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2011级针灸推拿学(涉外) 学号:11211069
姓名 :丁然然
弓形虫诊断学研究进展
【摘要】 :
弓形虫人体感染越来越多, 刚地弓形虫感染诊断的快速和特异是发现和治疗 此病的关键。 本文对病原学、 免疫学和核酸等弓形虫检测技术及其最新的研究进 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
弓形虫,诊断,病原学,免疫学,核酸检测,发展与展望
【 Abstract 】
The number of people infected with Toxoplasma has increased in recent years ,so quick and specific detection of Toxoplasma gondii infection is crucial to the control of the disease .This paper summaries techiques to diagnose T. gondii ,such as the etiological and immunological diagnosis of Toxoplasmosis and detection of Toxoplasma nucleic acid , as well as advances in the latest research on this pathogen.
【 key words】
Toxoplasmosis ; diagnosis ; immunology ; nucleic ; acid-based technique ; review.
【正文】
刚地弓形虫 (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专性细胞寄生原虫 , 具有广泛的宿主 群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 引起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2002年统计, 估计有 6亿多人口受威胁, 近 3亿弓形虫感染者。 人类弓形虫病是胎儿先天宫内 感染,或因后天摄入经猫粪排出的卵囊污染的食物或含有包囊的肉而获得感染。 先天性弓形虫病较为严重, 常导致严重孕妇流产、 死胎或畸形等, 先天婴儿感染 常导致严重疾病及死亡。成人弓形虫感染多无明显临床表现而呈无症状带虫状 态, 但在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病人中 (如骨髓和器官移植的受者、 恶性肿瘤患者、 AIDS 病人和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等 ) ,是导致病人死亡的病原之一。此外, 弓形虫也可引起禽畜疾病,给畜牧业,尤其猪、牛饲养业带来了严重经济损失。 因此, 建立简便、 快速、 敏感的弓形虫诊断方法是有效治疗和控制弓形虫病重要 的措施。 但弓形虫病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 临床表现症状复杂多变, 诊断 较为困难, 对其有效地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任何疾病的合理治疗必须首先能明确 诊断,且强调早期、快速、准确的诊断,弓形虫病也不例外。本文对弓形虫病诊 断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 临床表现
人类对弓形虫普遍易感, 感染通常是无症状的, 但先天性感染和免疫功能低 下者的获得性感染常引起严重的弓形虫病。 目前分为以下两种:1) 先天性弓形 虫病。 感染弓形虫的初孕妇女, 可经胎盘血流将弓形虫传播给胎儿。 在孕前3个 月内感染,可造成流产、早产、畸胎或死胎,畸胎发生率高,如无脑儿、小头畸 形、 脊柱裂等。 受染胎儿或婴儿多数表现为隐形感染, 有的出生数月后甚至数年 后才出现症状。典型临床表现为脑积水、大脑钙化灶、脑膜脑炎和运动障碍等; 2) 获得性弓形虫病。 可因虫体侵袭部位和机体的免疫应答程度不同而呈现不同 的临床表现, 因而无特异性的症状与体征。 淋巴结肿大是获得性弓形虫病最常见 的临床表现, 多见于颌下和颈后淋巴结。 弓形虫还常累及脑和眼部, 引起中枢神 经损害, 如脑炎、 癫痫和神精异常。 弓形虫眼病以视网膜脉络膜炎为多见, 成人 表现为视力突然下降,婴儿可见手抓眼症。若累及心血管,可表现为心脏扩大、 心肌炎、 心包炎及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等。 临床上可以根据以上症状, 结合询问病 史,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弓形虫病,有条件可以为患者做进一步弓形虫检查, 来排除和确定患者是否感染弓形虫。
二、 流行病学诊断依据
弓形虫发育过程中的滋养体、 包囊和卵囊与传播和致病有关, 速殖子是主要 致病阶段, 而包囊内的缓殖子是引起慢性感染的主要时期。 卵囊在终宿主体内形 成, 随粪便排出体外, 人吃了被弓形虫成熟卵囊污染的食物, 或食入含弓形虫的 未熟脊椎动物肉和禽蛋类而感染。 孕妇在怀孕期感染弓形虫, 可经胎盘垂直传播 给其子女。 因此, 当疑似弓形虫感染者就诊时, 流行病学诊断依据主要有以下几 个方面:了解其职业、生活方式、卫生条件、经济水平和饮食习惯(有无生食肉 类或蛋类的病史) ;是否喂养猫、犬等宠物;家族及当地是否存在弓形虫病流行 情况。
三、影像学诊断技术
影像学诊断方法可克服病原学诊断存在的假阴性,脑弓形虫感染取材困难, 对患者损伤重等缺点, 其可定位检测, 创伤性极小等优点结合病原学或病理学有 利确诊, 因此在多种寄生虫病的诊断与鉴别上有其独到的价值。 目前常用方法有 B超, X线、 磁共振成像及同位素扫描等。 脑弓形虫病常见的典型CT (计算机 断层扫描) 表现为脑内钙化, 脑实质低密度及脑积水, CT平扫见颅内双侧大脑 半球散在多发斑片状低密度影, 有占位征象。 边界不清, 脑回呈 “指套” 样改变, 幕上脑室系统对称性变窄。 增强扫描病灶呈环状和结节状强化, 位于皮质和皮质 下区, 大小不等, 环壁不均, 近皮质侧环壁有向环内突出的小节影是特征性的C T征象。 也有学者认为, 皮质多发肉芽肿, 基底节有条索状或点状钙化或脑室周 围为主的双侧脑部对称性钙化影及脑积水征为弓形虫脑病CT特征。 而脑室周围 白质与皮质区不规则长T1、 长T2异信号区可伴脑积水, 认为是本病的MRI (磁共振成像)特征。张永举等 【 1】 等评估了艾滋病脑弓形虫脑炎的影像表现的 诊断价值, 其实验结果显示, CT和MRI对弓形虫脑炎是有效的诊断方法, 认 为MRI对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CT。 CT和MRI是首选检查, 当CT是阳性 结果时, MRI能够发现更多病灶, 即使CT不能显示存在的病灶, MRI仍可 显示出来, 因此MRI检出的病变率比CT更多、 更敏感和更全面, 没有检查盲 区, 更有利于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由于出现上述影像也可能是其他疾病所引起 的, 当患者出现上述影像学症状时, 可以考虑有弓形虫病的可能性, 但不能据此 作出诊断,最终确诊尚需结合病原学或免疫血清学检测结果综合判定。
四、传统检测方法
传统的弓形虫感染或弓形虫病诊断是以直接镜检、 滋养体分离法、 卵囊分离法和 包囊分离等病原学的检查方法, 此方法在过去近一个世纪弓形虫病诊断和预防中 曾起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病原学虽然是弓形虫感染的确诊方法但因弓形虫感染的 病理形态学无明显特征,只有经特异性染色,在组织中查见弓形虫速殖子 (缓殖 子 ) 、假包囊和包囊才能确诊,检查方法费时、费力,常常容易导致漏检。并且 随着弓形虫病发病率的下降以及临床症状的复杂性, 通过传统的病原学检查进行 确诊越来越困难。
五、病原学诊断
1组织学诊断 组织切片或体液涂片 (如脑脊液、羊水或支气管灌洗液 ) 查找 弓形虫速殖子 可以诊断弓形虫的急性感染。 但在传统染色的组织切片中查找速殖 子较为困难 , 使用弓形虫抗血清的过氧化物免疫酶标记法被证明具有良好的敏感 性和特异性 , 能够成功检测到 AIDS 患者中枢神经系统 (CNS)中弓形虫的存在。免 疫过氧化物酶法也适用于未固定或用福尔马林固定的石蜡组织切片 【 2】 。此外 , 还 可通过对脑脊液的离心沉淀或组织进行瑞氏 -吉姆萨染色涂片镜检。对炎症灶邻 近的组织囊肿用上述方法检查可进行急性感染和潜伏感染的诊断。
2涂片染色法 【 3】 。取急性期患者的腹水、羊水、脑脊液、骨髓液或血液等, 离心后取沉淀物作涂片。 也可采用活组织穿刺物涂片, 经姬氏染液染色, 镜检弓 形虫滋养体, 一般用于急性感染的确诊。 慢性感染一般通过银染色检查包囊壁和 PAS染色缓殖子确诊。 但常规染色方法常会造成虫体辨识困难, 轻度感染可能 出现假阴性结果,应反复检查,避免漏诊
3动物实验和细胞培养法 动物接种是一种最为经典、能直接确认病原体存 在的方法。孙新分别用小鼠腹腔接种和 THP-1细胞培养的方法对 30例孕妇羊水 进行病原分离比较 ,2组共分离出 6株弓形虫 , 提示细胞培养可作为先天性弓形虫 病早期病原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 4】 。 Chai 等成功地从 1例眼弓形虫病患者血液中 分离出弓形虫 , 成功传代 1年以上 , 并进行动物腹腔接种。 虽然这 2种方法结果可 靠 , 但敏感性低、耗时、易漏诊和难于实际操作。
4 生活史调查 弓形虫的整个发育过程需要两个宿主 , 猫科动物如家猫为 终末宿主 , 在终末宿主肠上皮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 , 而有性繁殖只限于猫小肠上 皮细胞内 , 有性繁殖即可在小肠上皮细胞也可在其他组织器官内进行。弓形虫对 中间宿主的选择性不强 , 无论哺乳类、 鸟类和人都可作为中间宿主 , 猫既可作为终 末宿主又可作为中间宿主。
六、免疫学检测方法
弓形虫病的免疫学诊断是一种更为敏感而且特异性强的检测方法, 作为辅助 手段弥补了其他检查方法的不足,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染色试验 (DT) 该方法是弓形虫病所特有的免疫血清反应诊断方法。 其原理是弓形虫在与阴性血清作用后仍能被碱性美蓝染液深染,但与阳性血清 (抗体) 作用后则不着色或着色很淡。 据此便可判断被检者血清中是否含有弓形 虫抗体。 该法的优点是特异性强敏感性高, 感染后数天即可出现这种抗体, 可用 于早期诊断;缺点是所用抗原为活虫,安全性差,辅助因子较难获得。
2、间接红细胞血凝试验(IHA) 其临床意义在于弓形虫病的IHA一 般在病后1个月左右出现阳性。血清抗体效价1∶64为既往感染,1:256可 能为近期感染,1∶ 1024为现在急性感染。IHA操作简便,敏感性高,适用 于现场检测, 可用以辅助诊断及作为流行病学调查和综合查病的方法; 缺点是重 复性差,致敏红细胞不稳定。
3、酶免疫技术 (EIA)
3.1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Indirect fluorescence antibodytest,IFAT)。 IFAT 有较高 的敏感性、 特异性和重复性 , 可用于测定 IgM 和 IgG 抗体。 IgM 出现较早 (感染后 第 7~8天 ), 持续数周至数月 , 偶有数年者。 如果 IgM 水平升高 , 提示近期感染。 Miller 等采用 IFA T 法检测经免疫组化和病原学分离的 28例阳性和 46例阴性者的血清 , 发现其敏感性达 96.4%、特异性为 67.3%【 5】 。但试验结果需用荧光显微镜观察 , 限制了该法的广泛应用。 IFAT 法可检测血清中的抗体 , 也可检测组织内的虫体。 但有抗核抗体的动物可出现假阳性 , 结果判定尚需有经验的人员 , 有一定的主观 性。
3.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 ,ELISA) 。可检测 抗弓形虫 IgM 、 IgA 、 IgG 、 IgE 抗体及 Cag 抗原 (循环抗原 ) 。 Carlier 等对 ELISA 和其他血清学方法诊断弓形虫病进行评价 , 认为该法是检测弓形虫抗体的一种可 重复的方法 , 易自动化和标准化。与染色试验 (DT)符合率高 , 且敏感性强。近年来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 , 重组抗原取代天然抗原作为诊断抗原 , 省去抗原制备 的繁琐过程 , 从而达到经济、特异和安全的目的 , 使血清学方法有了更广泛的应用 前景。国外许多实验室也有用重组抗原诊断弓形虫病的报道 , 如 Lecordier 等用重 组的致密颗粒抗原 (Dense granuleantigen,GRA),GRA1和 GRA6作为诊断用抗原 , 取得良好效果 【 6】 。国内贾雪梅等也建立了 GRA1基因的体外扩增方法。进一步 研究发现 GRA1与 GRA6-Nt 联合应用可使敏感性达 98%,GST-GRA6-Nt与 GRA1联合采用 ELISA 法可用于弓形虫病的血清学诊断 【 7】 。
3.3亲和素 -生物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ABC-ELISA)。
同 ELISA 相比 , 该法优点更为明显。 ABC-ELISA 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亲和素对 生物的高度亲合力 , 与导入生物素的酶分子密切结合 , 产生多极放大作用。国内外 资料显示 ,ABC-ELISA 比 ELISA 法的敏感性高 3~8倍 , 且该法显色更为清晰 , 能减 少假阳性率 , 为弓形虫微量抗原 /抗体的检测开辟了新路。
3.4免疫吸附凝集试验 (Immunoadsorption agglutina-tion as-say ,ISAGA) 。该 法整合了抗体捕获法和凝集试验方法。张述义等报道了检测弓形虫病 IgM 抗体 免疫吸附凝集试验 , 共检测孕妇 44例 , 总符合率为 93.2%,ISAGA的滴度较玻片 EIA 高 18倍 【 8】 。用 WHO 国际生物标准化实验室提供的抗弓形虫患者血清定量 测得其灵敏度为 0.08 IU/ml,且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等优点。 3.5抗体亲和度 (Avidity)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体亲和度指抗原、抗体间 结合的强度。 IgG 亲和度试验可用于确认既往或新近感染。 原理是基于测量特异 抗弓形虫 IgG 抗体亲和度 (功能亲和力 ) 。 在免疫刺激的演变中 , 抗体亲和力水平在 数周或数月内累积提高 ,IgG 亲和力水平的提高源于抗原驱使 B 细胞的选择处理 【 9】 , 结果导致抗原 -抗体结合位点的补充。 抗体与抗原的紧密结合是通过化学力如 氢键、静电力和范德华力来维系。在抗弓形虫 -IgG 抗体亲和度的酶联免疫吸附 试验中 , 尿素或其他的蛋白变性剂可用来拆分抗原 -抗体复合物。滴度不但反映尿 素抵抗和总 IgG , 而且还可通过检测未处理过的尿素和样品的光密度 (OD值 ) 比值 来定量。这种方法最初由芬兰的 Hedman 等使用 , 可用于确认患者的感染是发生 在 4~5个月前 】 10】 。 这对于怀孕动物最初的抗弓形虫 IgG 和 IgM 阳性试验十分有 用。但是 , 亲和度试验不能单独作为确证实验 , 目前尚无任何亲和度试验被美国 FDA 批准通过 【 11】 。
3.6免疫印迹技术 (immunity blotting test,IBT)。 又称 West-ern 印迹试验 , 是以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转移电泳、固相酶免疫试验联合应用的实验新技术。母 -
婴配对的 IgG 和 IgM 蛋白印迹试验是较为敏感的一种诊断先天性弓形虫病的新 技术。 血清学诊断新生儿先天性弓形虫病通常是检测婴儿血清 IgM 或 IgA 抗体。 母亲的 IgG 可以传给胎儿 , 因而即使婴儿血清中检出 IgG 也不能作出诊断。而母 体的 IgM 和 /或 IgA 也可能在分娩的过程中通过子宫传递给婴儿。 由于 IgM 和 IgA 的半衰期相对短暂 , 对于 IgM 阳性结果一般必须在 2~4 d后复查 , 而 IgA 阳性者须 在 10 d后复查。 此外在新生儿期 , 一些先天性弓形虫病新生儿可能 IgM 或 IgA 或 2者同时阴性。 Rilling 等报道用母 -婴配对的 IgG 和 IgM 蛋白印迹试验检测 175例婴儿 , 达到 67%(出生时 ) 敏感度和 96%特异度 【 12】 。当与其他血清学方法组合使 用 , 敏感性可达 78%(出生时 ) 、 85%(生后 3月内 ) 。整合传统的血清学方法 , 蛋白印 迹可于 3个月内检测到 94%的先天性感染。 IBT 可望成为高度敏感和特异的诊断 弓形虫病和区别感染期的有效方法 【 13-14】 。
4、免疫金银染色法 由电镜示踪技术发展而来的一种极为敏感、特异的细 胞化学和免疫组化技术。张阳根等用该法检测弓形虫抗体获得了满意效果 , 且与 IFAT 法比较 , 结果 2法测得值高度一致 【 15】 。
5、 乳胶凝集试验 (LAT) 以胶乳微粒作为载体的凝集反应。 陈雅堂等用 LAT 法检测 672份育龄妇女血清弓形虫抗体 , 阳性率为 3.1%【 16】 。 该法有较好的敏感性 和特异性 , 方法简便 , 判断结果快速 , 适于现场应用
6、放射免疫标记技术(RIA) 该方法是以放射性同位素为示踪物的标 记免疫测定方法,此技术具有灵敏度、特异性高,样品用量少,重复性强,测定 方法易规范化和自动化等优点, 但是因为此技术需要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安全保护 装置,此外在检测中需要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推广应用时,常受到一定限制。 Warren等 【 17】 首次将RIA应用于弓形虫的检测, 结果表明该技术是一项 简便、客观、精确、敏感的血清免疫检测技术。此外,还有人采用间接免疫荧光 抗体试验(IFA) 【 18】 、补体结合试验(CT) 【 19】 、胶乳凝集试验(LA) 【 20】 等方法检测血清弓形虫抗体抗原,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七、核酸检测技术
随着弓形虫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核酸检测技术在弓形虫检测领域得到迅速应 用, 避免了血清学免疫诊断不适用于免疫抑制患者如器官移植病人及艾滋病并发 的弓形虫感染,目前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技术。
1、核酸分子杂交 (Nucleic acid hybridization)Angel 等用 ABGTg7标记的探 针点杂交检测急性弓形虫脑炎患者的 DNA, 敏感度为 66.7%【 21】 。 Blanco 等用限制 性内切酶 HpaII 切割弓形虫 DNA 得到一些重复的 DNA 片段 , 通过点杂交 pTg4可以检测 80 pg的弓形虫 DNA 【 22】 。 Gajadhar 等用 32P 标记的 20个碱基的寡核苷 酸探针检测 SSU rRNA,也达到 1 ng
的检测水平 【 23】 。国内夏爱娣等首次应用 DNA 探针进行弓形虫病的病原检测 , 用 32P 标记弓形虫 DNA 与无脑儿、脑积水及死胎标本的 DNA 进行分子杂交 , 结果 7例中 5例阳性 【 24】 。
2、 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PCR 是一种非常敏感、 特异、高效、快速的检测方法 , 但检测结果的可信度不足 , 在提高特异性方面 , 除了 引物扩增靶基因特异及选择最优化的扩增条件外 , 还可通过“热启动”来减少引 物的非特异性结合。 由于 PCR 的 【 25】 高丰度 , 携带污染是造成 PCR 假阳性的主要 原因。这可通过设立阴性对照来查明 , 也可使用 dUTP/UDG酶法消除。对于假阴 性 , 可能 是存在 PCR 抑制 物 , 可 通过同时 扩增内 部阳性 对照 (Internal positive control,IPC) 来避免。通过 PCR 检测寄生虫 DNA 被认为是提高诊断 , 特别是产前
先天性弓形虫病的可靠方法。
2.1、 引物。常用的引物靶基因有 B1基因、 P30(SAG1)基因和 18 s rDNA, 均为所有弓形虫株里高度保守的 DNA 基因 【 27】 。 Ramzan 等针对这 3个基因分别 用前人已经使用过的引物 , 用同时对水及弓形虫感染者的眼房水进行扩增 , 结果发 现 B1基因能够检测到 50 fg(近似为 1个速殖子 ) 弓形虫的量 , 而 P30和 rDNA 引物 的敏感性均低于 B1基因 , 由此认为 B1基因最为敏感和特异 , 可作为弓形虫检测的 理想目的基因 【 28】 。
2.2PCR 类型。
2.2.1传统 PCR(Conventional PCR)。 198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 Burg 等 首先以弓形虫拷贝的 B1基因为靶基因 , 建立了弓形虫的 PCR 检测技术 , 可达到在 1×105个人类细胞中检测到 1个弓形虫的敏感性 【 29】 。 在 Romand 等的研究中 ,PCR 对于羊水检测的总体敏感度为 64.0%,阴性预测值为 87.8%,而特异度和阳性预测 值均为 100%【 30】 。
2.2.2巢式 PCR(NestedPCR)。巢式 PCR 由于需选用 2对引物 2次识别靶基 因 , 并进行 2次扩增 , 因此特异性和敏感性均高于传统 PCR 。国内王胜昌等根据弓 形虫 P30基因序列设计 2对引物 , 分别进行了 PCR 1次扩增和巢式扩增 , 结果提示 巢式扩增比 1次扩增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 用外引物进行扩增后 , 最低可以检测到 1 pg 的弓形虫 DNA 【 31】 。
2.2.3实时荧光定量 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FQ-PCR) 。实时荧光定量 PCR 为 PCR 技术的革命性进展 , 可同 时对核酸进行扩增及定量。通过定量分析 DNA 或 RNA 样本的拷贝数 , 准确检测 出样品中的基因数目 , 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前景。对于常规实验室来 说最为重要的是 , 实时 PCR 可从很大程度上减少假阳性的发生。 由于 PCR 产物的 检测和数据分析是整合在实时 PCR 仪上 , 没有开管的后处理过程 , 避免了潜在的 环境污染问题。 实时 PCR 也提供给临床医生对治疗效果的评估 , 且时间不超过 2 h【 32】 。 就技术方法而言 ,FQ-PCR 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 SYBRGreen Ⅰ染料 , 核酸染料 缚于双链 DNA 时能够极大地增加荧光值。通过分析溶解曲线和荧光数值就能够 对初始模板 DNA 进行定量。对于诊断目的 , 确定产物是最重要的 , 通过使用特异 的核酸探针来完成 ,PE/ABI研发使用的 TaqMan 技术是目前的主流 ,Lin 等建立了 以 B1基因的实时定量 PCR 检测弓形虫的方法 , 可以检测出含 0.05个速殖子的标 本 , 具有高度重复性 , 可用于分析包括全血、 羊水、 房水等组织在内的临床样品 【 33】 。 FQ-PCR 与巢式 PCR 比较 , 具有简便、快捷和假阳性低的特点 , 且能够精确得出虫 荷数 , 为临床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3、 DNA 探针
Blanco 等 【 34】 从弓形虫基因组 DNA 文库中筛选和分离出了 1个在基因组中有 近 1 000个拷贝的 440 bp 片段 , 采用缺口平移法用 32P~dCTP进行标记 , 以此为探 针可检测出 80 pg的弓形虫 DNA 。 Xia 等 【 35】 以 1.1 kb的克隆 DNA 片段为探针 , 应用斑点杂交法检测 , 结果显示同位素 32P 标记的该克隆 DNA 片段特异性很高 , 并能检测到 500 pg弓形虫 DNA,13例血液标本呈杂交阳性的病例中 , 只有 5例免 疫学检测为阳性。 推测斑点杂交阳性者正处于活动感染状态。 然而放射性同位素 标记的探针不便于推广 , 且有其固有的缺点和有害性。后来人们用非同位素标记 探针 , 将免疫学方法与 DNA 检测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 大大拓宽了 DNA 杂交法的 应用范围。 Ange1等 【 36】 将 5例疑有脑弓形虫的艾滋病人脑脊液标本的 DNA 抽提 物点到硝酸纤维素膜上 , 再用地高辛标记的特异性探针与之进行杂交 , 加底物显
色后发现有 4例呈阳性 , 而用同样的探针检测分枝杆菌或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感 染患者的脑脊液全为阴性。陈观今等 【 37】 通过 PCR 扩增弓形虫 RH 株 TGR4核酸片 段 , 扩增产物 778 bp片段经寡核苷酸层析柱纯化 , 用地高辛标记作为探针与待检 标本进行斑点杂交 , 结果该探针的特异性很好 , 并
能在待杂交液中检出相当于 1 pg水平的 DNA 。检测 23例怀孕 12~14周孕妇 , 阳 性 3例 , 其中一孕妇的外周血、绒毛组织及羊水均呈阳性。
4、基因重组蛋白
用基因工程的方法筛选出弓形虫某些主要蛋白基因 , 进行克隆表达 , 用单克 隆抗体进行鉴定 , 获得特异的融合蛋白作为弓形虫病诊断的特异抗原 , 用其进行 ELISA, 检测弓形虫特异抗体 , 可提高试验的特异性。 Suzuki 等 【 38】 用重组蛋白 P35抗原双夹心 ELISA 区分孕妇急性感染和既往感染。根据病史和综合检测 (染色试 验、常规 IgG 和 IgM ELISA、凝集试验 ) 结果 , 将试验血清分为 3组 , 第 1组为急 性感染血清 ; 第 2组为既往感染血清 ; 第 3组为含 IgM 抗体血清 , 用 P35-IgM-ELISA 进行检测。 结果第 1组 90%(18/20)为阳性 ; 第 2组全为阴性 ; 第 3组仅有 25%为阳 性。但所有的样品以常规的 IgMELISA 检测全为阳性。结果表明用 P35-IgM- ELISA 检测孕妇急性期感染较常规的 ELISA 特异 , 有望用于区分孕妇弓形虫病急 性感染和往期感染的诊断。 Lecordier 等 【 39】 分别以重组致密颗粒抗原 GRA1和 GRA6进行 ELISA, 各检测 100份弓形虫阳性血清和 98份阴性血清 ,GRA1-IgG ELISA的 阳性检出率较低 , 为 68%,GRA6-IgG ELISA 的灵敏度达 96%。 而综合两种检测结果 , 灵敏度可达 98%,认为可将 GRA6和其他一种 (如 GRA1) 或两种重组抗原合并建立一 种血清学试验用于弓形虫病的筛选。 Li 等将 P22、 P25、 P29和 P35四种重组蛋 白混合 , 建立了一种区分孕妇急性感染和既往感染的 ELISA 试验 , 其敏感性和特 异性分别为 90%和 97%。 Buffolano 等 【 40】 为了改进婴儿先天性弓形虫病的血清学 诊断方法 , 用 MIC2、 MIC3、 MIC4、 M2AP 、 AMA1和 SAG1共 6种重组蛋白进行 ELISA, 灵敏度达 97%,而用虫体抗原进行的免疫吸附凝集试验 +ELISA或酶联荧光试验 +ELISA的灵敏度仅为 29%。褚宏亮等 【 41】 利用重组抗原 P30和虫体粗抗原 ELISA 检测 30份感染弓形虫的兔血清 , 结果全为阳性。 重组蛋白的特异性明显高于粗抗 原。 近年来 , 研究人员发现嵌合重组蛋白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 , 同时这种大分子嵌 合重组蛋白比单一重组蛋白更容易吸附到微量板上 , 可 提高试验的灵敏度。 Beghetto 等 【 42】 利用基因工程方法 , 将 MIC2、 MIC3、 SAG1三种蛋白抗原区构建成 嵌合重组抗原 EC2, 将 M2AP 、 GRA3、 GRA7三种蛋白抗原区构建成嵌合重组抗原 EC3, 以 EC2和 EC3为抗原建立 ELISA, 用其检测孕妇和婴儿血清 , 并与虫体抗原建立的 酶联荧光试验和免疫吸附凝集试验做比较。 结果嵌合重组抗原 ELISA 的灵敏度明 显高于酶联荧光试验和免疫吸附凝集试验。 重组抗原不仅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 度而且还使弓形虫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向标准化迈出了一步。
综上所述,核酸分子杂交和 PCR 技术是疾病分子诊断的基本技术。随着分 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先进的分子诊断技术势必会广泛应用于疾病 的临床诊断中,其中 DNA 序列测定是疾病最直接、最准确的分子诊断技术,而 DNA 芯片技术将成为应用前景广泛的分子诊断技术。弓形虫病分子诊断方法具 有敏感、 特异、 高效、 快速、 定性或定量等优点, 但存在假阳性、 操作方法繁琐、 需专门仪器等缺点, 限制了分子诊断技术在基层和临床工作中的应用。 只有把弓 形虫病传统的病原学、 免疫学和分子诊断新技术结合起来, 取长补短, 弓形虫病 诊断方法才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合理选择弓形虫的诊断方法, 应该适应现有诊断资源, 适应不同病人的病情。
虽然弓形虫的诊断检测方法日新月异, 病原学诊断仍然是寄生虫病诊断的最可靠 依据;影像学是对难以获取病原诊断的一个很好的弥补;免疫学诊断简便易行, 快速、 微量、 特异; 基因诊断对免疫系统低下或丧失的患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 择。 新诊断技术的应用, 如实时定量PCR、 基因芯片等, 为诊断技术的规范化、 标准化,判定结果的客观化,临床现场检测的大规模化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永举,李宏军,赵旋.艾滋病相关性弓形虫脑炎的影像学诊断 [2] CONLEYFK,JENKINSKA,REMINGTONJ S.Toxoplasma go-ndii infection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Use of theperoxidase-antiperoxidase method todemonstrate Tox-oplasma in formalin fixed,paraffin embedded tissuesections[J].HumPathol,1981,12(8):690-698
[3] 李朝品.人体寄生虫学实验研究技术.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8.6.221-3
[4] 吕元聪.广西弓形虫病研究概况[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 1,14(4) :302-5.
[5] ]MILLERMA,GARDNERIA,PACKHAMA,etal.Evaluationofanindirectfl u-orescent antibody test ( IFAT ) fordemonstration of antibodies to Toxoplasmagondii inthe sea otter (Enhydralutris)[J].J Parasitol,2002,88(3):594-599.
[6] LECORDIER L,FOURMAUX M P,MERCIER C,et al.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 assays using the recombinantdense granule antigens GRA 6 andGRA1 ofToxoplas-magondii fordetectionof immunoglobulinGantibodies[J].Clin DiagnLab Immunol,2000,7(4):607-611.
[7]贾雪梅 . 弓形虫 GRA1基因的体外扩增、克隆及鉴定 [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 志 ,2002,18(3):17-18.
[8]张述义 , 魏梅雄 , 赵惠芬 , 等 . 弓形虫病 IgM 免疫吸附凝集试验 (ISAGA)的建 立 [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99,17(4):225-227
[9] KLARENVN,PEEKR.Evidence for a compartmentalized B-cell response ascharacterizedby IgGepitope speci ficity in human ocular toxoplasmosis[J].JImmunol,2001,167(11):6263-6269.
[10]HEDMANK,LAPPALAINENM,SEPPALAI,et al.Recent primaryToxoplamainfection indicated by a lowavidityof specific IgG[J].J Infect Dis,1989,159(4):736-739.
[11] LIESENFELD O,MONTOY A J G ,KINNEY S,et al.Effect oftesting for IgGavidity inthediagnosisofToxoplasmagondii infectioninpregnantwomen:expe-rience in aUSreference laboratory[J].J InfectDis,2001,183(3):1248-1253.
[12] RILLINGV ,DIETZ K,KREZAL D,et al Evaluation of acommercial IgG/IgMWestern blot assayfor earlypostnatal diagnosisof congenitaltoxoplasmosis [J].Eur J ClinMicrobiol Infect Dis,2003,22(3):174-180.
[13]HO-YENDO,CHAPMANJ,ASHBURND.Immunoblot-tingcanhelpthe
diag-nosis of oculartoxoplasmosis[J].Mol Pathol,2000,53(3):155-158.
[14]ROBERTG,BINISTIP,ANTONETTID,etal.Usefulnessofimmunoblottingand Goldmann-Witmer coefficient forbiological diagnosis of toxoplasmicretinochoroiditis[J].Eur J ClinMicrobiol Infect Dis,2004,23(1):34-38. [15]张 阳 根 . 免 疫 金 银 染 色 法 检 测 抗 弓 形 虫 抗 体 [J].上 海 免 疫 学 杂
志 ,1996,16(1):50.
[16]陈雅堂 , 刘约瀚 , 郑惠莲 , 等 . 重庆地区弓形体感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J].中 华传染病杂志 ,1988,6(4):225-227.
[17]Warren DG,Kendall S,Davida F.R adioimmunoassay for toxo-plasmosis [J].Infect Imm,1976,14(5) :1253-5.
[18]张述义,郑思明,张月丽.用直接凝集试验与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 测弓形虫的比较研究 [J].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1993, 1(02) :1-4. [19]于恩庶. 弓形虫病学 [M].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421-8 [20]裘丽妹,薛海筹,朱震霞,等.孔板法胶乳凝集试验检测弓形虫 抗体[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89, (1) :67-9
[21] ANGELS O,MATRAJT M,MARGARITJ,et al.Screening foractive toxoplas- mosis inpatients byDNAhybridizationwiththeABGTg7 probeinbloodsamples [J].J ClinMicrobiol ,1997,35 (3):591-595.
[22] BLANCOJ,ANGELS,MAEROE,et al.Cloning of repetitive DNAsequences fromToxoplasma gondii and theirusefulness for parasite detection[J].Am J
Trop MedHyg,1992,46(3):350-357.
[23] GAJADHARA,MARQUARDTW,BLAIRC.Development of amodel ribosomal
RNAhybridizationassayforthedetectionofSarcocystis andothercoccidia[J].
Can JVet Res,1992,56 (3):208-213.
[24]夏爱娣 , 顾允中 , 徐世杰 , 等 . 特异弓形虫 DNA 顺序的克隆及用于弓形虫病 的检测 [J].上海医学 ,1989,12(9):531.
[25] BASTIENP.Molecular diagnosis of toxoplasmosis[J].Trans R Soc Trop Med Hyg,2002,96(Sl):205-215.
[26] FARDEAU C,ROMAND S,RAO N A, et al. Diagnosis of toxoplasmic retinochoroiditiswithatypical clinicalfea-tures[J].AmJOphthalmol,2002,134 (2):196-203.
[27] BURGJL,GROVERCM,POULETTYP,etal.Directandsensitivedetectionof a pathogenic protozoan,Toxo-plasmagondii,bypolymerase chainreaction[J].J ClinMicrobiol,1989,27(8):1787-1792.
[28] RAMZAN N,LOFTUS E,BURGART L J,et al.Diagnosis andmonitoring of whippledisease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J].Ann Intern Med,1997,126
(7):520-527.
[29] ROMAND S,WALLON M,FRANCK J,et al.Prenatal diag-nosis using poly- merase chain reaction on amniotic fluidfor congenital toxoplasmosis [J].Obstet Gynecol,2001,97(2):296-300.
[30]王胜昌 , 谢建云 , 邵伟娟 , 等 . 弓形虫 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 ,2003,23(1):15-17.
[31] CLINMICROBIOL,BRETAGNE S.Molecular diagnostics in clinical parasitol-
ogy andmycology: limitsofthecurrent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 assays and interest of the real-timePCR assays[J].Infect,2003,9(6):505-511.
[32] LINMH,CHENTC,KUOTT,et al.Real-timePCRfor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Toxoplasma gondii[J].J ClinMicrobiol,2000,38(11):4121-4125.
[33]HO-YEN D O,JOSS A W,BALFOUR A H,et al.Use of th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to detectToxoplasma gondiiin hu-man blood samples[J].J Clin Pathol,1992,45(10):910-913.
[34]SCHOONDERMARK-V AN DE VEN E,GALAMA J,KRAA-IJEVELD C,et al.Value of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forthe detection ofToxoplasmagondiiin cerebrospinal fluid frompatients with AIDS[J].Clin Infect Dis,1993,16(5):661-666. [35]GUY E C,JOYNSON D H.Potential of the polymerase chainreac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activeToxoplasmainfection by de-tection of parasite in blood[J].J Infect Dis,1995,172(1):
319-322.
[36]HOMAN W L,VERCAMMEN M,BRAEKELEER J,et al.Identification of a 200-to 300-fold repetitive 529 bp DNA frag-ment inToxoplasma gondii,and its use for diagnostic and
quantitative PCR[J].Int J Parasitol,2000,30(1):69-75.
[37]REISCHI U,BRETAGNE S,KRUGER D,et al.Comparisonof two DNA targets for the diagnosis of toxoplasmosis byreal-time PCR using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hybridization probes[J].BMC Infect Dis,2003,3(1):7.
[38]JAUREGUI L H, HIGGINS J, ZARLENGA D,et al. De-velopment of a real-time PCR for detection ofToxoplasmagondiiin pig and mouse tissues[J].Clin Microbiol,2001,39(6):2065-2071.
[39]谢德华 , 朱兴全 , 崔焕粦 , 等 . 猪弓形虫病特异 PCR 诊断方法的建立 [J].中 国 兽 医 科 技 ,2005,35(4):289-293.XIE De-hua,ZHU Xing-quan,CUI Huan-lin,et al.Develop-ment of PCR assay for diagnosing swine toxoplasmosis[J].Chinese Journal of Veterina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35(4):289-293.(in Chinese) [40] CHAI JY ,LINA,SHINEH,etal.Laboratorypassageandcharacterizationofanisolate of Toxoplasma gondiifrom an ocular patient in Korea[J].The Korean
Journal ofParasitology,2003,41(3):147-154.
[41]MILLERMA,GARDNERIA,PACKHAMA,etal.Evaluationofanindirectflu-or escent antibody test ( IFAT ) fordemonstration of antibodies to Toxoplasmagondii inthe sea otter (Enhydralutris)[J].J Parasitol,2002,88(3):594-599.
[42] CARLIERY ,BA TD,DESSAINTJP,etal.Evaluationofthe 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and otherserological tests for the diagnosis of toxo-plasmosisJ].Bull WorldHealthOrgan,1980,58(1):99-105.
寄生虫论文
通过《人体寄生虫学》课程学习 谈谈如何防治寄生虫病的流行
院系:护理学院
班级:12涉护(1)班
教授:汤冬生
学生:
学号:
成绩:
摘要:寄生虫是指依附于其它生物体表或体内, 并以其它生物体为主要能量来源 及其以其它生物体作为生存繁衍重要环节的动物。 寄生虫寄生于人体会对人体造 成很大的伤害,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寄生虫病的防范与治疗。
关键词:寄生虫,危害,防治措施,治疗药物
寄生虫病是一些寄生虫寄生在人和动物的身体里所引起的疾病。寄生虫病是 世界上分布广、种类多、危害严重的一类疾病 。
寄生虫病能在一个地区流行,该地区必须具备完成寄生虫发育所需的各种条 件,也就是存在寄生虫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此外, 尚受生物因素、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当这三方面因素有利于寄生虫病传 播时, 在此地区才可有相当数量的人获得感染, 而引起寄生虫病的流行。 人体寄 生虫病的传染源是指有人体寄生虫寄生的人和动物, 包括病人、 带虫者和储蓄宿 主(家畜,家养动物及野生动物) 。作为传染源,其体内存在并可排出寄生虫生 活史中的某个发育阶段, 且能在外界或另一宿主体内继续发育。 例如感染多种蠕 虫的带虫者或患者从粪便排出蠕虫卵; 溶组织阿米巴带虫者可排出包囊; 虫卵或 包囊在排出时即有感染性,或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中发育到感染阶段(感染期) 。 感染阶段是指寄生虫侵入宿主体内能继续发育或繁殖的发育阶段。
一:影响寄生虫病流行因素
(一 ) 自然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雨量、光照等气候因素,以及地理环境和 生物种群等。 气候因素影响寄生虫在外界的生长发育, 如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于 在土壤中的蠕虫卵和幼虫的发育; 气候影响中间宿主或媒介节肢动物的孳生活动 与繁殖,同时,也影响在其体内的寄生虫的发育生长,如温度低于 15~16摄氏度 或高于 37.5摄氏度, 疟原虫便不能在蚊体内发育。 温暖潮湿的气候, 既有利于蚊 虫的生长、繁殖,也适合蚊虫吸血活动,增加传播疟疾、丝虫病的机会。温度影 响寄生虫的侵袭力, 如血吸虫尾蚴对人体的感染力与温度有关。 地理环境与中间 宿主的生长发育及媒介节肢动物的孳生和栖息均有密切关系, 可间接影响寄生虫 病流行。土壤性质则直接影响土源性蠕虫的虫卵或幼虫的发育。
(二 ) 生物因素:生活史的发育为间接型的寄生虫,其中间宿主或节肢动物的 存在是这些寄生虫病流行的必需条件
(三 )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科学水平、文化教育、医疗卫 生、 防疫保健以及人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等。 这些因素对寄生虫病流行的影 响日益受到重视。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和生物因素在某一个时期内是相对稳定 的, 而社会因素往往是可变的, 尤其随着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动, 并可在一定程度 上影响着自然和生物因素。经济文化的落后必然伴有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 式, 以及不良的卫生习惯和卫生环境。 因而不可避免造成许多寄生虫病的广泛流
行,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此,社会因素是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至关重要。 二: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
(一 ) 地方性 (二 ) 季节性 (三 ) 自然疫源性
三: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
寄生虫在宿主的细胞、组织或腔道内寄生,引起一系列的损伤,这不仅见于 原虫,蠕虫的成虫,而且也见于移行中的幼虫,他们对宿主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一)夺取营养(二)机械性损伤(三)毒性和抗原物质的作用(四)超敏 反应
四 :寄生虫的防治
有上述内容可知,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不容小觑, 在我国,寄生虫病曾经是 严重影响大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尤其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 多种寄生虫病 严重流行, 因此,防治寄生虫对我们来说成了首要的任务。
寄生虫的生活史因种不同 , 有的比较复杂, 寄生虫病的流行因素也多种多样, 在开展寄生虫病的防治过程中, 必须根据各地区, 以及各种寄生虫的具体情况 , 制订防治方案。 因此要达到有效的防治目的, 必须在了解各种寄生虫的生活史及 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规律的基础上, 制定综合防治措施。 根据寄生虫病的流行环 节和因素, 采取下列几项措施, 阻止寄生虫生活史的完成, 来控制和消灭寄生虫 病。
(一) 消灭传染源 通过普查普治带虫者和患者, 查治或处理储蓄宿主。 此外, 还应做流动人口的监测, 控制流行区传染源的输入和扩散。 在寄生虫病的防治中, 首要的是确定传染源。 对于动物传染源, 人们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措施, 限制圈 养动物的行动, 杀死动物以消灭传染源等。 但对人这个传染源就不能采取以上措 施了。 以药物治疗控制传染源是一个方面, 但更为经济有效的方法就是在传染源 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 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才能使人们意识到传染源 在寄生虫病传播中的作用。 最为常用的健康教育方法是通过报纸、 广播进行科普 知识的宣传, 张贴宣传画, 散发有关寄生虫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单等。 这些不同形 式的健康教育, 有利于提高传染源人群的卫生意识, 使其自觉地限制其行为。 寄 生虫病的传播与传染源的关系尤为密切。 因此, 针对传染源的健康教育内容也不 尽相同。 如通过粪口传播的土源性寄生虫病, 就要求不要随地大小便, 少去甚至 不去公共场所,以免传给更多的人。而对某些血液传播的寄生虫病 (如疟疾等 ) , 就要求患者防虫叮咬和不要献血。 加强作为传染源人群的健康教育, 在寄生虫病 的防治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粪便和水源的 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不喝生水,不吃生 食, 不吃没有熟的食物。 杀灭外环境中的病原体杀灭传播媒介及无经济价值的中
间宿主,加强肉类的管理和检验。 (三)保护易感者 加强集体和个人防护工作, 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改进生产方法和生产条件, 用驱避剂涂抹皮肤以防吸血节 肢动物媒介叮刺,对某些寄生虫病还可采取预防服药的措施。
五.中药治虫
(一)青蒿(疟疾等) (二)使君子(蛔虫饶虫病等) (三)槟榔(绦虫病,姜片 虫病,疟疾等) (四)南瓜子(蛔虫,绦虫,血吸虫等)等等
当发现人体感染寄生虫后,可根据医嘱用以上或其他中药来进行驱虫杀虫, 但是服用中药时一定要遵医嘱, 不能擅自开药吃药, 以防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对 人体造成伤害。
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应该动员动员广大群众乃至全社会积极参与才能搞好。 所以必须加强宣传, 让广大群众和各级领导耳闻目睹寄生虫病对人民健康和经济 发展的危害、通过对寄生虫生活史的宣传,增加群众预防寄生虫病的科学知识, 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和防病意识。 这样才能开展群防群治, 并巩固和提高寄生虫 病防治工作的效果。
在汤老师的带领下, 学习了半学期 《人体寄生虫学》 , 了解到寄生虫的形态、 生活史、诊断、流行情况、诊断以及防治原则,这些都是使我受益终生的知识。 老师上课时态度认真严谨教学, 但是我觉得也有不足的地方, 所以我提出以下意 见:1. 上课提问时最好把顺序打乱, 因为按照宿舍提问有弊端, 就是那些提问过 的宿舍有侥幸心理, 提问过就不会在看书了。 2. 我觉得课下应该布置点作业, 提 高大家的积极性和自主动手能力。 以上是我向老师提出的意见, 希望老师能考虑 考虑。最后,再次向老师说一声:老师,您幸苦了!
参考文献:中国健康教育 2000年第 16卷第 4期 ;
《人体寄生虫学》第三章;
《常用中药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 ;
《寄生虫病诊断与治疗》
医药星期三《忽略小细节易感染寄生虫》
《医学与哲学》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寄生虫论文
通过《人体寄生虫学》课程学习—— 谈谈如何防治寄生虫病的流行
摘要:通过对寄生虫的生活、传播、与宿主的关系和对人体的危害等,来对寄生虫病 的流行进行防治, 了解寄生虫的生活史, 深入掌握寄生虫所引起的疾病, 控制寄生虫在人群 中的传播, 加强宣传力度, 让更多人认识到寄生虫的危害, 来达到寄生虫病在人群众的消失。 关键词:寄生虫,传播,因素,防治原则
人体寄生虫学主要研究人体寄生虫的结构、实验诊断方法、流行分布情况和防治措施, 诠释寄生虫的生存繁殖规律、 寄生虫与人体之间的关系。 它主要包括医学蠕虫学、 医学原虫 学和医学节肢动物学三个部分,以预防、控制和消灭寄生虫病,保障人类身体健康为目的。 寄生虫是一类危害人体健康的低等动物, 具有动物的基本特性, 但由于经历了漫长的适 应寄生环境的过程, 在不同程度上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尤其在营养和空间方面对宿主具 有很强的依赖性,所以寄生虫是动物界中一个特殊的类群。
1、 寄生、寄生虫与宿主
在自然界中,不同物种之间构成复杂而多样的关系,其中凡是两种不同的共同生活在 一起的现象均称为共生。依照共生共生双方利害关系的不同,可以吧共生分为三种类型。 1、 1 互利共生
互利共生是指双方均受益的共生关系,
1、 2 共栖
共 栖是指 两种生物 生活在 一起 , 对一方 有利 , 对 另一方 也无害 , 或者对 双方都 有利 , 两者分开以后 都能够独立生活。
1、 3 寄生
寄生即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 住场所,这种生物的关系称为寄生。
2、 寄生虫寄生的特点
2、 1 多寄生现象
人体同时有 2种以上虫种寄生, 称为多寄生现象。 人体内同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 的寄生虫感染是比较常见的现象。 同时存在的不同种类的寄生虫之间也地相互影响, 它们之间常常出现相互制约或促进,增加或减少它们的致病作用,从而影响临床表 现。例如蛔虫与钩虫同时存在时,对蓝氏贾弟鞭毛虫起 抑制作用 ;而短膜壳绦虫寄 生时有利于蓝氏贾弟鞭毛虫的生存。
2、 2 幼虫移行
一 些寄生 于动 物体的 蠕虫的 幼虫在 人休 皮肤及 各器官 中移行 或为机 体组 织包围 而引起的疾病 。又称蠕蚴移行症。呈世界 性分布。人并非这些寄生虫适 宜的寄主,故 这些幼虫在人 体内不能发育成熟。幼虫通 过口或皮肤侵入人体并在体内移 行,受侵组 织产生局部病 变并引起全身性过敏反应 。 幼虫仅在皮肤组织游走的称 为皮肤幼虫移行 症,可引起皮 肤损害。在体内游走的,称为内 脏幼虫移行症,可侵犯胃肠、 肝、肺、 眼、中枢神经 系统等,并出现相应的症状。
2、 3 异位寄生
指在常见寄生 部位外的器官 或组织内的寄 生,引起异位 病变 (ectopic lesion) 。如 卫氏并殖吸虫 正常寄生于肺部,但也可寄生于 脑等器官或组织,这可归为异 位寄生。 日本血吸虫虫 卵正常应沉积在肝、肠,但 也可在脑、肺等处发现。由 这些虫卵引起的 损害可视为异 位损害。这些异位寄生或异位损 害增加了临床诊断复杂性。
3、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
(一)夺取营养
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生长、 发育和繁殖所需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宿主, 寄生的虫数愈多, 被 夺取的营养也就愈多。 如蛔虫和绦虫在肠道内寄生, 夺取大量的养料, 并影响肠道吸收功能, 引起宿主营养不良;又如钩虫附于肠壁上吸取大量血液,可引起宿主贫血。
(二)机械性损伤
寄生虫对所寄生的部位及其附近组织和器官可产生损害或压迫作用。 有些寄生虫尤其个 体较大, 数量较多时, 这种危害是相当严重的。 例如蛔虫多时可扭曲成团引起肠梗阻。 棘球 蚴寄生在肝内, 起初没有明显症状, 以后逐渐长大压迫肝组织及腹腔内其它器官, 发生明显 的压迫症状。 另外, 幼虫在宿主体内移行可造成严重的损害, 如蛔虫幼虫在肺内移行时穿破 肺泡壁毛细血管,可引起出血。
(三)毒性和抗原物质的作用
寄生虫的分泌物、 排泄物和死亡虫体的分解物对宿主均有毒性作用, 这是寄生虫危害宿 主方式中最重要的一个类型。 例如溶组织内阿米巴侵入肠粘膜和肝时, 分泌溶组织酶, 溶解 组织、 细胞, 引起宿主肠壁溃疡和肝脓肿; 阔节裂头绦虫的分泌排泄物可能影响宿主的造血 功能而引起贫血。 另外, 寄生虫的代谢产物和死亡虫体的分解物又都具有抗原性, 可使宿主 致敏, 引起局部或全身变态反应。 如血吸虫卵内毛蚴分泌物引起周围组织发生免疫病理变化 -虫卵肉芽肿, 这是血吸虫病最基本的病变, 也是主要致病因素。 又如疟原虫的抗原物质与 相应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 沉积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 在补体参与下, 引起肾小球肾炎。 以及刺球蚴囊壁破裂,囊液进入腹腔,可以引起宿主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4、 寄生虫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4、 1 传染源
传染源 (source of infection) 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 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4、 2 传播途径
人体寄生虫的感染途径和方式主要有下列几种:
经口感染 多种寄生虫的感染期可以通过食物、饮水、污染的手指、玩具或其他媒介经 口进入人体,这是最常见的感染方式。如蛔虫、鞭虫、蛲虫、华支睾吸虫、猪囊尾蚴等。
经皮肤感染 有的寄生虫是其感染期主动地经皮肤侵入人体,如土壤中的钩虫丝状蚴、 水中的血吸虫尾蚴以及疥螨、 蠕形螨等直接侵入皮肤。 有的寄生虫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媒介 的刺叮经皮肤进入人体。如蚊传播疟原虫、丝虫、白蛉传播利什曼原虫。
自身感染有的寄生虫可以在宿主体内引起自体内重复感染, 如短膜壳绦虫的虫卵可在小 肠内孵出六钩蚴, 幼虫可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 在小肠内寄生的猪带绦虫, 其脱落的孕节由 于呕吐而逆流至胃内被消化, 虫卵由胃到达小肠后, 孵出六钩蚴, 钻入肠壁随血循环到达身 体各部位,引起囊尾蚴的自身感染。
逆行感染蛲虫在人体肛周产卵, 虫卵可在肛门附近孵化, 幼虫经肛门进入肠内寄生部位 发育至成虫。
经胎盘感染 有些寄生虫可以随母血,通过胎盘而使胎儿感染,如弓形虫、疟原虫、钩 虫的幼虫等。
此外, 有的寄生虫可经呼吸道, 如卡氏肺孢子虫; 如阴道滴虫经阴道; 如疟原虫经输血 等途径进入人体。
4、 3 易感人群
1、对某种传染缺乏免疫力 , 易受该病感染的 人群。当人群免疫人口相对 减少时 , 如新生儿的增加 , 集体免疫力减低 , 人群易感性高 ; 反之 , 则人群易 感性低 , 集体免疫力高。
2、对传 染病病 原体缺 乏特异性 免疫力 , 易 受感染 的人群 。人群 中易感 者 多 , 则人群 易感性 高 , 容易发 生传染 病流行。 人群对 传染病 的易感 性是可 变的。造成 人群易感性增加的因素有 :新生儿增加 , 易感人口的输入 , 免疫人 口 减少和 死亡 , 免疫 人口的 免疫力降 低等。 造成人 群易感 性减少 的因素有 :预 防接种 , 传 染病流 行后 , 隐性 感染后 等。判断 某一人 群对某 种传染 病易感 水 平的高 低,可 从该病 以往在人 群中流 行情况 ,该病 的预防 接种情 况及对 人群进行该病 抗体水平检测结果而定。
5、 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包括温度、湿度、雨量、光照等气候因素,以及地理环境和生物种群等。气候因素影 响寄生虫在外界的生长发育,如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于在土壤中的蠕虫卵和幼虫的发育; 气候影响中间宿主或媒介节肢动物的孳生活动与繁殖,同时,也影响在其体内的寄生虫的 发育生长,如温度低于 15~16摄氏度或高于 37.5摄氏度,疟原虫便不能在蚊体内发育。 温暖潮湿的气候,既有利于蚊虫的生长、繁殖,也适合蚊虫吸血活动,增加传播疟疾、丝
虫病的机会。温度影响寄生虫的侵袭力,如血吸虫尾蚴对人体的感染力与温度有关。地理 环境与中间宿主的生长发育及媒介节肢动物的孳生和栖息均有密切关系, 可间接影响寄生 虫病流行。土壤性质则直接影响土源性蠕虫的虫卵或幼虫的发育。
(二)生物因素
生活史 的发育为间接型的寄生虫,其中间宿主或节肢动物的存在是这些寄生虫病流行 的必需条件,如我国血吸虫的流行在长江以南地区,与钉螺的地理分布一致;丝虫病与疟 疾的流行同其蚊虫宿主或蚊媒的地理分布与活动季节相符合。
(三)社会因素
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科学水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防疫保健以及人民的生 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等。这些因素对寄生虫病流行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一个地区的自然因 素和生物因素在某一个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而社会因素往往是可变的,尤其随着政治经 济状况的变动,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自然和生物因素。经济文化的落后必然伴有落后 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不良的卫生习惯和卫生环境。因而不可避免造成许多寄生虫 病的广泛流行,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此,社会因素是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至关重要。
6、 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
(一)地方性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分布常有明显的地方性。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气候条件,如多数 寄生虫病在温暖潮湿的地方流行且分布较广泛; 与中间宿主或媒介节肢动物的地理分布有 关,如吸虫的流行区与其中间宿主的分布有密切关系,又如黑热病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 与媒介昆虫白蛉的分布也在长江以北地区有密切关系;与人群的生活习惯有关,如猪带绦 虫病与牛带绦虫病多流行于吃生的或未煮熟的猪、牛肉的地区,华支睾吸虫病流行于习惯 吃生鱼或未煮熟鱼的地区;与生产方式有关,如钩虫病常流行于用人粪施肥的旱地农作物 地区。
(二)季节性
寄生虫病的流行往往有明显的季节性。生活史中需要节肢动物作为宿主或传播媒介的 寄生虫,此类寄生虫病的流行季节与有关节肢动物的季节消长相一致,如间日疟原虫的流 行季节与中华按蚊或嗜人按蚊的活动季节一致; 又如人源性黑热病与中华白蛉活动的关系 一致。其次是人群的生产活动或生活活动形成感染的季节性,如急性血吸虫病常出现于夏 季,人们因农田生产或下水活动接触疫水而感染血吸虫。
(三)自然疫源性
在人体寄生虫病中,有的寄生虫病可以在脊椎动物和人之间自然地传播着,称为人兽 共患寄生虫病 (parasitic zoonoses) 。在原始森林或荒漠地区,这些寄生虫可以一直在脊 椎动物之间传播,人偶然进入该地区时,则可从脊椎动物通过一定途径传播给人。这类不 需要人的参与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具有明显的自然疫源性。 这种地区称为 自然疫源地。寄生虫病的这种自然疫源性不仅反映寄生虫病在自然界的进化过程,同时也 说明某些寄生虫病在流行病学和防治方面的复杂性。
7、 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1)消灭传染源:治疗病人和带虫者、普查普治、查治或处理保虫宿主
(2)截断传播途径:注意个人卫生及饮食卫生、控制和消灭中间宿主、 加强粪便管
(3)保护易感者:普及卫生知识、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及不良的饮食习俗
8、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措施
8、 1、 提高学生上课兴趣
兴趣:指兴致 , 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 动的意识倾向。 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 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 兴趣 以需要为基础,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 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 这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 响,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8、 2、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有自信的孩子,才想把事情做好。做好了自然就会产生兴趣。所以提高学生的自信, 首先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这是树立学生自信的根基, 而且要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成功的机会, 另外要教会学生取得成功的方法,让学生具备获得成功的能力。
8、 3、 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创新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作为职校的学生,培 养他们的动 手能力尤其重要。脑指挥着手使用一种物质的手段去作用另一种物质,从而引 起客观事物的变化,而手在执行过程中会遇到新问题、新情况,于是将其反馈于脑,推 动 人脑提出新思路、新方案,最后又为手的动作导航。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食源性寄生虫病。 姜培珍,施爱珍,朱珍妮。食 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及控制措施。上海食品药 品情报监督研究, 2009 年 6 月总第 98 期。
寄生虫论文-彭思敬
通过《人体寄生虫学》 课程学习
------谈谈如何预防登革热的流行
如何预防登革热的流行
彭思敬 13涉护一班
[摘 要 ]登 革 热 (dengue fever , DF) 和 登 革 热 出 血 热 (dengue haem . 0rrhahakic fever, DHF) 是由登革热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两 种临床类型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 DF 的临 床特征为高热, 剧烈头痛, 肌肉、 骨关节痛, 皮疹, 浅表淋巴结肿大, 白细胞减少,可有血小板减少,病死率低。 DHF 临床表现为高热, 出血及休克, 血小板减少, 血液浓缩, 病死率高。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 医学信息化,建立最佳 DF/DHF防治模式,加上大量的健康教育, 能够有效预防登革热的流行。
[关键词 ]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健康教育;最佳模式;医学信息化
一、中国登革热流行概况
从 1978年暴发 DF 以来,目前只在我国南方沿海广东、广西、海 南、 台湾省四省发生流行。 前几次大流行的特点是出现突然、 来势猛、 传播快.经 2~3年流行后消失较快。但 90年代以来的流行,其流行 程度明显减弱,但地域扩大了。本病流行季节与媒介伊蚊消长有关, 多在高温多雨的夏秋季。我国大陆 DF 病例主要集中在 3~ 11月份, 7~9是高峰。海南省全年都有病例,高峰在 7~10月。
病例的年龄分布除与暴露蚊媒的机会相关外, 亦受人群免疫水平 的影响。在地方性 DF 流行区,由于长期受病原体显性、隐性感染的 结果, 人群获得性免疫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表现在低年龄组发病率高。 而在输入性流行区,因人群 DF 获得性免疫低下或无,故对登革病毒 普遍易感。 统计分析我国不同年代及不同病毒型别流行时的年龄组发 病率,高发年龄组均在 10~39岁组 [1]。流行时多有明显的家庭聚集 性 [2]。 1990年以来,江苏、河南、江西、浙江、湖南、黑龙江及辽宁 共报告了 13例 DF 病人,为输入性病例 [3]。尤其在夏季蚊媒存在时。 对这类病例应立即进行有效的医学隔离,因为解放前浙江省、江苏、 江西、上海及湖北等地发生过 DF 流行 [4]
二、传播媒介的确定
通过大量蚊媒调查研究, 从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体内多次分离出 登革热病毒 1— 4型 (DV1— 4) ,且与流行病学的调查资料相关。从而 证实该蚊种在我国是传播 DF 的主要媒介。
埃及伊蚊属于家栖蚊种, 嗜吸人血, 主要在室内和积水容器中孳 生繁殖,也有在屋前、房附近的小积水容器中生长。白纹伊蚊孳生于 庭院小积水容器,如盆、坛、罐、盆景、花瓶、啤酒瓶、罐头盒、瓦 片积水和塑料膜积水。植物容器:包括树洞、竹简、叶腋以及芭蕉叶 等积水。天然石穴、岩洞、人工石穴、水泥池等。特殊容器:包括废 旧轮胎、汽油桶、基建工地积水等复杂的孳生环境。该蚊主要野栖, 但也飞入人房吸血。
几项实验研究表明 [5], 致倦库蚊可自然感染 DV , 且感染后有传播 能力,但比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显著为低。尽管如此,有时 DF 流行 区优势蚊种却为致倦库蚊 [6],因此不能忽视其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云南省尽管一直没有 DF 病例报告,但分布有白 纹伊蚊,已自西双版纳地区捕捉的自纹伊蚊分离到 I)3和 D4 型病 毒. 24个县、市人血清中登革补体阳性率为 10. 91%,并且在恒河 猴、猪、棕果蝙蝠、猎狗等动物血清中查到登革抗体。分析认为该省 存在登革病毒的自然循环 [7]。因此在防止 DF 扩散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 影响流行的因素
(一)伊蚊的密度 流行区的伊蚊密度与发病率呈正相关。 由 此 要 及 时 定 时 、 定 点 掌 握 三 个 指 数 :1、 布 雷 图 指 数 (Breteauindex, BI)(检查 100所房屋有伊蚊幼虫孳生的容器数 ) , 当 BI 为 10左右时。有传染源传入可以引起散发病例; BI 为 20时,发 病就显著增加;若能控制在 5以下,则可控制本病的流行。
2、 房屋指数 (伊蚊幼虫阳性容器户数的百分率 ) ; 3、 容器指数 (伊蚊幼虫阳性容器的百分率 ) 。
气温与降雨量及孳生地数量又直接影响伊蚊生长繁殖及病毒在 蚊体内的复制。 周围环境中各种被丢弃的包装用塑料制品、 罐头盒和 旧轮胎等积聚的雨水,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大
量使用的贮水容器, 均为媒介昆虫提供了理想的孽生场所, 为伊蚊地 理分布的扩大和种群密度的升高提供了条件。在夏秋季,气温高,降
雨量多,孳生地数量增加,蚊虫的密度也急剧上升.可促使流行区发 病率直线上升。
(二) 、 人口密度及人口的迁移 人口密度愈高, 易感者也愈多。 既增加了传播病毒的机会,又增加带病毒者,因此发病率也愈高;通 过人员交往可把疫区病原体传到非疫区, 使这些地区出现病例, 甚至 发生流行。 1980年广东乐昌发生的 DF3型流行,其首发病例是从疫 区海南探亲归来发病后引起的 [8]。
(三) 、 媒介昆虫的输入随着国际交往频繁。美国、日本、澳大 利亚、菲律宾等国陆续报道发现从飞机、轮船、汽车等交通工具查出 携带入境的虫媒。此外,新媒介的传入可使一个地区的 DF 流行病学 发生改变 [9]。因此对媒介伊蚊的传入的危害性应引起注意。
四、控制的最佳模式
WHO于 1995年提出了预防和控制 DF /DHF 的全球对策, 它包括 5项内容:(一) 、社会和部门参与的综合性媒介控制; (二) 、建立以监 测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包括以 l}缶床和实验室为基础的早期流行监 测、媒介控制和控制项目的监控和评价; (三) 、建立应付突发或散发 流行的计划; (四) 、从专业技术、管理和现场角度建立和培训监测、 实验诊断、病例管理和媒介生物学和控制的队伍; (五) 、媒介控制研 究,包括媒介生物学和控制、与疾病关系、控制项目的设计和管理, 以及社会、经济可行性和费用效益分析。在 DF 防治控制工作中,我 国经历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台湾将 DF 列入台湾颁布的 (传染病 防治法 >法定管理的三类甲种传染病之一 [10]。台湾卫生署和环境保护 署于 1988年 12月成立 DF 防治中心. 制定了 “登革热防治计划” (1989年 2~6月 ) 和 “登革热防治中程计划” (1990年 4月~1994年 6月 ) , 由于努力清除蚊虫孳生地. 并在病媒密度较高的地区, 实施综合性防 治,进行生物及化学防制等措施,控制了疫情。
海南省总结创造了“社区参与、健康教育、环境制约”适合国情 的最佳控制模式 [11]。即:1、社会参与:指政府部门参与.即市 (县 ) 、 乡 (镇 ) 、村 (居 ) 委会的干部及学校的领导参与,起政府职能作用。 2、 健康教育:在知晓 DF 对人类危害的基础上, 着重宣传教育 “三句话” , 即(1) 、 DF 是由埃及伊蚊传播的。 (2) 、传播 DF 的蚊子就长在水缸
及小积水容器中。 (3) 、每 3~5天清洗水缸,清除或倒置小容器就可 以控制埃及伊蚊,预防 DF 。社区内的健康教育,由专业医师培训乡 (镇 ) 、 村 (居 ) 委会有关干部及学校领导。 村 (居 ) 民由该村干部具体负 责,分片包干,挨家挨户送宣传画,宣讲防病知识。学校由校长或班 主任向学生宣讲. 学生再向家人及邻居宣传, 充分发挥各种渠道的宣 传作用。 3、环境制约:要求村 (居 ) 民每隔 3~5天刷洗水缸,翻盆倒 罐.或者水缸养鱼。村 (居 ) 干部监督.并长期坚持。该模式在加拿大 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的资助、省政府重视下,在结束研究工作 4年 后. 1998年 11月随机抽查 525户,发现 24个容器有伊蚊幼虫, BI 为 4、 6;调查 407人.仍有 86. 73%的村民知晓预防 DF 的知识。说 明该模式方法简单易行.效果持久,既经济又不污染环境。这也与 WHO 提出的策略相吻合,现正推广。
五、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建立
随着政府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日益重视, 愈来愈多的人力、 物 力、财力和新技术不断融人到农村疾病防治工作中。因此,需要我们 在对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 传播和疾病负担等相关信息作出快速反应 的同时,对寄生虫病健康教育干预措施的覆盖率、依从性、接纳度和 受影响程度等进行正确的评价和效果反馈 [12]。农村地区寄生虫病健 康教育的效果评价可分近期、 中期和远期。 近期评价指标包括寄生虫 病防治知识及格率、态度正确率、防治价值观正确率等;中期评价指 标包括寄生虫病查病和化疗依从率、 防护率等; 远期评价指标包括寄 生虫病感染率、急性发病例数、晚期病例患病率等。所选择的评价指 标应尽可能量化,并且数据要求可靠、准确、特异性和灵敏性高;对 难以量化的重要指标,也应在充分理解其反映健康教育效果的基础 上,结合其它干预措施的实施、现场监测和调查结果等加以量化。 健康教育是一项有组织、 有计划的系统工程, 目前国内文献报道 较多的是健康教育干预模式/7y 法的研究或效果,尚缺乏对寄生虫 病健康教育过程的系统研究和评估, 包括传播者、 信息源、 传播方式、 受众、效果评价方法与指标等等。因此,开展并加强这方面的探索与 研究, 将对推进我国的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 理论价值。
参考文献
[1] 阚飙.中国登革热的流行及对临床研究的建议 [J].中国媒 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1997, 8(2):152— 156.
[2] 赵惠霖,罗庆洪,沈柱章. 1978年佛 IlJ 市石湾镇登革热 流行的调查报告 [J]中华医学杂志, 1981, 61(8):466. [3] 张海林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国际会议简介 [J].国外医学 (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 , 2001, 28(2):73— 76
[4] 崔君兆编著.中国登革热 [M].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防疫站, 1983, 3— 25.
[5] 李雪东,赵桂芳.致倦库蚊实验室传播登革病毒的研究
[J].中华微生物与免疫学杂志. 1985, 5(4):247.
罗庆洪,林镇城,郝瑞峰,等.致倦库蚊传播登革热研究 [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993, 14(2):67.
[6] 潘志明,刘树国,丘季春,等.广州市 1990年登革热流行 特点分析 [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1992, 3:369. [7] 张海林,自登云,龚正达.云南省登革热流行病学调查分 析 [J].地方病通报, 1999, 14(3):50— 54.
[8] 邵焰,江丽芳,叶嗣颖.登革热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0, 12(6):365— 8.
[9] 卢志坚.一起传入北纬 25。地方的登革暴发流行 [j].公 共卫生与疾病控制杂志, 1984, 3(3):39.
[10] 行政院卫生署.传染病防治法 [M]. 1999
[11] 黎正伦,赵治国,王传滋.环境与社区登革热的控制效果 和分析【 j].海南医学, 2000, 11(4):4— 5.
[12] 盛慧锋,杨颖主译.被忽视的热带病:全球影响与防治对 策 [M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l :138.
寄生虫公选论文
食源性寄生虫病论文 姓名:韦昭华
学号:2014301580040
学院:水利水电学院
食品安全与寄生虫感染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比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越来越多的新事物出现在了生活中, 有的东西甚至被搬上了餐桌。 很 多人不注意正确的饮食习惯, 或是正确的烹饪方法及饮食心理, 往往 会染上严重的疾病。 在这其中, 食源性寄生虫病就是最常见的一类病。 卫生部公布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时指出, 随着人民 饮食来源和方式的多样化, 由食源性寄生虫病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日 益突出。
食源性寄生虫病是指进食生鲜的或未经彻底加热的含有寄生虫虫卵 或幼虫的食品而感染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通过查阅资料, 我们参考徐 艿南、甘运兴编著的《动物寄生虫学》中的绪论:“寄生虫是一种寄 居在别的生物身上(体内或体外)的生物,被它们寄生的生物叫做宿 主。 在寄生虫的生活史中, 有或多或少的一段时间同宿主之间生物学 和生态学上有着紧密的联系。 它们经常利用宿主作为食物的来源, 并 经常地或暂时地利用宿主有机体作为留居场所, 同时局部地或完全地 依靠宿主来调节它们和周围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 寄生虫在宿主体内 进行发育、生长和繁殖,并给宿主带来危害。寄生虫和宿主的关系是 复杂的相互关系, 这些关系都是通过它们的祖先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 相互关系、相互制约所形成的,如果这种关系被破坏,则寄生虫不能 完成发育。或趋于死亡。寄生虫受到寄生虫危害的现象,叫做寄生虫 病。 ”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感染与人们生食或半生食鱼虾、肉类的饮食 习惯以及不注意卫生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第一、食物传播。所有的食物中毒都是 以食物和水源为载体使致病因子进入机体引起的疾病。 第二、 暴发性。 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少则几人,多则成百上千人。在发病形式上,微 生物性食物中毒多为集体暴发,潜伏期较长 (6~39 小时 ) ;非微生物 性食物中毒为散发或暴发,潜伏期较短 (数分钟至数小时 ) 。第三、散 发性。 化学性食物中毒和某些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多以散发病例出现, 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上无明显联系, 如毒蕈中毒、 河豚鱼中毒、 有机磷中毒等。第四、地区性。指某些食源性疾病常发生于某一地区 或某一人群。例如,肉毒杆菌中毒在我国以新疆地区多见;副溶血性 弧菌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 霉变甘蔗中毒多发生在北方地区; 牛带绦虫病主要发生于有生食或半生食牛肉习俗的地区。 第五、 季节 性。某些疾病在一定季节内发病率升高。例如,细菌性食物中毒一年 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发病率最高;有毒蘑菇、鲜黄花菜中毒易 发生在春夏生长季节,霉变甘蔗中毒主要发生在 2~5 月份。食源性 疾病的致病因素食源性疾病分为两类:一类是由食品中生物或化学因 素引起的食物中毒 , 另一类是由食品中生物因素引起的感染性腹泻。 目前已知有 200多种疾病可以通过食物传播。 已报道的食源性疾病致 病因子有 250种之多 , 其中大部分为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引起的感染 性疾病。其它为毒素、金属污染物、农药等有毒化学物质引起的中毒 性疾病。约 10种左右的肠道致病菌 , 是食源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生物致 病因素。 感染后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和多种感染性腹泻。 常见的致 病菌及其污染的食物为:沙门氏菌(禽、畜肉) 、副溶血性弧菌(水
产品) 、蜡样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剩饭) 、肉毒杆菌(发酵制 品、 肉制品) 、 李斯特单核细胞增生菌 (乳制品) 、 椰酵假单细胞菌 (银 耳)和肉制品大肠杆菌等。 通过食品传播的病毒主要有诺若病毒、轮 状病毒、甲肝病毒和戊肝病毒等。感染后可引起病毒性腹泻、甲肝、 戊肝等疾病。目前病毒性腹泻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 仅次于细菌性 腹泻。寄生虫主要是华支睾吸虫 , 感染后可引起肝吸虫病。还有阿米 巴原虫 , 感染后可引起阿米巴痢疾。自然产生的毒素如黄曲霉毒素、 海中的生体毒素、毒蘑菇中产生的氰苷和毒素、有毒动物 (如河豚鱼 ) 产生的毒素等。化学性污染主要是农药 , 兽药饲料添加剂、杀虫剂、 灭鼠药的滥用 , 含重金属 (铅、铜、汞、锌 ) 、有机氯和化合物 (多氯联 苯 ) 、有机磷的化合物、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造成的污染。
几种常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
1. 华支睾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 是由华支睾吸虫寄 生于肝脏胆管内所引起的疾病。 通过进食未经煮熟含有活的华支 睾吸虫囊的淡水鱼虾而从消化道感染是它的传播途径。 生食鱼肉 或虾是主要的感染方式, 此外, 烤、 煎等烹饪时间不够完全杀灭 囊蚴, 或炊具生、 熟食不分也可致感染。 华支睾吸虫病的危害主 要是肝受损,轻者可以引起腹痛、腹泻、营养不良、肝肿大,重 者可以出现肝硬化、腹水和侏儒症。
2. 广州管圆线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 又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 脊髓膜炎。广州管圆线虫多存在于陆地螺、淡水虾、蟾蜍、蛙、 蛇等动物体内, 如果人不经煮熟就吃, 很容易招惹上广州管圆线
虫感染寄生虫病。 以前这种病主要分布在南方, 近年 “南病北移” 现象很明显。 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可进入人脑等器官, 使人发生急 剧的头痛,甚至不能受到任何震动, 走路、坐下、翻身时头痛都 会加剧,伴有恶心呕吐、颈项强直、活动受限、抽搐等症状,重 者可导致瘫痪、死亡。
3. 姜片虫病:姜片虫病是由姜片虫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多见于儿 童。 姜片虫吸附在肠粘膜上吸取营养, 还损伤肠粘膜引起发炎、 出血溃烂,出现腹痛,腹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严 重时可发生营养不良、浮肿、贫血、甚至发育障碍。
4. 绦虫病:肠绦虫病系由寄生在肠道内幼绦虫所引起的疾病。我国 所见主要是牛肉绦虫病与猪肉绦虫病。因生食或半生食猪肉而感 染的猪带绦虫,可出现消化道症状,并发肠梗阻、阑尾炎;人若 食入含有猪带绦虫卵的食物还可以引起脑囊虫病,造成癫痫、脑 膜炎等严重后果。
寄生虫病严重影响着我们的食品来源安全,其中重点表现为 对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影响。当牲畜感染了寄生虫后,常表现为营 养不良,体质下降,生产的肉、毛、皮张数减少,质量降低。淡 水养殖方面从生产情况看 , 淡水鱼类的细菌性疾病主要是细菌性 体表病,而寄生虫造成的损伤常是这类疾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原 因。然而,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者们食 用了这些食品后,他们的健康将会受到极大的威胁。根据搜狐网 调查统计, 食源性寄生虫的感染率在部分省 (区、 市 ) 明显上升。 其
中, 以华支睾吸虫感染最为严重, 感染率比 1990年第一次全国调 查的结果上升了 75%,流行区的感染率为 2.4%,估计流行区感染 者达到 1200多万人,其中广东、广西、吉林 3省 (区 ) 分别上升了 182%、 164%和 630%。调查还发现,带绦虫感染率也比 1990年上 升了 52.47%,其中西藏、四川两省 (区 ) 的带绦虫感染率分别上升 了 97%和 98%,主要因牧民生食牛肉而感染。另外,由于生食或 半生食猪肉和鱼、蟹等引起的其他食源性寄生虫病,如囊虫病、 旋毛虫病、弓形虫病在局部地区,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比较高。 可以说,食源性寄生虫病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健康。
食源性寄生虫严重危害着我国的食品安全体系,使人兽共患病 流行传播,而人兽共患病不仅给畜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 同时 给人类带来极大危害 , 严重时还造成社会经济动荡。动物性食品 卫生学关乎民生,我们应该重视食源性寄生虫病造成的食品安全 危机问题。当然,食源性寄生虫病也不是无解的。只要我们时刻 注意自己的饮食卫生和生活习惯,杜绝“病从口入” ,我们就能远 离食源性寄生虫病,我们的食品安全也就能有所保障。
参考文献:
1. 《食源性寄生虫病影响食品安全》人民网 -人民日报
2. 余森海等 :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3. 蒋廷玉《寄生虫病危害居民健康不容忽视》新华日报 /2007 年 /1 月 /23 日 /第 A02 版
4. 陈家旭《食源性寄生虫病》百度百科
5. 陈启军 , 陈越 , 杜生明 . 论传染病的危害及我国的防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