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是很容易就会犯错的。其实心智成熟的人都知道,真理是不易得的,很辛苦的。获得真理很困难,但失去真理却很容易。而且除了辛苦以外,还要用正确的方法才能获得真理。
世界上有没有绝对的真理?有!比如呢?比如太阳从东方升起。如果你身在南极点呢?当你站在南极点的时候,你的四周可全都是“北”,所以太阳是从北方升起。
看来所有真理可能都会碰到特殊的情况。
世界上的真理都是相对的吗?对,我看是这样的。
那你说,“世界上的真理都是相对的”这句话本身是不是真理呢?如果是,它就是绝对的,也就证明不是所有真理都是相对的;如果它不是绝对的,那这句话就不是真理,这句话本身就错,反过来又证明世界上的真理其实不是相对的。
慢,我脑子转不过来……
其实,生活中读一点逻辑学挺好的。以上的问题不过用了逻辑学中的“诡辩”技巧,或者说是“悖论”。严肃的逻辑学著作,我们一般人没必要看,因为逻辑学跟数学一样,是种可以完全摆脱现实世界而存在的学问,所以逻辑学家有一套自己的语言,外行人看也看不懂。
不过,许光头是很建议大家都去读一点通俗的逻辑学著作的,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辨别世界上的是非黑白,避免上当受骗。
在《怎样判别是非》中,殷海光首先用一章的内容,告诉我们谬误有哪些。或者说,造成谬误的原因以及方式,有哪几种?殷海光归类为七种——
第一种,叫“诉诸群众”。也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多数乃真理的标准”,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太多了,好比伽利略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当时教廷的人就说,我们所有人以及我们以前的所有人都相信太阳绕地球转,所以伽利略的学说肯定是错的。当时一万个农民的科学知识也比不上一个伽利略。如果这个成立的话,那中国人说什么都是真理,我们人口最多啊,对不对?
第二种,叫“诉诸权威”。在一个没有被启蒙的社会,权威特别奏效。权威当然不能没有,但是如果整个社会只有一个权威,那可就糟糕了。知识爆炸以来,又不是亚里士多德、达〃芬奇的年代,达〃芬奇可以是各种家——画家、作家、数学家、科学家、医学家……你今天行吗?今天已经是“多元权威”的年代,所以千万别相信外行的“权威”说的话,听说一个人是权威,要问问是什么权威。
第三种,叫“诉诸暴力”。中国人有句古话叫“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这招太厉害了!如果没道理,我们可以用暴力建构出一个道理。古代的土匪流寇,最喜欢打一个旗号叫“替天行道”,有了
这个护身符,杀人就可以理直气壮了。借助暴力巩固真理在一定的时空内是管用的,二战的时候丘吉尔向斯大林提议一起去说服教皇参战,斯大林很鄙视地问:“教皇有多少军队?”
第四种,叫“诉诸怜悯”。就是说,哎呀,我虽然没有什么道理吧,但是我的心是好的呀。
第五种,叫“人身攻击”。就是我在道理上说不过你,我还是有办法打倒你,就是给你泼脏水,说你私生活不检点等。受过逻辑训练的人会知道,一个人的言论和他的道德没有关系。反过来也一样的,不是说一个人在道德上多高尚,他说的话就对。其实古人也有这种智慧,叫“不以人废言,不以言举人”。
第六种,叫“以自我为中心”。不要和我辩论,反正我的就是对的,别人的就是错的。这个“我”可以扩大,比如只要是“我的民族”的就是对的,“我的国家”的就是对的。法西斯主义盛行时的德国和军国主义盛行时的日本,就是这样。
第七种,叫“过分简单”。世界是很复杂的,但人是很不耐烦的,你要是跟他讲复杂的道理,他不要听。所以,人天生倾向取信简单的道理。以上就是殷海光总结的七种谬误的种类,算是很全面了。你看,我们是不是很容易就犯错呢?其实心智成熟的人都知道,真理是不易得的,很辛苦的。获得真理很困难,但失去真理却很容易。而且除了辛苦以外,还要用正确的方法才能获得真理。
美好的事物都是免费的
世界上最珍贵的都免费,看完心情很好
阳光 ,是免费的。傍晚的霞光也是一样。芸芸众生,没有谁能离开阳光活下去。然而,从小到大,可曾有谁为自己享受过阳光支付过一分钱?
空气 ,是免费的。一个人只要还活着,就需要源源不断的空气。可从古到今,又有谁为这不可缺少的东西买过单?(不善待环境而要付出代价的另当别论)
亲情 ,是免费的。每一个婴儿来到世上,都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那是一份深入血脉不求回报的疼爱。没有父母会对孩子说
友情 ,是免费的。寂寞时,默默陪伴你的那个人;摔倒时,向你伸出手的那个人;伤心时,将你揽入怀里的那个人…可曾将他的付出折合成现金,然后让你偿还?
爱情,是免费的。那份不由自主的倾慕,那份无法遏制的思念,那份风雨同舟的深情,那份相濡以沫的挚爱。而这一切,都是金钱买不到的。
目标,是免费的。无论是王子还是草根,都能为自己的人生确立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既可以伟大,也可以平凡;既可以辉煌,也可以朴素。只要你愿意,就可以拥有。
【还有信念】,【还有希望】,【还有意志】,【还有梦想】…这一切,都是免费的,只要你想要,就能有。
【还有春风】,【还有细雨】,【还有皎洁的月光】,【灿烂的星辉】…世间多少滋润心灵的美好风物,都是免费的…
再不要对着苍天唉声叹气。苍天是公正的,更是慷慨的。苍天早已把最珍贵的一切,免费馈赠给了每一个人!
看完心情很好!
闭上眼睛美美的深呼吸一下……
原来一切都是这么美好……
感恩一切!!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①理解哲学意义上的矛盾概念,并能够分析具体事物中的对立统一关系;着重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②深入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和对待矛盾的科学态度,了解“两分法”、“一点论”的基本含义,并能运用“两分法”去说明怎样对自己“一分为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什么必须坚持“两手抓”。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分析矛盾概念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辨证思维的方法;提高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对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的原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要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发展),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促使事物转化的条件。
②通过坚持两点论、两分法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正确对待自己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引导学生坚持“一分为二”的看待人和事,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共两个框题。第一框讲矛盾的概念,第二框讲矛盾普遍性原理。
第一框题
整体分析矛盾概念。由四个部分组成。(1)讲述矛盾的含义。(2)具体分析“对立”的基本含义。(3)具体分析“统一”的基本含义。(4)指出要准确把握矛盾的含义必须注意的3个问题。
矛盾概念是本框题的重点,也是本节和本课的教学重点。对矛盾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是把握对立统一规律原理和矛盾分析方法的基础和关键,是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的基础、起点。
矛盾概念又是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点。是教学的难点,是由于学生缺乏对此问题的认识;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会遇到许多问题:如哲学意义的矛盾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矛盾的不一致导致学生思维的混乱,对具体矛盾与哲学意义上的抽象矛盾的关系不能够准确理解的问题等等。
第二框题
整体分析矛盾普遍性原理。有三个部分组成。(1)从正面指出“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然后从两个方面论述矛盾普遍性的含义。(2)重点论述学习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3)联系个人实际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两个方面,分析说明青年学生应如何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本框题的教学重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原理。(1)从理论上看,它是正确对待矛盾,坚持两分法,反对一点论的哲学依据,是教育学生坚持矛盾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2)从教学实践看,“时时有矛盾”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学生往往容易将矛盾(主要是对立)的程度上的区别,理解为矛盾有无的不同。
本框题的教学难点?是坚持两分法、两点论,要学会全面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1)坚持两分法、两点论作为哲学方法论要求,内涵丰富,高度抽象,学生受自身认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理解难免片面;与具体实际相联系,在具体与抽象的统一上存在较大困难,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理论与实际不结合或脱节“两张皮”。(2)**同志一系列“两手抓”的思想内容丰富与课时有限的矛盾,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教法建议
总体教法应坚持从具体事例(教学情境)出发,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让学生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形成对哲学原理的认识。
具体事例(教学情境)可以是老师创设,也可以是师生共同创设。师生共同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
具体事例(教学情境)的内容既要丰富,又要精选。
(1)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一原理的教学,可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领域中能够体现“对立统一”关系原理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形成对哲学意义的矛盾及其“对立”、“统一”的正确认识。
可以联系现实问题,引导学生从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这一方面开展探究活动。如探究整个人类与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相互依存关系,加深对于我们国家宣传、倡导“保护环境”举措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的相互依存关系,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2)对“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一原理的教学,可尝试用小组协作调查法。全班分成4个小组,分别调查自然界、人类社会、认识领域的事物普遍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调查的内容包括事物在时间、空间两个方面普遍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第一组调查自然界的事物存在对立统一关系。第二组调查人类社会的事物存在对立统一关系。第三组调查人的认识领域存在对立统一关系。第四组调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认识领域之间存在对立统一关系。最后,在课堂上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调查结果交流,鼓励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交流,最终使全体学生形成对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原理的正确认识,并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关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两分法”、“两点论”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和对待矛盾的科学态度,并能用两分法去分析说明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运用所学原理观察、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对学生进行正确对待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引导学生坚持“一分为二”地看待人和事,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
教学重点: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教学难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要学会全面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问题。
教学方法:用反证法分析、归纳出哲学理论,再用哲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矛盾的含义是什么?
导入??新课:
下列诗句,包含了哪些哲学道理?
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归纳:这些诗句揭示出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包含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规律的深刻哲理。那么,是不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呢?事物每时每刻都包含矛盾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板书)
谈话交流活动:
王小力是某校高二的学生,他最近有几件不顺心的事情。一是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二是因为期中考试的事情和父母产生了小摩擦。三是和好朋友因为一点小事引起误会,到现在还没有解决。王小力现在最想找一个世外桃源好好歇几天。
请问:
(1)假如你是王小力的朋友,你将为他出什么主意呢?
(2)世外桃源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为什么?
归纳:在现实生活中,每天我们都会遇到许多矛盾,我们每个人都在幻想有一个与世隔绝、风景优美、人际关系和谐、生活安宁的世外桃源可以让我们逃避现实的烦恼,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1、 矛盾普遍性的含义(板书)
观点:飞矢不动
理解:离了弦的箭,在飞行路程上的每一点都是静止的。静止的总和并不产生运动,所以,飞矢不动。
提问:你能对上述观点加以驳斥吗?
归纳:这个观点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从静止的观点看,物体在“某时某刻”会停留在“某处某点”,但从运动的观点看,物体既在“某时某处”,同时又离开“某时某处”向接踵而来的“某刻某点”过渡了。这是机械运动的发生之所以可能的原因所在——存在着“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这个地方又不在这个地方”的矛盾。
设疑:除了机械运动有矛盾,其他运动也存在矛盾吗?
归纳:物理和化学运动中同样存在矛盾。在生命运动中,存在着同化异化、遗传变异的矛盾。也就是说,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
材料: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提问:这段材料说明在社会领域中存在什么矛盾呢?
归纳:说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着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
提问:社会生活中还存在哪些矛盾呢?
归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矛盾,民主与专政、自由与纪律、民主与法制、和平与发展的矛盾等等。
提问:这说明什么道理呢?
归纳:社会运动充满复杂的矛盾。
材料: 在二百多年前,解释燃烧现象的燃素说认为,燃烧的过程是可燃物质以光和热的形式释放燃素的过程。科学家拉瓦锡排除了燃素说的干扰,对燃烧现象作出了科学的说明。
提问:这段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归纳:在人的思维领域同样存在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知与不知,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的矛盾等。
提问:通过以上的分析,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归纳:不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维领域,一切事物都有矛盾。
材料:我国化肥总量与亩施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以前被农民在农田广泛喷洒的“六六六”,富含剧毒的有机物。国外60年代、70年代已禁止使用,我国80年代已禁止使用,但它在土地中的毒性消除要50年,且进入人体无法溶解,牲畜吃了含“六六六”的饲料,粪便也含毒素,再施到田里,造成恶性循环。所以有人说:“我们制造火药来开天辟地,却萌发了战争;我们发明指南针来追求幸福,却诱发了掠夺;我们使用农药来捍卫植物生命,却同时也招致的疾病。
提问:这段材料又给我们什么启示?
归纳:这种种事实说明,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
设疑:综上所述,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板书)
讨论:有人认为有时有矛盾,有时没矛盾。你同意吗?为什么?
材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古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事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提问:
(1) 孔子所设想的大同社会是没有矛盾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是否存在呢?
(2) 所谓的“太平盛世”是否是没有矛盾呢?
归纳:人类社会一产生就充满着矛盾,如阶级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先进与落后的矛盾等等,而且矛盾伴随人类社会始终。
设疑:自然界的事物是否每时每刻都充满矛盾呢?如一个生命体从产生到死亡都从满矛盾吗?
归纳:一个活的有机体,从生到死都充满着矛盾,即同化异化的矛盾,如:人体中的水分子每7天更新一遍;人体中的组织蛋白平均80天有一半死亡。其实,就是在每一分钟,每一秒钟内都同样发生着旧的死亡,新的产生的过程,如果没有这种矛盾斗争,人的生命就停止了。
设疑:那么,人死了还有矛盾吗?
归纳:生命有机体的死亡并不意味着矛盾运动的终止,因为同化异化的矛盾运动停止了,仍然存在着物理的、化学的矛盾运动。全部科学的发展史证明,各门科学都是在不断的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即自然界时时刻刻充满矛盾。
设疑:思维领域时时刻刻充满矛盾吗?
材料:
2000年6月,人类基因图谱绘制成功,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划时代突破。将来人们可按图索骥,为一些困扰已久的顽症寻找治疗方法,基因技术蕴含着巨大的商机。但是,人们的担忧和争议同样之热。隐私权的丧失迫在眉睫,科技伦理问题日已凸现。
提问:这段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归纳:在思维领域同样存在着矛盾,而且旧的矛盾一解决新的矛盾就出现,人类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设疑:以上论述给我们什么启示?
归纳:总之,不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设疑: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原理,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呢?
2、 学习矛盾普遍性原理对我们工作的指导意义(板书)
材料:《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曰:“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
漫画:《因为手指上破了点皮》
提问:这两个例子给我们什么启示?
归纳:矛盾的存在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既不会因为人们否认它、回避它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任意夸大或缩小它而改变。因此,我们要想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首先就必须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和掩盖矛盾。所以,我们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是改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1) 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板书)
学生活动:讨论
1、素质教育就是少看书多活动
2、规章制度就是制约个性的发展
归纳:任何事物都包含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所以我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对矛盾作全面的分析。
(2)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板书)
两分法、两点论就是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板书)
材料:
将来有将来的两点,现在有现在的两点,各人有各人的两点。总之,是两点而不是一点,说只有一点,叫知其一不知其二。
——**
横看成岭侧成风,远近高低各不同。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提问:这两段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归纳: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两点,看问题只有坚持两点论、两分法才是全面地看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点论就是片面的看问题的观点(板书)
不能把两点论仅仅理解为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问题(板书)
设疑:那么,如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呢?
3、 坚持两分法,两点论(板书)
(1) 首先要对自己一分为二(板书)
(2) 要学会全面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板书)
本课小结:本课我们学习了矛盾的普遍向原理及其相关的方法论。
课后练习:练习册
板书设计?:
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1、 矛盾普遍性的含义
(1)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
(2)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2、 学习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意义
(1) 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2) 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① 两分法、两点论就是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
② 一点论就是片面的看问题的观点
③ 不能把两点论仅仅理解为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问题
3、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1)首先要对自己一分为二
(2) 要学会全面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探究活动
中学生上网是利大还是弊大
[探究目的]
通过研究,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同时,明确“学习知识”与“上网”的关系,要懂得把握好主次关系,为将来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设置情景]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不可阻挡地走进人们的生活。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一位中学生说:因为网络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能够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学习和生活的方式,所以他举双手赞成中学生上网。
一位中学生说:中学生应该以学校学习为主,不应该多上网。
一位中学生说:现在的中学生在若干年后就是社会的栋梁,如果连在网上发邮件、查询资料、下在软件、购物等都不知道,拿什么和发达国家竞争?上网学习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还可以学到网站建立、程序设计等课外知识。
一位家长说:网络上出现了一些虚假的信息、黄色内容,中学生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开展上网学习,容易分神,对他们的精神世界带来消极影响。所以中学生应该认真书本学习,这样对自己更加有益。
一位老师说:中学生上网应适度,毕竟现在学生学习主要还是在课堂上进行,沉迷于网吧将会严重影响学业和健康。
[布置思考题]
1、作为中学生,你对网络了解多少?
2、你对上述看法有何感想?
3、你周围的同学都上网吗?你对他们上网持什么态度?
4、你认为中学生上网是利大还是弊大?
5、你的父母、老师对上网是怎样看的?他们的观点和你的矛盾吗?你是怎么想的?
6、对互联网存在的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治理?
7、运用辨证法对你调查到的资料进行分析。
[研究过程]
1、学生走访、调查有关人员。
2、撰写小论文。
3、班会交流讨论。
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
果园早已存在
果实早已成熟
每件事物都已完备而且圆满
所缺的只是那些分享果实的人
和那些有足够信心来实践的人
当一棵果树正在开花时,风的吹动会使花飘落满地,但仍会有一些花蕾留在树上,并长成小小的绿色果子。当风又吹过这些果子时,它们有些同样还是会落了下来,而在它们掉落之前,有的可能已经接近成熟,有的甚至早已熟透了呢!
人,也像风中的花和果一般,在生命中不同的阶段里“坠落”:有些还在母胎中便已夭折;有些出生没几天便告死亡;又有的不曾成长,才活了几年;有的正值青春;也有的在死前,已届圆熟之年。
当我们想到人,想到风中花果的自然现象,就知道:两者都是非常不稳定的。这种“事物不稳定的自然现象”,从寺院的生活中也能看出。有些人来到寺院,想要剃度,后来却改变心意走了,其中有的还剃了发呢!有些已成了沙弥,却又决定离开;有些只出家一个结夏期便还俗去了。这就像风中的果实,一切都很不稳定!
我们的心也是一样,当“法尘”生起,在心中纠缠拉扯一阵后,心便“坠落”了——就好像风中的果实一般。
佛陀了解这种事物不稳定的情况,他观察果实在风中的现象,并联系到他的弟子——比丘和沙弥们身上。他发现,他们也是一样,有相同的本质——不稳定!有可能例外吗!一切事物都是这样啊!
因此,对于一位以“觉醒”修行的人来说,并不需要有某些人的很多劝导才能够去观察和了解。举一个佛陀的事例来说:佛陀的前生,是洽诺果门国王,他并不需要去学习很多。他所要的,只是去观察一棵芒果树罢了!
有一天,洽诺果门国王与他的随行大臣们去参观一座花园,坐在象背上,他瞥见一些果实累累且已成熟了的芒果树。由于当时无法停下,便决定稍后回程时再去享用。然而,他却不知,那些跟在后面的大臣们早已贪婪地摧残了所有的一切——他们用竹竿击落果实,打伤树枝,也使树叶撒了满地!
傍晚时分,回到芒果林的国王,已然想像着芒果的甜美,却忽然发现所有的芒果都不见了,全没有了!不仅于此,连树枝和叶片也遭受到猛烈的打击而散落一地。
国王非常失望且沮丧,随后,注意到不远处有一棵芒果树,连着树枝和树叶仍都完好无缺,他很想知道,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而后他醒悟到:那是因为树上没有果子啊!如果一棵树没有果实,就不会有人去滋扰,那么它的树叶和树枝也就不会受到伤害了。这个教训,使他一路思索返回皇宫。“当一个国王多么不快乐,多令人烦心且困扰啊!必须不断地去关照所有的子民,而且如果有人企图来攻击,掠夺国土时又该如何呢?”他不能安静地休息,甚至在睡眠中也被梦所惊扰。
在他心里,又再次见到了那棵没有果实的芒果树,以及它丝毫无损的树枝和树叶,“如果我们也变成和那棵芒果树一样,我们的‘树叶’和‘树枝’也同样不会受到伤害了。”他想到。
在寝宫里,他坐着沉思,由于受到这棵芒果树的启发,他终于决定去出家当一位比丘。他将自己比喻成那棵芒果树,而且推断:如果一个人能不被世俗的种种所羁绊,那他将能得到真正的自由,从忧虑或困扰当中得到解脱,而心就无所烦扰了。经过这样的深思熟虑,他便剃度了。
从此以后,无论他到那里,只要被询及师承,他都会回答说:“一棵芒果树!”他并不需要接受太多的教导,一棵芒果树是他觉醒到“法的引导”的原因,是一种引领向内的教导。因着这样的觉醒,他成了一位少虑、知足、好独处的比丘。放弃了尊贵的地位,他的内心终于得到了平静!
在这个故事里,佛陀是一位不断地以这种方式开展修行的菩萨(bodhisatta)。我们也要像当洽诺果门国王时的佛陀一样,必须环视我们的周遭,并且好好地观察,因为世间的每一件事物都早已预备好要教导我们了。
即使只以少许直观的智慧,我们也将能透过各种世间法去看清楚。我们将能了解到,在这世间的每件事物,都是一位老师。举个例来说,即使是树和藤都能显示出真实的真理来;依着智慧,是不需去请教任何人,不需去研习什么的。我们只要能从真理学习,便足够去开悟了,就像故事中的洽诺果门国王一样,因为,每样事物都是依循着自然的规则而行,绝不会与真理相违抗的。
与智慧相关联的是“自我镇定”与“自制”,而这,又能导致进一步的观察到“自然的法则”。以此,我们终将明白,每件事物存在的终极真理是“无常”、“苦”、“无我”。就以树木为例吧!当我们理解到“无常”、“苦”、“无我”的真实性时,所有生长在地球上的树木都是平等,都是“一”——它们先是有了生命,而后长大、成熟,不断地改变,直到最后的死亡;每一棵树都必然如此。
同样的道理,人和动物在一生中都是出生、成长、改变,直到最后的死亡。而从生到死所发生的诸多变化,正显示了法的轨则。这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有其老朽和破败的自然特性。
如果我们能有“觉醒”和“正见”,能以“智慧”和“正念”去学习,我们将会看出,“法”是真实的。这样,我们将能看到人们不断地在出生、变迁,以至死亡。每一个人都随着生死轮回,也因为如此,在这宇宙间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体”的存在着。因此,如能清清楚楚地看透一个人,就如同看清了世界上所有的人一般。
同样的,每件事物都是“法”,并不光指我们肉眼所见的事物,也包括了内心所见。一个念头升起,而后变迁、消逝,那是“心法”——单纯地就是一个“法尘”的升起和消逝,而这就是心的真实性;总而言之,这就是佛法的圣谛。如果一个人不能以这种方法去看和观察,那他就不能真正的“见到”!如果一个人能够“见到”,他将会有智慧去聆听到佛陀所宣说的法。
(完)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请问:
(1)假如你是王小力的朋友,你将为他出什么主意呢?
1、 矛盾普遍性的含义(板书)
观点:飞矢不动
理解:离了弦的箭,在飞行路程上的每一点都是静止的。静止的总和并不产生运动,所以,飞矢不动。
提问:你能对上述观点加以驳斥吗?
归纳:这个观点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从静止的观点看,物体在“某时某刻”会停留在“某处某点”,但从运动的观点看,物体既在“某时某处”,同时又离开“某时某处”向接踵而来的“某刻某点”过渡了。这是机械运动的发生之所以可能的原因所在——存在着“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这个地方又不在这个地方”的矛盾。
设疑:除了机械运动有矛盾,其他运动也存在矛盾吗?
归纳:物理和化学运动中同样存在矛盾。在生命运动中,存在着同化异化、遗传变异的矛盾。也就是说,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
提问:这段材料说明在社会领域中存在什么矛盾呢?
提问:社会生活中还存在哪些矛盾呢?
归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矛盾,民主与专政、自由与纪律、民主与法制、和平与发展的矛盾等等。
提问:这说明什么道理呢?
归纳:社会运动充满复杂的矛盾。
材料: 在二百多年前,解释燃烧现象的燃素说认为,燃烧的过程是可燃物质以光和热的形式释放燃素的过程。科学家拉瓦锡排除了燃素说的干扰,对燃烧现象作出了科学的说明。 提问:这段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归纳:在人的思维领域同样存在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知与不知,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的矛盾等。
提问:通过以上的分析,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归纳:不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维领域,一切事物都有矛盾。
材料:我国化肥总量与亩施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以前被农民在农田广泛喷洒的“六六六”,富含剧毒的有机物。国外60年代、70年代已禁止使用,我国80年代已禁止使用,但它在土地中的毒性消除要50年,且进入人体无法溶解,牲畜吃了含“六六六”的饲料,粪便也含毒素,再施到田里,造成恶性循环。所以有人说:“我们制造火药来开天辟地,却萌发了战争;我们发明指南针来追求幸福,却诱发了掠夺;我们使用农药来捍卫植物生命,却同时也招致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