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全球化 :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 各国经济相互依赖、 相互 融合、 相互渗透日益加深, 连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 所有国家、 地区和国家集团的 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区域集团化 :是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若干国家 (或地区) 之间, 为了促使商品、 资本、 技术、 劳动力、 信息等在一定区域内更加自由的流动和有效配置, 相互之间采取比对区域外国家更 为优惠、开放、自由的政策,并在机制上结成联合体以至国家集团。
3杜鲁门主义 : 1947年 3月 12日,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情咨文中宣称世界已划分为 “自由制 度”和“极权政体”两个阵营,希腊、土耳其问题是“极权主义”对“自由世界”的威胁, 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 ,援助某些国家“复兴”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为理由, 美国要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 以阻止它们落入共产党之手, 这就是人们所称 的“杜鲁门主义” 。
4马歇尔计划 : 1947年 6月 ,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方案” , 即“马歇尔计划” 。 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共向西欧拨款 131.5亿美元。其目的是通过援助西欧振兴经济,从 政治和军事上控制西欧,实现同西欧结盟,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5华沙条约组织 : 1955年 5月,苏联、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 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 8国在华沙举行会议,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根据条约建立 了 “华沙条约组织” , 简称 “华约” 。 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并对峙 6戴高乐主义 : 1959年戴高乐就认法国总统后主张:一、坚持恢复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 地位,反对美国充当欧洲的霸主。二、发展自己独立的核力量。三、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的 关系,发展同苏联、东欧和中国的关系。四、主张以法德为核心实现西欧联合,提出“欧洲 人的欧洲”的口号。
7新东方政策 : 1969年 10月, 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提出 “与西方合作, 同东方谅解” 的口号, 在对外关系上实行 “新东方政策” 。 一、 承认民主德国是主权国家, 主张实现两德统一。 二、 改善同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从 1970年起,相继同苏、波、捷、匈、保等国签订条约, 建立了外交关系, 1972年与民主德国互相承认对方为主权国家,实现了国家关系正常化。 8“超越遏制”战略 : 布什政府在 1989年以后,依据国际国内形势,针对苏联和东欧,提出 了“超越遏制”战略。基本内容是:在不放弃对遏制苏联的同时,抓住苏联实行“改革”的 时机,采取多种手段,尤其以经济援助为诱饵,促使这些国家演变,融入西方政治、经济体 系。
9亚非会议 : 1955年 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由印度、印尼、缅甸、巴基斯坦、锡兰 发起,包括中国在内的 29个亚非国家参加。亚非会议是战后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为维护国 家的主权与独立、共同进行反帝反殖的斗争、独立自主地在国际事务中 发挥作用,促进彼 此间的团结合作、 发展亚非民族独立国家间新型国家关系而召开的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 会议。
10不结盟运动 : 不结盟运动由原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发 起,于 1961年 9月在贝尔格莱德召开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正式宣告不结盟 运动的诞生。 不结盟运动的原则和宗旨是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化。
11“一边倒” : “一边倒”就是倒向以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代表的进步力量一边,反 对帝国主义的战争政策和侵略政策,维护世界和平,支持民族解放运动 。
1. 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就是满足或能够满足国家以生存发展为基础的各方面需要并且对国家 在整体上具有好处的事物。
2. 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关系、相互依赖、共 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 也是在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范围的生产力、 生 产关系及与其相适应的国际交换关系的总和。
3.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结果,是不以认的意志为转移的 客观趋势。 它一般是指由于生产、 贸易、 投资、 金融等经济行为超越一国领土界限的大规模 活动,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这样一种经济状态,也是指生产 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
4. 时代主题:时代主题可以说是反映时代的基本特征,揭示世界基本矛盾的本质内容,并预 示着时代发展总趋势的集中体现。
5. 国际金融:国家和地区之间由于经济、 政治、 文化等联系而产生的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 国际金融由国际收支、国际汇兑、国际结算、国际信用、国际投资和国际货币体系构成,它 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6. 区域经济一体化:所谓
7. 霸权主义:一国凭借政治、 军事和经济的优势, 在全世界或个别地区破坏、 控制他国主权, 谋求统治地位的政策。
8、政治体制:所谓政治体制,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和管理形式以及有关国家政治活动的制 度, 包括国家的整体、 结构形式、 国家政权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以及与国家政权相联系的 其他组织和政治行为的制度,如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
9、世界政治多极化: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 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 是对主要政治力量 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
10、新东方政策
11、 国际秩序: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 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家组织等。
12、 休克疗法:概括地说, 休克疗法是针对严重失衡的社会总供求状况, 从控制社会总需求 出发,采取严厉的行政和经济手段,在短时间内强制性地大幅度压缩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使 社会总供求达到人为的平衡,以此遏制恶性通货膨胀,恢复经济秩序
14、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中国、 印度和缅甸在 1954年 6月共同 倡导的。 其中**代表中国政府首倡, 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同印度、 缅甸及世界各国的友 好交往。 (2) 其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过去 50年中作为重要的国际关系准则, 在规范国与 国之间的关系、处理国与国之间存在的问题以及国际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 随 着时间的推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运用范围不断扩大, 影响日益深入, 已经逐渐成为指导 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的国际关系准则。事实证明:在相互依存,而又多元多样的世界上, 作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最有生命力的仍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格局:指世界经济中若干中心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 相对稳定的结构和态势。 这些中心力量主要是指一些国家与国家集团, 它们拥有 雄厚的科技实力、金融实力、市场控制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并能够对世界经济 事务进行主导或施加重大影响, 这些中心力量间力量对比的态势及关系结构, 便 构成了世界经济格局。 随着这些中心力量经济实力的消长和关系互动的改变, 世 界经济格局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动, 在世界经济不平衡发展规律下, 中心力量的经 济实力对比总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世界经济格局也是一个动态系统。 2、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这是美国在二战后 经济实力迅速膨胀的背景下, 为建立一个围绕美国经济和黄金运转的世界经济新 秩序而进行的一种尝试。 1944年,由美国发起与组织的联合国家与联盟国家在 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会议通过了 《最后协定 书》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2个附件,统称 《布雷顿森林协定》。其内容可以概括为双挂钩,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 与美元挂钩。 这种体系对战后经济的稳定和贸易的迅速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 同 时加强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利于美国对外扩张和掠夺, 利于美国经济霸主 地位的确立和维持。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3、雅尔塔体系:1945-1991年间的国际政治格局。美、苏、英在二战后期,为 了各自的战略利益, 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达成的有关 结束战争, 安排战后世界势力范围划分的一系列协议而确立的国际关系体制。 其 实质是美苏英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 对世界秩序重新作出安排。 雅尔塔体系是 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 不可避免地忽视了中小国家的合理利益与诉求, 具有 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 为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础, 为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开了先河。
4、发展中国家:狭义上来看发展中国家一般是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那些在历史 上曾经是殖民地、 半殖民地, 后来摆脱殖民统治, 取得民族独立而社会经济发展 水平依然较低的国家。 广义上来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对立, 与发达国家相 比, 发展中国家是后发国家, 发展起步晚; 历史上曾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 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长期遭受殖民统治、压迫和剥削;总体发展水平落后; 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强, 但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 市场广阔, 自然资源丰富, 无论在经济贸易上还是政治军事上,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 地位。
5、世界政治格局: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主要政治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与态势。 而世界主要政治力量主要指一些主权国家和国 际组织, 这些政治力量间力量对比的态势及关系结构便构成了世界政治格局, 随 着这些政治力量的发展变化, 世界政治格局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所以, 世界政治 格局是一个动态系统。 根据格局的内部结构和外在形态, 世界政治格局可分为单 极格局、两极格局、多极格局、两极多元格局四种形式。
6、休克疗法 :20世纪 8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 萨克斯为解决玻利维亚 的经济危机而提出的一套激进的经济转型方式,并广泛应用于东欧中亚一些国 家, 其基本内容为经济的自由化、 私有化和稳定化。 自由化和私有化为核心内容, 稳定化为必要条件。 由于这种经济转型方式的应用具有较强的冲击力, 在短期内 可能使社会的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震荡,甚至导致出现“休克”状态,因此,把 它称为“休克疗法”。实践证明,“休克疗法”作为一种稳定经济,治理通货膨
胀的方法, 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国家可以取得成功, 但作为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途径 却是不可取的。
7、 独联体:即独立国家联合体, 是原苏联 12个加盟共和国在苏联解体过程中形 成的一种国家间联合组织形式。 其协调机构包括国家元首理事会和政府首脑理事 会, 前者为最高机构, 决定有关独联体的共同利益及相互关系的原则性问题, 后 者负责协调解决各国间共同的经济问题。目前,土库曼斯坦、格鲁吉亚、乌克兰 已宣布退出独联体。
8、经济全球化 :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世界范围内 各国和各地区经济相互依赖、 相互渗透不断增强, 经济日益融合成一个系统, 使 得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可以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等,相 互依存、 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 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9、万隆会议:又称“亚非会议”,是在 1955年由缅甸、锡兰、印尼、巴基斯坦、 印度 5国发起的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 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 的代表团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自决附 属地人民问题和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宣言等部分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 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 10项原则,以及亚非各国团结一致、和平相处、友好合 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的“万隆精神”。这是取得独立的亚非国家首 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召开的一次大规模国际会议, 有力地鼓舞和推动 亚非拉人民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斗争, 为亚非国家和平相处、 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指 明了方向。
10、南北关系:由于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大都位于北半球,习惯上被称为“北 方国家”,发展中国家大都位于南半球,被称为“南方国家”,因此,南北关系 即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 南北关系的实质为北方发达国家控制和 剥削南方发展中国家, 核心是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根源在于国际经济旧秩 序。 南北关系既充满矛盾与对立, 又存在依赖于合作, 南北对话是解决南北关系 问题的主要形式。
11、世界贸易组织 :成立于 1995年 1月 1日,其前身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简 称 “关贸总协定” ) , 世界贸易组织涵盖了货物贸易、 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 其职责范围除了关贸总协定原有的组织实施多边贸易协定、 提供多边贸易谈判场 所和作为一个论坛之外, 还定期审议其成员的贸易政策、 统一处理成员之间产生 的贸易争端, 负责加强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合作以实现全球经济的 一致性。 世界贸易组织, 在法律上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处于平等地位。 它的成立, 标志着统一的世界贸易组织与规则的诞生。
1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根据 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签订的《国际货币基金 协定》于 1945年成立的各国政府间的国际货币金融组织。 1947年成为联合国的 专门机构, 是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 其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 况, 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 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 该组织对战后经济的稳 定和贸易的迅速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 也为以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国际货币制 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3、 经济外交:经济外交是指由一国政府或代表本国政府的机构或官员以经济利 益为目的而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 或以经济力量为手段或依托为实现和维护本国 国家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 经济外交的主体为国家和国家联合体, 目
的是执行特定的外交政策, 以和平的手段处理经济领域的纷争与摩擦。 经济外交 的种类有:经济制裁、 经济援助和经济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合作的 迅猛发展,经济外交在国际政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4、杜鲁门主义:战后初期美国对外政策的总称。 1947年 3月,美国总统杜鲁 门向国会发表国情咨文,以援助希腊、土耳其为名,提出了杜鲁门主义,并要在 全世界反苏**。 5月正式实施,历史长达 20年之久。杜鲁门主义是二战结束 后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标志着美国遏制战略的全面出笼以及冷战的全面展 开,也为此后几十年的美国外交奠定了基础。
15、马歇尔计划:二战后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援助欧洲复兴的计划。 1947年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讲提出, 1948年通过《美国对外援助法》,其主要内容:美国拨款 130多亿美元给西欧各国以复兴战后经济, 受援国必须购买一定数量的 美国货,并接受美国对使用美援的监督。 16个西欧国家接受了美国的援助,促 进了西欧的经济复兴,同时也为美国提供了市场,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1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 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 关系问题谈判时, **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即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 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其中,互相尊重主权 和领土完整是核心, 互不侵犯和互不干涉内政是保证, 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是必 然发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也标 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7、尼克松主义:1969年 7月尼克松在关岛上就美国的亚洲政策而提出的战略 收缩政策。 20世纪 60年代, 美苏冷战加剧, 美国陷入越南战争, 第三世界崛起, “尼克松主义”应运而生。尼克松主义中把“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作为 美国外交的三大支柱,以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为基础,以实力为后盾,谈 判为手段。 这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 是尼克松政府在美国实力不济 的情况下力图继续保持其霸权地位而采取的一种收缩战略。
18、六方会谈 :是指由朝鲜、韩国、中国、美国、俄罗斯和日本六国共同参与的 旨在解决朝鲜核问题的一系列谈判。 会谈于 2003年 8月开始到 2007年 9月为止 共举行过六轮会谈, 这有利于大国关系的协调, 但由于国家间缺乏互信、 对长期 合作利益的不确定性等原因,六方会谈目前陷于僵局。
19、 欧洲一体化:广义上是各国为实现和平、 消除战争和发展经济而提出的欧洲 联合、 欧洲统一的思想及其进行的实践运动。 狭义上讲是二战后欧洲由于经济重 建的需要和冷战爆发的原因, 西欧部分国家在美国的支持下, 从建立欧洲经济合 作组织到欧洲经济共同体、 欧共体和欧盟的历史进程。 经济上的联合, 带动着欧 洲的社会与政治有条件地走向联合, 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影响力, 并逐步摆脱美国 的束缚。
20、 第三世界:泛指取得政治独立的原帝国主义殖民地或附属国, 这些国家面临 着肃清殖民主义残余势力、 发展民族经济、 巩固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 这一词最 初是由法国的阿尔弗雷德 索维提出,指法国大革命中的第三阶级, 1974年毛泽 东同赞比亚总统谈话时提出了 “三个世界” 划分的战略思想, 其中的第三世界是 指广大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当代世界政治 名词解释解释
当代世界政治 名词解释解释
两极格局 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国家害怕、敌视并千方百计扼杀社会主义国家和蓬勃兴起的世界革命运动,而美国又借此机会谋求世界霸权;苏联及其他人民民主国家奋起反抗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同时苏联也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雅尔塔体系 所谓雅尔塔体系(或称雅尔塔体制),就是美、苏、英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1943年德黑兰会议,1945年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大国划分势力范围。
多极化趋势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中的“极”,主要是指全球或地区中具有广泛 而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作用力和协调功能的中心,即重要国际关系行为主体。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转向多极,不仅是“极”的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格局的 特点和“极”的内涵出现如下一些变化,吸引力、影响力、作用力和协调功能,取代两“极”的控制力和支配力成为多极化中的“极”的主要内涵。
和平与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 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促进发展已经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各国政府的首要任务;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 基本特点 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中。
主要问题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
当代世界经济名词 解释
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在经济相互联系中所形成的一定的国际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各国、各地区的国民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基础,反过来,世界经济状况会对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但世界经济并不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简单总和,而是通过国际分工、国际贸易、金融往来、技术和劳动力流动等经济活动而形成的一个既互相依赖又矛盾斗争的有机整体。
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同时进行经营活动的公司或企业,它包括母公司及其在国外设立的分公司,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舞台上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经济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
国际金融 国际金融是资金在国际范围内融通,即金融机构通过债券、股票和外汇等金融工具经营货币资金,实现巨额货币资金的转移运动,支持各国发展中的资金需求,提高全球资金的利用效率。从表现上看,国际金融的过程就是国际资本的流动。遍布全球的国际金融网,像神经系统一样维系着世界经济的运转,金融因此被称作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核心。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连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滞涨 滞涨即停滞和膨胀,是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通病,表现为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交织并发,贯穿于经济危机的各个阶段。产生滞涨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条件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积累、不断激化。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与政治名词 解释
宏观调控机制 宏观调控机制是政府发挥干预经济职能的一整套方法与制度,它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并与其相互充实、相互促进。发达国家经常是将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综合起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最主要和最经常使用的手段是货币政策和财税政策,此外还通过指导性经济计划、产业政策、对外贸易政策、行业规章、社会福利政策、就业政策、收入政策、农业政策、交通政策、能源政策、教育政策、地区政策和制定法律等多种方法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社会福利制度 带有临时救济性质的社会福利,在资本主义的历史上早已产生。战后,社会福利制度成为由多种社会福利计划组合而成、由政府统一组织管理的国民收入再分配制度。它由国家以税收的形式取得一部分国民收入,然后以社会福利开支的形式用于广大居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他们由最初的市场分配而形成的收入状况。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一般建立在四大支柱之上:一是混合经济,即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垄断资本并存。二是充分就业,即把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作为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三是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指税收。四是社会保障。
西方民主 发达资本主义各国的政治体制在设置上各具特色,并在战后不断调整。但是总的来看,西方民主制度体现了共同的原则,不仅构成了西方民主理论的核心内容,并长期指导着资产阶级的政治实践,而且至今仍然被奉为民主政治的普遍规则。它们主要包括:第一,保障公民的个人权利,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并兼听少数人意见的原则; 第二,主权在民(人民主权)原则,即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第三,代议制原则,即人民通过经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代议机关来行使最高权力; 第四,分权制衡(三权分立)原则,即行使国家权力过程中的合理分工与权力的相互制衡,强调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 第五,法治原则,即国家的政治生活、国家机器的运转以及对各种社会问题的处理,均以法律为指导。 为贯彻这些原则,西方民主政治一般都实行以下几种基本制度:(1)议会制度(2)选举制度(3)政党制度(4)行政制度(5)司法制度。
霸权主义 在国际关系研究中,霸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用以描述国际体系中权力分配极端不平衡,个别国家拥有支配国际体系的垄断权的状况;另一方面,它还含有这种支配权力与地位得到被支配者接受和同意的意味。霸权主义,是指少数大国或强国通过各种手段,对其他国家进行干涉和控制,谋求对某一地区、某一领域甚至整个世界进行统治的政策和行为。
制度霸权 制度霸权是实力与强权在国际关系机制化中的反映,是国际机制与制度受挟制于强势权力及其利益而形成的。西方国家的制度霸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掌握着巨大国际权势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着国际机制与制度的建构和运转。尤其在制度创立期间,国际制度的组织形式受到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影响,国际制度的具体内容仍主要反映了强势国家的意志。第二,强势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国际机制与制度,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对世界的领导和操控。国际制度也是一种权力资源,在行为主体基本实力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国际制度可以使其行为能力得到增强或受到约束。第三,世界体系的运转深深打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烙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根本上限制着各问题领域的国际机制的规范性质,并进而形成了国际机制中的资本主义制度霸权。
苏联解体的过程及原因分析
经济因素
首先,从经济体制上看,苏联的经济体制是基于产品经济观、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
的指令计划经济。其基本特点是:
(1)企业与国家关系行政化。企业是国家行政隶属下的一个生产单位,经济上
没有任何独立性,经营成果最终由国家包干负责;
(2)经济管理集中化和指令化。计划是管理国民经济的唯一手段,而指令又是
推行计划的唯一手段;
(3)经济关系和经济联系的实物性。排斥商品货币关系,认为商品、货币、市场、贸易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残余,它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虽然不能不加以利用,但已失去了昔日的实质和内涵,只保留其外壳。这在战争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还是相当有效的,但是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 上述驱动机制的作用不断衰退, 已经不再适应当时的生产力,严重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经济体制运转失灵。
其次,从经济结构上看,苏联的经济结构是超重型和消耗型经济,其基本特征是:在工农业之间的关系上以工业为主导;在轻重工业之间的关系上以重工业优先;在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上速度第一: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上生产第一,消费服从生产。重工轻农,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结构导致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
最后,从经济战略上看,苏联的经济战略是粗放型和“数量赶超型”经济,“速度第一”是苏联经济发展的突出战略方针,苏联长期以来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主要靠多投入,高消耗来取得和维持的。粗放经济增长的后果, 一是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成本过高,单位产品的物质消耗量大大超过发达国家。这种战略最终导致经济发展成本增加,停滞不前。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存在着许多不利于民主、决策等方面的因素,成为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
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是苏联解体的又一重要原因。
思想政策上的失败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历史的悲剧,导致这场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苏共的失败,而失败的首先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苏共后期部分领导人纵容或直接鼓吹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结果导致党内思想混乱,为敌对势力和西方思想的渗透打开了大门。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名词解释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合作论坛和经济磋商机构,也是亚太地区级别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制。
1993年6月改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这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是促进亚太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推动共同发展的主要机构。目前,“亚太经合组织”共有21个成员,分布在美洲、亚洲和大洋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经济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是1995年在原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的。是关贸总协定的继续和发展,他以建立没有贸易壁垒的世界单一市场为宗旨,构成了新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得以运转的基础。
1947年在日内瓦会议上,由美国提议,23个国家签署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这是一个关于关税和贸易准则的多边国际协定,是一个旨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的有关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多边条约。总部在瑞士日内瓦。截止2012年有159个成员国。
区域集团化---是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两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在经济联系愈益密切的基础上,为了促进商品、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在一定区域内更加自由的流动和有效配置,相互之间采取比对区域外国家更为优惠、开放、自由的政策,并在机制上结成联合体以致国家集团。
可持续发展是什么
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京都议定书p34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P43
华沙条约组织P43
冷战思维---冷战时期形成的一种思维。是以美苏争霸世界为中心,以两大阵营、两大集团在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等诸方面全面对抗为基础的一种战略思维模式。它有两大要素:一是以瓦解对方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为出发点和归宿;二是以争夺世界政治的制空权为重点。
第三世界P131
出口导向战略P138 进口替代战略P137 霸权主义p171
戴高乐主义p177 新东方政策p177 一边倒p199
另起炉灶p199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p200
世界经济与政治 考点归纳 名词解释
答 案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44国参加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45年底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
?1947年,美国推动23国签署《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与布雷顿森林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制,即外汇、资本和贸易自由化。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
?
“马歇尔计划”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的“援欧”计划,又名“欧洲经济复兴计划”。该计划是国务卿马歇尔于1947年6月5日在哈佛大学发表的一篇演说中提出的,故称“马歇尔计划”。马歇尔提出这项计划的目的,在于用经济手段扶助西欧,使其迅速复兴和稳定,进而拉拢和控制西欧,共同与苏联抗衡。由于西欧遭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经济元气大伤,迫切需要美国在经济上的帮助,因此积极响应这一计划。马歇尔计划从1948年4月至1952年6月,历时4年,取得了一定成效。
也称雅尔塔体系,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苏联和英国三国首脑举行了德黑兰会议(1943年11
-12月1日)、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4日月28日
-11日)和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17日-8月2日),就如何加快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及处理战后问题达成的一系列协议,其实质是美苏两国划分势力范围,它奠定了战后冷战两极格局的基础。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攻击苏联奉行扩张政策,威胁欧洲和世界和平。他危言耸听地指出:“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他呼吁英美结成联盟,使双方的军事力量、道义力量和其他物质力量联合起来,有效地遏制铁幕后面苏联的扩张。
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建立的军事集团组织。简称北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遏制苏
联的战略,1949年4月4日与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共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公约于1949年8月24日生效。至1992年共有16个成员国,增加了土耳其、希腊、德国、西班牙。总部在布鲁塞尔。这是资本主义阵营在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马歇尔计划几乎合乎逻辑的发展,使美国得以控制欧洲的防务体系,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标志。
是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北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冷战爆发后,苏联为了巩固东欧这一安全地带,保障国家安全,在军事上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与美国抗衡。苏联加强了与东欧的军事合作,缔结双边同盟条约,形成了以双边条约为形式的苏联东欧同盟体系。1954年11月,针对美国重新武装西德并加紧遏制苏联的举动,苏联与东欧七国(保、匈、罗、波、捷、阿、东德)在莫斯科召开了保障欧洲和平与安全的会议。1955年5月,苏联与东欧七国在华沙召开第二次保障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同时签署了关于成立武装部队
联合司令部的决议。根据条约,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年,月,日,华沙条约正式解体。
?作为一种指导美国“反恐”行动的军事战略,“先发制人”是指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支撑,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尺度,以绝对安全为目标,采取一种超前性和进攻性的战略态势,在恐怖主义势力和“敌对国家”对美国产生实质性威胁前将之摧毁。
?
克林顿时期,美国的对外战略。
“参与和扩展战略”有“一个目标”、“三个支柱”。 “一个目标”,就是在全世界巩固和扩大美国的“领导地位”,即美国的世界霸权。为此,美国提出要防止潜在的战略对手和新的超级大国,控制西欧、东亚、西南亚和前苏联地区,重点遏制有那些有潜力成为全球大国的国家,如中国和俄罗斯。
“三个支柱”,是指经济安全、军事实力、民主人权。其内容是:?把经济问题放在对外政策的中心地位。?突出美国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在外交中大力推行美国“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力图在
全球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应付新的安全挑战。 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华政策一度摇摆不定,美国统治阶层陷入“遏制”还是“接触”中国的争论之中。经过反思,克林顿政府确立了对华“全面接触”政策,即希望通过接触而不是对抗保证美国战略利益的实现;通过与中国交往影响中国内外政策,改变中国;通过吸引中国参加国际体系,约束中国,使之按美国倡导的国际规则、规范从事。
俄罗斯改变曾一度实行的向西方“一边倒”的方针,在对西方政策上趋向强硬,并重视发展同伊斯兰世界和中国等国家的关系,努力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争取恢复它的世界强国的地位。
调整后的俄罗斯的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是:以西方为重点、东西兼顾,简称为“双头鹰”战略。
根据新宪法,日本建立了以天皇为象征的议会内阁制体制,采取三权分立原则,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由国会、内阁和法院执掌。1955年,代表右翼保
守势力的自民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过半数席位,成为执政党,代表左翼的社会党获得三分之一席位,成为最大的在野党。这种局面一直延续38年,被称为1955体制。
1992年2月,欧共体成员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条约由《政治联盟条约》和《经济及货币联盟条约》组成。条约决定成立欧洲联盟,规定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和安全防务政策,将西欧联盟作为欧共体与北约之间的联络机构,在司法和社会方面进行合作,扩大欧共体的权力,并分阶段完成经济与货币联盟,最迟在1998年建立欧洲中央银行,99年起实行统一货币。1993年11月1日,该条约生效。欧洲联盟由此产生。
欧共体是欧洲共同体的简称,是欧洲联盟(简称欧盟)的前身,它包括欧洲煤钢共同体(又名欧洲煤钢联营)、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3个相互独立的组织,于1965年4月根据《布鲁塞尔条约》合并而来。其中以欧洲经济共同体最为重要。欧共体
创立于1957年3月25日,创始国为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6国。后经过4次扩大,现已发展到包括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和瑞典在内的15个国家。
1965年4月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又签署《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简称欧盟(EU),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1992年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
欧盟经过几次扩大,现有27个成员国和近5亿人口(2007年1月),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它是东欧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使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指日本自民党上台后,其政客同政府官僚结成了密切的利害关系,主要是财界即金融、实业界上层,他们每年向自民党提供大量金钱,同时自民党利用金钱实惠收买选民,扩大派系,巩固自己的地位,并指使官员给予特定企业好处,从而形成“财界—官僚—政界”三位一体的政治体制。
全称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22年12月30日,1991年12月26日存在的联邦制多民族国家。1922年12月30日,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正式成立。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2月25日晚,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12月26日,最高苏维埃自我解散,标志着苏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正式停止存在。
苏联是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苏联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首都为莫斯科
苏联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乌兹别克、哈萨克、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亚美尼亚、摩尔多瓦、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15个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
即“和平过渡”“和平竞赛”“和平共处”,这是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外战略的主要内容。其基本构想是: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在和平竞赛中超过美国;强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议会道路和平取得政权;对社会主义国家强调一致性并谋求美国的认可;对亚非拉地区则加紧渗透扩张,鼓吹通过和平过渡走非资本主义道路,以便把这些国家纳入自己的战略轨道。这一战略的基本目标是谋求实现苏美合
作主宰世界。
(1945年至1991年)即北大西洋公约冷战。简单来说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国)之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冷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开始,直到19 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为止。
它是美国主流文化的起源,最早是17世纪早期为躲避宗教迫害而来到北美的一批英国清教徒的理想。在这种文化下,人们相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相信天定命运,崇尚自由、宽容、自律、契约以及美国式的个人主义即追求进取和成功。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