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宋子江
一、单元编写意图
本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组元的。五篇课文,有反映解放战争的《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扛》《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有反映反法西斯战争的《蜡烛》,有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有反映抗日战争的《芦花荡》,有反映德国法西斯暴行的《亲爱的爸爸妈妈》“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以战争为主题;“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从内容上说,选文兼顾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两个方面,让学生一方面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正义战争中突显出的真善美,另一方面也看到非正义战争的罪恶,非正义战争中的强盗野兽行径。《新闻两则》中,可以看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可以看到人民革命战争的节节胜利和反革命战争的节节败退:从《芦花荡》中,可以看到向侵略者讨还血债的英雄行为;从《蜡烛》中,可以看到正义战争中各国人民用血肉凝成的友谊。雨果的信则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亲爱的爸爸妈妈》控诉了法西斯匪徒大屠杀的暴行。选文既有反映正义战争的,又有反映非正义战争的,可以看到正义战争必胜、非正义战争必败的历史规律,可以认识只有和平发展才是人类光明的前途。
从文体上说,选文以叙事性作品为主,让学生学习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能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课文中既有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英雄群像,有“老头子”那样的孤胆英雄,又有南斯拉夫母亲那样感人肺腑的形象,有百万大军横渡千里长江的广阔画面,有白洋淀老英雄痛打鬼子的动人场景,又有老妇人在枪林弹雨中掩埋烈士的悲壮场面。情景各异,又惊心动魄,不但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引发多方面的思考。
二、课文和练习说明
《新闻两则》,一则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文军横渡长江》,一则是《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它们都是**亲自为新华社撰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大家熟悉的传统课文。1949年4月20日夜,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21日下午五时,西路军、东路军又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至22日22时,或全部渡过,或三分之二渡过,或大部渡过,整个战役取得基本胜利,**汇总各路战况,报道全线捷报,气势磅礴。新闻主体部分是并列的三个层次,宜用列表方法整体把握内容。根据这则新闻的特点,可以着重探究本文语言表达是怎样做到准确、简洁的,还可以探究并列的几个方面是怎样彼
此关联的。《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也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新闻作品,内容不局限于南阳解放,而由南阳解放说开去,叙述一年多来中原战局的巨大变化,中原我军的巨大胜利。导语概述解放南阳之后,说三国,道后汉,用史料说明南阳重要的战略地位。接着回顾一年来,**由“极重视南阳”到被迫放弃南阳的经过,说明蒋军全局败坏的形势。再从敌方转向我方,概述战略反攻以来取得的一系列伟大胜利.再次回过头来说南阳逃敌的命运。根据这则新闻的特点,要注意划分层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
《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队伍驻扎在苇塘,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毫不惧怕敌人的严密监视,乃至过于自信。一次,送两个十几岁的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孩子挂了花,他发恨要讨还血债,赤手空拳,引诱正在淀里洗澡的十几个鬼子进入他的圈套,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砸鬼子。无论是日常斗争,还是这场“英雄行为”,都颇有点传奇色彩。小说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分析老英雄的思想性格,首先要把握他的爱与憎,智与勇,对他的“过于自信自尊”,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根据这篇小说叙事、写景、抒情的特点,可以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还可以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柞用。
《蜡烛》是前苏联作家酉蒙诺夫的作品。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寓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南斯拉麦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惟一珍爱的结婚的花烛点在烈士坟头,“这一点火焰”“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永垂不朽”。“二战”分为两大阵营,法西斯阵营和反法西斯阵营,法西斯阵营把人类拖入深重的苦难,反法西斯阵营的各国军民在埋葬法西斯强盗的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在法西斯强盗的铁蹄下饱受苦难,她视苏联红军为亲人,她的恨与爱是那样深沉。作品刻画这位母亲没有语言描写,只有动作描写,显得深沉含蓄。透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可以感受人物的心灵,感受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烈士的至情至爱。作品突出“蜡烛”这个细节,赋予作品一种亮色。抒情诗般.的结尾,深情赞美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根据课文特点,要着力探究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心理活动,根据她的一举一动感知她的内心世界。
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愤怒谴责了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的强
盗行径,深切同情中国遭受的空前劫难。布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本想得到雨果的赞誉,而雨果把话题集中在圆明园上,从圆明园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奇迹说起,谴责焚掠圆明园的强盗行为。雨果的立场、观点,表现了他明辨是非的良知和正直不阿的人格。雨果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不仅同情中国人民,而且敬重中国人民。他身为法兰西人,却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把政府与人民区别开来,把上尉征求意见的机会变成向强盗政府提出抗议的机会。雨果用了很大篇幅盛赞圆明园,让我们想见其原貌。雨果赞扬中华民族是“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这对于我们民族的复兴也是一个鼓舞。根据课文特点,一要探求雨果的思想,二要学习这封信的写法。
《亲爱的爸爸妈妈》的中心意思是“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1941年10月21日,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这个小城,德国纳粹匪徒杀死了7000人,其中有300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每年10月21日都要在这里举行悼念活动,控诉纳粹的暴行。“亲爱的爸爸妈妈”就是孩子们最后一声呼唤,孩子们本来有金色的童年,“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将在阳光下奔跑”,而法西斯强盗为了灭种,竟把他们斩尽杀绝。作者记述自己参加悼念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感,着重通过再现被残杀者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根据课文特点,要着重探究一些意味深长的句子的含义,探究作者怎样根据表达中心意思的需要来选择材料。
练习题是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课文特点来设计的。
每课第一题,以整体把握为宗旨,根据各课特点,设计不同途径。如第一课通过理清新闻的六要素达到整体把握的目的;第二课通过复述故事情节,讨论一两个关键问题来达到整体把握的目的,第三课通过朗读,理解人物思想感情和关键语句来达到整体把握的目的;第四课通过朗读、摘录重要语句来达到整体把握的目的;第五课通过引文和正文的关系来达到整体把握的目的。希望通过这些题目的设计启发学生领悟到这一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途径是多样的,应该根据课文特点选择最佳途径,这样的把握又要注意抓住关键,突出重点。
对于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是教学重点之一。本单元每一课都注意设计“语言题”,根据各课特点,设计揣摩的方法。第一课从三个方面各选择一个例句,又作了假设比较,作了提示,引导学生体会原句遣词造句的好处,培养语感。第二课将揣摩语言与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结合起来,要求
摘录、体味。体味,是隐性练习,不必口头或书面表达,可以减轻负担,但是一定要让学生在心里仔细体味。第三课选择四个句子,设计了不同的问题,从用词到造句,要求学生仔细领会。第四课也有摘声句体味的练习。第五课要求就意味深长的句子体会深层含义。
本单元多有扩展性练习题,或培养阅读文学作品所必需的想像力,或通过练笔提高描写能力。第二课让学生由苇塘里的歌声想开去,领会,“老头子”这位交通员对保障队伍战斗力的作用,还让学生模仿写景。第三课揣摩人物心理活动,进行练笔。第四课“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让学生与大师进行超时空的对话。第五课则就课文中日本作家的言论,写一则评论。所有这些练习,既可以将阅读理解引向深入,又能激活思考,并动手动口,提高表达能力。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是根据单元话题“战争”设计的,列了四项活动,可以任选一项。一是“古今战争知多少”,二是“记住历史,珍惜和平”,三是“文艺作品与战争”,四是“铸剑为犁应有日”。
三、单元教学的几个问题
1.要熟悉相关的历史知识,适当介绍历史背景。
课文所写的战争,远的已经相隔一个多世纪,近的也相隔半个多世纪了,备课时需要进一步熟悉相关的历史知识,熟悉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知识,关于抗日战争的知识,关于解放战争的知识,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可以翻翻历史书籍,至少查查《辞海》的有关条目,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
2.要结合记叙要素的知识,指导学生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
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也就是把握记叙要素。掌握了记叙要素,懂得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就容易全面而概括地把握事件了。通过反复训练,养成阅读习惯,每读叙事性作品,就留心六个要素,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叙事性作品最吸引人的是动人的情节,时间、地点、人名等等则易于忽视,以致印象模糊。懂得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乃要素所在,提起注意,才能达到全面把握的目的。
3.要深入探究人物的思想性格。
要指导学生养成阅读中思考的习惯,不断地问一个为什么.以加深理解。要由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出发,由表及里地探索人物的精神世界。思考这类问题,可以深入发掘作品的意蕴。例如,南斯拉夫老妇人对苏联红军战士深深一鞠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为此深入理解老妇人的思想感情。
4.要运用假设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读名家名作,可以领
会应该这么写,看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可以领会不应该这么写。鲁迅认为“这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能看到作家的修改情况当然最好,找不到这种资料,补救的办法是假设比较。假设一种差的表述,与课文好的表述一比,就容易体会到原句遣词造句的好处了。一篇课文举几个,例子,与学生一起咀嚼咀嚼,品味品味,可以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第二单元 单元说明
课程教材研究所 顾振彪
从全套书来说,共分三个阶段。七年级上、下册为第一阶段,不分文体安排单元,培养一般阅读能力;八年级上;下册为第二阶段,按记叙、说明、议论、抒情安排现代文单元,培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抒情文的阅读能力;九年级上、下册为第三阶段,按文学体裁安排现代文单元,培养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处于第二阶段,单元主要由记叙类作品组成,着重培养阅读记叙类作品的能力。
从单元课文的内容来说,都是写普通人的。在七年级下册已经安排了一个写杰出人物的单元,让学生领略了世界杰出人物的风采。
那么有必要再安排一个写普通人的单元,让学生对人世间亿万普通人民有更深刻的认识。这一单元的前边;恰恰是一个写战争的单元,显得十分沉重。因此,这个单元有必要高声赞颂人间的爱,吁唤,“让世界充满爱”。通过这个单元,可以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和启示。
鲁迅的《阿长与》,在鲁迅的作品中,是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作品之一。阅读这篇文章,要注意作者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的;对后一层意味要透过文字表面去把握.还要注意,作者既然是怀念自己的保姆,为什么在前半篇用抑笔,大写阿长的缺点,诉说自己如何讨厌阿长呢?这要分析,第一,这些确是缺点,但在这些缺点中,可以看出阿长那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真率。由于有纯朴和真率做内核,她的切切察察、大字形睡相、麻烦的规矩和讲“长毛”时所表现的愚妄,都是值得同情,可以原谅的。第二,这些缺点,粗俗也好,愚昧也好,都是由阿长所具有的知识文化水平以及她的身份与地位决定的,与其说是阿长的过错,倒不如说是阿长的不幸。
《背影》是传统课文,大家都很熟悉。但对于学生来说,由于时代的变迁,可能不易引起共鸣。不过父子情深,应该是千古不变的。应该首先让学生认真熟读、体味,感受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至情。看文中的哪一点,打动了学生的心。其次可以从背影入手,引导学生理清全文脉络,以便
把握全文的思想、情感、内容。第三,要注意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作者为文与为人是一致的,十分坦诚。从文章看,先是对父爱不理解,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迂”,后来父亲在“买橘子”中表现出的深厚父爱,才深深地触动了作者的心灵。南京分别以后的八年中,父子关系也不是非常融洽的。作者向读者诉说了自己的后悔。这一些,都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台阶》与本单元其他四篇不同,是小说,但也是叙事类作品,主要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对这篇小说,可以提出三个问题: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阶的新屋?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这三个问题来把握全文。全文中有个文眼:“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引导学生抓住这个文眼,就抓住了理解整个故事的关键,就容易理解父亲的思想性格。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这样的农民在我国农村何止千万。不妨引导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看看自己的父亲,看看同学的父亲,看看周围的父亲,联系实际来加深对小说主人公的感受和理解。
《老王》是一篇有一定知名度的散文,各种选本纷纷选用。它的内容单纯,线索简明,比较容易把握。要注意两点。第一,作者为什么能够那么关心老王?杨绛夫妇是大专家、高级知识分子,对一个目不识丁的最底层的劳动者竟然这样关心,主要是由于在作者夫妇心目中,人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有人道主义思想。据达尔文《人类的由来》一书说,凡属于社会性的动物彼此之间都有一些相爱的感觉。由此推知原始人也存在大量互助的生活特征。人类彼此间相爱,是在长期集体劳动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感情。爱与善良是联系在一起的,爱包含善良的因素。杨绛夫妇非常善良,有善心。第二,文中所写的事情很琐碎,时间跨度也长,作者是怎样连缀成文的?作者是以自己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全文的。
《信客》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曾在台湾获奖。阅读这篇课文,可以通过抓全文脉络来把握课文内容。即:信客做信客的由头→怎样做信客的→又怎么不做信客的→当教师、校长也是出色的。学习这篇课文的语言,可以同《背影》《台阶》的语言作比较,就显出本文语言的特点:质朴而典雅,警辟而畅达。可以从画出佳句人手。
从这个单元,可以让学生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感受课文中一些人物的善良,从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从课文中学习描写、叙述等表达方式,按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从小学五、六年
级(第三学段)就开始了。重点应在了解叙述、描写的功能和特点。这与前一单元是一致的。记叙文的篇章结构特点,如记叙的顺序和线索,比较容易了解,多花教学时间。至于记叙文的语言,只要初步了解就可以了。
第三单元 单元说明
课程教材研究所 贺敏
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文体类别上侧重于说明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阅读目标中没有关于阅读说明文的要求,只是提出“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而在写作目标中提出“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清楚明白”。《课程标准》5~6年级的阅读目标中则有“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而没有提出对写作的要求。可知,《课程标准》把阅读说明性文章的要求主要放在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年级阶段,把写作说明性文章的要求放在高年级阶段。由于学生在中年级阶段所学的说明性文章较为简单,对有关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和要求也知之甚少,所以我们在本册教材中设置了两个说明文单元,以期完成《课程标准》的有关目标。实验教材与修订教材相比,对说明文的要求已大大降低了。
下面就教学本单元提一些建议与设想。
一、关于阅读教学
(一)在比较中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为了避免概念化倾向,教师不要一上来就把有关知识一股脑儿地塞给学生,而完全可以将知识的传授建立在学生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力求降低学生的接受难度。例如,在教学本单元第一课《中国石拱桥》时,可以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回忆前面学过的记叙文和抒情意味比较浓的课文,在比较中发现说明文和它们的不同之处,如没有贯穿首尾的故事,不以浓郁的感情打动人,不注重细致人微的描写、刻画等。然后在学完课文后,和学生共同总结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二)要把阅读说明文应该注意的各方面分别落实到各篇课文的教学中。
《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和《故宫博物院》都是比较典范的介绍事物的说明文。本套教材中,此前虽然曾选编过一些说明类文章,如《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马》等,但并没有把它们当作说明文来教学,所以在教学本单元时要对阅读说明文的有关要求作一些介绍。在教学各篇课文时,要求可各有侧重。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可以强调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并让学生注意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教学《苏州园林》时,可以一方面再次强调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一方面介绍说明方法;教学《故宫博物院》时,则侧重于介绍说明顺序。这样根据各篇课文的特色所做出的任务分工,能够使教学任务化整为零,便于学生把握。
1.说明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中国石拱桥》一文逻辑顺序很清晰,先谈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再概括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情况,接着以赵州桥、卢沟桥为具体实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曾取得的辉煌成就。文章在介绍赵州桥、卢沟桥时,处处强调了石拱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点,使读者产生鲜明的印象。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注意: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如果说明事物时东拉西扯,不围绕事物的特征进行,那么被说明的事物就会显得面目不清,说明的目的也就没有达到。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在《苏州园林》一文中也有充分的体现。文章首先指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此后就分别从各个方面对苏州园林的这个共同点作具体解说。
2.说明顺序。
与记叙文有记叙的顺序类似,说明文也有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都采用的是逻辑顺序,它们都是先指出事物的特点,接着或是以具体实例或是分别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故宫博物院》则按照空间顺序来介绍。《故宫博物院》沿着游览参观路线,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有主有次地介绍故宫的建筑物和建筑布局。教学中,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即可让他们填写“研讨与练习”第一题中的示意图,借此他们对本文的说明顺序就会有所认识,教师再加以明确即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便于把握课文内容。
3.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作阐释)、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教师不必解释这些说明方法的名称,只要就每个类别举一两个典型例子,学生也就能心领神会了。随后可以让学生也分别就这些说明方法举实际应用的例子(有的说明方法在所学的课文里不见使用,则可以从课外的文章里找),在课堂上就一些比较精彩的实例讨论、交流,总结使用说明方法的好处。《苏州园林》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第三题就是针对说明方法设题的。《中国石拱桥》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第一题的第3小题是“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标上相应的数据”,这其实也是让学生注意作者在介绍赵州桥时,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4.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说明文讲求科学、如实地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给读
者以正确的知识,没有根据的随意推测或断定都是不允许的。当然,说明文里内容失实的情况有时是因为作者掌握的知识不正确,有时则因为行文问题,这里我们主要谈行文问题。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体现得较为突出。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第二题是从文中摘出一些语句,让学生注意里面的加点词语对语句所表达的意思所起的限制作用。
《桥之美》和《说“屏”》都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文。《桥之美》先指出在画家眼里,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就是“桥之美”,然后举正反实例来具体说明这个看法。从这个角度看,本文近似于一篇阐述事理的说明文。不过,文章用大量描写与抒情的语句构成,所以我们又难以把它划归说明文。事实上,选编这篇文章的一个目的是把它和《中国石拱桥》形成对照。《中国石拱桥》里在介绍卢沟桥时有一段描写:“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把这段描写和《桥之美》里面的描写相比较,就会发现它仍然显得粗疏、不够细致,主观感情色彩也淡化得多,而这正是说明文里的描写性文字的特点。
《说“屏”》简单介绍了屏风的功能与种类,对如今屏风的使用提出批评。阅读全文,给我们的印象是,本文并非着眼于介绍屏风自身,而在于提出期望:我们今天应更好地使用屏风。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本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教师不必过多讲解。
学习本单元,要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艺术审美能力等。《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等都力图将有关事物的各方面知识清楚明白地告诉读者,读者若能发挥想像力,在头脑中形成事物的具体形象,那么再接受作者介绍的知识时就容易多了。而在总结课文中所介绍事物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学习《桥之美》《苏州园林》《说“屏”》,又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提出了要求。
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的建造者们往往不为人所知,它们以实物的形式记载着集体的智慧和汗水,令后人面对它们时肃然起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发达,中国的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独具特色,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学习本单元,可以了解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之一隅,激发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对学生进行情感
教育切忌架空,大唱高调,而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进行。
(1)体会文章中蕴涵的作者的感情。《中国石拱桥》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自豪感。如“我国的石拱桥……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赵州桥……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等。《故宫博物院》也是如此,如“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等。这种通过体会作者的感情来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的方式,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进行了思想情感教育。
(2)可以在教学本单元之前或之后,让学生搜集有关赵州桥、卢沟桥、苏州各名园及故宫的图片和资料,在班上展览,并加以简要而生动的文字说明。通过这项活动,既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又唤起他们对祖国美好风物的热爱。
二、关子写作和口语交际
本单元的写作要求是写作简单的说明文。和课文学习相结合的写作与口语交际活动见于《苏州园林》和《故宫博物院》的课后“研讨与练习”里。《苏州园林》的“研讨与练习”第四题设了两个小题供选择:1.你从课文中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2.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200字左右。第1小题要求在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得出自己的看法,从而使学习完本文后留存到大脑中的信息更具有价值。此题最好采用口头表述的形式,属于口语交际的训练,要求学生表述得清楚、有条理。第2小题是写作训练。除了园林外,也可以介绍城镇、村庄乃至街道、小区等。对于学生来说,按照空间顺序来安排写作顺序较为合适,而《苏州园林》一文并不是按照空间顺序来介绍某一座园林的,所以教师需要向学生事先介绍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并强调写作说明文的有关要求。《故宫博物院》一文“研讨与练习”第三题是“查找有关图片和资料,更详细地了解故宫的建筑和布局,然后采用与本文不同的顺序口头介绍故宫”,此题要求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口语交际练习。对于一座建筑物或一个建筑群来说,可以采用的比较合理的说明顺序并不多,介绍故宫,除了本文使用的说明顺序以外,还可以采用以三大殿为中心点,再分别介绍它前后左右的建筑物的说明顺序。设计此题的一个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同时也是对他们求异思维的训练。教师其实也可以将此题再加以改造,如让学生介绍故宫某一座建筑物或某
一方面的情况,这样学生可能会觉得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更有了用武之地,兴趣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的第三项活动中的第1项、第2项都是写作说明文的训练。其中第2项更接近于写作应用说明文(关于应用说明文,下面再略讲一讲)。而第3项的活动成果虽然是以报告的形式呈现,但在活动过程中需要进行一些调查,其中必然包括对行人或周围人群的随机口头调查,这就是很好的口语交际机会。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提问明确,善于倾听,反应及时,将话题引向深人,这样从被调查者那里获得的讯息才比较有意义。同时,也要注意态度上要诚恳,有礼貌,不要对被调查者指手画脚甚至横加指责。第四项活动有两项小活动,一个是小型讨论会,一个是小型报告会,前者主要是论辩形式,后者主要偏于陈述,当然,也要准备回答同学可能会提出的质疑。
三、关于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分为四项活动,第一项是从科学的角度来了解桥;第二项从文化的角度了解桥;第三项从日常生活出发,让学生注意观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第四项侧重于训练想像能力。这四项活动目的明确,便于操作,建议全部采用。
两点建议:
1.本单元的课文内容比较简单,学生不难理解。为了避免学生在学习说明类文章时常容易产生的枯燥感,教师在教学时不要花费太多时间讲解课文内容,可以结合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及说明文的一些应该注意的方面,再另外补充一些语段或文章来和课文作比较阅读,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说明文。
2.说明文的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如解说词、序言、条例、规章、规则、剧情简介、商品介绍、声明、实验报告、广告等,可以让学生搜集几例,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样,学生既可了解到说明文资源的丰富性,又对说明文的重要性产生了新的认识。
第四单元 单元说明
安徽 黄伟
本单元以“科学”为主题编选了五课各具特色的介绍科学知识的短文共六篇。它们是《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本单元,既要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
一、关于课文内容和习题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传统课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学习这篇课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1.文章开头几段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幅季节更替、物候变迁的大自然的
美妙图景。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它的效果;注意积累其中的优美语句。
2.文章在点明“物候学”之后,对影响物候现象的几种因素作了条分缕析的说明。在这几段说明文字中,体现了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比如,文中不仅用具体事实作说明,而且运用了对比、比较的方法,还列出时间和数据,使说明更显准确而严密。仅从行文来看,似是表达的功能,而实际上是来自作者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研究。
3.文章最后点明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使全文结构非常完整。全文结构大体可分为: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物候学)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作者行文思路清晰明了,说明问题逐步深入。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方法和行文思路都值得我们学习。
“研讨与练习”第一题着重于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理解,理解了第一题中的4个小题也就大体理解了全文的内容。所以要在通读、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来完成第一题,防止颠倒处理,即没有通读课文,而是带着问题到文中找答案。第二题着眼于语言理解和体会,体会作者语言运用的准确严谨。第三题是选做题,也是拓展题。这里的两个小题都可以通过开展学习活动来完成。
《奇妙的克隆》是生物学家谈家桢写的一篇文章。学习这篇课文,既要了解克隆这一科技成果,更要从中学习科学家在科学的道路上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的精神,还要在此基础上,对科学这把“双刃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为了说明什么是“克隆”,作者精心组织材料,分设四个小标题,把“克隆是什么”“克隆技术的发展脉络”“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克隆技术如何造福人类”介绍得清清楚楚。但是作者又不限于一般性的知识介绍,而是融人自己的赞赏之情和严肃思考。具体地说,本文既向我们介绍了克隆科学知识,又展现了包括我国科学家在内的“科学精神”,同时又引领读者全面地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
课后设置三道习题。第一题着眼于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和整体理解的能力,完成了第一题的4个小问题,也就相应地掌握了课文四小节的主要内容。设置第二题是希望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能够感悟并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第三题既联系课文,又向外拓展把科学的发展与相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联系起来考察,从而获得更为深刻全面的认识。完成这道题旨在让学生努力实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统一。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说家。这两篇短文较为充分地体现了作者深广的科学视野和敏锐的科学眼光。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学到科学知
识,而且能从中学到作者多角度探索问题的思维方法。通过本课教学,要关注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的养成,比如,用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观点看问题,而非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学会从联系与比较中找到研究问题的焦点或解决问题的途径等。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所包含的两篇短文的内容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特别是在说明方法上多有相通之处。
《恐龙无处不在》,仅从题目上看,好像在介绍恐龙曾遍布世界,但文章的中心议题却是论证“板块构造”理论。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而引发作者的深人思考,他不是停留在对恐龙本身的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并不适应寒冷地区生活的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提出这一问题实质上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维路径。可见,好问题或正确的提问角度不仅表明了研究价值如何,也暗示出问题解决的可能性。因此,在学习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提出有研究价值的好问题。这正是科学素养的一个方面。
《被压扁的沙子》与《恐龙无处不在》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开始并不急于对所要阐明的主旨进行论证,而是先引入“问题”“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还是“火山”?摆出问题之后,才来探讨“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通过对斯石英性质和形成的研究,有力地证明了恐龙的灭绝是由于“撞击”而并非由于“火山”。两篇短文都谈到恐龙灭绝,但说明的起点和目的都不相同。《恐龙无处不在》以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支持“板块构造”学说;而《被压扁的沙子》则从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之因。前一篇“恐龙灭绝”是探究问题之据,后一篇“恐龙灭绝”是探究问题之的。
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要求在弄懂全文基础上学会比较,并通过比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第二题着眼于语言的品味和推敲。第三题是拓展题,希望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这篇课文向我们说明什么是生物入侵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我们可以从中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研讨与练习”第一题着重整体感知理解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本文说明的思路大体是这样的:1.什么是生物入侵者;2.造
成生物入侵的原因及危害;3.探讨应对生物入侵的策略。不难看出,全文的思路是按“现象原因、后果解决办法”的逻辑顺序来写的。设计第二题是为了让学生对写作说明文常用的方法有所了解和掌握。第三题是选做题。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想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用结合,在学用结合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关注身边生活的能力和习惯。
《你一定会听见的》是一篇小品文。之所以选人课文并列人“科学”主题单元,有以下几点考虑。这篇文章写了用耳朵“观察”到的另一种世界,有利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全方位地感知身边的生活世界,培养学生敏于感知、勤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习惯;课文所写的内容大多为学生所熟悉,有利于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课文语言生动形象,活泼优美,学生乐于学习和接受。因此,学习这篇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加强朗读,积累语言;同时细心留意自己身边的生活,努力使自己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因而也就生活得更丰富多彩的人。
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注重语文(课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语文学习的过程理应是对生活的不断唤醒和对生活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要引导学生一方面在生活中留意于语文学习,另一方面也应将语文学习自觉地与生活相联系。第二题重在引导学生品味优美的语言,加强语言积累。第三题要求联系课文学习开展活动,希望通过活动学语文,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本单元以“科学”为主题,所以,教学时应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即不失时机地加强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以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
2.本单元所选课文与现代科技和现代生活关系密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留意观察身边生活,养成科学观察和科学思维的能力与习惯。
3.本单元基本上是说明文,因此在教学中要学习说明文的基本写法和说明的常用技巧,如释义、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
4.关于本单元的阅读指导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学会筛选信息,二是要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的积累,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注意体会说明语言的表达方式与语体特点。
5.教学中,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应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来达成。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学习来搞架空分析,或脱离语文学习搞“科学教育”。
三、关于综合性学习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目标如下: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
思辨能力,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心理品质;
3.养成耐心倾听、尊重他人发言的良好的交际习惯;
4.培养学生运用资料来阐述自己观点的写作能力;
5.在辩论、交流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为此,教材设置了三个活动主题。一是“上网利弊谈”,设置这一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对上网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既要学会充分利用网上学习资源,又要分清网上良莠,自觉抵制网上不健康内容的诱惑。二是讨论“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吗”,设置这一主题,意在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三是“关于克隆的争议”,这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的巨大进步,但同时它也越来越变得让人类难以控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人类。科学的发展怎样才是符合人性的,如何为未来营造既是科学的又是人道的社会,这是人类,包括每位学生在内都必须面对与思考的大问题。这一问题展开的空间较大,可让学生在大量搜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展开讨论和辩论。通过开展活动,为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打下基础。
第五单元 单元说明
北京 张必锟
本册文言课文的编排方式跟前两册显然不同;前两册是分散在各个单元里,每单元一篇;本册则是单独组元,每单元五篇,共有两个单元,课文篇数几乎增加了一倍。这个变化表明:过去一年里的文言文(含古代诗歌)教学只是“入门”的准备,而本册则是“入门”的正式启动。
在这正式启动之际,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试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谈几点意见,仅供参考。
一、狠抓诵读教学,使学生读得正确,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
本单元的背诵量相当大。要求全文背诵的有《桃花源记》(309字)、《陋室铭》(81字)、《爱莲说》(119字)、《大道之行也》(107字)、杜甫诗三首(200字);此外,还要背诵《核舟记》第二至第四段(266字),总计为1082字。
完成这个任务所必不可缺的条件是:
1.向学生阐明正确朗读的要求并严格执行。
正确朗读的基本要求包括:
(1)读准字音。要读得清晰、宏亮,不容许有丝毫含糊,对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尤其要认真对待。要指出,这样读才能促进听觉记忆,也有助于正确地掌握词义。(2)节奏鲜明。关键在于要正确地划分停顿,既要根据词与词之间关系的疏密来划分一句话中的停顿(这种停顿一般极短,但能察觉出来),又要善于区分复句和分句后的停顿(前者较长,后者较短)。也要指出,这样做有助于正确把握句意。(3)读出一点语气。主要
是读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这四种语气。判断语气的根据主要是文意,也要看用了哪些虚词。这一条有一定的难度,在起始阶段教师无妨作一点示范性的说明,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当用祈使语气读,用“也”作结表示诚恳地希望如此;“大道之行也”当用陈述语气读,“也”有提示下文的作用。
这些要求人人明白,但又不易做到。现今的初中学生习惯于快读强记,字音、停顿和语气上的毛病往往淹没在快读之中。因此,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放慢读的速度,每分钟以读110~120字为宜。这是正确朗读的前提,在此前提下,学生朗读中的缺点错误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
2.一定要在课上争取达到成诵或基本成诵。
过去我们也重视文言文的背诵,然而难见成效。主要原因是教师讲得过多、过于琐碎,总感到课堂时间不够用,往往把背诵当成课后作业来处理,致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背书感到厌烦,甚至视为沉重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学生也练习背诵,但目的仅在于应付教师的检查,毫无自觉性可言;又因为用的是强记手段,记忆也难以保持下去。
要改变这种状况,使学生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就必须把背诵练习移到课堂上来,置于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当堂达到成诵或基本成诵。
这样做是否有可能呢?答曰:有。
且以本单元为例。本单元授课时数为8课时,合计360分钟。要求背诵的篇段合计为1082字,按每分钟读110字计算,读一遍仅需10分钟,假定读十遍可以达到成诵的话,也只需要100分钟,尚余260分钟可供教师自由支配。
要实现这个规划,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教师要善于把诵读的指导跟疏通文意结合起来,要在读中求解,以解助读。第二,教师要讲得精炼,不该讲的(讲了学生也难以接受的)和不需要讲的(学生已经明白的)都不讲,一句话就可以讲明白的不讲成两句。
不少学校的教学实践证明:在课上实现了成诵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诵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不仅在课下乐于继续练习以求巩固,而且敢于尝试背诵课本以外的名文。
3.教师要为学生示范。
这一条无须多说,道理人人自明。你要求学生背诵,就要先从自己做起,对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榜样才是最有说服力的;再说,你要指导学生朗读,自己先读七八遍,取得一点实践经验也不为无益。目前已有不少教师做到了这一点,但仍有待推广。
二、倡导探究式的学习,弃绝“填鸭”,着力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
最近20年来,在文言文教学领域内,“字字落实”的教法几乎占据了统治地位,每讲一课不论内容深浅如何,
不论语言障碍有多少,都要从头至尾逐句地译成现代语。但这件事其实也不容易做好,到了不便照直翻译的时候,往往不得不求助于语法。这样一来,翻译和语法便成了文言文教学的两大支柱。
翻译和语法并非绝对不能讲。在初学阶段,翻译几个难句仍不失为疏通文意之一法,但把学生一看就懂、一点就通的句子都逐一地译成现代语,有什么必要?至于跟读文言不足万字的学生讲什么“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之类的语法规则,则近乎故弄玄虚,正如俗话所说“你不讲我倒明白,你一讲我反而糊涂了”。我们在前面说的“不应该讲”和“不需要讲”主要就是指此而言。这些年来,多数学生对学文言产生厌烦情绪,主要原因就是“不应该讲”和“不需要讲”的东西过多。文言课应当让学生看的是文言,读的是文言,想的是文言,如果让翻译和语法充斥课堂,就没有多少“文言味”了。
这种教法无疑是考试教育的产物,因为实行“字字落实”,便是教师责任已尽,考试中出了问题就只能怪学生不用心听讲;至于这样教下来能否使学生终生受益,则非所与计。
今天,我们正处在从考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时期,让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这是大势所趋。在这个大势面前,作为决定性的第一步就是要彻底废除这种“填鸭”式的教法。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我们应当抛弃偏见,要看到初中学生运用探究方式学习文言不仅可行,而且势在必行。文言和现代语同源而异流,极浅近的文言文,即使文化水平很低的人听人读一遍也能听出个大概,何况是初中学生!再说,课本里的文言文内容和语言都比较浅显,不像古代经书那样深奥费解,佶屈聱牙,再加上注释全用通俗的现代语,简洁明了,认真读几遍至少也能读懂大半,这就是探究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从学生一拿到新的课本就要大致翻阅一番这个事实还可以看出他们本来就存在着探究的愿望。因此,问题仅在于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使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收到最大的成效。
在初学阶段,这种探究式的学习一般可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弄清字面上的意思,即通常所谓的疏通文意。这一步是从预习开始的,主要是看注释、查字典、解读文句,初步掌握全篇大意;不明白的地方以及阅读中发现的问题都要记下来,为课上的探究做好准备。课上的探究则侧重在贯穿理解上,要在整体感知的原则下弄清各个局部的意思。例如《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的一大特点是:渔人在无意中发现了桃花源,待到有意去寻它,反而不见。要引导学生首先认识这个
特点,然后探究各个局部。探究局部要先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这篇课文的第一段没有指明渔人舟行的时间和方向,但从桃花盛开可以判定是春二三月水涨之时,从“林尽水源”可以判定他是逆水而行,从“落英缤纷”还可以判定他早已见到水上的桃花瓣。提出这类问题,实际上就把学生带到故事的境界中来了。再根据“渔人甚异之”一句设问,这个局部的内容必能洞若观火。
第二步是探究思想内容(有时也包括作者的感情)和写法。这种探究一般是就文论文,有时也可以向外延伸。就文论文要善于抓住文中的要害来启发学生,例如《核舟记》一文,首先要抓住这件雕刻品的名称来探究雕刻家的匠心(运用哪些艺术细节来表现“大苏泛赤壁”的图景),其次要让学生仔细品味第三段(“船头坐三人”这一段)的丰富内涵,抓住了这两处要害并作一点分析,再读全文便会觉得理丝有绪。向外延伸就是用有关的资料(例如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来印证本文的某些观点,例如探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这句话的内涵,就可以提到《桃花源诗》中“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这两句,还可以用《大道之行也》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这两句来印证,从而看出这是陶渊明社会理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种分步进行的办法大概适用于议论文以外所有的文体;对于议论文则有必要作特殊考虑。例如《大道之行也》这篇课文,几乎每句话都有特定的内涵,根据这个特点,也无妨在疏通文意的同时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作一点探究,既省时又可以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至于学习的组织形式,则应灵活掌握,每个教师都有权选择他(她)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形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用得好,每一种组织形式都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想说的就是这么多。
最后谈一点希望。
把背诵练习移到课堂上来和运用探究的方式学习文言,对我们之中的多数人来说,都是新的课题。旧的经验有的不能用了,而新的经验有待我们自己去创造。我们应当有这样的信念;只要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又能深入细致地钻研课文和充分了解学生的状况,就一定能从眼前的困惑中走出来,开创一个文言文教学的新局面。
第六单元 单元说明
课程教材研究所 顾之川
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编为五课。这些作品都在描写自然山水之美中,融入了作者的细腻情思,是人心和自然的交融,是人与自然的交流与对话。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本单元,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品味这些诗文的优美意境,还要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山
水景物的感悟能力、欣赏能力。
一、关于阅读
本单元所选的诗文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了解作者的情感是解读这些诗文所描写的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比如,《答谢中书书》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记承天寺夜游》传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湖心亭看雪》写出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归园田居》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游山西村》表现了作者对农家淳朴风俗的留恋。但是,教学中也不要将这种情绪的表现作绝对化的理解,诗文中包含的感情基调是确定的,而具体的指向则是模糊的、含蓄的、多义的。《三峡》和《观潮》两篇文章,作者的个人情感体现得就不十分明显,《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这两首诗都是在最后一联才含蓄地流露了作者的某种情绪。在写作技法上,摹山范水的诗文深谙“诗中有画”的妙处,努力用语言营造画面感,选取的景物非常讲究结构布局、色彩处理,通过远近、明暗、虚实、浓淡、藏露、疏密、奇正等对立关系的和谐统一,使景物产生立体感、层次感,达到一种直觉体悟的审美效果,表现生动的气韵流转。尤其是《答谢中书书》和《湖心亭看雪》这两篇文章和《使至塞上》这首诗,画面感很强。另外,这一单元的诗文都能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在不同的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如《三峡》《答谢中书书》;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如《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三峡》是《水经注》中的一段文字,虽只有一百五十多字,却写出了“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山川草本,峡谷深涧,悬泉瀑布,急流绿湍,高猿怪石,古柏寒林,渔歌民谣,应有尽有。全文描写随物赋形,动静相生,景中融情,情随景迁。简洁精炼,生动传神。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写三峡总貌,重点在巍峨绵亘、隔江对峙的群山。然后写三峡在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虽然劈头落笔于七百里山势,但既是《水经注》,还是要以写水为主,所以写夏、春、冬、秋四季景色,都刻意绘水。写水时先写最盛的夏水,再写风平流静的春冬之水,最后写水枯谷空的秋景。夏水暴涨,来势猛烈,惊心动魄。春冬之时,雪白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深潭,森森的古柏,飞流的瀑布,这一切都是那么轻松晓畅,令人心旷神怡。接着文势再起波澜,萧瑟的秋天,三峡林寒涧肃,凄清悲凉。最后以令人荡气回肠的渔歌作结。全文各层之间,一起一伏,曲尽其妙,一张一弛,扣人心弦。
《短文两篇》所选的两篇文章虽然文字不多,却十分优美,而写作方法不尽
相同。《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又以感慨收束,中间的十句,作者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人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互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人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还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之感,传达了真正的生命气息。《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八十余字的小品,作者以寥寥数语,记录了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断,传达了微妙的心境。语言朴素自然,富于诗情画意。短文先是记事,交代了步月的时间和原因,以及一同寺庭步月的人。接着是写景,只有三句,却将寺庭之中月光的澄澈,写得如在眼前。写庭中月光,用“积水空明”四字,既表现了冷月的清澈,又反映了寺院的洁静清幽。用“水中藻、荇交横”来形容月下竹柏之影,极富想像力。文章末尾简洁的抒情,既慨叹无人赏月,暗示世人汲汲于功名,为俗务所累,又表达出贬谪生活中淡淡的怅惘和强作欢颜、聊以自慰之情。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研讨这两篇文章在语言艺术和写景的方式的不同。比如让学生注意《答谢中书书》的骈体文特点,讲究对偶,语言华美,《记承天寺夜游》是散文,语言质朴,娓娓道来,不露斧斤痕迹,意味深长。景物描写上《答谢中书书》一文,由高到低,由远及近,既写了山水竹树,又写了猿鸟沉鳞,品类丰富,由景生情。《记承天寺夜游》融景物描写于平淡自然的叙述之中,景物的韵味有很深的人性化痕迹。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知人论世,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特别是《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只有在了解作者被贬黄州这一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才能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观潮》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文章以精炼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和观潮人群,描写的重点又在水军和健儿的水上表演,江潮之盛和观潮者之众,都衬托了重点描写的场面。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士女骈阗,
但在这篇
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本文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写得十分生动形象。
《湖心亭看雪》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以浅淡的笔触融人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实则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接着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写景运用了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形象的诠释,悠独清远既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湖心亭的奇遇也写得十分生动。而最后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一个“痴”字,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呢?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本文写景的特点是使用白描手法,教学中除了重视这一点外,还应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之间的关系的。叙事是行文的线索,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抒情是本文内在的支撑点。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抒情紧扣写景,始终不脱离人,是本文的特色。教师可以对张岱的经历作简要介绍,这样学生才能够理解文中的淡淡哀愁,但不宜讲得过深过细,点到为止即可。叙事与写景的关系也不宜讲得过深,讲清楚文中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衬就可以了。
《诗四首》所选的四首诗歌也是各有特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作者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心情。用语十分平淡自然,不见丝毫修饰,从而使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很能代表陶诗的艺术特点。《使至塞上》写作者36岁一次出使塞外时途中的所见所闻。作品写了出使的原因,塞外开阔荒凉的景象和到达目的地的情况。全诗气韵流动,壮丽恢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把塞外景色写得形象而逼真,是历代传诵的名句。《渡荆
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作者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这么美的景色,真让人陶醉!但是“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却突然一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咏。全诗蕴古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中。时空广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情蕴悠长。《游山西村》描绘了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热情的邀请,来到农民朋友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体味。
二、关于研讨与练习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本套教材的练习设计除了有关于字词学习、课文内容和艺术特点这类题目外,我们还设计了一些探究性学习和拓展性内容的研讨与练习题目。
比如在《三峡》一课中,练习给出了一首李白描写三峡风光的诗歌,要求学生阅读之后能说出它和课文之间的联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观潮》的练习要求学生将一首写观潮的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这首词同课文的题材一致,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联想能力,也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而《湖心亭看雪》一课中的两个练习:“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课外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并互相交流。”一个是比较阅读,一个是课外知识拓展。《诗四首》练习中要求学生思考讨论《红楼梦》里香菱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鉴赏,是为了引起学生品味名句的兴趣。另一题“试从这几首诗中任选一首,根据你的理解,用文字或绘画把你的阅读感受描绘出来。”更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面对古诗的联想、想像能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做探究性、拓展性的题目时,要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具体方法可以多种多样,答案也不必强求一律。
三、关于综合性学习
本单元主要学习怎样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获取信息不仅在语文及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很重要,也是现代信息社
会人们生活中一项必备的能力。本单元学习搜集资料的三种常用方法,通过在搜集资料的专题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本单元设计的三个专题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掌握搜集资料方法的重要性。有相当多的学生面对搜集资料的选题,无从下手,所以掌握操作性强的方法极为重要。最好确定一个选题,分别采用到图书馆、实地调查、上网搜集等方法来搜集资料。这个过程一定要落到实处,从理论上来看,这三个方法都很简单,但是实际操作起来会遇到许多具体问题。比如,怎样才能做到查询过程简便快捷,怎样把众多的材料进行科学的分类与管理等,都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还要注意对材料进行概括综合。与同一选题相关的材料很多,学生往往容易被材料所淹没。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主选题下的子选题,缩小查找范围,力求事半功倍。材料搜集齐备,就要进入归纳总结的阶段,这个环节是对本次活动的总结,不可搜集完材料就草草收兵。要通过总结,锻炼学生驾驭材料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上图书馆、上网查询。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在搜集资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地调查采访,如果没有条件的可以不集中组织。但是要将此项活动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节假日去旅游,要养成随时记录或拍照的好习惯,把各地的神话传说、逸闻趣事、诗文妙语、科学数据等等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小小知识库,写作时就不会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了。
写作能力是基本的语文能力之一,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搜集资料就是为写作做准备的。利用丰富的材料进行写作训练,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不要贪大求多。有的同学看到材料很多,就东抄一段,西抄一段,内容分散,主题不集中,要指导学生从小处下笔,写得深入一些。第二,不要照抄照搬。写作训练不是资料汇编,要指导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独创性。第三,要让材料为我所用。要培养学生对材料的怀疑精神,不迷信前人的说法,敢于在作文中提出独到见解。关于在小论文中使用材料的形式,告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引用全部或部分,引用原文或是转述,灵活处理。
口语交际的训练,其实在搜集资料的实践活动中就已经渗透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时是自主活动,遇到困难就需要和老师同学进行沟通,无形中就锻炼了交流合作能力。但是,把口语交际单独作为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很必要的
。这个环节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交流有关搜集资料的心得体会、好的经验,提出尚未解决的操作性问题,共同探讨。二是组织优秀论文报告会,进行课堂交流。
对活动的评价,教师可以采用阶段评价法:搜集资料阶段占50分。提交论文阶段占50分。指导学生将搜集来的资料汇总成“某某资料小档案”,搜集材料不是最终目的,关键是要让材料为我所用。在此基础上写成的小论文,才能够体现学生的思考能力。所以论文的质量是评价本次活动的重要标准。
如有可能,可以建立一个信息交流平台,或是利用互联网,或是开辟学习园地,还可以装订成册供大家传阅,共享资料,扩大知识面。
http://www.pep.com.cn/czyw/jszx/tbjxzy/bs/jcyjx/jcyd/201009/t20100914_892153.htm
http://www.pep.com.cn/czyw/jszx/tbjxzy/bs/
初二语文上册课文生字 初二语文上册生字词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初二语文上册生字词”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
初二语文上册生字词
第一单元
1 新闻两则 鄂 豫 绥靖 阻遏 锐不可当
2 芦花荡 尖利 能耐 悠闲 寒噤 阴惨 仄歪 央告 转
ayùsuíjìngzǔaruìbùktdüngjiünlìn?ngnàiyōuxiánhánjìny?nc
ǎnzawüiyünggàozhuǎnwün弯
m?jiǎoyuamíngfyngq?ngzhünghuángsh?cu?抹角 月明风清 张皇失措
3 蜡烛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赃物 箱
5 亲爱的爸爸妈妈 肃穆 荒fúxiǎowǎlìdìjiàojūgōngchànwyiwyizüngwùxiüngqiazhìcáidà
1
ngránwúcún箧 制裁 荡然无存 sùmùhuüngmiùjiànwàng谬 健忘
第二单元
6 阿长与《山海经》 骇 掳 悚 惶急 hàilǔsǒnghuángjíchuüngbüji?wanktmùshūlǎn疮疤 诘问 渴慕 疏懒
p?lìgūshuüng霹雳 孤孀
7 背影 交卸 狼藉 簌簌 典质 赋闲 颓唐 琐屑
8 台阶 凹凼 尴尬 烦躁 微不足道 大庭
9 老王 伛 攥 惶
jiüoxialángjísùsùdiǎnzhìfùxiántuítángsuǒxiaüodànggüngàfá
nzàowyibùzúdàodàtíngguǎngzh?ng广众
yǔzuànhuángkǒnghuüngpìtàbàiqǔdìkūl?uzhìbankuìzu?
kak?ujiyjìx?xūx?hǎnahàohychì恐 荒僻 踏败 取缔 骷髅 滞笨 愧怍 10 信客 克扣 接济 唏嘘 希罕 噩
耗 呵斥 诘问 焦
颠沛 吊唁
风文绉绉 长途跋涉 穷愁声ji?wanjiüozhu?jìliǎng灼 伎俩 diünpaidiàoyànw?nzh?uzh?uchángtúbáshaqi?ngch?uliáodǎo
潦倒
2
fyngch?nkǔlǚj?línggǒusuìd?m?ishùnyǎnliánshyngnu?nu?shy
ngsǐhu?fú尘苦旅 鸡零狗碎 低眉顺眼 连
第三单元
11 中国石拱桥 雄
巧诺诺 生死祸福 xi?ngkuàxi?ngz?cánsǔngǔpǔtu?ch?ngw?imiàow?ixiào跨 雄姿 残损 古朴 推崇 惟妙惟肖 qiǎomiàoju?lún妙绝伦
12 桥之美 美感 史诗 驻足
13 苏州园林 轩榭 败笔 丘壑 嶙峋 镂空 蔷mtigǎnshǐsh?zhùzúxuünxiabàibǐqiūhalínxúnl?ukōngqiángw
yimíngyàn薇 明艳
y?ndìzhìyích?ngluándi?zhàng因地制宜 重峦叠嶂
14 故宫博物院 磬 攒 鳌头 琉璃 藻井 蟠龙 中qìngzǎnáot?uliúlízǎojǐngpánl?ngzhōngzh?uxiàn轴线 金 j?n
luándiàn銮殿
15 说“屏” 屏píngfyngnàliángw?imùhuǎnchōngzàoxíngcüngsúyǎsúzh?fyn
风 纳凉 帷幕 缓冲 造型 伧俗 雅俗之分
y?ndìzhìyí因地制宜
第四单元
16 大自然的语言 萌发 次第 翩然 孕育 销
衰草连m?ngfücìdìpiünrányùnyùxiüoshyngnìjì声匿迹
3
长莺飞 shuüicǎoliántiünfyngxutzǎitúzhōu?rfùshǐcǎozhǎngy?ngfyi
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草
17 奇妙的克隆 囊 克隆 繁衍 胚胎 蟾蜍 鳞片 脊椎 nángkal?ngfányǎnpyitüichánchúlínpiànjǐzhu?
liǎngq?xiüngünwúshì两栖 相安无事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遗骸 褶皱 劫难 致密 追溯 天衣无缝 19 生物入侵者 失衡 劫掠 栖息 藩篱
五彩斑斓 啸聚yíháizhtzh?uji?nànzhìmìzhu?sùtiüny?wúfangq?x?fünlíjiünk
?ng监控sh?h?ngji?l?a 归咎 gu?jiùzàiji?nántáo在劫难逃 wǔcǎibünlánxiàojùshünlínshùshǒuwúcawùjìngtiünz?wúd?ng
yúzhōng山林 束手无策 物竞天泽 无动于衷
20 你一定会听见的 顷刻 面颊 喷嚏 激荡 嘈杂 过滤 qǐngkamiànjiápyntìj?dàngcáozágu?lǜ
láoláodüodüochōngtrbùw?nshì?rbújiàn唠唠叨叨 充耳不闻 视而不见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4
初二语文上册课文:《旅鼠之谜》
初二语文上册课文:《旅鼠之谜》
初二语文上册课文:《旅鼠之谜》
有一天,我独自一人在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上徘徊,希望能找到一块值得保存的文物作纪念,但转了半天一无所获,却突然从草丛里跑出一只老鼠来,它一看苗头不对,知道出来得不是时候,便仓皇逃窜。我很想看看这北极老鼠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便在后面紧追不舍。它跑了半天,找不到一个洞口可钻,我急中生智,摘下帽子把它扣住了。当我小心翼翼地把它从帽子里取出时,突然过来一个高个子的白人,他饶有兴趣地看着我,笑眯眯地问道:“你捉到了什么好东西?”
“是一只老鼠。”我说,接着补充了一句,“也许足一只田鼠。”
“不。”他蹲下来,看着那只老鼠,摇摇头说,“这是一只旅鼠。”
“真的?”我惊叫起来,“这就是北极旅鼠?除了颜色深一点之外,它看上去与我们家乡的田鼠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我仔细地端详着它那黑色的绒毛和尖尖的嘴巴,近乎自言自语地说。
“是的,这就是神秘莫测的北极旅鼠,人们研究了好几个世纪,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说着,他递给我一张名片,并自我介绍说,“我是丹尼斯,从纽约来的。”
丹尼斯-马洛拉斯先生是纽约动物协会的成员。
他坐到草地上,抓起那只旅鼠,很内行地让它张开了口,露出额尖利的牙齿:“它们虽然是哺乳动物,但在所有动物之中,甚至也包括昆虫在内,是繁殖能力最强的动物(也许只有细菌分裂才能和它们相媲美。它们一年能生七八胎,每胎可生12个幼崽。更加有趣的是,只需20多天,幼崽即可成熟,并且升始生育。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他直直地望着我。
“意味着它们繁殖得很快呗。”我半开玩笑地回答说。
“繁殖得有多快呢?”他追问道。
“这??”我无言以对了。
“计我们算笔账你就知道了。”他把老鼠放进一个纸袋里,从背包中
取出了本子和铅笔,“一对旅鼠从三月份开始生育,假使它们一年中生了7窝,每窝12只,一共84只,这是它们的第二代,电就是儿子和女儿。再假设每胎都是6公6母,则为6对。20天后,第一胎的6对开始生育,每胎12只(一下子就可生出72只,一共可以生6胎,则为432只。40天后,第二胎的6埘也投入了生育大军,它们一共可以生5胎,若每胎12只(则为360只。以此类推,那么,它们的孙子和孙女能有多少呢?一共可以有l512只。这是第三代。不要忘了,40天以后,第三代的第一胎共36对也开始繁殖了,它们的第一胎就可以生432只,一共可生5胎,为2160只。还有第三代的第二胎到第七胎呢,所以第四代一生可以牛出6480只小老鼠。照这样推算下去,第五代为25920只,第六代为93312只,第七代为279936只,第八代,也就是这一年的最后一批为559872只。你看看,从一月份的2只,到八月底九月初就会变成967118只的庞大队伍!就是由于气候、疾病和天敌的消耗等原因中途死掉一半,也还有50万只!天哪,这简直像是一个天文数字!”他把推算的结果摆在我的面前,用手指着那些数字说。
我迟疑地接过他的本子,看着那密密麻麻的数字,内心深表怀疑。于是自己动手,重新推算了一一遍,所得的结果竟然和他的完全一致。“是的,”我喃喃地说,“这实在是一个可怕的数字。”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如此广阔的北极草原上,有时候,它们的密度竟能达到每公顷有250只之多!这还只是旅鼠的第一大奥秘。”看着我惊讶的表情,他显得有点得意。
“幸好它们只是一些小老鼠,如果再大一点,例如是兔子或者山羊之类,还不把地球上所有的草都吃光了。”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不会的,大自然是要进行干预的。”他把本子收了起来,望了一眼那个盛老鼠的纸袋子,“实际上,旅鼠并非每年都太量繁殖,而是有节制的,并且有丰年和歉年之分,大约四年左右一个周期。在平常年份,旅鼠只进行少量繁殖,使其数量稍有增长。而在歉年或叫做小年当中,它们的计划生育很严,甚至可以使其数量基本上保持不变。只有到了丰年,当气候适宜和食物富足时,它们就像听到一声令下,齐心合力地火量繁殖起来,使整个种群的数量急剧地膨胀。一旦达到一
定的密度,例如一公顷有几百只,奇怪的现象就发生了:这时候,几乎所有的旅鼠一下子都变得焦躁不安起来,它们东跑西颠,吵吵嚷嚷,永无休止,停止进食,似乎大难临头世界末日就要到来似的。这时的旅鼠不再胆小怕事,见人就跑,而是恰恰相反,在任何天敌面前它们都显得勇敢异常,无所畏惧,具有明显的挑衅性,有时甚至会主动进攻,真有点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更加难以解释的是,这时候,连它们的毛色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由灰黑变成鲜艳的橘红,使其目标变得特别突出。所有这些奇怪的现象加在一起,惟一可能而且合理的解释是,它们千方百计地去吸引像猫头鹰、贼鸥、灰黑色海鸥、粗腿秃鹰、北极孤狸甚至北极熊等灭敌的注意,以便多多地来吞食它们。这与自杀没有什么区别(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敢死队差不多。”说到这里,他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我却怎么也笑不出,陷入了迷惘的沉思。在这个星球上,一切生物都在为了生存而竞争,而那些可怜的旅鼠怎么会想方设法去自杀呢?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不去大量繁殖,不就可以避免这种悲剧!
丹尼斯大约猜透了我的心思,收敛了笑容,认真地说:“这就是旅鼠的第二个难解之谜。但是,无论怎样地暴露自己,因为它们的数量实在太多,而天敌的数量却总是有限的,要靠这种方法来减少数量收效甚微。因此,它们似乎是一计不成又生一汁,显示出一种非常强烈的迁移意识,纷纷聚集在一起,渐渐地形成大群,开始时似乎没有什么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到处乱窜,就像出发之前的乱忙(正在做着各种准备似的。但到后来,不知是谁一声令下,也不知道是由谁带头,它们忽然朝着同一个方向,浩浩荡荡地出发了。而且往往是白天休整进食,晚上摸黑前进。沿途不断有老鼠加入,队伍愈来愈大,常常达数百万只。它们逢山过山,遇水涉水,前赴后继,沿着?条笔直的路线奋勇前进,决不绕道,更不停止。一直奔到大海,仍然毫无惧色,纷纷跳将下去,被汹涌澎湃的波涛吞没,直到全军覆没为止。这就是所谓‘旅鼠死亡大迁移’。”说到这里,丹尼斯似乎也感慨起来,两眼眺望着远处的天边,仿佛是在自言自语,“真是滑稽可笑!真是不可思议!这就是旅鼠的第三人奥秘”。
“它们这种大迁移是不是因为发生了大饥荒,而试图去寻找一块水
草丰美的新领地而误入歧途呢?”
“不像。”丹尼斯摇了摇头,“旅鼠是一种啮齿类动物,主要以草根、草茎和苔藓之类的植物为食,这些植物遍布北极草原,即使达到每公顷250只的密度也还足地广鼠稀,不可能发牛严重的饥荒。而且,它们不是偶然的来一次大逃亡,而足周期性的,每隔几年就来一次,而且沿着一定的路线,所以不大可能是因为饥饿所致。更具有说服力的是,它们在迁徙途中即使遇到食物丰美的地区也不停留。由此可见,导致它们人迁徙的原因决不是因为饥荒,而是另有他图。”
“我还是觉得难以置信,也许它们只是聚在一起,到处乱跑,而把大海当成它们经常穿越的小河沟也说不定。因为它们的视力很差,鼠目寸光,看不到远处的东西,所以很难把大海和小河沟区别开来。”
“不!不!”他坚定地摇摇头,“有人专门研究了各地旅鼠迁移的方向,结果发现,它们最终的目的都是奔向大海。例如,瑞典和挪威中部的旅鼠是往西奔向大西洋,而挪威北部的旅鼠则是往北奔向巴伦支海。奇怪的是,还没有发现哪个地方的旅鼠是往南迁移的,其实只要它们稍微往南走一点,就可以找到食物丰富且气候温和的天堂。由此可见,它们似乎是按照某种严格的指令行事,明白无误地都把人海看作自己最终的归宿。”
“还有一个问题,”我急不可耐地打断了他的话,“如果所有的旅鼠都这样匆匆忙忙地跳进大海去自杀,那么它们不是早该断子绝孙了吗?”
“这一点你就放心好了,它们还不至于傻到那种地步。”他笑了笑,似乎早就料到我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当它们要进行大迁移时,总是忘不了留下少量的伙伴看家,并担任起传宗接代的神圣任务。这看上去真是天意。”
“那么,旅鼠为什么会有如此超强的繁殖能力而过一段时问义要来一次集体大自杀呢?”我终于提出了这一问题。
“不知道。”他耸了耸肩膀,“这是动物学中,特别是有关动物行为的研究中一大难解之谜。”
“有什么假说吗?”我仍不甘心。
“没有。”他摇了摇头,“因为这些行为如此稀奇古怿,以致人们连
可能的假说也提不出来。”说着,他站起身来,拍了拍沾在身上的草叶和尘土,“许多动物学家和动物行为专家对北极的旅鼠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研究,总想解开其中的奥秘,但是都失败了。因此,我虽然没有对旅鼠进行过专门研究,我知道的这些只不过是道听途说,但我总是觉得,过去的事实似乎表明,看来用通常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是难以解开旅鼠之谜的。”
我们边走边谈,慢慢地往海边走去。刚刚走到悬崖的边缘,他却突然大叫一声,纵身就要跳将下去。着实把我吓了一大跳,我一把揪住了他的背包带。这回轮到他哈哈大笑了,他笑得弯下腰去,顺手拍了拍我的肩膀说:“你真认为我会像旅鼠那样不顾一切地跳下去吗?决不会的。在旅鼠的奥秘还没有弄清楚之前,我自己却先跳到海里去自杀(岂不是比旅鼠还要荒唐滑稽?”笑了一阵,他忽然若有所思地说:“不过,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
初二语文上册课文:《新闻两则》
初二语文上册课文:《新闻两则》
初二语文上册课文:《新闻两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
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划分全国为若干“绥靖区”,在区的中心城市设“绥靖公署”,负责指挥国民党军队进攻人民军队。绥靖,安抚,平定。,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最近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以来,一年多时间内,除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以外,最大的成绩,就是在大别山区、皖西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江汉区、江淮区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并极大地扩大了豫皖苏军区老根据地。除江淮军区属于苏北军区管辖外,其余各军区,统属于中原军区管辖。豫皖苏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现已联成一片,没有敌人的阻隔。这四个军区并已和华北联成一片。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地方军一年多激烈战争的消耗以外,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今后当有更大的发展。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在去年下半年的一个极短时间内,我们在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错误。但是随即纠正了,普遍地利用了抗日时期的经验,执行了减租减息的社会政策和各阶层合理负担的财政政策。这样,就将一切可能联合或中立的社会阶层,均联合或中立起来,集中力量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力及乡村中为最广大群众所痛恨的少数恶霸分子。这一策略,是明显地成功了,敌人已经完全孤立起来。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南阳守敌王凌云统率的军队是第二军、第六十四军以及一些民团,现向襄阳逃
窜。襄阳也是国民党的一个所谓“绥靖区”,第一任司令官康泽被俘后,接手的是从新疆调来的宋希濂。最近宋希濂升任了徐州的副总司令兼前线指挥所主任去代替原任的杜聿明。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王凌云到襄阳,大概是接替宋希濂当司令官。但是从南阳到襄阳,并没有走得多远,襄阳还是一个孤立据点,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秋词》
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秋词》
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秋词》
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 作者:刘禹锡 原文 Original Text
译文 Translated Text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赏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我言秋日胜春朝”。 “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晴空一鹤排云上”, “排”,推,这里是冲的意思。这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你看,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碧蓝蓝的,一只雪白的仙鹤穿云直上,色彩多么绚丽,动作多么矫健,充满了勃勃生机。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 “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呼之欲出。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
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初二语文上册课文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