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东宁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30日?04版)
【诗歌里的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重温**的这首《七律·长征》,我再次想起父亲讲述的强渡大渡河的故事。我的父亲孙继先,长征时任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一师一团一营营长。他说,强渡大渡河战斗不是长征中最惨烈的,却是最危急的。
1935年5月22日,中央红军经冕宁北进。为了顺利通过彝族区,及时渡过天险大渡河,中革军委决定组成中央红军先遣队。中央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任先遣队司令员,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任政治委员。5月24日,父亲率领先遣营,经过一天一夜140里急行军,到达离安顺场十几里的一个小山村,在一个竹草棚里见到刘伯承司令员和聂荣臻政委。刘伯承对父亲说:“当前的形势很危急,你知道石达开吗?”父亲只读过一年私塾,回答不知道。聂荣臻简单介绍了一下石达开后说,能不能渡过大渡河,关系到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就在我们后面,我们绝不能做第二个石达开,一定要渡过河去。父亲感到形势危急,肩上担子很重。
受领任务后,父亲立刻带领部队向安顺场进发。到了安顺场,敌人还在睡大觉,他们只用20分钟就解决了战斗,并找到河南岸唯一的一只小船及十几名船工。当年的大渡河,河宽300米,水面激流漩涡,河底布满乱石暗礁。刘伯承当即改变计划,变偷渡为强渡,并命令战士养精蓄锐,准备天亮后强渡。
5月25日天亮后,由于只有一条小船,刘伯承、聂荣臻两位首长决定组成一支突击队。父亲从二连选了16名突击队员,后又加上二连通信员陈万清,一共17名队员,加上十几个船工,30多人,一只小船坐不下。团长杨得志临时决定突击队分两批过。第一批由连长熊尚林带领,9个红军加几个船工;第二批是父亲和8个队员,也是9个红军加上几个船工。这样,18个红军乘一条小船分两批,在当地船工的帮助下,冒着枪林弹雨,渡河成功,控制了渡口,在大渡河防线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之后,中央红军昼夜兼程,于5月29日夺取泸定桥。**和中央红军大部,从桥上过了大渡河,彻底打破了**让朱毛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迷梦。
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底,父亲受命去组建导弹基地。当时,负责国防科技工作的是父亲长征时的老领导聂荣臻元帅,他语重心长地对父亲说:“孙继先同志,创建导弹基地,可不是当年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是新时期攀登国防科技高峰的新长征!相信你用当年长征强渡大渡河时的勇气,一定能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从那以后,父亲开始了新时期的长征——组建我国第一个导弹试验基地。为早日建好基地,他提出“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口号,带领官兵艰苦奋斗、百折不挠。苏联专家预计要15年完成基地建设,结果他们发扬不怕牺牲、不畏艰难的长征精神,用不到3年时间就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他们奋斗的动力无疑来自长征精神,是长征精神的延续。
1983年5月,强渡大渡河纪念碑落成,有关方面请父亲题字,父亲写了这样一段话:“突破天险大渡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结合在一起,所取得的惊心动魄的奇迹。它不但打破了所谓‘石达开第二’的迷梦,而且揭开了震惊世界长征的胜利序幕。这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光荣和骄傲。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
(作者系原总参谋部军训部退休干部)
大渡桥横铁索寒
在天泉用完午餐后,车子就沿着318线向二郎山驶去,深秋季节,满山红叶浸染,一路风景如画。大约下午2点,就来到著名的二郎山隧道口。二郎山海拔3213米,是青衣江与大渡河的分水岭,由于大半年冰雪、暴雨、浓雾、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常年不断,以往从雅安到甘孜的过往车辆如闯“鬼门关”,两地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这一交通“瓶颈”影响。二郎山公路隧道于1996年7月开工,历时5年,2001年12月竣工。开工时是国内最长、埋藏最深、海拔最高、地应力最大的特长山岭公路隧道。二郎山隧道开通后,人们不用再担心翻山越岭有危险了,5分钟就能穿越川藏线上的第一高山。
沿途风景如画
车子穿过二郎山隧道,一眼望去就看见西边的贡嘎雪山和山下的大渡河,这边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明显与雅安的不一样,天空也特别蓝。导游告诉我们这里已经进入汉藏结合部,属于高原气候,天空中紫外线辐射强度大,要注意防晒。大渡河系长江上游的一个支流,发源于青海省,干流全长1062公里,流域面积77400平方公里,天然落差4177米。望眼看去,脚下的大渡河就像一条彩带,飘逸在山谷之下,不时地接连着零落的村庄。
远眺贡嘎雪山
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脚下滚着大渡河的白浪
大渡河流域
具有雄伟、险峻、神奇、清幽的原始风貌
泸定县
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是一座由清朝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悬索桥。泸定桥全长103.67米,宽3米,由桥身、桥台、桥亭三部分组成:桥身由13根碗口粗的铁链组成,左右两边各2根,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每根铁链由862至997个由熟铁手工打造的铁环相扣,总重量达21吨。底链上铺满木板,扶手与底链之间用小铁链相连接,这样就13根链为一个整体。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纪念地。1961年,泸定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大渡桥横铁索寒
落红不是无情物 ,。
海内存知己,
僵卧孤村不自哀,
无为在歧路,。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yì)王。王曰:“缚者曷(hé)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
1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部分
2 翻译下列字词
1
23齐人固善盗乎
4寡人反取病焉
3 晏子的回击好在哪里?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1 这篇文言文和上一篇有什么相同之处?
2 你觉得晏子这个人是个怎样的人?
大渡桥横铁索寒
唐颐
过了二郎山隧道,一个多小时到达泸定县城。暮色苍茫中,伫立泸定桥上。河水滔滔,冷风飕飕,铁索横江,寒气逼人。顿时感觉**诗词一个“寒”字,可谓神来之笔。我们来回走在厚实的桥面木板上,依然摇摇晃晃,快步不得。遥想当年,高悬半空中的百米长桥,只剩下13根冰冷的铁索。对岸国民党两个团的兵力,机枪镇守,虎狼之众,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如何强攻得了,莫非红军有神来助?
前些年,美国总统的安全助理重走长征路,他站在泸定桥头说,如果当年国民党军炸毁了泸定桥,或者说,红军没有夺取泸定桥,那么中国之后的历史就要重新改写了。美国人似乎在惋惜和批评国民党彼时缺乏战略眼光,更缺乏果断战术。
我想,苍天在上,顺天者昌,天不亡红军。
难怪“飞夺泸定桥”成为红军长征的经典画面,被无数文学影视作品反复渲染。我们这些和新中国一起长大、成熟和不想老去的一代人,谁不眼熟这条经受了枪林弹雨、烟熏火燎的铁索桥。
泸定桥还是珍贵的古文物,已有300多年历史。康熙是最为重视藏区完整于大清版图的有为皇帝,曾几次用兵,有著名的平叛准噶尔之乱。公元1705年,他下令修建泸水之上第一座桥梁,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顾名思义,意喻“泸水安定”。桥的名声太大了,泸定县也因此而得名,这块御碑至今还屹立在西桥头。碑上方有一行字,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都读得顺口:“一统河山”或“山河统一”。但认真咂摸,还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抱负,需励精图治;后者是结果,很有成就感。大概康熙帝经历了全过程,颇有体会,含蓄以告天下。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说的“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就是指这一带。诸葛亮显然是最早想让泸水安定的大汉民族统治者。后来,晚清当局凭借泸水天险,又让清王朝苟延残喘半个世纪。186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余部4万余人在这里全军覆没。悲愤的石达开留下“大江横我前,临流何能渡”的千古一叹。
细细看桥,连接桥身的根根铁链都有拳头大,其中底链9根,扶手4根,桥长103米,据说每根铁链由近千个铁环相扣而成。两边的桥头堡埋有生铁铸造的地龙桩和卧龙桩,锚固铁链。那地龙桩刻有重量:18000斤。说明造桥理念和“江山永固”一脉相承。桥正中的西岸山坡,有一座历史悠久的观音阁,曾作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指挥部和机枪阵地。
1935年5月,**效仿清代将领骆秉章围歼石达开的部署,企图聚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畔,期待“朱毛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生死攸关之际,中央红军唯有跨越大渡河,才能不做石达开。
泸定桥一仗,后来定位为“飞夺”,这是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杰作,也是兵家“兵贵神速”的完美写照。在这里的展室,我们颇为自豪地看到福建老乡、开国上将杨成武指挥的红军长征里程碑的一仗。时任红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和团长黄开湘,28日上午接到军委命令:限29日夺占泸定桥。此时,距离目的地240里路。于是就有那场载入军史的“飞行军”:电闪雷鸣、暴雨倾盆、飞腿狂奔,没有时间吃饭喝水,渴了、仰头喝雨水,饿了、嚼生米,把口舌都嚼出了血。为了防止战士坠入大渡河,官兵都把绑腿带子解下,连接一长条,每人紧紧抓住绑带行军,万一滑倒,相互拽住了。最有戏剧性的是,那一夜,大渡河两岸一时火把通明,原来,国民党川军判明了红军意图,抽调两个旅兵力,沿河东进发,增援守桥部队。两军沿河并行30里。午夜,雨越下越大,对岸火龙不见了,原来川军吃不消,吹号宿营。红军仍快速前进,29日清晨到达泸定桥西岸,占领阵地。
下午4点,杨成武一声令下,“飞夺”之战打响,数十名司号员同时吹响冲锋号,机枪连指导员杨尚儒(福建连城县人,开国少将)组织全连机枪一齐向对岸开火,压制对方火力。22名勇士手持冲锋枪或短枪,背插马刀,腰缠12颗手榴弹,在二连长廖大珠率领下,攀踩铁索,冒死强攻。三连长王有才率领三连携带武器、木板随后,边铺桥板边冲锋。国民党守军点燃了堆在桥头的桥板,勇士们冒着硝烟战火前进。而后激烈巷战。杨成武和团长率后续部队增援,2个小时激战,守敌两个团溃败,红军主力顺利跨过大渡河。
22名勇士,4位在夺桥之战中牺牲,而幸存的18名勇士,在以后的战斗岁月里,全部献出宝贵生命。最后一位牺牲的是刘梓毕,解放天津战役牺牲,时任副师长。几十年后,杨成武将军重返故地,站在桥上沉痛悼念生死与共的战友,回忆起红军主力到达后,大家一起走到桥中央,伫立在那里,整个大桥上静静的。**大声说:“同志们,我们是共产党人,是工农红军,不是石达开,不是太平军。”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中央红军,此时2万名左右,为生存而战。14年后,打出了一个新中国。
暮色四合,依稀可见**题名、聂荣臻撰文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耸立在桥头,和13根铁索一样,闪着寒光。
大渡桥横铁索寒
大渡河自北向南,浪大水急,两岸谷壁陡峭,险峰兀立。泸定桥是大渡河上建造最早最长的一座桥梁。桥体的桥身,由十三根铁索组成,是泸定桥的主要组成部分。踏上桥面,整个桥身起伏荡漾,如泛轻舟,它是连接川藏交通的咽喉之地。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事情经过如下: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为摆脱10余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强渡天险大渡河。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城。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粉碎了**歼灭红军大渡河以南的企图。为纪念英雄业绩,当地人民政府建立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由**题写碑名,聂荣臻撰写碑文。
当我亲眼看到泸定桥时,红军险渡泸定桥的场景仿佛历历在目:汹涌澎湃的大渡河水拍打着两岸高耸的山崖,一条摇摇晃晃的小桥横贯两头,但木板全部被截去,只剩下生锈的铁索,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顶着滚滚浓烟,忍受着敌人火烧铁链而受到的痛苦,继续艰难爬行。
此时,我被无数个革命英雄所感动!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人民,为了祖国的解放,他们不顾自己,甚至连生命也在所不惜,顽强的与敌军作斗争。他们换来了战斗的胜利,却永远长眠在了涛涛大河中。他们是多么伟大啊!
现在,长征的脚步远去了,但那用数十万红军生命和鲜血书写的英雄史诗,却永远沉淀在我们的民族血液中。虽然,我们现在无法向革命先辈一样,为祖国做出伟大的贡献。但是,我们却可以在面对困难、挫折时选择勇往直前;在面对集体与个人利益得失时,选择牺牲自我。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做好每一件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大渡河上的红军勇士们!你们就是春蚕,你们就是蜡炬,你们把一切的利益奉献给了祖国,自己却壮烈牺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