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范文澜老先生在中国史学史上的作用及地位
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和侯外庐。
郭沫若(1892一1978),男,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范文澜(1893年11月15日—1969年7月29日),初字芸台,后改字仲澐(另一说字仲潭),浙江绍兴人,历史学家。
曾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国立河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辅仁大学、中原大学等校任教,主编《中国通史简编》,并长期从事该书的修订工作,还著有《中国近代史》(上册)、《文心雕龙注》、《范文澜史学论文集》等。
吕振羽,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湖南省邵阳县(今属邵阳)人。
他曾撰写了大量史学理论建设的论文,辑入《史学研究论文集》、《史论集》、《吕振羽史论选集》。
翦伯赞(1898年4月14日-1968年12月18日),湖南常德桃源县人。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杰出的教育家。
侯外庐(1903.02.06~1987.09.14)原名兆麟,又名玉枢,自号外庐,山西省平遥县人。
中国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1987年9月14日病逝于北京。
列举民国以来五位史学大家的名字 研究方向 专著名称
“圣贤”与文明 黄帝以后,我国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几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就是尧、舜、禹。
传说,尧的发祥地是山西汾水流域;舜的部落原先居住在今河南的北部和中部;禹的先代,最早住于河套一带,禹的时候迁徙到今河南西部。
历史记载说,尧又称陶唐氏,故称唐尧,舜是有虞氏的成员,故称虞舜,禹是夏后氏人,称为夏禹。
大约,陶唐、有虞、夏后都是他们氏族或部落的名称。
我国传统把尧、舜、禹时期美称为“圣贤”的时代。
**曾在《七律·送瘟神》一首词里写道:“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意思是,新中国数亿人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都发挥了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创造新社会的和古代尧、舜一样的圣人。
尧、舜、禹时代,中华文明进一步放射灿烂光辉。
传说,尧的时候,社会管理得井井有条,农业、手工、法律、音乐、教育,都已有固定的专人管理,这些管理者都是他那一行的专家。
比如,后稷作农师,他“播时百谷”,教给人民耕作方法,“民皆法则之,天下得其利”。
后来,后稷被人们尊为“农神”。
尧时的乐官叫做夔,据说是个只有一只脚的怪人,但他却有非凡的音乐才能。
据古书《帝王世纪集校》记载说,他仿效山川溪谷的声音,作了一支名叫《大章》的乐曲。
人们听了他这乐曲,都自然心平气和,减少了许多无谓争端。
这大概就是我国从史料记载的第一首乐曲了。
这一时期,我国绘画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传说舜的同父异母妹妹果攵(guǒ)手,就是一位杰出的女画家,她会用灵巧的双手涂泥绘制动物画和刻绘大型壁画。
如今在我国内蒙古阴山和乌兰察布等地区所发现的原始社会的大批岩画,可能就是那一时期绘画的滥觞。
因为尧、舜、禹的品德好,他们领导氏族部落的时候,出现了原始社会少有的安宁和太平景象。
后人追述那时的世道说:“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
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到舜的时候,连天上的神鸟凤凰都飞来朝见他。
古书《尚书》和《史记》记载:舜命令乐师延和质分别制出《六莹》、《九韶》等等多弦演奏的复杂乐曲,因为是使用箫、笙等细乐配奏演出的,又称《箫韶》。
成语中说的“《萧韶》九成,凤凰来仪”,讲的就是上述这件事。
上面这些神话传说,自然免不了有夸大美化的成份,它们被后世的文人理想化了。
但这些传说确实反映了原始社会没有阶级和剥削、压迫的史实,同时也说明了我国社会发展到尧、舜、禹时期,文明确已有了相当的进步,无论农、工、商等社会生活,或是音乐、美术等艺术,都达到一定水平。
尧、舜、禹虽是被理想化了的圣贤人物,但他们所处的时代,确为我国文明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高尚道德的化身 尧舜禹“禅让” 尧、舜、禹最为人们所艳称的事迹,是“禅让”。
禅让的意思,就是自动把帝位让给贤人。
这实际上是原始社会的一种部落首领的民主选举制度。
“氏族社会的公仆是临时选举的,这就是所谓的‘禅让’制度”。
关于“禅让”的具体过程,我国当代著名史学家范文澜有一段简扼的叙述: 据说,尧在帝位,咨询四岳,四岳推举虞舜作继位人。
舜受各种试验后,摄位行政。
尧死,舜正式即位。
舜也照样咨询众人,选出禹来摄行政事。
舜死,禹继位。
禹在位时,众举皋陶作继位人。
皋陶死,又举皋陶子伯益作继位人。
禹死,子启夺伯益位自立。
“禅让”制度从此废弃。
据范文澜等史学家考证,“禅让”的故事,是《尚书·尧典》篇首先记载的。
而《尧典》等篇,“大概是周朝史官掇拾传闻,组成有系统的记录”。
史家们认为,已经实行父传子家天下以后多年的周朝,在此点上绝不可能伪造,应当是“远古时期遗留下来的史实”。
另一位著名史学家尚钺说:“在氏族社会中,氏族成员对于部落酋长既有推举权,又有罢免权。
所以,氏族社会是民主制的社会。
自然,氏族社会的民主制,我们不能过分理想化,因为这种制度是建立于生产力不发展,氏族成员集体协作,共同劳动的基础之上的,建立于血缘关系的狭隘性之上的,与现代的民主制度有本质不同。
” 但是,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在我国毕竟流传甚广。
这是为什么呢?一方面,固然与后世儒家的着意美化有关;另一方面,在故事中世代相传的他们的美德,却成为中华民族共同认可的道德规范。
这样,他们的禅让史实,才能世代相传,他们的高尚道德,才能在民间长久传诵而永不衰。
古代传说中的尧、舜、禹,有哪些美德呢?我们先说尧。
他的主要美德是俭朴、爱民。
古书《韩非子》说他虽贵为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却住在用参差不齐的茅草盖成的屋子里,喝的是野菜汤,吃的是粗米饭,身上穿的是粗麻布衣服,天气冷了加一件鹿皮挡挡风寒,使用的器皿不过是土碗土钵子。
后人曾为他这种节俭朴素的作风所感动,叹息地说:“恐怕连小小的门吏,生活也比尧过的要好得多呢”。
但是,尧虽很克己,对老百姓却十分关心。
古书记载说,当他统治的部落里有人受到饥饿时,他就说:“这是我使他饥饿的”。
当部落里有人受到寒冷时,他又说:“这是我使他受寒的”。
当部落里有人犯罪该受罚时,他则说:“这是...
有没有什么介绍中国历史的书啊?
有,一个民国女学者写的,关于中国通史的,有独到见解,竟然忘了名字。
。
。
。
!!!算了,给你wikipedia的内容(历史学家和其著作):通史[编辑]连横(1878年—1936年),《台湾通史》(1920年—1921年)柳翼谋(1880年—1956年),《历代史略》、《中国文化史》、《国史要义》吕思勉(1884年—1957年),《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吕著中国近代史》邓之诚(1887年—1960年),《中华二千年史》、《清诗纪事初编》、《骨董琐记全编》范文澜(1893年—1969年),《中国通史简编》钱穆(1895年—1990年),《国史大纲》、《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翦伯赞(1898年—1968年),《中国史纲(1、2卷)》吕振羽(1900年—1980年),《简明中国通史》、《中国历史论集》陈致平(1908年—2002年),《中华通史》、《秦汉史话》、《三国史话》白寿彝(1909年—2000年),《中国通史(12卷)》柏杨(1920年—2008年),《中国人史纲》、《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中国历史年表》 (注:柏杨是否为历史学家,仍有些人持有异议)傅乐成(1922年—1984年),《中国通史》、《中国史论集》、《汉唐史论集》...
中国当代史学(主要是建国后)的发展历程是什么样的?要详细一点,...
新中国史学是在20世纪初期新史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1949年之前已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到1956年前后已成为中国历史学发展的主流。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历史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走过了曲折的道路。
新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到“**”爆发的十七年是第一阶段,十年“**”为第二阶段,新时期是第三阶段。
对新中国十七年史学的认识,史学界有不少分歧意见,个别人甚至持基本否定意见。
有人认为这一时期“左”倾思想盛行,学者研究的问题多是从意识形态出发的“假问题”,我不这样认为。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十七年”是中国历史学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主要表现在:第一,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历史学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
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思想成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也成为中国历史学发展的指导原则,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史学界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和对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今天看来有其历史和认识的局限性,但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学说、阶级分析的方法,**关于中国历史和中国近代社会的矛盾的学说,对于促进中国史学家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国的历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党的“百家争鸣”的政策,在1954—1957年初以及l961—1963年,在良好的学术研究气氛的形成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两个时期正是中国历史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随着国家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大批考古遗址得以发现和发掘,这极大地推动了新中国考古学和历史学的发展。
1956年到l961年开展的大规模的民族调查工作,为我们留下了数亿字的民族学、历史学资料。
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党和政府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导地位得到确立,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创立了中国科学院,设立了近代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等机构,随后又相继创办了历史研究所、世界史研究所。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之后,根据苏联的历史专业教学计划,新中国也制订了自己的高等学校历史教学计划,1956年又重新审定了高等院校的历史学各科教学大纲,编写了新的中学历史教材,颁发了新的中学历史教学计划。
同年,开始制订了“历史学十二年发展规划”。
1961年在中宣部和教育部的支持下,以翦伯赞、郑天挺为组长的历史教材编写组,组织全国许多著名史学家为高等院校师生编写了一批高水平的历史学教材及参考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实行的研究生制度和派往苏联的留学生,也为国家培养了一些高素质的历史学教学科研人才。
于是,历史学从业人数有了很大发展,由1953年历史学教师、研究生不到500人,发展到1962年的一万余人。
吴玉章、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胡绳等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为推动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们创立的中国新史学研究会和后来的中国史学会,组织了全国的历史学家,开始了关于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期、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的分期、中国近代史分期以及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中国汉民族形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历史人物评价问题、历史主义与阶级分析等重要问题的争鸣,这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第三,这一时期发表了数量众多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史学论文,出版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历史学论著。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历史研究》、《历史教学》、《文史哲》、《史学月刊》(原称《新史学通讯》)等专业杂志相继出现,《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新建设》等报刊也成为史学工作者发表论文的重要阵地。
在通史编纂方面,范文澜修订的《中国通史简编》五代十国以前部分问世,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基本编著完成,侯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编写工作完成,郭沫若主持编写了《中国史稿》。
中国史学会编著的大型历史资料《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一千多万字的篇幅和丰富的资料更是给新中国历史学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成果显著,严中平的《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选辑》,孙毓棠、汪敬虞以及陈真、姚洛的《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彭泽益的《中国近代手工业资料》,姚贤镐的《中国对外贸易史资料》,宓汝成的《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聂宝璋的《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等纷纷问世。
在断代史研究方面,杨宽、杨翼骧、何兹全、王仲荦、韩国磐、岑仲勉、吴枫、韩儒林、傅衣凌、郑天挺等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此外,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世界史的教学和研究以及学科建设方面也都有了新的进展。
第四,新中国成立十七年的史学也有其不足,如过分集中于重大问题和农民战争史的研究和讨论,研究面尚较为狭窄等,其中最大的缺陷是政治对史学的干预,特别是“**”和极“左”思潮对史学的危害更大。
从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开始,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就突出地显露出来。
l957年的“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对...
请问冉闵是英雄吗?
看个人观点了,反正在我心里绝对是个大英雄!超崇拜他!无论人格还是智慧、性格、魄力、魅力还有勇猛都是没的说的!崇拜的无以复加!为了报仇他能忍辱负重十几年,一直认贼作父这份忍耐不得不佩服;为了名族和人性他可以是胡人如草芥,颁杀胡令直接和间接杀胡人过百万这份魄力不得不佩服;为了汉人百姓他可以把粮食赈灾自己带万人去抢粮终至被杀这份品德不得不佩服;他打仗场场以少胜多绝对劣势下几乎战无不胜,战绩古今五能出其右者,这份勇猛谋略不得不佩服;在失败后无数大臣自杀殉国,百姓宁愿逃亡琉璃也不投降敌人,这份魅力不得不佩服!
史学界对冉闵的评价
著名史学家范文澜《中国通史》对慕容隽致祭赠谥予冉闵一事的评价为:“他的野蛮行动反映着汉族对羯族匈奴族野蛮统治的反抗情绪,所以他的被杀,获得汉族人的同情。
慕容隽致祭赠谥,正是害怕汉族人给予冉闵的同情心。
” 范文澜在当代权威历史著作《魏晋南北朝史纲》一书也对冉闵作出过相对中肯的评价:“至于冉闵以区区之力驰骋中原,而东晋又只作壁上观,是以亡不旋踵,只成为历史上的悲剧而已”。
在《中国通史》第二编第四章第四节《十六国大乱》中评价:“秦汉魏晋从来没有亡国后自杀的大臣,因亡国而自杀,是从冉闵的魏国开始的,这也说明汉族与非汉族间斗争的极端尖锐。
” 史学家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评价:“冉闵之百战百胜,颇似项籍、孙策”,与石氏余孽角逐,未必会遽败,而慕容氏加入这场与它本不相关的战争,挟其方兴之势,其气完,其力厚,“是亦其(冉闵)所遭之不幸也”。
后人有诗惜冉闵曰:雄烈才同楚霸王,破胡灭羯建新邦;朱龙一蹶神矛折,遏陉山前吊夕阳。
” 史又言“闵至自苍亭,行饮至之礼, 清定九流,准才授任,儒学后门,多蒙显进,于时翕然,方之为魏晋之初”。
可见闵非粗才,惜其所值之敌,大多逼不及施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