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中的对峙指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的对立
冷战
冷战(1945年至1990年)简单来说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国)之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这个词起源于1947年4月16日伯纳德·巴鲁克在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的一次演说。
美苏“冷战”对峙的历史影响是什么
①消极影响: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 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
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 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经济 上,严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军 事上,由于两个军事集团扩军备战, 局部战争不断,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 威胁之下。
②积极影响:美苏实力均衡,都不敢 轻易动武,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 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 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世界的 整体发展;在两极格局下,亚非拉发 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利 益,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 起。
美苏冷战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等国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
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
随着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从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
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在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
同年,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
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苏首脑戴维营会议是苏联推行美苏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这一事实。
在紧张方面: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使美苏关系更加紧张。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然在美国方面。
这一时期,苏联还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控制中国,使得中苏关系恶化。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
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至70年代,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短,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上升,相当于美国的80%。
苏联在军备方面赶上了美国,苏联的战略导弹至1975年已达2402枚,超过美国40%,1979年苏联在战略核力量上的开支几乎为美国的3倍。
苏联大力增强常规军事力量。
1978年,美军210万人,苏军440万人,美军拥有坦克10500辆,苏军拥有坦克50000辆。
这一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
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
苏联一方面对欧洲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
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这一时期的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趋于缓慢,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1969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1973年从越南撤军,1979年同中国建交。
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
1981年,里根出任美国总统以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
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从而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
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亲苏政权。
苏联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1991年12月底,苏联解体,美苏冷战争霸的局面结束。
(一)美苏从冷战到争霸1.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美国直到1933年才承认苏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元旦,美、苏、中、英等26个国家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共同作战,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这说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能够结成联盟。
但是,战争结束后,美苏联盟破裂,转变为冷战和争霸。
2.二战结束以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推行全球扩张政策。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既是美国在全世界扩张势力的宣言书,也是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全面冷战的宣言书,又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美苏冷战,使美苏由盟友变成了敌人。
美苏冷战,在意识形态上尖锐对立;在经济上互相封锁;在军事上,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使美苏在冷战中形成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局面。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3.50年代中期,美苏两国和国际关系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上台以后,开始对苏联的内外政策进行调整。
1956年召开了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把“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作为苏联对外政策的基本策略,以缓和美苏紧张关系,寻求美苏共处合作,平起平坐,共同来主宰世界事务。
美苏经济军事实力差距缩小,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和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都使美苏关系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有利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
但是,美国仍然是世界头号经济、军事和科技强国,美国推行称霸世界的战略使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
50年代后期,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格局逐渐形成。
4.美苏冷战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产阶级阵营的对抗;美苏争霸是争夺世界霸权的冲突,它超过了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美苏冷战是除战争以外的敌对和对抗行动;美苏争霸则是既有和平方式的对抗,也有局部战争,如美军侵略越南和苏军入侵阿富汗的战...
求助: 谁能提供一个高中历史说课稿范文?
- 辛亥革命 说课稿http://www.wenwu8.com/news/news_33.html ;网站一.教学目标(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熟悉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记忆中华民国建立的时间,理解中华民国建立的历史意义。
2.能够结合史实从多方面论证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的引导和一定程度上的讲授;情景再现,体会当时的历史,反思历史;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论证某些历史结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革命者奋不顾身的斗争,体会他们的献身精神,并对此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课堂教学类型:综合课三.教材分析这节课的内容一向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它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它是前几课所讲的列强加紧侵略中国造成的影响的扩大,以及承接上节课中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个部分。
本课不仅要完成辛亥革命背景、过程和结局的讲授,还要使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意义和教训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评价。
n说学情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新生,高一的学生刚由初中升上来,一般都保留了初中生那种比较积极活跃的上课状态,但相对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有了提高。
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度远远没有高中新课标那么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一定的系统性,对问题的认识还缺乏深度。
所以,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再现当时的历史,创设情境,主要用启发式的谈话法、讨论法,分小组抢答等,配合老师的讲解来达到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n说教法、学法一.重难点及如何突破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这节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和历史意义。
难点是对辛亥革命成功与否的分析。
为突出这一重点,用播放一段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简单过程,特别是武昌起义的发生过程有一个感性的直观的认识和了解,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历史。
在学生观看之前,提醒学生注意认真看,看完之后显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抢答问题,加深记忆。
对于难点,老师出示一道动脑筋的题目,即课后的活动建议题,让学生按不同意见分成两组自由讨论,最后再总结。
二.教学手段自制多媒体课件《辛亥革命》;视频《辛亥革命》三.教学方法1、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一些方法: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划批,提高历史阅读能力;材料分析、自主探究,课前分小组搜集资料,总结答案,课堂上发表意见。
2、通过情景再现,体会当时的历史,反思历史;3、师生互动,探究互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积极性,论证某些历史结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4、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
5、用启发式的谈话法、讲述法、讲解法、分小组抢答、纲要图示法、讨论法和用漫画导入的方法,针对学生的情况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帮学生开拓思维,使其对该课的线索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n说教学过程u导入新课显示一幅漫画:一个腐烂了有虫子的苹果,通过提问学生:造成苹果腐烂的原因有哪些?再引入正题:如果把这个苹果比喻成19世纪末的清政府,它的寓意上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讲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各阶层的反抗情况,从而导入本课。
u讲授新课一.背景(约14分钟)(一)清政府的内忧外患通过刚才的这幅漫画引入本课的背景,只简单地讲。
结合后面讲讲预备立宪的骗局使立宪党人绝望和分化。
(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通过阅读课本,再通过启发式的谈话法,让学生了解这段历史,一起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引出下面的知识点。
1.组织领导:(1)兴中会(2)中国同盟会显示一个表格,要求学生阅读后,看谁能最迅速填此表格(关于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总理、宗旨、刊物)2.思想论战:革命派对改良派用讲解法点明两派论战的中心问题以及由论战产生的影响。
3.武装斗争:(1)皖浙起义 (2)黄花岗起义启发学生回答两次起义,显示起义烈士或参加者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烈士的这种精神,激发学生爱国的热情。
二.爆发:武昌起义(1911.10.10)(约10分钟)1.概况让学生认真观看一段《辛亥革命》的视频,看后看谁脑筋转得快,抢答老师的问题,加深认识。
2.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结合刚才的那段视频,再强调黎元洪的上台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的一些情况强调政权组成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3.影响:各地响应,清朝统治瓦解要求学生讨论:如何看待“和平光复”?(讨论法)三.成果:(约10分钟)1.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强调新课程标准中的重点: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
显示成立时全国的形势图。
(讲述法)显示约法的一些内容,让学生思考,再由老师说明其中体现出的原则。
[补充材料]2.帝制终结(1912.2)3.袁世凯夺取中华民国政权通过显示当时复杂情况和三方关系示意图(纲要图示法),分析袁世凯上台的原因。
四.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约5分钟)通过一道动脑筋题(即课后活动建议:有人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是一次失败的革命。
你是怎么看的?)让学生分两组自由讨论,最后由老师总结...
列举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冷战对峙的具体事件
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加勒比海地区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
它是由于1959年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中程弹道导弹雷神导弹和朱比特导弹引起的, 前苏联为了扳回战略劣势,而在古巴部署导弹。
这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国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
这次危机虽然仅仅持续了13天,美苏双方在核弹按钮旁徘徊,使人类空前地接近毁灭的边缘,世界处于千钧一发之际。
最后以双方的妥协而告终,其中有不少值得总结、反思的经验教训。
迄今为止,古巴导弹危机仍然被认为是人类存亡的最危险时刻,它差点儿酿成热核战争,肯尼迪与赫鲁晓夫对此看法高度一致。
...
美苏冷战给世界人民带来的影响
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在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
同年,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
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苏首脑戴维营会议是苏联推行美苏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这一事实。
在紧张方面: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使美苏关系更加紧张。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然在美国方面。
这一时期,苏联还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控制中国,使得中苏关系恶化。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
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至70年代,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短,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上升,相当于美国的80%。
苏联在军备方面赶上了美国,苏联的战略导弹至1975年已达2402枚,超过美国40%,1979年苏联在战略核力量上的开支几乎为美国的3倍。
苏联大力增强常规军事力量。
1978年,美军210万人,苏军440万人,美军拥有坦克10500辆,苏军拥有坦克50000辆。
这一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
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
苏联一方面对欧洲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
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这一时期的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趋于缓慢,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1969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1973年从越南撤军,1979年同中国建交。
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
1981年,里根出任美国总统以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
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从而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
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亲苏政权。
苏联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1991年12月底,苏联解体,美苏冷战争霸的局面结束。
(一)美苏从冷战到争霸1.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美国直到1933年才承认苏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元旦,美、苏、中、英等26个国家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共同作战,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这说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能够结成联盟。
但是,战争结束后,美苏联盟破裂,转变为冷战和争霸。
2.二战结束以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推行全球扩张政策。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既是美国在全世界扩张势力的宣言书,也是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全面冷战的宣言书,又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美苏冷战,使美苏由盟友变成了敌人。
美苏冷战,在意识形态上尖锐对立;在经济上互相封锁;在军事上,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使美苏在冷战中形成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局面。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3.50年代中期,美苏两国和国际关系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上台以后,开始对苏联的内外政策进行调整。
1956年召开了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把“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作为苏联对外政策的基本策略,以缓和美苏紧张关系,寻求美苏共处合作,平起平坐,共同来主宰世界事务。
美苏经济军事实力差距缩小,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和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都使美苏关系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有利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
但是,美国仍然是世界头号经济、军事和科技强国,美国推行称霸世界的战略使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
50年代后期,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格局逐渐形成。
4.美苏冷战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产阶级阵营的对抗;美苏争霸是争夺世界霸权的冲突,它超过了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美苏冷战是除战争以外的敌对和对抗行动;美苏争霸则是既有和平方式的对抗,也有局部战争,如美军侵略越南和苏军入侵阿富汗的战争。
美苏冷战和争霸在形式上有相同之处。
在实质和结果上是一致的。
(二)美苏争霸的特点和实质美苏争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原因,更有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竞争、军备竞赛、控制盟国和战略要地等方面的矛盾因素。
1.在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制度方面,苏联要把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把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
冷战 是什么意思
冷战(1945年至1990年)简单来说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即北大西洋公约冷战(英语: Cold War, 俄语: Холодная Война, 1945年—1990年)简单来说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华沙公约组织)的成员国)之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
这个词起源于1947年4月16日伯纳德·巴鲁克在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的一次演说。
此外,1946年丘吉尔访问美国,在这次访问中他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
间接表示冷战的开始。
这场全面的“东方对西方”的战争并未真正爆发,最大的原因是由于双方都拥有大量的核子武器,一旦直接冲突可能导致全人类毁灭,因此双方都尽力避免发生全面的“热”战(请见相互保证毁灭),实际上只是在经济、哲学、文化、社会和政治立场方面产生严重对立:西方指责东方不民主、极权主义和共产专制,而东方则批评西方是中产阶级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
东方国家指责西方国家“帝国主义”、“剥削劳工”,而西方国家则称东方国家为“极权铁幕”,企图将民主国家纳入极权专制的统治。
冷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开始,直到19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为止。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争端是几个东西方国家发生区域冲突的例子,但是大多数时候只是双方代理人之间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主要强国只是通过资金和武器援助各自支持的国家或组织。
这么做就减少了两大阵营冲突的紧张性。
美国与苏联竞争的一个主要领域就是科学技术,此外还包括了十分隐蔽的间谍战,和双方的政治宣传战。
虽然双方的谍报系统经常采取秘密的暗杀行动,但是由于核武器的威慑,两阵营一直没有发生全面冲突。
当然在当时,人们并不清楚,一个地区性的小规模冲突是否有可能引发核战争,有鉴于此,每一次的冲突都会引发人们极高的关注。
这种紧张态势几乎像真正的战争那样改变了全世界所有人的生活。
德国可以算是冷战中最主要的争端焦点,特别是柏林。
柏林墙很可能是冷战最生动的标志。
这堵墙分隔了东柏林(属于东德)与西柏林(属于西德),使西柏林孤立于东德内。
西方世界对冷战的研究经历了3个阶段。
在二战结束后10多年的时间内,很少有学者会挑战美国官方对冷战起因的看法:即双方关系的破裂是由于斯大林违反了雅尔塔共识、苏联企图主宰东欧,以及苏联的扩张主义。
但是之后很多历史学家提出了另一种观点:美国企图保障其在全球的贸易利益才是冷战最主要的起因。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美国的帝国主义野心如果不是最主要,至少也是与苏联的作为同等重要的导致冷战爆发的原因。
简单而言,史学家对谁应该为二战期间结盟的美苏关系的破裂以及冷战是否是不可避免的这两个问题上产生分歧。
后一种观点(即美国应该负责)在越南战争中达到顶峰,很多人开始认为,美国在道德层面上并不比苏联高多少。
在冷战后期,历史学家们开始寻求一种后修正主义的解答。
到冷战结束后,这一派观点已经占了上风。
这派历史学家并不认为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国应该为冷战负全责,而是归咎于双方的误解与反应,两方都应对冷战负责。
后修正主义学者追随了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的看法,认为美国在欧洲的政策,如1947年对希腊的援助和马歇尔计划是必要的。
根据这种观点,“共产主义运动”并不是西欧困境的根源。
相反,在经济、政治方面的全面战争,以及欧洲的社会结构才是其根源。
而马歇尔计划重建了一个良好的欧洲经济体系,从而减少了极左势力在西欧的吸引力。
对欧洲来说,经济援助结束了资金短缺,刺激了对战后重建的投资。
对美国来说,该计划解决了生产过剩的问题,增加了美国对外出口。
北约组织则将西欧国家纳入共同防御体系,从而避免了共产主义的扩张。
后修正主义学派不认为共产主义具有扩张性,企图推翻“自由世界”,但是他们同时认为美国在欧洲的政策在确保欧洲的稳定方面是必要的,从而避免权力向苏联倾斜,最终危及到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
组织的成员国)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国)之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
这个词起源于1947年4月16日伯纳德·巴鲁克在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的一次演说。
这场全面的“东方对西方”的战争并未真正爆发,两方都尽力避免发生一场全面的“热”战。
双方实际上只是在经济、哲学、文化、社会和政治立场方面产生严重对立:西方指责东方不民主、极权主义和共产专制,而东方则批评西方是中产阶级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
东方国家指责西方国家“剥削工人”,而西方国家则称东方国家为“邪恶帝国”,企图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到民主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社会主义革命、人民革命、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严重地冲击着殖民主义、资本主义体系。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统治集团,为了遏制、扑灭这些革命运动的发展,巩固资本主义体系,采用各种手段推行“冷战”政策。
最先提出“冷战”术语的是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于1946年初在一次演说中提出...
求历史上讽谏的例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大树的根本是根基,国家的根本是道德,如果皇上以德为贵,并且从简避奢国家可以垂拱而治。
晏子:齐景公的时候,有一个人使众人生气,齐景公命令割下他的四肢,并且说:“有敢于求情解救的人处死。
”晏子左手握着那个人的头发,右手握着刀问齐景公:“自古以来英明的君王,分割人的四肢这种酷刑是从谁那里开始实行的?”齐景公立刻说:“放了他,这是我的过错。
” 东方朔:汉武帝要杀死自己的奶妈,奶妈着急地向东方朔求救。
东方朔说:“皇帝正发怒,别人再来劝,你死得更快了。
你临刑时,只要屡屡回头,我会想办法刺激他。
”奶妈按照他的话去做了,东方朔在汉武帝身旁对奶妈说:“你应该赶快去死,皇帝如今已经长大了,怎么还会记得你当初给他喂奶时的恩情呢?”汉武帝受了感动,赦免了奶妈的死罪。
黄幡绰:唐玄宗问黄幡绰:“什么样的儿子让人喜爱?”黄幡绰回答:“自己家的儿子让人喜爱。
”当时杨贵妃在中宫受宠,称安禄山为义子,肃宗做东宫太子,地位不稳。
玄宗听了幡绰的话,低头沉思好久。
舍生而取义的例子苏武牧羊的故事妇孺皆知。
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
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
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
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
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视为国贼。
一位洛阳名医名唤吉平,忠汉室,与汉国舅董承等人共谋诛曹。
他打算在为曹操送药时下毒,却不慎泄露了天机。
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
吉平血流满阶仍只是痛骂曹贼,后撞阶而死。
在罗贯中笔下,他是有名的忠义之臣。
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
谭嗣同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他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
吴王夫差立志为父报仇,打败强国——楚国;贪图享乐,败于自己曾打败过的小国——越国。
经受磨练,方能“称王” 球王贝利成名后,有个记者采访他:“您的儿子以后是否也会同你一样,成为一代球王呢?”贝利回答:“不会。
因为他与我的生活环境不同。
我童年时的生活环境十分差,但我却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磨练出我坚强的斗志,使我有条件成为球王;而他生活安逸,没有经受困难的磨练,他不可能成为球王。
” 1644年春,闯王攻入北京,以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
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义时打天下的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日日过年”,李自成想早日称帝、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诸将想营造府第。
当清兵入关,明朝武装卷土重来时,起义军却一败不可收拾。
这令我想起欧阳修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老。
险情环生时人们能睁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险为夷;安逸享乐中却意志消退,锐气全无,结果一败涂地。
冷战如何结束的
所谓“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联盟针对以前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除了直接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包括遏制、封锁、颠覆、污蔑、煽动等一系列的紧张对峙状态。
美国重新获得优势,而苏联则是全面收缩。
里根上台后有效复兴了美国的经济,以此为基础扭转争霸中被动防守的不利局面,以军事实力扩张为手段,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根本重新获得战略优势。
而苏联国内经济此时出现严重困难出现停滞,特别是入侵阿富汗带来了极为沉重的军事,经济和外交负担,无法继续支撑争霸战略。
戈尔巴乔夫为了集中精力和财力以解决国内问题,不得不采取全面收缩的态势,并最终由于改革失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冷战到此也结束了。
...
历史上因为细节而失败的例子有哪些
英国理查三世因一颗马掌钉而失天下 美国挑战者号因为工作人员将程序上的小数点点错了位置造成失事 德国大化学家李比希的教训 1826年法国青年化学家巴拉尔研究从海藻中提取碘。
他把海藻烧成灰,用热水浸取,再往浸取液中通进氯气,就得到紫黑色固体(碘的晶体),同时在提取碘后的母液底部,总沉着一层深褐色液体,它具有刺激性臭味,进行了仔细地研究,终于发现一种新元素溴,发表在论文《海藻中的新元素》中。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读后深为后悔。
因为他在几年前也做过与巴拉尔相似的实验,看到过类似的现象。
所不同的是,他没有认真研究,只作凭空断定,这褐色液体不过是氯化碘。
因此 他贴上一张“氯化碘”标签了事。
从而失去了发现这一新元素的机会。
后来他把那张标签取下来挂在床头作为教训。
在那以后,他在科学研究中变得更为严肃认真,在化学上作出了许多贡献。
丢了手套,丢了工作 主角:谢安娜,女,24岁,电脑工程师 经过前两轮面试,一千多个竞争者现在只剩下十来名了。
据小道消息,公司只录取前五名。
虽然剩下的人中有好几个都是研究生,但我这个本科生依然满怀信心。
我觉得不论是学业成绩还是工作经验,我都算得上“花中之花”。
我胸有成竹地敲门,很有礼貌地跟老总打了个招呼,顺手把真丝手套放在门边的柜子上,微笑落坐。
面试开始。
所有提问我对答如流,老总连连点头。
在如履平地的顺境中,我发挥得更加自如,谈话气氛更加融洽。
一切进展比想象中完美。
老总带着心照不宣的微笑说:“小谢,希望你早些了解公司的情况,尽快投入工作。
我们明天会通知你录用情况。
”在老总赞赏的目光中,我优雅地走出办公室。
回家路上我心花怒放,知道这份工作逃不出我的纤纤魔掌。
走着走着,感觉拿简历的手有点凉。
手套放哪儿去了?糟糕,忘在老总房间里了。
经过反复思想斗争,我还是舍不得那双精致的手套。
我鼓足勇气再次敲响办公室的门。
当我拿回手套准备告辞时,发现老总的脸色有些阴沉。
第二天,我没有接到录用电话。
我不死心,一个电话打到老总那里。
老总说:“小谢,你的确很优秀,电子专业课程学得很好,而且还搞过实际设计。
我本来已经选定了你,没想到你却是个丢三落四的人。
我们招的人将从事电子电路的设计工作,出不得半点差错。
以前就是因为一个设计师的粗心,差点断送了整个公司的前程……”祝学习进步。
望采纳。
谢谢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九年级历史 冷战中的对峙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