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儒家政治理想是什么
儒家政治理想是什么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治国平天下——铺平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 天下统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这既是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也是他们终身倡导,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张。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严格地说,只是一种管理社会的理想。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会,便是一个安定、和谐与统一的治平之世。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构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
先秦儒家这种从仁学的基点出发建构而成的美好社会的图景,到了秦汉之际,便自然地发展为“大同”理想。
“大同之世”显然是对原始社会的带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达了儒家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它抓住了“天下为公”这一公有制社会的本质特点,肯定了原始民主、平等和互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时,从社会现实出发,又肯定“大道既隐”,“天下为公”已被“天下为家”所代替。出现了财产私有,“货力为己”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教度,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官爵、财产世世代代相沿袭,形成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关系,于是,便有必要“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区分尊卑上下贵贱的礼义制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儒家把这种需要用礼义制度、道德规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称之为“小康”社会,并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孔孟所倡导的礼义之治的历史必然性,亦表达了儒家的较低一层次的社会理想。
然而,不仅“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个乌托邦,就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以仁义为法则来协调一切人与人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孔孟学说的遭遇就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
范文二:什么是理想课堂
什么是理想课堂, 什么是理想课堂, 这显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似乎每个人都有话说。比如笔者在网上搜到前些年在张家港市举 行过一场“理想课堂”专题交流,朱永新老师亲自参与讨论,数百位教育工作者参与其中,许多观点 让人受益匪浅,且让我们听听他们的说法(大意摘要): 薄俊生(常熟市实验小学校长):理想的课堂应该是生活化和选择化的课堂。 薛法根(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校长):理想的课堂应该是智慧的课堂。 蒋俊兴(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校长):理想的课堂应该是无拘无束的课堂。 高万祥(张家港高级中学校长):理想的课堂应该是人文的课堂。 …… 朱永新:理想课堂至少具有三要素 真实性、兴奋性、有效性。 理想课堂至少具有三要素:真实性 兴奋性、有效性。 理想课堂至少具有三要素 真实性、 …… 远到孔孟,近到杜威,再到我们现在的新课程、新教育,教育界对理想课堂(或理想教学)的探 讨,从来没有停止过,但至今仍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时代背景变迁、地域文化不同、学生基础高低、学科文理之 别、教师专长各异……如此众多的可变因素,使得每一节课都会有自己的个性,每一位教师都会有自 己的课堂理解与教学选择。为理想课堂寻找一个标准答案,也许注定了永远只能是一个“理想”。一 出戏是否理想,应该是观众说了算;一首歌是否理想,应该是听众说了算;一道菜是否理想,应该是 食客说了算。一堂课是否理想,不应仅听教育专家或教师本人的一厢情愿,我们应更多地关注最有评 价权的听众——学生的感受。 是的,教无定法,但若一定要为所有课堂定一个统一的理想,“学生喜欢”当然是不二选择。 “学生喜欢”——说来朴实做来难 学生喜欢”——说来朴实做来难 一堂课,让一个学生喜欢容易,让所有学生都喜欢很难。 一位教师,偶尔上一堂让学生喜欢的课容易,每堂课都让学生喜欢很难。 一所学校,有一位教师的课学生喜欢容易,让所有或大多数教师的课学生喜欢很难。 1
少数学生喜欢的课,不算“理想课堂”。那些不喜欢听课的后进生,往往才是课堂教学的难点所 在。照顾全面,让各层次学生均有所得,不仅考验教师的教学技术,还需要教师拥有不放弃每一个学 生的教育情怀。 偶尔一堂课学生喜欢,只要多讲几个小故事就可以了。要让每节课都生动传神,要让课堂后的学 生获得学业成功的喜悦,打造学生长期喜欢的理想课堂,则要求教师拥有内外兼修的功底、倾心从教 的毅力。 人性相通,没有人喜欢枯燥乏味的课堂,不管你的课堂理念如何高明、知识讲解如何高深。且看 一位学生的“大作”: “屈指算来,已经做了两个月的新生……以鄙人集两个月的功力分析,教师的水平大体可分为三 等,能让学生们个个挺直腰杆,随自己天南海北,上天入地,此乃上等;能抓住时机在学生半梦半醒, 眼睛半睁半闭,将睡未睡之际,突然炸雷似的一声吼:?别睡了~?此为中等;当然自己在讲台上讲 得唾沫横飞,学生在台下睡得,口水直淌,鼾声如雷,则为下等……” 一所学校,应该创造条件让教师教得轻松,但作为学校,更应该努力让学生学得愉快, 一所学校,应该创造条件让教师教得轻松,但作为学校,更应该努力让学生学得愉快,进而考得 理想。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因各种长期复杂的原因,仍墨守“一支粉笔一张嘴”机械讲授教学方式 理想 的“中下等”教师,在绝大多数地区和学校都拥有相当大的比例。对许多学校来说,促进教师教学魅 力的提升,其难度和意义都远大于教学理念培训和教学模式推广。 “学生喜欢”——小话题亦有大意义 学生喜欢”——小话题亦有大意义 “理想课堂”不等于“有趣课堂”,但“无趣课堂”一定不是“理想课堂”,甚至不是合格课堂。 理想课堂”不等于“有趣课堂” 无趣课堂”一定不是“理想课堂” 甚至不是合格课堂。 枯燥乏味的课堂,往往只能依靠教师威信和动机教育保证听课效率,这违背了孩子的身心规律,必然 导致较高的教育失败率。 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这样两条典型“路线” 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这样两条典型“路线”: 1、喜欢听某老师的课?喜欢这个老师?喜欢这个学科?这个学科考出好成绩?老师表扬、找到自 信?喜欢学习?所有学科都有进步?喜欢学校?热爱社会?积极人生…… 2、 不喜欢听某老师的课?不喜欢这个老师?不喜欢这个学科?这个学科成绩下降?老师批评、形 成逆反?不喜欢学习?学习总成绩下降?学业失败?不喜欢学校?对抗社会?消极人生…… “学生喜欢”是一切课堂教学研究的前提。现代孩子的成长主要在学校,学校教育阵地主要是课 学生喜欢”是一切课堂教学研究的前提 堂,听课已经是学生生命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中的绝大多数问题,都可以在课堂中找到答案。而 在课堂这个源头中,学生是否喜欢听课、能否坚持听完课听好课,是一切课堂问题的基础,其他所有 的课堂教学研究,只有在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才有意义。 2
“学生喜欢”也是一切课堂教学研究的归宿。一位教师,要想上得一门好课,一门让所有学生一 学生喜欢”也是一切课堂教学研究的归宿 直喜欢的好课,他的课堂必须兼具学识智慧、生活情趣、自由互动、充沛激情、真诚赏识、丰富高效 等教学魅力。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不可能对所有学科的课堂提出高明的指导性意见,但只要抓住“让 学生喜欢”这个牛鼻子,其他一切的课堂教学提升都会顺水而来。 “学生喜欢”让教师具有更明确的努力方向。不同教师的教学特长不一样,有的长于语言,有的 学生喜欢”让教师具有更明确的努力方向。 长于设计,有的长于互动,有的长于引导,有的长于激情,有的长于唯美,有的长于风趣……在不违 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情况下,应该允许教师保持并发展个性。学校管理的经验表明,过于具体过于 统一的教学理念或教学模式,可以让教师在公开课时走秀,在课堂形式上附会,但在应考压力下的日 常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会不由自主的选择回到他们自认为效率最高、 驾轻就熟的老路。 而“学生喜欢” 这个原则,则既可登大雅之堂,又可入日常课堂,既与先进教学理念不相矛盾,又与应考教学相得益 彰。行政教学管理中,往往只有“学生喜欢”这样的评价标准,才能让所有学科的教师心服口服。 “学生喜欢”——模糊要求亦有具体经验 学生喜欢”——模糊要求亦有具体经验 任何教师都想让自己的课堂魅力四射。看着学生发光的小眼、发红的小脸,是上课教师最大的享 受。不可否认,许多无趣课堂的背后是教师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学生喜欢的课堂应该是一场“多幕剧” 学生喜欢的课堂应该是一场“多幕剧”。诗歌韵律,平平仄仄才能扣人心弦;剧本故事,跌宕起 伏方可引人入胜。上课如演出,变幻多姿也应是课堂本色。 要设计多维多变的教学方法。人的注意有时象青蛙的眼睛,只对变化的事物感兴趣。教学方法多 要设计多维多变的教学方法 样化的实质就是调动学生更多的感官注意,讲授、朗读、实验、对话、演示、表演、游戏、录象、欣 赏、练习等教学手法的不断切换,可以使学生口、耳、眼、手等肢体感官得以全面参与并交替休息, 取得听课效率的最大化。 要设计完整丰富的课堂结构。课堂如文章,也讲究“凤头、猪肚、豹尾”;课堂如故事,也应有 要设计完整丰富的课堂结构 新奇迷人的开局,波澜壮阔的高潮,点睛传神的收尾。从心理学上讲,就是要给学生一个渐入佳境的 过程。 要设计流畅自然的环节转换。教学场景切换、教学方法变换、教学媒体转换是否自然协调,将极 要设计流畅自然的环节转换 大的影响课堂情境的生成,进而影响课堂的整体效果。环节转换最忌突兀,应注意知识上承上启下, 环节
范文三:理想是什么
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也比喻对某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出自茅盾 《开荒》:“如今,怀抱着崇高理想的人们,正在改造这黄土高原。”
理想是美好愿望或抱负或宏伟的目标或指好的状态。恒常、实质、永恒的外观或现象特质,为深植于完美理念或典型中的审美特质。其极致衍申自柏拉图的“理型论”,其理论认为完美的概念只能在现实生活中以不完美的镜像展现。
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既追求眼前的生产生活目标,渴望满足眼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又憧憬未来的生产生活目标,期盼满足未来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对现状永不满足、对未来不懈追求,是理想形成的动力源泉。在一定的意义上讲,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成功学名词:理想是对事物的合理想象或希望(是符合道理的,跟空想、幻想不同,可实现的)
宗教学名词:
理想:是美好愿望或抱负或宏伟的目标或指好的状态。恒常、实质、永恒的外观或现象特质,为深植于完美理念或典型中的审美特质。其极致延伸自柏拉图的“理型论”,其理论认为完美的概念只能在现实生活中以不完美的镜像展现。此种完美是特定时期、形式与脉络下艺术家努力追求的理想。在古典艺术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十七与十八世纪欧洲学术圈中,这是一种特别显著的概念。是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望,是力量的源泉,是前进的动力,是活着的希望。
关于理想的励志名言
★志须预定自远到,世事岂得终无成?——(明) 徐谦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俄国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
★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 ——(中国近代著名诗人)郭小川
★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俄国) 屠格涅夫
关于理想的励志名言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美国)爱因
斯坦
★哀莫大于心死,愁莫大于无志。——(战国) 庄子
★垂头自惜千金骨, 伏枥仍存万里心. —— (元) 郝经
★生活不能没有理想。应当有健康的理想,发自内心的理想,来自本国人民的理想。
★落叶——树叶撒下的泪滴,既已落下,何须再弯腰拾起;与其肩负苦涩的回忆,不如走向明天,淋浴春雨
★面歧路者有行迷之虑, 仰高山者有飞天之志。—— (西晋) 付玄
★在理想的最美好的世界中,一切都是为美好的目的而设的。
★正如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 (英国诗人)雪莱
★人们似乎每天在接受命运的安排,实际上人们每天在安排着自己的命运。
★你在希望中享受到的乐趣,比将来实际享受的乐趣要大得多。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 曹操
★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前苏联)列宁 ★只要一个人还有所追求,他就没有老。直到后悔取代了梦想,他才算老。——(美国演员)巴里穆尔
★青年人啊,热爱理想吧,崇敬理想吧。理想是上帝的语言。高于一切国家和全人类的,是精神的王国,是灵魂的故乡。——(意大利政治家)马志尼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 爱因斯坦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曹操
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 曹植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王勃
★首先不要浮躁,你不要觉得我要去融多少资?赚多少大钱等等。你要有简单、淳朴的理想,往往这个理想会成为你一生、半生贡献的事业。你一开始什么都没有,既没有技术也没有人脉的情况下,要做很大的事情成功的概率会很低,你总想着要赚钱、盈利、融资,你不断的失望、落差,会打击创业的积极性。 —— (康盛世纪CEO ) 戴志康
★鲲鹏自有天池蓄,谁谓太狂须束缚?——(宋)陆游
★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宋)司马光
★那怕是一个最英勇的人,一经夺去了他珍贵的理想,都会落到一个境界里去,这是生活空虚的结果。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只好停止前进了。生活既然没有目的,精力也就枯竭了。——(法国作家)雨果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孔丘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 陶明
★理想犹如天上的星星,我们犹如水手,虽不能到达天上,但是我们的航程可凭它指引。——(美国政治家)舒尔茨
相信理想,所以执着。
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整体的精神(信仰)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在我们确定我们的理想之前,在我们的理想破灭之后,我们都有必要读下面的文字(摘录自《重大人生启示录》),这些文字能给我们对于理想一个定位,而不会被欲望所控而产生痛苦。
1、我们生活在比较之中,有黑暗才有光明,有恨才有爱,有坏才有好,有他人和他人所做的事我们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在做什么。一切都在比较中才能存在,没有丑便没有美,没有失去便没有得到。同样,我们总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2、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生命没有终极意义。——不要轻易去否定。我们需要在最沉痛的世界观里重新审视当下总让我们痛苦的欲望。
人所执迷的欲望是如此虚妄、空洞、无聊,但我们却并不容易不去执迷它。人诞生在这个世界是被迫的,生来就有的俗世的道德与竞争意识注定了我们的不自由。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需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
3、我们只需要一个我真爱的人和真爱我的人,在一起,我们的人生便圆满了。
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不是名利,不是富足的生活,而是得到真爱。有一个人爱上你的所有,你的苦难与欢愉,眼泪和微笑,每一寸肌肤,身上每一处洁净或肮脏的部分。真爱是最伟大的财富,也是唯一货真价实的财富。如果在你活了一回,未曾拥有过一个人对你的真爱,这是多么遗憾的人生啊!
4、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
有一个年轻人在森林里的伐木场工作,却在都市里租下房子居住,每天奔波于两地,他说他喜欢灯红酒绿、物欲横流的都市生活,那让他觉得生命的激情和炽热,他的理想是做一名上流社会的人。金钱和名色的欲望已经让他疯狂了。我告诉他:你所想象的事物被你蒙上了神秘的光环,实际等你拥有它的时候,它会和你此刻握在手中的杯子一样朴实。而他不能听从我的建议。他深陷入欲望中,由此偏执,不能自拔。
欲望的事物是一个发光体,充满神秘和迷惑性,这是人们痛苦的根源。
5、生命的长度无需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美与快乐的需要而去确定。
人具有死亡的权利。我们应当主张快乐人生,就是但凡在你活着的每一时刻你都是安宁与快乐的,如果你受到了生命中的重创,你评估这种创伤是难以挽回的,你可以自由地选择死亡。死亡并不是邪恶的、可怕的,它是自由的象征,没有什么比它更为高尚,更为美丽。
如果这个世界接受“死亡权力”,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活着会显得轻松愉快、安详。它将击垮一切陈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个人也都因此真正平等!
生命如艺术品一样,不论其长短,都在生命的过程中彰显着属于他的奇妙意义。我的这段生命也许只是为了一段旅程,也许只是为了一段风景,也许只是为了一段爱情,这正是生命的伟大意义之所在。
如何这样,我们会发现,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处处充满了生机、美和喜悦。
6、最困扰我们的欲望,其一是爱情,其二是爱情中的性。而当我们所渴望的事物真的变成现实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来它并非那么华丽,有时还让我们觉得充满了极强的欺骗性。 ——所有真实的都是朴素无华的。所有激情的渴望和热爱如果能给我们带来快乐,那我们可以去抱有那份欲望。如果它给我们带来了痛苦,我们一定要警觉它的虚幻性!
7、所有人的人生都是极度平凡的,你所看见的那些你未得到、你渴望得到的所谓的幸福,也极度平凡,不要被自己的欲望(想象)所欺骗。
范文四:理想是什么
理想是什么
作者:朱光琛
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也比喻对某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满足眼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又憧憬未来的生活目标,期盼满足更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对现状永不满足、对未来不懈追求,是理想形成的动力和源泉。
人,要有理想,才能有前进的动力,如果没有梦想,那么你的人生就没有方向。梦想,是人生前行的指路灯;梦想,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梦想,是成功后的满足。一辈子,总要为自己的梦想拼搏一次。把梦想亮出来,不要封存梦想,朝着你喜欢的方向前进,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理想到底有什么用处呢?它不可食用、不可御寒,不能帮我们找一个优厚的工作,领一份体面的薪水,甚至一些有理想的人,在生活中会比没有理想的人感受到更多的困境和压力。但是理想就像花的香、月的光,没有香的花固然还是一朵花,没有光的月也还是一个星球,但是却失去了他们最初的韵味。同样,没有理想的人,也只不过是直立行走的动物,没有理想的生活,只能是鲁迅先生所谓的“苟活”,人生也就失去了它的趣味和意义。
对个人来讲,理想信念为人提供了生活的方向、动力和希望,使人产生了主动的、积极的、支撑自己不断前进的力量。在现实社会中,大多数人可能都已经将被动生活变成了生活的一种行为无意识,很多人像牛一个被各种各样的事情牵着鼻子走,每天沉浸于冗长的电视剧抑或是互联网上的花边新闻中,湮没于日常的吃喝玩乐、闲谈杂聊之中,沉湎于琐碎的、具体的日常事务中无法自拔,以至于我们忘记了自己是谁,我们的路在何方,我们生命的价值在哪里。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就讲道:“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之所以如此,就在于没有确立远大的理想,没有坚守内心的信念,因此生活在无所事事、茫然无序之中,得过且过,浑浑噩噩、一事无成。人生有限,如何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呢?最根本的一点,就在于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有了值得去奋斗、去坚守的理想信念,我们才能积极主动地面对生活,才能调动自己的一切情感,挖掘自己的一切潜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
没有了理想,是可怕的,这个后果的严重性,也许不是数年之内可以看到的,但是久而久之,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就会庸俗、堕落、失去上进之心,失去自我提升和改造的能力,也就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来越远。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我们每一个人,如果想获得自我提升,就需要有对未知探索的精神,有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真善美的追求,这是一
个长期而且艰难的过程,只有以理想为指引,以信念为支柱,我们才能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理想和信念决定了人的生活状态,没有理想信念的人,难以拒绝庸俗与堕落;没有理想的国家和民族,难以焕发出希望之光。没有了理想,人类社会也就只剩下物质生活了,没有对精神的追求,没有了对知识的敬畏,就失去了原本的高贵。而当人失去了理想光芒照耀、失去思考能力之后,人也就难以称之为人了。
孔子对没有理想信念的读书人尤其是年轻人,曾经有所定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那样,怎样才算是“及义”呢?孔子的意思,不外乎是谈学问、谈理想。然而在现在这样一个时代,人们聚在一起谈时尚、谈异性、谈交际、谈房产股票、谈香车豪宅。这一切主体,应该都在“言不及义”的范畴中,谈学问已经少之又少,而谈理想的人几乎已然没有了。如果有人谈论理想信念,就会被看作不合时宜、不识时务。
弗洛姆有一句名言:“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最主要的目标之一乃是为了让自己诞生。”人生应该有更多精神层面的追求,人生的意义在于实现自己的价值,使自己的生命更充实而丰盈。人的生命是神圣的、庄严的。莎士比亚在他不朽的《哈姆雷特》中就借王子之口对人类进行了不遗余力的赞颂:“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
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之灵长!”而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在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之外,需在一片精神的园地,才能使生命之树常青。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云:“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年轻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所在,如果年轻人没有了精神追求,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讲,则是一件非常危险、非常可怕的事情。
梦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梦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梦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梦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因为有了梦想,我们才能拥有奋斗的目标,而这些目标凝结成希望的萌芽,在汗水与泪水浇灌下,绽放成功之花。
范文五:理想是什么
理想
理想就像一轮发射出炽热光和热的太阳,给予冬天寒风中的人们以生存下去的希望和勇气;它又像黑夜中的北斗星,给予迷了路的孩子以前进的方向和信心。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没有理想的人生是没有色彩的,没有活力的,甚至说是没有意义的。理想给人们以奋斗的动力,奔跑的方向和活着的意义,失去了它,便如一具行尸走肉漫无目的的行走在茫无边际的荒漠中。
每个人都应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理想犹如跳蚤实验中的玻璃板,你定多高,你就能跳多高。低俗的理想激发不了斗志,焕发不出激情,而且容易抹杀我们的潜力,消磨我们的人生,危害无穷。远大的理想才能真正如一条快鞭不断鞭策我们向前赶,才能赋予我们的人生多姿多彩的乐趣。
有了理想,还要积极勤奋的付诸实践,在不断的行动中锻炼将理想变为现实的激情,能力。不能光喊不动,也不能在行动中不断降低标准,坚定一个信念,然后矢志不渝的往前走,无论有多大困难,也绝不放弃,靠勤奋,靠方法,靠坚持,定要登顶理想的高峰。那一刻,我相信,这一生,便没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