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 过 教 育 的 人
金水区实验小学 刘轶涛
什么样的人是受过教育的人,这是教育中最核心的问题,因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决定着我们用什么(课程内容)去培养和怎么(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去培养。倘若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缺乏精深的思考,我们的努力将是盲目和低效的,有时甚至可能是负效的。因为教育是一个价值引导的过程,一个引领学生成为我们所希望成为的人的过程。只有当我们心中有一个血肉丰满的、鲜活的、蕴涵着时代精神的理想的人的形象时,我们的教育才能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真正地培植起信念、理想、爱心与希望,我们所做的一切才能真正成为成全完整的人的意义深远的工作。
在我看来,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或许他(她)没有英俊的外表或姣美的容颜,但是他(她)自然朴实,乐观自信,不卑不亢,能够平等地与所有人交往;或许他
(她)并不高大,却有人格的挺拔与伟岸,有坚定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和不屈不挠的品格;或许他(她)没有机会去干大事,他(她)却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和全心的投入去做小事;或许他(她)既没有显赫的身世,也没有超人的天才,他(她)并不耀眼,并不引人注目,但他(她)悦纳自我、友爱他人,易于领导与合作,而难以奴役和盘剥------
受过教育的人,是这样一个人:他(她)严正而又宽容,深邃而又单纯,执着而又潇洒,真诚而又练达;他(她)勤勉而又从容,刚毅而又柔情,豪放而又儒雅,平实而又不断地追求人生更高的生命境界。
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是具有某种品质的人,而不是指“上过学”的人,不是指获得了某种学位、具有某种学历和文凭的人。
可是,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少没有受过教育的政坛名流、商界大亨——他们欲壑难填,为富不仁,就因为他们没有强烈而深刻的精神需要;更不缺少没有受过教育的大腕明星,他们的自我膨胀往往会污损别人的尊严,
他们的粗俗源于缺乏健康的趣味和心性的修养;我们的生活中甚至也不缺少没有受过教育的专家、教授——他们知道做一些事情,却不知道为何做这些事情,就因为他们缺乏深厚的理性精神,缺乏坚定的信仰,缺乏道义的承担。
而更为令人心忧的是,我们的生活中更多的是没有受过教育的生活在底层的人——他们没有足够的谋生的技能,没有发育健全的心智能力,没有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没有体面和充分地表达内心真实愿望的能力(更不用说平等和充分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的能力了),他们甚至没有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权利意识和公共意识,甚至没有过健康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他们缺少的太多太多~然而,没有人有权利去责备他们,他们是我们心中深深的痛。我无数次想起那句话:“没有任何一国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民是贫穷的,也没有任何一国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民是不贫穷的,在人民智力开启的地方,经济发展自然水到渠成------”
对于人生来说,有什么比受过良好的教育更重要呢,它会写在你的脸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坚定而深邃的目光,宁静而舒展的表情;它会使你成为受人尊敬和受人欢迎的人,它赋予你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并不是说受过教育的人就看不见丑恶,而因为它同时赋予你一颗悲天悯人而又温暖宽容的心。
受过教育的人,并不就是一个完人,一个“高大全”的人,但是他(她)一定善于学习,勤于自我反思,不断地追求生命更高的境界;他(她)也许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或弱点,有这样那样的软肋和局限,但是他(她)能正视自我,不文过饰非;他(她)能够从善如流,并不断地开拓生活和自由。
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或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也许我们始终只能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徘徊,然而,我们眺望着理想的高地,我们不屈服于现实;我们也会有暂时的休憩和沮丧,但我们永远怀着寻求精神家园的冲动,且吟且行。
让更多的人成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成为我们全社会努力追求的一个目标。“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命运的改变就不仅仅是那些作为弱势群体的人们个人的事情,改变的将是整个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改变的将是我们所有的人的生活品质。我们更有理由相信,用良好教育成就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温暖的,我们梦寐以求的阳光普照开满鲜花的未来。
受过教育的人
《受过教育的人》 :
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或许他没有英俊的外表和娇媚的容 颜,但是他自然朴实,乐观自信,不卑不亢,能够平等与所 有人交往,或许他并不高大,却有人格的挺拔与伟岸,有坚 定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和不依不饶的品格。
或许他没有机会干大事,他却以饱满的热情和潜心的投 入去做小事。或许他既没有显赫的身世,也没有超人的才智 或许他并不耀眼, 并不引人注目, 但他悦纳自我, 友爱他人, 易于领导与合作。
受过教育的人,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严正而又宽容,深 邃而又单纯, 执着又而潇洒, 真诚而又练达。 他勤勉又从容, 刚毅又柔情,豪放又儒雅,平实而又不断追求人生更高的生 命境界。
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是具有某种品质的人,而不是指上过 学的人,不是指获得了某种学位的人,具有某种学历和文凭 的人。
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是具有民主的性格的人 --乐于分 享、善于沟通,勤于反思,服膺真理,勇于承担,敢于创新 的人,一个有胆、有识、有情、有义、有趣的人。
论受过教育的人
论受过教育的人
肖川
什么样的人是受过教育的人,这是教育中最核心的问题,因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决定着我们用什么(课程内容)去培养和怎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去培养。
倘若我们对这个问题缺乏精深的思考,我们的努力将是盲目和低效的,有时甚至是负效的。因为,教育是一个价值引导的过程,一个引领学生成为我们所希望成为的人的过程。
只有当我们的心中有一个血肉丰满的、鲜活的、蕴含着时代精神的理想的人的形象时,我们的教育才能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真正地培植起信念、理想、爱心与希望,我们所做的一切才能真正成为成全完整的人的意义深远的工作。
在我看来,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或许他没有英俊的外表和娇媚的容颜,但是他自然朴实,乐观自信,不卑不亢,能够平等与所有人交往,或许他并不高大,却有人格的挺拔与伟岸,有坚定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和不依不饶的品格。
或许他没有机会干大事,他却以饱满的热情和潜心的投入去做小事。或许他既没有显赫的身世,也没有超人的才智或许他并不耀眼,并不引人注目,但他悦纳自我,友爱他人,易于领导与合作。
受过教育的人,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严正而又宽容,深邃而又单纯,执着又而潇洒,真诚而又练达。他勤勉又从容,刚毅又柔情,豪放又儒雅,平实而又不断追求人生更高的生命境界。
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是具有某种品质的人,而不是指上过学的人,不是指获得了某种学位的人,具有某种学历和文凭的人。
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是具有民主的性格的人--乐于分享、善于沟通,勤于反思,服膺真理,勇于承担,敢于创新的人,一个有胆、有识、有情、有义、有趣的人。
可是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少没有受过教育的政坛名流、商界大亨,他们欲壑难填,为富不仁,就因为他们没有强烈而深刻的精神需要,更不缺少没有受过教育的大腕明星,他们的自我膨胀往往会污损别人的尊严,他们的粗俗源于缺乏健康的趣味和心性的修养。
我们的生活终身制也不缺少没有受过教育的专家、教授--他们知道做一些事情,却不知道为何做这些事情,就因为他们缺乏深厚的理性精神,缺乏坚定的信仰,缺乏道义的承担。
更为令人心忧的是,我们生活中更多没有过教育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没有足够谋生的技能,没有发育健全的心智能力,没有收集预处理信息的能力,没有体面和充分表达内心真实愿望的能力,更不用说平等和充分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的能力了。
他们甚至没有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权利意识和公共意识,甚至没有过健康生活的
基本知识和技能,他们缺少的太多太多~然而,没有人有权利去责备他们,他们是我们心中深深的痛。
我无数次想起那句话:没有任何一国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民是贫穷的,也没有任何一国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民是不贫穷的,在民智开齐的地方,经济发展自然水到渠成。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有什么比受到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它会写在你的脸上:坚定而深邃的目光,宁静而舒展的表情;桃李不言,它会使你成为受人尊敬和欢迎的人。
它会赋予你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并不是说受过教育的人就看不见丑恶,而是因为它同时会赋予你一天悲天悯人而又温暖宽容的心。
受过教育的人并不就是一个完人,一个高大全的人,但是他一定善于学习,勤于自我反思,有开放的胸襟和怀抱,不断地追求生命更高的境界。他也许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弱点,有这样那样的眼泪和局限,但是他能正视自我,不文饰非,他能够从善如流,并不断地开拓生活和自由。
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也许我们始终只能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徘徊,愿我们眺望理想的高低,我们不屈服现实,我们也会暂时的休憩和沮丧。让我们更多的人成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成为我们全社会努力追求的一个目标。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
命运的改变就不仅仅是那些作为弱势群体的人们个人的事情,改变的将是整个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改变的将是我们所有人的生活品质。
我们更有理由相信,用良好的教育成就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温暖的、我们的梦寐以求的阳光普照开满鲜花的未来。
这篇文章我从不同的角度什么样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受过教育的人不指上过学的人,得了学位的人,一些大学搞博士课程班,其实原来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级有关一点骗人的性质,那是大学老师联合起来向中小学老师敛财无耻的行为,现在博士课程班文凭就更水,更没有含金量,更是一种欺骗,希望大家警觉。
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我再教育理想与信念有这样一段话,什么是良好的教育呢,也许我们很难给予周全的描述,但是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过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一本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探求过一个问题,从来没有废寝忘食的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和和谐产生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于人类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由衷的赞叹……它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货真价实的教育。
我想这段话里面谈到良好教育八个方面,我们作为教育人,我希望大家能够用实践去实践我的这些教育的理想。
论受过教育的人
教育研究
2000年第2期
论受过教育的人
●靖国平
“受过教育的人”(educatedners ) 是幸福和幸运之人。因为他们优先获得了良性发展的机遇和条件, 并且这种发展是可持续的, 是全人生的。他们有可能成为完满和完善之人。“受过教育”(educatedness ) 的状态是“现在完成时态”, 表明教育在受教育者身上已经达到的目的与效果; “受过教育”的状态又是“现在进行时态”, 表明教育已经转化为自我教育, 正在受教育者自主发展的轨道上延伸。教育好比“火箭”, 受教育者恰似“卫星”, “卫星”一旦由“火箭”推动升入太空之后, 便可以在浩瀚无垠的知识海洋和人生宇宙中自由自主地运行。
人生来便是可以并且应该受教育的。人与动物之间在生命意义上的分界线是人的未完成性和未确定性, 哲学人类学家米切尔?兰德曼说:“人的非特定化是一种不完善, 可以说, 自然把未完成的人放在世界之中, 它没有对人作最后的限定, 在一定程度上给他留下了未确定
“性。”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人, 他的生存是一
人与动物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
之间在生存意义上的分水岭是人的自觉能动性或创造性。人的未完成性使人的发展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人的自觉能动性使人的发展具有创造性和超越性。如果说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只能算半个人的话, 那么受教育就是去完成人的另一半。哲学家尼采曾经说过, 大自然似乎仅仅完成了人的一半就让其上路了, 而将人的另一半留给了人类自己。
动物的生存依赖于本能, 其本能的特性是先天的。人类的发展立足于潜能, 其潜能的外显是一个需要不断发掘的过程。教育能够开发出人的潜能中沉睡着的巨大资源, 使人总是不停地学习, 不停地变成一个人。“教育包括培养
正如和发展一个人全部潜能的教养过程。”E
?弗罗姆所说的:“个人的整个一生只不过是使他自己诞生的过程; 事实上, 当我们死亡的时
! 因而受教育可候, 我们只是在充分地出生。”
谓人的第二天性或第二生命, 如果说人的第一天性是生存或活着的话, 受教育则是人性的拓展与升华, 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扩充与丰富, 是人在精神层面上的“直立行走”或“独立行走”。受教育的进程是人从生物生命意义到达社会文化意义, 从他律状态到达自律状态, 从片面发展到达全面自由发展的过程。受教育的过程是真正的“成人”、“为人”过程, 是将“人”字由小写逐渐演变为大写的过程。卢梭说, “植物是由栽培而成, 人是由教育而成”。康德
?
认为, “人只有经过教育, 才能成为人”。
学校是受教育的基地。夸美纽斯曾热情地颂扬“学校是造就人的工场”。但学校并不是万能的, 也不是完美无缺的。美丽的校园充满着阳光但有时也投射着阴影, 知识的殿堂启迪着智慧但有时也扼杀着智慧。夸美纽斯曾激烈批评中世纪的学校是“才智的屠宰场”。**也曾批判旧学校“消磨个性, 灭掉性灵”。学校职能的缺陷性一方面要求学校自身不断地改革完善, 另一方面要求在学校这个受教育的“小舞台”之外, 还需要建设社会这个受教育的“大
舞台”, 建设一个更为宽阔、丰富和真实的教育大世界。
一般而言, 受过教育的主要证明是学历和学位。学历和学位是衡量受教育程度与水平的标志, 是个人进入社会的主要通行证。但学历不能代替经历, 文凭不能代替水平, 书本知识不能代替文化、经验和智慧。学历和学位能够反映出一个人接受学校教育的基本经过, 但并不一定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受过教育所应该达到的效果。学历和学位是共性的, 经验与智慧是个性的, 学历和学位的价值, 最终要落实到受教育者的经验和智慧的素质之上。学历与学位“包装”着人, 因而也往往“包裹”着人。学历与学位只是受教育者人生成长道路上的某种标识, 而不是受教育的终点线。
受过教育的人是素质水平较高的人。素质是先天的潜力与后天努力的“合金”, 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和自组织的结构系统。“素”代表着人的发展的基本要素或“元素”, “质”代表着人的发展的基本潜质或品质。素质是人的发展要素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集合体”, 是人的一定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 通过主体的同化、顺应和自我调节在个体身上积淀或养成的品质。素质依托于知识并通过知识但不是知识本身。素质是人的经验、认识、能力、智慧、品性等方面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内在化、个体化、综合化的产物。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峙, 是当代中国教育的焦点现象。这一现象及其深层原因值得深思。《学会生存》一书指出:“中国的教育体系开始比任何其他地方的教育都开放和自由……可是后来由于过分强调形式主义和严格的考试评分制度, 而使这种教育体系变得死
#
板和僵化了。”近代科举制的价值导向是“学而优则仕”, 当代教育主导趋势是“学而优则业”, 一个是“读书求官”, 一个是“读书求职”。两者在教育的价值取向上都表现为急功近利, 过于追求社会性需求(主要是政治、经济利益方面的需求) 的满足和世俗功利。因而疏远了人的主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排斥了人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 忽视了教育的内在价值与追求, 造成“中国式”的人才重继承轻创新、重书本轻实践、重技术轻科学。中国本土科学家无缘问鼎诺贝尔奖这个人类科学与智慧的桂冠, 其深刻缘由或许在此。
受过教育的人是掌握、占有和享受了一定知识的人。知识一旦为受教育者所拥有, 便具有了个体性。我们设定人类普遍共享的知识为“公共知识”, 受教育者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为“个体知识”, 那么, 受过教育的人就该具备什么样的个体知识, 或者什么样的个体知识最有价值呢?
其一, 系统的或结构的知识对个体具有优先的意义。个体知识的总量不取决于其知识的数量, 读书最多的人不一定是最有知识的人。最有知识的人应该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吸纳知识、类化知识和整合知识, 并形成系统化和结构化知识网络的人。知识是由结构所组成的体系, 个体聚积、类化、整合知识体系的能力愈强, 个体的知识层次愈高, 知识的覆盖面愈广。因为, 体系化的知识是知识的纲目或网络, 是普涉性、迁移性最强的知识。受过教育的人一旦掌握了知识的“纲要信号”, 便能“博览聚焦”、纲举目张、触类旁通。其二, 个人体验的、感悟的、或经验的知识赋予个体知识以生命力和内燃力, 因为受教育者不仅是一个认知体, 而且是一个生命体。一般而言, 知识是人类经验、智慧和方法的积累, 它在表面上是凝固的或静态的。但知识一旦由活生生的个体去体验、去感受、去探索, 它便被激活、催化, 具有新的生命与含义。个体知识的要义是“鲜活”, “鲜活”知识的功能就象鲜活的细胞和血液维系着生命的活力一样。学习的误区往往在于记诵一大堆“无活力的概念”, 这种“知识”没有经历个体的吸收、消化, 没有内化为个体经验, 没有转化为个体的智慧和方法, 它游离于个体的生命冲动与体验之外。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 更主要的是为了亲历、体验知识, 并在使用中占有和享受知识。这一过程实质是知识的再发现、再加工、再创造的过程。夸美纽斯指出:“人类必需尽可能研究天、地、橡树和山毛榉之类的东西, 去学会变聪明, 而不依靠书本学习; 就是说他们必需学会了解事物的
?
本身, 不是别人对事物所已作的观察。”其三, 有效的知识对个体具有实用的价值。知识浩瀚如海洋, 每个人只能获取其中的几点几滴。无
限的知识超越了有限的生命, 有限的生命必需选择对自己最有价值的知识, 使其在生活实践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知识既具有审美的、欣赏的价值, 更具有应用的、践行的价值。“学以致用”是对知识价值的最好注解。个体知识的价值取决于知识对于个体的最佳效能或有效性。夸美纽斯强调的泛智教育不是为学习而学习, 而是“为生活而学习”。“只有那些易于指
%其四, 方法的明用途的事情才应教给学生”。
和智慧的知识对个体具有终极的和终身的意义。“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笛卡尔语) , 方法的知识是“知识的知识”。克罗韦尔(S . Cr ow ell ) 认为:“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 不是技术, 不是资源, 不是责任感, 而是……
&知识的本质在于不断去发现新的思维方法。”
地创新或者自我否定, 知识的创新主要取决于知识中方法和智慧含量, 方法和智慧的含量愈丰富, 知识创新的频率愈高, 知识的价值愈大, 效能愈持久。
受过教育的人是学会了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是知识社会和终身教育时代的必然趋势, 是现代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和生存手段, 是对学习本身的革命与改造。“学会学习”是方法或智慧对于知识或内容的超越, 是“怎么学”对于“学什么”的积极扬弃。正如《学会生存》所指出的, “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尽管我们要留心, 不要过于夸大这一点) , 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认为:“ 习)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犹太人将仅有知识而没有智慧的人视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
“学会学习”是学习的革命与改造。它意味着传统学习状态的改变, 即由被动接受性、机械性学习转向主动探索性、发现式学习; “学会学习”意味着传统学习方式的改变, 即由书本的、记诵的学习转向体验式、思考型学习, 由集体性、统一性学习为中心转向个体化、灵活化学习为中心等; “学会学习”意味着传统学习空间的改变, 即由课堂学习为主转向学校、家庭、社区学习一体化; “学会学习”还意味着传统学习时间的改变, 即由一次性学习转向终生性学习、由连续性学习转向非连续性学习。学习化社会要求终身化学习, 受过教育的人不是学习的终结者, 而是永远的学习者。
受过教育的人是有主体性的人。他们是自主之人, 独立之人, 能动之人, 创新之人。英国教育哲学家约翰?怀特认为, “真正受过教育的人往往崇尚人的自主性(autonomy ) , 因而他自己就富有主见, 并对其他人的独立思想持同情态度——真正受过教育的人的生活, 并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他的生活规划(life -plan ) 及其包含的各项具体内容中去”, “我们说, 审慎、勇气、克制、仁慈以及明智、思想独立、智慧、幽默和活力等品质是受过教育的人的特征,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 拥有知识和理解能力这条一般人认定的标准就不重要了, 相反, 受过教育的人应该通晓所有的知识, 区别在于, 对他来说, 知识是美德的必要前提, 而知识本身不是目
的”。
受教育者一旦有了主体性或自主性, 便能够形成个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形成了自己的态度、兴趣、个性或风格。教育工作主要是引导人的主体性和自我实现, 促进受教育者由自发到自觉、由他律到自律、由他教到自教的转化。教育的本义就是“引发”、“向导”、“启迪”。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教是为了不教”, “不教”是为了达到“自教”,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学会生存》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 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改变, 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
!
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
受过教育的人是精神生活十分丰富的人。他们拥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和精神享受。人受教育的过程, 主要是人的精神成长和理想实现的过程。精神生活的充实, 理想世界的广阔, 从本质上提升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拓展着人生的快乐和幸福。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首要问题是人们愈来愈追求并崇尚技术和物质, 其结果可能是技术“掌握”住了人, 电脑主宰着人脑, “形象化”即真实, “数字化”即生存。精神世界逐渐萎缩, 物质世界恶性膨胀, 甚至理想也
逐渐物质化了。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的价值选择普遍追寻着感官刺激、欲望冲动和快乐享受, 正如马尔库塞所指出的, “现代人成了没有心灵的享乐人”, 他们“局限眼前, 醉心功利, 遗忘未来, 失却崇高”。因而当下, 受教育者对于崇高精神的渴望与追求具有非常深远和深刻的意义。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教育需有信仰, 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 而
?真正的灵魂是凝聚着 只是教育的技术而已。”
人类文明与民族文化的真善美的观念, 真正的信仰便是对这种观念的崇尚与追寻。受教育者的追求主要是一种心灵的追求。受教育者的世界主要是一种精神的世界。教育能够激发受教育者的人生信念与理想, 呼唤受教育者的审美意识和道德良知。教育还能够保障人性的健康进步和人对于真善美的爱心与关怀, 从而有效地阻止人去嘲笑夜空的繁星和天地中的良心。教育是受教育者的精神之友, 是愚昧或者人性异化的天敌。我们有理由说, 失掉了一半教育, 便失掉了一半人性。
受过教育的人是有德性的人。德性有时是人性的别称。道德相对于法律是第一位的。道德是人性的尊严, 法律是人性的盔甲。道德是社会公正的天然屏障, 法律是社会公正的人工保障。受教育的人愈多, 道德的力量愈大, 法律的职能也就愈弱。人接受教育的水平与道德发展水平应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其道德成长与完善的过程。赫尔巴特从实践哲学(伦理学) 出发, 提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 “德行是给予整个教
#
育的名词”。受过教育的人对科学、真理、民主、道德、法律等有着崇尚之情和敬畏之心。
受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累积美德的过程。美德的累积是知、情、意、行综合作用的结果。历史上的道德理性主义和道德行为主义, 片面地强调了道德教育的两极, 这就有可能导致危险
的“两极分化”或“人格分裂”, 某些人在道德言谈方面像个“君子”, 在道德行为方面更像个“小人”。从这个意义上, 我们也不难理解诸种“好人”犯法、“好人”变坏的现象。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 我们给学生们“灌输”了太多、太大、太空的价值观念, 结果孩子们不仅没有树立起远大的人生目标, 甚至没有养成将香蕉皮放入垃圾桶里的习惯。“灌输”不是德育, 它根本就不是教育。《学会生存》指出:“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 儿童象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 从事学习; 而在另一个世界里, 他通过某种违背
? 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
总之, 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 在道德生活中应该具有“自我同一性”和“群体兼容性”。他们具备诚实、公正、客观、宽容、理解、同情、善良、友爱、关怀、进取、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信念, 他们的道德需要就是生活本身的需要, 而不是生活的伪装。他们的道德追求就是审美意义的追求, 而不是伪美的包装。
注:
米切尔?兰德曼著:《哲学人类学》, 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第228页。
!#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今天和明天》,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第196、151、197、29、29、200、12页。
?康德:《判断力批判》, 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第98页。?%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第126、12页。
&《国际教育展望》,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第300页。
约翰?怀特:《 再论教育目的》,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第138、139页。
?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 三联书店, 第4、44页。 戴本博主编:《#外国教育史》(中) ,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262页。
〔作者系湖北大学教育学院讲师, 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博士生。武汉 430062〕
(本文责任编辑:王 磊)
谈《受过教育的人》
谈《受过教育的人》
《受过教育的人》 是肖川教授的一篇文章。 现摘取一些词句, 希 望我们一起用心感受。
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是具有某种品质的人,而不是指上过学的人, 不是指获得了某种学位、具有某种学历和文凭的人。
在我看来, 一个受过教育的人, 或许他没有英俊的外表和娇媚的 容颜,但是他自然朴实,乐观自信,不卑不亢,能够平等与所有人交 往,或许他并不高大,却有人格的挺拔与伟岸,有坚定的意志,强烈 的责任感和不屈不挠的品格。
或许他没有机会干大事, 他却以饱满的热情和潜心的投入去做小 事。 或许他既没有显赫的身世, 也没有超人的才智, 或许他并不耀眼, 并不引人注目,但他悦纳自我,友爱他人,易于领导与合作。
受过教育的人,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严正而又宽容,深邃而又单 纯,执着而又潇洒,真诚而又练达。他勤勉又从容,刚毅又柔情,豪 放又儒雅,平实而又不断追求人生更高的生命境界。
受过教育的人, 应该是具有民主的性的的人——乐于分享、 善于 沟通,勤于反思,服膺真理,勇于承担,敢于创新的人,一个有胆、 有识、有情、有义、有趣的人。
我无数次想起那句话: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是贫 穷的, 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是不贫穷的, 而民 智开齐的地方,经济发展自然水到渠成。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 有什么比受到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
他会写在你的脸上:坚定而深邃的目光,宁静而舒展的表情;桃李不 言, 它会使你成为受人尊敬和欢迎的人。 它会赋予你一双发现美的眼 睛, 这并不是说受过教育的人就看不见丑恶, 而是因为它同时会赋予 你悲天悯人而又温暖宽容的心。
受过教育的人并不就是一个完人, 一个高大全的人, 但是他一定 善于学习,勤于自我反思, 有开放的胸襟和怀抱,不断追求生命更高 的境界。他也许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弱点,但是他能正视自我,不 文过饰非,它能够从善如流,并不断地开拓生活和自由。
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不完美的人追求 完美的过程, 也许我们始终只能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徘徊, 但我们不屈 服现实。 让更多的人成为受过教育的人, 应该成为我们全社会努力追 求的一个目标。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
什么是良好的教育, 也许我们很难给予周全的描述, 但是我们可 以非常肯定地说,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人性光辉的沐浴, 从来没 有走过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 从来没有读到一本激动不已百读不厌 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探求过一个问题,从来没有废寝忘食的领域, 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 从来没有对自然界产生深深 的敬畏, 从来没有对于人来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由衷的赞叹 …… 他 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货真价实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