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介绍了沧浪亭及沧浪亭园的历代沿革和园林特点,同时也对宋人苏舜钦的散文《沧浪亭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进行了赏析。
一、 关于沧浪亭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人民路东侧沧浪亭街3号,北和东北部临水,面积11 005平方米,内小池87平方米,园外水面4 870平方米,是苏州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典园林,与醉翁亭、沧浪亭、陶然亭和爱晚亭同为全国四大名亭之一,具有其独特的文化蕴涵。此亭初为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苏舜钦所建,并随之写下了千古名篇《沧浪亭记》。 此园数易其主,历经沧桑。据有关资料记载,五代吴越国王钱俶妻弟孙承佑,在宋开宝二年 (969)任中吴军节度使时,曾在此处营建别墅(一说广陵王钱元璙池馆)。宋庆历四年(1044)诗人苏舜钦(字子美)在汴京因被人借故诬陷而革职为民,第二年移居苏州迴车院,见孙氏弃地,以4万钱购得。在北部傍水处构亭名“沧浪",自号沧浪翁,并撰《沧浪亭记》。当时欧阳修,梅圣俞等都做诗酬唱,沧浪亭之名大著于世。园成于庆历六年(1046),皇佑二年(1050),苏卒于皋桥宅中。后园主屡易,先是宋章惇、龚明之家各得其半,接着是南宋初韩世忠提兵过吴得之,改名“韩园”,
并于两山多有建筑。元代废为僧居。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结草庵,僧文瑛复建亭于荒烟残灭之余,归有光曾作记。清代,康熙中,乾隆时多有增建;太平天国战争中园毁不可识;同治时巡抚张树声重建,其格局基本保持至今。民国初,又几度驻军,颇有毁损。苏州沦陷时,日军曾占用,毁坏严重。解放后,1953年9月园林修整委员会动工兴建,移旧葺新;1955年春节正式开放游览,门额易为“沧浪事";“**"期间一度改名“工农兵公园",1967年闭园;1979年再次整修;1982年园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全园现有堂馆亭榭20,匾额22,楹联23。沧浪亭建筑物几经倾毁修复,而园中假山,园外池水,大多保持旧观。现存沧浪亭,其园布局别具一格。从园外看,建筑皆面水布置,俨然是个水面园;在园内看,轩亭堂馆环山而建,与山顶“沧浪亭"遥相呼应。园内布局以假山为中心,简洁幽静,落落大方。山上小径曲折盘回,林木蓊郁,道旁箬竹丛生。沧浪亭翼然于假山东首最高处,亭为方形,飞檐翘角。亭子沿口四周为琵琶形;石刻四枋上,有仙童、鸟兽及花树图案,建筑古朴。上刻清代俞樾手书“沧浪亭"三字,亭的结构与整个园林气氛非常协调。沧浪亭古为会文之处,历代题咏沧浪亭的诗文颇多。假山南有明道堂、看山楼、翠玲珑馆、仰止亭、五百名贤祠等建筑。园内另有藕香水榭、闻妙香室、瑶华境界等处,自成院落。在假山与池水中间,隔着一条向内凹曲的复廊。廊壁置花窗多扇,透过漏窗花格,沟通了内山外水,借用巧构的花窗看庭院景物,妙趣横生。现存沧浪亭园,其布局别具一格,恬静优美,富有山林自然之美和简朴大方之态。
二、关于作者
苏舜钦(1008-1050)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后迁居开封(今属河南)。苏易简之孙。仁宗景佑元年(1034)进士。曾任大理评事,被范仲淹荐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屡次上书朝廷,议论时政得失,为保守派忌恨。庆历四年(1044),被御史中丞王拱辰借故诬陷,被捕入狱,革职为民。退居苏州,买水石,建筑沧浪亭,自号沧浪翁。皇佑二年(1050)重起用为湖州长史,未赴任,病逝。苏舜钦的诗文,大体上可以革职一事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与政治联系紧密,文多政论文,诗亦多具政论性。后期虽多寄情山水之作,然亦时怀壮志未酬的悲愤。苏舜钦诗慷慨豪健而含蓄不足。诗与梅尧臣齐名,世称“苏梅”。在宋诗里最早抒写英雄抱负主题的是苏舜钦的作品。苏亦能词,现仅存一首。苏“善草书,每酣酒落笔,争为人所传。”有《苏学士文集》,有《四部从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有《苏舜钦集》。
??? 三、《沧浪亭记》欣赏
《沧浪亭记》这篇美文具体写于何月何日?我们现不能做出具体的判断,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那是在建好沧浪亭一段时间之后。作者此时已经基本排除了罢官之初的痛苦,“心安闲而体舒放”,充分体验了此处的乐趣,而且他的一些感受也曾给他的好友韩维谈过。这些我们从《宋史·列传二百一中》所记苏舜钦给韩维的书信中可以看到。 这就是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文章的第一段是:“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jiù)舍以处。时盛夏蒸燠(yù),土居皆褊(biǎn)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这一段交代罢官之后初租居于吴中时想买地而不可得。
这段的意思是说:我因为获罪罢官,没有归宿的地方。乘船到了吴地的中部,起初是租赁房屋居住。时值盛夏,天气闷热如蒸。当地的房屋皆狭小,空气不能流通。想得到空气流畅、使人感到爽快的偏僻荒凉高地,用来抒发情怀,然而却得不到。
这里作者先写获罪罢官后的情景。这说的是1044年因支持新政,得罪保守派而被陷害获罪罢官后,没有归宿之地。这是作者离开官场到吴地的原因,这里我们也看出了作者人生的变故。这是他政治思想发生变化的一个分水岭。接着作者写乘船到苏州后的处境:起初租住狭小不透气的房屋;同时交代当时正值盛夏,热得让人难以忍受。这是想买理想住所的原因,再接着写的是不能如愿。而这不如愿不只是身体方面的,还有心情的,而且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以舒所怀,不可得也”。由此可见,当时作者罢官初到苏州时住所的简陋和心情郁闷的情状。
文章第二段,记述购园筑亭的经过、园中美景、游园之乐和感慨。
以下内容为第一个层次:“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衞(qí),号‘沧浪'焉。”
这层的意思是:一天路过郡中的学校,向东看见草树繁盛,土山高大,水面宽广,不同于城中。我沿水并行,在杂花修竹之间找到一条小路。顺路向东快步走数百步,有遗弃的荒地,长宽各有五六十寻,三面都向着河水。小桥之南,那里的空地面积更大,旁边没有民房,左右都被树木掩蔽。在老人那里访问,说是姓钱的当国王时,钱的近亲孙承佑的池馆。低凹高出的优美景况,遗留下来的意境尚还存在。我喜爱地在那里来回走动,就用四万钱买得了这个地方,在北边曲折的堤岸上建筑了亭子,取名叫“沧浪”。
这里,作者在“不类乎城中”之前的几句先写他偶然发现的时间、位置和远看的情境及评价。 这让读者联想起第一段的“不可得也”,顿生“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之感,不禁一喜。作者在“我沿水并行……左右都被树木掩蔽着”几句里写找园的过程并初步显现此处的景致及特点,让人又是一喜。再接着五句写作者访问这块地的来历及作者细看情况的感受。这让我们知道这早就不是一般的园地,不禁也对此产生爱恋之心,至此“以抒所怀”有望,为第三喜。“予爱而徘徊……号‘沧浪'焉。”具体写作者因喜爱而购买、构亭及给亭命名的情景,也正式点出了文章所记的主体:沧浪亭。文章至此记述了作者发现、探问、购买园地和建亭命名的情况,一个名扬千古的沧浪亭就出现在读者的面前了。这就是亭的来历。读者至此不禁要问:为什么要名为“沧浪”呢?有何寓意?“沧浪”作为水名,其在湖北;作为一种意象,它源自《孟子·离娄上》和《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要表达的意思是源自《楚辞·渔父》。渔父用这句话对于屈原进行规劝: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改变自己。这也是渔父劝屈原的一种“与时偕行”吧!具体到苏舜钦当时的情境就是用则为国出力,不用则隐于山水之间。这就是亭名的来历及寓意。
第二层记述的是园中的美景:“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这几句的意思是:这地方前面是竹后面是水,水的南面又是竹,无穷无尽。河水清澈,堤岸翠绿,光影会合于门窗之间,尤其是在清风明月之时更为宜人。这是正面记述美景:竹水无穷,河清岸绿,光影会合,风清月明。简直是人间仙景,真个是极为诱人。此为第四喜。
第三层为:“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这几句记的是游园之乐。意思是说:我时常划着小船,覆盖着头巾前往,到了就无拘无束地游玩,以致忘记了回去。在那里饮酒放歌,盘坐长啸。村野农夫不来,只与鱼鸟共同欢乐。作者将他游园的时间、乘的工具、行装、心态及饮酒浩歌、盘坐仰啸的情态与静谧无人的环境都一一给读者全盘托了出来,让读者也随之美甚乐甚!这是喜之五。这不禁使我们想起他在《初晴游沧浪亭》诗中写的景象来:“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微晴。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鸽相对鸣。”
从以上五喜之中,我们可以体会出沧浪亭的宜人程度。至此作者读者都欢喜至极。人们在快乐的极点的时候,似乎常常是乐极生悲,这在一些古代优秀的篇章里面并不少见,晋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里、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里,无不是这样,而作者却是独具个性地写一直令其高兴的游园感受,虽然不免也有点淡淡的哀愁。
作者接着在这一段的最后一层说:“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gǔ)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jiá),隔此真趣,不亦鄙哉!”其意思是:形体舒适了,心情也不烦了;看的听的没有不好的东西,道理也就明白了。回头想想过去急急地奔走于荣辱之场,每天为那极小的利害而勾心斗角,断绝了隐居游乐的真正乐趣,不也是十分地庸俗啊!这里作者写自己形体和精神得到极度的愉悦之后道理也明白了,让他认识到过去在官场的情景实在是庸俗无聊。这里写通过游园之乐,让他认识到了大道理,但通过大道理的认识也反衬出了沧浪亭周围的景致的美妙,当然这也显示了作者对于官场的暂时的决绝及当时时遇而安的良好心境。
第三段写作者寄情沧浪亭的人生感怀,共为三层。
第一层:“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这层是说:噫!人本来就是活动的东西啊。情感充满于内而人的本性就不见了,情感一定要寄托于外物而后才能得到释放,才能保着人的本性。存于心内久了就会沉湎其中,这是一定的。不战胜这一点并且改变这种情况,那么痛苦就不会免除。这里紧承上段“形骸既适则神不烦”的感受,说出了排出郁闷心情的体会与认识:一定要寓托于外物才能得到释放,痛苦存于内是不能解除的。从这一层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有了沧浪亭园和游沧浪亭园之后的愉悦与超脱,但自然也隐含着一点愁苦与无奈。这种乐中含愁,超脱而又愤世的情感,是同他曾写的《沧浪亭诗》中的情感是完全一致的:“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高轩面曲水,修竹慰愁颜;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吾甘老此地,无暇事机关。”
以下为第二层:“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这几句的意思是:想来当官之事让人陷入的困境是最深的。古代才智聪慧的高尚之人,因有一次失误而以至于死亡的人多了,这是不知道自己取胜于困境的方法的缘故啊。作者这时自然地想起了仕宦之险,“仕宦溺人”之甚,想起了“古之才哲君子”,为此“死者多矣”;并总结“死者多矣”的原因是缺少自己的“胜道”。内容上这是对官场险恶的揭露,这是对“才哲君子”的怜悯;手法上这也是对他将在下一层表达的看法的一个铺垫。
第三层为:“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这一层说:我已经罢了官而又得到了这里的美景,安乐于这里的空旷开阔,不与众人一样急于去官场行事,因此还能在内外得失的根源中得到启发,并嘲笑怜悯万世的俗人。还不能忘掉的那些沧浪园里亲历过的佳景,就是用以作为取胜于困境的方法啊。作者虽然也因有了“过失”而罢了官,但与那些“才哲君子”不同,自己找到了一个外寓心情的一个好去处,有沧浪亭园之美景,安然自乐,不再同众人一样。而且从中感悟有得,有资格去嘲笑和怜悯那万古俗人。作者的“胜道”是什么呢?是作者那还没有忘记的“寓目”的沧浪亭的美景!“古之才哲君子”少的也正是这个!当然,我们也应体会到,这只是作者的苦中之乐,也还包含着作者心中微微的隐痛,不然作者如此高兴,又怎会在几年后接到复职的任命时,因病亡而未能就任呢?我想是有联系的。在他的一首七律《沧浪静吟》中可看出这种乐而有憾的情境:“独绕虚亭步石筙,静中情味世无双。山蝉带响穿疏户,野蔓盘青入破窗。二子逢时犹死饿,三闾遭逐便沉江。我今饱食高眠外,唯恨澄醪不满缸。”从写作的手法上看,作者在这一层里欣赏和赞美自己的自胜之道,也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赞美自己的沧浪亭美景与作用。
纵观全文,作者不仅通过对沧浪亭的来历、美景、游乐及其感慨的记述,表达了一个因被罢官而报国无门者,寄情亭园佳境的恬淡达观的胸怀和对人生的理解,给人以沧浪之美的美好印象以及对人生坎坷的深深感悟,具有一种特殊的积极意义,同时还以他那精湛的手法,给后人成就了一篇千古美文,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个亮点。
《沧浪亭》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构思精巧自然,层次清晰流畅。文中买地本是要写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作者在文章开头写过原因,说到买时却是来了个“不可得”,让人又是担心,又是感叹其难;可是作者在第二段开头用了个“一日”,就给人们突然又带进了另一个心境:得来全不费功夫。虽然这都是生活的真实,但作者这么一入文章,效果可就大不一般了。对于沧浪园的美景,作者写得也是极有讲究的:写旧景是先远景后近景,近景之后又远景,“坳隆胜势”是遗踪;写新景是买旧址建筑的沧浪亭;还有水竹、光影与月风。一步步写来,美景如画,层次清晰,行文流畅。有了沧浪亭之美景之后,写平时的游乐,随之写作者的小感触大感慨。通篇恰似行云流水,飘散着结构的自然之美。本文语言简洁洗炼,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这是它艺术上的又一特色。
沧浪亭记译文_作者苏舜钦_古诗大全
【沧浪亭记原文】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 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 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 ,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沧浪亭记》归有光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鏐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作者介绍]
归有光(1506--1571)明代著名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人称震川先生。昆山(江苏昆山)人。出生在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少年好学,9岁能作文,20岁时尽通五经三史和唐宋八大家文。35岁时,乡试中举。但以后8次会试都未及第。嘉靖二十一年(1542)迁居嘉定安亭江上(四川乐山),读书讲学,远近从学者常达数百人。直到60岁时,才中进士。初任浙江长兴县令,因得罪豪门与上司,调任顺德(河北邢台)通判。后被大学士高拱推荐,任南京太仆寺丞,参与撰修《世宗实录》,以劳成疾,卒于南京,归有光对前后"七子"的盲目拟古倾向不满,与当时主张「文必西汉」的王世贞意见相左,世贞虽大憾,亦推重之。与王慎之、唐顺之、茅坤等被称为「唐宋派」。提倡唐宋古文,所作散文朴素简洁,善于叙事。著有《三吴水利录》、《马政志》、《易图论》、《震川文集》、《震川尺牍》等。
沧浪亭记——苏舜钦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沧浪亭记
沧浪亭记
古代文化
0105 1242
沧浪亭记①
归有光
【原文】
浮图文瑛②,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③。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 :“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④”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⑤,广陵王镇吴中⑥,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⑦,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⑧,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⑨。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⑩。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⑾。尝登姑苏之台⑿,望五湖之渺茫⒀,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⒁,阖闾、夫差之所争⒂,子胥、种、蠡之所经营⒃,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鏐因乱 环秀山庄与沧浪亭
攘窃⒄,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①的这篇文章记述了沦浪亭的演变过程,并从历史的强烈对比中,赞美了苏舜卿的沧浪亭;而那些盛极一时的宫馆园囿,却早已不存在了。的寄寓是很深的。语言朴素简洁,而又明畅自然,能于平淡直朴中见出深意,这正是散文的特点。
②浮图:即浮屠,梵语音译,指佛。这里是指信奉佛事的僧人,也叫和尚。文瑛,生平不详。庵:小庙,多为女尼所居。
③苏子美:苏舜卿,字子美,北宋诗人。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诗歌奔放豪健,风格清新,与梅圣俞齐名,世称“苏梅”。为权臣忌恨而被贬逐,后退居苏州,营作沧浪亭(1045年建),并作文为记。该亭在今江苏省苏州市。
④亟(qì),多次,屡次。 亭之胜,沧浪亭的美丽景色。 所以,表原因。
⑤吴越:指吴越王,即唐末钱镠,官拜节度使。后拥兵自重,建国吴越,称吴越国王,是五代十国时的十国之一,辖地包括今浙江、江苏西南、福建东北部地区。
⑥广陵王:指吴越王钱镠的儿子钱元瓘。吴中:指苏州一带地区。 ⑥子城:附属于大城的小城,这里指内城。
⑦外戚:指帝王的母族或妻族。孙承祐:钱镠的孙子钱俶的岳父。 ⑧迨:到,等到。淮南:唐代设置的淮南道,治所在扬州。纳土:指将国土贡献给了宋王朝。
⑨禅者:指信奉佛教的人,即佛教徒。
⑩复,恢复,重建。 构,房屋建筑,这儿指亭子。 荒残,荒废、残破。 灭没,埋没。 馀,这儿指废墟。
⑾夫(fú),句首语气词。 朝(cháo)市,朝廷和集市。 易,替换,变更。
⑿姑苏台:在姑苏山上,春秋时吴王阖闾建。
⒀五湖:这是泛指包括太湖在内附近所有的湖泊。
⒁太伯:周代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虞仲:古公亶父的次子。传说太子准备将幼子季历立为王,于是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就远避江南,遂为当地君长,成了春秋时吴国的开国者。
⒂阖闾:春秋时吴国的国王(公元前514-公元前496年)。夫差:阖闾的儿子,吴国的国王(公元前496-公元前475年)。
⒃子胥:姓伍,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他的父亲伍奢、哥哥伍尚,被楚平王杀害,他投奔到吴国,曾辅助吴王夫差伐越。仲蠡:指文种和范蠡。文种,春秋末年越国大夫,楚人;范蠡,春秋末年楚人,曾辅助越王灭吴。
⒄钱镠:吴越国的建立者,在位有二十五年(公元907-公元932年)。传位四世,后统一于宋王朝。 ⒄释子:佛教徒的通称。因出家修行的人,都舍弃了俗姓,以佛释迦为姓,又取其弟子之意,故称为释子。
⒅澌:冰块。因冰块不能持久,容易消融,所以又有溶化的意思。这里的澌然,就是冰块消融的样子。
【译文】
文瑛和
尚,住在大云
庵,流水环
绕,是苏子美
沧浪亭的故
址。他多次求
我写沧浪亭
记,说:“以
前苏子美所记
的,是沧浪亭
的胜景,于今
请您记叙的,
是我为什么要
建这个亭
子。”
我说:先
前吴越立国的
时候,广陵王镇守吴中,造了一座花园在内城的西南面,他的外戚孙承估,也造了一座花园在它的旁边。直到淮南一带地方都归了宋朝时,这些花园也还没有荒废掉。苏子美开始建筑的沧浪亭,到后来是和尚居住了。这样沧浪亭就改成了大云庵。自有了大云庵以来又二百年了。文瑛寻访古代遗迹旧事,在这荒芜残破的废墟之上重新恢复了苏子美的沧浪亭,这样又从大云庵改成沧浪亭。 从古到今由于时代变迁,宫廷和街市也发生了变易。我曾登上姑苏山上的姑苏台,眺望那浩淼辽阔的五湖,苍翠葱笼的群山,而古时太伯、虞仲所创建的,阖闾、夫差所争夺的,子胥、文种和范蠡所经营的,如今统统都没有了,这大云庵和沧浪亭又值得什么呢?尽管如此,那钱鏐因天下纷乱才窃取了权位,占据了吴越这块地方,国富兵强,传了四世,他的子孙和姻戚,都趁着这个机会奢侈僭位,大建宫馆苑囿,盛极一时,而苏子美的沧浪亭,却被文瑛和尚敬重如此。可见读书人想要垂名千载,不像冰块那样一下子被溶解消失掉,这确实是有一番道理存在的呢。
文瑛好读书又喜做诗,常和我们在一起(徒步云游),大家称他为沧浪僧。
【附录】
沧浪亭记
苏舜钦
[题解]
沧浪亭,在今江苏苏州市,为宋代诗人苏舜钦所建。后代人在它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明代文瑛和尚又在这里重新修建了沧浪亭。本文用朴素简洁的语言,自然流畅的笔调,记述了沧浪亭演变的始末。由于历史的发展,各种古迹都已经不复存在,然而,与盛极一时的吴越国的宫馆苑囿相比,苏舜钦的沧浪亭却获得了后人的赞赏。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译文】:
沧浪亭记
我因为获罪而遭贬,乘船南游,在吴地旅行。起初局促在屋子里。时值盛夏非常炎热,土房子都很狭小,不能呼气,想得到高爽空旷僻静的地方,来舒展心胸,不能办到。
一天路过学宫,向东看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山川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循着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六十寻,三面临水。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佑的废园。”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胜概。我喜爱,来回地走,于是用钱四万购得,在北面构筑亭子,叫“沧浪”。前面是竹后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影子会合于轩户之间,尤其同风月最为协调。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沧浪亭与《沧浪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