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凡尔赛和约》的内容;
2、通过对《凡尔赛和约》内容的分析,认识和约的影响,分析和约性质,理解“《凡尔赛和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间的矛盾”;
3、通过对《凡尔赛和约》中关于中国条款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回顾一战的相关知识(背景、简单经过、结果)
教师:一战结束后,为了惩罚战败国,并对世界重新进行分割,英法美中等27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各大国都带着各自的计划,来到谈判桌前,经过5个月的激烈交锋和妥协让步,最终达成了对德和约——《凡尔赛和约》,下面我们首先了解一下该和约的主要内容。
二、《凡尔赛和约》的内容
学生阅读课本相关表格,了解和约内容,归纳内容涉及到哪些方面;
三、分析《凡尔赛和约》的影响、性质。
引导学生根据和约内容讨论交流,分析对相关国家的影响及性质。
①对德国的影响:重划德国的疆界,使德国失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失去八分之一领土和十分之一人口;侵犯了德国的主权: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德国不得设防;瓜分了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德国军事力量的发展受到限制;支付大量战争赔款,加重了德国人民的经济负担;惩处部分战犯等;
②对中国的影响:和约无视我国战胜国的权利,规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交给日本,从而破坏了中国的主权。这种强权政治大大激怒了中国人民,引发了“五四运动”。在全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下,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③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与其他条约一并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亚、欧洲、非洲的统治秩序,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间利益划分不平衡的矛盾。
④性质:《凡尔赛和约》是帝国主义国家在牺牲战败国和弱小国家利益的基础上签订的掠夺性条约。
四、理解“《凡尔赛和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间的矛盾” (各国对合约的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起初德国政府拒绝接受条约,德国海军以自沉舰艇的方式表达对条约的不满,当德国了解到条约内容后,愤怒和屈辱感及复仇的思想迅速在德国国内蔓延。此后德国政府不断违反和约的规定,最终突破底线,彻底摆脱和约对德国的限制
材料二:法国认为和约没有达到肢解、彻底推垮德国的目的,自己没有完全得到满足,克里孟梭在随后的大选中下台。从整体而言英国对条约比较满意,德国东部边界得到了一定的安全。在某种程度上英国甚至认为条约对德国过分苛刻,这可能导致德国的不满并成为未来的不稳定因素。美国认为条约是欧洲的麻烦所在,而且对德国过于苛刻。1919年美国国会投票决定拒绝签署凡尔赛条约并拒
绝加入国际联盟。
材料三:法国元帅福煦在听到《凡尔赛和约》签字的消息后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列宁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维持的整个国际关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教师总结:《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强加在战败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等弱小国家身上的掠夺性的条约,它不但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间的矛盾,反而加深了战胜国之间、战胜国与战败国间、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等弱小国家间的矛盾;同时《凡尔赛和约》侵犯中国的主权说明外交的博弈实际上是大国间经济军事实力的较量,“弱国无外交的”,中国政府没有在和约上签字,也说明中国试图以巴黎和会的召开为契机,争取在国际上的平等地位。
凡尔赛和约
疆界划分
·在1918年11月11日停战时,就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法国,恢复法国在普法战争前的疆界。
·北石勒苏益格经过公投,回归丹麦。
凡尔赛条约后的德国领土形势 凡尔赛条约后的德国领土形势
·承认波兰独立,并给予波兰海岸线。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归还,包括西普鲁士、波森省、部分东普鲁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亚;东上西里西亚予捷克斯洛伐克。
·但泽由国际联盟管理,称为但泽自由市。
·割让尤本及萨尔梅迪给比利时;克莱佩达地区给立陶宛(1923年)。
·萨尔煤矿区由法国开采15年,其行政权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
·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永远不得与它合并。
·在军事上,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
·承认卢森堡的独立。
·归还在山东的权益给中国;但后来因为二十一条的关系,则转交到日本。这触发了五四运动,使得中国北洋政府拒签《凡尔赛和约》。中国于1919年宣布与德国的战事结束,并于1921年与德国另签和约。
·所有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分配。和约规定剥夺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由主要战胜国以“委以统治”形式予以瓜分。根据国际联盟盟约第22条的委任统治文件,太平洋的德属新几内亚和赤道以南除德属萨摩亚和那卢以外的群岛归属澳大利亚;赤道以北原德属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为日本所得;那卢岛名义上委托于英国,实由澳大利亚统治;萨摩亚分给新西兰。德属西南非洲交给南非联邦;多哥和喀麦隆由英、法共同瓜分;德属东非(坦噶尼喀)归属英国;乌干达——布隆迪地区划归比利时。[2]
·丧失13.5%的领土。
军事限制
·莱茵河西岸的领土(莱茵兰)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西岸50公里以内德军不得设防。 ·陆军被限制在100,000员以下,并且不得拥有坦克或重型火炮等进攻性武器,取消德军总参谋部的设置。
·不得拥有海军,船舰方面只能有6艘排水量10,000吨战列舰,不准拥有潜水艇。 ·不得组织空军。
·不得进出口武器,出口商品额外征收26%的费用
·不得生产、储存化学武器。
·为了限制接受军事训练的人数,废除义务兵役制,士官士兵的役期延长到12年、军官25年。在凡尔赛和约中,规定战败国德国不能生产重机枪。但是其他国家却纷纷仿效德国,研制、发展重机枪。
战争责任
·德国必须承认全部战争责任,承认对协约国平民犯罪。
·前德皇威廉二世被审判为战争罪首犯。
·部分德军被审判犯有战争罪,其中一些被判处死刑。
战争赔偿
根据协约国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共需赔偿2260亿马克(约合113亿英镑)且以黄金支付,后减至1320亿帝国马克。1921年赔偿金额确定为49.9亿英镑,即1320亿马克。
一般认为这笔沉重的赔偿给德国经济戴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锁并间接导致了纳粹党在德国的崛起,但对此观点史学界仍有不同评价
《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和约》(1919年6月28日)摘要
第四十二条德国在莱茵河之左岸或右岸,于该河以东50千米所划界线之西不准保存或建筑要塞。
第一百十九条德国将其海外属地所有之权利及所有权名义放弃,以与主要协约及参战各国。
第一百六十条(一)在1920年3月31日以后,德国陆军不应有步兵七师、骑兵三师以上。
自此以后,组成德国之各联邦,其陆军实力之总数不应超过10万人,军官及补充军队在内,并应专为维持领土内之秩序及边界巡察之用。
其军官之实力总数包含各参谋处人员在内,无论如何组织不应超过4 000人。
(三)……德国之总参谋部及其他类似之组织均应解散,并不得用任何种形式重新成立。……
第一百七十三条德国之强迫普及征兵制度应予废止,德国陆军仅能以志愿服役者募集组成之。
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和约》教学片断
导入新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奥匈帝国战败,没有了实力。英、法被严重削弱。美、日经济实力大增。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统治秩序怎样安排呢?
讲授新课
战后的“新秩序”
1、巴黎和会
四小组中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分别代表巴黎和会的“三巨头”和中国代表发表在巴黎和会上的意见或要求。
提示:(投影)
法国的要求:分割德国 消灭德国
英国的意见:欧洲势力要均衡 要保留德国
美国的意见:保留德国 同时要建立世界维和机构国际联盟
中国的意见: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收回德国占领的中国山东
播放电影《我的1919》中的部分片断
老师提问五四运动的内容,由学生举手抢答
2、《凡尔赛和约》
投影《凡尔赛和约》和与其它战败国签订的条约得出巴黎和会构成的凡尔赛体系。,
师问:巴黎和会的性质是什么?
由学生探究后回答
3、国际联盟
由学生简介内容
师问:国际联盟和现在的联合国能否发挥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第一方面:凡尔赛体系虽然缓和了老矛盾,但又促成了新矛盾。首先,对德国的严厉制裁及对其殖民地的掠夺,必然激起德国的
复仇情绪;其次,战胜国之间因分赃不均而产生了新矛盾。第二方面:国际联盟对于制止侵略和战争的措施十分空洞,缺乏有效约束力,难以维持和平与制裁侵略,这样凡尔赛体系的一系列条约是帝国主义之间达成的一个暂时休战协议。
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和约-主要内容
(1)德国疆界问题
法国代表提出阿尔萨斯必须归还,并且依照1790年以前的归还,这意味着原属德国的萨尔煤矿区也将由法国控制,萨尔区的储煤量相当于法国全国煤炭蕴藏量的40%,而且还紧邻法国的洛林铁矿区,将两者联合起来,无疑将极大推动法国重工业的发展,同时制约德国重工业的发展。
规定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是基于法国建立莱茵共和国方案没有得到实现后的一个妥协产物,在削弱德国国防力量的同时,也给予法国一定的心理安慰。
永远禁止德奥合并是防止这两个有着深刻历史渊源的国家合并后更为强大,威胁欧洲其他国家的安全。战后波兰复国使得德国版图大为缩水,特别是“波兰走廊”的存在,将经济发达的东普鲁士分割为一块飞地,使德国蒙受了领土、经济上的双重损失,也成为德国发动对波兰战争的借口。
(2)德国海外殖民地问题
德国挑起战争的目的是要夺取更多的殖民地,但结果事与愿违,还丧失了自己原属的全部海外殖民地,这对德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心理打击。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英、法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加以瓜分,但对殖民地人民而言没有任何实质变化,此后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不断高涨。
(3)限制德国军备问题
规定德国不得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是为防止德国军国主义的复活;而允许德国保留10万陆军,既保证了德国无足够兵力发动战争,又保证德国资产阶级有足够力量镇压国内革命运动;对于战争中被公认为具有极强攻击性的空军、潜水艇,则不允许德国拥有,无疑是防止它再次挑起战争的可能;莱茵河不设防区的建立是对法国要求缓冲区设立的进一步满足,对德国的进一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