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ISMS信息处理设备管理程序
德信诚培训网
信息处理设备管理程序
1 适用与目的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与IT相关各类信息处理设施(包括各类软件、硬件、服务、传输线路)的引进、实施、维护等事宜的管理。
本程序通过对技术选型、验收、实施、维护等过程中相关控制的明确规定来确保引进的信息处理设施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2信息处理设施的分类
2.1 研发控制系统、数据存储控制系统及其子系统设备,包括位于机房的服务器和位于使用区域的使用控制系统终端设备。
2.2 业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包括位于机房的服务器和位于使用区域的终端设备。
2.3 办公用计算机设备,包括所有办公室、会议室内的计算机、打印机,域控制服务器,DNS服务器、Email服务器等。
2.4 网络设备,包括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
2.5 其它办公设备,包括电话设备、复印机、传真机等。
3 职责
3.1 DXC主要负责全公司与IT相关各类信息处理设施及其服务的引进。包括制作技术规格书、进行技术选型、安装和验收等。DXC同时负责全公司网络设备、研发控制系统、业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日常管理与维护。
3.2 各部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设备及软件系统的管理制度的执行与维护。
3.3 DXC负责后勤系统设备及网络系统、电话/网络通讯与办公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http://www.55top.com 好好学习社区
范文二:信息处理设备管理规范
信息处理设备管理规范
1. 机房人员必须熟知机房内设备的基本安全操作和规则。
2. 应定期检查、整理硬件物理连接线路,定期检查硬件运作状态(如设备指示灯、仪表),及时了解硬件运作状态。
3. 禁止随意搬动设备、随意在设备上进行安装、拆卸硬件、或随意更改设备连线、禁止随意进行硬件复位。
4. 禁止在服务器上进行试验性质的配置操作,需要对服务器进行配置,应在其它可进行试验的机器上调试通过并确认可行后,才能对服务器进行准确的配置。
5. 绝不允许与机房工作无关的人员直接或间接操纵机房任何设备。
6. 对会影响到全局的硬件设备的更改、调试等操作应预先发布通知,并且应有充分的时间、方案、人员准备,才能进行硬件设备的更改。
7. 对重大设备配置的更改,必须首先形成方案文件,经过讨论确认可行后,由具备资格的技术人员进行更改和调整,并应做好详细的更改和操作记录。对设备的更改、升级、配置等操作之前,应对更改、升级、配置所带来的负面后果做好充分的准备,必要时需要先准备好后备配件和应急措施。
8. 不允许任何人在核心设备上进行与工作范围无关的任何操作。未经上级允许,更不允许他人操作机房内部的设备,对于核
心服务器和设备的调整配置,需要经过论证并经主管领导同意后才能进行。
9. 严禁在设备的计算机终端上装入其他无关的软件或将计算机挪用。
10. 发现问题须及时处理,处理不了的问题应立即向有关单位联系解决。遇到紧急情况不要慌张,切忌手忙脚乱。出现设备瘫痪等重大事故时,按照重大问题处理顺序进行排除,并立即通知相关单位。
范文三:信息处理设备管理程序
信息处理设备管理程序
(ISO27001-2013)
1、目的与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与IT 相关各类信息处理设施(包括各类软件、硬件、服务、传输线路)的引进、实施、维护等事宜的管理。
本程序通过对技术选型、验收、实施、维护等过程中相关控制的明确规定来确保引进的信息处理设施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2、信息处理设施的分类
2.1 研发控制系统、数据存储控制系统及其子系统设备,包括位于机房的服务器和位于使用区域的使用控制系统终端设备。
2.2 业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包括位于机房的服务器和位于使用区域的终端设备。
2.3 办公用计算机设备,包括所有办公室、会议室内的计算机、打印机,域控制服务器,DNS 服务器、Email 服务器等。
2.4 网络设备,包括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
2.5 其它办公设备,包括电话设备、复印机、传真机等。
3、职责
3.1 XX部主要负责全公司与IT 相关各类信息处理设施及其服务的引进。包括制作技术规格书、进行技术选型、安装和验收等。XX 部同时负责全公司网络设备、研发控制系统、业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日常管理与维护。
3.2 各部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设备及软件系统的管理制度的执行与维护。
3.3 XX部负责后勤系统设备及网络系统、电话/网络通讯与办公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4、信息处理设施的引进和安装
4.1引进依赖
各部门必须采购的信息处理设施、外包开发信息系统项目或外包信息系统服务,得到本部门经理的批准后,向XX 部提交申请。XX 部以设备投资计划,技术开发计划为依据,结合对新技术的调查,作出是否引进的评价结果并向提出部门返回该信息。
本公司禁止员工携带个人或私有信息处理设施(例如便携式电脑、家用电脑或手持设备PDA 等)处理业务信息。
4.2进行技术选型
XX 部负责对购入的信息处理设施的技术选型,并从技术角度对供应商进行评价。技术选型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性能、相关设施的兼容性、协作能力、技术发展能力等。
4.3编写购入规格书
XX 部根据要求,负责编写即将购入的信息处理设施的购入规格书。规格书中应该包含技术规格、相关设施的性能(包括安全相关信息)、兼容性等要求,由XX 部主管审批。
4.4定货
由XX 部按照公司采购流程,向经理层提出购买要求,并提供选型结果。经理层应按照要求办理定货手续。
4.5开箱检查,安装、调试,验收
a) 开箱检查
设备到货后,xx 部应负责开箱检查,依照购买规格书和装箱单核对数量及物品,确认有无损坏并记录。必要时,应通知有关部门到场协同检查。
b) 安装、调试
引进的设施到位后,根据合同要求,由相关人员进行安装、调试。在实施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要时可通知相关部门共同进行。
c) 验收
安装调试完成以后,XX 部应依据以下文件实施验收:
·购入规格书
·采购合同及其相关附件
·调试时故障履历
验收原则上由XX 部实施,必要时可要求相关部门参加。验收的合格与否最终由XX 部负责人作出判断。
d) 验收合格后,可向相关的使用部门移交。
5、信息处理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
5.1计算机设备管理
5.1.1 XX 部负责计算机固定资产的标识,标识随具体设备到使用各部门。计算机保管使用部门将计算机列入该部门信息资产清单。
5.1.2 各部门配备的计算机设备应与本部门的日常经营情况相适应,不得配备与工作不相符的高档次或不必要的计算机设备。办公场所不配备多媒体类计算机设备,原则上部门经理以上配备笔记本电脑,因工作需要配备笔记本电脑的需经主管副总批准。
5.1.3 计算机使用部门需配备计算机设备时,应按照本规定执行。资产搬离安置场所,需要获得部门经理的授权;迁移出公司,需要得到最高管理层的授权。
5.1.4 计算机使用部门填写《物品领用单》,经过本部门经理签字后提交行政部后领取计算机设备。计算机及附属设备属公司信息资产,在行政部备案。有关计算机设备所带技术说明书、软件由行政部保存。使用部门的使用人应妥善保管计算机及附属设备,公用计算机设备由使用部门经理指定专人负责使用管理。
5.1.5 离职时,应将计算机交还XX 部,由XX 部注销账户。
5.2计算机设备维护
5.2.1 计算机使用部门应将每部计算机落实到个人管理。计算机使用人员负责计算机的日常维护和保养;XX 部按照《恶意软件控制程序》要求进行计算机查毒和杀毒工作。
5.2.2 计算机使用部门发现故障或异常,可先报公司XX 管理员处理,如其无法解决,则由XX 管理员填写《事态事件脆弱性记录》向供应商申请维修。故障原因及处理结果应记入《事态事件脆弱性记录》。
5.3计算机调配与报废管理
5.3.1 用户计算机更新后,原来的计算机由XX 部根据计算机的技术状态决定调配使用或予以报废处理。
5.3.2 含有敏感信息的计算机调配使用或报废前,计算机使用部门应与XX 部共同采取安全可靠的方法将计算机内的敏感信息清除。
5.3.3 调配
5.3.3.1 部门内部的调配由使用部门自行处理,并通知XX 部进行计算机配置变更,变更执行《更改控制程序》。
5.3.3.2 部门间的调配管理:XX 部收回因更新等原因不用的计算机设备,由变更部门变更信息资产清单,并按照本程序5.1.3、5.1.4要求重新分配使用。
5.4报废处理
5.4.1 计算机设备采用集中报废处理。报废前由XX 部向行政部提出报废,经审核后由XX 部实施报废。
5.4.2 XX部按照批准的处置方案进行报废处理,并变更固定资产清单。
5.5笔记本电脑安全管理
5.5.1 笔记本电脑应由被授权的使用人保管;对于需多人共用的笔记本电脑,应由部门负责人指定专人保管。
5.5.2 笔记本所带附件应由使用者本人或部门负责人指定专人保管。
5.5.3 笔记本电脑使用时应防止恶意软件的侵害,在系统中应安装防病毒软件,并由使用人对其定期升级,对系统定期查杀,XX 部负责监督。
5.5.4 笔记本电脑在移动使用中,不能随意拉接网络,需通过填写《用户授权申请表》向XX 部提前提出需求,经XX 部审批后方能接入网络。
5.6计算机安全使用的要求
5.6.1 计算机设备为公司财产,应爱惜使用,按照正确的操作步骤操作。
5.6.2 使用计算机时应遵循信息安全策略要求执行。
5.6.3 员工入职时,由其所在部门的部门经理根据该员工权限需要填写《用户授权申请表》,向研发部提出用户开户申请;离职时也需填写《用户授权申请表》通知研发部办理销户。
5.6.4 新域用户名为用户姓名的拼音(有重名时另设),初始缺省密码为XXXXX 。用户在第一次登录系统时应变更密码,密码需要设置在6位以上(英文
范文四:信息处理设备管理规范
信息处理设备管理规范
一、计算机系单位贵重财产和精密设备,由专人负责,为确保软硬件设备的正常运转,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均应严格执行有关规定。
二、计算机软件、硬件及其相关物品要妥善保管、正确使用,确保机器的正常运作。
三、非本单位人员未经计算机管理人员批准不得使用计算机及相关设备。
四、对计算机及其外设应当定期检查,定期保养,保证计算机运行安全可靠。
五、定期进行防病毒、查毒工作,做好重要数据备份工作。
六、禁止安装与工作内容无关的软件,不得利用本单位计算机炒股、玩游戏、聊天及其他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七、妥善保管软硬件设备及其相关设备的驱动程序、保修卡及重 要随机文件。
八、使用人员如发现计算机系统运行异常,应及时与计算机管理人员联系,非专业管理人员不得擅自拆开计算机调换设备配件。
九、请电脑公司专业人员对计算机及外设进行维修时,应有人自始至终地陪同。
十、加强安全保卫工作,增强安全意识,应协同有关人员定期检查各种用电设备和门窗安全,做好防盗、防火、防电、防雷,防水工作。
范文五:受众的媒介信息处理能力
自英国文学批评家列维斯和汤普生1933年提出媒介素养概念以来,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在欧美发达国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近年来在中国大陆也越来越引起学界关注。但是,要开展科学、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必须首先对目前中国公众的媒介素养状况加以全面、客观的了解。为此,复旦大学教育部哲学社科重大攻关项目“媒介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着眼于将媒介素养视为现代社会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07年5月~6月,通过在全国四个主要城市大规模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的方式,希望第一次全面考察目前中国公众媒介素养的基本状况,并探究其与公众人口特征、政治认知、媒介使用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根据学者们的概括①,媒介素养教育理念70多年来已经过了四次可称为“范式转移”的变化:第一代“保护主义”的媒介素养观源自精英文化脉络,强调保护公众免受不良媒介信息的侵害;第二代(60年代)则认为媒介信息不都是有害的,关键在于受众对媒介内容的主动选择和辨别;第三代(80年代)开始强调培养公众对媒介信息的批判解读能力;第四代(90年代以来)则从对文本的批判解读扩展到对媒介组织运作的认知理解,并进一步拓展到以公众媒介参与为核心的社区行动范式。因此,本文将媒介素养界定为一个多维度概念,并着重考察其三大核心维度———媒介信息处理能力、媒介知识、以及媒介参与。
本次调查在北京、上海、广州和西安四个城市进行,所有城市的抽样均采取多层、随机方式:先根据各城市人口统计资料,按照PPS方法抽取出40个居委会;然后,按系统随机方式在每个被抽中的居委会中抽出15户家庭;最后,根据“最近生日法”从每户家庭中选择一名年龄在18~70周岁之间的个人作为访问对象。调查共成功访问到2409名样本,总体成功率为75.8%。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进行分析。
一、媒介信息处理能力的内涵
如上所述,对媒介内容的积极处理、批判解读能力,是媒介素养几十年来关注的主题。媒介素养研究者一直强调,受众应该“对媒介信息保持开放、质疑、反思、批判的态度”②。从传播学经典受众理论出发,这一维度实际上也是关心受众在多大程度上具有主动性,能够运用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反思意识,对所接触到的媒介信息展开分析和评判,而不满足于扮演一个消极被动的接收者角色。
为更全面地分析,我们将媒介信息处理能力划分为四个具体的方面———深度解读能力、批判质疑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与核实报道能力。其中,深度解读能力意味着受众能够超越媒介报道的文字表面,对报道背后所透露的深层含义进行解读,其集中体现在寻找新闻背后的“弦外之音”;批判质疑能力则是指受众能够对媒介报道提出疑问,怀疑某些报道或细节的真实准确性,不盲从、盲信;独立思考能力代表受众在阅读新闻时并不全盘接受媒介提供的观点,而是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判断等提出独立见解;最后,核实报道能力意味着受众能够通过媒介报道之间的相互印证来确认事实,对新闻报道进行“校验”,这显然是一种非常积极,同时也需要付出更多心智劳动的信息处理方式。
二、媒介信息处理能力的总体状况
调查发现:首先,在所有被调查公众中,约有25.6%表示“喜欢在阅读新闻时寻找弦外之音”,23.7%表示“一般”?,而超过一半(50.6%)表示这一说法与自己“不大符合”或“不符合”;其次,约有32%的受众“经常在接触新闻报道时提出疑问”,24.2%表示“一般”,43.8%表示不怀疑或不大怀疑;第三,43%的被访者表示自己“有时会拒绝新闻报道所提供的观点”,而29.1%表示不会或不大会,另有27.8%表示“一般”;最后,当遇到有矛盾的新闻信息时,26.8%的受众能够主动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核实和确认,19.2%表示“一般”,53.9%则倾向于否定的回答。
综合来看,我们认为目前中国公众的媒介信息处理能力总体上处于中等偏弱水平,这反映在除了独立思考能力一项外,其余维度的平均值均没有达到五级量表的中值③。其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平均值最高(3.15),说明受众在媒介提供的观点面前并不是像“魔弹论”所描述的那种应声而倒的“靶子”,而是能够依据自己的思维框架和知识积累,坚持自己的见解。位居第二的是批判质疑能力(平均值为2.78),说明质疑媒介的新闻报道并没有拒绝媒介的观点来得普遍。第三是深度解读能力(均值为2.50),反映了那种“透过现象看本质”、推敲新闻报道背后含义的解读模式,只是一部分受众经常采取的行为。而通过多种途径来核实媒介报道,由于需要付出较高的心智劳动,其平均值也最低(2.47)。
三、人口学因素的影响
调查发现:男性与女性在媒介信息处理能力上存在差异。如表2所示:男性在四个次级维度上的平均值都显著高于女性,差距最大的是核实报道能力(Δ=.25,p<><><><>
年龄与媒介信息处理能力之间的关系是:越年轻的受众,其在媒介信息处理能力上的表现越强。其中,26~35岁青年人的深度解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核实报道能力均位居第一(平均值分别为2.69、3.39、2.61),18~25岁青年人的批判质疑能力则最为突出(平均值为2.92)。相对而言,中老年人的媒介信息处理能力稍弱。这说明,那些饱经风霜的长者在媒介素养上并不比初涉社会的年轻人更具优势。进一步,通过简单线性相关分析可以发现:在年龄变量(指年轻)与媒介信息处理能力的四个维度之间,均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皮尔逊相关系数从.068到.127不等。
同时,公众媒介信息处理能力的高低与个人教育水平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程度越高,其媒介信息处理能力的平均值也越高。研究生群体深度解读、批判质疑、独立思考和核实报道四个方面的均值分别为3.06、3.38、3.91、2.91,显著高于其他教育程度的群体,特别是与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受众均值的差异都在0.8以上,独立思考能力的差距更达到1.23(3.91vs.2.68)。相关分析进一步显示了教育变量与媒介信息处理能力之间的显著正相关关系。
最后,家庭月收入水平越高,受众的信息处理能力也越强。不过,除核实报道能力外,家庭月收入最高(1万元以上)的群体,其信息处理能力却并非最高,反而落后于月收入在6000~10000元之间的受众,说明高收入并不绝对代表着信息处理的高能力。
四、政治认知和人际讨论模式的影响
媒介素养研究者们认为:基于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之间的密切关联,个体的政治认知,包括政治与公共事务兴趣、政治思考能力(意味着个体所具有的头脑复杂性),以及人际讨论模式,即受众如何与他人讨论新闻和公共事务———讨论圈子多大、开放性如何、是否具有意见的交锋,对媒介素养有重要影响。
经过净相关分析③后发现:政治与公共事务兴趣和三个方面的媒介信息处理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从.07到.19不等。说明一个拥有政治热情、热心公共事务的公民,也善于深入推敲新闻背后的含义、愿意“不辞辛劳”地核实信息,以及对媒介信息保持一定的质疑。政治思考能力与其中的两个维度———深度解读能力和批判质疑能力正相关,对独立思考能力和核实报道能力则缺乏影响。
另一方面,我们按受众的人际讨论特征区分出两类不同的群体———开放型和封闭型,前者喜欢与他人展开积极、开放的讨论,并且讨论圈子较大,异质性较高;而后者较为封闭,只和自己背景相似的人交谈。结果显示:“开放型”受众群体的媒介信息处理能力显著高于“封闭型”群体,两者均值的差距从0.37(批判质疑能力)到0.74(深度解读能力)不等(p<>
五、媒介使用的影响
媒介使用在以往的一些调查中被当作媒介素养的组成部分,但我们认为,作为公众人人皆有的媒介接触表层行为,不能等同于媒介素养的核心内涵。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呢?我们的考察分两个层面进行,首先分析单纯媒介使用时间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控制了个体特征性变量后,除了上网时间与核实报道能力两者之间有微弱的正相关关系外,无论是读报、看电视,还是上网时间的长短,都与媒介信息处理能力各维度无关,某些关系上甚至呈现负向趋势。
第二个层面我们考察媒介使用的内容与信息处理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就大为不同。如表7所示:关注报纸新闻与媒介信息处理能力的四个维度之间都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净相关系数从.06到.09;与之相对,关注电视新闻和娱乐内容则对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毫无作用;就新兴的网络媒体而言,关注网络新闻对深度解读能力和核实报道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批判质疑和独立思考能力无关,而经常打网络游戏则对各方面的信息处理能力均无帮助,甚至有反向作用趋势;最后,经常关注海外媒介对深度解读和核实报道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与批判质疑和独立思考能力无关。由此可见,相比于单纯的媒介使用时间,对媒介素养影响更大的是受众所关注媒介内容的差异。新闻内容比娱乐性内容,报纸、网络比电视,更有助于受众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
六、小结与启示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得出如下主要结论和启示:
1.目前我国公众的媒介信息处理能力处于中等偏弱水平,换言之,公众批判接受媒介信息、积极主动思考解读的情形尚不普遍。面对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传媒内容的日趋丰富和多元,受众的信息处理能力亟待加强,媒介素养教育需要有针对性地提高这方面的意识和水平。
2.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媒介信息处理能力差异较为明显。中老年人和低教育、低收入这类社会经济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在媒介素养上也略呈弱势。这部分人在纷繁芜杂的媒介信息面前较为被动,需要媒介素养教育的更多关注。
3.媒介素养教育不能离开受众自身的政治认知和人际讨论特点。具体而言,那些对政治和公共事务热情不足、在日常讨论中不够活跃的群体,特别需要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升,着眼点首先应从环境上鼓励他们对政治和公共事务的参与,以及通过朋友、同伴交流等手段提高他们对媒介信息的处理、思考能力。
4.媒介素养与媒介使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混淆。单纯媒介使用时间并不能影响媒介信息处理能力,但是所关注的不同内容有重要影响。从这方面出发,媒介素养教育应鼓励受众多接触和关注新闻类内容,特别是加强读报,多尝试在网上冲浪,接触海外媒介。倘若沉迷于娱乐节目或网络游戏,久而久之,可能会削弱自己对媒介信息的思考处理能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ISMS信息处理设备管理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