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演变——兼论《西厢记》的艺术创新
----------------------- Page 1-----------------------
2009年第3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3,2009
(总第1 1 5期) JOURNAI。OF MUDANJIANG COl,I。EGE()F EDUCATION Serial
No(115
崔莺莺、张生形象在西厢故事中的演变
——兼论《西厢记》的艺术创新
宋 晓 瑛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从元稹的《莺莺传》到王实甫的《西厢记》,西厢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崔莺莺和张生的形象得
到了不断的重新塑造。崔莺莺由一个坦诚真挚的柔弱女子演变为虽含蓄蕴藉却勇于追求幸福、善于保卫爱情的
相国千金,张生则从一个徘徊在爱情与功名之间,最终由功名舍弃爱情的负心男子转变为一位无心仕途经济、可
以为爱放弃一切的痴情书生。这正是《西厢记》诸宫调和杂剧《西厢记》卓越的创新性的体现。
[关键词] 西厢故事;人物形象;故事演化;艺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23(2009)03—0007--03
《莺莺传》是一部唐代传奇,在中国小说史t二地位极重, 莺最终没有违背自己的天性,将内心的真情真切地表露,一
鲁迅先牛将之视为痔代传奇史E:“特有关系者”之一。它南 步步走到西厢。大胆地做出违礼之举,存真实的人生意义
唐代著名文学家元稹所创,有着较强的艺术性,“虽文章尚 上,显示了爱情骶倒礼教的力量。之后,莺莺也不惮于表达
非t乘,i『iilt4有情致(固亦可观”。后世不少作品即以此为 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愫,对于爱情的召唤,坦然承认是“儿女
源头,如宋人赵德麟的鼓子词《商调蝶恋花》、金人萤解元的 之心,不能自固”。
总之,《莺莺传》中崔莺莺的个性是真诚、
《西厢记》诸宫调、元人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等。这些作 爽快的,对爱情的表达是坦诚、率直、毫不伪饰的。
品的艺术成就。以杂剧《西朋记》为最。它在元代受到了高度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莺莺的形象蝈造得很成功。
赞誉:“新杂剧,fF{传奇。《西朋记》,天下夺魁。”这一方面与 这个美丽的少女出身1二贵族家庭。从小受到封建礼教的熏
剧作者王实甫卓越的艺术才能有关(同时,还与他对传奇 陶。她和张生邂逅相遇萌生了爱情。一方面她具有少女的
《莺莺传》的继承与创新有关。从前文所说的“新杂剧,旧传 情感和欲求,另一方面她又接受过较多的封建道德教育(这
奇”来看,元人对于杂剧《西厢记》的艺术源头L二经普遍熟 就构成r她思想和行动(卜的矛盾。她凹答张,上的那首诗:
知,但是当我们将杂剧《西厢记》与前代作t绉进行仔细比照 “兰闱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表达
时,我们发现前者并小是简单地照搬后者,而是更多地融入 了她不甘寂寞的,闷心情,流露r她对异性的渴颦。在“听
了时代元素,在艺术上有了长足的创新。实际上,《莺莺传》 琴”的时候,她被张生琴声中的热切呼唤感动得“阁不定粉
之后每一部以西厢故事为题材的作品,都是艺术创新的产 泪涟涟,吞声害气埋怨”。彳日-这时她还没有勇气和张牛见
物。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存对《莺莺传》中原有人物形象的重 面,在她的内心深处,封建礼教的约束和对张生的爱恋激烈
新塑造卜(尤其体现在莺莺、张生两个人物形象的转变上。 地冲突着。后来当她接到张牛的情诗时。终于大着胆子写
一、崔莺莺形象的转变 了一首题为“明月j五夜”的回诗,约定张生于十五日晚上
元稹《莺莺传》中。莺莺非相同之女,性格真诚、爽快,表 相会。“待月两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
达感情坦诚、率直,纯粹真情流露,毫不掩饰。她虽非名门 来。”诗句标志着莺莺决然走上了叛逆的道路。然而后来又
千金。但也受过良好教奇,下刀札,能鼓琴。善属文,聪慧明 发生了“赖简”的事,这一波折给故事带来了起伏。使作品显
敏,不加修饰亦颜色艳异,光辉动人,时时体现出女性的柔 得摇曳多姿。作为贵族小姐的笥莺(顾虑重霞,她原想瞒过
美与青春的活力。当她第一次见张生时,是“久之,辞疾”, 红娘,偷偷和张生约会,没自(料到张生竟不避红娘,跳过墙
“久之,乃至”,因母亲之意而见也。出来后,亦是“犹抱琵琶 后,还使红娘去给她传报,这使她感到处境尴尬。她的赖简
半遮面”,“凝睇怨绝”。张生与她攀谈(她是终席未对。莺 是出于不得L三。后来当她看到由于赖简,张牛相思成疾,病
莺的举动表现得娇羞、矜持,这是十七岁女子同有的自然本 将至死的时候(她就毅然地打消一切顾虑,做出了一个大胆
性。当莺莺收到张生二首春词后,她的态度是坦诚的,不加 的行动——深夜主动去向张生表达爱情。至此,莺莺作为
伪饰的。而凡同应迅速,当晚便让红娘送去《明月二三^夜》的 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的形象,在作品中被成功龌造出来
诗句。约张牛幽会。『Ili当张乍逾墙赴约后,莺莺“则端服严 了。 容,大数张”。她生活在封建礼教长期禁锎身心的时代,身 王实甫《西厢记》中,莺莺出身名门望族,地位甚高,这
上毕竟会体现出时代的局限性,冈此对一见钟情式的爱情, 种身份决定了她比《莺莺传》中的莺莺受到更多的礼教束
不日,能不产生惶惑、犹豫、矛盾。既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缚,追求爱情时更加困难蕈重(外在的阻力、内心的矛盾都
的顾忌,又有“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担忧。但这种心理上的 较后者激烈。莺莺“针指女t,诗词书算。无所不能”,这样
顾虑很难压倒爱情的挑战,理智的回声虽曾提醒她悬崖勒 一位才女却整日“闲愁万种,无沿怨东风”,是因为治家严谨
马,爱情的彳{唤却促使她越过障碍。在情与礼的冲突中,莺 的老夫人看管得严。这种“严”体现在:一则维护封建婚姻
[收稿日期]2008—11—19
[作者简介]宋晓瑛(1985一),女,甘肃武威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吏学院古代文学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唐
宋文学研究。
?7?
万方数据
----------------------- Page 2-----------------------
制度。因为先夫在时遵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 真实的,都被这样一位年青貌美而高雅的女子所吸引,产生
的婚姻法则,将莺莺许配给了郑尚书之子郑恒,所以老夫人 了强烈的爱慕之情。不同的是,作为书生,他们有着既定的
极力阻止崔张的爱情发展。二则曝持门阀观念,崔张欢会
之事暴露后,老夫人没有尊重女儿的感情,顺理成章地成全 相遇时。他们内心产生的波动是不同的,所作的抉择亦是不
莺莺与张生的婚姻,而是继续维护封建礼教的尊严,蛮横地 同的。在《莺莺传》中,张生一直处于痛苦的挣扎与抉择中,
逼张生上朝取应,直到门当户对,二人才能成就婚姻,因而 最终是前者压倒了后者,与莺莺劳燕分飞。他对莺莺有很
有了崔张长亭送别时的愁绪万千,生离死别。总之,老夫人 深的爱,这从许多方面可以看出:当红娘让他以通常的方式
治家之严、管教之严的目的是为了虚伪的“相国门楣”“祖宗 行媒妁之礼时,他急不可待:“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饱,恐不
家谱”“先王德行”,实际上却摧残了女儿的身心,践踏了莺 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
莺的感情。也正因为老夫人拘管得严,《西厢记》中莺莺青 色之肆矣。尔其谓何?”当第一次要离开莺莺时,他小心叠
春虚度,寂锁春闺。她比《莺莺传》中的莺莺年长两岁,开场 叠,“先以情谕之”;第二次离开时。亦非常伤感,“当去之夕,
老夫人交代,小姐是“年一十九岁”,这种细微变化是耐人寻 不复自言其情,愁叹于崔氏之侧”;当他决定与莺莺分手后,
味的,说明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年龄更为成熟,对人生、对 内心仍然难以忘怀,如把莺莺所写的情书给知己阅读以排
爱情更有参悟力,春闺寂寞,闲愁万种,心思更重一些。这 遣内心的占楚,经过莺莺住宅时坚持造访,被拒后“怨念之
个年龄的变化对于理解《西厢记》中莺莺不仅勇于追求幸 诚(动于颜色”。可以说莺莺已经深深地进入到他的情感世
福,反抗礼教,并敢于保护爱情具有一定的意义。正因为莺 界,且不能被忘却。但在他内心深处,始终有一股力量与这
莺内心的孤寂与对爱情的渴盼更浓,更烈。所以她与张生初 让其刻骨铭心的爱情相抵触,那就是他的功名之心。它如
次见面就敢于“回顾”。深夜花园焚香亦希望找到理想丈夫。 此根深蒂固,总是迫使他远离莺莺和那份原本真挚单纯的
在佛殿上与张生一见钟情(张生要接近她,她“陪着笑脸相 爱情。如他与莺莺相爱一个月之后。便去长安,几个月后归
迎”,这说明莺莺内心对爱情的期待与青春的跃动。但是相 来相处一段时间后,“俄以文调及期,又当西去”,最终因为
国小姐的特殊身份决定她的反抗道路障碍霞莺,坎坷曲折。 科举的失意而长期滞留京师。虽然他在作决定的过程中亦
她既要反抗维护封建礼教、背信弃义的老夫人,又与张生、 有犹豫与忧伤,但最终他还是决定放弃这份让他魂系梦绕
红娘之间。由于身份、教养、处境、性格的不同,时时因彼此 的爱情。从下面的一段话来看,他的这种抉择决非一时之
猜度、误会而有矛盾冲突,同时还有自己内心情和礼的斗 冲动,而是经过了长期的权衡与思考;“大凡天之所命尤物
争。这些冲突和她相国千金的身份导致其对爱情的表达含 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通合富贵,乘宠娇,不为
蓄蕴藉。莺莺表情达意的含蓄和口不应心的“假意儿”主要 云,为雨,则为蛟,为螭,吾不知其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
表现在以下几件事情上: 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
张生赴宴时,老夫人让红娘请小姐出来,莺莺一开始推 其身,至今为天下傻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辞说:“我身子有些不停当,去不得。”当得知宴涛的是张生 结合张生具体的人生阅历,这段话的核心思想在于,他认为
时,马上应曰:“扶病也索走一遭。”心都快飞起来了,嘴上却 与莺莺的爱情使他意乱情迷,原有的求仕之心有所懈怠,所
言是抱病而不得不去。 以最终以史为鉴,选择割舍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来使自已
张生害相思后,莺莺心里也备受煎熬,焦灼不安。她欲 归入到仕途经济的正道上。张生作出的抉择与当时社会对
让红娘探望张生,却用语不带情的口气,结果被红娘撕下假 士人的要求相符,因此他的朋友们虽然无比惋惜,最终都表
面具后,只好放下小姐架子央求红娘。 示了理解,称誉他善能补过。可以说,在《莺莺传》中,张生
红娘探望张生后带回张给她的简帖,她“将简贴儿拈, 以牺牲一份纯洁的爱情为代价换取社会的认可与尊重,重
把妆盒儿按,拆开封皮孜孜看(颠来倒去不害心烦”。反复 新同归到了士人队伍中。他后来也结婚了,但这时的婚姻
翻阅后,又假意向红娘发火。回复的明明是约张孛幽会的 已与爱情无关。
书笺,却与红娘讲:“我写将去回他,着他下次休是这般。”心 董解元《西厢
记》中张生的形象塑造得也比较成功。与
口不一,表明莺莺要在红娘这个丫头面前维护自己相国小 《莺莺传》相比,董解元笔下的张生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姐的尊严。 不仅是一位多才多艺、容貌出众的公子,而且是一个勇敢地
张生跳墙应约而来,莺莺却变卦反悔。内心情与礼冲突 追求爱情(忠于爱情,为了爱情甚至不惜献出生命的人物。
激烈,表面却义正词严地教训张生一通。 他头一次偶然瞥见莺莺之后,便疯狂地爱上了她。为了得
在张生赴考前,莺莺叮嘱张生不要见异恿迁,却用比兴 到莺莺的爱情,他“不以进取为荣,不以千禄为用,不以廉耻
的手法含蓄表达:“见了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柄迟。” 为心,不以是非为戒,夜则废寝,昼则忘餐”,完全沉浸在爱
张生及第后派人捎信给莺莺,让莺莺分享他的喜悦,了 情的海洋里,爱情的波涛洗刷了他头脑中的封建道德观念,
解他的挂念。莺莺的回信文中未公布,只是详细描述了她 推动他峰决地对封建礼法展开了猛烈的斗争。
精心捎去的六种物品,喻意深微。这六种物品分别代表莺 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张生则完全沉浸在爱情中,为情
莺的痴情与眷念:汗衫,“他若是和衣卧,便是和我一处宿”; 所缠绕。对仕途经济的追求本来就不强烈的他,因此而将
裹肚,“常不离了前后,守着他左右,紧紧的系在心头”;袜 科举之事搁置在一边。如他在普救寺遇到莺莺便对她一见
儿,“拘管他胡行乱走”;瑶琴一张,则使张生睹物恩人,莫忘 钟情,决定就此居住下来,说:“十年不识君王面,恰信婵婿
了当初“因七弦琴成配偶”;玉簪一枝,是怕“他如今功名成 解误人。小牛便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经历一番努力,他
就,只怕他撇人在脑背后”;斑管一枝则让张生了解“今日莺 赢得了莺莺的爱情,但功名之心却并没有因为爱情的实现
莺为君瑞忧”。莺莺嘱咐张生切莫忘旧,怨慕之情没有直陈 而重新燃起。当崔老夫人以门户之见逼他赴京应举时,他
而出,而是用所赠之物来表达,意蕴丰厚,含蓄隽永。 在分别宴会上所表白的不是求取功名的壮志豪情,而是漫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在形象特征上,《莺莺传》中的莺莺 天漫地的伤感以及对别后莺莺的牵挂。在赴考途中,其所
爽直坦诚,《西厢记》诸宫调和杂剧《西厢记》中的莺莺含蓄 做的梦全是莺莺而无功名。到了京城,他没有贪恋大都市
蕴藉,而后者与前者相比,不仅勇于追求幸福(而且善于保 的繁华,中了功名后,便立刻写信向莺莺报喜,授官后又飞
卫已得的爱情。 速赶往莺莺家与之团圆。可见,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张生
二、张生形象的转变 心志是单纯的,痛苦亦是单纯的,是一位可以为爱而生、为
无论是在《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还是在杂剧《西厢 爱而死的痴情书生。他的最高愿望仅仅关乎爱情——“谢
记》中,张生都是极重要的人物形象。虽然在几部作品中, 当今盛明唐圣主,敕赐为夫妇,永老无别离。万古完聚,愿
他都被甥造得极为饱满和丰富(但是几个张生在个性上却 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他之所以勉强去赴考,只是为
又迥然不同,有一个明显的转型的过程。张生形象的转变 了搬开老夫人在他爱情之路上所设的门户之阻碍。从传奇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莺莺传》到杂剧《西厢记》,张生已从一位徘徊在爱情与功
首先,就人生追求的侧重点而言,《莺莺传》中的张生重 名之间、最终为功名舍弃爱情的书生转变成一位纯粹的痴
仕途经济。从几部作品来看,几个张生在遇到莺莺之前,身 情书生。 份是相同的,都为未婚的布衣书生;感情经历是相同的,从 其次,在爱情方面,张生已由主动者变为被动者。《莺
未体验过爱情,情感世界一片空白}他们对莺莺的爱情亦是 莺传》中的张生决定着两人结合的方式,如(下转第104页)
?8?
万方数据
----------------------- Page 3-----------------------
学习中逐渐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增强社会责任感,为走 对他人有责任感的内在基础。很难设想。一个对自己不负
向社会打好基础,但结果却是在学习中迷失了自己的社会 责任的人能为社会、为他人负责任。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在
意识。 集体中体现自我价值,懂得集体的重要性,加强个体的自律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途径 意识,发扬团队精神,培养集体观念,自觉承担责任、履行义
1(以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为重 务。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
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历来 3(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培养模式和教学内
是激励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 容、手段。要使
教育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族凝聚力,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精神动力。作为当代 让大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
大学生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应该正确判断世界 现象,把在社会中学到的知识与课堂知识统一起来,真正做
发展趋势。深入了解中国国情,深切关注祖国的前途和命 到“学而有用,学以致用”,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责任意识,树
运,不负时代重托。肩负历史使命,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立正确的学习观。
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力量 4(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无
用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上,建设祖国,报效祖国,这是社 及其强弱与高校教师有着重要的关系,如果教师在承担社
会责任感的集中而又具体的体现。用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大 会责任方面率先乖范,就会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具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是要引导教育大学生树立远大的共产 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教师否定和推卸自己应当承担的
主义理想信念,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促使他们从具 社会责任,则会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产生极其不利
体下作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具体的活动中培养良好的 的影响。有的教师在强调知识的学习、才能的培养时,却在
社会责任感。要使大学生认识到,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每个 不知不觉中否定了品德和思想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有
人既享有一定的权力,又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既从 的教师则公然宣扬大学生只要能管好自己就可以了,其他
社会中获取,又要为社会奉献。认识到权力与责任和义务 的事不用考虑。针对如此令人担忧的现状,高校应该着眼
是统一的,没有无权力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力,不讲 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使他们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只有
责任和义务的思想是错误的。当代大学生只有树立伟大的 教师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
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才能自觉地养成高度的 感的学生来(才能真正实现高校“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
社会责任感。 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2(强化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集体主义观念 [参 考文 献]
和团队精神是以社会主义集体为价值目标,以个性发展为 [1]赵兴奎,张大均(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研究现状[J](国家教育行
前提的。它可以密切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增强个体的 政学院学报,2006((10)(
主人翁责任感。个体对社会、个体对他人的责任离不开人 [2]裴婷婷(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D](西南大学,2007(
的自我责任意识,个体对自我的责任意识,是个体对社会、
[责任编辑:朱君安]
(上接第8页)当红娘建议他明媒正娶莺莺时,他以难以忍 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剧中我们发现,他的爱情常常
受漫长的等待为由拒绝了,所以他们的爱情只能走私定终 是柳暗花明,靠着奇迹一次一次地继续并走到最后。
身之路。后来他有很多时间和机会可以给莺莺合法的名 从元稹的传奇《莺莺传》到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分,让他们的爱情得到社会的认可,但他却没有用行动去弥 再到王实甫的杂剧《两厢记》,西厢故事经过了一次次的演
补。他还决定着两人爱情的过程与最终结局。在相爱过程 化。崔莺莺、张生的形象也经历了一次次的转变。每一次的
中,尽管莺莺青春貌美并对爱情全身心地付出,但她在爱情 演变都是一个艺术创新的过程,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成就
中只是处于劣势地位,她常常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张生安 了伟大的作家、经典的作品,也成就了令人们千古传颂的不
排的一切,作品写道:“张生常诘郑氏之情,则曰:‘我不可奈 朽的爱情。
何也。”“无何,张生将之长安(先以情谕之。崔氏宛无难 [参 考文 献]
词,然而愁怨之容动人矣”。她在分男?宴会上悲伤得弹琴不 [1]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成凋,在分别后赠送信物而且还写下感人至深的情书,都不 [2]张友鹤(唐宋传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能影响张生的抉择。是厮守还是分别,是继续还是分手,所 [3][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
有的一切都由张生说了算。故《莺莺传》中的张生是“始乱 [4][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1(北京:中华书局,1974(
之,终弃之”,掌握着爱情的主动权。 [5]王实甫(两厢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6]鲁迅(中周小说史略[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但到了《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杂剧,张生则成为了
[7]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礼,1994(
被动者。他虽然在爱情上是全身心地投入,但对最终能否
[8]董解元(西厢记[M1(凌景埏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实现爱情理想却没有把握。张生在爱情之路上阻力重重。
1978(
首先他要让莺莺知晓他的心意。莺莺是一位大家闺秀,在 [9][元]石君宝(石君宝戏曲集[M](黄竹三校注(太原:山西人民
爱情上非常保守和谨慎。当张生向她表达爱意时,她经历 出版社,1992(
了一个从怀疑到犹豫到肯定的漫长过程。她多次试探和考 [10]俞为民(南两厢记的版本及其流变[A](程章灿(中国古代文
验张生,这让张生对她的内心始终捉摸不透。其次是老夫 学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
人的阻挠。她出尔反尔,言而无信,如当白马寺危机爆发 [11][明]吕天成(曲品[A](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
时,她承诺只要有谁能够解除危机,就将莺莺许配给谁,但 集成(第六集)It](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当张生真正做到时,她却让他与莺莺以兄妹相称;她坚持门 [12]陈娟娟(《莺莺传》与《西厢记》之比较研究从唐元士人境遇看
张生形象的转型[J](艺术百家,2008,(2)( 当户对的原则,发现张生与莺莺已私定终身的事实后,立刻
[13]王成业(董解元与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崔莺莺形象比较[J](
将一介布衣的张生打发到京城赴考,企图让他功名受挫而
考试周刊,2007,(12)(
自动放弃追求;在张生离开后,她重新将莺莺许配给郑恒。
[14]曹清萍(由《莺莺传》和《西厢记》看唐人婚姻门第观[J](安徽
再次是郑恒的阻碍。作为情敌,郑恒有着明显的优势,他不 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但是尚书之子,而且还是老夫人的亲侄子,与莺莺又有婚约 [15]于新洁(浅析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及其艺术特色[J](艺术
在前。因此张生欲要实现自已的爱情理想,不但要打动莺 教育,2008,(3)(
莺,还要努力求得功名以让老夫人无法挑剔,并且还要与郑
[责任编辑:毕橹欣]
恒作一番较量。所以他的爱情实现过程是曲折而艰辛的,
?104?
万方数据
----------------------- Page 4-----------------------
崔莺莺、张生形象在西厢故事中的演变——兼论《西厢记》
的艺术创新
作者: 宋晓瑛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刊名: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MUDAN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2009,""(3)
被引用次数: 0次
参考文献(15条)
1.陈寅恪 元白诗笺证稿 1978
2.张友鹤 唐宋传奇选 1983
3.房玄龄 晋书 1975
4.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 1974
5.王实甫 两厢记 1980
6.鲁迅 中周小说史略 2002
7.金文达 中国古代音乐史 1994
8.董解元.凌景埏 西厢记 1978
9.石君宝.黄竹三 石君宝戏曲集 1992
10.俞为民 南两厢记的版本及其流变 2006
11.吕天成 曲品 1959
12.陈娟娟 <莺莺传>与<西厢记>之比较研究从唐元士人境遇看张生形象的转型[期刊论文]-艺术百家 2008(02)
13.王成业 董解元与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崔莺莺形象比较[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07(12)
14.曹洁萍 由<莺莺传>和<西厢记>看唐人婚姻门第观[期刊论文]-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2)
15.于新洁 浅析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及其艺术特色 2008(03)
相似文献(9条)
1.期刊论文 孙玉石 西厢故事流变之意义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0,""(1)
西厢故事自唐代流传至今已逾千年,故事情节、主题和人物形象都几经变换,其间有作家有意为之,有文学内部规律的作用,也有历史时代的影响.流变
的过程也是故事文本之意义生成的过程.研究这一过程对文学接受、创作及教学都十分有价值.
2.期刊论文 曾玮 西厢故事里的莺莺们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2,15(3)
"西厢故事"从最早的唐代元稹的传奇<莺莺传>到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再到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经历了有五百年之久,在此期间,经过许多民间
艺人的改造和读者的选择,加进了人民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使崔、张爱情故事有了很大改变,其中女主人公崔莺莺的形象由最初的逆来顺受到后来的敢
于反抗,漠视功名富贵,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最终成为一个光彩动人的人物形象.
3.期刊论文 陈兴焱 《西厢记》主要人物创作手法新探-中州学刊2008,""(5)
王实甫的<西厢记>之所以经久不衰,主要是作者在西厢故事改编中创造性笔法的运用,尤其是对崔莺莺、张生、红娘等人物形象的重塑上,作者根据主
题思想表达的需要,凸凹人物性格,重塑人物形象,与<莺莺传>迥异,与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同中见异.表现了王实甫高超的改编技巧和创造性笔法,为中
外文学人物画廊刻画了一组栩栩如生的戏剧人物.
4.期刊论文 陈凌娟.Chen Lingjuan 西厢故事中老夫人形象演变的原因与意义 -语文学刊2010,""(10)
西厢故事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三部代表性作品,分别是<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和<西厢记>,在作品的所有人物中要数老夫人的形象变化最大,她渐
渐成为西厢故事发生的关键因素,而这种渐进的演变历程与作品的主题、时代、作者、观众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漫长的重塑过程中,老夫人这个人物
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成为维护封建势力的典型,后代的作品中多借鉴她来塑造较为保守的封建家长形象,如<红楼梦>中的贾母.
5.期刊论文 宋瑞斌.SONG Rui-bin 论王实甫《西厢记》对《莺莺传》和《西厢记诸宫调》的继承和发展 -黑龙江
教育学院学报2009,28(5)
自唐以来,以"西厢"故事为题材的各类作品便层出不穷.在西厢故事的演进中,王实甫的<西厢记>把"西厢"故事推到了最高峰.它能成为一部鸿篇巨制
,得益于<西厢记诸宫调>对<莺莺传>从题材、主题到人物形象的革命性改造,同时也得益于王实甫的个人创作才艺和敢于突破传统的勇气.
6.期刊论文 任莹 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 -东京文学2009,""(12)
<西厢记>最早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主要写的是张生对莺莺"始乱之,终弃之"的悲剧故事,宣扬了女人是祸水的传统论调
.到了宋代,崔、张故事已被改编为多种文艺样式而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对西厢故事的思想主题,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都作了创造性改造的是金代董解元的
----------------------- Page 5-----------------------
说唱文学<西厢记诸宫调>(又称(<董西厢>).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尤其是董<西厢>,它直接给杂剧<西厢记>以深刻的影响,构成杂剧<西厢记>的深厚艺术
传统.
7.期刊论文 任莹 试论《西厢记》的威逼流传和演变 -东京文学2009,""(11)
<西厢记>最旱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主要写的是张生对莺莺"始乱之,终弃之"的悲剧故事,宣扬了女人是祸水的传统论调
.到了宋代,崔、张故事已被改编为多种文艺样式而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对西厢故事的思想主题、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都作了创造性改造的是金代董解元的
说唱文学<西厢记诸宫调>(又称<董西厢>).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尤其是董<西厢>,它直接给杂剧<西厢记>以深刻的影响,构成杂剧<西厢记>的深厚艺术
传统.
8.期刊论文 张家欣.ZHANG Jia-xin 从《董西厢》到《南西厢》之艺术流变 -艺术百家2006,""(3)
西厢故事是中国戏曲舞台上永远的经典,王实甫改编的《西厢记》使得西厢故事达到巅峰,本文以人物形象分析、整个叙事架构及文本写作手法,探讨
从《董西厢》、《西厢记》到明代《南西厢》文学艺术上的流传及演变.
9.学位论文 王胜男 南北西厢记之比较 2008
论者往往将元人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简称北西厢)与明人李日华的传奇剧《南西厢记》(简称南西厢)并称为南北西厢。南北西厢问世之后,评
论甚多。但南北西厢的优劣之争,迄今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试图在前人对南北西厢分析和评论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同题材、不同体制的北西
厢和南西厢的具体比较来分析其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内在发展规律。
北西厢以代言体的戏剧形式成功地将流传已久的西厢故事基本定型,堪称北曲压卷之作。南西厢“改北曲为南曲”,以适应表演西厢故事的时代需
求,传唱的影响相对来说更为广泛。北西厢突破一本四折的通例,五本二十一折的巨制在当时是有创新意义的。但是南西厢的出数更多,其角色不再局
限于“一人主唱”,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都可,曲、白、介的结合更为紧密,演出起来比北西厢要自由灵活许多。南北西厢在故事情节上既有一致
性,又有差异性。它们的剧情基本走向是一致的,只是北西厢中的情节设置自然为主,南西厢中的情节安排以通俗为主。在情节安排上北西厢往往由
“点”及“面”,由关键事件联贯整体情节;南西厢则常常“点”“面”结合,既有突出重大的事件,又注意协调细微部分。南西厢继承并完善了北西
厢塑造的人物形象,无论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有自己完整的活动,呈现出一个扇形辐射式的开放。北西厢的唱词如花间美人,是文采派的代表;南
西厢的唱词日益通俗化,可谓世情文学的先声。在宫调曲牌的选择上,北西厢往往依宫调联套,南西厢则更多的依据情节和人物的需要。在演唱和声腔
上,北西厢“一人主唱”、“宜于弋阳、四平等俗优”,南西厢则“众脚均唱”,以“歌南音”,施于昆调。从北西厢到南西厢,剧中宾白所占的比重
逐渐增多,而且由简趋繁,叙事性加强。同时,科介的搞笑成分亦增强,舞台演出的效果更加精彩,呈现出了程式化和虚拟化的趋向。
综上所述,北西厢是为适应以婚恋为题材的世风而作的文采作品的代表。南西厢的作者李日华为了使西厢故事“歌南音”,在明代得以演出传播
,而再创作宣扬爱情至上的西厢故事。他在尽力保持北西厢文采风貌的基础上创作的通俗的南西厢,堪称明初唱腔流变、南北曲交流之下的成功之作
,对后世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北西厢虽常在元朝粉墨登场,但明清以后其演唱已逐渐衰落,演出者亦越来越少。而南西厢在场上的演出越来越频繁
,是当今演唱西厢故事的京剧、昆曲、地方戏的祖本。两相比较,各有优长。南北西厢在不同的方面共同为西厢故事的流传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mdjjyxyxb200903004.aspx
授权使用:河北科技师范学院(hbkjsfxy),授权号:36fc1773-f176-4be9-829d-9e0e0113cebe
下载时间:2010年10月13日
范文二:演变——兼论《西厢记》的艺术立异[新版]
演变——兼论《西厢记》的艺术创新
----------------------- Page 1-----------------------
2009年第3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3,2009
(总第1 1 5期) JOURNAI。OF MUDANJIANG COl,I。EGE()F
EDUCATION Serial No(115
崔莺莺、张生形象在西厢故事中的演变
——兼论《西厢记》的艺术创新
宋 晓 瑛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从元稹的《莺莺传》到王实甫的《西厢记》,西厢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崔莺莺和张生的形象得
到了不断的重新塑造。崔莺莺由一个坦诚真挚的柔弱女子演变为虽含蓄蕴藉却勇于追求幸福、善于保卫爱情的
相国千金,张生则从一个徘徊在爱情与功名之间,最终由功名舍弃爱情的负心男子转变为一位无心仕途经济、可
以为爱放弃一切的痴情书生。这正是《西厢记》诸宫调和杂剧《西厢记》卓越的创新性的体现。
[关键词] 西厢故事;人物形象;故事演化;艺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23(2009)03—0007--03
《莺莺传》是一部唐代传奇,在中国小说史t二地位极重,
莺最终没有违背自己的天性,将内心的真情真切地表露,一
鲁迅先牛将之视为痔代传奇史E:“特有关系者”之一。它南 步步走到西厢。大胆地做出违礼之举,存真实的人生意义
唐代著名文学家元稹所创,有着较强的艺术性,“虽文章尚 上,显示了爱情骶倒礼教的力量。之后,莺莺也不惮于表达
非t乘,i『iilt4有情致(固亦可观”。后世不少作品即以此为 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愫,对于爱情的召唤,坦然承认是“儿女
源头,如宋人赵德麟的鼓子词《商调蝶恋花》、金人萤解元的 之心,不能自固”。总之,《莺莺传》中崔莺莺的个性是真诚、
《西厢记》诸宫调、元人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等。这些作 爽快的,对爱情的表达是坦诚、率直、毫不伪饰的。
品的艺术成就。以杂剧《西朋记》为最。它在元代受到了高度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莺莺的形象蝈造得很成功。
赞誉:“新杂剧,fF{传奇。《西朋记》,天下夺魁。”这一方面与 这个美丽的少女出身1二贵族家庭。从小受到封建礼教的熏
剧作者王实甫卓越的艺术才能有关(同时,还与他对传奇 陶。她和张生邂逅相遇萌生了爱情。一方面她具有少女的
《莺莺传》的继承与创新有关。从前文所说的“新杂剧,旧传 情感和欲求,另一方面她又接受过较多的封建道德教育(这
奇”来看,元人对于杂剧《西厢记》的艺术源头L二经普遍熟 就构成r她思想和行动(卜的矛盾。她凹答张,上的那首诗:
知,但是当我们将杂剧《西厢记》与前代作t绉进行仔细比照 “兰闱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表达
时,我们发现前者并小是简单地照搬后者,而是更多地融入 了她不甘寂寞的,闷心情,流露r她对异性的渴颦。在“听
了时代元素,在艺术上有了长足的创新。实际上,《莺莺传》 琴”的时候,她被张生琴声中的热切呼唤感动得“阁不定粉
之后每一部以西厢故事为题材的作品,都是艺术创新的产 泪涟涟,吞声害气埋怨”。彳日-这时她还没有勇气和张牛见
物。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存对《莺莺传》中原有人物形象的重 面,在她的内心深处,封建礼教的约束和对张生的爱恋激烈
新塑造卜(尤其体现在莺莺、张生两个人物形象的转变上。 地冲突着。后来当她接到张牛的情诗时。终于大着胆子写
一、崔莺莺形象的转变 了一首题
为“明月j五夜”的回诗,约定张生于十五日晚上
元稹《莺莺传》中。莺莺非相同之女,性格真诚、爽快,表 相会。“待月两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
达感情坦诚、率直,纯粹真情流露,毫不掩饰。她虽非名门 来。”诗句标志着莺莺决然走上了叛逆的道路。然而后来又
千金。但也受过良好教奇,下刀札,能鼓琴。善属文,聪慧明 发生了“赖简”的事,这一波折给故事带来了起伏。使作品显
敏,不加修饰亦颜色艳异,光辉动人,时时体现出女性的柔 得摇曳多姿。作为贵族小姐的笥莺(顾虑重霞,她原想瞒过
美与青春的活力。当她第一次见张生时,是“久之,辞疾”, 红娘,偷偷和张生约会,没自(料到张生竟不避红娘,跳过墙
“久之,乃至”,因母亲之意而见也。出来后,亦是“犹抱琵琶 后,还使红娘去给她传报,这使她感到处境尴尬。她的赖简
半遮面”,“凝睇怨绝”。张生与她攀谈(她是终席未对。莺 是出于不得L三。后来当她看到由于赖简,张牛相思成疾,病
莺的举动表现得娇羞、矜持,这是十七岁女子同有的自然本 将至死的时候(她就毅然地打消一切顾虑,做出了一个大胆
性。当莺莺收到张生二首春词后,她的态度是坦诚的,不加 的行动——深夜主动去向张生表达爱情。至此,莺莺作为
伪饰的。而凡同应迅速,当晚便让红娘送去《明月二三^夜》的 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的形象,在作品中被成功龌造出来
诗句。约张牛幽会。『Ili当张乍逾墙赴约后,莺莺“则端服严 了。
容,大数张”。她生活在封建礼教长期禁锎身心的时代,身 王实甫《西厢记》中,莺莺出身名门望族,地位甚高,这
上毕竟会体现出时代的局限性,冈此对一见钟情式的爱情,
种身份决定了她比《莺莺传》中的莺莺受到更多的礼教束
不日,能不产生惶惑、犹豫、矛盾。既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缚,追求爱情时更加困难蕈重(外在的阻力、内心的矛盾都
的顾忌,又有“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担忧。但这种心理上的 较后者激烈。莺莺“针指女t,诗词书算。无所不能”,这样
顾虑很难压倒爱情的挑战,理智的回声虽曾提醒她悬崖勒 一位才女却整日“闲愁万种,无沿怨东风”,是因为治家严谨
马,爱情的彳{唤却促使她越过障碍。在情与礼的冲突中,莺 的老夫人看管得严。这种“严”体现在:一则维护封建婚姻
[收稿日期]2008—11—19
[作者简介]宋晓瑛(1985一),女,甘肃武威人,西北师范大学文
吏学院古代文学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唐
宋文学研究。
?7?
万方数据
----------------------- Page 2-----------------------
制度。因为先夫在时遵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 真实的,都被这样一位年青貌美而高雅的女子所吸引,产生
的婚姻法则,将莺莺许配给了郑尚书之子郑恒,所以老夫人 了强烈的爱慕之情。不同的是,作为书生,他们有着既定的
极力阻止崔张的爱情发展。二则曝持门阀观念,崔张欢会
之事暴露后,老夫人没有尊重女儿的感情,顺理成章地成全 相遇时。他们内心产生的波动是不同的,所作的抉择亦是不
莺莺与张生的婚姻,而是继续维护封建礼教的尊严,蛮横地 同的。在《莺莺传》中,张生一直处于痛苦的挣扎与抉择中,
逼张生上朝取应,直到门当户对,二人才能成就婚姻,因而 最终是前者压倒了后者,与莺莺劳燕分飞。他对莺莺有很
有了崔张长亭送别时的愁绪万千,生离死别。总之,老夫人 深的爱,这从许多方面可以看出:当红娘让他以通常的方式
治家之严、管教之严的目的是为了虚伪的“相国门楣”“祖宗 行媒妁之礼时,他急不可待:“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饱,恐不
家谱”“先王德行”,实际上却摧残了女儿的身心,践踏了莺 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
莺的感情。也正因为老夫人拘管得严,《西厢记》中莺莺青 色之肆矣。尔其谓何?”当第一次要离开莺莺时,他小心叠
春虚度,寂锁春闺。她比《莺莺传》中的莺莺年长两岁,开场 叠,“先以情谕之”;第二次离开时。亦非常伤感,“当去之夕,
老夫人交代,小姐是“年一十九岁”,这种细微变化是耐人寻 不复自言其情,愁叹于崔氏之侧”;当他决定与莺莺分手后,
味的,说明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年龄更为成熟,对人生、对 内心仍然难以忘怀,如把莺莺所写的情书给知己阅读以排
爱情更有参悟力,春闺寂寞,闲愁万种,心思更重一些。这 遣内心的占楚,经过莺莺住宅时坚持造访,被拒后“怨念之
个年龄的变化对于理解《西厢记》中莺莺不仅勇于追求幸 诚(动于颜色”。可以说莺莺已经深深地进入到他的情感世
福,反抗礼教,并敢于保护爱情具有一定的意义。正因为莺
界,且不能被忘却。但在他内心深处,始终有一股力量与这
莺内心的孤寂与对爱情的渴盼更浓,更烈。所以她与张生初 让其刻骨铭心的爱情相抵触,那就是他的功名之心。它如
次见面就敢于“回顾”。深夜花园焚香亦希望找到理想丈夫。 此根深蒂固,总是迫使他远离莺莺和那份原本真挚单纯的
在佛殿上与张生一见钟情(张生要接近她,她“陪着笑脸相 爱情。如他与莺莺相爱一个月之后。便去长安,几个月后归
迎”,这说明莺莺内心对爱情的期待与青春的跃动。但是相 来相处一段时间后,“俄以文调及期,又当西去”,最终因为
国小姐的特殊身份决定她的反抗道路障碍霞莺,坎坷曲折。 科举的失意而长期滞留京师。虽然他在作决定的过程中亦
她既要反抗维护封建礼教、背信弃义的老夫人,又与张生、 有犹豫与忧伤,但最终他还是决定放弃这份让他魂系梦绕
红娘之间。由于身份、教养、处境、性格的不同,时时因彼此 的爱情。从下面的一段话来看,他的这种抉择决非一时之
猜度、误会而有矛盾冲突,同时还有自己内心情和礼的斗 冲动,而是经过了长期的权衡与思考;“大凡天之所命尤物
争。这些冲突和她相国千金的身份导致其对爱情的表达含 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通合富贵,乘宠娇,不为
蓄蕴藉。莺莺表情达意的含蓄和口不应心的“假意儿”主要 云,为雨,则为蛟,为螭,吾不知其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
表现在以下几件事情上: 幽,据百
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
张生赴宴时,老夫人让红娘请小姐出来,莺莺一开始推 其身,至今为天下傻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辞说:“我身子有些不停当,去不得。”当得知宴涛的是张生 结合张生具体的人生阅历,这段话的核心思想在于,他认为
时,马上应曰:“扶病也索走一遭。”心都快飞起来了,嘴上却 与莺莺的爱情使他意乱情迷,原有的求仕之心有所懈怠,所
言是抱病而不得不去。 以最终以史
为鉴,选择割舍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来使自已
张生害相思后,莺莺心里也备受煎熬,焦灼不安。她欲
归入到仕途经济的正道上。张生作出的抉择与当时社会对
让红娘探望张生,却用语不带情的口气,结果被红娘撕下假 士人的要求相符,因此他的朋友们虽然无比惋惜,最终都表
面具后,只好放下小姐架子央求红娘。 示
了理解,称誉他善能补过。可以说,在《莺莺传》中,张生
红娘探望张生后带回张给她的简帖,她“将简贴儿拈, 以牺牲一份纯洁的爱情为代价换取社会的认可与尊重,重
把妆盒儿按,拆开封皮孜孜看(颠来倒去不害心烦”。反复 新同归到了士人队伍中。他后来也结婚了,但这时的婚姻
翻阅后,又假意向红娘发火。回复的明明是约张孛幽会的 已与爱情无关。
书笺,却与红娘讲:“我写将去回他,着他下次休是这般。”心
董解元《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塑造得也比较成功。与
口不一,表明莺莺要在红娘这个丫头面前维护自己相国小 《莺莺传》相比,董解元笔下的张生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姐的尊严。 不仅是一位多才
多艺、容貌出众的公子,而且是一个勇敢地
张生跳墙应约而来,莺莺却变卦反悔。内心情与礼冲突 追求爱情(忠于爱情,为了爱情甚至不惜献出生命的人物。
激烈,表面却义正词严地教训张生一通。 他
头一次偶然瞥见莺莺之后,便疯狂地爱上了她。为了得
在张生赴考前,莺莺叮嘱张生不要见异恿迁,却用比兴 到莺莺的爱情,他“不以进取为荣,不以千禄为用,不以廉耻
的手法含蓄表达:“见了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柄迟。” 为心,不以是非为戒,夜则废寝,昼则忘餐”,完全沉浸在爱
张生及第后派人捎信给莺莺,让莺莺分享他的喜悦,了 情的海洋里,爱情的波涛洗刷了他头脑中的封建道德观念,
解他的挂念。莺莺的回信文中未公布,只是详细描述了她
推动他峰决地对封建礼法展开了猛烈的斗争。
精心捎去的六种物品,喻意深微。这六种物品分别代表莺 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张生则完全沉浸在爱情中,为情
莺的痴情与眷念:汗衫,“他若是和衣卧,便是和我一处宿”; 所缠绕。对仕途经济的追求本来就不强烈的他,因此而将
裹肚,“常不离了前后,守着他左右,紧紧的系在心头”;袜 科举之事搁置在一边。如他在普救寺遇到莺莺便对她一见
儿,“拘管他胡行乱走”;瑶琴一张,则使张生睹物恩人,莫忘 钟情,决定就此居住下来,说:“十年不识君王面,恰信婵婿
了当初“因七弦琴成配偶”;玉簪一枝,是怕“他如今功名成 解误人。小牛便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经历一番努力,他
就,只怕他撇人在脑背后”;斑管一枝则让张生了解“今日莺 赢得了莺莺的爱情,但功名之心却并没有因为爱情的实现
莺为君瑞忧”。莺莺嘱咐张生切莫忘旧,怨慕之情没有直陈
而重新燃起。当崔老夫人以门户之见逼他赴京应举时,他
而出,而是用所赠之物来表达,意蕴丰厚,含蓄隽永。 在分别宴会上所表白的不是求取功名的壮志豪情,而是漫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在形象特征上,《莺莺传》中的莺莺 天漫地的伤感以及对别后莺莺的牵挂。在赴考途中,其所
爽直坦诚,《西厢记》诸宫调和杂剧《西厢记》中的莺莺含蓄 做的梦全是莺莺而无功名。到了京城,他没有贪恋大都市
蕴藉,而后者与前者相比,不仅勇于追求幸福(而且善于保 的繁华,中了功名后,便立刻写信向莺莺报喜,授官后又飞
卫已得的爱情。 速赶往莺莺家
与之团圆。可见,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张生
二、张生形象的转变 心志是单纯
的,痛苦亦是单纯的,是一位可以为爱而生、为
无论是在《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还是在杂剧《西厢 爱而死的痴情书生。他的最高愿望仅仅关乎爱情——“谢
记》中,张生都是极重要的人物形象。虽然在几部作品中, 当今盛明唐圣主,敕赐为夫妇,永老无别离。万古完聚,愿
他都被甥造得极为饱满和丰富(但是几个张生在个性上却 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他之所以勉强去赴考,只是为
又迥然不同,有一个明显的转型的过程。张生形象的转变 了搬开老夫人在他爱情之路上所设的门户之阻碍。从传奇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莺莺传》
到杂剧《西厢记》,张生已从一位徘徊在爱情与功
首先,就人生追求的侧重点而言,《莺莺传》中的张生重 名之间、最终为功名舍弃爱情的书生转变成一位纯粹的痴
仕途经济。从几部作品来看,几个张生在遇到莺莺之前,身 情书生。
份是相同的,都为未婚的布衣书生;感情经历是相同的,从 其次,在爱情方面,张生已由主动者变为被动者。《莺
未体验过爱情,情感世界一片空白}他们对莺莺的爱情亦是 莺传》中的张生决定着两人结合的方式,如(下转第104页)
?8?
万方数据
----------------------- Page 3-----------------------
学习中逐渐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增强社会责任感,为走 对他人有责任感的内在基础。很难设想。一个对自己不负
向社会打好基础,但结果却是在学习中迷失了自己的社会 责任的人能为社会、为他人负责任。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在
意识。 集体中体现自我价
值,懂得集体的重要性,加强个体的自律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途径 意
识,发扬团队精神,培养集体观念,自觉承担责任、履行义
1(以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为重 务。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
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历来 3(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培养模式和教学内
是激励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 容、手段。要使教育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族凝聚力,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精神动力。作为当代 让大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
大学生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应该正确判断世界 现象,把在社会中学到的知识与课堂知识统一起来,真正做
发展趋势。深入了解中国国情,深切关注祖国的前途和命 到“学而有用,学以致用”,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责任意识,树
运,不负时代重托。肩负历史使命,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立正确的学习观。
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力量 4(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无
用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上,建设祖国,报效祖国,这是社 及其强弱与高校教师有着重要的关系,如果教师在承担社
会责任感的集中而又具体的体现。用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大 会责任方面率先乖范,就会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具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是要引导教育大学生树立远大的共产 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教师否定和推卸自己应当承担的
主义理想信念,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促使他们从具 社会责任,则会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产生极其不利
体下作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具体的活动中培养良好的 的影响。有的教师在强调知识的学习、才能的培养时,却在
社会责任感。要使大学生认识到,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每个 不知不觉中否定了品德和思想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有
人既享有一定的权力,又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既从 的教师则公然宣扬大学生只要能管好自己就可以了,其他
社会中获取,又要为社会奉献。认识到权力与责任和义务 的事不用考虑。针对如此令人担忧的现状,高校应该着眼
是统一的,没有无权力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力,不讲 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使他们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只有
责任和义务的思想是错误的。当代大学生只有树立伟大的 教师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
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才能自觉地养成高度的 感的学生来(才能真正实现高校“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
社会责任感。 建设者和可靠
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2(强化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集体主义观念
[参 考文 献]
和团队精神是以社会主义集体为价值目标,以个性发展为 [1]赵兴奎,张大均(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研究现状[J](国家教育行
前提的。它可以密切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增强个体的 政学院学报,2006((10)(
主人翁责任感。个体对社会、个体对他人的责任离不开人 [2]裴婷婷(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D](西南大学,2007(
的自我责任意识,个体对自我的责任意识,是个体对社会、
[责任编辑:朱君安]
(上接第8页)当红娘建议他明媒正娶莺莺时,他以难以忍 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剧中我们发现,他的爱情常常
受漫长的等待为由拒绝了,所以他们的爱情只能走私定终 是柳暗花明,靠着奇迹一次一次地继续并走到最后。
身之路。后来他有很多时间和机会可以给莺莺合法的名
从元稹的传奇《莺莺传》到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分,让他们的爱情得到社会的认可,但他却没有用行动去弥 再到王实甫的杂剧《两厢记》,西厢故事经过了一次次的演
补。他还决定着两人爱情的过程与最终结局。在相爱过程 化。崔莺莺、张生的形象也经历了一次次的转变。每一次的
中,尽管莺莺青春貌美并对爱情全身心地付出,但她在爱情
演变都是一个艺术创新的过程,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成就
中只是处于劣势地位,她常常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张生安 了伟大的作家、经典的作品,也成就了令人们千古传颂的不
排的一切,作品写道:“张生常诘郑氏之情,则曰:‘我不可奈 朽的爱情。
何也。”“无何,张生将之长安(先以情谕之。崔氏宛无难
[参 考文 献]
词,然而愁怨之容动人矣”。她在分男?宴会上悲伤得弹琴不 [1]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成凋,在分别后赠送信物而且还写下感人至深的情书,都不 [2]张友鹤(唐宋传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能影响张生的抉择。是厮守还是分别,是继续还是分手,所 [3][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
有的一切都由张生说了算。故《莺莺传》中的张生是“始乱 [4][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1(北京:中华书局,1974(
之,终弃之”,掌握着爱情的主动权。 [5]
王实甫(两厢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6]鲁迅(中周小说史略[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但到了《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杂剧,张生则成为了
[7]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礼,1994(
被动者。他虽然在爱情上是全身心地投入,但对最终能否
[8]董解元(西厢记[M1(凌景埏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实现爱情理想却没有把握。张生在爱情之路上阻力重重。
1978(
首先他要让莺莺知晓他的心意。莺莺是一位大家闺秀,在 [9][元]石君宝(石君宝戏曲集[M](黄竹三校注(太原:山西人民
爱情上非常保守和谨慎。当张生向她表达爱意时,她经历 出版社,1992(
了一个从怀疑到犹豫到肯定的漫长过程。她多次试探和考 [10]俞为民(南两厢记的版本及其流变[A](程章灿(中国古代文
验张生,这让张生对她的内心始终捉摸不透。其次是老夫
[c](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 学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人的阻挠。她出尔反尔,言而无信,如当白马寺危机爆发 [11][明]吕天成(曲品[A](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
时,她承诺只要有谁能够解除危机,就将莺莺许配给谁,但 集成(第六集)It](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当张生真正做到时,她却让他与莺莺以兄妹相称;她坚持门 [12]陈娟娟(《莺莺传》与《西厢记》之比较研究从唐元士人境遇看
张生形象的转型
[J](艺术百家,2008,(2)(
当户对的原则,发现张生与莺莺已私定终身的事实后,立刻
[13]王成业(董解元
与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崔莺莺形象比较[J](
将一介布衣的张生打发到京城赴考,企图让他功名受挫而
考试周刊,2007,
(12)(
自动放弃追求;在张生离开后,她重新将莺莺许配给郑恒。
[14]曹清萍(由《莺
莺传》和《西厢记》看唐人婚姻门第观[J](安徽
再次是郑恒的阻碍。作为情敌,郑恒有着明显的优势,他不 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但是尚书之子,而且还是老夫人的亲侄子,与莺莺又有婚约 [15]于新洁(浅析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及其艺术特色[J](艺术
在前。因此张生欲要实现自已的爱情理想,不但要打动莺 教育,2008,(3)(
莺,还要努力求得功名以让老夫人无法挑剔,并且还要与郑
[责任编辑:毕橹欣]
恒作一番较量。所以他的爱情实现过程是曲折而艰辛的,
?104?
万方数据
----------------------- Page 4-----------------------
崔莺莺、张生形象在西厢故事中的演变——兼论《西厢记》
的艺术创新
作者: 宋晓瑛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刊名: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MUDAN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2009,""(3)
被引用次数: 0次
参考文献(15条)
1.陈寅恪 元白诗笺证稿 1978
2.张友鹤 唐宋传奇选 1983
3.房玄龄 晋书 1975
4.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 1974
5.王实甫 两厢记 1980
6.鲁迅 中周小说史略 2002
7.金文达 中国古代音乐史 1994
8.董解元.凌景埏 西厢记 1978
9.石君宝.黄竹三 石君宝戏曲集 1992
10.俞为民 南两厢记的版本及其流变 2006
11.吕天成 曲品 1959
12.陈娟娟 <莺莺传>与<西厢记>之比较研究从唐元士人境遇看张生形象的转型[期刊论文]-艺术百家 2008(02)
13.王成业 董解元与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崔莺莺形象比较[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07(12)
14.曹洁萍 由<莺莺传>和<西厢记>看唐人婚姻门第观[期刊论文]-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2)
15.于新洁 浅析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及其艺术特色 2008(03)
相似文献(9条)
1.期刊论文 孙玉石 西厢故事流变之意义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0,""(1)
西厢故事自唐代流传至今已逾千年,故事情节、主题和人物形象都几经变换,其间有作家有意为之,有文学内部规律的作用,也有历史时代的影响.流变
的过程也是故事文本之意义生成的过程.研究这一过程对文学接受、创作及教学都十分有价值.
2.期刊论文 曾玮 西厢故事里的莺莺们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2,15(3)
"西厢故事"从最早的唐代元稹的传奇<莺莺传>到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再到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经历了有五百年之久,在此期间,经过许多民间
艺人的改造和读者的选择,加进了人民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使崔、张爱情故事有了很大改变,其中女主人公崔莺莺的形象由最初的逆来顺受到后来的敢
于反抗,漠视功名富贵,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最终成为一个光彩动人的人物形象.
3.期刊论文 陈兴焱 《西厢记》主要人物创作手法新探-中州学刊
2008,""(5)
王实甫的<西厢记>之所以经久不衰,主要是作者在西厢故事改编中创造性笔法的运用,尤其是对崔莺莺、张生、红娘等人物形象的重塑上,作者根据主
题思想表达的需要,凸凹人物性格,重塑人物形象,与<莺莺传>迥异,与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同中见异.表现了王实甫高超的改编技巧和创造性笔法,为中
外文学人物画廊刻画了一组栩栩如生的戏剧人物.
4.期刊论文 陈凌娟.Chen Lingjuan 西厢故事中老夫人形象演变的原因与意义 -语文学刊2010,""(10)
西厢故事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三部代表性作品,分别是<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和<西厢记>,在作品的所有人物中要数老夫人的形象变化最大,她渐
渐成为西厢故事发生的关键因素,而这种渐进的演变历程与作品的主题、时代、作者、观众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漫长的重塑过程中,老夫人这个人物
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成为维护封建势力的典型,后代的作品中多借鉴她来塑造较为保守的封建家长形象,如<红楼梦>中的贾母.
5.期刊论文 宋瑞斌.SONG Rui-bin 论王实甫《西厢记》对《莺莺传》和《西厢记诸宫调》的继承和发展 -黑龙江
教育学院学报2009,28(5)
自唐以来,以"西厢"故事为题材的各类作品便层出不穷.在西厢故事的演进中,王实甫的<西厢记>把"西厢"故事推到了最高峰.它能成为一部鸿篇巨制
,得益于<西厢记诸宫调>对<莺莺传>从题材、主题到人物形象的革命性改造,同时也得益于王实甫的个人创作才艺和敢于突破传统的勇气.
6.期刊论文 任莹 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 -东京文学2009,""(12)
<西厢记>最早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主要写的是张生对莺莺"始乱之,终弃之"的悲剧故事,宣扬了女人是祸水的传统论调
.到了宋代,崔、张故事已被改编为多种文艺样式而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对西厢故事的思想主题,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都作了创造性改造的是金代董解元的
----------------------- Page 5-----------------------
说唱文学<西厢记诸宫调>(又称(<董西厢>).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尤其是董<西厢>,它直接给杂剧<西厢记>以深刻的影响,构成杂剧<西厢记>的深厚艺术
传统.
7.期刊论文 任莹 试论《西厢记》的威逼流传和演变 -东京文学2009,""(11)
<西厢记>最旱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主要写的是张生对莺莺"始乱之,终弃之"的悲剧故事,宣扬了女人是祸水的传统论调
.到了宋代,崔、张故事已被改编为多种文艺样式而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对西厢故事的思想主题、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都作了创造性改造的是金代董解元的
说唱文学<西厢记诸宫调>(又称<董西厢>).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尤其是董<西厢>,它直接给杂剧<西厢记>以深刻的影响,构成杂剧<西厢记>的深厚艺术
传统.
8.期刊论文 张家欣.ZHANG Jia-xin 从《董西厢》到《南西厢》之艺术流变 -艺术百家2006,""(3)
西厢故事是中国戏曲舞台上永远的经典,王实甫改编的《西厢记》使得西厢故事达到巅峰,本文以人物形象分析、整个叙事架构及文本写作手法,探讨
从《董西厢》、《西厢记》到明代《南西厢》文学艺术上的流传及演变.
9.学位论文 王胜男 南北西厢记之比较 2008
论者往往将元人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简称北西厢)与明人李
日华的传奇剧《南西厢记》(简称南西厢)并称为南北西厢。南北西厢问世之后,评
论甚多。但南北西厢的优劣之争,迄今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试图在前人对南北西厢分析和评论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同题材、不同体制的北西
厢和南西厢的具体比较来分析其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内在发展规律。
北西厢以代言体的戏剧形式成功地将流传已久的西厢故事基本定型,堪称北曲压卷之作。南西厢“改北曲为南曲”,以适应表演西厢故事的时代需
求,传唱的影响相对来说更为广泛。北西厢突破一本四折的通例,五本二十一折的巨制在当时是有创新意义的。但是南西厢的出数更多,其角色不再局
限于“一人主唱”,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都可,曲、白、介的结合更为紧密,演出起来比北西厢要自由灵活许多。南北西厢在故事情节上既有一致
性,又有差异性。它们的剧情基本走向是一致的,只是北西厢中的情节设置自然为主,南西厢中的情节安排以通俗为主。在情节安排上北西厢往往由
“点”及“面”,由关键事件联贯整体情节;南西厢则常常“点”“面”结合,既有突出重大的事件,又注意协调细微部分。南西厢继承并完善了北西
厢塑造的人物形象,无论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有自己完整的活动,呈现出一个扇形辐射式的开放。北西厢的唱词如花间美人,是文采派的代表;南
西厢的唱词日益通俗化,可谓世情文学的先声。在宫调曲牌的选择上,北西厢往往依宫调联套,南西厢则更多的依据情节和人物的需要。在演唱和声腔
上,北西厢“一人主唱”、“宜于弋阳、四平等俗优”,南西厢则“众脚均唱”,以“歌南音”,施于昆调。从北西厢到南西厢,剧中宾白所占的比重
逐渐增多,而且由简趋繁,叙事性加强。同时,科介的搞笑成分亦增强,舞台演出的效果更加精彩,呈现出了程式化和虚拟化的趋向。
综上所述,北西厢是为适应以婚恋为题材的世风而作的文采作品的代表。南西厢的作者李日华为了使西厢故事“歌南音”,在明代得以演出传播
,而再创作宣扬爱情至上的西厢故事。他在尽力保持北西厢文采风貌的基础上创作的通俗的南西厢,堪称明初唱腔流变、南北曲交流之下的成功之作
,对后世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北西厢虽常在元朝粉墨登场,但明清以后其演唱已逐渐衰落,演出者亦越来越少。而南西厢在场上的演出越来越频繁
,是当今演唱西厢故事的京剧、昆曲、地方戏的祖本。两相比较,各有优长。南北西厢在不同的方面共同为西厢故事的流传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链接: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mdjjyxyxb200903004.a
spx
授权使用:河北科技师范学院(hbkjsfxy),授权号:
36fc1773-f176-4be9-829d-9e0e0113cebe
下载时间:2010年10月13日
范文三: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
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txt7温暖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温暖是写在脸上的笑影;温暖是义无反顾的响应;温暖是一丝不苟的配合。8尊重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 Page
1-----------------------
东京文学
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
任莹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300204)
【摘要】((西厢记》最早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主要写的是张生对莺莺
。始乱之,终弃之”的悲剧故事,宣扬了-k-)L是祸水的传统论调(到了宋代,崔、张故事已被改编为多种文艺样
式而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对西厢故事的思想主题,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都作了创造性改造的是金代董解元的说唱
文学《西厢记诸宫调》(又称嵌董西厢》)。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尤其是董《西厢》,它直接给杂剧
((西厢记》以深刻的影响,构成杂剧《西厢记》的深厚艺术传统(
【关键词】流传;演变;历史;小说
《西厢记》被元末明初的贾仲明誉为“天下夺魁” 的丑恶行为找寻理由辩解。还说,许多人都赞张生是个
之作。代表了元代爱情剧的最高水准,在中国戏剧史上 “善补过者”。这是颠倒是非。
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关于《西厢记》的作者,向来众 这部传奇文,虽说结尾很坏,但对崔张的爱情和莺
说纷纭,一般认为是王实甫。王实甫,名德信,大都 莺性格的某些描写,却是楚楚有致、细腻动人,引起当
人,生平事迹不详。一生共创作了十四种杂剧,现在全 时许多人的注意。并给后世作者以深远影响。正如鲁迅
本流传下来的有《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 所说: “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固亦可观,惟
三种。王实甫的剧作多以儿女风情故事为主,有浓郁的 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中国小说史略》对《莺
抒情气氛,语言清丽华美,是文采派的典范。 莺传》的肯定和批评都十分确当。’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故事的历史流传与演变过 传奇文《西厢》故事,流传甚广。如鲁迅所说:
程。 “其事之震撼文林,为力甚大。”《唐宋传奇集》揆其
《西厢记》最早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 原因,我想最主要的是,作者第一次塑造出一个性格独
传》(又名《会真记》),主要写的是张生对莺莺“始 特的妇女形象莺莺。她给人的印象历久不磨,她的悲剧
乱之,终弃之”的悲剧故事,宣扬了女人是祸水的传统 遭遇唤起人们莫大同情。这个形象的塑造,既为后世作
论调。它的大致内容是写年轻的张生,寄居于山西蒲州 者勾画出一个基本的性格轮廓,又为形象的再创造留下
的普救寺,有崔氏妇携女儿莺莺回长安,途经蒲州,亦 了广阔的余地。请看作者的描绘:
寓于该寺,遇兵乱,崔氏富有,惶恐无托,幸张生与蒲 艺必穷极(而貌若不知;言则敏辩,而寡于酬对。
将杜确有交谊,得其保护,崔氏遂免于难。为酬谢张 待张之意甚厚,然未尝以词继之。时愁怨幽邃,恒若不
生,设宴时让女儿莺莺出见,张生为之动情。得丫环红 识,喜愠之容,亦罕形见。
娘之助,两人幽会。后张生去长安,数月返蒲,又居数 到了宋代,崔、张故事已被改编为多种文艺样式而
月,再去长安应试,不中(遂弃莺莺,后男婚女嫁。某 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秦观、毛滂都有以此为内容的歌舞
次,张生再经崔氏住所,要求以表兄礼节相见,被莺莺 曲《调笑转踏》,赵令畴据此改写为鼓子词《商调?蝶
拒绝,并赋诗二章寄意。 ’ 恋花》,皆为西厢故事输入了新鲜的血液。此外,民间
张生为什么抛弃莺莺呢?据他自己说:莺莺是罕见 艺人还创作有南宋话本小说《莺莺传》、宋官本杂剧
的美女——“尤物”。这种“尤物”,“不妖其身,必 《莺莺六幺》、金院本《红娘子》等,可惜都已失传。
妖于人”。“余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所以“忍情”弃 自宋至金,崔、张故事代代相传,从未间断。宋杂剧有
舍。可见张生是个始乱终弃的无义之徒。作者却在为他 《莺莺六幺佚,见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南戏有《西
82
万方数据
----------------------- Page 2-----------------------
东京文学?!粤蔓!恩(
。值得注意的 厢记》一目佚见《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福而与讲究世家大族体面的崔老夫人的矛盾斗争上。这
是,北宋赵德麟、令畸用说唱形式写有《商调蝶恋花? 些新的变化,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容,为元杂剧
鼓子词》。他主要用《莺莺传》的文字作为说白,中间 《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蓝本。
插进他写的十二首《蝶恋花》唱词,曲白相间,说唱 此外,作者设计安排了一连串的新的情节,如赖
《西厢》故事。最值得称道的是,他隐含地批判了张生 婚、闹简、赖简、拷红、长亭等,这些情节都写得那么
的薄情,对莺莺的被遗弃寄予同情,这在毛滂的《调笑 曲折而富有吸引力,把一个“冷淡清虚”的爱情故事写
令》里已微露其意:“薄情年少如飞絮。”鼓子词开头 得热闹诱人。后来杂剧《西厢记》的情节规模、结构布
说得更显露些: “最是多才情太浅,等闲不念离人 局,就是在董《西厢》的基础上奠定的。这是董解元的
怨。”张生把莺莺的离怨等闲视之,含有指责张生之 莫大功绩。没有董《西厢》就没有后来的王《西厢》。
意。结尾处又说: “弃掷前欢俱未忍,岂料盟言陡顿无 诸宫调的语言技巧是精湛的。性格化的语言把所有
凭准,地久天长终有尽,绵绵不似无穷恨。”明确指出 人物都写得惟妙惟肖,
顾盼多姿。本来这类才子佳人的
张生是“弃掷”莺莺,使她遗恨无穷。原来被元稹视为 题材,很容易写成陈词滥套,它没有那些动人心弦的激
错误的爱情,在鼓子词中开始被纠正并获得美的价值。 烈场面,没有争奇斗胜的巧妙情节(它主要是写人物的
什么“尤物”啊,“补过”呀之类的调调没有了。张生 细腻感情,作者如果没有精湛的语言技巧,那就会使听
的丑恶行为开始受道德的检验。遗憾的是,作者还没有 众昏昏欲睡。可是,
你认真读来,就像美酒醇醪那样深
洞悉这一悲剧发生的更为深刻的社会原因。他仍然袭用 厚有味,如写张生思念莺莺: “待不寻思,怎奈心肠
了张生背盟的结尾。这样就不能充分赞颂他们的具有反 软,告天,天不应,奈何天。”只一个“天”字就有三
封建性的爱情行为。至少,莺莺是认错了人。错误的爱 层转折,形象地写出相思的九曲回肠。再如: “没一个
情被“矫正”为令人遗憾的爱情,这是美中不足的。 日头JL,b放闲,没一个时辰儿不挂念,没一个夜儿不梦
对西厢故事的思想主题、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都作 见。”先说一整天,再说天中之时,继说时中之夜。在
了创造性改造的是金代董解元的说唱文学《西厢记诸宫 自然的语言中寄寓着作者的辛苦匠心。还有些语言新奇
调》(又称《董西厢》)。首先(它改变了《莺莺传》 巧丽,诗意盎然。如“碧天涯几缕儿残霞,渐听得踏踏
的悲剧格局,代之以二人私奔而最终获得团圆的喜剧性 地昏钟儿打,钟声渐罢,又戍楼寒角奏‘梅花’”。景
结尾,从而使其主题上升到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 色如I画。又如:“过雨樱桃血满枝,弄色的奇花红间
教的时代高度。其次,《董西厢》中的人物形象较原著 紫,垂柳已威丝。对许多好景,触目是断肠诗。”艳丽
也有诸多突破,而具有了崭新的个性特征。张生由背信 脱俗。董《西厢》又是一首充满警句美词的长篇抒情
弃义的负心郎变成了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正面人物,莺莺 诗,写景绘情,两穷其妙。
由哀婉凄切、逆来顺受的柔弱女子变成了敢于冲破封建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尤其是董《西厢》,
束缚的典型形象,原来并不重要的老夫人变成了封建势 它直接给杂剧《西厢记》以深刻的影响,构成杂剧《西
力的代表,原本无足轻重的红娘也成为十分活跃的角 厢记》的深厚艺术传统。《西厢记》的杰出成就,植根
色。最后,《董西厢》中的矛盾冲突也有了发展变化。 于深厚的艺术传统之中,经过长期的滋育蜕变而来,闪
由崔、张二人之间的恩恩怨怨转移到他们为追求爱情幸 耀着历史洗礼后的莹润光芒。
I参考文献】
【l】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西厢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f2】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82(
【31谢桃坊著(中国市民文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4】论((西厢记》的心理描写艺术f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22(1)(
83
万方数据
----------------------- Page 3-----------------------
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
作者: 任莹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204
刊名:
东京文学
英文刊名: DONGJING WENXUE
年,卷(期): 2009,""(12)
被引用次数: 0次
参考文献(4条)
王季思 西厢记 1978 1.王实甫.
2.游国恩 中国文学史 1982
3.谢桃坊 中国市民文学史 1997
4.高霞 论《西厢记》的心理描写艺术[期刊论文]-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1(1)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 杨治敏 晏子故事研究 2005
晏子是春秋时期的着名历史人物。先秦时期,零星记录晏子材料的着作有很多,包括《左传》、《礼记》、《孟子》等,《晏子春秋》则是晏子故事的
总集。晏子故事历代流传演变,经久不衰。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对晏子故事进行研究。第一部
进行分期述评。第二部分 分考察晏子故事流传演变的全貌,
对“晏子使楚”、“二桃杀三士”、“崔子弑齐君”、“锺离春”等四个经典晏子故事进行详细的个案分析。第三部分是关於晏子故事流传演变的思考
,认为晏子形象的仁爱与智慧是晏子故事流传演变的基石,民间扬弱心理是晏子故事流传演变的催化剂。
王宪昭 论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母题的流传与演变 -理论学刊2007,""(9) 2.期刊论文
少数民族神话母题流传的主渠道是口头传承,同时在流传中也会产生一些相应的书面文本.神话母题在流传中经常会发生演变,包括母题的扩大、母题
的缩小、母题的变异、母题的淡化或消失等情况.一般而论,民族间的文化交往、民族的迁徙与分化、语言与译介以及后世对神话的加工改造等都是影响
少数民族神话母题流传与演变的重要因素.
3.期刊论文 韩宁 乐府曲调的流传与初唐诗风之演变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4)
初唐时期的乐府诗创作是很有特色的,基本上可以代表了初唐诗歌的风貌.本文选取了
王昭君>、<从军行>、<巫山高>和初唐新题这样几个乐府曲调
,从这些具体曲调的流传、同题乐府诗的创作以及乐府新调的产生来考察初唐诗风的演变.
4.期刊论文 钱超尘 宋本《伤寒论》刊行后流传演变简史(二) -医古文知识2004,21(3)
研究《伤寒论》自北宋治平二年(1065)刊刻大字本以来至2001年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赵开美本,凡936年关于宋本《伤寒论》流传演变学术简史
,涉及到北宋大字本、小字本、明赵开美简历及其翻刻北宋小字本之背景与特点,对日本内阁本、中国北图本、台湾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本三个赵开美本进
行详考,发现赵本有初刻本、补刻本之异.日本内阁本是初刻本,北图本、台湾本是补刻本.补刻本由当时优秀刻工赵应期独立补刻.考证赵本在日本流传演
变.
5.学位论文 王立子 宋本《伤寒论》刊行前《伤寒论》文献演变简史 2004
从汉末(约公元2 06年前后)《伤寒杂病论》成书至宋校正医书局校订刊行《伤寒论》的治平二年(公元1 06 5年),张仲景著作在其流传过程中分化为
多种不同卷数或不同内容的传本,并在历代史志目录中留下了不同的记载,该论文拟从整理考证相关文献资料的角度,全面反映宋本《伤寒论》刊行前《伤
寒论》文献演变简史.该文中的文献研究主要针对存于今《伤寒论》的以六经病辩治为主要内容的张仲景医学文献资料.宋本《伤寒论》刊行前有关《伤
寒论》的医学文献资料有敦煌《伤寒论》残卷、《金匮玉函经》、《脉经》、《千金要方》卷九、《千金翼方》卷九卷十、《太平圣惠方》卷八、《小
品方》残卷、《辅行诀藏府用药法要》及《诸病源候论》.通过分析《脉经》内伤寒文献与《金匮玉函经》的关系以及《千金翼方》卷九、卷十与《金匮
玉函经》的关系,可以看出,《金匮玉函经》这一六朝时期的传本,在《伤寒论》的流传史中有这相当重要的地位,它直接承接着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
,并对后世的隋唐传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根据皇甫谧的《甲乙经》序,以及对于《小品方》残卷所载的目录学资料和《辅行诀藏府用药法要》的考
证,我们可以找到《伤寒论》"博采众方"的主要来源是早在《汉书?艺文志》中就有记录的经方著作《汤液经法》.通过对文献内容的考证,尤其是《脉经
》和《金匮玉函经》条文的排列,我们可以推测出《伤寒论》的原始面貌,它是按照前论后方排列的,而且条文的次序也并不严格,是按照"可"与"不可"排
列的,并不是按照"六经病"排列的,我们看到的今本的排列方式肇始于孙思邈"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改编,此后的宋本也沿用了孙思邈的排列方式.通过对
以上文献的考证,自《伤寒杂病论》散乱以后流传的许多传本,如《辨伤寒》、淳化本、唐本、宋本、《金匮玉函经》本、敦煌残卷本等等,但细细对比校
勘这些不同传本,内容基本相同,大同小异,因此可以证明,这些传本保留着仲景《伤寒论》主要内容.当然,目前各种传本,偶有一些条文系后人所增.但从
总体上看,唐本、宋本、《金匮玉函经》,比较完整保存了仲景《伤寒论》主要的核心的内容.通过整理考证以上各种文献资料,可以看到,《伤寒论》的文
献内容经过历代的传抄和编订,虽然也有例如有后世注文掺入正文的现象,它的文字主体还是保持了相当的稳定性,得到了较大范围的传播,并且逐步成为
医学的经典.通过考察以上文献,我们可以较为清晰的掌握《伤寒论》在宋版颁行以前的流传史.我们可以看到,《伤寒论》在其成书之后的时代更替中,得
到了历代医家的认可,并通过传抄、辑录的不同方式广泛流传,影响至今.
6.期刊论文 钱超尘 宋本《伤寒论》刊行后流传演变简史 -医古文知识2004,21(2)
研究<伤寒论>自北宋治平二年(1065)刊刻大字本以来至2001年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赵开美本,凡936年关于宋本<伤寒论>流传演变学术简史,涉及
到北宋大字本、小字本、明赵开美简历及其翻刻北宋小字本之背景与特点,对日本内阁本、中国北图本、台湾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本三个赵开美本进行详考
,发现赵本有初刻本、补刻本之异.日本内阁本是初刻本,北图本、台湾本是补刻本.补刻本由当时优秀刻工赵应期独立补刻.考证赵本在日本流传演变.
7.学位论文 黄海峰 骑楼与建筑文化比较分析 2006
近代岭南建筑文化是中国近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骑楼,作为近代岭南兴起的一种建筑形式,集中体现了近代岭南
建筑架空、开敞、骑楼、天井、花窗的主要特色,是反映岭南近代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文章试图通过对近代岭南骑楼与建筑文化嬗变过程的比较分析
去解读岭南骑楼建筑,不仅把近代岭南建筑与文化的发展变化史结合起来,真正“理解”这一历史流传物,而且把近代岭南骑楼看作一个主客体统一的
历史产物,既要分析骑楼建筑本身在近代历史中的演变情况,也要通过思想文化嬗变过程的分析,探寻深层次的建筑文化内部因素的变化。
文章把近代岭南骑楼演变按时序分为初始期、发展期、兴盛期三个阶段,表现为从南洋的传入,通过广州、海口、台北三个节点向内陆传播、扩散
。在分析演变过程时还贯穿着对骑楼源流的探究这一条主线,从与干栏式建筑、竹筒屋、五脚基进行比较分析中得出三者和骑楼渊源的相似与相异之处
。并将近代岭南建筑文化的嬗变过程分为矛盾冲突期、容纳选择期、自主发展期三个阶段,与近代岭南骑楼的演变时序大致相当,两者存在着密切关系
----------------------- Page 4-----------------------
。只有把两者统一起来才能真正理解骑楼这一历史流传物的基本存在状态。最后,运用相关理论指出了岭南骑楼的历史文化价值意义,对岭南骑楼的傈
护、利用、开发提出了若干探索性意见。
8.期刊论文 钱超尘 宋本《伤寒论》刊行后流传演变简史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16(1)
宋本<伤寒论>指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刊雕之本,所据底本为荆南国末主高继冲所献,笔者对该本所据古本逐代进行洄溯与考证,成<高继冲本伤寒论>高继冲本伤寒论>
所据古本溯源>一文;本文所考者为宋本既刻后之流传与演变.两文合读,可得仲景<伤寒论>版本流传颠末之轮廓图景.
李冬梅 红线女故事演变及其文化意蕴 2007 9.学位论文
红线女故事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它叙述了唐潞州节度使薛嵩有一侍婢红线女,夜窃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枕边金盒,胁迫其退兵,使两地
平息干戈的事情。除唐传奇以外,红线女故事在诗歌、小说、杂剧、传奇、史料笔记等领域都有文本流传。本文运用主题学的研究方法,从文学、文化
的角度研究红线女故事的产生、发展、流变并分析其文化内涵。
本文共分为引言、主体、结语三大部分,简要概述如下:
引言部分回顾了红线女故事的研究现状,明确了选题的价值和意义,提出了有待解决的问题,并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主题学的研究方法。
主体部分有五个章节。
第一章介绍红线女故事的文本状况和演变轨迹。文本状况按朝代分为唐、宋元、明清三个阶段,概览式的列举了诗词、诗话、小说、戏曲中所存的
文献,以此可见红线女故事的全貌。演变轨迹在纵向梳理中,勾勒出红线女故事的流传、发展情况,以便从动态视角研究红线女故事的文化内涵。
第二章分析中央集权制对红线女故事演变所产生的影响。唐代藩镇<'2>割据背景下,红线女故事的产生受政治制度、政治思想等因素影响很大。本
章第一节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中央集权制的产生发展作一简要溯源,并阐述其对各时期文学作品的影响。第二节重点分析唐、明两代政治背
景差异、皇权意识的不同,对红线女故事情节的推动和文化演变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第三章分析道教文化与红线女故事的关系。本章第一节梳理道教神仙信仰文化的发展演变情况。第二节重点对道教神仙信仰文化在各时期红线女故
事中的变化作解释,如唐代道教神仙信仰崇尚自由超脱的人格、明代道教神仙信仰主题中又包含着忠孝观念等。第三节讲述神仙信仰之外的其它道教文
化因素在红线女故事中的表现。
第四章分析善恶报应观念与红线女故事的关系。本章第一节梳理我国善恶报应观念在佛教传入前后各时期的发展演变情况。第二节对红线女的身世
用佛教因果轮回观念作具体分析,并对唯独宋代红线女故事没有佛教文化因素的原因作专门的探讨。
第五章分析侠义文化与红线女故事的关系。本章第一节对中国侠义文化在各时期的发展脉络作一简要溯源。第二节在整个侠义文化的背景下,具体
分析红线女故事演变中,从唐代女侠报恩形象的大量出现,到宋代对侠义精神尤其是女子行侠的轻视,再到明清侠义文化中流露出伦理道德观念,这一
系列变化背后的原因。
结语部分总结并简述各部分观点,指出红线女故事具有独特性的原因。补充说明在红线女故事的演变过程中,各种文化心理和意识不是截然分开而
是参差互见的,它们的相互融合才使红线女故事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风貌。
10.期刊论文 钱超尘 宋本《伤寒论》刊行后流传演变简史(续三)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16(4)
(上接<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33页)
6.2 宋本<伤寒论>在中国的流传与演变
赵开美本<伤寒论>在中国的流传有十二事应该引起特别注意.
第一,张卿子<仲景全书>不是真正的<仲景全书>;
第二,杨守敬伪造"影抄北宋本伤寒论"揭秘;
第三,矩庵发现的<伤寒论>大字本与小字本;
第四,武昌医馆翻刻杨守敬伪造本考证;
伤寒论>考证; 第五,恽铁樵据崛川济本影刻
第六,重庆市中医学会<新编宋本伤寒论>底本考察;
第七,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译释>所据底本考察;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djwx200912038.aspx
授权使用:河北科技师范学院(hbkjsfxy),授权号:e19520be-1dea-4970-8205-9e0e0112d517
下载时间:2010年
10月13日
许多MM在减肥的过程中困难重重,用尽方法却瘦不下来,其实只有在数不清的技巧,推敲中找到属于跟适合自己的最佳方式,才能在健康的瘦身道路上走下去,下面一些瘦身的小技巧,一定可以帮到你~
1、慢慢吃
我们都曾在美味佳肴面前狼吞虎咽。等你发现自己吃撑的时候,已经为时太晚了。然而当发现自己因为吃得太撑感到不适时总是为时已晚。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需要大概20分钟,才能接收到“已经吃饱了”的讯息。营养学专家Wesley Delbridge表示。“在吃第二碗饭前,不妨先喝上一杯水,等个十几分钟。”他说,“让你的大脑告诉你,你是否已经吃饱了。“
2、切碎你的食物
不论是享用牛腩、三文鱼、面包圈还是鸡蛋卷,在食用之间都可以尝试把这些食物切成碎片。近期,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研究表明,被给予切好的面包圈的参与者,比直接食用完整面包圈的参与者,在试验中吃的要少得多。在20分钟后的免费午餐招待中,那些吃面包圈切片的参与者仍然吃的比较少。研究人员表示,预先切好食物能使食用过程中的每一次咀嚼都更加舒适,因此能够一定程度上实现对饮食量的掌控。
3、饭后刷牙、剔牙
“一旦结束午餐或晚餐,应当立刻使用牙刷或者牙线。”匹兹堡Nutrition CheckUp的营养学家Heather Mangieri如此建议道。
当你感到牙齿清洁、口气清新时,你就不会再没心没肺的呆在厨房吃个不停了。
久坐族常常都有恼人的“游泳圈”,不仅仅影响美观,还很难减,这可怎么办呢,来看看小编推荐的10个最佳的瘦腰运动吧~总有适合你的一种,还等什么,赶紧动起来吧~
1、简易坐扭转
这个体式可以很好的帮你拉伸脊柱并消除背痛,然后帮你按摩腹部减少腰部的赘肉,来促进消化器官的蠕动。
盘腿坐在一块折叠的毛毯上,骨盆水平,挺直腰背。吸气向上拉长脊柱,随着呼气的时候拉伸着向右后方转,左手放在右大腿上,右手放在身后毛毯边缘,保持30秒,然后收回。相反方向重复同样的动作。
2、半鱼王
这个扭转可以很好的作用在腹部区域,把横膈膜及腹腔带进行一个强烈的扭转,它的扭转力度会非常强大,帮助收紧腰腹肌肉。
这是一个更为高级的扭转体式。我们需要让一腿折叠在下方,让脚掌竖着立在地面上,上面的脚跨过来放在膝盖的外侧,脚尖和膝盖在一条线上,上面腿应该是垂直的。可以把臀部下面垫上一个毯子,以防骨盆不会向后部倒,使背能向上立起来,随
着呼气的时候转,同样吸气拉伸脊柱,呼气把中背部推入体内,增加扭转。快速瘦腰一:“椅子运动”像是坐在椅子上那样,双手做扶扶手的姿势,后背靠在椅背上,注意其实没有椅子,只是自己想象着坐在椅子上。之后身体慢慢下蹲,感觉屁屁真的坐在椅子上一样。在做这个动作时腰部要用力,脚的位置不动,让大腿来承受身体的重量。
3、自行车运动
身体平躺在地板上,双手放于脑后,左腿膝盖弯曲并尽量向胸部靠近,右手肘向左腿膝盖靠近,右侧肩榜随之抬起。之后换另一侧重复进行这个动作。
4、交错腿运动
身体平躺在地板上,双腿交叉,双手抱头,之后交叉的双腿慢慢抬起,尽量向上抬,使双腿与地面呈直角,头部也随之慢慢抬起。当抬到最高点时停顿呼吸一次,之后重复进行这个动作。
5、健身球运动
让自己躺在健身球上,使下背部接触健身球,双手交叉放于胸部,也可以抱头。腰部用力抬起上身,使身体离开健身球,注意保持平衡。之后再躺下来,重复进行这个动作,像在健身球上做仰卧起坐一样,对于瘦腰腹很有效果。
6、蜘蛛侠式
这款动作可以运用到腹肌上的全部肌肉,也能兼顾到小腿、大腿、胸部、背部、手臂、肩膀的肌肉。先是俯卧撑的姿势,手
臂要伸直,保持手肘和肩膀在同一条直线上,从侧面向前提拉右腿,如图中的方式,让膝盖尽量靠向右臂手肘,到极限的位置时再放下腿;之后换左腿,提拉再伸直,循环反复,两侧各15个算一组。
范文四:明刊本《西厢记》体制的演变轨迹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1998年第6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16 1998总第176期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SumNo1176明刊本《西厢记》体制的演变轨迹张人和 杨今才《西厢记》的原貌《西厢记》的原本已经佚失后来的各种刊本在体例上又不尽相同给人们对《西厢记》原貌的了解增加了许多困难。《西厢记》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六十多年前郑振铎先生就提出这一问题?。他认为《西厢记》的本来面目应该是:“第一原本《西厢记》当有分为五卷的可能或竟不分卷全部连写到底第二假如分为五卷每卷也当连写到底并不分若干折第三原书在现在的本子即凌本的每本除第五本之末皆有题目正名第四原书在现在的本子即凌本的每本除第五本外之末皆有〔络丝娘煞尾〕。第一本的〔络丝娘煞尾〕当是脱落去的第五第二卷之〔端正好〕“不念法华经”一套当是很重要的正文的一部分决非‘楔子’。”那时弘治本尚未发现郑先生所见明刊本还不到二十种能做到这样卓有见地的推断是难能可贵的。笔者经过对国内现存四十余种明刊本的比较研究对郑先生的推测有所补正认为:“一原本《西厢记》当分为五本二每本也当分折也有可能连写到底并不分折三前四本每本之末皆有题目正名并以题目正名的末句作为该本的标题四前四本每本之末皆有〔络丝娘煞尾〕五第二本惠明所唱〔正宫端正好〕“不念法华
”惠明所唱〔赏花时〕二曲乃是楔子的格局六全剧末尾有经”一套自成一折并非“楔子
总目四句末句为全剧的总题目。”?这一格局不仅体现在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集评校注西厢记》和1991年齐鲁书社出版的《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重订增注本所收本中而且也被人民文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西厢记》校注本所采用。今天所见百余种《西厢记》明清刊本中完全切合元杂剧体例而没有留下南戏和传奇痕迹的只有凌氵蒙初本和它所依据的周宪王本。其它刊本由于受南戏和传奇的影响体制逐渐发生变化由点滴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一步步打上南戏或传奇的烙印以至最后使《西厢记》的体式完全传奇化离《西厢记》的本来面目越来越远。因此通过明刊本《西厢记》体例演变轨迹的追寻将有助于我们对《西厢记》刊本逐渐传奇化过程的认识进而加深对《西厢记》原貌及各种明刊本自身价值的辨识。《太和正音谱》所据本的折序连排结构王实甫的生卒年和《西厢记》确切的创作及原刊年代已不可考。今天所见最早引用《西厢记》曲文的是元泰定元年1324周德清所著的《中原音韵》。书中引用了两支〔麻郎儿〕幺篇的六字三韵语“忽听、一声、猛惊”和“本宫、始终、不同”及〔四边静〕一曲并在自序中写道:“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备自关、马、郑、白一新制作……其难则有六字三韵‘忽听、一声、猛惊’是也。诸公已矣后学莫及”由此可知在泰定元年之前王实甫及关、马、郑、白等人已经离世。至顺元年1330钟嗣成所撰的《录鬼簿》也将王实甫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所编传奇行于世者”的作家里面。近代研究者一般认为王实甫的创作活动应在元杂剧鼎盛时期的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西厢记》也当作于此时。据此《中原音韵》所引曲文距作者在世不过十几或二十几年它所依据的当是《西厢记》原本。但由于《中原音韵》并未说明所引曲文的归属因此我们无法窥知其征引本的体制和面貌。??85????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周德清写作《中原音韵》以后七十四年即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权所著的《太和正音谱》却给我们透露了一丝《西厢记》体式的信息。该书在分宫别调辑录各家散曲杂剧曲词时转录了《西厢记》〔拙鲁速〕和“〔小络丝娘〕都只为
一官半职阻隔着千山万水”二曲并分明注明为“第三折”和“第十七折”。这两支曲子在分本分折的刊本里前者属第一本第三折后者属第四本第四折。从此可知《太和正音谱》引用《西厢记》所依据的版本是分折的每折没有标目折的顺序是全剧由首至尾依次连续排列的且有〔络丝娘煞尾〕。《西厢记》原本是否在形式上分折比较难以判断。现存元杂剧的唯一当代刊本《元刊杂剧三十种》是不分折的而钟嗣成的《录鬼簿》却于《黄梁梦》下注明“第一折马致远第二折李时中第三折花李郎第四折红字李二”于张时起《赛花月秋千记》下注明“六折”李文蔚《金水题红怨》有的版本也注为“六折”这表明元杂剧又是分折的。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元杂剧在当时就可能有分折和不分折两种形式并存。折是元杂剧剧本结构的一个基本单位故事情节自成一个段落使用一个套曲一韵到底。无论形式上是否分折折是客观存在的即使不分折并不等于说没有折。早期的明刊本《西厢记》有的就是不分折的。但从《太和正音谱》的记载来看它所依据的《西厢记》刊本却是分折的。不仅分折而且折序是全剧从头到尾连排的。元杂剧的通例是每本四折并有题目正名且以题目正名的末句作为剧名。《西厢记》作为多本连演的大型剧本也应是分本的每本四折或五折折序也应是每本自行起讫自成格局的。《太和正音谱》突破分本的格局将折序统一排列这表明在作者逝世近百年后《西厢记》的体式已经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后来有些刊本就是折序从头至尾依次排列的。例如万历二十八年1600序刻的屠隆校本和万历三十年1602刊刻的李木便校本都是不分本而折序连排且每折没有标目的。再如万历二十六年1598刊行的继志斋本和天启间刊刻的《西厢记会真传》以及康熙十五年1676刊毛西河本虽然折出序连排但又是分本卷的有的还有出目。至于不分本卷而直接分成二十出出序连排且有出目的刊本在万历以后则更为常见了。突破分本的格局折序连排这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西厢记》体制变化的最初迹象。《太和正音谱》将第四本第四折标明为“第十七折”而未标作“第十六折”这表明它所依据的《西厢记》刊本全剧是分为二十一折的。《西厢记》全剧分为二十折还是二十一折的区别点是对第二本惠明所唱〔正宫端正好〕“不念法华经”一套如何处理。如将其单独作为一折则全剧有二十一折否则就有二十折。《太和正音谱》所依据的版本和后来的弘治本、《雍熙乐府》及屠隆校本等一样是将惠明下书一段单独作为一折的。这样的安排是得当的。后来的有些刊本如凌氵蒙初本和闵遇五本则将其作为“楔子”是不妥当的。元剧楔子只用一、二小令而不用套曲。而大多数刊本则将莺莺所唱〔仙吕八声甘州〕和惠明所唱〔正宫端正好〕两支套曲并为一折。一折用两个套曲由两人主唱押两个韵脚这是违反元剧惯例的。《太和正音谱》是迄今所见最早关于《西厢记》全剧折数记载的文献对后世判定《西厢记》的整体格局是有价值的。至于《太和正音谱》所转录的〔络丝娘煞尾〕其意义则更大。〔络丝娘煞尾〕是《西厢记》作为连本戏特有的一种形式它是承上启下连结各本之间的纽带也是《西厢记》分本的标志之一。《太和正音谱》是现传最早有〔络丝娘煞尾〕记载的文献。它说明《西厢记》原本是有〔络丝娘煞尾〕并且是分本的。第四本末“〔小络丝娘尾〕都只为一官半职阻隔着千山万水”一曲不仅总括了第四本夫人逼试、长亭送别、草桥惊梦等情节而且也暗示了第五本尺素缄愁、泥金报捷、衣锦还乡等剧情。它的存在益发证明第五本并非象后世许多人喧嚣的那样是“续书”。后来有的刊本如 硕人增改本和闵遇五本误认第五本是续书将第四本〔络丝娘煞尾〕即《太和正音谱》引用的一曲删去是没有根据的。残页本的分“卷”及尾诗1978年中国书店新发现的《新编校正西厢记》残页研究
者认为可能刊于明初或元末是今传《西厢记》最早的刊本。四片残页中有一页是“卷之一”的末尾而另一页又恰好是“卷之二”的开头。在第一卷的末尾载有“题目??正名”四句却没有〔络丝娘煞尾〕第二卷的开始既没有本卷的剧名也没有标明第一折或第一出的字样而是直接由“净扮孙飞虎上开”开场。由此我们可以窥见残页本体制的概貌。首先它是分本的。但在文字上称“卷”却不称“本”。元杂剧在体例上分本的学术界已有公论。??95????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现存元人杂剧的多本连演剧本除《西厢记》分为五本外还有杨景贤的《西游记》分为六本。“本”和“卷”两个概念用于指称剧本“本”当比“卷”早。金代即称行院演剧所用的脚本为“院本”。《录鬼簿》称元杂剧一剧为一本一剧有两本为“二本”或“次本”正旦主唱的为“旦本”正末主唱的为“末本”应是直接承继金代院本的称谓而来。元杂剧的剧本不仅是给人们阅读欣赏的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是供舞台演出的脚本。用“卷”来指称杂剧连本戏中的“本”当是明以后的事情而且是从一般书籍分卷的“卷”字借用而来似专指人们的案头阅览而非供舞台演出并且
”而反映了北曲《西厢记》逐渐脱离舞台的倾向。因此《西厢记》原本似应称作“本不应称作“卷”“卷”乃是后人所改。残页本是今传《西厢记》刊本中最早出现的将“本”称作“卷”的以后多数刊本都将“本”称作“卷”当是由此发端的。其次每卷本虽有题目正名但却没有以题目正名的末句作为剧名。元杂剧的惯例每本不仅有题目正名而且还应以其末句作为剧名。残页本每卷本的剧名都付之阙如。第三第一本的〔络丝娘煞尾〕是残缺的。残页本既然是分卷本且有题目正名毫无疑问每卷本的末尾第五卷除外也应有〔络丝娘煞尾〕一曲。残页本第一卷本的〔络丝娘煞尾〕应是同弘治本一样佚失了。以后的《雍熙乐府》本、碧筠斋本、朱石津本、王李合评本、何璧本、文秀堂本、陈眉公评本、罗懋登本、田水月本、批点画意本、徐奋鹏评本、孙矿评本、魏仲雪评本、三先生合评本、天章阁刊李卓吾评本、《六十种曲》本、《西厢记传奇》、毛西河本等都残缺毛西河甚至宣称“曲亡”。由此可见第一本〔络丝娘煞尾〕残缺由来以久难怪郑振铎先生误以为“第一本之〔络丝娘煞尾〕当是脱落去的”。第四与《太和正音谱》所据本相反它是不分折的。这种情形同《元刊杂剧三十种》和明初永乐、宣德年间1403—1435朱有炖刊刻的北杂剧及宣德十年1435刊刻的刘东生《娇红记》一样形式上都是连写到底的并不分折。最后第一卷本末尾题目正名之前有诗和对句两组:佳人才子正青春月下相逄欲就亲不忆兵来围普救伤心谁是解危人?。多情佳俪无缘难会洞房春有意书生无计支吾飞虎将。这两组诗和对子承上启下很可能是编校者有感于第一卷本〔络丝娘煞尾〕的脱落而作为替代品补写的。这两组诗和对句弘治本第一卷的末尾也有而且文字全同从中不难看出两者的传承关系。后来的许多刊本都有尾诗文字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这种补写的方式残页本应是始作俑者。弘治本的传奇式剧名与下场诗弘治十一年1498金台岳家刊刻的《新刊奇妙全相注释西厢记》是今传最早的《西厢记》全本。全书分为五卷第二卷五折其余每卷四折共二十一折每卷折序各卷自行起讫无折目每卷有题目正名第一、二卷放在每卷第一折之后其余在每卷末尾和〔络丝娘煞尾〕第一本缺基本上保持了元杂剧的格局。只是每卷的标题有所不同:卷之一 焚香拜月卷之二 冰弦写恨卷之三 诗句传情卷之四 雨云幽会卷之五 天赐团圆凌氵蒙初《西厢记旧目》记载的日新堂本各本标目与此完全相同但《西厢记旧目》所载日新堂本作“第一本”、“第二本”……而不作“卷之一”、“卷之二”……。元杂剧的通例是每本以题目正名的末句作为剧名
而弘治本的标题却与元剧命名规律不合。这四字标题不是《西厢记》原本所应有而是后人增补的。其次弘治本第五卷的题目正名也与共它明刊本不同:感谢将军成始终生多承老母主家翁旦夫荣妻贵今朝足夫愿得鸳帏百岁同外这四句虽然标明为“题目”实际上却不是题目正名。题目正名是用来概括剧情作为广告宣示之用并不是用以表达剧中人物的态度愿望由角色当场念诵的。所标的“生”、“旦”、“夫”、“外”的角色名更加证明它不过是传奇体的下场诗。这四句诗陈眉公评本、文秀堂本、罗懋登本、徐奋鹏评本、孙矿评本、魏仲雪评本、三先生评本、天章阁李卓吾评本、徐文长参订本、《六十种曲》本的末尾都有李日华《南西厢》的卷末也有文字大同小异有的刊本还加“诗曰”二??06????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字。可见这四句诗并非《西厢记》原本所有而是后人所加但来源很早沿习已久弘治本把它误作第五本卷的题目正名原来的题目正名反而佚失了。此外弘治本的卷末还附有一首诗:蒲东萧寺景荒凉至此行人已断肠杨柳尚牵当日恨芙蓉犹带昔年妆。问红夜月人何处共约东风事已忘惟有多情千古月夜深依旧下西厢。碧筠斋本、徐士范本、刘龙田本、罗懋登本、田水月本、批点画意本、张深之本、徐文长批点音释本剧末也有。王骥德《新校注古本西厢记》指出:“诸本曲后有‘感谢将军成始终’一诗亦后人咏《西厢》之作。”他认为《西厢记》五本每本“后有正名四语末简以总目四语终之此外不容更加一字矣。”因而将两首诗尽皆删去。毛西河《论定西厢记》也认为这两首诗“俱系后人咏《西厢》而误入之者。”因而他校释的《西厢记》也弃之不取。弘治本是今天所见最早存有这两组诗的刊本对后世的刻本起了误导的作用。碧筠斋本的称“本”为“折”及总目 万历四十二年1614王骥德在《新校注古本西厢记》自序和凡例中说明他校注的《西厢记》是以碧斋筠本和朱石津本两“古本”为底本并参照其它刊本而校订的。两“古本”“大较相同”“间有一二字异同”。碧筠斋刻于嘉靖癸卯二十二年1543朱石津本刻于万历戊子十六年1588。在凡例中王骥德又说:“元剧体必四折此记作五大折以事实浩繁故创体为之。……然古本止列五大折今本离为二十非复古意。又古本每折漫书更不割截另作起止。或以为稍刺俗眼今每折从今本仍析作四套。”这里所说的“古本”乃是专指碧筠斋本和朱石津本。由此可见碧筠斋本和朱石津本将全剧分为“五大折本”而“每折本漫书更不割截另作起止”并不分折是王骥德“每折本从今本仍析作四套”。碧筠斋本和朱石津本将本称作“折”王骥德本又将每折称作“套”。王骥德清楚的知道“元人从折”而不作“出”亦不作“套”。“今或作出又或作齿句出既非古齿句复杜撰”。但他还是将折称作“套”。他的用意无非是为了避免雷同既然碧筠斋等“古本”已经将本称作“折”就不能再将折称作“折”了。就曲牌联套来说每折用一个套曲称一套似无不可。但杂剧与散曲不同不仅有曲调曲词还有说白和动作折不仅是曲调上表明每折用一套曲而且也是情节结构上划分段落和演出上划分场次的标志称折为“套”是不确切的。这种称谓极易造成“折”本与折之间的混乱。称本为“折”不仅元人杂剧所未有此前的《西厢记》刊本也未有显然是碧筠斋本标新立异的独撰。后来的金圣叹本又将折称作“章”脱离戏剧舞台演出的艺术特征单纯从案头文章角度来命名也是不妥当的。碧筠斋本这种分“折”本和王骥德本分“折”又分“套”折的格局和称谓后来被田水月本、批点画意本和三先生合评本所采用造成不良的影响。此外王骥德本的末尾还有“总目”四句:张君瑞要做东床婿 法本师住持南赡地老夫人开宴北堂春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以后的田水月本、批点画意本、 硕人本、张深之本、三先生合评本、金圣叹本、毛
西河本都有不过文字稍有不同。“要做”有的刊本作“巧做”“南赡”作“南禅”。王骥德并注云:“‘南赡地’旧作‘南禅’今佛家南赡部州之‘赡’皆读平声盖‘赡’、嘟阄蠼窀恼~庇纱丝芍腆拚镜染陀凶苣克木渫蹑鞯卤镜乃木渥苣坷丛从诒腆拚静?凇?际苯澳响备淖鳌澳仙摹钡蘑堋~ ?度吮疽才??“此四语乃从徐文长碧筠斋本所著”?。有的刊本如田水月本、批点画意本、张深之本、三先生本等还把这四句总目误称作“楔子”弁于卷首也有的刊本如 硕人本和朱素臣本把它直接放在有如传奇体裁的“家门大意”一类开场里作为家门的下场诗。毛西河指出:“‘西厢记’三字标目也。元曲末必有正名题目四句而标取末句。此名《西厢记》因题目末句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也。”“或无总目四句俱非原本。”?根据元杂剧以题目正名末句作为全剧剧名的惯例可以反证《西厢记》原本确是应有这四句总目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作《西厢记》已见于《录鬼簿》这一剧名就是撷取总目末名而来的。如果没有这四句总目《西厢记》的剧名也就没有来历而且与元杂剧的体例不符。文征明写本的标目文征明写本即是指由明书画家仇英绘图文征明书写的《西厢记》。此书画合卷今传有两种一种是上海文明书局珂罗版影印本宣统三年1911年二月初版名为《仇十洲画文征明写西厢记合册》收书画各十九幅民国四年1915七月改订再版名为??16????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仇文合璧西厢会真记》图文各二十幅以后尚有民国九年1920和民国十三年1924重印本。另一种名为《仇文合制西厢记图册》上海文
二月初版七月再版。这两种本子华美术图书公司珂罗版影印发行民国二十二年1933
经笔者考证后者乃是前者的摹改本两者都是赝品并非是文征明手迹因之不能以之作为文征明写本。真正的文征明写本今已不传。但据清光绪元年1875方浚颐等所编的《梦园书画录》卷十《明仇实父文衡山西厢记传奇书画合册》的介绍可以窥知其一二。此书画合册“画绢本字纸本。今尺每页高一尺阔九寸计二十四页。每页仇画后文以蝇头小楷按《西厢记》传奇标目并录曲文。”“每页均有‘十洲’二字瓢印及‘仇英之印’。首尾钤‘子京所藏物外元赏’、‘墨林山人子京父’印。”书画合册之前载有沈德潜雍正十二年1734楷书的《会真记》之后附有文征明“嘉靖甲辰七月廿又二日”写的跋文。由此可知此册乃文征明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所写明后期为项子京元汴所藏清中叶又为沈德潜所见清末又归于方浚颐。全册“计二十四页”仇英绘图和文征明书法各二十四幅文征明在“录曲文”的同时并“按《西厢记》传奇标目”。这二十四页标目是:第一页《佛殿奇逢》、第二页《僧房假寓》、第三页《红责张生》、第四页《墙角联吟》、第五页《????》原缺、第六页《斋坛闹会》、第七页《惠明寄简》、第八页《白马解围》、第九页《红娘请宴》、第十页《夫人停婚》、第十一页《莺莺听琴》、第十二页《锦字传情》、第十三页《妆台窥简》、第十四页《乘夜逾墙》、第十五页《倩红问病》、第十六页《月下佳期》、第十七页《堂前巧辩》、第十八页《长亭送别》、第十九页《鞍马秋风》、第二十页《草桥惊梦》、第二十一页《泥金报捷》、第二十二页《尺素缄愁》、第二十三页《郑恒求配》、第二十四页《衣锦还乡》。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标目并不是文征明所依据的《西厢记》底本原有的出目《西厢记》从未有分作二十四出的而是他为二十四页曲文所立的标题。这二十四页标目本身虽然还不是《西厢记》的出目但它却为后来各种刊本出目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成为《西厢记》出目的嚆矢。今天所见最早有出目的《西厢记》刊本是万历八年1580序刻的徐士范本。徐士范本有两种出目一种是其正文和目录一种是其所附
《北西厢记释义大全》两者不同之处有六出?。从时间上看《北西厢记释义大全》刊行在徐士范本之前并非徐士范本所原有而是从其它刊本移植过来的。这说明在徐士范本之前有出目的《西厢记》刊本已经存在。而《北西厢记释义大全》的出目除第十七出作《捷报及第》而不作《泥金报捷》外其余皆与文征明的标目相同。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北西厢记释义大全》及其它明刊本《西厢记》的出目均源自文征明写本的标目。文征明写本的标目影响巨大而深远不仅徐士范本所附《北西厢记释义大全》的出目由此而来以后容与堂刊李卓吾评本、王李合评本、陈眉公评本、罗懋登本、徐奋鹏评本、孙矿评本第五出漏刻、魏仲雪评本、汤显祖评本、游敬泉刊李卓吾评本、天章阁刊李卓吾评本、徐文长参订本、徐文长批点音释本、《六十种曲》本、封岳本的出目都与此相同。其它的一些刊本如田水月本、批点画意本、《西厢会真传》等也多是由此演变而来。.
范文五: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的诗歌演变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的诗歌演变
张生莺莺的爱情故事始自唐元稹的《莺莺传》,经过宋赵德麟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的演绎,再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最后经过元王实甫的天才般创作了《西厢记》而蔚为大观,风靡全国甚至是整个世界~历代研究者从不间断,而研究著作也是汗牛充栋,形成了颇具规模的“西学”。面对历代大师先贤的研究著作,再结合笔者这两年来的苦思刻读,对某些问题的考虑虽不说是很成熟,但就其中的某些部分,愿意阐述下自己的观点。借以抛砖引玉,希望大家不吝赐教。
一、《莺莺传》和《西厢记》中的诗歌
在《莺莺传》中,总共出现了7首诗歌。1是张生作的《春词》二首,有诗名却没有具体内容。2是莺莺回的《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厢下,近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3是张生赋得《会真诗》三十韵,有诗名,没有具体内容。4是张生好友杨巨源赋《崔娘诗》一绝云:“清润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雪销初。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 。”5是元稹的续张生的《会真诗》三十韵:“微月透帘栊,萤光度碧空。遥天初缥缈,低树渐葱胧。龙吹过庭竹,鸾歌拂井桐。罗绡垂薄雾,环佩响轻风。绛节随金母,云心捧玉童。更深人悄悄,晨会雨蒙蒙。珠莹光文履,花明隐绣龙。瑶钗行彩凤,罗帔掩丹虹。言自瑶华浦,将朝碧玉宫。因游洛城北,偶向宋家东。戏调初微拒,柔情已暗通。低鬟蝉影动,回步玉尘蒙。转面流花雪,登床抱绮丛。鸳鸯交颈舞,翡翠合欢笼。眉黛羞偏聚,唇朱暖更融。气清兰蕊馥,肤润玉肌丰。无力佣移腕,多娇爱敛躬。汗流珠点点,发乱绿葱葱。方喜千年会,俄闻五夜穷。留连时有恨,缱绻意难终。慢脸含愁态,芳词誓素衷。赠环明运合,留结表心同。啼粉流宵镜,残灯远暗虫。华光犹苒苒,旭日渐瞳瞳。乘鹜还归洛,吹箫亦上嵩。衣香犹染麝,枕腻尚残红。幂幂临塘草,飘飘思渚蓬。素琴鸣怨鹤,清汉望归鸿。海阔诚难渡,天高不易冲。行云无处所,萧史在楼中。”6是莺莺写的“自从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7是莺莺写的“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西厢记》中共出现了9首诗歌。1是第一本三折中张生作的“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2是第一本三折中莺莺和的“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3是第三本一折中张生作的“相思恨转添,谩把瑶琴弄。乐事又逢春,芳心尔亦动。此情不可违,芳誉何须奉,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重。”4是第三本二折中莺莺和的“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5是第三本四折中莺莺作的“休将闲事苦萦怀,取次摧残天赋才。不意当时完妾命,岂防今日作君灾,仰图厚德难从礼,谨奉新诗可当谋。寄语高唐休咏赋,今宵端的雨云来。”6是第四本三折中莺莺作的“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7是第四本三折中张生和的:“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8是第五本一折中张生作的“玉京仙府探花郎,寄语蒲东窈窕娘,指日拜恩衣昼锦,定须休作倚门妆。” 9是第五本二折中莺莺和的“阑干倚遍盼才郎,莫恋宸京黄四娘;病里得书如中甲,窗前览镜试新妆。”
二、从相同的诗歌中国分析其中的不同意义
综上,其中《莺莺传》中的第2、7首和《西厢记》中的4、6首基本是一样的(其中多有版本不同,如“隔”、“拂”等,这里不再赘述,只当是一样讨论。)关于《莺莺传》中《明月三五夜》这首诗许多人的解释是不同的,多数的解释说是十五那天,可张生是在“既望之
夕,张因梯其树而逾焉。”这就产生矛盾了,后来的编剧们可能也注意这个问题了,如董解元,王实甫都将诗题去了,以免减少不必要的矛盾。那么这首诗在这篇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呢,我认为这是对张生的考验和探心,如果张生能够解得这首诗歌,过来找她,她就可以“端服”而成就自己的美好幸福生活。因此莺莺做的准备是“达于西厢,则户半开矣”,“端服”等待。但是张生却见“红娘寝于床,生因惊之。”就是张生把原本不在莺莺计划内的红娘给拉近来了,所以莺莺立即翻脸“则端服严容,大数张曰……”对于红娘的突然介入保留了大家闺秀的矜持和羞涩,所以成了这么一出闹剧。但是莺莺是爱张生的,所以才有后来的“数夕,张生临轩独寝,忽有人觉之。惊骇而起,则红娘敛衾携枕而至。”红娘也成了他们爱情的见证了。即完成了试探,也能成就自己的理想婚姻。因此整首诗的意思就是说,莺莺要在西厢自己的卧室里开着门等待着张生前去赴会,心情很是焦急,有点早木皆兵了。
《西厢记》中的情形就变了,首先在于地点的改变,第5首诗歌说“今宵端的雨云来。”莺莺的解释在第四本楔子中“[旦云]这小贱人倒会放刁,羞人答答的,怎生去~”她的理解是去到张生那儿去约会,张生对这句诗的理解是什么呢,第三本第四折里张生念完莺莺给的第5首诗歌后说“此韵非前日之比,小姐必来。”他的理解也是莺莺到他那儿约会。这一点大家已经达成一致了。对于第4首诗歌中的“疑是玉人来”的“来”和次处的“来”字同是出于莺莺之手,同是莺莺关于约会地点的介绍,这关于约会最重要的地点的说法怎么可能不一致呢,所以我认为,《西厢记中》莺莺约会约会张生的地点的已经是对《莺莺传》改变了,是莺莺到张生那儿去,而不是张生到莺莺那儿了。这可能就是张生在第三本三折被莺莺红娘责骂和下跪赔礼而不做任何解释的最大的原因,当然这当中也不乏张生对莺莺的痴心爱恋,他完全可以把约会的第4首诗歌拿出来当面对质,或者闹到老夫人那儿他都是有理的,但是那样的话莺莺就会受到巨大的打击,张生深爱莺莺,他宁愿自己承担着“贼”、“ 偷花汉”、“ 非奸即盗”的骂名。但他可能已经从迷糊中醒悟过来了:是他自己解错了诗的含义~莺莺对于红娘是否参与到约会当中还是看的不太清楚的,莺莺可能正在计划着,从第三本三折开头“(红娘)我看那生和俺小姐巴不得到晚。”但是应该时辰尚早,红娘已经知道了莺莺的“当面偌多般假意儿”,但是莺莺不知道她已经知道了这么多的事情,红娘不认识字,莺莺也只是让她传书,并没有传话,所以当时她一定在思考,最大的可能是她想办法摆脱掉红娘,所以喊她“姐姐,咱烧香去来。”她则是“ [旦上云]花阴重叠香风细,庭院深沉淡月明。”没有什么太多的行动就去了。她可能是一直在计划着。所以后来张生越墙进来后,她强调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万一夫人知之,先生何以自安,”这是她最担心的,她深爱着张生所以后来又传诗第5首诗歌。
整首诗的意思是说:张生你在自己的房间里等待着,莺莺夜半花影扶墙而动的时候,就到你这儿来相聚了。但是这首诗歌中的“迎风户半开”就显得没有什么意义了,要张生开了门等她,看不到,这只能是自己的猜测了。要不是这样的话,这句诗不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吗,可能是这首诗在整篇文章中太重要了,也是戏剧化戏剧化整部戏曲的关键,王实甫可能是“得其精而忘其粗”了,没有太多的在意诗歌的每一句的意向问题。
在看两篇文章中相同的第二首诗歌,在《莺莺传》莺莺写这首诗却没有再见张生足见她内心的伤痛,甚至是带着一种坚贞之气骨,依然断绝和张生的关系,并且劝诫张生要好好将自己的情谊和真情好好对待自己的妻子。但在《西厢记》中这首诗出现在第四本三折长亭送别时,莺莺要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老夫人为什么要为了“蜗角虚名,绳头微利”拆散他们,难道两个相知的人一起直到天荒地老相敬如宾不是很幸福的事吗,并劝诫张生此去一定要珍惜记得自己,不要一去不复返了。张生丢弃的应该是什么功名利禄和什么门当户对,珍惜的应该是她----莺莺~但是这首诗里出现的“今”、“当时”、“旧时”等字眼似乎包含的更多的是对过去的追忆和现在的伤痛与无奈,不像送行或者给远行人的叮嘱。我一直都找不到更合理的解释,或者是董解元、王实甫没有太仔细推敲,或者这种意向正是一种假象,想增加戏曲的
层次和波澜。
三、从不同的诗歌中分析其中相同的意义
从剩下的不同的诗歌中,可以看出,其实它们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几乎是差不多的。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诗歌起到了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作用,然后再故事中评价了整个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兼用着刻画人物形象等作用。作者用自己天才般的创造力把传统的诗歌成功地运用到了小说戏曲中,运用艺术的魔棒把诗歌成功地组合到自己需要的地方,同时展开故事的不一样的讲述,但是诗歌的作用却是如出一辙。
四、总结
面对同样的张生莺莺的爱情故事,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都能用中国传统精髓文化样式----诗歌表达出了自己的某些想法和思想。有继承的连续性,也有发展的延续性。可能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演变——兼论《西厢记》的艺术
伤寒论译释>新编宋本伤寒论>伤寒论>仲景全书>仲景全书>伤寒论>伤寒论>江西中医学院学报>伤寒论>伤寒论>伤寒论>伤寒论>巫山高>从军行>西厢记>西厢记>西厢>西厢记>莺莺传>董西厢>西厢记诸宫调>会真记>莺莺传>西厢记>西厢记>西厢记>西厢>西厢记>莺莺传>董西厢>西厢记诸宫调>会真记>莺莺传>西厢记>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红楼梦>西厢记>西厢记诸宫调>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莺莺传>西厢记>西厢记>西厢记诸宫调>莺莺传>西厢记>西厢记>莺莺传>西厢记>西厢记>莺莺传>西厢记>西厢记>西厢>西厢记>莺莺传>董西厢>西厢记诸宫调>会真记>莺莺传>西厢记>西厢记>西厢记>西厢>西厢记>莺莺传>董西厢>西厢记诸宫调>会真记>莺莺传>西厢记>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红楼梦>西厢记>西厢记诸宫调>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莺莺传>西厢记>西厢记>西厢记诸宫调>莺莺传>西厢记>西厢记>莺莺传>西厢记>西厢记>莺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