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高中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
教育资源
高中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
断句在古代被称为“句读(音dòu)”。实际上,我国直到“五四运动”之后才开始使用标点,“五四运动”以前的所有文章都是没有标点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文言文的标点全是后人加上去的。因此,“句读”一直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为它不仅牵涉到语段标点的问题,更是理解文意的前提。
2004年高考语文北京卷首次出现了对文言文断句的考查,2007年高考语文浙江卷也出现了断句题。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差别较大,同学们在解答时存在着许多问题。下面结合典型考题分析同学们的主要失误,并探讨答题的技巧。
一、 断句题失误谈
2007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15题第(2)小题: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夫 明 六 经 之 指 涉 百 家 之书 纵 不 能 增 益 德 行 敦 厉 风 俗 犹 为 一 艺 得 以 自 资 父 兄 不 可 常 依 乡 国 不 可 常 保 一 旦 流 离 无 人 庇 荫 当 自 求 诸 身 耳
(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答案】
夫明六经之指 / 涉百家之书 / 纵不能增益德行 / 敦厉风俗 / 犹为一艺 / 得以自资 / 父兄不可常依 / 乡国不可常保 / 一旦流离 / 无人庇荫 / 当自求诸身耳
正确解答断句题的关键是理解其基本意思。本题中的文段讲的是读“六经”和“百家之书”对自身的好处。其语言特点是整句的运用,句中的“明六经之指”和“涉百家之书”对举,“增益德行”和“敦厉风俗”对举,“父兄不可常依”和“乡国不可常保”对举。从语感角度看,开头的“夫”引发议论,“纵不能”与“犹为”照应,“一旦”与“当”照应。
答题时,同学们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失误:
1. 误把语意停顿当标点停顿。
文言文断句指的是标点停顿而不是语意停顿。许多同学在开头的“夫”和“纵不能”后面加了斜线:“夫 / 明六经之指 / 涉百家之书 / 纵不能 / 增益德行 / 敦厉风俗??”在平时的诵读中,这两个地方确实都应作短暂的停顿,但这只是语意停顿而不是标点停顿。做题
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
时应当区分清楚这一点。
2. 没有读懂基本意思导致误断。
此类错误主要集中在本题的后半部分。比如有的同学这样断句:“??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 / 不可常依乡国 / 不可常保一旦 / 流离无人庇荫 / 当自求诸身耳”。这里的关键错误是“得以自资父兄”,其他错误皆由此引发。“自资父兄”从结构上讲是混乱的。“自资”是代词宾语前置,相当于“资自”,“资父兄”则是正常语序,从语法结构看,“资自及父兄”才合理,但这样显然与后文的“自求诸身”相矛盾。因此,同学们只有在答题前读懂语段的基本意思,才能够避免此类错误的出现。
二、 断句题解答技巧
从根本上讲,扎实的古文基础是文言文断句的关键。同学们平时要大量诵读经典古文,培养自己的语感。古文功底深厚了,断句自然就不会成为问题。当然,掌握一些答题技巧也有助于提高答题能力。
1. 断句前先通览全文,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
有的同学喜欢读一句断一句,不能从语段的整体意思出发去解题,这不是明智的方式。只有在语段的基本意思的指引下解析语段,才能做到纲举目张,避免出现“得以自资父兄”之类的根本性错误。
2. 充分利用整句的特点断句。
古人写文章喜欢用整句,或对偶,或排比,或顶真,前后照应,句式整齐。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命题人也喜欢选用这种形式的语段作为命题材料。比如2006年4月北京市海淀区高考模拟卷第11题的答案:
天行有常 / 不为尧存 / 不为桀亡 / 应之以治则吉 / 应之以乱则凶 / 强本而节用 / 则天不能贫 / 养备而动时 / 则天不能病 / 循道而不贰 / 则天不能祸 / 受时与治世同 / 而殃祸与治世异 / 不可以怨天 / 其道然也
(选自《荀子》)
3. 根据虚词的位置断句。
一般来说,同学们在答题时应注意虚词的以下几种情况:
“夫、若夫、且夫、盖、故(是故)、是以、然则、向使、顷之、既而、寻、旋、无(亡)何、未几、已而、俄而”等常在句首;
“也、矣、与(欤)、邪(耶)、焉、哉、乎、耳”等常置句尾;
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
“以、而、于、则”等常在句中;
“曰、云”等叙述人物对话的虚词常常要与其后的句子断开;
“嗟夫、呜呼”等叹词,独立成句,前后都应断开。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文言文常常有句末两个甚至三个语气词连用的情况。比如:“不识此语诚然乎哉”中的“乎哉”是句末两个语气词连用,“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焉耳矣”是句末三个语气词连用。此类虚词还有“也与(欤)”“也哉”“已乎”“矣乎”“而已矣”等。
4. 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断句。
“??之谓也”肯定在句末,如“夫子之谓也”;
“此之谓??”肯定放在句首,如“此之谓失其本心”;
“??孰与??”前后肯定都紧跟名词或代词或名词短语,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虽然”后面肯定断,如“虽然,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
“然而”后面肯定不断,如“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关于常见的文言文固定结构,笔者有专文整理,见本刊2007年第1期。)
5. 熟悉一些文言文中常用的专有名词(如官名、人名、教育术语、官务术语等)有利于断句。
官名如:起居郎、洗马、起居注、二千石、殿中侍御史、左拾遗、太子少保等。
人名如:靖节先生(陶渊明)、范文正公(范仲淹)、柳子厚(柳宗元)、欧阳永叔(欧阳修)、杜子美(杜甫)、易安居士(李清照)、王临川(王安石)等。
教育术语如:童子试、乡试、会试、殿试、及第、乡学、祭酒、诸生等。
官务术语如:下车(到任)、视事(任职)、行部(巡视所辖之地)、洗沐(例行的公假)、乞骸骨(告老还乡)等。
教育资源
范文二:高中语文——文言文断句题解题六大技巧
高中语文——文言文断句题解题六大技巧
精华在线 语文教师 胡正伟
(一)读文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二)找虚词: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例〔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
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例〔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新序?刺奢》) 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
也。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三)察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3〕、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四)依总分:
例〔4〕、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卷八》)
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五)据修辞: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
顶真:
例〔5〕、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鸿门宴》)
例〔6〕、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对称:
例〔7〕、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战国策?中山策》)
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
反复:
例〔8〕、“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 (《邹忌
讽齐王纳谏》)
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六)辨句式: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 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例〔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例〔10〕、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
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例〔11〕、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版权所有 北京天地精华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www.jinghua.com
咨询电话:400-650-7766
范文三: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断句技巧
【摘 要】高中阶段学生所学文言文的知识点增多,难度加深,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掌握其学习技巧都非常重要。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 断句技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073
经过初中的铺垫,进入高中后,学生所学的文言文段落更长,知识点更多,文义更复杂,理解难度加深。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往往一头雾水,很难理解文言文意思,在遇到文言文题型时也不能得到高分,甚至无法下笔,白白丢掉文言文这一大题的分数。文言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开始学习的一个板块,经过初中基础的学习后,高中文言文的知识延伸得更为深入,需要学生理解的地方也很多,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和初中比较起来也多得多。
因为文言文中的字词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很多字词虽然现在也还在使用,但这些字词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却不是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经过时代的变迁,汉语改变了许多,很多现在使用的汉语的本意都已经改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技巧及其答题技巧,在课堂中要注意和现代汉语相同字词的意思,理解文言文中字词、句子、段落的意思对断句很关键,如果不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学生是很难断句正确的。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哪些教学技巧呢?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哪些学习技巧呢?在文言文的断句中学生又该注意些什么呢?以下是我的一些教学实践,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一、掌握文言文常用用法,把握常用字词意思
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一部分文言文虚词,学生对文言文虚词有了一定的基础,很多虚词用法已经掌握,在高中阶段文言文的学习中大体上也是这些虚词,但他们的意思可能有变化或者增多,所以也需要学生多加注意,在掌握其基本意思后也要学习虚词的其他用法,因为虚词往往有不同的意思,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其基本意思,弄懂其基本用法,这样才能断好句。
第一,常用虚词的用法。文言文中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所以教??要让学生熟悉掌握常见的虚词的用法。一般在句首的虚词有:今、唯、夫、至若、初、且、请等用于文言文一句话的开头;表关联意思的虚词一般有:苟、已而、于是、然则、至于、假使、是故、故等;在句尾的有:也、焉、矣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充分理解这些虚词的意思及其用法,在断句中遇到这些词语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些词语的特征。高中阶段需要掌握的虚词比较多,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对这些虚词的区别,不能混用。
第二,理解“曰、言、云”等字的意思。文言文中这些字词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说”,表示某个人要说话或者几个人要对话。所以当碰到这些字时,对我们断句就提供了方便,这样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意思进行断句,在此一般都要断句。
第三,找出文中的动词、名词,理解其意思。句子必不可少的成分是主语、谓语、宾语,在文言文中句子的中心是动词或者形容词构成的谓语。所以我们在断句的时候找出句中的谓语非常重要,这对我们断句提供了线索。完整的句子有主谓宾,主语一般由名词或者代词构成,文言文中代词常见的有:吾、汝、尔、余、卿、君等这些都表示人称代词,明确了句中的主语后,就方便断句了。
文言文中有些常见的固定词组,需要断句时,不能把他们拆散,不然的话断句就容易出现失误。常见的固定词组有:“孰若”、“至于”、“于是”、“然则”、“足以”、“以为”、“何所”等这些词语常常都是固定搭配在一起的,在断句中不能把他们分开来理解,不然容易出现错误。
二、掌握文言文语法结构,把握特殊句式
现代汉语中,一个句子就有特定的语法结构,文言文亦是如此。在平常的学习中就要归纳总结常见的句式,把它们记在心里,在答题的时候才会得心应手。常见的特殊句式有:“不亦……乎”,“何……为”,“何……之为”,“何……之有”,“如……何”,“无乃……乎”,“非唯……抑亦”,“得无……乎”等这些句式都是固定的,可以帮助断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去理解记忆这些固定句式,同时也要反复练习,让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熟练于心,只有这样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学生才能解答出来。同时,教师要注意学生是否理解这些固定搭配,一部分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只会死记硬背,其实这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理解其意思,在遇到问题时也就不能灵活运用了。当教师在教学中发现这样的现象后,一定要及时处理,纠正学生的问题,帮助他们找到解决的方法,让他们学会理解记忆。
三、平常多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
只有在平常学习中多下工夫,在考试时才不会惊慌无措。平常学习中,教师要让学生抽时间把所学的文言文通读几遍,让他们培养语感,这样对断句是非常有用的。另外,还要勤加练习,通过做题学生可以了解更多题型,在考试的时候学生就不会无从下手,而是在心里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在遇到问题后就会有大概的答题方向。熟读课文后,学生对文义有了基本的理解,在答题的时候,遇到常见的词语学生在脑子里就有了一定的认识,文言文是有一定基本结构的,在试卷中的文言文也是遵循相同的结构,所以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天应该有固定的阅读时间。
句子是由词语组成的,句子再组成段落,所以要想成功正确的断句,就要对文言文全文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如果无法理解全文大意,学生就无法理解句子中虚词的意思,因为在不同类型文中的虚词意思是不不同的。文言文的类型大体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所以在拿到一篇文章时,学生首先要做的事应该是确定文章类型,然后通读全文,理解其全文大概意思,只有这样在理解全文意思的基础上,断句才会变得容易一些。
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一个板块,在高考中,文言文是必考内容,分值也比较多,所以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对文言文的重视。在平常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更多有效的有助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自身的提高,不断的学习更多的有助于教学的知识。另外,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让他们对文言文产生兴趣,这样学生学起来才有动力,学习到的知识也会更加深刻。教师必须要求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对于文后的字词解释需要让学生充分记忆,通过这些注释理解文意,在一篇文言文结课后,教师要让学生及时巩固复习,要求背诵的文言文就必须让学生背诵,那种只需要通读的文言文需要让学生多读几次,让他们培养语感,为断句做好准备。
范文四:高中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断句练习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断句练习
1、断句方法点拨
看语法结构 寻找句子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
看文言虚词 断开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关联词语等。
看特殊句式 如判断句、反问句、被动句、倒装句式等。
看修辞手法 如排比、对偶、比喻、顶真、互文等。
看行文习惯 如四六句、对称结构等。
个人总结:
2、给下列课本文言文的划线句子断句。(根据自己情况选做)
①《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 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秦 晋 围 郑 郑 既 知 亡 矣 若 亡 郑 而 有 益 于 君 敢 以 烦 执 事 越 国 以 鄙 远 君 知 其 难 也 焉 用 亡 郑 以 陪 邻 邻 之 厚 君 之 薄 也 若 舍 郑 以 为 东 道 主 行 李 之 往 来 共 其 乏 困 君 亦 无 所 害 且 君 尝 为 晋 君 赐 矣 许 君 焦 瑕 朝 济 而 夕 设 版 焉 君 之 所 知 也 夫 晋 何 厌 之 有 既 东 封 郑 又 欲 肆 其 西 封 若 不 阙 秦 将 焉 取 之 阙 秦 以 利 晋 唯 君 图 之 。 ”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 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 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②《荆轲刺秦王》(节选)
太 子 及 宾 客 知 其 事 者 皆 白 衣 冠 以 送 之 至 易 水 上 既 祖 道 高 渐 离 击 筑 荆 轲 和 而 歌 为 变 徵 之 声 士 皆 垂 泪 涕 泣 又 前 而 为 歌 曰 风 萧 萧 兮 易 水 寒 壮 士 一 去 兮 不 复 还 复 为 慷 慨 羽 声 士 皆 瞋 目 发 尽 上 指 冠 于 是 荆 轲 遂 就 车 而 去 终 已 不 顾
③《鸿门宴》(节选)
(1)沛 公 军 霸 未 得 与 项 羽 相 见 沛 公 左 司 马 曹 无 伤 使 人 言 于 项 羽 曰 沛 公 欲 王 关 中 使 子 婴 为 相 珍 宝 尽 有 之 项 羽 大 怒 曰 旦 日 飨 士 卒 为 击 破 沛 公 军 当 是 时 项 羽 兵 四 十 万 在 新 丰 鸿 门 沛 公 兵 十 万 在 霸 上
(2)沛 公 奉 卮 酒 为 寿 约 为 婚 姻 曰 吾 入 关 秋 毫 不 敢 有 所 近 籍 吏 民 封 府 库 而 待 将 军 所 以 遣 将 守 关 者 备 他 盗 之 出 入 与 非 常 也 日 夜 望 将 军 至 岂 敢 反 乎 愿 伯 具 言 臣 之 不 敢 倍 德 也 。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
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3)庄 则 入 为 寿 寿 毕 曰 君 王 与 沛 公 饮 军 中 无 以 为 乐 请 以 剑 舞 项 王 曰 诺 项 庄 拔 剑 起 舞 项 伯 亦 拔 剑 起 舞 常 以 身 翼 蔽 沛 公 庄 不 得 击
(4)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 曰 甚 急 今 者 项 庄 拔 剑 舞 其 意 常 在 沛 公 也
(5)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 为之奈何?”樊 哙 曰 大 行 不 顾 细 谨 大 礼 不 辞 小 让 如 今 人 方 为 刀 俎 我 为 鱼 肉 何 辞 为 于 是 遂 去 乃 令 张 良 留 谢
(6)项 王 则 受 璧 置 之 坐 上 亚 父 受 玉 斗 置 之 地 拔 剑 撞 而 破 之 曰 唉 竖 子 不 足 与 谋 夺 项 王 天 下 者 必 沛 公 也 吾 属 今 为 之 虏 矣
④《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 地 有 崇 山 峻 岭 茂 林 修 竹 又 有 清 流 激 湍 映 带 左 右 引 以 为 流 觞 曲 水 列 坐 其 次 虽 无 丝 竹 管 弦 之 盛 一 觞 一 咏 亦 足 以 畅 叙 幽 情 。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 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 人 之 相 与 俯 仰 一 世 或 取 诸 怀 抱 悟 言 一 室 之 内 或 因 寄 所 托 放 浪 形 骸 之 外 。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 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 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 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 之 视 今 亦 犹 今 之 视 昔 悲 夫 故 列 叙 时 人 录 其 所 述 虽 世 殊 事 异 所 以 兴 怀 其 致 一 也 。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⑤《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 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 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 客 有 吹 洞 箫 者 倚 歌 而 和 之 其 声 呜 呜 然 如 怨 如 慕 如 泣 如 诉 余 音 袅 袅 不 绝 如 缕 舞 幽 壑 之 潜 蛟 泣 孤 舟 之 嫠 妇 。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 曰 月 明 星 稀 乌 鹊 南 飞 此 非 曹 孟 德 之 诗 乎 西 望 夏 口 东 望 武 昌 山 川 相 缪 郁 乎 苍 苍 此 非 孟 德 之 困 于 周 郎 者 乎 方 其 破 荆 州 下 江 , 顺 流 而 东 也 舳 舻 千 里 旌 旗 蔽 空 酾 酒 临 江 横 槊 赋 诗 固 一 世 之 雄 也 而 今 安 在 哉 !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 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 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 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 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 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⑥《游褒禅山记》(节选)
于是余有叹焉。古 人 之 观 于 天 地 山 川 草 木 虫 鱼 鸟 兽 往 往 有 得 以 其 求 思 之 深 而 无 不 在 也 夫 夷 以 近 则 游 者 众 险 以 远 则 至 者 少 。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 志 矣 不 随 以 止 也 然 力 不 足 者 , 亦 不 能 至 也 。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 力 足 以 至 焉 于 人 为 可 讥 而 在 己 为 有 悔 尽 吾 志 也 而 不 能 至 者 可 以 无 悔 矣 其 孰 能 讥 之 乎 此 余 之 所 得 也 。
3、高考断句练习
(1)(2017·全国卷Ⅰ 节选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 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
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童幼时 /精神端审 /时然后言 /所继叔父混名知人 /见而异之 /谓思曰 /此儿深中夙敏方成 /佳器有子如此 /足 矣 /
B .童幼时 /精神端审 /时然后言所继叔父 /混名知人 /见而异之 /谓思曰 /此儿深中夙敏 /方成佳器 /有子如此 /足矣 /
C .童幼时 /精神端审 /时然后言所继叔父 /混名知人 /见而异之 /谓思曰 /此儿深中夙敏方成 /佳器有子如此 /足矣 /
D . 童幼时 /精神端审 /时然后言 /所继叔父混名知人 /见而异之 /谓思曰 /此儿深中夙敏 /方成佳器 /有子如此 /足矣 /
(2)(2017·全国卷Ⅱ 节选)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 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更始乃征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更始即位 /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 /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 /不肯 /云 /闻宛之赵氏有孤孙 熹 /信义著名 /愿得降之
B .更始即 /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 /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 /不肯云 /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 /信义著名 /愿得降之
C . 更始即位 /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 /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 /不肯 /云 /闻宛之赵氏有孤 /孙 熹信义著名 /愿得降之
D . 更始即位 /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 /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 /不肯 /云 /闻宛之赵氏有孤 /孙 熹信义著名 /愿得降之
(3)(2017·全国卷Ⅲ 节选)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
留难。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
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初 /选人调拟 /先南曹 /次考功 /综核无法 /吏的缘文为奸选者 /又不得诉长吏 /将奏罢南曹 /辟公舍以待来诉 者 /士无留难 /
B. 初选人调拟 /先南曹 /次考功 /综核无法 /吏的缘文为奸选者 /又不得诉长吏 /将奏罢南曹 /辟公舍以待来诉 者 /士无留难 /
C .初选人调拟 /先南曹 /次考功 /综核无法 /吏的缘文为奸 /选者又不得诉长吏 /将奏罢南曹 /辟公舍以待来诉 者 /士无留难 /
D . 初 /选人调拟 /先南曹 /次考功 /综核无法 /吏的缘文为奸 /选者又不得诉长吏 /将奏罢南曹 /辟公舍以待来诉 者 /士无留难
(4)(2016·全国卷Ⅰ 节选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 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 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 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为政有能声 /盗悉窜他境 /至夜户不闭 /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 /诘盗 /公亮报 /吾境不藏盗 /殆从者之廋耳 /索之 /果然 /
B. 为政有能声 /盗悉窜他境 /至夜户不闭 /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 /公亮报 /吾境不藏盗 /殆从者之廋耳 /索之 /果然 /
C. 为政有能声 /盗悉窜 /他境至夜户不闭 /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 /诘盗 /公亮报 /吾境不藏盗 /殆从者之廋耳 /索之 /果然 /
D. 为政有能声 /盗悉窜 /他境至夜户不闭 /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 /公亮报 /吾境不藏盗 /殆从者之廋耳 /索之 /果然 /
(5)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 速首功之赏。政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责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 异抗疏,妃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 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承宪怀祸藏奸 /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 /曩陛下重惩科场 /冒藉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 /用以恐喝勋贵 /簧鼓朝绅 /
B. 承宪怀祸藏奸 /窥觊储贰 /且广结术士之流 /曩陛下重惩科场冒藉 /承宪妻每扬言 /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 /簧鼓朝绅 /
C. 承宪怀祸藏奸 /窥觊储贰 /且广结术士之流 /曩陛下重惩科场冒藉 /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 /用以恐喝勋贵 /簧鼓朝绅 /
D. 承宪怀祸藏奸 /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 /曩陛下重惩科场 /冒藉承宪妻每扬言 /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 /簧鼓朝绅 /
范文五:高中语文文言文断句六大实用技巧
(一)读文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二)找虚词: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例〔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 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例〔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新序?刺奢》) 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三)察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3〕、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四)依总分: 例〔4〕、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卷八》) 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五)据修辞: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 顶真: 例〔5〕、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鸿门宴》) 例〔6〕、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对称: 例〔7〕、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战国策?中山策》) 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 反复: 例〔8〕、“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六)辨句式: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 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例〔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例〔10〕、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 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例〔11〕、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高中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