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我校学生中进行了调查爱国意识问题。我们的调查证明,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人都表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是e68a84e8a2ad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239306539有一定爱国意识的,但是有部分学生的爱国意识相对还比较淡漠。
大学生的爱国意识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学校举行的升旗仪式是表现学生爱国意识的重要场合。可是当我们参加升旗仪式时,发现有一部分学生不够严肃,有人在升旗时左顾右盼.我们就大学生参加学校升旗仪式的态度进行了问卷调查,有20%同学认为参加升旗仪式是一种崇高使命感的体现。有40%的同学同意参加升旗仪式有好处。但还有不少同学把升旗当做走形式。有的同学认为唱国歌没感觉,还不如唱流行音乐带劲.更有写同学因为贪睡而不参加升旗仪式.
从大学生课外阅读来看,有49%的同学喜欢爱国题材的影片和图书,另有51%的同学衷情于金庸的武侠小说以及琼瑶的言情小说。
面对损害国家集体利益的现象、面对破坏公共财物的行为,能否坚决制止。有33%的学生表示能见义勇为。有23.7%左右的学生表示紧急关头会为国家挺身而出。另有不少人表示会感到非常气愤,但却有心无力,不敢挺身而出。
为什么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爱国意识明显淡化。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缺少革命传统教育方面书籍,学生在思想意识里对祖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缺少爱国意识。现在一些青年人不清楚“九 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甚至不知道南京大屠杀是怎么回事。其次,学校和家庭在这方面的教育力度还不够。因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过多地强调学生的智力发展,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重视考试的分数。学校开的思想政治课,大多数学生不愿去上,感觉枯燥无味.家庭教育也常常忽视爱国主义教育。第三是教育的方式不够完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努力,而且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协同作战。但现在一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少人认为主要是班主任和政治教师的责任。
针对这些问题,有关人员对爱国主义教育提出建议:
第一,爱国教育必须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采取多样形式,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让中学生对社会主义祖国产生发自内心的热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爱国主义英雄,介绍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当中的英雄模范人物,来增进大学生的爱国意识。我们也可以通过旅游娱乐方式大力进行爱国教育。古人尚且讲究寓教于乐,例如我们学习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记一写关于革命纪念地的导游词,给大家当当导游,讲讲祖国的历史,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缅怀革命英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第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及时了解社会主义祖国的巨大成就。
现代教育技术为生动活动地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我们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投影教室时常放映有关爱国教育的影视节目。另外可以在晚自习专门组织学生看中央一套的新闻、焦点访谈、科技博览、军事天地等节目,让同学们分析当前局势,以激发出强大的爱国热情,鼓励学生去奋斗,将来为祖国效力。
第三是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渗透在各学科教学当中,应该渗透在学生是日常生活当中。
各学科教育都可以而且应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教学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义教育的主渠道。我们有许多政治老师在转变学生思想方面很有经验。日常生活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开展我为祖国做好事活动。应当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地积累爱国主义感情。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一件小事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品质。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从小事出发。要想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栋梁,就要从小事做起,了解祖国的历史,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爱国教育可以造就一代新人,可以铸成一个国家的灵魂。歌德说过:“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采用同一种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确实应该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
前几日在书房,兴之所致,随手拎起了一本四书,翻到到第一面,念了两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便发现自己意兴阑珊,随手又把它扔到了书橱里,拿起本日本漫画,有滋有味地啃到最后。今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感叹中国当代青少年(主要是指80年代和90年代)对于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反省自己前日所为,不禁感到惭愧,一向标榜热爱传统文化的我自己不也正慢慢放、弃这些中国骄傲么?
时逢国庆,单位邀请我们新行员写一篇关于爱国主义的文章。我便想,是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一篇空洞的文章来感叹祖国多么秀美多么壮丽的河山,还是切实关注一下我们正在慢慢遗失的民族骄傲呢?
台湾忠信工商学校的校长高震东在内地演讲时说,“什么是爱国?哪里是爱国?什么都是爱国,哪里都是爱国!”爱国是微小却又具体的。我们身在中国,有时却茫然不知自己国家有什么,是什么。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是我们过于注意别人的东西?爱国其实很简单,最基本的是要了解和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她几经建构-解构-再建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慢慢沉淀而成。她是千百年来国人对文化的希望,是国人对文化思想的反思。当我们今日面临着随资讯发达的电子时代而如洪水般涌来的西方文化时,还有多少人可以坚持那涓涓的细水长流?
我们的81年代后、90年代的孩子们心目中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我想不会是女子十二乐坊穿着性感的高叉旗袍在舞台上闹哄哄的演奏那所谓的传统民乐吧?还是认为鲁迅先生笔下那个满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代表中国的古代文人?
简练的讲,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诗、书、礼、易、春秋”。我用五经的名字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是因为它刚好总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五个方面。“诗”,是指从最早的诗歌《诗经》开始到历朝历代的诗词歌赋、古乐。“书”,是指历代文人体现他们思想观点的专著,包含了古代文人的人生观,体现了古人的人文精神。 “礼”,是指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礼法制度、思想、以及教育体制。“易”,并不单纯的是指《易经》,还包括了农业、医学、天文、地理、数学。而“春秋”便是特指从《尚书》到《春秋》、《史记》、《资治通鉴》等一系列的史学专著。中华传统文化涵盖范围之广,思想之博大精深,怎可以用现代那些伪民俗或是一个酸朽的孔乙己可以概括、代表的!
如果80年代和90年代的孩子们是从周杰伦的《东风破》或是SHE的《长相思》里才开始接触体会到中国古典诗词之美是不是太迟了?自《诗三百》到《汉乐府》再到《全唐诗》、《全宋词》,还没包括屈原、班固的楚辞、汉赋,更没提到魏晋的“蓬莱文章建安骨”,这浩瀚如海般的诗词国度,怎是一首《东风破》所能表达的?现在我们是否只停留在小学课本里教的“离离原上草”或是什么“二月春风似剪刀”的阶段,或是为了逗情人开心为她轻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浓情蜜意?
我们现在是否能从那些靡靡之音中感受到古人的潇洒不群、壮志豪情呢?是否知道古龙金庸小说里的“任侠之气”是指“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致,与君痛饮三百杯”。而“侠之大者”是指“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身去,深藏功与名”呢?大概只会沉迷在江湖恩怨、打打杀杀中了吧。
没有了“花间一壶酒”、“共剪西窗烛”的烂漫情怀,没有了“誓扫匈奴不顾身”、“醉里挑灯看剑”的壮烈胸襟。没有这些古韵的滋养,我们的80年代和90年代难道只能在欧美的HIP-HOP、日本动漫、韩式的多袋阔脚裤中显示自己的潇洒不羁么?没有了任侠的少年轻狂,没有了温文的少年情怀,我们的青春还完整吗?
还有多少人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来自孟子的“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天下的兴亡,不是匹夫之责,而是我的责任。有多少年轻人还会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大概只会装作很酷的说“我就是我,我喜欢,我可以。”他们只是整日埋首在《蜡笔小新》和《机器猫》中拒绝长大。
还有多少人知道何为“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忍勇”?看多了吴宗宪的《我猜》和《周日八点档》,大概只会迷惘的说:哦,台北忠孝路的小吃很出名。多少人会觉得 “香九龄,能温席”是一种孝心的表现,大概会觉得他好傻,干嘛用自己的身子暖席子呢,买台空调不就得了吗?还有谁会觉得“融七岁,能让梨”是一种中国式的谦逊礼让?孩子们自小接受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达尔文式教育,被沉沉的课内科外功课压得喘不过气。哪还会有人说,第一名我不要,给你吧!再不知何谓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了,更不用期望孩子们可以成为象曹子建、王摩诘那样的翩翩浊世佳公子了。孩子们现在学习琴棋书画的目的已大多为考试加分服务,哪还有“为君唱遍《红豆吟》”的情怀了。
君不见上元灯节赏花灯,君不见端午赛舟挂香符,君不见盂兰盆会驱鬼傩,君不见重阳登高插茱萸。我们开始相信基督,相信有圣诞老人。我不知道谁是阿福,也好久没放过爷爷纸糊的风筝了。传统的节日在我们看来除了意味着能看到无聊的文艺晚会,多几天去哪里都是人满为患的假期以外,剩下的只有苍白。传统,从我们指缝滑过,轻轻流失。
西元一九00年,梁启超写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今日,梁先生所期望的“希望、进取、日新、破格、好行乐、盛气、造世界”的少年气质在我们身上依稀可见,却再嗅不到中华之气息。纯粹的行乐主义、盛气,在没有文化底蕴的支持下显得那么的苍白和轻浮。我们应从何处寻觅正在遗失的传统文化。难道是在邻国日本的传统活动上发现:“咦,这个东西是从我们中国唐朝传过去的嘛!切~小日本~。”可是,为什么我们不反省,我们为何只有在别人那里欣赏到曾经的国粹。蓦然回顾,国已不国。
常思将来,不忘过去。以千载文化积淀来充实自己而让我们走的更远,在座诸君难道不会心思神往?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