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韵译】
一到燕台眺望,我就暗暗吃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
江山积雪万里,笼罩冷冽寒光;边塞曙光映照,飘动高高旗旌。
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少年时虽不象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赏析】
唐代的范阳道,以今北京西南的幽州为中心,统率十六州,为东北边防重镇。它主要的防御对象是契丹。玄宗开元二年,即以并州长史薛讷为同紫薇黄门三品,将兵御契丹;二十二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斩契丹王屈烈及可突干。这首诗的写作时期,大约在这二十年之间,其时祖咏当系游宦范阳。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四字倒装,固然是诗律中平仄声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起笔即用一个壮大的地名,能增加全诗的气势。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这是前半首主意所在,开出下文三句。
客心因何而惊呢,首先是因为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迭。此句运用南朝梁人曹景宗的诗意:“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但仅仅如此,还未足以体现这个“惊”字。三四两句更进一步,写这笳鼓之声,是在严冬初晓之时发出的。冬季本已甚寒,何况又下雪,何况又是多少天来的积雪,何况又不止一处两处的雪,而是连绵千万里的雪;这些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
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万里寒光生积雪”这一句就这样分作四层,来托出一个“惊”字。这是往远处望。至于向高处望,则见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以上四句已将“惊”字写足,五六两句便转。处在条件如此艰苦。责任如此重大的情况下,边防军队却是意气昂扬。笳鼓喧喧已显出军威赫然,而况烽火燃处,紧与胡地月光相连,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而且壮伟异常。这是向前方望。“沙场烽火连胡月”是进攻的态势。诗人又向周围望:“海畔云山拥蓟城”,又是那么稳如磐石。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就象天生是来拱卫大唐的边疆重镇的。这是说防守的形势。这两句,一句写攻,一句说守;一句人事,一句地形。在这样有力有利气势的感染下,便从惊转入不惊,于是领出下面两句,写“望”后之感。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初为佣书吏(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国,可是见此三边壮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下奇功了。末二句一反起句的“客心惊”,水到渠成,完满地结束全诗。
这首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诗中多用实字,全然没有堆砌凑泊之感;意转而辞句中却不露转折之痕,于笔仗端凝之中,有气脉空灵之妙。此即骈文家所谓“潜气内转”,亦即古文家所谓“突接”,正是盛唐诗人的绝技。
望蓟门赏析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释
1、一去:一作“一望”。
2、三边:汉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后即泛指边地。
3、危旌:高扬的旗帜。
4、投笔吏:汉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
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后终以功封定远侯。
5、论功:指论功行封。
6、请长缨:汉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心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
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缨:绳。
译文
一到燕台眺望,我就暗暗吃惊;
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
江山积雪万里,笼罩冷冽寒光;
边塞╄光映照,飘动高高旗旌。
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
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少年时虽不象班超,投笔从戎;
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赏析
诗是吊古感今的。开首两句说北望蓟门,触目惊心。起句突兀,暗用典故,说燕自郭隗、乐毅等士去后,即被秦所灭,故客心暗惊。又汉高祖曾身击臧荼,故曰“汉将营”。因而清人方东树说:“岂是时范阳已有萌芽耶?”(《昭昧詹言》卷十六)怀疑这是对安禄山的叛乱有所预感。颔联、颈联写景雄丽。全诗扣紧一个“望”字,以“烽火”承“危旌”,以“雪山”承“积雪”。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为尾联抒发从戎之志做好铺垫,使人读了慷慨非常。
望蓟门(祖咏)赏析
<望蓟门>( 祖咏)赏析
原诗: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翻译:
心在家中想立功,放眼远眺是蓟门。
燕王招贤筑高台,郭隗乐毅担重任。
贤士一去国运衰,客人不免生忧心。
今日蓟门古汉营,边关笳鼓闹喧腾。
万里边疆凄寒地,满地飞雪冷光生。
日出曙光照三边,高挂旌旗风吹动。
烽火连天遍战场,硝烟弥漫月色昏。
高天流云出山间,海边云雾罩蓟城。
年少之时未成想,投笔从戎建奇功。
如今眺望征战地,渴望杀敌请长缨。
赏析:
此为律诗,中间两联对仗非常工稳。“三边曙色”对“万里寒光”,属于偏正结构,“动危旌”对“生积雪”,是动宾结构,“海畔云山”对“沙场烽火”,都是偏正结构,“拥蓟城”对“侵胡月”,动宾结构。平仄和词性就不说了,只说说内容和意境。“三边”与“万里”视野极其辽阔,“积雪”与“旌旗”红白映衬,动静相生。在这无边的战场上,朔风劲吹,大地白茫茫一片,空中红旗飘扬,飒飒作响。“寒光”让人心惊胆寒,“曙色”给人温暖力量,寒光的凄惨与曙色的温馨两相比衬,既让寒光更冷,又让曙色添暖,互为映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寒光生积雪”就是“积雪生寒光”的倒装,漫天风雪,铺天盖地,极是苦寒,在征战将士眼中,自是生出一种闪闪寒光,心中更添一层寒意,再加上置身“万里”的空旷无边,更显得生命的渺小。“曙色动危旌”是“曙色危旌动”的倒装,意思是曙光初现,看到风展红旗,加上“三边”,眼界大开,白雪映红旗,甚是壮观。“沙场烽火侵胡月”沙场烽火遍地,狼烟四起,铺天盖地的把胡天月色遮掩,“海畔云山拥蓟城”,是说海风劲吹,高天流云笼罩蓟城,一片迷蒙。颔联写战场积雪,寒光曙色,高天红旗,多为静态描写。颈联写烽火四起,狼烟弥漫,将月色遮掩,海风劲吹,流云漂浮,把蓟城笼罩,显然是动态的描写。三维空间,全在诗人视野中,天光云影,烽火狼烟,旌旗飘扬,孤月夜空,寒霜积雪,山海城堡,有动有静,极力渲染出边关的苍凉苦寒,单调寂寞。这是由“望”而看到的实景。自然环境是这样的艰苦,战争是这样的残酷,但作者心中全然没有畏惧,想像到蓟门“汉将营”中“喧喧笳鼓”声,联想到当年郭隗乐毅等建功立业,更加激荡和鼓动着渴望建功立业者内心不平的情感潮水,自然心潮澎湃,难以平静,不得不惊。这是由“望”而引起的联想,它直接引出了颔联与颈联对边关实景的描绘。尾联回应首联,作了有力的挽合:虽然并非很早就有当年班超投笔从戎杀敌立功的宏伟志向,但今日却渴望奔赴前线,早日来到笳鼓声声的蓟门军营,像当年终军向皇上请得长缨一样与将士们一道卫国杀敌,御侮保土,建功立业。这是由“望”而抒发的内心情怀。
一个“望”字,贯串全诗,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望蓟门阅读答案_望蓟门翻译赏析_作者祖咏
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祖咏。古诗全文如下: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望蓟门阅读答案_望蓟门翻译赏析_作者祖咏。
[译文]
一到燕台眺望,我就暗暗吃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江山积雪万里,笼罩冷冽寒光;边塞曙光映照,高高旗旌飘动。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鉴赏]
诗是吊古感今的。开首两句说北望蓟门,触目惊心。起句突兀,暗用典故,说燕自郭隗、乐毅等士去后,即被秦所灭,故客心暗惊。望蓟门阅读答案_望蓟门翻译赏析_作者祖咏。又汉高祖曾身击臧荼,故曰“汉将营”。因而清人方东树说:“岂是时范阳已有萌芽耶?”(卷十六)怀疑这是对安禄山的叛乱有所预感。颔联、颈联写景雄丽。全诗扣紧一个“望”字,以“烽火”承“危旌”,以“雪山”承“积雪”。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为尾联抒发从戎之志做好铺垫,使人读了慷慨非常。
分页: 1 2 3
望蓟门
望蓟门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看门见山,解释课题、
1、介绍诗歌背景以及诗人简介
2、介绍写诗的原委
二、理解字词,品味古诗:
1、 理解关键词语:
一去:一作“一望”。
三边:汉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后即泛指边地。
危旌:高扬的旗帜。
投笔吏:汉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
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后终以功封定远侯。
论功:指论功行封。
长缨:汉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心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
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缨:绳。
2、理解全诗意思
2、板书设计:
【评析】:
诗是吊古感今的。开首两句说北望蓟门,触目惊心。起句突兀,暗用典故,说燕 自郭隗、乐毅等士去后,即被秦所灭,故客心暗惊。又汉高祖曾身击臧荼,故曰“汉 将营”。因而清人方东树说:“岂是时范阳已有萌芽耶,”(《昭昧詹言》卷十六) 怀疑这是对安禄山的叛乱有所预感。颔联、颈联写景雄丽。全诗扣紧一个“望”字, 以“烽火”承“危旌”,以“雪山”承“积雪”。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 感,格调高昂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为尾联抒发从 戎之志做好铺垫,使人读了慷慨非常。
板书设计:
望蓟门
作者: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望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