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讲 东南地区的自然特征
学习目标
【目标】1、掌握本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
【目标】提升气候、水文特征等常规问题的分析能力,并逐
【目标】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养成求真、求实的
教学重、难点
1、本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的认识;2、分析能力的训练。
学法指导
第 1 课 时
一、位置和范围 东南地区包括
十
千,约占全国的15.8%,人口约点全国的43%,是我国
经纬
海置:北与黄河中下游地区为邻,南至 海, 、 高原
二、地形
主于第 阶梯,地形以 和 为主。河流众多,河间分水岭
1、主要平原
长下游平原---位于 以东, 以北,北部大别山、桐柏山与华北原分界, 被低山丘陵
为几分,自西向包括 、 、 、长江三角洲(包括太湖平原
海);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地势低平,海拔多在50以下,加上湿润的
景象。
珠角洲----简称珠三角,是组成珠江的西江、北江和东入海时冲击沉淀而成一个三角洲,面积大
平里,地势低平,起伏和缓。在珠江三角洲中部,有许地势低洼的地方,
工
2、丘陵
江陵---位于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起武陵山,东至夷山,大部分为海
两陵---位于南岭以南,粤、桂两省境内;西部广西境内要由石灰岩组成,林广布,地形崎岖,
貌,山清水秀,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景点,
浙陵---位于 以东, 两的沿海地带,沿海地
3、主要山地
南---古称“五岭”,位于 省交界处,北纬 度附近, 走向的山脉。南岭为我国 水系与 系的分水岭,秦朝时此处湘江与漓的上修建了运河 ,沟通
南冬夏的气流有一定的屏障作用。在人文上,南岭对南方向的交通有阻挡
大的一个障碍。
武---主要位于 交界处,为 走向, 与 的
台湾脉---为 走向, 山脉最高,山峰拔达3952米;台湾山的面积占全岛总面积的三
由于处于 板块与 板块的交界处,故 , 资
三、暖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1、丰富的热量资源
从温带来看,本区要位于 带,也有 带,仅
(1)1月平均气温除淮北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在 ℃以上。
由中下游地区北部没高大山脉的屏障作用(或说微),冬季常受南下冷空气的影而出现低温,也使得该地冬季
(2)夏季普遍高,最热月多在7、8月份,平均气温大都在 ℃以上。其在长江沿岸的河谷盆地中,常形成我国夏季大面积的炎
●
2、丰沛的降水
(1)区年降水量一般在 MM以上,南方沿地区在 MM以上。水在区内分布上具有自 向 逐渐减少的趋势。还受地形影响,一般山区多于平原,迎风坡
●
(2)夏季风影响时间,雨季较长,季节分配比较均匀。降水多集中于5—10月。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较少,冬雨最少。(与全国相比,本区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又是冬雨比率较
●
冬,长江中下游为冬季风控制。北方强冷空气频频南下,但由于江南丘尤其是南岭的阻挡,形锋面雨区,使其出现阴
3、台风影响大
东南海是我国受风影响最大地区,其中 省受影响最多,其次是台、福建等;台风影响时间大在5—10月,其中7—9
●归纳台风的影响:
台不利影响有: 带来的暴雨会使水库及河流暴涨,引发涝和泥石流等灾害;风会破坏建筑、生
在
有
第 2 课 时
四、富饶的江湖河网
(
1、要河流 长江---出三峡后进入平原河段,曲流发达,支流
水
淮
钱
珠:
组成;
福
2、水文特征
水
汛:本区的河流以 补给为主,一般只有一个汛,且多与雨带的进退关,沿海省份的河流
关密。江南地区的河流3月份开始增水,5、6月出现最洪峰,8月开始退
地,汛期可持续到9月,长达半年。如长江流域:由于长支流多,分布广,
期不, 水系汛期多5、6月,而汉江水系的在7、8月份,9月受台
水量仍然很大。
水位季节变化小;
河流含沙量较小;
无结冰期。
(
长游是我国淡水湖布最稠密的地区,我国著名五大淡水湖 、 、 、 、 、 都分
江汉原的泊原有千个以上,故湖北有“千湖省”的称;湖南的 湖原为我国第一大淡湖,但现在面积逐渐减少,第一大淡水湖是江西的 湖;安徽省中部,沿长江两岸分布着众多湖泊,其中有著的 湖;江苏省也分布有大量的泊,其中苏南以 湖为中核心,苏北淮河与运河一带 湖(严重的泥沙淤积使其高出平原,成
五、丰富多样的资源
1、矿产资源
(1)有色金属矿—-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主要分布在桂、湘、赣、皖等省。锡、、钨、铝、铅、锌、
的量全国重要地位,且产量,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本区著名的区有湖南 锑矿、 的铅锌矿,江西 的钨矿、 的铜
(2)铁矿---要分布于鄂、皖两省,著名的矿区有 、海南的石
(3)能源资源
①产---煤炭要分布在苏、皖北部的 ,是内最大的煤炭基地;石油主要分布江汉平原、苏北平原和东海、南海
②能:三峡地区的 和 ,长江中下游各支流上游,湘江上有 ,赣江 ,以及汉江上游的 ,钱塘江上游也很丰富,其中有著名的 ,建闽江的水口电站,广西珠江上游红水
③---本区沿海及其岛屿为丰富带。冬春季的冷空、夏秋的台风,都
(4)海盐---区东滨海洋,海盐资源丰富,且沿海有宽阔的滩涂,为晒盐提供优良场所。如台湾岛西部沿平原、海南岛莺歌海盐场在全
综述,东南地区内陆省分资源十分丰富,但沿海地区能源、
2、水资源丰富。
3、海辽,海洋资源丰富。本区海域括 以及台湾以东的太洋域,面积辽阔,海岸线曲折、漫长,且海洋中屿众多,沿海还分布着大面积的浅海涂,开发潜力大;海洋渔源十分丰富,浙东部
六、旅游资源
我国大道中心,此外,江西的 、徽的 、浙江的 等都是山清水秀、风奇丽的旅游胜地,鄂西的神农架、湘西的张家界分别建了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署;本区水文旅游资源丰富,尤以湖泊,最著名的有杭州的 、武昌 、南京的玄武湖、鄱阳湖、湖,此外还有浙江的塘大潮,
历迹---古都杭州、南京,苏州、扬州、杭的园林建,南北
现文旅游资源---革命遗迹:湖南韶山、江西井冈山,上、武汉、南昌、南、长沙、广州等地;
门;现代建筑工程:浙江新安江水库、葛洲坝、峡水利枢纽,
第12讲东南地区的人文特征
秭
第12讲 东南地区的人文特征
学习目标
【识目标】1、东南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2、发展所面临主要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3、主要工业区与济区的发展; 4、
【标】1、加强知的记忆; 2、能熟练对比较学习法; 3、提升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标】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
教学重、难点
1、较中分析并归农业发展条件;2、我国主要工业区的异同点比较,并识了解主要的经济区;3、要交通线及交通枢纽城市;4、人口
学法指导
第 1 课 时
一、农业发展
(
●
在珠低易涝区挖地成塘,堆泥成基,中养鱼,基堤上栽植桑树、甘蔗、果树和花卉,塘泥作桑、蔗、果树的肥料,桑叶养蚕,蚕粪、桑、蔗叶又可作鱼饵,塘基互养,形成了一个良好的陆互养的基塘生态农业系统。塘基上植的作物不同,有“桑基鱼”、“果基鱼塘”、“糖基塘”等种类。此种农业模式在我国太湖平
●
①生石灰,中和土壤酸度;②增施有机肥和矿物质肥料;③掺砂良土壤结构;④种植茶等适宜酸性土壤中生长
●
①业结构,开发与治结合,发展立体农业,改善生环境;②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封育林,同时注意解决农村生活源问题(措施有:推广活用煤、进行炉的技术革新、大办沼气和营造薪炭林、开发
第 2 课 时
二、工业发展
新中成立以前,本区以轻工业为主;新中国成立以来,沿海和内地工业都勃发展。目前,本区已形成经济特征明显的二大
1、长江沿江工业地带:
长江下区以其丰富的资源、优越的地理位、便利水陆交通,形成我国实力最强、工业部门最齐的工业区。自东向西有:以沪宁杭为中心的向高精尖发展的综合工业区;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基地和轻纺等工;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工;以攀枝花、六盘水地区为中心钢铁、煤炭工业;以昌为中的火箭发射基地;在长江支流湘、赣地区的多
长是我国高度发的综合性工业地带。目前,自东向西已经形成了几工业基地。钢铁、石油化
(1)钢铁工业走:沿江地带有上海宝山、安徽马鞍山、湖北武汉、重庆、川攀枝花等钢铁工业基地,构成了“钢铁工业走廊”
(2)汽车工业走廊:沿江地带有上海、南京、武汉汽车工业基地以及重汽车摩托车基地,构成沿江“汽车工业走廊”
(3)沪宁杭工业基地。 2、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地带
(1)经济中心:主以广州、宁波、温州、福州、湛江、北海等海开放城市,和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经特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等
(2)经济特点:力招商引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发展以出口为主多种加工工业和制造业。如用电器、服装、食品、玩具
(3)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阅“《世纪金榜》P83 ”,比较中国东部四大工
三、交通与城市
1、横贯东西的黄金水道---长江水系
本、河、湖水网稠,素称“黄金水道”的长江水系横贯东西,淮河、钱塘展布于长江两翼,大运河北纵贯,沟通三大水系,形成最发达内河航运网。长江沿岸重要的水运枢
此外,南方沿海地也河网密布,许多河流皆可终年通航,其中以珠江最为重,其通航里程仅次于长江,内河运量占全国的五分之
2、区铁路运输方便,南北铁路干线与东西干线和长江相互交
南北干线: 东西向干线: 重的铁
东黄海和东海,南临南海,具有发展海上运输的优
上(南北沿海航线的中点,扼长江内河航道的入海口,还有京、沪杭铁路在此衔接,是我国最大的陆运输枢纽及最大的港口);连云(陇海铁路的终点);南通(长三角上重要的港口市);宁波、温州、福州、厦门、汕头、广州、湛
航----上海、广州是全国重要的国际机场,深圳、海、神州、厦门、
目,通运输业仍是区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主要是铁路运力不足,数量,且东西向的铁路少。另面,本区货物运输量大,人口流动性。所以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已是至关重
四、台湾省
1、理位置与围:本省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等200多个岛,面积共3.6万平方千。台湾岛是全国面积最大
2、岛约有2/3面积为山地。山地主要分布在台湾岛东部。几平行山脉作 走向,纵贯全
岛多、地震;岛上河流短,水能蕴藏量大;最长河流 ,仅186千米;最大湖泊日月。 3、台湾岛北部为 候,南部为 气候。 4、丰富的自然资
森:山地森林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林区之一,也是洲有名的天然植物园,其中樟树最著名,
居世界首伴。
农:以水稻、甘蔗、茶和水果中的香蕉、菠萝驰名;湾的海域鱼产丰富,台湾海峡为良渔场。 矿产资源:山区多、铜等金属矿产;西部
浅
4、和旅游业:“进口----加工----出口”型为主的济,出口商品中纺织、电子电器、食品、石油化工产品重要地位。旅游业是台湾重要
5、与要城市:台湾全省人口2000多万,97%是汉族。他们的祖先绝大部分是很以前从 、 迁过的,少数民族主要为 族。台湾是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全省人
五、香港
香广东省珠江口 侧,毗邻广东省 市。它是由香港岛、九龙半和“新界”三部份及其周围200多个岛屿组成。人口约600万,其中中
香港济展速,如今已成为著名的国际贸易、航运、融、旅游、息中心。香港是一个自由港,成为国际航运枢纽和际易中心,也是世界上进出口船舶最多的商港之一,是大陆要转口港;还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香港人多地狭,工业原料、燃、副食品、淡水、建筑材料等大部分依靠 ,工业多属加工工业;香港的旅也很发达。但水源不和城建土缺乏是本区发展的限制因素。 ●归纳促进香港
①的位条件。是中国南方外交通的门户,处于亚洲航运和国贸易的中心位置;②优良的深水港;③祖国大陆的支援;④香港居民勤劳、才智、艰苦奋斗的精;⑤香港政府高效的运作机制适时的经济政策;⑥有利的国际环境
香
六、澳门
澳位珠口 岸,毗邻广东省 市,东隔珠江口同香港相望,它由澳半岛和函仔、路环两岛组成。人口40多万,其中国血统居民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祖籍以 省最多。旅游业、博彩业是门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 ,我国对澳
上古时期中国东南地区的太阳崇拜_李修松
·专题研究 ·
上
要 :河姆文化中的 “ 双鸟负日 ” 图案是河姆渡氏族集团的复合 图腾 。 发展到良渚文化 , “ 双鸟负日 ” 的 “ 日 ”
统 ; 良渚文化中的神徽就是双鸟共负太阳神的复合
的 。 大汶口文化即少昊氏文化 , 其太崇拜与良渚文化
化徽 “ ” 就是 “ 飞鸟负日 ” 的复合腾 ; 少昊氏的
皋 , 皋为 “ 王鸠 ” 之类的鸷鸟 , 正好与 “ ” 的含义相同 , 说明少昊就是太阳神 ,
其是黑色的鹰 , 凌家滩玉鹰正是少昊之神形 。 原始
生于太阳崇拜 。
关
太崇是始崇拜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 而我国东南地区上古时期的太阳崇拜 , 则历经了 由自然崇拜至图腾崇拜至祖先崇各个阶段 。 从河姆渡文化至大汶口文化至渚文化 (包括 凌家滩遗址所反的江淮之间文化 ) 的崇拜 , 正映了在历了自然崇拜之后由图腾崇拜 到祖
一 从河姆渡 “ 双鸟负日 ” 至良渚神徽
在河姆遗址出土的牙鸟形器 (T226 :79) 上刻有一轮闪耀着光芒的太喷薄而出 , 阳两各有一奋力向上的鸟首 (图一 ) , 从整体上表示双鸟负日从大地 (或海 ) 飞向太空 ① 。 在该遗址出土的一件骨匕 (T21 :18) 上亦有二鸟共同负日图案 (图二 ) ② 。 这两个案所表 示的都双鸟负日 , 都是河姆渡氏族崇拜太阳的记录 , 崇拜已富于宗教色彩 , 说明当时的 河姆渡人认为 :太阳之所以早从大地 (大海 ) 上升起 , 傍晚从天空中落下 , 是因为只鸟 共同负日飞升飞落的缘故 。 显然 , 河氏族的太阳崇拜已超出自然崇拜阶段 , 进图腾崇拜 境界 ,
到文化时期 , 其双鸟负日的 “ 日 ” 已进一步被话为阳鸟 — — — 太阳神 。 本文
①
② 蒋东 《 涡汶 ·湖崇 拜 ·鸟形器 》 , 《 姆渡文化研究 》 , 杭 州大出版社 , 1998年 , 第 231页 。 《 浙江河渡遗 址第二次发的主要收获 》 , 《 文物 》 1986年
1— 5是内容相似图案 , 中图三 1是现藏于国华盛顿佛利美术馆内一件玉上的纹 。 其立鸟下盾牌状图案内充满涡汶的圆表示太 。 三 2与图 3依是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和美国华盛顿利尔美术馆玉璧上的刻纹图案 。 图三 2 , 其上部的立鸟未刻全 , 但能明显 出 。 其盾形图案内两只飞鸟从左右向的 , 显然是一只头戴神冠的鸟 。 此鸟腹部呈圆形 , 圆形 内包含有表示四的方形 , 尾部着地 , 颇有风 。 中间的鸟应该就是神了的太 , 即我国 古文所记载的传说中的 “ 阳鸟 ” , 也就是太阳神 (人面鸟身 ) 。 其整体上所反映的还是双鸟负 日的图案 , 河姆渡 “ 双鸟负日 ” 的含义是一样的 。 图三 3内刻的太阳神 (戴神冠的人面鸟身的 阳 ) 是一首三 , 已将日 (太阳神 ) 的双鸟与太阳神连为一体 。 图三 4是北首都博物馆所 藏的良渚玉琮上刻图 , 与图三 3的图案一致 , 盾形图案内的太阳神也是一三身 。 其腹部略 形 , 表示太阳 。 图三 5是台湾蓝田山房珍藏的良渚化璧中所刻的案 , 盾形图案内的太 阳神一首身 , 其腹部所呈的圆形有示光
关种一首三身的神鸟 , 我国古文献中有确切的记载 。 《 山海经 ·西
之
其 , 其名曰鸱 ” 。 又说 :“ 鼓
此以 “ 一首而三身 ” 的鸟就是 鸟 , 而 鸟恰恰就太阳神 。 《 山海经 ·大荒东 》 及郭 璞注 、 《 淮南子 ·精神 》 谓 :太阳 “ 载于乌 ” , 东方飞到西 , 所以说 “ 日中有 乌 ”
乌 ” 。 这里的 “ 乌 ” 又作 “ 乌 ” , 有的文献写作
“ 鸟 ” , “ 三足乌 ” 有时也写作 “ 三足鸟 ” 。
“ ” (鸟 ) 或 “ 三足乌 ” 就是太阳 , 按照 《 西山经 》 的记载 , 可以化为一首三身之形 , 正 好与上述良渚器中太阳神图案相符 。 “ 一首三身 ” 也就是后世说的 “ 三足乌 ” (鸟 )
鸟
鸠 (王鸠 ) “ 大小如鸱 , 深目 , 目上骨露 , 幽州人谓之鹫 ” 。
又 :“ 鸱 , 今顺天人呼鹞鹰 , 东齐人
善
是 鹞之类 。 上述的 “ 乌 ” 、 “ 三足乌 ” 之 “ 乌 ” 并是指乌鸦 , 而是指黑色老鹰 , 也就是 太阳神之
现在 , 我们再分析上盾形图案的上部所呈现的六阶梯状图形 (左右各 3个阶梯 ) 。《 山 海经 ·大荒经 》 记载 :“ 日月所出之山凡六 ” , 这是因为原始人观察太阳一年四季先后从东方的 六座山峰升起 , 有这样的记载 。 古认 :太阳所从出的山是通天的 “ 天 梯 ” 。 对 于 “ 天 梯 ” , 《 淮南 ·地形 》 于昆之丘作为上天天梯说得很详细 。《 海经 ·海内经 》 亦说到群巫 自登保山上下 (于天 ) 。 所以说 , 盾形图案上部的梯形就是表示太阳神所出之山 , 也是表示太阳 升天所通天梯 。 故此 , 图三 1中有立鸟立于梯形 (天梯 ) 之顶部 , 而图 2、 图三 3、 图三 4、 图三 5于梯的顶部之上还有嗽形柱 , 柱下垫有层相垒的四个 圆球状 , 有鸟
现在 , 我们来分良渚文化中的神徽就好理解了 。 1986年 , 浙江余杭反山 12号墓出土的 “ 王 ” (反山 M12:98) (出土时平放于墓主人头骨左上方 ) , 矮柱体 , 其射径 17. 1— 17. 6厘米 , 中孔径 4. 9厘米 , 通高 8. 8米 , 重 6. 5公斤 , 分为两 , 分别以 4个转角为中轴线 , 向 两侧凸面展开刻纹神徽 — — — 一个复合的图腾 (详图四 ) 。 神徽的下部无疑是两只展翅飞翔的 , 分别伸左上方和右上方 , 鸟尾相对 , 二鸟的腿爪都收 , 弯屈可见 。 二鸟的身体上部共 负一神座 , 座之上有一人面鸟身的神尾部支立于座上 , 头戴羽冠 , 双臂展 , 双手左右
① 资料引自林
各扶圆轮 , 两轮之间有一相连的通道 , 其身体部位亦有一圆形 (小半被连接二圆之 的通道遮去 ) 。 将此神徽与前述的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玉璧盾图内的二鸟共负太阳神的图 案 (图三 2) 相比较 , 除去左右二圆轮及相连通道 , 意完全一致 , 不过是进一步写实而 已 。 其羽冠顶部的形状 、 身体部位形与之也都是一致的 。 与上述图三 3、 图三 4、 图 5 表示的内容也是一致的 。 因为 “ 一首三身 ” 所表示的还是二鸟共负人面鸟身的阳神飞升之 。 追根溯源 , 神徽还是河姆渡文中双鸟负日图案发而来的 , 所
其实 , 徽图案在河姆渡化中已经发端 。 这从河姆渡遗址第文化出土的一陶盆 (T29 :46) 图案 (五 ) 完全可以看出 ① 。 此图案两旁是两只向而立的鸟 (首虽清 楚 , 鸟身 、 、 尾都较清楚 ) , 二鸟共负的是一头戴冠的神人 。 不 过 , 图案中只刻了神冠 (神冠的下呈弧形向两头上翘 ) 及神冠下的双眼或如渚神徽中两个圆轮 , 表示神人 。 值 得注意的是 :神冠顶呈尖状拱起的形状与良渚神徽完全一致 , 整体所表二鸟共负太阳神 的意思也完全一致的 。 要注意的是 :在吴县澄湖出土的陶罐上案 (图六 ) , 可以看作是 良渚徽的原始态 ② 。 图案中一支展飞翔的 , 鸟的头部有三根向上的毛显此鸟的不 凡 。 鸟翅下有两个圆轮 , 鸟的尾部支在一长方形底座上 。 底座的左右两边各连有一展鸟 状图案 (有边已不太清楚 , 但与另一边相比较仍可看出 ) 。 显然 , 上面展翅欲飞的鸟就是太阳 神 , 它的腹部可看出有一圆形表太 。 它翅下两个圆轮和良渚是一致的 。 它尾部所 支的底座两边的两翼 , 显然表示二鸟共负其飞升 。 整体含义与前述的一系案完全一致 , 也是一脉相承的 , 完全有理由看作是良渚神徽的前身 。 于良渚神徽中太阳神左右手各自扶 的两个圆轮 , 我认为一个代表东方天 , 一个表示西方的天 (从东母 、 西王公的传说以说 明 :东方与西方之天是可以各自代表的 ) , 圆轮内的小轮是太阳 , 连接圆的
总之 , 良神徽所表现的是 :太阳神把握乾坤 , 双鸟共负神从东方飞升天空 , 运行于 周天 , 至西空落下 。 这是一种综合体现太阳神意蕴的复合图腾 , 中的太阳神已经拟人化 , 成为人面鸟身 、 半神半人的神 , 显然已经与良渚氏族集团的祖先神相统一 。 且 , 这种神徽就 是历史记载的说中的 “ 三皇 ” 的 “
七 ) 的本义原插有五彩的王冠 。 这是颇有启发 的看法 。 如 果我们将神徽各 部分与金文 “ 皇 ” 字表示的相部位照 , 便一目了然 :先将神的头部与 “ 皇 ” 字的上部相对照 , 再将 神徽中太阳神立的身 、 平展的双臂 、 相的双轮及太阳神的鸟尾与金文 “ 皇 ” 字的下部 相应部分对照 , 就可以看出 “ ” 不过是良渚神徽缩写 。 需要说明的 , 金文中 “ 皇 ” 字 的上部表示羽冠 , 既可以是三根 , 也可以是四根 , 上表示由多根羽毛所组成的羽冠 。 神徽 中太阳神平展的双臂及双手所扶的相连的左右二圆 , 既缩写成一横 , 也可缩写成二横 。 再 加上太阳神的鸟尾进一步分析 :此很有可能就是上古传说中的 “ 三皇 ” 之一 、 作为太阳神 的南方大神 — — — 炎帝的神形 。 良化应是蚩氏文化 , 蚩尤原是炎帝
良文完整的神徽在不少器物出现 。 如 :标本瑶山 M10:20短舌状玉饰 , 正面以透 雕 、 浅浮雕和阴线结合技法 , 雕刻出鸟共负太阳神的复合神徽 (八 ) , 双鸟的首分别位于 史 研 究 2002
① ② ③ 《 路史 ·后纪 ·蚩尤传 》 。
此
浙
二圆轮下和太阳尾部左上方 。 再如 :标本反山 M14:135的三叉形器 (图九 ) 下部神徽 , 双鸟共负阳神的案十明显 。 其左右两个叉的上部有一鸟首状图案 , 与二鸟负日之意密 切相关 。 按 :三形器是良集团氏族首领的冠饰 , 既示身份地位 , 也表示其有主祭其氏 族集团祖先太阳神的权力 。 又如 :标本 M7:26的三叉形器 (十 ) , 中间的短及器的底部为 一双鸟太阳神的图案 , 又将双鸟共负太阳神的神徽图案分开分别刻于左两长叉的上部 。 其中的两个鸟首朝下 , 是表示太阳落山的意思 , 与底部的神徽完整映太阳山 , 于周 天 , 从西方落下的过程 。 虽然图七 、 八 、 九的太阳神图案多少都有些变异 , 但是双鸟共太 阳神的整体意有变 。 更有意思的 , 反山出土的玉状中雕刻的徽 (图十一 ) , 将鸟 分别刻于太阳神的两
除了完的神徽外 , 良渚化器物中大量将神徽简化 。 例如 :标反山 M12:85半圆形玉 饰中的图 (图十二 ) , 剩下阳神与左右二圆轮及底座的图案 , 而将双鸟省略了 。 似乎双圆 轮演化成神面之双眼 , 太神之尾演化神面之鼻 , 太阳神神演成神面之口 。 标本反山 M17:8玉冠形器中刻的神面 (图十三 ) , 将太阳神冠及头都略去 , 而原神徽的左右二圆 变成神面之双眼 , 太神之体与尾变成神面之鼻 , 将双鸟所负的神座变成神面之口 。 增加神秘感 , 还在口部刻有分别向上和向下露出的两对獠牙 。 由此在原神徽的基础上经构 成一幅新的 。 福泉山 M4:12玉琮中的图案 (图十四 ) , 是截神徽中太阳神双手所扶 的左右相连的两圆轮和太神尾部所赖以支立的 , 构成神面状 。 寺墩 M4:1、 福 M6:23等玉琮上的图案都与此相同 。 其他器物上所反映的化
二 大汶口文化 — — — 少昊氏文化之日崇拜
考料表明 :大汶口文化的先民也是崇拜太阳的 。 被公认为太
早
② , 县野店 M35墓出土的彩陶盆上有发现 。 此 符号在良渚文化 器物中亦有发现 。 在江苏吴 县澄湖遗址出土的鱼 篓形陶罐上便发 现这种符 号 ③ 。 在凌家滩遗址所出土的玉鹰 、 版之上都发现了这种符号 。 此外 , 符号在广大的东南地 区多处现 。 这些都是南各地阳崇拜的记录 , 但追根溯源 , 还是受大
被认为大汶口化族徽 (其繁体作 ) , 并是日下云之意 , 而是日下飞鸟之意 。 其繁体是从从鸟从 。 此符号在作为大汶口文化的方类型的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内有发现 , 其日下的飞鸟 (中飞的缩写 ) 一目了 。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玉琮上刻有这个符 号的简体 ④ , 林华东先生为 :件玉琮可能是渚文器物 ⑤ 。 如果这种分析不错话 , 那么 说明良渚文化中也有此符号 。 此符号所反映的鸟负日从东方 (或东方的山上 ) 升起 , 运行 于周天之意 。 在余杭南土的件作竹节状良渚文化黑陶豆上 , 其椭圆形豆底盘内阴刻有 太阳 , 太阳的两侧有两只飞鸟 , 其所反映的还与双鸟负日密切 。 上海历史博物馆所藏的 一件玉琮也此飞鸟 ⑥ 。 此外 , 在泉山 M101的良
上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上海博物馆 》 图版 127, 文物出
林
石 :《 最大最古的 纹碧玉琮 》 , 《 中
《 苏吴县澄湖 古井群的发掘 》 , 《 文物资料丛刊 》 第 9期 , 文
张 :《 窥探凌家滩墓 地 》 , 《 凌家滩器 》 , 文物
此林华东 《 良渚文化研究 》 第 7章 《 良渚先民
在双间又刻有反映在远空飞翔双鸟 。 在福泉山 M65陶壶上亦刻有似的飞鸟图案 。 所 有这些反映在远空飞鸟图案 , 与大汶口文化族徽性质的号日下之鸟形都是相同或相类似的 , 说明大汶口文化中个符号确实是
众多学认为 :分布以山东地区为中心并逐步向南辐射大汶口文化 , 从其所分布的 区和所处的年代分 , 都和文献记载中的昊氏文化相符 , 大汶口文化就是少昊氏文化 。 为 :大汶口文化中的这族徽性符号就是少昊的昊字 , 是少昊氏部落集团的族徽 。 此符号在 止一的大中型墓中发 , 均刻陪葬的礼器大口尊上 。 特别是大汶口文化在淮北的地 方类型 — — — 蒙城尉迟寺遗址的一些大口尊中也有发现 , 更是有力的说明 。 大中墓无疑原始 社末期氏族贵族或首领的墓葬 , 同时出土的大玉石 、 陶质牛角号 、 骨旄柄等都是权的象 征 。 口尊是祭祀用的礼器 , 所以这个符该是氏的族徽 。 根据文记载 , 该区域同
从形看 , 昊为天上之日 , 陶文则从日从鸟 , 意为飞鸟负日运行于周 , 意思是一样 的 。 至于其繁体 , 则是观察太阳出山 (升天 ) 的写实 , 与昊字之意并不矛盾 。 从字义来 , 昊 者 , 大也 , 指天 ; 陶文
” , 均从日 。 《 说 文 》 :“
, 旰 , 从日皋声 。 ” 为形声字 , 日为义符 。 据段注所释 , “ ” 字的本就是太阳 始出时发射而出的灿烂光 。 这个意思与陶文更是符的 。 而太昊墟在河南淮 , 那么这个 “ 昊 ” 只能
昊的体 “ ” 从日从皋 , 笔者曾详考证明 :皋之本义为鸠 ① 。 于昊氏集团的皋陶之 子伯益之后裔徐人的图腾为鸠鸟 。 1981在浙江绍兴市坡塘狮子山出土的一批徐人铜器中 , 最 珍贵的是一座铜屋型 , 屋顶上立一柱 , 柱头立有一鸠鸟 。 在绍兴坡塘狮子山附近的漓渚 中庄村出土的青铜鸠杖 , 也可证明徐人的图腾为鸠 ② 。 徐人之祖伯益之父皋陶之 “ 皋 ” 字正 鸟之义 , 而陶为皋字的音 。 行 《 尔雅义疏 》 之 《 释鸟第十七 》 指出 :“ 《
自
谓
, 祝鸠也 。 ' 《 左传 》 昭公十年 :`祝鸠
氏 , 司徒也 ' 。 …… 陆玑 《 诗义
, 今小鸠也 , 一名
鸠 。
幽州人谓之皋
, 梁宋之 间谓之隹 , 扬州人亦然 。 ' ”
即来源于其族图腾皋
(或 “ ”) 、
。 作为皋
陶的秦 、 赵人中有名 “ 旁皋 ” 、 “ 皋狼 ” ③ , 决不是偶然的
“ 旁 ” 之与 “ ” 为转 , 实本同字 。 《 水 ·济水注 》 引 《 广志 》 说 :“ 楚 鸠 , 一名嗥啁 ” 。“ 嗥 ” “ 皋 ” 之谐音 ; “ 啁 ” 与 “ 陶 ” 同韵音近 , 亦为尾音 。 故 “ 皋 ” “ 陶 ” 与 “ 鸠 ” 上古音义同 。 证据还可以补充很多 , 例如 :春秋时舒夷属皋陶之后裔 , 其群 落中 有舒鸠 (今安徽城境 ) 。 《 左传 》 襄公三年及杜记有鸠兹 , 在今安徽湖东 40里 。 “ 鸠兹 ” 又作 “ 皋夷 ” , 可见 “ 皋 ” 之与 “ 鸠 ” 的确相通 。 今安徽金寨县天堂寨一带上古亦曾是 鸠兹国之所在 。 天堂寨南麓田县九河就是 “ 兹 ” 演变后的谐音 ④ 。 其地春秋时属皋陶之 后裔英国之南部南 , 显然 , 这个鸠兹当是英人中的一支 , 芜境的古鸠兹当是由此的 。 这也说明 “ ” 即 “ 皋 ” 。 今河南嵩
① ② ③ ④ 金县地名办公室 1983年编印 《 安徽省
图
《 史记 ·秦本纪 》 。
详
详拙 《 徐夷徙考 》 , 《 历史研究 》 1996年第 4期 ; 《 涂山汇 考 》 , 《 中
鸣 , 西距嵩县 60里 ① 。 可见 “ 鸣皋 ” 实即 “
以析都表明 “ ” 字 “ 从日从皋 ” , 实即从日从
所表示的飞鸟负
日从方 (上 ) 飞升上天是完全一致的 。 所以 , 大汶口文化中的这个族徽性符号确实就是少 昊的 “ ” (昊 ) , 大汶口文化确实就是少昊氏化 。 至于大汶口文化族徽性符号的繁体下部 的五座山峰 , 正如前面的分析 , 是表示登 (升 ) 的天梯 。 所以综观 “ ” 化内涵 , 实即 鸟负日过天梯之山升天 , 运行于周天 , 这是古人
其实 , 少 氏的 “ ” 就是作为太阳神的鸠 。 献记载 , 部落团是由许多鸟图 腾的氏族部落成的 。《 左传 》 昭公十七年郯子说 :“ 我高祖少昊之立也 , 凤鸟适 , 故于 , 以鸟师而鸟名 。 凤鸟氏 , 历正也 ; 玄鸟氏 , 司分也 ; 伯赵氏 , 司至也 ; 青鸟氏 , 启者也 ; 丹 , 司闭者也 ; 祝鸠氏 , 司徒者也 ; 鸠 , 司马者也 ; 鸠氏 , 司空者也 ; 爽鸠氏 , 司 寇也 ; 鹘鸠氏 , 司事也 。 五鸠 , 鸠民者也 。 五雉为五工正 。 …… 九扈为九农正 …… ” 。 这里说 “ 以鸟名官 ” 的凤鸟 、 玄鸟 、 赵 (伯劳 ) 、 青鸟 、 丹以及 “ 五鸠 ” (五种鸠鸟 ) , 五雉 (五 种野鸡 ) 、 九扈 (九种扈鸟 ) 都是少昊氏团内各氏族 、 部落的徽号 。 其中的 鸠 、 爽鸠都是凶 猛的鸟类 , 所以昊命首领分别主管军法 。 据郝行 《 尔雅义疏 ·释鸟第十七 》 解释 :鸠又称王鸠 , 于凶猛的雕 类 , “ 深目 , 目上骨露 , 幽 州人谓之鹫 。 ” 释 “ 鸠 ” 谓当 “ ” 。 也属于凶猛的鸷鸟类 。 其还说 :“ 鹰鸠物更相禅化 , 故 《 夏小正 》 五月 `为鹰 ' , 月 `鹰始挚 ' ” 。“ 《 类聚 》 引 《 广志 》 曰有雉鹰 , 有鹰 , 有青鹰 , 胡获獐 。 按鹰鹞同类 。 ” 又引 《 晋书 ·崔洪传 》 :“ 在南为鹞 , 在北为鹰 。 ” 作为群鸟氏族集团首领的少昊 () 的神 为鸠鸟 , 种鸠鸟无疑王鸠 、 鸠氏之类的鸷鸟 , 否则是难以镇服个鸟图腾氏族部落的 。 《 帝王世纪 》 记曰 :“ 少昊帝名挚 (鸷 ) , 字阳 ” 。 少昊氏部落集团 的首领名鸷 , 也见之于 《 山海经 》 。 袁柯先生 《 山海经注 》 之 《 荒经注 》 曰 :“ 少昊名挚 , 古挚 、 通 , 则此百鸟 之王而名 `挚 ' 之少昊 , 神中其亦鸷鸟之属乎 ? ” 袁先生的注是正确的 。 其一 , 挚鸷古文 相通是毫无疑问的 。 例如 《 礼 ·礼 》 :“ 前有挚兽 , 则载貔貅 。 ” “ 挚兽 ” 即 “ 鸷兽 ” , 即猛兽 。 其二 , 因为只有百鸟之王 、 为猛的鸷鸟才能承担得起鸟部落集团首领的重任 , 才能有号 令各个鸟氏族 、 部落 , 包括 氏 、 鸠氏之凶猛的鸟类氏 、 部落 。 屈原 《 离骚 》 :“ 鸷鸟 之 不群兮 , 自而固然 。 ” 王逸注 :“ 鸷 , 执也 , 谓能执伏众鸟 。 ” 鸷鸟的意思就是鸷伏众鸟 。 其三 , 少昊挚 (鸷 ) 字青阳 , 也东方鸟图腾氏族 、 落有关 。
由析可知 :作为太阳神的少昊的神形应该就是猛的鸷鸟 。
行 《 尔雅义疏 ·释鸟第十七 》
中
色 , 燕颔句 (勾 ) 喙 , 向风摇 翅 , 乃因风 急 , 击鸠 、 鸽 、 燕 、 雀
” 似 , 鹰鹞 类 , 属于鸠鸟之中凶猛的王之类 , 少昊作为太阳神的神亦为鸠鸟 , 又挚 (鸷 ) , 故应该就 这类鸷鸟 。 在距今 5300年前的凌家滩遗址出土玉鹰 ② , 其鹰首侧傲视 , 振翅待翔 (所 谓向风摇翅 ) , 鹰嘴如钩 , 鹰眼突出 (用钻孔眼表现 , 张而传神 ) , 整体给人以猛震慑之 感 (图十六 ) , 应该就是上述的鹰隼之鸷鸟 。 而此鹰的胸部饰以八角星纹 , 星纹内一圆 , 圆 内的钻孔透 。 说明此鹰胸部为太阳 , 不仅与前述的良渚文化玉璧 、 上刻的盾形图案内 的太阳神雷同 (图三 1— 5) , 而且凶猛的鸠 (鸷 ) 鸟胸太阳图 , 就是 “ 从日皋 (鸠 ) ”
①
② 详 《 凌家滩玉器 》 图版 。
臧等 :《 中国古今地 名大辞典 》 之 “ 鸣 山 ” , 商务
的 “ ” (昊 ) 。 所以凌家滩玉鹰显然就是作为太
从凌家遗址所出的器物来析 , 该遗址受大汶口文化响的色彩甚浓厚 。 例如从出 土 陶器来 看 , 该遗 址土的 背显然 与大汶口 同类器 物一致 , 其 形态介于 大汶口 M81:8和 M98:13的背壶之间 , 同州高庙出土的背壶较相近 ① 。 再如凌家滩遗址出土玉龟而大汶口文 化遗址普遍出现龟甲 , 说明其龟卜成风是一致的 。 此外 , 如前所述 , 凌滩的太阳辐射形角 星纹符号也都来源大口文化 。 故此 , 我们完全有理由认定 :凌家滩玉鹰就是作神的 少昊的神形 , 从而进一步说明少昊氏文化 (大汶口文化 ) 对那时期凌家滩人的影响 。 这种 是渐进的 、 间接的 , 这与大汶口文化逐渐向南辐射 , 辗响江淮地区是一致的 。 至于凌 家滩玉鹰的双作猪首形 , 则入了猪崇拜的文化内涵 。 对此 , 笔者曾 《 试论家滩玉龙 、 玉鹰 、 玉 、 玉版的文化内涵 》
如果们东夷图腾族团的首领细加考证就会发现 , 太阳神崇拜脉相承的 。 晚于 少 昊的东夷鸟图腾族团的首是 , 《 孟子 ·离娄下 》 记云 :“ 舜 , 东夷也 ” 。 郭沫若等多前 辈史学家都分析认为 :帝舜即帝俊 。 俊之 “ 俊 ” , 商代甲骨文作鸟首人身 , 其实就是作为太 阳神的 “ 乌 ( ) 。 ” 《 国 ·鲁语 》 说 :“ 商人 舜 ” , 说明 “ 商人是帝
《 ·商颂 ·玄鸟 》 说 :“ 天命玄鸟 , 降而生商 ” 。 这个生商的 “ 玄 ” 其实就是作为太阳
(甲文中为人祖先的 “ ” 字可证 ) , 其神形是黑色的鹰 , 故称 “ 玄鸟 ” 或 乌 , 也就 是 后世的 “ 足鸟或三足乌 ” 。 “ 乌 ” 与 “ 玄 ” 都是指黑 。 如前所析 , 当人们是将部族图腾 与祖先神统一起来加以崇拜的 。 当时人们还流行 “ 化生 ” (化身 ) 的念 ③ , 认为其部族首领之 所以不凡 , 祖先或部族保护神 (图 ) 化的原因 。 这也就是上东夷族团伟大的首领们 之所以都与太
三 太阳崇拜与历法 、 八卦的起源
我始历法的起源与太阳崇拜关系至为密切 。 先 , 天圆地
以崇拜而导致的对太阳细致入微的观察 。 凌家滩遗址出
④ 略呈形 , 部刻一 , 圆内刻方形角星纹 。 如前所述 , 小圆及八角星纹是太阳闪光的图案 , 东夷人太 阳拜的反映 。 小之 外又刻一大圆 , 此圆及玉 的方形 , 象征天圆地方 。 《 大戴礼记 》 曰 :“ 天道圆 , 地道方 , 方曰幽而圆曰明 ” 。 看来 “ 天圆地方 ” 的宇宙观由来已久 , 早在 5300年 前的凌家滩人就已具备 , 直到代才被浑天说所替 。 此玉版象征天的圆有表示太阳的小圆 及形角星纹 , 符合 《 大戴礼记 》 “ 圆曰明 ” 的记载 。 至相对 、 代表大地的玉版外侧的 方形 , 则相比之下就属于 “ 方曰幽 ” 了 。 这种观是观察太的结果 , 人们观察太阳发现 :天上的太阳是光明的源泉 , 大地是黑暗的 , 为天上太阳的普照才明亮起来 , 一旦太阳落去 , 大地便恢复黑暗 。 使天上有云雾遮挡太阳的芒 , 大地也显得阴 。 这就是表上天的 “ 圆 曰明 ” 代表大地的 “ 方曰幽 ”
① ② ③ ④ 见 《 凌家滩玉器 》 图版 。
按 :夏部族的和禹都可 “ 化为黄熊 (龙 ) ” , 说明夏部 的人民 也认 为其 领是 由部 族图腾 (
神 )“ 黄熊 ” (黄龙 ) 化生的 。 详拙作 《 夏部族图考 》 , 《 学术
《 峡两岸古玉 学会议论文专辑 》 , 台湾大学
田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六
图五
图七
图
图九
图十一
图十三
图十
图十二
图十四
图十五
图十六
图十七
图十八
图
四八方的认也来源于阳崇拜以及因崇拜对太阳细致观察 。 首 , 人们通过观察 太阳东出西落而有了西的直观概念 。 又由于西的念而相对产生南北的概念 。 在河渡遗 址出土的 T235 :102刻纹纺轮上所刻的图案可以说明这个题 (图十八 ) 。 纺轮中间的圆可 表太阳 , 其外的十字刻纹应是表示四方的 。 再外围的齿轮状刻纹则应是表示太阳的光芒 。 在 河姆渡址出土的一件编号 T233M4:1的泥质陶刻花豆盘 (豆柄残 ) 刻的一组阳鸟图案 (图十九 ) 可以帮助解释这个问题 ① 。 其内刻有用长不等的实线和虚线连接的圆圈 , 在 圆心部位 , 分别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刻有四个长鸟 , 是用实线和组合勾勒而成的 。 鸟都呈长喙 、 大头 , 四个鸟喙都无一例外向顺时针方向 。 豆盘内壁正中的圆圈与四鸟的组 合疑应是太阳的象征 , 实线和虚线的组合表示太的阴阳变化 。 四个鸟 , 应是作太阳神 的阳鸟在不同时节的体 。 说明四方观念的形成实
八方的观念是因对太阳的拜及因崇拜而太阳的仔细观察所产的 。 人们观察太阳 , 发现随着天气由至暖 , 由暖至热 , 由热至温 , 由温寒 , 太出山的方都生不变化 。 《 淮南子 ·天文 》 总结说 :“ 日冬至 , 日出东维 , 入西南维 ; 至春秋分 , 日出东中入西中 ; 夏 至 , 出东北维 , 入西北维 ” 。 冬和夏至 、 春分和秋分四个节令是人们观察太出山和山的位 置逐步得出的 (当然起初是不准确的 ) , 原始人正是通过观察年之中不同时中太阳出山落 山的位置而得出东南 、 南 、 东 、 西北四维的认识 , 再加上前所得出的四方的认识 , 因而 形成八方的认识 。 凌家玉两个层次的圭形指向 (分别指向四方和八方 (见图十七 ) ) 。 可以 说就是当时人们 对四方识的形象反映 。 在良渚文化址赵 陵山墓地出土器 物中被称为 “ 赵陵山族徽 ” (图二十 ) 的图案 , 也应太阳 (中间的圆 ) 及四面方的写实 。 汶口文 化大墩子 M33:1和 M288:7之中也都发了表示四面八方的图案 。 至于表示四的案 , 在大 汶口文化野店 M35:1、 大朱村 M26:3、 陵阳 M25与崧泽文化崧 泽 M97:5及良渚文化龙南 87F2:3之中也都有 , 与前述图三 5、 2盾形图案人面鸟身的太阳神圆形腹部内的图形一 致 , 从而进一步说明当时人们对四八方认识
如前所 , 原始人过观测日出 、 日落的不同位而逐步得出春分 、 秋分等节 , 根据时 节理安排农业生产 , 从产生了原始的天文历法 。 大汶口族徽 “ ” 也天文法的产生密 切相关 。 对此逄振镐先生曾详加论证 ② 。 有的学者还亲至此陶文出地之的莒县陵阳遗址实 地观察 , 发现出土此陶墓地的东面正好有五座山峰 , 春分日太阳从正中的上出山 , 将其 拍成照片 , 与此陶文的繁体如出一辙 。 唯下的飞是由于当人们出于原始宗教原因而产生 的想像 。 说明陶文的繁体是大汶口文化的先民观测春的忠实记录 ③ , 而观测春分是观象授时 的起关键 。 这样看来 , 刻此陶文的大口尊正
文献载 , 我上古时东夷族团观测天文 , 制定历法 , 确是从观测日的同位置开始 的 。《 史记 ·五帝本纪 》 记载说 :“ 分羲仲 …… 敬道日出 , 便程东作 ” 。 集解引孔安国曰 :“ 敬 出日 , 平均次序作之事 , 以务农也 。 ” 正义 :“ 三春主东 , 故言日出 ; 耕作在春 , 故言东作 。 命 羲 仲恭 勤 道训 万民 东作 之 事 , 使有 程 期 。 ”《 五 帝 本纪 》 又 :“ 日中 , 星 鸟 , 以 殷中 春 。 ” 集 上古 时
① ② ③ 参见苏兆庆 《 莒之文明的先声 》 , 1989中国先秦史学会第四届会 (河南郑州 )
逄 :《 东夷古国史论 》 ,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出版
《 姆渡遗址第 一期发掘报告 》 , 《
解引国 :“ 日中为春分之日也 。 ” 春分是春播 、 开始农业生产的季节 , 以人们对春分日 的观测是极其重视的 , 观春分又是从观察日出开始的 , 最初是根据太阳时所处的位置 来确定的 。 文记与大汶口文化陶文所反映的完全一致 。 来 , 通过观察太阳出山的位 置来确定春分应追
羲仲属于和氏之族 。《 尚书 ·尧典 》 又记载 :“ 乃羲和 , 钦若天 , 历象日月星辰 , 敬 授人时 。 ” 《 文类 》 卷 5引 《 尸子 》 亦云 :“ 造历数者 , 羲和子也 。 ” 羲和是谁 ? 《 山海经 ·大荒 南经 》 :“ 羲者 , 帝俊妻 , 生十日 。 ” 羲是帝的妻族 (此处的妻是从族氏来说的 ) 。 十日 即一旬 , “ 生十 ” 即发明以旬记日之法 。 《 山经 ·大荒西经 》 :“ 俊妻常羲生月十有 。 ” 常 羲即羲和 , 来 , 用十二月记时日也是羲和氏发明的 。 羲和氏族是帝俊的妻族 , 俊是东 夷族领帝舜 。 说明至帝舜时 , 东夷族已确知一年十二个月 , 每月三旬 , 每旬十日 。 其历 法发展到较高平 。 后来兴起于东方属于东夷鸟图腾族团的商人 (帝舜或帝俊的后裔 ) 的 历法 , 便是由此进一步发明了年终置闰法和区分大小月法 , 使历法更加精 、 更加科学 。 但 追溯源 , 东夷族团观测天 、 制定历
日方 , 山东沿海在上古时期曾被人们看作是日出的所在 。 《 尚书 ·典 》 :“ 分命
宅 曰 谷 。 ” 《 传 》 云 :“
, 明也 。 日出于谷而天下明 , 故称
谷 。 谷 、 夷一也 。 羲仲 , 居治东方之官 。
, 言隅 。 马曰 :`
, 海隅也 。 夷 , 莱夷也 ' 。 ”
说 谷即东夷人所认为的日出之谷 , 在海隅一带东夷之地 。 帝
首领羲仲居于日出之
谷 , 目的是为了就便观测 、 祭祀日出 。
之六 ” , 也是东夷人观测一年中太阳出山的不同位置所得出的论 , 与大汶口陶文体所反 映的内容是一
凌家滩址所出土玉版便通过观测太阳出山 、 落山同位置测算节的仪器 (这里说 的时节是带有初性的 ) 。 正如 《 淮子 ·天文 》 所说 :“ 日出东北方为夏 , 正东方为春秋 , 东南 方为冬 。 ” 凌家遗址的北是江淮之间最高峰 — — — 太湖山 , 而凌家滩的东北有一土山 。 有了这 两座山为坐标 , 再从墓地祭坛处此玉版 (按 :已出的玉版为陪葬明器 , 真正的玉版 出土的这件更加精确 ) 正北和东北的两条线分别对准处于正北湖山和处于东北的土山的 坐标 , 就可以测算或大体测算出一 年之中随着太阳周 转而来诸 春分 、 分 等不同时节 (与太阳出山 、 落山的四维的方位一致 ) , 从而用来指导农业生产 。 所以说 , 凌滩玉版就是观 测出山 、 落山因而测春分 、 秋分等时节器 。 进一步说明原始的天文历法生于太 阳崇拜 。 当
阴阳八卦产生也是太阳崇拜及崇拜而对太阳的仔观察分不开的 。 当时观象 (含 测太阳 ) 授时是由神职人员巫师行的 (按 :家滩陪葬玉龟 、 玉版之墓的主人 , 就是这种 师 。 故玉龟版出土时 , 置于死者胸部 ) 。 阴阳八卦观念的产生与国上时期象 、 数 、 理的概 念的成密相关 。 象即事物的表象 , 数即对这种表象数的约定 , 理即一定象 、 数所包含的 道理 。 如人们太阳崇拜过程中观到太阳在空中而有天与地概念 , 又因太阳的出山落 山而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 , 又因白天太阳的隐现而有阴天和晴天的概念 ; 时 , 如所述 :因 太阳东升西落而有东和西 , 与之对应的又有南和北的概念 ; 又因观测太阳在年不同季出 山和落位置而有东南和西北 、 西南和东北的四维概念 。 这些概念组合在一起形所谓八 角形太阳符号 (图十六 ) 。 所有这些概都是两两相对的 , 约定出万事都有阴与阳这样理 念 , 得出 “ ” 这个基本 。 再扩大到对四面八方之数的析 、 约定 , 从而得所
极 , 是生两 , 两仪 生四象 , 四象 生八卦 ” ① 这样的 阴阳八卦 理 。 两 仪是阴 (— —) 阳 (— — —) , 前述的河姆渡 T233M4:1残泥质花盘上图案内圆圈各方位实线和虚线的组合 , 正象征着太阳的阴阳变化 。 图案中四个长颈鸟所指方位正与八卦的象相合 。 两仪 (阴 阳 ) 再分裂就成了四象 。 四象在历法中又称少阳 ) 、 太阳 、 少阴 和太阴 , 相当于后来农历上的春夏秋冬 , 是根据年中阳的上升 — — — 阳盛 — — — 阳衰 — — — (寒气之极盛 ) 的过程而得出的 , 这与通过太阳的升和落的 位置而测算春分等是一致 的 。 说明河姆渡人过崇拜 、 观测
至于凌家滩版 , 其中反映的象 、 数 、 理就更复杂 。 玉版小圆的八角形符号表示 太阳 , 其外的圆圈内与四边垂直的圭形纹饰 , 代表方 ; 再上另圭形纹饰的向 , 起 来代表八方 。 大圆外指向玉版四角的形表示前述的 “ 四维 ” 。 这里反映的是天地面八方之 “ 象 ” 。 玉版四边的孔便是根上述的 “ 象 ” 所约成的数 。 一长四孔 , 是四方所约成的数 ; 两短边各 5孔 , 是四方加上中间 (阳 ) 所构的五方所约成的数 (如 《 礼记 ·制 》 :“ 五方 之民 , 言不通 , 嗜欲不同 。 ”) ; 另一条长边的九孔是指八方加中间 (太阳 ) 所构成 的 “ 九 野 ” 或 “ 九天 ” (指天的中央和八方 , 《 ·离骚 》 、 《 吕氏春秋 ·有始 》 、 《 淮南子 ·天文 》 、 《 广 雅 ·释天 》 中都有记载 ) 所约成的数 。 这些象和数在天圆地方的观下包含一定的理 。 上升 到八卦理论 , 就是前的太极 “ 生两仪 , 两仪生四象 , 四象生八卦 ” , 同时又包含了 “ 九 ” 和 “ 五 ” 之 , 与后世所形成的九宫图及河图 、 洛书的原理暗合 (此时只是在起源上暗合 , 还能成后世九宫八图和河图 、 洛书那样复杂的运算 ) 。 这同样说明 :阴阳八卦的源与 阳
由于人认为这种玉版是符合天数和天的 , 是神秘的 , 故应当是上天颁赐的 , 是 后世所说的玉符 。 人们认为 :灵龟通的 。 当时在观测春分等时节时 , 除了祭祀祈求保 佑外 , 还得占卜今后吉 。 玉版出土时包含在玉中 , 正是基这些原 , 也正符合 “ 元 龟衔符 ” 之
总 , 在我国上古期广大的东南地区 , 四面八方的由来 、 天文 法与原始八卦的起源 , 都与当时人们崇拜太阳以及由此对太阳运行的仔细观察有着密不可分
〔 作者李修松 , 1958年生 , 教 。 安徽省文
(任编辑 :王 和 ) 上古 时期中国
① 《 周易 ·系辞上 》 。
C ONTENTS
Monographic Papers
A Study of the Origin of Pangu (盘古 ) Wang Hui (3) The creation deity Pangu emer ged during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fr om the village god Bo (亳 ) as a re -sult of the change in pr onunciation of the word . Bo (亳 ) changed into B o (薄 ) , Pu (蒲 ) , Fan (藩 ) , etc . , and then developed into the disyllable names B ogu (薄姑 ) , Pugu (蒲
Although Pangu only appeared in the books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 his ability to grow rapidly and br eed all kinds of things was mentioned as early as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when he was worshipped as a village god . The ar gument does not hold water that Pangu was worshipped as the earliest and the most po wer -ful in spite of the fact that he appeared in the Chinese history the latest .
Worship of the Sun in the Southeast Areas of C hina in Ancient Time
Li Xiusong (20) The picture of two birds carrying the sun on their backs in the Hemudu culture was a compound totem of the Hedumu clan groups . In the later Liangzhu culture the sun in this picture was deified as the sun bird -the sun god , who was identified with the ancestral god . The sign of god in the Liangzhu culture was the compound totem of two birds carr ying the god of the sun on their bac ks . It also served as the initial form of the word huang (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Order of the Six Classics Lia o Mingchun (32) The order of the Six Classics (The Book of Songs , The Book of History , The Book of Rite s , The Book of Music , The Book of Changes and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 with The Book of Songs as the first , was not set by contemporary writers while the order in which The Book of Changes comes first , while attributable to classicists , also has an ancient origin . The two orders were in fact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hange in Confucius thinking . Before his late years Confucius looked down on The Book of Changes and put it behind The Book of Songs , The Book of History , The Book of Rites and The Book of Music ; while in his late years he attached greater importance to this book , so placed it before them . Lu Deming believed the precedence of The Book of Change s before all other classics was based on the time of writing and Zhou Yutong ar gued that the order was arranged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difficulty , The Book of Songs being the easiest . There is no strong docu -mentary evidence for either argument .
试论宋代东南地区的畜牧业
试
赵秀华扫校
洛
《
*本系洛阳师范院2006年度省部级以上培育基金项目《宋代畜牧经济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
宋代地(文中东南地区指宋统治下的江东路、淮南路和两浙路)向以农业和商品经济发达而名,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美誉。相比而言,牧似乎不那么光彩夺目,故未引起学者的重视。其实与代相比,宋代东南地区的畜牧业发较,不仅满足了当地民户生产和的需要,还为宋府提供大量的畜力、畜禽产品,是社会经济中不可或
一、养马业
马性喜凉,宋代东南地由于高温雨,不大适合马匹的存,牧马业的展受到了限制。如江东路、两浙路一带养马很少,“江东素乏马,每县不十余匹”。(1)北初年,曹彬率兵攻破池州(今安徽贵池),获300匹,“验其马,尚有印文,然后知其为朝廷所赐也”。(2)两浙路“地气卑”(3)亦不适合马匹生存,产马不多。湖(今江湖州)“独土族间山家养一二匹而已”。(4)台州(今浙江临海)地不产,“有自他境贸易而至,皆驽材”。(5)些地方虽有土产马,体格低,如日僧成寻在宋宗统治时期来到中国,途经越(浙江绍兴)境内,“见兔马二匹??马大如日本二岁小马,高仅三尺许,长四尺许,八寸许,似耳形”。(6)相对而言,靠近北方的淮南路养马较多。如史料载:“淮民多畜马善射”,(7)“两淮,承平之,畜马成群。”宋神宗元丰年间甚至出现了“民至持金帛买马于江淮”的盛况。(8)宋孝宗隆兴,张俊为江淮都督,经常在淮上买马,直到督府罢废才停止这活动。(9),其他带将也常在淮南路买马,如镇江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刘宝,二年(1164)五月一次就在此地购得马4512匹。(10)宋宁宗开之,
南
河岸移到江淮流域,东南地区也建立了十几所马监。为
由上格知,东南地区陆续建立了14所马监,它们大多集中在行在临安周围,有拱卫京之意图;马监兴废频繁,有些马监存在时间还一年。如扬州马监,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月置监,第二年五月便废,仅存在8月时间。饶州马监,宋高宗兴二年(1132)置监,绍兴五年三月罢废;马监所养马匹孳育率
(年三月)庚子,罢饶州孳生监??自置监至今,所蓄牝、牡马五六十二,而毙者三百十有,驹之成者,二十有七而已,其粟又皆赋于民,人不以为便,故罢
后(道年间)又置监于郢、鄂之间,牝牡千余,十有余,才生三十驹,而
宋宗年间饶州孳生监养马562匹,三年期间死损315匹,而孳驹子仅为27匹。孳生成活率还不到6,。宋孝宗乾道年间孳生率更低,郢、之间的孳生监,10年间孳率仅为4,左右。“生西北,骤至南,失其性。”(14),当是一
不否是,宋代东南地区的间也饲养一定数量的驴骡。据当地一些方志记载,明州(今浙江宁波)上供鞭,(15),海盐县(今浙江海盐)产牛、羊、犬、马、鹅、鸭、驴、骡等畜禽。(16)但客观而言,东南区高温多雨的气候不大适合这
二、牧牛业
宋代东南区养牛业展很快,尤两浙路最为突出:“浙东、福建系产牛去处。”兴五(1135),宋政府一次就从当地购耕牛4000头。(17)见两浙是宋代重要的耕牛输出地之一。当地候既适合水牛又宜于黄牛,“黄牛角缩而短悍,水牛丰硕而重迟。”(15),产耕品质优。两浙路的农户对耕牛实行养,“冬月密闭其栏,重藁以藉之,暖日可爱,则牵出就日,去秽而加新。又日取草于山。唯恐其一不饭也。浙所以勤苦永年者,非特天产良,人之助亦多矣”。(19)陆游对当地民间丰富的牛验也有介绍:“村东买牛犊,舍北作牛屋。饭后三更起,夜寐不敢熟。”(19)户对耕牛精养饲,呵护备至是两浙路牧牛业迅猛发展的原因之一。两浙路牧牛业的发达还与当地的饮食习惯有:载,浙人“以牛肉味,不逞之辈竟于屠杀”。(21)台州仙居(今浙江仙居)“一乡皆食牛”,(22),两浙路从乡村到城市几乎到处都是出售牛肉的店铺,“闻诸道途之言,自界至近境,店肆之间,公然鬻(牛肉)??原来不但在关外,而城市中亦复滔滔皆是”。(23)浙江喜食牛肉,有的甚至每逢宴必
“百会,必杀牛取肉,巧作庖馔,恣为乐”。庞大的消费群体极大促进了屠牛业的展。处州龙泉县(今浙江龙泉)的赵太保虽是之家,也“屠牛以网市利”。(24)两浙路某民刘棠,“顾以屠牛为业??计刘棠时所杀,何啻累千百头。”可见其从业之久,杀牛之。发达的屠牛业客观上促进了当地牧牛
江南东路牧牛业足与两浙路颃:“自绩溪(今安绩溪)以往,牛羊之牧不收”。(23)耕牛品种有黄牛、水牛,“水牛色而多力,其角如。古所谓牛也;牛小而垂胡,色杂驳不正”。江南东耕牛还广泛用于祭祀,仅广德县(今安徽广德)境内张王庙“民岁祀神,杀牛千”。(26)该县另一个灵济王祠,也“杀牛百以祀之”。(27)江南东路不少地方还出现了养牛专业户和养牛大户。如饶州余干县(今江西余干)村张氏家,“牧童在牛圈??中牛五头尽死。”(28)一场牛疫竟使该户一次就失50头耕牛,张家称为养牛大户也是名至实归;信州(今江西上饶)不少地方出“庸童牧牛”(29)的现象,其养牛专业户当不在少数。牧牛业的迅速发展与当地发达的屠牛业息息相关。据记载,宜(今安徽宜)与太平州(今安徽当涂)交界处的黄池镇,“方圆十里,屠牛杀狗,靡所不。”(30)闭,堪称屠牛业的渊薮。赣州石城县(今江西石)民何百九,“以屠业”。(31)饶州乐平县(今江西乐平)村民董白额“以牛为业,杀不胜纪”。(32),歙州婺源(今江西婺源)民毕应“专意
与东地区其路相,淮南路养牛业的发展总体要稍逊一筹,宋代文献中见其耕牛不足的载。如,“淮上不惟人稀,牛亦难得”,(34)“淮浙耕牛绝少”,(35)“田一废不夏秋,五夫扶犁当一牛”。(36)宋孝宗以后淮南路缺乏耕牛的情况有改变,不少地方遍饲养耕牛。乾道元年(1165),建康诸郡所管屯田,一次于淮西买耕牛500头。(37)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有大臣上言:“牛、筋、角惟两淮、荆襄最多者,盖其地空旷,便于水草。”个安丰(今安徽寿县)小郡,每官收皮、角不1000余件。(38)可见,宋中后淮南路民间牧牛业经得到了迅速发
总体言,宋代东南区牧牛业相当发达,出现了一些养牛专业户,是重要的耕牛输出地。牧牛业的发展催生了屠牛业的起,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
三、猪羊犬的饲养
宋代地区的民间、羊、犬等家畜的饲养十分普遍。它们除供给当丰富的肉食之外,还能手工业生产提供皮毛等原料,增了家庭收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东地区民间猪的饲养尤为普遍,在全国首屈一指,这是
点。如淮路无为军(今徽无为):“桑芽{亡<虫虫>}翅,荻笋彘肩肥”,(39)甚至不家庭“养猪数十口”。(40)由于猪多,猪肉价格非便宜,有“淮南猪论钱”(41)之。江南东路一带的民间大力发展养猪业,饶州兴(今江西德兴)“猪羊满圈,不知金贵”,(42)歙州(今安徽歙县)一般家庭饲养“豕至二百斤,岁以祭享”。(43)与江南东路邻的浙路,“田家多豢豕”。(44)陆游的诗歌“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足鸡豚。”(45)描绘了当地农村杀鸡宰猪,殷勤客的欢乐象。两浙路还出现了养专业户:如秀州东城居民韦十二,“于其庄居,豢豕数百,散市杭、秀,数岁矣。”(46)数年间养猪数百,这样的养猪大户在历史上实属罕见。东南地区养猪的促进了生猪贸和屠宰业的兴起,不少人因此而发家致富。如常州无锡县(今江苏无锡)村民陈承信,“本以贩豕业,后极富”。(47)台州的夫童七,“累刺豕为业,每岁不啻千数,又转贩于城市中,专用以其家。”(48)“杭城内外,肉铺其几”。(49)为适应生猪贸易和屠宰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加强管,生猪销售和屠宰点逐渐由走向集中。如南宋都城临安设置南、北猪行,南猪行在候潮门外,行在城东。(50)临安城内修义坊,“巷内两街,皆屠宰之家,每日不下宰数百
羊、犬小牲畜也东南地民间家庭普遍饲养的家畜。江歙州“羊夜山谷中,不畏露草”。(52)浙江州“今乡土间无角、黑而大者曰胡羊”,另有“白、青羊,以青为胜”。(53)严州(今浙江建德东)土产牛、马、羊、、犬、鸡、、鸭等畜禽。(54)州“地宜草而肥息”,(55)为羊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一些农家也往往养数百只羊。(56)是农用以看门护卫的畜。南的民间,“鸡犬卧柳边桥”,(57)“破晓西村鸡犬鸣。”(58),鸡犬相闻之声随处可见。宋恭帝德元(1275),扬州严禁城中军民蓄犬,发起了灭犬运动,仅一次就屠杀了数万只犬。(59)为什么规模灭犬,史料缺乏不得而知,但表明东南地区民间养犬之普遍。徐州(今徐州)厢界还出现了专门的杀狗行会,“司法言,近敕书,不禁杀狗。”(60)宋代法律有时对屠狗业网开一面。些夫世代杀狗为业,如两浙路盐官县(今浙江海宁西南)黄天荡
四、家禽饲养业
宋地区地处江淮流域,泊陂塘星罗棋布,是典型的水乡国,发展家禽饲养业的地理条件分优越。南宋时,这里又是经济心和政治中心,人口众多,商业发达,交通便,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无疑促进了家禽饲养
东南养鸡业历史久,早在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就在此地大规模展畜牧业,畜养了众多鸡豚,并将它们作为讨伐虞国的用物资。(62)宋人禀承了
统。如南地区的些地方记载:“鸡,今田家多畜”。(63)鸡民间普遍饲养的家禽,两浙一带尤为发。陈起在当民间看到谷丰,猪、鸡成群的景象时,欣然下了“左右桑果足,岁日鸡豚肥”(64)的诗句加以赞美。西湖岸是“白沿堤护绿苗,鸡鸣犬卧边。”一片欢乐祥和景象。月夜泛舟于西湖上,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鸡鸣犬吠煞是热闹,“此欢不人多得,破晓村鸡犬”。(65)浙路鸡的种类与前代比明显增多了。台州“鸡有黄、白、乌、花色,大者喜斗,又有潮鸡,遇长则鸣”。(66)杭州城内出售的活鸡有山鸡、家鸡、朝鸡等。(67)为了适应养鸡业发展的要,官方州的横河桥头设置了专门的家禽交易市场——鸡鹅行,(68)东南地区养鸡业商品化程度较高,养鸡已成为人经济收入的来源之。精明的商家还在鸡的殖器具和饲料上打起主,杭州
东
鸭,今水乡乐岁尤多畜,家至数百只。以付为落,暮驱入宿,明
旦出。已收之,用食遗粒,取其子以卖。今肥饱
他
当地般家都要饲养数百只鸭子,朝出暮归,有人看管。鸭既可以卖雏鸭,还可以卖鸭蛋,在家禽饲养业中最大(与苏州毗邻的杭州、越州一带也是鸭鹅成群。苏泛舟西湖之上,看到“谁家鹅鸭横波去,日暮牛羊饮道边。”(71)夕阳西下,鹅鸭在西湖畅游,牛羊道边水,一幅欢乐祥和的图画,可见西广阔的水域极利于鹅的散养。着鹅、鸭家禽饲养业的发展,东南出现了不少养鸭
骛(即鸭)无所不食,易以蕃息。今江湖间人家养者千百为群,暮
则舟敛而载之。其雄,尾有毛翘起如钩。大率皆
异。出水則舍卵于舟中。(72)
鸭子杂食物,吃小鱼、贝类、水草、粮食等,食物较多,于放养。东水人家养鸭“千百为群”,是不折不扣的养鸭大户。苏州区农村养鸭“家至数百只”,淮南一些临溪而居的村民也“育雌鸭十”,每年仅鸭蛋就可收4000多枚。(73)显然,宋代东南地区养业户的出现已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鹅鸭饲养业走上专业化、商品化道路。由于鹅鸭饲养较多,不少人以杀鹅为业:“钱人喜杀,百鹅而鬻之市-(74)农户养鹅既满足了自家消费,还能为
杀太,府不不采取一些保护措施:“民间竞食鸡、鹅、、虾之屑,命多过百倍,可令断三日,生命微物悉禁之。”(75),利于家禽饲养业的发展。东南地区家禽饲养除满足当地消费外,是府税收的来源之一。景德三年(1006),宋真宗下诏:“除两浙州、税鹅、鸭年额钱”。(76)由于地方政府执行力,真宗再次下诏“除杭、越十三州军税鹅鸭额钱”。(77)一次就除13个军的家禽税收,表明宋政对东南地区鹅鸭饲养业的重视和当
五、余论
宋代东地区有着达的农业商品经济。据业师程民生先生完全统计,南的太平州、苏州、湖州,明州等地粮亩产都在4石上,有的达7,(78)远远超出全国的粮平均亩产量。北宋时期每年通过汁河从东南地区漕运到京师开封的粮就达600万,东南成为全国重要的食应地。东南还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每年上供的钱物(粮食除外)在全国遥遥领先。如两浙路供钱物4435788;江东3920421;淮南路1111643(单:贯、匹、两)分别居于全国的第1,2,5位。(79)发达的经是农业,无疑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如东南的一些地方志记载,“鸡,今田家多,秋冬月,乐岁尤多,有粞谷之类为食也”。(80)其实,不仅是鸡,其他畜禽的饲养离不开粮食。因为东南地处丘陵地带,湖泊众多,乏广阔的天然牧场,利于牲畜的牧放,依靠谷及其秸杆作为饲料则得为重要。以就东南地区而言,如果没发达的农业经济作后盾,牧
优越的治条件,大量的社需求也推动了东南地区畜业的发展。两宋时期随着江南的进一步开发和大移民的迁入,尤其是南将城迁到临安,东南地区逐渐成全国经济重心、政治、文化中心和大量人口的积聚地。都城州更贩夫卒、富商大贾、达官贵、亲国戚的渊薮,“民物阜蕃,非殊方下郡比也”,(81)必然带动畜禽产品的巨消费。“杭城内外,肉不知几。”充分说了杭州肉类消费之巨。除满足当地的庞大需求外,东南地区还是宋政府畜力及乳制品供之一。如前文提到,绍兴年间宋政府一次就从两漸路购买耕牛4000头;南宋时期,多次从南路征购匹以补充军马。东南各路乳制品的生产很普遍:“今南方亦皆(酥),而会稽者尤佳,会稽诸邑又推诸暨为。”(82)其中州每年向朝廷上贡酥,(83)湖州土贡“牛、乳”,(84)越州贡酥。(85)庞大的社会需求客观
客观言,东南地区牧业的发展也存在诸多不利因素。首先,从然、地理条件上看,
的牲生存。据现科学研究,炎热多雨的环境马、驴等家畜散热受阻,温升高,皮肤血,呼吸困难,中枢神受体内高温影响而导致机能障碍,严重者引起病和亡。(86)宋代文献中常见东南地区牲畜因疾疫而死亡的记载。众多的丘陵、湖泊然为鹅鸭家禽的饲养提了理想的场所,但却因缺乏天然牧场而无法开展大规模的,集的畜牧业经营,只能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型生产和家庭养,这是畜牧业发展的瓶颈。其次,频繁的自然灾害也严重了东南地区畜牧业的发展。据弘先生统计,代320年间大的自然灾害有1219次。(87)尤其水灾和疫病严重
臣
有
绍
绍
庆
乾
乾
坏禾稼。
是
人畜溺死者甚众。
淳
冢
嘉
稼,人畜死者甚众。(91)
由上史料知,代尤其是南宋,疫病和水灾爆发频繁,是导致东地区牲畜死亡巨杀手,常常造成畜“大疫死”,“多疫死”,“溺死者甚众”的惨局面。此外,金军的南侵也破坏了东南地区畜牧业的发展。如绍兴年间,寿府(今安寿县)、庐、濠(今安徽风阳北)、滁州(今安徽滁州)、无为军等地军掳掠,“民间耕牛多被杀虏”。(92),嘉定年间军侵南宋,仅在淮南路的一个小村庄就掠去耕牛500余头。(93)尽管如此。于东南地区越的政治条件、发达的农业济以及大量的社会需求,当地畜牧业仍然
A Study on husbandry of East- South District in the Song Dynasty
Zhang- Xianyun
(History and Culture College,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LuoYang, Henan Province ,471022)
Abstract: The Song Dynasty was the important period during which husbancky d East- South was greatly developed. The cattle, pigs and fowls husbandry were quite prosperious on the base of former Dynasty, Sheep and dogs were raised very generally. Horses and donkeys husbandry developed slowly because of hot and rainy climates. The superior political condi- tions, developed agriculture
economy and much social requirement were the important reas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East- South husbandry in the Song Dynasty.
Key words: Husbandry; East- South; the Song Dynasty
东南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的镇
东南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的“镇”
—古越族向岭南迁徙的一
郑小炉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
摘要:通过对主要分布在古族地区的一种非有的器物—镇的研究,揭示了其发展演变和布规 律。在此基础上,并结合文献资料的记载,推测在战国中晚,越中的一支曾经有一个
关键词:东南地区 春 战国 镇 古
绪论
先秦两汉时百越民族徙与文化交流,一研究古越族文化不可回避重要问 题, 相关文献的匮乏甚或相互矛盾, 也阻碍了对这一课题研究的进步深入和发展。 而同时, 大量的发现则为我们从新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提供了契机。 本文即在古越族分地 区出土的一种特色器物—镇—
一、镇的命名
在吴越和百越为主体的区,出土了一极具地方特的器物,它们主要分布在广东 西部和浙江东北部, 另外, 在江苏南部和湖北的个别墓葬中也有零星的出土。 该类器基 本特征为:体绝大多呈近半球形, 略扁, 多有纹饰, 个别为素面, 顶部有钮和活动的环, 平底,腹部中空或灌有铅块,质地有铜质和原始瓷器、陶器、玉器等不同的材质。这类 器物,尚无统一的定,有人根据其外形直接名之为圆球形器 [1],有的其为坠 [2],也 有呼其铃铃形器 [3],有的叫作权或权形器 [4]; ,还有人称之为镇 [5],名的混乱反映了 人们对其功能认识的模糊。 华在 《半球形器用考略》 [6]一文中排除了其他名称的可能性, 肯定了“镇”的命名,并进一步证为压席之器,与汉的铜镇形同而作用相同。周燕 儿的《对绍兴出土战国形器
我们看到, 除了上述各种半球器外, 1972年在广东肇庆松北岭发现 4件所谓的 “方形器” ,了器体为方形外,总体构与半球一致,上都有纽和环,器体布满纹 饰,底平,器中灌铅,大小也相去不,并也是 4件成组出土,者认为其为器物 的一部分 [8]。从该类器物的形制和出土情况来看,应是和所谓的半球形器在功能上是一致 的。因此,仅仅根据外部形状来命名是不合适的。而这种器物与铃的差距也是很明显的 [9]。 铜坠的然没有什么证据。 这类器物的形制上说, 与秦是最为接近的, 然而从其 出土情况来看,我们看到,除个遗址外,绝大多遗址,该类物都成偶数现, 尤以 4个同出最多。且,在出土情况比较明确的如曾侯乙墓 [10]、松山北岭墓等,4个此类 器物摆放的位置近成梯或长方形。而绍兴印山越王陵出土的 19件玉质该类物中,除了 一件发于盗洞扰土中外,其余 18件均发现于中室,有的见于南北两侧的挡坎上,有的则 发现于靠近挡坎侧的面上。 在中室的东北角现有两处竹席竹编痕迹, 在此之上还压 着两个此类器物。从其分布的情来看,排除盗墓者扰乱因素,我们可以发现,他
上呈长方形紧贴着壁分布于室的东部 [11]。这些现象都与周文所分析的席之更为接 近。而且,多数铜质器上华丽的花纹,如曾侯乙墓出上的精美的浮雕龙纹,具有 强烈的装饰性意味,也显示了该类器物的不同寻常,与讲究实用精密的权相去甚远。因此, 我们,这类器功能基本上是清楚的,应该是作为镇来使用,或者即是席之。 然, 在的中, 虽然也未被扰乱, 但从其组合和分布位置来看, 似于与镇的功能相去甚远, 如在四会高地遗址仅出土一件,简中说该墓葬未被扰乱;在淮阴高庄墓中,出土了 6件,均置一个大铜鉴中,对此,文也未作具体的解释。我们在后面将对作出相
二、形制与年代
在出土的各类镇中,原始瓷和陶镇应当是仿照青铜镇而作的,因此,我们主要 根据青铜镇和来判断其年
1、1972年庆北岭松山墓土铜 4件,整体呈方形,上有和环,四周饰雷纹。 器中灌有铅柱, 下部也有皮, 宽高均为 6.3厘米。 该墓的年代一般认为是战国晚期到秦 汉时期,黄展岳 [12]、李 [13]认为是南越国墓。该墓出土的铜 II 式、耳筒、陶、 罐和陶盒等器物则与广州秦与西汉早期墓所出相近, 而铜三足盘、 提梁壶、 等则具有明 的战国特点,同时,该墓不见有常见于两广汉墓的、钫、鼎、盒等器物,因此,将该墓 定为战国秦汉
2、 1974年广四会县龙江地园 M1出土铜 2件, 为大半个圆球体, 顶部有和纽, 其中一件纽下和近底处饰一周雷纹,中段呈瓜棱状, 6.8,腹径 8.6厘。另一件纽下也 饰雷纹, 中部和近底处为两周云雷纹。 该墓的年代简报作者认为当在战国早中期 [14], 而李文 认为当晚在秦汉之。 该墓出土壶与德庆落山墓 [15]所出形制一致, 后者的年代当在 国中 [16]。与广早汉墓的匏壶有着较大的区别 [17],其他诸类器物与广州汉墓的同类 器物也明显不同, 其年代应至少在战国晚之前。 而该墓出的铜则与淮阴高庄战国墓的 铜镇非常接近。 鉴于该墓出土的器物与战中和战国晚期~西汉早期的器都有着一定的 相似性,我们认为,该墓的年可能在
3、1977年在广宁鼓岗 M14出铜 1件,器体为大半个,顶半纽,纽 穿圆环,器内顶部灌铅块加固,底边内收。纽周饰涡纹,主为三组凤纹,近底饰一周 S 形纹,通高 5.2,底径 6厘米 [18]。该墓的年代,简报认为在战国期,李文定在西汉早 期。从出
4、1978年在淮阴南高庄村墓出土 6,铜铸外壳,内充铅锡,体球形,平, 顶有环纽, 纽四周及底缘饰云雷纹, 球面饰直条瓦棱纹 [19]。 该墓的年代, 原报告定在国 期前后,朱凤翰以为是为战国早期 [20],王厚宇认为当在国早中 [21]。从该墓出土器物的
5、1977年,在湖随县曾侯乙墓出 4件,大小、形制、纹均同。呈球形,中 空,平沿,定有衔环,龙形纽,面部雕着八条浮雕的龙龙身饰鳞纹,龙与龙之间空处 十四个高出盖面的小圆圈,圆圈内原有镶嵌物,已脱落。
6、1995年在绍福泉镇洪家墩头山坡出土 3~4,仅件以复原,器身呈半 圆形,较低矮,铜铸外壳,内灌、锡类渣质,顶面饰宽凹弦纹,中央为勾连粗云纹, 腹部铸宽凹龙纹 8条,分下两组,以梭形纹界格,高 6,腹
认为其年代当在战国晚期, 与铜鼓岗相似。 该的饰来看, 这种顾首龙纹加梭形界 格的纹饰,在楚国青铜器中常见于秋晚期到战国早期器物,如淅川下寺 M2:54铜鉌面 纹饰 [24]。
7、绍兴印大墓 M1出玉镇 19件,中 18件出土于墓室内,1件发现盗内。 形制、纹饰和质地都相同,只是大小略有不同,表面通体抛光,体呈馒头状,实心,顶面 呈弧形隆,有一扁圆形小纽,纽上横穿细孔。器体有一周八条纵向的折棱,将其为八 分的区域,底平。器身通体阴刻细
在上述器物中,年代最早的当绍兴印山大墓出的玉镇,可以确在战国早的有 随县曾侯乙墓和绍兴泉镇洪家墩出土的铜镇, 年代稍晚战国早中之时的有淮阴高庄出 土的铜镇,战国中期偏或晚期偏早的四 M1,稍晚的有广铜鼓岗 M14出土的铜 镇, 最晚的为肇庆松山北岭出土的方形铜镇。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铜质和玉质镇的主要形 状为顶面弧度比较平缓, 然后腹部中间有个突然内收的部分, 形成一个肩部, 整体近大 圆形, 个别的侯乙墓出土的为半形, 而肇庆则出现了方形铜镇。 这类器物由于出土 较少,而且布的地域较广泛,其具的形演变过目前说不是很明。但是,我们 然可以看到其大致的一个发展过程。 如在最早的时候器体饰勾连卷云纹, 战国早期时出现 了浮雕龙纹或者是梭形界格纹与宽浅顾龙纹的组合, 国早中期的候出了瓜棱纹布满 全身的装饰, 也有以云雷纹为主体的纹饰, 但在这之前其总体的形制并没有多改变, 器身 相对都比较高。到了战国晚期,出现了细线凤纹为主体的装饰,并且器形明显较以前为扁。 再稍战国秦汉之,出现了方形、满饰雷纹的
明确了铜镇的发展趋势,们就可以此为基,结合伴出的器物,进一步对原始瓷 镇和陶镇的年代形态特征进行分析。 原始瓷和陶质均
1、1983年海盐长坝乡丰山村一土内土 2件原始瓷镇 [26],其共的器物多具 有战国早期特征, 如其中的原始瓷盅、 印纹硬坛、 罐等器物都与杨楠 《江南墩存研究》 [27]、陈元甫《浙江地区土墩墓分期试论》 [28]文所分的春秋晚期~战国早期同类
2、余杭宗贤 M1土 6件原始 [30],该墓出土的器中,束腰鼎、附耳鼎、甬钟等 器物与海盐山土坑出土的同
3、1989年绍兴县平水灶村东首土墩出土 2件原始瓷镇 [31],该墓出土的原始 盅似于海盐丰山村,兽面鼎则与余杭宗贤 M1所出相似。但墓出的镇与淮阴高庄墓
4、慈溪 M6出土了 4件泥质陶镇,该的年代一般认为当在春秋晚到战国
从上述几处出土的镇来看,其形为器体较高的大球形,部的弧面相对较为平 整, 到了中腹部基本上有一个突然内收的部分, 形成双肩的形状, 年代上也基本上为战国 期或晚。可见,原始瓷质和
这样, 我就可以判断另几没有伴出器物的原始镇年代了。 1990年绍兴 镇上村小山坡土坑墓内出土的 4件原始瓷镇, 其形状与该村的东首土墩墓所出最为相 象,年可能在战国早中期之时。1960绍城关镇西山出土的原始瓷镇,形态上与余 杭宗贤 M1所出相近,器体较高,年代当在国早期。绍兴市征集的 4件原始瓷镇,
三、族属及其起源
目前出土的这些镇,主要分布在浙东北部以绍兴为中心的杭州湾地区和广东西部地 ,其又以前者。在围之外,仅在随县曾侯乙墓和江苏南部的高庄墓有所发。 绍兴区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时为越国的中心地区, 一般为其族属即为百之的于越 [33]。广州西部地区,人认为古西瓯之地 [34]。蒋廷瑜进一步认为广宁铜鼓岗、肇庆松 山等遗址即为瓯族遗存 [35]。也有认为地先秦西汉时期的古代民族当为“苍” ,也为 越人一支 [36]。甚至还有人认为骆越有两,一支即为西瓯骆越(瓯骆) ,另一象郡 之骆越, 而上述之地属瓯骆 [37]。 之, 无论哪一说法, 都无法否认其作为一的属性。 淮阴高庄战国墓墓主原报告认为无法断定为楚人、 越人还是徐人, 王厚宇则认为当属越人 [38]。 从该墓出土器物来看,铜鼎、鉴、盉、盘等器物与吴越地区出土的同类器非常近,而 铜鼎、 盘和器盖和器身上所饰的云雷纹也常见于越地, 如苏州虎丘 [39]出土铜鼎的器盖 腹部饰与其完全相同。可见,该墓即使不是越人,也深受越文化的影响。至于随县 曾侯乙墓, 从其随葬品来看, 是为文化系统, 但其文化也受到边地区如吴越等地的影响。 而且, 在该地发现铜镇仅一, 可见, 这些器物也当是受越文化的响而产生的。 时, 该墓出土的铜镇,在形状与他处有较大区别,此,这种影响该不是输入性的,而应是 受越文化习俗影后在当地铸造的产品。 这样, 我们首先就确定了镇是原产于越化的, 为 其一种特征性器物。 然后, 我们分析一下为什在与各种地的镇相比较密集布的于 越腹地相去甚远的广东西部区也一定数量的发现,而这之间的地带迄今尚无所发现。 我们清楚地看到, 在于越地区发现的镇不仅种类繁多, 含有玉质、 质和原始瓷质及陶质 的各种形态,而且其年普遍较早,最早的目前发现为春秋晚,最晚的也在战国中期, 而尤以战国早和期之时现甚富。 在此之后, 该地再也不见镇的迹, 似乎是 在突然之间消失殆尽。 与此同时, 在相距数千里的广东西部的四高地园又发现了该类 器物,且一延续到秦汉之际。而且,该处发现的铜镇,较早时其形状与于越地区的同类 基本一致,而在稍的时候即在战国晚期以后,形态开发生变化,明显变扁矮,最后到 汉之际时又变成了方形。 再从出土的情况来分, 于越地区出土的该类器物有明确出土 情况的墓中多处为 4件, 而在广东西部地区早期时为 1或件, 到了晚期, 才有了较 完整的组合。 根据以上现分析, 我们认为, 镇原产地在浙江以绍兴为中心杭州湾地 区, 从其出土域看, 这类器物并没有普遍分布于时的越国境内, 应当是于越族中的 一支的特色器物, 越国强大的时候影响了苏南地区和湖北的个别地区。 到了战国中期以后, 据《记·越世家》载:“楚威王(七年, 333年)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疆, 取吴越故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王,或为君,滨于江南 海上,服朝于楚。”后世学者多认为此后于越的一些支族海南迁,分别在江、瓯江、闽 江一带建立东越、越、闽越等小国。法国人鄂卢梭则认为:“纪元前 333年,(楚)灭了 越国,拓地至于浙江(水名)。越人乃因此役以后,始往中国南海沿岸迁徙。”“这些南迁 的越,先在浙南部同建建立东越。” “其余的远徙到广东同广西的北部,他是立 了南越的那些部落。” “最远的到了广西南,东境,东京同安南北部,这是种 的西瓯或骆民。 ” [41]虽然蒙氏此说大加批判, 从考学角度来看, 于越人的一因楚越 战争而往西南迁至广东西部也是极有能的。 波在 《岭南地区东周青铜器分群研究》 一文 将两广地区东周时期青铜器为长方銎斧钺群和椭圆銎斧钺群两个大群, 并认为他们 “代 表着东周时期分布在岭南地区的两支不同的文。 ” 前者又可以分为 A 型短剑群、 长剑亚 群和合亚群三种, 认为其中长剑群若干青铜器原产地在吴越地区, 陶器也与越地 区所出的部分器关系密切, 最终得出 “该文化的源头在长江下游的吴地” 的结论。 [40]而广东部也正是长剑亚群和混合亚群的分区域。除铜镇外,四会高地园 M1:17釉陶缶 与浙江江山大溪滩乡大夫第 M:8原始瓷罐 [42]、虞凤凰山 M144:1的瓷瓿 [43]基本一致,高 园 M1:20硬陶钵与兴凰 M2:24小 [44]非常接, 该墓出土的碗和盏也常见于越国 地区。广宁铜鼓岗 M14出有长铜剑,为典型的吴越式铜剑,该墓土的 II 式
略短外, 形制则与吴越铜剑一致。 松岭的年代明显较其他组为晚, 此在器物形制与 合上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该墓的方铜和长铜剑应当也
这样,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我们似乎可以出这样的结论,镇是春战国时期越 人的特色器物。 其原产地当在浙江绍兴为中的杭州湾区, 是生活在越国腹地的越族的 一支在春秋晚期创造使, 并大量流行于战国早期的一种郁地方特色的器物。 更进一 步的说, 它们极有可能越国王族关系比较密切。 在越国强盛时期, 曾经影响到了周边地区。 越国败于楚后, 使用镇的人群将其带到了广东西部地, 这时期及稍晚时广东西部发现 镇应当是接从浙江带过来, 而不是当地的产品, 因此形态与后者基本致, 而且早 有铜的高园 M1与越国地区出土器物的相似程度也是最高的。但随着这些人群与当地 越人的融合, 这传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持。 因而, 该地发现的镇仅数量少而且成规 律, 墓中土的器物组合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而到了秦汉之时, 其形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 变, 这明他们已经是受到了用习俗的影响于本地铸造的产物了。 此后, 随着这些人群 完全入到当地越人去,这类器物也最终消失
参考文献
[1] 何纪生遗作.广东发几座东周墓葬(J).考,1985, (4) :360-364;广东省博物馆.广东宁铜鼓岗 战国墓(A).考古学集刊(C)一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2] 淮阴市博物馆.
[3]
浙江省文物古研究所.慈市彭东、东安土墓土墩石室墓(A).浙文物古究所学刊(C),科 学出版社,1993.185-199. 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海盐出土始乐器(J).文物,1985, (8) :66. 绍兴市文物理处.浙绍兴市发现的印纹硬陶器和原始青
[4] 沈作霖.绍兴出土秋战国文物(J).考,1979, (5) :479、480、458. 余杭
[5]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所等编著.印山陵(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编. 曾 侯乙墓(M).
[6] 孙华. 半球形
[7] 周燕儿.对绍兴土战国权形器的思
[8] 广东省博物馆等.广东肇庆北岭松山
[9] 同[7].
[10] 社会科学院考研究所编.曾侯
[11] 浙江省文物古研究所等编著.印山越王陵(M).北京:物出版
[12] 黄展岳.论两出土的先秦青铜
[13] 李龙章.湖南两
[14] 何纪生遗作.东发现的几座东周
[15]
广东省博物馆,徐恒.广东德庆
:18-22.
[16]朱凤翰.古代
[17] 广州市文物理委员会等.广汉墓(M).北京:文物出版
[18] 广东省博物馆.广东广鼓岗战国墓(A).考古集刊(C)第一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出
[19] 同[2].
[20] 朱凤翰.古
[21]王厚宇.试论淮阴庄战国墓的时代、国
[22] 社会科学院考研究所编.曾侯乙
[23]同[7].
[24] 皮道坚.
[25] 浙江省文物古研究所等编著.印山越王陵(M).北京:物出版
[26] 浙江省文物考古究所等.浙江海盐
[27] 杨楠.江南
[28] 陈元甫.江地区土墩墓试论(A).南京大学历史考古专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论文集(C).天: 津人民出
[29] 刘建国. 錞
试论 于的类型和分期(J).文物研总第 5辑.安徽:黄山书
[30] 余杭县文管会,沈祥.浙江余杭宗贤
[31] 周燕儿等.浙江县出土一批原始瓷(J).江西文物,1990, (1) :56、57. 周燕儿.对绍兴出土战 国权形器的思
[32] 浙江省文物古研究所.慈彭东、东安土墩墓和土墩石室(A).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C).北
[33] 何光岳.
[34] 张一民.西瓯骆考(A).百越民史论丛(C).南宁:广西人民
[35]蒋廷瑜.从考古发现探讨上的西瓯(A).越民史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221; [36] 明.秦汉前后岭南百越主要支系的分布及其族称(A).百
[37] 韩振华.汉西瓯骆越()之研究(A).百越民族
[39] 苏州博物馆考组.苏州虎丘东
[40] 转引自蒙文.越史丛考-越迁徙考(A).北京:人民出
[41] 刘波.岭南区东周青铜器研究(A).东方文明之韵-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广州:岭
[42] 江山县文管会,毛兆廷.浙江江
[43] 浙江省文物古研究所.浙
[44] 绍兴县文管.绍兴凤凰山
The Zhen of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in southeast China
Zheng Xiaolu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Frontier Archaeology, Changchun, Jilin Province. 130012
Abstract: Through the study of a kind of characterized implements named Zhen , which is distributed mainly over the area where the ancient Yue nationality resided, we revealed the law of its evolution and distribution. On this basis and with the related records in historical documents, we infer that in the medium and later period of Warring States, a branch of the Yue nationality had moved from the northeast of Zhejiang to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Keywords:Zhen ; Southeast China ;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 the Warring-states Period;
Ancient Yue nationality migrate
收稿日期:2003-10-27
作者简介:郑小炉(1977-),男(汉),江西玉山人,吉林大学疆考古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第11讲东南地区的自然特征
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