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时期,这一时期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深化、生产规模的持续扩大以及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企业管理也变得愈加复杂。良好的企业管理不仅能最大限度的节约企业成本,同时也能推动技术创新和企业生产力,因此,企业管理为企业从生存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现代企业管理思想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逐步引入中国。近年来,不少中国企业采用“拿来主义”,模仿西方管理理念与体制,推动了企业的飞速发展。然而,还有许多企业,在复杂的国情和变幻莫测的经济环境下,不仅未能产生预期的管理成效,反而给企业带来了血多困境。纵观那些创业成功并不断发展壮大的企业和企业家,他们之间有着相似的特征,即在企业成立初期,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政策、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制约,于是大多数企业选择了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部门。如果说当初粗放式的经营在诸多历史条件的配合下仍然可以为企业创造效益,那么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与技术革新环境下,管理水平、产品附加值都相对较低的企业,就不得不感受到强烈的生存压力。不同行业的企业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持续发展的障碍,尤其是管理层面的困境,因此,管理创新成为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虽然我们国家正在积极建设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但真正的市场观念和市场规范仍在摸索之中,尚未确立明确的规范体系。就目前来看,影响市场运转的因素有很多,而且市场道德与秩序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政府机关或官僚个人的非法违规行为频繁发生,如行贿、受贿、回扣等这些非正常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的健康发展,不守信用和商业欺诈的盛行更是对中国市场经济极为严重的摧残。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家不再坚持合法正规的管理模式,非正常的企业经营行为大行其道。伴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企业管理创新势在必行。
1.1.1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
一、市场变化引起顾客需求变化
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基础上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企业通过管理创新的一系列方法,不仅满足了顾客的现实需求,而且不断追求潜在需求,力求改变过去单一的市场需求轨迹,追求以“潜在需求—量的需求—差别化需求”的多元化需求轨迹。
二、市场竞争愈演愈烈
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强,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懂得创新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并发展壮大。任何一个行业都有一两个极具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它们具有超前观念、创新型产品以及先进的管理模式,处在此行业的任何一个企业必须紧跟领先企业的步伐,否则会被市场淘汰。在同一行业,企业之间是竞争对手的关系,有时由于某一方面
的关系又会形成战略联盟,这种短期的合作关系是为了实现企业各自的生存或者长远发展的需要。加入WTO以后,国际市场上企业间的竞争往往会涉及到国家见的利益,企业之间的竞争可能转化为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政府会介入企业间的竞争之中,使竞争环境更加复杂化。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表明,一成不变的管理企业已不再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创新管理才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1.1.2企业内部环境的变化
如果说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来讲是一种影响作用,那么内部环境对企业来讲则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内部环境处于动态变化中,这种未知的变化就要求我国企业进行管理创新,通过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战略创新、文化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不断适应这种变化。例如,在企业内部,资本、人才、科技是推动管理创新的主要力量。在相同条件下,资本投入量越大,成本越低,效益越高,管理创新的主要驱动力是企业的成本,即不断降低成本是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关注点。
此外,员工需求变化也是推动企业管理创新的动力之一,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五种需求按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现阶段,企业员工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尤为强烈。在这种自我实现需求的前提下,企业管理制度逐渐人性化,如果还是以一种强硬的态度约束员工行为,员工轻则消极怠工,重则跳槽,这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只有满足员工的自我实现的需求,才能促使员工发挥其潜力,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1.1.3科技进步对企业提出的挑战
在企业面临的众多变化中,科技更新对于企业有着重要意义。科技的不断进步会导致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周期变短,那些跟不上科技发展步伐的企业会在竞争蓝海中逐渐淹没,最终沉入海底。科技进步对管理主体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产品或服务的周期不断缩短,技术与信息贸易的比重增大,劳动密集型企业所面临的压力导致我国低廉劳动力的优势逐渐减弱,对社会组织的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技术创新对企业来讲有着非同一般的作用,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物质载体,是企业发展的活力细胞,两者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下,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是企业增强实力、应对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管理创新的内涵和必要性
管理创新的内涵和必要性
管理创新是指对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它是企业面对技术和市场的变化,所作出的相应的改进和调整。一般地讲,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既有自然的工具属性,又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因此,可以近似地认为,管理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复杂的过程,它既包括管理技术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制度的创新。成功的管理创新实质上是管理技术和管理制度两方面创新的综合体现和必然结果。
对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可以从对管理创新的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来探讨。
从需求方面看,首先,管理薄弱一直是我国国有企业竞争力低下、效益不高的重要因素。从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在70%以上,而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不到40%,管理水平高低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高低具有重要的影响。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数据,1995年与1985年比较,主要能源、原材料消耗指标中,上升的占50.9%。管理约束已经成为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其次,新的经济格局和市场环境要求国有企业努力提高管理水平。近年来,随着民营企业的崛起和三资企业的发展壮大,对国有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和压力。
同时,多年来的重复建设已经导致了结构性的买方市场的形成。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和历史包袱更使其在竞争中处境不妙。提高管理水平是国有企业迎接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有效途径。
从供给方面看。首先,党的十五大精神的出台,为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空间和多样化的发展方向。其次,现代科技的进步既对管理创新带来了需求上的压力,如技术的进步使得规模经济效应成为可能,从而增加了对管理的需求和依赖,同时也为管理创新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和工具,如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新的管理方法成为可能,如CIMS、EBP、MIS等等,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对产出的贡献率。
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和基本途径
1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管理思想的创新各种管理组织、制度和管理行为都不过是管理者思想的外在表现。据资料,我国现阶段仍有不少企业家长期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不熟悉甚至还不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不理解现代企业制度,有的企业家不赞成公司制的法人治理结构,认为设董事会是使经理多了一个“婆婆”。相当一部分企业家仍不重视市场问题,不认真调查分析市场状况。很多企业家不熟悉、不善于使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不懂得资本经营,尤其不熟悉国外市场,不善于改进营销管理,不关心有关企
业经营的法律法规。因此,要大力在国有企业内部倡导管理观念的转变,通过培训教育或引入新的管理人才,来开阔国有企业管理者的视野和思路,要广泛吸收新的管理信息,提高管理者的管理专业知识和能力。
2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管理组织创新国有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的特点和生产的要求合理设计管理组织,改变传统的单一行政式职能型组织结构,按照精简高效、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来构架新的内部组织结构;在传统的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机构十分繁多,而且也不合理,非生产性组织(如党工团和后勤服务部门)占了企业相当多的编制和人员,同时,真正的生产管理和市场管理机构和人员在企业内部地位不高,编制限制也很紧;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就需要精简不必要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加强市场管理、生产管理和技术研究开发管理机构的力量,引入如矩阵制、事业部制等新的组织设计模式。
3要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管理技术的创新随着国有企业的发展,市场规模的扩大,一方面企业内部管理日益复杂化,同时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和竞争形势的变化又要求管理者提高反应速度。要解决这两者问的冲突和矛盾,只有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尤其是动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管理信息是管理中的基本要素和中介。管理过程实际上也是对管理信息的处理过程。运用现代的信
息处理技术,对于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在我国企业推行CIMS的实践就证明了这一点。CIMS是建立在现代管理模式基础上的企业管理系统。它带来的典型管理模式包括: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资源计划(MRPII)、准时生产模式(JIT)、按类个别生产模式(OKP)、优化生产技术(OPT)、精良生产方式(LP)、基于并行工程的产品开发与生产管理模式等。尤其近10年来,在我国20多个省市、10多个行业的200多家企业开展了CIMS应用示范工程,其中国有企业超过半数。CIMS应用示范工程10多年的实践证明,它不仅给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而且改变了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和经营思想,促进了企业管理的高度集约化和信息的共享。
4要重视企业主要经营者在管理创新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改进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选拔方式在某种意义上讲,国有企业主要经营者可以说是企业的灵魂和核心。主要经营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管理风格的形成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具有创新精神的熊彼特意义上的国企经营者,对于管理创新的推进,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的。但反之,就会阻碍管理创新活动的开展。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属性,我国现阶段不少国有企业经营者仍是通过行政任命或行政选拔的,不但缺少企业经营管理的专业训练,也缺少管理实践,因此,这不能不说是在一定程度上影
响到国有企业经营者队伍管理素质的高低不一。面对国有企业全面走向竞争的新形势,必须逐步改革国企主要经营者的选拔方式和选拔机制,使得一大批真正具有经营管理能力和现代企业管理经验、政治素质好的人才走上国企的管理岗位,把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上新的高度,促进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
5还要大力夯实国有企业内部基础管理,为管理技术和方法工具创新提供基本的前提和保障基础管理包括企业内部基本管理制度的建立、基本流程的规定、基本信息资料的储备传送以及管理队伍的建立等等。只有搞好了基础管理,理顺了内部基本的生产协作关系,才可能进一步提高管理的层次和效率,否则,管理创新只会适得其反,使得企业更为混乱无序。比如在实行信息化管理上,就需要很高的基础管理水平。据一份调查显示,我国企业实施企业管理软件的条件参差不齐,大多数企业的基础管理水平还较低,处于国外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我国大多数企业完整实施ERP的条件并不成熟。此外,企业信息化管理是动态管理,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抓基础管理,才能保证企业在发展中创造适应自身的管理模式,使企业的效益稳步上升。
下面就如何进一步推进公司增收节支活动,提出一些建议和想法,与大家探讨:
一、统一思想,提高增收节支活动重要意义的认识
思想决定行动。进一步推进增收节支活动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只有广大职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才能增强职工增收节支活动的自觉性,才能充分调动职工参与增收节支活动的积极性,才能取得增收节支活动的成效。
1、崇尚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们的祖先非常重视节俭,不仅把节俭当作一种品德,而且认为节俭是一种智慧。 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唐朝诗人李商隐写下了“历览前贤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千古名句,将俭与奢提到国家成败的高度来认识;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司马光在教育子女时提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在也。”的告诫;清朝著名教育家朱柏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被公认为治家楷模的曾国藩对节俭宠爱有加,《曾文正公家训》说:“居家之道唯崇俭可以长久,处世尤以戒侈为要义。”曾氏家族经久不衰,与曾国藩“崇俭”家教有直接关系。**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作为“治国”方略。
以上先贤之所以崇尚节俭,反对奢侈,是国为节俭与清廉相伴,奢侈与贪婪为邻,一个人要廉洁自律,保持清醒头脑,就必须节俭。纵观历代贪官污吏,无不缺失节俭,起于奢侈。
只有充分认识了节俭的重要意义,广大职工才能自觉地参与增收节支活动,从而使增收节支活动由要我开展转变为我要开展。
2、增收节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发展,基本要求是可持续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以前的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是以大量投入资金、过多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取得的。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较少的国家,如果继续以前的经济增长模式,我国的资源将难以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注重节约资料和环境保护,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才能保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开展增收节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通过提高科学水平,强化企业管理,落实节能减排,杜绝跑、冒、滴、漏,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环境质量,保持可持续发展。
3、增收节支是应对涨价减利的有力措施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加快了资源的消耗。石油、煤炭、矿石等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快速减少,从总的趋势来看,石油、煤炭、矿石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价格将会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历史比较短,许多原料和产品的价格还没有完全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我们现在的市场经济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当我们的原料和产品价格完全与国际市场接轨后,许多企业将会面临更大的压力。
如何化解涨价带来的压力呢?全球各国的企业都在积极应对,应对涨价减利因素的主要措施就是开展增收节支活动。一方面增加生产和服务总量,根据市场信息及时提高销售和服务价格,另一方面节约成本开支,降低管理和财务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做到增收与节支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
4、增收节支是打造百年企业的需要
确立打造百年企业的目标,不仅要把企业做强、做大,而且要把企业做久。要把企业做久,必须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坚持开展增收节支活动,因此,增收节支活动不是权宜之计,不是短期行为,而长久之策。即使企业强大了,仍然需要开展增收节支活动。
市场竞争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凭什么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呢?不仅需要开疆拓土,快速发展,而且需要节俭理念、精益管理、堵塞漏洞、提高效益。惟此,才能基业长青,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创新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生产技术的深化、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企业管理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艰巨。良好的企业管理不仅能最大限度地节约和降低成本,也能大大地推动技术革新和企业生产率,企业管理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
有很多企业,在复杂的国情和厂情干扰下,企业管理体制走了样,不仅未能产生预期的管理效果,反而东施效颦徒增其累。这些当初创业成功并发展至今的企业和企业家有相似的特征,在创立之初不可避免地受到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制约,不约而同地都集中在机械、五金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部门。如果说当初粗放式的经营在诸多历史条件的配合下仍然可以为企业创造了辉煌,那么在当前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变动日益迅速的情况下,产品附加值、管理水平都相对较低的企业,就不得不因此而感受着越来越强的生存压力。
企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持续发展障碍,其中管理层面的障碍更是非常突出,管理创新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我们国家虽极力建设市场经济体制,但真正的市场观念和市场规则仍未完全确立,不仅干涉市场运转的各种看不见的手很多,而且良好坚定的市场道德和秩序依然极为匮乏。来自政府机关或官僚个人的非法违规或虽不合理但合法的干扰太多,行贿、索贿、回扣等非正常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的健康秩序,不守信用和商业欺诈的流行对中国市场经济更是极其严重的摧残。如此环境之下,企业高层常常无法也无心进行正规的企业管理,非正常的企业运营和各种投机取巧的逐利行为便大行其道。我国企业管理方面存在的上述弊端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制度因素导致的企业增长,使得企业整体肌体营养不良,困难重重。伴随着企业面临的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企业管理创新势在必行。
一、我国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
企业内在的环境是指企业自身的各种内部因素。如果说外部环境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影响作用,那么内部环境对企业来说则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决定作用。同时,内部环境也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这种变化同样要求我国企业进行管理创新。例如,库存是企业生产运作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库存管理制度不能适情况而定,则要么付出不必要的成本,要么影响生产,导致流水线的停工。所以,内部管理制度也是一定要软化的,根据内部环境、条件的不同而随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企业如同生物体的细胞,不是孤立存在的,并且,它的生存和发展还必须紧密依赖外在环境的变化。近几十年来,企业所处的政治、经济、科学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能再用一成不变的制度管理企业,否则企业必将被错综多变的外部环境所淘汰。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现在的超市都是用电脑结算,顾客不必等很长时间,收银员也比较轻松。但如果某个超市仍采用20年前商店的收款方式,要收银员用算盘一项一项地算,那这家超市恐怕是无人问津的。
二十世纪末,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并呈现新的特点:一是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加强,世界统一市场的逐步形成,任何行业均存在一两个具有顶级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处在此行业的任何一个企业必须紧跟领先企业的步伐,否则会被市场淘汰;二是具有超前的观念、新型产品、先进的管理方式的新企业层出不穷,这种倍具竞争力的企业使竞争形势变得更加严峻;三是彼此之间是竞争对手的企业,在某一方面又可能需要成为战略联盟;四是入世后,国际市场上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会涉及到国家之间的利益,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可能转化为国家利益与实力的竞争,政府行为会介入企业竞争之中,使企业竞争环境变数增多。
(二)员工和顾客需求的变化
现在的员工自我实现需求特别强烈。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有5种需求,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经济人”的假设仅仅为了满足人的生理需求,而“社会人”的假设最多也只满足到人的社会需求。如今,现代人追求的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求。人首肯的是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在现代社会中有一席之地,这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想法促使现代人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在现代人这种自我实现需求的影响下,企业管理制度也必须有逐渐软化的趋势。如果还是以一种硬制度强制员工的行为,员工则要么消极怠工,要么抗议,甚至跳槽,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没有任何促进作用的。正是由于需求引发动机,动机又决定行为,如此看来,只有满足了员工的需求,才能促使员工真正地发挥才干,为企业服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部分企业市场意识有所增强,逐渐转变了市场营销观念,以产定销转为以销定产,能够根据市场需求为顾客提供标准化产品,其生产决定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然而,随着市场细分的日益深入,主权消费意识的逐渐加强,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客户需要更加即时的、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顾客在进行消费时,不会区分国企、私企亦或是外企。"快捷"与"顾客满意度"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的重要评判标准。这必然要求企业在经营管理上进行创新,与之适应。
(三)科技进步对企业提出巨大挑战
MichaelHammer与JamesChampy认为:在企业面临的众多变化中,科技进步的变化最有威力,因为它将导致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变短。一些企业若跟不上技术进步的步伐就会被淘汰。科技的进步对管理主体形成强有力的挑战:大部分产品的生命周期有明显缩短的趋势;技术与信息贸易的比重增大;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面临的日益加大的压力使我国劳动力费用低廉的优势逐步减弱;流通方式向更加现代化的方向演进;对社会组织的领导结构和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述种种,都要求进行管理创新,通过创新,适应变化,迎接挑战。
二、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路
(一)全面创新。一是指能快速适应科学技术、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不断进行观念创新、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把创新渗透于管理过程中,作为经常性的主要管理职责。二是每个管理者,都应成为创新者。每个企业都要为全体员工充分发挥创造才能建立新的机制。三是企业个性化管理创新。成功的企业,必将是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创新型企业,是能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独具特色的经营方式的企业。
(二)生产创新。制造业采用了新的生产方式。在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建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在开发决策支持系统(DSS)的基础上,通过人机对话实施计划与控制,从物料资源规划(MRP)发展到制造资源规划(MRP-II)和企业资源规划(ERP)。还有集开发、生产和实物分销于一体的适时生产(JIT),不断消除浪费的精细生产(LeanProduction),供应链管理中的快速响应和敏捷制造(AgileManufacturing),无污染的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GreenManufacturing),以及通过网络协调设计与生产的并行工程(ConcurrentEngineering)等。这些新的生产方式把信息技术革命和管理进步融为一体。
(三)企业重建创新。企业重建是一场管理革命。根据哈默的定义,重建企业是从根本上对原有的基本信念和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考虑和重新设计,以期在衡量绩效的重要指标上,如成本、质量、服务和效率等方面,获得**式的改善。这次管理革命的技术基础是信息网络对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普遍覆盖。这就使职工通过网络可以得到企业内与自己业务有关的任何信息,大大精简了管理人员,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还有助于形成每一职工在自己岗位上了解全局、关心全局的新局面。
(四)营销创新。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信息技术改变着传统的营销方式。过去的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顾客的行销模式,正在改变为取消零售商环节,由生产商提供元件给分销商,再由分销商组装成产品出售给顾客。近年来,网上营销和网上银行在美、日、西欧等国家发展很快,可以实现在办公室处理营销业务和国际贸易,尤其日用品的网上营销更为普遍。
(五)从产品驱动到顾客驱动的企业管理创新。国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开始将激励和奖励制度建立在顾客满意程度的基础上。顾客驱动型公司摒弃只关心价格和产品质量的传统做法,而将注意力集中到顾客价值和全面质量管理方面。为此,企业越来越多地采用顾客信息管理系统,对顾客的需求变化和对企业的反应进行及时监测。
(六)管理目标多元化创新。企业不再仅仅为企业的所有者利益服务,而是拓展出新的内容。如美国29个州的新《公司法》规定,公司经理必须为企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能仅为"股东"服务,这就是说,企业的所有者只是企业中应该照顾其利益人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是企业的劳动者及其它方面的利益相关者。企业管理目标多元化,给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推动力。
(七)战略管理创新
在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加强战略管理创新,提高抗风险能力、市场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企业的必然选择。具体来说,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强化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的自主意识;选拔、培训适应战略管理新要求的管理者;对企业战略管理各要素的重新整合;构筑动态的战略管理系统。
(八)知识管理创新
我国企业对知识管理了解甚少,要切实提高企业竞争力,必须引入知识管理,结合企业自身情况进行创新。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企业内部知识共享;增进对企业外部知识的利用;加强企业知识网络建设;提高个人在知识管理链条中的作用。
(九)企业文化创新。"硬管理"到"软管理"创新,营造良好氛围,创建优良的企业文化。现代许多成功的公司都十分重视"软管理",都具有独特的公司文化,通过塑造企业环境、楷模人物、公司价值观、厂风和文化网等,在公司全体人员中形成共同的目标感,方向感和使命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以道德为导向,倡导人文精神,实现人性化管理,员工参与制度的制定,实行自我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文化管理则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层次。企业文化不单单是指企业提倡的厂旗、厂徽之类的表层文化,更应该是一种深入人心的精神。对于管理制度这种中层的企业文化而言,倡导通过明确员工的职责来推动文化的进步。企业不是在真空中发展,员工亦不是在真空中存在,只有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才能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导致一致的行为规范,即良好制度的产生。
浅议中小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必要性_管理其它相关论文
浅议中小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必要性_管理其它相关论文 浅议中小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必要性_管理其它相关论文 【关键字】中小商业银行 服务创新 必要性【摘要】银行业的激烈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服务上的竞争。在资产、规模、人才、技术等方面都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中小商业银行,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服务创新,全面提高现代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专业化水准,在竞争中实现新的跨越。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使金融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改善金融服务”。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谈到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促进中央银行工作时说:“进一步改进和加强金融服务。金融业是服务行业,金融业的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关系到千家万户,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都反映了金融服务的重要性。我国银行系统有4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11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112家城市商业银行、758家城市信用社、35544家农村信用社,还有外资营业性金融机构184家。在内外交织、愈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对处在竞争“夹缝”中,在资产、规模、人才、技术等方面都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中小商业银行来说,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服务创新,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专业化水准,才能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在竞争中实现新的跨越。
一、国内金融业的竞争日益激烈
1.国有商业银行仍占据着垄断地位的绝对优势。至目前,4家国有商业银行(到2004年8月26日,中国银行已改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仍然拥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公众信任、基础设施、整体创新等方面的优势,它们的资产规模、机构网点、人员队伍、科技设备、业务总量、服务覆盖面等,仍继续占据着绝对优势和主导地位。4家银行的贷款、资产占我国银行类机构总贷款、资产均在60%左右,如2001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达到79259亿元,占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64.32%从存贷款份额上看,国有商业银行存款份额比重达到63.73%贷款份额比重达到61.3%,远远超过国内其他金融机构。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垄断性优势无可动摇,一般的中小商业银行难
于与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雄厚实力抗衡和挑战,要在愈益激烈的竞争“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不断进行服务创新,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品牌,树优势,找出路,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2.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迅速崛起,使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已达11家。1992年资产总额2645亿元,到2003年6月末,已增到32785亿元,拥有资产总额占我国银行类机构总资产的比例已经达到15%。近几年来,不少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不断推进服务创新,资产规模不断扩大,有效地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实力。如招商银行到2003年上半年,资产总额已由成立时(1986年)的1802.8亿元月(人民币)快速增长至4358.34亿元。在2003年度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榜中,该行从2002年度的第273名一举跃升至第187名。兴业银行,总资产也由成立时(1988年)的355.8亿元增至2158亿元,近三年平均年增长56%。近几年来,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在不断扩大,已有4家成功上市(深发展、浦发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这些无不意味着,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同业之间的竞争,正呈不断升温、加压的态势。
二、加入,,,后,外资银行直接威胁着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
1.外资银行在华营业机构在不断增加。如果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所实行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一次大开放”,那么加入,,,,则是中国的“第二次大开放”,而且是一次全方位的开放。外资银行自1979年进入中国以来,其业务在不断发展,市场份额在不断扩大同时,在华的外资银行数量也不断增加,到2002年底,驻华的外资银行已达到156家。截至2004年7月底,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外国银行在华设立了200家营业性机构,资产总额为715.27亿美元,其中人民币资产总额为844亿元,比去年的同期增长49%,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在华外资银行机构达到100家,占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总数的50%。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首席代表布鲁期?莫利,就入世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进行了预测,他说:“外资银行将在5年后获得与中国国内银行同等的国民待遇,在未来10年左右,将可能占据中国金融市场约30%的份额。”这也意味着入世后的中国银行业面临的竞争在进一步加
大。
2.外资银行凭借着多方面的优势直接与中资银行进行全方位竞争。入世后,外资银行主要以优质服务取胜,靠安全、可靠、忠诚及具有专业知识水平的品牌吸引客户。愈来愈多的外资银行进来以后,必将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实力,雄厚的资本,先进的国际金融市场经营管理方法,完善的国际网络清算系统、服务系统,较强的金融创新能力,成熟的金融工具,丰富的业务品种,以及灵活的营销方式、服务手段等优势,与中资银行进行激烈的争夺,甚至有可能对中资银行中的中小商业银行实施参股并购战略。外资银行的组织机构普遍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设置零售客户的部门和客户经理,负责分类营销、管理、服务不同的客户群产品开发也以客户为中心,设置专门的研究开发部门和产品经理,负责根据市场需求和客户信息设计产品,使得它们可以为客户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它们的多元化综合性服务功能和“全能银行”、“金融百货公司”的金融服务模式,给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生存发展带来极大的冲击和威胁。
三、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全面提高服务水准 1.城乡居民储蓄突破11万亿元.2002年我国家庭储蓄占,,,的20%,到2004年5月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高达11万多亿元,同比增长16.9%,增幅比上年同期低2.9个百分点。尽管近期的物价指数在上升,但城镇居民的储蓄意愿仍很强烈。
2.我国个人金融服务领域正处在迅速发展过程。,,尼尔森公司最近调查北京、上海、广州后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我国个人金融服务领域处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受访者中:29%购买了人寿保险,80%有银行存款,约20%正使用真正信用卡,约40%将来愿意使用信用卡,近1/3愿意使用循环透支。因此,随着高收入阶层的不断壮大,这一群体具有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他们对于个人资产中占有相当比例的金融资产的使用和增值充满要求,日益成为银行业争夺的高端目标客户群。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存取款、代收付费等低档服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而对于信用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终端等金融电子业务的服务方式的需要则持续高速增长。 由于种种原因,中小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与在各方
面居绝对优势的垄断地位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相比,中小商业银行组建时间较迟,资产规模小,经营网点少,竞争实力弱,市场份额小。为了弥补竞争劣势,求得生存、发展、壮大,更加需要不断推进服务创新,全面提高服务水准,为了广大客户提供更加优质、方便、快捷、安全的服务。参考文献:
1.李焱,徐强.银行出招激活企业闲置奖金.深圳特区报,2003.03.04 2.王志安,陈惠君.中小商业银行战略选择.中国金融,2003(8)
浅议中小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必要性(管理论文)
浅议中小商业银行服务创
新的必要性
【关键字】中小商业银行 服务创新 必要性
【摘要】银行业的激烈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服务上的竞争。在资产、规模、人才、技术等方面都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中小商业银行,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服务创新,全面提高现代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专业化水准,在竞争中实现新的跨越。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使金融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改善金融服务”。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谈到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促进中央银行工作时说:“进一步改进和加强金融服务。金融业是服务行业,金融业的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关系到千家万户,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都反映了金融服务的重要性。我国银行系统有4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3家政策性
1
银行、11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112家城市商业银行、758家城市信用社、35544家农村信用社,还有外资营业性金融机构184家。在内外交织、愈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对处在竞争“夹缝”中,在资产、规模、人才、技术等方面都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中小商业银行来说,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服务创新,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专业化水准,才能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在竞争中实现新的跨越。
一、国内金融业的竞争日益激烈
1.国有商业银行仍占据着垄断地位的绝对优势。至目前,4家国有商业银行(到2004年8月26日,中国银行已改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仍然拥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公众信任、基础设施、整体创新等方面的优势,它们的资产规模、机构网点、人员队伍、科技设备、业务总量、服务覆盖面等,仍继续占据着绝对优势和主导地位。4家银行的贷款、资产占我国银行类机构总贷款、资产均在60%左右,如2001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达到79259亿元,占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64.32%;从存贷款份额上看,国有商业银行存款份额比重达到63.73%;贷款份额比重达到61.3%,远远超过国内其他金融机构。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垄断性优势无可动摇,一般的中小商业银行难于与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雄厚实力抗衡和挑战,要在愈益激烈的竞争“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不断进行服务创新,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品
2
牌,树优势,找出路,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2.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迅速崛起,使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已达11家。1992年资产总额2645亿元,到2003年6月末,已增到32785亿元,拥有资产总额占我国银行类机构总资产的比例已经达到15%。近几年来,不少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不断推进服务创新,资产规模不断扩大,有效地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实力。如招商银行到2003年上半年,资产总额已由成立时(1986年)的1802.8亿元月(人民币)快速增长至4358.34亿元。在2003年度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榜中,该行从2002年度的第273名一举跃升至第187名。兴业银行,总资产也由成立时(1988年)的355.8亿元增至2158亿元,近三年平均年增长56%。近几年来,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在不断扩大,已有4家成功上市(深发展、浦发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这些无不意味着,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同业之间的竞争,正呈不断升温、加压的态势。
二、加入,,,后,外资银行直接威胁着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
1.外资银行在华营业机构在不断增加。如果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所实行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一次大开放”,那么加入,,,,则是中国的“第二次大开放”,而且是一次全方位的开放。外资银行自1979年进入中国以来,其业务在
3
不断发展,市场份额在不断扩大;同时,在华的外资银行数量也不断增加,到2002年底,驻华的外资银行已达到156家。截至2004年7月底,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外国银行在华设立了200家营业性机构,资产总额为715.27亿美元,其中人民币资产总额为844亿元,比去年的同期增长49%,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在华外资银行机构达到100家,占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总数的50%。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首席代表布鲁期〃莫利,就入世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进行了预测,他说:“外资银行将在5年后获得与中国国内银行同等的国民待遇,在未来10年左右,将可能占据中国金融市场约30%的份额。”这也意味着入世后的中国银行业面临的竞争在进一步加大。
2.外资银行凭借着多方面的优势直接与中资银行进行全方位竞争。入世后,外资银行主要以优质服务取胜,靠安全、可靠、忠诚及具有专业知识水平的品牌吸引客户。愈来愈多的外资银行进来以后,必将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实力,雄厚的资本,先进的国际金融市场经营管理方法,完善的国际网络清算系统、服务系统,较强的金融创新能力,成熟的金融工具,丰富的业务品种,以及灵活的营销方式、服务手段等优势,与中资银行进行激烈的争夺,甚至有可能对中资银行中的中小商业银行实施参股并购战略。外资银行的组织机构普遍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设置;零售客户的部门和客户经理,负责分类营销、管理、服务不同的客户群;产品开
4
发也以客户为中心,设置专门的研究开发部门和产品经理,负责根据市场需求和客户信息设计产品,使得它们可以为客户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它们的多元化综合性服务功能和“全能银行”、“金融百货公司”的金融服务模式,给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生存发展带来极大的冲击和威胁。
三、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全面提高服务水准
1.城乡居民储蓄突破11万亿元.2002年我国家庭储蓄占,,,的20%,到2004年5月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高达11万多亿元,同比增长16.9%,增幅比上年同期低2.9个百分点。尽管近期的物价指数在上升,但城镇居民的储蓄意愿仍很强烈。
2.我国个人金融服务领域正处在迅速发展过程。,,尼尔森公司最近调查北京、上海、广州后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我国个人金融服务领域处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受访者中:29%购买了人寿保险,80%有银行存款,约20%正使用真正信用卡,约40%将来愿意使用信用卡,近1/3愿意使用循环透支。因此,随着高收入阶层的不断壮大,这一群体具有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他们对于个人资产中占有相当比例的金融资产的使用和增值充满要求,日益成为银行业争夺的高端目标客户群。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存取款、代收付费等低档服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而对于信用卡、
5
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终端等金融电子业务的服务方式的需要则持续高速增长。
由于种种原因,中小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与在各方面居绝对优势的垄断地位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相比,中小商业银行组建时间较迟,资产规模小,经营网点少,竞争实力弱,市场份额小。为了弥补竞争劣势,求得生存、发展、壮大,更加需要不断推进服务创新,全面提高服务水准,为了广大客户提供更加优质、方便、快捷、安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焱,徐强.银行出招激活企业闲置奖金.深圳特区报,2003.03.04
2.王志安,陈惠君.中小商业银行战略选择.中国金融,2003(8)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