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主题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2、通过开展对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促进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方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大程度地推进学生的发展。
3、建立“教研、实践”相结合的探索型、学习型、讨论型的教研氛围。
三、活动时间 2012年5月23日 四、活动地点 固本小学 五、参加对象 全体数学教师 六、活动组织形式
针对我们学校数学教研组的实际情况,通过观摩课,开展“以课改理念看课堂”为主题的评课活动,从优、缺点两方面评价课堂教学,及时给执教老师指出不足,真正创设良好的教研氛围。
七、活动过程
数学组老师集体备课—李来翠老师上课—全体教师听课—李来翠老师说课—全体教师集中评课
八、活动要求
1、执教教师备好课,备课教案交1份到教研组。 2、全体教师参加听课和评课,填写好听课记录。 3、执教教师写说课稿1份交教研级。 九、活动经费
1、活动统一安排用餐:用餐人员:参与活动教师 2、活动费用具实凭票报销。
幼儿园教研活动方案
展开全部 幼儿园园本教研方案 【 编号: 21 发布者: admin 点击次数:1480 上传时间: 2008-10-4 】 建立"以园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是全面推进基础教育的理论改革的实际需要,它对幼儿园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高,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展园本教研能让教师在教研中获取复杂的、不确定的知识和能力,它的目的是促使教师成长,帮助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帮助老师在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成功实现课程改革,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即让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儿童发展的促进者。
园本教研还能提出并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以此来改进教育实践,并增强对教育实践的控制能力。
为适应我市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探索以园为本教研活动的运行机制、运作模式和区域推进园本教研制度的行动策略,进一步推进我园园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全面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深刻领会"纲要”精神,结合我园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教育部《关于开展"创建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通知》精神,以《纲要》和柳州市"园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基地实施方案为指导,改进和加强教研工作,建立以解决幼儿园课改实施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促进幼儿健康和谐主动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的园本教研制度。
搭建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与专家交流对话、沟通与协调、互助与合作的平台,形成民主、开放、有效的"以人为本”的教研机制;引导教师在接受到来自幼儿的反馈和各种信息,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的同时,能够敏感地察觉幼儿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使我们的教师能尽快步入成长的快车道,真正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推动我园保教质量迈上新台阶。
二、工作目标 1.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提高教研组活动的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不断发展;提高园本课程开发、建设能力,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
2. 通过对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内容、形式等的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难和实际问题,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构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相关理论,在教师的心理、教师的能力、教师的素质等方面形成具有一定意义的理论观点,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并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总结、推广教育教学研究专题的经验,推进我园幼教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
三、工作方式 1.举行 "园本教研制度建设”课题启动仪式,开展有效的园本教研困惑与建议的问卷收集,了解来自一线教师困惑的问题,梳理研究的主题,开展"有效的园本教研活动的观摩、案例大讨论”,使我园教研改革迅速走上"高速公路”。
2.成立以彭园长为组长、黄副园长为副组长、各班段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组员的"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实施操作。
由教育局主管基础教育的程副局长、教科所马副所长,科研室主任廖老师、幼教教研员张老师以及各界幼教专家、幼儿园名师骨干教师共同组成专业引领队伍。
3.通过外派学习,内省研究,了解各地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经验,不断探索适合我园园本教研品质的策略、机制和手段。
4.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教育、教学案例分析、园本论坛、教学反思、结队帮扶、经验交流等为基本形式,增进教师参与园本教研活动的兴趣与热情。
的园本教研制度,通过教学观摩为教师参与园本教研创设平台,提高园本教研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四、研究内容: 1.探讨教研活动的内容, 2.探索不同的园本教研活动的形式,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3.通过园本教研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理论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工作步骤 1.项目启动阶段:2006年9月――2007年7月 (1)确定基地建设目标,开展有效的园本教研活动观摩及案例大讨论,在全市开展有效园本教研困惑与建议的问卷收集。
(2)开展园本教研理念通识培训,对幼儿园园长及骨干教师作推进园本教研基地建设工作的思想动员及培训工作。
(3)作调研检查,了解园本教研的现状、组织机构、教研活动形式及效果效果,针对教师对园本教研的需求、专业引领状况,开展活动。
(4) 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确保教学工作规范、科学、正常进行。
2.制度完善阶段:2007年9月――-2008年7月 组织保障。
幼儿园根据园本教研的实际特点,建立了"园长室决策调控—相关专家咨询指导—保教处具体负责—教研组、备课组落实—教师群体开展实施”的园本教研工作运行机制。
园本教研工作由园长直接领导,保教处具体负责,并纳入各个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的学期工作计划和职责之中。
物质保障。
有针对性地为教师购买了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报纸、杂志、音像资料;开放微机室,让老师能够经常上网查阅自己需要的相关科研学习资料;幼儿园还根据教研工作需要,随时为教师印发各种学习培训资料。
管理保障...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教研活动方案
一、 案例背景:《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任务应是向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为入小学打好基础。
”“幼小衔接”问题广泛涉及到家庭、幼儿园、小学等教育机构,并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所以“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工作”这一课题对大班幼儿及家长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 案例描述: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人生的一大转折,孩子从幼儿园做小朋友,变为小学的小学生,角色变了,要求变了,家长的期望值也变了,孩子就会有诸多的不适应,为此,我们对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任务意识、规则意识与独立意识、情商发展、学习适应性等教研内容进行了研讨。
在大班年段的组织下,我们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对大班幼儿的摸底调查、测验、经验总结、教师资料整理和认知辩论。
研讨前的准备,分两组进行,一组教师做好对孩子现有能力的摸底工作,另一组教师对幼儿园与小学两类教育机构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综合结果如下:1、学习时间不一样幼儿园每天上午有1.5小时左右的集体教学时间,其它全是游戏,劳动,生活时间,小学每天有4~5小时的集体教学时间,较幼儿园多出3倍。
2、生活制度不一样幼儿园强调一日活动的五交替,所以,活动动静、强弱得当,适合孩子的特点。
小学只有体育课,音乐课,活动课等才能让孩子动起来,孩子就会坐不住。
3、幼儿园是以游戏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活动,强调孩子的动手操作,在做做、玩玩中积累经验,增长知识,而小学有严格的大纲,教师要按教育计划严格实施,所以,以听为主,孩子就会觉得小学不如幼儿园,没有玩具,没有游戏,不好玩。
4、睡眠时间不一样幼儿园的孩子,白天可以园内午睡二个半小时,晚上基本上从8:30~7:00,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小学的孩子,有的因为借读,择校等种种原因,离学校比较远,中午无法午休,再加上上学时间早(7:30),晚上有的孩子要做作业,睡得也较晚,所以,才入学的孩子常会无精打采,哈气连片。
5、师生关系不一样幼儿园一个班教师是二教一保配备,每时每刻都有一位教师、一位保育员伴随左右,随时解决孩子的困难。
而小学是一个班5、6位课任教师,一节课一轮换,课间往往无教师在班,孩子一旦有了困难,只有自己解决,所以常常担忧一些以前不必担忧的小事,如大便了怎么办?口渴了怎么办?………
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研活动方案
培养中班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教研活动三) 12月3日,中班组的教师围绕《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展开了一场热烈而生动的讨论,具体内容如下: 宋桂芬:人的卫生习惯一般都是从小慢慢形成的,所以,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能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譬如说孩子个人的卫生习惯:饮食习惯,清洁卫生习惯,或者环境卫生习惯等等,孩子一生获益良多。
崔丽云: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非常复杂、细致、具体的工作。
要渗透在一日生活活动中,重在养成。
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
做到言传身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尤其是对于天性好模仿的幼儿来说,不管是正确或是错误的,只要是直观形象的,都会成为他们的模仿对象。
为此。
我们首先从教师自身的生活习惯做起。
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先做到。
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为幼儿做表率。
这样对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进行随机教育。
让幼儿体验讲卫生的重要性。
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必须长期坚持,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们要十分注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对幼儿进行卫生习惯的培养。
在盥洗之前,教育幼儿饭前便后洗手,防止病从口入。
进餐时应提醒他们不挑食,桌面地面不掉饭粒,保持清洁。
饭后记得漱口,不做剧烈的运动。
午睡时注意动作轻,说话轻,按时睡觉、起床。
不影响他人。
游戏、手工时,把废纸屑等扔进纸篓。
活动结束后自己整理玩具。
在各种活动中,也可以让幼儿通过好习惯带来的好处和坏习惯带来的坏处进行对比,亲身体验到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宋小园:冬天已经围绕我们左右,因为冷,所以也限制了我们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但良好的卫生习惯仍不容忽视。
孩子们在这个时期最容易受外界的影响。
很愿意听从成人的教导,喜欢模仿成人的行为,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行成一些定型的概念并逐渐养成行为习惯。
如不养成良好讲卫生、爱清洁、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就会给身体发育带来危害,影响身体健康发育。
所以也不能因为天气变冷就减少讲究。
具体包括:勤洗手洗脸的习惯,洗头、洗脚和洗澡的习惯,早晚刷牙和饭后漱口的习惯,剪指甲和保持衣服整洁的习惯等。
除个人卫生外,还要养成不随地吐痰、大小便,不乱扔纸屑瓜果皮等。
饮食习惯。
饮食要定时定量、不挑食、不偏食等。
遵守时间习惯。
要有生活规律,在规定的时间里就餐、睡觉、休息、学习和游戏活动等,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生活自理习惯。
根据孩子年龄的特点,让孩子做一些自身的、家庭的力所能及的活,诸如:自己穿脱衣服、洗碗、扫地等。
睡眠习惯。
要培养孩子保持正确的睡眠姿势等。
辛甜甜:在幼儿园中教师录制一些孩子自己穿衣、吃饭、的录像片,组织小朋友看,然后再举一些与此相反的事例,让小朋友去对比,从中分辨是与非,激发孩子的积极性。
例如:让幼儿通过看小朋友午休的录像,知道正确的睡姿;对最基本的技能,由教师做示范,然后指导小朋友一步一步照着做,同时根据每位小朋友掌握的程度,加以改正和指导。
例如洗手;将日常生活中经常做的事,如洗脸、刷牙、梳头等,编入活泼欢快的乐曲中,编成小的歌曲,教给小朋友。
也可以把一些事情编成顺口溜、儿歌教给小朋友。
这样便使幼儿通过娱乐的形式学会了一些本领。
李恩:我们开展了卫生标兵的评选活动。
将每天衣物、五官保持最干净的幼儿照片贴到卫生标兵专栏里,并请他们向大家介绍他们保持卫生的方法和经验,使之在幼儿之间互相传递,以带动其他幼儿。
同时,我们还开辟了“每天我都带手绢”的小专栏,在提醒幼儿带手绢的同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手绢的用处。
还同幼儿共同开设了“卫生防疫站”的角色区,使幼儿能在游戏中掌握简单的卫生防疫知识。
并担任卫生检查员的角色去检查提醒别人。
通过日常的点点滴滴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
靳素芳: 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幼儿了解系统的卫生科学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目标选择内容,并通过各个领域教学活动的开展,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如我们开展了“哪里藏着细菌”的主题活动。
让幼儿通过看、听了解生活中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多种细菌,不良的卫生习惯会让细菌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
在“对与错”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将幼儿在体育活动和室内活动时不卫生的做法拍下来,然后让幼儿看一看其中的对与错,这样来自于幼儿周围的做法使幼儿感受深刻,从而逐渐减少了不良的卫生习惯。
通过“什么时候喝水”的活动让幼儿明确了剧烈运动后不能做什么,了解到错误做法对于自身的危害。
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教育活动,使孩子们了解到良好的卫生习惯的益处及不良的卫生习惯的危害,促进了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形成。
宋文婷:每次体育活动前,首先根据大班幼儿的能力和特点,提出若干条幼儿要遵守的要求,每次都强调卫生的问题,让幼儿一边听一边自查。
如请小朋友根据今天天热(冷)的情况减(增)衣服;请小朋友们提前去厕所作好准备。
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和纠正幼儿。
如请出汗的小...
如何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教研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指出“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
小学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努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从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
因此,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努力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口算、估算和笔算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的习惯。
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慢慢喜欢数学,对计算产生兴趣。
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措施 1. 定课题,成立课题组。
2. 开展教学研究反思活动,在教师日常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反思,积累教学成功的案例。
3. 开展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4. 做好常规教学工作,从细节做起。
①.加强计算教学,上好新授课,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透彻理解算理掌握法则。
②.平常练习严要求,养成好的计算习惯。
③.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认真审题、分析的良好习惯。
④.培养学生自觉检查验算,独立纠正错误的习惯。
⑤.培养总结反思的习惯。
学生准备一本错题本,平时作业中的一些错例,摘录在自己的错题本上,并写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经常这样做可以吸取平时的教训,在以后的学习中避免或减少错误的产生。
⑥.加强练习,运用多种形式,使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5. 对课题研究做好记录和资料的收集整理,进行总结。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造成学生数学计算的速度慢和计算正确率低的原因。
2.寻找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突破口和教学训练方法等策略。
六、课题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2009.11——2009.12)准备阶段 1. 收集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素材,研究学生在计算习惯上、方法上的困难与障碍,开展相关的调查。
2. 起草制定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课题研究活动的实施方案。
确定研究的目标、内容、措施、方法等。
(二)第二阶段(2010.01——2011.07)研究实施阶段 1. 针对课题研究方案中拟定的研究内容,全面实施研究工作。
2. 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现状做系统性调查,侧重于对学生一般性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
3. 对学生发展性学习习惯的方法培养和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
4. 实施研究方案,根据调查与分析结果,组织讨论研究,提出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若干策略,并进行实施尝试。
5. 采取具体的措施加强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6. 在研究实施过程中,多阅读参考有关的理论书籍,撰写读书笔记、案例、教育随笔等。
7. 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三)第三阶段(2011.08——2011.10)总结阶段: 整理资料,分析研究,完成课题成果的总结和提炼,形成研究报告,申请结题验收
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主题教研活动方案
一、引路点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作为倡导“问题解决”数学教学模式的第一步,应首先把“问题”收集起来。
没有问题,谈何“问题解决”教学,事实上,数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专家和教材编写人员凭空想出来的,数学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
但是,当前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普遍重视教师的提问,而忽视了学生的疑问。
因而课堂上就出现了老师问、学生答,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以班中少数优秀学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不给学生发问机会的现象,这就体现不出“学生在学习知识由不理解到比较理解到最后全部理解,在运用知识的能力上由不熟练到比较熟练到最后完全熟练。
”这-过程。
因而,在学生学习新课前,首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这是“问题解决”的前提。
二、营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科学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善于设问,而且耍满腔热情地鼓助学生学会提问。
传统的数学教学只注重看书阅读,单纯地吸收知识,无从谈起发现和创造。
而现代教学论认为应该让学生在阅读教材时,不但要弄懂基本知识还要有所发现,甚至有所创新。
问题的呈现形式要注意多样性,可以由教师提出,但若能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其潜能开发的价值更大。
开放的课堂更多的是让学生来找出问题、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问题解决”必不可少的环节,因而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设问的情境,提供问的机会,把提问权更多地从教师转给学生。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幼稚可笑、漫无边际的,但老师都要认真对待,妥善处理,或当堂答复,或引导讨论让学生自己释疑,或在课后做个别解释。
切不可置之不理,更不能指责嘲笑。
当学生提问题时,教师专注的目光与神情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勇敢提出问题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
应始终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心理安全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其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反之,如果对他们加以训斥,或认为此问题与本课的重点无关而置之不理,必然会打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长此以往,极容易使学生产生提出的问题老师是否会满意、是否围绕本节课重点是否正确等顾虑,从而不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可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及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独特性。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教研活动方案
展开全部 一、 案例背景:《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任务应是向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为入小学打好基础。
”“幼小衔接”问题广泛涉及到家庭、幼儿园、小学等教育机构,并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所以“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工作”这一课题对大班幼儿及家长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 案例描述: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人生的一大转折,孩子从幼儿园做小朋友,变为小学的小学生,角色变了,要求变了,家长的期望值也变了,孩子就会有诸多的不适应,为此,我们对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任务意识、规则意识与独立意识、情商发展、学习适应性等教研内容进行了研讨。
在大班年段的组织下,我们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对大班幼儿的摸底调查、测验、经验总结、教师资料整理和认知辩论。
研讨前的准备,分两组进行,一组教师做好对孩子现有能力的摸底工作,另一组教师对幼儿园与小学两类教育机构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综合结果如下:1、学习时间不一样 幼儿园每天上午有1.5小时左右的集体教学时间,其它全是游戏,劳动,生活时间,小学每天有4~5小时的集体教学时间,较幼儿园多出3倍。
2、生活制度不一样幼儿园强调一日活动的五交替,所以,活动动静、强弱得当,适合孩子的特点。
小学只有体育课,音乐课,活动课等才能让孩子动起来,孩子就会坐不住。
3、幼儿园是以游戏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活动,强调孩子的动手操作,在做做、玩玩中积累经验,增长知识,而小学有严格的大纲,教师要按教育计划严格实施,所以,以听为主,孩子就会觉得小学不如幼儿园,没有玩具,没有游戏,不好玩。
4、睡眠时间不一样 幼儿园的孩子,白天可以园内午睡二个半小时,晚上基本上从8:30~7:00,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小学的孩子,有的因为借读,择校等种种原因,离学校比较远,中午无法午休,再加上上学时间早(7:30),晚上有的孩子要做作业,睡得也较晚,所以,才入学的孩子常会无精打采,哈气连片。
5、师生关系不一样 幼儿园一个班教师是二教一保配备,每时每刻都有一位教师、一位保育员伴随左右,随时解决孩子的困难。
而小学是一个班5、6位课任教师,一节课一轮换,课间往往无教师在班,孩子一旦有了困难,只有自己解决,所以常常担忧一些以前不必担忧的小事,如大便了怎么办?口渴了怎么办?……… 6、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一样 幼儿园的孩子,家长只要孩子吃饭、玩好,长得白白胖胖就满足了。
到了小学,父母常会提出,作业要写好,考试要100分等要求,孩子就会觉得爸爸妈妈以前很关心我,现在这样要求,是不是不喜欢我了。
因此,情绪受到影响。
另外,幼儿园的孩子每天是空手入园,空手离园,无作业,无负担。
而小学生每天要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不得拖延,孩子也会不适应。
从以上两类教育机构的差异,可以看出,它给孩子在身心两个方面带来了诸多的不适应,使孩子感到陌生、恐惧,学习积极性不高。
此外,大班教师对幼儿的自理能力、任务意识、规则意识与独立意识进行了摸底、测验,在全体教师的激烈辩论和共同商榷下,认为:1、注重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1)培养幼儿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有规律的学习与生活,早睡早起。
(2)培养幼儿能独立地完成穿脱衣服、鞋袜,养成良好的进餐、午睡等生活习惯。
(3)学会做一些简单的班级管理工作(班长、值日生),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2、 培养幼儿任务意识、规则意识与独立意识 (1)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培养幼儿做事有计划,井然有序,不拖拉。
(3)通过各种游戏加强幼儿遵守纪律、规则,并锻炼幼儿的意志与品质。
3、重视幼儿情商发展(1)在活动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爱好,帮助幼儿学会自己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增强幼儿获得成功的信心。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关系中,要让幼儿成为活动中的主体。
(3)鼓励幼儿多与同伴、老师交往,鼓励幼儿建立合作意4、注意教育的渗透性,提高幼儿的学习适应性(1)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2)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专心听讲、保持文具和书包的整洁。
(3)适当改变学习环境,为了跟幼儿课堂环境接轨,在本学期桌椅的摆放上要进行改变。
(4)教会幼儿正确的坐立姿势和握笔姿势。
(5)运用各种活动提高幼儿听、说、读、写、算的能力。
(6)进一步加强幼儿的早期阅读活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最后,大家提出了家长们的积极配合,直接决定幼儿进步的速度,家长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认为家长应做好以下准备:首先,对于幼儿园布置的任务,家长应积极配合完成,家长应该协助教师逐步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每天回家后应先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第二天能将作业及时的交给老师。
其次,家长应为幼儿设置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将幼儿房间的玩具慢慢收起来,置办写字台、书架、台灯等,给幼儿创设一个学习的环境。
总之,搞好幼小衔接工作不是单方面就能做好的,需要调动多方面因素共同努力,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让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健康成长。
看着孩...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文阅读教学教研活动方案
展开全部 一、活动设计的背景本学期,通过调研发现,当前我校语文阅读教学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1、支解文本:表现在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还是以逐段分析讲解为主,支解教学内容,阻碍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悟。
2、以讲带读: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问题琐碎,迂回反复,阅读质量低下,讲解的时间挤占了学生读书与动笔的时间。
3、缺乏实效:讨论主题随意设定,缺乏讨论价值,讨论过多过滥;讨论的组织追求形式上的热闹,缺乏讨论实效;讨论的评价以教师为中心,与教师一致则正确,反之则错误。
基于这种现状,在教学研究部门提出“有效阅读”专题研究的引领下,我校高年级语文教研组提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这样一个小专题,在高年级段开展本小专题的研究。
在实践中来找寻语文阅读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二、研究的内容1、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研究2. 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研究3. 教师调控课堂有效性研究4、教学反思的有效性研究三、研究的课例语文S版教材第九册语文第四单元《十年后的礼物》语文S版教材第十一册课文《我的第一首诗》四、研究的过程与方法途径:(一)成立研究小组,开展理论学习为保证本次教研活动的目标能落到实处,特成立研究活动小组:组长:梁学军成员:陈惠芹(市级骨干) 路风菊 马俊虎 冯小琴 余秀芹(市级骨干)岳宝胜 丁海峰执教教师:余秀芹 马俊虎梁学军负责活动方案的制定和整个活动的组织以及最终的总结,其他教师参与研讨,撰写反思,提炼研究经验。
理论学习采用集中于自学相结合的原则,主要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标准、阅读教学的建议)、观看名师的录像课和教师合作方面的理论。
(二)以校各种研训活动为载体,落实专题研究。
包括围绕专题进行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诊断及教学反思及开展叙事研究。
(三)围绕教学设计----行动研究-------问题反思的方式开展活动1、参研教师独立进行教学设计(9月10—9月12日)参研教师首先做出《我的第一首诗》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各环节是如何实现有效性的要做出明确的注释,并注明设计意图。
效果预设:《我的第一首诗》这篇课文故事简单,但含义深刻。
文中的对话简洁明快,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心理活动描写也很生动。
学习这篇课文,要指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体会作者怎样逐渐认识到“如何对待形形色色的肯定和否定”,认识到这两种评价“就像两股方向相反的风”,“我要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劲风中驾稳我的风帆”。
从而进一步感悟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深深的爱。
各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尤其在朗读的指导、内容方面会因对教材的理解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设计方案,这是本次活动的意义所在。
2、教学设计交流(9月16日)要求全体老师畅所欲言,把自己所设计的案例的构思、想法在会议上进行交流、讨论,重点要突出在:一是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指导学生朗读;二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在课堂中如何操作。
两位授课教师根据大家的设计理念和意图,选择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方案进行整合,然后对自己的设计进行修改并定稿。
效果预设:这个过程相当于集体备课的过程,目的是把大家的智慧集中起来,实现教学设计的最优化。
但是由于参与教师的理解角度不同,要把六个人的意见完全同意起来有点不符合现实,所以最后推荐马俊虎老师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既要在解决关键问题上体现大家的智慧,又要在授课中发扬出自己的特色,再次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准备上研讨课。
3.课堂观察。
(9月23日)由马俊虎老师在六三班上《我的第一首诗》,要求听课老师做好课堂观察记录,观察教师在课堂上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如何体现提高学生朗读活动的有效性,并写好评课记录。
听课中关注的焦点:一是教师是如何理解和处理的;二是关注教师在课堂上是如何有效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
三是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是如何评价的。
效果预设:授课教师基本能体现教学设计中的意图,但不可能像设计中体现得那么理想,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一些新问题:承担记录的教师能否将各自的记录按要求记录全面,为后面研讨提供真实的的依据;授课教师在执行设计方案的过程中会因为长期的教学习惯而不能很好的贯彻设计意图,从而会出现预设和执行相矛盾的新问题等等。
4.课例研讨听课后,组织教师们讨论案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讨论案例是一种互动的研究,是一个共同参与、共同构建的过程。
鼓励参与者主动通过自己的思考、感悟、理解,不断提出新的设想、新的思路。
在研讨中可以就大家共同关注的环节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所在。
这一环节大家重点研讨授课教师在解决朗读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方面取得了那些突破,还存在哪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因该如何进一步改进。
效果预设:这是第一轮研究的最后一个环节,大家讨论的越是激烈,越有利于下一步的研究。
通过这一轮研究预计要在解决前面发现的问题上有一些突破:如教师如何通过精讲来节省教师在课堂上占用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教给学生去朗...
如何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教研活动方案
展开全部 幼儿的记忆力和理解里还处于发展阶段,对他们仅仅说教是不行的,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将安全知识作为活动主题对幼儿进行集体教育就必不可少了。
我们老师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或设计一些有关提高幼儿安全意识、掌握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活动,例如:《不要跟陌生人走》,告诉幼儿陌生人的东西不能吃,尽量不要和陌生人讲话;《喊妈妈》让幼儿学会了遇到危险时,会大声喊救命或喊妈妈,并记住家里电话号码、爸爸妈妈的名字、家庭住址、自己所在幼儿园的名称或地址等;《着火了怎么办》使幼儿知道了着火时要拨打火警电话119,并了解了火场逃生时要猫着腰,用湿毛巾捂住嘴巴等简单逃生知识;《生病了……》,告诉幼儿生病时要配合医生吃药、打针,并了解急救电话120;《今天我当家》告诉幼儿不能随便给陌生人开门,必要时可以拨打匪警电话110;《小狗喝粥》告诉幼儿热汤热粥要吹一吹等稍凉以后再吃,避免烫伤等。
我们将幼儿自我保护的学习内容融入一个个情景表演和游戏中,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并巩固了生活中的一些自我保护技能。
...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实施方案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