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把握发展的中心地位。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是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前进的。**同志总结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指出“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同志强调,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同志指出,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把发展放在中心位置,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把握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我们的中心任务。我国近代的历史和当今世界的现实都清楚表明,经济落后就会非常被动,就会受制于人。如果我们经济发展慢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会遇到极大困难。所以,我国经济能不能加快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问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充分调动和切实保护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把握发展,要尊重规律、讲究效益。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只追求GDP的发展。发展要遵循发展的客观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国际经济正处在产业结构朝着技术、知识、服务密集的方向发展的新的调整时期。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确保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发展目标;才能切实推动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确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才能应对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切实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确保在国际分工中取得有利地位。
把握发展,关键是要抓住机遇。形势逼人,不进则退。目前我国人口已经超过13亿,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加,人民群众对进一步改善生活的期待很强烈,需要靠加快发展来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如社会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贫困人口还有相当的数量,一部分群众生活还相当困难,有效需求不足,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关系群众生活质量的科教文卫事业发展滞后等等,都必须通过科学发展来解决。在国际竞争中,我国还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巨大压力。所以,必须抓住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总体稳定、国内加快发展的各方面条件具备的有利时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持续较快的发展势头,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理论内核,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的唯物史观,丰富深化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反映了时代进步潮流和历史前进方向,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创新。科学发展观的一切内容都贯穿以人为本的要求,都把以人为本作为逻辑起点。科学发展实质上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与其他发展观最根本的区别。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才能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灵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握以人为本的深刻含义。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主张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回答了发展 “归谁所有”的问题。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归人民共享,三者的统一构成了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
把握以人为本的实践要求。做到以人为本,就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把握什么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局部的、不平衡的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是物质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其他方面的发展就缺乏物质条件。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没有政治建设,就不可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没有一个以健全法制为保障的发展环境,其他建设就不可能顺利进行。文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没有文化建设,就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就不能形成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主流精神。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没有社会建设,就不能形成促进其他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
把握什么是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各个环节的发展要有机衔接,各个阶段各个步骤的发展要良性运行。要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形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辅相成、协同并进的发展格局,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的增长格局和城乡、区域协调互动的发展机制,形成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与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有机统一的经济体制,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使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把握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可再生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长期的历史进程,必须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要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把握统筹兼顾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同志提出了统筹兼顾的方针。1956年,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的方针就是统筹兼顾,各得其所”。他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两条腿走路”、“各业并举”、“综合平衡”等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同志坚持统筹兼顾的重要方针,并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提出新的要求,如强调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同时要处理好先富与共富的关系;要鼓励沿海先发展,同时要统筹两个大局等。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同志坚持和发展了统筹兼顾的方针,提出要处理好关系现代化全局的12种关系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围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五个统筹”的要求,使统筹兼顾成为推动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十七大把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赋予这一重要方针和原则更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对我们党关于统筹兼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尤其是改革开放新鲜经验的科学总结,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
把握统筹兼顾的方法论意义。统筹兼顾,就是要把发展看作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过程,用辩证的、历史的和实践的观点把握发展,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经济社会系统各个基本要素之间是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社会各个因素、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普遍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是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运动,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事物发展总是从不平衡到相对平衡、再到不平衡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经济发展规律表明,经济发展尤其是大国经济发展,尤其要求处理好发展的均衡与非均衡的关系问题,既保持速度,又保持稳定,既抓住主要矛盾、实现重点突破,又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如果离开了协调有序、兼顾各方,就是畸形的、片面的发展,甚至会出现停顿和倒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阐述经济社会发展时,不仅强调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而且强调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的反作用。因此,任何社会的发展过程,都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过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断相适应的过程。只有以普遍联系、统筹兼顾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发展问题,才能不断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人与自然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统筹兼顾,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现实途径。
把握如何做到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要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坚持统筹兼顾,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和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初中科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体现
教研前沿2011年3月8日
初中科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体现
文/张军军
摘要:现代科学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内容。而人文精神表现的是对人的尊严、命运的追求和关切。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因此科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维护、
关键词:科学教育;人文精神
一、什么是科学教育
现代科学教育被认为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的,因而是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同时也
在中小学这样的基础阶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一般说来,
段进行的科学教育不是为了培养科学家而进行的教育,而是为了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的提高他们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的系统教育
科学教育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探活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索未知、发现真理、掌握方法,而且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
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疑、
二、科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体现1.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岗位,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感情、有差异的学生,面对的是这样特殊的“人”的群体。那么,教师
怎样的心态去面对这个复杂的群体呢?教师如用什么样的方式、
何教育好下一代呢?
2.教师的人文精神首先,教师的工作不能没有人性的光辉,教师的教育工作要向“人”回归。有价值的教育,一定要触摸到学生的心灵,获得学生的认同。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用爱感化他们,用美德来占据学生们的心灵。
其次,教师要对自己严格要求,提高素养,要不断地为心灵“除尘”,自省、自爱、自重。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有底气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才能是学生心服口服,增强教育效果。
第三,教师要具有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教师的创新的个性品质主要表现在:兴趣广泛、言谈自由、开放;自信,好奇心强、性格活泼开朗,具有幽默感;能接受新事物,不因循守旧;乐于与他人交流意见;热爱有个性的学生。
第四,教师要具有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在教育教学和管理的过程中,教师不可能完全照搬别人的经验,也不可能完全套用自己以往的经验。
教育可以是诗意的。教育并不仅仅是风花雪月的吟唱,教育更是一种人文的情怀。一名学生一旦具有了诗意的情怀,他便会
热爱生活、尊重生命、完善自我,会让自己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
人文修养,会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灵。
近几年来,教师的工作压力普遍较大,因此,广大教师要保持身心健康,放宽心态,用宽容与淡然来面对五味的教学生涯。
3.科学教育中教师人文精神的体现第一,教师的工作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身体和心理健康、劳动和生活,对学生全面负责。品德、
第二,教师的工作应当坚持正面教育,启发诱导的原则。对学生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从全方位考虑,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充分
不允许体罚和变相体发挥榜样的作用。切忌工作方法简单粗暴,
罚等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发生。
第三,教师应热爱、尊重学生,但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四,教师的所有工作都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生理心
思想实际、个性差异以及社会、家庭影响,提出不同的教理特点、
育要求,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
第五,教师应事事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严格要求自己,增强道德修养,起到表率作用。
第六,教师应当坚持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开展集体活动,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培养学生树立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形成良好的班风,充分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
第七,教师的工作应积极开拓创新。当前,随着新一轮的教育改革的实施,教师应当不断加强学习,形成新的教育理念。教师应坚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优秀的班集体。
参考文献:[1]张敏.人性迷失与理性遍寻[D].科学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博
2004.士论文,[2]廖东阳.论中学物理教育中人文精神的体现[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余姚马渚初级中学)
!!!!!!!!!!!!!!!!!!!!!!!!!!!!!!!!!!!!!!!!!!!!!!!!!!!!!!!!!!!!!!!!!!!!!!!!!!!!!!!!!!!!!!
也谈儿童英语教育
文/李婧
英语是一种语言,是跟汉语一样建立在相应文化背景下的
交流工具,而两种文化背景的“相隔万里”,注定我们的孩子对英语的习得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英语教育工作者,除了如**总理所说的爱心和耐心是必备条件之外,能为孩子搭起一座通往英语世界的桥梁分外重要。这里我的本职工作经验出发,根据从教八年的观察和心得,谈一谈学龄前儿童的英语教育。
学龄前儿童,指2周岁、3周岁、4周岁和5周岁。这几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家长和教师在教学或辅导中需要了解什么,就借用下面的文字简要说明一下。
一、2周岁
这个年龄的幼儿家长多半是70末或80后,家长本身多半是独生子女。无论是由于自身经历还是国际环境使然,家长们对孩子的英语学习关注越来越早。他们的想法是: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何为“起跑线”,殊不知,如果办法不得当,阻碍孩子语言习得自然发展,反而导致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在孩子开始学说话的年龄同时学说两种语言是可行的,这一点从其他三个国际家庭的孩子身上可以发现。他们现在对中英两种语言的使用和理解都和单语家庭的孩子一样,完全没有混淆的现象,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大脑的发展健全,对语言的习得和理
56
新课程学习
科研活动应体现的科学精神分析
问:试分析与你的研究方向相关的某一科研项目或科研活动应体现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支配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创造性活动的理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征。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
本人的专业是制浆造纸工程,主要研究印刷包装材料与印前图文处理。
彩色印刷在当今社会中运用是非常普及的,但是在印刷过程中容易出现偏色,所以本人参与了“POSTSCRIPT印刷控制条的开发与评估”这个科研项目用来检测印刷品的色彩偏差以及印刷质量。本人认为在研究过程中,体现了以下科学精神:
(1)求实精神
旧有的印刷控制条有些仅是监控制版过程的质量,有些仅是监控印刷过程的质量,而且很多都不是数字化文件,不适应现在的生产流程。科学须正确反映客观现实,改善已有印刷控制条的不合理处势在必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实验性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通过反复的试验,检测POSTSCRIPT印刷控制条的准确性、合理性以及实用性。 (2)理性精神
科学活动须从经验认识层次上升到理论认识层次,或者说,有个科学抽象的过程。为此,必须坚持理性原则。即保证知识条理性的逻辑理性;保证知识精确性的数学理性;保证知识可靠性的经验理性。在本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严格遵循制版和印刷质量控制理论,以保证研究结果的逻辑性、精确性和可靠性。
(3)怀疑精神或批判精神
要勇于质疑传统、权威,坚持真理,敢于向其挑战。旧有的印刷控制条有些是国际知名的,权威性很高,但是在实用过程中仍有不足之处。改善这些不足之处,以适应现代社会需要,正是本项目的宗旨所在。
(4)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科学的生命,科学活动的灵魂。相对于旧有的印刷控制条而言,运用计算机语言来编写印刷控制条是一种创新性的行为。POSTSCRIPT语言具有设备独立性,且与大多数输出设备兼容。使用POSTSCRIPT语言设计印刷控制条,比较容易对设计的程序进行编辑和修改,且程序较为精简明了。相对于绘图软件,使用POSTSCRIPT语言设计的印刷控制条,其精确度非常高。
(5)协作精神或团队精神
由于现代科学研究项目规模的扩大,须依靠多学科和社会多方面的协作与支持,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所以在本项目的研究过程中,也是依靠了计算机、印刷等学科和社会多方面的协作与支持。
在研究过程中,整个团队坚持了以上科学精神,顺利完成了本科研项目,取得了不错的成果。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工作,让我体会到科学精神在科研活动中的指导性以及重要性。
初中科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体现
科教论坛
。m…蝴讹。而意蔫卷叠盈乏蘧翟盈I
china印ucatIon{nnovatlon
HeraIc一一i_一‘●矗=丘■■‘一一-
初中科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体现
王仲尼
(浙江省诸暨市浣江教育集团浣江中学
浙江诸置
311
800)
摘要:初中科学教育在新课改的教育模式下出现了全新的发展变化,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学生自身素
质的培养,而就需要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充分体现人文精神。本文从科学教育教材辅助资料和课堂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上,浅谈初中科学教
育中人文精神的体现。关键词:人文精神科学教育
33.5l中图分类号:G6
初中教育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ol(c)一0209一ol
向,从一个模型制作到整个实验过程的规
由于自然科学在自身教育内容上的限
制,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一般都是针对科
2在科学教育的课堂上充分体现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体现仅仅依靠教材以及辅助资料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而人文精
划、设计、操作和实验报告的完成,都体现
出初中科学教育模式的转变,也体现出教育高素质人才的客观要求,而这个过程无疑也是充分体现出人文精神的一种有效方式,因此,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而这种实验的探究以及实验的过程可以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包括课下,走到社会上,真正去感受这种科学探索的过程,例如,在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相关学习
学概念、科学公式、定律等其他相关问题的
探讨,在注重科学性的同时,忽视了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在情感、价值、人生态度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人文关怀。这种传统上
神本身的形成就是人们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以及自我节制实现的过程,因此,其实现
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人文精神跟科学
的科学教育模式实际上是有所欠缺的,在教育效果的实现j二失去了平衡,实际上也没有体现初中科学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因此,在初中科学教育过程中体现人文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精神相比其充分体现了人自身的价值,因此在具体的措施安排上要充分体现出人文精神的特点。
2.1科学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就初中学生的科学教育而言,其在课
1在初中科学教育教材辅助资料上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
教科书是进行我国针对在校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最为重要和基本的
堂上所进行的研究跟实际中科学家所进行
的研究毕竟还是有所区别的,由于很多实
过程中,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去对当地水资源的利用进行调查,在学生在课余时间去
环保局、水利局等相关部门进行数据上调
验其探索过程可能花了科学家毕生的经
历,但是现在学生在小小的实验室里几分
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实验数据获得的来
之不易,同时学校以及老师也要给予足够
课程资源,是教师进行授课和学生学习所必不可缺的重要工具。因此,在对初中科学
教育过程中注入人文精神,首先必须要从
钟就能实现,这样单纯的实验会让很多学
生有种错觉,认为实验结果的获得实际上是很容易很平常的,这就失去了对科学的正确认识,而且科学实验几乎不可能是一
的帮助,让学生可以充分的融入科学探索
的过程之中,并发掘人文精神。
2.3概念.规律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科学中的概念、规律都是经过一代代科学家不懈努力,长期研究的结晶,每一个
概念都是非常严谨的,如讲“氧化反应”的
教材所需资料着手,在内容编排上适当的加入合教学内容相关的人文素材,增加人
文气息。
次成功的,很多实验都是结果了成百上千
的实验才能够得以成功,在这个过程科学
例如,在对九年级学生物理教学中,就。焦耳”这个功的单位进行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在教材之外增加对著名科学家焦耳生平事迹的介绍,包括他艰难的求学经历、将毕生的精力都献身于科学
家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是无法想象的。但是这些内容从单纯的实验结果、公式、数据
以及理论上是看不出来,学生在单纯在学习科学理论的过程中,要么会认为科学知
概念时,对于“物质跟氧的反应叫氧化反
应”和“物质跟氧气的反应是氧化反应”。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义完令不同,从中就
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概念的严密性。而科学
规律中除了严密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能感受到一种规律之美,如学习元素周期
事业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对学生在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上的一种熏陶。从这个方面看过去,在教材中还介绍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包括牛顿、爱迪生、达尔文、道尔顿、伽利略、居里夫人等多位外国科学家,这些科学家在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经历或者说在科学发现上所做出的贡献,都可以体现出比较有价值的人文精神-而同时通过
对沈括、李时珍、钱学森、李四光,邓稼先,
识的获得很容易,要么就会觉得科学研究者都是天才,却无法体会出他们百折不挠、顽强不服输的精神,可这些内容恰恰都是
人文精神的最好体现。
所以说,只要充分的了解科学知识从研究、发现、认知以及到人们所熟知的令过程,才能真正对科学知识有深刻的掌握和了解,同时也可以实现对人文精神的体现。
这个过程就需要学生对科学史的充分了解。以欧姆定律为例,这是目前电学上一个
表的探究过程众,学生发现小小一张元素周期表竟然包含了自然界中的所有元素,并且各元素都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在固定的位置中,使之感受到自然界的神奇,体会到学习中的一种科学之美,并对门捷列夫
产生由衷敬佩。
综t所述,科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需要科学教育工作者多方位挖掘教材中涉及的人文因素,进行科学史的
渗透,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形成良好的
袁隆平等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生平事迹、优
秀品质以及科学成就的介绍,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都可以
最基本的定律之一,但是由于当时并没有
电压,电阻之类的概念,同时也没有合适的工具,从1800年发现电流,再到l820年发现
起到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
此外,针对科学教育在教材上体现人文精神而言,除了在对教材辅助的资料上进行人文精神内容上的编排,还可以比较直观的利用各种图片,插图来进行体现。这
电磁感应,直到1826年才发现电流定律,中
间经过了漫长的实验和探索过程,这就说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让学生切实感受科学之美,感受科学的人文精神,这是我们作为一个科学教育者的重要职责。
明一个未知规律的发现,不管在现代人的眼中看起来是多么的平常,在当初都是要
付出无比艰辛的过程。学生只要通过对这
参考文献
【1】张建玉.论生物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
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
些图片包括各种实验过程演示、科学现象以及原理、数据图表等等,这些图片首先就知识内容的体现上比较直观,比较容易被
学生所理解,同时这也属于对课本知识的一种延伸和拓展,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些科学历史的掌握和熟知,才能真正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发掘出人文精神。2.2科学探索过程中的人文精神
科学教育的过程其大部分都是对科学知识进行实验和探究的过程,从理论学习
到对理论进行实验的证明和探究,是目前
【2】艾慧,苗娜.科学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
的必要性分析【J】.青年科学,2010(7).13】谭蕾.浅议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J】.科技信息,2009(15).
还能够让学生在画面中感受到人文精神,实现人文精神跟科学精神之间的结合。
我国初中科学教育的一个全新的发展方
万方数据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ChlnaEducatIonInnoVatIonHera}d
209
初中科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体现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王仲尼
浙江省诸暨市浣江教育集团浣江中学,浙江诸置,311800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2011(3)
参考文献(3条)
1.谭蕾 浅议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09(15)2.艾慧;苗娜 科学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2010(07)
3.张建玉 论生物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期刊论文]-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rdsta201103190.aspx
民族精神的体现
守 望 精 神 家 园
——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
北大荒学校 李宁
红旗渠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时代建成的,被林州人称为“生命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林县历史上是个“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穷山区。自明朝正统元年起,到1949年全国解放这514年中,在林县这一小块土地上,曾发生过自然灾害100多次,因大旱绝收就有30多次,其中发生人吃人的惨境,就有5次。民国初年,任村桑耳庄有位叫桑林茂的老汉,为了全家能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吃上一顿饺子,天不亮就到离家十几里的黄崖去担水,由于人多、泉水小,等了一天才接满一担水。而在腊月才刚娶进家门的新媳妇,在家等着老公公担水回来煮饺子,左等右等不回来。等到天黑才终于在半路迎到了挑满水回家的老公公,天黑山路不好走,小脚一滑,一桶水全洒在了地上。大年初一的早上,人们发现了上吊自杀的新媳妇??这一桶水摧毁了这一家人对于生活的全部勇气和希望。
就是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特定的环境中,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担着被撤销职受处分的风险,排除万难,下定决心要修建红旗渠。
任羊成——当年红旗渠工地上的除险队长,为我们讲述了当年修渠的故事。他在上工地之前,总要把自己的铺盖捆起来,他还有个小本子,把平时他借别人的东西都记在上面。有次他的这个秘密被工地总指挥长马有金发现了,问他是不是想开小车当逃兵。任羊成说:“咱干的是啥活,有多危险,万一哪一天粉身碎骨,我的东西也现成,把这四两套子,往棺材里一放就行了。”
在林州,只要是65岁以上的人,可能都修过红旗渠,大家不讲任何条件,不叫任何困难,一心一意修建红旗渠。民工们住山崖、山洞、席棚,每逢下雨,外边大下,里边小下。由于长期睡在石板上,地下潮湿而且又凉,很多人都得了关节炎,还仍然坚持在工地。民工们从家带口粮,每人每天1斤多粮食,吃不饱肚子,很多人都得了浮肿病。为了填饱肚子,只能靠上山采野菜,下河捞河草充饥。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孕育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在建党日当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在红旗渠最险要的路段青年洞上高唱国际歌,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红旗渠精神虽然是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但它的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核心,也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体现。红旗渠精神渊源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突出地体现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作风和品格。红旗渠精神既充满了中华民族的豪情壮志,又倡导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体现了当今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和追求。
弘扬红旗渠精神,对于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们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需要抵御的诱惑也非常多,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弘扬红旗渠精神,做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永远保持自强不息、奋斗拼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