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十几年来我国科技改革,在科技与经济的关系上,总的情况是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局面已经基本形成,而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的机制还没有建立。我国经济现在正处于转轨时期,有利于科技成果顺利转化的体制与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还需要一定时间,与之相关的问题很多,短时间内也不可能都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一方面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的改革;另一方面,可以从一两个重要问题的解决着手,带动其他问题的解决。目前,政府可以通过加强以科技需求为导向的行为,促进经济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机制的形成和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建立。
具体措施,如:
1、制定大型政策购买计划,类似于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西欧的“尤里卡计划”,主要依靠国内科技力量和企业单位完成,以科技需求引导科技供给。
2、政府购买业务和各种旨在激励科技进步的政策,要与企业、科研单位近几年的科技行为挂钩,尤其是将科技投入行为作为企业享受各种优惠政策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而刺激整个经济界对科技的需要,促使企业自主地提高科技投入,重视科技进步,改善经营者短期行为。
为什么在企业中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1)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有一个新的、 更加深刻的认识。
要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放在党和政府工作的更重要的地位,抓好向科教事业加大投入的落实工作,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科教投入多元体系。
(2)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增强知识创新、 科技创新能力。
(3)创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新优势。
要根据新形势,推动产学研更紧密地结合,创建新优势。
要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制定鼓励产学研结合的优惠政策,促进高等学校、 科研院所和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发展高科技产业中的结合。
(4)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科技的研究与开发,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
(5)要大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
(6)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
企业如何做好科技成果转化?
企业可以自行发布信息或者委托技术交易中介机构征集其单位所需的科技成果,或者征寻科技成果的合作者,也可以独立或者与境内外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合作者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承担政府组织实施的科技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还可以与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等事业单位相结合,联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
对科技政策如何更好的引导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建议
1.1 科技成果转化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 当前,世界各国日益重视科技创新,并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抢占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而科研开发与产业化之间的距离呈现日益缩短的趋势,科技成果应用速度加快。
在这种情况下,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速度和效果就成为世界各国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近年来,我国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研究开发投入大幅度提高,科技产出日益增加。
但是,真正衡量自主创新能力的标准不只是研究开发能力,更要关注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市场化能力。
创新经济学的创始人约瑟夫·熊彼特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是把发明或其他科技成果引入生产体系,制造出市场需要的商品。
所以,从内涵上看,技术创新能力不仅包括科研开发能力,还包括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能力以及创新产品的市场化能力。
进行自主创新,实际上是一个从研究开发,经设计制造,再到市场实现的价值创造过程,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需要在研究开发、产业化应用和市场运作等三个关键环节形成竞争优势。
目前,随着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产生了一大批前沿性的科技成果,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以专利、论文为代表的研究开发能力快速提高,而以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成果应用和市场化为主要指标的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相对缓慢,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整体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1.2 科技成果转化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 由于科研与生产的分离,科技成果转化是世界共同致力于解决的难题。
美国为了促进联邦实验室和大学的技术转移,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并建立了技术转移机构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从总体上看,西方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较高,达到80%以上。
从世界各国发展趋势来看,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更多地是与科技管理体制相关的。
发达国家之所以科技成果转化率较高,一是企业在科技进步中发挥着主体作用,不仅是应用开发的主力军,也大量从事基础研究,给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大量资助,使科研开发与企业发展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二是政府财政科技投入虽然保持较大规模,但是注重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进行组织方式的创新。
一方面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进行稳定的支持,鼓励自由探索;另一方面为增强产业竞争力,通过重大科技计划的方式组织产业界和研究力量形成研发联合体,保证科技成果的创造满足市场需求以及在产业发展中得到应用。
1.3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关键是政府科技投入产生的成果转化问题 目前,我国R&D投入主要来自于企业和政府,从主体行为特征来看,企业R&D投入更多地是市场机制配置的结果,符合市场竞争的需要。
而政府R&D投入更多是出于国家整体战略或行业竞争的需要,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指向性,比如美国R&D投入最早主要面向国防领域,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转向提高产业竞争力。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政府财政科技投入所产生的科技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就十分重要。
所以,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主要是政府科技投入所产生的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
从本质上说,是使政府科技资源更加有效配置、形成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有效机制的问题。
随着政府科研投入加大,产生的科研成果不断增多,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也会日益严峻。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企业R&D投入在全社会R&D投入中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全社会R&D投入达到4616亿元,其中来源于企业的资金为3311.5亿元,占71.7%;但是同时,政府R&D投入也快速增长,2008年达到1088.9亿元。
而从全社会R&D经费支出结构来看,2008年,基础研究仅占其中的4.78%,为220.82亿元。
即使基础研究投入全部由政府支出,也仅占政府R&D经费支出的20.3%,政府R&D经费支出的大部分还是用于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
而在当今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应用结合日益紧密的情况下,对政府R&D投入所产生的科研成果转化的要求会日益提高。
2 在主体功能定位明确的基础上促进产学研有效结合 目前,承担政府R&D投入的主要部门是研究院所和高等学校。
2008年,政府R&D投入64.3%用于研究与开发机构,20.7%用于高等学校,13.4%用于企业。
而研究院所和高等学校本身距离产业化较远,这些机构承担的科研项目所取得的成果本身就存在转化为生产力的问题。
据教育部2005年组织的有关课题研究统计,我国高等学校的科研成果能够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0%。
一般说来,我们把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看作是创造知识的场所,显然,成果转化的速度如果赶不上知识创造的速度,那么成果转化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首先是要解决科技成果完成单位的功能和定位问题。
也就是说,承担了政府科研项目的机构本身是否具有将科技成果进行转化的动力和能力。
目前,科研单位在成果转化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科研单位对于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
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热衷于承担纵向课题,据统计,我国研究与开发机构R&D经费支出中,政府资金所占比重逐年提高,2008年达到86.2%,比2001年提高了16.7个百分点。
而政府委托...
企业如何对其知识产权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
您好,以下转自光明报,首先,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是影响制约转化运用的核心问题。
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严重降低创新收益的预期,从而降低创新投入和先进技术的引进。
现行法律法规缺乏惩罚性规定,《专利法》规定专利侵权赔偿实行“填平原则”,《转化法》草案也规定对虚假欺骗转化行为实行“填平”原则,对权利人的保护力度较弱。
知识产权实际侵权赔偿标准过低严重影响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的积极性。
据统计,我国专利侵权实际赔偿额平均只有8万多元,商标只有7万元,著作权只有1.5万元,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的标准。
我国虽然建立了与世界一致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但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仍缺乏统一标准。
在北京、上海、广州试点建设知识产权法院取得重大进展,但仍没有解决知识产权侵权审判标准不统一和赔偿标准不统一问题。
同时,我国还缺乏高素质的专业化知识产权法官队伍,行政执法缺乏调查和法定处罚手段,而且行政与司法衔接不够。
第二,供需矛盾问题是影响制约转化运用的根本问题。
科技成果不能有效转化,知识产权不能有效运用,其重要原因在于存在严重的供给与需求矛盾,这是一个根本性问题。
高校和科研机构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重大科技成果和核心知识产权供给不足,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企业也存在创新能力弱,对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的需求不足的问题。
但主要的问题是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供给不适应市场需求,很多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是国家战略、规划、工程、计划甚至是领导人指示的产物。
市场需求是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运用的根本动力,任何科技成果转化都必须识别市场需求和符合有效需求。
实际上,现有的很多科技成果转化是通过合作或者委托研发合同方式进行的,如德国弗朗霍夫学会85%的研发资金来自于企业,需求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是主要的转化方式。
第三,缺乏有效转化运用模式是影响制约转化运用的突出问题。
机构团队和能力是促进转化运用的重要条件,我国高校科研机构没有建立一家像发达国家那样,具有统一的知识产权管理、技术转移和投资功能的技术转移办公室。
知识产权权利分散是制约转化运用的突出问题,国外一些基于技术标准的专利池或专利组合运营企业,为企业提供一揽子许可协议,极大提高了转化运用的效率,而我国没有一家专利池或专利组合的许可企业。
产学研合作是转化和知识产权运用的重要途径,而我国创新联盟、技术联盟等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知识产权的有机组合问题尤其是专利池或专利组合许可、共享与收益分配问题。
信息和风险不对称是制约转化运用的客观问题,而我国科技中介机构大多是简单第三方模式,缺乏有效解决信息与风险不对称问题的手段和能力。
创业难是制约转化效率的主要瓶颈,国际经验证明,知识产权转化的最好方式是对它进行投资,而我国绝大多数转化运用机构缺乏投资功能,投资基金又与转化运用机构分离,现有法律政策缺乏对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创业落地环节的支持。
第四,缺乏合理利益分配制度是影响制约转化运用的关键问题。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运用必须对职务发明人和所在单位同时进行有效的激励。
国外高校科研机构的收益分配政策兼顾了各方积极性,职务发明人基本可以分得扣除成本后收益的1/3左右。
然而,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坚持合同优先原则,没有兼顾各方利益,没有规定奖励报酬上限,导致一些单位和地方给发明人的奖励比例过高,一些地方甚至高达95%,影响了单位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不利于转化运用组织机构、人才团队和能力建设。
职务发明人的奖励和报酬实际上都是国有资产的流失,虽然一些法律允许给予职务发明人奖励和报酬,但这并不符合国有资产管理的本意,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建立根据职务发明人本职工作和实际贡献的职务发明权利共有制度。
第五,法律和政策规定不完善是制约转化运用的重要问题。
我国转化运用的有关法律可操作性存在不足,原则性和上位性规定较多,缺乏实施细则,而且大量使用政策性语言,缺乏限制和规范性规定。
科技法、知识产权法之间存在交叉重复和冲突问题,概念各不相同、知识产权处置权不一致,职务成果奖酬比例也不一致。
我国缺乏有效促进转化运用的政策体系,财政投入政策用纯投入方式促进转化运用会扭曲市场。
允许在科研项目经费中列支知识产权事务费的政策也不利于高校科研机构转化运用机构、团队和能力建设。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知识产权服务业增值税税率实际高于以往的营业税税率,高校科研机构技术转移收入营业税税收起征点过低,非职务成果转化收入一次性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税负过高。
缺乏支持转化运用的保险和再保险政策。
自主创新政府采购政策2011 年废弃后,最重要的需求端创新政策陷入困境。
将知识产权作为国有资产要求实现保值增值,而忽视了其维持成本和价值时效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在价值评估、入股等方面均存在不少制度性障碍。
简单化的科技评价导向机制导致大量低质量知识产权产生,国家科技计划等往往将知识产权数量作为验收指标,科技论文和知识产权数量已成为科研人员职称晋升与评聘的主要指标。
必须...
请问申请北京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时,科技成果转换材料怎么证明呢?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时,科技成果的转化可以从新产品、新设备、新技术和样品/样机这几方面来挖掘。
(1)新产品:指产品整体性概念中任何一部分的创新、改进,能给消费者带来某种新的感受、满足和利益的相对新的或绝对新的产品。
证明材料可以是:新产品证书、生产批文(药类)、销售合同、订单、销售发票、检测报告、企业标准、用户使用报告等一种或多种材料。
(2)新设备:指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而开发的或改进的生产设备。
证明材料可以是:设备使用说明书、设备备案文件、发票、设备照片等一种或多种材料。
(3)新技术应用:多个使用单位的推广应用证明、解决产品性能质量或生产效率问题情况。
(4)样品/样机:检测报告、毒理报告、用户报告,说明书等。
...
如何破解科研成果转化难题,为企业再创新创业提供科技服务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题 文·郭铁成 邸晓燕 ■权威观点 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源于特定的经济体制 科技成果转化是我国特有的词汇,也是我国特有的现象。
回顾历史,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源于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在我国实现工业化,集中力量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中发挥历史性的作用,是适合我国当时情况的,但计划经济研发和生产两条线的体制也存在严重弊端。
在新中国成立后到1985年科技体制改革之前,我国的科研与新产品开发工作基本上集中于国家。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为“集中力量办大事”,政府直接组织和实施科技项目。
行业科研院所由政府直接管理,也可以说是政府的一部分,其研发和运行经费、物资设备、人力等完全由政府按计划统一调配;其研发任务不是来自企业,而是来自政府的管理部门,政府管理部门每年向科研院所下达科研计划,科研院所每年向政府上交科研成果。
另一方面,企业只是完成政府下达的生产任务,不反映市场需求。
因此,企业基本上不从事科研和新产品开发工作,也不设研发部门,如有技术需求。
要向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主管部门将各个企业的需求汇总加工,然后下达给相关的科研院所。
科研院所根据转达的“需求”进行研发,然后将研发结果上报给科研主管部门,科研主管部门转给工业管理部门,工业管理部门再下达给企业。
科研部门与企业没有直接联系,经过政府部门的汇集,加工,传达,需求和供给在多环节“传递”过程中很难准确匹配对接。
这样一来,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企业不搞研发,科研院所的研发不直接反映企业的技术需求,大量科研成果难以在企业中应用推广,造成大量需要转化的成果,有的甚至永远不能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实质是研发与生产脱节的体制 综上所述,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之所以长期不高,其原因在于研发与生产相分离,先研发、后转化、再应用推广的体制机制。
科技成果转化反映的是这样一种现象:大量研发成果包括技术、材料,产品、专利、论文等在生产中不能使用,为在生产中使用这些成果,还要进行一系列后续开发,有的经过后续开发也不能使用;经过后续开发可以在生产中使用的称为已经转化,否则称为没有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量大,则称为转化率高,反之则为低。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量需要转化的成果?既然不能直接在生产中使用,为什么还要大量研发?如果持续大量产生需要转化的成果,转化的成果再多转化率也是低的;如果把成果转化库越做越大,成果转化越多说明浪费越多。
科技成果转化概念终将被技术商业化概念取代 随着改革的深入,研发与生产脱节的问题终将解决,大量需要转化的科技成果必将消失。
那时还有没有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了呢?应该说,在体制机制意义上的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没有了。
因为既然研发与生产已经结合,就不可能存在没有需求的研发,当然就谈不到转化。
但如果抛开体制机制,单从形式上说,这个问题仍然存在,而且永远存在,这些是指基础研究成果在生产上的应用问题了。
基础研究是没有市场化目标的研究,但其研究成果可能会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因此,如何迅速有效地把具有市场前景的基础研究成果稚向市场,产生巨大经济效益,仍然需要后续开发,或者说需要“转化”。
但这里的转化已经不同于研发与生产分离的“科技成果转化”,在国际上,通用的称谓是“技术商业化”,也有国家称之为“技术经营”。
因此。
当研发与生产相脱离的体制机制消除以后,长期困扰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将变成历史,代之而来的是技术商业化问题。
十八大报告要求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深化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也是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根本之道。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计划体系 对政府科技计划进行分类改革。
区分科研计划与创新计划,科研计划面向基础研究,以自由探索为目的,评价标准是一流的科学理论和一流的科研人才,而不是专利、技术、利润等经济指标;创新计划面向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以市场化应用为目的,评价的标准主要是经济效益,而不是论文、著作等科研指标。
以企业需求为优先序安排创新计划项目。
改革先研发、后产业化的研发模式,在研发的起点就引入最终用户,把企业需求作为创新计划项目的来源,采取项目法人机制运作研发项目,研发、生产、经营一体化。
对于没有企业用户的项目坚决不予立项,从而大量消灭那些需要转化的成果,而不是等这些成果出来以后再去增加转化基金。
支持共性技术的合同研发。
凡是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以用户需求为基础的共性技术合同研发,政府创新计划项目予以配套资助。
共性技术判断标准是强外部性,在经济形态上是较强的企业伙伴关系、用产学研伙伴关系、公私合作伙伴关系。
共性技术研发合同是包括广泛利益相关者的研发合同,而不是为了个别企业竞争而签定的研发合同。
建立技术商业化体系 建立技术商业化体系,其核心是建立科技创新服务业体系。
科技创新服务业是通过市场机制向社会提供创新服务的产业。
当前,科技...
在苏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果形式有哪些?
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不过一般应该是参考地方志的编写方式。
我这里有一份北京中关村志编写的征求材料范围提纲,仅供参考。
中关村志电子城园区企业材料征集范围提纲 一、企业基本情况: 1. 企业成立时间、企业性质、技术领域、主营业务、主要产品。
2. 企业管理及运营模式 3. 企业成立的背景及股东情况,企业参控股单位概况 二、 企业制度变革及企业发展情况: 一) 企业制度变革 1、 老企业(99年前已创立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途径——企业划小核算单位、经济责任制承包,分拆、并购、重组和破产,股份制改造,引进外资改制,产学研结合与吸引民间资本改制,企业股票上市,职工及自然人持股,债转股,技术与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等等。
2、 新机制企业创立特征,知识产权作价入股,股份制改造,引进外资,引进风险投资,股票上市,分拆与并购,重组。
3、 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深化改革、创新和探索。
4、 人才制度改革情况——改革的内容、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
5、 老企业扩大就业、培训安排下岗人员的努力;企业危改工程;企业历史与社会包袱现状。
!重点记叙企业在变革中典型事例,变革中遇到的阻力和制度性障碍,以及变革的措施,变革中的关键人物的作用,关键性人物流动情况。
二)企业发展情况 1、 创立电子城时已存在的企业须概述93、95、98、2005(预计)企业基本发展数据——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出口创汇额、上缴税费、利润总额、资产总额、净资产、固定资产。
在职职工人数、有职称(初中高)有学历(大学、硕士、博士)人数、退离休待岗内退人数。
(法定统计口径,及含参控股企业的集团口径,重要企业单列) 2、 老企业概述脱困发展,新企业概述创新发展及规模拓展的决定性措施、途径。
三、 企业研究开发产品情况: 1. 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业内知名产品开发的时间、取得成果及经营业绩。
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中,原创、集成、引进消化吸收后再创造各自的情况。
2. 企业承担国家、北京市重点科研项目、课题、数量、R&D(研究和发展)的投入、人员投入、获得的成效(有否知识产权或专利、获国家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驰名商标数。
)。
3. 企业拥有国家及北京市工程技术中心情况。
4. 企业实施产、学、研结合项目、科研成果转化项目的情况。
5. 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推动产品更新换代的突出成果。
四、 企业主导产品情况: 1. 在同行业、国内、国际的地位(如市场占有率、销售额、出口创汇、上缴利税、获国家驰名商标和北京市著名商标及其他方面拥有国际一流、国内第一的产品。
)。
2. 重点传统产业改造,新技术产品升级换代情况。
五、 企业出口创汇情况: 1. 企业出口品种、数量、金额、出口地区、用户或国际同行对出口产品的评价,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突出事件。
2. 企业在出口业务中遇到的障碍及变革措施。
六、 人才引进情况: 1. 企业在用人机制创新,引进人才的重大举措及对企业的影响。
2. 企业引进的留学归国人员数量及学科。
3. 企业引进的境外人员的数量及学科、结构。
4. 企业鼓励科技人员从事成果转化的政策及吸引人才的政策。
七、 企业信息化开展情况: 1. 企业局域网建立的时间、投资数、规模,给企业带来的效益。
2. ERP、EDI、CAD实施情况。
3. 企业网页、企业信息发布渠道。
八、 企业融资情况: 1. 企业发展中融资情况(时间、地点、融资方式、融资金额、融资机构、关键人物、还款状况、对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
包括: ? 企业直接融资(如股东融资、债券融资、职工集资、风险投资。
)。
? 企业间接融资(如政府政策性支持资金、银行信贷、信托等。
)。
? 企业间借贷。
? 向企业职工借贷。
? 通过土地运作积累发展资金。
2. 企业第一笔风险投资获得时间、项目内容、投资额、成效。
(1999年以后成立的企业) 3. 企业获取第一笔担保资金的情况,担保机构、银行、资金额、成效(1999年以后成立的企业)。
4. 企业发行债券情况(债券名称、发行时间、发行机构、发行金额、债券期限、用途)。
5. 其他有效融资方式 九、 对外合作: 1. 企业第一项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名称、时间、地点、合作双方名称、合作方式、合作的主要内容、项目的执行情况和项目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2. 企业截止到2005年共有对外合作的项目名称、时间、地点、合作方式、合作双方、合作内容、项目执行情况和成效。
3. 国内、外重要领导及企业家的来访情况。
十、企业技术改造、基本建设情况 1994—2005年期间实施的重大技术改造、基本建设情况(项目名称、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开工时间、竣工时间、投资总额、建设单位、资金来源) 十一、其它 1. 企业精神、文化建设的思想与成就。
2. 企业培训、教育成果、设施。
现代科技成就的例子
评论家林思云曾经说中国人非常缺乏理性的思维,甚至一个成年人的理性还不及西方十岁孩子,话说的是不好听而且也过火,可是也还是有相当部分道理的。
通过我的观察我发现很多人有以下问题: 第一,绝对经验主义,以个人或者一部分人的经历经验来看待所有事物。
这里我提到两个人,一个是最近被热炒的狼爸萧百佑先生。
一个是仁创集团的董事长秦升益先生。
萧从小被母亲打骂,后来他对他的孩子延续了这套做法,可喜的是今天他和他的孩子们都能成才这当然很好,但他要认为这种方法是最好最值得推广的,那就错了。
即使他不是个人过于骄傲,我认为也有绝对经验主义之错,每个孩子的情况都有不同,这套方法能否在别的孩子身上都成功复制,我不敢奢望太多。
自古以来,在父母极度严厉管教下成才的例子不是没有,不过不是全部。
又有多少人在父母过于严厉的管教下出了这样那样心理问题,或者和父母冲突不断家庭并不幸福。
秦升益从一个家境贫困的山区孩子成为科技企业家值得敬佩。
他要说过去的苦难经历成就了他的人生我可以接受,但要说苦难是所有人的财富我万不能苟同。
人说如今的小皇帝小公主是什么温室花朵,话没有说错,可是又有没有想到过野外也有多少野花野草挺不住暴风雨的吹打而枯萎呢?有名人说平静的湖水练不出勇敢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选不出时代的伟人。
可是他有没有想过多少人在激流中翻船丧命,乱世中有多少人迫于生计而沦为山贼强盗什么的。
像亲从逆境中已经走过来走出一片天地的人当然素质是不错的,可是还有多少人在苦难中变得沉沦麻木,积劳成疾,脾气古怪,甚至铤而走险害人害己。
世界残疾人这么多,可是张海迪,海伦凯勒之类毕竟还是极其个别。
外界客观环境只是一个虽有影响力但并不是起绝对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正所谓一样米养百样人。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具备中等程度(仅仅是中等程度,不能过度强调)的毅力耐力以及勤俭,上进的意识当然重要也是必须的,但如何科学培养却不简单。
经验是一个重要的东西,可是如果要纯粹以个人或者某一部分人的经历经验去概括所有人那就大错特错了。
第二,看问题只知道表面和冰山一角,而不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缺乏知其然而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
比如说我们很多人都百般期望有美国人那样很多家庭花园洋房的生活,可是却根本不会思考为什么美国会有这样的条件而中国没有。
很明显中国非常的人多地少,而美国地广人稀。
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在其著名演讲《智慧是什么》中说:“现代的傻不是意味着无知,而是对既成思想的不思考。
”我认为没有经过哲学训练的人们,造成的精神缺陷就是:对既成思想不思考,甚至主动拒绝思考。
而我们周围许多人就是无知,当然就更不可能懂得思考是什么。
第三,一味从个人主观意愿出发,而不顾及实际,不敢面对现实,喜欢精神胜利。
比如如今蒙古国,已经是,独立,国家。
可是某些人意淫的,言论,除了进一步加深中蒙,之间,互不信任。
更加促使它们投向,美日,这样对,中,国,又有什么好处呢? 第四,盲目随大流,缺乏个人主见。
但是并不是越多人肯定的东西就一定越正确、当年所有人都认为宇宙是天圆地方地球是宇宙中心,哥白尼坚决反对这样错误的说法,结果自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康熙帝决定撤除三藩统一全国时,大臣们大多数都反对,但康熙最终还是听从明珠等少数人的意见,以铁腕统一了全国。
过去那套封建糟粕,比如什么女人三从四德等,可是当年绝大多数人还不是把这些吃人的东西当真理不容置疑。
萧,秦二位先生都还是有一定文化,深度的人,如果他们都还有这样那样问题那更不要说绝大多数没有什么文化的人了。
听一听各位看法? 展开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企业如何做好科技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