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推向世界其他区域一体化地区。 【关键词】 欧盟 欧洲政治一体化 困境 动力 前景
欧洲是世界上最早谋求区域联合的地区之一,寻求欧洲统一几乎贯穿整个欧洲历史。欧洲人普遍认为,欧洲原本是一个统一整体,各国文明皆发端于古希腊罗马文明,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统一的欧洲才分崩离析,兵连祸结。他们一直都在谋求重建一个欧洲大帝国,实现宗教、文化、政治和经济等领域的全面统一。“统一”是大多数欧洲人的共同信念和愿望,他们称之为“欧洲梦”,并确信夙愿能偿。因此,欧洲一体化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它是历史文化传统和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期末考查论文
从历史角度看,欧洲始终存在着一种统一的大趋势。当代欧洲的一体化是以历史上的统一体为基础的,即在欧洲曾形成过具有共同的历史、地域、种族和语言、文化、经济空间等同一性的帝国。因此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220页)
- 1 -
盐城师范学院课程论文
简析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历史文化因素 【摘 要】 欧洲一体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蕴含着复杂的认同因素。历史文化是欧洲一体化的隐性动力。欧洲一体化的文化认同超越了地理政治学和政治人类学的隐喻~成为了一种完整的发展动力。欧洲一体化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它是历史文化传统和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试从欧洲历史文化认同角度出发~探究历史文化因素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欧洲一体化 历史文化 文化认同
一体化是指多个原来相互独立的主权实体通过某种方式逐步结合成为一个单一实体的过程。一体化过程既涉及国家间经济,也涉及政治、法律和文化,或整个社会的融合,是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的一种全面互动过程。由于它涉及的主权实体间的相互融合,并最终成为一个在世界上具有主体资格的单一实体,因而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国家间合作,涉及的也不仅仅是一般的国家间政治或经济关系。
一体化的基本特征在于自愿性、平等性和主权让渡性,其核心是国家主权的让渡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制度化和法律化就成为实现一体化的基本前提和保障。而表现最明显的则是欧洲一体化。
结束分裂,统一欧洲,永享和平,这是欧洲联合倡导者们的梦想,也是他们孜孜以求的目标。欧洲一体化进程,经历了煤钢联营、经济共同体、统一大市场、经济货
- 2 -
盐城师范学院课程论文
币联盟四个发展阶段,根据先经济后政治的原则,正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过渡。欧盟成为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联合体。经过5次扩大,欧盟成员国已从最初的6个倡始国增加到目前的25个,明年初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入盟后将增加到27个。
欧洲人普遍认为,欧洲原本是一个统一整体,各国文明皆发端于古希腊罗马文明,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统一的欧洲才分崩离析,兵连祸结。他们一直都在谋求重建一个欧洲大帝国,实现宗教、文化、政治和经济等领域的全面统一。“统一”是大多数欧洲人的共同信念和愿望,他们称之为“欧洲梦”,并确信夙愿能偿。因此,欧洲一体化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它是历史文化传统和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文化作为政治和经济观念的集中反映,是民族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和条件,是一个民族国家认同、凝聚力形成的基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是在欧洲共同文化的基础上实现的。在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欧洲各国文化是欧洲联合的深厚基础。在欧洲历史上,各国之间多年来一直进行着商业往来,同时也不乏战争行为。它们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相互间的了解和渗透。尽管各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着文化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但它们都有着共有的文化根源,秉承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因此,文化作为欧洲中最基础的要素,对整个一体化进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欧洲历史文化认同与欧洲一体化的形成
从历史角度看,欧洲始终存在着一种统一的大趋势。当代欧洲的一体化是以历史上的统一体为基础的,即在欧洲曾形成过具有共同的历史、地域、种族和语言、文化、经济空间等同一性的帝国。因此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1]
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罗马的军事扩张不断获得成功,几乎控制了整个地中海地区,以及中欧和西欧广大地区,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罗马帝国相继征服了地中海沿岸的拉丁人、希腊人、凯尔特人等欧洲民族。然而,希腊人的公民自由传统和强烈的自我文化优越感深深地震撼了罗马人,他们在艺术、哲学、科学、道德、宗教等领域“征服”了罗马人。正如一位拉丁诗人所言:“被征服的希腊征服了野蛮的征服者。”罗马人继承和发扬了希腊文化,进而形成希腊—罗马文化,因此希腊罗马被欧洲人并称为古典文明。帝国“以地中海为中心,扩展到离海岸很远的地方,尤其是在欧洲,并在那里传播希腊、罗马文明,也给那里带来相对的然而是真正的统一。”[2] “希腊的文化成就和罗马的帝国统治构成了今日欧洲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基因。”[3]
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古典文明传遍大半个欧洲,为统一的欧洲文明奠定了最早的
- 3 -
盐城师范学院课程论文
基石。希腊文化经过罗马的继承发扬和广泛传播,再加上文艺复兴以来的提倡和遵奉,至今仍是西方文明和欧洲文明的一个核心,使每个欧洲人接触到希腊文化时都有归属感和认同感。正如美国学者伊迪丝?汉密尔顿所言:“由于精神上和思想上的继承性,我们的身上有着希腊的传统,它的深远影响历经世纪的更替而不衰,它以理性的光芒和美的甘露感染了所有的欧洲人,即使我们想要避开它的影响也不可能。”[4]可见,希腊文化对于现代欧洲以及统一的欧洲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欧洲拥有希腊文化为其传统之源,在推动欧洲走向统一方面可以焕发出巨大的历史功能。
罗马帝国欧洲部分的社会生活始终都保持着希腊—罗马文化特色,即官方语言是拉丁语,罗马法规范行政管理。罗马帝国初期,屋大维?奥古斯都具有非常明确的保持帝国统一的观念,他在被征服地区设置行省,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尽管罗马公民权的范围有所扩大,但还是相当有限,绝大多数的行省居民仍处于臣属地位。罗马帝国末期,分散在罗马帝国周边的部落,即所谓的“野蛮人”,
诸如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匈牙利人和鞑靼人等,开始向帝国境内逼近。尽管欧洲长期陷于政治纷争,但是基督教和教会却作为一条牢固的精神和组织纽带,使欧洲一直具有文化统一的特征。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诸国兴起,并成为以后西欧各民族国家的重要政治基础。具有普世主义精神的基督教使欧洲不仅在精神上前所未有地统一起来,而且还以遍及欧洲各地的教会组织的形式使欧洲具有一种非世俗的统一结构。[5]公元800年,法兰克国王查理大帝挺进意大利,在圣徒彼得的墓前由教皇利奥三世加冕为“罗马人伟大而和平的皇帝”。在欧洲联合思想的指导下,查理大帝和利奥三世合力创建的基督教罗马帝国,不仅是对古罗马帝国的复兴,而且极大地体现了西欧古典文明的同一性。在基督教普世主义的激励下,“随着宗教一体化,欧洲统一的思想随之出现。欧洲统一的思想甚至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信仰。”[6]
在天主教的神权政治理论影响下,十二三世纪逐渐形成基督教社会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构想。十字军东侵期间,罗马教廷和西欧封建主希望建立统一的基督教国家,征服近东的穆斯林,从而把基督教的思想扩展到世界各地。罗马教会主张的神权政治国家的统一模式是对欧洲政治统一的尝试,即使它最后失败了,但是这种共同体观念却对以后的欧洲政治文化产生了影响。基督教共同体观念是欧洲统一的思想基础,对于近代意义上的“欧洲观念”的产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以民族为基础的主权国家兴起之后,法国、英国、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五大国之间,因为民族利益或国家利益经常发生冲突,乃至兵戎相见,使欧洲战火连绵,各国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和平。这促使人们开始认真思考欧洲统一问题,并提出
- 4 -
盐城师范学院课程论文
理论和方案。
拿破仑战争后,如何实现欧洲的持久和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些思想家再次提出建立欧洲联盟的欧洲合众国的问题,并展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1849年,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在巴黎争取欧洲和平大会上满怀豪情地预言:“这一天终将来临,你们,法国、德国、俄国、意大利,这个大陆的所有民族将更加紧密地结成一个共同体;一个伟大的欧洲兄弟同盟将由你们亲手缔造,而你们并不会失去你们各自的个性;这一天终将来临,子弹和炮火将被人民的选举和主权欧洲的仲裁法庭所代替。”
客观地说,欧洲的公民情感无法与国家等情感相比,普世主义的传统从古希腊罗马开始,经过中世纪到近现代之后,逐渐将原本流转于各地、各民族和各人种的感性意识、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融入到强大扩张者的政治、军事行动中。在欧洲逐渐形成了依靠某一先进文明因素而实现西方政治传统中大一统的政治理想。无论是向往帝国的繁荣,还是争当上帝的选民,抑或体现优秀民族的高贵,以及多元自由主义的普适性。欧洲一体化的因素始终存在。只不过此种存在的文化基础是单一或者狭隘的。正如亨廷顿所识,西方在现代之前就已经是西方,而此种西方性并不是能够始终体现某种普世精神的。但是,在并非以大一统为其理想模式的欧洲政治传统中何以产生对一体化的浓烈需求,这就超出了国家利益和政治公民身份的构建,而表现为对某种归属感的需求。在欧洲,各个民族和地区的差异很大,但是从根本上而言都属于比较崇尚力量的共同体,不论是政治的影响力——如古希腊、罗马,还是军事的才华——如日耳曼文明、拿破仑帝国等,以及商业的号召力——如荷兰、英国崛起等,力量的意识付诸于各种形式和人们的寄托中,并以之维护个人功利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情怀等。这都是来源于一种渴望,认同之所以在上述不同的形式中流动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认同的基础来自于欧洲人对于理性意识的推崇,这种理性意识始终依靠其丰富张力的弹性状态,将每个人、民族,乃至国家的依赖体现在不同经济结构条件下的社会特质当中。我们也许看到了英国人的保守、法国人的激情和德国人的刻板,但是无可否认的是他们都尊重能够更能依赖的力量代表,而这就是所谓的文化认同。
文化之于欧洲不是一个简单的语义载体,而是一个复杂的结构性的自在自为的模式,任何狭义的文化都不可能是认可语境下的,而广义的文化认同则是存在于不同民族、国家乃至种族、肤色之中的,非但如此,它不仅不依赖于上述条件,而且也不依赖于语言、生活习惯和历史传统等人为因素,我们完全可以看到使用同一种语言、类似生活习惯的人却拥有根本不同的文化认同,这就是所谓的文化上的群体。之所以欧洲能够在诸多民族、语言和国家中产生出一种文化,大抵来源于共享的意识、利益和价值归属的需求。以宗教文化力量为例,当今世界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信徒,
- 5 -
盐城师范学院课程论文
多是跨越了原有区域文化和族源传统而形成的信仰的认同。而在宗教文化的影响与指导下,人们的思维、情感、行为方式都会产生某种趋同,因此才会有共同的约束和相同的制度选择。对于世俗世界而言这是二元、两分的,但是对于文明而言,则是统一、酱世的。欧洲一体化如果仅仅从经济联合是无法确认其可能的未来。因为经济的联系还有可能被种族主义或者古典情怀打破,而文化认同却从精神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逐一展开。进一步说,经济一体化完成的仅仅是物质层面的一体化,政治一体化不过完成了制度层面的一体化,而欧洲人的统合性文化认同却可以凭借自由主义、种族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等不同的意识形态模式表达出来,甚至在这些意识形态之间大多是水火不容的,这就说明了欧洲的文化认同是欧洲一体化发展中隐性的力量。[7]精神文化存乎于人的意识之中,它与自然之物、人类行为、人的生物体相结合的产物就形成了文化行为、文化制度和文化物质,而欧洲人的特殊文化认同不是通过别的而正是通过人类的精神世界反映到了整个欧洲发展和一体化的过程中。
二、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历史文化的认同与共同的基本点
1、共同的文化背景
欧洲的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以及后来的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等都对欧洲统一的思想具有很深的影响,正因如此,才使得欧洲的一些政治家和思想家能够借助欧洲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力量来宣传欧洲一体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更强调欧洲文化的共同背景。
2、共同的价值观念
欧洲人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关于好与坏的区分;人的权利与义务的概念;社会如何规范;关于幸福与灾难的看法。通过对欧盟一系列的政策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共同价值观念在欧洲联盟的任何重大决策中的影响,正是这样我们可以认为,欧盟同时也是欧洲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联盟,正是这种共同的文化价值观促成了欧洲一体化的形成。
3、共同的宗教信仰
欧洲所有国家都经由罗马法、基督教道德和日耳曼风俗习惯的融合演进而来,欧洲诸国信仰的基督教,其主要部分是相同的,只在宗教仪式和隶属的教条方面有些细微的差别。但是这种大体的相同,并不影响欧洲一体化进程文化的融合。
4、共同的制度规范
欧洲诸国的整个政治经济发展于相同的根基,并由此产生了相同的风俗和教育制度,甚至就连交往方式和整个生活方式都几乎是相同的。
- 6 -
盐城师范学院课程论文
三、结束语
历史文化因素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共同文化基础上塑造欧盟的思想文化基础,这成为欧洲一体化深化的重要保障;同时也要看到民族国家文化对共同文化政策的反击,切忌急于求成,唯此,欧洲一体化才能不断深化。
欧洲主义和民族主义必将长期共存,但总的趋势是民族主义的东西会逐渐地淡化。或许,留给民族的东西可能是具有各自特性的文化,这种特性,是与各自的历史和包括语言在内的文化紧密相连的。[8]因此,欧洲文化的同一性和多样性必将长期共存。
辉煌灿烂的欧洲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欧洲各个时期的主流文化,诸如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都对欧洲统一的思想具有很深的影响。正是借助欧洲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力量,欧洲的知识分子才能从理论上提出欧洲统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还强调欧洲观念和欧洲特性的“复兴”,进而阐明欧洲“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丘吉尔在二战后发表的关于欧洲统一的演说中,总要用很大篇幅去谈论欧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强调根深蒂固的欧洲意识。“欧洲不是被创造的,而是被重新发现的,欧洲合众国的形成和美利坚合众国的形成之间的主要差异,不在于后者不必合并一系列已牢牢扎根的民族国家,而在于前者有上千年的牢牢扎根的欧洲统一思想” 。[9]
欧洲一体化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过程,这不但是指它是经济一体化、政治一体化、文化一体化、公民一体化等诸多一体化的有机融合,而且对于各个单一的一体化而言也决不是单一结构的。文化认同的指向明确告诉我们,文化一体化的过程可能存在各种选择,而如果以事件是否成功作为标准,那么无疑当代追求救世主义精神下的文化多元与文化理解的结构理论更为吸引人。[10]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大陆和英伦的决然对立,也不是普法战争的残酷,而且似乎也不存在大革命的跳跃性,更不可能通过裁判所或者纳粹主义将某种文化模式强制推行的“认同化”。不能否认的是,欧洲文化的标志是多样性。这是欧洲大陆的一项重要财富。这种多样性孕育的是亲和性、民族相似性和共同的欧洲认同。多年以来,欧洲文化多样性与统一性之间的张力推动着古与今、传统与革新的融汇。这无疑是欧洲文明之所以伟大的理由。换言之,这个不仅是今天欧洲一体化过程中的成就,而且是自由主义将要发展和修正的目标,因此必将深刻地影响西方社会与西方文明的发展。
- 7 -
盐城师范学院课程论文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20页.
[2],法,德尼兹?加亚尔、贝尔纳代特?德尚.欧洲史 [M] .海南:海南出版社.2000.第112页. [3] 郭华榕、徐天新.欧洲的分与合 [M] .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 .第23页.
[4],美,伊迪丝?汉密尔顿.希腊方式——通向西方文明的源流[M]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第2页. [5] [6],意,玛?格?梅吉奥妮.欧洲统一贤哲之梦——欧洲统一思想史 [M] .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第10、12页.
[7] [10]旬莽庆治.欧洲早期一体化理论:社会与文化向度[J]. 欧洲.2003.第3期.
[8]计秋枫.论欧洲一体化的文化与思想渊源[J].世界历史.1998.第1期.
[9]罗建国.欧洲联盟政治概论[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第31页.
- 8 -
简析欧洲一体化的过程及意义
简析欧洲一体化的过程及意义
二战后,在冷战存续期间,西欧国家在美国的援助下逐渐走出战争创伤,但已无法恢复到战前的国际地位。西欧国家为了自强,开始走向一体化的道路。至今,欧洲一体化进程已走过了50多个年头。回眸50多年的历史,欧洲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欧洲一体化进程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发展,正在重塑欧洲形象,必将对未来欧洲、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的演变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欧洲走向一体化的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欧洲共同体的出现: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正式签署《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1957年,六国首脑在罗马签署《罗马条约》。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在布鲁塞尔宣告成立。196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煤钢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关税同盟的建立:欧洲共同体成立后成员国内部逐渐取消各种关税,实现贸易自由化,对外建立共同的关税率。1968年,关税同盟建立。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大大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统一大市场的建立:1985年,欧共体进一步提出建立没有内部边界的统一大市场,实行人员、商品、资本、劳务的自由流通。1993年,大市场正式开始运作。大市场的启动,促进了区域内各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为欧洲实现经济政治等方面更高程度的联合奠定基础。
欧盟的建立: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它大大扩大了一体化的范围,确立分阶段实现欧洲经济和货币一体化的目标任务和步骤;并正式将“欧共体”改名为“欧洲联盟”; 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从欧共体到欧盟的发展,标志着欧共体正式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政治和经济双重性质的组织。
欧元的诞生:1995年,欧盟决定将欧洲单一货币定名为欧元,2002年正式启用。欧元的诞生是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它的实施必将构成新的动力,推动欧洲走向更高层次的联合。
欧盟的扩大:随着欧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欧盟的成员国不断增加。成立之初有12个成员国,1995年就增至15个,2002年,又同意接受匈牙利等10国入盟,欧盟扩大到25个成员国,力量日益增强。欧盟成立至今已经历了6轮扩大,目前共有27个成员国,欧盟扩大进程仍在继续。
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各国利益,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巨大影响。
经济上:强化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增强了欧盟对外的经济竞争力,提高国际经济合作水平,使国际经济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政治上:增强了欧盟各国在世界中的影响力,强化了世界多样化趋势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抑制美国搞单极世界图谋。
文化上:经济联系的密切使得欧盟各国文化上相互交融,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安全上:强化了欧洲各国经济联系,使欧洲各国经济相互融合和渗透,总体看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另外,欧盟作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区域经济组织,其成功实践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联合也起到了示范作用。
欧洲一体化发展的这一态势,也必将对迈向21世纪的中欧关系产生重大影响。我们要在新世纪把握机遇,扬长避短,努力与欧盟及其成员国建立一个长期、稳定、密切的合作关系,为中国在新世纪的繁荣强盛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菏泽市第二中学 历史组 赵作军
邮编:274700 电话:13285301219
发表于《考试报》
欧洲一体化和后苏联一体化在东欧地区的相互作用
2008年第 1期 总第 149期 俄 罗 斯 研 究
Russian Studies
No . 1, . 2008 Gen . N o . 149
斯拉夫欧亚
欧洲一体化和后苏联一体化在东欧地区的相互作用 亚历山大 ·利布曼 *
【 内容提要 】 地处东欧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一方面自愿程度不等地参加了后苏联地区许 多一体化尝试和行动 , 包括最初的独联体和后来的许多次区域一体化组织 , 另一方面 , 他们如 同整个欧洲及其周围地区一样 , 又处于欧洲联盟的深刻影响之下 。 这两种制度体系 (在东欧地 区的战略有异 ) 的相互作用对该地区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 不仅体现在对外经济政策上 , 而且也 体现在独联体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制度变革的一般过程上 。 本文分析了两种制度竞争在这一地 区所产生的经济和政治后果 , 并探讨了制度选择的问题 。
【 关键词 】 前苏联国家 后苏联一体化 欧洲一体化 制度竞争 制度选择 制度合作 【 中图 分类号 】 D81 【 文 章标识 】 A 【 文章编号 】 1009-721X (2008) 01-0034-(08)
一 、 导 言
区域一体化协定 (RIA ) 和国际性盟约组织的大量重合和相互关联构成了现代世界的特点 。 在通常 情况下 , 一个国家的国际经济活动受到众多的国际制度和政权综合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 这种相互 作用的突出实例是地处东欧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 (乌克兰 、 白俄罗斯和摩尔多瓦 ) 的发展情况 。 一方面 , 这些国家 (自愿程度不等 ) 参加了后苏联地区许多一体化尝试和行动 , 包括最初的独联体和后来的许多 次区域一体化组织 。 另一方面 , 东欧如同整个欧洲及其周围地区一样 , 正处于也许是迄今最成功的单一 国际制度 — — — 欧洲联盟的深刻影响之下 。
这两种制度体系 (在东欧地区的战略有异 ) 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 不仅体现在对外经济政 策之上 , 而且也体现在独联体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制度变革的一般过程之上 。 然而 , 如果将这种影响仅限 于后苏联一体化和欧洲一体化的 “ 故意 ” 行动 , 那么就是过于简单化之举 。 更为重要的方面涉及到两种 一体化相互作用的 “ 无意 ” 后果 , 以及一体化方案的存在本身 。 本文旨在对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和竞争 的范式作必要的分析 。
本文的构成如下 :第二部分展示欧洲一体化和后苏联一体化在东欧地区的现状以及所采用的战略 ; 第三部分概述对政策和存在状况的相互作用 ; 最后一部分从规范化角度和在后苏联地区的实施机会 , 探
*亚历山大 ·利布曼 , 俄罗斯科学院经济 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 德 国曼海姆 大学经济博 士研究 中心博 士候选 人 , 华 东 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
讨制度选择问题 。
二 、 迄今东欧地区的后苏联一体化和欧洲一体化
1、 后苏联一体化
目前对于后苏联一体化的描述似乎显得笔调暗淡 。 事实上 , 东欧地区的一体化进程不一而足 。 独 联体是最早的一体化 , 包括这个地区的所有国家 , 而后来的更集中于欧亚经济共同体 (EurAzEC ) 的一 体化只包括白俄罗斯 (以及俄罗斯 、 哈萨克斯坦 、 吉尔吉斯斯坦 、 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 ) 。 白俄罗 斯与俄罗斯组成了一个特别的俄白联盟国家 (Union S tate ) , 其理论上的目标是超越简单的国际一体 化 , 进而组建某种程度的邦联 (co nfederation ) 。 最后 , 统一经济空间 (CES ) 包括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以及 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 , 其基础是将制度一体化过渡到功能模式的理念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于 “ 四项自由 ” 原则的实施 。 但是 , 由于乌克兰的立场 , 统一经济空间尚处于谈判阶段 , 目前更为流行的主张是建立一 个由欧亚经济共同体中最发达国家 (俄罗斯 、 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 ) 组成的关系紧密的联盟 , 即 Eu -rAzEC -3方案 。 后苏联一体化方案中的绝大部分都是以俄罗斯为中心的结构体系 , 其功能以及所体 现的理念和战略大致相似 , 但成员国各异 。
各种一体化的巨大网络形成了规模惊人的制度基础结构 。 比如 , 到 2005年秋 , 独联体拥有根据独 联体条约成立了 8个 “ 法定机构 ” 、 67个分支机构 (范围从防灾到图书馆交流不等 ) 和 9个附属公私机 构 , 如国际银行 、 农业同盟 、 租赁联盟等等 。 大多数诸如此类的超国家机构在所有一体化体系中大量复 制 , 达成的各种协定总数超过 2500项 。 各一体化组织的表决规则和组成形式各不相同 。 不过 , 我们应 当清楚地指出 :所有有关一体化的协定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全部遭到失败 !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 , 即使是 最具野心的一体化项目都没有超过自由贸易区 (FTA ) 的层次 。 因为尽管有正式的协定存在 (其条款如 果相互冲突的话 , 那么至少一部分符合有关国家的意愿 ) , 但成员国采用新的 , 通常是单方面的 , 针对贸 易 、 投资和移民的限制措施 。 贸易战 ① 对贸易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 白俄罗斯声称在一体化进程中取 得了最大的成功 , 即使如此 , 它仍然对来自俄罗斯的进口实行严厉的限制 。 比如 , 政府强制规定零售商 店销售白俄罗斯产品的比例 , 进而对俄罗斯生产商形成歧视 。 独联体和其他次区域组织的一个典型特 征是大部分条约并没有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予以贯 彻 。 1997年 , 独联体执行委员会 (CIS Executive Co mmittee ) 的一项调查表明 :在 880项协定中 , 只有 130项得到实施 。 后苏联国家在正式法规与当局 作为之间的差距使得问题更加严重 。
东欧地区后苏联国家对于后苏联一体化的立场差异很大 。 可以简单地将这些国家分为两组 :乌克 兰和摩尔多瓦组成第一组 , 都不愿积极地参加后苏联一体化进程 。 实际上 , 两国在过去十年里的国际活 动都具有这种怀疑主义的特点 。 当然 , 乌摩两国都曾在短时间内对后苏联一体化保持一种 “ 罗曼蒂克关 系 ” :对于乌克兰而言 , 这是库奇马统治后期 , 统一经济空间的理念被有意识地用于国内政治斗争 ; 对于 摩尔多瓦而言 , 这是沃洛宁政府的早期 , 其理念是基于与俄罗斯的密切合作之上 。 但是 , 以上两个政治 进程都未能得到持续推行 。 两国各政治阶层的共同特点就是对后苏联一体化方案采取批评的态度 , 其 差异只是体现在是要彻底拒绝后苏联一体化 , 还是可以建立有限的 、 特别设定的一体化体系之上 。 比 如 , 乌克兰在后苏联一体化方面的主要目标始终是在独联体或统一经济空间之内建立自由贸易区 , 这不 包括任何进一步推进制度一体化和创建超国家机构的目标 。 一些政治势力对更深入的一体化表示支 持 , 但它们对于决策的影响微乎其微 。
另一方面 , 这组国家在经济关系方面对俄罗斯和独联体的依赖很大 。 首要和最明显的原因是在能 源因素之上 。 乌克兰的大部分能源来自俄罗斯和 (通过俄罗斯领土 ) 土库曼斯坦 。 摩尔多瓦的情况也是 如此 。 而且 , 该国最大的位于德涅斯特河东岸地区的电厂由俄罗斯统一电力公司 (RAO EES ) 把持 。 独 联体还是乌摩两国的重要贸易伙伴 。 不过 , 与乌克兰的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的冶铁业相比 , 摩尔多
① 如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在油气管道 、 肉 类或食糖方面的贸易战 , 或俄罗斯 、 摩尔 多瓦 、 格 鲁吉亚之 间在果酒方 面 的贸易战
瓦主要是一个农业国家 。 欧盟农业政策和现存市场形势的现实 , 使得后苏联地区成为摩尔多瓦农业出 口的唯一市场 。 在这方面一个有说服力的例证就是摩尔多瓦对俄罗斯的葡萄酒出口 , 这项贸易对于该 国的发展至关重要 。 而俄罗斯限制摩尔多瓦葡萄酒的进口 , 对摩尔多瓦的经济发展似乎产生了严重的 消极影响 。 ①
两国在俄直接对外投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自从 2000年起 , 俄公司积极地介入后苏联地区 , 在 大部分前苏联共和国进行投资活动 。 乌克兰是俄罗斯投资的主要目的国 :在诸如炼油业等产业部门 , 俄 公司甚至占据了乌国内市场的支配地位 。 另一方面 , 俄公司在摩尔多瓦控制了一些最大的工业企业 。 特别是在德涅斯特河东岸地区 (但有关数据很难解读 ) 。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方面应当提及 , 这就是 移民问题 。 这个问题在摩尔多瓦尤其具有重要性 , 该国在获得侨民汇款方面居世界第二位 ② 。 事实上 , 具体情况较为复杂 :摩尔多瓦公民既在欧洲 、 也在独联体 (大多数在俄罗斯 , 但也有在乌克兰 ) 工作 。 摩 尔多瓦的特殊地位使得摩尔多瓦人具有罗马尼亚国籍 ; 同样 , 许多德涅斯特河东岸地区的居民 (当地的 摩尔多瓦人 、 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各占人口的约 30%) 持有俄罗斯护照 。 根据我们得到的数据 , 该国对 俄罗斯的移民比对欧洲的移民要重要得多 (至少是在现在 ) :摩尔多瓦约 62%的劳工移民到俄罗斯工 作 , 乌克兰也是他们的重要目的地 ③ 。 但是 , 这项指标会发生变化 (考虑到摩尔多瓦的语言特性和其它 问题 , 摩尔多瓦语是独联体国家中唯一与罗马尼亚语同源的语言 ) , 并由于影子移民现象而产生扭曲 ④ 。 事实上 , 任何人都无法否认摩尔多瓦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国家 , 很难归入任何预设的国家定义之中 。 第二组国家由白俄罗斯构成 。 白俄罗斯积极支持后苏联一体化 , 甚至支持该地区国家的重新统一 。 但是 , 这一立场似乎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国内政治形势的需要 。 白俄罗斯现任领导层使用合法化工具 , 将本国定义为一个 “ 更好的俄罗斯 ” 之国 , 即一个没有转型的缺陷 、 保持以往优点的 “ 俄罗斯 ” 。 在这里 , 支持重新统一的行动成为政治生存战略的必要因素 。 同样 , 价廉的俄罗斯天然气也成为这种行动的一 个额外刺激因素 。 然而 , 将白俄罗斯建为 “ 更好的俄罗斯 ” 和避免本国走向 “ 腐败 ” 的追求 , 却也使得白俄 罗斯除了口头积极支持之外不可能真正支持一体化 。 对于俄罗斯对外直接投资和俄罗斯企业的机会来 说 , 白俄罗斯一直是后苏联国家中关系最紧密的经济体之一 。 在普京政府对后苏联地区转而实行更为 注重实际和经济导向的政策之后 , 先前的一体化话语体系不可能存在下去 。 俄白两国关系目前受到固 有冲突的影响 。 但是 , 白俄罗斯仍然支持一体化 。 事实上 , 该国成为在后苏联地区一体化理念方面进行 竞争的俄罗斯方案和哈萨克斯坦方案的备选中心 。 过去几年来 , 白俄罗斯 、 乌克兰和摩尔多瓦不断与俄 罗斯发生激烈的能源冲突 , 这个因素显然对一体化行动具有消极影响 。
2、 欧洲一体化
后苏联一体化已经以 “ 共同所有者 ”(co -ow ners ) 和成员国的形式纳入这个地区的国家 。 与之不同 的是 , 欧洲联盟目前既没有向这些国家提供欧盟成员国资格的前景 , 也没有将之设定为明确的目标 。 不 过 , 欧盟仍然拥有两个重要工具来影响这个地区的局势和确立其一体化项目 :其一是传统的 《 伙伴关系 与合作协定 》(PCA ) 体系 ; 其二是最近制定的欧洲睦邻政策 (ENP ) 。 欧洲睦邻政策的正式目标是为欧 盟边界上的国家实行 “ 除制度之外 ”(Everything but Institutions ) 的一体化开辟途径 :一体化应当向这 些国家提供进入欧洲市场和参与欧洲合作项目的机会 , 但不会提供任何成员国资格的前景 。 ⑤
同样的两组东欧国家 , 如同在后苏联一体化中的情形一样 , 也可以在欧洲一体化方面进行考量 。 摩 尔多瓦和乌克兰都积极参与欧洲睦邻政策和伙伴关系与合作协定体系 。 乌克兰于 1994年签署 《 伙伴关
①
② ③ ④
⑤ G rigo riev , L . &Salikho v , M . (2006) :G U AM -Pia tnadzat ' Le t Spustia . Sdv igi v Ekonomike A ze rbaidzhana ,
G ruzii , M oldav ii i U kkrainy (M o scow :Reg num ) , p . 101.
《 环球经济展望 》 Global Economic P ro spects , 2006年数据 。
CBS -AX A (2005) `M ig ra tion and Remittances in M oldo va ' , mimeo , p . 15.
Sleptova , E . (2003) `Labor M igr ation in Euro pe :Specia l F ocus on the Republic of M o ldova ' , Institute fo r P ub -lic Po licy .
有关批判性的概述 , 见 Chilosi , A . (2007) “ T he EU and Its N eighbour s :`Eve ry thing but Institutions ' ? … o r Else ? ” , M imeo 。
系与合作协定 》 , 1998年生效 。 欧盟 -乌克兰欧洲睦邻政策行动计划 (EU -Ukraine A ction Plan fo r the ENP ) 于 2005年达成 。 乌克兰政府内设立了一个专管欧洲一体化事务的庞大机构 , 而白俄罗斯政 府内就没有这种机构 。 ① 乌克兰各主要政治势力都支持更积极地与欧洲实现一体化 。 摩尔多瓦也 (自 1998年起 ) 参与了欧洲睦邻政策和 《 伙伴关系与合作协定 》 体系 , 政府和反对党都支持欧洲一体化 。 由 于欧盟在财政和组织方面的丰富资源 , 这种合作中许多问题上都卓有成效 。
白俄罗斯的情况不同 。 有关的制度性框架并不存在 , 白俄罗斯没有批准和参加 《 伙伴关系与合作协 定 》 , 而且在参与欧洲睦邻政策方面止步不前 。 亚历山大 ·卢申科政府面临着欧盟的制裁 。 其欧盟政策 自相矛盾 :一方面 , 白俄罗斯针对欧盟的声明通常持批评 、 甚至敌意的立场 ; 另一方面 , 政府又一再 (尽管 并不是连贯的做法 ) 努力与欧盟和解 , 这一做法也用来作为与俄罗斯打交道的筹码 。
总之 , 东欧地区的欧洲一体化和后苏联一体化的后果差异很大 。 具有宏大目标的后苏联一体化仍 然停留在纸面之上 ; 东欧国家并不情愿采取更加实际和现实的一体化的措施 。 同时 , 欧盟在这个地区的 存在并非那么雄心勃勃 , 而是更加注重实际 。 欧洲一体化的前景更为乐观 , 得到了更多的支持 。
三 、 后苏联一体化与欧洲联盟
正如前文所显示的那样 , 东欧国家成为两种一体化直接竞争的场所 :这就是要建立一个包括欧洲睦 邻政策在内的 “ 大欧盟 ” , 还是要实现后苏联一体化 。 这种竞争既发生在政策层面上 , 也体现在理念层面 上 , 各种地区性一体化的方案也在讨论之中 。 因此 , 这场竞争有关两种一体化的作用 、 更重要的是针对 该地区的经济改革 , 我们有必要理解竞争产生的经济和政治后果 。
作为起点 , 有一种说法的错误的 :认为两种一体化的竞争本身是一种具有负面意义的进程 。 事实 上 , 可以将一体化竞争视为超越制度的一种特定形式的竞争 , 主要是各国政府争夺流动劳动力和流动资 本的行为 。 当然 , 一体化竞争肯定是特定形式的制度竞争 , 但也包含了制度竞争的两大 “ 传统 ” 机制 :发 言与退出 (voice and exit ) 。 在制度竞争作为确定经济关系手段的优点方面 , 经济学已经作了大量的阐 述 ② 。 其中的许多要点可用来描述两种一体化的制度竞争的特点 。
第一 , 制度竞争有利于政策创新和双方之间的相互了解 。 在仿效另一个一体化的长处 、 探寻其尚未 触及的政策机会以保持竞争压力或汇集特定制度优越性之时 , 这些长处 (正如企业的竞争优点一样 ) 只 能从制度竞争中才能发现 。
第二 , 蒂布特群分论 (Tiebout so rting argument ) 也可以在盟国之间的制度竞争中得到展现 。 原始 的蒂布特逻辑认为个人在制度竞争中会依照其 (异质的 ) 取向自我 “ 群分 ” , 产生出同质的群体 , 因而能够 保持高质量的经济制定 。 同样 , 我们有理由认为国家间的联盟和同盟是由同质的伙伴国所组成 。 但是 , 发现取向同质性的唯一途径 (以及遵循渐进经济政策的方式 , 甚至确立不为决策者所知的那些取向 ) , 就 是参与制度竞争 。
第三 , 制度竞争能够限制过度集权化 。 阿莱希娜 ③ 和其他著名学者指出 :现实世界中的国家间联盟 很有可能在各地区实行集权化 。 而根据附属原理 , 由各国自主的非集权化的效果更佳 。 如果制度竞争 的出现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于联盟的选择性的存在 , 有关国家就能化解这个问题 。
以上阐述的观点具有普遍性意义 。 但是 , 我们可以直截了当地指出 :后苏联地区能够通过制度的组 合而产生不同的后果 , 进而形成其特性 。 在已完成的研究 ④ 中 , 我们认为后苏联地区国家层面上的制度 竞争并没有完全达到所谓的 “ 乐观论 ” 的要求 。 因此 , 其他领域的情况也会存在差异 , 学者必须更细致地
①
② ③
④ Ve rpo est , L . (2007)“ Parallels and Differ ences of Integ ratio n in Ukr aine and Bela rus ” , in :M alflie t , K . , V er -
poest , L . &V inokuro v , E . (eds ) :T he CIS , the EU and Russia :Challenges of Integ ratio n (Palg rave ) .
关于这方面的概述 , 参见 Vaubel , R . (2007)`A Histo ry of T houg ht o n I nstitutional Competition ' , mimeo 。 A lesina , A . , A ng elo ni , I . , &Schuknecht , L . (2005)`What Does the Euro pean Unio n Do ? ' Public Choice , 123:275-319.
亚 ·利布曼 :“ 后苏联地区的制度竞争 ” , 《 俄罗斯研究 》 , 2007年第 5期 , 第 38-53页 。
考察两个一体化之间的关系 。
第一个方面是问题的政策层面 , 即两种一体化决策的 (预定和非预定 ) 结果 。 在这个方面对后苏联 一体化和欧洲一体化产生影响的突出问题 , 就是人们所说的 “ 安全困境 ”(security dilem ma ) , 可分为两 种情况 ① 。 体制诱导型 (system -induced ) 安全困境基于针对对手体制上目标的错误认识 :对手任何提 高经济地位或实现人道主义目标的行为 , 都被错误地视为攻击行动或对本国国际角色造成损害 , 因而导 致无法做出足够的的反应 。 国家诱导型 (state -induced ) 安全困境走的更远 :在这里 , 不仅对手的某项 行动 , 而且连对手任何改善地位的措施都视为一种威胁 。 将其潜能降低到最低程度 , 成为解决安全问题 的唯一方法 。
对于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关系的错误认识范围很广 , 后苏联一体化与欧洲睦邻政策的关系问题就是 这方面的突出案例 。 然而 , 一体化行动与其对手的各种问题相关联 。 俄罗斯将西方对后苏联国家国内 政策的关注 , 看作是利益驱使的现实政治 ② , 尽管这种关注也许是出于人道主义或理想主义方面的原因 (因为这些因素在欧盟外交政策上发挥重要作用 ) 。 另一方面 , 许多西方观察家将后苏联一体化贬为 “ 俄 罗斯帝国主义 ” 的新工具 ③ , 对其经济方面视而不见 。 其问题在于 , 现实政治要素确实存在于欧盟政策 之中 , 比如有关重新接纳问题的辩论或能源问题 。 同时 , 霸权主义要素也存在于俄罗斯在独联体的政治 行动之中 。 双方都由一些不同的目标所指引 (现实世界政治中的情形总是如此 ) , 而且都相互掩饰 , 所以 必然引起错误认识 。
不幸的是 , 在这种低信任度的氛围里 , 也可能导致的后果是效绩欠佳的社会困境 。 而且 , 至少是在 俄罗斯 , 我们清楚地看到由体制困境向国家困境的转换 :一个很有意义的例证就是相当部分的俄罗斯媒 体和专家对欧盟宪法受挫的反应 。 事实上 , 一些观察家认为法国和荷兰的公民投票结果对俄罗斯而言 , 是一个 “ 幸运的事件 ” 。 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 , 欧盟将十分赢弱 , 无法积极介入独联体地区 。
然而 , 正如已经提到的那样 , 欧盟与独联体及俄罗斯的 (预定和非预定 ) 的政策后果 , 只是制度发展 的一个方面 。 诚如凯塞 ④ 所言 :“ 欧盟 … … 对邻国的影响 , 主要是来自 (外界的 ) 认知 , 而不是来自其行 为 ” 。 所以 , 我们有理由探讨欧盟对后苏联一体化的影响 , 探讨其在国际社会中的特定地位 (欧盟在理论 上向所有欧洲国家敞开大门 ) 。 基于这个看法 , 欧盟作为一个有吸引力的国际制度的存在 , 对后苏联制 度的确立至少设下了三个具有巨大负面影响的 “ 陷阱 ” 。
第一个陷阱可以称为 “ 一体化幻象陷阱 ”(trap of integ ra tion illusions ) 。 一些期望加入欧盟的国家 并不准备参加后苏联一体化 , 甚至认为即使欧洲一体化在短期和中期内都很难实现 , 与邻国进行更深入 的合作也有可能获益 。 于是 , 陷阱出现了 。 实际上 , 这表明欧盟的邻国既过高估计入盟的可能性 (或低 估入盟谈判所需时间 ) , 又认定其他的一体化方案是对其欧盟成员国资格的一种威胁 。 在这里 , 一个事 实来自欧盟极为空洞无物的政策和决策 , 它一方面引起巨大的期望 , 一方面无限期地拖延实际进程 。 另 一个事实是 “ 欧洲堡垒 ”(fo rtre ss Europe ) 模式所期望的结果 。 这个模式始于欧盟建立之初 , 而且是传 统的区域主义的典型产物 。
第二个陷阱是 “ 一体化幻象破灭陷阱 ”(trap o f integratio n disillusio ns ) 。 在欧洲一体化前景方面的 纪律压力松弛之时 , 欧盟现有成员国得以阻止必要的改革 , 从而阻止欧洲一体化和后苏联一体化的进 行 。 这个陷阱就在此时出现 。 一个广为人知的事实是 , 加入欧盟的前景能够作为一种有效工具来加以 利用 :对这些国家政府形成制约 , 以促进其进行必要的经济改革 , 限制寻租行为 。 改革的指导原则是 《 哥
① ②
③ ④ Co llins , A . (2004)`State -Induced Security Dilemma :M aintaining the T ragedy ' , Coo pe ratio n and Co nf lict ,
39, 1.
Piel , E . , Schulze , P . &T imme rmann , H . (2005) Die o ffene F lanke de r Euro p ? ischen U nion :Russische F ? der ation , Bela rus , U kraine und M oldau (Berlin , BWV Be rliner Wissenschafts -Ve rlag ) .
Link , W . (2001) Die Neuo rdnung de r Weltpo litik (M ǜnchen , C . H . Beck ) .
Caise r , T . (2007)`T he Clash of I nteg ra tion Pr ocesses ? T he Shadow Effect of the Enla rged EU o n its Eastern Neighbours ' , in :M alfliet , K . , V erpoest , L . &Vino kur ov , E . (eds ) :T he CIS , the EU and Russia :Challe ng es o f I n -teg ra tion (P alg rave ) .
本哈根标准 》(Copenhag en criteria ) 和欧洲联盟法 (acquis comm unautaire (com mon law ) of the EU ) , 其 内部存有各种问题和矛盾 。 尽管如此 , 这些指导原则仍然对大多数欧盟的邻国树立了高高在上的制度 权威 。 其影响力在两种情况下将会明显下降 :其一 , 如果入盟已确定无疑 (比如出于政治原因 ) , 那么相 关国家就并不真正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 , 因为对其进展的评估已然是扭曲之举了 。 不过 , 这个问题似乎 对后苏联国家并没有影响 。 更为重要的是 , 改革的结果 (或努力 ) 与入盟的前景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联 系 ; 至少 , 欧盟相邻国家的精英无法看到直接因果联系 。 在这种情况下 , 他们认为强化 (改革 ) 的代价要 大于潜在的收益 。 所存在的问题不仅是自身的制度发展的成功可能性降低 , 而且选择另外的 (欧盟 ) 一 体化的可能性也更低 。 这种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于有关国家的制度和治理质量 ① 。 具有讽刺意味的 是 , 以上两个陷阱同时对独联体国家的政治决策产生影响 。 最突出的例证也许是库奇马统治下的乌克 兰 。 其二 , 那些正式宣布将与欧盟实现更紧密的一体化作为其目标的国家 , 同时也保留了独联体成员国 的身份 (尽管并不十分情愿 ) 。 事实上 , 后苏联一体化的前景只是在统一经济空间建立之后才发生改变 , 而且主要是国内政治斗争的产物 。
第三个陷阱与欧盟和后苏联地区之间的制度同态性 (institutio nal isom orphism ) 相关 ② 。 实际上 , 大多数后苏联一体化项目都在一定程度上试图仿效欧洲一体化 (大多数欧洲以外的一体化行动亦然 ) , 但是 , 尽管后苏联一体化与欧洲一体化在制度方面存在强烈的同态性 , 但是欧盟在整合区域方面的经验 是否适用于独联体地区的一体化还无法确定 。 对于这个地区而言 , 开放的区域主义 、 竞争的区域主义 、 甚至简单的以所选定的经济项目为中心的功能一体化 , 也许更加具有吸引力 。 由于传统的区域主义发 生的的危机 (以及早期的一体化研究 ) , 所以欧洲一体化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一体化个例 , 无法简单地移植 到其他地区 。 事实上 , 我们可以看到有关 “ 欧洲奇迹 ” 讨论中的并行不悖的现象 :一方面 , 经济 、 社会化政 治因素以独一无二的方式组合 (也许纯属运气使然 ) ; 另一方面 , 欧洲国家努力取得独一无二的成功 , 并 创立现代世界经济 ③ 。 因此 , 20世纪欧洲一体化与 15世纪的欧洲奇迹一样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 。 无容 置疑 , 欧盟的经验当然应当学习 , 然而效仿的程度应加以节制 。 统一经济空间是后苏联地区第一个不那 么雄心勃勃的一体化项目 , 包含了开放的区域主义的几个要素 。 但是 , 既然俄罗斯 、 白俄罗斯和哈萨克 斯坦已经决定参与其 “ 某些方面 ” , 即采纳统一经济空间有关关税同盟的所有协定 , 那么统一经济空间能 否在未来坚持这些原则颇为令人怀疑 。
到目前为止 , 我们的分析建立在一种假定之上 , 即欧盟 (包括欧洲睦邻政策 ) 一体化和后苏联一体化 在结构上的经济和制度作用大致上相同 。 当然 , 这个假定并不完全正确 。 一体化进程具有的重要性 , 不 仅是从国际经济关系的角度考量 , 而且是因为其对国内制度进步和改革所产生的作用 。 后苏联国家迄 今面临着制度质量不高的问题 , 其主要原因是三大负面后果 :社会和经济方面的信任缺失 ; 法治的缺失 (由于立法方面的欠缺和执法不力 ) ; 经济权力的充盈 。 欧盟的制度体系尽管也存有不足之处 , 但肯定要 优越于后苏联经济体的制度体系 。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那样 , 欧盟能够担当支持正面意义的制度变革的角色 。 科维利迪斯 ④ 认为 “ 国家 同态性 ” 问题表明 :欧盟相邻国家似乎在制度发展上表现出更高程度的先进性 。 奥贝坚科娃 ⑤ 基于经验
① ② ③ ④ ⑤ 参见 Libman , A . (2007)`Stability , Efficiency and Size of the Integ ra tion A reas :P roblem s o f the P ost -Soviet
S pace ' , Pape r prepa red for the semina r o n “ Perspective Dir ec tions and M echanisms of Integ ra tion in the Eur AsEC ” , Eur -asian Development Bank , A lmaty 。
Pow ell , W . W . &DiM ag gio , P . (1983) `The Iro n Cag e Rev 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 rphism and Collective Ra -tionality in O rg anisa tional F ields ' , A merican Socio log ical Review , 48, 2.
Jo nes , E . (2003) T he European M iracle :Env ir onments , Economies and G eopolitics in the H isto ry of Europe and A sia (Cambridge U niv ersity P ress ) .
Ky velidis , I . (2000)`State Isomo rphism in the Post -Socia list T r ansition ' , Eur opean Integ r ation O nline Pa -per s , 4, 2.
Obydenkov a . A . (2007)`T he I nter national Dimensio n of Demo cratizatio n :T esting the Par simonious A p -pro ach ' , Cambridge Review of Internatio na l A ffair s , 20, 3.
主义的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与欧盟的交流情况比地理位置更为重要 。 不幸的是 , 我们很难期望东欧 国家 (与其他几个后苏联共和国不同 ) 在治理和制度质量方面 , 从后苏联一体化那里得到正面的影响 。 因此 , 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 “ 不对称 ” 的效应 。 后苏联一体化选择的 “ 幻象 ” 能够限制 欧盟的纪律效应 , 制约制度质量的改善 。 正如格林贝格 ① 所指出的那样 :后苏联地区的精英们情愿按照 俄罗斯的 “ 游戏规则 ”(半极权主义制度 , semi -authoritarian institutions ) 行事 , 但不愿支持与俄罗斯实 现一体化 ; 同时 , 他们情愿支持欧盟一体化 , 但不愿 (或不能 ) 接受欧盟的透明性规则 。
在这种情况下 , 要想进一步深化与欧盟的经济和政治关系 , 使之超越只是发表联合声明的层次 , 显 然是令人质疑的 。 但是 , 由于低质量制度同时在后苏联一体化的灾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所以这个局面 也损害了后苏联一体化 。 按照格莱夫和拉坦 ② 的说法 , 后苏联一体化是 (形成 ) 一种 “ 自毁长城 ” 的制度 :其做法是坚持对改革设限 , 因而限制了一体化标准的设定 , 而一体化原本可按标准自行展开 。 而且 , 这 个特殊的局面也对后苏联地区低效率的纸面上的一体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最后 , 制度竞争理论的基本设定是不同一体化项目之间的竞争 , 通过学习过程而导致制度质量的改 善 。 不幸的是 , 与之相对的发展趋向也是有可能的 , 即相互学习引起低效率制度的蔓延 。 在这种情况 下 , 大多数最发达国家从欠发达国家引入制度和行为规则 (如腐败方面 ) 。 奥列伊尼克 ③ 将这种现象称 为 “ 负面趋同 ”(neg ative convergence ) , 并参照俄罗斯与欧洲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 仍然需要进一步观察 的是 , 负面趋同是否是基于经验的产物 , 并以此而对经济发展形成威胁 。 无论如何 , 这个问题应当予以 认真考虑 。
综上所述 , 虽然制度竞争在总体上对国际性同盟组织有利 , 但后苏联地区存在的许多问题削弱了其 效能 。 因此 , 竞争的结果也可能是相当惨淡的 。 不过 , 我们也不应当高估这一结果 :竞争的性质决定了 其结果难以预料 (因为必要的信息只能从竞争过程中获取 ) 。
四 、 展 望
上一部分所作的悲观性结论使我们有必要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另一种富有效率的一体化是否存 在 ? 这样的一体化是否可以实施 ? 实际问题在于 :是否有可能重新设计后苏联一体化 , 从而使之脱离目 前低效率模式 , 转而提高制度质量 。 如果以这个观点看待问题 , 后苏联一体化项目甚至能够从欧洲一体 化项目中获益 。 在下文中 , 我们指出了许多有关变革的不同方向 , 以促进东欧地区欧盟一体化进程与后 苏联一体化进程之间的相互作用 。 需要注意的是 , 我们并没有将实施问题考虑在内 。 我们的目的就是 进行完全规范的分析 。
如果说制度竞争受到批评 , 那么另一种做法也许具有吸引力 :即支持两种制度之间的合作 。 这种做 法在安全问题上尤为重要 , 如解决德涅斯特河东岸地区冲突和高加索地区冲突等 。 不过 , 它不能解决涉 及制度质量的问题 。
尽管在目前后苏联一体化和欧洲一体化都集中在相同的目标之上 , 但我们可以考虑在两种一体化 之间进行 “ 劳动分工 ” 。 对于后苏联一体化而言 , 可作出的一个选择是采用英联邦模式 (以英联邦为榜 样 , 英国在一段时间内以此与欧洲一体化进行竞争 ) 。 对英联邦的普遍看法是 :这是一个主要基于传统 的赢弱 、 低效的制度 。 在我们看来 , 这种观点夸大了英联邦的缺点 , 忽视了其长处 。 事实上 , 英联邦在人 道和社会问题上采取行动的许多方面 , 以及作为其构成一部分的私有部门和公有部门的常态互动 , 能够 对成员国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 比如 , 教育领域的合作 (如英联邦大学协会 ) 就是促进各成员国社会一
① ② ③ G rinber g , R . (2005)`Russia in the Po st -Soviet Space :Sear ch for Ratio na l Behav iour and Pr ospects o f Eco -
nomic I nteg ra tion ' , Paper presented at the U N ECE Spring Seminar on “ Financing fo r Develo pment in the ECE Reg io n : Pr omo ting G row th in Lo w -income T ransitio n Economies ” , G eneva .
G reif , A . &L atin , D . (2004) `A T heory of Endog eno us Institutional Chang e ' , American Po litical Science Re -view , 98, 4.
Oleinik , A . (2007)`Er ro sia Demo kratii v Ro ssii i na Zapade v Sve te Gipo tesy o N ega tivnoi K onver gencii ' , Ob -shestvenny e Nauki i So vremennost (2) :28-46.
体化的重要因素 。
如果英联邦模式还是无法接受 , 那么可以考虑在后苏联地区采用区域一体化模式 。 就像已经提及 的那样 , 一个有吸引力的选择来自亚太经合组织 (APEC ) 。 这是一个奉行开放式区域主义的组织 , 成员 国可以在组织结构之外自行参加一体化协定 , 决定通过个别的和集体的行动计划实行经济开放的程度 和方向 。 如果参加国家过多 , 进而造成异质性大规模膨胀 , 那么开放式区域主义模式就不能很好地发挥 作用 。 但如果参加国家不多 , 这个模式 (而且明确支持制度竞争 , 避免诸如安全困境怎样的负面影响 ) 对 于区域合作的发展十分有利 。 该模式还具体包括了各国所中意的 、 不同的一体化样式 (同样是由于在国 际经济关系中的不同处境 , 如与欧盟的经济关系 ) 。 然而 , 虽然开放式一体化模式很有吸引力 , 但欧洲仍 然需要重新制定对独联体地区的政策 (特别是欧洲睦邻政策 ) 。
另一个应当加以考虑的一体化设想是在欧洲一体化和后苏联一体化之间建立直接联系 。 在这里 , 后苏联一体化应当与欧盟对独联体成员国的政策相协调 。 事实上 , 欧洲睦邻政策明确支持参与国的合 作 。 而且 , 欧盟扩大的经验促成另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榜样的出现 :即中欧自由贸易区 (CEFTA ) 。 对此 , 欧盟给予直接的支持 , 并将之作为中欧和东欧国家经济一体化和经济改革的一个过渡性步骤 。
欧盟作为一个 “ 外部的 ” 和 “ 积极的 ” 角色 , 有助于消弭后苏联一体化的固有障碍 :即后苏联国家中的 信任缺失和俄罗斯联邦的比重过大 。 不过 , 这个途径仍然需要在连接俄罗斯与欧盟的欧洲睦邻政策和 四大共同空间体系之间进行协调 。
此外 , 后苏联一体化能够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 就是在欧亚地区建立跨洲联系 。 林和蒂奥姆 金 ① 强调建立跨欧亚大陆经济和政治联系的重要性 , 集中在四个领域 :能源贸易 、 交通基础设施 、 通讯与 知识产业 、 资本流动 。 到目前为止 , 欧亚一体化项目的制度基础结构还十分有限 , 包括不同的相互重叠 的机构 。 有人认为 (得到恰当设计的 ) 后苏联一体化能够成为有助于实施欧亚地区项目的工具 。 其含义 当然是指确定有限目标的一体化的决定 , 其焦点明确放在各个具体项目之上 。 这种有限度的一体化在 长时间内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 与其他区域性项目 (如上海合作组织 ) 的互动也是一个必要的先决条件 。 最后 , 我们应当记住 :即使是最低程度的一体化也具有重要性 , 因为它为最高层领导人提供了举行 会议和讨论的 “ 永久性论坛 ” 。 世界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地区确立了这种制度 , 领导人定期举行会议和进 行联系 。 后苏联地区就有这种制度环境存在 。 我们决不能贬低其意义 。
由于不同制度选择的存在 , 后苏联一体化与欧洲一体化之间能够建立一个有效的互动框架 , 这就自 然而然地产生实施方面的问题 。 不幸的是 , 任何国际组织的重大变革都是代价高昂和花费时日的过程 。 只有作出巨大努力才能克服组织惰性和路径从属 。 然而 , 后苏联地区存在的俄罗斯与西方 -欧盟之间 的安全困境 , 仍然是对变革的可能性产生负面影响的关键因素 。 事实上 , 这个困境 (其原因超出后苏联 一体化的范畴 ) 在过去的两年里变得更加严重 。 因此 , 变革的政治可能性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
(潘兴明 译 ) (责任编辑 卢冠霖 )
① Linn , J . F . &T iomkin , D . (2006) `T he New I mpetus tow ar ds Economic Integr ation betw een Euro pe and A -sia ' , A sia Euro pe Journal , 4, 1.
政党在欧洲一体化中的作用
政党在欧洲一体化中的作用
政党在欧洲一体化中的作用
【作 者】林勋健
【作者简介】林勋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1 【内容提要】政党对欧洲一体化的作用问题颇为复杂,不同类型、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的政党在欧洲联盟的不同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从西欧的政治史看,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所起作用最强、影响最大的有基督教民主党、社会党(含社会民主党和工党)、自由党和保守党。政党对欧洲一体化的作用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欧盟组织体制上的特点决定欧盟政党在组织和活动上的特点以及它在欧洲一体化中的作用方式。欧盟既具有“国家的欧洲”的一面,也具有“政党的欧洲”的一面,是两者的矛盾统一体,但矛盾的两个方面不是均等的,就目前来说,“国家的欧洲”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但从发展的观点看,随着欧洲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国家的欧洲”将逐步向“政党的欧洲”过渡,但只要民族国家依然存在,完全的“政党的欧洲”就不会出现。 【关 键 词】政党/欧盟/欧洲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D5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59(1999)02-0001-06
西欧是近代政党的发源地,也是政党政治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西方学术界,研究西欧政党的著作多如牛毛。欧洲联盟(含欧洲共同体)是战后地区一体化的先驱,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外有关欧洲一体化的著作也已纷纷问世。然而在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政党与欧洲一体化的相互关系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研究成果有限,有必要加大研究的力度。
政党与欧洲一体化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是政党对欧洲一体化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欧洲一体化对欧盟及其成员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的影响。本文将就第一方面的问题发表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
政党对欧洲一体化的作用问题颇为复杂。这首先是因为欧洲一体化从战后实际启动至今已有半个世纪,在这漫长的岁月中,随着一体化运动的跌宕起伏,政党对其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或强或弱,多有变化。其次,西欧政党种类繁多,各类政党之间具有不同的社会基础、意识形态和组织结构,它们从本身的观点和利益出发,对欧洲一体化进程或积极支持,或强烈反对,或消极观望;各类政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一体化的支持或反对的程度也有所变化,甚至从根本上改变了态度。第三,欧盟是由若干民族国家组成的,它从刚成立时的6国发展到今天的15国。 每个国家都具有自己的地理、历史、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特点,以民族国家为自己生长沃土的政党,都难免带有本国的特点,从而影响其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因此,即使属于同一政党家族的各国政党,在对待一体化问题的态度也不可能完全一致。最后,欧盟存在着不同的机构,如欧洲委员会、欧洲理事会、部长理事会和欧洲议会等,在这些机构中,政党作用的方式和影响力也不同。总之,不同类型、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政党,在欧洲联盟的不同机构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下面将以不同类型的政党为主线,结合欧洲一体化的历史发展,简要说明政党对欧洲一体化的作用,以及这种作用的表现形式。
在西欧各国存在着各种不同类型的政党,它们根据意识形态色彩的浓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政治系列,或“政治光谱”:共产党、社会党、基督教民主党、
自由党、保守党和极右翼政党等。当然,实际情况比这还要复杂得多,例如除此之外,民族主义政党、农业党和绿党等,应处于政治光谱的什么位置,历来就存有争议。必须指出的是,这些不同类型的政党规模不同,力量和影响相差甚远。从西欧的政治史看,影响最大的是社会党(含社会民主党和工党)、基督教民主党、自由党和保守党,它们通常被称为西欧政治中的“四大家族”。(注:See, forexample. Simon Hix and Christopher Lord, Political
Parties in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7,
p.3—4.)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正是这“四大家族”所起的作用最强, 影响最大。
对欧洲一体化始终起推动作用的政党家族是欧洲基督教民主党。在40—50年代欧共体的初创时期,站在一体化运动最前列的就是基督教民主党人。法国的罗伯特?舒曼、德国的康拉德?阿登纳和意大利的德加斯佩里就是基督教民主党的代表,他们由于对欧洲一体化作出了重大贡献而被誉为“欧洲统一体的最重要的建筑师”。(注:罗纳德?欧文:《西欧基督教民主党》,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54页。)
基督教民主党对欧洲一体化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是有目共睹的。而它们之所以能成为欧洲一体化的有力推动者,具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在于其自身的实力。基督教民主党是战后在西欧崛起的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战后初期,在西德、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和法国,基督教民主党是主要的执政党,它们或单独执政,或成为联合政府中的主要角色。这就是上述六国之所以成为欧洲
Pridham and P. Pridham, 一体化的开路先锋的原因之一。(注:G.
Transnational partyCooperation and European Integration: The
Process TowardsDirect Elections,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1981,
p. 17 —18.)其次在于基督教民主党的意识形态。 “一体化”是基督教民主主义的三个基本原则之一(其它两个是“基督教原则”和“民主”)。“就通过建立有广泛基础的人民党的思想以支持阶级调和和支持国际和解这个双重意义上讲,它特别表现在基督教民主党对欧洲一体化的大力支持。”(注:罗纳德?欧文:《西欧基督教民主党》,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总之, 战后西欧基督教民主党不但热心支持一体化运动,而且有实力推进这一运动,因此它在欧共体和欧盟的机构中占有特别显要的地位。基督教民主党人在1975年以前一直是欧洲议会中最大的党团,只是到了1975年英国工党代表团加入了欧洲议会之后,其第一大党团的地位才被社会党所取代。此外,该党的议员在欧洲议会中担任要职的比例最高,半数以上的议长都出自基督教民主党。 同基督教民主党热心推动欧洲一体化的态度相比,西欧政治中的另一个大家族——社会党的情况就复杂得多。这种复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党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是不连贯的,前后变化较大;其二是即使在同一时期里西欧各国社会党之间态度也常有不一致之处。下面就这两个方面分别作些说明。(转载请注明网络来源:政治学论文网)
TAG标签: 基督 态度 不同 一体化 议会 欧盟 作用 政党 国家 社会
从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来看,社会党对一体化的态度总的来说是从消极走向积极,从暧昧到明朗或比较明朗。在战后初期欧洲一体化的初创阶段,西欧最有影响的社会党,不论执政的英国工党还是在野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对欧洲煤
钢共同体的成立和欧洲防务共同体计划都持批评以至反对的态度。1950年英国艾德礼工党政府明确作出了英国不当欧共体创建国的决定。其他国家的社会党或支持或反对,意见分歧,矛盾重重。社会党奉行国际主义理论,按理说应该全力支持欧洲一体化,为何在战后初期对欧洲一体化的一系列具体计划和方案如此冷淡以至反对呢,这与各国的国情和各党的具体战略目标有关。有学者认为,“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领导最初反对欧共体,其理由是它(欧洲一体化——引者注)将使德国同东方的关系复杂化并因此伤害重新统一国家的大业。”(注:Simon Hix and Christopher Lord, Political Parties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7. p. 11.)英国工党则主要是受英国特殊的地理、历史、社会和文化等条件的影响,始终沉浸在昔日大英帝国的美梦之中,耻于与欧洲大陆国家为伍。但是,随着欧洲一体化的进展和整个国际形势的变化,西欧社会党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比较快、影响比较大的是德国社会民主党。早在50年代中期,德国社会民主党在欧洲一体化的问题上态度已有了较大的变化,其中主要标志是1955年10月该党代表加入“莫内行动委员会”,从而结束了反对欧洲一体化的战略。从此除了防务方面的个别问题外,德国两大政党的欧洲政策基本是一致的。(注:John Gaffney. Political Parti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London and New York. Uoutledge. 1996. p.36—37. )促使德国社会民主党态度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党的领导人的更换,工会对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支持,社民党在国内选举中的失利和公众压力。德国社会民主党在西欧社会党中是有强大影响力的,它的转向不仅对其他国家社会党的欧洲政策,而且对整个欧洲一体化进程都有一定的影响。
同德国社会民主党相比,英国工党对欧洲一体化态度的变化要迟缓得多。它从50年代坚决抵制欧洲一体化到60年代初期提出有条件加入欧共体,1967年执政期间提出加入欧共体的申请,历时十多年。它的这种转向完全是客观形势所迫,因而是被动、消极的,也是不坚定的。1973年在保守党希思政府期间英国加入了欧共体,但第二年工党刚一上台执政便提出了重新谈判英国加入欧共体条件的问题,并以英国退出欧共体相威胁。从那以后,欧洲政策问题始终是工党党内争论的重要问题,也是导致80年代初工党分裂的诸多原因之一。 从总体上看,战后西欧社会党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即从消极到积极的转变,特别是到了冷战结束后,围绕《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谈判、批准和欧洲联盟的成立,社会党人在对待欧洲一体化的态度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一致性。例如,在各国议会批准马约期间,除英国工党左翼外,欧共体内的所有社会党议员都投票支持马约,积极推动了欧洲联盟的建立。 如上所述,社会党对欧洲一体化态度的复杂性不仅表现在历史性变化方面,而且也表现在地域性方面。例如,从上面说到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和英国工党的例子可以看出,尽管两党在战后初期对欧洲一体化都表现出消极以至抵制,但就其产生这种消极态度的原因来说,英国工党比德国社会民主党要深刻得多,因而在后来态度的转变上工党显得更加缓慢和曲折。
再如,同德国社民党和英国工党相比,法国社会党对战后初期欧洲一体化表现出比较积极的态度,它支持舒曼计划和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尽管在对待欧洲防务共同条约的问题上一度造成党内分裂,但随后围绕《罗马条约》的谈判以及欧洲经济欧共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建立,该党及其领导的政府发挥了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但是,从60年代末开始,当执政的德国社民党对欧洲一体
化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的时候,法国社会党却从以前积极支持欧洲一体化的立场退下来,对欧共体的事务多加批评,特别是以皮?舍韦内芒为代表的党内的激进派,站在左的立场上对欧共体的资本主义性质严加指责。法国社会党对欧洲一体化的这种倒退,一直持续到80年代初,密特朗当选法国总统和法国社会党重新上台执政。因此,可以说,只是到了80年代以后,德、法两国社会党在欧洲一体化的道路上步调才比较一致。这对于欧洲一体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西欧其他国家的社会党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也冷热不一,参差不齐。就欧共体的初创阶段来说,北欧各国的社会党接近英国工党,荷兰和卢森堡的社会党接近法国,意大利社会党态度暧昧。
在构成西欧政治的“四大政党家族”中,社会党和基督教民主党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家族,它们对欧洲一体化进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其他两个家族中,自由党从“期待贸易自由化”的立场出发,对欧洲一体化抱乐观的和积极的态度。相比之下,西欧保守党几乎普遍反对建立欧洲共同体。在50年代第一批加入欧共体的六个国家中,组成中右翼政府的主要政党都是基督教民主党而不是保守党,这决不是偶然的。
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支持一体化的党派越来越多。总的说来,到目前为止,欧盟各国的主流政党和主流政治派别都是欧洲一体化的支持者。从1992年欧盟各国议会投票批准马约的情况来看,对马约投反对票的主要来自一些国家的共产党、极右翼政党和部分绿党的议员。
二
政党对欧洲一体化的作用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是同欧洲共同体和欧洲联盟的独特的组织体制密切相关的。联盟既不是传统的国际组织,又不是一般的联邦或邦联,它是具有某些超国家特征的主权国家的联合体。在目前,它由15个主权国家组成,其主要机构包括欧洲理事会、部长理事会、欧洲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和欧洲审计院。欧盟组织体制上的特点决定欧盟政党在组织和活动上的特点,以及它在欧洲一体化中的作用方式。
从目前来说,欧盟的政党包括各成员国的政党、欧洲议会党团和欧洲议会外的跨国政党联盟三种基本类型。而政党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则涉及欧盟的几乎所有机构。这些作用有的是间接的,有的是直接的。从间接作用来看,包括政党对欧洲理事会、部长理事会和欧洲委员会等机构的作用。欧洲理事会由欧盟各成员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组成,在欧盟组织中占居中心地位。参加欧洲理事会的各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通常都是各国的政党领袖或政党活动家,其中政府首脑一般都是执政党的领袖。尽管他们不是以政党精英的身份出席会议,但难免带有党派的色彩。正因为如此,某些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更替常常不同程度地影响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例如,80年代初法国社会党领袖密特朗取代法国民主联盟领袖德斯坦出任法国总统,由于密特朗的坚定的欧洲主义态度,他的上台无疑给欧洲理事会注入了支持一体化的新的活力。而1995年戴高乐派的希拉克取代密特朗的总统职位,“却使申根协定的执行复杂化”(注:Simon Hix and Christopher Lord, Political Parties in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7. p.3.)。部长理事会由来自欧盟各成员国的相关部长组成,他们中大部分是各成员国执政党的精英人物,同样带有强烈的党派色彩。欧洲委员会组成人员一般也是从各成员国主要政党的资深党员中选拔的,而委员会的主席则由欧盟主要政党家族中的“中左”或“中右”
党派轮流担任,这已成为惯例。总之,上述机构所固有的党派因素对欧盟的组成和欧洲一体化进程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是间接的,这与欧洲议会有所不同。(转载请注明网络来源:政治学论文网)
TAG标签: 基督 态度 不同 一体化 议会 欧盟 作用 政党 国家 社会
欧洲议会是欧盟的监督和咨询机构,具有部分预算决定权,并可以三分之二多数弹劾欧洲委员会,迫使其集体辞职。《欧洲单一文件》,尤其是《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加强了欧洲议会在某些领域的立法职能。
欧洲议会的前身是欧洲煤钢共同体的代表机构共同大会,根据《巴黎条约》,共同大会共设席位78个,其代表由各成员国的国家议会选派。1958年3月共同大会决定改名为欧洲大会,席位从78个增至 142 个。1962年3月,欧洲大会改名为欧洲议会。自1979年起, 欧洲议会议员经直接选举产生。本届议会是1994年6月经第四次直接选举产生的, 共有议员567名。从1995年1月起,增加新入盟三国欧洲议员59名,总共626 名。欧洲议会组织上的一个奇特之处是,来自各成员国的议员,并不以民族国家为单位进行活动,而是根据意识形态色彩组成跨国界、跨党派的党团。目前共有9个党团。它们是:(1)欧洲社会主义者党党团;(2)欧洲人民党党团;(3)欧洲自由民主改良党党团;( 4)欧洲民主联盟党团;(5)欧洲议会绿党党团;(6)欧洲联合左翼联盟党团;(7)欧洲力量党团;(8)欧洲激进联盟党团;(9)民族欧洲党团。 跨国的欧洲议会党团成为欧盟一级的政党组织,从其发挥作用的方式来说,它们很像实行议会民主制国家中的议会党团,它们作为欧洲议会的基本活动单位,对欧洲一体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当然,由于目前欧洲议会的权力不大,议会党团所能发挥的作用也十分有限。
与欧洲议会党团相似的跨国政党组织是欧洲政党联盟(目前主要有四个泛欧政党联盟:欧洲社会主义者党、欧洲人民党、欧洲自由民主改良党和欧洲绿党联盟)。欧洲政党联盟具有超议会的特点,它与各国政党就欧洲选举中的竞选纲领等问题进行协调。
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欧洲跨国政党组织的力量和影响日益加强。自1994年开始的本届议会,其代表包括来自15个成员国的101 个政党,远远超过任何一个民族国家议会的政党数。然而必须看到,不论是欧洲议会党团还是欧洲政党联盟,都还不是典型的政党组织,同各成员国的政党相比,其影响力还十分微弱。
欧盟政党中数量最大、影响力最强的要算各成员国中的政党。它们历史长、组织严密、有深厚的社会根基。欧盟的每个成员国都普遍存在着从左到右的各种类型的政党。其中,中左和中右是目前各国的主流政党。每个民族国家中各类政党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和影响不同,它们构成了该国政党影响欧洲一体化的合力。如果一个国家中各主要政党对欧洲一体化均持消极或比较消极的态度,则该国在总体上成为一体化进程中的落伍者,如当今欧盟中的英国和丹麦等国家。反之亦然。由于欧盟各组织机构中都有各国的代表,因此,各国政党,特别是执政的大党对欧盟的建设和欧洲一体化进程无疑具有重大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欧盟每次扩大时,总是把一个国家有无稳定的且具有竞争性的政党体制作为发展新成员的必备条件之一。
三
政党是推动或阻碍欧洲一体化的一股力量,这是无可争议的。然而如何估计政党对欧洲一体化的作用,却是有不同看法的。在研究政党与欧洲一体化关系的一些学者中,存在着过高或过低估计政党作用的两种倾向。前者认为在欧盟的各机构中,政党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欧盟是由政党政治家控制的一个组织。因而提出了“政党的欧洲”的概念。后者认为,“欧盟的政治是国家利益而不是政党意识形态之间的竞争”;“对欧洲委员会和理事会最有影响力的是经济利益而不是政党”;“尽管跨国政党活动触及欧盟管理的许多方面,但它们还不是政党政府的传统模式”,如此等等。(注:Simon Hix and Christopher Lord, Political Parties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7. p.17.)总之,他们认为,政党在欧盟中的组织和活动是软弱无力的,欧盟的组织活动是以民族国家为其基本单位的,因而提出了“国家的欧洲”的概念。
正确评价政党对欧洲一体化的作用,涉及到对欧盟的性质和组织特点的理解。如前所述,欧盟是带有超国家性质的主权国家的联合体。在欧盟各主要机构中,欧洲理事会、部长理事会和欧洲委员会等具有主权国家联合机构的明显特征,而欧洲议会则带有较强烈的超国家色彩,其议会党团也具有某种超国家的性质。因此,欧盟既具有“国家的欧洲”的一面,也具有“政党的欧洲”的一面,是两者的矛盾统一体。
从“国家的欧洲”来说,欧盟是由民族国家组成的。50年代初,作为欧盟前身的欧洲共同体便是由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六个国家组成的。1973年,欧洲共同体吸收了英国、爱尔兰和丹麦3个成员国;80年代,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后加入欧共体; 90年代,奥地利、芬兰和瑞典成为欧盟的新成员国。至此,欧盟成员国多达15个。每个成员国都有自己明确的疆界,有不同规模的国土和国民,有各具特色的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等。欧盟的许多机构,如欧洲理事会、部长理事会和欧洲委员会等,都是由各国的代表组成的。这些代表反映本国政府的利益,具有鲜明的国家色彩。在欧洲一体化的历史上,法国总统戴高乐和英国首相撒切尔都是“国家的欧洲”的坚强的维护者。戴高乐认为,“国家的欧洲”是欧洲层次上唯一可以接受的权力形式。“对‘国家的欧洲’的任何成份的伤害,都将破坏其合法性。”(注:Simon Hix and Christopher Lord, Political Parties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7. p.199. )撒切尔1988年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讲话中说:“独立的主权国家之间自愿和积极的合作是建设一个成功的欧共体的最佳道路。 ”(注:Simon Hix and Christopher Lord,
Political Parties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7. p.199.)
另一方面,从“政党的欧洲”来说,欧共体自成立之日起便有了“政党”的因素。如上所述,欧盟各机构中,有的由各国代表所组成,然而这些代表通常都有政党背景;有的(如欧洲议会)则直接由跨国党团所组成。政党之所以成为欧洲一体化过程中无法抹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首先,组成欧洲共同体和欧盟的各民族国家都存在着相同或相近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社会阶级结构,因而也存在着社会基础和意识形态相同或相似的政党或利益集团。其次,欧盟各成员国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政治体制和政党体制,有实行政党政治的历史和习惯。第三,由于各成员国政府的代表都具有党派背景,由它们所组成的某些欧盟的机构未必能全面地反映国内各政党和利
益集团的利益,因而这些政党和利益集团便打破国家的疆界,而以意识形态(如共产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基督教民主主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等)划线,组成了若干党团或政党联盟。可以断言,只要欧盟范围内依然存在着不同的社会阶级和利益集团,欧盟就将存在着“政党的欧洲”的一面。(转载请注明网络来源:政治学论文网)
TAG标签: 基督 态度 不同 一体化 议会 欧盟 作用 政党 国家 社会
应该指出的是,欧盟虽然是“国家的欧洲”和“政党的欧洲”的矛盾统一体,但矛盾的两个方面不是均等的。在目前,“国家的欧洲”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欧盟的多数机构仍由各国政府的代表所组成,通过各国政府间的谈判进行决策,以各国政府的一致通过作为决策的基本模式,主要的政策目标是维护国家主权。以跨国政党为其组成单位的欧洲议会权力有限,影响不大。另外,从欧洲议员的产生方式来说,欧洲一级的政党也还带有明显的民族国家的印记。虽然自1979年以来,历届议会都采用直接选举产生,但是选举是在各成员国分头进行的,带有浓厚的民族国家的色彩,甚至于“出现在选票中的也是选民所熟悉的本国政党”。(注:Simon Hix and Christopher Lord, Political Parties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7. p.15.)此外,在各国选民的心目中,“欧洲问题”不像国内问题那么重要。就像普利姆?范尼切利所指出的:“在意大利,政党对欧洲统一的承诺程度似乎与选民毫不相干;欧洲经济共同体的问题并不是竞选纲领中的重要方面??在选举结果中不起重要作用。”(注:Primo Vannicelli. Italy. NATO and the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p.38.)这种现象European Community.
不只存在于意大利, 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然而从发展的观点看,随着欧洲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国家的欧洲”将逐步向“政党的欧洲”过渡。但只要民族国家依然存在,完全的“政党的欧洲”就永远不会出现。只有从这种基本观点出发,才能正确评价政党在欧洲一体化中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网络来源:政治学论文网)
TAG标签: 基督 态度 不同 一体化 议会 欧盟 作用 政党 国家 社会 (本文来源:《论文资料库》 http://lw.zaizhiboshi.com)
欧洲一体化的过程
European integration
European integration is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 political, legal,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of states wholly or partially in Europe. European integration has primarily come about through the European Union and its policies.
One of the first to conceive of a union of European nations was Count Richard Nikolaus von
[1]Coudenhove-Kalergi, who wrote the Pan-Europa manifesto in 1923. His ideas
influenced Aristide Briand, who gave a speech in favour of a European Union in the League of Nations on 8 September 1929, and who in 1930 wrote a "Memorandum on the Organization of a
[2]Regime of European Federal Union" for the Government of France, which became the first
European government formally to adopt the principle.
At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the continental political climate favoured unity in democratic European countries, seen by many as an escape from the extreme forms of nationalism which had devastated the continent. In a speech delivered on 19 September 1946 at the University of Zürich, Switzerland, Winston Churchill postulated a United States of Europe.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astation and human suffering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as well as the need for reconciliation after the war, the idea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led to the creation of the Council of Europe in Strasbourg in 1949.
The most important achievement of the Council of Europe is the 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 of 1950 with its 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 in Strasbourg, which serves as a de facto supreme court for human rights and fundamental freedoms throughout Europe. Human rights are also protected by the Council of Europe's Committee for the Prevention of Torture and the European Social Charter.
Most conventions of the Council of Europe pursue the aim of greater legal integration, such as the conventions on legal assistance, against corruption, against money laundering, against doping in sport, or internet crime.
Cultural co-operation is based on the Cultural Convention of 1954 and subsequent conventions on the recognition of university studies and diplomas as well as on the protection of minority languages.
After the fall of the Berlin Wall, former communist European countries were able to accede to the Council of Europe, which now comprises 47 states in Europe. Therefore, European integration has practically succeeded at the level of the Council of Europe, encompassing almost the whole European continent, with the exception of Kazakhstan and Belarus, the latter due to its still non-democratic government.
European integration at the level of the Council of Europe functions through the accession of member states to its conventions as well as through political coordination at the level of ministerial conferences and inter-parliamentary sessions. In accordance with its Statute of 1949, the Council of Europe works to achieve greater unity among its members based on common values, such as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
On May 9, 1950, French Foreign Minister Robert Schuman announced a plan, conceived by
French businessman-turned-advisor, Jean Monnet. To control the forces of war, Monnet proposed
pooling European coal and steel production under a common authority.
The Schuman Declaration was regarded as the first step towards achieving a united Europe - an ideal that in the past had been pursued only by force. Belgium,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1
Germany, Italy, Luxembourg and the Netherlands accepted the French proposal, and signed the 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 (ECSC) Treaty in Paris on April 18, 1951.The Six set
up the ECSC High Authority, to which member governments transferred portions of their sovereign powers. The ECSC was so successful that coal and steel trade between the Six increased by 129 percent in the first five years.
Encouraged by the success of the ECSC, the Six tried to pursue integration in the military and political fields. When these were derailed following rejection by the French Parliament in 1954, European leaders decided to first continue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 on the economic front alone. At an historic meeting in Messina, Italy, in June 1955, the project to create a common
market was launched. Two treaties were negotiated to establish:A 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 (EEC) to merge separate national markets into a single market that would ensure the free movement of goods, people, capital and services with a wide measure of common economic policies, and a European Atomic Energy Community (EAEC or Euratom) to further the use of
nuclear energy for peaceful purposes. The Six signed the treaties creating these two Communities on March 25, 1957 in Rome.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Rome Treaties, they were ratified the same
year and came into force in January 1958.
The European Free Trade Association (EFTA) is a European trade bloc which was
established on 3 May 1960 as an alternative for European states who didn't join the EEC. EFTA currently has four member states: Iceland, Norway, Switzerland, and Liechtenstein; just Norway and Switzerland are founding members.
The EFTA Convention was signed on 4 January 1960 in Stockholm by 7 states: Austria, Denmark, Norway, Portugal, Sweden,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Kingdom. Finland became an associate member in 1961 and a full member in 1986; Iceland joined in 1970 and Liechtenstein did the same in 1991.
The United Kingdom and Denmark left in 1973, when they joined the European Community (EC). Portugal left EFTA in 1986, when it also joined the EC. Austria, Finland and Sweden ceased to be EFTA members in 1995 by joining the European Union, which superseded the EC in 1993.
1967——European Communities(EC)
In 1965, an agreement was reached and hence in 1967 the Merger Treaty (Brussels
Treaty) was signed in Brussels. It came into force on 1 July 1967 and created a single set of institutions for the three communities, which were collectively referred to as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EC), although commonly just as the European Community.
In 1973 the Communities enlarged to include Denmark (including Greenland, which later left the Community in 1985), Ireland, and the United Kingdom. Greece joined in 1981. Portugal and Spain joined in 1986.
The Treaty of the European Union (TEU), signed in 1993, also known as Treaty of
Maastricht for having been signed in that Dutch town, constitutes a turning point in the European integration process. By Modifying the previous treaties -Paris, Rome and Single European Act-, the initial economic objective of the Community, building a common market, was outstripped and, for the first time, a distinctive vocation of political union was claimed. The Treaty of Maastricht changed the official denomination of the EEC. Henceforth, it will be known as European Union.
In 1995 Austria, Finland and Sweden joined the newly established EU.
In 2002,Euro notes and coins replaced national currencies in 12 of the member states.
In 2004, the EU saw another enlargement when Cyprus, the Czech Republic, Estonia,
2
Hungary, Latvia, Lithuania, Malta, Poland, Slovakia and Slovenia joined the Union.
On 1 January 2007, Romania and Bulgaria became the EU's members
On 1 December 2009, the Lisbon Treaty entered into force and reformed many aspects of
the EU. In particular it changed the legal structure of the European Union, merging the EU three pillars system into a single legal entity provisioned with legal personality and it created a permanent President of the European Council , the first of which is Herman Van Rompuy and a strengthened High Representative, Catherine Ashton. And the EU was even further integrated.
3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简析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历史文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