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出自诸葛亮?《师表》;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
妄自菲薄:出自诸葛亮?《出师表》;指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
作奸犯科:出自诸葛亮?《出师表》;指为非作歹?,触犯法
危急存亡:出自诸葛亮?《师表》;指关系到生?存灭亡的紧?急关
临危授命:出自诸葛亮?《出师表》;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计日可待:出自诸葛亮?《表》;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
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自欧阳?《醉翁亭记》;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
水落石出:出自欧阳修?《亭记》;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暴?露出
山肴野蔌: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指山中的野?味和野
峰回路转:出自欧阳修?《翁亭记》;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
觥筹交错:出自欧阳修?《醉》;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
舍生取义:出自《鱼我所欲也?》;舍弃生命为?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
思贤若渴:出自陈寿《隆对》;比喻迫切地?想延揽有才?德的
心旷神怡: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
气象万千:出自范仲淹?《岳阳记》;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变化。 通和:政令推行顺?畅,人民结;形容国泰民?安的景象。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
百废具兴:许多被废置?的事业又都?兴办起来。《岳》:“越明年,通人和,百废具。”现在规范词?形写作“百废俱
黔驴技穷:出自柳宗元?《驴》;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用完
一鼓作气:出自《曹刿论战》;
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源于《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
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
比肩继踵:出自《晏子春秋》;肩挨着肩,脚跟着脚;形容人很多?,很拥
不蔓不枝:出自周敦颐?《爱莲说》;不,也不分枝;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
刮目相看:出自司马光?《孙权》;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
朝发夕至:出自郦道元?《三峡》;
世外桃: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活安的?理想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美?好界。 1. 明察秋毫:为眼睛?亮得能看?楚秋天鸟兽?身上新生的?细毛。形容目光敏?锐,观察入微。沈《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秋毫……”源于《子?梁惠王上》:“明
2. 怡然自得:形容喜悦而?
3. 庞然大物:指形体大而?重的东西?,也指貌似强?大而则虚?弱东。《童趣》:“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于唐?宗元《三戒?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
4. 温故知新: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识;也重历?史经验,更好地认?现在。源于《 < 语=""> 十则》:“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5. 见贤思齐:看见品德好?的人就想和?他一样,形有学?向上之心。源于《 < 论语=""> 则》:“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6.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行正确?。于《 < 论语=""> 十则》:“三人行,有我
7. 任重道远:担子沉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长奋?斗。源于《 < 论语=""> 十
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不需要?或不愿意接?受的,不施加给?人。源《 < 论语=""> 十》:“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
9. 历历在目:一个一个清?清楚楚地出?现在。松龄《山市》:“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
10. 塞翁失马:比喻坏事也?可
11. 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不易看清真?。源《木兰诗》:“兔脚扑朔?,雌兔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
12. 吴下阿蒙:比喻学识浅?陋的人。《孙权劝学》(选马光?《资治通》):“卿今者才略?,复吴下阿?蒙~”源于《三国志?吴
14. 夸父追日:比喻决心很?大或
15. 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干扰的理?所或与世?隔绝的幻想?世
16.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幽暗顿时变?得宽敞明亮?,形容(经别的?指点或自己?的思考)突然明白和?领悟。源于《桃花源》:“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
17. 怡然自乐:安适、愉快而
18. 无人问津:无人过问,受到冷落。源于《桃记》:“(刘骥)闻之,欣然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
19. 不蔓不枝:原指莲茎挺?,不蔓生,也不分枝;后比喻说话?或写文章?泥水,不节外生枝?。源于宋?周敦颐《爱莲说》:“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20. 山重水复:山峦重叠,流水环绕;形容风?。源于宋?陆《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
21. 柳暗花明: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机。源于《游山西村》:“山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
23. 悲欢离合:悲伤、欢乐、离别、团聚,泛指人生的?种经历、和受?。源于北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30. 鸿鹄之志:比喻远大的?志向。源《
31. 披坚执锐:身穿坚固的?铠甲,手执锐利的兵器;形容全武??装投入战斗?。源于《陈涉世家》:“将军被坚?
35.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符合道,就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正义一?定不支?。源于《得道多助 道寡》(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助?,失道者寡助?。寡助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3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愁祸患,使人奋斗而?得以生;安逸享,人沦而?导致死亡。源于《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选《孟
39.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不?畏,有坚忍的毅?力。源于《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
出自古诗古文的成语
出自古诗
【三顾茅庐】:出自诸葛亮《出师表》;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
【妄自菲薄】:出自诸葛亮《师表》;指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
【作奸犯科】:出自诸葛《出师表》;指为非作歹,触犯法
【临危授命】:出自诸葛《出师表》;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
【计日可待】:出自诸葛亮《表》;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
【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自欧阳《醉翁亭记》;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
【水落石出】:出自欧阳修《翁亭记》;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暴露出
【山肴野蔌】:出自欧阳《醉翁亭记》;指山中的野味和野
【峰回路转】:出自欧阳修《翁亭记》;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
【觥筹交错】:出自欧阳修《亭记》;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
【舍生取义】:出自《鱼我所》;舍弃生命为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
【求贤若渴】:出自陈寿《对》;比喻迫切地想延揽有才德的
【心旷神怡】:出自范仲淹《阳楼记》;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
【气象万千】:出自范仲淹《阳楼记》;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
【黔驴技穷】:出自柳宗元《之驴》;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用
【一鼓作气】:出自《曹刿论战》;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
【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
【不蔓不枝】:出自周敦颐《爱莲说》;延,也不分枝;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
【刮目相看】:出自司马光《孙权学》;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
【朝发夕至】:出自郦道元《三峡》;上出发晚上就能到达;形容路途不远或交通
【世外桃源】: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活乐的理想境界;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的地;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
【明察秋毫】:意为眼睛明亮得能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生的细毛。容目光敏,察微。沈复《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源于《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
【怡然自得】:形容喜悦而满
【庞然大物】:指形体大而笨重的东西,也指貌似强大而实则弱的东。《童》:"忽有庞然大,拔山倒树而来…"源唐?宗元《三戒?黔之驴》:"虎见之,庞然
【温故知新】: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指历史经验,更好认识现在。源于《论语十则》:"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见贤思齐】:看见品德好的人就想和他一样,容学向上之心。源于《论语十则》:"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于《论语十则》:"三人行,必有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任重道远】:担子沉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大,要长期奋斗。源于《论语十则》:"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需要或不愿意接受的,不要加给别人。于《论语十则》:"子贡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
塞翁失马:比喻坏事也可能变为好。
【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不易看清真相。《木兰诗》:"兔脚扑朔,雌兔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
【吴下阿蒙】:比喻学识浅陋的人。《孙权劝学》(选光《资治通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源于《三国志?
【刮目相看】:擦亮眼睛看待别人,指别人已经,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孙权学》:"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
【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干扰的理想与世隔绝的幻想世界。源于晋?陶渊明的《桃花源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小幽暗顿时变得宽敞明亮,也形容(经过别人指或己的思考)突然明和领悟。源于《桃花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怡然自乐】:安适、愉快而又
【无人问津】:无人过问,受到冷落。源于《桃》:"(刘子骥)闻之,欣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
【不蔓不枝】:原指莲茎挺直,不生,也不分枝;后比喻说话或写章不拖带,节外生枝。源于北宋?敦颐《爱莲说》:"中通直,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山重水复】:山峦重叠,流水环绕;形容风光。源于宋?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
【柳暗花明】:比喻在困境
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求领会主旨,不死抠字眼儿;现指只满于解大概,不作深入理。源于陶渊明《五柳先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
【悲欢离合】:悲伤、欢乐、离别、团聚,泛指人生的种种经历、遇感。源于北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政通人和】:政令推行顺畅,人民团结;形容国安景象。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
【百废具兴】:许多被废置的事业又都兴办起来。《记》:"越明,政通人和,百具兴。"现在规范词形写作"百废
【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岳阳楼》:"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醉翁之意不在酒】:指另有用意或别有用心。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山肴野蔌】:指野味和野菜。源于《亭记》:"…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
【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错起落(筹,喝酒时行令用的竹片),形容相聚的闹场面。源于《醉翁亭》:"宴酣之乐,非丝竹,射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
【鸿鹄之志】:比喻远大的志向。源于《
【披坚执锐】:身穿坚固的,手执锐利的兵器;形容全副武装
被",通"披"。 斗。源于《陈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
【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自己看不起自己。?《出师表》:"不宜妄自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作奸犯科】: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源《师表》:"若有作奸犯科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
【三顾茅庐】:比喻诚心诚意再三邀请。源《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符合道义,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反正一定得不支持。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愁祸患,使人奋斗而得以生存;逸享乐,使沉而导致死亡。源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孟?告子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
【舍生取义】:为了维护正义而牺牲生命。源于《鱼我所欲也》(选《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亦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一鼓作气】:本指作战时擂第一通鼓,士气就振作起来了;现在形做时鼓足干劲,趁势次做完。源于《曹刿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不
自《列子?汤问》)。
出自古文,古诗的成语
出自 古
1. 明察秋毫:意为眼睛明亮得能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生的细毛。形容目光锐,观入微。沈复《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毫……”源于《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
2. 怡然自得:形容喜悦而的样子。《童趣》:“神游其中,怡然自
3. 庞然大物:指形体大而笨重的东西,也指貌似强大而实则弱的东。《童》:“忽有庞然大,拔山倒树而来……”于唐·宗元《三戒·黔之驴》:“虎见之,庞然
4. 温故知新: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也指历经验,更好地认现在。源于《 < 论语=""> 十则》:“温故而知新,可以
5. 见贤思齐:看见品德好的人就想和他一样,形容学上之心。源于《 < 论语=""> 十则》:“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
6.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 < 论语=""> 十则》:“三人行,必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7. 任重道远:担子沉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长期奋斗。源于《 < 论语=""> 十则》:“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
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需要或不愿意接受的,不要施加别人。于《 < 论语=""> 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终身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
9. 历历在目:一个一个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龄《山市》:“中有楼若者,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
10. 塞翁失马:比喻坏事也可能事。源于《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人间
11. 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不易看清真。于《木兰诗》:“雄兔脚扑朔,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
12. 吴下阿蒙:比喻学识浅陋的人。《孙权劝学》(自马光《资治通》):“卿今者
13. 刮目相看:擦亮眼睛看待别人,指别人已,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孙劝学》:“士别三日,即更刮目
14. 夸父追日:比喻决心很大或力。源于《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
15. 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干扰的理或与世隔绝的幻想世界。源于晋·陶渊明的《桃花
16.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小幽暗顿时变得宽敞明亮,也容(经别的点或自己的思考)然明白和领悟。源于《花源》:“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17. 怡然自乐:安适、愉快而得意。《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
18. 无人问津:无人过问,受到冷落。源于《桃记》:“(刘子骥)闻之,欣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
19. 不蔓不枝:原指莲茎挺直,不蔓生,也不分枝;后比喻说话写文章不泥水,不节外生枝。源于北·周敦颐《爱莲说》:“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
20. 山重水复:山峦重叠,流水环绕;形容光。源于宋·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
21. 柳暗花明: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源于《游山西村》:“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
22.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求领会主旨,不死抠字眼儿;多指只足解个大概,不作深入解。源于陶渊明《五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
23. 悲欢离合:悲伤、欢乐、离别、团聚,泛指人生的种种经历、遇感受。源于北宋·轼《水调歌头·明月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
24. 政通人和:政令推行顺畅,人民团结;形容安的景象。北·范仲淹《岳阳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
25. 百废具兴:许多被废置的事业又都兴办起来。《楼记》:“越年,政通人和,废具兴。”现在规范词形写作“百
26. 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岳楼》:“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
27. 醉翁之意不在酒:指另有用意或别有用。于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
28. 山肴野蔌:指野味和野菜。源《翁亭记》:“……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
29. 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起落(筹,喝酒时行令用的竹),形容聚酒热闹场面。源于《醉亭记》:“宴酣之乐,非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30. 鸿鹄之志:比喻远大的志向。源《涉世家》:“陈涉太息曰:?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31. 披坚执锐:身穿坚固的铠甲,手执锐利的兵器;形容副装入战斗。源于《涉世家》:“将军被坚锐,伐无道,诛暴秦……”“被”,
32. 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自己看不起自。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
33. 作奸犯科: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源《出师表》:“若有作奸犯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
34. 三顾茅庐:比喻诚心诚意再三邀请。《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
35.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符合道义,就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反义一定得到持。源于《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
3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愁祸患,使人奋斗而得以生存;安逸享,人沦而导致死亡。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选自《子·告子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
37. 舍生取义:为了维护正义而牺牲生命。源于《鱼我所欲也》(选《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
38. 一鼓作气:本指作战时擂第一通鼓,士气就振作起了;现多做事时鼓足干劲,趁一次做完。源于《曹
39.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不畏艰险,忍的毅力。源于《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
40. 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作。源于《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
41;三顾茅庐:出自诸葛亮《出师》;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42;妄菲:自诸葛亮《出师表》;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43;作奸犯科:出自诸葛亮《出师表》;指为非作
44;危急存亡:出自诸葛亮《出师表》;指关系到生灭紧急关头。 45;临危授命:自诸葛亮《出师表》;指在危难之际
46;计日可待:出自诸葛亮《出师表》;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 47;水石: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暴露来。 48;山肴野蔌:出自欧修《醉翁亭记》;指山中
49;峰回路转:出自欧阳《醉翁亭记》;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
50;觥交错: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的热闹场景。 51;舍生取:出自《鱼我所欲也》;舍生命为正义,指正义而牲生命。 52;思贤若渴:出陈寿《隆中对》;比喻迫切地想延揽有才德的人。 53;心旷神: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54;出自范仲《岳阳楼记》;形容景
55;黔驴技穷:出自柳宗元《黔之驴》;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了。 56;一作气:出自《曹刿论》;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
57;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
58;比肩继踵:出自《晏子春》;肩挨着肩,脚跟着脚;形容人很多,很
59;不蔓不枝:出自周敦颐《爱莲说》;蔓延,也不分枝;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
60;刮目相看:出自司马光《孙劝学》;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
61;朝发夕至:出自郦道元《三》;早上出发晚上就能到达;形容路途不远或交
62;世外桃源:出自陶渊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指种空想的脱离现斗争的美好世界。明《桃花记》;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
来自古诗的成语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悲欢离合
2;老骥伏枥,志在千
3;去年今日此门
4;身无彩凤双飞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柳暗花明
6;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青梅竹马
7;我劝天公重抖
8;怒发冲冠,凭
9;乘风破浪会有时, 直
10;春风得意马蹄疾,
11;无穷无尽是离愁, 天涯
12;等闲识得东风面,
13;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柔情似水《鹊桥仙》秦观
14;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
15;无可奈何花落去,
16;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黄沙始到金——千淘万漉《浪淘沙》
17;物是人非事事休, 语泪先流——物是人非《武陵春》
出自《论语》的成语大全
兰之
不采
今天
我行
雪霜
子如
荠麦
君子
http://xwh9966.blog.163.com/blog/static/12186105420101624814762/
《学而篇第一》 1-1、【学时习之】——学过的内容要
1-2、【不亦乐乎】——不是很高兴的吗?《论语·学而》(1·1):“有朋自
1-3、【犯上作乱】——犯: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
1-4、【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
1-5、【一日三省】——每多次地自我反省。《论语·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
1-6、【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论语·学》(1·4):“曾子曰:'吾日三
1-7、【入孝出悌】【入孝出弟】——指回家要孝顺父,出外要敬爱兄长。《论语·学而》(1·6):“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汉·桓宽《铁论·授时》:“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
1-8、【行有余力】——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力和时间。《论语·
1-9、【贤贤易色】——多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论语·学而》(1·7):“贤贤易色,事父母
1-10、【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用。《论语·学而》(1·7):“
1-11、【慎终追远】——终:人死;远: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
1-12、【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缺乏争性。《论语·学而》(1·10):“夫
1-13、【小大由之】——指途可大可小。《论语·学而》(1·12):“礼之用,和贵。先王之道,斯
1-14、【敏于事慎于言】——:奋勉,慎:小心。办事勤勉,
1-15、【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论语·学而》(1·15):“子贡曰:'贫而无,而无骄,何如?’子曰:'也,未
1-16、【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还求更好。《论语·学而》(1·15):“《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谓与?”宋·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者,既琢之
1-17、【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论语·而》(1·15):“赐也,始与言《
《为政篇第二》
2-1、【众星拱北】——拱:环绕,拱卫;:指北极星。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论·为政》(2·1):“为以德,譬
2-2、【北辰星拱】——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家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拥的人。《论语·为政》(2·1):“为致以
2-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论语·为政》(2·2):“《诗》三百,一
2-4、【三十而立】——指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2-5、【而立之年】——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论语·》(2·4):“吾十有五而志于,三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天命,六
2-6、【不惑之年】——不惑:遇到事情能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论语·》(2·4):“吾十有五而志于,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天命,
2-7、【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运年龄。指50岁。《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而,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六十
2-8、【耳顺之年】——六十岁时听别人言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论·政》(2·4):“吾十有五而志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
2-9、【从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想怎样便怎样。《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而,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六十
2-10、【犬马之养】——供父母的谦辞。《论语·为政》(2·7):“今之孝者,是能养。至于犬马,
2-11、【因材施教】——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情况进行同的教育。《论语·》“子游问孝”(2·7)、“子夏孝”(2·8)。熹集引宋程颐:“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
2-12、【温故知新】——温:温习;: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现。《论语·为政》(2·11):“
2-13、【君子不器】——君子不应该成为像器皿一
2-14、【周而不比】——周:亲、调合;比:勾结。关系密切,但。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
2-1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学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论语·为》(2·15):“'子曰:“学而
2-16、【异端邪说】——指和正统思想不同的有学说。《论语·为
2-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不知】——懂就是懂,不懂不懂。《论语·为政》(2·17):“知之为
2-18、【多闻阙疑】——闻:听;阙疑:疑问的地方要保留。虽然见多识广,有不处,还应存有疑问。指谦虚谨慎的学度。《论语·为政》(2·18):“多
2-19、【言寡尤,行寡】——指说话做事很少犯
2-20、【举直措枉】——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错:废,罢黜;直:,比喻正直的人。选用贤者,罢黜奸邪。《语·为政》(2·19):“举错诸枉,
2-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不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用
2-22、【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就勇去做。《论语·为
《八佾篇第三》
3-1、【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可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论·佾》(3·1):“孔子谓季,八佾舞
3-2、【杞宋无征】——指资料足,不能证明。《论语·八佾》(3·9):“夏礼吾能言之,
3-3、【了如指掌】【了若指掌】【如指诸掌】——了:白;指掌:指着手掌。形容对事物了得非常清楚,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论语·八佾》(3·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
3-4、【告(gù)朔饩(xì)羊】——原指鲁国自文公起不亲到祖庙告祭,一只羊应付一下。后比喻照例应,
3-5、【爱礼存羊】——由于爱惜古礼,不忍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所需要的祭羊。比喻为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论语·八佾》(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
3-6、【乐而不淫】——快而不过分。指表现的情感
3-7、【哀而不伤】——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头也
3-8、【成事不说】——说:解说。原指事情已成,不要在解说;后已过,不要再解说。《论·佾》(3·21):“
3-9、【既往不咎】【不咎既往】——咎:责怪。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论语·八佾》(3·21):“成事
3-10、【尽美尽善】——尽:极。极其完,极其美好。形容事物完无缺。同“尽善”。《论语·八佾》(3·25):“子《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
《里仁篇第四》
4-1、【里仁为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的。《论语·里仁》(4·1):“里仁为
4-2、【造次颠沛】——流失所,生活困顿。《论语·仁》(4·5):“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4-3、【观过知仁】——察看一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的为人。《论语·里仁》(4·7):“人之过也,
4-4、【朝闻夕死】——早晨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4-5、【恶衣恶食】——恶: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论语·里仁》(4·9 ):“士之于道,而耻
4-6、【无适无莫】——适:厚;莫:薄。待人处事不分厚薄,没
4-7、【一以贯之】——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论
4-8、【见贤思齐】——贤:德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的人就想赶上他。《论语·》(4·17):“见
4-9、【游必有方】——是出游,必须要告知去。《论语·里仁》(4·19):“父母
4-10、【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一方面高兴,一方面又害。《论语·里仁》(4·21):“父母之年,不可不
4-11、【讷言敏行】——讷:说话谨慎;敏:敏捷。指谨慎,办事敏捷。《论·
《公冶长篇第五》
5-1、【瑚琏之器】——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贵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比喻人特别才
5-2、【闻一知二】——听到一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论语·公冶长》(5·9):“赐也何敢望回?回也
5-3、【闻一知十】——听到一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论语·公冶长》(5·9):“赐也何敢望回?回也
5-4、【朽木不彫】【朽木难雕】【朽木不可雕】——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可造就或事物局败坏而不可救药。《论语·公冶长》(5·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可雕也,
5-5、【朽木粪土】【朽木粪墙】——朽木:木头;粪土:脏土臭泥。比喻不堪造就、对社用处的人。《论语·公冶长》(5·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雕也,粪
5-6、【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论,还要看实际行动。《论·
5-7、【敏而好学】——敏:聪;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学。《论语·公冶长》(5·15):“敏而好学,不
5-8、【不耻下问】——乐于向学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
5-9、【善与人交】——于与别人交朋友。《论语·冶长》(5·17):“子曰:'晏平仲
5-10、【三思而行】【三思而行】——三:再三,表示多次。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5-11、【愚不可及】——愚:傻,笨,:比得上。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极其。《论语·公冶长》(5·21):“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则愚。
5-12、【斐然成章】——斐、:文采。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看。《论语·公冶长》(5·22):“吾党之小子狂
5-13、【不念旧恶】——:记在心上。不计较过去的。《论语·公冶长》(5·23):“伯夷、
5-14、【安老怀少】——安:安;怀:关怀。尊重老人,使其安逸;年轻人,使其信服。《论语·公长》(5·26):“
5-15、【计过自讼】——讨自己的过错而内心自责。《论语·公冶长》(5·27):“已矣乎,吾
《雍也篇第六》
6-1、【行不贰过】——指犯过的错误不再犯。《语·雍也》(6·3):“有颜回者好
6-2、【迁怒于人】——受甲的气向发泄或自己不如意时拿别人出气。《·雍也》(6·3):“有颜者
6-3、【肥马轻裘】【乘肥衣轻】——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衣。形容生活奢侈豪华。《论
6-4、【周急继乏】【周急济贫】【周贫济老】——周:接济。继:帮。救济帮助有急难和贫乏的人。《
6-5、【犁生骍角】——指杂色牛生纯赤色、角周正的小牛。比喻劣父生明的儿女。《论语·雍也》(6·6):“子谓仲,曰:'犁牛之子骍,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邢昺疏:“杂文曰犁。骍,纯色也。者,角周也。舍,弃也。诸,之也。仲弓父贱人而不善,故孔子谓仲弓,……言仲弓父不善,不害于子之美
6-6、【一箪一瓢】——一箪食物,一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论语·雍也》(6·11):“一食,一飘饮,在陋巷,人堪其扰,
6-7、【箪食瓢饮】——一箪食物,一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论语·雍也》(6·11):“一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其扰,
6-8、【陋巷箪瓢】——陋:简陋,窄小;箪:古盛饭用的圆形竹器。住在陋巷里,用箪吃饭,水。形容生活极为穷苦。《论语·雍也》(6·11):“一箪食,一飘饮,在巷,人不堪
6-9、【不改其乐】——不改变自有的乐。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然很快乐。《语·雍也》(6·11):“箪,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其扰,
6-10、【不堪其忧】——忧:愁。不能忍受那样的愁苦。《论语·》(6·11):“一箪,飘饮,在陋巷,人不堪
6-11、【行不由径】——径:小路,伸为邪路。从来不走邪路。比喻行光明。《论语·雍也》(6·14):“有澹台灭明者,行不径,非
6-12、【祝鮀之佞】——祝鮀,春秋人,能言善辩,或指其善以巧言媚人,为佞人的典型。《论语·雍也》(6·16):“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
6-13、【文质彬彬】——文:文采;质: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原形容人既文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论语·雍》(6·18):“质胜文则,文胜
6-14、【敬而远之】——表面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6-15、【先难后获】——难:艰,劳苦;获:收获。先付出劳动然得收获。比喻不坐享其成。《论
6-16、【乐山乐水】——乐:爱,爱好。有人喜爱山,有人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6-17、【从井救人】——从:跟从。跳到井里去救人。比喻徒然危害自己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为。现多比喻冒。《论语·雍也》(6·26):“宰我问曰:'仁,虽告之曰:井有仁(人)焉,其从之也?’子曰:'为其然也?君子
6-18、【博文约礼】——博:;约:约束。广求学问,恪守。《论语·雍也》(6·27):“君子博学于文,
6-19、【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态度。《论语·庸也》(6·29):“中
6-20、【博施济众】——博: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接济。《论语·雍也》(6·30):“如有博施于
6-21、【立人达人】——立:建,成就;达:发达,显贵。旧指人建立功业,提高地位。 《论·雍也》:“夫仁者,
6-22、【能近取譬】——能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替别人着想。《论语·也》(6·30):“
《述而篇第七》
7-1、【述而不作】——述:阐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
7-2、【信而好古】——信:相信;好:爱好。相信并古代的东西。《论
7-3、【爱素好古】——指爱朴质,不趋时尚。《论语·述》(7·1):“述而不
7-4、【学而不厌】——厌:满。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学。《论语·述而》(7·2):“默而识之,学而不
7-5、【诲人不倦】——诲: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论语·述而》(7·2):“默而识之,学而不
7-6、【不愤不启】——愤:心里想弄白而还不明白。启:启发。指不到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去
7-7、【不悱不发】——悱:心里说而说不出来。发:启发。指不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发
7-8、【举一反三】——反: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他许多事情。《论语·》(7·8):“举
7-9、【一举三反】——善于推理,能由此及。《论语·述而》(7·8):“举一隅
7-10、【一隅三反】——从一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事物的情况、道理。《论·而》(7·8):“
7-11、【用行舍藏】——任用就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这是早夫的处世态度。《论语·述》(7·11):“用之则
7-12、【一虎不河】——原指空手搏虎,徒步渡河,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后在元剧中喻不顾一切。。《论·述而》(7·11):“虎冯河,死而悔者,吾不与也。”源自《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
7-13、【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论语·述》(7·11):“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不
7-14、【死而无悔】——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态度
7-15、【临事而惧】——临:遭遇,碰到;惧:戒惧。遇慎戒惧。《论语·述而》(7·11):“必也
7-16、【执鞭随蹬】——手里拿马鞭,跟在马镫旁边。比喻因敬意追随在左右。《论语·而》(7·12):“富而
7-17、【不知肉味】【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集中注意力于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个不吃肉。《论语·述而》(7·14):“
7-18、【求仁得仁】——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
7-19、【饮水曲肱】——形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论语·述而》(7·16):“饭疏食饮水,曲
7-20、【饭蔬饮水】——形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论语·述而》(7·16):“饭疏食饮水,曲
7-21、【曲肱而枕】——肱:胳膊由肘到的部分,泛指胳膊。枕:枕着。枕着弯曲睡。形容人生活恬淡,无忧无虑。《论·述而》(7·16):“饭
7-22、【乐在其中】——喜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论语·述而》(7·16):“饭疏食饮水,曲
7-23、【富贵浮云】——意思是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论
7-24、【发愤忘食】——努力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勤奋。《论语·述而》(7·19):“发愤忘食,
7-25、【乐以忘忧】——由快乐而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论语·述而》(7·19):“发愤忘食,乐
7-26、【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老即将来临。形容人专心工作,心怀愉快,掉自己的衰老。《论语·述而》(7·19):“其为人也,发愤食,乐
7-27、【生而知之】——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语·述而》(7·20):“我非生而知
7-28、【怪力乱神】——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神之事。《论语·述》(7·21):“
7-29、【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论语·述》(7·22):“三人行,必有吾焉。择其
7-30、【择善而从】——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论语·述而》(7·22):“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泰伯篇第八》
8-1、【战战兢兢】——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慎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样子。也形容慎的样子。《论语·泰伯》(8·3):“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源自《诗经·
8-2、【如临深渊】——临:靠近;渊:深水坑。如同处深渊边缘一般。比喻存有戒心,行事为谨慎。也形容心慎的样子。《论语·泰伯》(8·3):“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源自《诗经·
8-3、【如履薄冰】——履:践、踩在上面。象走在薄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也形容小心样子。《论语·泰伯》(8·3):“战战兢,临深渊,如履薄冰。”源自《诗经·
8-4、【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论语·泰伯》(8·4):“子言曰:'鸟之将死,其
8-5、【犯而不校】——犯:触犯;校:较。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泰伯》(8·5):“以能问与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犯而不
8-6、【六尺之孤】——六尺:古代尺短,“六尺”容个子未长高;孤:死去父亲的小。指没有成年孤。也形容某人可以托付抚自己儿女的重。《语·泰伯》(8·6):“可以托尺之孤,可
8-7、【托孤寄命】——指受遗命托付辅幼君;或君主居丧时,受命摄理朝政。付托以常之重任。《论语·泰伯》(8·6):“可以托六尺之孤,以寄百
8-8、【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奋斗。《论语·泰伯》(8·7):“士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己任,不
8-9、【死而后已】——已:停止。死了以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论语·泰伯》(8·7):“士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任,不亦
8-10、【笃信好学】——笃信:实地信仰。指对道德和事业抱有的信心,勤学好问。《论语·泰》(8·13):“子
8-1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论
8-12、【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习好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习勤奋,进取心强。又形容做其他事的迫心情。《论语·秦伯》(8·17):“
8-13、【巍巍荡荡】——形容道德崇高,恩博大。语出《论语·泰伯》(8·19):“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之。荡乎,民无能名焉。”朱熹集
8-14、【卑宫菲食】——指宫室简陋,饮菲薄。旧时用以称美朝廷自奉节俭的功德。《论·泰伯》(8·21):“禹,吾间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服而致美
《子罕篇第九》
9-1、【斯文扫地】——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扫地:比喻名誉、信用、地位等完全丧失。指文化文人不尊重或文人自甘。《论语·子罕》(9·5):“之将丧斯文也,后者不与于斯文也。”清·徐坷《清稗类钞·三十》:“巡检作抚,一步登天;
9-2、【空空如也】——空空:诚恳,虚心。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
9-3、【仰之弥高】——愈仰望愈觉得崇高。表示极其敬仰之意。《论语·》(9·11):“颜渊喟然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前,忽
9-4、【循循善诱】——循循:有次序样子;善:善于;诱:引导。指善于人进行学习。《论语·子罕》(9·11):“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
9-5、【欲罢不能】——欲:想;罢:停,歇。想要停止也不能停。《论语·子罕》(9·11):“夫子循循善诱人,博
9-6、【韫椟而藏】——把玉裹匣子里藏起来。比喻怀才待用或
9-7、【待贾而沽】【待价而沽】——:卖。等有好价钱才卖。比喻谁给好就替谁工作。《论语·子罕》(9·13):“沽(贾)之哉!(贾)
9-8、【善贾而沽】——贾:通“价”。善贾:好价;沽:出卖。等好价钱卖出。比喻才不遇,等有的人再出来做事。也比喻有肥缺,才肯任。。《论语·子罕》(9·13):“沽(贾)之哉!
9-9、【衒(zuì)玉自售】——比喻自夸其才以任用或信任。《论语·子罕》(9·13):“子贡:'有美玉于斯,韫奁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何晏集
9-10、【逝者如斯】——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论语·子罕》(9·17):“子在川上曰:'
9-11、【不舍昼夜】——舍:弃。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
9-12、【为山止篑】——比喻功败垂成。《论·子罕》(9·19):“譬如为山,未
9-13、【苗而不秀】——苗:指庄稼出苗;秀:庄稼吐穗开花。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语·子罕》(9·22):“而不秀者
9-14、【秀而不实】——秀:庄稼吐开花;实:结果实。开花不结果。比喻一点皮毛,实际并无成就。《语·子罕》(9·22):“苗不秀者
9-15、【后生可畏】——后生:年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9-16、【年富力强】——年富:未来的年岁。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论语·子罕》(9·23):“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如今?”宋·朱熹注:“孔子言后
9-17、【知过必改】——识到自己错了就一定要改。《论语·子罕》(9·25):“主忠信,毋
9-18、【不忮不求】——忮:嫉妒;求:贪求。不妒忌,不贪得无厌。《论语·子》(9·27):“不忮不求(4),何用不臧?’”子路身诵
9-19、【松柏后凋】——寒冬腊,方知松柏常青。比喻有志之士的环境中奋斗到最后。。《论
9-20、【岁寒松柏】——喻在逆境艰难中能保持节人。《论语·子罕》(9·28):“岁
9-21、【岁寒知松柏】——寒冬腊,方知松柏常青。比喻只有经过严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9-22、【勇者不惧】——:害怕。有胆量的人无所。《论语·子罕》(9·29):“知者不
《乡党篇第十》
10-1、【侃侃而谈】——侃侃:理气壮,从容不迫。理直气壮、从容不说话。《论语·乡党》(10·1):“朝,与下大夫言,
10-2、【侃侃訚訚(yín)】——形容和悦而从容不迫地谈话。《论语·乡党》(10·1):“朝,与下大夫言,侃侃
10-3、【鞠躬屏气】——指弯曲体,屏住呼吸,一副恭谨葸
10-4、【敛容屏气】——敛容:收起笑容,态度变得严肃。屏气:闭住气不敢出声。有所畏惧而恭敬谨慎,不敢稍微放
10-5、【屏气凝神】——屏气:抑制呼吸;神: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论语·乡党》(10·3):“摄升,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庄子·达
10-6、【屏声敛息】——形容静悄悄不出声息。《·乡党》(10·3):“摄齐升堂,鞠
10-7、【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精
10-8、【适可而止】——适可:好可以。到适当的程度就停下来,过头。《论语·乡党》:“不姜末,不多食。”宋·
《先进篇第十一》
11-1、【三复白圭】——指慎于言行。《论语·进》(11·6):“南容三复白圭,
11-2、【三复斯言】——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重视。《论语·先进》(11·6):“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兄之子妻之。”熹注:“《诗经·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
11-3、【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对的诅咒。《论语·先
11-4、【一仍旧贯】——一:都,全;仍:因袭,依照;贯:习惯的办法。执照老规矩,没有丝毫改变。《论语·先进》(11·14):“鲁人为长府,闵子曰:'
11-5、【言必有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点子上。《论语·
11-6、【登堂入室】【升堂入室】——堂、: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到
11-7、【过犹不及】——过:过分;犹:象;不及: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样,都是不合适。《论语·先进》(11·16):“子贡问:'师与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曰:'
11-8、【鸣鼓而攻】【鸣鼓攻之】——比喻宣布罪状,遣声讨。《论语·先进》(11·17):“非吾徒
11-9、【理屈词穷】——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论语·先进》(11·25):“是故恶夫佞者。”·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但理
11-10、【一日之长】年龄大或格老的自谦说法。《论语·先进》(11·26):“子路、曾晳、冉
11-11、【有勇知方】——有勇气且知义。《论语·先进》(11·26):“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由为,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
11-12、【春风沂水】——原意是大人和儿童在水洗个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放情自然,旷高的生活乐趣。《论语·先进》(11·26):“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童子六
11-13、【沂水弦歌】——指知处世,逍遥游乐。《论语·先进》(11·26):“莫春者,春服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
11-14、【沂水舞雩(yú)】——指知时处世,逍遥游乐。《论语·先》(11·26):“莫春者,服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人,浴
《颜渊篇第十二》
12-1、【克己复礼】——克:克制。儒家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论语·颜》(12·1):“颜渊问仁。子:'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12-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的,不要加给别人。《论语·渊》(12·2):“己所不欲,勿施于
12-3、【内省不疚】——指自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12-4、【司马牛之叹】——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
12-5、【死生有命,富贵在】——指万事皆由天命注定。《语·颜渊》(12·5):“子夏曰:'商闻之
12-6、【恭而有礼】——恭:敬;礼:礼节。恭敬又有礼节。《语·颜渊》(12·5):“子敬而无失,与人恭
12-7、【四海之内皆兄弟】——普天下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语·颜渊》(12·5):“子敬而无失,与人恭
12-8、【浸润之谮】——比喻暗中诽谤别人的坏话。《论语·颜渊》:“润之谮,肤受之诉,
12-9、【足食足兵】——食:食;兵:武器。粮食充足,武整。《论语·颜渊》(12·7):“子贡问政。子
12-10、【必不得已】——必然不能得止。指形使得非如此不可。表示无可奈何意思。《论语·》(12·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
12-11、【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定要数。《论语·颜渊》(12·8):“
12-12、【驷不及舌】——驷:古时由四匹拉的车;舌:指说的话。一句话说出口,四马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
12-13、【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喜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死。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论语·渊》(12·10):“爱之欲其生,
12-14、【片言折狱】——片言:极少的几话;折狱:判决诉讼案件。原意是能用简单的话判决讼事。后指能用几句话就断定方争
12-15、【成人之美】——成:成就。成全别人的好事。《论语·颜渊》(12·1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2-16、【风行草偃】——风吹过的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们自然心悦诚服。《论语·颜》(12·19):“君子之德,小人
12-17、【化若偃草】——形容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般。?论语·颜渊》(12·19):“君子之德风,
12-18、【察言观色】——察:详。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的心意。《论语·颜渊》(12·20):“夫达也者,质
12-19、【一朝之忿】——:早晨;忿:气忿。一时的
12-20、【以文会友】——指通过文章来结交朋。《论语·颜渊》(12·24):“君
《子路篇第十三》
13-1、【名正言顺】【名不正言不顺】——名:名分,名义;顺:合理、顺当。指名分正当,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说得
13-2、【手足无措】【无所措手足】——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13-3、【鲁卫之政】——比喻情况相同相似。鲁是周朝周公的封国,卫是周公康叔的封国,两国的政治情况也像弟
13-4、【胜残去杀】——感化残暴人使其不再作恶,便可废除死刑。以德化民,太平至治。《论语·子》(13·11):“善
13-5、【一言兴邦】——指一句话可以兴国。《论语·子路》(13·15):“一
13-6、【一言丧邦】——指一句话可以亡
13-7、【近悦远来】——使近处的人受到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旧当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论·路》(13·16):“叶公
13-8、【悦近来远】——近者悦服,远者来归。《论·子路》(13·16):“叶公问政。子曰:'
13-9、【迩安远至】——谓近居之民政治清明而欢乐,远地之民则闻风而。指政治清明。。《论语·子路》(13·16):“叶公问政。曰:'
13-10、【欲速不达】【欲速则不达】——速:快;达:达到。指过于性急图快,不能达到目的。《论语·子路》(13·17):“无欲速,无见小。欲速
13-11、【父为子隐】——父亲为儿子隐藏劣迹。《语·子路》(13·18):“父为子隐,
13-12、【子为父隐】——儿子为父亲隐瞒劣迹。《语·子路》(13·18):“父为子隐,
13-13、【言必信,行必果】——: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论·
13-14、【斗筲之人】——斗:容,一斗=十升;筲:竹器,容一斗两。形容人的气量狭小,见识短浅。《
13-15、【斗筲之器】——:仅容一斗二升的竹器。比量狭窄的人。《论语·
13-16、【和而不同】——和: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处,不随便附和。《论语·子》(13·23):“君
13-17、【刚毅木讷】——刚:坚强;: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语谨慎。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宪问篇第十四》
14-1、【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论语·宪问》(14·3):“邦有道,危
14-2、【没齿无怨】——比喻永无怨言。《论语·
14-3、【见危授命】——授命:献生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论语·宪问》(14·12):“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不忘平
14-4、【谲而不正】——谲:欺诈。诡诈而不正派。《论·宪问》(14·15):“子曰:'晋文公谲而
14-5、【一匡天下】——匡:纠正;天下:指周天子统治所及的地方,即整个中国。乱局势,使天下安定下来。《论语·问》(14·17):“管仲相桓
14-6、【披发左衽(rèn)】——左衽:衣襟向左掩。披头散发,衣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孔《
14-7、【匹夫匹妇】——民男女。泛指平民。《论语·问》(14·17):“
14-8、【匹夫沟渎】——指守普通人的小信小节。《论·宪问》(14·17):“若匹夫匹妇之为谅
14-9、【匹夫小谅】——指普老百姓所抱守的小节小信。《论·宪问》(14·17):“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
14-10、【文子同升】——指家奴仆与主人同居官职。《论语·宪》(14·18):“公叔文之
14-11、【大言不惭】——说大话,不感到为情。《论语·宪问》(14·20):“子:'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宋·朱熹:“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不自度其
14-12、【思不出位】——思:考虑;:职位。考虑事情不超过自己的职权范围。喻规矩老实,守本分。也形容缺乏劲。《论语·宪问》(14·26):“曾
14-13、【夫子自道】——指本意是说别人好处,而事上却正道着了自己。也用在不好的一面,意思是指摘别人,指摘了自己。《论语·宪问》(14·28):“子:'君子有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者不惧。’子贡
14-14、【以德报怨】——德:恩惠。:仇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论语·宪问》(14·34):“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
14-15、【以直报怨】——直:公正、正直。以公道对待自己怨恨的人。《·宪问》(14·34):“或:'以德报怨何如?’子曰:'
14-16、【以德报德】——德:惠。用恩惠报答恩惠。《论语·宪》(14·34):“或曰:'德怨何如?’子曰:'何
14-17、【怨天尤人】——天:天命,命;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论语·宪问》(14·35):“不怨天,不尤人,
14-18、【循序渐进】——指学习工作等按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论语·宪》(14·35):“不怨天,不尤人,学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朱熹:“此但
14-19、【下学上达】——指习人情事理,进而认识自然的法
14-20、【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到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表示倔强固执。《语·宪问》(14·38):“子路宿石。晨门曰:'奚自?’子路曰:'孔氏。’
14-21、【深厉浅揭】——厉:连衣涉水;揭:撩起衣服。意思是涉浅水可以撩起衣服;涉深水撩衣服也没有用,得衣服下水。比喻处理问题要地制宜。《论语·宪问》(14·39):“深则厉,浅则揭。”自《诗经·
14-22、【老而不死】——本是孙子骂旧原壤年老无德可称述的话,后亦指年老于社会国家或拖累后辈。《论语·宪问》(14·43):“幼而不弟,长而
《卫灵公篇第十五》
15-1、【在陈之厄】——指饥贫等困境。《·卫灵公》(15·2):“在陈绝
15-2、【君子固穷】——君子:有教、有德行的人;固穷:安守贫穷。指够安贫乐道,不失节操。《论·灵公》(15·2):“子:'君
15-3、【无为而治】——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到治理。原指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
15-4、【参前倚衡】——意指言行要讲究忠信笃敬,站着就仿佛看见“忠信笃敬”四字展现于眼前,乘车就好象看见几个在车辕的木上。泛指一举一动,場。《论语·卫灵公》(15·6):“子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立则见其参於也,在舆则见其倚於衡,夫然后行。’子张书诸
15-5、【志士仁人】——原指仁爱而有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论语·卫公》(15·9):“志士人,无
15-6、【求生害仁】——因谋求活命而有伤仁德。《·卫灵公》(15·9):“志士仁人,无求
15-7、【杀身成仁】——成:成全;仁:仁,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
15-8、【成仁取义】【取义成仁】——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正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论语·卫公》(15·9):“志士人,无
15-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工。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喻要做好一件
15-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虑:考;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密考虑。《论语·卫灵公》(15·12):“
15-11、【言不及义】——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有一句正经的。《论语·卫灵》(15·17):“群居终,言不
15-12、【好行小慧】——好:欢;行:施行;惠:仁慈。指喜欢
15-13、【群而不党】——群:合群。与众合群,不党。《论语·卫灵公》(15·22):“
15-14、【以言举人】——根据言论来举荐人才。《语·卫灵公》(15·23):“君子不
15-15、【以人废言】【因人废言】——:因为;废:废弃。因为说话人的地位的犯有错误就不采纳他所说的正确的见。《论语·卫灵公》(15·23):“
15-16、【不以人废言】——废:废弃。不因为这个人有不足的地方采纳他的正确意见。《论语·卫
15-17、【直道而行】——比喻办事公正。《论·卫灵公》(15·25):“斯民也,
15-18、【小不忍则乱大】——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事。《论语·卫灵公》(15·27):“巧
15-19、【众好众恶】——人喜爱或众人厌恶。《论语·灵公》(15·28):“子曰:'众恶之,必
15-20、【当仁不让】——原指以为师,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15-21、【敬事后食】——指事应当先尽力去做,待有功绩能享受俸禄。语出《论语·
15-22、【有教无类】——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受到教育。《论语·卫
15-23、【道不相谋】——思想志向不同的人不会在一
15-24、【不相为谋】——比喻志趣不同的人不会在一
《季氏篇第十六》
16-1、【陈力就列】——陈力:贡献力;就:担任;列:官职、职位。能贡力,担任相应的官职。《论语·氏》(16·1):“求,周
16-2、【持危扶颠】——扶持危困的局面。《论·季氏》(16·1):“危而不持,颠而
16-3、【开柙出虎】——柙:关猛兽木笼。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后放纵坏人。《论语·季氏》(16·1):“且尔言过矣,虎兕于柙,
16-4、【玉毁椟中】——比喻主管人员失职而造成重大损失。《语·季氏》(16·1):“
16-5、【龟玉毁椟】——龟甲和宝玉匣中被毁坏。比喻辅佐之臣失职而使毁败。。《论语·季氏》(16·1):“且尔言过矣,虎兕出柙,龟
16-6、【既来之,则安之】——既:已经;来之:使来;安之:使之安。原意是既然把他招抚来,就要把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要在这里安下心。《
16-7、【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集团分裂瓦。《论语·季氏》(16·1):“今由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分崩离析
16-8、【大动干戈】——干戈:古代的两种器。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语·季氏》(16·1):“今由与也,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分崩离析
16-9、【祸起萧墙】——萧墙:古代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喻内部发生祸乱。《论语·季》(16·1):“吾恐季孙忧,不
16-10、【事在萧墙】——谓祸出自内部。事,变故;萧墙,宫室门的小墙。《论语·季氏》(16·1):“吾恐季孙之
16-11、【直谅多闻】——直:正直;谅:实;多闻:学识渊博。为人正直信实,学识广。《论语·季氏》(16·4):“益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
16-12、【在色之戒】——指色欲方面的戒忌。《论语·季氏》(16·7):“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16-13、【血气方刚】——血:精力;方:正;刚:强劲。形青人精力正旺盛。《论语·》(16·7):“及
16-14、【困而不学】——困:困惑,明白。困惑不明白却不肯学习。《论语·》(16·9):“生而知之者,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又其次
16-15、【隐居求志】——隐居不仕,以实现自己的。《论语·季氏》(16·11):“隐居
16-16、【求志达道】——指隐居以全自己的意志,行义以贯彻自己的。是儒家一种理想的人生观。。《论·季氏》(16·11):“隐居
16-17、【过庭之训】——用以指父亲的教。《论语·季氏》(16·13):“
16-18、【诗礼之训】——子女遵承父亲的教诲。《论语·季氏》(16·13):“尝独立,鲤趋而庭。曰:'学《诗》乎?’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趋而过庭。曰:'学《礼》乎?’曰:'未也。’'不学《礼》,无以
《阳货篇第十七》
17-1、【怀宝迷邦】——怀宝:有才德;迷邦:让国家迷乱。旧德而不出来为国家效力。《论
17-2、【岁不我与】——岁是不等人的。表示应该及起,有所作为。《论·
17-3、【时不我与】——我与:“我”的倒装;与:等待。时间不会我们的。嗟叹时机错过,追悔
17-4、【割鸡焉用牛刀】——杀只鸡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论语·阳货》(17·4):“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莞尔而
17-5、【磨而不磷】——磨了以后不薄,染了以后不变黑。比喻意志坚定不会受环境的影响。《论语·货》(17·7):“不曰坚乎?磨而不
17-6、【涅而不缁】——涅:矿物名,古用作黑色染料;缁:黑色。用涅染也染不黑。比品格高尚,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论·阳货》(17·7):“不坚乎?磨
17-7、【不磷不缁】——磨不薄,染不黑。比喻坚贞高洁品质,不因外界影响而有所改变。《论·阳货》(17·7):“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白乎?涅而不缁。”何集解引孔安国曰:“言至坚者磨而不薄,白者染之於而不黑。君子虽
17-8、【磨而不磷,涅而不缁】——磨以后不变薄,染了以后不变黑。比喻意定的人不会受环境的影响。《论语·阳》(17·7):“不曰坚?磨而
17-9、【色厉内荏】?——色:神,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内心虚弱。《论语·阳货》(17·12):“色厉而内
17-10、【穿窬之盗】——穿:指穿壁;窬:通“逾”,从墙上爬过去。从墙上。指钻洞和爬墙的盗贼。《论语·阳》(17·12):“色厉而荏,譬
17-11、【匏(páo)瓜空悬】——孔子比自己无法像匏瓜那样系悬着而不人食用,应为官,有所作为。后用以比喻有才能人却
17-12、【道听涂说】——从道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指没
17-13、【患得患失】——患:忧患,担心。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失看得很重。《论语·阳货》(17·15):“其未得之也,患得之;得之,患
17-14、【无所不至】——至:到。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论语·阳货》(17·15):“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
17-15、【恶紫夺朱】——紫:古人认为紫是杂色;夺:乱;朱:大红色,古人认为红正色。原指厌以代正。后以喻以邪胜正,异端充正理。《论语·阳货》(17·18):“恶紫之朱也,恶郑
17-16、【以紫乱朱】【以紫为朱】——比喻将奸佞小人当作廉洁公正的。《论语·阳货》(17·18):“恶紫之夺朱也,恶郑
17-17、【免怀之岁】——指三岁。《论语·阳货》(17·21):“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17-18、【饱食终日】——终:整天。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干什么正经事。《论语·货》(17·22):“
17-19、【无所用心】——没地方用他的心。指不动脑筋,事情都不关心。《论语·货》(17·22):“
17-20、【博弈犹贤】——后指要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论语·》(17·22):“饱食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
17-21、【居下讪上】——指属员背里讥笑上级。语出《论语·阳货》(17·24):“子曰:'有恶。称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
《微子篇第十八》
18-1、【枉道事人】——枉:违背;:正道;事:侍奉。原指不按正道君。后泛指不择手段取悦于人。《语·微子》(18·2):“枉道
18-2、【父母之邦】——指祖国。《论语·微子》(18·2):“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18-3、【季孟之间】——这里指春秋时鲁国三家贵族中势力最大的季氏和势力最的孟氏。指在、两者之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论·微》(18·3):“齐景公待孔子:'若季
18-4、【来者可追】——可追:以补救。过去的事已无法挽回,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赶上。《论
18-5、【不敢问津】——问津:询问渡口,问路。高贵的、深奥的事物不敢过问或试。《论语·微》(18·6):“长沮、桀溺耦而耕,孔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唐·宋子问《河篇》:“
18-6、【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指人的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菽。指不参劳,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生产劳动,缺生产
18-7、【降志辱身】——降低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分。指世俗同流合污。《论语·微》(18·8):“
18-8、【无可无不可】——表示怎样办都行,没有一主见。《论语·微子》(18·8):“我
《子张篇第十九》
19-1、【见危致命】——在危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子张》(19·1):“见危致命,见得思义,
19-2、【文过饰非】——文、:掩饰;过、非:错误。用漂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
19-3、【即温听厉】——后之称面受尊者的教诲。《论·子张》(19·9):“
19-4、【小德出入】——小德:小节;出入:偏离标准。指不必要求的一些小节。《论语·子
19-5、【有始有终】——有开也有收尾。指做事能坚持到底。《论语·子张》(19·12):“君子之道,焉可诬
19-6、【有始有卒】——指事能贯彻始终,坚持到底。《
19-7、【学而优则仕】——优:有余,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论语·子》(19·13):“子夏:'仕
19-8、【恶居下流】——恶:讨厌,憎恨;下:即下游,引伸为卑下的地位。恨处于下游。君子不愿居于卑下的地位。现也指不居下。《论语·子张》(19·20):“是以
19-9、【文武之道】——文、武:周文王和周武王。意思是宽严相结,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论
19-10、【学无常师】——求没有固定的老师。指凡有点学问、处的人都是老师。《论语·》(19·22):“
19-11、【赐墙及肩】——比喻才学浅陋。《论语·子》(19·23):“叔孙武叔语大于朝曰:'子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贡曰:'譬之墙,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仞,不得其
19-12、【门墙桃李】——门墙:指师长之门;桃李:比喻后者或学生。称他人的学生。《论语·子张》(19·23):“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美,百官之富。”汉·韩《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夏得阴下,秋得食其;春树蒺藜,夏不
19-13、【生荣死哀】——活着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崇敬的死者。《论语·子张》(19·25):“其生也
《尧曰篇第二十》
20-1、【兴灭继绝】【存亡继绝】【继绝存亡】——使灭绝的重新起来,延续下去。《论语·曰》(20·1): “兴
20-2、【惠而不费】——惠:给人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失。《论语·尧曰》(20·2):“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20-3、【望而生畏】——畏:恐,害怕。看见了就害怕。《论语·曰》(20·2):“君子其冠,尊其瞻视,俨然人
20-4、【不教而杀】【不教而诛】——教:教育;杀:处罚,杀死。不警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就
出自《论语》的成语大全
【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要经常复习它。《论而》(11):曰:'学
【不亦乐乎】不是很高兴的吗?《论语学而》(11):有朋自远
【犯上作乱】犯:干。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
【巧言令色】巧言: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
【一日三省】每天次地自我反省。《论语学》(14):曾子曰:'吾日三省
【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论语而》(14):曾子曰:'吾日
【入孝出悌】【入孝出弟】指回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论语》(16):子曰:'子则孝,出则悌。汉桓宽《
1
民徙义而从,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
【行有余力】做事情以后,还有剩余力和时间。《论学而》(16):
【贤贤易色】多指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论语学而》(17):贤贤易色,事父母能
【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论语学而》(17):与朋
【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
【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缺斗争性。《论语学而》(110):夫
【小大由之】指用途大可小。《论语学而》(112):礼之用,和贵。先王之道,斯为
【敏于事慎于言】敏:勉,慎:小心。办事勤勉,说慎。《论语学而》(114):君子食无求饱,
【贫而乐道】家境贫,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
2
骄,何如?子曰:'也,未若贫而乐,富
【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求更好。《论语学而》(115):《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之谓与?宋朱注: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既琢之
【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异的关系,据此知彼。《论语而》(115):赐也,始可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