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颂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通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对完美自由的自然生命的渴望与赞美。
一、作品简介
《红高粱》,全称《红高粱家族》,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代表作品,发表于1986年,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的里程碑之作。作品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人生故事。这部作品先后被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出版。
二、作者
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代表作有《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等,其中《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称莫言“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2013年10月30日,中国首家培养网络文学原创作者的公益性大学“网络文学大学”开学,莫言担任该校的名誉校长。
三、内容简介
内容讲述,在出嫁的路上,新娘被赶跑劫匪的轿夫余占鳌所吸引。三天后新娘回门,与余占鳌在红高粱地里激情相爱。新婚丈夫被人杀死,新娘勇敢地主持了酿酒厂。余占鳌在与土三炮对峙后,回来支开其它酒厂工人,在酒缸里撒了一泡尿,竟成了喷香的好酒。9年后,日军强迫村人砍倒高粱修建公路,并将罗汉大爷剥皮示众。余占鳌带领乡人报复日军,乡人们全死了。歇斯底里的余占鳌,站在女店主的尸体旁,放声高歌……
四、赏析意义
《红高粱》既是“寻根文学”的终结,也是“新时期”“新历史小说”家族小说的起源。其中透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人物的历史边缘性都给新时期小说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强烈的生命意识:
(1)红高粱是有爱恨情仇的鲜活的生命个体,山川草木、清风白云甚至溺尿都是有生命质感的。《红高粱家族》中,“我奶奶”从出嫁的那天起似乎就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然而她却凭着坚强和果敢闯了过来,从而获得新生,获得了自己的爱情和事业;罗汉大叔面临酷刑自知没有生存的希望却并不绝望,依然以自己的忍耐力与极刑斗争到底,他的英雄气概被后人传为佳话;“我爷爷”率领的非正规军队虽然抗日失败了,他的率性和他的辉煌业绩却被载入史册传为佳话,“使我们这些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这里,社会正统的伦理道德和是非观念失灵了,我们所感觉到的只有强盛的生命力量的震撼之美。
(2)植物是有生命的,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但植物是有灵性有感觉的却是童话神话里和寓言中才有的事。然而在莫言笔下,植物的灵性和感觉却是那么的自然,丝毫不让人觉得突兀。红高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有喜怒哀乐,也会“肃然默立”、“感情激荡”,“向苍天呼吁”,它们同扎根于故乡的黑土地,已经与“我爷爷”、“我奶奶”融为一体,山川河流、蓝天白云、风雨雷电都是通灵的有感觉有感情的,河水也会愤怒从而给人施加惩罚,也会因悲哀而呜咽。
(3)死亡皆自然。文中对罗汉大叔被活剥皮的过程写到极致,将生命结束的瞬间无限拉长,把死亡过程本身酣畅淋漓地展示出来。描写酷刑并不一定代表作者受过或者执行过,而是靠着艺术想象虚构出的真实,其目的却是为了展示在极端情况下人的生命感觉和生命存在状态本身即生命本身,而不是聚焦于死亡的意义。在这里,莫言将人置于生命的临界点上加以考察,即将死亡“降格”到“物质——肉体”层面,“为肉体恢复名誉”,将“一切高级的、精神的、理想的和抽象的东西转移到整个不可分割的物质——肉体层面、大地和身体的层面”,是对传统文学“死亡禁忌”的反拨,是对民间死亡观念的文学表现。在莫言的文学世界里,众生在成为中华儿女英勇不屈、顽强拼搏的精神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的精魂。莫言小说的主要人物往往不是那些由正统文明观念所认定的英雄式的所谓历史主体,而是那些被主流历史排斥在外的普通的人群。他们粗鲁、顽愚,与正统的文明沾不上边,往往还带有破坏性,然而正是这些不开化的非正统历史的边缘人物往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量。
红高粱观后感
展开全部 高粱地里的野性与高尚--《红高粱》观后感《红高粱》是站在民间立场上讲述的一个抗日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或许是更加真实的角度去诠释那个年代的一些事情,它以虚拟家族回忆的形式把全部景象都用来描绘由土匪司令余占鳌组织的民间武装,以及发生在高密东北乡这个乡野世界中的各种野性故事,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三天后新娘回门,与余占熬在红高粱地里激情相爱。
故事中那片广袤狂野的高粱地,也被镜头渲染成一个把历史、传统、城乡纵横交错的辽阔炫丽空间。
它的激情洋溢夹叙夹议的叙述,不断来回颠覆和穿插倒置的时间线索,它所塑造的集土匪和英雄于一身的充满野性生命与创造力的人物,它的民俗文化与民间精神的狂欢式的张扬,它对现代和当代历史的原始真实的追思和逼近,它的抒情诗一样急速前行而又美丑交错的语言,都造成了地震一般的效果。
它以崭新的艺术形式,描绘了中国三四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唤起了人们对那个疯狂而无序的年代里的英雄所具有的那种漫溢的激情、漫溢的野性和漫溢的自由的追求。
影片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充斥全篇的内容却极为复杂:既有与日寇的厮杀,又有国、共、匪之间的拼斗;既表达了蔑视传统礼教的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又表现了神态各异的民俗风情……看这部电影,我所获得的不只是审美愉悦,更伴随着心灵的震颤,甚至是沉入影片后的观赏痛楚。
看《红高粱》,让我在震惊之余赞叹着、感动之中震颤着、也在痛楚之后叹息着…… 在莫言笔下“高密东北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也是最龌龊、最英雄好汉也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张艺谋就用镜头去表现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地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
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子孙相形见绌。
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地感到种种的退化。
”片中无论是土匪与英雄兼具,豪爽与霸气并存的余占鳌;还是“大行不拘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具有处理重大事故惊人气质的女性戴凤莲;无论是可悲可叹、忠心为主的刘罗汉,还是高粱地里、酒作坊中高密东北乡的血性汉子,他们身上都同样的散发着顽强的、令人震颤的勃发的生命力和生命意志。
这些男人和女人,是那样的开朗、豁达、豪迈、狂野,也是那样的令人赞叹、敬佩、感慨、震撼,在他们看来,生是自由自在无所畏惧的。
他们面对羁绊,超脱束缚,面对自由,纵情释放;他们面对生活,洒脱豪放,面对死亡,无所畏惧。
他们中,有土匪也有英雄,是土匪也是英雄。
在他们身上有土匪的野蛮,但更具强烈的民族情感。
在外敌与死亡面前,他们都不愧为真正的英雄,是一群让人不由得敬佩的、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喜欢看这部电影,正是震撼于这些鲜活的人物,震撼于导演镜头下的艺术真实。
看着他们,我的生命激情好似被唤醒、我的民族情感也在被感召。
看《红高粱》,我也看到了一些非美倾向,这既体现为导演对血腥场面的再现,也表现在对民族劣根性及人物身上愚昧落后素质的毫不掩饰。
不可否认,看《红高粱》这部电影,一些扑面而来的血腥、污秽、肮脏和恐怖让我感到痛楚,愚昧落后的民俗及小农意识的积淀让我感到叹息。
从中我仿佛看到了我们民族心理或民族记忆中确实存在着某种缺憾,也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另一种不幸的劣根性。
小说正是以这种奇异的方式描写了民族性格的脉络和民族品格的观念基础,喜欢看这部电影,是因为它让我们在民族记忆的复苏中颤栗与深思,让我们在痛楚与叹息中前行。
影片唤醒了我们沉睡的民族记忆,使我们看到了我们民族所走过的道路,它的崇高与可叹,它的慷慨与悲哀。
同时也令人产生某种社会精神及文化心理的深深反思:即历史与现实、昨天与今天之间的联想。
也许,今天的人们,在深感于现代社会生活的繁重与压抑,苦闷与乏味时,真该好好看看这部电影,也许它能为你注入一股古老的、民族的、原始的活力。
《红高粱》影评
《红高粱》——高粱地里抹不去的红对于80后的我而言,这是太老的电影。
之所以找到这部电影来看,是缘于一次偶然的机会。
在不经意间看到陆川的采访,当记者问到他是如何走上电影道路的时候,他提到了《红高粱》,提到了姜文和巩俐,是这部电影让他爱上了电影,并决定投身于电影事业。
对陆川的电影很是热爱,就《可可西里》一部,就足以让我迷恋他一生。
他的电影很特别,仿佛游离于主流电影之外。
所以对于他所提到的一切,我都格外的关心。
因此,我找来了《红高粱》,但却没有刻意地调整心态去看,在电脑前吃着买来的饭,为了不显得单调,便放了一部电影来助兴。
电影是通过第三人之口讲述的故事,画面淡入的是巩俐年轻的脸。
那个年代的一桩再简单不过的婚礼,然后途中遇到劫匪。
姜文和巩俐见上了,然后并无曲折的生活在了一起。
电影中的国人都是那么的淳朴,即使劫匪或者土匪三炮都并没有显出真正的邪恶。
一切都那么平淡,没有刻意描写谁的英勇,也没有刻意描写谁的邪恶。
即使是嫁给一个身患麻风病的老头,或者身陷土匪的魔爪,打死一个劫匪,杀死一个老头。
都被轻描淡写的带过。
那个年代的人对于苦难有一种无法理解的坚韧,也是对生活乃至生命的一种历史性的漠视。
似乎那个时候的中国就是那样的善良淳朴,一个个都老实本分。
无论轿夫,酿酒师,土匪……都是那么平平淡淡的安于自己的本分。
谈不上轰轰烈烈的爱情,也谈不上谁比谁厉害聪明高尚。
里面的每一个角色都不像是电影,像是发生在身边的简单生活。
就这样一个安静祥和的高粱地,被日本的车轮践踏了。
就在那片高粱地,日本人开始了残暴的精神统治。
让屠户剥人皮,而这两个日本眼中的反动者,一个是土匪三炮,一个是出走几年的罗汉。
在面对日本人,他们都是真正有血有肉的好男儿。
张艺谋导演并没有借此来大秀抗战题材,也没有把中国人对那段历史的深刻记忆转化为电影中的阿Q式描写。
没有日本残暴的具体画面,也没有中国汉奸谄媚的小人脸,更见不着有组织有纪律的“敌后武工队”,这只是那段历史的一个小角落,是一个悄无声息,无史可查的故事。
没有大喊打到日本帝国主义的爱国口号,没有宁死不屈硬汉到底的所谓英雄。
他们一拨人就是为了给一个兄弟报仇,喝上几碗红高粱酒,拿上简单的武器就上了“战场”。
战斗是那么的平和,烈日当空,一帮人在高粱地里悠闲而平静的等着日本人的车辆到来,趟地上小憩,或者驱赶身边的蚊虫。
由于等得太久,还让孩子回家去叫人送饭。
关乎生死的反抗,被张导描绘的这么优美宁静。
电影中常常飘荡着陕北的民歌,一条粗野的汉子用歌声击碎着广阔而空旷的高粱地。
还有作战时吹起的喜庆唢呐,还有孩子对着红彤彤的天空唱起的那首童谣。
没有哭泣,没有哀嚎,没有慌乱……这就是红高粱地发生的一切,这儿是男女主角的洞房,是日本人的屠杀场,是高粱酒的原材料产地,是作战牺牲的地方。
高粱地从无到有,倒了还长。
故事也在这片高粱地反反复复的上演。
高粱本不是红的,但电影中有太多的红色元素。
新娘的盖头和花轿,酿出来的红高粱酒,日食之后那片刺烈而厚重的红。
这是一代人对历史的整体记忆,也是张导想要展现给观众们的记忆,过了半个世纪。
华丽的一回头,没有硝烟,没有炮火,没有鲜血,没有惨叫,一切与声音有关的东西都无法搜寻,只有那天边的红,是无法抹灭的记忆。
很喜欢电影里的平淡生活,虽然婚姻是通过买卖的,虽然有强盗土匪,虽然有日本鬼子,但那个淳朴安静的高粱地却是现今物质社会所无法替代的。
现在的恋爱自由了,婚姻却依旧不自由,身边照样有那么多出卖自己追求所谓幸福的人。
过去是父母所逼,现在是自我选择。
至于强盗土匪,现今更是多如牛毛,凶残胜过当年的日本人。
正如调查所证,有吃有穿物质殷实的国人幸福感却在下降……(省去无数和谐的言论)深深的怀念那片高粱地!
红高粱影评
伴着低沉的男声,一段独属于这块的土地的悲歌缓缓升起。
十八里坡上,满是高粱,象征着勃勃生机,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威武不屈。
在夕阳的斜照射下,大战后的十八坡伴着一抹血色残阳。
但也是这抹残阳,染红了整个坡,高粱在成了红色海洋的一者。
它们预示着,生命的崛起,爆发的抗击仍将继续。
《红高粱》中,由迎亲引出了奶奶,为了换一头骡子,曾外祖父把她嫁给一个麻风病人。
迎亲路上窜出一个劫道的,轿夫结果了劫道人。
后来,他成了爷爷。
日本鬼子来了。
他们为了修路,用刀逼迫乡亲们,残害义士,高梁地里发出怒吼声,终于,爷爷和众伙计冲向日本军车,日本军车炸飞了,奶奶死了,伙计们也死了。
只留下爷爷和爹,整部影片有爷爷奶奶,相遇、相爱、相互扶持的情感过程构成。
通过他们对世俗的抵抗,最终相守,再到最终奋起反抗日本侵略。
表达了作者对这片荒凉的土地上,这段不畏世俗可歌可泣的爱情的歌颂,对那种独属于这片土地无拘无束的野性的赞颂,更表达对中华儿女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品质的称颂。
全片其实就是作者对原始生命力,无可名状的崇拜。
奶奶和爷爷是整部影片的灵魂人物,是与高粱一样,充满生机、敢于反抗的代表。
奶奶被贪财的外曾祖父卖给了麻风病人,她是个不屈服的女人,但作为女儿,她顺从了父亲的压制。
而在轿子中,她偷偷藏了把剪刀,为的是不让麻风病人沾她的身子,在结婚的第一天晚上,她就拿起剪刀向病怏怏的丈夫丢去。
她也是个希望追求到属于自己幸福的女人,在轿子里她偷偷地看轿夫,爷爷威武的身躯吸引了她的目光。
这其实是一种性的暗示,是符合大自然最原始的优胜劣汰的法则,也为高粱地里的野合提供铺垫。
但最重要的,是奶奶的明大义。
当看到罗汉大哥的凄惨情形后,她带着孩子与伙计们祭拜他,激励爷爷与伙计们为他报仇。
这不仅仅是个人恩怨,更是对日本侵略的一种反抗。
这是当时农村女性有较大区别的形象,她的大义凛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爷爷是个充满责任感的人,劫匪强劫奶奶时,他是第一个冲过去解救她的,是作为轿夫保护新娘应尽的责任。
从那,奶奶不禁被他的身躯、外表吸引,也深深地被他的内心所打动。
他是一个勇猛的人,知道心爱的女人别土匪抢走,他勇闯虎穴,巧妙地接近土匪头子,在突然给他个措手不及。
为了他的女人,他似乎可以把性命置之度外,不顾及后果。
最终连土匪头子也被他的汉子性格所震撼。
真正让奶奶深陷情网,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是爷爷独有的野性。
从土匪那回来后,他大闹酿酒厂,先是撒尿,再是将蒸炉里的高粱用力地全挑出来。
这都展现了他男性的阳刚,繁衍所必备的健壮。
最终,奶奶被他征服,但他再去抱她时,她没有反抗,也不顾伙计的看法,一心随了他。
这一次,是超越欲望的灵魂上的结合。
当大战日本人后,看到奶奶的离世,爷爷一动不动,夕阳将他映照在红色只下,从他的眼中,能读出悲凉与仇恨,但更多的是对奶奶深沉的爱。
影片中最令我影像深刻的戏,说来好笑,但确实是那场,爷爷奶奶在高粱地里第一次野合的戏。
奶奶看清蒙面人是爷爷,就不动了,她似乎从爷爷镇定的眼神中看到了什么,或者说她在此时就已经屈服了。
她在那时,就已经鼓足勇气将年轻的身体给予爷爷,无论有没哟结果,她都希望将自己奉献给喜爱的男人,即使这中野合为世俗所不容。
爷爷焦急地把高粱扯去,铺在地上。
这象征着最原始的繁殖即将开始。
接着奶奶痴迷地后倾倒在地,同时还流下了多种感情交织而成的泪水。
爷爷跪在那伏倒的高粱空地上,奶奶呈红色“大”字状展开 ,这仿佛是一种肃穆的交配仪式!太阳下红高粱影影绰绰,在丽日和风中摇曳,影片对原始生命力的崇拜在此时达到了艺术美的至高点。
这已不是简单的交欢场面,而是导演通过委婉的衬托,将人性中至真至纯的一面,用华彩乐章达到神圣化的境地!表达作者对根植每个人心中的野性的呼唤。
影片对细节的拿捏很到位,很好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也结合了主题。
罗汉大哥离去时,突然改口,从前叫奶奶为“掌柜的”,但在那一刻却叫“九儿”,这点明了罗汉大哥对奶奶独特的喜爱。
也表明罗汉将真正地离开奶奶,投身于另一件事情。
为下文,罗汉加入红军积极抗日,最终被敌人捉获,凄惨而死做了铺垫。
当罗汉被施以剥皮时,整个场面肃静起来,奶奶捂住了爹的眼睛。
细微的一个动作,表现了母亲独有的敏感,但奶奶的眼睛却仍然盯着罗汉大哥,她要看清日本鬼子丑恶的面貌,唤起自身属于高粱地的血液,激起对日本卑劣行径的反抗,又为后来奶奶祭拜罗汉大哥,呼吁男人们去炸日本人的车,做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这一个个细节,整部电影如珍珠般串联起来,突显了高粱地上,人们不屈的精神。
作者在创作整部影片时,还是保留了较强的个人风格和主观意识。
多用固定镜头,表现任务变化的过程。
促使观众沉下心来观看。
影片在表现奶奶时,多处运用近景,当爹在酿酒缸里窜来窜去时,不停地喊“娘”,奶奶露出了幸福、温馨的微笑,随即她看到远处的一个身影,侧光打在他身上,勾勒出罗汉大哥瘦弱的身形,在金黄的光边,环绕在他身边,...
红高粱讲的什么故事
《红高粱》的叙述沿两条线展开,主线是土匪头子“我爷爷”余占鳌率领的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辅线是在这次战争发生之前发生的余占鳌与“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
在出嫁的路上,新娘被赶跑劫匪的轿夫余占鳌所吸引。
三天后新娘回门,与余占鳌在红高粱地里激情相爱。
新婚丈夫被人杀死,新娘勇敢地主持了酿酒厂。
余占鳌在与土三炮对峙后,回来支开其它酒厂工人,在酒缸里撒了一泡尿,竟成了喷香的好酒。
9年后,日军强迫村人砍倒高粱修建公路,并将罗汉大爷剥皮示众。
余占鳌带领乡人报复日军,乡人们全死了。
歇斯底里的余占鳌,站在女店主的尸体旁,放声高歌……
《红高粱》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中心主旨?
展开全部 《红高粱》中篇小说,原载《人民文学》1986年第三期。
电影伴读中国文学文库。
电影解读文学,文学诠释电影。
在出嫁的路上,新娘被赶跑劫匪的轿夫余占鳌所吸引。
三天后新娘回门,与余占鳌在红高粱地里激情相爱。
新婚丈夫被人杀死,新娘勇敢地主持了酿酒厂。
在赶走其他土匪之后,余占鳌在酒缸里撒了一泡尿,竟成了喷香的好酒。
9年后,日军强迫村人砍倒高粱修建公路,并将罗汉大爷剥皮示众。
余占鳌带领乡人报复日军,乡人们全死了。
痴呆的余占鳌,站在女店主的尸体旁,放声高歌《红高粱》的叙述沿两条线展开,主线是土匪头子“我爷爷”余占鳌率领的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辅线是在这次战争发生之前发生的余占鳌与“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
小说对题材的处理体现出对传统小说叙事的叛逆,是以追忆的姿态讲述的故事。
在莫言的艺术世界里,蕴含着中国农民的生命观、历史观、乃至时空观。
《红高粱》的叙事策略和语言方式追求强烈的陌生化效果,小说的展开是由感觉引导,情绪推动。
小说在叙事人称上,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叠合在一起。
在语言运用上,《红高粱》追求一种富有力度的表达,一切都服从主题的自由创造和审美快感。
重视感觉,大胆运用丰富的比喻、夸张、通感,还有对于语言色泽的选择和气势的营造。
《红高粱》叙述的主要是一支民间抗日武装伏击日本人汽车队的故事,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
但这不是主要的。
作为这篇小说精神主体的是强烈的生命意识:对带着原始野性、质朴强悍的生命力的赞美,对自由奔放的生命形式的渴望。
正是这种生命意识使那个老而又老的抗日故事重新获得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红高粱,就是这种生命意识的总体象征。
它可以称之为《红高粱》的“生命图腾”。
小说用这样充满激情的语言描写红高粱,赋予红高粱以生命:“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
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
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它们都是活生生的灵物。
它们根扎黑土,受日精月华,得雨露滋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显然,小说中的红高粱决不仅仅是一种植物。
与赋予红高粱伟大的生命相对应,作品中那些演出了一幕幕英勇悲壮的活剧的英雄;也总是伴随着红高粱,或者与红高粱融为一体。
余占鳌和戴凤莲是在高粱地里完成了神圣的结合,戴凤莲又是在高粱地里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小说把她30年的生活比作“红高粱般充实”。
余大牙带着高密东北乡人应有的英雄气概坦然赴死的时候,放声高唱的是“高粱红了”,任副官在枪声中、子弹下坦然前行的时候,用口哨吹出的曲调也是“高粱红了”。
在这种描写中,人与高粱获得了同一种品格。
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在小说中的极端表现形式,就是用冷静乃至审美的态度来描绘生命的痛苦与毁灭——比如刘罗汉被割下耳朵和生殖器、被活活剥了皮,戴凤莲让余占鳌和冷支队长喝下掺了罗汉大爷鲜血的酒,队员们那惨烈的死亡,等等。
因为人只有置身于巨大的痛苦之中或者面临死亡的时候,才能强烈地意识到生命的存在。
这种描绘一方面强化了生命意识,同时也使小说呈现出新奇、残酷的美。
小说对于强悍的生命力和自由奔放的生命形式的肯定有时甚至超越了一般的伦理评价。
余占鳖与戴凤莲野合,为了占有戴凤莲将单家父子杀死,这以中国传统的伦理尺度来评价是不道德的,但作品对此作了肯定性描写。
即使是对余大牙这个贪财好色的人,作家也赞美他坦然赴死的英雄气概。
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甚至促成了作品中一个特殊角色——“我”的诞生。
在作品中,“我”不仅是一个叙述角度,而且是以不同于余占鳌等人的生活方式生存着的下一代的代表。
而对爷爷那生命力旺盛的一代,“我”只有自卑与仰叹。
余占鳌等人与“我”实际上形成了一种距离,一种对比。
在这种距离与对比中,作家一方面强化了对余占鳌等体现的那种生命力的仰慕,一方面对那种生命力在今天的人们身上已经消失感到悲哀。
所以在小说中“我”才慨叹:“先辈们的英勇悲壮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感到种的退化”;“我爷爷辈的好汉们,都有高密东北乡人高粱般鲜明的性格,非我们这些孱弱的后辈能比”。
从艺术的角度看,小说打乱时空结构的意识流式的叙述方式对于当时的读者来说已不陌生。
它最大的突破,最借鉴马尔克斯等人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以奇特的感觉为动力,改变客观事物的存在形式,把静态的变成动态的,把无生命的变成有生命的,使读者从习以为常的事物中获得全新的审美体验:金色的太阳“齿轮般旋转”;“残缺的杏黄色阳光,从浓云中,嘶叫着射向道路”;被割下的耳朵“在瓷盘里活泼地跳动,打击得瓷盘叮咚叮咚响”;“子弹在低空悠闲地飞翔,贴着任副官乌黑的头发滑过去”;“高粱的奇谲瑰丽,奇形怪状,它们呻吟着,扭曲着,呼号着,缠绕着,时而像魔鬼,时而像亲人,……红红绿绿,白白黑黑,蓝蓝黄黄,它们哈哈大笑,它们号啕大哭,哭出的眼泪像雨点一样……”;等等。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模板
展开全部 你好啊,你的开题报告选题定了没?开题报告选题老师同意了吗?准备往哪个方向写? 你的开题报告格式要求下载下来了没有?学校开题报告要求看了没有?因为每个学校开题报告格式要求都是不一样的? 最后祝你选题顺利通过 提供一个范文模板范例,仅供参考,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
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
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
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
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
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
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
红高粱的作品鉴赏
展开全部 《红高粱》小说的主题被诠释为弘扬积极向上的生命力和追求自由的精神,渴望个性解放精神,重建创造精神等,其意图是借助高密东北乡民间原始野性文化的活力来改造孱弱的民族性格,呼唤强有力的生命形态,呼吁中华民族要自尊自强,要有反奴性和反抗性,具有健康的人格和民族品质。
《红高粱》小说的主题思想既张扬活得豪爽、个性解放、坦坦荡荡的生命观,又歌颂英勇抗日的爱国主义精神。
所谓“个性解放”,指“人”的个性的解放。
“人”是“灵”与“肉”,“神性”与“兽性”,“精神”与“物质”,“社会的人”与“自然的人”的统一。
人具有“自然人性”——“人”的生存本能与自然情欲。
鲁迅提出人所必需的“生存、温饱、发展”又予以限定——呼唤感性形态的“生”的自由与欢乐;又注重“限制纵欲”,明确提出要用“理性”对自然本能进行适当的抑制与调节:“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既要求自由发展自我,又讲究自我控制与自我负责,理性和非理性的互相联系、渗透与制约。
《红高粱》既描写与肯定了“我爷爷”余占鳌、“我奶奶”戴凤莲旺盛的生存本能与自然情欲、充盈的感性生命的自由与欢乐;同时,又描写与肯定了他们的另一侧面,即“社会的人”的“理性生命”。
余占鳌面对劫贼的劫财劫色,目睹戴凤莲这一弱女子向自己求助的“亢奋的眼睛”,实难苟安,只得冲上去铲除劫贼。
他遵循的就是民间广为流传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道德准则。
有些论者将“高粱地野合”说成是余占鳌占有戴凤莲,实在冤枉。
小说的描写很清楚:“奶奶和爷爷在生机勃勃的高粱地里相亲相爱,两颗蔑视人间法规的不羁心灵,比他们彼此愉悦的肉体贴得还要紧。
”他们不仅是“感性生命”的两情相悦,而且更是“理性生命”的两颗反叛封建强迫婚姻之心的相通。
再者,就在这个高粱地里,戴凤莲“六神无主,泪水流到腮边”,向余占鳌求救地诉说:“他真是麻风。
”而单家父子凭借强大的经济势力,置戴凤莲的誓死反抗与全体村民的沉默反对于不顾,实际上即将强行用麻风病菌慢性屠戮一个16岁的花季少女。
你死我活,别无选择。
余占鳌清醒地看透了事态的严峻与紧迫,毅然先下手铲除了这两个企图杀人于无声的凶手。
这不仅于情,而且于理,甚至于民间的不成文法,他的选择都是对的。
此外,余占鳌与戴凤莲投身于民族革命战争,伏击日军车队,显然既是出于对日寇的痛恨与愤慨之情,也是为了卫国保家乡的崇高目的。
《红高粱》所描写与歌颂的是“灵”“肉”结合、“情”“理”统一的爷爷、奶奶们的敢想、敢做、敢爱、敢恨的气概。
除了“张扬个性解放”的主题以外,也有些评论实际上认为,《红高粱》表现的是抗日爱国的主题。
例如《游魂的复活》一文写道:作家“只是要复活那些游荡在他的故乡红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于是,投身于民族革命战争的人民化为刘罗汉、余占鳌、奶奶、豆官等个性奇异的人物;而这些高于民族精神的人格,又融汇到特殊氛围——那无边无际散发着甜腥气息的红高粱地,成为悲壮、神圣、永恒的象征。
”这显然即“誓死反抗日本侵略保家卫国的英雄人民永垂不朽”的形象表述。
“个性解放”与“抗日爱国”这两种主题都是颇为接近小说文本的。
《红高粱》作品讲述了余占鳌领导的游击队是一支理性的有目的、有组织、经过训练的民间抗日武装。
在日本侵略军的魔爪伸进高密东北乡之际,“余司令树起抗日旗”,拉起抗日的队伍,目的明确,剑指鬼子。
他请任副官担任教官,既开展政治教育,又进行军事训练。
“高粱红了,东洋鬼子来了,国破了,家亡了,同胞们快起来,拿起刀拿起枪,打鬼子保家乡”,唱出了他们卫国保家的心声。
大刀、土炮、鸟枪、老汉阳、两支手枪与三支大盖子枪,是他们训练与杀敌的武器。
游击队纪律严明,对余占鳌有养育之恩的叔父余大牙强奸民女,司令抑制私情,最终按照任副官的意见,将他就地正法。
游击队坚持联合御侮,当余司令和冷支队长发生争执,戴凤莲说:“这不是动刀动枪的地方,有本事对着日本人使去。
”余司令甚至忍辱负重地说:“谁是土匪?谁不是土匪?能打日本就是中国的大英雄。
”他还教育儿子豆官要把“枪子儿先向日本人身上打”。
游击队“连聋带哑连瘸带拐不过40人……摆在大路上,30多人缩成一团,像一条冻僵了的蛇”,就是这么一支队伍,却在一场伏击中消灭了包括一名少将在内的日军车队四五十个鬼子官兵。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具有宁愿战死也要保家卫国的大无畏牺牲精神。
作品还通过叙述者“我”对爷爷奶奶们的抗日业绩,或寓论于叙,或直接赞美。
“我”称赞爷爷为“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
“我”记叙道:爷爷1958年从日本归来时,村里举行了盛大的典礼,县长尊爷爷为老英雄,给他敬酒,说他给全县人民带来了光荣。
“我”称赞爷爷辈的父老乡亲们“精忠报国,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
“我”认为:“用铁耙挡住鬼子汽车退路的计谋竟是我奶奶这个女流想出来的。
我奶奶也应该是抗日的先锋,民族的英雄。
”“我”还写道:“奶奶……这一担沉重...
红高粱的写作背景概述
《红高粱》既是“寻根文学”的终结,也是“新时期”“新历史小说”家族小说的起源。
其中透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人物的历史边缘性都给新时期小说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强烈的生命意识:(1)红高粱是有爱恨情仇的鲜活的生命个体,山川草木、清风白云甚至溺尿都是有生命质感的。
《红高粱家族》中,“我奶奶”从出嫁的那天起似乎就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然而她却凭着坚强和果敢闯了过来,从而获得新生,获得了自己的爱情和事业;罗汉大叔面临酷刑自知没有生存的希望却并不绝望,依然以自己的忍耐力与极刑斗争到底,他的英雄气概被后人传为佳话;“我爷爷”率领的非正规军队虽然抗日失败了,他的率性和他的辉煌业绩却被载入史册传为佳话,“使我们这些不肖子孙相形见绌”。
在这里,社会正统的伦理道德和是非观念失灵了,我们所感觉到的只有强盛的生命力量的震撼之美。
(2)植物是有生命的,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但植物是有灵性有感觉的却是童话神话里和寓言中才有的事。
然而在莫言笔下,植物的灵性和感觉却是那么的自然,丝毫不让人觉得突兀。
红高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有喜怒哀乐,也会“肃然默立”、“感情激荡”,“向苍天呼吁”,它们同扎根于故乡的黑土地,已经与“我爷爷”、“我奶奶”融为一体,山川河流、蓝天白云、风雨雷电都是通灵的有感觉有感情的,河水也会愤怒从而给人施加惩罚,也会因悲哀而呜咽。
(3)死亡皆自然。
文中对罗汉大叔被活剥皮的过程写到极致,将生命结束的瞬间无限拉长,把死亡过程本身酣畅淋漓地展示出来。
描写酷刑并不一定代表作者受过或者执行过,而是靠着艺术想象虚构出的真实,其目的却是为了展示在极端情况下人的生命感觉和生命存在状态本身即生命本身,而不是聚焦于死亡的意义。
在这里,莫言将人置于生命的临界点上加以考察,即将死亡“降格”到“物质——肉体”层面,“为肉体恢复名誉”,将“一切高级的、精神的、理想的和抽象的东西转移到整个不可分割的物质——肉体层面、大地和身体的层面”,是对传统文学“死亡禁忌”的反拨,是对民间死亡观念的文学表现。
在莫言的文学世界里,众生在成为中华儿女英勇不屈、顽强拼搏的精神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的精魂。
莫言小说的主要人物往往不是那些由正统文明观念所认定的英雄式的所谓历史主体,而是那些被主流历史排斥在外的普通的人群。
他们粗鲁、顽愚,与正统的文明沾不上边,往往还带有破坏性,然而正是这些不开化的非正统历史的边缘人物往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量。
...
《红高粱》影评
展开全部 《红高粱》这部影片是根据作家莫言的小说改编,原著《红高粱》语言简练纯朴,把那个年代的年轻农民的爱恨情仇表现的淋漓尽致,仿佛浮在人们眼前的就是那一片象征着那个年代农民的红高粱——敢爱敢恨,坚忍不拔。
而电影中,张艺谋更是把这种不羁的精神表现的更加成熟,游刃有余。
电影里表现最多的就是红高粱,它见证了“我”爷爷奶奶的爱情,见证了日本鬼子对中国的百姓剥皮,见证着酿酒工人和鬼子之间的誓死拼搏。
不难发现,红高粱其实就象征了那个年代的黄土地上的年轻农民们。
电影中色彩运用的出神入化,整部电影富于红色调,红色在中国代表喜庆、美满,也代表革命、激进。
那一片片惹眼的红色——“我”奶奶的红棉袄,那一片片飘动的红色——红高粱,那一片片满天的红色——太阳落山的天空,那一片片流动的红色——高粱酒和鲜血。
大量的红色既愉悦了视觉器官本身,象征了一种强烈的生命意志(红色是血的颜色)。
最经典的一段,“娘,娘,上西南,高高的大路,足足的盘缠……”“我"父亲高亢童稚的声音回荡不绝,在剪破的月影下,“我”爷爷牵着他的手在高粱地里行走,三百多个乡亲叠股枕臂,陈尸狼籍,鲜血灌溉了一大片高粱,把高粱下的黑土浸泡成泥。
人月深处,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的血海。
奶奶安详地倒在血泊中,高粱齐声哀呜,慷慨、悲凉。
太阳出来了,太阳被暗红色的血抹成深红,红色的太阳燃得正旺,世界都是红色……一种敢爱敢恨、敢作敢为、酣畅淋漓、尽情挥洒的人生态度,两者交融在一起,使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陕北的民歌、歌谣,始终贯穿在影片中,成了不可缺少的情节推进器。
还有一首多次出现的歌声,“哎——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哇往前走,莫回头通天的大路,九千九百,九千九百九哇哎……”在高粱地里“我”爷爷位奶奶唱歌的时候,更是把电影中男女主角之间的不顾封建礼教种种阻碍破釜沉舟的爱情推向了电影的高潮。
这首歌曲毫不掩饰,但却充满激情,充满着这个黄土地上年轻人对自由恋爱的向往。
当伙计们第一次在奶奶面前酿酒时,唱起了《酒神曲》:“九月九酿新酒好酒出在咱的手好酒,喝了咱的酒上下通气不咳嗽……”曲调高昂,充满激情,有一种张扬,显现了高粱酒的醇烈。
而当第二次唱起这支曲时,是在祭罗汉大哥的时候,此时的歌曲就变得凄哀悲凉,又透出一种反抗、执着,表明男人们将要为他报仇而放手一搏。
片中九月初九敬酒神的时候,大家一起在酒神前,在唢呐营造的音乐背景下,鲜明表现了黄土地上农民的豪情和野性;而最后的“我”的父亲一首信天游形式的歌曲更是把电影推向最高潮。
《红高粱》也许算不上张艺谋最好的电影,但是却是最豪迈的最有生命力的电影。
电影中点红高粱就是生命力的最好的表现,《红高粱》在中国的电影史上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芒!
红高粱讲的什么事
《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
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因此,赞美生命是该片的主题。
“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张艺谋:《(红高粱)导演阐述》)正因为这种对生命的礼赞以及影片那精湛的电影语言的运用,使得《红高粱》获得了国际荣誉,这也是中国电影迄今为止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荣誉。
以童稚观点回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
我奶奶19岁时,不得不嫁在十八里坡开烧酒作坊的五十多岁的李大头。
按乡规,新娘子要被颠轿的方法折腾一番,但不管轿夫怎样折腾,奶奶始终不吭声。
奶奶到了十八里坡后,与余占熬发生了感情,而余也就是后来的我爷爷。
不久,李大头死了,众伙计不想再干了,我奶奶劝住了众伙计,又撑起了烧酒作坊。
土匪秃三炮劫走了我奶奶,罗汉大叔和伙计们凑钱又将我奶奶赎了回来。
但我爷爷看到我奶奶头发凌乱,非常生气,跑去找秃三炮,将菜刀架在他的脖上,直到秃三炮用脑袋保证没有动我奶奶,我爷爷才罢休。
我爷爷在刚酿好的高梁酒里撒了一泡尿,没想到高粱酒的味道格外好,我奶奶给它取名叫十八里红。
我爹9岁那年,日本鬼子到了青杀口,烧杀抢掠。
我奶奶搬出被日本鬼子杀害的罗汉大叔当年酿的十八里红给伙计们喝,大家斗志昂扬地去打鬼子。
我奶奶挑着做好的饭菜去犒劳我爷爷他们,却被鬼子军车上的机枪给打死。
愤怒的我爷爷和大伙抱着火罐、土雷冲向日本军车。
军车炸飞了我爷爷,我爹呆了似的与我爷爷站在我奶奶尸体旁,我爹放声唱起了童谣:“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莫言的《红高粱》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