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产品,抓运营不如抓产品,抓产品不如抓人性
产品和运营,什么更重要,都重要,但产品更重要。好的产品本身会自传播,但好的运营没办法运营一个子虚乌有的东西。很多时候,只有好产品,没有好运营,最后产品烂在了自己手里;更多时候,我们有好的运营,奈何运营的是款非常差的产品。
我一向的观点是:用做产品的思路做运营,用做运营的思路做产品,产品里包含了运营,运营里包含了产品,二者不可分割。
好的商业模式,营销思路,也是产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过来讲,运营本身就可以用设计产品的思路去设计。
你非常懂产品,你其实就非常懂运营了;或者说你非常懂运营,你其实也非常懂产品了。为什么,因为功夫在行外,做产品和运营的功夫,在产品和运营以外,我们要研究的,是二者的最大公约数——人性。
做产品,抓运营不如抓产品,抓产品不如抓人性。
为什么?因为,人性是所有产品和运营的原点,是初因,是动机,是所谓第一性原理。我们不可能违背人性去做产品,更不可能违背人性去做运营。我们的所有设计,都是基于人性去设计的。
人性,便是人的特性。去掉生物特性不谈,更多的,是人的心理特性。心里特性是植根于生物特性中的,发挥于人的行为动作。
跳出人性看人性,人其实就是一个程序,给予一定的输入,他就给你一定的输出。因为人有特性,我们才有机会利用人性。
你只是做了一个统计分数排名的H5的小游戏,就有很多人趋之若鹜;只是一个商品打折的信息,就有很多人奔走相告;某个明星出轨了,马上就成为大家的谈资。我们的很多行为,背后都是人性的反映。
说到人性,有一个核心的点,叫“我相”。
我相是佛家的说法,意思是自我的观念。人的需求,无非三个层次:维持自我的存续,表现自我的存在,追求忘我的境界。三者都有一个我字。人的英雄主义情节,各种文艺的行为,奇装异服,特立独行,无不是为了表现自我的存在。
人性看起来很复杂,其实背后也是有迹可循的。偌大一本社会心理学,分门别类地谈论了人的种种社会性心理,其实人就是为了维持自我的存续,表现自我的存在。说安全感是一个需求,那么安全感破坏的是什么?是自我的存在感。
我们有很多高深的技术,但这些技术只有面对切实的需求,才有价值。围绕需求去探索更好的办法,是做产品的思路,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技术的更新。没有一定的逻辑,更新就无意义。做纯粹科学研究另当别论,做商业化的技术,就必须针对人性。针对人的生物特性,人的心理特性,人在社会中的各种特性。
【本文作者: 李日白】
【微信公众号:日白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