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国殇教案
教 案 纸
教 法 教案内容、过程 时间分配
作 者 介 绍
屈平,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楚辞又称“楚词”,是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香草美人典故 ?汉王逸《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 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脩美人,以媲於君。”后以“香草美人”比喻忠贞贤良之士。 ?
共 页、第 页
教 案 纸 称《离骚》之辞。 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早在西周春秋时代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观念里,就把君和夫、臣和妇放在同样的位置,这一观念可能影响了屈原的创作。《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但它又是与楚国地力文文化紧密相关的。香草美人是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以男女君臣相比况的常见的创作手法。
题 解
国殇,指为国战死的将士。清代戴震《屈原赋注》,“殇之义二,男女未冠,20岁,笄,15岁,而死,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歌此以吊之,通篇直赋其事。” 可见,《国殇》是祭祀为国捐躯的将士的挽歌。
写 作 背 景
楚国自从怀王后期开始,常与秦国发生战争,都是秦胜而楚败。《史记?楚世家》记载,“,怀王,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虏我大将军屈匄、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余人,遂取汉中之郡。楚怀王大怒,乃
共 页、第 页
教 案 纸 悉国兵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军大败。韩、魏闻楚之困,乃南袭楚,至于邓。楚闻,乃引兵归。”“二十八年,秦乃与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昧,取我重丘而去。”“二十九年,秦复攻楚,大败楚,楚军死者二万,杀将军景缺。”“三十年,秦复伐楚,取八城。”“,顷襄王,元年,秦……发兵出武关攻楚,大败楚军,斩首五万,取析十五城而去。” 从上述一连串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强秦不断的侵袭下,楚国人民为了保卫国家,所付出的牺牲代价如何惨重,诗人以祭歌的形式,极其沉痛地描写战争实况,歌颂为国捐躯的楚军将士的坚强斗志和爱国精神,祭悼亡灵,抒发哀思,并以阵亡将士的战斗精神和英雄气概来激励民心士气,感召人们同仇敌忾,雪洗耻辱,以振兴楚国。
整 体 把 握
一、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 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
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 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
共 页、第 页
教 案 纸
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
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 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二、内容和结构
全诗共十八句,可分为两个部分。概括每个部分的大意,并说说这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一部分包括前十句,叙述激烈的战斗过程和楚军将士血染沙场的情景。
第二部分是后八句,表达对阵亡将士的深切悼念,赞颂他们勇武刚强的爱国精神。
前者叙的内容是后者赞的依据,后者赞的词句是前者叙的深化。两者有机联系,互相映衬,完整地表现了中心思想。
写 法 探 究
共 页、第 页
教 案 纸
一、本诗描写了哪些战斗场面,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四个场面,
1. 披甲执戈短兵相接的场面。
2. 敌强我弱,战士奋勇冲杀的场面。
3. 阵地被侵犯,战士仍击鼓反攻的场面。
4. 全军覆没,尸横荒野,仍手握武器的场面。
顺序,战斗的过程。
二、哪些是概括描写,哪些是具体描写,哪些是暗写,哪些是明写,哪些是动态画面,哪些是静止画面,这样多种手法结合在一起写的好处是什么,
概括描写,开头四句写敌我遭遇,楚军奋勇冲杀的场面。
具体描写,后六句表现楚军兵败,将士奋力搏击,以至于血染沙场的情景。
暗写,敌军的凶猛。
明写,楚军的奋不顾身,英勇拼杀,血染沙场的惨烈。
动态画面,对战斗场面的描写。
静态画面,对战士虽首身分离,仍手握武器,威风凛
共 页、第 页
教 案 纸 凛,决不屈服的描写。
多种手法相结合,使当时的战斗场面如同浮雕般凸现在读者面前。
比 较 阅 读
《诗经?采薇》是一首描写出征士兵在归途中的诗。下面是这首诗的最后一章。读后与课文作比较,说说两者在主题思想、表现方法、形式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国殇》再现楚军将士面对强敌英勇拼杀的场景,歌颂他们刚毅勇武、至死不屈的气概,表达了诗人由衷的崇敬与深情的哀悼。《诗经?采薇》描写出征士兵在归途中的回顾同猃狁作战时的艰苦情况,表现了猃狁侵扰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诗人的忧时伤世之情。这里选的是最后一章,集中表达了劳于王事,“靡室靡家”的无限辛酸,也透露了终得解甲归田的丝丝慰抚。
共 页、第 页
教 案 纸
前者以“赋”为主,以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描写,叙赞结合,风格悲壮慷慨。后者则托物起兴,即景抒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借杨柳依依的美景反衬离家出征的伤悲。“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雪花纷飞的哀景反衬归来的丝丝喜悦。
《采薇》是四言诗,每句两个节拍,节奏整齐。
《国殇》是七字一句,每一句中第四字又都用“兮”字。这样的句式,不仅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也使情感的表达显得庄重。
共 页、第 页
范文二:《国殇》教案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和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 主义诗人, 其作品充满着政治热情和爱国主义的精神, 代表作 《离骚》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不朽典范。《九歌》是屈原根据楚 国民间祭歌而改编的组诗,共 11首。
3、背景介绍(课文导读)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三强鼎立。秦、楚、齐三国都有实力通 过兼并战争, 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屈原高瞻远瞩, 主张联齐抗秦,最后由楚国统一中国。但楚怀王,顷襄王统治 时期,政治腐败,没有统一中国的勇气和远见,在抗秦与亲秦 的问题上摇摆不定,楚日益衰弱,秦国日益强大。秦楚交战, 楚必败,每次战争,楚国将士死伤无数。《国殇》正是悼念阵 亡将士的祭歌。 诗中描绘了一场敌众我寡、 以失败告终的战争。 二、解题:
殇:①未成年而死者; ②为国家牺牲的将士 ;
国殇:指死于国事。 这是追悼阵亡将士的祭歌。
三、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披犀甲() 毂() 旌蔽日兮() 矢交坠兮() 躐余行() 左骖殪兮 ()
絷四马 () 援玉桴兮 () 天时怼兮 ()
一、学生散读,齐读诗歌,并解释基本诗意和关键字词。
二、分析诗歌内容
(一)、全诗可以分几层?(赞叙结合的手法)
叙述:1—— 10句
赞颂:11—— 18句
(二)、叙述了什么内容?赞颂的又是什么?
叙述:激战的过程。
赞颂:对阵亡将士表示深切的哀悼, 同时赞颂他们的英勇刚强、 爱国主义精神。
(三) 、 作者是分几个层次来描写这场激烈的战斗的? (战前、 战中、战后)
1、分析“战中”部分
①找出描写楚军将士行为的词或句子。(士争先、)
②楚军将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士争先”的?
提示:敌我悬殊、“箭雨”
③楚军将士又是在一种怎样的情况下“援玉稃兮击鸣鼓”的? 提示:战阵被冲乱,行列被冲垮,驾车的战马或死火或伤。 ④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作用:烘托、渲染了楚国将士的英勇无畏。
范文三:《国殇》教案
《国殇》教案
教学目标
1、 体会文中楚国将士们 不屈的战斗意志, 勇毅爱国精神, 感受屈原对他们热烈的赞颂与哀悼 之情。 [来源 :学 &科 &网 Z&X&X&K]
2、 了解楚辞的一般写法及形式特点。
说明:《国殇》是一首祭歌,更是一首血泪交并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赞歌。古代流传至 今的祭诗、祭 文何止千数,但写得如此激动人心、鼓舞斗志的,却绝无仅有。 从屈原的时代到现在已经过去几千年了, 几千年来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 , 然而屈原诗中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一直光照着现实 , 成为中华民族的永恒 精神支柱。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穿越漫长的时光仍然充满着力量与壮美情感的诗篇的美,仍需从情感入手 体味涵咏。
教学重点 与难点
1、重点:“国殇”的含义及对壮烈战争场面的细致描写。
3、 难点:作者如何运用场面描写渲染悲壮的气氛。
说明:《国殇》悲歌慷慨,刻画了一批英勇无畏的烈士形象。而作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航者,屈原 熟练地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让读者 沉浸在这悲壮的气氛中。虽然遥隔两千多年,但《国殇》中烈 士们的英雄气概,却依旧能够震撼我们的心灵,为之深深感动。作者的高超的艺术手法的运用是诗歌成 功的重要原因,所以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安排在作 者表达情感的方式上。 [来源 :学 , 科 , 网 Z,X,X,K]
范文四:《国殇》教案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上海市罗店中学 luoju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楚辞的一般特点;学习本文刚健质
朴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意境的分析来把握诗歌内
涵 。
态度价值观:体会战士们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
重点:诗歌第一段战斗的激烈场面。 难点:屈原对战士的高度评价,并上升到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在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
志士,屈原就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一位代表;在群星闪烁的中国
文学长河中,有着无数歌颂爱国主义、歌颂牺牲精神的光辉诗篇,
《国殇》就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一篇。 一、 介绍《楚辞》和屈原的常识
1、我国继《诗经》之后的第二部古代诗歌总集,西汉刘
向编,东汉王逸注,全书一屈原的作品为主,如《离骚》、《天
问》、《九歌》等,其他各篇大都承袭屈赋的形式,如宋玉,
贾谊等。
因为它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
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为《楚词》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2、屈原,名平,早年得楚怀王信任,官左徒,不久,因
受到贵族政治集团的诋毁,被怀王疏远,放逐汉北。顷襄王
又被流放到沅、湘流域。当他走到湘水附近的汨罗江时就自
沉而死。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和我国第一位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其作品充满着政治热情和爱国主义的
精神,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不朽典范。《九歌》
是屈原根据楚国民间祭歌而改编的组诗,共11首。
3、背景介绍(课文导读)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三强鼎立。秦、楚、齐三国都有实力
通过兼并战争,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屈原高瞻
远瞩,主张联齐抗秦,最后由楚国统一中国。但楚怀王,顷
襄王统治时期,政治腐败,没有统一中国的勇气和远见,在
抗秦与亲秦的问题上摇摆不定,楚日益衰弱,秦国日益强大。
秦楚交战,楚必败,每次战争,楚国将士死伤无数。《国殇》
正是悼念阵亡将士的祭歌。诗中描绘了一场敌众我寡、以失
败告终的战争。
二、 学生散读,齐读诗歌,并解释基本诗意和关键字词。
三、 分析诗歌内容
(一)、全诗可以分几层?(赞叙结合的手法) 叙述:1——10句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赞颂:11——18句
(二)、叙述了什么内容?赞颂的又是什么?
叙述:激战的过程。
赞颂:对阵亡将士表示深切的哀悼,同时赞颂他们的英勇刚强、
爱国主义精神。
(三)、作者是分几个层次来描写这场激烈的战斗的?(战前、
战中、战后)
1、分析“战中”部分
?找出描写楚军将士行为的词或句子。(士争先、) ?楚军将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士争先”的?
提示:敌我悬殊、“箭雨”
?楚军将士又是在一种怎样的情况下“援玉稃兮击鸣鼓”的? 提示:战阵被冲乱,行列被冲垮,驾车的战马或死火或伤。 ?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作用:烘托、渲染了楚国将士的英勇无畏。
2、分析“战前”部分
作者在这里借用“吴戈”、“犀甲”二词,是不是要说明楚军装备
的精良?
提示:是为了描绘出楚国将士的雄姿,为下文牺牲之壮烈达基础。 3、分析“战后”部分
?将士出发前的雄心壮志——“出不入”、“往不反”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间接抒情
?将士牺牲后的姿势——首身分离、剑弓依然在手
直抒胸臆
?的作用:写出了楚国将士受命忘身,义无返顾的英雄形象。 ?的作用:将士死后仍保持着战斗的雄姿,加深文章的悲壮气氛。 作者是怎样颂扬楚国将士的?
颂扬他们生前的勇武刚强,凛不可犯;更颂扬他们死后威灵
显赫,永为鬼雄。
(《九歌》中大多祭山神、河神等自然神祗,唯独这篇用来祭悼
为国捐躯的将士们。)
四、 文章主旨概括
全文通过对激烈、悲壮战斗场面的描述,歌颂了为国捐
躯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英勇献身精神,表达了楚国人民对
烈士的崇高敬意,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附:《楚辞》的特征:?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有
强烈的地域性)
?常用兮、若、纷等字(主要的形式特征)
?最后一般用“乱曰”、“辞曰”(诗的总结)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大量神话传说(神巫性、浪漫性) 骚体诗:打破《诗经》四言的形式,而代之以从三四言到七八言
的参差不齐的形式,并多用“兮”来助语势,后人把具有这种特
点并富有浪漫气息的抒情诗称为“骚体诗”。
如:《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
兮守四方。
《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
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范文五:国殇教案
二十八、国殇
屈原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了解楚辞的一般特点;学习本文刚健质朴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意境的分析来把握诗歌内涵 。
态度价值观:体会战士们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
重点:诗歌第一段战斗的激烈场面。
难点:屈原对战士的高度评价,并上升到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
导入 :在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志士,屈原就是其中最早、最著名 的一位代表;在群星闪烁的中国文学长河中,有着无数歌颂爱国主义、歌颂牺牲精神的光辉诗篇, 《国殇》就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一篇。
一、解题
《国殇》选自《楚辞》。《楚辞》是我国继《诗经》之后的第二部古代诗歌总集,因为它运用楚地 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为《楚辞》。
殇,指未成年而死,也指死难的人。国殇即是为国捐躯的战士。 《国殇》是《楚辞 . 九歌》中的一篇, 《楚辞 . 九歌》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的再创作。本诗即是取民间“九歌”之祭奠之意,以哀悼死难 的爱国将士。
二、作者简介: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屈原开创的新诗体——楚 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将屈原的《离骚》与《诗经》的“国风”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 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三、 背景介绍(课文导读)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三强鼎立。秦、楚、齐三国都有实力通过兼并战争,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 封建国家。屈原高瞻远瞩,主张联齐抗秦,最后由楚国统一中国。但楚怀王,顷襄王统治时期,政 治腐败,没有统一中国的勇气和远见,在抗秦与亲秦的问题上摇摆不定,楚日益衰弱,秦国日益强 大。秦楚交战,楚必败,每次战争,楚国将士死伤无数。《国殇》正是悼念阵亡将士的祭歌。诗中 描绘了一场敌众我寡、以失败告终的战争。
四、全文翻译
战士手持吴戈身披犀甲,敌我战车交错刀剑相接。
旗帜遮天蔽日敌众如云,飞箭交坠战士奋勇争先。
敌军侵犯我们行列阵地,左骖死去右骖马受刀伤。
兵车两轮深陷绊住四马,主帅举起鼓槌猛击战鼓。
杀得天昏地暗神灵震怒,全军将士捐躯茫茫原野。
将士们啊一去永不回返,走向迷漫平原路途遥远。
佩长剑挟强弓争战沙场,首身分离雄心永远不屈。
真正勇敢顽强而又英武,始终刚强坚毅不可凌辱。
人虽死亡神灵终究不泯,您的魂魄不愧鬼中雄英!
五、文本解析
(一)、全诗可以分几层?(赞叙结合的手法)
叙述:1—— 10句
赞颂:11—— 18句
(二)、叙述了什么内容?赞颂的又是什么?
叙述:激战的过程。
描写战斗景况,描绘了一幅惊天地泣鬼神的古战场画卷。歌颂将士们奋不顾身,前赴后继,抗战到 底,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作者按照战斗开始、进行、结束的自然顺序展开,场面真切,层次井然, 有条不紊。
赞颂:对阵亡将士表示深切的哀悼,同时赞颂他们的英勇刚强、爱国主义精神。
对死者的吊唁。对这些视死如归的将士寄予了深深的悼念,他们虽死犹荣。想当初,他们持着剑, 挟着弓;而如今虽已身首异处,却仍凛然如生。他们勇敢又有武技;他们伟大的爱过精神,永垂不 巧。后 8句在前面铺叙的基础上,直抒胸臆,祭奠将士亡灵,哀思深沉,礼赞热情,把热烈的赞叹 奉献给为国捐躯的英灵。
(三)、作者是分几个层次来描写这场激烈的战斗的?(战前、战中、战后)
1、分析“战中”部分
①找出描写楚军将士行为的词或句子。(士争先、)
②楚军将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士争先”的?
提示:敌我悬殊、“箭雨”
③楚军将士又是在一种怎样的情况下“援玉稃兮击鸣鼓”的?
提示:战阵被冲乱,行列被冲垮,驾车的战马或死火或伤。
④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作用:烘托、渲染了楚国将士的英勇无畏。
2、分析“战前”部分
作者在这里借用“吴戈”、“犀甲”二词,是不是要说明楚军装备的精良?
提示:是为了描绘出楚国将士的雄姿,为下文牺牲之壮烈达基础。
3、分析“战后”部分
作者对牺牲将士的赞扬是从哪两个角度展开的?
①将士出发前的雄心壮志——“出不入”、“往不反”
间接抒情
②将士牺牲后的姿势——首身分离、剑弓依然在手
直抒胸臆
①的作用:写出了楚国将士受命忘身,义无返顾的英雄形象。
②的作用:将士死后仍保持着战斗的雄姿,加深文章的悲壮气氛。
作者是怎样颂扬楚国将士的?
明确:颂扬他们生前的勇武刚强,凛不可犯;更颂扬他们死后威灵显赫,永为鬼雄。
六、中心思想
此诗祭奠的是为保卫国家而捐躯沙场的楚军将士。描写了楚军将士不畏强敌、英勇作战的场景,歌 颂了他们刚毅孔武、宁死不屈的精神,体现出对死难将士的深沉哀悼和由衷崇敬。诗歌的最后两句 话表现了诗人热烈的礼赞,既凸显了楚人刚毅的性格,也寄托了他对祖国复兴的期望,洋溢着澎湃 的爱国热情。全诗风格刚健,声情激越,充满了阳刚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