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进曹营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徐庶大概是第一个以沉默来反抗曹操的人吧,
关公投奔曹孟德身在曹营心在汉。
高官厚禄收买不了一个关云长,最后还落得个损兵折将。这应该是曹操最失败的一次用人了吧,
曹操遇庞统中了连环计。
庞统当时并未投靠任何一个诸侯,可他为什么也要和曹操过不去呢,我想,除了庞统看不惯曹操之外,大概还有下面这个原因吧:
曹操到赤壁利令智昏。
曹操平时为人不得人心,他带兵到赤壁这件事本身也不得人心,所以才导致了他在赤壁之战中的惨败。
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华容道上的曹操难过。
多亏了关云长放他一马,他才大难不死。
当然,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曹操也有许多成功的地方。
曹操做事大刀阔斧。
曹操做事除了疑心重以外,还有大刀阔斧的一面。讨董卓、打徐州、战官渡……说干就干,坚决果断。正是这种雷厉风行的办事作风,成就了曹操的一世英名。
非常之时要用非常之人。曹操也深知其中的道理,所以有这样一条歇后语: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曹操的这一条用人原则,使众多的文臣武将为他出生入死。
许褚战马超赤膊上阵。 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
庞德抬着棺材上战场决一死战。
这些都是唯才是举取得的成效。
前面曾提到一条歇后语叫做曹操杀吕布懊悔不及。曹操一生杀人无数,为什么在杀了曾把他打得割须扔袍的吕布之后会懊悔不及呢,我想,大概是这件事违背了他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吧。吕布是一个人才。三英战吕布尚且不能取胜,吕布可谓是三国时候的第一条好汉。况且当时吕布已有归降之心,只因为刘备说了一句话,才使曹操下了杀掉吕布的决心。刘备那句话的意思大致包含在下面几条歇后语中:
吕布拜董卓认贼作父。
吕布杀敌董卓大义灭亲。
吕布叛荆州出尔反尔。
吕布为了一匹赤兔马杀了丁原,为了一个貂蝉杀了董卓,
他是一个十足的小人,但他必竟是个人才呀,凭曹操的足智多谋,难道还驾驭不了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以曹操的智谋加上吕布武力,何愁天下不平呢,所以,杀了吕布之后,曹操就后悔莫及了。
另外,曹操也很能以身作则。
曹操割须以己律人。
这句歇后语讲的是有一次曹操带兵出征,正遇麦子成熟,农民们正忙着收割。曹操当即就下了一道命令:凡践踏麦子者一律处斩。不料他自己的马却惊了,践踏了一些麦子。曹操便拔出配剑要取自己的项上人头。在众人的劝说下才割下头发,以发代首,以正军纪。在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作为一军的主帅,能够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正是因为曹操能够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他的军队才会纪律严明,打出一个又一个漂亮的胜仗,开创曹魏一代基业。
徐庶进曹营歇后语
徐庶进曹营歇后语
徐庶进曹营歇后语
徐庶进曹营 - 心不在焉;一言不发
相关内容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3、蚕豆开花--------黑心
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5、打破砂锅--------问到底
6、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7、虎落平阳--------被犬欺
8、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9、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0、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11、大海捞针--------没处寻
12、竹篮打水--------一场空
13、打开天窗--------说亮话
14、船到桥头--------自会直
15、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16、百米赛跑--------分秒必争
17、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18、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19、芝麻开花--------节节高
20、新官上任--------三把火
21、瞎子点灯--------白费蜡
22、兔子尾巴--------长不了
23、偷鸡不成--------蚀把米
24、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25、老虎屁股--------摸不得
26、老虎拉车--------谁敢
27、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28、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9、墙上茅草--------随风两边倒
30、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31、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32、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33、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34、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35、猫哭耗子--------假慈悲
[徐庶进曹营歇后语]
徐庶进曹营歇后语
徐庶进曹营歇后语
“徐庶进曹营”岂能一言不发
民间有一句流传很广的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是根据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演化而来的,说的是徐庶本来投奔了刘备,为刘备击溃张辽的八门金锁阵立下头功,爱才的曹操听说了足智多谋的徐庶,便想把他收入自己帐下。于是囚禁了徐庶的母亲,并伪造徐母手书召唤徐庶,孝顺的徐庶中计,明珠暗投,贞烈的徐母自缢而亡。徐庶便立下了誓愿,终生不为曹操设一计献一谋。
正所谓“七分真实,三分虚构”,《三国演义》并非完全的正史,历史上的徐庶进曹营后真的是一言不发吗,从正史来看,恐怕并非如此。
正史对徐庶记述甚少,《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徐庶投奔刘备后,刘备很器重他,徐庶甘当伯乐,向刘备举荐了自己的好友诸葛亮,刘备为图霸业,请来诸葛亮出山相助,三顾茅庐也自此成为千古佳话。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徐庶大公无私和忠义真诚的可贵品质。再看看《三国演义》里的内容,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军征讨荆州,刘备在当阳长坂坡大败而逃。徐庶的母亲也不幸被曹军捕获,徐庶痛不欲生,他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对刘备说:“我本打算和您共图大业,不
幸老母被掳,我方寸已乱,即使留在您身边也没什么用了,请将军允许我辞别,北上侍养老母~”刘备只好同徐庶挥泪而别,徐庶向曹操投降。
对比正史和演义,我们不难发现,演义中的“元直回马荐诸葛”并非真事,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不假,但不是临别时“回马”推荐的,而是徐庶为刘备效力时推荐的,也就是说徐庶曾与诸葛亮共事刘备。再者,曹操并未把徐庶之母骗至洛阳,而是在刘备兵败时被掳到洛阳,可见徐母其实是一直跟随者自己儿子生活的。这并不难理解,孝子徐庶怎么可能把母亲自己一个人留着老家呢,正所谓“父母在,不远游”,徐庶一开始就是带着母亲投奔刘备的。因此,也就不存在曹操命人伪造书信诱骗徐庶,而是徐庶自己主动跑到曹操那边的。而且,徐庶进曹营后,徐母生死如何,史书并无记载,我们不得而知。
曹魏的史学著作《魏略》记载,半路为曹操效力的徐庶后来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这两个官职听上去相当显赫,但在当时其实都是没有太多实权的官。诸葛亮出祁山时得知老朋友徐庶碌碌无为,不禁感慨:“魏国难道有很多的人才吗,为什么徐庶不被重用呢,”因此有人就说,徐庶是因为身在曹营心在汉,不给曹操出主意才被久久压制的。
试想,曹操何等人物,一位雄才大略的乱世奸雄,白白养着一个不给自己出谋划策的谋士,这种亏本生意,曹操会干
吗,再者,如果徐庶整日想着刘备,多疑的曹操敢把这样一个疑似卧底的人留在身边吗,其实,我们仔细研究历史就会发现,徐庶之所以进曹营后默默无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曹魏的人事制度。曹操任人唯才不假,但其手下人才实在太多,徐庶入魏后,作为新人,资历尚浅,而且又是半路归降,得不到曹操的信任是不难理解的。特别是在曹操死后,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进而推行九品中正制,出身低微的徐庶就更没有出头之日了。从正史来看,曹操曹丕都杀了不少谋士,比如孔融、荀彧、杨修等,而半路归曹的徐庶能够得以善终,都说明徐庶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得还可以,倘若他真的一言不发吃白饭的话,恐怕早就一命呜呼了。所以人家罗贯中只是用了演义笔法把那段历史写得更加引人入胜而已,聪明的徐庶并没有那么不识时务。
徐庶进曹营歇后语
徐庶进曹营歇后语
瘸子打围——坐着喊。北京话说人只动嘴而不动手去做为“瘸子打围”,其下文是“坐着喊”。谓只是口中空喝,但不动手做。
《三国演义》塑造了很多谋人奇士,诸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武圣关羽和风华绝代的周瑜。其中还有一位特殊的谋才——徐庶,作为忠臣孝子的典范亦为后世留下一则歇后语而垂千古。你知道吗?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释】用以比喻不善言谈或是惜语如金的人。
廷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刑”。司马迁受到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自杀;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耻笑。于是决心忍受耻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来艰苦地、顽强地完成伟大的“史记”的写作。
刘备本惶惶落魄之人,见此高人,顿时有了接纳之心。一番寒暄之后,徐庶就跟着刘备走了。徐庶细心,临走之前还不忘试探刘备。看到刘备所骑“的卢马”,就说此马妨主,建议刘备转送他人,等妨死别人之后再骑。刘备一听,这是什么话,立即下了逐客令,说你这人不地道,我不敢用。徐庶见此,果然没看错人,是个忠厚长者,于是
更增强了追随的决心。
国内文物考古、地质学界专家学者对秦陵地宫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根据最新钻探资料,秦陵地宫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深。实际深度应与芷阳一号秦公陵园墓室深度接近。这样推算下来,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这个数据应当说不会有大的失误,这是依据目前勘探结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赖于考古勘探进一步验证。
一、关于“徐庶进曹营”的故事
徐庶投靠刘备后,接连数次打败曹军大将曹仁,并且夺得樊城。曹仁与副将李典逃回许昌后,去见曹操,告知了刘备主要依靠“单福”取胜的消息。曹操的谋士程昱笑道:“此人不是单福,而是颖州徐庶。单福是其假托之名。”程昱还告诉曹操徐庶才能比他高了许多,并向曹操献策争取徐庶入曹。原来,徐庶为人至孝,幼年丧父,家中只有老母,而其弟徐康已亡,老母无人奉养;程昱于是教曹操把徐庶的老母赚至许昌,然后命其写书信招徐庶来归。为此,徐庶不得不离开刘备,投入了曹营。然而,曹操虽然得到了徐庶,徐庶却从不为他出谋划策。原因一是徐庶笃于对刘备的情义,回到曹营不是出于本心;二是其回到曹营之后,真相大白,老母愤而自缢。徐庶自知被骗,故而深恨曹操,发誓不为曹操设一计谋。这就是著名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
二、关于这则故事想到的一切
徐庶,字元直,原颍川郡(治今河南禹州)长社县人。三国时蜀
汉人物,后归曹魏。徐庶本名福,是姓单人家的孩子,早年为人报仇,被同党救出后改名徐庶,求学于儒家学舍。后中州兵起,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人为友。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曹操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后来这件事被艺术加工,“身在曹营心在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称赞。在刘备几乎屡战屡败之时,初聘为军师,便用计杀二吕,设伏反劫营,破解“八门金锁阵”,暗中取樊城。他是《三国演义》中一位足智多谋的人物。后因曹操假冒徐母笔迹致书徐庶,徐庶不得已离开刘备。临行前,徐庶向刘备表示:“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 ”于是便有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
同是徐庶,其智慧技能展现与否在刘备处和曹操处大相径庭,这是由徐庶所具备的忠诚品质所决定的。忠诚作为道德范畴,规范着人们的言行,使之所言所行与内心所想相一致。忠诚与思想、政治、法纪和心理等素质一样,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对人的其他素质如科技、文化等素质,起着驱动和控制的作用,支配着人的智力、技能和体力,调节控制着人的智力、技能和体力发挥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徐庶的才华不容置疑,但这才华(智力、技能、知识等)皆由徐庶的忠诚所控制。于是便呈现出徐庶的才华在刘备处能甘愿施展、而在曹操处就自抑不扬的现象。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夏明翰忠诚于“主义真”而勇于献
身、刘胡兰不叛党而慷慨赴难。正是由于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忠诚守信,才有了先烈们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
徐庶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本打算与将军共图王霸大业,耿耿此心,唯天可表。不幸老母被掳,方寸已乱,即使我留在将军身边也无济于事,请将军允许我辞别,北上侍养老母!”刘备不忍看其母子分离,更怕万一徐母被害,自己会落下离人骨肉的罪名,只好同徐庶挥泪而别。徐庶北上归曹以后,心中仍十分依恋故主刘备和好友诸葛亮,尽管他有出众的谋略和才华,但不愿为曹操出谋划策,与刘备、诸葛亮为敌。曹操派他来本为劝刘备投降,他却私下劝刘备撤离新野。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源于三国演义,曹操集团为了得到奇才徐庶,施展了不光彩的计谋,将其骗入了许昌。尽管徐庶曾经发誓终生不为曹操集团出一谋划一策。但是,如果我们再细心一点,就会发现徐庶还是为曹操集团说了一句有价值的话。
忠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沿传的伦理道德规范。但共产党人讲的忠诚是以坚实的科学为基础,以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为内容的,不是剥削阶级和私利集团所倡导的“愚忠”。共产党人这种忠诚以坚定的科学信仰为底蕴,这和徐庶的忠诚底蕴在于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不同。方志敏甘愿清贫、被捕后宁死也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完全因为这种忠诚有着坚定的科学信仰为基础。他说:“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以科学信仰为底蕴的忠诚,才是最深厚的忠诚。
火烧南半岛——唔怕,“,”烧焦头发的味道。以前广州河南有
家理发铺叫“南半岛”,很有名气,生意很好,若火灾则会烧许多头发生出,味。比喻人不知羞耻。
我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人民军队。历史经验和现实实践告诉我们,这种本质联系一旦割断,军队就会失去人民军队的性质。基于此,要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培养官兵对党的忠诚品质至关重要。理论上的认同是官兵对党忠诚的思想基础。当前特别需要教育、引导官兵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理解。把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含义领会深了、把握准了,从思想上真正接受了,才会进一步坚定对党的信念,强化对党忠诚的自觉意识。这种培养还要靠组织官兵认真学习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和传统,牢记党的领导下人民军队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丰功伟绩,深刻认识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是我军存在和发展壮大的生命之源,在潜移默化中筑牢官兵对党忠诚的思想感情根基。
徐庶进曹营歇后语
徐庶进曹营歇后语
《三国演义》塑造了很多谋人奇士,诸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武圣关羽和风华绝代的周瑜。其中还有一位特殊的谋才徐庶,作为忠臣孝子的典范亦为后世留下一则歇后语而垂千古。你知道吗?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释】用以比喻不善言谈或是惜语如金的人。
一、关于徐庶进曹营的故事
徐庶投靠刘备后,接连数次打败曹军大将曹仁,并且夺得樊城。曹仁与副将李典逃回许昌后,去见曹操,告知了刘备主要依靠单福取胜的消息。曹操的谋士程昱笑道:此人不是单福,而是颖州徐庶。单福是其假托之名。程昱还告诉曹操徐庶才能比他高了许多,并向曹操献策争取徐庶入曹。原来,徐庶为人至孝,幼年丧父,家中只有老母,而其弟徐康已亡,老母无人奉养;程昱于是教曹操把徐庶的老母赚至许昌,然后命其写书信招徐庶来归。为此,徐庶不得不离开刘备,投入了曹营。然而,曹操虽然得到了徐庶,徐庶却从不为他出谋划策。原因一是徐庶笃于对刘备的情义,回到曹营不是出于本心;二是其回到曹营之后,真相大白,老母愤而自缢。徐庶自知被骗,故而深恨曹操,发誓不为曹操设一计谋。这就是著名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
二、关于这则故事想到的一切
徐庶,字元直,原颍川郡(治今河南禹州)长社县人。三国时蜀汉人物,后归曹魏。徐庶本名福,是姓单人家的孩子,早年为人报仇,被同党救出后改名徐庶,求学于儒家学舍。后中州兵起,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人为友。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曹操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后来这件事被艺术加工,身在曹营心在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称赞。在刘备几乎屡战屡败之时,初聘为军师,便用计杀二吕,设伏反劫营,破解八门金锁阵,暗中取樊城。他是《三国演义》中一位足智多谋的人物。后因曹操假冒徐母笔迹致书徐庶,徐庶不得已离开刘备。临行前,徐庶向
于是便有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刘备表示: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
的歇后语。
同是徐庶,其智慧技能展现与否在刘备处和曹操处大相径庭,这是由徐庶所具备的忠诚品质所决定的。忠诚作为道德范畴,规范着人们的言行,使之所言所行与内心所想相一致。忠诚与思想、政治、法纪和心理等素质一样,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对人的其他素质如科技、文化等素质,起着驱动和控制的作用,支配着人的智力、技能和体力,调节控制着人的智力、技能和体力发挥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徐庶的才华不容置疑,但这才华(智力、技能、知识等)皆由徐庶的忠诚所控制。
1
于是便呈现出徐庶的才华在刘备处能甘愿施展、而在曹操处就自抑不扬的现象。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夏明翰忠诚于主义真而勇于献身、刘胡兰不叛党而慷慨赴难。正是由于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忠诚守信,才有了先烈们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
忠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沿传的伦理道德规范。但共产党人讲的忠诚是以坚实的科学为基础,以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为内容的,不是剥削阶级和私利集团所倡导的愚忠。共产党人这种忠诚以坚定的科学信仰为底蕴,这和徐庶的忠诚底蕴在于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不同。方志敏甘愿清贫、被捕后宁死也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完全因为这种忠诚有着坚定的科学信仰为基础。他说: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以科学信仰为底蕴的忠诚,才是最深厚的忠诚。
我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人民军队。历史经验和现实实践告诉我们,这种本质联系一旦割断,军队就会失去人民军队的性质。基于此,要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培养官兵对党的忠诚品质至关重要。理论上的认同是官兵对党忠诚的思想基础。当前特别需要教育、引导官兵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理解。把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含义领会深了、把握准了,从思想上真正接受了,才会进一步坚定对党的信念,强化对党忠诚的自觉意识。这种培养还要靠组织官兵认真学习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和传统,牢记党的领导下人民军队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丰功伟绩,深刻认识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是我军存在和发展壮大的生命之源,在潜移默化中筑牢官兵对党忠诚的思想感情根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