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衰败之景衬托愁苦之情
情随事迁、情随景迁,面对衰败、萧飒之景,人们通常会引发出伤感愁绪。诗词中常用衰败、萧飒之景来烘托人的这种愁苦、伤感之情,景物带上作者的感情色彩。我们来看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第四年,友人去世、四川内乱,社会一片黑暗。杜甫沿江东下,到达夔州。为排遣郁闷,杜甫抱病登高,吟得此诗。
首联写了急风在高天中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不停哀号;深秋了,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一只鸟或许是因食物少或许是跟鸟群失散,在急风中不停地盘旋。颔联写森林茫无边际,落叶在秋风中萧萧而下,长江滚滚而来,奔流不息。作者写出了夔州满目苍凉的恢廓秋景,衬托出作者的羁旅之愁、孤独之感。这种愁苦像落叶、流水一样排遣不尽,驱赶不绝,为下文作者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流落他乡的伤感作了铺垫。
二、用美好之景反衬愁苦之情
诗词中为了突出人的痛苦、哀愁,有时也用令人愉悦的情景来作衬托,借助情景的不协调形成鲜明的反差,达到强化人的愁苦之情的意图,以欢悦之景写愁苦之情更加凸显人之愁苦。我们来看李煜的词《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后主亡国入宋后所作。字面上写了往昔的繁华:游上苑时的浩大声势,和煦的春风,皎洁的月光,鲜艳的花朵。作者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过去繁华生活的梦境来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越能反衬出梦醒后悲哀的浓重;对旧时繁华的眷念越深,就越能反衬出亡国后的凄凉。 三、用衰败之景衬托人的昂扬、欣喜之情
衰败之景通常引起人的愁苦之情,但诗词中也时常有写面对这样的景引起与愁苦相反的心情,通过景情的反差来达到强化昂扬、欣喜之情的目的的诗词。我们来看陈羽的《从军行》: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这是一首写风雪中行军的诗。前两句写从军的将士面对的极为恶劣的环境。莽莽的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冻泥纷纷裂开了,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树梢被狂风折断。后两句写在这样恶劣的风雪中行军将士不但没有退缩,而且举着成行的红旗,吹着横笛正在向山峰行进。环境越是恶劣,越能反衬出士兵们高昂的士气,无所畏惧、一往直前的精神。如果是风和日丽、山清水秀的环境便难现行军将士昂扬的士气和无畏的精神。
四、用美好之景衬托欣喜之情
美好之景通常给人愉悦的感受,诗词中也常用美好的景物来烘托美好的心情。我们来看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写了钱塘湖早春之景。西湖水涨,春水满湖、水色天光,白云和湖面的波澜连成一片。黄莺抢着向阳的暖树来一展它圆润的歌喉,燕子啄泥衔草筑新巢。西湖边到处是绿毯似的嫩草,平坦修长的白沙堤两边垂杨拂堤。人们在大好春光中骑马游玩。当时作者在杭州任刺史做了一些足以自慰的政绩,在政事之余常到西湖一带游赏,面对早春的西湖,作者的欣喜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西湖勃勃生机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五、用动作衬托人物的心理
我们来看张籍的《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寓情于事,借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行动细节表达了远在他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书信写好放入信封封好似乎已经将要说的话说尽了,但当捎信人就要上路时,却生怕信里漏掉什么重要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作者没有直叙浓重的乡思,而是通过“封”后又“开”这一动作传达出来。
诗词鉴赏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诗词鉴赏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一、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二、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 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
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分析句意型
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2、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3、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4、答题模式: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四、分析语言特色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 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
4、答题模式: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 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分析主旨型题
1、提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2、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3、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⑴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⑵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⑶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 ⑷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4、答题模式: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 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六、分析技巧型题
1、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 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4、答题模式: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
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 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七、分析构思(结构思路) 型
1、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解答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4、答题模式:①概述诗句的内容。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古典诗词中的衬托
古典诗词中的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考点知识
2、学习答题方法
3、通过训练学会鉴赏此类诗歌。
知识介绍
一、冷暖相衬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山岩震动,清泉叮咚,深林战栗,峰峦抖动。乌云滚滚,雨点将落;水面蒙蒙,烟雾缭绕。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峰峦崩裂,大地摇动。作者极力铺陈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勾画出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而天门一打开,景象就为之一变,天空青色透明,一望无际,太阳月亮一齐大放光明,金楼银台悬空而起,真是光辉灿烂,耀眼夺目,一片暖亮色调。以天门打开为界,前面越冷暗,后面就显得越暖亮,冷暗与暖亮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二、动静相衬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照”“流”“喧”“动”四个动词,描绘了山间清新自然、明丽如画的动
态景色: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皎洁的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黑影,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轻轻流过,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竹林中笑语喧哗,是姑娘们洗衣归来;水面上莲叶摇动,是渔船顺流而下。然而这样的动景给人的感觉却是清幽宁静,超尘绝俗。景物的动态描写,使静景有了一个参照物,变得更静,即所谓“动中之静尤显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效果,这全赖于衬托的作用。
三、乐哀相衬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战士凯旋,换上锦衣,向国人炫耀战功;另一幅是如花的宫女,在宫殿里恣情欢乐。诗人用浓笔重墨极力渲染越国军队的胜利姿态及王宫的繁华、欢乐。末句顺带一笔,引入眼前凄凉之景。前三句乐景为末句哀景蓄势,强烈的对比,巨大的反差,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让人顿生人事变换、古今盛衰之感慨。正应了清人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四、大小相衬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近处,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远处、近处,天上、地下,空间被无限扩大,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叶扁舟显得何等渺小,置身于其中的诗人又是何等的孤苦伶仃!以阔大的环境作为背景,卑小的人物只是沧海一粟,两相衬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生出无限感慨和惆怅。
五、声寂相衬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王实甫《长亭送别》【一煞】) 深秋,黄昏,青山疏林,淡烟暮霭,阻隔了莺莺的视线。莺莺送别张生,张生已走,夕阳古道上原来的窃窃私语、依依情话,现在已归于一片寂静,偏偏这时传来马的嘶鸣,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莺莺原本就破碎的心。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听到马鸣之声却不见马上之人,莺莺的心情何等悲苦凄怆!“有声”与“无声”相互映衬,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
六、收放相衬
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王实甫《长亭送别》【耍孩儿】)
前两句说纵然马上就要相别千里,姑且在聚合时再饮一杯送行吧,是由上文的极度悲哀转向无可奈何的宽慰之辞,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即此意;后三句说,哪里还要饮什么送别的酒啊,酒没饮,心早已如痴如醉了,眼泪流尽继之以血,心却如死灰,由前面的暂时宽慰又转到痛不欲生的悲哀,可以看出,前两句是后三句的蓄势,是一种欲放先收的手法,收得越紧,放得就越开,如此,把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肝肠欲断。
七、正反相衬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李白《蜀道难》) 诗人写蜀道难行,先从正面着手,上面突兀而立的高山,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下面曲折回环的河川,冲波激浪。然后宕开一笔,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千里翱翔的黄鹤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缘,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正反结合,极力状写蜀道的难行。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杜甫《旅夜抒怀》)
诗人说:我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罢退。果真如此吗?细想:尽管诗人名满天下,但他一生最大的憾事就是不能以官实现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本志。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上句的“名”,只是作为烘托,下句的“官”,才是正意所在:休官原因不是老病,而是不受皇帝重视,又遭同列排挤。胸中块垒,不吐不快,却又不能直吐,只好采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
八、明暗相衬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白居易《琵琶行》) 主客忘归不发,为何?——“忽闻琵琶声”。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主、客离愁加重“惨将别”,这时却忽然听到琵琶声,不管是谁人在演奏,演奏的什么曲子,可有一点可以肯定,琵琶声引起了主、客的某种共鸣,要么是琵琶女的琴声中透露出与他们相类似的情感,要么是琵琶女的演奏技艺十分的高超博得他们的喝彩,而这两点正为琵琶女的出场和演奏作了铺垫,也为揭示主题打下伏笔。因此,明写主客,暗写琵琶女,明暗相间,互相映衬,天衣无缝,真乃妙笔!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琵琶曲结束了,周围“悄无言”,为何?——因为琵琶女把她的“平生不得志”“心中无限事”“幽愁暗恨”等微妙复杂的内心情感通过音乐这个载体传给了“东船西舫”的听众,并深深地感染了他们,使他们仍沉浸在琵琶女营造的“余音绕梁”的境界中。可以看出,明写景色,暗写琵琶女,用周围的景色来烘托琵琶女内心的悲苦和琴艺的高超。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 满座皆掩泣,作者泪湿青衫,为何?——被琵琶女的不幸遭遇深深打动,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悲从中来,为琵琶女,也为自己掬一捧失意之泪。明写众人眼泪,暗写不幸遭遇,进一步深化“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主题。
九、虚实相衬
实,正面写,直接写,写眼前所见所闻;虚,侧面写,间接写,写想象中的所思所想。
李煜《虞美人》中,实景虚景交相辉映。一面写眼前之景,“春花秋月”“小楼昨夜又东风”;一面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故国不堪回首”“雕栏玉砌”“朱颜”,对照之下,让人顿生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最后集中到一个“愁”字上,真实而又深沉!
柳永《雨霖铃》中,上片写的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已经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而又不得不别的心情;下片是对别后生活的设想,着意描绘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全是虚写。读完下片再看上片,便会理解实景实事的深刻内涵了,“都门帐饮无绪”“无语凝噎”,意在表现词人在分别时对心爱的人的深厚的感情,难舍难分。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赤壁的险要形势是实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词人亲眼所见;火烧曹营是虚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词人的想象。二者相互衬托,是谓虚实相济。 姜夔《扬州慢》中,上片“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写的是词人想象中的扬州昔日繁华的图景,是虚景。“尽荠麦青青”写的是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景,两幅虚实相济、对比鲜明的图景中自然寄予了词人昔盛今衰
的感慨。下片则虚写杜牧的“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实写扬州著名的景点二十四桥,返照出今日扬州是何等的凄清、荒凉。综观全词,有虚有实,有景有情,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颇有身临其境之感。
十、以景衬境
李白《蜀道难》写蜀道的难行,第一段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西游何时还?”句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切的境界。“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山空。”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这里诗人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的烘托了蜀道之难。
十一、以景衬情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长亭送别》【端正好】)
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创设了萧瑟悲凉的意境:蓝天白云,黄花堆积,西风渐紧,北雁南飞,霜林染醉。但一个“泪”字,使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反衬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四色山围中,一鞭残照里。(王实甫《长亭送别》【收尾】)
张生远去,莺莺含情凝望,夕阳里偶尔又见征马,随即又隐没,只留下一片寂静,烘托出莺莺怅然若失的心境。
衬托·对比·渲染·烘托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
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对比和衬托都有对照的意味,都是通过对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进行对照来完成。但是,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例一、
《白 梅》 王 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题: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乐景与哀景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例二、
《谢亭送别》唐代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结合本诗,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参考答案: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
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得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例三、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用貌似欢乐喜庆的场景,表达一种悲哀凄凉的情绪.用梦境来反衬现实。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梦境写得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显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便越显得今日处境的凄凉,“恨”的含意便表达得越充分。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 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例一、
孟浩然《早寒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首诗写寒秋时节诗人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产生的思乡的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 写出深秋时节的景象。木叶渐脱,北雁南飞,北风呼啸,渲染出秋天寒冷,凄飒的气氛。诗人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事物从正面极力描写秋寒,这是渲染的手法。
例二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深秋的萧杀凄凉景象,颔联写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这种景象使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形象地表现出来。这些景物描写是从侧面着意,用笔墨于景物,实则形象地衬出诗人的思想情感的,是烘托手法。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营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
像上面孟浩然《早寒有怀》先渲染出一幅秋天寒冷凄飒的氛围,再通过这种氛围烘托出诗人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先渲染一种沉郁悲壮、萧条涌动的浓重悲凉的氛围,再以这种氛围烘托内心的情感。
例三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问:上片的景物描写对下片中所提到的周公瑾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上片写大江,写江山如画,写多少豪杰,特别是“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的描写,渲染了场面的雄伟壮丽的同时,为下片写对周瑜的建立功业之情感抒发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渲染,是意象描写对意境营造而言;
烘托,主要是景物之描写对情感抒发的烘托。
对比和衬托则是两个对立或相近的意象之间的关系。
例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雨望花 崔涂
细雨满江春水涨,好风留客野梅香。
避秦不是无归意[注],一度逢花一断肠。
注:避秦,即逃避秦末乱世。此指逃避唐末乱世。
古人论诗有“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哀情”之说,意思是用萧条凄凉的景物来抒写欢愉的心情,或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悲伤的心情。这首诗属于哪种表现手法?为什么?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此诗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春雨知时,蒙蒙飘洒,弥漫江面;春风吹来,到处散发着野梅的芳香。纵使眼前好景迷人,好风留客,却只能更加触起诗人细雨春潮般的思乡之情。
古典诗词中的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学案(二)
学习任务:
1、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2、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问:诗人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情感的?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
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4、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整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睛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土不闻鸿雁言,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沈郎:诗人的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
词的上片运用什么手法?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试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
2、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3、诗歌上片通过“寒山”矗立、大地空旷以及“秋空”碧澄等场景,来衬托(正衬出)鹰意气飞扬的形象,为下片个人期待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情怀的抒发做了铺垫。
4、这首诗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首句写的是“衾枕冷”,这其实就是因为下雪夜冷。冻醒后抬头看见窗外很亮,这也是因雪所致。末一句写听到的“折竹声”,更是写出夜雪之大,雪压断了竹枝。全诗从触觉、视觉、听觉多角度侧面描写,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5、乐景、哀情相衬,其哀伤之情更深(“乐景写哀”1分)。“风压轻云贴水飞,乍睛池馆燕争泥。”作者先用简笔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画图”1分)。春日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天气初晴,衔泥新燕正软语呢喃。面对良辰佳景,作者却用沈约之典,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与万物盎然形成反差,更显弱不禁风。(画面展开,结合作者情况分析2分)
古诗词诵读节奏的划分有哪些方法
1、古诗词诵读节奏的划分有哪些方法?( )
a 、按音节 b 、按语意 c 、按偏旁 d 、按字数
A 、ab B 、abc C 、abd D 、abcd
2、“关关雎鸠”这句诗按音节该怎么划分节奏
A 、关关/雎鸠
B 、关关/雎/鸠
C 、关/关雎鸠
D 、关关雎/鸠
2、“在河之洲”这句诗按音节该怎么划分节奏
A 、在河/之洲
B 、在/河之/洲
C 、在/河/之洲
D 、在河/之/洲
2、“窈窕淑女”这句诗按音节该怎么划分节奏
A 、窈窕/淑女
B 、窈/窕淑/女
C 、窈/窕/淑女
D 、窈窕/淑/女
2、“君子好逑”这句诗按音节该怎么划分节奏
A 、君子/好逑
B 、君/子好/逑
C 、君/子/好逑
D 、君子/好/逑
3、“床前明月光”这句诗按音节该怎么划分节奏(
A 、床前/明/月光
B 、床前/明月/光
C 、床/前明月/光
D 、床/前/明月光
3、“疑是地上霜”这句诗按音节该怎么划分节奏(
A 、疑是/地/上霜
B 、疑是/地上/霜
C 、疑/是地上/霜
D 、疑/是/地上霜
3、“举头望明月”这句诗按音节该怎么划分节奏(
A 、举头/望明/月
B 、举头/望/明月
C 、举/头望/明月
D 、举/头/望明月
3、“低头思故乡”这句诗按音节该怎么划分节奏(
A 、低头/思故/乡
B 、低头/思/故乡
C 、低/头思/故乡
D 、低/头/思故乡
) ) ) )
4、“家住金陵县前” 这句诗按音节该怎么划分节奏( )
A 、家住/金陵/县/前
B 、家住/金陵/县前
C 、家/住/金陵/县前
D 、家/住金陵/县前
4、“嫁得长安少年” 这句诗按音节该怎么划分节奏( )
A 、嫁得/长安/少/年
B 、嫁得/长安/少年
C 、嫁/得/长安/少年
D 、嫁/得长安/少年
4、“回头望乡泪落” 这句诗按音节该怎么划分节奏( )
A 、回头/望乡/泪/落
B 、回头/望乡/泪落
C 、回/头/望乡/泪落
D 、回/头望乡/泪落
4、“不知何处天边”这句诗按音节该怎么划分节奏( )
A 、不知/何处/天/边
B 、不知/何处/天边
C 、不/知/何处/天边
D 、不/知何处/天边
5、“朝辞白帝彩云间” 这句诗按音节该怎么划分节奏( )
A 、朝辞/白帝/彩/云间
B 、朝/辞/白帝/彩云间
C 、朝辞/白帝/彩云间
D 、朝辞白帝/彩云/间
5、“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句诗按音节该怎么划分节奏( )
A 、千里/江陵/一/日还
B 、千/里/江陵/一日还
C 、千里/江陵/一日还
D 、千里江陵/一日/还
5、“两岸猿声啼不住” 这句诗按音节该怎么划分节奏( )
A 、两岸/猿声/啼不/住
B 、两/岸/猿声/啼不住
C 、两岸/猿声/啼不住
D 、两岸猿声/啼不/住
5、“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句诗按音节该怎么划分节奏( )
A 、轻舟/已过/万重/山
B 、轻/舟/已过/万重山
C 、轻舟/已过/万重山
D 、轻舟已过/万重/山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衬托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衬托手法有如下几种。
一、用衰败之景衬托愁苦之情
随事迁、情随景迁,面对衰败、萧飒之景,人们通常会引发出伤感愁绪。诗词中常用衰败、萧飒之景来烘托人的这种愁苦、伤感之情,景物带上作者的感*彩。我们来看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第四年,友人去世、四川内乱,社会一片黑暗。杜甫沿江东下,到达夔州。为排遣郁闷,杜甫抱病登高,吟得此诗。
首联写了急风在高天中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不停哀号;深秋了,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一只鸟或许是因食物少或许是跟鸟群失散,在急风中不停地盘旋。颔联写森林茫无边际,落叶在秋风中萧萧而下,长江滚滚而来,奔流不息。作者写出了夔州满目苍凉的恢廓秋景,衬托出作者的羁旅之愁、孤独之感。这种愁苦像落叶、流水一样排遣不尽,驱赶不绝,为下文作者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流落他乡的伤感作了铺垫。
二、用美好之景反衬愁苦之情
诗词中为了突出人的痛苦、哀愁,有时也用令人愉悦的情景来作衬托,借助情景的不协调形成鲜明的反差,达到强化人的愁苦之情的意图,以欢悦之景写愁苦之情更加凸显人之愁苦。我们来看李煜的词《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后主亡国入宋后所作。字面上写了往昔的繁华:游上苑时的浩大声势,和煦的春风,皎洁的月光,鲜艳的花朵。作者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过去繁华生活的梦境来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越能反衬出梦醒后悲哀的浓重;对旧时繁华的眷念越深,就越能反衬出亡国后的凄凉。
三、用衰败之景衬托人的昂扬、欣喜之情
衰败之景通常引起人的愁苦之情,但诗词中也时常有写面对这样的景引起与愁苦相反的心情,通过景情的反差来达到强化昂扬、欣喜之情的目的的诗词。我们来看陈羽的《从军行》: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这是一首写风雪中行军的诗。前两句写从军的将士面对的极为恶劣的环境。莽莽的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冻泥纷纷裂开了,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树梢被狂风折断。后两句写在这样恶劣的风雪中行军将士不但没有退缩,而且举着成行的红旗,吹着横笛正在向山峰行进。环境越是恶劣,越能反衬出士兵们高昂的士气,无所畏惧、一往直前的精神。如果是风和日丽、山清水秀的环境便难现行军将士昂扬的士气和无畏的精神。
四、用美好之景衬托欣喜之情
好之景通常给人愉悦的感受,诗词中也常用美好的景物来烘托美好的心情。我们来看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写了钱塘湖早春之景。西湖水涨,春水满湖、水色天光,白云和湖面的波澜连成一片。黄莺抢着向阳的暖树来一展它圆润的歌喉,燕子啄泥衔草筑新巢。西湖边到处是绿毯似的嫩草,平坦修长的白沙堤两边垂杨拂堤。人们在大好春光中骑马游玩。当时作者在杭州任刺史做了一些足以*的政绩,在政事之余常到西湖一带游赏,面对早春的西湖,作者的欣喜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西湖勃勃生机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五、用动作衬托人物的心理
我们来看张籍的《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寓情于事,借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行动细节表达了远在他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书信写好放入信封封好似乎已经将要说的话说尽了,但当捎信人就要上路时,却生怕信里漏掉什么重要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作者没有直叙浓重的乡思,而是通过“封”后又“开”这一动作传达出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衬托手法有如下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