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 求异、 创 新的个性意识充满了整个美术教育, 似乎教育的最终价值在于 表现 个 性, 这 是一 个不完全 的误 解。
纵观美 术教育史就会发现, 对社会具有影响力的美术家及美术教育家, 都具有 与众 不 同的 特 点, 这种异同 性并非是以往我们所认为的:个性的显现。 其实是, 而 且更 重 要的 是 在美 术教育学 范畴 中证明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观察和处理方法, 一种 前所 未 有的 视 觉教 育的价值 观念。 事实上, 先辈们所创导的教育的内驱力, 也并非 都为 了 显现 个 性, 甚至当 时是处于某种 “ 无个性 ” 状态。 而在今天, 肯定前辈们在美 术教 育 中的 丰 功伟 绩的价值尺度, 恰恰是扩展了他们社会化的创新属性, 而非孤立 的个 人 属性 , 这种价值的崇高往往是现代人施予的现代涵义。 因此, 创新式的美术 教育 的 认识 论 实际 是流行于 今天 。 “ 创新 ” 乃 “ 不同 ” 也。 其直接结果是使我们美术教 育工作者懂得不必按常规袭故于传统手法,而竭力寻求一种与别人不同的形式意 味。
崇尚 个 性化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个性化本身,而是在于美术教育的历史和 同代 美 术教 育 之间纵横比较中的自身位置和价值。 西方工业化社会异化了人性, 使 他们 都 具有 一 种潜 在的共性 。 存在着一致的教育认识论, 而这种认识论的特性导出 了不同的手法; 才产生出无穷的多元形式的节律。 在这种共性的压力下, 美术教育 的个 性 不仅 不 能充 分发挥, 反 而不 知不觉变得畸型而面目全非了。 真正个性的风格, 应该 是 教育 工 作者 的秉赋气 质。 经 历在长期教育实践的轨道上激发出来的, 不管是 不是 重 复了 别 人的 ,只要适 合自 己个性气质的,哪怕重复地细致到挤出别人为止, 这个 才 是真 正 的属 于自己的 个性 。
然而, 在现代 文明中, 个性都陷入一种荒诞得不可思议的悖论, 一种两难的处 境。 当我 们打开 美术教育学的本质力量的书卷, 已经把个性的多样性变成了天文学 的数 字 或用 层 层外 在关系将 个性 遮蔽了起来。 因此, 有个性的不再是个性, 而是个 性的媒介物、 构成物, 是电 脑、 是网络或是政治的、 伦理的、 功利的行为构架。 这, 给我 们 的美 术 教育 工作者带 来了 必须抉择的困难。
有一种论调说美术教育要用语言去解释就是解释不清。教育根本所传达的信 息是 语 言不 能 胜任 的, 这当中恐怕混淆了一个问题:美术和音乐教育, 歌咏是一种 感情 的 倾泻 、 发 泄, 这是文字所不能替代的, 但却是可以解释的, 甚至于哀叹不知 如何 说 好的 时 候, 受授者也 能领会教师感情的芜杂。 这只不过是一种和 “塑” 不同 的 “雕 ” 的解释 法。 语言 是教育思想的裁体, 只有经得起推敲的语言才能使各类艺 术教 育 臻于 完 善。 事实上我们正是利用语言文字来探讨我们教育的个性化, 从而使 教育 的 个性 化 更加 丰实。 教育者的体验是多元化的, 学生的理解是多角度的, 感受 是多 层 次的 , 于是 出现了个 性的 多释性。八年级有一个单元是《自我形象设计》, 它包 括 外在 形 象和 内在形象 ,其 中,“独特的 T 恤”是外在形象的个性体现,即 手绘 T 恤图案。当我把这一单元的整个教学计划告诉学生时,所有的学生都喜欢 上了 这 次活 动 ,他们想 象着自己设计并绘制的 T 恤图案,都希望自己的 T 恤能出 现在校园 T 台的展示上,在这次活动中一展智慧、个性以及才能。
然而 在这次 活动的 整个 过程中,最让我难忘的是一位平时表现很差的男同学。 但自从有了这个计划之 后,他就像换了个人似的,不 管是听老师讲课、自己画 T 恤图 案 还是 冲 刺到 最后 T 台的展示上,都表现得非常从容,好像他认定这本该就 有他的份。 事后, 我 才知道他的心声。 平时, 学校的学习、 生活很枯燥单一, 因此 想在 副 课上 “ 放松” 一下。 这次学校举办的活动很有意义, 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才能, 产生了 极大的兴趣, 并从 开始就立志要穿着自己画的个性 T 恤走在校园的 T 台上 , 以 此证 明 自己的能力 。 事 实证明, 这次活动他找到了信心, 也尝到了快乐的 甘甜 , 觉 得学 校 还是蛮可爱 的。 其实, 有这种想法的学生何止他一个, 只是原本粗 放的 他 ,一 下 子竟 会变得如 此细 腻,着实难以想象,也令我感动。
其实,学生的个性只有在具体的活动形式中得以形成和发展,丰富多 彩的教育活动,有利于学生完整个性的发展,就像花儿需要阳光一样。 简单地 凭籍个性的流露, 寻找 “ 不同 ” 于别人的非他方式来表达所谓的个性, 并 非等 于 自我 也 不是 个性的真 正表 现。 因为它们是两个出发点。 诚然, 美术教育工作 者自 身 的个 性 并不 一定要等 同于 其教学中的个性, 然而美术教育工作者个性的相对 稳定 性 总要 适 应于 一种较为 和谐 的趋律, 但是, 肯定美术教育工作者个性化存在价 值的 权 力, 历来归于实践。 美术教育工作者只能通过自己的学生来实现自己, 通过 创造 具 有对 社 会延 展意义的 新价 值观点来得到个人的尊严和自我存在的理想 。 人类的美术教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先驱,也基于他们才创造了某种社会化 的价 值 。 今天, 美术 教育 摆脱了单一的服务于物象内容的造型构思, 可以轻松愉快 地、 毫无牵挂地 研究个性化的实在性, 这并非是可以自由的、 不受任何束缚的、 “ 为 艺术而艺术 ” 之类。恰恰 相反,今天的美术教育工作者们更加注重社会延展意义的 开发 。 他 们比任 何时候更自觉地在这里见到了他们的合法性, 那就是他们对美术教 育史 作 了注 释, 揭示 了存 在于 “ 世界内的意义 ” 。 美术教育工作者一直在为这合法性 辩护 , 希 望通 过 解释, 架起与社会审美之间的桥梁。 他们并不抛弃个性, 而是以建 立在 社 会新 价 值基 础上的个 性来 谋求新价值。 美术教育总是以敏感的时刻来把握个 性的 动 向, 似 未卜 先知。
如今, 艺术 和非艺 术的界限正渐渐消除, 一是艺术要还给大众, 二是人们提高 了艺 术 鉴赏 水 平, 这样人人都是艺术家了。 于是最终界限没有了。 然而这不值得可 信, 貌似个性 , 实在粗劣的 教育论点是不能称为艺术教育的, 只当是杂耍, 这是一; 人人 都 培养 成 艺术 工作者这 有可 能, 只是艺术工作者也有档次。 有难度的、 品质优 秀的艺术教育工作者还 是会被学生们推崇出来, 界限还会存在, 只是艺术教育工作 相对 的 层次 更 高了 ,授道更 难了 ,不止于穷究材料技法革命的走捷径之流。 美术 教 育也 统称为 视觉艺术教育了, 本来么! 最根本的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怎 样的 有 个性 的 美术 教育。 现代的美术教育就是要把握社会而非某个群体, 寻其大我, 而非 小 我, 以 完善 社会来完 善群 体。从建国至今的皆尊苏联,而又一哄原始美术, 就是 奔 往创 造 最新 价值的前 沿阵 地, 先得益于近水楼台, 真不知是英雄创造历史还 是历 史 创造 英 雄。
今天,西风东渐的浪潮又一次侵蚀和削弱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古铜色, 趋化成难以辨认的混合色。 大家穷于民族自卑感的反抗, 急于缩小文化差 距, 汇入了现代美术教育的浪涛中, 形成过渡的模仿时代。 显然, 东西方 美术教育有殊途同归之迹象。 西方美术自宣布和“一切历史化的思想观念 化的内容决别”以来, 就摆脱了传达和固定一个可谈化、 可视化形式规范 的媒介型, 转向了提供新视觉刺激的社会竞争型。 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由于 现代观念的冲击, 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 这, 是我们已目睹的, 这种适者 生存的价值观念,难道不能引起我们的正视吗?
美术教育发展到了今天, 我们仿佛感到并不是个人化了, 而是更加社 会化了, 美术的个性教育绝对不是个人摆弄雕虫小技的稗宫野史, 而是人 类创造的精神史, 其崇高性不在于个性的完善, 而在于不断推动教育文明
的延展。
个性化教育的解释
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就是要教育者承认学生在社会背景、智能背景、态 度价值、情感和生理等方面存在个别差异的前提下,做到即“有教无 类” ,又“因材施教” ,真正的个性化是目的个性化、过程个性化和结 果个性化的高度统一。
百铭教育的成长教育:通过多年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 80%以 上的学生学习成绩问题根本不是学习问题,而是学习背后的成长问 题,是学习意愿存在的问题,是全素质意识和能力的根本问题” ,正 基于此,百铭教育提出“学习成长同步教育”理念。
学生最喜欢的十类老师:学生最不喜欢的十类老师
1、 严而有度的老师 1、 “ 体罚学生 ” 的老师
2、像妈妈的老师 2、 “ 状告家长 ” 的老师
3、实习老师 3、 “ 作业过多 ” 的老师
4、有宽容心的老师 4、 “ 处事不公 ” 的老师
5、热爱学生的帅哥老师 5、 “ 歧视差生 ” 的老师
6、温柔的美女老师 6、 “ 不守规矩 ” 的老师
7、风趣幽默的老师 7、 “ 失信诺言 ” 的老师
8、以身作则,说到做到的老师 8、 “ 教学无术 ” 的老师
9、真才实学的老师 9、 “ 言行不雅 ” 的老师 10、充满爱心的老师 10、 “ 严肃有余 ” 的老师
教育的个性化问题
以“人”为本
——论教学课程中的个性化学习
就像“成为你自己”,这句镌刻在奥林匹斯山石上的名言所阐释的一样,个性,宛如一枝鲜艳的玫瑰,还没有触摸到花瓣就已滴血;仿佛一座圣洁的雪峰,还没有登至山颠就已殒命;它是不墨守成规的思考、探索和创造;是对理想执著地攀登。
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有一点一直被我们所忽视,那就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作为学生之前,他们首先是一个人,而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特有属性。因此个性化的教育,是现如今教育课程改革中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
那么,什么是个性化教育呢?它指的是学生以个性特征为基础,以内心需求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找到属于个体独特发展的领域和方式。
而其中,“个性化学习”是个性化教育的核心。
它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相对自主地确定学习目标,来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由于先天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存在着差异,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
而兴趣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力求接触和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因此,对学习的兴趣,应该是对所学知识本身发生的兴趣,而不是因为各种外在因素。外在强加的压力显然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推行个性化教育呢?大致的原因有如下几条:
首先,学生一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他们就会定下心来学习,也就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内在的潜力,从而触发了学习兴趣。
其次,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按照自己的知识经验去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框架,可以深刻理解事物的本质,也可以让不同的个体都有所提高,因此整体学习效率也就得以提升。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就是个性化学习出处于“人”,很好的体现了“以人
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
谈过了选择“个性化教育”的几条原因,那么怎样才能较好的实施个性化学习呢?
第一、要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
人们常说,“前行路上,使自己迷失的,不是对手的强大,而是自以为是的骄态;奋斗过程中,使自己倒下的,不是遇到的麻烦,而是自己的心态。”人们也常说,“真正的敌人不是对手,而是自己。”
因此,学生要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看清自己的短处和劣势,学会辩证的思考和看待问题。
第二,要做好沟通和交流工作。
教师不妨与学生、家长以及校方多多互动交流,以取得他们理解,并最大限度地获得他们的配合、扶持,减少教学的阻力,为个性化教学的开展搭建良好的环境平台。
第三,要有先进、科学的理念指导和周密、详细、多层次的教学计划目标。 这是个性化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证。因为学生不是实验品,教育必需慎重而稳妥地推进。
教学目标支配和指导着教学自产生至完成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它直接决定着个性化学习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意想中的结果。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中华传统教学方式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但它的教学目标设计大多单一,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
这种按统一标准设定的目标,它不管学生会不会,知不知道,都是统一的传授。这样就会使得一些基础好的同学得不到进一步的提升,而基础较低的同学会因为这之间的差距而害怕退缩。
那么,是要制定一个让每个学生的目标都实现的教学目标么?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制定分层的教学目标则是可行的。教师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基础上,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当然,设计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目标的多样化,因为多样化的教学目标可以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多种选择,为个性化的学习创造条件。
第四,拥有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教学目标的同时,教师也必须要充分估计学生
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尽可能地准备足够的与之相关的材料,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
第五,在实际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多种方式验证自己的想法,教师这时就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研究内容,权衡各自的特长,自主选择研究的方法。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寻找合作伙伴,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第六,要完善整个“个性化学习”,更需要的是与之相符合的多样化的评价体系来为整个个性化学习保驾护航。
上帝是公平的,既然让每一个生命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那么自然或多或少,都有他们该存在的价值,不同人有不同个性,每种个性有每种个性的优势。
可是长期以来的教学评价中,由于传统的思想束缚着我们,我们并没有体现出“人”本位的重要性。
我国传统的教学评价强调共性,忽略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用条条框框去衡量每个不同的人,甚至使被评价对象认为自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并以片盖面,否定了除知识以外的其它所有的价值。
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尊重每个生命,改变单纯评价方法,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进步与变化,并运用多种方法展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果。
从每个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实际状况出发,注重对于他们的过程性和发展性的评价,要善于发现过程中表现出的潜能、解决问题的灵活性,以及非凡创造力及优秀的学习品质。
在评价中,教师可以及时地进行阶段性总结,重视过程中的转变,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并通过制定符合他们自身情况的长远计划,来促使他们向着他们自己选择的长远目标努力。
另外要特别注意的是,人无完人,阻碍是在所难免的,要让学生有面对失败的准备和承担失败的勇气,即便受挫,也应坚定地走下去。
在形成终结性评价之前,需要对他们指导和帮助,让学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给以再次修正的机会,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中,更好的完成教育目标。
总之,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否定这种差异就是否定学生的发展。
没有个性化的教学就培养不出有个性的学生,学生没有个性是因为课堂教学中没能真正体现或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所致。
教师要正确看待差异,只有摆正自己的态度,就会发现这也是一种资源,同时针对这种个性差异资源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保护个性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更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个性化教育的构想
个性化教育的构想
面对自己所教的学生 , 我们往往把他们分为 :优秀的、 中等的、 后进的 (较差的 ) 等几种 , 这种分类有一个特定的标准 :学习成绩的优劣。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 天 , 这种分类仍然存在于许多教育工作者的意识中。这种意识的局限我认为至少 有两点 :第一 , 对教师而言 , 会跟不上教育形势 , 不能形成新的、 有创意的教育教学方 法 , 阻碍自己在教育教学取得更多的成就 ; 第二 , 对学生而言 , 尤其是对所谓的差生 而言 , 会让他们缺乏自信 , 可能会埋没才智 , 甚至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我们教育教学的对象是每一个学生 , 教学中 , 就不仅要注重培养好的、优秀的 学生 , 更要加倍地关怀、呵护暂时后进的、困难的学生 , 同时也不能遗忘大部分属 于中等水平的学生。不要只注重学生的一时一事 , 用静止的眼光 , 看不到学生的长 远与潜质。我们教师最大的成功 , 就是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 通过我们的精 心教育、 培养 , 使更多的学生获得进步 ,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 , 能找到值得 自豪之处。
《学习的革命》的作者戈登 •德莱顿说 :“ 每个人的学习方式应该与每 个人的指纹一样独特 , 教育的一项关键工作是发现每个孩子的学习模式并适应 它。 ” 这是我们实施个性化教育的理论依据 , 也为我们实施个性化教育提出了相应 的要求 :
第一、实施个性化教育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 形成有创新意识的教育理论 , 这是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前提。要以学生为中心 , 必须把适应每个学生个性 , 引导学 生自主学习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
教育实践中 , 有许多教师有这样的困惑 :“ 我对每个同学都是这样讲的 , 为什么 你始终不懂 ?”;“ 都是一样的教 , 为什么两个班的学习效果相差这么大 ?”;“ 为什么现 在的学生不思学的越来越多 ?”…… 这些困惑有一个立场 :教师是主体 , 出了什么问 题就在学生身上找原因 , 让学生去适应教师。缺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 这已深入到我们每一个教师心中 , 但如何做到这一点似 乎没有一个标准 , 以适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教育能为我们提供一定的思路 :那就是 以学生为中心 , 尊重学生的个性 ,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对上述的困惑换个角度来思考 :“ 我为什么要强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同等程度 的掌握某个知识呢 ? 能否问问学生 :你想我怎样讲才能更明白一些 ?”,“ 既然是两个 班 , 我为什么要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去讲解同样的知识 , 能否改变一下呢 ?”;“ 学生的 兴趣在哪里 , 我们为什么不能在教学中创造性地把知识与他们的兴趣爱好结合起 来 , 引导他们努力学习呢 ?”…… 从这样的角度思考 , 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 教师要去 适应每个学生。要求做到 :
1, 教师要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 , 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 , 以创新的热情 , 创 新的精神投入到教育教学的事业中 , 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 , 善
例谈写作内容的个性化
作文内容假大空,是中学生作文的一种综合病症,病根就是缺乏生活真知,言不由心。要解决好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对症下药,指导学生学会在写作内容方面选取个性化的素材。 一、表达个性化的情感 要实现写作内容的个性化,首先要教会学生“我以我手写我心,我以我心吐真情”,文贵情真。所谓真,就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感触,而不是莫名其妙、无病呻吟地拼凑一篇文章,或孤独,或寂寞,或痛苦,寻死觅活一番。 要写出真情实感,就要有切身体验,有些学生可能会说,我写的就是家乡的景物,或其他我熟悉的东西,我的确对他们很有感情,为什么写出来的文章还是清水煮萝卜——没滋没味的。这里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自身特殊体验的精确的感受力,被普遍性的、常规性的情感牵着鼻子走。如由家乡的景物生出的便是亲切感,由校园生出的便是自豪感,由秋景生出的便是肃杀感,由红花生出的便是热烈感等等,这些千人一面的情感,即便是切身体验,也并不动人,没有表现价值。 可见,光有真情还不够,还得辨别一下你的真情是否有别于他人。从某种意义上说,独特的情感,才是真实的情感。契诃夫说:“描写海,那是很难的。你知道小学生在作文练习时怎么描写吗?——海大,只这么一两个字,我觉得——好得很。”“海大”之所以好得很,就是因为他所抒发的对大海的赞叹、惊惧的情绪是真实的、独特的。如果中学生写“大海”,依然是“海大”,或“大海是如此的宽广壮阔”,“一望无际的大海令人心旷神怡”,“我赞美大海的博大胸怀”之类,那就不是好得很,而是糟得很。由于它不再是独特的,所以它也就不再是真实的。 即便是真情,也还得根据具体语境进行表现。个人真实独特的情感,在表达上还要注意分寸。课本中的例子《淹没》,作者的情感体验也许是真实的,而且诗歌也是允许夸张的,但是,就参加运动会失利这件事来说,在读者的感觉上这是一件很一般的事,不值得如此哭天抹地的抛洒泪水,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经历过的许多挫折、打击要比这大得多,如期末考试、升学考试的失败,伤病、失去亲友等等,比这可能都要痛苦难受得多。像这类小事也被泪水淹没,不是过于脆弱,就是有意滥情。这样过度抒情,读者就很难接受,无法达成共鸣。因此,即便是真实的情感,表达也要适度,读来才真实自然。 二、应用个性化的细节描写 要实现写作内容的个性化就要教会学生运用细节描写,真切细腻的传达动人情感。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不少人读书时曾经被感动得哭过、笑过,这就是抒情的感染力。鲍尔吉原野的《静默草原》中有一段描写:“在克什克腾,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时,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当我在草原上,不知站着坐着或趴着合适时,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这里似乎没有出现情感性的字眼,但是,我们可以感到作者将情感隐藏在行为描写中,借助“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和“用面颊摩挲草尖”的细节描写,表达对草原的亲近感。 细节描写能够通过对人物或景物做形象的刻画,以期使读者通过再造性想象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鲁迅先生在小说《药》里,描写了刽子手康大叔的一连串动作:那人(康大叔)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这里,仿佛每一词都注入了生命,每一个动作都体现了人物的个性,而一连串的动作,使被描写的人物活生生的站在读者的面前。 三、体现个性化的解读 阅读是作文内容的重要来源。唐代大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错,阅读是作文内容的重要来源之一。阅读是对书面语言的理解,它是学生获得作文范例的基本途径。通过阅读,学生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可以开阔生活视野,加深对生活的品尝,增加知识积累。阅读的知识,经过学生自己的分析、理解、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话,说一说,写一写,自然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物,下笔写作也就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语言流畅了。学过了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就让学生在班上说一说自己的父母是如何爱自己的,父亲和母亲表达爱的方式有何不同,自己有何感受,有什么话想对父母说。说完之后整理成文章或书信,如果愿意还可以给父母看看,学生反映许多父母都感动得落泪了,认为孩子长大了,懂事了。琦君的《下雨天,真好》,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如数家珍,打开记忆的闸门,一幅幅承载着儿童情怀的图画次第展示在我们的面前,学生分明感觉到这正是我们自己所曾拥有过的欢快明朗的童趣。这种共鸣和感情总能唤醒我们和学生长久积淀的具体真实情感,于是,一触即发,学生的笔端也会因此而流溢出属于自己的童年,属于自己的朝花夕拾!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课题《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12]GSZ16)子课题)。 (司芙榕 甘肃省会宁县韩集中学 730700)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个性化的教育与教育的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