂工人思想觉悟的提高、生产情绪的巩固,生产的改进与效率的提高,起到了不可估计的作用”。他说,工厂之所以能取得很大成绩,“是和咱们的《人
民铁路》报纸分不开的!⒁”
《人民铁路》早期的办报活动,显示出其宗旨明确——“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武器”;任务明确——“推动工作,教育职工”; 围绕着体现宗旨、落实任务,报道手段丰富,生动活泼。尽管囿于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不免留下时代风格、观念的烙印,但报纸仍充分体现出一张企业报纸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人民铁路》的这些成功实践,对今天的企业报如何围绕经济工作中心开展宣传报道?如何办好企业报?仍给人以宝贵的启迪。
三、“铁路员工自己的报纸”
“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34页)。党的报纸和人民的报纸的统一,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根本特征之一。早期的《人民铁路》报已经显示了这一特征。它不仅强调报纸“首先是党领导工作的员工重要武器”,同时指出:“这个报纸也是铁路员工自己的报纸“(创刊号:《发刊词》)。在办报实践过程中,为了能更好地从党的事业和铁路员工的需要出发开展宣传工作,《人民铁路》认真贯彻执行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
《人民铁路》十分重视通讯员队伍的建设。创刊前,他们就在路局的支持下,建立起基层通讯小组。被批准作为通讯员的同志,由报社发给“聘书”。创办一周年后,为了进一步加强和壮大通讯员队伍,为办好报纸打下雄厚的群众基础,铁路局党委做出专门的决定⒂,要
求“各单位宣传部门,必须把做好通讯工作,作为自己重要工作任务之一。各级领导机关及宣传部门应该关心通讯工作,组织领导通讯工作。在组织方面,各分局、段设立五人至七人的报道委员会或中心小组,站、厂、队,及其他业务部门,设立通讯小组,每月至少开一次会,具体研究报道内容,报道计划”。同时指出:“为了加强报纸的指导性,兹决定分局、办事处、总支、段的党、政、工、团的宣传部长、宣传科长、总支的宣传委员,为当然的特约通讯员。如因机构不健全,则由书记或副书记担任之”;并且强调“每月必须写一篇有内容,有分析,有指导意义的稿件”。可以看出,《人民铁路》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办报的优良传统作风,并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更加具体化。
《人民铁路》经常在报上刊布“希望写这样内容的稿”,“目前写稿要点”这类通知性的短文,向通讯员介绍报道要点,指导通讯工作。创办新型企业报,是一个新鲜事物;职工要写稿,不知写什么好。因此,从创刊号至第6期,曾连续在显要的报眼位置登载了“写什么?”“报道什么?”“目前采访报道提示”等。报道要点简明扼要,通讯员一目了然。如,《创刊号》的“写什么?”介绍说:“一、写你自己的工作情形、工作心得、工作经验。二、写你克服困难,改进业务。
三、写你本单位的工作计划,工作成绩。四、写你们的学习,思想改造。??九、写建议,写批评。十、写文艺作品。”有时,为及时配合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报道,报纸就迅速发出“快写这样的稿”的信息:“目前,咱们的堵塞现象特别多,希望各地通讯员同志及技术工作同
志,找出堵塞的原因和防止办法,写成稿子快寄到报社来”(第20期)。通讯员及时了解了报社的报道中心,就能够有的放矢地组织和撰写稿件,很好地配合了企业中心工作的开展。
《人民铁路》还通过不定期刊载《通讯园地》专页等途径,热诚地帮助通讯员提高写作能力和思想水平。铁路员工们怀着深厚的情谊关心和支持“自己的报纸”。他们诚恳地说,“我虽不会写稿,可希望(报社)帮着我们学着写”;“我们识字少,给报上写了稿,希望很快地告诉里面哪里有缺点,好改进”⒃。《人民铁路》从第8期开始,辟《通讯园地》专页,不定期发行;1950年5月27日后,改为《通讯工作》专栏。专页和专栏的特点是:既有步骤地介绍新闻写作的一般常识,又有针对性地讲解本企业中实际问题的采写方法。例如,《通讯园地》曾刊载了“写稿要有中心”、“一条新闻必须具有五个条件”、“写稿要具体”、“题目与内容”这样一些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经常刊载“写稿注意三点”这样详细谈表扬、建议和批评三类稿件具体采写方法的文章。说明报社在培训通讯员时很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还有一个特点是,大量刊载通讯员谈体会的文章。一些胼手胝足的工人师傅,以自己有生以来第一次写稿的切身体会,说明新闻工作并不神秘,从而吸引更多的员工来参加办报工作。一位曾发表过“今天和过去的对比”(第13期)一文的老工人,后来兴奋地撰文说:“我会写稿了!”(《通讯园地》第3期)。在早期的几年中,《人民铁路》培养、锻炼了一大批通讯员,有的同志被抽调到报社从事专业新闻工作,还有一位养路工做了报社的副总编辑。
由于企业的重视和《人民铁路》的不懈努力,创办一周年时,在报社登记的通讯员就已经有九百七十多人;共收到各类稿件4,480篇。在来稿中,有大量是群众的批评、建议。《人民铁路》从创办始,就设置了《批评与建议》专栏,期期刊载,反映职工呼声。铁路员工以主人翁的精神,发表自己对工作和实际生活的意见,如:“司机刘斌崎对行车的几点意见”(第8期);“列车应加派验车匠,货车莫超过载重量”,“禁止道轨上放石碴”(第16期),等等。同时,报纸从第60期始,又增设了《员工服务》专栏,热情地答复群众提出的“怎样做个好调度?”“啥是社会发展动力?”(第64期)等有关业务、政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报纸创刊初期,铁路员工对参与办报还有些怀疑:“工人能投稿吗?工人投的稿子能登吗?”后来,事实教育了他们:“不错,工人自己写的稿子占一半还多”⒄。在《人民铁路》上发表的基层通讯员来稿,平均每期有27篇左右,使报上充满实际生活气息和工人的声音,体现了“工人写,写工人”。对此,铁路员工情不自禁地同官僚资产阶级统治下的铁路旧企业报纸进行了比较,他们感慨地说:“回想过去报纸根本就没有我们投稿的地位,报纸上也都是官僚资本家欺骗我们工人的话”⒅。
开始建设新生活的铁路员工,也成为报纸的主角——“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52页)。正因为此,《人民铁路》努力办成一张群众喜闻乐见、通俗化的报纸,就有了雄厚的客观条件和群众基础。
四、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前进
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创办起来的《人民铁路》,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就使报纸面貌逐步改善,越办越好,除了路局的重视和员工的支持外,是同他们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坚持在报社内围绕思想、组织、业务建设,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分不开的。此时期的《人民铁路》报社的这一工作作风,是该报工作与其他类型报纸比较,与后来历史时期的企业报比较,显示出的一个突出特点。
《人民铁路》往往采取公开见报的方式,开展对报纸工作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创办初的三年中,每年都搞一版创刊周年《纪念特刊》。在《特刊》上发表的报社负责人或编辑部的长篇纪念文章中,除极扼要地概述全年的工作成绩外,以主要篇幅来检讨不足之处,谈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问题大多是根据路局和群众的批评、意见认真归纳整理出来的,清清楚楚地列明一、二、三。例如,在“一年来的采通工作”一文中,用一半篇幅明确、具体地列举了“与通讯员联系不够”、“调研不深入”、“典型报道和连续报道不够”等六个方面的问题。每一问题都有事例、有分析、有认识;同时,对下一步的工作,逐项向读者汇报改进措施。言辞恳切,态度真诚。
《人民铁路》敢于在自家报上摊开“家丑”,让全路局的员工评说,既反映出报社和同仁有在群众监督下,办好报纸的决心,又充分体现出老企业报人胸襟坦荡,无私而无畏的风貌。可以想见,此举在
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对铁路员工认识新政权、执政党,认识新的企业报,具有多大的感染力!时至今日,仍值得尊敬和学习。
早期办报活动中的两件有关事例,具典型意义:
其一,是关于报纸的通俗化问题。作为一份直接面向广大基层群众的企业报纸,,坚持“通俗化”的办报方针,理应是《人民铁路》创办之初就注意到,并贯彻始终的。“生产报纸应当是千百万人都能看懂的通俗报纸”(《列宁全集》第31卷第366页)。但是,考察《人民铁路》的《发刊词》和初期的办报活动,可以看出,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对“通俗化”问题,经历了一个逐步认识的反复过程。
创刊时,《人民铁路》曾明确提出要办一张“铁路员工自己的报纸”(《发刊词》)。但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当初报社还没能清楚地认识到:除发动群众办报以外,是否彻底贯彻通俗化方针是关键所在;而实现“通俗化”的关键,又在于采编人员必须牢固地树立群众观念。因此,尽管报纸考虑工人读者的需要,在形式上做了努力,如,要求来稿“文字一定要通俗,事情一定要具体”(《创刊号》,“写什么?”);写文艺稿,提出:“业务、技术的内容,也可以拿文艺形式来表现”(第9期);同时,也不时地刊载一些图画故事、形象化的生产图表??,等等。创刊半年后,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通俗化的问题,报纸仍然“没有做到通俗浅显,新鲜活泼,内容充实,简短有力,保持工人阶级本色”,也就不能“为大众喜闻乐见”⒆。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从客观看,是因为报社的编采人员来自部队和地方旧政权下的报社,他们对企业、读者情况不熟悉;报纸面
向的对象完全变了,对如何办一张“铁路员工自己的报纸”没有经验;人员少、条件差。但在这种客观情况下,报社没有能及时转变思想,确立办报方向,明确“通俗化”应是《人民铁路》的办报方针;仍然习惯于沿用办“地方大报”的一般工作思路、作风和宣传方式方法,来办这张新型企业报,恐怕又是主观上的原因。研究《人民铁路》报纸的形式和内容等初期的办报实践,基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经过半年多的实践,报社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不首先解决编采人员思想上的“群众化”,就不能就不能搞好报纸的“通俗化”。 因此,《人民铁路》开展了“工作大检查”活动,对与群众观点相悖的个人英雄主义、自由主义、自以为是的狭隘经验主义,对从地方带来的影响报纸“通俗化”的工作作风、方式方法,发动群众开展了严肃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经过三个月的思想交锋,从思想上基本统一了编采人员办“通俗化报纸”的认识⒇。接着,报社提出了“学习大众化”的口号(21)。强调指出:“报纸方针、任务不够明确,内容不够丰富,形式不够通俗,这一连串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学习大众化的问题”。他们在广泛征求铁路员工意见的基础上,对采编、通联等方面工作提出了改进措施,使报纸在通俗化的道路上迈进一步。
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出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曲折性。一方面,随着形势的发展,路局和广大职工对《人民铁路》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报纸的通俗化问题,还没有得到比较彻底的解决,报纸创办两年后,仍然存在“职员不愿看,工人看不懂”的现象(22)。报社又一次全面检查了报纸在通俗化问题上改进情况,并在第170期
以“改进我们的报纸工作”为题发表社论,进一步强调了报纸的通俗化问题,将它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对待:“再不设法积极转变(指“通俗化”),就很难把我们的报纸提高一步”。社论重点从报纸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检查了不通俗的具体表现:在内容上,“一般指示、布置、号召等大块文章多,现场职工的具体活动少,典型的系统报道更少”;在形式上,版面存在着“七拐八弯,看了前半段好不容易找到后半段”,“文字标题上,文文雅雅,面孔死板,用语上很不生动和缺少活气”。
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报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要求每篇稿件更能切合实际,通俗生动,短小精悍,并能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工作关系不多、不急需的长篇大论尽量少用”,“而大量采用职工们对实际工作实际生活实际思想中具体的、深刻的、生动的反映和写作”。其次,“在用语上、标题上要尽量的生动活泼,使人一看就明白,一听就懂,文字要尽可能的口语化,在版面上要尽可能的加以固定,在排版上既要注意到活泼好看,更要注意到大方明白”。
《人民铁路》在整顿内部的思想后,这次又侧重从报纸的内容到形式两方面来加强“通俗化”,说明报纸经过两年的实践日臻成熟,对“通俗化”的认识日趋完整。经过这次改进活动,《人民铁路》在“通俗化”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不久,《人民铁路》又采取了新措施,来巩固和扩大“通俗化”工作的成果。从1951年7月21日第230期开始,为了集中力量精编报纸,刊期由周三刊改为周二刊。为了方便职工阅读,将字体由“小五号”改为“老五号”(23);并以“请大家读下面的消息和文章”为
题,在报眼处设置了新颖的《要目》专栏,标明重要的消息刊载在哪一版,让读者一目了然。同时,发表了“启事”再次表示:“往后一定要通俗化,让认字的能看懂,不认字的能听懂,在编排上画要多,??稿子要短小,用工人自己的话写,要登工人自己的意见,自己的事”。
各类报纸,尤其是企业报,从内容到形式,都应力求适应读者群众的需要。“对人民不能咬文嚼字,而要讲得通俗易懂”(《列宁全集》第36卷第453页)。《人民铁路》在早期的几年里,经过持续不断地反思和反复探索、实践,对于坚持“通俗化”的办报方针,最终获得了比较完整的认识,报纸面貌焕然一新,铁路员工更加喜爱这张“自己的报纸”。
其二,是关于维护“新闻真实性”问题。《人民铁路》一创刊,铁路员工就从爱护“自己的报纸”的角度,提议“报上的新闻要绝对真实,写稿时可不能马虎”(《创刊号》:“本报召开通讯员会议”)。可见,党报必须向读者客观事物的真相,不仅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的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愿望。只有这样,报纸的宣传才能得到人们的信任。早期的《人民铁路》比较清醒地注意到这个问题,失实较少。而且,一旦不慎失实,就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向群众公开承认错误,批评教育采编人员,维护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在1949年10月25日第37期,刊载了一篇记者写的批评稿。主要内容是说开封苗圃主任吴凤举官僚主义严重,危害了生产,全苗圃工人意见很大,要求上级处罚他。稿件见报后,立即在路局“炸了窝”。
由于稿件反映的问题与事实不符,影响很坏。报社听到反映后,立即重新深入调查了这一事件。真相是:坏分子拉拢少数落后工人,同敢抓敢管的主任闹对立,企图将他赶走,破坏生产。
《人民铁路》报社决定举一反三,在采编人员和通讯员中开展了一次“反‘客里空’”作风的教育活动。1950年3月11日一期,在二版以半版篇幅,发表了编辑部文章:《新闻的真实性,从开封苗圃一稿谈起》;记者××的检讨:《不深入调查、不分析,听到片面材料就写了稿》;转载了周扬的文章《反对“客里空”作风,建立革命的实事求是的作风》,附《小资料》:“啥叫‘客里空’”。编辑部和记者的文章,对导致稿件失实的每个环节都公开做了认真检查。失实原因归纳有三点:一是材料来源不可靠,记者偏听偏信,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记者仅仅是听了个别工人和工代大会的反映,没有亲自调查。二是没有执行报社的规定:“稿件一定要经过当地主要负责人审阅”,匆忙见报。三是报社没有认真把关,采通组负责人“对记者稿件检查手续不够,单纯的相信记者搜集的材料,就草率地将这篇稿发表了”。记者本人还深刻检查了导致失实的思想根源:“个人英雄主义在作怪,自满自足,有了材料急于发表,以为发出来就算完成了任务”。
《人民铁路》从这一事件中汲取了深刻教训。为杜绝失实问题再
次发生,报社还要求通讯员“把过去自己所写的稿子,加以分析检查,有哪些稿子有与事实有出入的地方,今后应如何纠正”;报社希望“大家都对报纸负责,严肃认真”,“共同为新闻真实而努力”(24)。路局对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也很重视,报社做过失实检查的第五天(1950
年3月16日),党委在《关于加强<人民铁路>报的决定》中,再次明确规定:“凡有关政策的稿件,一定要经过总支或宣教委员会指定的专人进行审查,有关业务部门的得经业务部门审查,但不能因审稿而延误发稿时间;如果意见有出入的地方,经实地调查了解,仍不能一致时,可说明争论要点,一并交报社,以便转交领导上研究解决”。
《人民铁路》敢于在自家报上摊开“家丑”,让全路局员工评说,既反映出报社和同仁有在群众监督下,办好报纸的决心,又充分体现出老企业报人胸襟坦荡,无私而无畏的风貌。可以想见,此举在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对铁路员工认识新政权、执政党,认识新的企业报,具有多大的感染力!时至今日,仍值得新闻工作者尊敬和学习。
纵览《人民铁路》早期三年多的办报过程,他们勇于实践,为夺取了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如何在企业中办报,如何办好企业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初步确立了企业报的宗旨、任务和办报方针;规划出企业报从形式到内容的基本格局;摸索出从采编、通联的外勤内务到报社管理的一套办法;解决“通俗化”、“维护新闻真实性”等办报基本原则问题的事例,仍是时刻警醒企业报工作者的生动案例;??。可以说,当时的《人民铁路》,实际上担当了新中国企业报开拓者的角色,因此,在新中国的企业新闻史中应当有他们光荣的一页。
《人民铁路》在创办后的三年多时间里,犹如奔驰的机车引导着
职工不断前进,又似激人奋起的嘹亮汽笛响彻中州大地。老企业报工作者那种无私无畏地献身于企业新闻事业的精神,一定被《郑铁工人》
报和今天的《中原铁道》报视为传家宝,给后来者以成长的营养和鞭策前行的力量。珍视历史,明鉴今天!
为研究中国企业报,并为撰写《中国近代企业报刊史》做准备,笔者在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后的企业报过程中,发现《人民铁路》从报纸本身到办报活动,都很有特点,具典型意义,因此,就重点解剖了《人民铁路》早期实践。我于1983年专门到《郑铁工人》报社调研,得到总编辑邓志宜同志及该报有关同志的热情支持、帮助,在此,仅表衷心感谢!并欢迎了解该报早期情况的同志指正!
完稿于1984年4月6日
修订于2012年12月27日
〖作者简介〗
马学斌,男,1949年7月29日生。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学历,
工学硕士。北京易康宝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退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某国有大型企业工作时,业余研究企业报。1982年,发表我国新闻史上第一篇关于企业报的系统研究文章:《中国企业报概况》(《报纸工作研究参考资料》,第五期,新闻战线编辑部、北京新闻学会编,1982年4月);后,该文先后被刚创刊的《中国新闻年鉴1982》、《企业报理论与实践》(童兵、书轩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等多部书刊编入和转载、引用。该文中首次提出”企业报”的名称,并为“企业报” 命名、定义,被国家、社会接受并在业内广为传播、使用。另外,发表《我国企业报史考略》(《新闻研究资料》第2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1983年9月)、《企业报刊》辞条(《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在国内一些新闻研究刊物发表文章若干;并为《中国新闻年鉴》1983至1989年间的每卷都撰写了一篇关于企业报的综述文章。曾经机械工业部推荐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第四届)。
联系方法:
地址:北京海淀区世纪城远大园五区九号楼18A
邮编:100097
电话; 13301303729 010-51986771
邮箱:xuebin-ma@126.com
参 考 文 献
(1)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大事月表》,第65页,人民出版社,1961
年。
(2)参见《发刊词》,载于《人民铁路》创刊号。
(3)民国时期铁路局办的报纸,报头一般都放在报纸最上部的中央
位置,《人民铁路》刚创刊的短时间内沿用了这个方式,用“套红”以示区别。
(4) 《人民铁路》零售每份人民币二百五十元 (注:当时的中州币
值,下同),全月九期两千元,一季五千四百元;持有证明的读报小组九折、通讯员八折五优待。后来由于纸张提价.从1 950年9月1日第1 l 4期始,报价改为每份三百元。
(5)据《人民铁路》《通讯园地》第2期:“(一)稿费标准。甲:二
百字左右或以下四十元,乙;五百字左右六十元,丙:七百字左右八十元,丁:一千字左右或以上一百元。 (二)计算方法。甲:不论论文、新闻、通讯、文艺创作一律按字数计算;乙:木刻诗歌绘画等作品亦按所占字数计算;丙:标题数字计算在内;丁:未采用者恕不致酬;戍:自第5期起计算之;巳:一律以中州币计算。
又据《通讯园地》第3期(1 949年7月25日):重订稿费
标难。稿费原则:一、论文、短评:三百字、二百元;二、技术性著作:四百元、三百元、一百元,特殊作品另加;三、经
验性介绍:三百元、二百元、一百元;四、批评建议:二百元、一百元;五、通讯:四百元、三百元;六、新闻:三百元、二百元、一百五十元、一百元; 七、综合类:一般五十元。
(6)徐辛雷,广东增城人,中共党员。1936年毕业于广东增城简易
师范。历任华北联合大学组织干事,西北战地服务团组织委员,繁峙县七区游击区长,中共繁峙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共孟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桐柏日报》记者,郑州铁路局文教部部长,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局工会副主席、主席,大桥局桥梁学院书记、院长,湖北省文联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湖北省文艺创作室书记。中国作家协会湖北分会第三、四届理事。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
小说集《长江上的战斗》,中篇小说《水上漂》,散文《曲水流杯记》、《两条小鱼》、《我是一个活着的人》,报告文学《实习生》、《女钻探工》、《石总工程师》等。
(7) 参见《人民铁路》,第66期1版,1950年3月18 日。
(8) 《本报创刊一周年纪念特刊》,载于《人民铁路》,第60期,1950
年3月1日。
(9) 《本报召开通讯员会议》,载于《人民铁路》,第5期,1949年
3 月28日。
(10)《工务机务职工对本报的希望》,载于《人民铁路》,创刊号4
版。
(11) 徐辛雷:《一年的战斗》,载于《本报创刊一周年纪念特刊》,
《人民铁路》, 第60期:1950年3月1日。
(12)(13)《工务机务职工对本报的希望》,载于《人民铁路》,创刊
号4版。
(14) 《纪念本报创刊二周年特刊》,载于《人民铁路》,第110期,
1951年3月1日,。
(15)参见《人民铁路》,第66期1版,1950年3月18日。
(16)《本报召开通讯员会议》,载于《人民铁路》,第5期,1949 年3月28日。
(17)郑明义:《我的一点礼物》,载于《本报创刊一周年纪念特刊》, 《人民铁路》,第60期,1950年3月1日。
(18)薛胜华:《我怎样学写稿》,载于《纪念本报创刊二周年特刊》,
《人民铁路》,第110期,1951年3月1日。
(19)(20)(21)徐辛雷:《一年的战斗》,载于《本报创刊一周年纪
念特刊》,《人民铁路》,第60期,1950 年3月1日。
(22)《改进我们的报纸工作》,载于《人民铁路》,第170期社论,
1951年3月1日。
(23)当时的活字印刷,用铅字排版。“××号”是铅字字体尺寸的编
号,“老五号”比“小五号”字体尺寸大,看起来更清楚。
(24)《新闻的真实性,从开封苗圃一稿说起》,载于《人民铁路》,
第63期2版,1950年3月11日。
(全文15,469字)
[教材]郑州解放后的第一张报纸
郑 州 解 放 后 的 第 一 张 报 纸
一一《人民铁路》早期办报活动初探
马 学 斌
关键词:第一张报纸 办报历史 特 点
〖摘 要〗
《人民铁路》是郑州解放后创刊的第一份报纸。在早期三年多办报活动中~为支援淮海战役~夺取全国胜利~恢复国民经济~发挥了报纸的独特作用~成为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工具,艰苦创业~努力办好“铁路员工自己的报纸”~凸显企业报与其他报纸的本质区别,“面向群众办报”的通联工作~生动活泼~特点突出,坚持“通俗化”的办报方针~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不懈探索~可圈可点,办报方法和作风~对新闻媒体尤其是企业报~经验宝贵~可资借鉴,老企业报人展现的风貌~鞭策后人。《人民铁路》的早期办报实践~为新中国初步确立企业报宗旨、任务和方针等做出贡献~是新中国企业报的开拓者~在中国新闻史尤其是企业报史~应留下光荣的一页。
《人民铁路》(现《中原铁道报》),是郑州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掌管下的郑州铁路管理局创办的企业报,也是新政权在郑州市的第一份报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一段时间里,《人民铁路》对组织铁路员工搞好生产、支援淮海战役前线,夺取全国胜利和恢复国民经济,都发挥了重要的指导工作、宣传鼓动作用。尤其是郑州地处陇海和平汉两条铁路大动脉的交叉枢纽,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处于特别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人民铁路》不论在全国铁道系统,还是在中原地区,都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是那一时期在我国创办企业报的缩影,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它是中国企业报刊史也是党的新闻事业史上的一张重要的企业报。本文探讨的是它从创刊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三年经济恢复时期结束(1952年)的办报活动。
一、在夺取全国胜利的炮声中光荣诞生
1948年10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解放了中原
重镇一一郑州?,从国民党政府手中接管了郑州铁路管理局。当时,陇海、平(京)汉两路是全国最重要的干线;而郑州是陇海与平汉两路相交的枢纽,在解放全中国的进军中,战略地位举足轻重。铁路局担负着运送几百万大军南下渡江作战和随军接管、随军通车的艰巨任务。但是,这个换了主人的新企业,面临着重重困难:铁路遭到破坏,
材料、工具和车辆贫乏,财政拮据,工人生活暂时还不能得到迅速改善??。因此,亟需有步骤地加强行政管理工作,鼓励生产,提高效率;亟需加强党对铁路工作的领导,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把党的方针政策变为全体铁路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为了完成上述任务,党必须有自己的舆沦工县。在这种情况下,在企业中办一张报纸就成为当时的一项既必要又迫切的工作。经过短暂、紧张的筹备,《人民铁路》报遂于1949年2月28日,在“二七”大罢工的策源地诞生了~
《人民铁路》的版幅为四开四版,白麻纸铅印,竖排十栏,每栏8个字。手写体的报头居报纸上部中间,自右向左排列,底衬套红的火车机车头图案,象征着铁路已换了主人,回到人民的手中?。刊期从创刊后的第2期 ( 3月14日) 开始定为周刊;根据广大职工的要求和路局党委指示,1949年9月1日 (第28期) 改为五日刊:1950年2月25日 (第60期),报纸创办一周年时,改为周三刊,同时将报头字改为自左向右排列,并换白报纸印刷;1951年7月21日(第230期),又改为周二刊,同时将报头移至报纸上部左端,从此固定下来。1952年4月15日,《人民铁路》后缀“报”字,更名为《人民铁路报》。
创办初期,《人民铁路》在郑州人民政府登记注册为第1号,成为第一份在郑州市新政权备案的报纸。1950年3月29日第69期,在报头加注“河南邮政管理局认为普通新闻纸类登记执照第32号”;1951年1月4日第148期,在报头改标“中国人民邮局认为第二类新闻纸类,河南邮局登记执照第l 3号”。报纸创办后的一年多,是免
费在路内分配赠阅。从1950年6月3日第88期始,为了满足广大读者主要是路内职工的需要,改为自由订阅,并面向外路局发行?。稿费制度在创刊后的第二个月(1949年3月25日)就开始实行?。
以上这些情况表明,《人民铁路》创刊后,很快就被社会作为一张正式报纸来对待,并制订了一套走向正规办报的经营管理办法,这是它同建同后陆续大量涌现的绝大多数企业报所不同的地方。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它在当时所处的地位和党对这张报纸的重视。
解放军接管铁路局后,共产党组织尚未公开,在恢复铁路运输的同时,他们还没换下军装就来办报纸。创刊时,报社只有两个人,是随军接管的部队宣传干部,负责采编、通联、接洽印刷、发行等全部业务,负责人是徐辛雷?。不久,报社增加了几个人,但工作尚无明确分工。1949年4、5月间,由河南中原日报社调来几位同志;接着又从中原野战军中原大学新闻班分配来几名学生,再加上从各地陆续调来一些人,报社初具规模,开始有了明确分工,分为采通、编辑、发行、资料等几个组,同时也建立起自己的印刷所。
《人民铁路》的创办、刊行,受到路局党委的高度重视和铁路员工的欢迎。创刊号上,在第一版和第二版的中央部位,分别套红衬印着局长吴士恩和军代表许子威的题词:“支援战争,繁荣经济”和“加紧生产,提倡节约,发扬主人翁的劳动精神,以全力恢复和改进交通,支援前线,建设人民的铁路”, 明确提出了《人民铁路》的宗旨和任务。紧接着在第2期,又刊载了以局长和军代表名义签署的《路局通
令》,要求“凡在工友聚集处,必须设阅报处;在职员工人中,必须组织读报小组,每期必读”,以便充分发挥报纸的作用。
报纸经过一年的实践后,l 950年3月l 0目,局党委做出《关于加强〈人民铁路〉报的决定》?,指出:“《人民铁路》报是党在铁路企业机关的唯一报纸,它是领导工作的重要工具之一,《人民铁路》报所发表的一切指示、社论,即是党在企业机关中的主张、政策、指示,各单位都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尤其是一切党员、团员、工会会员,更当以身作则,无条件的保证百分之百的实现。”《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报纸的性质是党委机关报;而且强调,在当时的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它具有行政命令的职能。为了加强报纸工作,“决定”指出,要建立编辑委员会,同时对基层单位如何读报、用报、撰稿等也做了明确规定。
广大铁路员工也满怀翻身后的喜悦心情,欢迎《人民铁路》的创办。无产阶级报纸的创办,“同劳动者摆脱资本压迫的解放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列宁选集》第26卷第264页)。他们说:“早晨,我看到第一份人民铁路报,那时,真是太高兴了~?” “过去铁路也有报纸,可是工人捞不着看。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报纸~?”他们文化水平低,就学着为报纸撰稿;还积极地反映情况,对报纸提出具体希望和要求:“工人一般文化水平都低,宜用通俗浅显的文字,多用眼前的事实;……最好能多用图画,旁边加以浅显的说明,使工人一看便懂”?。那时,人民群众把一张报纸的诞生和参加办报,看成是当家做主人的象征,把《人民铁路》报看作是“自己的报纸”的心情
溢于言表,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
报社的工作人员,满怀热情,发扬战争中的革命精神,投身到办报工作中。创刊初期,郑州市内时常响起反革命分子的枪声,他们不怕危险,深入到一个个基层单位采访;到沿线工区采访当天不能回来,他们就像行军的战士背着行李,同工人们一起吃住在工棚;有一位同志的腿走路不方便,但他坚持每期报都跑十五里路,到中原日报社印刷厂去送稿付印;内勤的同志,一手拿着基层单位通讯员的名单,一手摇电话机约稿,经常摇一两个小时。他们说,“大家一个目标,一条心,拼破脑袋也要把小报继续坚持办下去~?”
《人民铁路》肩负着路局党委的重托,承载着广大铁路员工的期待,在新中国建立前后复杂、困难的特殊历史时期里,艰苦奋斗,以报纸做武器,完成了路局交给的支援战争、恢复经济的任务,并为后来搞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宣传,奠定了基础,做好了准备。
二、“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武器”
我国铁道系统素有办报的传统。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在各铁路局就普遍办有各种内部报刊。当时的平汉铁路,就曾同时办有《平汉线铁路日刊》和《平汉线铁路月刊》。《人民铁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办的新型企业报,它同新中国成立前官僚资产阶级统治下的郑州铁路管理局编辑出版的报刊,在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
《人民铁路》在《发刊词》中指出:《人民铁路》“首先就是党在领导上的一个重要武器。它的任务就是要根据党的方针任务和政策,指导干部思想,提高员工觉悟,明确工作方向,交流工作经验,加强员工团结。??克服一切困难,把陇平两路建设成为人民的铁路!”
就企业报这个报种来说,它同其他类型报种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它更强调把围绕企业的经济活动开展宣传,做为自已的一项主要任务。由此可见,《人民铁路》从创办始,就已经确立把报纸作为“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工具”的办报宗旨。
研究《人民铁路》的早期办报实践,它在当时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教育员工,推动生产。
在新旧制度更替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为了支援前线,夺取全国胜利,为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必须打通交通大动脉,推动运输生产的顺利进行;必须启发职工们的觉悟,转变他们的劳动态度,教育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进行创造性地工作。因此,《人民铁路》把“教育职工”做为它首要的任务。
《人民铁路》对职工进行宣传教育,基本是分“思想教育”和“业务教育”两个方面来进行的。
首先,对职工进行对新政权、新制度和共产党的认识的思想教育。它通过发表“蒋管区工人无法生活,逃来解放区”(创刊号) 等这类内容的报道,揭露和控诉官僚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统治,让员工“在
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l卷第416页);通过刊载“今天和过去的对比”(第13期)、“苏联工人生活剪影” (第22期) 等通俗、形象的文章,引导人们热爱新生活、新制度。受**政府长期宣传的影响,人们在当时对共产党还缺乏认识。所以,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纲领等内容的解释性宣传,在报纸上占有一定的篇幅。例如,“铁路工人高明诚谈为啥加入共产党”一文,曾在报上连载数期。
《人民铁路》在开展思想教育宣传时,很注意同每一时期的形势结合起来。例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克城夺地、开国大典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清算工贼、公审恶霸、抗美援朝等等活动的内容,在报纸上都做了有声有色的反映。同时,《人民铁路》在早期办报活动中,已开始注意系统地向职工灌输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例如,从第39期始,报纸曾以“劳动创造世界”为题,设专栏讲座,每期一课(篇)。而且,它还经常地向职工进行时事、政策方面的宣传教育。利用《时事广播》专栏,介绍国内外大事和其他国家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不时地刊载《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这样篇幅较长的政论性文章。以上这些宣传报道,对振奋职工的生产情绪,澄清思想认识,提高阶级觉悟,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人民铁路》往往采取现身说法的形式,进行思想教育宣传。报上所发的这类稿件,大多是工人自己写的切身体会;即使少量记者采写的文章,所记也都是人们所熟悉的真人、所信服的真事。“多用眼前的事实”?,是《人民铁路》早期宣传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另外,
报纸还经常刊载“工人的旗帜赵占魁”(第4期)、“向马宝武学习”(第5期) 这类介绍模范人物事迹的通讯、报道,给建设新生活的人们树立各方面的榜样;用宣传群众中涌现的、闪烁着新时代火花的事实的方式,来达到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而且,典型报道的语言不事雕琢,朴实、自然,议论较少。《人民铁路》客观地报道翻身后的工人阶级的真实思想、情绪、行为,实质上也体现出报纸的鲜明的阶级倾向。“用生活中的生动的具体事例和典型来教育群众” (列宁:《论我们的报纸的性质》), 人们读后会受到强烈感染;共同的境遇和感受,使他们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这同现在有的企业报纸居高临下地指挥读者应当这样,不应当那样相比,《人民铁路》当时的宣传手段要高明得多,效果显然要好得多。
其次,《人民铁路》还持续不断地进行业务知识的宣传教育。员工们对这方面的要求非常强烈。报纸还在筹办时,他们就说:“政治觉悟提高以后,就要积极生产,积极生产必须有很好的技术”,渴望报上能“专裁一栏关于铁路业务的技术讲话,有助工人的技术学习”?。《人民铁路》创刊第1期就设置了《业务研究》专栏,以后几乎每期都有。结合运输生产的实际情况和工人的接受能力,《业务研究》刊载了许多短小精悍的应用技术知识文章。如第20期刊载有:“朱会荣的新发明,创造杠杆、螺丝工具”;“机车压火方法”;“怎样制砂纸”;等等。另外,有时也采取连载的方式,完整地介绍一项技术,如“一股道上的错车方法” (第20期)。不久,又增设了《员工服务》专栏,以回答问题的形式,向职工传播技术业务知识,例如,在第64期上
刊载了“怎样做个调度员?”“什么是新养路法”。当时在普及教育还没开展起来的历史时期,《人民铁路》成为铁路员工学习文化技术、业务的重要资料。
《人民铁路》为“推动生产”而进行的经济宣传,在报纸的版面上占有主要的篇幅。创办后的三年中,报纸先是以稳定职工生产情绪、消灭事故、恢复生产为内容,后则以开展生产竞赛、提高效率、繁荣经济为内容,刊载了大量鼓动职工“克服困难,自己修厂房”,“抢修铁路,打捞机车”,部队“打到什么地方,铁路就修到什么地方”,“开展正点运动”,??等等的生产宣传稿件。
《人民铁路》的经济报道注意紧密结合当时的生产形势,针对性强,而且抓住问题不放,连续报道,一抓到底。例如,1950年初,该局管区内事故频发,严重影响了正常的运输生产,这个问题就成了《人民铁路》宣传报道的中心。该报于第46期,在头版以大字标题发表头条文章:“严格树立劳动纪律,向旧作风做坚决斗争——路局首长号召全体员工加强学习,克服不良现象”,并配言论:“从自己做起~” 接着,从第48期始连续三期,在头版显要位置并占大量版面,树立先进典型:“汉口机务段重视行车事故,订出防止对策”;“发现破损赶快报告,总站员工认真负责”(第48期);“开展运输业务,消灭大小事故,汉口分局调整车务组织”(第50期);??。其次,报道反面典型,敲响警钟:“开封车站事故多,各部门应注意防止”(第48期);“工作马虎粗心要不得~中牟站副站长魏宝德连肇事故,巳降职降薪,转运员陈心明送地方政府判处劳役”(第49期);??。
同时,该报还开辟了《请大家研究》专栏,介绍消灭事故的经验和建议:“李平同志等提出防止事故办法,建议把路笺上加‘密’字”;“‘三勤两检’是防止事故的好办法。”这场报道活动,中心突出,旗帜鲜明,尖锐泼辣,有始有终,影响很大,推动了运输生产秩序的迅速恢复。
通过对《人民铁路》早期办报活动的研究,可以看出,早期的《人民铁路》,已经能够根据不同报道内容的需要,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些效益高的报道方式。例如,“对比式报道”。在同一版上或相近的时间内,就同一问题,有褒有贬。这种报道方式的优点是:对比强烈,孰是孰非一目了然,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再如,“配套式报道”。遇有大型的报道活动或重要的报道内容,报纸一般都能调动几种适宜的手段,协同作战,常常是消息配言论再附一幅插图或“小资料”,就实论虚,由远而近,既有声势又形象具体,使读者对某一问题(事件)能获得一个比较清楚、完整的认识。
《人民铁路》配合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积极地开展报道活动,成为党委领导工作的一个重要工具,同时也受到基层干部和广大员工的欢迎。尤其是通过实践,使企业中的各级干部逐渐认识到企业报纸的重要作用,初步学会了有计划地,将上级的意图和各方面的工作成绩、经验教训拿到报纸上发表;注意从报纸上获取各部门及员工的各种反映,及时发现和处理各问题。他们尝到了利用企业报来改进工作的甜头。在《人民铁路》纪念创刊两周年时,一位基层领导干部撰文,热情地赞扬和肯定报纸的作用,他说:“不仅是领导干部,工友们也
大都重视这份报纸,经常认真地学习学习它从这张报纸上,大家学习到了思想教育方面的东西,以及党的方针政策、时事政策,各地好的工作方法和生产经验、英雄模范事迹等方面的东西,对我厂工人思想觉悟的提高、生产情绪的巩固,生产的改进与效率的提高,起到了不可估计的作用”。他说,工厂之所以能取得很大成绩,“是和咱们的《人民铁路》报纸分不开的~?”
《人民铁路》早期的办报活动,显示出其宗旨明确——“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武器”;任务明确——“推动工作,教育职工”; 围绕着体现宗旨、落实任务,报道手段丰富,生动活泼。尽管囿于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不免留下时代风格、观念的烙印,但报纸仍充分体现出一张企业报纸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人民铁路》的这些成功实践,对今天的企业报如何围绕经济工作中心开展宣传报道,如何办好企业报,仍给人以宝贵的启迪。
三、“铁路员工自己的报纸”
“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34页)。党的报纸和人民的报纸的统一,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根本特征之一。早期的《人民铁路》报已经显示了这一特征。它不仅强调报纸“首先是党领导工作的员工重要武器”,同时指出:“这个报纸也是铁路员工自己的报纸“(创刊号:《发刊词》)。在办报实践过程中,为了能更好地从党的事业和铁路员工的需要出发开展宣传工
作,《人民铁路》认真贯彻执行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
《人民铁路》十分重视通讯员队伍的建设。创刊前,他们就在路局的支持下,建立起基层通讯小组。被批准作为通讯员的同志,由报社发给“聘书”。创办一周年后,为了进一步加强和壮大通讯员队伍,为办好报纸打下雄厚的群众基础,铁路局党委做出专门的决定?,要求“各单位宣传部门,必须把做好通讯工作,作为自己重要工作任务之一。各级领导机关及宣传部门应该关心通讯工作,组织领导通讯工作。在组织方面,各分局、段设立五人至七人的报道委员会或中心小组,站、厂、队,及其他业务部门,设立通讯小组,每月至少开一次会,具体研究报道内容,报道计划”。同时指出:“为了加强报纸的指导性,兹决定分局、办事处、总支、段的党、政、工、团的宣传部长、宣传科长、总支的宣传委员,为当然的特约通讯员。如因机构不健全,则由书记或副书记担任之”;并且强调“每月必须写一篇有内容,有分析,有指导意义的稿件”。可以看出,《人民铁路》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办报的优良传统作风,并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更加具体化。
《人民铁路》经常在报上刊布“希望写这样内容的稿”,“目前写稿要点”这类通知性的短文,向通讯员介绍报道要点,指导通讯工作。创办新型企业报,是一个新鲜事物;职工要写稿,不知写什么好。因此,从创刊号至第6期,曾连续在显要的报眼位置登载了“写什么,”“报道什么,”“目前采访报道提示”等。报道要点简明扼要,通讯员一目了然。如,《创刊号》的“写什么,”介绍说:“一、写你自己
的工作情形、工作心得、工作经验。二、写你克服困难,改进业务。三、写你本单位的工作计划,工作成绩。四、写你们的学习,思想改造。??九、写建议,写批评。十、写文艺作品。”有时,为及时配合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报道,报纸就迅速发出“快写这样的稿”的信息:“目前,咱们的堵塞现象特别多,希望各地通讯员同志及技术工作同志,找出堵塞的原因和防止办法,写成稿子快寄到报社来”(第20期)。通讯员及时了解了报社的报道中心,就能够有的放矢地组织和撰写稿件,很好地配合了企业中心工作的开展。
《人民铁路》还通过不定期刊载《通讯园地》专页等途径,热诚地帮助通讯员提高写作能力和思想水平。铁路员工们怀着深厚的情谊关心和支持“自己的报纸”。他们诚恳地说,“我虽不会写稿,可希望(报社)帮着我们学着写”;“我们识字少,给报上写了稿,希望很快地告诉里面哪里有缺点,好改进”?。《人民铁路》从第8期开始,辟《通讯园地》专页,不定期发行;1950年5月27日后,改为《通讯工作》专栏。专页和专栏的特点是:既有步骤地介绍新闻写作的一般常识,又有针对性地讲解本企业中实际问题的采写方法。例如,《通讯园地》曾刊载了“写稿要有中心”、“一条新闻必须具有五个条件”、“写稿要具体”、“题目与内容”这样一些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经常刊载“写稿注意三点”这样详细谈表扬、建议和批评三类稿件具体采写方法的文章。说明报社在培训通讯员时很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还有一个特点是,大量刊载通讯员谈体会的文章。一些胼手胝足的工人师傅,以自己有生以来第一次写稿的切身体会,说明新闻工作并不
神秘,从而吸引更多的员工来参加办报工作。一位曾发表过“今天和过去的对比”(第13期)一文的老工人,后来兴奋地撰文说:“我会写稿了~”(《通讯园地》第3期)。在早期的几年中,《人民铁路》培养、锻炼了一大批通讯员,有的同志被抽调到报社从事专业新闻工作,还有一位养路工做了报社的副总编辑。
由于企业的重视和《人民铁路》的不懈努力,创办一周年时,在报社登记的通讯员就已经有九百七十多人;共收到各类稿件4,480篇。在来稿中,有大量是群众的批评、建议。《人民铁路》从创办始,就设置了《批评与建议》专栏,期期刊载,反映职工呼声。铁路员工以主人翁的精神,发表自己对工作和实际生活的意见,如:“司机刘斌崎对行车的几点意见”(第8期);“列车应加派验车匠,货车莫超过载重量”,“禁止道轨上放石碴”(第16期),等等。同时,报纸从第60期始,又增设了《员工服务》专栏,热情地答复群众提出的“怎样做个好调度,”“啥是社会发展动力,”(第64期)等有关业务、政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报纸创刊初期,铁路员工对参与办报还有些怀疑:“工人能投稿吗,工人投的稿子能登吗,”后来,事实教育了他们:“不错,工人自己写的稿子占一半还多”?。在《人民铁路》上发表的基层通讯员来稿,平均每期有27篇左右,使报上充满实际生活气息和工人的声音,体现了“工人写,写工人”。对此,铁路员工情不自禁地同官僚资产阶级统治下的铁路旧企业报纸进行了比较,他们感慨地说:“回想过去报纸根本就没有我们投稿的地位,报纸上也都是官僚资本家欺
骗我们工人的话”?。
开始建设新生活的铁路员工,也成为报纸的主角——“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52页)。正因为此,《人民铁路》努力办成一张群众喜闻乐见、通俗化的报纸,就有了雄厚的客观条件和群众基础。
四、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前进
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创办起来的《人民铁路》,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就使报纸面貌逐步改善,越办越好,除了路局的重视和员工的支持外,是同他们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坚持在报社内围绕思想、组织、业务建设,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分不开的。此时期的《人民铁路》报社的这一工作作风,是该报工作与其他类型报纸比较,与后来历史时期的企业报比较,显示出的一个突出特点。
《人民铁路》往往采取公开见报的方式,开展对报纸工作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创办初的三年中,每年都搞一版创刊周年《纪念特刊》。在《特刊》上发表的报社负责人或编辑部的长篇纪念文章中,除极扼要地概述全年的工作成绩外,以主要篇幅来检讨不足之处,谈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问题大多是根据路局和群众的批评、意见认真归纳整理出来的,清清楚楚地列明一、二、三。例如,在“一年来的采通工作”一文中,用一半篇幅明确、具体地列举了“与通讯员联系不
够”、“调研不深入”、“典型报道和连续报道不够”等六个方面的问题。每一问题都有事例、有分析、有认识;同时,对下一步的工作,逐项向读者汇报改进措施。言辞恳切,态度真诚。
《人民铁路》敢于在自家报上摊开“家丑”,让全路局的员工评说,既反映出报社和同仁有在群众监督下,办好报纸的决心,又充分体现出老企业报人胸襟坦荡,无私而无畏的风貌。可以想见,此举在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对铁路员工认识新政权、执政党,认识新的企业报,具有多大的感染力~时至今日,仍值得尊敬和学习。
早期办报活动中的两件有关事例,具典型意义:
其一,是关于报纸的通俗化问题。作为一份直接面向广大基层群众的企业报纸,,坚持“通俗化”的办报方针,理应是《人民铁路》创办之初就注意到,并贯彻始终的。“生产报纸应当是千百万人都能看懂的通俗报纸”(《列宁全集》第31卷第366页)。但是,考察《人民铁路》的《发刊词》和初期的办报活动,可以看出,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对“通俗化”问题,经历了一个逐步认识的反复过程。
创刊时,《人民铁路》曾明确提出要办一张“铁路员工自己的报纸”(《发刊词》)。但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当初报社还没能清楚地认识到:除发动群众办报以外,是否彻底贯彻通俗化方针是关键所在;而实现“通俗化”的关键,又在于采编人员必须牢固地树立群众观念。因此,尽管报纸考虑工人读者的需要,在形式上做了努力,如,要求来稿“文字一定要通俗,事情一定要具体”(《创刊号》,“写什么,”);
写文艺稿,提出:“业务、技术的内容,也可以拿文艺形式来表现”(第9期);同时,也不时地刊载一些图画故事、形象化的生产图表??,等等。创刊半年后,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通俗化的问题,报纸仍然“没有做到通俗浅显,新鲜活泼,内容充实,简短有力,保持工人阶级本色”,也就不能“为大众喜闻乐见”?。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从客观看,是因为报社的编采人员来自部队和地方旧政权下的报社,他们对企业、读者情况不熟悉;报纸面向的对象完全变了,对如何办一张“铁路员工自己的报纸”没有经验;人员少、条件差。但在这种客观情况下,报社没有能及时转变思想,确立办报方向,明确“通俗化”应是《人民铁路》的办报方针;仍然习惯于沿用办“地方大报”的一般工作思路、作风和宣传方式方法,来办这张新型企业报,恐怕又是主观上的原因。研究《人民铁路》报纸的形式和内容等初期的办报实践,基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经过半年多的实践,报社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不首先解决编采人员思想上的“群众化”,就不能就不能搞好报纸的“通俗化”。
因此,《人民铁路》开展了“工作大检查”活动,对与群众观点相悖的个人英雄主义、自由主义、自以为是的狭隘经验主义,对从地方带来的影响报纸“通俗化”的工作作风、方式方法,发动群众开展了严肃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经过三个月的思想交锋,从思想上基本统一了编采人员办“通俗化报纸”的认识?。接着,报社提出了“学习大众化”的口号(21)。强调指出:“报纸方针、任务不够明确,内容
不够丰富,形式不够通俗,这一连串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学习大众化的问题”。他们在广泛征求铁路员工意见的基础上,对采编、通联等方面工作提出了改进措施,使报纸在通俗化的道路上迈进一步。
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出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曲折性。一方面,随着形势的发展,路局和广大职工对《人民铁路》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报纸的通俗化问题,还没有得到比较彻底的解决,报纸创办两年后,仍然存在“职员不愿看,工人看不懂”的现象(22)。报社又一次全面检查了报纸在通俗化问题上改进情况,并在第170期以“改进我们的报纸工作”为题发表社论,进一步强调了报纸的通俗化问题,将它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对待:“再不设法积极转变(指“通俗化”),就很难把我们的报纸提高一步”。社论重点从报纸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检查了不通俗的具体表现:在内容上,“一般指示、布置、号召等大块文章多,现场职工的具体活动少,典型的系统报道更少”;在形式上,版面存在着“七拐八弯,看了前半段好不容易找到后半段”,“文字标题上,文文雅雅,面孔死板,用语上很不生动和缺少活气”。
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报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要求每篇稿件更能切合实际,通俗生动,短小精悍,并能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工作关系不多、不急需的长篇大论尽量少用”,“而大量采用职工们对实际工作实际生活实际思想中具体的、深刻的、生动的反映和写作”。其次,“在用语上、标题上要尽量的生动活泼,使人一看就明白,一听就懂,文字要尽可能的口语化,在版面上要尽可能的
加以固定,在排版上既要注意到活泼好看,更要注意到大方明白”。
《人民铁路》在整顿内部的思想后,这次又侧重从报纸的内容到形式两方面来加强“通俗化”,说明报纸经过两年的实践日臻成熟,对“通俗化”的认识日趋完整。经过这次改进活动,《人民铁路》在“通俗化”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不久,《人民铁路》又采取了新措施,来巩固和扩大“通俗化”工作的成果。从1951年7月21日第230期开始,为了集中力量精编报纸,刊期由周三刊改为周二刊。为了方便职工阅读,将字体由“小五号”改为“老五号”(23);并以“请大家读下面的消息和文章”为题,在报眼处设置了新颖的《要目》专栏,标明重要的消息刊载在哪一版,让读者一目了然。同时,发表了“启事”再次表示:“往后一定要通俗化,让认字的能看懂,不认字的能听懂,在编排上画要多,??稿子要短小,用工人自己的话写,要登工人自己的意见,自己的事”。
各类报纸,尤其是企业报,从内容到形式,都应力求适应读者群众的需要。“对人民不能咬文嚼字,而要讲得通俗易懂”(《列宁全集》第36卷第453页)。《人民铁路》在早期的几年里,经过持续不断地反思和反复探索、实践,对于坚持“通俗化”的办报方针,最终获得了比较完整的认识,报纸面貌焕然一新,铁路员工更加喜爱这张“自己的报纸”。
其二,是关于维护“新闻真实性”问题。《人民铁路》一创刊,铁路员工就从爱护“自己的报纸”的角度,提议“报上的新闻要绝对
真实,写稿时可不能马虎”(《创刊号》:“本报召开通讯员会议”)。可见,党报必须向读者客观事物的真相,不仅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的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愿望。只有这样,报纸的宣传才能得到人们的信任。早期的《人民铁路》比较清醒地注意到这个问题,失实较少。而且,一旦不慎失实,就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向群众公开承认错误,批评教育采编人员,维护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在1949年10月25日第37期,刊载了一篇记者写的批评稿。主要内容是说开封苗圃主任吴凤举官僚主义严重,危害了生产,全苗圃工人意见很大,要求上级处罚他。稿件见报后,立即在路局“炸了窝”。由于稿件反映的问题与事实不符,影响很坏。报社听到反映后,立即重新深入调查了这一事件。真相是:坏分子拉拢少数落后工人,同敢抓敢管的主任闹对立,企图将他赶走,破坏生产。
《人民铁路》报社决定举一反三,在采编人员和通讯员中开展了一次“反‘客里空’”作风的教育活动。1950年3月11日一期,在二版以半版篇幅,发表了编辑部文章:《新闻的真实性,从开封苗圃一稿谈起》;记者××的检讨:《不深入调查、不分析,听到片面材料就写了稿》;转载了周扬的文章《反对“客里空”作风,建立革命的实事求是的作风》,附《小资料》:“啥叫‘客里空’”。编辑部和记者的文章,对导致稿件失实的每个环节都公开做了认真检查。失实原因归纳有三点:一是材料来源不可靠,记者偏听偏信,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记者仅仅是听了个别工人和工代大会的反映,没有亲自调查。二是没有执行报社的规定:“稿件一定要经过当地主要负责人审阅”,
匆忙见报。三是报社没有认真把关,采通组负责人“对记者稿件检查手续不够,单纯的相信记者搜集的材料,就草率地将这篇稿发表了”。记者本人还深刻检查了导致失实的思想根源:“个人英雄主义在作怪,自满自足,有了材料急于发表,以为发出来就算完成了任务”。
《人民铁路》从这一事件中汲取了深刻教训。为杜绝失实问题再次发生,报社还要求通讯员“把过去自己所写的稿子,加以分析检查,有哪些稿子有与事实有出入的地方,今后应如何纠正”;报社希望“大家都对报纸负责,严肃认真”,“共同为新闻真实而努力”(24)。路局对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也很重视,报社做过失实检查的第五天(1950年3月16日),党委在《关于加强<人民铁路>报的决定》中,再次明确规定:“凡有关政策的稿件,一定要经过总支或宣教委员会指定的专人进行审查,有关业务部门的得经业务部门审查,但不能因审稿而延误发稿时间;如果意见有出入的地方,经实地调查了解,仍不能一致时,可说明争论要点,一并交报社,以便转交领导上研究解决”。
《人民铁路》敢于在自家报上摊开“家丑”,让全路局员工评说,既反映出报社和同仁有在群众监督下,办好报纸的决心,又充分体现出老企业报人胸襟坦荡,无私而无畏的风貌。可以想见,此举在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对铁路员工认识新政权、执政党,认识新的企业报,具有多大的感染力~时至今日,仍值得新闻工作者尊敬和学习。
纵览《人民铁路》早期三年多的办报过程,他们勇于实践,为夺
取了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如何在企业中办报,如何办好企业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初步确立了企业报的宗旨、任务和办报方针;规划出企业报从形式到内容的基本格局;摸索出从采编、通联的外勤内务到报社管理的一套办法;解决“通俗化”、“维护新闻真实性”等办报基本原则问题的事例,仍是时刻警醒企业报工作者的生动案例;??。可以说,当时的《人民铁路》,实际上担当了新中国企业报开拓者的角色,因此,在新中国的企业新闻史中应当有他们光荣的一页。
《人民铁路》在创办后的三年多时间里,犹如奔驰的机车引导着职工不断前进,又似激人奋起的嘹亮汽笛响彻中州大地。老企业报工作者那种无私无畏地献身于企业新闻事业的精神,一定被《郑铁工人》报和今天的《中原铁道》报视为传家宝,给后来者以成长的营养和鞭策前行的力量。珍视历史,明鉴今天~
为研究中国企业报,并为撰写《中国近代企业报刊史》做准备,笔者在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后的企业报过程中,发现《人民铁路》从报纸本身到办报活动,都很有特点,具典型意义,因此,就重点解剖了《人民铁路》早期实践。我于1983年专门到《郑铁工人》报社调研,得到总编辑邓志宜同志及该报有关同志的热情支持、帮助,在此,仅表衷心感谢~并欢迎了解该报早期情况的同志指正~
完稿于1984年4月6日
修订于2012年12月27日
〖作者简介〗
马学斌~男~1949年7月29日生。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学历~工学硕士。北京易康宝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退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某国有大型企业工作时~业余研究企业报。1982年~发表我国新闻史上第一篇关于企业报的系统研究文章:《中国企业报概况》,《报纸工作研究参考资料》~第五期~新闻战线编辑部、北京新闻学会编~1982年4月,,后~该文先后被刚创刊的《中国新闻年鉴1982》、《企业报理论与实践》,童兵、书轩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等多部书刊编入和转载、引用。该文中首次提出”企业报”的名称~并为“企业报” 命名、定义~被国家、社会接受并在业内广为传播、使用。另外~发表《我国企业报史考略》,《新闻研究资料》第2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1983年9月,、《企业报刊》辞条,《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在国内一些新闻研究刊物发表文章若干,并为《中国新闻年鉴》1983至1989年间的每卷都撰写了一篇关于企业报的综述文章。曾经机械工业部推荐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第四届,。
联系方法:
地址:北京海淀区世纪城远大园五区九号楼18A
邮编:100097
电话; 13301303729 010-51986771
邮箱:xuebin-ma@126.com
参 考 文 献
(1)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大事月表》,第65页,人民出版社,1961
年。
(2)参见《发刊词》,载于《人民铁路》创刊号。 (3)民国时期铁路局办的报纸,报头一般都放在报纸最上部的中央
位置,《人民铁路》刚创刊的短时间内沿用了这个方式,用“套
红”以示区别。
(4) 《人民铁路》零售每份人民币二百五十元 (注:当时的中州币
值,下同),全月九期两千元,一季五千四百元;持有证明的读
报小组九折、通讯员八折五优待。后来由于纸张提价(从1 950
年9月1日第1 l 4期始,报价改为每份三百元。
(5)据《人民铁路》《通讯园地》第2期:“(一)稿费标准。甲:二百字左右或以下四十元,乙;五百字左右六十元,丙:七百字左右八十元,丁:一千字左右或以上一百元。 (二)计算方法。甲:不论论文、新闻、通讯、文艺创作一律按字数计算;乙:木刻诗歌绘画等作品亦按所占字数计算;丙:标题数字计算在内;丁:未采用者恕不致酬;戍:自第5期起计算之;巳:一
律以中州币计算。
又据《通讯园地》第3期(1 949年7月25日):重订稿费标难。稿费原则:一、论文、短评:三百字、二百元;二、技术性著作:四百元、三百元、一百元,特殊作品另加;三、经验性介绍:三百元、二百元、一百元;四、批评建议:二百元、一百元;五、通讯:四百元、三百元;六、新闻:三百元、二百元、一百五十元、一百元; 七、综合类:一般五十元。
(6)徐辛雷,广东增城人,中共党员。1936年毕业于广东增城简易师范。历任华北联合大学组织干事,西北战地服务团组织委员,繁峙县七区游击区长,中共繁峙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共孟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桐柏日报》记者,郑州铁路局文教部部长,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局工会副主席、主席,大桥局桥梁学院书记、院长,湖北省文联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湖北省文艺创作室书记。中国作家协会湖北分会第三、四届理事。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
196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万古长青》,短篇
小说集《长江上的战斗》,中篇小说《水上漂》,散文《曲水流
杯记》、《两条小鱼》、《我是一个活着的人》,报告文学《实习生》、
《女钻探工》、《石总工程师》等。 (7) 参见《人民铁路》,第66期1版,1950年3月18 日。
(8) 《本报创刊一周年纪念特刊》,载于《人民铁路》,第60期,1950
年3月1日。
(9) 《本报召开通讯员会议》,载于《人民铁路》,第5期,1949年
3 月28日。
(10)《工务机务职工对本报的希望》,载于《人民铁路》,创刊号4
版。
(11) 徐辛雷:《一年的战斗》,载于《本报创刊一周年纪念特刊》,
《人民铁路》, 第60期:1950年3月1日。
(12)(13)《工务机务职工对本报的希望》,载于《人民铁路》,创刊
号4版。
(14) 《纪念本报创刊二周年特刊》,载于《人民铁路》,第110期,
1951年3月1日,。
(15)参见《人民铁路》,第66期1版,1950年3月18日。
(16)《本报召开通讯员会议》,载于《人民铁路》,第5期,1949
年3月28日。
(17)郑明义:《我的一点礼物》,载于《本报创刊一周年纪念特刊》,
《人民铁路》,第60期,1950年3月1日。
(18)薛胜华:《我怎样学写稿》,载于《纪念本报创刊二周年特刊》,
《人民铁路》,第110期,1951年3月1日。
(19)(20)(21)徐辛雷:《一年的战斗》,载于《本报创刊一周年纪
念特刊》,《人民铁路》,第60期,1950 年3月1日。
(22)《改进我们的报纸工作》,载于《人民铁路》,第170期社论,
1951年3月1日。
(23)当时的活字印刷,用铅字排版。“××号”是铅字字体尺寸的编
号,“老五号”比“小五号”字体尺寸大,看起来更清楚。
(24)《新闻的真实性,从开封苗圃一稿说起》,载于《人民铁路》,
第63期2版,1950年3月11日。
(全文15,469 字)
菲律宾第一张报纸_在欧洲列强的争夺中诞生的报纸
菲律宾第一张报纸
———在欧洲列强的争夺中诞生的报纸
?李异平
菲律宾的历史是一部反殖民主义侵略 、反 1789 年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它不仅 暴政的历史 。它先后受到西班牙 300 年和美 推翻了统治法国 1000 年的封建制度 ,而且也 国 40 年的殖民统治 。菲律宾的媒介经历了历 揭开了国际关系发展的新时期 。法国当时的
() 史的惊涛骇浪 ,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它在发展 督政府 1795 - 1799计划利用军事上的胜利 中与国家政治和经济融为一体 ,集中地体现了 在法国东部边界建立一个由附庸国组成的地 国家的荣辱与兴衰 。特别是早期的报纸带着 带 ,从这里打开通往东方市场的途径 ,并且企 殖民主义者深深的烙印 ,为我们展示了欧洲殖 图占领大西洋彼岸已被英国 、西班牙等国霸占 民主义者争夺亚洲霸权的历史 。 的殖民地 。法国的勃勃野心对欧洲列强形成
了巨大的威胁 ,他们因此连续组织了 7 次反法
拿破仑的军队与西班牙的命运 同盟 。但是从 1795 年至 1815 年滑铁卢战争 之前的 20 年间 ,以拿破仑为首的法国军队所 从 16 世纪至 19 世纪 ,欧洲列强为争夺殖 向披靡 ,连续攻破了 5 次反法同盟 ,成为当时 民地而大动干戈 ,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搏斗 。这 主宰国际局势的主力军 。 场搏斗竟为菲律宾报纸的诞生写下了序曲 。 1806 年 1 月 , 西班牙的命运被法国人紧 在正式的报纸出现以前 ,菲律宾出现过一 () 紧地攥在了手里 。拿破仑打破了英俄瑞 士() 种叫做《幸运事件》1637 年由汤马斯创办和 联盟后 ,颁布了《柏林赦令》,宣布封锁不列颠 一种类似传单的“报纸”,后者被称作《大众报》 岛屿 ,没收英国及其殖民地驶出的或驶往该地 () 1799 年出版。这两份报纸是菲律宾报纸的 的任何船只 ,英国的船只被禁止在欧洲各港口 胚胎 ,出版不定期 ,内容也不是很新 ,都是关于 停泊 。在这种情况下 ,英国与西班牙和葡萄牙 穆斯林海盗抢劫的报道 , 以新闻信的形式出 在 1809 年组成第 5 次反法联盟 。法国在与西 版 。菲律宾正式出版的报纸是从西班牙殖民 班牙的战斗中占领了马德里 、安达鲁西亚等 主义的统治时期开始的 。它们与拿破仑称霸 地 。在关系到西班牙命运的时刻 ,驻在殖民地 欧洲有着很大的关系 。西班牙人于 1571 年占 的西班牙人迫切地想知道战争进展的消息 。 领了马尼拉 ,将它作为殖民统治的中心 。殖民 然而由于法国的封锁 ,用帆船传送消息的渠道 政府的最高统治者是总督 , 由西班牙国王委 已被完全切断 。而这时各地人们都在传播着 任 。正是这位独揽行政 、司法 、军事大权的总 拿破仑如何神奇地攻破了前 4 次反法同盟 、势 督将西班牙的命运与菲律宾的报纸连接在一 如破竹般地占领了一个又一个欧洲城市的消 起 。 息 。恰恰就在此时 ,1809 年 5 月 21 日 ,驻菲律 72
? 1994-201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却用法兰西的精神 仍“披着西班牙人的外衣 宾的西班牙人正好在菲律宾的八拉雁 Batan2
) 来武装它”,用它去“欺骗”西班牙人 。这时西 gas捕获了一艘法国船只 。船上载有法国总
班牙中央政府被法军连连追赶 ,从马德里迁到 督给菲律宾官员的信和 10 捆法国杂志 ,这些
( ) 杂志是 1808 年 1 月至 10 月出版的 。当时的 塞维利亚 Sevilla,然后又迁到伊丝拉得里昂
(( ) 西班牙驻菲律宾总督佛古拉斯 Mariano Fer2 Isla de Leon。法军每到一地 , 便如法炮制 ,
) nandez de Folgueras如获至宝 , 立刻着手将这 接管了西班牙中央政府在该地发行的报纸 ,用 些杂志翻译出来 ,于 1809 年 6 月 2 日以报纸 它来传播有利于法国 、并能为法国人赢得支持
(的形式将其出版 ,起名为《大众公报》Aviso al 的消息 。在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受法国报纸“谣
) Publico,共有 12 页 。3 个月后 ,另一艘法国船 言”的影响 ,猜测西班牙已被彻底毁灭而普遍 “皇帝号”又带来关于战争的消息 ,说西班牙在 意志消沉 、士气低落 。在这种情况下 ,商人们 战争中遭到挫败 祖国人民怀着激昂的战斗 甚至包租了一艘船直接去西班牙获取消息 。 “,
激情为神圣国王的事业作出巨大的牺牲”。于 但是不久就来了一艘英国船 。在这艘盟军的 是在 1809 年 9 月 11 日《, 公众报》又出了第二 船上有一些印度的杂志 ,上面提到了西班牙国 期 ,上面印有刻章和执照 ,但没有任何关于编 会和威林顿伯爵在葡萄牙所取得的胜利 。这 者的消息或出版商 、印刷商的地址 。1809 年 , 些消息便成为菲律宾土地上第一张正式报纸 为了消除法国的胜利在西班牙人中产生的悲 的消息来源 。创办了《公众报》的西班牙总督 观情绪 ,鼓舞士气 ,殖民政府财政部审记办公 佛古拉斯欣喜若狂 , 根据这些杂志的内容于
( ) 室的官吏阿波赫 Francisco Abaurre又办了一 1811 年 8 月 8 日出版了《高级政府公报》。这
(份叫做《英雄诗》的报纸 “ Poema en Verso Hero2 是菲律宾第一张正式的报纸 ,因为它连续出版
) ico”。这 份报纸的特色就表现在它的名称 了 15 期 。佛古拉斯在第一期中很明确地说明 上 ,除了刊登英国报纸上的一些新闻外 ,它还 了出版此报的目的 “: 菲律宾人民长期以来就 刊有一些长篇诗和八行诗 ,以歌颂西班牙人在 ,最高政府希望他们 表现出真诚 、爱国的精神
与法国人的战斗中所表现的英勇行为和取得 能够一起分享这些令人愉快的消息 。本人将 的胜利 。这两份报纸为菲律宾第一份正式报 及时地翻译这些外国报纸的新闻 ,把西班牙人 纸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 在母国进行的无与伦比的 、充满豪情的反法战
争和英国盟军的肝胆相照的友情以及他们战
菲律宾第一张正式报纸的出版 胜法国的胜利消息 、还有国会开会的消息尽快 地送到菲律宾的各个角落”。就是因为如此 , 1811 年是拿破仑即将从他霸业的顶峰跌 菲律宾本土上的第一份正式的报纸便充当了 落下来的前夜 。这时的法国军队已占领了包 殖民主义者们传达“母国”消息的一个重要渠 括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在内的欧洲数个城市 。 道 。
拿破仑为了统治整个世界 ,率领 42 万大军未 除了关于反法战争的内容以外 高级政
《,
经宣战就攻入了俄国 。俄国和普鲁士立刻订 :一是发生在亚 府公报》还包括另外两种新闻
洲的 欧 洲 殖 民 地 的 事 情 , 如 在 第 一 期 立了同盟条约 ,英国 、瑞典 、奥地利也很快加入
(( ) 181115115上 ,该报刊登了在加尔各答 Cal2 进来 ,成立了第 6 次反法联盟 。
) cutta举行的天主教教堂的开幕仪式 ,还有在 19 世纪初这场轰轰烈烈的欧洲战争把菲
菲律宾某地捕获了另一艘法国船的消息 ;二是 律宾初期的媒介与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而
宣传对西班牙皇室的忠诚 ,如从第 13 期到第 法国人则在其中玩了一场“舆论导向”的游戏 。
15 其几乎整个版面都转载了《蒙特维的亚特 在 1811 年的这场战争中 ,拿破仑的军队已经
()占领了马德里 ,他们接管了在查尔斯二世时期 别公告》“ Gazeta Extraordinaria de Montevideo” 创办的《马德里公报》。法国人很精明 ,让该报 的所有内容 。因为此报被认为是“效忠西班牙
73
? 1994-201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殖民主义者牢牢地抓住了殖民地初期报纸的 皇室的典范”。
,殖民政 传播权 。为了维持对媒介的这种控制 《高级政府公告》连续出了 6 个月 ,共出了
府还采用了 1750 年西班牙制定的检查法 ,并 15 期 。因为西班牙国会禁止在没有国会的允
于 1910 年 4 月 30 日通过了“不准印制任何令 许下出版此类报纸 。菲律宾第一张正式的报
人沮丧的消息”的规定 。殖民政府还组成了由 纸与它前两份报纸《公众报》和《诗歌报》一样 ,
在反法联盟与拿破仑的战争造成人们对新闻 8 人构成的检查团 ,其中 4 个由总督指派 ,另 渴求的情况下产生 。由于国家受到殖民统治 , 外 4 个由主教指派 ,这些人完全代表着殖民政 本来应该代表民族文化的报纸因此也被置于 府与宗教的利益 。国家的荣辱兴衰决定了媒 统治之下 。它们由殖民政府的官吏创办 ,其主 介的命运 ,也必然反映在媒介上 。
要任务是为殖民者提供消息 ,宣扬对殖民主义
注 释 : 者的效忠 ,因而它带着一副“殖民者的面孔”。
?《菲律宾研究》第 36 期 ,185 页 。 直到 1894 年反西战争前夕 ,菲律宾的报 纸
?同 ? 都以第一份报纸为模式 ,即都是从欧洲杂志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上翻译过来的文章 ,且大部分与西班牙有关 。
意大利制定新法规限制默多克新闻公司
意大利政府正在考虑出台新的电视所有权限制条例 ,目的是为了遏制鲁珀特?默多克的新闻 公司欧洲分部的发展势头 。政府正在考虑加强关于广告份额和欧洲数字电视节目比例方面的反 垄断措施 。
新的法规规定 ,相互竞争的两个数字电视台 ———斯特里姆公司和特莱比乌公司要有同一的 解码器 。这项法规将作为已经递交国会的广播法草案的修正案 ,或者以法令形式提出 。
新闻公司欧洲分部最近已同意大利电信公司达成初步协议 ,购买意大利电信公司所属的斯 特里姆公司 80 %的股份 。
( ) 作为斯特里姆公司竞争对手的特莱比乌公司 Telepiu,它的绝大部分股份为法国新频道公
( ) 司所拥有 ,但是它也得到了西尔维奥?贝鲁斯柯尼的芬尼韦斯特集团 Fininvest和意大利广播公 () 司 RAI的支持 。
( ) 意大利广播公司已决定购买由法国新频道公司支持的付费电视台特莱比乌公司 Telepiu的 股份 。据说 ,意大利广播公司已从新频道公司获得了特莱比乌公司 10 %的股份 。虽然法国新频 道公司拥有 90 %的股份 ,但它计划将所持股份降到 51 %以下 。西尔维奥?贝鲁斯柯尼的芬尼韦 斯特集团持有特莱比乌公司剩余的 10 %股份 。
()李煜译
74
? 1994-201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世界第一张丝绸报纸的诞生”与媒介传播
今天你传播了吗?
——“世界第一张丝绸报纸的诞生”与媒介传播
引语:传播是公关三要素之一,是连接主体与客体的中介。信息要靠传播才能流传。而传播类型中,大众传播是公共工作者最常用、最有效的传播类型之一。它是组织扩大声誉、提高知名度、塑造良好形象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下案例将体现传播的重要作用。
1 、背景介绍
杭州凯地丝绸股份公司1993年成立,是由国家、企业职工和外商共同持股的综合型丝绸出口集团。如今凯地丝绸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的名牌,深受海外客户的欢迎。这还要从媒介传播说起。当时该公司作为商业大潮中的新生儿,要扩大其社会知名度,生产的丝绸报纸,就需要独具创意的公关宣传和媒介来报道,以塑造企业整体形象,渗透消费者心理,这无疑是最快捷有效之策。同时,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得知世界首版丝绸报纸诞生,也要求收藏还要求展出。
以有限的公关宣传费,巧妙借助丝绸报纸这一独特载体,赢得媒介和公众热切注视。 杭州国际公关公司为其策划:以丝绸为材料印制浙江省内独家旅游服务报《江南游报》,并向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赠送世界首创的丝绸报纸
《江南游报》丝绸版共印刷100 份。1993年6 月15日,杭州国际公关公司在北京为该公司举行了向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赠送丝绸报纸仪式。行家评价:阅读和观赏效果极佳,反映了当代先进的真丝印花科技水平。
世界首创丝绸报被国内20余家报纸、电视台集中报道达30余次,海内外受众人数达2 千5 百万人次。丝绸报宣传活动,既证实了中国高超的印丝术,也树立了该公司形象,从此开创了丝绸报纸的先河。
2、丝绸
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中国古老的丝绸业为中华民族文化织绣了光辉的篇章,对促进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丝绸以其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
几千年前,当丝绸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向欧洲,它所带去的,不仅仅是一件件华美的服饰、饰品,更是东方古老灿烂的文明,丝绸从那时起,几乎就成为了东方文明的
传播者和象征。目前已知的最早丝织物,是出土于距今约4700年良诸文化的遗址。 关于丝绸中国有一个悠远的传说:远古时代,黄帝打败了蚩尤,"蚕神"亲自将她吐的丝奉献出来以示敬意。黄帝命人将丝织成了绢,以绢缝衣,穿着异常舒服。黄帝之妻西陵氏嫘祖便去寻找能吐丝的蚕种,采桑饲蚕。后世民间崇奉嫘祖为养蚕的蚕神,黄帝为织丝的机神。采桑养蚕与制丝织绸,便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的基本劳作手段。 中国是家蚕丝的发源地,养蚕,缫丝是我国古代在纤维利用上最重要的成就。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已发明丝绸织造以及朱砂染色技术,此后随着织机的不断改进,印染技术的不断提高,丝织品种日益丰富,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染织工艺体系,使我国古代的丝绸染织技术领先于世界各国。
3、报纸传播的优点:
(1)信息容量大
(2)接受者选择余地大
(3)便于保存、检索和查询
《 江南游报》:《江南游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新闻、旅游、文化、生活、休闲类周报。1986年10月在杭州创刊,报名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同志亲笔题词。1893年2月印刷了中国第一张丝绸印染报纸,1997年9月27日又印刷了世界上第一张最小的全真彩色微型报纸,受到了海内外集藏家和新闻出 版界的极大关注。《江南游报》创刊20年来,始终坚持“立足旅游、面向社会”的办报宗旨,尤其是近年改版以后,以宣传旅游为己任,重点策划旅游项目,提
升旅游企业的形象,是一份信息量大、可读性、实用性强的旅游必备读物,以权 威翔实的内容、专业化的视角和休闲的风格备受广大读者及旅游界人士喜爱
《江南游报》丝绸版:这份丝绸报纸是按《江南游报》第119期原版制作,真丝质地,套红印染。据了解,这份丝绸报纸是为庆祝凯地丝绸股份公司成立而特意创制,总印量100份,均有总编辑吴伏海亲笔签名
4、中国丝绸博物馆
开馆以来,已成为向世界各国朋友宣传中国古老文明和改革开放以来丝绸业取得成就的重要窗口及研究丝绸文化的学术基地。作为省、市精神文明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朋友和大中小学生前来参观,并接待过多位国家领导人和国外元首。
开馆以来,举办了各类文物展览和专题展览,以宣传丝绸文化。
为使陈列展览更有趣味性、科学性,1997年在原有的陈列基础是进行了修改。将原来的序厅、历史文物厅、民俗厅、蚕桑厅、制丝厅、丝织厅、印染厅、现代成就厅压缩为:序厅、历史文物厅、蚕丝厅、染织厅、现代成就厅。2003年在浙江省文化厅和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进行全面调整。
经过多年努力,已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丝绸的收藏、研究和鉴定中心以及弘扬丝绸文化、拓展国际旅游的汇聚点。中国丝绸文化将由此得以更广的传播和发扬。
5、 丝绸报纸简介:
报纸纪念版的类别颇多:丝绸版是报纸纪念版中最常见的一类,它是采用特种印染技术,将报纸图案印制在高级丝绸上。《人民日报》为纪念创刊50周年,发行了一套三张丝绸版报纸,《科技日报》为纪念全国科学大会召开20周年,也发行了一张丝绸报。目前,我国已出版丝绸纪念报的有《中国新闻报》、《中国图片报》、《中国社会报》、《文汇报》、《证券时报》、《浙江日报》、《无锡日报》等多家报社。丝绸报的定价颇高,拍卖价更是高得惊人,如《文汇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纪念版定价5000元,而一张样报更为14.2万元的高价拍卖
▲人民日报创刊50周年
▲本报为纪念创刊五十周年发行的全国第一份绫绢彩报
▲《中国集邮报》创刊1000期丝绸珍藏版报纸。
2005年7月15日,《中国集邮报》迎来创刊1000期,推出丝绸珍藏版报纸,再现1992年7月1日《中国集邮报》创刊号的风貌。该丝绸珍藏版报纸置于一古色古香的礼品盒中,共分两大幅(每幅4版)。
总结:《丝绸报》应是“报纸收藏”中的一匹黑马。它以其内容丰富(都是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或非常有纪念性的事物)、发行量少、保存久远等特点而深受藏家青睐。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报纸品种的增多,逐渐形成了系列和规模,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史料价值将会更加凸现出来
6、凯地丝绸的再次宣传及影响
1996年7月12日,是凯地丝绸股份公司股票上市之日。为祝贺股票上市,特创意印制上市当天《证券时报》的彩色丝绸版,并相继在深圳`杭州两地举办了大型的丝绸报纸拍卖会。在深圳,拍卖厅早已被人们挤得水泄不通,现场气氛十分热烈,众多藏家频频举牌,志在必得。其中001号拍品的成交价,竟高达10,3万元。22份珍品报共成交117万元。凯地公司随后将丝绸报纸拍卖的全部收入,捐赠希望工程。 在《证券时报》创制彩色丝绸报之后,《人民日报》`《文汇报》《浙江日报》相继在举国上下欢庆香港回归之际,推出各有特色的丝绸报,在国内外形成强烈的反响,为报纸的收藏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系列收藏新品种。
7、案例分析
此案例主要体现专业公共关系公司在公共关系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及其服务特点 体现的公共关系
(1)体现如下公关关系特点
1、公共关系的真实感
凯地丝绸利用丝绸报纸作为传播媒介让人耳闻目睹,借助媒体,巧妙的避开促销,广告等手段“自卖自夸”之嫌,表现了公共关系的真实性,能够突破公众及顾客的防范,戒
备心理,让凯地丝绸深入人心,并且效果持久。
2、公关关系的新鲜感(传播载体的重要性)
以丝绸为材料印刷报纸属新闻界和印刷史上创举,具有高度的新闻价值和保存价值。
丝绸报纸内容丰富(都是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或非常有纪念性的事物)、发行量少、保存久远等特点而深受藏家青睐。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报纸品种的增多,逐渐形成了系列和规模,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史料价值将会更加凸现出来。
(2)大众传媒的重要作用
1、此案例说明了大众传播媒介在公共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科学调查表明:大众传播对某些议题的着重强调和些议题在受传中受重视的程度构成强烈的对比关系。在案例中,凯地丝绸抓住“丝绸报纸”这一新鲜实物,利用媒体报道借助向中国丝绸博物馆捐赠《江南游报》为契机,扩大品牌影响,使媒体大量报道这一事件,从而使社会中的公众突出的议论这一话题。
2、在这一次的公关活动中,企业通过“丝绸报纸”在社会中形成一个热门话题,让这个话题直接的间接地与组织及其产品挂钩,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他们借助“丝绸报纸”这一与自己产品关联度极高的新闻事件,又进行了捐赠仪式,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轻而易举的将品牌推入市场乃至全世界。
3、作为报社的产品———报纸,不仅日益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投资意识的增强,民间收藏报纸的队伍也异军突起。据有关资料表明,全国集报爱好者已达100多万人,“集报”在七大收藏中已经成为仅次于集邮的我国第二大收藏。报纸的收藏,有专题报、早期报、试创刊号报、特色报等等种类,而“丝绸报”是“特色报”中最令人瞩目的一个品种,是“报苑”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3)专业公关公司在此案例中的地位
1、 公共关系公司由职业公共关系专家和各类公关专业人员组成,是专门为社会组织提供公共关系咨询,或受理委托为客户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信息型、智力型和传播型的服务性机构。案例中杭州国际公关公司就是一家专门的公共关系公司。在“世界第一张丝绸报纸的诞生”这一公关活动中,它起到关键的作用,整个公关策划和实施过程都由它完成
2 、专业公共关系公司的服务特点是:较为客观公正、技术全面、专业性强、灵活、适应性强。
由于它的这些特点,使其能够更全面、更科学地策划并实施公共关系活动,并能正确处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案例中杭州凯地丝绸公司正是利用专业公司的特点,聘请了杭州国际公关公司为其策划,使这次公共活动取得圆满的效果。
3 、杭州国际公关公司是中介服务公司。优点是灵活、机动性强、拥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各项工作,办事更准确,效率更高。杭州国际公关公司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世界上第一份丝绸报纸为切入点,成功地策划了这一公关活动,通过印刷《江南游报》,并向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赠送等活动,被国内20余家报纸、电视台集中报道30余次,海内外受众人数达2500万人次。从而证实了中国高超的印丝术,也大大提高了杭州凯地丝绸股份公司的知名度和企业形象。
(4)公关效果
1、阅读和观赏效果极佳,反映了当代先进的真丝印花科技水平。世界首创丝绸报被国内20余家报纸,电视台集中报道达30余次,海内外受众人数达2500万人次。丝绸报宣传活动,即证实了中国高潮的印丝术,也树立了该公司良好形象,从此开创了丝绸报纸的先河。
2、杭州国际公关公司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世界上第一份丝绸报纸为切入点,成功地策划了这一公关活动,从而证实了中国高超的印丝术,也大大提高了杭州凯地丝绸股份公司的知名度和企业形象
2、由于早期丝绸报在社会上产生连锁的轰动效应,因此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时,全国一下子就有七家报社同时推出了丝绸报,印量也急剧上升,其中《文汇报》的发行量就达5800份。发行价格最高的也达到5000元。特别是《人民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工人日报》、《浙江日报》等重量级的大报加盟,使丝绸报身价倍增,其大报特种编号的拍卖天价,更是让人们惊讶不已。还有,除正规报社出版丝绸报以外,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于1999年11月制作了《艺术节报》丝绸版;嘉欣丝绸股份公司也制作了丝绸企业报———《嘉欣丝绸》创刊号。
八、案例缺点:
1993年是中国初建立市场经济的时期,凯地丝绸公司的丝绸报纸,形式新颖,关
注程度高,然而《江南游报》丝绸版只发行了100张,收藏丝绸报纸并没有成为一种主流趋势,因此保存率低,仅作为一种会议捐赠,并没有形成一种收藏拍卖形式。
随着时代发展,丝绸报纸的工艺日趋成熟,而且在重大时事的时候,有很多报纸媒体进行丝绸报纸的发售,因此丝绸报纸在现代社会已经不是一种新颖的宣传方式。
丝绸产品也需要更加具有国际化眼光,走向世界。
九、公关策划
爱如丝滑般的感觉
——丝绸公司活动宣传策划书
一、公关背景:经济的全球化推动着全世界的发展,中国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国际化,大多数的年轻男女都喜欢随着潮流过西方的情人节,情人节送礼更是必不可少的了,多少人费尽心思的想送些特别的、独具个性的情人节礼物给自己的爱人,。
二、公关目的:通过展示独具特色的丝绸产品,让丝绸公司走向国际化更加时尚化,让古典与时尚相结合达到更好的融合,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率,扩大企业知名度。
三、调查分析:
在美国有52%的消费者给爱人准备了礼物,50%的人有携爱人外出就餐的 浪漫计划。虽然经过多年的演变和发展,情人节期间可供选择的事物不断推陈出新,但玫瑰、巧克力、烛光晚餐等传统礼品及节目,依然是全球大多数人的首选。
由于商家的不断鼓吹和煽风点火,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主动或者被动地被卷入到2月14日的这个舶来之“节”中。根据调研机构SSI的全球网上调研项目组的研究,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喜欢过情人节的国家之一,其次为美国。
上海的东方明珠著名的276米旋转餐厅今年的情人节烛光晚餐价格为298元/人,还赠送玫瑰和巧克力,靠窗的座位早就预订一空。在北京的各大商场,巧克力、玫瑰花、钻戒这些热门礼品已经摆在了显著位置。eBay去年统计显示,iPod Nano、Xbox 360游戏机、钻戒是美国人的最爱;巧克力、香水、心形抱枕在德国的销量最好。另外,节日贺卡、毛绒玩具、情侣手表、各种饰品也名列eBay全球2月14日热销商品榜单中.
因此,情人节是一个很好的商业契机,当陷入爱河的人们看到用丝绸包装的巧克力盒,那么就会产生轰动效应,一个玫瑰丝绸提包,比任何礼物来的浪漫,再加上一条丝绸嵌入项链,配上合作餐厅浪漫的氛围,那宣传活动的效果不言而喻。
四、创意说明:
(1)活动主题:爱如丝滑般的感觉
(2)标语:尊享丝绸高贵,感受爱河沐浴
3)宣传作品:
▼ 闪亮丝绸玫瑰花提包
▼典雅丝绸嵌入项链
▲精美丝绸包装心形盒
五、媒介策略:
网络媒介
网络媒介传播速度快,信息及时,当天事当天知道;信息量大,内容最丰富,
可与世界联网;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活泼。
网络是时代的产物,而丝绸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代表,其时代产物与网络的结
合也将体现与国际化的接轨。网络受众广,也将使宣传效果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活动计划:与著名西餐厅合作
合作伙伴:上海十大求婚餐厅之一米氏西餐厅
好吃程度:★★★★★
推荐星级:★★★★☆
米氏西餐厅地处上海最好的地段,以其高档的菜肴赢得了多方赞誉。站在这里的露台,可以眺望黄浦江以及外滩,夜晚在这里就餐,外滩优美的夜色尽入眼中。因为无可比拟的美景,这里被评为上海十大求婚餐厅之一,自1999年初开业以来,许多著名人物如荷兰女皇、泰国皇后、丹麦总理、中国影后巩俐等都曾光顾。还曾被国际烹饪杂志《 Conde Nast》列为全世界最好的 100家饭店之一。美味的菜有现代欧陆菜、地中海菜、北非菜,并融入了些许东方元素,再配上精心制作的酒单、甜点,恰到好处的服务,觉得一切都物有所值。 此次活动我们以米氏西餐厅作为合作伙伴,来进行产品宣传,米氏西餐厅作为上海十大求婚之一,更能表现我们此次的公关主题,并且高层次的消费人群,传唱度广,宣传效果突出。
七、经费预算:略
八、效果评估 :略
通1006-20
人民铁路>人民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