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与诗歌意象——以有关天台山道教的唐诗为对象(一)
道教文化与诗歌意象——以有关天台山道教的唐诗为对象通过描绘自然界的景物,创设诗歌的艺术境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大多数诗歌都是这样。诗人在创作时,面对丰富多彩的景观物象,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取舍。客观地说,这些物象的本身是纯自然的,但在进入艺术作品之后,它就带上诗人的主观色彩。尤其,当某种物象长期地、经常地被作为某一特定的文化符号而使用时,它的自然属性显得更加微弱。我们发现,在唐代有关天台山道教的诗歌作品中,
1
诗人们或为了营造特定的宗教氛围,或为了表达某种宗教情感,经常使用某些物象,这些物象,有的在使用中完全脱离了它的自然属性,变成了一个道教文化符号;有的虽然保留了它的部分自然属性,但明显呈宗教化趋势。兹就最常见的几类诗歌意象进行探讨。一、“朱阕青霞断,瑶堂紫月闲”月是中国诗歌中的传统意象。静夜望月,往往产生对故乡、故友和离散亲人的思念,如《古诗十九首》里那位思妇,当“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时,强烈地思念征夫而夜不成寐;曹丕《杂诗》中的那位游子,“仰看明月光”而“绵绵思故乡”;杜甫被囚长安时,看到天上的明月,想起自己的妻儿(《月夜》) ,他们因睹月而思亲,又借月寄托思念,“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子夜四时歌秋歌》) ,在他们笔下,月亮成为世俗感情的载体。而在有关天台山的道教诗中,月亮却很少作为人间亲情的寄托,大多服务于宗教。且看:朱阕青霞断,瑶堂紫月闲。(张说《寄天台司马道士》) 诗人以丰富的色彩来建构仙境之华丽堂皇。称月为“紫月”,则此月已被道教占有。因为,这里紫色的运用,一是与道教的紫辰崇拜有关,中国古代星象说,将天上星座与人间帝王卿相相配合,认为紫微垣(又称紫微宫) 乃紫微大帝所居,紫微大帝是元始天尊的化身,仅仅受玉皇大帝支配,统帅三界星辰和山川诸神,为一切现象的宗主,能呼风唤雨,役使雷电鬼神。[1](P911)
由此留下了星辰信仰的痕迹。二是紫色是道教修炼境界中的
2
特殊颜色,内丹外丹的种种修炼行为,都常以之为名表示珍异。比如用于外丹修炼的就有“紫粉”、“紫铅”、“紫琼”、“紫方天”、“紫珠芝”、“紫仙芝”、“紫金还丹”等,用于内丹修炼的有“紫霞”、“紫金丹”、“紫金莲”、“紫金明”等,故为道人所认同、喜爱。诗人将一切景观安置在紫月的笼罩下,营造了富丽堂皇而又静谧幽寂的仙境氛围。再看:秋风吹月琼台晓,试问人间过几年。(孟浩然《玉霄峰》)
仙境一日,人间百年,秋风瑟瑟中照洒在琼台上的这轮月亮,还属于凡间吗,“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李白《天台晓望》) ,楼观上悬挂的这轮月也不是人间的月,它属于海上仙岛。而“坛场月路几千年,往往笙歌下天半”(灵一《妙乐观》) ,则以象征时间永恒的明月点出了千年古观的历史,由此引出对仙人活动的遐想。至于“往往鸡鸣岩下月,时时犬吠洞中春”(曹唐《刘晨阮肇游天台》) ,“惆怅溪头从此别,碧烟明月锁苍苔”(曹唐《仙子送刘阮出洞》) 中的月,则本来就是仙界的月了。在人们普遍的观念认知下,日光芒四射,气氛热烈,身处其中,容易兴奋,导致欲念滋生,此乃修道之大忌,而得道成仙的前提是“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谴”。相对日而言,月是阴性客体,它本身之静谧幽冷的形象,加上易使人产生静夜的联想,正符合了道教主静守一的修炼工夫。此外,月光较日光幽暗,色呈银白,半透明状,具有朦胧飘忽的特点,这与仙人境界
3
也相符。因此,除了将月“仙化”以外,诗人们也用它来制造仙家阆苑的氛围。有的“制造”寒凉:石标琪树凌天碧,水挂银河映月寒。(李绅《望华顶峰》) 半夜人无语,中宵月送凉。(任翻《宿桐柏观》) 月寒岩嶂晓,风远蕙兰芬。(郑薰《冬暮挈家宿桐柏观》) 云开孤月上,瀑喷一山寒。(刘昭《禹福圣观》) 有的“制造”静谧:淡然意无限,身与波上月。(常建《白龙窟泛舟寄天台学道者》) 五峰转月色,百里行松声。(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 影殿山寂寂,寥天月昭昭。(皎然《宿桐柏观》) 常时爱缩山川去,有夜自携星月来。(方干《赠天台叶尊师》) 因思石桥月,曾与道人期。(贯休《春日行天台山》) 青蛇绕地月徘徊,夜静云闲鹤未回。(吕洞宾《游福圣观》) 有的“制造”朦胧:坛上独窥华顶月,雾中潜到羽人天。(李绅《题北峰黄道士草堂》) 洞里有天春寂寞,人间无路月茫茫。(曹唐《仙子洞中有怀刘阮》) 星精观空泣海鬼,月涌薄烟花点水。(贯休《寒月送玄道士入天台》) 此外,也有“制造”高峻的如“人在下方冲月上,鹤从高处破烟飞”(周朴《桐柏观》) ,还有“制造”清美的如“落花流涧水,明月照松林”(杜光庭《山居》) ,这些趣味各异的月,从不同的侧面大大强化了仙境的宗教氛围。当然,这也只是就其在诗中表现的侧重点而言,事实上,诗人笔下的这些月,往往兼有以上所列各种效能,是多种仙界特征的综合体现。二、“白云天台山,可思不可见”白云、烟霞也是纯自然景
4
观,是中国诗歌中的常用意象。但在有关天台山道教的唐诗中,它们也带上了浓重的
宗教色彩。
《庄子天地》有“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有此神话,加上白云本来就在天上人间自由飘荡,后来,在道教中,白云同鹤一样,也成了神仙的交通工具,神仙们腾云驾雾,自由往返。于是,当“准神仙”的道士出行时,诗人们自然联想起白云这一神仙坐骑:“羽客笙歌此地违,离筵数处白云飞”(宋之问《送司马道士游天台》) ,司马承祯的别宴还未享用完,他的坐骑就已等在那里了;“人间白云返,天上赤龙迎”(《寄天台司马先生》) ,赤龙接上天,白云送下地,成仙了的司马承祯让崔湜羡慕不已;“一朝琴里悲黄鹤,何日山头望白云,”(《送司马先生》) 痛别之际,李峤向司马承祯真诚地问:当我伫立山头望眼欲穿,到哪天才能见到您乘白云回来,甚至,当司马承祯永别人寰时,也是白云接走了他:“(司马承祯) 卒于王屋山,时年八十
九。其弟子表称:‘死之日,有双鹤绕坛,及白云从坛中涌出,上连于天,而师容色如生。’”?与白云充当仙人坐骑这一文化含义相应,或许还因飘忽不定来去无踪的自然形态,迎合了神仙的变幻莫测逍遥自在,如孟浩然之谓“鸡鸣见日出,每与仙人会。来去赤城中,逍遥白云外”(《越中逢天台太一子》) 。白云,也成为仙风道气的象征,“王乔已去空山
5
观,白云只今凝不散”(灵一《题王乔观傅道士所居(妙乐
观) 》) ,“白云天台山,可思不可见”(沈如筠《寄天台司马道士》) 。诗中烟霞的宗教化,或与天台山道教“餐霞”的修炼方式有关。导引服气作为一项保健养生运动,在我国起源很早。《楚辞远游》有:“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粗秽除。”司马相如《大人赋》有“呼吸沆瀣朝霞”。这些养生方法,均为道教所吸纳。在道士们眼里,日月不断运行,恒久不息,如果人能摄取日月之精气,必定也会长生。陶弘景《真诰》卷二谓:“日者霞之实,霞者日之精。君唯闻服日实之法,未见知餐霞之精也。夫餐霞之经甚秘,致霞之道甚易。此谓体生玉光、霞映上清之法也。”原来,上清派茅山宗的秘密修道方法之一,便是“餐霞”。唐天台道士司马承祯系上清派正宗传人,因此宋之问《寄天台司马道士》“远愧餐霞子,童颜且自持”,即以“餐霞子”指称司马承祯。孟浩然《寻天台山》写到“吾友太乙子,餐霞卧赤城”,白居易《和元微之送刘道士游天台》写到“饮咽日月精,茹嚼沆瀣芬”。会昌四年进士的马戴,写过一首《送道友入天台山作》,其中也写到“
漱齿飞泉外,餐霞早
镜中”。此外,烟霞还可以制造朦胧飘忽的神秘幻境,霞的绚丽色彩还可以使仙界变得富丽堂皇,如“八重岩崿叠晴空,九色烟霞绕洞宫”(章八元《天台道中示同行》) ,晴空下的
6
九色烟霞,既绚丽多彩,又朦胧飘忽。因此,烟霞成了天台山道教圣地的特殊景观;“我来正当重九后,笑把烟霞俱抖擞”(李白《琼台》) ,“门掩右军余水石,路横诸谢旧烟霞”(薛逢《送剡客》) ,“烟霞不省生前事,水木空疑梦后身”(曹唐《刘晨阮肇游天台》) ,“草树总非前度色,烟霞不似昔年春”(曹唐《刘阮再到天台不复见诸仙子》) ,“南望烟霞空再拜,欲将飞魄问灵威”(陆龟蒙《和袭美寄题玉霄峰叶涵象尊师所居》)……甚至,烟霞还成了人间仙境的代名词:“此地不知何处去,暂留琼佩卧烟霞。”(牟融《天台》) 与此有关的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天台山南有一处名“赤城”,山石呈赭色。徐灵府《天台山记》云:“自天台观东行一十五里有赤城山,山高三百丈,周回七里,即天台南门也……其山积石,石色赭然如朝霞,望之如雉垛,故名赤城,亦名烧山。”叶廷圭《海录碎事》三引顾野王《舆地志》云:“赤城山有赤石,罗列长里余,遥望似赤城。”因此,“赤城霞”自然成了天台山仙风道气的集中体现:“门标赤城霞,楼栖沧海月”(李白《天台晓望》) ,“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李白《早望海霞边》) ,“满堂空翠如何扫,赤城霞气苍梧烟”(李白《当涂赵炎少府图山水
歌》) ,“挂席历海峤,回瞻赤城霞”(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 ,“闻君采奇石,剪断赤城霞”(李德裕《临海太守惠予赤城石报以是诗》) ,“赤城霞起武陵春,桐柏先
7
生解守真”(欧阳炯《大游仙诗》)……赤城霞还作为天台山仙道的象征,进入了诗人的潜意识:“江汉欲归应未得,夜来频梦赤城霞”(皮日休《寒日书斋即事》) ,“雨雪思中岳,云霞梦赤城”(徐夤《赠董先生》) 。
本文作者:饮食行业头条
关山月的诗意(二)
关山月的诗意
一、《关山月》
作者:李白
原文: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释:
1、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围困七日。
8
2、关山月:古乐府题,多抒离别哀伤之情。
3、天山:指祁连山,位于今青海、甘肃两省交界。
4、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5、白登:白登山,在今大同东北。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胡:此指吐蕃。窥:有所企图。
5、戍客:驻守边疆的战士。
6、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
诗意:
巍巍天山,苍茫云海,
一轮明月倾泻银光一片。
浩荡长风,掠过几万里关山,
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
汉高祖出兵白登山征战匈奴,
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很少看见有人庆幸生还。
戍边兵士仰望边城,思归家乡愁眉苦颜。
当此皓月之夜,高楼上望月怀夫的妻子,
同样也在频频哀叹,远方的亲人啊,
你几时能卸甲洗尘归来。
二、《关山月》
9
作者:陆游
原文: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注释:
1、关山月:乐府旧题,《乐府解题》云“《关山月》,伤离别也”。
2、和戎:原意是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实指宋朝向金人屈膝求安。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至作者作此诗时,历时为十五年。
3、边:边防,边境。
4、“朱门”句:红漆大门,借指豪门贵族。沉沉:形容门房庭院深邃。按:击节拍。
5、“厩(iù)”句:马棚。肥死:马棚里的马不用,渐渐死去。弓断弦:弓很久不用,绷的弦都断了。
6、“戍楼”句:边界上用以守望的岗楼。刁斗:军用铜锅,可以做饭,也可用来打更。
7、笛里:指以笛吹奏的曲调声。
10
8、沙头:边塞沙漠之地。征人:出征戍守边塞的战士。
9、逆胡传子孙:指金人长期占领中原。金自太宗完颜晟进占中原,至此时已有四世,故云传子孙。又可理解为南宋当今君臣不思恢复。将它留给后代去处理。
10、“遗民”句:指金国占领下的中原百姓。恢复:恢复中原故土。
诗意:
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经下了十五年,
将军不作战白白地来到边疆。
深广、壮丽的贵族府里按着节拍演歌舞,
马棚里的肥马默默死去、弓弦朽断。
守望岗楼上报更的刁斗催月落,
三十岁参军到如今已经白了发。
从笛声里谁人知道壮士的心思。
月亮白白地照射着出征将士的骨头。
中原一带的战争古代也听说有,
但哪有异族统治者能在中原传子传孙,
沦陷的人民忍痛生存盼复国,
今天晚上有多少地方的民众在流泪~
* 李白:关山月
* 徐陵:关山月关山三五月
* 陆游:关山月
11
关于月亮的诗句——《关山月》(三)
《关山月》原文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山月》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关于李白出生地,众说纷纭,大致有两种说法。其一,李白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李白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二,李白出生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
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璘起兵,事败,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是唐代著名诗人,有《李太白集》。李白所作词,宋人已有传说(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证以
12
崔令钦《教坊记》及今所传敦煌卷子,唐开元年间已有词调。然今传篇章是否果出于太白,甚难断定。
《关山月》简介
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诗人笔力浑宏,又有很大的提高。
诗的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这末了四句与诗人《春思》中的“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同一笔调。而“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又与王昌龄的“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同步。
李白诗中的山月意象(四)
浅谈李白诗中“山月”意象
摘要:李白诗中很喜欢描写月亮,尤其是对山月情有独钟。在李白一生的游历中,
作者最留恋的还是故乡山景中的那一轮明月。在诗人远离故乡颠沛流离之时,伴
随诗人的还是那一轮山月,山月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13
山月代表着蜀人精神,
山月能疏解诗人内心的郁结。
关键词:山月 特点 情感
当代诗人余光中说李白是“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
剑气,袖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在李白众多的写月诗中,写的最多还是山月。
李白对人杰地灵的故乡感情深厚,他一生都在流浪,但对故乡的思念热情不减。
峨眉山月照耀着沧海,照耀着秦川,照耀着黄鹤楼,照耀着长安陌,照耀着吴
越――总之,峨眉山月伴随着诗人的一生。
一、李白笔下山月的描写特点
1、或随或伴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下终南山》)
有了山月的陪伴,作者再也不觉得孤独。也暂时忘却了世俗的纷扰。似乎
月亮也可以净化诗人的灵魂。
2、或圆或缺
14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
在空中半挂着的半轮秋月,在江中波动着月亮的倒影,清幽而静谧,韵味
醇厚。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3、或近或远 中夜卧山月,拂衣逃人群。《赠僧崖公》
时来引山月,纵酒酣清晖。《赠秋浦柳少府》
夜晚引来山月,伴着月亮的清晖纵酒醉酣。山月离人很近,似乎伸手即可触及到。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九日》
边畅饮边欣赏月色下的庐山美景。站在月下观月景,近。 策马望山月,途穷造阶墀。《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
一个“望”字道出山月离诗人很遥远。
二、李白山月意象的情感寄托
1、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
此诗中的月乃是秋月,此时的月并非圆月而是“半轮”。诗人即将远行,
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跃然诗中,即使这半轮月对作者来说也是可望而不可近
赏的了。诗人的情绪因惜别而神伤。在看这夜色中,高峻
15
的峨眉山顶衔着天际
的明月,月光又投射到水中,随江而流,一展千里。诗人以别开生面的写法,
从峨眉山月入手,用清新的笔墨点染出明月照耀下的山水。那空中半挂着的半
轮秋月,在江中波动着的月亮倒影,清幽而静谧,衬托出一叶扁舟去国时思念
故人的情怀,神采飞动,韵味醇厚。
诗人似乎要将这峨眉山月所象征的蜀人气骨深刻的留存在记忆中带往异
乡。惜别神伤中又蕴含着一种悲壮。
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
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2、 抒发作者内心的痛苦
“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梁园吟》)
冷月荒城,高云古木,构成一种凄清冷寂的色调,为遗迹荒凉做了很好的
烘托。
李白在写这首诗时仍然羡慕富贵,不甘于想伯夷、叔齐那样的寂寞消极。
但目前没有到手的希望,他就拼命的喝酒、赌博。。在诗人
16
求仕不成后,明显
的便流露出了失意之情,诗中出现明暗色调交替糅合。诗人狂妄中的痛苦跃然
纸上。
3、 蕴含着作者磊落峻洁的人格、旷达胸怀寂寞的内心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峨眉上月还照君,风吹西到长安陌。
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诗人对于峨眉山月拥有很深的感情。不仅仅是因为是故乡,在李白的心中
这山月还是诗人人格的一种象征。诗中峨眉山月的清光是如此广大,似乎凌驾并俯瞰着这帝都。这光明的广大的傲兀的山月为什么独独照耀着这送别的两人呢,李白是想以此诗委婉的劝诫应诏帝庭的蜀僧:做人做事要像有一种如山之清峻月之清明的磊落峻洁的人格。
此时的诗人虽然蒙冤,但这颗清明的赤字之心仍然高远,诗人满身的傲骨任谁也折不断。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傍晚从终南山上走下来,山月好像随着行人而归。此时的李白沉醉于美景之中,暂时忘却了世俗的纷扰。诗中尽显诗人天真之风貌,洒脱不羁。李白步月而归,心情平和,
17
于闲适中同样流露出极深的孤独感。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九日》
此诗是李白九月九日在庐山登高饮酒时所作。写庐山登高时的所见所闻,诗人与饮酒雅兴中流露出寂寞之感。
4、体现作者关心国事和人民命运的激情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
李白站在征人的角度,看到的月亮不是落下去的而是升起来的。征人东望,两地相思。李白这样写不仅情思遥深,而且开宕苍莽:天山渺绵,云海苍茫,在这天之边、云之头,明月升起,将清辉播撒——没有一个地方,能像这里月光撒播得如此开阔,带有如此苍茫的感觉。
参考文献:
1、《李白诗文选》 李白著 阮唐明 阮文娜选注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1.10
2、、《李白诗选评》 赵昌平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12
3、《李白传》李长之著 东方出版社 2010、11
4、《人间词话》 王国维著 范雅编著 武汉出版社 2011、12
5、《李白、杜甫、白居易名诗经典大全集》(唐)李白、(唐)杜甫、(唐)白
居易著 杨云芳编译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12
18
关山孤明月浅析王昌龄诗歌中的月意象(五)
关山孤明月
—浅析王昌龄诗歌中的月意象
摘要:
盛唐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在那短暂的半个世纪里,万象含韵,“诗情激荡”?、“群彦汪洋”?。而王昌龄凭借其独特的诗歌情怀及诗歌创作理论占据了一席之地。在他所创作的诗歌中,“月”是其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意象之一,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大漠边塞的清冷苦寒,到“空悬明月待君王”的宫门深锁的寂寞凄凉,“月”贯穿了这位“七绝圣手”的整个诗歌创作生涯。然而月意象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意象,它到底有何独特之处,会受到众多文人才子的推崇,同样算得上“吟月”诗人的王昌龄,是怎样通过自己与众不同的情感体会,使自己乃至其所创作的“月”没有湮没于“洪流”之中,却独具风味的,本文通过对比同时代的李白、李益等诗人的写月诗歌来对此做出详细的阐释。以期从“月”中窥探王昌龄复杂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盛唐 王昌龄 边塞 月意象 诗格
19
Mountain solitary moon
Abstract:
Tang Dynasty is the peak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development. In that brief half an century, Vientiane with charm,
Key words: Tang dynasty Wang Changling Frontier fortress Moon Poetic style ? 毕士奎:《王昌龄诗歌与
诗学研究序》,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 毕
士奎:《王昌龄诗歌与诗学研究序》,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第1页。
目 录
一、 细说“月”意象................................................. 1
(一)关于“月”的神话.............................................. 1
(二)由神话到诗歌.................................................. 2
(三)“月意象”之缘起.............................................. 2
二、 王昌龄及其生平................................................. 3
(一) 王昌龄及其在诗坛的地位....................................... 3
(二) 命运坎坷..................................................... 4
三、王昌龄与“月”的不解之缘........................................ 4
(一)诗人之月...................................................... 4
(二)昌龄之月...................................................... 5
20
1.“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阁”........................................ 5
2. “空悬明月待君王”............................................... 6
3.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7
四、结尾............................................................ 7
参考文献:.......................................................... 8
关山孤明月
—浅析王昌龄诗歌中的月意象
盛唐以其开明、包容的姿态开创了一个“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的诗坛奇观,造就了一大批独具匠心的诗学奇才,王昌龄便是其中一位独特而优秀的吟诵歌者。初“识”王昌龄,缘于初中语文教材,那首荡气回肠的《出塞》,那个欲作“飞将军”的王昌龄,一腔热血,渴望“封侯取一战”,建立不朽功业的豪杰文士;尔后,“出塞复入塞”,却未得偿所愿,失意于战场的他重新回到了破落的寒舍之下,一首《闺怨》以女儿般的愁怨道出了内心许多的凄凉和无奈。纵观其诗歌,无论是七绝还是五古,抑或是边塞与送别诗,处处都可以看见“月”的踪影。王昌龄便是王昌龄,他不是那个放浪形骸的诗仙,可以安心地纵情山水,遁养仙骨,于峨眉之巅醉饮山月,尽管如此,他却为我们描绘出了与众不同的“月”,或圆或缺,或明或暗,而这些却常常为我们所忽略,在大多
21
数人眼里,王昌龄只是一位被禁锢于边关的失意文人。但这并不是一个真实而完整的王昌龄,尽管因为年代久远,我们无法去完整地复原,不过,本文试图从“月”入手,还原一个较为真实的王昌龄,突破一般意义上的认识局限。
一、细说“月”意象
“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之一,即便是在现代诗歌中,也受到了文人墨客的尊宠。然而近现代关于月意象的专门研究,则是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后,研究性论文不断涌现。虽然看起来有些后知后觉,但相较于专门的研究论述,“月”在中国文学的“亮相”却是有些不知不觉。
(一)关于“月”的神话
神话是每个民族传统文化的起源,而最早的“月”便是以神话的形式出现的,几乎在世界各地都流传着关于“月”的神话故事,无论是希腊神话中的阿尔忒弥斯,还是日本传说中的辉夜姬,她们都承载了各自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然而,作为历史悠久的中国而言,也自然不会忽略“月”的存在,它毕竟见证了远古“女权社会”即“母系氏族”向“父权”社会的转变(因为与本文关系不大,这里不做深入探讨)。在先秦时期著名的神话异志《山海经》中便有关于“月”的记载:“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大
22
约说明了一年有十二个月的缘起。又《淮南子青冥训》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这大约便是后世“嫦娥奔月”较为早期的文学记载。这些神话固然有些匪夷所思,但对于缺乏自然科学知识的先民而言,却是融于血液的对待自然应有的心态,甚至这种影响一直延续? 李白:《古风》,见《全唐诗》卷一六一,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670页。
? 佚名:《山海经(经典图文版)》,岳麓书社,2006年第五版,第321页。
? 刘安:《淮南子览冥》顾迁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三版,第67页。
至今。也因此,中秋节缘于月的神话便顺理成章。
(二)由神话到诗歌
神话的出现,无疑给了文人们更多的创作灵感,而不只是拘泥于嫦娥与后羿爱情的凄婉。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便有关于月形形色色的描述,或“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国风月出》),以喻“妇人有美色之白皙”;或“日居月诸,照临下土”(《诗经邶风日月》),言时光之荏苒种种。而在稍晚的诗人屈原的眼中“夜光何德,死则又育,”(《楚辞天问》),月到底有何特性,消亡了又再生长,及至汉魏,月
23
依然为文人们所钟情,如司马相如的《长门赋》云:“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於洞房 。”又如魏公子曹丕《燕歌行》中亦有:“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这样的诗句。至于汉魏之后,与“月”相关的诗词便如星汉,不胜枚举,此处不再一一列举。然而,“月”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使得如此多的迁客骚人为之倾醉,而成为了历代文人诗词作品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呢,本文拟从两个方面着手以求寻得一点“蛛丝马迹”。 (三)“月意象”之缘起
意象,《辞海》中解释为“表象的一种。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像性表象。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亦称‘审美意象’是想像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了形象显现”。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绎)辞;然后使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具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尤端。”?由此看来,“月意象”之所以常常出现在古代诗歌中,既有其本身的独特性,还有来自文化深层的人为因素。
首先就月亮本身而言,它的客观特质引起了文人们的关注。从外形看,月有圆缺。毕达哥拉斯曾经说过:“原始宇宙最和谐的图像。”朗朗圆月总是会带给观者圆满、丰盈、和谐的美感;而至于“残月”则正好契合了中国传统文人的特殊审
24
美心理。世界上没有完美的食物,而“缺”的部分反而能创造更多想象的空间,这给了观者更多的主观能动性;联系到诗词歌赋,古人们常常注重诗词是否“言有尽而意无穷”,比较忌讳直白的情感叙述。此外,月亮散发出的光芒柔和温婉,让人看起来更加“悦目”,比起太阳的热烈,“月”更添了几分如女人般的柔美和娇羞,在那个属于男人的时代(或者说男性文人占主流的时代),对于“月”的偏爱便算得上“顺其自然”了。
其次,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月”自开天辟地时便是神话传说中的“常客”,甚至于形成了某些民族的特殊的“月亮”情结,也为“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倾心于“月”,加入到相关文学作品的创作中来。不仅如此,“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象征着“阴”。《周易》有云:“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吕氏春秋精通》也有:“月,群阴之本。”云云。由此可知,“月”有了代表中国传统思想哲学的深层内涵,甚至于成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原型之一。傅道彬在《中国的月亮及其艺术的象征》一书中就认为:“(月亮)伴随着神话的世界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的原始文化内容??流转了中国广阔的心灵空间,凝聚着民族的生命感情和审美感情,成为高悬天际的文化原型”?。除此之外,更多的学者运用人类学的观点来解释了月意象的重要性。?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州古籍,2008年第三
25
版,第204页。
? 傅道彬:《中国的月亮及其艺术的象征》,转引自《20世纪月意象研究综述》,见《聊城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3期。
如刘传新借用荣格的“原型理论”对中国关于“月”的神话进行分析,得出“月亮与华夏文明关系密切,是因为初民用月意象传达了他们的生命观,回答了与人的存在息息相关的诞生和死亡的最大问题”。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古代乃至现代文人对于“月”的热衷,其实是怀有一种对“原始精神”“先民体验”的承继和发扬,而正是这种“承继”和“发扬”使得月意象有了更为丰富的情感内涵,反过来也为各个时代的文人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创作灵感,推动了古代诗歌的繁荣。
二、王昌龄及其生平
(一)王昌龄及其在诗坛的地位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山西太原人,开元、天宝年间著名的边塞诗人,素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七绝圣手”的美誉。晚唐司空图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如此评价:“国初,主上好文雅,风流特盛。沈、宋始兴之后,杰
?出于江宁,宏肆李杜,极矣~”纵观王昌龄一生,官不过九品末流,却享誉后世,
这或许得益于其留下的一篇篇奇研瑰丽的诗篇。现存可考的王昌龄的诗大约有181首,其中七绝74首,五古68首,
26
五绝14首,五律13首,七古6首,五排4首,七律2首。就题材而言,其诗主要包含了边塞诗,宫怨诗,送别诗三类。尤其是他的边塞诗,虽然仅有约20首,但因其独特的风格,鲜明的形象,使得王昌龄得以成为盛唐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尤其是《出塞》一诗,“意态绝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被后人誉为“边塞名作”“可入神品”。而王昌龄的宫怨诗,也因其“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因此,他又被推为“第一婉丽手”。相比较而言,王昌龄创作的送别题材的诗歌最多,这或许与诗人颠沛流离的一生不无关系,其间诗人真情自然流露,同时,其“玉壶冰心”般的志向也被体现得淋漓尽致。除了因边塞题材的诗歌使其为后人所熟知外,他的七绝诗则让他得以与李白齐名,与李白并称“双绝”。细数王昌龄所创作的诗歌,其在七绝上投入的精力最多,倾注的感情也最为丰富,除了我们常见的边塞诗以外,还包括了宫怨、赠别、狩猎等题材的诗歌,几无不可言者。不仅如此,他的七绝如《从军行》、《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被后世文人奉为上乘之作。
当然,与众多诗人相比,王昌龄还有另外一种身份—“诗家夫子”。不仅有诗歌理论专著《诗格》,还曾广传诗艺。作为诗论家,其在《诗格》一书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诗歌创作理论,最为突出的大约有三个方面:1.首次明确而完整地提出了“意境”这一重要的诗学范畴,也即后来的“三境”说。《诗
27
格》云:“诗游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2.重视诗歌的立意。“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王昌龄《诗格》)。3.反对齐梁华丽刻意的文风,崇尚自然天成的诗歌创作。王昌龄曾云:“自古文章,起于无作,兴于自然,感激而成,都无饰练,发言以当,应物便是。”?
(二)命运坎坷 ? 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见《全唐文》卷八〇七,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486页。
? 王昌龄:《诗格》,见《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160页。
盛唐拥有开明的社会风气,却独独容不下王昌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历来便是士人们一生的奋斗目标,可很多时候,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种不可逆转的魔力,即便穷其一生也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王昌龄便是如此。曾经,他以为“明时无弃材”,对于开元盛世有着很高的期许,可终究“天生贤才”一生不仅未被“圣代用之”,反而被“弃之如尘埃”。一生困顿,在追求功名,与保持自由心怀,“入仕”却不得,“退隐”却有不甘的矛盾纠葛中挣扎。他的人生似乎受到了某种
28
诅咒,家庭微寒,仕途失意,即便是死,也是死于非命,为太守闾丘晓因其“耿介的性格”或出于对王昌龄诗学才能的嫉妒。但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种不幸,成就了王昌龄,而这种种的不幸,使得月亮成了王昌龄的情感寄托的一个重要物象。在他的众多诗歌作品中,月是与他的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接下来本文将对此作出专门阐述,这里便不再赘言。
三、王昌龄与“月”的不解之缘
(一)诗人之月
正如开篇所述,月的外在独特性,赋予了“月”更为丰富的情感内涵,月也因此承载了太多文人的思想情感,那么在多情的诗人眼中,月到底象征着什么呢,
月亮是凄凉与孤独的象征。仕官游学是古代文人们的生活常态,旅居途中,唯有那轮高悬于天际的明月可以寄托诗人浓厚的相思之情,倾听他们内心的失意与苦闷。它是惟一的,无论古今,抑或身在东西,几乎都可以看见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它似乎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把远隔千里的人联系在一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它又成为了分居异地的情人们的情感纽带。即使是盛唐时期的诗仙太白,那个大多数文人眼中的游侠,不拘一格,天马行空的谪仙,依然没能摆脱皓月的清净,于旅居途中的客舍下,借那床前的“冷霜”表达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举头望,明月如盘,润白殊圆,
29
越看越生出爱怜之意;然而,低头才发现茕茕孑立,孤影一人,忽然想到那远方的亲人是否一切安好,月圆人难圆的失落,在清冷的夜晚越发的凄凉。
月华如玉,莹莹高洁。古代的诗人在遭遇仕途失意的时候,往往会滋生归隐之心,宁与清风明月相伴,在自然与个人的精神世界里得到安慰。在他们的眼中,“月”不再是失意与孤独的象征,而是成为了他们忘怀世间烦恼的旷世情怀的真实内心写照。王维无疑是这群诗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其诗中的月意象往往寓意高远。“澄波澹江西,清月皎方闲”中,诗人描绘了一个清幽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内心安闲自在,与世无争,在一片明净的月色中,诗人澄明清远的心境与月色完美地融为一体。又如在《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清幽的月光郁郁的青翠的松林,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缓缓流过,这是一幅多么纯美的画面,却正是诗人对于生活的顿悟。
除此以外,月亮还常常被赋予女性色彩。这在闺怨题材的诗歌中运用较为广泛。男子外出仕宦交友,留下妻儿独守空帏;身陷高墙的侍女,困于闺禁的少女,乃至被男子狠心抛弃的不幸女子。她们生在一个男权至上的社会,自然而然成为了男子的附属品。于是,那孤悬的无声的月,便成为了她们苦难的倾听者,尤其在清冷凄寒的夜晚,同病相怜的错觉
30
让月成为了她们寂寞心灵的最大的安慰。李白的《子夜吴歌》云:“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诗人便是以月起兴,描述了独守空闺的妻子对远在边关的丈夫的思念。
(二)昌龄之月
作为盛唐诗坛的代表人物之一,王昌龄也同样钟情于月,在他所创作的181首诗中写到月亮的有近70首。这些诗中的月亮已不是客观的自然物象,因诗人创作的处境不同,从而赋予月亮不同的思想情感内涵,因此,月所体现的人文属性,得益于诗人一生的人生经历,接下来,本文将结合王昌龄的生平及其诗论观点分析在王昌龄诗歌中的”月”意象。
1.“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阁”
王昌龄乃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其先祖在南朝时曾较为显赫,但及至王昌龄,家道中落,生活困顿。面对这艰难的处境,他决心凭借自己的才智去改变当下的困难局面。于是他“漫游西北,奔赴边塞”?,希望有朝一日立马横刀,征平胡虏,建立不世的功勋,却奈何时运不济,只得悔叹:“虽投定远笔,未生将军树。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然而,其虽未曾在尘沙飞扬的大漠边塞建立寸功以扬名获利,但却成就了他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边塞诗人”的美名。而在这些为数不多的诗篇里,也有“月”的身影。“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出塞二首》其二),再如“琵琶起
31
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从军行七首》其二)等,在这些诗中,“月”几乎成为了诗人营造边关孤寂冷清氛围的关键意象。作为一个旁观者也是亲历者,王昌龄用自己的笔触记录下了边关将士清贫的生活和战斗的艰苦,以及他们奋勇杀敌,誓破楼兰的豪迈情怀。此刻的“月”似乎不仅仅是为了渲染边地的凄寒。试想一下,在百年征战的古老战场上,战事初歇,战士们枕戈待旦,四际月色昏黄,尘沙飞扬,这时的“月”便不再只是阴柔洁白的玉轮,而是成为了烘托爱国将士们的英勇奋战的英雄形象,营造悲壮的战场氛围的不可或缺的情感象征;与此同时,战士们远离故土,那轮同样照耀着故乡的明月,自然也成为了他们思乡怀人的情感寄托,除此之外,他们辞别故土,远赴边关,甘愿忍受寂寞和疲惫,也是为了确保家国的安泰,此刻的月又成为了他们征战沙场的力量源泉。
而对于那些昏愦腐朽,御敌无能的将领,王昌龄则极力抨击,不留余地。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无人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二首》其一)这首诗是其边塞诗的代表作,亦被后世文人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唐诗别裁集》)明清诗论家关于唐人七绝的压卷之说:李攀龙推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为压卷。诗歌中诗人以曾照古今的月联想到自秦汉以来边关保卫战争,并得出了征人未还的原因,“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2
实乃缺少像飞将李广那样勇猛善战屡建奇功而又体恤士卒的英明将领。正如沈德潜所言:“秦时明月一章,前任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益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系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而就艺术特色及素材运用来讲,本诗以“月”联系古今,从而含蓄委婉的痛斥了戍边将领的无能。而与之类似,同样以边塞诗闻名的中唐诗人李益,也曾以“汉月”所突出的时空感,沧桑感来表现诗人情思,“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诗人从角声入手,而将写景的重点集中于天上“汉月孤”“无限? 毕士奎:《王昌龄诗歌与诗学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第14页。 ? 王昌龄:《从军行二首》,见黄明:《王昌龄诗集》,第3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
? 沈德潜:《说诗晬语》,见《〈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第220页。
塞鸿”,其中将边月与边关吹角结合起来,较之于王诗,多了角声的介入,似乎使诗歌更加地丰富多彩。然而从情感表达来看,李诗未免有些单调,仅仅借用月色的凄凉,角声的悠远,以及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来营造一种边塞的孤冷凄凉的氛围,只是单纯地感伤,缺乏如王诗中队戍边士卒的人文关怀及对产生这种沧桑凄凉的人为因素的深层次地剖析,由此看来,王昌龄边塞诗中的月并不只是单纯的感性意象,也是
33
诗人客观分析边人苦难原因的引子,王诗意境之高远,可见一斑。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边关烽火连绵,家书亦抵万金。长久的战事带来了的精神上深重的离别之苦,即便是唐玄宗也不得不承认:“长征兵无有还期,人情难堪”?。王昌龄作为一个亲历者,通过自己的笔触真实地反映了戍边将士的悲苦与愿望。“烽火城西四百楼,黄昏独坐海风情。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月”再一次出现,在茫茫荒漠,西风劲吹,烽火城楼虽逾数寻,却抵不过羌笛悠悠唤起的浓浓乡愁。更为精妙的是在诗的后半句,以“关山之月”入手,笔锋忽转,千万里外征人的娇妻也在同一片月光下愁肠百结。一轮明月,两处相思,巧妙地把征人思亲,思妇念远联系在了一起,愁上加愁,哀婉动人。
2.“空悬明月待君王”
“出塞复入塞”却仍然不能实现其一战扬名的愿望。无奈之下,王昌龄只能辞别萧风瑟瑟的边关,回到繁花似锦、生气蓬勃的中原大地,“重操翰墨,广事干谒,访贤问友”,以期为“圣代用之”。虽然终于在开元十五年(727年)应进士,并一举中榜,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后应博学宏词,再中,但却仍然只能担任丞尉一类的小官,甚至还被南罢北黜,仕宦之途似乎也尽是愁怨与悲苦。也许正是由于这种种的不幸,让他变得“心细如尘”。他像身入红墙等待君王临幸的宫
34
女,眼睁睁看着自己年华老去,郁郁而不得志。于是,他拾起墨笔,为那些可怜的宫女、思妇鸣不平。从某种意义上看来,他与她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那种等待垂怜而产生的愁怨,对于王昌龄来说并不陌生。
在这些表现闺中思妇、宫中弃妃愁怨的诗句中,同样有“月”存在。《西宫秋怨》中:“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却恨含情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诗中的主人公,虽貌比芙蓉,肌肤含香,却依然只能半掩秋扇,独自望着那轮秋月,等待垂幸。然而冷月无声,使得”美人”更加的失落。诗中未直接写“月”,但“月”却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而然地娓娓道来。又如《春宫曲》:“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殿前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东风吹暖,露井桃开,未央殿前冷月孤悬,君王犹恐“帘外春寒”,赐锦袍于新宠,却冷落了未央殿的故人,身寒心更寒。月的清冷与露井春暖相对,新人旧人待遇的差距,个中滋味可想而知。再来看看作为其挚友的李白,也许在那个时代的诗人受到盛世的感染,只有多元化的诗歌内容才算符合盛世才子的名号,很难想象那个任性自然、豪放不羁的诗豪,也会有“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如此含蓄哀怨的诗篇。诗中的“秋月”将宫女的寂寞凄凉渲染得淋漓尽致,因为寒意逼人,女主人公赶紧进屋放下帏帘,屋内却空无一人,内心不禁孤寂难耐,只得与
35
秋月为伴以寄托哀思,但与王昌龄诗中的“月”相比,结合诗人生平,此中之月更像是诗人于山水间偶惹红尘的伤感,倒不如王诗中显得“顺其自然”。毕竟李白不是王昌龄,也没有其如此坎坷的人生。
3.“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诗人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早年投身塞漠,赴边漫游,后于出仕中,?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二,岳麓书社,2009年1月第2版,第6783页。
屡遭贬谪。因此,“别人”或者“送别”于诗人而言,实在是平常之事。同时,送别诗也记录了诗人人生中的各个特殊时刻,而在这些时刻里,“月”作为情感媒介始终与诗人“不离不弃”。
尽管其仕途失意,心中愁绪千结,但在临别之际,他却保持了盛世文人那份豁达与乐观。“南越归人梦海楼,广陵新月海亭秋。宝刀留赠长相忆,当取戈船万户侯”(王昌龄《别陶副使归南海》)。海楼入梦,广陵新月初升,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分别的海亭已是收获的季节,权且宝刀赠英雄,希望友人凭此建立不世功业。其间的“月”不再是悲凉凄冷的,而是对友人美好的祝福。又如《送崔参军往龙溪》中:龙溪只在龙标上,秋月孤山两相忘。谴责离心是丈夫,鸿恩共待春江涨。尽管诗人在作此诗时已是被贬之人,但他却把自己的失意放到一边,安慰友人道“谴谪离心”终是大丈夫,愿与君
36
共勉,以待春江潮涨,蒙幸圣恩。这其中之“月”虽被冠以“秋”的字眼,形容此刻与友人皆处于人生的低谷,同为“沦落”之人,但却是为后文埋下伏笔,忽而振臂,鼓励友人必有东山再起之日。此中真情,自然也得到了友人的回应。李白在听闻王昌龄被贬龙标之时,愤而作下“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样的诗句,为王昌龄鸣不平。恰恰这句诗歌中也出现了“月”,不同的是,李诗中的“月”乃“主观之月”,甚至直接描写了“我”的存在。而王昌龄诗中的“月”多是“客观之月”,是其表达情感的直接媒介。再来看作为前辈的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春夜别友人》)这首诗同样也是赠别诗,别宴将尽,分手在即,相聚的欢笑与喜悦马上就会转化为离别的沉寂和愁闷,明月隐于高树,无声无息。只有月才是永恒的,也只有月才可以承载此刻的宁静,明月亲爱而多情。时光旷远而无情。正是因为诗人赋予“明月”在诗中的多情形象,诗歌写出了相逢欢短,写尽了别离愁长,但这种离别绪,又是非常地蕴籍而含蓄,“哀而不伤” 。陈诗中的“月”象征永恒,寄予了无限的哀思,但与王诗相比较而言,陈诗似乎只有哀叹和自我疗伤,没有前者的豁达乐观。
四、结论
37
综上所述,从远古先民流传的神话故事到王昌龄笔下充满人文气息的诗句,月照拂了一批又一批文人宦仕。尤其是一生命运坎坷的王昌龄,虽然受到命运的诅咒,却依然为失意的人奔走呼号,一轮月,两相思,诗人用心体察了征人远戍的愁闷,和那轮明月一样真诚地哀恸他们的不幸。而对于那些身陷“高墙”的的女子则以女儿般的情怀,对着月亮哭诉内心的凄怨。而这不同的“月”,其实也是诗人真实的人生经历的内心写照。诗人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但其却未被打入“冷宫”,而是在诗歌的舞台上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在盛唐诗坛尤其是边塞诗歌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诗人用自己的诗歌创作践行了其在诗歌理论中所提倡的诗缘于任性的观点,为月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情感内涵,从深层解析了悲苦的根源,充满了人文关怀。虽然其死于非命,但他的名字连同他的诗歌像那轮明月一样,依然温柔抚慰着着神州大地。
参考文献:
1.毕士奎:《王昌龄诗歌与诗学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2.王昌龄:《王昌龄诗集》黄明注,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
3.殷璠:《河岳英灵集》,见《唐人选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8
4.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2版;
5.叶燮:《〈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霍松林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9月第1版;
6.王国维:《人间词话》徐调孚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
7.王昌龄:《王昌龄集》,岳麓书社,2000年9月第1版;
8.耿建华:《诗歌的意象艺术与批评》,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张博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0.程章灿、成林选:《月》,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39
太极拳以松为本 教你几招一学便会的放松法
太极拳以松为本 教你几招一学便会的放松法
放松是各式太极拳练习的基本要求,有的人练了很长时间,得到老师的指点,仍 然继续练习放松,为何要放松,如何放松,不少练太极者都很疑惑。
太极拳是 “ 四两拨千斤 ” 的艺术,说明太极拳很讲究经济用力。在习练过程中,只 有放松才能 “ 周身轻灵,节节贯串 ” 而发力精准,只有练得松沉才能感知对方 “ 来脉 ” , 进而快速 “ 转关 ” 。
拳谚云:“ 宁打一根棍不打一条绳。 ” 放松在太极拳中的攻防意义重大。因此洪均 生先生在《太极拳三字经》中指出:“ 每一动,螺旋形,其要求,圆而松。 ” 杨澄甫先 生也要求 “ 周身骨节均需自然松开 ” 。
如何才能放松呢 ? 我的体会是先学会用力,人们的初学拳的时候,往往都会僵 硬,通过对年的练习,我发觉得先用力。
我们练拳的时候如何放松 ? 肯定不是到处都放松,都放松了你就站不住,再松就 躺在地上了。我是搞推手出身的,我教拳的时候讲求用劲,哪里用劲 ? 你想让哪里放 松你就先让它用劲,用劲以后才知道放松。
怎么用劲 ? 百会穴上顶,这个劲要顶起来先用力,一用劲明显升起来了,身体顶 起来以后自然身体直了,直了以后你如果用劲,肯定气要向上浮。
把这个劲顶住,就像用绳子把它悬起来,头颈顶起来以后从颈部往下一直放松,
放松到两个脚腕。脚要有劲踩住地,感觉身体很直,顶天立地,柱子不能弯。
对全身而言,头顶放松不能丢顶,相反,悬起来不能挂在空中,从脖子节节贯穿 至脚下,这就是太极拳的独特之处。
有很多人练拳的时候手放松,如果要我讲,练太极拳手法非常多,讲求八法,手 不能松手,一松劲就过不去了,所以手的型要保证,我们不是练指力,但是劲一定要 让它过去,你的意识要达到梢节。
放松的作用
1、有助于消除疲劳,特别是大脑可以得到净化和调整,思维清晰。同时,四肢 百骸普遍受到良性功能刺激,各系统器官功能协调、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平衡,大大 增强免疫力。
2、有利于气血经络畅通,达到舒筋活血,促进新陈代谢,避免造成呼吸急促、 心跳加快,甚至气滞血糖等副作用。
3
、有利于动作转换的轻灵、协调,否则,就显得僵硬、笨拙。
可见,做到放松,可以使我们的肢体自然舒展,更加连绵不断。
4、便于内气下沉,上虚下实。既有利于身体稳固,又有利于发力扎实,因此, 也可以说,不会放松,发力就不会有力。
5、有利于追求柔软,积柔成刚。只有松柔,才可生刚 ; 没有松柔,就没有刚劲。 同时,也可把练拳的过程作为品味太极拳深刻内涵的过程,加深对拳理拳法的理解。 想要了解更多有趣且实用的道法太极,点击上方关注我们吧 ~
本文作者:道法太极
离别诗的诗句及意象
离别送别的诗?句 1. 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2.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4.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5.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6.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7.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8.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9.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10.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1.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2.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
13.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4.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5.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6.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17.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8.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19.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20.南浦凄凄别.西风袭袭秋.一看肠一断.好云莫回头.
------------------------------------ 1.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把意思写出来?就是咯
9.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1
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唐.王维<杂诗三首>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9.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1.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15.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16.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7.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18.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 1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20.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21.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2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2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诗中乡情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文《渡汉江》》
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
海日生残夜,江春 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5.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8.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
9.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别离诗鉴赏之?意象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近年来的考察?也越来越灵活?~同学们在做这?类题时也会力?不从心~不知从何下手?~所以我们就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去鉴赏古代?的诗仙文豪给?我们留下的经?典之作。
在中国古代诗?坛上~别离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别离亲人?、恋人、友人。而这时~别离无论作为?人生遭际还是?作为创作题材?~都会显得更为?重要~更为深刻~更为壮烈~更为精彩。古时没有火车?飞机~没有隧道轻轨?~没有手机电脑?~在交通通讯落?后、路途艰险的情?况下~只能“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
就反映的别离?形式来看~有送别、留别、赠别、酬别、话别、宴别、饯别、寄别诸多种类?。而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则更多~可以数出来的?有杨柳、杯酒、明月、江水、芳草、眼泪、残阳、孤云、远帆、歧路等。我们用近代艺?术大师也就是?后来出家当了?和尚~法号为弘一法?师的李叔同著?名的《送别》开篇~来讲解别离诗?的意象问题。“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诗总结了?古代经典离别?诗所用的种种?意象~“柳”、“长亭”、“芳草”、“夕阳”、“浊酒”等等意象概括?了离别诗的“离愁别绪”。
一、 折柳赠别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柳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
《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此习俗产生的?原因大体有三?:
1、“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2、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绵?绵的情意~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诗经〃小雅》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
柳永在《雨霖铃》中写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王之涣有名气?的《送别》是这样的: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二、芳草惜别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芳草 还有一种植物?~也是别离诗中?常常出现的意?象。
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其中有一首大?家都熟悉的诗?歌: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流?转~最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
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喻离别的愁绪?~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
在空间的分布?上~碧草连天~好像在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
古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芳草像纤柔的?柳丝一样~缠缠绵绵~给人以依依不?舍之情。
三、长亭饯别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长亭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地方?表示送别~此后就成为专?有的送别之地?。
长亭”古时在城外路?旁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除“长亭”之外~还有南浦也是?离别诗中常常?出现的地名~“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当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有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和长亭一?样已成为送别?之地的一个专?有名词了。
同学们试着想?一下~能够想出哪些?关于“长亭”的诗句呢,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
四、 饮酒泣别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酒
除折柳送别外?~把酒壮行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送别形式。辛弃疾《满江红》:“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杯中物所指的?就是酒。许是因为以酒?送行更宜于被?人接受~也更易于尽抒?胸臆~因此就数量而?言~以酒送别的诗?在别离诗中也?是最多的。而就表情达意?而言~那种悲壮激烈?之情~恰好与以柳送?别的缠绵悱恻?形成鲜明对照?。“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王维的《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这种情况下?~送者或被送者?~谁也很难生出?什么兴致来~真是“愁颜”难慰~别恨又添所谓?“借酒浇愁愁更?愁。”
除了壮行之外?~借酒还可以表?达当事人的交?情~并寄以某种企?盼和祝愿。温庭筠《送人南游》所谓“唯以一杯酒~相思隔远天”。这就是“酒”这个意象所具?有的奇特内涵?。
五、日暮伤别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夕阳 。
4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日暮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夕阳”、“暮雪”、“暮钟”等
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
送别诗中常出?现傍晚月夜等?时间意象。是古人喜欢在?傍晚时分送别?吗,
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李白写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其中《送友人》便是很成功的?一首:“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一个落日便给?我们描绘出一?副夕阳西下~诗人与友人执?手不忍分离的?图画。
除了这些意象?之外~还有很多意象?也是古代经典?别离诗常常使?用的~比如~江水、孤帆、云朵等等。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在《别赋》中如是说。“别”愁、“别”思、“别”恋在众意象中?被表达的淋漓?尽致~我们在鉴赏古?诗的时候要深?刻理解意象的?意义和功能~还要从意象中?分析出诗人的?感情和诗词的?思想。
附:《长亭送别》读后感
崔莺莺并不叛?逆
华德阳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里的一支奇葩?~有人说在这一?折戏里突出刻?画了崔莺莺的?叛逆性格~描写了她对功?名利禄视如粪?土和对爱情的?大胆执著的追?。其实~崔莺莺并不叛?逆~她的言行只是?一个自然人的?本能反应~还谈不上反求
抗?封建礼教。
有人说~崔莺莺的唱词?里有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等表明了她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显示了她的反?抗精神。如果以此类推?~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难道也是写了?一个轻视功名?利禄的具有叛?逆性格的女子?,显然牵强附会?。
那么~此时此刻崔莺?莺是怎样一种?心情呢,
首先~崔莺莺之所以?不让张生赴京?赶考~不是轻视功名?利禄~也不是叛逆。只要是一个正?常的热恋中的?女子都会这样?做。相思折磨人啊?:什么“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什么“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一朝拥?有”:什么“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每个热恋中的?男女都会视功?名如粪土的~都会有叛逆精?神的。现在的一些中?学生早恋~在我们成人看?来是浪费青春?~耽误前程,但热恋中的学?生们毅然、决然地投入~宁愿不考大学?~也要卿卿我我?。难道他们也如?崔莺莺般伟大?,也是在反抗“封建礼教”,
其次~崔莺莺不舍得?张生去取功名?~是因为“夜长梦多”。崔莺莺有深深?的忧虑~明确地说就是?怕张生“停妻再娶妻”。一旦张生金榜?题名~他将成为高门?望族的择婿对?象~这个巨大的阴?影折磨着崔莺?莺。并且~恋爱中的人儿?宜小别忌久别?~张生这一走~回来的可能性?就小了~因为外界的诱?惑太大了~休怪他走累了?“偏那绿杨堪系?马”。也很难说张生?不是陈世美~说不定又多了?一个张世美~因为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不是没有历史?根据的。
5
所以~崔莺莺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热恋中的女子?~在送别的时候?所表现出的只?是离愁别恨~只是对爱情潜?在的危机的一?种无奈和担忧?~而不是“革命女青年”般的叛逆~也不是反抗“封建礼教的斗?士”~只是一个真实?人性的本能反?应罢了。
6
与明月意象有关的诗句
与明月意象有关的诗句
篇一:与明月意象有关的诗句
有关月亮的古诗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
举头忘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李白《行路难》(其一))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光《天仙子》)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梨花院落融融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寓意》)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李白)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春望》杜甫)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沈全期《杂诗》)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潜《杂诗》)描写水的古诗文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宋?汪元量)
江带峨眉雪,川横三峡流 (唐?李白)
初惊银河落,半洒云天里 (唐?李白)
波涛万里堆琉璃 (唐?杜甫)
水真绿净不可睡,鱼若空行无所依 (宋?楼钥)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唐?李白)
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唐?李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唐?李白)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唐?白居易)篇二:与明月意象有关的诗句
月亮代表我的心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一说到李白,最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的是他的《静夜思》,这首诗,作者以“月”作为中心意象,将诗人抽象的思乡之情形象化。千百年来,不知曾激起过多少他乡游子的深切共鸣。“明月”也成了诗人们公认的乡情的寄托。李白对月情有独钟,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甚至载有 “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故事。李白的诗歌,既有《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月下独酌》、《把酒问月》等专题咏月诗篇,更有许多散见在其它诗篇中的咏月佳句。“月亮”已成了李白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也是他思想表达的重要载体。他给我们创
造了意蕴十分丰富的月亮意象。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范畴之一,是由主观与客观结合交融,即物外形象和诗人的情意相结合而形成艺术境界,它是诗人根据抒情言志的需要,对种种现实生活现象进行概括,从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的具体的审美图景。李白是咏月圣手,他所创造出的月亮意象,或造境或喻人,或寄意或探理,十分丰富而幽美。
一 以月造境
月亮是一种自然物象,她本不以人的主观意愿而阴晴圆缺,自有她自身的运行规律。然而诗人们却往往在客观存在的月亮身上,结合其它的景物描写,营造出千姿百态的月夜景色,为人物活动提供适应感情表达的场景。
营造宏阔之境 李白善于利用月亮营造宏阔壮丽的意境。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写月亮把影子投在水里,像从天上飞下来的明镜,云气簇拥而来形成海市蜃楼,真是新奇美妙~“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一轮明月从天山喷薄而出,云海苍茫,空阔辽远,无边无际,是何等的雄伟壮观~“长风吹月渡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月亮趁着长风从海面飞渡过来,诗人不禁举起酒杯邀月中仙子共饮,这又是多么的超凡脱俗。“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望庐山瀑布》)无边海风浩荡而来,月光辉映在空阔的江面上,
真是风月无边啊~以上诗句,诗人都将“月”与“海”并提,辅以“风”“云”,给人展现了一幅幅开阔宏丽,包容万象的奇丽画面,形成一种超越鸿蒙,笼盖宇宙的非凡气势,让人一读顿觉心胸开阔,逸兴遄飞。
营造淡远之境 李白以月造境,有时也平和淡远。如:“盘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风兮寂万壑。”(《鸣皋歌送征君》)“琴清月当户,人寂风入室。”(《赠清漳明府侄聿》)在万籁俱寂的夜晚,坐在皎洁的月亮下静赏松风琴韵,是多么惬意。“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这两句中的月亮,犹如善解人意的天使,与人为伴而同归,与山为友而随转,和谐共存。这种淡远之境,以月为主要画面,伴奏以天籁之音,烘染以天然之色,顿生平和之风、淡远之意、自然之趣,作者的心境与物境融洽无间。
营造凄婉之境 李白笔下的月亮除了宏阔、淡远外,也多幽婉与凄凉。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其三)写秋夜月光如水,这美好的月色既为思妇替自家征人赶制寒衣提供了环境,营造了一个幽美的意境,同时也撩拨起思妇的“玉关情”增添了几分幽怨的色彩。再如:“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梁园吟》)用月照虚城,云迷古木来衬托时过境迁,物渺人去的怀古伤今之情。李白在很多诗篇中将月亮着上惨淡的色彩,营造出凄凉的意境。
如:以“月寒江清夜沉沉”(《白纻词》其二)衬托西施忍辱思国的沉痛心情,以“战罢沙场月色寒”(《军行》)烘托“匣里金刀血未干”的残酷现实。“月落西山时,啾啾夜猿飞。”(《宿清溪主人》)“月色何悠悠,清猿响啾啾。”(《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两处都是写羁旅之愁,在寂静的月夜,时而传来啾啾猿啼,真使人不寒而栗。以上这些“月”与“寒”,“月”与“猿”的意象组合,无疑使画面笼罩上阴森可怖的气氛,凄神寒骨。
二 以月寄情
“月”往往是人们感情的寄托,而且人们不管是处于何种心理状态,多情的月亮总是引诱着你的情思,而人们也仿佛一见到月亮就找到了抒发感情的载体——月亮代表我的心。李白以月亮作为载体,抒发的感情是丰富的。
抒发豪迈之情 豪迈奔放是李白的主体性格,在诗中常常以月为载体来表达。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洲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逸兴壮思是抽象的情怀,如何才能形象地表现出来呢,李白借助于月亮,将这奔腾于心底的急流赋予飞升之势,直欲上天揽月。揽明月便成了作者感情寄托的最高境界。又如:“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句勾勒了一个神奇的境界:那是一个清静之夜,月色皎洁,湖水如镜,诗人以轻快的心情飘然登仙,进入梦境,
以神速飞渡镜湖。人在月下飞行,影在水中相送,多情的月一直把他送到向往已久的地方。作者运用浪漫的手法,把自己意欲排遣的遭受权贵排挤的苦闷心情和鄙弃尘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抒发惆怅之情 李白是个感情丰富,思想常常处于矛盾之中的诗人,由于自己的抱负得不到施展,理想得不到实现,而又生性傲岸,不满现实,不依权贵,所以在奔放豪迈中往往又流露出苦闷和惆怅。而这种心情也往往寄托与月。如:“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长门怨》)作者借咏阿娇先为汉武帝所爱,后渐失宠,遂生妒念,终被废居长门宫的史事,用月照长门的凄婉意境,烘托出人物遭遇的痛苦。作者在咏史,也在自咏。我们再看他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初看这首诗,好象只是在写一次平静的闺中望月,然细品之却是写了闺怨。女主人在白露为霜的寒夜,伫立阶下久久凝望着月亮,直至露湿罗袜,寒气袭人,始知夜深,才返回闺中。回到房里,放下水晶帘,仍无法安眠,只得又呆在窗前从帘缝中窥望撩人的月色。诗题为“怨”而不着一“怨”字,望月怀人,托月寄情,无限情思,尽在一“望”之中。又如:“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长相思》)也是借望月表达思妇之怨。此外,诸如“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夜泊牛渚怀古》)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惆怅。“至今惟有西江月,曾
照吴王宫里人。”(《苏台览古》)抒发的是王朝兴废,世事沧桑的感慨。
抒发悲戚之情 世上多有悲苦事,会让人伤心痛苦,诗人尤甚。在不堪悲戚的时候,李白往往把月亮当作自己感情申诉和寄托的对象。如:“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玉壶吟》)诗写于作者遭谗被放出朝以后,借东晋大将王敦击玉壶,咏曹操诗的情景,情意豪迈。然在酒过三杯,月下舞剑之后,怀古伤今的悲情油然而生。于是,在幽静的月色下,那“壮心不已”的慷慨声调竟咽不成声而变得凄凄惨惨戚戚了。又如:“谁怜明月夜,肠断听秋砧”(《赠崔侍御》),“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古风五十九首》之三十四),前者写身于异地他乡,在一个秋月之夜由一片捣衣声而牵动的思乡情愫。作者不直接写人的感受,而是用一反问来表现:谁能怜悯这轮月亮,她竟整夜地听着这不能让人卒听的令人断肠的捣衣声呢,这样的艺术处理,颇具匠心,感情更为深沉。后者写应征士兵告别父母时,号啕痛哭,日月为之惨淡的伤心场面。他们在长号之后“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这一去“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身~”这种场景的真实描写,表现了李白对弱势群体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罪恶的揭露。二者都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都将人的情感通过月亮来表现。这一幕幕人间悲剧,竟能让月亮动声,动容,动情,甚至伤感至极,月犹如此,
人何以堪~
三 以月拟人
在生活中,明月是美好的事物,在文学作品中,明月常用来拟喻品德高尚,容貌亮丽的人物,使人产生联想,进而进入到对审美客体美的意象的认识和欣赏。
以月寓高尚的品质 “鱼目安笑我,谓与明月(珠名)同。”(《答王二十寒夜独酌有怀》)作者以鱼目喻平庸之辈,以明月喻明珠,以明珠喻贤良,这里用来比喻自己。诗中,把自己比作像明月般闪亮的明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那些“鱼目”们竟还讥笑我,真是令人啼笑皆非。作者的崇高品格就在这两个比喻的对比中衬托出来了。“明月不归沉海底,白云愁色满苍梧。”(《哭晁卿衡》)晁衡是日本奈良时期留学中国的阿培仲麻吕的汉名。天宝十二年(753年)晁衡与日本遣唐使者藤原清河等人同船返日,在海上遇风与别船失散,当时误传晁衡遇难,李白作诗悼念。诗中,明月比喻晁衡人品高洁,才华出众。表达了李白对晁衡遭遇“海难”的悲伤。
以月喻亮丽的容貌 以上是以月喻人的品质,而更多的是以月喻人的美貌。如:“燕赵有秀色,绮楼青云端。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古风五十九首》其二十七)“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星月。”(《越女词》其一)作者笔下燕赵吴越美女,眉清目秀,比皎洁的月亮还光彩照人。“翠娥婵娟初
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写美女的美貌像初升的月华,清纯而羞涩,天真可人。
李白有时还把明月当作诗中的人物,与抒情主人公成为了感情深厚的友好伴侣。如:《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飘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以仙、月为理想,以诗、酒伴终生。这首诗,写自己在“独酌无相亲”的情况下,发挥想象与月和影对饮的情形。这里的冷月,并不寒心;这里的只影,也没有给诗人形影相吊的伤感。她们都如知我、慰我的亲密伙伴,从而组成了“对影成三人”的绝妙意境。我歌则月也跟着歌,我舞而影也随之舞。这样,把“月”和“影”当作人来写,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的厌倦和对世风的不满,但又无可奈何,只好用这种方式排遣心中的愁闷,同时也表现出不与卑劣小人同流合污的傲岸品质。
四 以月探理
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惑,面对自然现象的疑虑,很多诗人总是幻想通过艺术的形式去寻求答案。行吟泽畔的屈原,面对茫茫的宇宙,对自然、社会以及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发出了怀疑和质问,一口气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表现了他勇于探索真理和批判旧观念的精神。李白的《把酒问月》,仿佛屈原当年的“天问”: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月亮,是中国人文中一个具有特殊含义的文化意象,作为广阔渺远中的冰镜玉碧般的自然之物,古往今来,人们对她产生过多少不解之迷,引生出多少不同的感想,而她的亘古不变,清辉永存又勾起人们无限的遐思,去探索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奥妙。作者在诗中劈头一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既是对月的崇拜,又是对月的迷惑,以至不得不停杯一问。不知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否脱胎于此,二者确有异曲同工之妙。开篇停杯问月起,接着便一发难收,尽情咏叹追寻。“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明月东升于海而没于云,竟碧海蓝天不留一些痕迹,且又能循环往复,这是为什么呢,于是作者只有去追究那些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那每日里不辞辛劳地捣药的白兔,逝去了多少春光韶华,却又到底为了什么,偷吃灵药而飞上碧海青天的嫦娥,对着明月普照的人间,看到那一对对相依相
偎的情侣,自己却夜夜独处,又该是多么寂寞冷清啊~古人今人,尽如逝水,而明月则亘古如斯,这到底又是为了什么,读到这里,我们不能不随着作者一起为明月永恒人生短促而感叹。综观全诗,由酒及月,由月及酒,空间与时间互为感受,尤其是将人与月两者反复对照,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以优美的语言塑造出一个崇高、永恒、姣好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月亮意境,凸现出一个孤高、峻洁、不为尘世所染的诗人自我形象。诗情哲理并茂,诵之荡气回肠。另如散见在其他诗中的“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鹦鹉洲》)以月之明朗圆满穷人之迁谪之因;“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楼空山丘”(《江上吟》),阐明文章千古在,名利转眼空的道理;“树杂日易隐,崖倾月难圆”(《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谢公亭》),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让人得到理性的启示。
咏月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月亮是典型的文学形象和永恒的主题,也是古代诗人最偏爱的意象之一。而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李白更是与月情缘难分,在他留下的近千首诗中,就有三、四百首与月相关,这在历代诗人中是绝无仅有的。而在这些诗中,他所创造出的瑰丽多姿,韵味清逸的艺术境界和体现的张扬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以及不合流俗的高雅情怀,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以说,是李白的月亮诗使中国月亮文化走向了成熟。
篇三:与明月意象有关的诗句
考点名称:古诗词阅读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
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
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古诗文阅读原则: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
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
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
?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
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诗歌鉴赏六读:
一、读诗题。
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
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赵嘏
《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
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
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
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
如: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浚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绿绮:古代名琴。?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五、读“有无”。
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
如:“西出阳关无故人”,
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
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
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空有姑苏台上月”等句。
六、读类型。
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
如: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游子思归诗、思妇怀人诗等等。
以上内容为魔方格学习社区()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篇四:与明月意象有关的诗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 蒋兴祖女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注]?雄州:今河北雄县。?蒋兴祖女:宜兴(属江苏)人。父蒋兴祖,靖康时阳武令,金人入侵时死于国难。其女被金兵掳去,北行途中作词题于雄州驿。
小题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辘辘车声如水去”是怎样表达感情的?(5分)
答:
小题2:本词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在抒情方式上侧重点不同,请以“月照孤村三两家”和“万结愁肠(来自:WwW.cNbothwin.Com 博 威范 文网:与明月意象有关的
诗句)无昼夜”为例作简要分析。(6分)
答:
篇五:与明月意象有关的诗句
的意象,本题与“月”的意象相关。完成?~?题。?有些诗句无“明月”二字,却写出“明月”之景,下列不具有这一特点的一项是(3分)(?????? )
A(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B(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C(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D(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下列与这一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烟笼寒水月笼沙?????? B(明月楼高休独倚
C(一夜飞度镜湖月?????? D(夜吟应觉月光寒
?《红楼梦》中,两位才女中秋月下联诗,其中一位被称作“多病西施”,她所吟的“冷月葬花魂”诗句,正是其诗意而悲剧的人生的写照,此才女是(2分)(?????? )
A(史湘云?????? B(林黛玉?????? C(薛宝钗?????? D(妙玉
[教材]离别诗的诗句及意象
离别送别的诗句
1. 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2.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4.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5.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6.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7.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8.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9.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10.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1.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2.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
13.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4.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5.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6.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17.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8.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19.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20.南浦凄凄别.西风袭袭秋.一看肠一断.好云莫回头.
------------------------------------ 1.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把意思写出来就是咯
9.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唐.王维<杂诗三首>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9.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1.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15.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16.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7.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18.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 1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20.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21.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2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2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诗中乡情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文《渡汉江》》
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 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5.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8.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
9.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别离诗鉴赏之意象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近年来的考察也越来越灵活~同学们在做这类题时也会力不从心~不知从何下手~所以我们就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去鉴赏古代的诗仙文豪给我们留下的经典之作。
在中国古代诗坛上~别离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别离亲人、恋人、友人。而这时~别离无论作为人生遭际还是作为创作题材~都会显得更为重要~更为深刻~更为壮烈~更为精彩。古时没有火车飞机~没有隧道轻轨~没有手机电脑~在交通通讯落后、路途艰险的情况下~只能“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
就反映的别离形式来看~有送别、留别、赠别、酬别、话别、宴别、饯别、寄别诸多种类。而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则更多~可以数出来的有杨柳、杯酒、明月、江水、芳草、眼泪、残阳、孤云、远帆、歧路等。我们用近代艺术大师也就是后来出家当了和尚~法号为弘一法师的李叔同著名的《送别》开篇~来讲解别离诗的意象问题。“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诗总结了古代经典离别诗所用的种种意象~“柳”、“长亭”、“芳草”、“夕阳”、“浊酒”等等意象概括了离别诗的“离愁别绪”。
一、 折柳赠别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柳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
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此习俗产生的原因大体有三:
1、“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2、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绵绵的情意~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诗经〃小雅》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柳永在《雨霖铃》中写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王之涣有名气的《送别》是这样的: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二、芳草惜别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芳草 还有一种植物~也是别离诗中常常出现的意象。
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其中有一首大家都熟悉的诗歌: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流转~最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
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喻离别的愁绪~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
在空间的分布上~碧草连天~好像在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
古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芳草像纤柔的柳丝一样~缠缠绵绵~给人以依依不舍之情。
三、长亭饯别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长亭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地方表示送别~此后就成为专有的送别之地。
古时在城外路旁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除“长亭”之外~还有南浦也是离别诗中常常出现的地名~“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当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有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和长亭一样已成为送别之地的一个专有名词了。
同学们试着想一下~能够想出哪些关于“长亭”的诗句呢,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
四、 饮酒泣别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酒
除折柳送别外~把酒壮行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送别形式。辛弃疾《满江红》:“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杯中物所指的就是酒。许是因为以酒送行更宜于被人接受~也更易于尽抒胸臆~因此就数量而言~以酒送别的诗在别离诗中也是最多的。而就表情达意而言~那种悲壮激烈之情~恰好与以柳送别的缠绵悱恻形成鲜明对照。“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王维的《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这种情况下~送者或被送者~谁也很难生出什么兴致来~真是“愁颜”难慰~别恨又添所谓“借酒浇愁愁更愁。”
除了壮行之外~借酒还可以表达当事人的交情~并寄以某种企盼和祝愿。温庭筠《送人南游》所谓“唯以一杯酒~相思隔远天”。这就是“酒”这个意象所具有的奇特内涵。
五、日暮伤别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夕阳 。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日暮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夕阳”、“暮雪”、“暮钟”等表
明傍晚时分的词语。
送别诗中常出现傍晚月夜等时间意象。是古人喜欢在傍晚时分送别吗,
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
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李白写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其中《送友人》便是很成功的一首:“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一个落日便给我们描绘出一副夕阳西下~诗人与友人执手不忍分离的图画。
除了这些意象之外~还有很多意象也是古代经典别离诗常常使用的~比如~江水、孤帆、云朵等等。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在《别赋》中如是说。“别”愁、“别”思、“别”恋在众意象中被表达的淋漓尽致~我们在鉴赏古诗的时候要深刻理解意象的意义和功能~还要从意象中分析出诗人的感情和诗词的思想。
附:《长亭送别》读后感
崔莺莺并不叛逆
华德阳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里的一支奇葩~有人说在这一折戏里突出刻画了崔莺莺的叛逆性格~描写了她对功名利禄视如粪土和对爱情的大胆执著的追求。其实~崔莺莺并不叛逆~她的言行只是一个自然人的本能反应~还谈不上反抗封建礼教。
有人说~崔莺莺的唱词里有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等表明了她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显示了她的反抗精神。如果以此类推~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难道也是写了一个轻视功名利禄的具有叛逆性格的女子,显然牵强附会。
那么~此时此刻崔莺莺是怎样一种心情呢,
首先~崔莺莺之所以不让张生赴京赶考~不是轻视功名利禄~也不是叛逆。只要是一个正常的热恋中的女子都会这样做。相思折磨人啊:什么“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什么“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一朝拥有”:什么“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每个热恋中的男女都会视功名如粪土的~都会有叛逆精神的。现在的一些中学生早恋~在我们成人看来是浪费青春~耽误前程,但热恋中的学生们毅然、决然地投入~宁愿不考大学~也要卿卿我我。难道他们也如崔莺莺般伟大,也是在反抗“封建礼教”,
其次~崔莺莺不舍得张生去取功名~是因为“夜长梦多”。崔莺莺有深深的忧虑~明确地说就是怕张生“停妻再娶妻”。一旦张生金榜题名~他将成为高门望族的择婿对象~这个巨大的阴影折磨着崔莺莺。并且~恋爱中的人儿宜小别忌久别~张生这一走~回来的可能性就小了~因为外界的诱惑太大了~休怪他走累了“偏那绿杨堪系马”。也很难说张生不是陈世美~说不定又多了一个张世美~因为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不是没有历史根据的。
所以~崔莺莺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热恋中的女子~在送别的时候所表现出的只是离愁别恨~只是对爱情潜在的危机的一种无奈和担忧~而不是“革命女青年”般的叛逆~也不是反抗“封建礼教的斗士”~只是一个真实人性的本能反应罢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以关山月为意象的诗句5则
别董大>渭城曲>赠卫八处士>浪淘沙>相见欢>清平乐>人日思归>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九歌.少司命>月夜忆舍弟>回乡偶书>回乡偶书二首>漫书五首>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菩萨蛮>静夜思>杂诗三首>度大庾岭>游子吟>行行重行行>悲歌>诗经.小雅.采薇>送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赋得古原草送别>送友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渭城曲>赠卫八处士>浪淘沙>相见欢>清平乐>人日思归>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九歌.少司命>月夜忆舍弟>回乡偶书>回乡偶书二首?>漫书五首>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菩萨蛮>静夜思>杂诗三首>度大庾岭>游子吟>行行重行行>悲歌>诗经.小雅.采薇>送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赋得古原草送?别>送友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