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民俗音乐深深地植根于广大人民的劳动生活之中,表 现出我国劳动人民勤劳、进取、淳朴的民族精神。它不仅仅是中国 人民智慧结晶的体现,更是劳动人民对艺术文化的延伸,对艺术文 化、民族精神的探索和追求,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民俗 曲类 乐器 哲学 唐山皮影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民俗音乐是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 传统音乐, 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 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情景、 生动地表达了他们的感情愿望的音乐作品,它不仅丰富了我国传统 艺术文化的形式与内容,而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艺术文化,表 达着劳动人民对艺术文化、劳动生活的热爱。并且中国民俗器乐的 历史十分悠久,从西周时期到春秋战国民间流行的吹笙、吹竽、鼓 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著名 琴曲《高山》和《流水》等。中国民俗音乐的传统乐器不仅仅是中 国人民智慧结晶的体现,更是劳动人民对艺术文化的延伸。秦汉时 的鼓吹乐, 魏晋的清商乐, 隋唐时的琵琶音乐, 宋代的细乐、 清乐, 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从根本上说,艺 术文化是生活、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里的艺术化反映,中国民俗 音乐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艺术文化的向往。近代各种 民俗音乐的体裁和形式,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民俗音乐的特色,在形 式和内容上去除繁琐,深深地植根于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之中,在
[word格式] 浅议中国民俗音乐
浅议中国民俗音乐
文艺评论
浅议中国民俗音乐
昌桂文(浙江省温州大学音乐学院O8级研究生325035)
摘要:本文从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入手,结合音乐学方面
的知识,全面的分析了民俗音乐的界定,民俗与音乐的联系,民俗音
乐的分类,功能,发展趋势以及民俗音乐的保护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笔者在分析民俗音乐的过程中,力求做到客观而公正,以经典的文献
作为突破口,较为系统的对中国的民俗音乐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民俗音乐;祭祀音乐;民间歌舞;生活礼仪
前言:民俗音乐作为音乐族群里的一个特殊群体,对于音乐
学的研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同时民俗音乐对于民俗学的研究价
值也是意义深远的.任何从事音乐学和民俗学研究的人都不能忽
视对民俗音乐的研究.民俗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原始社
会,屈指算来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由于其特殊的功能,许多优
秀的民俗音乐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为各种民俗活动承载着许许多
多有价值的原始信息.可以这么说整个中国的音乐历史几乎贯穿
了整个中国民俗活动的历史.因此研究民俗学与音乐学都离不开
对民俗音乐的研究.民俗与音乐好比一对孪生兄弟,在许许多多
的民俗活动中二者更是几乎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民俗音乐的界定
对于民俗音乐的定义可谓众说纷纭,不同的学者对民俗音
乐所下的定义往往大相径庭.日本学者柘植元一在《民俗音乐
与民俗艺能》一文中曾引用来自”国际民俗音乐协会”的一个关
于民俗音乐的定义,该协会认为:”所谓的民俗音乐是通过口传
来进行的一种音乐传统的产物,这个传统由以下三个要因决定.
即:1)把过去与现在结合在一起的连续性.2)无论是个人的东
西,还是集体的东西,都是由创造性的冲动所产生的一种变唱.
3)通过共同体使音乐延续的形式.”该协会把民俗音乐限定于
口头传播和连续性的传统,我个人认为这种观点在现代化的今天
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俗音乐的传
播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而且民俗音乐的内容与形式
也向多元化发展,所以用过去的眼光审视现代的民俗音乐往往涵
盖不了民俗音乐的全部.柘植元一在《民俗音乐与民俗艺能》这
篇论文中也阐释了自己对民俗音乐的看法,他认为民俗音乐的名
称来源于那些没受到流行音乐和艺术音乐影响的在共同社会中从
萌芽期发展起来的音乐;即使这种音乐原来是由一个作曲家创作
的,只要在后来它被吸收到共同体的口传之中,那么就可称之为
民俗音乐.柘植元一还认为:”民俗音乐还有一个特点,这就是
它原来就具有’农村的’,’地方的’,’乡土的’音乐性
质,因此它具有这样一个含义,它与大自然之中的生活紧密结
合而发展起来的,从太古开始就具有口传,朴素,纯粹的音乐表
现.”柘植元一在这里比较可观的给民俗音乐下了一个定义.
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笔者则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给民俗音乐
做出了界定:即所有与民俗活动有关的音乐,也就是说在民俗活
动中产生以及应用到的一切音乐形式都可以称之为民俗音乐.
民俗与音乐的联系
音乐与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的联系从古至今都
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孔子在《孝经》中说:”移风易俗,莫善
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孑L圣人认为:”要想转变社会风
气,改变人们的生活习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要想安定君主
的身心,治理一国的人民,没有比礼法更好的了.”阮籍在他的
《乐论》也说道:”楚,越之风好勇,故其俗轻死;郑,卫之风
好淫,故其俗轻荡.轻死,故有蹈火赴水之歌;轻荡,故有桑间
濮上之曲.”阮籍认为:楚,越一带其民风好勇,所以那里的人
们把死亡看得很轻;郑,卫一带其民风好淫,那里的人民则有放
荡的习俗.轻视死亡,所以那一带有蹈火赴水的歌谣;其风俗放
荡不羁,所以那里就有桑间濮上的乐曲.从孔子,阮籍的思想中
我们可以得知古人早已认识到了音乐与民俗密切联系.可以这么
说民俗与音乐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音乐与民俗的关系是如此
的密切,以至人们常把二者等而是之.《史记?乐书》就写到:
“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
助流改教.”司马迁认为可以把风俗比喻为声律,二者的关系之
密切可见一斑.不仅古人常以”风俗”代称民间音乐,甚至当今
许多民俗学家也笼统的把音乐纳入”民俗”的范畴.打开有关民
俗学的书籍,我们就可以看到音乐与民俗已融为一体.音乐学家
乔建中认为:”在一般意义上,音乐与民俗有一种天然的亲缘关
系,许多民俗(特别是婚,丧,生,祭四大礼俗)离不开音乐,
音乐也很少游离于特定的民俗.民俗是孕育音乐的土壤,音乐
是民俗的外延,民俗以自身的生命力延续着音乐的传播及其发
展.”无论古人还是现代的学者都无一例外的注意到了把民俗
与音乐亲密关系.所以笔者认为民俗与音乐无疑已经成为了一个
和谐的统一体.
民俗音乐的分
中国的民俗音乐可谓包罗万象.要想对其进行简单的分类可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各式各样的民俗活
动中所涉及的音乐几乎涵盖了一般音乐的所有形式,所以我们完
全可以用一般音乐的分类方法来对其进行分类.
一,
按体裁分类
1.民问歌舞音乐
民俗音乐中的民歌以及民族舞蹈相对于其他形式的民俗音乐
其内容无疑是最丰富的.在这些民俗音乐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流行于甘肃,青海一带的”花儿”,流行于陕北的”信天游”以
及流行于中原地区的民间舞蹈”秧歌”等.比如在甘肃省南部就
长期流传着一种表现民间信仰习俗的祭祀民歌”神花儿”.这些
“神花儿”里面其中比较着名的有”求雨歌”和”散雹歌”.在
古代的中国北方,由于生产力比较落后,在遇到旱灾等自然灾害
时,人们只能寄希望于神灵.这些民歌就是当地农民为求得生存
而向神灵表达的衷心愿望.人们希望神灵保佑当地的天气风调雨
(《过香积寺》)前两例的构思,结构都基本相似,上文是
由尘世生出的疑问或期待,下文就是作者以”云”作为回答.
“云”既蕴含着作者没有正面道出的真意,又似乎带着令人难解
的禅机.下四例的构思则不同,它明确地渗透着作者的行动,看
法,甚至想象.例如,”不知栋云里,去作人间雨.”,”云”
是作为动作的对象存在,却带着作者意识(特别是类似禅意的清
静,这里的意蕴较为复杂,还带有道学的自然与游仙意识)而呈现
出想象的形态.值得注意的是,在”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一
句中,”云”的禅意的获得,是由于近”寺”(佛)的原因.
最后,在王维的诗歌里,云的最深含义是佛法的象征;
“竹径从初地,莲峰出化城.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软草乘
趺坐,长松响梵声.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登辨觉
寺》)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双关手法.”法云”万法如云,世事
万物以及佛法都是如云一样虚而不实.”趺坐檐前日,焚香竹
下烟.寒空法云地,秋色净居天.身逐因缘法,心过次第禅.不
须愁日暮,自有一灯燃.”(《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这里
的”云”则寓意”法”的高大,清静,圣洁.
朱光潜先生说过:”诗虽不是讨论哲学和宣传宗教的工具,
但是它的后面如果没有哲学和宗教,就不易达到深广的境界.”
(《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有余不尽,意在言外,这言外之
意,不管是哲学的还是宗教的,似乎都是艺术作品审美不可缺少
的.而王维的诗之所以在今天还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这和其诗中
“云”意象所蕴含着的诸多佛理禅趣也应该是分不开的吧.
参考文献:
【1】张海沙,初盛唐佛教禅学与诗歌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
【2】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f.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文史知识编辑部,佛教与中国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社.1988
【4】葛兆光.禅意的云?],文学遗产,2000(3).48.
作者简介:
姚钰,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佛教语言文学研究生.
69
文艺评论
顺,能够帮助农民在农业方面获得丰收.又比如在山东则长期流
传着一种起源于宋代的”鼓子秧歌”,它是农民在庆祝丰收时表
演的一种民间舞蹈,这种民俗音乐充分的表现了人们在获得农业
丰收时的喜悦心情.这些与民俗活动息息相关的民间歌舞音乐中
还包括一些原始的劳动舞和仪式性,祭祀性的舞蹈等等.
2.民间说唱音乐
中国的说唱音乐可谓异彩纷呈,其中有许许多多的说唱音乐
被应用到民俗活动中,并与各种民俗活动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比较有代表性的说唱音乐有:流行于北方的”大鼓’和流行于南
方的”弹词”.大鼓有京韵大鼓,乐亭大鼓,西河大鼓等;”弹
词”则以”苏州弹词”为代表.在古代,由于人们的文化生活比
较贫乏,这些说唱音乐则成为了人们在节假日里必不可少的娱乐
形式.至今一些与民俗活动融为一体的说唱音乐在全国各地还广
为流传.
3.民间戏曲音乐
中国的戏曲音乐可谓世界乐坛一支独特的奇葩,从古至今在
我国的各个地方都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在中国的戏曲音乐中一
些”乡村戏曲”和”民间小戏”与人们的民俗活动的联系要比那
些占据中国主流位置的传统大戏更加紧密,它们遍布中国城乡,
与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例如东北的二人转,河北的梆
子戏,湖南的花鼓戏以及在全国各地都有流传的采茶戏等都是与
当地的民俗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4.民间器乐
中国的民间器乐在民俗音乐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这些以器乐
作为表演手段的民俗音乐往往又与其它的演出形式融合在一起,
它们在丧葬,婚礼等仪式上应用的较为广泛.比如带有中国特色
的唢呐音乐《百鸟朝凤》就被广泛的应用在婚礼仪式上.
二,按功能分类
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许许多多的民俗音乐与各种仪式结合
在一起.在古代礼乐制度的束缚下这种结合更是成为了约定俗成
的规定.什么样的仪式用什么样的音乐就这样被人们一代代的传
承下来.当然以功能为民俗音乐分类其界限并不十分明显,因为
每一种音乐形式往往具有多种功能,所以很难对其进行界定.我
们不妨按照民俗音乐那些比较明显的功能对其进行分类.
1.祭祀信仰民俗音乐
这些音乐多是一些用于祭祀祖先,祭祀神灵的舞蹈和乐曲,
比如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舞,乞雨求富舞等.在远古时期,社会
的生产力十分的低下,于是客观存在的生存危机与人们强烈的生
存意识便成为祭祀信仰民俗产生的源泉.同时他们也是信仰民俗
至今延续不断,长盛不衰的根本愿因之一.在祭祀祖先的民俗音
乐中流行于甘肃,青海的”花儿”在我国的北方影响很大.这种
具有祭祀信仰功能的民俗音乐由于其具有特殊的作用成为了民俗
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2.人生礼仪仪式音乐
这些民俗音乐主要应用在庆祝婴儿降生和少年成人礼时用到
的仪式音乐.当然还包括婚礼,丧葬时所用到的音乐.
3.生活礼仪礼俗音乐
这些音乐往往与人们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敬酒舞,迎
客舞等.
4.岁时节令的民俗音乐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于是在人们的农业生产劳动中
便形成了与之相配的各类民俗音乐.比如五谷丰收,狩猎有获,
时所用到的音乐等.
5.巫舞与巫音
这种音乐往往与一些巫术联系在一起,从古至今在中国的
南方尤为盛行.汉代的王逸在《楚辞章旬》说:”昔楚国南郢之
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
神.”先秦楚地,巫风盛炽,巫风即巫音.这种音乐与祭祀活动
紧密联系在一起,巫师们认为这些音乐能通神避邪,招风请雨,
影响自然与鬼神.
民俗音乐的功能
民俗音乐属于音乐里的一个小小的分支,毫无疑问它具有一
般音乐的所有功能,但作为一种特殊领域里的一种音乐,它又具
有自己独特的功能.
一
,祭祀功能
古人认为音乐能通神避邪,招风求雨,能影响到大自然与鬼
神.其实无论哪一种具有祭祀功能的民俗音乐,都是古代人可望
7口
达到”人神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古人运用了一种不同于日常
生活语言的音乐的形式,营造出一种异乎寻常的神秘气氛,在古
人眼里,这种氛围正是”人神沟通”的最高境界.
二,娱乐功能
民俗音乐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的结晶和创造,同时它也
是供人民群众享乐的工具.在丰富多彩的民俗音乐世界里,我们
会发现在民间有巨大影响力的民俗音乐都带有极其浓厚的娱乐性
质,即使一些庄严肃穆的宗教音乐和丧葬音乐也充斥着很强的娱
乐内容.在古代由于其经济落后,加上交通闭塞,具有娱乐性质
的民俗活动就成了人们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娱
乐形式.于是为了迎合人们的精神方面的需求,人民群众在生产
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许多供人们娱乐的与音乐有密切联系的民俗
活动.此类民俗音乐中以与节日民俗活动有关的,能体现娱乐功
能的音乐为主.例如在中国的广大地区流传着一种民间秧歌与鼓
舞,这种音乐形式往往节奏鲜明,铿锵有力,有一种气势磅礴,
催人奋发的的精神动力.这对于辛苦劳作的人们来说很明显能够
起到鼓舞其斗志,愉悦其身心的功能.
三,教育功能
民俗音乐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它的产生本身就带有功利
性的目的.在现实生活中劳动人民总是想通过形式多样的民俗活
动,对本民族的民众进行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时一些民俗音
乐还被统治阶级用来当做控制人们思想的工具,这只不过是民俗
音乐具有教育功能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所以在民俗活动中产生
的音乐自然而然的就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
民俗音乐的发展趋势及其保护
一
,多元化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俗音乐的演出形式,内容与功能发生着
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地从原始社会的单一模式向音乐多元化方
向转变.形式从单一的舞蹈发展成今天的歌,舞,乐,一体的形
式,有说有唱,还加以越来越丰富的乐器进行伴奏.随着科技的
发展一些现代化的音响设备也被应用到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中.
民俗音乐的内容与功能也由单一的祭祀求富变得越来越丰富了.
二,娱乐化趋势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民俗音乐和民俗活动一样已由古时
的求雨乞富向娱乐化转变.’
三,艺术化,专业化趋势
如今人们的艺术水平和对艺术的鉴赏力较以前已大大地发展
了,这就对各种各样的民俗音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的民俗
音乐的艺术性和专业性越来越强了.
最后简略的谈一谈民俗音乐的保护.尽管民俗音乐较之以前
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我们也遗憾的看到许许多多的宝贵的民俗
音乐活动从我们的视线了消失了.民俗音乐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
统文化的一部分,保护民俗音乐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深刻
的意义.我认为保护中国的民俗音乐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一
,申请世界遗产保护
二,建立民俗保护区
三,提高全民保护民俗活动的意识
四,政府加大财力支持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是对民俗音乐做了一些简单的介绍,
没能更加深入的推敲各种资料从而也就不可能对民俗音乐作更加
深入的研究.在这种情形下所形成一些自己的观点难免有不恰当
的地方.希望老师给与批评指正..
注释:
?《民俗音乐与民俗艺能》柘植元一王北城译《中国音乐》1988年
第三期)
?《浅议民俗研究》乔建中《人民音乐》1991年o7期
参考文献:
?《民俗文化》高俊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3fl
?《中国艺术民俗学》张士闪,耿波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
?《全球化与民俗保护》董晓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
?《群众文化民俗学研究》金天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民俗学》陶立瑶学院出版社2003年9月
?《神圣的娱乐》薛艺兵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3月
?《中国音乐的历程》陈其射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5月
?《中国音乐美学史》蔡仲德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1月
中国民俗
中国民俗
民俗学
一、民俗的定义
民俗是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创用的。
二、民俗的分类
民俗划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1.经济民俗 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
主要包括 生产民俗、商贸民俗 饮食民俗、服饰民俗 居住民俗、交通民俗
2.社会民俗 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主要包括家庭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
3.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
4.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
主要包括口头语言民俗、民间歌舞民俗、 游戏竞技民俗
三、民俗的基本特征
1.民俗的集体性
是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2.民俗的传承性与扩布性
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扩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
3.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而相对得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
4.民俗的民族性和地方性
民俗是民族的标志,是民族构成的一个要素,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特殊的民俗。 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来的地理特征和乡土气息。
四、民俗的社会功能
民俗的社会功能是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民俗主要有五种功能,即教化功能、规范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和维系功能。
1.教化功能
是指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2规范功能
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3.娱乐功能
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快乐和愉悦的调剂作用。
4.审美功能
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悦耳和悦神悦意的审美作用。
5.民俗的维系功能
是指民俗统一人们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五、 民俗的形成1.经济原因2.政治原因3.宗教原因4.地域原因
中国民俗
吉林财经大学
《中国民俗风情作业》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姓名:
学号:
教学班学生序号:
任课教师:
中国民俗之妈祖文化
妈祖信仰习俗简称妈祖信俗,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而当代闽台妈祖文化交流,则又有更大的发展。妈祖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1000多年的文化积淀,妈祖文化成为一宗丰富多彩的供我们享用不尽的文化遗产。2009年9月,“妈祖信俗”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获得成功,使中国首个信俗类非遗项目成为世界级文化遗产。
一、妈祖文化的起源
那妈祖文化,也是妈祖信仰,而妈祖信仰也是海洋文化的一种特质。历史上宋代出使高丽、元代海运漕运、明代郑和下西洋、清代复台定台,这一切都体现海洋文化的特征。这就是“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的真实写照。
1、妈祖文化的起源及传播
莆田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莆田古称“兴化”,又称“莆阳”、“莆仙”。境域北连福州,南接泉州,西依戴云山脉,东南濒临台湾海峡。港口资源得天独厚,拥有“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湄洲湾秀屿深水良港和三江口、枫亭等辅助港;拥有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三大海湾以及湄洲、南日等大小150多个岛屿。
妈祖信仰从北宋初期在莆田民间形成后,借助水上交通幅射传播,由福建传遍全国,传遍世界,现在,凡有水埠港口之地,几乎都有妈祖庙,据不完全统计,从湄洲妈祖祖庙分灵到各地的妈祖庙宇达5000多座。清代进士钱俊元有诗写道:“宋代坤灵播,湄洲圣迹彰。至今沧海上,无处不馨香。”这高度概括了妈祖信仰的传播缘由和海洋文化特征。
2、妈祖简介
妈祖是人们对“海上女神”的褒称。妈祖姓林名默。关于她的生平,据史料较多的宋代记载,林默出生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畔一个渔村——贤良港。林姓是福建望族之一。林默幼时聪明颖悟,她年小志弘,不满封建婚姻,立志不嫁。自小钻研医道,教人防疫消灾。传说林默二十八岁时,一次在海上搭救遇险船只不幸被桅杆击中头部,落水身亡,后人缘以“人行善事,死后为神”,视她升天为神,专门到海上抢险助人去了。
此后妈祖经常显灵,救人急难,嗣后,乡里之人便在湄峰建起祠庙,虔诚敬奉。 妈祖一生奔波海上,救急扶危,航海人敬之若神。死后,她仍以行善济世为已任,救逢凶遇难于众,人们最终将妈祖奉为名副其实的“海上女神”。
3、妈祖地位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北宋、南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对妈祖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列入国家祀典,从宋朝起至清朝,历代皇帝先后36次册封。
妈祖信俗在民间的传播发展过程中,不仅由民众自发推动,还受到各个时代的国家机构不断推崇,也受到摩尼教、佛教、道教、儒教、三一教的竞相认同,显示出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核心精神的征服性、包容性和广适性。从宋至清,朝廷对妈祖共达 次褒封赐号,妈祖信仰从宋代起一直受到各种宗教的普遍倡导,分别以不同理念阐释其“天国形态”。如道教有《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佛教有《观世音说天妃救苦灵验经》、儒教推崇其“护国庇民”、摩尼教宣扬妈祖“通灵变化”等等。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民间信仰力量可以达到这般精神境界,可以占有这社会空间。
二、妈祖祭典
妈祖为营救海难而献身之后,湄洲百姓为之立庙祭祀,后经历代朝廷褒封,从一个民间神灵升格为四海之神。于是,对妈祖的祭祀形式也不断发展变化。从历代的妈祖祭祀形式分析,大致可分为六种类型。
1、郊祭
郊祭是指古代帝王在京郊祭天祭神的一种形式。查阅史料,从宋高宗开始,历代皇帝在郊祭时褒封妈祖的记载共13次。这种形式随着中国帝制的消亡而终结。
2、庙祭
庙祭是指各地的妈祖庙宇在妈祖诞辰、妈祖升天之日或其他重大事项在妈祖庙举行的祭祈形式。在南宋初期就形成了“初献、亚献、终献”的三献仪式和“迎神、送神”的程式。至清代乾隆五十三年祭祈妈祖被朝廷列为国家祭典,达到了极致,其礼仪之隆之繁,无以复加。现在莆田湄洲妈祖祖庙的妈祖祭典就是按清朝定制而恢复的。整个祭典规模浩大,气势恢宏,庄严肃穆,蔚为壮观。
3、海祭
海祭妈祖是古代沿海百姓祭祈妈祖的一种最为普遍的形式。在明清各代文人记载中,可以寻觅到“神之奠兮海傍”的生动情景(清人祈顺诗)。根据民俗普查资料可知,在十八世纪四十年代,莆田涵江、仙游枫亭、秀屿港里一带的民众常以海祭的形式祭祀妈祖。妈祖作为主司海上的平安之神,沿海民众在妈祖诞辰或升天之日,聚集在海边,备齐三牲五果,向妈祖女神焚香祷告,祈求海上平安。海祭与庙祭不同之处在于拜祭人向大海撒鲜花,洒美酒,以示对妈祖女神的崇敬,当天,附近的舟船都会聚集海边,形成千舟朝拜的壮观场面。特别是贤良港的宋代古码头,正对着由三块巨大礁石形成的天然三炷香,自古是海祭妈祖的天然场所。海祭有着“人神共乐、人海共偕”的特征,是海洋文化中民俗活动的生动例证。
4、舟祭
从宋到今,各类航船上都供奉妈祖的神像。船家在启航前、航行中、归航时都要依例祭祈妈祖,祈求航程平安。这一祭礼虽然简单,包括上供品,点香烛、三叩九跪、祈求祷告等,但这种习俗成为航海人不可逾越的定规,具有普遍性。
5、堂祭
堂祭是指妈祖同族后裔在林氏祠堂或分布在世界各地华人的联谊堂会所举行的祭拜妈祖女神的民俗活动。在莆田的林氏族裔和东南亚华侨中广泛传承着这种民俗,祭祈时间一般选在妈祖诞辰或升天纪念日。
6、家祭
家祭是指广大妈祖信众在家中设妈祖神龛,每逢初一、十五及妈祖诞辰或升天之日拜祭妈祖的习俗活动。根据抽样调查,妈祖信众家祭妈祖的现象比较普遍,约占妈祖信众的三分之一。
三、妈祖文化的民间习俗
妈祖信仰习俗简称妈祖信俗,也称神女信俗、灵女信俗、神姑信俗、娘妈信俗、圣母习俗、天妃信俗、天后信俗、元君信俗等等,妈祖文化的民间习俗是妈祖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妈祖文化的载体与集中体现。
1、妈祖庙会
妈祖庙会是指在每逢春节元宵期间,在妈祖庙举行祈年、祈安为内容的民俗活动。庙会期间,以妈祖神驾巡境保平安为主要项目,荟萃歌舞、戏剧、杂耍、
工艺等民间艺术活动,民俗活动的参与面十分广泛,可称为当地民间的艺术盛会。
2、妈祖回娘家
妈祖回娘家是指由贤良港妈祖祖祠或湄洲妈祖祖庙分灵而建的妈祖庙每年在妈祖诞辰或升天之日回到祖祠、祖庙进行祭拜妈祖的民俗活动。这一民俗活动始于明代,最早是莆田境内的分灵妈祖庙依例举行这种活动,以后逐渐扩展到福清、惠安、泉州等周边地区。规模最大的是2008年农历九月初九,由湄洲岛妈祖祖庙发起的“天下妈祖回娘家”活动,世界上1000多个妈祖庙派人参加,特别是港、澳、台的妈祖庙广泛参与,形成了妈祖民俗文化交流的大高潮。这类习俗还包含湄洲妈祖祖庙的天下妈祖回娘家,文峰宫妈祖神像回到城里林氏大宗祠的仪式等等。
3、妈祖信众谒祖进香
这一习俗活动自明代开始流行,主要是各地的妈祖信众认定湄洲妈祖祖庙是妈祖女神的发源地,能够到妈祖祖庙谒祖进香成为妈祖信众的最大愿望。因为妈祖信众分散各地,这种自发性的民俗活动形成了无统一时间、无统一规模、无统一行为的特征,谒祖进香按照各地妈祖信众选定的合适时间进行。湄洲妈祖祖庙每年都要接待上千批次的谒祖进香信众。这种妈祖信俗活动由民间自发而起,具有不可阻挡性,在闽台关系紧张的历史时期,正是这种民俗活动冲破了人为阻隔的藩篱,不少台湾的妈祖信众或不远千里绕道而来,或驾舟直航湄洲岛,举行谒祖进香活动,成为闽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4、妈祖金身巡安
湄洲妈祖祖庙的最早供奉的妈祖神像称为妈祖金身,被奉为无数妈祖分灵神像中最为珍贵的神灵。妈祖金身巡安在妈祖出巡中被视为最高规格的巡游活动,历代都成为妈祖民俗中最隆重最盛大的活动。过去,由于交通条件限制,妈祖金身巡游仅限于莆田境内或湄洲岛境内。近年,妈祖金身应邀到台湾、澳门等地巡游,其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是史无前例的。
四、故事传说
妈祖传说是妈祖信仰形式与传播的文化形态,其作用是褒扬妈祖“真、善、美”的美德,宣扬妈祖法力无边为人间救苦救难。在古代航行条件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妈祖传说给航海人以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人们战胜恶劣的自然条件,奋勇前进,到达理想的彼岸。
1、妈祖诞降
妈祖父亲林惟悫(讳愿),母亲王氏,二人多行善积德。惟悫年四十多岁时,已生有一男五女。但担忧一子难保传宗接代,所以经常焚香祷告,想再生一个儿子。惟悫夫妇的虔诚感动了南海观音,一天晚上,观音托梦给王氏并对王氏说:“你家行善积德,今赐你一丸,服下当得慈济之赐。”不久王氏便怀孕了。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傍晚,王氏分娩时,西北处一道貌岸然红光射入屋中,并伴有隆鸣之声,妈祖降生了。因妈祖是女孩,父母非常失望,但妈祖生得奇异,因此十分疼爱。妈祖从出生到满月,一声不哭,所以,其父母给她取名林默。相传妈祖诞生在湄洲岛。
2、救父寻兄
相传妈祖十六岁那年秋天的一天,其父兄驾船渡海北上之际,海上掀起狂风恶浪,船只遭损,情况危急。这时妈祖在家织布,忽然闭上眼睛,使劲全力扶住织机,母亲见状,忙叫醒她,妈祖醒来时失手将梭掉在了地上,见梭掉在了地上,妈祖哭道:父亲得救,哥哥死了!不久有人来报,情况属实。兄掉到海里后,
妈祖陪着母亲驾船前去大海里寻找,突然发现有一群水族聚集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众人十分担心,而妈祖知道是水族受水神之命前来迎接她,这时海水变清,其兄尸体浮了上来,于是将尸体运回去。此后每当妈祖诞辰之日,夜里鱼群环列湄屿之前,黎明才散去,而这一天也成为当地渔民的休船之日。
3、降伏二神
相传在妈祖二十三岁时,湄洲西北方向有二神,一为顺风耳,一为千里眼。二神经常出没贻害百姓。百姓祈求妈祖惩治二神。为了降服二神,妈祖与村女们一起上山劳动,这样,一直过十多天,二神终于出现了,当二神将近时,妈祖大声呵斥,二神见妈祖神威,化作一道火光而去,妈祖拂动手中丝帕,顿时狂风大作,那二神弄不清所以,持斧疾视,妈祖用激将法激二神丢下铁斧,丢下铁斧之后二神再也收不起铁斧,于是认输谢罪而去。两年后,二神海上再次作崇,十分厉害,妈祖用神咒呼风飞石使二神无处躲避,二神服输,愿为妈祖效力,于是妈祖收二神为将。
五、妈祖服饰
妈祖服饰是流行于福建莆田湄洲岛上的一种传统服饰。湄洲女服饰源于妈祖信仰,而妈祖是湄洲女杰出代表,集中体现湄洲女善良、勤劳、勇敢、甘于奉献的品格。因为有了妈祖,湄洲女形象显得熠熠生辉。
1、妈祖头饰
由帆形髻为主要特征,寓意妈祖心系大海,身许大海,终身不嫁志向。其梳理的特点为,把头发盘起,在后脑勺梳出船帆状发髻,象征一帆风顺,俗称“帆船头”。这种船帆状发髻用夹子别起来,两边各有一根波浪型发卡,代表船上摇橹的船浆;顶上盘一个圆圆发笈,代表船上方向盘;一根红头绳盘在发笈里,代表船上缆绳;一根银钗横向穿过发笈,代表船上的锚;这些船上要件组合则代表整艘船,寓意一帆风顺。
2、妈祖服饰
以妈祖服、妈祖裤组成,妈祖服对襟饰红,以海蓝色为主调,从格式上可以追踪到“巫女”和“女道士”的痕迹。妈祖裤俗称“红蓝三截裤”,蓝色代表海水,红色代表火焰,寓意以水克火,以火克水,永保平安吉祥。这种服饰与古代“水火棍”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周易》文化的一种滥觞与延续。湄洲岛的女子为了纪念和学习妈祖的大爱精神,至今流行这种服饰,可见妈祖精神是扎根于当地百姓的心灵之中。
六、妈祖文化的其他内容
妈祖文化博大精深,不仅包括妈祖祭奠、习俗、故事传说等,还包括妈祖供品和妈祖道场等。
1、妈祖供品
妈祖供品制作工艺是民间美术的一朵奇葩。在千百年的传承发展中,妈祖供品制作以其精湛的工艺,形成一个包括十三类800多种的食品造型艺术。无论从造型、配料、颜色、衬托等各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妈祖供品多以面粉、淀粉为主要原料,塑摆成各种海鲜、果蔬,用以取代原始的海鲜瓜果供品,达到便于保存供奉、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目的。妈祖供品制作工艺起源于宋代。因传说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之日,湄洲海面水族会环绕于湄洲浅滩以示庆贺女神的诞生(其实是春汛鱼类到浅滩排卵生殖),湄洲百姓把这一天定为休渔禁捕日,所以妈祖的供品便改用素食仿制各种海鲜品,符合妈祖的博爱精神,此俗流传千年而不变。
2、妈祖道场
在莆田民间流传的妈祖道场分为两大类。从明代开始,妈祖成为佛教和道教竞相争论归属的神灵,因此出现了佛教和道教的两种《妈祖经》。在民间的妈祖道场也根据信众的不同理念,出现了两种妈祖经并存的情况,甚至妈祖庙的主持也出现过道士或僧人互相交替的历史状况。明末后,莆田的《妈祖道场》还加入了三一教成分,不少道场由三一教徒主持。
总之,妈祖由一个普遍女子成为四海共仰的女神,证明了人格的伟大力量。她以真、善、美的崇高人格和峻德至善、大爱无疆的榜样赢得了如今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两亿多信众的共同景仰。这种自发性的民间信仰区别于任何宗教形式,并在一千多年的传承过程,形成了一种内涵丰富的生活习俗,衍生出蔚为壮观的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创造了以海洋文化为特征的文化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世界全人类共有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
普米族民俗风情
普米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中华民族。他们现在虽然身处云 南、四川地区,可他们的祖先却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因此,尽管千百年过去了, 然而代代普米人始终怀念着北方, 心思着故土。 时至今日, 在普米族的生活习俗 及民族文化中, 仍能看到远古游牧民族的遗风, 能够体味到他们对民族发源地的 孜孜眷恋。
一、普米族简介
普米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 “普米”意为白人。
1、起源
普米族起源于古代祁连山一带的羌人。 根据族内、 外专家学者研究认为:古 代羌人的一支早期经柴达木盆地进入巴彦喀拉山西北段的江河源头地区, 并在那 里进行部落联盟,形成“槃木”共同体。大约到了先秦时代,槃木共同体的大部 分迁入到现在的川西北线一带, 与自甘南南下进入川西的 “白狼” 结合成更大的 族体,史称“白狼槃木” 。汉代,白狼槃木已经迁移到滇西北的边境,宋朝末年, 川西南槃木中被迫跟随忽必烈南征的兵吏首次到达兰坪, 此后, 陆续有农牧民到 达于此定居,放牧于此,繁衍生息,直至今日。
2、分布特点
大分散, 小集中是普米族的分布特点, 普米族共有二万九千多人。 云南省怒 江州的兰坪县、 丽江地区的宁蒗县、 丽江县和迪庆州的维西县是主要聚居地。 其 余分布在云县、风庆、中甸以及四川省的木里、盐源等县。
3、信仰
普米族崇拜自然、 崇拜祖先、 信仰多神, 少数人还信仰道教和藏传佛教。 每 一村寨都有一片树林作为固定 “神林” 做全村寨的祭祖场所, 并视其为神圣不可 侵犯之地。因此,节日大都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如大过年、清明、立夏、端午 节、 火把节、 尝新节等节日。 过去普米族民间每隔三年举行一次较大的天地神灵 的祭祀,活动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举行。
4、语言
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 各地方言差别不大, 一 般都能互相通话,许多普米人还兼通汉、白、纳西、藏等民族的语言。过去,宁 蒗和木里的普米族曾用藏文字母来拼记普米语, 用以记载本民族的历史传说、 故 事和歌谣等, 但流传不广。 后来多被巫师用以书写经卷。 现在普米族地区大都通 用汉文,他们一般使用汉字。
5、生活状态
普米族的生活状态是原生态的。普米族擅长饲养家畜和放牧,畜牧业发达。 狩猎常常是男子的集体活动,猎物实行平均分配。
二、普米族的主要节日
普米族的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绕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等, 这些节庆活动与普米族人的生产劳动和宗教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
1、大年节
大年节, 是普米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 每年农历腊月举行。 具体日期, 各地
不同,三、五天或十余天。节日这天,各家各户在院内、大门外和屋顶上栽、插 青松,以示四季常青,兴旺发达。晚上,全家人围坐在火塘边吃团圆饭,夜间要 留人守岁。当雄鸡啼鸣时,各村寨鸣枪吹锣螺,以示报岁。接着,各家举行祭房 头,祈祷平安吉祥、五谷丰收。然后,男女青年争先恐后地跑到水塘、小溪,水 井背水, 以最先取得净水为吉祥。 年节期间除亲友互相拜年、 祝福外, 各村寨还 要举行文娱体育活动,主要有唱歌、跳舞、打靶、荡秋千、赛马、赛跑和捕捉飞 鸟等项目。
2、大过年
普米族人的春节一般要持续三天到半个月时间,在宁蒗以腊月初七为岁首, 兰坪和维西的普米人则在正月过春节。 春节期间, 普米族同一氏族的人邀约集体 上山放牧,共同聚餐。青年男女举行赛马、打靶、赛跑、踢毽子、荡秋千等多种 形式的文体活动。 每逢新年, 普米人还要为年满十三周岁的小孩举行成丁礼, 祝 福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3、大十五节
普米人在每年腊月十四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 扶老携幼上山露营, 举行篝火 晚会,次日,绕“嘛呢堆”祈祷求福。青年男女也利用这一节日唱歌跳舞,进行 社交活动。
4、清明节
清明节是兰坪、 维西一带普米人民的三大节庆之一。 活动内容大体上与邻近 地区的白族和纳西族相似,家家门前插柳、上坟祭祖,青年男女到河边野餐。 5、转山会
转山会是一种群众性的宗教节日, 每年夏历七月十五, 宁蒗地区的普米族要 进行“转山会” ,拜干母女神,青年男女也利用这个机会进行社交和娱乐。男子 携带甜食, 女子携带甜酒瓜果到狮子山游玩。 路遇行人, 无论是否相识都要热情 关照,互赠食物。
6、尝新节
每当大小春收获季节,普米族人都要举行尝新节。每家用新粮酿造成美酒, 并煮新米,供奉灶神,祭祀祖先,然后全家宰鸡杀羊,煮猪膘肉,宴请亲友,庆 祝丰收。
三、普米族的服饰
普米族的服饰, 由于受所在地其他民族的影响, 各地略有不同, 但基本特征 是相同的。 按照古老的习俗, 普米族儿童只能穿长袍大褂, 十三岁以后才改穿衣 裤、衣裙式短装;成年男女无论衣式如何,均外着羊皮坎肩或披肩,系腰带;妇 女还以发辫粗大为美, 喜欢用牦牛尾和丝线编入发辫之中, 盘于头顶; 宁蒗地区 的普米族妇女多穿束腰、 多褶的长裙, 在裙子的中间, 通常都横绣一道红色彩线。 她们说这是祖先迁移的路线, 人死了以后需沿这条路线去寻找自己的归宿, 否则 就回不了老家。
1、男服
男子上衣为对襟金边短衣, 以黑白两色为佳, 扣双钮在肘下。 下穿麻布宽裆 开桶裤, 不用裤带, 下加九尺长, 五寸宽的麻布为梆腿至脚, 上加五寸宽的白麻 布在裆口起收缩作用, 不穿内裤, 腰间缠一根九尺长的腰带, 衣裤一并栓紧, 上 下不分开, 以便于活动。 富贵人家则脚穿靴子, 靴底钉上铁钉, 走起路来格格作 响,以示贵人一等。一般贫民则大多赤脚,或穿草鞋。日常生产劳动中,则穿羊
皮褂,用鹿皮或岩羊皮制成,腰间插烟锅。
2、女服
普米族妇女的上衣为黑色、 蓝色、 白色的开襟短衣, 和普米族男子服饰基本 一样, 但袖口有花边, 领口用花线绣上吉祥的图案。 下身着百褶筒裙, 裙脚边加 一圈红线, 裙裆口加一圈白色厚布, 裙脚宽大, 缝成褶皱形状, 一般需布匹二丈 多。 腰间系一根彩带, 彩带多用山麻或羊毛捻线织成。 日常生产生活中, 普米族 妇女喜欢穿羊皮褂, 皮褂有两种, 一种是有袖子的开衫皮褂, 一种是不作任何加 工缝制的披肩皮褂,一般多用披肩皮褂。
3、儿童服饰
不满十三周岁的儿童, 过去一律穿开裆长衫, 衣裤连为一体, 腰间系一根带 子,要到十三岁,举行成年礼后,才正式穿着衣裤。随着社会的发展,普米族服 饰发生了一些变化,传统服饰一般不太流行,被各种新式时装取而代之。
四、普米族的饮食风俗
普米族一般习惯日食三餐。 早餐多吃面食点心, 喝酥油茶或盐茶, 中午和晚 上为正餐, 多以玉米为主食。 常用煮、 蒸、 烧、 烤、 烘烤等方法制作米饭、 烤饼、 面片、面条等。普米族的日常蔬菜种类繁多,有南瓜、茄子、西红柿、辣椒、韭 菜、 萝卜、 青菜、 大葱, 此外还经常采集木耳、 香菇、 花椒等。 并用核桃、 麻籽、 菜籽榨制食油。 普米族普遍以饲养的畜禽为其肉食来源。 常见的有猪、 牛、 羊肉, 并能制作酥油、 乳饼等乳制品。 肉类多食煮食和烤食, 不习惯炒食。 普米族饮茶 也像吃饭一样,每天必不可少,早晨一次,中午和晚上各一次。茶的种类很多, 有酥油茶、 化油茶、 盐茶和米花茶等。 经常饮用的有白酒、 黄酒和有名的苏理玛 酒。
五、普米族的婚丧习俗
普米族长期保留着独具特色的婚丧习俗, 他们婚丧习俗应该是北方游牧民族 的遗风吧。
1、婚姻习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普米族的婚姻主要由家长包办, 实行姑舅姨优先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普米族的家庭婚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青年男女大多实 行了自由婚姻。
青年男女的相识和恋爱主要通过祭奠山神、 龙潭、 喜庆节日的盛会以及日常 的劳动生产等活动来进行。 姑娘和小伙子利用这些机会, 互相物色对象, 互相找 理由和借口接近, 谈情说爱。 如果是男女双方互相看中, 就会双方相约到偏静的 地方,或幽谷、或森林、或湖边等,相互对唱情歌。男女双方互订终身后,直至 举行婚礼前,不再单独约会,婚礼过后,新娘也回娘家生活,不住夫家。此后, 夫妻间只能秘密往来,直到生下第一个孩子后才能到丈夫家居住。
2、丧葬习俗
在普米族的丧葬活动中,要举行给死者指路的“给羊子”仪式。仪式开始, 巫师先为死者指点祖先的名字, 交待归家路线, 并牵来一只羊为其引路。 先在羊 耳朵上撒点酒和糌粑, 如羊摇头, 就表示死者喜欢领受,全家吉祥平安。 随后死 者家属跪着请羊喝酒,向它磕头。这时,巫师一刀刺入羊体,迅速取出羊心,放 在灵桌上,然后为死者念“开路经” :“快收拾行装吧,由这只白羊为你领路,回 到我们祖先居住的北方。 那里有厚厚的白雪, 有祖先安息的崩崩木扎瓦山。 这只
白羊是祖先猎获的野羊的后代,它一定对你忠诚,听你的话,把你带回老家” , “只有北方才是安乐的故土。 快快活活地去吧, 跳跳蹦蹦地去吧, 唱唱笑笑地去 吧” 。最后,还要具体指点死者应走的路线。
六、普米族的禁忌
每个民族都有一套建立在各自信仰基础之上的禁忌制度, 通过这些不成章而 又具有强大神秘力量的法规, 约束人们的行为。 普米族一些古老的禁忌制度, 长 期以来,无形中已成为人们的传统的行为道德规范准则。
1、祭山神忌
第一个普米族村寨者认定一座山为村寨为之山神, 定期举行祭山神仪式。 祭 后,神饭 (祭品 ) 要平均分给祭祀者吃,但不可吃完,要带回家中,分给家人吃。 据说吃了神饭,大人不得病,孩子更聪明、健壮。祭祀山神时,要严肃认真,不 得有说有笑,更不得哭闹,否则会得罪山神,山神不显灵。
2、农事禁忌
普米族在犁地、 撒种、 收割时, 均须占卦择吉日。 忌日不下田, 雷响不下种。 禁妇女犁地、打猎和取蜜。四月至八月封山期,禁上山采集花木。
3、生活习俗禁忌
普米族忌外人进入病人居室, 否则认为人把鬼带进, 使病情加重或死亡。 外 出忌遇背空筐者, 以为不祥。 若遇挑水、 担柴者以为吉利。 忌讳男子向少女赠送 手镯和腰带。年节不打狗,平时不杀狗,亦不吃狗肉。
4、婚姻禁忌
普米族的新娘出嫁途中禁回头张望, 禁穿白衣, 禁骑骡,因白色为丧色, 骡 不生育,均不吉利。除此之外,该族还有神树忌、锅庄忌等。
5、行为禁忌
普米族常见的行为禁忌反映的生活面比较广。 如:清早起来不能提梦话; 见 到路人不能乱吼乱骂; 客人离开时不能随手关门; 不能咒骂驮马和耕牛; 不能毁 坏地界水界; 对长者、 父母不能开玩笑、 讲坏话或说谎话; 不能戴着斗笠帽进屋, 否则晚上会梦游屋外; 不能打骂病残的牲畜; 不能看不起病残的人; 不能用刀砍 门槛; 妇女不能杀鸡宰羊; 丧葬中不能开玩笑或大笑; 不能睡着吃饭, 否则会变 成蛇; 不能在房顶上玩耍; 小孩不能玩火; 不能在屋里唱情歌; 吃饭时父母不能 打骂孩子。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中国民俗音乐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