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译文: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注释:
?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忆江南”。
?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壕:护城河。
?寒食:节令。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咨嗟:叹息、慨叹。
?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雨前茶”。
鉴赏: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片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暮春。朱孝臧校注《东坡乐府》纪年录:“乙卯,于超然台作望江南。”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
肆志焉。”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
乡思,写下了此词。
宋苏轼《望江南
wàng jiāng nán ·chāo rán tái zuò
望江南·超然台作
cháo dài :s?ng dài
朝代:宋代
zu? zhě :sū shì
作者:苏轼
chūn wai lǎo ,fēng xì liǔ xi? xi?(siá siá) 。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shì shàng chāo rán tái shàng kàn ,bàn háo chūn shuǐ yī ch?ng huā 。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yān yǔ àn qiān jiā 。
烟雨暗千家。
hán shí h?u ,jiǔ xǐng qua zī jiē 。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xiū duì gù r?n sī gù gu? ,qiě jiāng xīn huǒ shì xīn chá 。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shī jiǔ chan nián huá 。
诗酒趁年华。
苏轼《望江南·春未老》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望江南》以登台游春起笔,勾画了一幅细风斜柳、春水鲜花、万千人家的祥和画图。登上超然台四处眺望,护城河里春水漾漾,密州城内满目鲜花,蒙蒙细雨沐浴着万千人家,令人心境平和,空明澄静。作者笔锋一转,由眼前之景唤起思乡之念,寒食节畅饮之后,如今酒醒,故乡何在?内心不由得发出一声嗟叹。然而,面对同游的老朋友,还是不要去怀想故乡吧,来呀,让我们重新生起火来,品尝品尝刚焙制的春茶,吟诗饮酒,可要趁着尚未衰老的大好年华!作者以一种乐观而豁达的人生态度对待心中的郁闷,以一种高雅而超脱的人生追求平息了内心的矛盾,洒脱地超越了不如人意的现实。
春也未老,人也未老,于公务闲暇登台的知州,心境是否也一样"超然"?风儿以"细"状摹,可知正吹得轻冷;柳枝以"斜"勾勒,愈见得飘拂动人,漾映眼底的,是一带环城的碧水;辉照满城的,则有缤纷竞放的春花。而后看鳞次千家的檐瓦,迷蒙在飘飘洒洒的雨影之中。那情景,能不牵萦一颗"游于物外"的超然之心。
这首词颇能代表苏轼此一时期的思想特点,在他看来,“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如果能摒弃对物欲的孜孜追求,“游于物之外”,便能超越尘世的扰攘,做到“无所往而不乐”了。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
作
鉴赏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片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原文
版本一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1] 版本二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2] 词句注释
?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忆江南”。
?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壕:护城河。
?寒食:节令。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咨嗟:叹息、慨叹。
?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雨前茶”。[2-3]
白话译文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乘年华尚在啊。[4] 3格律对照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烟雨暗千家。
中仄仄平平。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诗酒趁年华。
中仄仄平平。
(说明: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中,可平可仄;加粗体字为韵脚所在。)[5] 4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暮春。朱孝臧校注《东坡乐府》纪年录:“乙卯,于超然台作望江南。”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
望江南苏轼阅读答案
篇一:望江南苏轼阅读答案
篇二:望江南苏轼阅读答案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载,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澈题名 超然 ,《老子》 虽有荣处超然 之义。 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1、请从 情 和 景 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答案: 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 春未老 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解析: 上阕写登上超然台所见到的城中的景色。头两句点明季节特色,春虽已到,但尚未老。三四两句直叙登台远眺所见。最后一句以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作结。这五句全是写景,描写的是超然台下 春未老 之景。下阕作者因景生情。先是点明了作者登超然台的具体时间,那就是寒食清明时节。清明节又是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节日。作者从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自然而然地引发了思乡之愁,尤其是在清明节前后这样的日子。但他无法回家乡,于是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 咨嗟 叹息一番,无奈地说:不要对老朋友说什么思乡之愁,倒不如用新火煮新茶来聊以自慰吧! 休对 且将 ,这是无奈的,但也是最好的、最实际的一种解脱办法。最后诗人发出了 诗酒趁年华 的呼声,认为还是抓紧时间,借诗酒来自娱,度过这美好的时光。这里 年华 与前文的 春未老 又相呼应。作者政治上屡不得志,性格上又桀骜不驯,所以只好用旷达超然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以排遣自己的苦闷!这首词上阕写作者登上超然台所见台下 春未老 之景,下阕因景生情,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乡思之情,情景交融为一体。2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首句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 风细柳斜斜 ,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尽。b. 试上 三句,是说登临超然台远眺,春风中的春水、春花、烟雨 令诗人心旷神怡。c. 下片紧承上片所写之景,以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d. 年华 ,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 春未老 相应合。诗人欲忘却尘世间一切,借诗酒以自娱。2b(春水、春花、蒙蒙烟雨触动了作者的乡思,引出了下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的心情应当是黯然的苦闷的)3从词中的 咨嗟 、 且将 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分别表现了怎样的心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答案: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烟雨暗千家 隐含了淡淡的郁郁之情;蒙蒙烟雨又触动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酒醒却咨嗟 ,这里的叹息正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处于极度的矛盾之中,思归却又不能满足,因此他只好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来自我安慰和解脱,于是用 诗酒趁年华 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一切,珍惜年华,借诗酒来自娱,以摆脱苦闷的心情。4/词的上片写了些什么景?通观全词,在写景上有何特色?(4分)答:春天还没有过去,杨柳在和煦的春风中飘荡。登上超然台眺望,只见半沟护城河的春水,满城的春花,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有 以乐景衬哀情 的成分。答出一点即可得2分。5、从这首词中,你读出词人怎样的情感?(4分)答: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最后词人为解脱苦闷而自我心理调适,认为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二:14.苏轼,号 。(1分)15.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上阕写景由近及远,有色彩的对比,也有明暗的相衬。b.下阕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进一步将登临时间点明。c.全词紧扣 超然 二字,非常鲜明地体现了豪放风格。d.全词意境清丽,韵律和谐,语言质朴无华,堪称佳作。16.联系全词,从形式和内容的角度,赏析划线的句子。(4分)答案:14 . ( 1 分)东坡居士(没有 居士 二字不得分)巧.( 3 分)c (错在 非常鲜明 )16 . ( 4 分)两句诗在形式上是对仗(或对偶),具有美感(或韵律感)( 2 分);在内容上
通过一个 休 字和烧新火、试新茶两个细节,表现诗人在清明时节的思乡感伤之情,却又能借酒茶吟诗暂作解脱的达观心态(2 分)。三:1.词的上片写景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5分)2.如何理解 诗酒趁年华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5分)①从视觉上看:感受到春风拂面的同时,作者眼中的色彩是多样的 碧绿的春水和垂柳,艳丽的春花,迷蒙的烟雨,浓淡相宜,使景物画面色彩丰富。②乐景衬哀情:词中所描写的春景是多姿多彩的,反衬了下片作者对人生的哀叹。③动静结合:作者所见的烟雨中被春水春花环绕的城池是静止的,而随风飘动的杨柳给整个画面增加了动态美。④由近及远:由眼前的柳树,到登高后所见全城之景。(答对一点给3分,两点5分)2.(6分) 诗酒趁年华 的意思是,作者欲趁着年华未老来抓紧时机以诗酒自娱,必须超然物外,忘却世间的一切,这是 超然 的最高境界,(2分)也暗合了题目 超然台作 。(1分) 试上超然台上看 引起了作者的相思,但欲归而不得,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 咨嗟 不已, 休对故人思故国 ,表达出作者苦涩无奈的情绪, 且将新火试新茶 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自我排遣。 诗酒趁年华 作为全词的词眼,表达出作者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3分)赏析:《望江南 超然台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通过描绘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寄寓了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的人生态度。全词含蓄深沉,短小玲珑,以诗为词,独树一帜,连珠妙语似随意而出,清新自然,显示出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 相关阅读:篇三:望江南苏轼阅读答案
篇四:望江南苏轼阅读答案
《望江南·超然台作》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释】:
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翻译】:
春天还没有过去,杨柳在和煦的春风中飘荡。登上超然台眺望,只见半沟护城河的春水,满城的春花,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寒食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用新火来烹煮新茶,趁著时光未老,借吟饮酒来自得其乐吧。
【赏析】:
《望江南·超然台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通过描绘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寄寓了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全词含蓄深沉,短小玲珑,以诗为词,独树一帜,连珠妙语似随意而出,清新自然,显示出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
【阅读训练】:
1.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2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句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尽。 b. “试上”三句,是说登临超然台远眺,春风中的春水、春花、烟雨??令诗人心旷神怡。 c. 下片紧承上片所写之景,以“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d. “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诗人欲忘却尘世间一切,借诗酒以
自娱。
3从词中的“咨嗟”、“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分别表现了怎样的心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4.词的上片写了些什么景?通观全词,在写景上有何特色?(4分)
5、从这首词中,你读出词人怎样的情感?(4分)
6.苏轼,号 。(1分)
7.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阕写景由近及远,有色彩的对比,也有明暗的相衬。
b.下阕“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时间点明。
c.全词紧扣“超然”二字,非常鲜明地体现了豪放风格。
d.全词意境清丽,韵律和谐,语言质朴无华,堪称佳作。
8.联系全词,从形式和内容的角度,赏析划线的。(4分)
【参考答案】:
1.上片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
[1]
更多有关 的资料 文章录入:1216584714责任编辑:1216584714相 关 文 章 篇五:望江南苏轼阅读答案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1)“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表现作者的什么感情和内心活动?(3分)(2)全词上下片是如何情景结合的?(4分)10.(7分)(1)(3分)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1分)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2分)
(2)(4分)触景生情(或情由景发、情景交融。)(1分)上片写景,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烟雨景色(或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1分)。下片写情,触景生情,因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引起作者感情的复杂变化(1分),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或“超然”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