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和白居易的仁爱精神比较
【摘 要】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恪守儒家思想,奉行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教条,渴望为国为民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
理想。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白居易的《新制布裘》就是
其中的典型之作,这两首诗充分体现了他们对黎民的同情,寄托着
他们的政治理想。
【关键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新制布裘》;仁爱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大多数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对于国家,对于百
姓,他们坚持并信奉着儒家教条。他们时时关注朝堂形势,既为政
治清明,国家升平而欢欣鼓舞,也为连年战乱,黎元流离而叹息悲
痛,他们的诗作,或是讽刺时事,直接痛斥社会上的黑暗现象,或
是哀叹民生,同情百姓的不幸遭遇,或是吟咏田园,侧面反映农家
生活的平静,无论何种题材,何种主题,都激荡着忧国忧民,悲天
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影响了中国古代大多数文人,其中
以杜甫和白居易为典型。
一、儒家思想对杜甫和白居易的影响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的诗人,对于辅
佐王业,治国平天下这些儒家政治观念,很多诗人在理想遭受挫折
的时候,或是归隐田园,不问世事,或是灰心丧气,以酒自娱,但
是杜甫却坚持“老大意转拙”,经历磨难却仍不改初衷,用自己坎
坷的一生诠释着儒家家国天下的精神。他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
风俗淳”的宏愿,却又遇到“万方多难此登临”的时代巨变,接触
到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大众。虽然自己身份不尊贵,地位不高贵,
甚至有时还要为了衣食而奔波,但是却还是为天下人民所忧虑,这
种精神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白居易是继李白和杜甫之后又一位不朽的诗人,他之所以为后人
所牢记,所学习,不仅仅在于他优美的诗句,高超的技艺,更重要
的是他所坚持的儒家思想。虽然佛教和道教也对他产生了影响,但
是就他的一生来看,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代表
着他的思想主流。正如他在《与元九书》中所说:“古人云:‘穷则
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
所待着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
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
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
而发明之则为诗。”他的创作无不表明了这一思想。《新制布裘》这
首诗可以说是他兼济天下的最好诠释。
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新制布裘》的写作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伤与贫困的作品,写于上元二年(761)
秋八月,此时,安史之乱还没平定,关中地区民不聊生,百姓流离
失所,杜甫历经坎坷,被俘又逃离,为官又弃官,颠沛流离三年之
后,来到了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之下,在成都的浣花溪边盖起了一
座草堂,暂时有了一个安身之所,并且靠着好友的帮助,过上了稍
稍安定温饱的生活。他对目前的生活状态十分满足,时时探幽寻胜,
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的闲适,却不能掩盖他的贫穷,更不能
冲淡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时至八月,怒号的秋风卷走了杜甫草堂上
的茅草,屋漏偏逢连阴雨,晚上又下了一场大雨,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衰老贫困的诗人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清醒,感慨
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与杜甫坎坷飘零的遭遇不同,《新制布裘》是白居易元和初年的作
品,此时他决定应考“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由于准备充分,
白居易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被视为当时最有卓越见识,肩负未
来大希望的人。《新制布裘》既是在这种情形下写出来的。
三、苦身利以利人与推身利以利人的比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的内容可以分为四节,前面分别写
了八月秋风卷走作者辛苦盖起来赖以生存的草堂上的茅草,不仅如
此,南村群童当着作者的面抱走了茅草,使作者重建的愿望落空。
正在这时,天际乌云汇合,一场大雨转眼而下,作者看到多年未换
的布衾冷的好像铁一样坚硬,娇妻弱子在湿冷的环境里挣扎,不由
得痛彻心扉,更联想到国家战乱未休,残破不堪,更觉得长夜漫漫,
无心睡眠。在最后一节,诗人不由自主的幻想“安得大厦千万家,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在这里,诗人一反常态,
用七字句加九字句的方式,把自己寄满希望的场景表现了出来。作
者衷心的希望大庇天下寒士的愿望能够实现,即使自己还是住在破
房子里冻死也心甘情愿。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对于
这种情感,前人已是倍加赞扬如清仇兆鳌谓“末从安居推及人情,
大有民胞物与之意。”清邵子湘赞曰:“此老襟抱自阔,与蝼蚁辈迥
异。”。当人在温饱安逸的时候,能顾虑到与自己不相干的人已是难
得,更何况连自己都不能顾全,却还能宁愿以生命为代价去实现为
了利国利人的愿望,这种情感,超出了一般士人的境界,难怪会被
后人所赞扬,所称颂。
《新制布裘》这首诗首先写了用“桂布”、“吴棉”做成的布裘有
多么的温暖,即使是在“严冬月”,也能保持身体温暖好像置身于
春天一样,对于这样的衣服,这样的生活,作者当然是满意的,但
是诗人并不就此满足,由于心中时时以天下百姓为念,故在“中夕”
的时候,诗人依然不能安睡,而是“抚裘起逡巡”想起了他兼济天
下的理想,大丈夫处世当利国利民,怎么能够只为自己一人而苦心
经营?所以,诗人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发出“安得万里裘,盖裹
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的呼喊。作者由自己一身饱
暖推而广之,联想到天下人,这种精神比起那些只满足与一己之私,
不管百姓死活的贪官污吏要高尚不知多少倍了。
这两首诗有相似之处,它们都表现了作者对于穷苦人民的可贵的
同情心和深厚的感情,都无疑是进步的,然而宋黄彻在《巩溪诗话》
中这样评论“老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云:‘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大厦千万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
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破受冻死亦足。’乐
天《新制布裘》:‘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
寒人’,少陵为难。然皆伊尹身任一夫不获之辜也。或谓:子美诗
意,宁苦身以利人,乐天诗意,推身利以利人,二者较之老杜饥寒
而悯人饥寒也;白氏饱暖而悯人饥寒者也。忧劳者易生于善意,安
乐者多失于不思。乐天宜忧。或又谓:白氏之官稍达,而少陵尤卑。
子美之语在前,而长庆在后。达者宜急,卑者宜缓也。前者倡导,
后者和之耳。同合而论,则老杜之仁心差贤亦。”这句评论未免不
太精当。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杜甫在写这首诗是生活很困难,有诗为证:“艰
难昧生理”,“迢递来三蜀”,杜甫是历经坎坷才来到蜀中,在蜀中,
吃住都极为困难,不得不依靠亲友的救济度日,“古寺僧牢落,空
房客寓居。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一旦“厚禄故人书断绝”
便会“恒饥稚子色凄凉”。困难的不仅仅是生活物质方面,令杜甫
更加担心忧怀的国家战乱依然没有止境,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杜甫
并没有局限于自己狭小的生活圈子,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更为贫困的
人民大众,看到了普通人的生活,为别人的命运而担心。这种精神
品质,收到了很多人的称赞,萧涤非先生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表现了杜甫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只要不幸的人们都能过着温暖的
生活,那即使他独个儿冻死,也觉得心满意足。这种毫无自私自利
之心的纯洁高尚的品质,真可以‘动天地’而‘泣鬼神’”;金启华
先生赞扬此诗说:“这是何等的胸襟,历来为多少人所赞叹!”;黄
肃秋,虞行先生认为“诗中体现了诗人舍己为人的博大胸怀。”
我们再来看白居易的《新制布裘》,虽然诗中同样表达了忧国忧民
的情感,但是此诗是诗人在生活安逸的背景下写的,自己衣食温饱,
没有生活的忧虑,推而广之,希望天下所有人都能像自己一样,是
推身利而利人,此与杜甫的不爱一身而爱天下相比,感染力明显不
如后者,打动人心的程度也明显不如后者。
但是,无论如何,杜甫和白居易作为封建时代正直的有良知的文
人,能够超越个人狭小的范围,关注百姓,关心天下,这比起些那
贪官污吏,不知民间疾苦的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来说,无疑是进步的,
具有人民性的,值得赞扬的。
【参考文献】
【1】 宋 黄彻《巩溪诗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吕慧鹃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m】1986
白居易的诗有哪些
孟夏思渭村旧居寄舍弟
啧啧雀引雏,梢梢笋成竹。 时物感人情,忆我故乡曲。 故园渭水上,十载事樵牧。 手种榆柳成,阴阴覆墙屋。 兔隐豆苗肥,鸟鸣桑椹熟。 前年当此时,与尔同游瞩。 诗书课弟侄,农圃资童仆。 日暮麦登场,天时蚕坼蔟。 弄泉南涧坐,待月东亭宿。 兴发饮数杯,闷来棋一局。 一朝忽分散,万里仍羁束。 井鲋思返泉,笼莺悔出谷。 九江地卑湿,四月天炎燠。 苦雨初入梅,瘴云稍含毒。 泥秧水畦稻,灰种(上余下田)田栗。
已讶殊岁时,仍嗟异风俗。 闲登郡楼望,日落江山绿。 归雁拂乡心,平湖断人目。 殊方我漂泊,旧里君幽独。 何时同一瓢,饮水心亦足。
寄微之三首
江州望通州,天涯与地末。 有山万丈高,有水千里阔。 间之以云雾,飞鸟不可越。 谁知千古险,为我二人设。 通州君初到,郁郁愁如结。 江州我方去,迢迢行未歇。 道路日乖隔,音信日断绝。 因风欲寄语,地远声不彻。 生当复相逢,死当从此别。
君游襄阳日,我在长安住。 今君在通州,我过襄阳去。 襄阳九里郭,楼堞连云树。 顾此稍依依,是君旧游处。 苍茫蒹葭水,中有浔阳路。 此去更相思,江西少亲故。
去国日已远,喜逢物似人。
如何含此意,江上坐思君。 有如河岳气,相合方氛氲。 狂风吹中绝,两处成孤云。 风回终有时,云合岂无因, 努力各自爱,穷通我尔身。
送兄弟回雪夜
日晦云气黄,东北风切切。 时从村南还,新与兄弟别。 离襟泪犹湿,回马嘶未歇。 欲归一室坐,天阴多无月。 夜长火消尽,岁暮雨凝结。 寂寞满炉灰,飘零上阶雪。 对雪画寒灰,残灯明复灭。 灰死如我心,雪白如我发。 所遇皆如此,顷刻堪愁绝。 回念入坐忘,转忧作禅悦。 平生洗心法,正为今宵设。
和元九悼往 感旧蚊帱作。
美人别君去,自去无处寻。 旧物零落尽,此情安可任, 唯有缬纱幌,尘埃日夜侵。 馨香与颜色,不似旧时深。 透影灯耿耿,笼光月沉沉。 中有孤眠客,秋凉生夜衾。 旧宅牡丹院,新坟松柏林。 梦中咸阳泪,觉后江陵心。 含此隔年恨,发为中夜吟。 无论君自感,闻者欲沾襟。
卖炭翁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
千余斤,
官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上阳白发人
天宝五载已后,杨贵妃专宠,后宫人无复进幸矣。
六宫有美色者,辄置别所,上阳是其一也。贞元中
尚存焉。
上阳人,
红颜暗老白发新。 绿衣监使守宫门, 一闭上阳多少春。 玄宗末岁初选入, 入时十六今六十。 同时采择百余人, 零落年深残此身。 忆昔吞悲别亲族, 扶入车中不教哭。 皆云入内便承恩, 脸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见面, 已被杨妃遥侧目。 妒令潜配上阳宫, 一生遂向空房宿。 秋夜长,
夜长无寐天不明。 耿耿残灯背壁影, 萧萧暗雨打窗声。 春日迟,
日迟独坐天难暮。
宫莺百啭愁厌闻,
梁燕双栖老休妒。
莺归燕去长悄然,
春往秋来不记年。
唯向深宫望明月,
东西四五百回圆。
今日宫中年最老,
大家遥赐尚书号。
小头鞋履窄衣裳,
青黛点眉眉细长。
外人不见见应笑,
天宝末年时世妆。
上阳人,
苦最多。
少亦苦,
老亦苦。
少苦老苦两如何,
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 [天宝末,有密采艳色者,当时号花鸟使。吕向献
《美人赋以讽之。]
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买花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上三田下缶)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星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馀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子弟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琵琶行并序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船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
,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
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
转徙於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
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言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沈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
,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圭阝〕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后宫词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http://www.doudouc.com/news/17163.html
名篇是怎样诞生的——白居易的《琵琶行》
名篇是怎样诞生的——白居易的《琵琶行》
白居易是咱国唐朝最牛逼的三大诗人之一,比他还牛的有李白老汉杜甫哥哥。
李白这小子是典型的“我手写我心”,既不关心国家大事,也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就知道吃喝玩乐,老想弄个一官半职,还不管家。生了个儿子有点傻,喝完一斗酒再和媳妇亲热,那个什么“子”的质量下降,智商肯定低。养了个女儿,最后嫁给了庄稼汉。李白家就不能“可持续发展”了,李白家“诗一代”就玩完了。你瞧,“李刚”没文化吧?不会写诗吧?据专家考证,咱“李局”可是李白的56代孙啊!名门之后呀。闹着玩的吗?否则,央视怎么会保护他和李公子呢?
老杜是个顾家的男人,大风刮了他家屋顶的茅草、宝贝儿子的旧被子不暖和,他都写进诗里,最后从他们家的遭遇联想到天下其他读书人,希望大家都过上像今天咱们这样的幸福生活。老杜对底层百姓的民生十分关注,有诗为证:“三吏三别”神马的,感动了一代又一代过着“三吏三别”那样生活的人,比如老曹老赵老钱老孙老李。这“三剑客”,老杜的日子最苦。后人给他“造像”,把老杜弄得一脸沧桑忧国忧民的模样,是真正读懂了老杜。
但最关心底层人民生活的还是居易同志,有诗为证:神马《卖炭翁》《轻肥》《观刈麦》等等,海了。孩子们在课堂上被唬得一愣一愣,深感居易同志太人民了。尤其在《观刈麦》中,居易同志还把自己臭贬一顿:“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自我批评很深刻很具体很到位,很像我党那些住在监狱里的党员写的检查。这是居易同志非常阳光的一面。
其实,居易同志的日子过得相当潇洒,家里有池塘,可泛舟。宴请宾客,有时在船上,他命人在船旁吊百余只空囊,里面装有美酒佳肴,随船而行,要吃喝时,就拉起,吃喝完一只再拉起一只,直至吃喝完为止。还有小美妞在一旁伺候。
这些事情暂时不能告诉孩子,否则,那课就没法上了。能骗他们几年就骗几年,小孩子越单纯越好。
这并不耽误居易同志用诗歌做武器反映劳苦大众的生活,该写的还写,该行的还行嘛。能在享乐完了,吟几首《卖炭翁》这样的诗,也是一种心灵的净化,或者忏悔吧,像托尔斯泰晚年那样,最起码晚上睡觉踏实些。从古到今一个德行,你千万不要把哪个偶像想象得多么神圣多么高尚多么有道德,那真是把书读到狗肚子里了。“砖家”更食人间烟火,他有文化,不认死理,活泛着呢,谁的奶多谁就是娘。
所以,居易同志也按摩也洗浴也泡妞,偶尔也流一下氓。话说居易同志被贬江州当副市长时,有一天晚上送哥们到河边,正在话别。
忽然,一阵琵琶声传来……“我操,谁弹的?太好听了,太好听了,真他妈的养耳!”
用今天的话说,居易同志是超级音乐发烧友。居易同志立马打发了哥们,寻声快步登上一艘民船,只见一位资深美女,用琵琶档住半个脸儿和一只杏眼,娉娉婷婷地扭了出来。大有“云鬓花颜金步摇”之态,居易同志给镇住了。心想,我靠,江州这小破地方居然有这等尤物。两人一侃,原来都曾经是“北京户口”,如今“同是天涯沦落人”,思想感情瞬间成了零距离。琵琶女的老公买茶叶去了,居易同志的媳妇领着孩子在京城,因为江州的教学质量差,家眷没跟过来。于是,居易同志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了好几天好几天……。又于是,一首传世之作《琵琶行》的初稿在江州市政府招待所诞生了!它成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美味佳肴,吟唱了1200多年,谁吟谁的衣服上都沾满了泪水和鼻涕。当年,老曹就是这样,“‘座中泣下谁最多’,青年老曹衣裳湿。”
居易同志一共在江州工作战斗生活了三年,两人反复切磋,又添了个小序,《琵琶行》千锤百炼,终于成了今天我们读到的样子,616个字。减一个字则瘦,添一个字则肥。
翻造闻一多先生的一段话:《琵琶行》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从居易同志这边回头一望,今天的白话诗还能读吗?还叫诗吗?神马北岛舒婷顾城海子西川全他妈的是臭狗屎了!居易同志已经牛逼了1200多年,他老人家仍然要继续牛逼下去,那简直是一定的了!
直到现在,老曹还能把《琵琶行》和那个小序,背得滚瓜烂熟,时不时的温习一把。并且无限羡慕向往居易同志那样的丰富多彩的日子……
各位网友,下面还有《名篇是怎样诞生的》二、三……。请继续关注,谢谢。
杜甫和白居易的仁爱精神比较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杜甫和白居易的仁爱精神比较
杜甫和白居易的仁爱精神比较
【摘 要】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恪守儒家思想,奉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教条,渴望为国为民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白居易的《新制布裘》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作,这两首诗充分体现了他们对黎民的同情,寄托着他们的政治理想。
【关键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新制布裘》;仁爱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大多数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对于国家,对于百姓,他们坚持并信奉着儒家教条。他们时时关注朝堂形势,既为政治清明,国家升平而欢欣鼓舞,也为连年战乱,黎元流离而叹息悲痛,他们的诗作,或是讽刺时事,直接痛斥社会上的黑暗现象,或是哀叹民生,同情百姓的不幸遭遇,或是吟咏田园,侧面反映农家生活的平静,无论何种题材,何种主题,都激荡着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影响了中国古代大多数文人,其中以杜甫和白居易为典型。
一、儒家思想对杜甫和白居易的影响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的诗人,对于辅佐王业,治国平天下这些儒家政治观念,很多诗人在理想遭受挫折的时候,或是归隐田园,不问世事,或是灰心丧气,以酒自娱,但是杜甫却坚持“老大意转拙”,经历磨难却仍不改初衷,用自己坎坷的一生诠释着儒家家国天下的精神。他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愿,却又遇到“万方多难此登临”的时代巨变,接触到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大众。虽然自己身份不尊贵,地位不高贵,甚至有时还要为了衣食而奔波,但是却还是为天下人民所忧虑,这种精神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白居易是继李白和杜甫之后又一位不朽的诗人,他之所以为后人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所牢记,所学习,不仅仅在于他优美的诗句,高超的技艺,更重要的是他所坚持的儒家思想。虽然佛教和道教也对他产生了影响,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代表着他的思想主流。正如他在《与元九书》中所说:“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着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他的创作无不表明了这一思想。《新制布裘》这首诗可以说是他兼济天下的最好诠释。
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新制布裘》的写作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伤与贫困的作品,写于上元二年(761)秋八月,此时,安史之乱还没平定,关中地区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杜甫历经坎坷,被俘又逃离,为官又弃官,颠沛流离三年之后,来到了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之下,在成都的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草堂,暂时有了一个安身之所,并且靠着好友的帮助,过上了稍稍安定温饱的生活。他对目前的生活状态十分满足,时时探幽寻胜,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的闲适,却不能掩盖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时至八月,怒号的秋风卷走了杜甫草堂上的茅草,屋漏偏逢连阴雨,晚上又下了一场大雨,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衰老贫困的诗人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清醒,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与杜甫坎坷飘零的遭遇不同,《新制布裘》是白居易元和初年的作品,此时他决定应考“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由于准备充分,白居易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被视为当时最有卓越见识,肩负未来大希望的人。《新制布裘》既是在这种情形下写出来的。
三、苦身利以利人与推身利以利人的比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的内容可以分为四节,前面分别写了八月秋风卷走作者辛苦盖起来赖以生存的草堂上的茅草,不仅如此,南村群童当着作者的面抱走了茅草,使作者重建的愿望落空。正在这时,天际乌云汇合,一场大雨转眼而下,作者看到多年未换的布衾冷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的好像铁一样坚硬,娇妻弱子在湿冷的环境里挣扎,不由得痛彻心扉,更联想到国家战乱未休,残破不堪,更觉得长夜漫漫,无心睡眠。在最后一节,诗人不由自主的幻想“安得大厦千万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在这里,诗人一反常态,用七字句加九字句的方式,把自己寄满希望的场景表现了出来。作者衷心的希望大庇天下寒士的愿望能够实现,即使自己还是住在破房子里冻死也心甘情愿。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对于这种情感,前人已是倍加赞扬如清仇兆鳌谓“末从安居推及人情,大有民胞物与之意。”清邵子湘赞曰:“此老襟抱自阔,与蝼蚁辈迥异。”。当人在温饱安逸的时候,能顾虑到与自己不相干的人已是难得,更何况连自己都不能顾全,却还能宁愿以生命为代价去实现为了利国利人的愿望,这种情感,超出了一般士人的境界,难怪会被后人所赞扬,所称颂。
《新制布裘》这首诗首先写了用“桂布”、“吴棉”做成的布裘有多么的温暖,即使是在“严冬月”,也能保持身体温暖好像置身于春天一样,对于这样的衣服,这样的生活,作者当然是满意的,但是诗人并不就此满足,由于心中时时以天下百姓为念,故在“中夕”的时候,诗人依然不能安睡,而是“抚裘起逡巡”想起了他兼济天下的理想,大丈夫处世当利国利民,怎么能够只为自己一人而苦心经营,所以,诗人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发出“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的呼喊。作者由自己一身饱暖推而广之,联想到天下人,这种精神比起那些只满足与一己之私,不管百姓死活的贪官污吏要高尚不知多少倍了。
这两首诗有相似之处,它们都表现了作者对于穷苦人民的可贵的同情心和深厚的感情,都无疑是进步的,然而宋黄彻在《巩溪诗话》中这样评论“老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云:‘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大厦千万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破受冻死亦足。’乐天《新制布裘》:‘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少陵为难。然皆伊尹身任一夫不获之辜也。或谓:子美诗意,宁苦身以利人,乐天诗意,推身利以利人,二者较之老杜饥寒而悯人饥寒也;白氏饱暖而悯人饥寒者也。忧劳者易生于善意,安乐者多失于不思。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乐天宜忧。或又谓:白氏之官稍达,而少陵尤卑。子美之语在前,而长庆在后。达者宜急,卑者宜缓也。前者倡导,后者和之耳。同合而论,则老杜之仁心差贤亦。”这句评论未免不太精当。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杜甫在写这首诗是生活很困难,有诗为证:“艰难昧生理”,“迢递来三蜀”,杜甫是历经坎坷才来到蜀中,在蜀中,吃住都极为困难,不得不依靠亲友的救济度日,“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一旦“厚禄故人书断绝”便会“恒饥稚子色凄凉”。困难的不仅仅是生活物质方面,令杜甫更加担心忧怀的国家战乱依然没有止境,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杜甫并没有局限于自己狭小的生活圈子,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更为贫困的人民大众,看到了普通人的生活,为别人的命运而担心。这种精神品质,收到了很多人的称赞,萧涤非先生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了杜甫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只要不幸的人们都能过着温暖的生活,那即使他独个儿冻死,也觉得心满意足。这种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纯洁高尚的品质,真可以‘动天地’而‘泣鬼神’”;金启华先生赞扬此诗说:“这是何等的胸襟,历来为多少人所赞叹~”;黄肃秋,虞行先生认为“诗中体现了诗人舍己为人的博大胸怀。”
我们再来看白居易的《新制布裘》,虽然诗中同样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但是此诗是诗人在生活安逸的背景下写的,自己衣食温饱,没有生活的忧虑,推而广之,希望天下所有人都能像自己一样,是推身利而利人,此与杜甫的不爱一身而爱天下相比,感染力明显不如后者,打动人心的程度也明显不如后者。
但是,无论如何,杜甫和白居易作为封建时代正直的有良知的文人,能够超越个人狭小的范围,关注百姓,关心天下,这比起些那贪官污吏,不知民间疾苦的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来说,无疑是进步的,具有人民性的,值得赞扬的。
【参考文献】
【1】 宋 黄彻《巩溪诗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吕慧鹃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M】1986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白居易闲适诗的人生精神探析
白居易闲适诗的生命精神探析
摘要:本文主要对白居易创作后期的闲适诗歌进行探究和分析,对其在朝时的“兼济天下” 到被贬之后的“独善其身”的思想转变进行探讨;从外部环境如社会风尚、文化熏养、朝政 争斗等分析致其思想转变的缘由;以及最后其闲适诗歌风格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第一章 白居易诗歌内涵探析
1.1白居易诗歌意义体现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字乐天, 一生当中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 并且题材 广泛。其大致可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以及杂律诗;其中,讽喻诗与闲适诗占 了绝大部分,同时也对应着白居易人生中两个不同的阶段。
讽喻诗, 是白居易创作的带有讽刺当下社会问题、 积极向当权者进谏目的的一类诗, 是其在 仕途初期、希望实施兼济天下志向的具体表现。
闲适诗, 绝大部分是白居易进谏无效, 乃至其讽喻诗遭人记恨, 导致被贬至江州后所创作的 诗歌; 这也喻示着白居易逐渐褪去初为官时的雄心壮志、 心怀天下的热血激情, 主要心思从 官场逐渐转移到个体琐事。诗句“适性遂其生”中(引自《山雉》 ) , “遂其生”意思是人生 能够得以终老,完整的走过一生; “适性”意思是人生按照自身想要的方式度过,综合来说 就是白居易希望自己能够选择自己最想要的方式度过一生, 自由自在, 不受世俗与政权的约 束。在忠言不能采纳、厌倦官场凶险的斗争后,白居易清楚自己想要“适性遂其生”只能脱 离官场斗争,远离权利中心。
1.2从“兼济”到“独善”的风格转变
1.2.1兼济天下、远大报复
白居易一生创作诗歌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官至左拾遗、 翰林学士的 阶段。 这个阶段白居易因受到皇帝的赏识与提拔, 认为自己应该为官为民, 辅佐皇帝治理天 下以尽到皇帝知遇之恩, 于是写了许多反应当下社会隐患、 民生疾苦等方面的讽喻诗歌, 依 照“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 (引于《与元九书》 ) ;除此之外,在《与元九书 中》中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可以看出,白居易为官时希望尽官职本分, 积极入世。
然而, 这些讽喻诗非但不能引起皇帝的重视, 反而因为其诗歌讽刺的太露骨而遭到朝政内很 多人的不满。 久而久之, 白居易的政治报复逐渐被磨灭, 寄托于诗歌劝谏从而改善朝政现状 的理想破灭了。
1.2.2仕途直下,被贬江州
白居易一生中第二个阶段是因遭人记恨而被扣上越位上谏、 不孝等罪名, 导致被贬江州的阶 段。在被贬江州之时,白居易写了《与元九书》 ,其中“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 天下’ ” 可以明显的看出其细想的转变。 尽管某一瞬间还希望能够建功立业, “愚计忽思飞短 檄,狠心便欲请长缨”的冲动,但是下一刻想到自身的处境, “从来妄动多如此,自笑何曾 得事成” (引自《元和十二年淮寇未平诏停岁仗愤然有感率尔成章》 ) 。
兼济天下的志向难以实现, 写讽喻诗也只是徒劳; 因此, 白居易将创作的心思集中到了闲适 诗歌上。
1.2.3 脱离官场,外放边远
第三个阶段为外放杭州、洛阳的阶段。这个阶段最能体现白居易的状况的就是:知足保和, 吟玩性情。 同时, 白居易的曲折人生经历与佛释道思想的影响, 委运顺化逐渐成为白居易思 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委运” 引申意义就是妥协, 委曲求全, 安于天命不进行反抗; “顺化” 意思是顺从命运所安排。 此时的白居易逐渐认识到人的一生在出生时已经注定, 是穷困还是 富有, 是一生都碌碌无为还是直上青云、 是生是死已经被天命所定。天命反复无常,人无法 捉摸,与其猜测天命或者与天命抗衡,还不如顺应天命。
而白居易的这种思想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白居易也有满腔热血、 雄心壮志的时候。 但是官至 翰林学士, 转而贬为江州司马; 志同道合的好友或遭贬谪、 或遭不测; 元和六年, 其母病故, 祸不单行, 同年其女儿也病故; 种种困难和磨砺将白居易将其兼济天下之志消磨殆尽。 所著 《归天三首》中“三十为近臣,腰间佩鸣玉。四十为野夫,田中学锄谷” ,诗人感慨世事无 常,难以揣测;骨肉至亲病故,难以接受;妄图建功立业,无奈被贬边远。仕途与情感的双 重打击,使白居易用天命来安慰自己,因此逐渐安于天命,委运顺化。
1.3移情山水的安逸舒适
白居易的诗歌当中, “遂性” 、 “逍遥”出现的次数不少。其中, “逍遥”是出自《庄子·逍遥 游》 ,其主要意思是世间万物可以随着自身理想的状态生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是个体 生命的一种理想的境界。 “遂性”与“逍遥”词语意义很类似,其中细微的差别是“逍遥” 更加注重个体随本性。 而庄子认为每一个个体都是有所不同的, 因此每一个个体的生活方式 也应该有所不同,依照本心、顺其心意的去生活。 白居易深受这种观点的影响,也在诗中说 明自身宜退不宜进,在晚年移情山水、分司中隐。
在白居易所创作的《吟四虽》当中, 诗人将自身情况和别人进行对比。 白居易当时的状况不 怎么好, 但是相比于比自己生活状况还要糟糕、 比自己还窘迫的大有人在, 从而使得自己心 灵上得到慰藉。这就是白居易的“知足保和” 。在白居易所创作的《吾土》当中“身心安处 为吾土,岂限长安与洛阳” ,诗人重视本性的归宿,追求本性胜过外在物质,为了追求心灵 上的舒适敢于放弃物质上的优越。 在脱离政治斗争的风暴中心后, 白居易追求淡泊平和、 悠 然安逸的生活方式。
第二章 致其闲适的因素
2.1 外部思想文化的潜移默化
在白居易的一生当中, 受到了许多思想文化的熏陶。 当时的唐朝对于思想文化极为包容, 儒 释道思想广泛被人们所接受。上至文人士大夫,下到社会普通百姓,思想文化广泛传播,各 种思想并行不悖。 白居易从讽喻诗到闲适诗不仅因为其仕途不顺, 同时也受到佛教和道教的 影响。其“外服儒风,内宗梵行”就是白居易对自己的形容。
2.1.1 儒家思想的继承与积淀
白居易所著的《与元九书》当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句子“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 济天下‘” ,这句话经典的体现了儒家哲学在立身处世上的思想。孟子对于这句话的解释为 “独善其身”即为“修身见于世” ,意思是个人通过提升自身的品德从而立于世;始于孔孟 的儒家文化, 经由后世人的学以致用并且在汉朝儒家深入人心, 在社会思想政治上得到统一; 这句话就体现在人生在世, 尽到社会义务, 在人生观上凸显社会义务本位。 白居易以这句话 中的“兼济天下”作为自身追求的目标;在仕途中落时“独善其身” ,他将儒家文化根植与 现实社会,体现出白居易对儒家文化中的人生哲学以及价值观的思考与实施。
2.1.2 解脱心灵的佛教思想
白居易经常与僧人交流, 特别是在其母亲和女儿相继去世后, 在其创作的诗歌当中经常可以 发现有关新心灵的解脱。 同时, 他与香山僧人结交, 并且将好友元稹去世后赠与他的价值七 十万银两的礼物全部赠与香山寺以重建香山寺,同时自号香山居士。
2.1.3 贵生乐生的道教思想
道家思想对于白居易也有非常大的影响,由于仕途不顺,白居易开始更多的开始关注自身。 他与道士结交, 领悟老庄哲学, 并且经常到道观体验道士的生活; 向道士学习道家服食方术, 追求自身闲适、超乎世人的境界。
相较于佛教中的来世,道教贵生重生,对于个体生命比较重视,也在乎个体生命的价值;修 行是道教中比较重点的部分, 道教文化中人可以通过修行、 炼丹从而达到长生不老, 像仙人 一样逍遥自在。在白居易所创作的诗歌中,可以经常地看到“病” 、 “老” 、 “死”等字词,这
些都体现出诗人对人的衰老、 生病以及去世的看重, 而自身的逐渐衰亡也被他写入到创作的 诗歌当中。
除了道教中的贵生, 其中乐生也在白居易的诗中多处体现。 在追求个体生命长寿与健康的同 时, 对于生命过程中美好事物也有所追求。 面对生活的苦难不易, 也要敢于追求和发现生命 中的美丽。 这一思想带给白居易的就是其在晚年外放边远、 闲居洛阳等地时, 在保证充实的 俸禄、 良好的物质条件基础之上,利用多余的俸禄追求精神上的愉悦, 例如怡情山水、 醉酒 吟诗等。
2.1.4 追求归隐的陶潜精神
后世许多形容白居易的诗歌都将其与晋朝的陶渊明做对比。 陶渊明的归隐田园、 恬淡平和等 对白居易的影响很大,使白居易在日常生活中都对陶渊明进行效仿,追求躬耕田园、 “采菊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方式。
2.1.5 意蕴深厚的洛阳文化
洛阳是白居易晚年所居住的地方, 在此期间自号醉吟先生。 白居易在外放杭州、 苏州的时候, 编利用多余的俸禄游山玩水; 同时这两个地方都是比较繁华的都市, 同时气候怡人、 风景秀 美, 在这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关于风景、 人文的诗歌。 此时的白居易早已不是当初那个以天下 为己任、志向兼济天下的热血青年, 他已经脱离官场权利斗争,再加上其本身才华横溢,因 此官运亨通,人生开始顺畅起来。
洛阳相比当时的长安,没有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 相反古色古香、 安静恬淡,同时文酒活动 非常频繁。许多文人雅客在闲暇时聚在一起,喝酒赏景、作诗吟唱;当地风景秀美,文化底 蕴深厚, 很多官员以及有牌面的人都在这个地方安置物业, 用来颐养天年。 因此在白居易闲 居洛阳的期间,他与刘禹锡经常饮酒作诗(当时好友元镇已去世) ,世称刘白。
2.2 统治高压和朝政腐化的社会风尚
白居易诗歌创作后期的诗风和当时的朝政状况以及时代风气有着紧密的联系。 白居易所处的 时代正值唐朝由繁荣昌盛走向衰败, 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 当时的唐朝宦官争权、 官僚党派 之争尤为严重; 不仅有南衙北司的争权夺利, 朝政内又充斥着牛李朋党之争; 同时藩镇割据, 皇帝的权利不断受到削弱,中央集权逐渐弱化。社会阶级矛盾严重且尖锐, 税务繁重, 人民 苦不堪言,然而统治阶级却过着纸醉金迷的日子,对剥削老百姓毫不留情。
大和九年,甘露之变,宦官夺权,将许多朝臣杀害。白居易有感于诗中,著《咏史》 ,其中 “去者逍遥来者死,乃知祸福非天为。 ”表现了作者明白想要保全自身,只有脱离政治斗争 的风暴,因此在晚年主动请求外放,远离长安。
2.3 风雨飘摇的仕途浮沉
白居易一生中仕途非常不顺, 在官场上屡屡碰壁, 其中被贬为江州司马是对其非常沉重的打 击。从当时白居易所做的《琵琶行》可以看出,诗人借琵琶女身世意喻自身郁郁不得志,空 有满腔热血和报复却得不到皇帝的赏识和看中。
第三章 白居易“独善”的闲适精神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非常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出生官宦之家, 从小接收良好的知识教育, 因 此儒家文化中 “兼济天下” 和 “独善其身” 对其影响甚深。 在白居易官至翰林学士等高位时, 一心想要革除朝政弊病, 为天下百姓谋求一个安定富裕的社会; 在其仕途遭挫、 被贬边远的 时候, “兼济”之志破灭,于是转而追求“独善” ,寻求平淡闲适的生活。
白居易一生接触过很多思想文化,包含佛释道、儒家、陶潜精神、洛阳文化等,这些都是其 创作诗歌由讽喻转向闲适的重要因素。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杜甫和白居易的仁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