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奥林匹克的中国文化
奥林匹克的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哲学讲究天人和谐、“神人以和”,从不过分强调人对自然、对自身的挑战,也不孤立地、片面地强调 奥林匹克精神
人对自然、天地的超越,而是讲究 “象天法地”,向“天”与“地”来学习合乎自然,遵循自身限度的立身处世原则。“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就是讲人要不断进取,承担对个体存在的责任,但又要有所警惕,不要一味强调进取,要保持个人、环境和社会之间的协调。这对于主张“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是一个重要的回应与补充。
中国礼乐文化主张万物和谐,阴阳协调,以中和、和谐、协调为美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代有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强调的不是技艺的竞赛,而是通过技艺的修养来完善人格,达到内心的和谐,促进心灵与体格之间的和谐互动。这与奥林匹克精神旨在推动人的体育与心灵的和谐发展的理想有着巨大的契合,对于当今奥林匹克比赛过度强调比赛成绩,忽视心灵提升的现象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不但主张和,而且提倡和而不同,强调统一之中的差异、和谐之中的多样,在寻求一致的同时包容个别。对于奥林匹克精神中西方文化对世界其它地区弱势文化的强势压迫与侵犯,这是一个很好的回应与补充。今天,奥林匹克文化更应强调不同文化的和谐交流与对话,尊重文化身份、文化个性、文化多元化。这在全球化时代有着重大意义。 贵生、达生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维度。中国古代认为,人是“天地之心”,“天地之性人为贵”,“天地人之才等耳,人岂可轻,人字又岂可轻。”从这种观念出发,中国古代文化中不是把对物的追求和占有作为人生的目标,而是把提高人的德行修养,完善人的内在德性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这对于当代奥林匹克运动中过度商业化、过度竞争化和相应的体育是一个富有启发意义的回应与补充。
中国传统自然伦理观念认为天地宇宙间人与万物是都和谐共处的,主张克己复礼,把人的作用与行为限制在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的宇宙秩序之中。中国古代社会提倡节制与合理控制人的,反对对生命的无度消费和对外物的无度占有。这种伦理观念对于奥林匹克文化中的过度商业化和丑闻都是有力的回应,它从东方哲学和智慧的角度回应了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奥林匹克精神。同时,它对于回答当代人类文明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许多重大挑战提供了启迪。
范文二:中国奥林匹克文化的
中国奥林匹克文化的“诗山”
金磊
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中国古代体育诗
歌选》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
对于《中国古代体育诗歌选》的出版,著名
诗人雷抒雁说:这是一项相当有意义的挖掘和整
理工作,对体育题材诗文的整理应该是我们诗人
的事,
实在是 但不曾想到却由一批非诗人学者完成了,
可敬佩的事。中国图书馆学会汤更生秘书长认为
这是一本真正实践着“人文奥运”文化理念的诗
作集,其贡献不仅在于挖掘和抢救,更在于是一
种超越“文化制造”的文化创造的行为。
《中国古代体育诗歌选》汇集了自有文字记
载以来吟咏体育或与体育有关的诗歌450余首,
是中国首部以体育为主线的诗歌专集。该书对浩
瀚如烟的历史典籍中的诗歌进行了全面、系统地
考证、分析、注释和分类。为了读者更好地阅读、
理解、欣赏中国古代体育,配有80多幅表现体育场景的画卷,并20余种古代体育的史料。不但在十余类古代体育运动项目中附有相关小史,并且对每一项目都增加了名家书法、插图及印章,诗书画印四位一体,诗歌艺术与书画艺术完美结合,成为该书的一大特点。为配合国际化出版,该书采用了中英文双语对照解读。
作为主编及策划者之一,我认为,这本书的出版,不仅填补了我国古代体育诗歌研究的空白,而且是北京“人文奥运”宣传上不可多得的一部著作。如果说古代奥林匹亚对世界体育做出了贡献,那么,《中国古代体育诗歌选》则以广博的内容展示了中国古代可以与奥林匹亚相媲美的重要体育活动和贡献。它留给奥林匹克文化史的贡献至少有三点:其一,本书诗作史料的详实与完备,已体现出体育文化史诗的卓见;其二,本书诗作丰富的东方文化,极大地充实着奥林匹克文化的内容;其三,它确是献给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一份真正“酿制”的中国诗歌文化的“老酒”,它让“人文奥运”呈现出独特风貌。
如果说公元前776年古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雅典诞生标志着历史悠久的奥林匹亚的文化创生,那么相信每一位读到《中国古代体育诗歌选》的人会悟到该书荟萃的不仅仅是文化体育诗作,而是筑起了中国奥林匹克文化的“诗山”,说明从古以来中国对世界体育之贡献应该是赋有奥林匹克精神的。
面对诗文奥运及诗文北京,尤不可忘记的是还有与现代奥运会一同走来的奥林匹克文学及广为流传的顾拜旦的《体育颂》。我国的体育诗歌能否像《体育颂》一样广泛流传呢?第29届奥运会虽然主要是在一个城市举行,但它代表并动员的绝不是一座城市,而是整个国家;它所展示的绝不仅仅是中国的文明,更要代表整个世界的文明。衷心地希望,通过《中国古代体育诗歌选》一书,能引发中外读者对中国古代体育和诗歌的关注,并希望中外友人能喜欢它、收藏它、吟诵并赞美它,使它真正成为奉献给世界奥林匹克的绝佳文化礼物。
范文三:博雅奥林匹克文化,一个人的奥林匹克
煞风景的应景之作
对于《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这样一部明显带有应景色彩的作品,我在观看之前已经充分降低了期望值,但没想到的是,观后的失望指数依然很高。意外的是,这一个人——刘长春参加奥运会的经历竟是如此坎坷,甚至可以说充满了无数跌宕起伏的戏剧元素;更意外的是,如此好的故事素材,如此饱满的人物,最终却被演绎成一部大煞风景的作品。
作为体育迷,对于不少奥运明星早已如数家珍,但是我要承认,对于刘长春,这个中国参加奥运第一人,我所知甚少,没想到,这部电影却给我们呈现了那么多丰富细节,当然有些是编剧所想象,但确有不少历史事实。
1932年,东北短跑名将刘长春,在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下不为所动,拒绝代表伪满洲国参加奥运会,并一路逃避追杀,来到北京,在张学良的热心捐助下,经过海上一路颠簸,终于抵达洛杉矶,代表中国走上了第十届奥运会的赛场……听上去,这就是个异常厚重又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即使不走纯体育影片的路线,也完全能打造成一部相当出色的人物传记电影。
从台前幕后的阵容看,电影实在没有失败的理由。主演,选择拥有短跑专业训练经历的青年演员李兆林实是明智之举,从历史照片看,李兆林和刘长春确有几分神似,此外他健壮的身躯,专业的跑姿,对于演绎这个角色实在很有说服力;导演,侯咏是摄影大师出身,转型导演后的作品《茉莉花开》也算是可圈可点;至于编剧王兴东,就更没什么好担心的了,他的主旋律作品《蒋筑英》、《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无一不是精品,尤其是《离开雷锋的日子》更是让一个主旋律题材收获了商业上的好口碑。
可是,没想到电影最大的问题恰恰就出在最要命的一剧之本上。刘长春拒绝日方无理要求,逃离家乡,遭遇战乱,被昔日同学误会是将代表伪满参加奥运的汉奸,随后参赛申请又被国民政府因经费不足而驳回,及至获得张学良的慷慨解囊,以及在海上的一路颠簸历经周折,凡此林林总总,无不是具有极强可看性的情节,剧本只要任选几处,浓墨重彩一番,就自然能有一种感人力量,可是剧本却像是漫不经心,潦潦草草,几处原本期待的重场戏无不是敷衍了事,于是只能眼睁睁看着,电影就这样把原本可用煎、炸、煮、炖各法搞一桌满汉全席的食材,硬是随便搞了个火锅就凑合了,虽然各种食材最终也被食客吃到嘴里了,但口感实在有云泥之别。于是,一个原本可以在银幕上凸现出来的愈挫愈坚,一心报国的奥林匹克英雄,就成了一个几分鲁莽、几分无奈、几分失意的小人物。甚至看到后来,你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国难当头,爱国青年纷纷寻思救国,他还要一根筋地去参加奥运会?电影竟让观众产生这样的念头,对于这样一部原本要颂扬人物的作品来说,实在是有些啼笑皆非了。
幸喜影片中的几场跑步戏,导演侯咏还是充分体现出了摄影师出身的功力。无论是刘长春和日本学生的百米比拼,还是船上的甲板独跑,乃至奥运会上的百米比赛,都让人看得血脉贲张,从这个角度说,这几场跑步戏总算是没有辜负影片中“奥林匹克”四个字的应景要求。
只是可惜剧本的严重缺陷,让一个在中国奥林匹克运动史上被大写的人,在银幕上却最终成为一个模糊的背影,渐行渐远
一直以来励志片都让我在众多的电影门类中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尤其是体育电影更是有着其特殊的魅力,那种纯粹的感动不是什么时候都能体会到的,而你体会到的时候,那种感觉又可能会无法用文字表达。我相信在这个奥运年,会有更多的奥运故事和体育精神来感染我们、激励我们。奥运的真正魅力就在于,每一个运动员背后都会有一个个令我们震撼感动的故事,让我们深深着迷,沉醉其中。
在这样一个电影市场,加上全民关注的08年奥运会的情结中,看了这部朴实却感情真挚的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
这哪里是“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它是全民关注的,全国瞩目的,全世界的,奥林匹克……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讲述了在1932年抗日战争的背景下,中国运动员刘长春历经千难万险站美国洛杉矶万人体育场参加第1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事迹。那个时候只有他一个人能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奥林匹克大赛。为了这一刻,刘长春拒绝代表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的建议,一心只想代表中国参加运动会。他不得不含泪告别父亲和妻儿,躲避关东军的一路搜查,通过张学良将军的资助,经过海上漂泊23天,在多位国际友人的帮助之下,终于代表四万万中国人站在奥运会的跑道上。他为中国人敲开了奥运大门,虽然他只是一个人,但是他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整个中国人民。以不屈不挠地姿态,抬头,战斗在赛场上。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历史背景下,他也是一名战士,在不同的战场上,谱写着自己的爱国精神。
看完影片,关注到影片中很多细节,侯咏导演在这些方面处理很不错。
音乐方面,多国的音乐元素贯穿于影片中,导演表示他也是因为不想单一的表现一种音乐,于是融合了多家音乐在影片中得到出色的体现,有琵琶,鼓等民族乐器演奏的,也有风笛等国外乐器。
故事方面,有时间的插叙来讲述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样的表现,很好的讲述了历史大背景下,刘长春参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艰辛,一路,在父亲,妻子,友人,同学,老师的鼓励下,他一步一步克服困难,终于能够成功的站在奥运赛场上,
展示中华奥运健儿的英姿。这样的细节处理在人物遇到的事件上,父亲修鞋时候的叮嘱,妻子站台上的送别,朋友临别的遗言,同窗远行的鼓舞,良师物资上的支持。这些都是刘长春最为宝贵的财富,也是他最为珍惜的一切,得到这么大的动力,使他能够战胜自我,为祖国人民争取荣誉。
表演方面,演员李兆霖由于是运动员出身,的确将刘长春演绎的很真实,不论是从奔跑的角度,还是从谈吐举止方面,都能很好的塑造这个人物形象。
这部影片,我希望能被更多更多的观众看到,或许有些历史背景在年轻人的脑海中已经模糊了,但是有些画面是值得大家好好品味的。
这不是一部说教片,这不是一部纪录片,更加不是一部简单的爱国片,它很真挚,美好的体现奥运背景下的中国心……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是5月17号上映的,当天下午在万达特别为此次大地震举行了义映活动。也就是说,随便捐多少钱都可以看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义映所得的钱将捐给灾区。
这件事说明,一则万达有善心,二则,电影院也没指望这部片子赚钱,五月份上映的电影包括《功夫之王》和《钢铁侠》,这两部就够影院赚得盆满钵满了。现场的观影情况说明,这部片子估计是赚不到钱的,万达拿据说是最大的4号厅出来在周末做这样的活动,我看的2点半的场次,上座人数远不足百人。这些人当中包括我亲眼见到的,投了一块钱硬币到捐款箱,就赶忙找工作人员讨电影券的人。(大姐,你打发乞丐呢?)当然,还有不少人是一百一百地投,然后转身就走的。我赶过去问怎么不拿电影券,其中一个年轻男人说,没时间看电影。最后统计,两场电影义映所得的捐款数额达到7千多,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
再回头来说这部电影。为纪念我国奥运先驱刘长春而拍摄的这部电影,还原了1932年刘长春代表中国到洛杉矶参加第10届夏季奥运会的那段历史,他是奥运赛场上的第一位中国人,那一次,中国只有他这唯一的一名运动员参赛。
影片用闪回的方式讲述了东北沦陷后,刘长春所在的东北大学解散,刘长春回到大连的家中,但是因为拒绝代表日本人统治下的伪满洲国出席奥林匹克运动会,不得已抛家舍妻出逃,有幸获得张学良的赞助,终于登上了前往洛杉矶的轮船,
代表中国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但是由于没有大赛经验,没有专业教练,
关键是没有很好的休息和调整,最后他参加的100米和200米短跑项目连第一轮的预赛都没有通过。
国产电影的通病便是剧情尤其是人物对白经不起推敲,故事情节拖沓。坐在我旁边的洪圣珈小朋友问我,姐姐,还有多长时间?我看了一下手机,估计还有半小时。过了一会儿,她又来问我,姐姐,还有多长时间?我再看了一下手机,估计还有一刻钟。最后,电影结束的画面定格在刘长春200米短跑起跑的那一刹那。洪圣珈小朋友对影片就这样结尾无法接受,她对我说,我觉得还有续集。我说,续集就是,他200米预赛中再次落选,没能进半决赛。但是他的儿子成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火炬手,持火炬跑200米。她看了看笑嘻嘻的我,坚定地说,不可能!我说,不信你去问你爸爸。
可能是为了增强刘长春这个历史人物在影片中的鲜活度、立体化,所以在故事主线之外安排了他和他新婚妻子的从勉强结婚,到受妻子鼓励和支持积极练习短跑的情节,还安排了他和女同学的因误会产生的矛盾冲突。但是这恰好成就了这部电影最让我无法接受的两处情节:让影片节奏无谓地拖沓,对白更是莫名其妙,不像人话,银幕前的我看着只觉得尴尬,不知道那些台词演员是怎么说出口的,再加上男主角李兆林的表演太不成熟,这两处因此变得让我愈发不能接受。
作为一部体育片,跑步的镜头是公认的拍得不错,演感情戏不成功的李兆林,在跑步戏当中表现还是值得称赞的,甚至让我做体育记者出身的同事误以为他根本就是个搞体育出身的人。在画面剪辑上总体上值得称道,但是为什么把刘长春100米跑的过程连放两遍?而且视角太有限,大概是为了突出激励的竞争过程,主要就是侧面跟拍的慢镜头,但是个人觉得,既然放两遍,完全可以借鉴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110米栏夺冠的镜头嘛,第二遍换个正面慢镜头,跑道的大全景之类的。但是这部电影关键时刻的镜头让我很遗憾,如同刘长春的成绩一样。 除了名不见经传的男主角,绿叶全都是大有来头,比如演张学良的胡军,演刘长春父亲的孙海英,还有饰演美国华侨领袖的吴大维,导演是侯咏。这部电影里面的歌曲《西风的话》再熟悉不过了,个人门户首页上有陈绮贞演唱的版本,但是上世纪30年代这首歌在大学校园就已经很流行了。还有另一首《抗敌歌》,据说这两首歌都是饰演刘长春的同学关戎波的郭台铭推荐的
主旋律,体育加励志,奥运年...因为这些因素,已经非常吸引眼球,而中国近年来在田径运动项目上的突破,以及刘翔的横空出世,更为这样一部表现
76年前,刘长春拒绝代表日本扶持的伪满洲国参赛,在少帅张学良8000大洋的支持下,远涉重洋,孤身前往美国洛杉矶,参加第10届奥运会短跑比赛,采取了双线交叉的叙事手法,重墨描写了刘长春艰辛的征战历程,其间利用回忆,交代他从东北大学力克日本名将,到遭关东军追杀,涉险赴京请命,少帅以
奥林匹克精神,体现在国家上,是
应该说,在资金有限,拍摄周期,技术力量不足等诸多不利因素下,影片还是发挥出了正常水准,无论在摄影还是美工与配乐方面,多有上佳表现,摄影师出身的导演侯咏,对于影像的处理上尤其出色,整体色调体现出浓重的怀旧氛围,在表现比赛画面时也最大限度展示了运动中的力量美和节奏感;轮船遭遇浪袭的俯拍,以及刘长春雨中宣泄激情的场景,都颇具大片风范;遗憾的是,最后还原当年奥运比赛的现场时,明显捉襟见肘,仅以几个俯视体育场全貌加上看不到观众的赛道近景草草敷衍,完全看不出后期特效的痕迹,相信这是资金的问题,与导演无关.
其实,英雄故事不外乎
无论对于即将举办的北京奥运会,还是依旧困境重重的国产电影,我们都应该以足够的热情去期待辉煌,从这个角度来讲,意义已经完全超越了电影本身,
我们都是战士
“我们都是战士,只是在不同的战场上。”——这是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中即将奔赴抗日战场的姚可秀与刘长春的一段台词。
彼时亦是国难当头,刘长春这一体育健将代表中国第一次参加洛杉矶奥运会,面对重重阻挠,他抱着一颗坚定的爱国之心,拳拳报国之心,毅然决然地不远万里、远涉重洋和教练一起到美国参加这只有他“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盛会,这是需要何等的勇气与决心!然而,现实毕竟是残酷的,初出茅庐,旅途劳顿(连月漂泊,头天刚到,次日赛跑),最终结果可想而知,但是刘长春的这种不畏艰难险阻奋勇拼搏的爱国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转眼七十余年过去,即将召开的2008北京奥运会也日趋临近。这个时代的中国运动健儿是幸运的,这个时代的中国是强大的,回顾先辈的奋斗历程,更加坚定了我们一如既往奋勇拼搏的信念,祝中国运动健儿在08奥运会上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前段时间看央视播的《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讲的是东北短跑名将刘长春拒绝日本资助,历经艰险,一个人代表四亿中国人,参加1932年的洛杉矶奥运会的事。虽然有事耽搁电影没看完,但刘长春这个名字,和“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的精神却深深地印在脑里,与其说那是种傲视强权的可贵勇气,不如说是一种对独立人生情节的追求。
人之处世,往往要受到各种冲击、诱惑、排挤??这些合力妄图一点点磨蚀、震荡、弯曲我们的人生。在这些外力中保持内心的完整,实在是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而类似那位老者和刘长春所向我们展示出的精神的高蹈和人格的不屈,就如同身体的脊梁,支撑住一个“自己”。
端午佳节,喜庆之余我们又会习惯性的对屈原作一番怀想。我想,屈原在经历了二千三百来年仍然让我们缅怀的唯一理由,就是他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文人的独立气节和爱国风骨,泽被中华。
对这样一种独立人生的追求,正在日益形成“围观”和缅怀的距离,不能说不是一种心痛。
范文四:剑桥的文化奥林匹克精神
英国史上最具奥林匹克精神的比赛是 “牛津与剑桥划船赛”。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之间友善而激烈的划船赛,已有100多年历史,有“世界上为期最久的体育竞赛项目”之称,充分体现了英伦“君子之争”的体育精神。2012年伦敦奥运之际,两所名校也成为旅游胜地。透过奥林匹克的光芒,世人重新瞩目英伦文化的深处,但见古老学府的学术薪火不息。 在中国文化史上,散文家陈之藩和小说家金庸与剑桥大学有着奇妙的因缘:两人皆是剑桥大学的博士。更有意思的是,陈之藩是当了美国大学教授之后到剑桥读博士,金庸则在中国多所高校有教授之誉后才到剑桥读博士。在取得名副其实的博士学位时,一个是成就卓越的电机工程专家和散文家,一个则是名扬天下的报人和武侠小说家。两位杰出华人与剑桥大学的“博士因缘”,堪称别致的文化奥林匹克精神。 陈之藩:在聊天中探索真学问 本报记者 李怀宇 1969年,在美国任教授的陈之藩获选到欧洲几个著名大学去访问,于是接洽剑桥大学,可惜该年剑桥大学的唯一名额已选妥。陈之藩不想到别的大学,索性到剑桥大学读博士研究生。 一到剑桥大学,每个人都叫陈之藩为陈教授,并在他的屋子前钉上大牌子:“陈教授”。在那里,陈之藩写下了名著《剑河倒影》。他说:“剑桥之所以为剑桥,就在各人想各人的,各人干各人的,从无一人过问你的事。找你爱找的朋友,聊你爱聊的天。看看水,看看云,任何事不做也无所谓。” 英国绅士的中国情怀 陈之藩在剑桥最爱做的事是聊天。读《剑河倒影》,仿佛是在旁听一部“聊天录”。陈之藩说,剑桥的传统,一天三顿饭,两次茶,大家正襟危坐穿着黑袍一块吃。每天同楼的人都可最少见三次,最多见五次面。“谁知哪一句闲谈在心天上映出灿烂的云霞;又谁知哪一个故事在脑海中掀起滔天的涛浪?我想剑桥的精神多半是靠这个共同吃饭与一块喝茶的基础上。这个基础是既博大又坚实的:因为一个圣人来了,也不会感觉委屈;一个饭桶来了,正可以安然地大填其饭桶。” 陈之藩聊天的对象都是博学之士,正合刘禹锡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和各门各类的人物的聊天,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道理提供了活生生的例证。在《风雨中谈到深夜》中,他写道:“很多有成就的剑桥人,对于在风雨中谈到深夜的学院生活,都有一种甜蜜的回忆。比如怀德海、罗素、吴尔夫、莫尔、凯因斯、富瑞,这些是在一室中聊过多少夜的一堆人。他们的行,全不相干,但他们却有一种相同的味道。甚至那种味道影响到他们的名著的书名。怀德海与罗素的书叫《数学原理》,莫尔的书叫《伦理原理》,吴尔夫的书叫《政治原理》,凯恩斯写《货币原理》,富瑞写的是《艺术原理》。不是一行,而味道如此相同,多半是因为晚上聊天彼此影响出来的。” 身在剑桥,陈之藩已然是英国绅士的做派,但骨子里不时流露出“中国情怀”。陈之藩去看邱吉尔的出生地和墓园,在一幅典型的英国风景画中,他忽然想起小时念的祖父论申包胥的文章:“四海鼎沸之日,中原板荡之秋,不有人焉,屈身为将伯之呼,则宗社沦沉,万劫不复。士不幸遇非其主,无由进徙薪曲突之谋。一旦四郊多变,风鹤频惊。”他连一个字也不必改,就可以说成邱吉尔。“当然英国的君主没有申包胥的君主有权。这里的‘主’可以解释成英国人民。我们看只要是英国岌岌可危时,邱吉尔一定是事先再三提出警告,而人民也一定不听他的。但等到草木皆兵时,邱吉尔却总是从容授命,拜阁登台,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这样的奇思妙想也许只有陈之藩才想得出来。 中英文化差别的微妙 同样妙的是,陈之藩整天东喝茶、西喝茶的,一位朋友劝他去打一下防肺病的针。他从未去打针。有一天,另一位朋友谈起凯恩斯小时的家就在打防肺病针的那座楼的斜对面。陈之藩立时就去打针了。陈之藩显然对凯恩斯这位不世出之天才的见解十分心折,在发怀古之幽思时,陈之藩更生怀乡之叹:“我常常想:我们中国如果有个剑桥,如果出个凯恩斯,也许生灵涂炭不至于到今天这步田地。因为没有真正**人才的地方,所以没有真正人才出现;因为没有澄明清晰的见解,所以没有刚毅果敢的决策与作为。” 有一回,陈之藩和朋友彼得在路上偶遇正在锁自行车的查理王子。陈之藩便同彼得讲了宣统在紫禁城里学骑脚踏车的故事,又继续讲了另一个故事:“那时候,电话刚发明,当然皇帝的皇宫里也装上了电话。皇帝想试试电话灵不灵,拿起电话筒来,却感到茫然;不知打给谁。他忽然想起他惟一认识的人是曾听过一个杨武生的戏的杨武生。于是只有向杨武生家摇通电话,大喊:‘来者可是杨小楼吗?’”就在陈之藩大笑之时,洋朋友彼得另有一番见解:“你觉得一个社会这样对待一个人,公平吗?”彼得举的例子是这位查理王子在每个学生都邀女孩子开舞会时,还未用腿走半步,刚用眼一扫,第二天即上了报。有汽车时,人家说查理王子招摇过市;骑脚踏车,却总跟来一群人,在旁指手画脚。“好像命运注定了该受寂寞的包围,寂寞像湿了的衣服一样,穿着难过已极,而脱又脱不下来,你说这不是社会在虐待一个人吗?”足证中英文化差别的微妙,并不是任何一方想当然便可体会。 在聊天、演讲、读书之间,陈之藩提出的论文颇有创见,被推荐到学位会,作为哲学博士论文。毕业时,陈之藩想起生平敬重的胡适:“适之先生逝世近十年,1971年的11月,我在英国剑桥大学拿到哲学博士学位。老童生的泪,流了一个下午。我想:适之先生如仍活着,才81岁啊。我若告诉他,‘硕士念了两年半,博士只念了一年半。’他是会比我自己还高兴的。” 在陈之藩拿到博士学位的四年之后,金耀基去了剑桥大学,写下了《剑桥语丝》。中国人写剑桥大学的《剑河倒影》与《剑桥语丝》,为文学史上的“双璧”。陈之藩是电机工程教授,金耀基是社会学教授,都是独具一格的“文体家”。多年后,两人在香港中文大学成了朋友。 金庸对博士也有误解 1977年,陈之藩在麻省理工大学担任客座科学家,当时他所研究的是“人工智慧”。有一次,他偶然在大学图书馆看到香港中文大学招请电子工程系教授的广告,决定回到东方。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学的创系主任是“光纤之父”高锟,陈之藩后来也担任了系主任。其间,陈之藩与当时的研究院院长邢慕寰不断讨论博士学位的创立。
范文五:奥林匹克的中国文化元素
一届成功的奥运会,不仅是一次体育的盛会,不仅是一个个被打破的世界记录,更是一次多元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更是举办国给世界各国人们留下的深刻的文化印象――让我们每个中国人自豪的是:在第29届奥运会拉开帷幕的时刻,我们已经推出了一系列深深烙印着自己文化特色的奥运基础形象元素――会徽、吉祥物、体育图标、口号……它们在整个奥运赛事中,以富有冲击力的形象、色彩,富有寓意的内涵,让全世界的人们深深记住了它们,也记住了北京,记住了中国…… 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每一个会徽的后面都讲述着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充溢着中国北京的盛情和期盼,在这个会徽中记载着中国北京向世界做出的承诺。这就是“舞动的北京”,这就是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这是13亿中国人民向全世界的承诺。 2001年7月13日,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胡安?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这一刻,北京沸腾了,中国沸腾了! 也正是从这一刻起,把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办成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的光荣使命,落到了中国人的肩上;而举办一届最出色的奥运会,首先需要创造一个最出色的会徽。世界和中国的众多一流设计公司和设计大师同一擂台竞赛,1985件应征作品雪片般飞到北京奥组委。 “中国印”诞生记 全球数以千计的设计者,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力和对奥林匹克精神以及对北京奥运会会徽设计理念的理解,创作了1985件应征作品。然而谁将更符合设计大赛的要求,在众多高水平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所有作品都将接受中外专家的严格评选。 对中国风格、中国韵味,外国专家评委似乎更情有独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奥运会景观设计专家、国际奥委会奥运会景观顾问、亚特兰大1996年奥运会设计主任布雷德?科普兰德,接受北京奥组委的邀请,与其他三位世界顶级奥运会景观设计专家一道,专程来参加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设计大赛复评工作。 在历届25个夏季奥运会和20个冬季奥运会会徽中,虽然形态、风格各异,但每一个会徽都有很强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特点,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一定要体现出中国文化特色,这在复评工作开始就成为中外评委的共识。11名中外专家评委非常认真、谨慎,先是用铅笔轻轻地写在选票上,一圈下来,所选的作品数量不够,就再选一遍;如果多了,就在几个得分相近的作品中反复比较、认真筛选。然后,中外评委投下了自己庄严的一票。仅仅为了这次投票统计,北京奥组委的一名计算机博士专门设计了一个软件。很快,统计结果出来,前十名设计大赛获奖作品产生。公证员经过验证后宣布,评选结果真实有效。这是值得记住的一刻,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举办的、受到世界注目的奥林匹克设计大赛圆满结束。 获得总分第一名的作品是第1498号,就是第29届奥运会会徽“中国印”的原型,作品的作者是北京始创国际企划公司。 为什么第1498号能够脱颖而出呢?专家们认为,在前十名获奖佳作中,五彩祥云、草书的中国龙字、天坛图案、长城图案、中国戏剧脸谱、日月山图案等设计,虽然构思巧妙,设计手法都有独到之处,但是,有的与以往相关设计徽识相似,有的在表现手法上过于陈旧,有的让人看了不容易理解其内涵,有的缺少亲和力。而第1498号风格独特,寓意丰富,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带来多元化思维。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印,本意是一种承诺,是诚信、个性和权力的象征;用在会徽上,即是向全世界承诺,要把2008年奥运会办成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 外国专家评委又为什么钟情第1498号呢?利勒哈默尔1994年冬奥会设计与景观主任彼得?T?莫舒斯一看到这幅作品就被震撼了。他说,我一直在寻找这样的一个图案,那就是当世界另一端的人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这是中国的,能传达出基于悠久历史传统沉淀之上的现代感。美国盐湖城2002年冬奥会创意总监斯考特?吉文斯说,会徽形象充满活力,展开的双臂表现了中国人的友好、欢乐和热情。这个会徽神奇地集中反映了中国的文化和奥运会精神,形象简洁而内涵丰富,这个会徽完全有潜力跻身于伟大的奥林匹克运动史上真正富有冲击力的形象标识之列。 在对第1498号修改的时候,最先遇到的问题是她最初没有准确的称谓,而优秀的会徽一定要有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最初,大家对这个似京非京、似印非印的图形拿不准,硬说它是“京”,它是个不完整的字,叫起来不严肃。为此,十几位书法专家翻阅了大量资料,有的还亲赴河南殷墟查找甲骨文核对,最后都认为不能以“京”字冠名。后来,几位篆刻专家提供了宝贵意见,认为它是一种图形,是印章的一种,叫肖形印。 至此,第1498号作品有了正式的名称――中国印。 会徽原来的造型吸取了古代壁画人形的风格,但看上去不舒展,缺少时代气息。现在的会徽图案,手臂部分的舒张度大了很多,腿部造型也做了较大修改。至于其他细微方面的改动就更多了,比如,图形的笔画加粗了一些,“头”部的大小及全身的比例进行了微调,包括制印方面的刻残度也更专业化和更自然等。 会徽作为一个整体,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印形部分,二是“Beijing 2008”字样,三是奥林匹克五环。因为印形极富中国文化特色,那么“Beijing 2008”字样也应与之相配。最初考虑用印刷体字,但与印形不相匹配;又考虑用毛笔一般性书写,但难以反映中国字体的厚重。后来倾向于用童体,因为童体字更代表希望,象征未来。于是,北京奥组委有关工作人员向北京幸福时光幼教中心和灯市口小学的300多个孩子和小学生采集童体字,但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到最后,印形的创作者们提出用汉简体,并画出了雏形。这个方案得到了包括北京奥组委执委会在内的各方面一致好评,大家认为,中国书法艺术,特别是汉简体的笔意和风格,能更好地与印形相配,更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加厚了整个会徽的文化底蕴。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终于脱颖而出,成为第29届奥运会会徽。而新会徽最后能否获得通过,只待获得国际奥委会终肯。 罗格之印――国际奥委会给会徽的特殊认证 2003年3月28日下午,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大楼前的旗杆顶端,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碧蓝如洗的天空中猎猎??。这是国际奥委会专门为迎接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送审而升起的。 大楼内的会议室里,当投影光柱将第29届奥运会会徽设计方案“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定格在国际奥委会官员面前的一刹那,罗格主席带头鼓起了掌,第29届奥运会协调委员会主席维尔布鲁根鼓起了掌,国际奥委会市场部主任佩恩鼓起了掌,所有在场的人都鼓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是对北京奥运会会徽由衷的赞赏,是对北京奥组委高质量的筹备工作的由衷赞赏。 “会徽表现和平,充满热情,象征进步,具有动感,既反映中国特色与传统,又为全球认可;在抓住北京生气勃勃精神的同时,还反映奥林匹克理想和价值观……‘舞动的北京’,一个名字,一许想象,将使13亿中国人以及数以亿计的全球观众,得以亲身感受到在中国举办的伟大的奥运盛会!”伴随着北京奥组委陈述人富于张力的语言,会徽吸引着所有在场人的眼睛与心神。这时,罗格突然轻轻招手叫来秘书,耳语了几句后,秘书悄悄离开了会议室……
“出色、富有诗意!”听完陈述,罗格主席即席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北京奥运会会徽设计方案赞不绝口,称其“既展现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又传递了一个前途光明的伟大国家青春和富有朝气的精神”,对北京奥组委拿出如此杰出的设计方案表示祝贺。维尔布鲁根指出,该会徽“符合北京奥组委所确定的目标,体现了北京奥组委工作的质量和价值”。 按照惯例,国际奥委会主席要在会徽样本上签名确认。沉稳的罗格主席再次给了所有在场人一份意外的惊喜:“我要以你们中国特有的方式来确认会徽!”旁边的秘书递上了罗格自己的中国印章和印泥。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刚才罗格特地让秘书取印章去了。罗格从印盒里取出印章,饱蘸红色的印泥,在会徽样本左下方端端正正地盖上印章,“罗格之印”四个纯粹的汉字立即跃入大家的眼帘。然后,他又在印的下面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维尔布鲁根也在另一个样本上面签上了名字。 “Baby(孩子)!”外国评委用他们特有的方式与词汇表达对会徽由衷的喜爱。此次评委、盐湖城冬奥会创意总监斯考特?吉文斯说:“我深深地被会徽形象所体现的精神和活力所吸引。会徽里展开的双臂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他们友好、亲和、欢乐和热情;同样,会徽形象也表现出奥林匹克的力量――迎接并团结全世界的人民。会徽的形象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根植于过去,却又反映了一个热情而愉快的未来,完全能够作为北京的象征。” 全世界共同见证“中国印”的庄严承诺 2003年8月3日20时30分,中国首都北京,天坛祈年殿前,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全球发布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 中国领导人和国际奥委会官员,饱蘸红色的印泥,在中国宣纸上郑重地盖下印记。 在中国的文化词典和社会生活里,有中国字、中国画、中国结、中国根、中国人、中国心……而今,又一个称谓将在世界广为流传并永久载入奥林匹克历史,这就是:中国印! 北京2008年奥运会专用色彩系统 装点奥运的“中国颜色” 北京奥运专用色彩系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占主导地位的6种颜色所构成的色彩体系。她既能体现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又能体现现代北京的气息。她们的名字特别“中国”,分别是:中国红、琉璃黄、国槐绿、青花蓝、长城灰和玉脂白。 中国红 红色是北京的颜色,也是中国的象征。红色的宫墙、红色的灯笼、红色的婚礼、红色的春联,从古至今,北京的生活中充满红色的装饰主题。红色,构成了人们认同北京的颜色。红色是激情和运动的颜,红色是喜庆与祥和的颜色,红色是民俗与文化的颜色,红色也是北京奥运会会徽颜色的主色。 琉璃黄 黄色的琉璃瓦,金秋的树叶和丰收的农田,是北京最亮丽的色彩。“琉璃黄”是北京城市风光特有的颜色,代表着北京独特的自然景观及人文与历史的精彩和辉煌。黄色在中国的色彩文化中具有崇高的象征意义,将在奥运会专用色彩系统中扮演明亮与欢快的角色。 国槐绿 国槐是北京市市树,郁郁葱葱的国槐绿是自然的风采,是生命与环境的象征。国槐绿寄寓着北京珍视自己的家园,与自然和谐发展,表达了“绿色奥运”理念。 青花蓝 温润而典雅的“青花蓝”,具有一种历史的美感,是北京丰富多彩的艺术宝藏中极具代表性的色彩,象征着文明与创造。 长城灰 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和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四合院民居的灰色,是北京城传统建筑景观中重要的标志色。灰色是北京奥运色彩系统中独具魅力的元素。 玉脂白 “君子佩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佩玉为道德与修养的标志,“羊脂玉”更是玉中极品。玉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如意的象征。白色是北京奥运会会徽色彩构成重要元素之一,将在奥运会色彩系统中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 北京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主题口号 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 中国的文化中一直有着“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的思想,我们一直倡导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和谐共容。奥运会更应该成为一个促进世界朝这个方向发展的这么一个推动力。这是中国想要传递的信息,是中国希望实现的理想。“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One world One dream)”――北京奥运会口号很好地表达了这一切。 奥运口号――让全世界都能记住的一句话 奥运口号的任务是把奥运会举办理念浓缩为一句更加简单有力和容易记忆的话,一句更富于视觉表现能力和感情色彩、能被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广泛接受的口号。 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之前,为一届奥运会提出口号的做法并不普遍。在该届奥运会上,最终也没有形成一句总的口号。“参与历史(Play part in History)”应该是组委会提出的很多口号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理念是“和谐、进步(Harmony and Progress)”。这个理念最终成为汉城奥运会的口号;当国际政治中的阴云和奥运赛场上的敌视一同消散时,1992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会响亮地喊出了“永远的朋友”这一口号;悉尼则试图通过“分享奥林匹克精神”这一口号来反映奥林匹克精神举世共享的特性和理想;在第28届奥运会上,希腊人热情而自豪地喊出了“欢迎回家”的口号,充分表达了希腊作为奥林匹克发祥地对奥运会重归故里的喜悦和自豪之情。 而北京奥运会应该有一句什么样的口号?什么样的精炼语言能向世界传递我们中国所特有的要向世界发出去的信息?这是很多人共同思考的问题。 面向公众 集思广益 2005年1月1日,新年的第一天,北京奥组委在官方网站上以中、英、法三种文字正式向全球公布了口号征集评选活动的规则说明和参选表格等相关文件。而在此前几天,北京奥组委通过媒体早已将此消息向社会广而告之。 消息一公布,人们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应征信件、电子邮件纷至沓来。根据北京奥组委对应征信件的统计,参与这次口号征集活动的群众中既有两岁小童,也有耄耋老人,更有全家男女老少一起上阵,踊跃参与活动的普通家庭。在这其中,70岁以上的参与者有1000多名。北京市海淀区刚满两周岁的冯?鹏小朋友是这次活动最小的参与者,他委托爸爸妈妈给北京奥组委送来了自己的应征口号。 至2005年1月31日应征截止日时,来自世界各地的应征口号总数达21万条。应征口号除大量使用中文、英文外,还有不少使用了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语种。 但如何从这21万条口号作品里,选择出像北京申奥口号“新北京 新奥运”那样获得世界的广泛认同,精准地表现北京奥运会和谐、文化、分享的核心价值,概括中国人民良好的精神风貌与新时代中国开放好客的友好姿态的口号呢? 经过归纳各界建议,北京奥组委在口号征集工作结束后决定:首先,为了便于更多国家人民的理解,北京奥运会口号必须首先从英文创作着手;其次,口号的用词必须通俗易懂。 工作人员从21万条应征口号中初选出了800条。对这些中英文口号进行统计后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单字(词)是“和谐 (Harmony)”“梦想(Dream)”“团结”“分享(Share)”“友谊”“携手”“未来(Future)”“和平(Peace)”和“爱(Love)”。这些关键词与中国在国际社会一贯倡导的和谐共赢立场,北京奥运会和谐、文化、分享的核心价值不谋而合!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北京奥运会口号 国际奥委会文化和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主席、北京奥组委执委何振梁等专家提出了一个观点,即北京奥运会口号不宜使用突出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概念,而采用“One World(一个世界)”这样简单而有力的词语,来强调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的一体性,强调中国与世界的融合更为恰当。这个观点很快得到了所有参与口号再创作的中外专家的一致认可。 接着,各国语言学专家们又反复比较“梦想(Dream)”与“未来(Future)”的差异。他们认为梦想和未来都是与奥林匹克有着强烈关联的概念,在任何社会文化背景下,“梦想(Dream)”都是一个令人动情的词汇,因为她们体现了对于“希望”的美好和乐观态度。“未来”在英文中是一个含有不确定因素的中性词:可能美好,可能黯淡。而“梦想”比“未来”更有力量,而且可以直接形成个人的心理与情感关联,是一个极富激情、人性化和感情色彩的词语。并且,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但全人类最美好的理想是共同的,将这些最美好理想进行高度概括和抽象就是――“One dream”。这样,北京奥运会的英文口号――“One world One dream”终于在中外专家的赞许声中浮出水面! 怎样将这句英文口号翻译成能够同样受到中国人民喜爱、传神表达英文口号所包含的一切信息的中文口号,众多古汉语专家、语言学家、文化界名人等各界人士为此煞费苦心,绞尽脑汁。最后,专家们的意见逐渐统一到用最朴素的中文表达英文口号的观点上来,最终确定了“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的中文口号方案。 2005年6月9日,北京奥组委第54次执委会全票通过了北京奥运会口号方案。很快,这一方案也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批准。至此,北京奥运会的中英文口号――“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One world One dream)”终于诞生了! 何振梁认为,北京奥运会口号具有里程碑意义,是目前为止他所见过的呼唤东西方文化进一步融合的最佳表达方式。因为不论东方或者西方,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世界。理想的、美好的世界,是所有国家共同发展的世界。中国的文化中一直有着“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的思想,我们一直倡导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和谐共容。奥运会更应该成为一个促进世界朝这个方向发展的这么一个推动力。这是中国想要传递的信息,是中国希望实现的理想,北京奥运会口号很好地表达了这一切。 北京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 很久以来,中国就有通过符号传递祝福的传统。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每个娃娃都代表着一个美好的祝愿:繁荣、欢乐、激情、健康与好运。娃娃们带着北京的盛情,将祝福带往世界各个角落,邀请各国人民共聚北京,欢庆2008奥运盛典。 最受欢迎的奥运标识――吉祥物 与奥运会百年历史相比,吉祥物只是奥运会大家庭的新成员。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一只叫做瓦尔迪的小狗作为吉祥物首次出现在奥运会上。此后,吉祥物成为多届奥运会的核心形象之一,是传达奥林匹克精神和该届奥运会理念的重要载体。吉祥物作为一届奥运会的形象大使,广泛出现在奥运会各个领域,加之形象可爱、性格鲜明,深受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儿童的喜爱,成为历届奥运会最深入人心的形象。 从最近几届奥运会等世界大型赛事对吉祥物的选择来看,呈现出从直接选择动物形象到以此为原型进行再创作的设计趋势,还有完全进行全新演绎创造新形象的。2000年悉尼奥运会选择了他们所特有的三种奇异动物――针鼹鼠、笑翠鸟、鸭嘴兽的变形形象为吉祥物,分别代表了大地、水与空气。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雅典娜和费沃斯两个依据古希腊神话创造出的吉祥物,以其浓郁的希腊文化特色和可爱的造型,赢得了满堂喝彩,成为雅典奥运会上最“热销”的特殊商品。每一届奥运会都会根据举办国家的历史、文化,选择恰当的吉祥物。每个吉祥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她们都有富有活力的性格,体现了友谊和公平竞赛的奥林匹克理想。吉祥物将奥运会价值拟人化了,为其赋予实际的形体,这是当今奥运会标识系统中其他形象所无法比拟的。 全世界再一次关注中国,期待北京!为创作一个同样让全世界喜爱的吉祥物,2004年8月5日,北京奥组委正式向全球的专业设计机构和专业设计人员发出邀请,公开征集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吉祥物设计。 最被关注的征集活动和艰难的选择 征集活动得到了海内外的热烈响应。奥运会吉祥物能否从有效征集作品中产生,成为长时间萦绕在有关工作人员脑际中的问题。 2004年12月1日17时30分为最后截稿时刻。在此期间的近4个月时间内,负责征集工作的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成了最繁忙的地方,咨询电话、邮寄信件、电子邮件不断从北京、从全中国直至世界各个地方涌向这里。3000多件来信和业余设计稿,不计其数的咨询电话,让征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忙得不亦乐乎。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资格认证后,确认有效参赛作品662件。其中,中国大陆作品611件,港澳台作品12件,国外作品39件。 征集活动吸引了中国设计师的极大创作热情。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和中国留学人员也寄来了他们的倾情之作。许多国外设计师也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关注。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以及韩国、日本、新加坡、印度等国设计师也送来了作品。在他们的作品中,既有公众十分熟悉的大熊猫、美猴王、藏羚羊和麋鹿等形象,也有许多表现力鲜明、风格独特的新造型。绝大多数作品既表现了中国特色,又吸收了奥运会吉祥物创作理念。 奥组委又邀请了国内外在艺术、文化领域具有杰出成就的24位专家学者,对全部有效参赛作品进行了艺术评选。当天,在北京奥组委16层会议厅里,662件作品平放在桌面上――评委要从中选出10件自己认为满意的作品。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连环画漫画分会常务副会长、画家庞邦本回忆说,他们当时的选择挺难的,很多自己钟情、喜爱的形象,也许会有成千上万雷同的东西从而在未来的知识产权查重时遇到麻烦。由于吉祥物的特殊性,设计时还不得不为今后制作的材质、吉祥物动画片拍摄和广泛的市场开发工作预留空间。因此,初评时要考虑的因素非常之多。 在对入选作品进行充分地分析后,推荐评选委员会建议将熊猫、老虎、龙、孙悟空、拨浪鼓以及阿福6件作品作为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修改方向。 五个一组的创作雏形初定 尽管确定了修改方向,但能不能从这6件当中最终产生吉祥物?谁心里都没底。2005年3月11日,由著名艺术家韩美林为组长的9人修改小组,集中到怀柔雁栖湖。他们的任务是拿出6件作品的修改方案。 修改小组马上进入了紧张工作。围绕着6件作品,翻来覆去地出了很多图形。500张一包的A4复印纸,一个上午就用光了。他们还翻阅了大量的参考资料,从不同角度对6件作品进行修改。但是,好玩的不好用,好用的又与以往雷同,怎么都觉得不合适。 当初,推荐评委会非常看好拨浪鼓。大家觉得她很能够起到营造气氛的作用,也很好玩。可是,拨浪鼓没有脚,缺乏运动的元素,在应用上有很大障碍。经过查重,还发现中国消费者协会在一次重大活动上,选用的吉祥物就是拨浪鼓。 老虎的形象不错,但作为单个吉祥物,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已经用过;熊猫是中外赞誉的一个形象,但由于用得太多,再创作的余地十分有限;孙悟空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形象,却也很难在造型上获得突破;中国龙的概念非常硬朗,但她有王权、皇族的特征,亲和力较差,在一些西方人眼中的形象也不是很好;阿福大头娃由一堆圆乎乎的小泥人组成,也是没有脚,且表现的地域性概念很强。修改组还将6件作品做了组合,比如把熊猫、孙悟空和老虎放在一起,但形态和颜色搭配都不太好看。
修改过程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专家们都感觉到,单独的一件作品不足以满足设计上要求吉祥物具有综合含义的需要。修改工作陷入了困境。国内各地方由政府支持的“申吉”活动更让修改小组成员感到身上肩负的责任重大。 北京奥组委的领导在此情况下,一边安慰、鼓励大家,一边提出了可以突破6件作品的框框,大胆尝试重新设计。 这一思路启发了修改组成员,他们重新看了一遍入围作品,发现一件由5个动物组成的作品,在概念上有可取之处。于是,围绕着“五”,大家展开了畅想。奥运有五环,中国有五行,世界有五洲,方位有五位,“五福临门”、“五子登科”等等,一口气说了十几个与“五”相关的讲究。 也就是在这天――2005年3月22日,五个一组的吉祥物创作思路初定下来。中国福娃有了雏形。 谁来出演福娃主角? 在短暂的欢喜过后,大家移师到位于通州区的中国美术家协会韩美林工作室。 什么形象能够入选到“五”中呢?这真是众口难调,有的要羚羊、有的要猴子、有的要熊猫,还有的想把麋鹿、白鳍豚、龙等加入其中。奥运会吉祥物历史上没有五个的,即使有五个也容不下人们这么多的希望。选谁更好成了一道难解的题。 韩美林回忆说:“我想,中国的大头娃娃不是挺好的么,帽子不也是挺好的?就把帽子和吉祥物联系在一起吧,这样,既可以戴老虎帽,也可以熊猫帽。后来,我们就在这方面做文章,勾了一个初稿。五个娃娃就出来了。她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融入中国彩陶的水纹、青铜文化等,火是用了敦煌壁画的图形。”韩美林对此记忆非常深刻。他说,那天早晨他洗了个凉水澡,一天内吃了两次救心丸,就是要大干一场,拿出创意来。 那些日子,大家一会儿激烈讨论,甚至争吵;一会儿陷入沉默,伏案工作。图形的每一个部位,都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尽可能多地加入中国文化元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平面设计系副主任吴冠英说,当时四处找的资料,用普通书包装了70多包,足足塞满了一辆面包车。为找资料,十来天中他从海淀到通州就跑了50多趟。 经历三个月,画了上万张,修改了六七十次,2005年4月5日,五个造型基本定型。奥组委领导看到这个作品时说,我们见到了曙光。随着这句话,修改组成员长期悬着的心像一颗石头落了地。这是大家的功劳,这是集思广益的结果,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修改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如果没有662件入围作品,没有6件作品的修改经历,福娃也就很难出世。 2005年4月29日,北京奥组委第53次执委会对吉祥物修改方案进行了审定,认为,“中国娃”(圣火、熊猫、鱼、藏羚羊、龙)的理念具有中国特色,选用一组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形象作为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可以满足各界对吉祥物的期待。“五?一”期间,韩美林根据执委会精神和各界提出的修改意见,对“中国娃”方案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完善。考虑到龙的形象在西方存在分歧这一情况,提出了以北京传统风筝“京燕”造型代替“龙”造型的修改方案。在表现手法上,将申奥会徽毛笔的笔触和奥运会会徽中国印的风格相结合,大胆地采用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手绘技法,重新勾画了五个娃娃的形象,突出了吉祥物生动活泼的性格特质,在整体形象的艺术表现方面又有了重大突破。至此,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形象定位基本完成。 集体智慧的结晶 662件有效作品,每一件都是一根细线,而五个一组的中国福娃,是千百条细线拧成一股绳产生的。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尽管评委们定下了6个作品的修改方向,但修改小组一直很留意入围作品乃至全部662件有效作品的创作思路,从中吸取精华。他们虽认为单个熊猫、老虎、猴子的创意恐怕很难有好的结果,但作为修改方向,仍然多方反复地研究修改。在这个过程中,作品图案的线条,颜色,本身蕴涵的中国文化的元素,最终为他们创作中国福娃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在对拨浪鼓做修改创作时,韩美林把想法告诉了几个好友。不几天,韩美林一下子收集到了200多个拨浪鼓,差不多集中国民间各种拨浪鼓大全。 靳尚宜、常沙娜等美术艺术界专家,不仅尽到了作为推荐评选委员会委员所应尽到的责任,而且,不顾年龄大和身体健康状况不好等因素,只要北京奥组委有求,他们必应。奥组委召开评委会,他们都是早早赶到会场。在吉祥物修改过程中,很多老美术家如黄苗子、丁聪等都亲自参与作品的修改讨论,提出很有新意的思路和意见。 一位有效作品的作者,在送交了自己的作品后,多次写信给有关方面表明,他并不在乎自己的作品能否被选中,不过,因为创作吉祥物,对这一领域一直进行着研究、探讨,他希望能够与有关方面分享研究成果,为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诞生作贡献。 从奥运五环到应用五环的色彩,从中国福娃的雏形到最终定稿,不仅经过几十位专家反反复复地论证,社会各界包括少年儿童也参与其中。吉祥物融入了方方面面很多专家学者的意见、心血和智慧,各有关部门也为吉祥物的征集、评选、发布、生产、宣传做了大量工作。北京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产生的过程表明,她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她是艺术家和群众智慧结合的体现。 福娃――孩子们的朋友 在吉祥物整个创作修改过程中,北京奥组委并不是闭门造车。为了解少年儿童对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候选方案的认知度和喜爱程度,4月22日,北京奥组委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北京育才小学49名小学三年级学生和北京幸福时光幼儿园22名幼儿园中大班小朋友进行了访问和测试。结果显示,98%的儿童认为5个娃娃非常可爱,认为他们是好朋友或一家人。不少儿童甚至给他们起了名字,有的当即询问“哪里可以买到他们?” 几天后,北京奥组委又组织召开吉祥物评议工作会议,邀请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市人大、市政协、民主党派人士、奥运研究专家以及运动员代表、设计界代表等各界人士,对吉祥物候选作品进行评议。评议代表对吉祥物设计征集的组织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组织严密、操作合理,保密的同时注重听取各方意见。 绝大多数与会代表对吉祥物候选方案予以肯定,认为该组作品创意新颖、构思巧妙、造型生动、与众不同,选择一组形象而非单一形象作为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思路,满足了各界人士对北京奥运会的期待;候选方案有浓厚的中国文化韵味;在创意和造型上比较完整,体现了中国风、民族情、现代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较往届奥运会有一定突破。 被中外专家称赞的大胆突破 北京奥组委一位负责人认为,与历届奥运会吉祥物相比,中国福娃有几点创新和突破。首先,在设计思路上,第一次把动物和人完美地结合起来。中国福娃第一次把人本身和动物结合起来,强调人文奥运的理念,突出以人为本。 其次,在设计理念上第一次把奥运的元素直接融入吉祥物身上。因为每届奥运吉祥物都要展现奥林匹克精神,而我们直接把奥运元素引用了,比如火娃,来源于奥运圣火。 第三个突破是在吉祥物设计应用上,突出了延展使用上的个性化。吉祥物由两部分组成,头饰和身体,是一个完整的形象,但是头饰部分完全可以拿下来,单独开发生产。每一个大人、每一个小孩都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帽子”戴在头上,把自己装扮成吉祥物。这种应用是过去没有的,人与吉祥物的互动性增强了。 最后,北京是奥运历史上第一次将吉祥物变成五个,是最多的一次。因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要表达的东西太多。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孙立军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有几个特点,一是她的造型来自生活,来自百姓,她必须可爱,小到学龄前的孩子,大到成年人甚至是老年人都要喜欢。第二是要有中国特色。三是要适合做各种各样的衍生出的东西,能做动画片、能做玩具,可以造型、可以活动,在大型场面可以运用。另外,每一个中国人都爱吉祥,吉祥物更应该代表中国人的心气,不同层面的老百姓都喜欢。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实现了奥运会吉祥物设计的突破,也获得了中外专家的一致好评。
福娃浮出水面 2005年6月9日,北京奥组委第54次执委会审议通过了修改后的吉祥物方案,给这一组吉祥物确定了一个总名称:中国福娃。 2005年8月17日,国际奥委会协调委员会工作组听取北京奥组委关于北京奥运会吉祥物设计工作的汇报。北京奥组委的老朋友、国际奥委会协调委员会主席维尔布鲁根选择了8月18日。他深知,这是中国人认为吉祥的日子,他赶在这一天向北京奥组委发出了吉祥物确认函。国际奥委会同意北京奥运会吉祥物设计方案。至此,吉祥物设计方案有了正式“户口”。 因为吉祥物是奥运会的核心形象,也是一届奥运会形象景观元素当中的核心元素,还是具有巨大商业开发价值的形象。所以必须进行法律上的保护工作。这种保护除了在国内完成,还要在国际奥委会的协助下,在海外尤其是几个主要国家一一进行注册登记和实施法律保护措施。在前期的审定过程当中,北京奥组委进行了大量的工商登记和法律查询工作。这项工作在10月底顺利完成了。 2005年11月11日晚,北京进入了2008年奥运会倒计时1000天。在为这个重要时刻举行的纪念活动中,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 作为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福娃代表了梦想以及中国人民的渴望。他们的原型和头饰蕴含着其与海洋、森林、圣火、大地和天空的联系,其形象设计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展现了中国的灿烂文化。福娃向世界各地的孩子们传递友谊、和平、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北京2008年奥运会体育图标 “形”与“意”和谐统一的“篆书之美” 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设计方案以中国传统的篆字结构为基本形式。其高度简练的设计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完美结合,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并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高度评价。国际奥委会专家说“这可能是奥运会历史上最好的体育图标。” 体育图标――超越语言文字的重要基础形象元素 体育图标是奥运会基础形象开发的重点项目之一,体育图标的功能是通过超越语言文字局限的图标形式,清晰地表现奥运会各个比赛项目的内容和特点,在奥运会期间,广泛应用于奥运会道路指示系统、场馆内外的标识和装饰、赛时运动员和观众参赛和观赛指南等;同时还将应用于奥运会电视转播、广告宣传、市场开发等领域,丰富人们的奥运会体验。奥运会体育图标是构成一届奥运会景观的重要基础形象元素,她不仅具有很强的功能性,也是传达奥运会举办理念和主办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北京2008年奥运会体育图标是北京奥运会基础形象元素之一,她需要以生动准确的运动造型表现奥运会的各种体育项目。通过体育图标不但可以清晰地传达出比赛项目的内容和特点,还在项目识别和市场开发等方面发挥积极的重要作用。 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的前期调研和设计开发工作从2005年3月开始,根据往届奥运会体育图标设计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确立了体育图标设计理念、设计要求和创作方式等。根据北京2008年奥运会体育竞赛的项目设置,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设计包括35个项目,分别是田径、赛艇、羽毛球、棒球、篮球、拳击、皮划艇(静水)、皮划艇(激流)、自行车、马术、击剑、足球、体操、艺术体操、蹦床、举重、手球、曲棍球、柔道、摔跤、游泳、花样游泳、跳水、水球、现代五项、垒球、跆拳道、网球、乒乓球、射击、射箭、铁人三项、帆船、排球和沙滩排球。 “篆书之美”入选 为了高水平、专业化地完成这一设计任务,北京奥组委邀请中央美院、清华美院等我国著名的设计机构和设计院校参与设计开发工作,共完成各种艺术风格的设计方案三十多套。经过专家评选由中央美术学院和清华美院设计提交的两套设计方案入选。为使这两套作品真正达到设计标准和国际水平,北京奥组委邀请中央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联合成立设计修改小组,共同对入选的两套方案进行完善。在修改期间,设计小组对奥运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度挖掘和反复地修改调整工作,多次听取国内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我国众多设计界专家、艺术家、奥林匹克专家,北京奥运会电视转播机构,包括运动员代表参加了修改工作,无私地奉献他们的智慧。2005年12月,北京奥组委执委会正式批准由中央美术学院原创,设计修改小组共同修改完成的“篆书之美”设计方案为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 一届奥运会的体育图标不仅要经过当届奥组委和国际奥委会的审核,还必须经过各单项体育联合会的批准。2005年12月20日,北京奥组委向世界28个体育联合会提交了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设计方案,此后陆续接到了各联合会的批准函件。截止到2006年4月30日,所有28个联合会均审核批准了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设计方案。 在此基础上,2006年6月8日,国际奥委会正式批准了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设计方案。 解读北京2008年奥运会体育图标 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倒计时两周年之际,北京奥组委发布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体育图标。 北京2008年奥运会体育图标以篆字结构为基本形式,兼具中国古代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象形意趣和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在中国,“篆”有“圆转”之意,圆润流畅、秀美典雅、刚柔并济,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华与神韵。它不仅符合体育图标易识别、易记忆、易使用的简化要求,更通过其特有的形态动势将体育图标的运动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凝炼,达到了形与意的和谐统一。 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还有“拓片”的应用形式。 “拓片”是把器物上的图形、文字、纹饰等用墨拓印在宣纸上,生动细腻地再现器物上的图文内容,其独特的形式与表现力,使之成为典型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的“拓片”形式,以强有力的黑白对比,表现挑战极限的运动美感。拓片中的运动造型生动形象、呼之欲出,体现了运动的激情与生命的张力。 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体现了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的举办理念,鲜明地区别于往届奥运会。其高度简练的设计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完美结合,展现出中国人民欢迎世界、祝福世界的热情,体现奥运会体育的活力与激情,并以现代的手法表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特色,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国际奥委会专家评价说“这可能是奥运会历史上最好的体育图标”。 北京2008年奥运会核心图形 用现代手法表现中国 悠久的历史文化特色 以奥林匹克基本价值观为主导,以主办国和主办城市文化特色为视觉设计的基(厂口),以创新的精神建构具有中国人文色彩、独特而又充满活力的奥运会核心图形――这便是2008年奥运会核心图形的设计理念。 核心图形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重要的视觉形象元素之一,是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和本届奥运会举办理念、传播中国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载体。核心图形是连接会徽、体育图标、吉祥物以及主题口号等奥运形象元素的纽带。在核心图形的应用过程中,要始终将核心图形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和环境的特征考虑在内。
2008年奥运会核心图形的设计理念 视觉创意理念:热情、活力、文化、庆典。 如意:寓意万事如意,寄托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梦想。 绶带:中国式的绶带,绵延流长,寓意联结世界、携手并进。 祥云:祥云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吉祥纹样,象征对世界的祝福。 以祥云、绶带、如意结合成动感的球形,体现“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的主题,球形是世界的象征,动感代表运动精神,吉祥纹样是美好梦想的表达。 丝绸及水墨效果的运用则创造出丰富的视觉层次和飘逸动感,体现出中国文化艺术的神韵,展现了体育的活力和奥运盛典的气氛。 遵循本届奥运会人文奥运的理念,展现中国人民欢迎世界、祝福世界的热情,体现奥林匹克运动的活力与激情,并以现代的手法表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特色。 2008年奥运会核心图形的色彩 核心图形色彩源自北京2008年奥运会色彩系统,以主色“中国红”“琉璃黄”“国槐绿”“青花蓝”“长城灰”“玉脂白”等为基础色彩。 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 传递世界的“祥云” 而北京奥运火炬设计理念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主题元素包括代表中国四大发明的纸,作为华夏文化符号象征的云纹,承载千年中国印象的漆红,借祥云之势,传播祥和文化,传递东方文明。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外型呈锥体曲面异型,看起来恰似纸卷轴上画“祥云”。它的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理念,寓意借祥云之势,传播东方文明。 纸卷托“祥云” 火炬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纸是中国4大发明之一,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人类文明随着纸的出现得以传播。最后,承载中国5000年古老文明的纸张和传承渊远中华文化的“卷轴”,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一个高高擎起的纸卷成为了后来北京奥运火炬的雏形,整体简约而生动。寓意借祥云之势,传播祥和文化。 云纹――千年华夏的文化符号 作为几千年中华文明抽象出来的符号,云纹是“祥云”设计的点睛之笔。“云纹”不仅在华夏文明中有着千年的跨度,并且在建筑、雕塑、器皿和家具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云纹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递着天地自然、人本内在、宽容豁达的东方精神和喜庆祥和的美好祝愿。云纹所传递的正是东方文化所独有的“面”和“线”的飘逸洒脱与内在的人文精神! 中国红 “祥云”火炬由银、红两色组成,红银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具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点,并可抛光到与瓷器相媲美的程度,堪称民族的瑰宝。火炬下半部分的红色选择源于汉代的漆红色,几千年的中国漆器文化使中国漆红成为承载千年中国印象的色彩,而文化和社会进步带来的自信,和中国的繁荣富强带来的对中国文化的高度关注,也使中国漆红成为了历史的、发展的、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祥云火炬的中国漆红,饱和而富有力度,热烈而稳重,与北京奥运会的主景观保持了完美地一致。并且对比色彩产生了醒目的视觉效果,有利于各种形式的媒体传播。 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 “中西合璧”的奥运礼赞 在雅典奥运会结束后的一年里,北京奥运会奖牌的设计便紧锣密鼓的展开了。所有人都在关心一个问题,在有限的空间里,北京奥运会的奖牌将展现给世人怎样的理念和设计?一块玉佩的出现改变了奥林匹克奖牌的历史! 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直径为70毫米,厚6毫米。奖牌正面为国际奥委会统一规定的图案一插上翅膀站立的希腊胜利女神和希腊潘纳辛纳科竞技场。奖牌背面镶嵌着中国古代龙纹玉璧造型的玉璧,背面正中的金属图形上镌刻着北京奥运会会徽。奖牌挂钩由中国传统玉双龙蒲纹璜演变而成。整个奖牌尊贵典雅,中国特色浓郁,既体现了对获胜者的礼赞,也形象诠释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玉”比“德”的价值观,是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精神在北京奥运会形象景观工程中的再次“中西合璧”。 在最初的设计中,玉被放在奖牌的正中,用以镌刻北京奥运会会徽。但由于玉的特殊材质和色泽使得会徽图案被弱化,甚至无法看清。针对这一问题,评委会组织设计团队进行了修改。最终,设计团队从龙纹玉璧的造型中找到了灵感。他们采用了玉佩的造型将玉环镶嵌在奖牌之上,中间圆心部分改为金属,这样奖牌便成为一个由金属包裹的“玉佩”造型,中间圆心上镌刻的“中国印”也因此而显得熠熠生辉。 在保证奖牌金、银、铜识别性的同时,又要彰显“玉”的特点,使“金”“玉”材料达到视觉上的完美结合,奖牌修改完善小组对玉石在牌面所占的比例进行了多次调整、尝试,最终将奖牌背面金属边缘的宽度由3.5毫米增加到6毫米,从而突出奖牌的金属质感,增加了奖牌的金属识别性。2008年,在环绕玉佩的金属边上将被刻上获奖运动项目的名称。 玉材质的使用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认可。玉之美,出于自然,是由内而外之渗透折射,柔和含蓄,魅力无穷。玉外表温和圆润,本质却至坚至刚。“君子比德于玉”的道德观念,将玉之色泽、质地、形状等比附人品之德、仁、智、义等品德,于是玉具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其实早在春秋之前,玉器便以作为非常重要的礼器出现在我国先民的祭祀活动中。玉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延续不断。 奥林匹克精神和美玉蕴含的坚韧、德、仁、智、义的美德将激励着运动员们在2008的赛场上以美玉般纯净透彻的君子之心去迎接挑战。而中国古老文明也将因此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史册上写下浓重的一笔。